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禮儀 >飲食禮儀 >

常見的用餐方式(精選16篇)

常見的用餐方式(精選16篇)

常見的用餐方式(精選16篇)

常見的用餐方式 篇1

中餐特別是中餐宴會具體時間的安排,根據人們的用餐習慣,依照用餐時間的不同,分為早餐、午餐、晚餐三種。確定正式宴請的具體時間,主要要遵從民俗慣例。而且主人不僅要從自己的客觀能力出發,更要講究主隨客便,要優先考慮被邀請者,特別是主賓的實際情況,不要對這一點不聞不問。如果可能,應該先和主賓協商一下,力求兩廂方便。至少,也要儘可能提供幾種時間上的選擇,以顯示自己的誠意,並要對具體長度進行必要的控制。

另外,在社交聚餐的時候,用餐地點的選擇也非常重要。

首先要環境優雅,宴請不僅僅是為了“吃東西”,也要“吃文化”。要是用餐地點檔次過低,環境不好,即使菜餚再有特色,也會使宴請大打折扣。在可能的情況下,一定要爭取選擇清靜、優雅的地點用餐。

其次是衞生條件良好,在確定社交聚餐的地點,一定要看衞生狀況怎麼樣。如果用餐地點太髒、太亂,不僅衞生問題讓人擔心,而且還會破壞用餐者的食慾。

還要充分考慮到,聚餐者來去交通是不是方便,有沒有公共交通線路通過,有沒有停車場,是不是要為聚餐者預備交通工具等一系列的具體問題,以及該地點設施是否完備。

常見的用餐方式 篇2

和西餐相比較,中餐的一大特色就是就餐餐具有所不同。我們主要介紹一下平時經常出現問題的餐具的使用。

1.筷子

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使用筷子,通常必須成雙使用。用筷子取菜、用餐的時候,要注意下面幾個“小”問題:

一是不論筷子上是否殘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用舔過的筷子去夾菜,是不是有點倒人胃口?

二是和人交談時,要暫時放下筷子,不能一邊説話,一邊像指揮棒似地舞着筷子。

三是不要把筷子豎插放在食物上面。因為這種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時候才用。

四是嚴格筷子的職能。筷子只是用來夾取食物的。用來剔牙、撓癢或是用來夾取食物之外的東西都是失禮的。

2.勺子

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餚、食物。有時,用筷子取食時,也可以用勺子來輔助。儘量不要單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時,不要過滿,免得溢出來弄髒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後,可以在原處“暫停”片刻,湯汁不會再往下流時,再移回來享用。

暫時不用勺子時,應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讓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後,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裏,不要再把它倒回原處。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燙,不可用勺子舀來舀去,也不要用嘴對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裏等涼了再吃。不要把勺子塞到嘴裏,或者反覆吮吸、舔食。

3.盤子

稍小點的盤子就是碟子,主要用來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盤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

需要着重介紹的,是一種用途比較特殊的被稱為食碟的盤子。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來暫放從公用的菜盤裏取來享用的菜餚的。用食碟時,一次不要取放過多的菜餚,看起來既繁亂不堪,又像是餓鬼投胎。不要把多種菜餚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們會相互“竄味”,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吃的殘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應輕輕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時候不能直接從嘴裏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夾放到碟子旁邊。如果食碟放滿了,可以讓服務員換。

4.水杯

主要用來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樂等軟飲料時使用。不要用它來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喝進嘴裏的東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中餐用餐前,比較講究的話,會為每位用餐者上一塊濕毛巾。它只能用來擦手。擦手後,應該放回盤子裏,由服務員拿走。有時候,在正式宴會結束前,會再上一塊濕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來擦嘴,卻不能擦臉、抹汗。

6.牙籤

儘量不要當眾剔牙。非剔不行時,用另一隻手掩住口部,剔出來的東西,不要當眾觀賞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隨手亂彈,隨口亂吐。剔牙後,不要長時間叼着牙籤,更不要用來扎取食物。

常見的用餐方式 篇3

任何國家的餐飲,都有自己的傳統習慣和寓意,中餐也不例外。比方説,過年少不了魚,表示“年年有餘”;和漁家、海員吃魚的時候,忌諱把魚翻身,因為那有“翻船”的意思。

用餐的時候,不要吃得搖頭擺腦,寬衣解帶,滿臉油汗,汁湯橫流,響聲大作。不但失態欠雅,而且還會敗壞別人的食慾。可以勸別人多用一些,或是品嚐某道菜餚,但不要不由分説,擅自作主,主動為別人夾菜、添飯。不説這樣做是不是衞生,而且還會讓人勉為其難。

取菜的時候,不要左顧右盼,翻來覆去,在公用的菜盤內挑挑揀揀。要是夾起來又放回去,就顯得缺乏教養。多人一桌用餐,取菜要注意相互禮讓,依次而行,取用適量。不要好吃多吃,爭來搶去,而不考慮別人用過沒有。夠不到的菜,可以請人幫助,不要起身甚至離座去取。

用餐期間,不要敲敲打打,比比劃劃。還要自覺做到不吸煙。用餐時,如果需要有清嗓子、擤鼻涕、吐痰等舉動,儘早去洗手間解決。

用餐的時候,不要當眾修飾。比如,不要梳理頭髮,化粧補粧,寬衣解帶,脱襪脱鞋等。如必要可以去化粧間或洗手間。用餐的時候不要離開座位,四處走動。如果有事要離開,也要先和旁邊的人打個招呼,可以説聲“失陪了”、“我有事先行一步”等。

常見的用餐方式 篇4

我們主要介紹宴會、家宴、便餐、工作餐(包括自助餐)等具體形式下的禮儀規範。

1.宴會,通常指的是以用餐為形式的社交聚會。可以分為正式宴會和非正式宴會兩種類型。正式宴會,是一種隆重而正規的宴請。它往往是為宴請專人而精心安排的,在比較高檔的飯店,或是其他特定的地點舉行的,講究排場、氣氛的大型聚餐活動。對於到場人數、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餚數目、音樂演奏、賓主致詞等,往往都有十分嚴謹的要求和講究。非正式宴會,也稱為便宴,也適用於正式的人際交往,但多見於日常交往。它的形式從簡,偏重於人際交往,而不注重規模、檔次。一般來説,它只安排相關人員參加,不邀請配偶,對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餚數目往往不作過高要求,而且也不安排音樂演奏和賓主致詞。

2.家宴,也就是在家裏舉行的宴會。相對於正式宴會而言,家宴最重要的是要製造親切、友好、自然的氣氛,使赴宴的賓主雙方輕鬆、自然、隨意,彼此增進交流,加深瞭解,促進信任。

通常,家宴在禮儀上往往不作特殊要求。為了使來賓感受到主人的重視和友好,基本上要由女主人親自下廚烹飪,男主人充當服務員;或男主人下廚,女主人充當服務員,來共同招待客人,使客人產生賓至如歸的感覺。

如果要參加宴會,那麼你就需要注意,首先必須把自己打扮得整齊大方,這是對別人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還要按主人邀請的時間準時赴宴。除酒會外,一般宴會都請客人提前半小時到達。如因故在宴會開始前幾分鐘到達,不算失禮。但遲到就顯得對主人不夠尊敬,非常失禮了。

當走進主人家或宴會廳時,應首先跟主人打招呼。同時。對其他客人,不管認不認識,都要微笑點頭示意或握手問好;對長者要主動起立,讓座問安;對女賓舉止莊重,彬彬有禮。

入席時,自己的座位應聽從主人或招待人員的安排,因為有的宴會主人早就安排好了。如果座位沒定,應注意正對門口的座位是上座,背對門的座位是下座。應讓身份高者、年長者以及女士先入座,自己再找適當的座位坐下。

入座後坐姿端正,腳踏在本人座位下,不要任意伸直或兩腿不停搖晃,手肘不得靠桌沿,或將手放在鄰座椅背上。入座後,不要旁若無人,也不要眼睛直盯盤中菜餚,顯出迫不及待的樣子。可以和同席客人簡單交談。

用餐時應該正裝,不要脱外衣,更不要中途脱外衣。一般是主人示意開始後再進行。就餐的動作要文雅,夾菜動作要輕。而且要把菜先放到自己的小盤裏,然後再用筷子夾起放進嘴。送食物進嘴時,要小口進食,兩肘向外靠,不要向兩邊張開,以免碰到鄰座。不要在吃飯喝飲料、喝湯發出聲響。用餐時,如要用擺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的調味品,先向別人打個招呼再拿;如果太遠,要客氣地請人代勞。如在用餐時非得需要剔牙,要用左手或手帕遮掩,右手用牙籤輕輕剔牙。

喝酒的時候,一味地給別人勸酒、灌酒,吆五喝六,特別是給不勝酒力的人勸酒、灌酒,都是失禮的表現。

如果宴會沒有結束,但你已用好餐,不要隨意離席,要等主人和主賓餐畢先起身離席,其他客人才能依次離席。

3.便餐,也就是家常便飯。用便餐的地點往往不同,禮儀講究也最少。只要用餐者講究公德,注意衞生、環境和秩序,在其他方面就不用介意過多。

4.工作餐,是在商務交往中具有業務關係的合作伙伴,為進行接觸、保持聯繫、交換信息或洽談生意而用用餐的形式進行的商務聚會。它不同於正式的工作餐、正式宴會和親友們的會餐。它重在一種氛圍,意在以餐會友,創造出有利於進一步進行接觸的輕鬆、愉快、和睦、融洽的氛圍。是借用餐的形式繼續進行的商務活動,把餐桌充當會議桌或談判桌。工作餐一般規模較小,通常在中午舉行,主人不用發正式請柬,客人不用提前向主人正式進行答覆,時間、地點可以臨時選擇。出於衞生方面的考慮,最好採取分餐制或公筷制的方式。

在用工作餐的時候,還會繼續商務上的交談。但這時候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情況下不要像在會議室一樣,進行錄音、錄像,或是安排專人進行記錄。非有必要進行記錄的時候,應先獲得對方首肯。千萬不要隨意自行其事,好像對對方不信任似的。發現對方對此表示不滿的時候,更不可以堅持這麼做。

工作餐是主客雙方“商務洽談餐”,所以不適合有主題之外的人加入。如果正好遇到熟人,可以打個招呼,或是將其與同桌的人互作一下簡略的介紹。但不要擅作主張,將朋友留下。萬一有不識相的人“賴着”不走,可以委婉地下逐客令“您很忙,我就不再佔用您寶貴時間了”或是“我們明天再聯繫。我會主動打電話給您”。

5.自助餐。是近年來借鑑西方的現代用餐方式。它不排席位,也不安排統一的菜單,是把能提供的全部主食、菜餚、酒水陳列在一起,根據用餐者的個人愛好,自己選擇、加工、享用。

採取這種方式,可以節省費用,而且禮儀講究不多,賓主都方便;用餐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悉聽尊便。在舉行大型活動,招待為數眾多的來賓時,這樣安排用餐,也是最明智的選擇。

常見的用餐方式 篇5

酒桌上如何説話

談起喝酒,幾乎所有的人都有過切身體會,"酒文化"也是一個既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現代人在交際過程中,已經越來越多地發現了酒的作用。

的確,酒作為一種交際媒介,迎賓送客,聚朋會友,彼此溝通,傳遞友情,發揮了獨到的作用,所以,探索一下酒桌上的"奧妙",有助於你求人交際的成功。

常見的用餐方式 篇6

語言得當,詼諧幽默

灑桌上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才華、常識、修養和交際風度,有時一句詼諧幽默的語言,會給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無形中對你產生好感。所以,應該知道什麼時候該説什麼話,語言得當,詼諧幽默很關鍵。

常見的用餐方式 篇7

瞄準賓主,把握大局

大多數灑宴都有一個主題,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時首先應環視一下各位的神態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單純地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機會,更不要讓某些譁眾取寵的酒徒攪亂東道主的意思。

常見的用餐方式 篇8

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也是一門學問。一般情況下敬酒應以年齡大小、職位高低、賓主身份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慮好敬酒的順序,分明主次。好使與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聽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別人如何稱呼,這一點心中要有數,避免出現尷尬或傷感情的局面。

敬酒時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順序。有求於某位客人在席上時,對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場有更高身份或年長的人,則不應只對能幫你忙的人畢恭畢敬,也要先給尊者長者敬酒,不然會使大家都很難為情。

常見的用餐方式 篇9

鋒芒漸射,穩坐泰山

酒席宴上要看清場合,正確估價自己的實力,不要太沖動,儘量保留一些酒力和説話的分寸,既不讓別人小看自己又不要過分地表露自身,選擇適當的機會,逐漸放射自己的鋒芒,才能穩坐泰山,不致給別人產生"就這點能力"的想法,使大家不敢低估你的實力。

結語:聚餐是一件看似隨意卻處處有陷阱的場合,想要做到八面玲瓏你就得先學會説話和把握用餐的度!

常見的用餐方式 篇10

眾歡同樂,切忌私語

大多數酒宴賓客都較多,所以應儘量多談論一些大部分人能夠參與的話題,得到多數人的認同。因為個人的興趣愛好、知識面不同,所以話題儘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獨尊,天南海北,神侃無邊,出現跑題現象,而忽略了眾人。小貼士——派對歷險記

特別是儘量不要與人貼耳小聲私語,給別人一種神祕感,往往會產生"就你倆好"的嫉妒心理,影響喝酒的效果。

常見的用餐方式 篇11

察言觀色,瞭解人心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讚賞,就必須學會察言觀色。因為與人交際,就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常見的用餐方式 篇12

勸酒適度,切莫強求

在酒桌上往往會遇到勸酒的現象,有的人總喜歡把酒場當戰場,想方設法勸別人多喝幾杯,認為不喝到量就是不實在。

"以酒論英雄",對酒量大的人還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難了,有時過分地勸酒,會將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壞。

常見的用餐方式 篇13

1. 注重細節非常重要

首先,及時回覆邀請是非常必要的;其次,最好盛裝打扮一下自己;再次,讓準時成為一種習慣;另外,別忘了送給女主人一件禮物;最後,一定要把手機調成靜音,最好把它放在看不到的地方。

2. 入座後的禮儀

入座後,首先要把餐巾鋪在腿上,中途離開餐桌或用餐完畢後取下餐巾。起身離開餐桌時,把餐巾放在座位上就好。要是擔心上面的污漬沾染座位,可以把它放在餐盤的左邊。

3. 麪包盤及飲料的擺放

要是你忘了麪包盤和飲料的位置,把雙手放在桌子上,記住“左手面包,右手飲料”就夠了。

4. 這麼多銀器,該怎麼辦?

最保險的做法是外向內依次使用餐具,甜品的餐具會直接擺在餐盤上。

5. 餐具的正確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共分為兩種,歐式和美式。歐式的刀叉用法,其最主要的特徵是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叉齒向下。宴會過程中,這個位置基本不變。左手的叉負責將食品送入口中,右手的餐刀負責將菜切開或者將菜推到叉子的叉背上,而且是每吃完一口再切一次,或者切一塊吃一塊。美國式的刀叉用法比較複雜,其使用方法分切菜和入口兩個部分。切菜時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叉齒向下,這與歐式相同。但是切完菜之後,就把右手中的刀平放到餐盤頂端,然後把叉子從左手換到右手,叉齒向上,如同鏟子,將切好的食品送入口中。每吃完一口,又將右手中的叉倒回左手,再用右手將刀從盤中拿起割取食物。為了簡單一些,也可以先將所有的菜都切好,然後餐叉倒到右手後再慢慢用餐。

6. 刀叉擺放的含義

設想盤子是一面時鐘,如果用餐中途停頓時,要把刀叉並排擺成八字,用餐完畢的話要把刀叉並排擺在四點鐘的位置。

7. 何時開始用餐

主人開始用餐時,客人方可開動。

8. 有些食物可以用手拿着食用

用刀叉吃着比較費勁的食物是可以用手拿着食用的,比如麪包,可以用手撕成小塊食用。另外,薯條、壽司還有大多數開胃菜都可以用手拿着直接食用。

9. 猶豫不決時應該怎麼辦

用餐時有個屢試不爽的經驗,那就是借鑑主人的用餐方法,客隨主便。

10. 聚會結束後的注意事項

接受了主人的熱情款待後,別忘了在兩週之內發一封感謝信。

常見的用餐方式 篇14

食禮劃分

古代的食禮是按階層劃分: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現代食禮則簡化為:主人(東道),客人了。作為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關係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後,先根據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安排。

然後入座:這個“英雄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食禮中最重要的一項。從古到今,因為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變化。總的來講,座次“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家庭宴請,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客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都不能動手,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一路敬下,再飲。

常見的用餐方式 篇15

1:坐姿

背部永遠不要接觸椅背。身體應坐直並將食物送至嘴邊。即便吃容易掉渣兒的點心,也不要俯身去夠。喝湯是唯一的例外——可以稍微頷首。

2:餐巾的尺寸

不同場合使用的餐巾尺寸有別。午餐用17-20英尺,下午茶12英尺,晚餐26英尺,雞尾酒會6-9英尺。

3:用餐進度

英國人吃正餐,一般不設衞生間的間歇哦。通常用餐會持續2小時左右,因此,應注意適量飲用酒水,避免去衞生間。

3:恭維

去別人家吃飯的時候,不要誇讚食物(因為菜很有可能是廚子而不是女主人做的);

也不要誇讚女主人的穿着(因為一般默認女主人打扮得很得體)和家居擺設(如果您表現得似乎不適應良好的室內環境,那等於自降身段)。

常見的用餐方式 篇16

用餐方式

宴會

通常指的是以用餐為形式的社交聚會。可以分為正式宴會和非正式宴會

餐具兩種類型。正式宴會,是一種隆重而正規的宴請。它往往是為宴請專人而精心安排的,在比較高檔的飯店,或是其他特定的地點舉行的,講究排場、氣氛的大型聚餐活動。對於到場人數、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餚數目、音樂演奏、賓主致詞等,往往都有十分嚴謹的要求和講究。非正式宴會,也稱為便宴,也適用於正式的人際交往,但多見於日常交往。它的形式從簡,偏重於人際交往,而不注重規模、檔次。一般來説,它只安排相關人員參加,不邀請配偶,對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餚數目往往不作過高要求,而且也不安排音樂演奏和賓主致詞。

家宴

也就是在家裏舉行的宴會。相對於正式宴會而言,家宴最重要的是要製造親切、友好、自然的氣氛,使赴宴的賓主雙方輕鬆、自然、隨意,彼此增進交流,加深瞭解,促進信任。

通常,家宴在禮儀上往往不作特殊要求。為了使來賓感受到主人的重視和友好,基本上要由女主人親自下廚烹飪,男主人充當服務員;或男主人下廚,女主人充當服務員,來共同招待客人,使客人產生賓至如歸的感覺。

如果要參加宴會,那麼你就需要注意,首先必須把自己打扮得整齊大方,這是對別人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還要按主人邀請的時間準時赴宴。除酒會外,一般宴會都請客人提前半小時到達。如因故在宴會開始前幾分鐘到達,不算失禮。但遲到就顯得對主人不夠尊敬,非常失禮了。

當走進主人家或宴會廳時,應首先跟主人打招呼。同時。對其他客人,不管認不認識,都要微笑點頭示意或握手問好;對長者要主動起立,讓座問安;對女賓舉止莊重,彬彬有禮。

入席時,自己的座位應聽從主人或招待人員的安排,因為有的宴會主人早就安排好了。如果座位沒定,應注意正對門口的座位是上座,背對門的座位是下座。應讓身份高者、年長者以及女士先入座,自己再找適當的座位坐下。

入座後坐姿端正,腳踏在本人座位下,不要任意伸直或兩腿不停搖晃,手肘不得靠桌沿,或將手放在鄰座椅背上。入座後,不要旁若無人,也不要眼睛直盯盤中菜餚,顯出迫不及待的樣子。可以和同席客人簡單交談。

用餐時應該正裝,不要脱外衣,更不要中途脱外衣。一般是主人示意開始後再進行。就餐的動作要文雅,夾菜動作要輕。而且要把菜先放到自己的小盤裏,然後再用筷子夾起放進嘴。送食物進嘴時,要小口進食,兩肘向外靠,不要向兩邊張開,以免碰到鄰座。不要在吃飯喝飲料、喝湯發出聲響。用餐時,如要用擺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的調味品,先向別人打個招呼再拿;如果太遠,要客氣地請人代勞。如在用餐時非得需要剔牙,要用左手或手帕遮掩,右手用牙籤輕輕剔牙。

喝酒的時候,一味地給別人勸酒、灌酒,吆五喝六,特別是給不勝酒力的人勸酒、灌酒,都是失禮的表現。

如果宴會沒有結束,但你已用好餐,不要隨意離席,要等主人和主賓餐畢先起身離席,其他客人才能依次離席。

以上就是中餐禮儀中有關上菜順序以及用餐時的一些藥遵循的禮儀了,看了之後你收否回想起自己的一些錯誤呢?那麼下次你再參加家宴或是宴會時就可以改正過來,這樣可以給人一種非常禮貌的感覺,尊重別人也贏得別人的尊重。

標籤: 用餐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liyi/yinshi/px0lr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