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數學課反思(精選18篇)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數學課反思(精選18篇)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數學課反思 篇1

長方體的認識這節課的設計是從原有知識的複習入手的,學生在3年級的教材中對長方體有過初步的認識,所以我預先佈置了預習作業,安排學生製作長方體並要求他們從面、稜、頂點這三個方面入手,自己來發現長方體的特徵。例1的教學過程中,利用實物結合學生的預習時的發現,對長方體的特徵經行補充和完善,這樣有利於學生對本節課和本單元內容的學習。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數學課反思(精選18篇)

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看、摸、量直觀的感受長方體的面是長方形,利用學具中的小棒搭,是學生髮現在特殊情況下有兩個面會是正方形,利用小組合作拼相對面的環節讓學生理解相對的面是完全相同的,利用量讓學生感知12條稜可以根據長度分成3組每組中的4條都是相對的,並且長度都相等。學生在動手操作和相互討論的過程中深刻的瞭解了長方體的特徵,體驗了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在直觀觀察和操作後,教師再教學直觀圖的畫法,從直觀實物引入對長方體的表象,是學生知道因為視角原因,長方體一般只能看到3個面,從而理解透視圖為什麼要這樣畫,通過練習加強學生畫直觀圖的熟練性。在後面的“課堂小練習”和“課堂小結”環節中,教師採用學生做題,教師點評的形式,是學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利用課後時間查漏補缺,更好的學習。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數學課反思 篇2

本單元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基礎上,進一步系統的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知識,為進一步認識其他立體圖形和學習有關計算打好基礎。本課時內容主要探究長方體的特點,為後面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做了準備。

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掌握長方體的面、稜、頂點的特徵,認識其長、寬、高是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在於形成長方體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針對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以及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這節課我多次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實際操作中不斷積累空間觀念,使自己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形體的特徵,不斷積累空間觀念,並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導教學。通過一系列有序活動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過程意識。在教學中應通過一些探究性的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逐步感受,逐步領悟,逐步形成,逐步發展。幾何圖形是很抽象的,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用手摸,用眼觀察去體驗立體圖形,循序漸進最後抽象出長方體,並總結出長方體的特徵。這讓學生經歷了“觀察——思考——實踐——總結”這一探究過程。整個過程,從觀察思考,到討論、操作、探索發現,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經歷了探索長方體稜、頂點及特點的全過程。只有這樣的過程,學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煥發創造力,迸發創新的火花。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數學課反思 篇3

教學中滲透給學生數學方法。每節課的教學中學生都會遇到問題,作為教師應在教學中給學生滲透一些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進而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發展他們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我使用各種學具、教具,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使學生不光理解了知識,同時還掌握了一些數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引向指路創設情景,提供信息、資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用“試一試”、“比一比”、“做一做”等體驗方法,將“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再現”,使之成為豐富思維的活動。學生正是在這種“體驗、認識、再體驗、再認識”體驗性學習中,由於每個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體驗,思維是獨立的、獨特的,很容易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其創新的潛質有條件得到開發。

在體驗性學習中,通過交流討論,每個學生都可以從其他同學那裏獲得新的思想方法,每個學生又能夠充分地表現自我,學生的思想、能力、個性都是發展着的。每一個學生又都在不同的學習層次上得到自我實現,學生的體驗也是發展的。這節課的教學中,使學生感受到了解決問題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從而在使用方法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的樂趣。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數學課反思 篇4

5以內的加減法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要求掌握了10的分與合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是後面學習加減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基礎,部分孩子都讀過幼兒園,大部分孩子對這部分內容掌握得較好。因此,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感知數的計算與生活的聯繫,在具體的情景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這一內容上來,具體如下:

1、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無處不在:

課堂上,我儘量列舉學生身邊的事情創設情景讓學生參與其中,從而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非常感興趣,如教學5以內的加法時,首先出示小雞的場景圖,引導學生獨立觀察,同桌交流討論,交流認識到:把原來的3只和又來2只合起來共有5只。在老師小結的同時,學生用手勢表示進一步體會加法表示“合起來”的意思。其次,在學生讀算式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理解“要把兩部分合起來”需要用加法來計算,這樣即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又進一步豐富學生對加法的認識,初步感悟用加法可以解決問題。

2、實踐運用,鞏固對加法的認識。

首先,出示“想想做做”實物圖,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所獲得的信息後列出加法算式;在此基礎上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學生邊畫圖形邊計算,一方面繼續鞏固對加法意義的理解,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掌握計算方法。

其次,深化練習,在擺脱具體圖形後學生直接應用合起來的思想計算第3題,在交流中,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算法,同時通過練習,規範學生的書寫格式,給人以數學美的欣賞。

再次,實踐應用,出示第4題的主題圖,在學生自由表達題意的前提上獨立完成,全班交流中培養學生完整表達的能力;另外,還通過計算後投信件的遊戲,不僅幫助學生熟練計算5以內的加法,而且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享受數學成功的快樂與價值。

總之,教學中,我積極提倡算法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數學交流的機會,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由於提倡算法的多樣化,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解題策略,他們會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會對解決數學問題有深切的體驗,從而取得學習數學的經驗,這些運算方法都是學生根據自己有的基礎知識和生活經驗思考的結果,每一個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個創新的意識,從而有效地進行了發散思維的訓練。

[本文出處:勵志天下 分享勵志人生經歷]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數學課反思 篇5

本節課教學的主要資料是百分數的好處,百分數是在學生學過整數、小數和分數,個性是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百分數在學生生活、社會生產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大部份學生都直接或間接接觸過一些簡單的百分數,對百分數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知識。所以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採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教師點撥引導為輔的策略,讓學生在生活實例中感知,在用心思辨中發現,在具體運用中理解百分數的好處。

一、從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入手,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我組織學生討論足球運動員參加罰點球比賽,就應選什麼樣的隊員去比較適宜,由於學生上學期已經學會計算可能性的大小,學生很熟練的算出了三名運動員罰中的可能性,在比一比誰的罰中次數佔罰點球總次數最高的過程中引出了百分數,此時,學生已經隱約之中感悟到百分數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數,是為了比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學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數的含義,也初步感受了比較數據時使用百分數的好處。

二、密切聯繫生活,理解百分數的好處

百分數是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的知識,學生雖未正式認識百分數,但對百分數卻並非一無所知。在上課之前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數,能夠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對激發內在的學習動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生活中的百分數”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介紹自我生活中見過的百分數,再出示一張調查記錄單,讓學生在小組中互相説一説收集的百分數的好處,並讓學生選取典型的例子彙報,讓學生説説這個百分數所表示的意思。

三、關注學生知識的構成過程

新課程理念強調,重視知識的構成過程,不能只關注結果。我的《百分數的認識》這節課教學資料無論是素材的選取還是教學過程的設計都讓學生體會和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必要性。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學習百分數有有什麼作用,百分數的好處是什麼,而是透過小組學習,讓學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體的例子,讓學生在探索學習中悟出一些百分數的意思,從而總結出百分數的好處,然後再解決應用到實際生活例子中。

四、練習有層次、有拓展、有坡度

在最後一個換節我設計了拓展聯繫,學生在理解百分數的基礎上,透過想象,説一説你還想到了什麼,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就被打開了。例如上半年完成了任務的60%。學生想到了還有40%沒有完成;上半年的進度很快,他們的效率很高;他們先緊後鬆。又如我國航天發射七次,都成功了。那裏面沒有百分數,學生説出了裏面內含100%;我國的航天科技十分先進,我為我們國家感到自豪,對學生也進行了必須的思品教育。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數學課反思 篇6

回頭看以住教學“四則運算”,一般是直奔主題,告訴學生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然後讓學生進行模仿,機械訓練,使學生到達計算的準確、熟練。但練習中忘記運算順序的狀況常會出現。單純的機械訓練,學生只會覺得數學枯燥無趣,感受不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嘗試給學生帶給探索的機會,讓學生經歷創造的過程,從中體會運算順序的合理性和小括號的好處。在探索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自主的,學生的選取是開放的,學生的表述也是多樣的。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方面:

1。注重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要為學生帶給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忙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本單元中,我將探求解題思飄過程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混合運算順序規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的順序。因此,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帶給的生動情境,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並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構成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先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再求什麼?又用什麼方法計算?最後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使解題的步驟與運算的順序結合起來。當學生列出綜合算式後,還要追問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據及表示的實際好處,促進學生正確地概括出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我們改變了以往計算題的呈現形式,創設必須的情境,使資料生活化,並注意了開放性,即問題情境開放、條件開放、解題的策略也開放,學生能夠選取自我喜歡的信息解答問題。這些滿足了不一樣層次學生的需要,真正體現了不一樣的學生學不一樣的數學。在課堂中,老師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時光與空間,在情境中探索新符號,並掌握了計算方法。

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使學生樂想、善思、敢説,自由地思考、實踐、計算。

2。給予學生髮展思維的空間,交給學生思考的主動權。

現代數學教學理論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數學教學本身,就是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以及這個過程的分析。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進行單向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自我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理解者,而是一個主動探究、發現知識的研究者。教師傳授知識技能,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用心性,引導學生自我動腦、動口、動手,才能變成學生自我的財富。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把思考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光和空間,放心地讓學生去想、去做。要讓學生有進行深入思考的機會、自我體驗的機會,使每個人的思維潛力都得到發展。當然,由於知識經驗的不足,有時會得出錯誤的答案,但這些“錯誤答案”閃爍着學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學生們最樸實的思想、經驗最真實的暴露,是學生真實的思維過程,反映出學生建構知識時的障礙。應對錯誤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獲得新的啟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識體系。

2.幫忙學生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策略。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數學課反思 篇7

一.在問題的引入上,新課標規定應從實際情景入手,並且使學生能夠對問題產生強烈的求知慾:

1.數軸是數形轉化、結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設計的原型來源於生活實際,學生易於體驗和接受,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和自己動手操作、經歷和體驗數軸的形成過 程,加深對數軸概念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體出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到抽象概括的認識規律。利用温度計引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 性。

2.教學過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線,教學方法體了特殊到一般,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二、在問題的探索上:

我採用了師生互動,通過師生雙邊活動產生一種動態效果,使學生在充滿好奇心的狀態下,在老師提供的情景下,在具有較多的時間和空間的條件下,親身參加探索 發現,主動的獲取知識和技能。但在整個的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概念的得出上學生的總結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再處理時由於怕時間不夠充裕所以學 生出現的問題我給做出瞭解答,其實這裏應由學生自己來解決,這樣對學生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幫助。

三、習題的配備:

整個習題的配備大致是按從易到難的順序排列的,面向全體學生,採用多種形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並且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在講解完例題後,讓學生互 相提問,以促使學生積極踴躍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創造一種輕鬆的學習氛圍。但我總體感覺習題的量不夠充足,學生的練習機會較少。

四.不足之處:

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了畫數軸時原點的位置和單位長度可以實際情況來確定,但由於受課本練習冊數軸圖形的影響,有部分學生認為只有向右的方向才能作為數軸的正 方向,遇到向其它方向為正方向數軸圖形就認為它不是數軸了。這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加深對這方面的理解。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數學課反思 篇8

(1)、在課的導入部分,聯繫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倒影和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節課所要探究的問題――倒數,從形象直觀上感受顛倒位置,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了充分的準備,為學生較好理解倒數的意義做了鋪墊。

(2)、變例題教學為學生自學課本,發現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然後通過舉例,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再總結出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3)、豐富練習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練習同時,我還適當地補充了練習的內容,使學生在練習中鞏固,在練習中提高。比如設計的“比較大小”,在比較大小之後,讓學生找找其中的規律,為接下來的分數除法做鋪墊。“猜一猜“,不僅用到了倒數的知識,也聯繫到前面學的分數乘法應用題。

(4)、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相信學生能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學中每一個問題的提出,要使學生不是坐等聽別人講,而是能養成先自己積極思考的習慣。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數學課反思 篇9

在教學這節課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工作,多方收集素材,精心製作課件,在製作課件時汲取同事的建議,儘量使預設達到完美。在教學方案設計上力圖根據自己有組織教學的經驗,同時又不走固定模式化的教學程序,把這節課設計的更加新穎,能夠充分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從中取長補短,總結好的教學經驗,提高自己水平。

教學設施中,我非常重視開頭的引入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意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注意從現實生活出發,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能夠利用已有的生活知識和數學知識,通過知識遷移、類比的方法歸納得出同類項的概念以及合併同類項的概念。使他們不會覺得數學概念學習的單調乏味, 逐步提高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學同類項的概念時,利用字母a和x2分別代替“笑臉”和“鴨子”的感性材料的作用,以啟發和討論交流為主,讓學生自己觀察,總結出合併同類項的特徵。“總結出兩不變,兩無關”的觀點介紹給大家,利於大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對於例題的教學,我也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啟發學生進行化簡時,要先觀察,再下手,歸納出一找、二移、三並的步驟,我覺的課堂的有效性效果還可以。

講完這節課後,我覺得自己設計時想得太多了,有點怕這怕那的感覺,造成前鬆後緊的局面。自己講得有點多,雖然學生思考的時間多,但學生沒有板演的機會,所以有些問題只能在作業中才能發現。

本節課通過多媒體呈現習題,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充分利用了寶貴的課堂40分鐘。但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還有如下遺憾:

1.板書方面做得不好,沒能充分利用好黑板。

2.教學時前鬆後緊,學生沒有板演的機會少,不能很好的做到對知識的反饋。

(1)成功之處: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提供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材料作背景,學生學習興趣很高。同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初步學會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使學生學有所得。本節課採用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式,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勇於探索的精神。

教學的設計比較合理,一開始設置了三個問題,一步一步的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到數學。首先電腦出示一幅圖片,圖片上有葡萄、梨、蘑菇、香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分類,並説明理由;接着,利用元和元,角和角可以相加,為下面同類項可以合併打下基礎;最後用一個多項式,讓同學們先寫出其中的項,再將這些項根據自己的思路進行分類,引出同類項的概念。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的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主要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也就是説當學生有積極的態度和情感時,才能使大腦的活動得到促進,使各種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激活,興趣是思維的原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依據實際情況,使學生個體全身心地置身於真實的數學活動中,切身感受數學的奇妙和無所不在,體會做數學的快樂

2.嘗試嶄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就目前國小數學教學現狀來説,要體現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不但要從觀念和方法上進行變革,還需要組織形式上的創新,實現教學形式上的多樣化。在教學中我採取了分組討論、小組比賽合併同類項的方法,使學生興趣主漲,整個課堂比較活躍

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感覺最深的就是老師要用心的去設計教學,讓學生多一些參與的機會,學生的興趣高了,學習有了動力,學習的效果會好很多。以後在教學中還要不斷的努力,把課備好,多備學生,這樣就會使我們的課堂成為一個在歡樂中學習的樂園。

這節課運用新課標的理念,按照創設情境-自主探究-交流歸納——應用拓展的基本模式展開教學,營造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課堂顯得生機勃勃。

我將本節課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課堂模式展開教學活動,核心環節均由學生在動手、動腦與小組交流中順利達到教學目標,學生表現得興趣盎然,並在探索與合作的過程中體驗了認識事物、尋求規律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促進了積極的情感的形成。

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和變化,每個問題的設計都以問題串的形式前後聯繫,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再通過探索交流、反思、歸納,形成一個完整的思考過程,使學生學會探索規律的方法。這樣的安排符合掌握知識與發展思維、能力相統一的原則、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的原則,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但我感覺到存在着一些不足:

1、學習活動的組織與控制不同步。由於班容量大,學習小組的劃分人數偏多,小組骨幹不得力,出現有的學、有的玩的情況,尤其是那些基礎較差的同學,處在“觀眾席”上,由於小組活動時間所限,也有一些同學在小組中還沒有得到交流機會活動便宣告結束。本節課的三次小組活動都表現出這一問題。因此,在以後教學中必須科學地組織學習小組,並加強骨幹學生的培養,增強自身的課堂控制能力,避免學生活動走過場、圖形勢。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2、指導的時機與方式欠妥。一是在演示搭橋時就有意提示了其形成,這裏的暗示對於學生的自主探究不利;二是在 學生分組活動時的指導。教師應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進行個別幫助,不應以權威自居讓全體“看這裏”。干預過多會抑制學生的自主探究,撒手不管又會讓困難生無所適從。本課中有一個組由於缺乏指導,僅找出一種式子便停止了活動。三是集中交流時教師的評點必須隨機應變。教師要充分運用課堂機智,抓住學生的奇異思維點掀起課堂小高潮。若從讚賞學生愛動腦子的角度入手,不僅會激勵當事人,還會深化全班學生的認識。

3、信息反饋渠道的開闢與梳通必須重視。分組活動時教師要“耳聽四方,眼觀八路”,將學生中反饋的信息迅速納入下一進程的教學活動中去;回答問題的學生應既有自主的也有點將的,讓各類學生都有代表出來交流;學生練習情況應既有互評,也有教師抽查,並應根據學生基礎適時抽查;優則按高標準要求與評價,差則按低標準要求與評價,並及時給予個別點撥,在課堂上體現分層教學的思想。本課在反饋與評價上顯得不夠全面,因材施教的思想不夠鮮明。

1、本節課的內容比較少,完全可以與下節課《合併同類項》一起講。但正因為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少,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本節課培養學生參與的意識,啟發、鼓勵他們大膽發言、細心探究。使他們充分感受到探求的樂趣,成功地喜悦,合作的快樂,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增強自己的自信心。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會於不經意間產生出“奇思妙想”、生髮出創新火花,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及時將這些細微之處流露出來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組整合,並藉機引發學生開展討論,給課堂帶來一份精彩,給學生帶來幾分自信。這樣既尊重了教材的安排,又能為下節課打下堅實的基礎。

2、“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人在情緒高漲時的思維水平是情緒低落時的兩倍。因此,充分激發學生熱情,在興趣情境中體驗、接收新知識,是一節成功課的關鍵。在教學《同類項》導入新課時,首先出示幾個色彩鮮豔的三種水果.....。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同類意識’,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從“激情引趣”入手,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的方法,對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有很好的激發作用。

3、整個課堂教學中,老師一直在努力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學生的“插嘴”調整上課前設計好的“教案”,但仍然留下很多遺憾,這樣來看,“教案”可能不完全是在上課之前設計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學之後。

4、心理學研究和實踐證明,自由、寬鬆、安全的氣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發揮。教育可以成為創新的搖籃,也可以成為創新的墳墓。那種不民主的、壓抑的教學氣氛是窒息創新火花的主要因素。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行為,敢於質疑,敢於釋答,要讓學的師生關係為教學相長的朋友關係,從情感上縮短與學生的距離。教師應該牢固樹立“學生無錯”、“言者無罪”的意識。學生答錯了充許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許補充;不明白的允許發問;沒想好的允許再想;有不同意見的允許爭論;教師有錯允許提意見。教師在學生提問、作答時,儘量做到表情專注,態度和藹,對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作的回答,哪怕是十分的幼稚和膚淺,都應儘量給予肯定和鼓勵,發掘其中可取的因素,防止從言行上傷害他們的自尊,挫傷其積極性。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是師生共同生活、共同發展的場所,是以學科知識為載體,在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活動和對話中,在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數學課反思 篇10

這是一節抽象的概念課--“倍的認識”,整個過程教師花時不多,但學生學得充實快樂。也許正是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了學生的心理特徵。

一、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課堂教學中學習材料的提供途徑應該是多樣的,可以是教師提供,也可以是學生提供,學習材料應該是豐富的,便於學生進行探索與研究。教師首先要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內在意義。教師應本着“源於教材高於教材”的理念,以教材所提供的為藍本進行合理的設計改進。因此,我以美麗的大森林為背景,設計了更生動更符合二年級孩子心理特徵的情境。在碧綠碧綠的草地上先出示兩種動物(2只猴子,6只小鴨子),在原有知識(比多,比少)的基礎上,引入一個新的概念—“倍”的認識。在學生體驗的過程中,教師順其自然,出示了4只青蛙,8條小魚,12只小鳥……,引導學生在情景中探索,在操作中感知,可以説學生對“倍”的理解已經比較透徹了。

二、關注師生間的平等對話

教師不僅是組織者和引導者,而且是學生年長的夥伴和真誠的朋友。好的數學老師應該善於營造一種生動的數學情景,一種平等的對話情景。課堂教學就是在這樣的情景中所進行的“對話”,教師和學生不僅僅通過語言進行討論或交流,更主要的是進行平等的心靈溝通。在對話的過程中,學生作為一個個具有獨立完整的精神個體展現在教師面前。這種狀態下的課堂教學過程,對師生雙方來説都是一種“共享”。

本節課的教師時而充當“聽眾”,時而充當“長者”,引導學生去傾聽、交流、探索。用“誰聽明白了,請你用學具擺一擺,把我的意思講給大家聽”“不要説出答案,用學具擺一擺,悄悄把想法告訴給我。”給學生設置障礙,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給學生最有實效的評價…同時,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思維動向,在預設中生成,在生成中變化。新課標要求課堂給學生適度的開放,但也給教師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動作用,尊重個體的價值取向,遵循教學規律,這些將永遠是課堂教學進入用心境界的先決條件。

當然,本課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如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應加強,需要自身不斷的努力提高。新的課程改革給教師一個全新的舞台,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斷的探索實踐,我們才能走得更遠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數學課反思 篇11

本節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學得紮實,靈活,有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和實踐能力,我認為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個方面較為成功:首先,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我認為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應該作為一個教學目標去追求並努力實現。在課堂上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學生的思維,允許他們有不同的見解,鼓勵他們質疑問難,發表意見,幫助補充他人不完整的敍述。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其次,精心設計了課前鋪墊,突破難點。根據三年級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空間想象力有限,對於長方形公式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難。我在課前設計了找長方形物體的題目,讓學生在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白長方形的特徵(兩條長相等、兩條寬相等),在掌握了這種特徵後,當學生遇到計算長方形周長時,就有一部分聰明的學生會用(長+寬)×2,通過聯繫對比,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長方形周長的公式。這節課在各個教學環節和練習的設計上也儘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比如給照片加邊框,給菜地圍籬笆等,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明白學長方形周長的用處,並能把所學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數學課反思 篇12

《圓柱的表面積》這節課是我從教以來上的第一節市級公開課,若干年後改用蘇教版教材,又在市級六年級新教材培訓時上了這節課。“圓柱的表面積”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難點在於:理解難,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探索側面積的計算過程,有一個“化曲為直”的過程;易混淆,在計算圓柱的表面積時涉及到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以及圓的周長與面積等概念,學生容易混淆;計算難,無論是圓的周長和麪積計算中都涉及圓周率。這學期再一次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我深入鑽研教材,並對以往的教學經驗進行了整理,注重了知識的系統化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化曲為直溝通聯繫。

課前佈置預習作業,找一貼有商標紙的椰子汁罐,沿高剪開你有什麼發現,然後給罐的上下底面剪兩個底面給貼上。課上由一張長方形紙捲成圓柱,平面到立體,而後由圓柱展開成一個長方形,立體到平面。滲透了“化直為曲”“化曲為直”的思想。學生碰到圓柱側面積問題時自然能運用,交流時,説沿着側面上的一條高剪開,把側面展開,成為一個長方形。讓學生觀察後説出:展開後的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的關係。兩者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等於圓柱的高,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通過“展”、“圍”的幾次操作,讓學生切實建立這兩者之間的聯繫。

二“生活課堂”建立表象

本節課中,現實生活問題的解決,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從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對問題進行獨立探索嘗試、同桌討論交流,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圓柱體的側面積就推導出來了。 創建“生活課堂”,就要讓學生在自然真實的主體活動中去“實踐”數學、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發現。實踐使我們體會到,創建“生活課堂”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幫助他們架設並構建新的平台,讓學生髮現數學問題,並激勵學生在實踐中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個性得以發展。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數學課反思 篇13

首先,給學生創設學習情境,三個圖形的比較,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發現圓環的特點,(引出圓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發現了圓環面積的計算方法。然後通過觀察算式的特點引導出另一種方法。

在課堂評價時,我想了很多鼓勵學生的話,學生在得到賞心悦目的語言評價中得到自信和興趣。

本節課我感覺有幾個思考的地方。1,在試一試做完後,我應該馬上總結出要求圓環的面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兩個半徑)2,出現環寬的兩個應用題,是否簡單,是否要出示。可能直接出示“圓形花園周圍鋪上一條石子小路,求出小路的面積。”更簡單一些。也更形象一些。3,可以利用學生做的圓環來貫穿下面的練習。首先可以讓他們量出他們做的圓環的大小半徑和環寬,這樣就可以形象地讓學生理解環寬的概念。避免了我在練習中涉及環寬的概念而説不清楚的尷尬。然後可以求出圓環的面積,這樣學生就通過實際操作,真正理解了圓環的面積計算。達到理想的效果。4,3.14×(R2—r2)這個公式還是出現比較好.學生可以更清楚地運用這個簡單的運算方法。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數學課反思 篇14

1、引入新課時,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生活經念和知識基礎,從複習有關垂直知識入手,喚起學生的回憶,為新知識的探究學習做了較好的準備。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感受由垂線組成圖形的規矩之美,從而產生親近數學的情感。

2、新知探究部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體現以人為本。先讓學生畫一條直線,經過直線上一點畫一條垂線,學生們畫出了不同方位直線的不同側的垂線,初步體會了用作圖工具三角尺畫出的垂線比較規範;然後教師演示過直線上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的方法並同步介紹作圖步驟。然後放手讓學生畫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大家通過動口交流動手操作合作學習,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垂線畫法的探究過程中去,利於了培養學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既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體現了教師的指導作用,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3、課上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1)時間把握的不夠好,造成後面的練習題沒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做一做。

(2)學生在自主探究畫法時教師對個別“差生”的關注、指導的作用發揮的欠缺。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數學課反思 篇15

四則運算的知識和技能是國小生學習數學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四則運算”這個單元主要包括四則混合運算和四則運算的順序。學生掌握四則運算順序,能夠正確地進行混合運算,不僅僅豐富了計算知識,提高了計算潛力,為進一步學習代數運算做好準備,同時也使學生學會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潛力。

運算順序學生以前接觸過,簡單的脱式計算也涉及到,但運算順序仍然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雖然拿到一個算式,你問他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他都明白,但在實際操作中問題卻很大,有相當多的孩子寫完算式之後就開始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甚至遇到不夠減的時候還把被減數和減數顛倒位置。這説明了看似簡單的運算順序並不象想象的那麼簡單,只要記住運算順序就能計算,在識記和運用上還存在着脱節問題。

學生在學習上還存在着一些困難,對脱式計算的格式的書寫問題也很多,主要是把先算的部分寫在等號後面,不計算的把它扔在一邊,什麼時候需要了再寫出來,出現了上下算式不相等的狀況;還有的把先算的部分寫前面,任意顛倒數字以及運算符號的順序,導致計算結果出錯。

應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我陷入了思考。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比如受低年級學習的影響,在先算的部分下方劃線,誤以為先算的要寫下來,而不是把計算的結果寫下來。

如何解決這些難題呢?

第一,解決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從而明確運算順序。

第二,熟記運算順序,到達張口就來的水平,這樣在計算時就構成條件反射,看到算式之後就明白先算什麼再算什麼,運算順序的熟記,為學生計算的步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關解決了學生頭腦中的一個難題。

第三,在書寫格式上要做好示範工作,邊講邊寫,告訴學生這一步算的什麼,寫的數是哪個算式的結果,從而讓學生明白沒有參與計算的要原搬照抄,參與計算的是寫計算結果。

第四,練習時要讓學生説計算的運算順序,利用同桌或左右鄰的關係進行互幫互助,到達生生之間的合作交流。

第五,在解答解決問題時,提倡學生列綜合算式,在糾正錯誤中讓孩子理解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正確的書寫要求,提高學生的綜合潛力和計算潛力。

雖然單元結束時學生掌握了運算順序和脱式計算的要求,但在教學中還是走了一些彎路,有時候達不到想要的結果,感覺比較苦惱。

常常反思,不斷總結,時刻不忘記錄過程中的得與失,會讓自我減少走彎路的機會,讓自我更快的成長。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數學課反思 篇16

教學反思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接觸了有關四則運算的順序的資料,初步瞭解了小括號的作用。在本學期裏學生將系統地學習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為進一步學習代數運算做準備,同時也為學生學會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潛力。成功之處:1。設疑激趣,復舊引新。本節課的四則運算是同級運算,由於學生已經具備了相應的一些知識經驗。在上課伊始,透過出示四個口算題45+8-2324-8+1027÷3×73×6÷9,讓學生説一説每題的運算順序,學生能夠正確説出每題的運算順序,但是為什麼要按照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學生感到很困惑,不知所以然。正是帶着這樣的疑問讓學生開始新知識的學習,學生感到十分的興奮,十分想明白其中的緣由,每一雙亮晶晶的眼睛都在閃爍着渴望的目光。透過這樣的激趣引入,為新知的學習做了鋪墊,學生想要解決問題的慾望被充分地激發出來。2。探求解題思飄過程與理解運算順序的有機結合。本單元的資料都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並感受四則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掌握四則運算的順序。因此,在教學中,我緊緊圍繞運算的算理和算法,讓學生説一説先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再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使解題步驟與運算的順序結合起來,讓學生不僅僅要知

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解除學生頭腦中存在的困惑。3。多角度思考問題,嘗試用不一樣方法解決問題。本節課例1的教學,學生能夠嘗試用三種方法解答,如:72-44+85=113;72+85-44=113;72+(85-44)=113,學生能夠正確理解每步列式的實際好處,個性是第三種算法的出現,是學生創新思維的良好體現。雖然開始大部分同學不理解,但是透過簡易的講解,例如:指着第一排的學生説:“先走了3人,又來了5人,實際是多了幾人。”學生十分簡單地説出答案,然後再聯繫例1進行説明,學生對這一算法都能夠正確的理解。例2的教學,學生也同樣用用三種方法解答,如:987÷3×6;6÷3×987;987+987,對於第一種算法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對於第二種和第三種學生有部分不理解,但是透過學生的講解,我又用線段圖輔助進行講解,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題意。在這兩個例題中,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夠從不一樣角度,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不僅僅培養了學生合作潛力,還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不足之處:1。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欠缺。表此刻只會列式,但對於每步算式表示的實際好處還是停留在只會做不會説的層面。2。學生計算潛力欠缺。透過練習的反饋,發現學生計算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計算不細

心、馬虎,有的該進位的不進位,該退位的不退位;二是抄錯數導致計算出錯;三是計數位不對齊導致計算出錯。再教設計:1。減少師生之間一對一地對話,增加生生對話,提高學生口頭語言表達潛力。2。習題設計少而精,精選練習資料。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數學課反思 篇17

用比例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在學過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比和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教材首先説明應用正、反比例的知識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由於把用比例解應用題歸結為這樣的四步,學生在解題時按照這樣的四步也許是不會錯的,但實際上用比例解應用題時,有的也不必一定要按照這樣的四步,儘可能簡單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種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題就出不來好效果了。學生的思維訓練做不到靈活開放了。更不用説通過練習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品質了。

通過對這節課的總結,我意識到教師的教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準,把學生的學放到主要地位上來,真正的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數學課反思 篇18

緊張有序的高二教學工作已經結束了,經受了磨礪和考驗的我,在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業務水平方面更有了進步,這都離不開學校領導和同組的有經驗的老師的支持和幫忙。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最重要的是教書育人,而要做好教學工作就務必具備精湛的專業水平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這一年來我認真鑽研數學中的每一個知識點,精心設計每一節課,虛心向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同時用心主動的學習老教師的實際教學方法,與此同時,我努力做好教學的各個環節,做好學生的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學生的心理素質的提高。儘管我在教學中留意謹慎,但還是留下了一些遺憾。

為了以後更好提高教學效果。經過一番深思,我個人覺得高二數學教學,就應作到夯實“三基”,理順知識網絡。因為大學聯考命題是以課本知識為載體,全面考查潛力,所以,促進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鞏固掌握相當關鍵。我從中得到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教學定位要合理化,重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

透過一年來的高二的數學教學,以及對會考試題及市統測的研究分析發現,數學考查的多是中等題型,佔據總分的百分之八十之多,所以我認為,對於大多數的學生作好這部分題是至關重要的。我的做法是:加大獨立解題和考場心理的模擬訓練,這是我們能夠進一步改善的地方,可大大提高整體的數學成績。與此同時,又要有針對性地提高程度較好的學生,先從思想認識和學習方法上加以指導,提高拔尖人才,這樣把一些偏、難、怪的資料減少一些,在平時考試中,個性注意對試題整體的把握,指導學生的整體學習思想。

二、教師指導好學生對教材的合理利用

數學考試考查點“萬變不離教材”,許多的試題就來源於教材的例題和習題,提高學生對教材的重視的同時,關鍵做好學生的學習指導工作,對於教材的改造和加工至關重要,先整體把握全教材的章節,再細化具體的資料,用聯想的方式,對於詳略的處理交代清楚,使學生在自己的頭腦中構建知識體系,理解解題思想和知識方法的本質聯繫,提高實際運用潛力十分重要。

三、理解知識網絡,構建認識體系

各知識模塊之間不是孤立的,我們要引導學生髮現知識之間的銜接點,有的在概念外延上相連,有的在應用上相通等。這樣,就能夠把已有知識連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解決問題時便會左右逢源,如魚得水。

事實上,在知識點的交匯處命題,在試題中已十分普遍。因此,在教學中,選用練習時,不宜太難,以基礎題訓練為主,否則就會挫傷學生的信心;也不應過重,不利於對知識的理性歸納。由於L1學生的數學基礎普遍較好,複習時節奏與速度不宜太慢,但儘量給予補缺補漏的時間。本人在這方面不足之處:W6複習、練習過於綜合,有必須難度,因此收效不好

四、高度重視新課程新增資料的複習。

新課程新增資料:簡易邏輯、平面向量、線形規劃、概率、是大綱修訂和考試改革的亮點,在大學聯考都有涉及。現行教學狀況與過去相比,教學時間比較緊張,複習時間相對短,新增資料考察要求逐年提高,分值也不斷加大,如向量已經成為分析和解決問題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新課程試題中,有些題目屬於新教材和舊教材的結合部,在大學聯考命題中採用新舊結合的方法。例如函數的單調性問題既能夠用導數解決也能夠用定義解決。立體幾何問題的處理既能夠用傳統方法也能夠用向量方法。只有重視和加強新增資料的複習,才能緊跟教改和大學聯考改革的步伐,提高學生的認知潛力和思維潛力。

五、明確考試資料和考試要求,把握好複習方向和明確重難點

我結合自身的狀況,工作中,我首先在進行復習資料的時候,先把《新課程標準》精讀一遍,平時通讀爭取做到心中有數,同時經常請教本組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好的經驗,其次我總是努力多聽本組老師的課,這樣最有利於把握一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掌握難點的突破方法,及時反思並結合自己學生的狀況做為教學中的指導,再次我爭取把近幾年的全國的大學聯考試題做一遍,認真研究,從知識、方法和思想上入手。透過實踐證明效果很好,能夠在今後的教學中得到應用。

六、把握教材,注重通性通法的教學、做好學習方法的指導工作

近幾年大學聯考數學試題堅持新題不難、難題不怪的命題方向,強調“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就是説大學聯考最重視的是具有普遍好處的方法和相關的知識。儘管複習時間緊張,但我們仍然要注意迴歸課本。迴歸課本,不是要強記題型、死背結論,而是要抓綱悟本,對着課本目錄回憶和梳理知識,把重點放在掌握例題涵蓋的知識及解題方法上,選取一些針對性極強的題目進行強化訓練,這樣複習才有實效。

學生的心理素質極其重要,以平和的心態參加考試,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解答試題,培養鍥而不捨的精神。考試是一門學問,大學聯考要想取得好成績,不僅僅取決於紮實的基礎知識、熟練的基本技能和過硬的解題潛力,而且取決於臨場的發揮。我們要把平常的考試看成是積累考試經驗的重要途徑,把平時考試當做大學聯考,從心理調節、時間分配、節奏的掌握以及整個考試的運籌諸方面不斷調試,逐步適應。

教師自己還要思考一個問題,就是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如何調整複習策略,使複習更有重點、有針對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8onlg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