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數學合併同類項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數學合併同類項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數學合併同類項教學反思 篇1

《合併同類項》是我加入周利寧名師工作室的第一節彙報課,雖然課前也做了不少的準備工作,但由於對高估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在課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很多的不足,特別是經過指導老師鄒秋菊的點評之後,有待改進的地方還很多。

數學合併同類項教學反思(精選16篇)

1 、學生練習的量大,時間太緊,來不及深化與拓展,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充分發散。提出的問題,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

2 、選擇一個例題,進行規範的、完整的板書,給予學生書寫規範性的示範與指導。同時,在解題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小錯誤,即在解答開始時,應首先寫“解”,教師發現後,沒能及時給予指出與糾正。

3 、時間處理方面還存在欠缺,複習引入部分花的時間太多,使整個課堂顯得前鬆後緊。

4 、 教學設計過於平淡,沒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同時,整節課學生都顯得很緊張,無法放開手腳。

5、 板書設計很重要,這能體現教師的講課內容的重點,難點。而我的板書在這方面需要改進。

6、 同類項的概念要讓學生着重理解到會靈活運用。

7、 探究過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過程。這時老師應該特別注意學生的反應。

8、 不僅內容要傳授準確,而且要強調學生做題的規範性,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9、 在學生學習活動環節,老師應關注學生探究化簡方法是否能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是否能説出化簡方法的理論依據,學生對同類項定義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對合並同類項法則的總結情況。

10、結合學校特點,發揮優勢,數學科課堂教學模式還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學特色。

11、在授課前要想辦法,用生動有趣的圖案和實物來代替抽象的理論知識,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用精彩的問題設置吸引學生,用數學實驗和遊戲吸引學生,用生動有趣的語言、事例吸引學生。

總之,應用新教材,如何引導學生去學成為關鍵。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有所改進,充分考慮學生的好奇心和榮譽感,鼓勵學生多討論多參與,讓學生有機會講述自己的見解,我們要有“度”的進行課堂管理。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打好學習基礎的同時,又培養了自身的能力,發展了自身的特長。

數學合併同類項教學反思 篇2

在教學這節課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工作,多方收集素材,精心製作課件,在製作課件時汲取同事的建議,儘量使預設達到完美。在教學方案設計上力圖根據自己有組織教學的經驗,同時又不走固定模式化的教學程序,把這節課設計的更加新穎,能夠充分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從中取長補短,總結好的教學經驗,提高自己水平。

教學設施中,我非常重視開頭的引入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意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注意從現實生活出發,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能夠利用已有的生活知識和數學知識,通過知識遷移、類比的方法歸納得出同類項的概念以及合併同類項的概念。使他們不會覺得數學概念學習的單調乏味, 逐步提高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學同類項的概念時,利用字母a和x2分別代替“笑臉”和“鴨子”的感性材料的作用,以啟發和討論交流為主,讓學生自己觀察,總結出合併同類項的特徵。“總結出兩不變,兩無關”的觀點介紹給大家,利於大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對於例題的教學,我也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啟發學生進行化簡時,要先觀察,再下手,歸納出一找、二移、三並的步驟,我覺的課堂的有效性效果還可以。

講完這節課後,我覺得自己設計時想得太多了,有點怕這怕那的感覺,造成前鬆後緊的局面。自己講得有點多,雖然學生思考的時間多,但學生沒有板演的機會,所以有些問題只能在作業中才能發現。

本節課通過多媒體呈現習題,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充分利用了寶貴的課堂40分鐘。但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還有如下遺憾:

1.板書方面做得不好,沒能充分利用好黑板。

2.教學時前鬆後緊,學生沒有板演的機會少,不能很好的做到對知識的反饋。

(1)成功之處: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提供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材料作背景,學生學習興趣很高。同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初步學會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使學生學有所得。本節課採用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式,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勇於探索的精神。

教學的設計比較合理,一開始設置了三個問題,一步一步的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到數學。首先電腦出示一幅圖片,圖片上有葡萄、梨、蘑菇、香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分類,並説明理由;接着,利用元和元,角和角可以相加,為下面同類項可以合併打下基礎;最後用一個多項式,讓同學們先寫出其中的項,再將這些項根據自己的思路進行分類,引出同類項的概念。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的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主要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也就是説當學生有積極的態度和情感時,才能使大腦的活動得到促進,使各種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激活,興趣是思維的原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依據實際情況,使學生個體全身心地置身於真實的數學活動中,切身感受數學的奇妙和無所不在,體會做數學的快樂

2.嘗試嶄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就目前國小數學教學現狀來説,要體現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不但要從觀念和方法上進行變革,還需要組織形式上的創新,實現教學形式上的多樣化。在教學中我採取了分組討論、小組比賽合併同類項的方法,使學生興趣主漲,整個課堂比較活躍

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感覺最深的就是老師要用心的去設計教學,讓學生多一些參與的機會,學生的興趣高了,學習有了動力,學習的效果會好很多。以後在教學中還要不斷的努力,把課備好,多備學生,這樣就會使我們的課堂成為一個在歡樂中學習的樂園。

這節課運用新課標的理念,按照創設情境-自主探究-交流歸納——應用拓展的基本模式展開教學,營造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課堂顯得生機勃勃。

我將本節課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課堂模式展開教學活動,核心環節均由學生在動手、動腦與小組交流中順利達到教學目標,學生表現得興趣盎然,並在探索與合作的過程中體驗了認識事物、尋求規律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促進了積極的情感的形成。

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和變化,每個問題的設計都以問題串的形式前後聯繫,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再通過探索交流、反思、歸納,形成一個完整的思考過程,使學生學會探索規律的方法。這樣的安排符合掌握知識與發展思維、能力相統一的原則、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的原則,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但我感覺到存在着一些不足:

1、學習活動的組織與控制不同步。由於班容量大,學習小組的劃分人數偏多,小組骨幹不得力,出現有的學、有的玩的情況,尤其是那些基礎較差的同學,處在“觀眾席”上,由於小組活動時間所限,也有一些同學在小組中還沒有得到交流機會活動便宣告結束。本節課的三次小組活動都表現出這一問題。因此,在以後教學中必須科學地組織學習小組,並加強骨幹學生的培養,增強自身的課堂控制能力,避免學生活動走過場、圖形勢。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2、指導的時機與方式欠妥。一是在演示搭橋時就有意提示了其形成,這裏的暗示對於學生的自主探究不利;二是在 學生分組活動時的指導。教師應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進行個別幫助,不應以權威自居讓全體“看這裏”。干預過多會抑制學生的自主探究,撒手不管又會讓困難生無所適從。本課中有一個組由於缺乏指導,僅找出一種式子便停止了活動。三是集中交流時教師的評點必須隨機應變。教師要充分運用課堂機智,抓住學生的奇異思維點掀起課堂小高潮。若從讚賞學生愛動腦子的角度入手,不僅會激勵當事人,還會深化全班學生的認識。

3、信息反饋渠道的開闢與梳通必須重視。分組活動時教師要“耳聽四方,眼觀八路”,將學生中反饋的信息迅速納入下一進程的教學活動中去;回答問題的學生應既有自主的也有點將的,讓各類學生都有代表出來交流;學生練習情況應既有互評,也有教師抽查,並應根據學生基礎適時抽查;優則按高標準要求與評價,差則按低標準要求與評價,並及時給予個別點撥,在課堂上體現分層教學的思想。本課在反饋與評價上顯得不夠全面,因材施教的思想不夠鮮明。

1、本節課的內容比較少,完全可以與下節課《合併同類項》一起講。但正因為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少,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本節課培養學生參與的意識,啟發、鼓勵他們大膽發言、細心探究。使他們充分感受到探求的樂趣,成功地喜悦,合作的快樂,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增強自己的自信心。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會於不經意間產生出“奇思妙想”、生髮出創新火花,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及時將這些細微之處流露出來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組整合,並藉機引發學生開展討論,給課堂帶來一份精彩,給學生帶來幾分自信。這樣既尊重了教材的安排,又能為下節課打下堅實的基礎。

2、“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人在情緒高漲時的思維水平是情緒低落時的兩倍。因此,充分激發學生熱情,在興趣情境中體驗、接收新知識,是一節成功課的關鍵。在教學《同類項》導入新課時,首先出示幾個色彩鮮豔的三種水果.....。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同類意識’,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從“激情引趣”入手,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的方法,對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有很好的激發作用。

3、整個課堂教學中,老師一直在努力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學生的“插嘴”調整上課前設計好的“教案”,但仍然留下很多遺憾,這樣來看,“教案”可能不完全是在上課之前設計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學之後。

4、心理學研究和實踐證明,自由、寬鬆、安全的氣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發揮。教育可以成為創新的搖籃,也可以成為創新的墳墓。那種不民主的、壓抑的教學氣氛是窒息創新火花的主要因素。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行為,敢於質疑,敢於釋答,要讓學的師生關係為教學相長的朋友關係,從情感上縮短與學生的距離。教師應該牢固樹立“學生無錯”、“言者無罪”的意識。學生答錯了充許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許補充;不明白的允許發問;沒想好的允許再想;有不同意見的允許爭論;教師有錯允許提意見。教師在學生提問、作答時,儘量做到表情專注,態度和藹,對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作的回答,哪怕是十分的幼稚和膚淺,都應儘量給予肯定和鼓勵,發掘其中可取的因素,防止從言行上傷害他們的自尊,挫傷其積極性。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是師生共同生活、共同發展的場所,是以學科知識為載體,在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活動和對話中,在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數學合併同類項教學反思 篇3

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的得失與成敗,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才能不斷豐富自我素養,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學藝術,以期實現教師的自我價值。下面就《合併同類項》第二課時作以下反思。

《合併同類項》這二課時的教學內容有同類項的概念、合併同類項法則及其運用。

一、從教學設計上反思

1、注重創設問題情境

課堂引入是通過提出現實生活申的分類問題,如果有一罐硬幣,(分別為一角,五角,一元)你會如何去數呢?這樣把學生的生活經驗遷移到數學學習中來,再通過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你發現哪些事物也需要分類?能舉出例子嗎?生活中處處有分類的存在,那在數學中也有分類嗎?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探究新知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2、注重知識形成的探索過程

新知識的學習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上,從學生己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小組討論,把一些實物進行分類,從而引出同類項這個概念。並通過練習、遊戲、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同類項,掌握合併同類項法則。在整堂課的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和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注重學生的自我反思

學生學習的收穫不僅有基本知識與技能,還有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課堂小結的設計,意在使學生學會歸納和反思,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自我反思的意識。

二、教學效果上的反思

1、重視學生活動,關注個性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充分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發現、自已描述,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極大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滿足學生的表現欲和探究欲,使學生學得輕鬆偷快,這樣,師生之間形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他們都作為平等的一員在參與學習過程,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

2、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在學習了同類項的概念後,進行了一個遊戲。遊戲是這樣的,一學生説出一個單項式後,指定一位同學回答它的兩個同類項。要求出題同學儘可能使自己的題目與眾不同。最後請回答正確的同學向大家介紹寫一個單項式同類項的經驗。學生自行編題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它可以改變一味由教師出題的程式化做法,並由編題學生指定某位同學回答,可使學生透徹理解知識,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同時通過變式訓練,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申,既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提高識別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另外,在課堂小結中,讓學生暢談學習的感受,交流學習的體會,包括知識與方法的收穫,探究與合作交流的體驗等。訓練學生的歸納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數學合併同類項教學反思 篇4

新課程對數學教學要求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做數學”的過程。與此相對應的,新教材增添了一些實效性、趣味性較強的,有助於提高學生觀察、分析、應用能力的章節,也給教師提供了設計的空間。但教材中畢竟還有許多一直就有的“傳統章節”,與實際生活聯繫並不十分密切,屬於抽象的純數學。對於這樣的內容如何處理,才能使之符合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這需要我們研究新理念,在教學中體現新理念,採用新方法,避免用新書卻走老路的現象。當然,這對教師來説,難度也是比較大的。

“合併同類項”這一知識點是整式部分的核心,因為它是本章重點“整式加減”的基礎。這樣一個抽象的“老”知識,如何設計成適合學生參與、討論,滿足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要求的課堂呢?我是這樣設計和思考的:

一、認識“同類項”

我首先設計了學生非常熟悉的一個生活場景:桌面上非常凌亂的課桌,問學生如何整理。學生很容易答出:將文具放入文具盒裏,書整理成一摞,本放在一起,分別擺放整齊。我問學生,為什麼這樣做,引導學生意識到“歸類”的重要作用,即它不僅使生活有條理,更可以在數學運算中達到化簡的目的。

第二步,我又讓他們運用歸類的思想進行速算競賽:

求代數式 和 的值。

有了第一步中總結出的生活經驗,一部分學生會聯想到把代數式中的 、 、 ,及 和 、 和 先結合化簡再計算。這時,大部分學生在恍然大悟的同時會質疑:我們以前沒有學過這樣做,這樣做可以嗎?都什麼時候可以這樣做呢?

於是,我安排了一個分組討論活動,論題是:這樣做可以嗎?根據是什麼?哪些項可以這樣結合在一起?學生充分討論,自由發表見解,互相協作,最後得出“可以結合在一起的每一項所包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數也分別相等(這樣的項叫同類項);把它們結合在一起(合併同類項)是根據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第三步,為了鞏固學生的探究成果,我安排了兩個遊戲:一個是同類項速配,另一個是“找朋友”。

二、學會“合併同類項”的方法

正當學生沉浸在遊戲中的歡樂和喜悦時,我又提出了本節的第二個知識點:合併同類項。玩興正濃的學生顯然覺得這個問題很突兀,於是我設置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5x+3x等於多少?學生齊聲答出8x。我又問,怎麼做的?學生答:5x+3x=(5+3)x=8x(根據乘法分配律),學生又接連做了幾組這樣的題後,我再讓學生總結法則。學生中無人回答,於是我又引導學生從單項式的構成考慮,學生想到單項式由數字和字母兩部分構成,馬上就豁然開朗,總結出“係數相加,結果作為係數,字母及指數不變”的法則。

可見,教師只要設計好教學環節,使學生感興趣,能主動觀察、猜想、推理,順着教師的引導,自主探究,發現總結出要學會的內容,這樣教師則真正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設計者,而學生也就由觀眾變成了演員。

在課後的自我評價中的“你學到了什麼”一欄中,學生除了填寫知識點外,還填寫了諸如“集體的智慧大於個人智慧”、“合併同類項的方法可以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如垃圾分類處理,辦公室格式化等”,這些是我事先都沒想到的。

但是,教學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速算環節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找到簡便途徑,這樣勢必會浪費時間,所以必須做好鋪墊,時間上也要控制好。另外,採取這樣的教學方法,在討論過程中有部分學生成為發言的中心,而另一部分學生則仍只是聽眾。如何處理好這些

問題,使教學更加完善,是有待於我們今後在實施新課程中進一步探索和解決的。

數學合併同類項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課前進行了認真的準備,整節課上下來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反思如下:

1、對沉默很恐慌。當點學生回答問題時,那個學生講得很慢,還會錯。但是對於我而言,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所以就會想會不會其他學生都懂了?只是個別學生還沒有懂?而且通常這個時候,其他學生都是沉默的,感覺不到他們是不是都懂了!這個時候我就會很恐慌,到底該如何去做呢?儘快結束這個問題,講下一個?還是繼續重複解釋這個“簡單”的問題?沒有開公開課的時候還好,不緊張;但是在公開課的時候有點緊張,所以就更慌了,有點無所適從的感覺。

2、經驗不豐富。這個是承接上面的問題的。因為把握不了學生到底有沒有懂,所以重複地講知識點,然後最後變成了都是自己在講,學生的思考時間太少!上課的有效提問太少,都是一些不用動腦筋的問題,學生只要回答是不是就可以了。不得不説是這樣,因為這樣問,他們會回答,會讓我覺得他們懂了,放心地講下面的知識點。對於這個問題總結地説來:對沉默恐慌,需要學生的聲音來讓我知道他們已經懂了,同時也是自己的經驗不足,無法自己判斷學生到底有沒有懂!所以一二兩點的本質是一樣的。

3、要明白上課的重點是什麼。亮相課的另一個問題是重點不突出,備課的時候需要考慮,這節課的重點是什麼?如何去講這個重點才能讓學生更加容易地明白?什麼樣的例題能更凸顯出這個重點?這些都是我以後備課時需要重點考慮的

4、自己在教學語言方面還是比較欠缺,一方面,在於對講課內容的過渡及講課過程中的語言運用,缺乏生動性,無法體現出一個老師對於文字的駕馭能力,此外,還有“羅嗦”的問題,有時我自己説的太多,完全不給學生説的機會,但是作為一堂符合要求的課,應該是以學生活動為主的;另一方面,則是對學生的評價,在講課過程中,我往往會在學生回答問題後重復學生的回答,這樣的評價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另外,也無法對學生做到有效的引導。

總之,在這次亮相課的整個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對自己身上的存在的問題也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今後的在教學中要多思、多問、多實踐,希望自己能在接下來的教學中不斷地累積,教學水平能上一個新台階。

數學合併同類項教學反思 篇6

新課程對數學教學要求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做數學”的過程。與此相對應的,新教材增添了一些實效性、趣味性較強的,有助於提高學生觀察、分析、應用能力的章節,也給教師提供了設計的空間。但教材中畢竟還有許多一直就有的“傳統章節”,與實際生活聯繫並不十分密切,屬於抽象的純數學。對於這樣的內容如何處理,才能使之符合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這需要我們研究新理念,在教學中體現新理念,採用新方法,避免用新書卻走老路的現象。當然,這對教師來説,難度也是比較大的。

“合併同類項”這一知識點是整式部分的核心,因為它是本章重點“整式加減”的基礎。這樣一個抽象的“老”知識,如何設計成適合學生參與、討論,滿足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要求的課堂呢?我是這樣設計和思考的:

一、認識“同類項”

我首先設計了學生非常熟悉的一個生活場景:桌面上非常凌亂的課桌,問學生如何整理。學生很容易答出:將文具放入文具盒裏,書整理成一摞,本放在一起,分別擺放整齊。我問學生,為什麼這樣做,引導學生意識到“歸類”的重要作用,即它不僅使生活有條理,更可以在數學運算中達到化簡的目的。

第二步,我又讓他們運用歸類的思想進行速算競賽:

求代數式 和 的值。

有了第一步中總結出的生活經驗,一部分學生會聯想到把代數式中的 、 、 ,及 和 、 和 先結合化簡再計算。這時,大部分學生在恍然大悟的同時會質疑:我們以前沒有學過這樣做,這樣做可以嗎?都什麼時候可以這樣做呢?

於是,我安排了一個分組討論活動,論題是:這樣做可以嗎?根據是什麼?哪些項可以這樣結合在一起?學生充分討論,自由發表見解,互相協作,最後得出“可以結合在一起的每一項所包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數也分別相等(這樣的項叫同類項);把它們結合在一起(合併同類項)是根據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第三步,為了鞏固學生的探究成果,我安排了兩個遊戲:一個是同類項速配,另一個是“找朋友”。

二、學會“合併同類項”的方法

正當學生沉浸在遊戲中的歡樂和喜悦時,我又提出了本節的第二個知識點:合併同類項。玩興正濃的學生顯然覺得這個問題很突兀,於是我設置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5x+3x等於多少?學生齊聲答出8x。我又問,怎麼做的?學生答:5x+3x=(5+3)x=8x(根據乘法分配律),學生又接連做了幾組這樣的題後,我再讓學生總結法則。學生中無人回答,於是我又引導學生從單項式的構成考慮,學生想到單項式由數字和字母兩部分構成,馬上就豁然開朗,總結出“係數相加,結果作為係數,字母及指數不變”的法則。

可見,教師只要設計好教學環節,使學生感興趣,能主動觀察、猜想、推理,順着教師的引導,自主探究,發現總結出要學會的內容,這樣教師則真正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設計者,而學生也就由觀眾變成了演員。

在課後的自我評價中的“你學到了什麼”一欄中,學生除了填寫知識點外,還填寫了諸如“集體的智慧大於個人智慧”、“合併同類項的方法可以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如垃圾分類處理,辦公室格式化等”,這些是我事先都沒想到的。

但是,教學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速算環節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找到簡便途徑,這樣勢必會浪費時間,所以必須做好鋪墊,時間上也要控制好。另外,採取這樣的教學方法,在討論過程中有部分學生成為發言的中心,而另一部分學生則仍只是聽眾。如何處理好這些

問題,使教學更加完善,是有待於我們今後在實施新課程中進一步探索和解決的。

數學合併同類項教學反思 篇7

在教學這節課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工作,多方收集素材,精心製作課件,在製作課件時汲取同事的建議,儘量使預設達到完美。在教學方案設計上力圖根據自己有組織教學的經驗,同時又不走固定模式化的教學程序,把這節課設計的更加新穎,能夠充分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從中取長補短,總結好的教學經驗,提高自己水平。

教學設施中,我非常重視開頭的引入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意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注意從現實生活出發,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能夠利用已有的生活知識和數學知識,通過知識遷移、類比的方法歸納得出同類項的概念以及合併同類項的概念。使他們不會覺得數學概念學習的單調乏味, 逐步提高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學同類項的概念時,利用字母a和x2分別代替“笑臉”和“鴨子”的感性材料的作用,以啟發和討論交流為主,讓學生自己觀察,總結出合併同類項的特徵。“總結出兩不變,兩無關”的觀點介紹給大家,利於大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對於例題的教學,我也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啟發學生進行化簡時,要先觀察,再下手,歸納出一找、二移、三並的步驟,我覺的課堂的有效性效果還可以。

講完這節課後,我覺得自己設計時想得太多了,有點怕這怕那的感覺,造成前鬆後緊的局面。自己講得有點多,雖然學生思考的時間多,但學生沒有板演的機會,所以有些問題只能在作業中才能發現。

本節課通過多媒體呈現習題,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充分利用了寶貴的課堂40分鐘。但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還有如下遺憾:

1.板書方面做得不好,沒能充分利用好黑板。

2.教學時前鬆後緊,學生沒有板演的機會少,不能很好的做到對知識的反饋。

(1)成功之處: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提供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材料作背景,學生學習興趣很高。同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初步學會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使學生學有所得。本節課採用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式,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勇於探索的精神。

教學的設計比較合理,一開始設置了三個問題,一步一步的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到數學。首先電腦出示一幅圖片,圖片上有葡萄、梨、蘑菇、香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分類,並説明理由;接着,利用元和元,角和角可以相加,為下面同類項可以合併打下基礎;最後用一個多項式,讓同學們先寫出其中的項,再將這些項根據自己的思路進行分類,引出同類項的概念。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的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主要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也就是説當學生有積極的態度和情感時,才能使大腦的活動得到促進,使各種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激活,興趣是思維的原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依據實際情況,使學生個體全身心地置身於真實的數學活動中,切身感受數學的奇妙和無所不在,體會做數學的快樂

2.嘗試嶄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就目前國小數學教學現狀來説,要體現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不但要從觀念和方法上進行變革,還需要組織形式上的創新,實現教學形式上的多樣化。在教學中我採取了分組討論、小組比賽合併同類項的方法,使學生興趣主漲,整個課堂比較活躍

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感覺最深的就是老師要用心的去設計教學,讓學生多一些參與的機會,學生的興趣高了,學習有了動力,學習的效果會好很多。以後在教學中還要不斷的努力,把課備好,多備學生,這樣就會使我們的課堂成為一個在歡樂中學習的樂園。

這節課運用新課標的理念,按照創設情境-自主探究-交流歸納——應用拓展的基本模式展開教學,營造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課堂顯得生機勃勃。

我將本節課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課堂模式展開教學活動,核心環節均由學生在動手、動腦與小組交流中順利達到教學目標,學生表現得興趣盎然,並在探索與合作的過程中體驗了認識事物、尋求規律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促進了積極的情感的形成。

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和變化,每個問題的設計都以問題串的形式前後聯繫,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再通過探索交流、反思、歸納,形成一個完整的思考過程,使學生學會探索規律的方法。這樣的安排符合掌握知識與發展思維、能力相統一的原則、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的原則,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但我感覺到存在着一些不足:

1、學習活動的組織與控制不同步。由於班容量大,學習小組的劃分人數偏多,小組骨幹不得力,出現有的學、有的玩的情況,尤其是那些基礎較差的同學,處在“觀眾席”上,由於小組活動時間所限,也有一些同學在小組中還沒有得到交流機會活動便宣告結束。本節課的三次小組活動都表現出這一問題。因此,在以後教學中必須科學地組織學習小組,並加強骨幹學生的培養,增強自身的課堂控制能力,避免學生活動走過場、圖形勢。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2、指導的時機與方式欠妥。一是在演示搭橋時就有意提示了其形成,這裏的暗示對於學生的自主探究不利;二是在 學生分組活動時的指導。教師應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進行個別幫助,不應以權威自居讓全體“看這裏”。干預過多會抑制學生的自主探究,撒手不管又會讓困難生無所適從。本課中有一個組由於缺乏指導,僅找出一種式子便停止了活動。三是集中交流時教師的評點必須隨機應變。教師要充分運用課堂機智,抓住學生的奇異思維點掀起課堂小高潮。若從讚賞學生愛動腦子的角度入手,不僅會激勵當事人,還會深化全班學生的認識。

3、信息反饋渠道的開闢與梳通必須重視。分組活動時教師要“耳聽四方,眼觀八路”,將學生中反饋的信息迅速納入下一進程的教學活動中去;回答問題的學生應既有自主的也有點將的,讓各類學生都有代表出來交流;學生練習情況應既有互評,也有教師抽查,並應根據學生基礎適時抽查;優則按高標準要求與評價,差則按低標準要求與評價,並及時給予個別點撥,在課堂上體現分層教學的思想。本課在反饋與評價上顯得不夠全面,因材施教的思想不夠鮮明。

1、本節課的內容比較少,完全可以與下節課《合併同類項》一起講。但正因為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少,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本節課培養學生參與的意識,啟發、鼓勵他們大膽發言、細心探究。使他們充分感受到探求的樂趣,成功地喜悦,合作的快樂,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增強自己的自信心。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會於不經意間產生出“奇思妙想”、生髮出創新火花,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及時將這些細微之處流露出來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組整合,並藉機引發學生開展討論,給課堂帶來一份精彩,給學生帶來幾分自信。這樣既尊重了教材的安排,又能為下節課打下堅實的基礎。

2、“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人在情緒高漲時的思維水平是情緒低落時的兩倍。因此,充分激發學生熱情,在興趣情境中體驗、接收新知識,是一節成功課的關鍵。在教學《同類項》導入新課時,首先出示幾個色彩鮮豔的三種水果.....。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同類意識’,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從“激情引趣”入手,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的方法,對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有很好的激發作用。

3、整個課堂教學中,老師一直在努力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學生的“插嘴”調整上課前設計好的“教案”,但仍然留下很多遺憾,這樣來看,“教案”可能不完全是在上課之前設計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學之後。

4、心理學研究和實踐證明,自由、寬鬆、安全的氣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發揮。教育可以成為創新的搖籃,也可以成為創新的墳墓。那種不民主的、壓抑的教學氣氛是窒息創新火花的主要因素。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行為,敢於質疑,敢於釋答,要讓學的師生關係為教學相長的朋友關係,從情感上縮短與學生的距離。教師應該牢固樹立“學生無錯”、“言者無罪”的意識。學生答錯了充許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許補充;不明白的允許發問;沒想好的允許再想;有不同意見的允許爭論;教師有錯允許提意見。教師在學生提問、作答時,儘量做到表情專注,態度和藹,對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作的回答,哪怕是十分的幼稚和膚淺,都應儘量給予肯定和鼓勵,發掘其中可取的因素,防止從言行上傷害他們的自尊,挫傷其積極性。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是師生共同生活、共同發展的場所,是以學科知識為載體,在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活動和對話中,在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數學合併同類項教學反思 篇8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力求突出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為主,通過學生的觀察、驗證、歸納、運用等數學學習形式,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

通過反思我認為在本課的教學中,有以下幾個亮點:

1、在開課加入複習口算,通過5×2、25×4、125×8的計算,使學生明確:這三組數的乘積是一個特殊的整十、整百、整千數,會給學生的計算帶來很大的幫助,為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2、通過比賽計算(15×25)×4和15×(25×4)誰的計算速度快,使學生自己體會到運用乘法結合律可以使計算變得簡便。學習乘法結合律的目的是為了使計算簡便,但我想這一點如果直接告訴學生,學生可能沒有深刻的體驗,因此我在這裏採用了男女同學計算比賽的遊戲,即調劑了計算課枯燥呆板的課堂氣氛,又使學生自己有了深刻的體驗,感受到學習乘法結合律的必要性。

3、探索數學規律是有一個過程的,對於這個過程的認識不是教師傳授的,而是學生自己體驗感受的,對學生已有的體驗與感受及時的歸納總結,是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一環。本節課我力求突出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思想,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以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通過學生的觀察、驗證等形式,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感性材料(算式等式)去感受,再經過學生的大膽交流,自然概括出乘法結合律的內容,較好的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沒有結合具體情境教學,部分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進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舉例驗證,總結規律。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規律,將計算規律的探索學習與解決問題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2、這畢竟是一堂計算課,在整節課的教學設計中,練習密度過小,這對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有一定影響。還有就是練習的層次不是十分的明顯,在練習中可以穿插變式練習,如:25×16等,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穫。為了使學生靈活使用乘法結合律,防止學生的思維定勢,還可以在練習中設計不能簡算的連乘法,讓學生判斷能否簡算,從而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

3、在教學中,有點偏於關注部分學生,要注意與全體學生的交流,讓所有人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並且在平時教學中,多注意學生的養成教育,教會學生“傾聽”。

在本節的教學中,我對數學的呈現方式進行了嘗試,就是簡單的運用幾個算式進行教學,讓學生直接感知新知識。雖然沒有讓學生明確感知是生活中的數學,但是可以讓學生感覺簡單的數學課,簡簡單單學習數學知識。

數學合併同類項教學反思 篇9

學校“361”快樂課堂“課內比教學”活動如火如荼,按照教學進度的安排,我正好上《百分數的應用(三)》,《百分數應用題》是國小數學解決問題中的一個重點難點問題。根據以往的經驗不管是優生還是差生這一堂課是學生最難懂的,也是學生最容易出錯的一個環節。按理來説,百分數應用(三)用方程來解,用線段圖來理解題意是最好的一種辦法。但是對學生來説,一. 學生不喜歡去畫線段圖,也沒有畫線段圖的習慣。二. 學生很多不喜歡用方程去解,覺得用方程解太麻煩,太煩瑣。還有一點就是尋找數量關係是解決這類問題的一個關鍵。這又是列方程的支撐。可是學生往往最不喜歡的就是數量關係,好象感覺生活中的很多常識到了數學上就是一個深奧的難題。因此在整個過程之中學生的習慣就是希望直接列出算式。針對學生的這種思維習慣和學習狀況有沒有直接有用的辦法呢?能否找出一條捷徑達到他們心中所想,所要的一種解題方法呢?經過前思後想,確定本章節的教學思路如下:

一. 將解題重點放在學生對題目意思“增加百分之幾”的理解上。用線段圖去理解,用百分數的意義去理解。

二. 找出數量關係

三. 列方程或者除法算式(兩種方法讓學生自己去選擇)

我的想法是:在新課的教學時儘量讓學生能自己理解每種方法,為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百分數應用(三)》學完之後我補充了一組對比題,讓學生去解答(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最拿手的方法)。對比題目如下(因為學生對“增加或者減少百分之幾”的理解掌握還可以):

(1)學校有20個足球, 籃球比足球多25% , ,籃球有多少個?

(2)學校有20個足球, 足球比籃球多25%, 籃球有多少個?

(3)學校有20個足球, 籃球比足球少25% , 籃球有多少個?

(4)學校有20個足球, 足球 比籃球少25% , 籃球有多少個?

首先讓學生自己去做。果真學生(2)(4)用方程的很少,用算術方法的居多。而且不管優生還是差 生這兩題做對的人只有幾個。那麼讓學生回到題目:1.用畫線段圖的辦法來幫助學生理解題目,找出數量關係

2.寫出數量關係式

3.將題目中已知和問題對號入座,進行正確的解答(其實要不是課堂上,很多學生才不會這麼煩瑣的照你的去做)。接着去反思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裏再讓學生去比較這幾個題目的差異。學生還是可以發現題目中的差異:

1.都知道多(少)的百分數, 求的都是籃球的個數,已知的都是足球的個數

2.有時求的是可以看作單位“1”的數量,有的不是 。 差異發現後將每個題目的算術方法板書在黑板上面。適當的鼓勵中拋出一個重要的問題:你能否發現解決分數應用題的訣竅。(學生先思考,觀察,然後討論)必須讓學生觀察到,算式的形式是非常類似。數學算式板書如下:

(1)20×(1+25%)

(2)20÷(1+25%)

(3)20×(1—25%)

(4)20÷(1-25%)

從板書學生很快可以理清思維,找到用數學算式解應用題的規律:

一 .從整體上可以知道:要列出數學算式,就是弄清楚什麼時候用×,÷,什麼時候用“+”,“-”。

二 .題目中出現多(或者與多意思相近的詞語)時,一定用“+”,反之用“-”

三 .判斷單位“1”是誰後,如果看作單位“1”的量是已知條件就用“×”,反之用“÷”。

我感覺學生找用算術方法的解題規律就好象找求比賽場次的規律一樣那麼熟練而又有興趣,這也是我在嘗試中的另外一個收穫。而且在百分數的複習中學生遇到另一種分不清用×,÷的問題,也可以順利解決。題目如下:

(1)學校有20個足球, 籃球是足球的25% ,籃球有多少個?

( 2 ) 學校有20個足球, 足球是籃球的25% , 籃球有多少個?

優秀的學生也能借助這一規律幫助他們區分什麼時候用“×,÷”。大多數學生從規律中可以感悟,其實比前面的更加簡單,不用去確定“+”,“-”了。

當然用方程的方法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如果用方程來解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來檢驗方程列得正確與否)。我想新教材之所以更加註重對方程的解法,是為了中學數學學習的銜接,在中學方程的思想及方法是用得很頻繁的。所以平時也要加強對用方程來解決問題的教學,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方法,讓學生去選擇自己合適的方法。想學生之所想,根據學生的實際來開展教學,在這種教學理念的支撐之下我就對這一內容進行了如上的嘗試。(

數學合併同類項教學反思 篇10

無論是已知圓柱底面半徑和高,或是已知底面直徑、周長和高求表面積都必須經過七步計算(注:平方也算為一步)。這麼煩瑣的計算,對於學生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且在列式中,還必須正確選用圓的周長和麪積計算公式,因此解答圓柱體的表面積其實是對學生綜合應用所學面積公式的一大考驗。

為適當降低教學難度,我在學生初次接觸圓柱體表面積一課時,將教學目標僅定位於能夠掌握公式,並能正確求出圓柱體的表面積,而不涉及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練習(即不教學例4),整節課重在夯實基礎。從列式情況來看,教學效果不錯,可一到計算,問題還是頻頻凸顯。特別是有關於∏計算,學生一定要認真計算才能得出正確結果,三位數乘三位數學生平時練習較少,所以極易計算出錯。在此,只有適當加大計算指導力度及練習密度,提升作業正確率。

數學合併同類項教學反思 篇11

傳統的數學教學注重教師的教,而學生則是被動接受、重複記憶、題海訓練、強化儲存,根本沒有學生主體活動過程,新課程則提倡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學習的習慣,把關注學生的發展作為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新課程下的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我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因此一個稱職的國中數學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共進。

一、對數學教學理念的反思——課堂教學行為是否改變?

新的教學理念認為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一種合作共建,因而要求課堂教學應該是和諧、民主、平等的過程。學生不再是孤立的學習者,教師也不再是課堂的表演者,實踐證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合作,平等交流是目前數學課堂上較受歡迎的一種學習方式。因此教師教學中新的教學理念應用的體現,就是是否在教與學的交互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習慣,提高他們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的能力的形成。具體來説,教師的教學行為應有以下的轉變:(1)、由過去重“教”轉變為現在重“學”;(2)、由過去重“結果”轉變為現在重“過程”;(3)、由過去重“問答” 轉變為現在重“對話”;(4)由過去重“講解” 轉變為現在重“引導”;(5)、由過去重“程式化” 轉變為現在重“個性化”;(6)由過去重“強記” 轉變為現在技能的拓展。總而言之,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是否改變,不僅要看教師講課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仔細考察學生學會和會學的程度以及學生的精神狀態。

二、對數學教學設計的反思——是否為學生的發展,設計教學?

教學設計是有效地上好每節課的必需環節,《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徵,獲得一些體驗。”這就要求教師要以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設計課堂,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在設計時應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獲得結論;教師如何組織並促進討論、如何評價和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的興趣等。總之我們要堅持“為學習而設計”“為學生髮展而設計”的原則,精心設計好課堂,只有好的設計才有可能使課堂變得生機勃勃、充滿智慧、探究和創新。

三、對教學效果進行反思——是否做到生活──數學──社會,有機結合?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國中生已具有相當多的生活經驗,對生活中的許多數學現象或問題懷有濃厚的興趣,教師要巧妙地運用學生在生活中的感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例如:1、商場購物時:一家打折,一家返卷,一家給予積分並有抽獎活動,另一家贈送禮品,如何選擇?2、房貸的問題,怎樣計算每個月要還的貸款。3、買彩票中獎問題等,對於已有的這些經驗,如果教師能在講授新知識前用問題形式提出來,學生定會產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慾望,學習勁頭定會高漲。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運用於社會、服務於社會,同時也是適應社會。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結合數學教育的特點,教師要把生活、數學、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切身體會中感悟新知識、從而使課堂充滿盎然生氣。學生只有嘗試到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他們才能更好地投身於數學知識的學習中,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有了他們的切身經驗體會才能讓數學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總之,雖然新課程下關於數學教師教學反思的研究,目前還是個新課題,許多的反思問題都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但是在教學中及時的反思對於我們的成長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我們實現自我發展的有效途徑,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反思,才能使我們及時地發現問題,冷靜地分析與解決問題,認識到理念與實踐的差距,從而才能不斷改進教學,更好地引導學生“學”;在反思中實踐時,我們找到理念和行為之間的差距,從而才能使新的教育理念,內化為個人的教學行為,對於成長為新時期專業人才、複合人才,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很有裨益。

數學合併同類項教學反思 篇12

在計算分數連乘的算式時,學生往往會犯如下的錯誤:

如計算4×8/9 ×3/5 時,學生經常會把4跟8約分,所以為了使學生認識到4不能跟8約分,防止學生犯這樣的錯誤,我引導學生在約分前,做了如下的改變:把4×8/9 ×3/5 化為4/1×8/9 ×3/5,這樣學生就能意識到4是分子,8也是分子,就不能約分了。

課堂反映的效果還不錯哦!所以,有時,一個小小的改變,足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識,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數學合併同類項教學反思 篇13

認識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考慮到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習除法會感到困難,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以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整個教學過程要努力使學生參與到學習中,讓學生親自去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所以在在新課伊始,教師就揭示“除法”,瞭解學生對除法的掌握程度,當然學生也從不同的角度去描述了他們心中的“除法”,這樣就激活了學生最近的認知區域,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更瞭解了學生的知識起點。

二年級的學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實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從而體會除法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把一些物體“按每幾個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幾份”,都可以用除法計算,再介紹除號、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本課上完後,雖然學生能正確地列出算式,但有相當部分的學生不理解其含義。因而在練習的過程中,要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並提出問題,再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多次給學生積級的情感支持,讓學生體驗到掌握一種新方法的快樂。

但是,每一節課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必需長期進行的。

數學合併同類項教學反思 篇14

數學來源於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天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角的分類教學反思。

關於“角”,學生在二年級已有初步的接觸,但是大都屬於直觀的描述,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對常見的角的分類的知識,生活中接觸很少,顯得比較抽象。國小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

我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後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關於角的分類的知識,我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使他們獲得主動探究數學的快樂。

在角的分類教學中,平角和周角是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容易把它們和射線、直線混為一談。所以在教學時,我緊緊抓住角的特點講解平角和周角的特殊性。並注重和射線、直線的對比區別。在角的畫法教學中,我採取的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畫,在畫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體會和歸納畫法。學生因為有用量角器量角的經驗,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的學生可以達到目標要求。

數學合併同類項教學反思 篇15

1。根據新課程概念:“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的設計遵循了這一理念,注意通過摺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積極性,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在操作中進行自主探索和師生、生生互動交流,從而使學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線的性質。並獲得用摺紙這樣的操作發現法探究圖形性質的活動經驗。

2。在本節課的教材內容處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它是滿足所有七年級學生最基本的知識內容,又注意了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本節課突出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即對原有例題作了補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饋練習活動,讓學生在議練活動中學會運用角平平分線性質解決問題,同時還進行了思維拓展,這樣充分體現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基本理念。

3。本節課在教法上採用了“探究——發現”教學模式,這是基於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有實踐背景,適用於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究,因此本節課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注意突出學生活動,設置了四個活動:①動手活動:通過動手度量、摺紙等活動,探索角平分線的性質;②表述活動:用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合語言表述角平分線性質,並互動説理證明;③應用活動:角平分線的性質的認識及應用;④拓展活動:結合本節課的知識,對線段的軸對稱性進行探索。

4。教材中只給出了角平分線性質的文字語言敍述,並沒有給出符號語言的表述,由於我校的學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學習時,已經接觸了符號語言的敍述,並且能夠進行簡單的説理。因此在這裏,教師引導學生將文字語言結合圖形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並且對性質進行了説理,同時在對性質説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師都給出了規範的證明過程,這樣既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又為後面學習證明(一)、(二)、(三)打下基礎。

5。評價方式根據新課程的評價理念,教學中教師關注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是否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説理,是否能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並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價和鼓勵。(華東師大版教材七年級(下)第十章第三節“等腰三角形”第一課時)成功之處:我用一句話來説明本節課中我的成功之處,那就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達爾文説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本節課我圍繞“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教學價值觀,緊扣“方法”二字進行突破;使學生從知識技能到思想方法上都得到培養;讓學生在帶着問題自讀教材中學會閲讀;在小組活動中學會知識的探索和歸納;在一題多解中訓練發散思維,從而使能力目標得以達成,也使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為了真正讓學習知識落到實處,我又在每得出一個知識點後及時給出專項練習題強化訓練;再分別以A、B、C三個水平層次進行分層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使知識目標順利達成,也使學生真正掌握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不足之處:反思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認為有兩個地方需要改進,第一個地方是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的教學,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上課時我發現基礎較差的同學不太容易理解,反思之後我覺得:如果老師先把第一個性質的符號語言轉化示範出來,再以填空的形式由學生嘗試完成後兩個性質的轉化可能效果會更好,教學難點更容易突破。第二個地方是小組合作環節,讓學生通過分組活動摺紙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時,主要還是優等生控制着整個局面,成績較差的學生就只是看和做助手的份。如果我改成每個小組都定成績較差的那個學生為發言人,使他們有表現的機會,然後成績較好的一名學生為補充發言人,及時補充和完善小組得到的結論,可能更能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此教師只有不斷地在反思中消除遺憾,才能不斷地改進、完善教學,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仰望星空,它是那樣的遼闊而深邃:教學教育的真理,讓我苦苦地思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數學合併同類項教學反思 篇16

《認識幾和第幾》這節課是區分“幾”和“第幾”的不同含義。“幾”指的是一共是多少,“第幾”指的是事物的順序,是其中的某一個。“幾和第幾”是最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使用“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多,而使用“第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少。因此,兩者很容易發生混淆。學生判斷一共有幾個並不難,指出第幾個必須考慮應從哪個方位數起,要難得多,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年齡偏小,方位感還較差,對“幾個”和“第幾個”區別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我們應通過大量的活動場景來促進學生對“第幾”的認識和區分“幾和第幾”。

1、教材的主題圖是排隊買票的情境呈現,而場景是靜態的,缺乏動態性。我不拘泥於教材的束縛,“我創設了過渡語:帶學生去動物園玩,進動物園之前要先買票,你們看,動物園一大早就有人排隊買票了。”這一情境,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我還在從中穿插進行禮貌教育。學生在參與中學會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這對於一年級小朋友非常管用。接着我又創設第二個情境---照“全家福”,自然引出“做一做”的第二題,由於課前學生對左右都有了初步的感知,對於這些問題解答還是比較出色的。在我的鼓勵下,學生的學習熱情再一次高漲。

2、為了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我又特意安排了點燈籠遊戲這一環節:從左邊起點4個燈籠,從左邊起點第4個燈籠,反覆練習,這樣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維,達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完成整節課的教學任務,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認識幾和第幾”。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

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只注重講解,而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些,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

第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裏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比如從左邊起塗4個燈籠,學生可能只塗了第四個。

第三: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第四,做完練習後,其實我還可以有效地拓展開來,比如説:問學生,我們的教室在第幾層啊,我們的教學樓一共有幾樓?你們家住在第幾層之類的話,這樣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這個道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7ggjp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