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以實驗為基礎,創設以學生為主體的物理情境,使學生通過真實環境去感受、去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貫穿着以科學探究為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主要過程和方法,始終以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濃厚興趣去感知,去認知串聯和並聯電路的特點。教學活動中盡力營造類似科學研究的氛圍,調節探究的節奏,用實驗啟動學生的思維,在實驗中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真正成為探究活動的主體、課堂的“主人”,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把教學的着眼點放在如何幫助學生"學"上,達到了使學生既掌握知識與技能 ,又懂得過程與方法,並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很好地實踐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學習方式。其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一、較好地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信任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握住了自己教學主導者的地位,給學生提供了一種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課堂氣氛民主、活潑、開放,這樣做有利於學生形成尊重事實,大膽探索的學習態度,鼓勵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在學會連接串、並聯電路後,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活動中,我還積極地創設出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例如:通過創設一些有趣的場景(如家裏、教室及串聯和並聯彩燈的實驗等),較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為探究新知識,做好了充分的知識和思想上的準備。在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精心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完成了引導學生對串、並聯電路特點探究的教學。

二、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良好條件

每當學生在自己的主動參與下獲取成功時,心情愉快,精神振奮,創新意識增強,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因此,本節教學中我注意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説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説,並且讓儘可能多的學生説。同時,針對學生的個性素質存在差異,教學中,我既面向全體,也注意個體,關注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儘量縮小兩極間的差距,實現有差異發展,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讓他們都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創造學生主動參與的條件。如:在連接並聯電路時,及時對困難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使他們也能通過親自實驗探究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整節課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深入探究,學習積極性甚高,思維活躍,學生學得愉快,學得輕鬆,他們從中嚐到了學習的無窮樂趣。既為學生主動參與創造了條件,又培養了學生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

三、學中動,動中學,體現新課標的新理念

整個教學活動體現了新課標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體現了“在學習中活動,在活動中學習”的現代教學思想。如:以生活中的燈的熄滅現象為切入點,打通學生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讓生活走進課堂。同學們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應用過程,使學生的視野和素質得到拓展和提高。在情景中去發現問題,在問題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認知,在認知中去歸納,在歸納中去提升。同學們在主動參與、積極體驗的基礎上,使獲得的知識真正得到消化吸收,並轉化為經驗。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既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增強了他們交流合作的能力,同學們之間團結協作的精神也得到了加強。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2

這是學生做的第一個電學分組實驗,主要是為了鞏固對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的電路特徵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連接電路的動手能力。它對學生認識串、並聯電路特點,培養學生連接電路的技能有重要作用,必須創造條件,組織學生做這個實驗,這將為今後進行電學分組實驗,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由於實驗所需器材比較簡單,取材也容易為了增加學生的視聽效果,結果,學生操作興趣高漲,整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一、為了提高實驗效果,我要求學生課前圍繞以下幾個問題進行了預習:

1、串聯電路、並聯電路連接的特點是什麼?

2、為了防止接錯,自己先擬訂一個接線順序,在接線過程中為什麼開關應是斷開的,並特別注意防止短路。

二、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點學實驗習慣,在學生動手實驗之前,我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把實驗桌上的器材與所做實驗的電路圖中的器材對照,檢查器材是否夠用。

2、搞清使用的電源是什麼電源,分清電源的正、負極,弄清如何接線。

3、想一想,燈座、開關應如何連接?把導線接到接線柱上,導線應沿什麼方向纏繞,旋緊螺帽時導線才不致被擠出來?

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我要求學生接好電路後,在閉合開關前,要對照電路圖認真檢查,閉合開關後,如出現故障,應立即切斷電源,然後從電源的一個極出發,逐段檢查原因。在實驗過程中,既要強調獨立思考,又要強調分工協作,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實驗後,要求學生整理好器材。

分組實驗是培養學生操作技能和科學方法、態度、習慣的重要過程。本堂課,我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給每個學生以同樣的參與機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每個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都得到提高,一堂課完整地按預定計劃完成,也達到了預期目標。

三、這是學生做的第一個電學分組實驗,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對於把導線接到接線柱上,導線應沿什麼方向纏繞,旋緊螺帽時導線草不至於被擠出來,學生並沒有深刻體會,部分學生操作沒能按要求去操作,導致電路接觸不良,影響了實驗效果。

2、分學生連接好電路後,急於觀察實驗現象,沒有進行必要的檢查,就閉合了開關導致有短路現象的發生。

但是,我相信只要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機會,學生的操作會更完美更美好,同時,我也會應課改的要求,日日充電,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既要注意各種單項素質的訓練和提高,有要着重於整體的效應,使各種能力相互促進,這樣,教學過程會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3

本節內容是在第二節“電流和電路”的基礎,學生在電學部分的第一次探究,為第五節探究串並聯電路中的電流規律奠定了基礎。在教學設計中,考慮到了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將本節內容設計為教師引導下的探究性課堂。通過情景設問、討論、解疑,循序漸進,讓學生達到一定的知識和能力目標;通過分組實驗、合作交流,讓學生體會一些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通過一定程度地放開課堂,讓學生自主學習、設計簡單實際電路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和學習成就感。把這節普通的實驗課改為探究課,既能夠落實教學目標,又豐富了學生的過程經歷和體驗。根據學生的情感態度決定了探究內容選取角度,能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和興趣。根據學生學習準備情況和學習特徵,通過問題引導,程序的調整,降低了探究內容的難度係數,能提高探究式教學的有效性。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4

在幾年的物理教學實踐中,我常常思考:怎樣才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呢?

首先教師自己要有創新的意識和創新的精神。就拿教材來説吧,教師不要把教材當本本,當我一成不變的知識,原封不動地灌輸學生,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如認識特點、心理特點以及認知水平的差異,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創造性地和有選擇性地利用和處理教材,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教程。但其指導思想不能變,那就是有利於基礎知識、基礎技能的掌握和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能最大程度地使教學的設計過程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使設計的思路符合新課程倡導的理念。

總之,教學不要把物理教育單純地理解成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照本宣科,抱殘守缺,是培養不出創新人才的。進行了以探究為主的課堂教學,就是創新教學方法的一種。這種方式,可適用於定理、性質和一些物理規律的學習。當學生進入社會後,在物理教學中所體現出來的思想、方法以及善於合作交流、敢於探索的精神,卻是人們一生中長期受用的。

《串聯和並聯》這節課的學習,我採用了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首先由教師創造情境,提出問題,再讓學生通過畫圖判斷,找規律,然後由學生想、畫,做做看,去驗證結論……使學生自始至終感悟、體驗、嘗試到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品嚐着成功後帶來的樂趣。這不僅使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思想和方法,同時也體會到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而且為學生今後獲取知識以及探索、發現和創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更增強了學生敢於實踐、勇於探索、不斷創新和努力學習物理信心和勇氣。

要想真正搞好以探究活動為主的課堂教學,必須掌握多種教學思想方法和教學技能,不斷更新與改變教學觀念態度,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既能自主探究,師生以能合作互動的場所,培養學生成為既有創新能力,又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公民。

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始終牢記: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也必須體現出學生主體性。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5

一.注重寫作指導,提高寫作技巧。

寫作技巧的運用能使文章更富有表現力。本節課我以自己的一件趣事作為範文,讓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寫作手法瞭解範文中的寫作技巧。例如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人物語言、動作、神態以及心理活動的描寫;以及能夠準確表現主人公動作的動詞的運用,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在寫文章時正確運用寫作手法的重要性,在今後的寫作過程中,能夠恰當地運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二.運用多種評價方式進行習作修改。

葉聖陶先生説過:“文章是學生寫的,最有權力修改的是學生自己。”我在本節課教學中運用自評、師生評、生生評等多種評價方式來修改學生的口頭作文,實際上就是把評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這也是和課標上“學生要在習作中自主修改後再加工”的這一要求相符合。讓學生在感受修改過程的同時,掌握寫作時所需的方法。體會到只有恰當的運用多種寫作手法,才能把人物刻畫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6

百分數應用題的教學內容是很抽象.但和學生的生活很貼近。學生在生活中看見過,也聽説過.因此,我就從學生生活中熟悉問題改變例題。

課的開始就開門見山的出示教學課題,並鼓勵學生用已學的知識經驗嘗試着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信心。課堂上以思考、交流貫穿全過程,讓學生在觀察、對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尤其是特別注重為學生創設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間。

教學中,無論是學生觀察、發現或是“探索創新”或是“鞏固深化”或是“聯繫實際”都是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或再組織討論交流,這樣才能使學生有話可説、有話想説、有話能説,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學習的效率。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感覺到數學課堂中對於學生數學語言的訓練是多麼的重要,只要讓學生將解題的思路用完整的語言表述清楚,這樣才能證明他的頭腦中對這類應用題掌握得是否準確。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7

《特殊的葬禮》是蘇教版國小四年級語文第下冊的一篇有關環保的記敍文,描寫了昔日旺盛的塞特凱達斯瀑布因人類的亂砍濫伐和用水毫無節制,導致瀑布漸趨枯竭,説明了環境破壞給大自然、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嚴重危害,告訴我們要珍惜、保護環境,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對於這樣的環保文章,學生並不陌生,只是文中的瀑布遠在巴西國內,而且現又已枯竭,學生無法再領略到它的容顏。沒有視覺上的真切感受,學生很難產生環保的迫切需要。為了讓學生有真切的體驗,真正從內心有所感悟,課前,我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的每一環節,緊扣“特殊”這一中心,從“讀讀、説説、寫寫”三個層面來教好這篇文章。

一箇中心:“特殊”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揭示課題後,我引導學生圍繞課題進行質疑,然後緊緊抓住“這個葬禮特殊在哪兒?”這一中心問題展開教學,激勵學生自主閲讀、探究,使他們成為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主人。學生通過自讀,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很快就説出了葬禮的三點特殊性:

(1)哀悼的對象特殊。通常葬禮是為死去的人舉行的哀悼形式,這裏則為一條大瀑布——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葬禮,的確很特別。

(2)主持人很特殊。由國家元首、公務繁忙的巴西總統菲格雷特親自主持葬禮儀式,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3)參加人員非常特殊。參加這次葬禮的人有專家教授、熱愛大自然的人等等,而且人很多,來自世界各地。

以上這三點特殊,學生只須通過自己讀書就能知曉,無須老師作過多的講解。主要是它的第四點特殊,即“舉行葬禮的特殊意義,不是為了紀念或哀悼某個人的離去,而是號召人們保護環境,熱愛地球!”學生不易一下子明白,需要老師着重引導,點撥啟發。

三個基本點:“讀讀、説説、寫寫”

第二課時,我緊承上節課的內容,專門圍繞“為什麼要為這條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葬禮?它到底是一條怎樣的瀑布?”展開討論,研究“舉行葬禮的特殊意義”。引導學生反覆讀文體會,抓住一些重點詞讀出自己的感受。學生體會得很深刻,而且讀得也很有感情。在此基礎上,再借助多媒體直觀、形象的特點,讓學生突破時空界限,欣賞到瀑布昔日的雄偉壯觀和今日的奄奄一息。在今昔強烈的對比中,學生的內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面對眼前的瀑布,他們暢談了自己的感受,並替瀑布説出了它的心裏話,體現出他們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決心。巴西總統菲格雷特主持這次葬禮,無非就是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他在葬禮上所做的動人心絃的演説,為的也是號召大家“保護環境,愛護地球”,這就是舉行這次葬禮的特殊意義所在。所以,一定要指導學生寫好演説辭。由於學生從未寫過演説詞,對於演説辭的格式和要求不太清楚,課上,我有針對地進行指導,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試着寫寫巴西總統的演説辭。學生們寫得很不錯,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們的肺腑之言,從他們真切的話語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每一位孩子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善良之心。

整堂課,通過讀讀——説説——寫寫,學生在自讀感悟、情感體驗中,逐步學會了發表自己的見解,學會了讀中悟情,讀中碰撞出創造思維的火花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8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國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這首詩寫了詩人王家新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

這首詩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説,有吸引力也有挑戰,以下是我對本篇課文教學的一些體會:

一、得與失

在講授這首詩歌時,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讓學生通過聽錄音、自由朗讀等方式感知課文後,我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並全班交流小組裏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課堂氣氛活躍。例如,有學生提出了這個問題:“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中的“飄”字怎樣理解?又如:“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麼意思?這樣的提問都很有價值。這是教學中的“得”。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朗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多讀,在讀的過程中理解體會,詩歌教學尤為如此。在《山的那邊》這首詩歌的教學中,我把大部分的時間安排在學生的提出疑問和解決疑問這兩個環節上,忽視了對詩歌的多次朗讀,因而學生對詩歌的總體理解和感悟不夠深刻。除此之外,對詩歌的主旨引導不夠也是本次教學的不足之處。

二、教學困惑

詩歌的語言含蓄而凝練,《山的那邊》一文中也不乏這樣的詞語,例如,“隱祕的想望”、“飄來的種子”、“枯乾的心靈”等,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説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何運用淺顯的語言把抽象的概念化為形象,讓學生透徹地理解課文,這是教學的難點之一,也是我苦苦思索的問題之一。在授課的過程中,我雖嘗試用生活中常見的詞語來引導學生,但學生對的理解還是不夠深入,這是我今後的教學需要加強的地方。

文中“山”和“海”的象徵意義也是教學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明確什麼是象徵,接着例舉常見的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加以説明,例如,梅花象徵高潔,鴿子象徵和平,烏鴉象徵厄運等,讓學生對“象徵”這個概念有個具體的認識。在這樣的鋪墊下,學生理解文中的“山”象徵着“重重困難”並不是

很困難,但對“海”的象徵意義還不是十分理解。我引導學生先明確海的特點是“開闊、光亮、自由”,接着再點出文中的“海”象徵“理想的境界”,這樣學生比較容易接受。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象徵的含義以及文中“山”和“海”的象徵意義呢?我認為自己今後還需要不停地探索這一個問題。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9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用幾個關鍵性的問題帶起整篇課文的學習。首先,在課文的整體感知階段,要求帶着問題默讀課文:作者和他朋友幾次去了鳥的天堂?每次看到什麼不同的景象?為什麼?學生通過默讀,通過思考,通過討論和交流,在老師的引導下,解決以上的問題。當以上的問題解決後,文章的結構和脈絡基本上就已經清晰了。另外,在整體感知過程中,我還穿插對意義段的教學,由於學生是通過自主思考和討論得出以上問題的答案,所以,在嘗試提問學生關於分意義段的問題的時候,學生都能夠正確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課文重點和難點的過程中,我也採取了提出主要問題,層層深入的方法。根據課後練習,提出問題:我有一些問題想提出來和大家討論。如,課文裏五次提到鳥的天堂,為什麼有的加了引號,有的沒有加呢?先讓同學們討論“鳥的天堂”和鳥的天堂的區別,再引出“鳥的天堂”(大榕樹)之所以成為鳥的天堂的原因。從課文裏面找出能體現大榕樹的特徵的相關語句,並通過感情朗讀、講解等方式,發現和感悟大榕樹的特點;另外,在“鳥的天堂”裏生活的小鳥有什麼特點呢?我也通過讓學生自主發現,自由發表意見,自由説出理由來想象鳥兒在“鳥的天堂”裏生活的快樂和自由。最後,讓學生説感想,説説他們對“鳥的天堂”的感想,提出問題:如果你有機會去“鳥的天堂”旅行,你會怎麼做?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和回答,再次感受“鳥的天堂”的美。

總的説來,這篇課文的教學上,我能夠改變以往經常發生的“牽着走”的情況,能夠嘗試放手讓學生自主發現,因為自己發現的東西才是自己的,內化的,而從課後提問和課後習題的反饋情況來看,這種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學生真正學到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不是被硬塞進去的。不過,由於這篇課文的教學過於注重這種模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讀,以及對某些重點句子的體會。對於文章作為遊記的寫作順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來,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需要兼顧其他必須的教學程序,否則就會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這是屬於課堂調控方面的能力,也是需要加強的地方。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10

課文意在讓學生領悟到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幫助、互相依賴、彼此欣賞、共同進步。課文的寓意很深,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比較深奧,難以理解,為了上好這堂課,我上網查閲了很多相關資料、並利用網絡資源備課,在導師的指導下對教案進行了多次修改,雖然談不上準備得充分,也算得上有備而來了,然而課堂上還是出現了不足的地方,反映出了我自身教學的問題。課是上完了,反思還是要有的,讓自己在每一節課中成長吧。

在教學方法選擇上,我一方面重視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夯實,重視對學生生字,詞的書寫與積累;另一方面,採用以讀代講的教學法,寓在以讀悟情,同時嘗試在低年段學生中對有價值的問題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力圖增強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實效性。我的教案設計,是想要發揮教師的組織、引導、點撥作用,充分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重視朗讀,“讀”貫穿教學的始終,教學中從讀入手,激發學生的情感。如學習本課文第一自然段,通過看一看、讀一讀、品一品、背一背四個環節,引導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感悟到理解,由學習到積累,綜合運用了多媒體、繪畫、朗讀、品評等多種手段,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可是,課上起來就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學生因為教學過於多樣化而分散了學習的精力;讀的時間多了,識字的時間就相應的少了,影響了識字教學;一些過渡語、引導語使用不恰當等等。

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次授課都是一次歷練,在這過程中看到了不足,總結了優勢,一點點進步,一次次蜕變。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11

前鼻韻母aneninunvn這一課的學習,在學習發音時比較順利,由於學生在幼兒園已初步學習了發音,把其中的單個韻母拿出來讀有困難,特別是unvn的發音,特別容易混,為了糾正這一現象,教給學生口訣v上戴帽暈暈暈,摘了帽子温温温。為了更好的記住這幾個字母的樣子,教給學生;它們字母后面都有n,它的前面的字母排列順序是按單韻母順序排列,只有o不聽話沒有排上隊,然後利用遊戲的形式讓學生頭上帶字母標識,排排隊,吃果果aneninunvn去上學,這樣既形象又好記方法又簡單。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12

《一億有多大》這節課的教學,我們是從測量硬幣的高度開始的。一枚薄薄的、小小的硬幣捏在我手裏,藏匿在我指縫間是那麼的不起眼。讓孩子們將一億枚硬幣的高度跟國際大酒店一比高低,這大大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探索慾望,課剛開始,孩子們便熱情高漲。

學生對1億的猜想是各種各樣,這些猜想大多是憑感覺的,甚至是隨意猜測, 我並未扼制他們的想象,而是給學生一個寬鬆的空間,在想象和爭論中,激起他們探索的興趣與慾望。

本節課的主旨,就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億有多大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一億有多大,那麼,就要放手讓學生自己活動,活動小組的結合,研究內容與活動步驟的確定,具體實驗的進行,我都放手讓學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組合作完成,切實給學生自主活動的平台和空間。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在寬鬆的氛圍中,經歷猜測、實驗、推理和對照的過程,自主完成研究活動,從而充分感知1億這個數有多大,並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1億有多大》一課是大數認識這一單元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內容,在本課中我非常關注對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關注學生用數學的語言表達思想、方法,關注學生在交流中運用數學去解決問題,關注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事物,關注學生對身邊的事物進行數學思考……在課堂上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注重以下三點:

1、關注數學與生活的關係

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基礎之上,在課前的導入和1億有多大的感悟中向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如硬幣的高度,如小米的重量……幫助學生建立了數學和生活的關係,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 

數學教學除了使學生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我更多的是為學生提供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和交流活動的空間。密切關注學生合作、交流、測量、概括等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學會如何利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更廣的空間。

3、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

在講完從一粒米到一億粒米的重量計算後,適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在他們驚歎一億粒米夠一個人吃223年時,教育孩子們不能浪費糧食,感知農民勞動的艱辛。 用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收穫激發學生學習的情趣和內在動機。

當我們從1到一億逐層推想,當我們在計算器的幫助下,得出一串串驚人的數據,孩子們驚訝地叫了,我知道,此刻,坐在教室裏的每一位同學都沉浸在數學研究的快樂中了。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13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民間傳説故事:古時候,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民間傳説故事:古時候洪水氾濫成災,百姓過着悲慘的生活,大禹用疏導的辦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終於制服了洪水讓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通過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從大禹“走遍千山萬水,吃盡了千辛萬苦”“挖開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的描寫中體會到大禹的頑強意志。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氾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並在動畫情境的渲染下提問:在這滔滔的洪水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讓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故事發生時的生活場景,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繼續播放洪水氾濫的情景,讓學生説説看了以後的心情如何。這主要是為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再讓學生通過讀來釋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將畫面與音樂良種刺激融為一體,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並且通過讀來表現起內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敍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我先出示一組詞語:走遍 挖通 察看 引導 劈開,讓學生按順序排列一下,從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過程。並緊扣“千辛萬苦”、“千山萬水”、“走遍”、“察看”等重點詞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從而理解和體會大禹治水的艱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課文第三自然段中未對“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做具體的描述,對這個自然段的理解,為了避免個別太過現實的孩子説出“他不愛妻子和孩子”而誤導其他孩子。我先出示了三過家門而不過的有關資料,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大禹的奉獻精神。

第四自然段主要採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讓學生放聲朗讀,説説心情如何,為什麼。學生可能會説: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並分組與第一自然段作對比朗讀,這樣安排,與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加深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後出示大禹像,引讀最後一句話:從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傳。師述:讓我們記住這位偉大的英雄——(學生接:大禹),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無私奉獻的偉大英雄——(學生接:大禹)。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了,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達到高潮。有意識地把思想教育融於語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隱而不晦,使學生受到崇高的人格薰陶和感染。最後提問: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對他説些什麼呢?小朋友可能會説:“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偉大!”言語的發源來之於具體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慶祥和的氛圍中,在情動於中而形於外的境界裏,進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14

感悟的過程正是理解和發現的過程。教師要適當的攙扶和點化,讓孩子“感”和“悟”一定都要有個過程。因此感悟不是告訴,而是激勵、喚醒、刺激、探究、體驗。

首先我設計讓學生從整體上感悟,從學習一開始就抓住“葡萄溝究竟是個怎樣的地方”這個問題展開學習,沒有把課文肢解,逐段的分析講解,而是以參觀的形式走進去,走出來。根據低年級的學生特點,採用演示、表演節目、畫圖、朗讀、比較,即看、讀、聽、想、演等手段讓孩子感悟詞語、句子、意境……感受到葡萄溝。

在課文快結束時,再一次帶學生入境:觀看錄象,通過感官刺激,再現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對葡萄溝的喜愛,説説此時此刻你最想説什麼。使學生的情感受到昇華:“因為這兒的水果多;因為這兒的葡萄美;因為這兒的葡萄乾色鮮味美,更因為這兒的維吾爾族老鄉熱情好客。所以我們説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從而解決了本課學習的重點。整節課,學

在不知不覺中在葡萄溝裏走了一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自然流露出對葡萄溝的喜愛之情。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15

同學們你們喜歡吃酸的還是甜的?小動物們愛吃酸的還是甜的?學生一聽,原來老師要檢查讀課文的情況。學生爭先恐後地舉手要告訴我,剛開始一位學生説得很簡單,這個故事講了狐狸想自己吃葡萄,不給其它的小動物吃。我裝着糊塗的樣子問:不給誰吃呀?故事還寫了誰,它們又發生了什麼事?結尾怎樣?誰能説得讓我聽得更清楚、更明白呢?"經過提示,學生誰能把故事説具體?我又問:"故事説了狐狸、小猴,還説了誰?學生説出了故事裏的小動物有小白兔、小松鼠。我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再進一步地追問學生:你喜歡哪個小動物?有的學生説:我喜歡小猴,它很聰明。它沒有相信狐狸的話,而是自己去嚐了葡萄,所以它吃到了甜的葡萄。有的學生説:我不喜歡小白兔和松鼠,它們沒有主見,只聽別人説,沒有親自去嘗試。有的學生説:我不喜歡狐狸,因為它想自己獨吃葡萄,欺騙了大家,它很狡猾。有一位同學站起來就説:我不認為狐狸是狡猾的。這是出乎我意料的,我沒有否定他,而是問他:為什麼呢?他指着書上的第一幅插圖有理有據地説:狐狸抬頭看到的是綠色的葡萄,綠色的葡萄是酸的。所以我認為它不狡猾。這下班裏的同學紛紛議論了起來,就有了兩種不同的意見,我靈機一動,順水推舟就對大家宣佈:既然咱們班有兩種意見,咱們就來一次辯論,正方認為狐狸是狡猾的;反方認為狐狸是不狡猾的。請贊同正方的同學在一、二組;贊同反方的同學在三、四組。你們把自己的理由在組裏討論,等會兒由兩方代表上來闡述自己的意見。同學們這下可積極了,讀課文找根據。我們經過討論認為狐狸是狡猾的,剛才反方説狐狸看到的是青色的葡萄是酸的,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青色的葡萄是甜的,如珍珠葡萄等。

聽了她的發言我更加驚喜地看到,他們讀書讀得如此認真。整堂課學生的表現讓我刮目相看,學生説得有理有據,而且從中還學會了自己讀書、看插圖找答案。由此讓我知道了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知識的獲得,還是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發展;無論是情感、意志的培養,還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須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不斷探究。教師無法代替學生讀書,也無法代替學生分析思考,教師既不能把知識生硬地灌輸到學生的頭腦裏,也不能把思想觀點移植到學生的頭腦中。只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自主性和獨立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才能促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進步,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真正從學生的學出發,為學生主動、自覺地參與學習創造條件。通過雙方的辯論,對所學的知識加深了印象,效果更好。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16

引導深入學生學習本文,我引導學生抓住本文描寫人物的外貌和語言的句子,通過頻度和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約翰所具備的良好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先是極少數學生談點淺顯的體會,此時,我給學生談我讀後的體會,還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出約翰在雪中送報的情景,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情感,走進約翰。使學生對文本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學後,在總結全文內容時,引導學生通過説説“你認為約翰將來是個怎樣的人?學了這個故事你受到了什麼啟發?自己也經歷過許多事,你認為哪件有利於自己的成長?”等問題,引導學生自我反思,認識自己成長經歷中缺少良好的生活習慣,缺少獨立生活能力,缺少持之以恆的精神。從現在做起,就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培養做事堅持到底的精神,願意自己成長為一個出色的好男好女。

由此説來,我們的孩子,不是不能自食其力,是我們做老師的,做家長的不重視培養孩子這些方面的能力,不給孩子自食其力的機會。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17

由於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在生活中存在着挑食和浪費糧食的現象,所以我設計的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理解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難點是讓學生樹立珍惜糧食,從小就養成不挑食不浪費糧食的好習慣。

在講解這首古詩前,我還補充了李紳的《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旨在使學生們通過這首古詩理解古代徭役的繁重和農民生活的艱辛。由這首詩導入到本課的學習中,我注重了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並讓學生們試着想象在酷熱的夏天的中午,在農田裏辛勤勞作的場景,並由此展開討論。經過討論,學生們雖然能感受到那種炎熱,但卻很難體會到每一粒糧食的來之不易。那怎樣使學生説樹立珍惜糧食的意識呢?這個瞬間我有點不知所措,不知該從那説下去。畢竟現在的物質生活很充裕,刻意地要這些幼小的孩子明白生活的艱辛,我又覺得太過殘酷。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只是舉了日常生活中的幾個例子,比如生日宴會等讓學生們討論。

不知道這節課有沒有在學生心中烙上烙印,也不知道在他們內心深處有沒有引起足夠的認識。我想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一定能夠體會並理解父母的辛苦,也一定能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吧!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18

教學這一課時,我充分利用了書上的表音表形圖,幫助學生認識了zcs的音和形,然後讓學生結合表音表形圖,説説兒歌:像個2字zzz,仙人掌刺ccc,絲瓜鬚子sss,在這樣的直觀形象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很快認識了zcs,記住了他們的形狀。但是在小組開火車讀的過程中,我感覺到好幾位小朋友發出的zcs的音不是很標準,他們的舌尖沒有抵住下齒背,有一位小朋友的門牙壞了,還總是漏氣,發出的z和c的讀音幾乎沒什麼兩樣,呵呵,怎麼辦?我不由得想起了南通教育博客上“花信風”網友給我的留言,要注意學生的口型,我想嘗試一下,於是,我讓孩子們用石頭尖舔舔自己下邊那排牙齒背,並做示範給他們看,然後,讓他們聽我發zcs的音,聽完了,再自己試試看,然後開火車再讀,感覺這一次好多了!嘿嘿,學習了!但是,就那位漏氣的小毛頭,他的發音到傍晚他媽媽來接他時,還是沒發標準,看來只有等到牙齒長出來了再跟他“較勁”了。

在學習整體認讀音節時,有部分先行者早就學會了,我趁機讓他們當小老師領讀,看他們樂顛顛的,很想展示一番,也省得我多費口舌,“該出手時再出手”吧。齊讀沒問題,可是開火車讀的時候,吳鑫傑小朋友不知怎麼搞的,就是讀成z-i-zi,我告訴他:這是整體認讀音節,螞蟻站在後面當啞巴,發不出聲音,就直接讀zi,聽懂了,再讀,讀對了,可一會兒抽讀,又錯了!天哪。課後,我找來他,問他怎麼老是這樣讀呢?他説了,是他家裏就這麼教他的,呵呵,問題出在這裏!看來,這是“先入為主”了,今天晚上,讓他當一回小老師,教教他的“大學生”吧,或許能改正過來。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19

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科學家郎志萬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為什麼,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認識並從中受到啟發,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於實踐的意識。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老師設計了“朗志萬和伊琳娜有什麼區別”這個問題,旨在讓學生明白“朗志萬是科學家,他可以説是知識的權威。

”然後緊緊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對待“朗志萬”提出的問題的不同態度,來引導學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發光的品質──那就是敢於向權威質疑,不輕信不盲從。為了讓學生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 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敢於大膽質疑、動手實踐的能力,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一個實驗:讓學生往一個裝滿水的杯子裏放進一條金魚,觀察水的變化。讓學生親手操作、親眼所見,既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又能有效輕鬆地突破教學重難點,使學生體會到對別人所説的話,要通過思考去判斷,敢於大膽質疑,遇到有疑問的地方,要動手做做看。教學中,老師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1、抓讀的訓練。在課堂上,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朗讀,力求體現了“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教學理念。如:個別讀、分角色讀、齊讀、比賽讀等。老師抓住了重點語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體味伊琳娜情感的變化,讓學生在讀中提高朗讀水平。

2、抓了語言文字訓練。如理解“哄騙”,讓學生給“哄騙”找個近義詞。理解“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這句話中的“光”字,老師讓學生換詞讀一讀,促進學生語言內化。讓學生把“您怎麼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改成陳述句説一説,促進學生對句子意思的理解。

3、抓説、寫的訓練。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之後,引導學生想象説話:伊琳娜聽了郎志萬的話,可能會説些什麼?這是對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有利實踐,並讓學生在説後寫一寫,鍛鍊了學生寫話的能力。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20

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學伊始,我首先引導學生從單元導讀入手,讓他們瞭解了本組課文的主要內容,並且結合導讀中的學習要求,讓學生能夠自己説出體會含義深刻句子時應把握哪幾點,根據平時學習經驗,他們總結了兩點:

一、抓住重點詞語。

二、聯繫上下文。

第三點由我補充給大家,那就是聯繫生活實際。接下來大家就跟隨作者吳玉樓的腳步,一道走進文字的心靈深處,和安靜一起去觸摸春天吧!出示課題後,我讓學生先理解課題意思,然後讓他們説説看到《觸摸春天》這個題目後最想知道什麼?同學們的好奇心充分顯露,是誰在觸摸春天?她為什麼要觸摸春天?她是怎樣觸摸春天的?我突然覺得,其實孩子們很會學習,他們有自己好奇的問題,然而只有自己好奇的問題,才有認識它和解決它的強烈慾望啊!可在教學中,老師們往往不給他們這樣的機會。

總是提出問題,讓學生解決,這樣帶有任務性質的被動學習,效果自然不如主動求知。在初讀課文,解決重點詞語後,我鼓勵學生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讀水平?古代教育家朱熹説:“教人不見情趣,必不樂學。”為學生創設了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激發他們學習的慾望。而在學生展示自己朗讀水平時鼓勵大家讀文中另自己身受感動的句段,這樣既讓學生提高了朗讀能力,又把握了全文的主要內容。接着請每一位學生選擇其中感動自己的一處,認真地讀一讀描寫這幅畫面的文字,想一想從這些文字中自己感受到什麼,鼓勵大家把自己的感受到讀出來。學生找,讀,感悟,旁註,老師巡視並個別指點;然後然大家在小組內交流後全班在進行交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r3r77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