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禮儀 >婚禮禮儀 >

中西方婚禮儀式文化差異體現在哪

中西方婚禮儀式文化差異體現在哪

話説舉辦一場婚禮都會伴隨着一些婚禮儀式,都等着新人們去經歷,那麼這一些婚禮儀式有什麼寓意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婚禮儀式,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中西方婚禮儀式文化差異體現在哪
中西方婚禮儀式 中式婚禮儀式

為什麼要射轎簾?

花轎停後,新郎手執弓箭,分別向天、地、新娘空射三箭,意喻舉箭弓逢凶化吉。這個古老的習俗傳説可以去除新娘身上的邪氣。

另一層含義是給新娘一個下馬威,提醒她成為媳婦後要恪守婦道,做一個賢良淑德的好媳婦。

為什麼要跨火盆?

新郎和新娘共同跨過了火盆,意喻辟邪,祈求婚後的日子紅紅火火。跨火盆的傳統,相傳是為了阻礙“跟尾鬼的”跟蹤,鬼魅怕火,無法跨過火盆。

為什麼要跨馬鞍?

流行於漢族地區,尤以唐、宋為盛,後世沿之。鞍”與“安”同音,取其“平安”長久之意。多放於洞房的門檻上,表示新娘跨馬鞍,一世保平安。

當新娘前腳邁入門檻,後腳抬起還沒有落下的時候,這時由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人把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馬不配雙鞍”的意思。

為什麼要挑蓋頭?

這個儀式是我們最熟悉的洞房花燭夜裏的第一要事。新郎要用秤桿挑下新娘頭上的蓋頭,蓋頭揭下後,新郎要用手撫摸新娘的頭髮。

秤桿揭蓋頭,意喻稱心如意,撫摸頭髮象徵白頭偕老。

為什麼要踩瓦片?

歲歲平安踩瓦片,代表過去如碎瓦一般,要重新開始一個新生活。比喻過去時光如瓦之碎。

另外的意思是,古時候人們重視男孩,踩碎瓦片的原始意義就是希望新娘不要弄瓦,也就是希望多生男孩。

為什麼要拜天地?

拜堂也稱“拜天地”。古代婚禮儀式之一。中國婚禮儀式。又稱拜高堂、拜花堂。

舊時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後,復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長的儀式。也有將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對拜都統稱為拜堂。唐代,新婚之婦見舅姑,俗名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一共有三拜。

為什麼要喝交杯酒?

用兩個紅線連接的酒杯喝交杯酒,在婚禮上叫作“鳳凰三點頭”。“一點頭”各飲一口,“二點頭”夫將杯中酒全倒入妻杯,妻子再將酒平分給夫。“三點頭”夫妻交換杯子飲盡。

喝交杯酒象徵此後夫妻連為一體,婚後相親相愛,同甘共苦。

婚禮,不是讓新人在台上表演,而是在古老而傳統的婚禮儀式下,互相許下一輩子的諾言。

當我們婚後的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回憶起年輕時的羞澀,結婚時的浪漫,親友的祝福……一定會洋溢出幸福的喜悦。

西式婚禮

為什麼要封紅酒?

國外流行的儀式,婚禮當天,給對方寫一封情書,把紅酒和情書封在盒子裏。直到有一天,你們吵架甚至要鬧離婚的時候,你們一起打開盒子,各自倒上一杯紅酒,去不同的角落,喝着紅酒,讀對方當時寫的情書,回想起結婚時那份甜蜜,記起彼此之間的那份感情,“人生若只如初見”大概就是這個感覺吧。

為什麼要拋捧花?

這個傳統源於英國早期,在婚禮上,賓客們常常爭奪新娘身上的飾物或衣服碎片,以求帶來好運,後來演變成為扔捧花的習俗。接到捧花的女賓客會得到好運,成為下一個披上婚紗的人。

為什麼新郎要抱新娘跨門檻?

古羅馬的新娘為了表示捨不得離開孃家,必須由人拖着越過新居的門檻。此外,民間還傳説門檻上有邪靈環繞着,因此為了保護新娘,就必須把新娘抱起來,跨過去。

婚禮上為什麼要點燭台?

燭台是中西方共有的一種儀式,西式婚禮中的蠟燭分別代表新郎和新娘各自家庭;生命延續:中國自古便有傳遞“香火”之説。

具有三方面的含義:一是代表珠聯璧合,代表着兩個家族的融合。二是代表香火的延續,比較講究的婚禮雙方母親會一起點燃聖火傳遞到新郎新娘的手中。三火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新人的前途一片光明。

為什麼要倒香檳塔?

香檳,是法國東北部馬恩河谷的一個地名,它成為著名的香檳酒產地已有20xx年的歷史。由於香檳的成長是在瓶中或在罐中發酵形成的,發酵生成的二氧化碳氣充滿酒瓶,使瓶中壓力增大,所以在拔除栓頭時會發出悦耳的聲響。香檳酒也因此成為喜慶宴上不可或缺的酒類之一。

香檳酒塔寓意:一層層的杯子疊成的香檳寶塔代表着新人婚後生活節節高。兩位新人打開香檳倒入多層杯塔內,共同開啟愛的源泉,愛情甜蜜、地久天長、步步登高。。。。。。

為什麼要切蛋糕?

自羅馬時代開始,蛋糕就是節慶儀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那個時代,婚禮結束時,人們會在新娘頭上折斷一條麪包。製造麪包的材料小麥象徵生育的能力。而麪包屑則代表着幸運,賓客無不爭着撿拾。

依照中古時代的傳統習俗,新娘和新郎要隔着蛋糕接吻。後來,想像力豐富的烘焙師傅在蛋糕上飾以糖霜,也就成了今天的美麗可口的結婚蛋糕。新郎與新娘一起握着刀,並且一起一刀將蛋糕切開就可以了,在西方蛋糕的寓意與中國的早生貴子一樣。

為什麼要交換戒指?

最早的結婚戒指起源於古埃及。當時訂婚和結婚戒指同屬於契約的一部分,結婚戒指戴在新娘的無名指上,表示新娘對丈夫的忠誠與順從。

而第一枚鑽石結婚戒指的出現是相傳是在1477年,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連一世為法國公主瑪麗的美貌及優雅的氣質所傾倒,送了一枚鑲有鑽石的戒指給公主,代表他的心他的愛情始終堅定,美麗的鑽石戒指最終打動了公主的芳心。此後,這個贈送鑽戒訂婚的傳統便開始在西方流傳。

中西方婚禮文化差異

中式婚禮的文化內涵

1)古樸含義

從天人合一的古樸本真到 宣告祈福歡慶 宣泄,它是徹頭徹尾的人前的婚禮。華夏文化的信仰沒有宗教精神,卻依然將沒有神祕感的世俗生活演繹出詩意和浪漫。

昏禮在五禮之中屬嘉禮,是繼冠、筓禮之後的人生第二個里程碑。昏禮一如黃昏時滿天的晚霞,寧靜深遠。實現遠古先人對宇宙的最本真最樸素的認識理念:人法自然,天人合一。那時候的昏禮不大肆舉樂,不過分慶賀,很簡樸乾淨,重的是夫婦之義與結髮之恩。昏服也不是大紅大綠,新郎新娘都穿着端莊的玄黑色禮服。天地相合,夫妻結髮。從此後生死相依,從此後家族延續。所以《禮記》雲:“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他們對昏禮的態度是“敬慎重正而後親之”,昏禮稱得上是“禮之大禮”。也許是近代的民生過於困苦和壓抑,婚禮成了難得的高興事件,人們便想着法子在這時候舒放自己。中國傳統的婚禮到了後世,喜慶的成分越來越多,以至於今日人們若提起傳統婚禮,瞬間浮現的印象基本都是吹吹打打、緋紅一片的喜鬧。

我國傳統的婚禮儀式,總以大紅色烘托着喜慶、熱烈的氣氛。吉祥和祝福、孝敬成為婚禮上的主旨。俗話説“禮樂和鳴”,幾乎婚禮中的每一項禮儀都滲透着中國人的哲學思想。 “紅”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喜慶、成功、吉利、忠誠和興旺發達等意義的象徵。這源於古代對日神的崇拜。在傳統婚禮上張貼大紅喜字,給新娘遮臉的是紅蓋頭,新娘穿的吉服是大紅襖,新郎胸前佩戴的是大紅花等等。這些紅色服飾不但給婚禮帶來喜慶的氣氛,同時也暗示着新婚夫婦婚後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

2)婚儀體現天地人和諧

著名民俗學家高巍認為,傳統婚姻的很多儀式中都體現了中國人嚮往“天地人和諧”的哲學,以及人們祈福迎祥的文化心理。因為傳統意義上的婚姻不僅僅關係到結婚的雙方當事人,而是兩個家族和全社會的事。需要通過一系列儀式反映婚姻莊重,引起當事人和親屬朋友對婚姻本身的重視。其背後藴含着對天地人融合的觀念。

請親友來證明婚姻本身的正式和莊重,不是隨意的,這和重視人與人的和諧結合在一起。由於婚姻的產生,使得二人的家庭形成姻親關係。儀式可以體現家長在家庭中的地位。

儀式結束時,新郎新娘要把敬神的錢糧和裱文都要放到錢糧盆中拿到院裏焚化。隨着火焰、紙灰升騰,此時鞭炮齊鳴,鑼鼓喧天,表示已經得到了“天”的認可。

國人敬天,這和農業社會生產水平有關。當時必須以家族為紐帶,和自然形成共同生活的原則。因此只有天地人合一、關係和諧,人才能夠豐衣足食。

再比如,傳統婚禮中有很多裝飾性的器物,以及語言禁忌、參與人的禁忌。像喜娘伴郎不能由鰥寡孤獨者擔任。這並不像庸俗化解釋中説的那樣是擔心“不吉利”影響新人,而是因為在傳統觀念中,鰥寡孤獨恰恰表現了一種不和諧,不圓滿,和儀式中向天地祈福的初衷是相反的。因此有了這樣的禁忌。

傳統婚禮中多用的樂器也反映了“和諧”的思想,以及對“天”的重視。鑼鼓、嗩吶、笙都是以響聲明亮為主的,婚禮上的音樂也不是文人的自娛自樂,而是要表達人的聲音,聲音大才能讓“天”知道,同時反映婚姻本身的隆重。參與者在四面大鼓,兩面開道鑼的巨大聲響中能夠感受到靈魂的淨化作用。人在天地間生活,要與天地和諧,也要與人和諧。中國人的祈福迎祥,也就是這樣一種社會文化心理的反映。

3)禮俗的文化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教授何星亮在《文化與文明》中寫到:每一種文化都可分為外顯的文化和內隱的文化兩部分。外顯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或科技文化)、社會文化(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部分。社會文化或制度文化是表現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文化,主要是為了與他人和諧共處以維持集體生活而創造的,精神文化是表現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的文化,它是人類為了克服自己在感情、心理、認知上的種種困難與挫折、憂慮與不安而創造的。而內隱的文化是隱藏在外顯文化背後的結構或模式。象徵符號是構成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是傳達意義或信息的重要形式,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相互聯繫、相互溝通的重要手段,在人們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每個民族都擁有大量的象徵符號,而這些象徵符號通常只有本族羣的人才能理解。例如,漢族傳統婚禮上,新娘一般都吃紅棗、花生、桂圓、瓜子等,這四種食物象徵“早生貴子”,而這種象徵意義只有漢族和了解漢文化的人才能理解其意義。

所以,流傳到現在的“傳統”婚禮,“婚”是可以看見的,“禮”還有幾重呢?華夏婚禮的原貌已在歷史中失去了鮮活的面容,除了祖先簡潔的文字記載,也只有在曾經的學生日韓的婚禮儀式中還能覓得依稀的風骨了。也算“禮失求諸野”吧。有時很讓人苦笑:華夏傳統重新傳回我國,在我們這裏還成了異國風情。日本和韓國的傳統婚禮,不論新人和賓客都會格外注意端莊虔敬的氣氛,讓我們這曾經的衣冠上國欽慕不已,然後便痛感自己的“傳統”,太過遊戲。當豔麗庸俗代替了典雅端麗,當隨意輕鬆取代了莊重大方,當嘈雜嬉鬧取代了儀禮風度……那褪色的桃花是否還能再復紅顏?

2.西歐婚禮的文化內涵

神前的婚禮在神的認知和庇護下求得永恆,並依照上帝的約定尊崇教義對婚姻的理解和規定。延伸到承諾和彼此生命賦予對方的神聖

宗教對人們心靈的掌控根深蒂固,信奉宗教的人們不容易對各種教義規定的教條敢於反叛和摒棄,特別是關於對婚姻的界定和教義闡述讓信教的男女惟命是從,不敢越雷池半步,因為不止有教會家庭對他們的約束更有來自於心靈深處對神上帝的敬畏。從新郎新娘在婚禮上的教義講解和誓詞中都能找到佐證:

婚姻是一種盟約,盟約又意味着一種結合,聖經説“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耶穌也教導我們“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的了,所以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開。”

所以,新郞與新娘今天你們在上帝面前也在眾人面前定這個盟約之後,你們一定要記住無論你們在言語、思想、行動中你們都要顧念到你們的另一半,讓對方感受到你們是一體的。

我們相信一個美滿的婚姻,必定會經過許多的磨難,但是越經歷磨難,你們會結合的更加緊密。因為神是你們愛的粘合劑。所以,我提醒你們,當你們的婚姻有出現傷痕時,你們要回到今天,回到你們立盟約的時刻,因為等下你們要回答那三個字,這不是隨隨便便的三個字,因為這三個字是感動你們一生的三個字,是讓在座的弟兄姊妹,來賓朋友為之激動的三個字,這三個字更是神為你們祝福的三個字。

兩種婚禮最本質的區別就是氛圍不同。中式婚禮要求有熱鬧的氣氛,人氣越旺越好,因為在中國人眼裏結婚是件高興的事,一定要熱熱鬧鬧,一般都選在交通方便、空間寬裕、人氣旺的庭院或酒店;而西式婚禮突出莊重和聖潔,婚禮通常都是在教堂或其它較為安靜的地方舉行,給人一種有條不紊的感覺,但也難免顯得冷冷冷清清,同中國人的民俗文化心理完全相背。

3.婚禮中中西合壁的文化現象

中西合璧:融合出新的結婚儀式

回首看西方傳統婚禮對中國內地20多年的影響,從西裝成為男式婚禮的正裝開始,到紅色婚紗的出現,從淺色婚紗的普及到白色婚紗的主導,從熱鬧非常拜天地,到新人攜手走進教堂走進裝飾豪華但卻處處充斥着基督教濃郁宗教文化氣息的酒店婚禮現場,20多年的時間,西方婚禮文化實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侵蝕和佔領。範圍擴大了説縱觀近120xx年來中國的婚禮模式:我們時興過“中西合璧”——禮帽+馬褂,中式嫁衣+西方元素;提倡過“簡樸務實”,崇尚過“不愛紅裝愛武裝”……時至今日,大行其道的已是所謂的西式婚禮了。舶來的白婚紗幾乎俘虜了所有的中國新娘。幾乎八成以上的婚禮都變成了上帝以及耶和華的傳播福音詮釋婚姻的“道場”。包括東南亞和日本韓國香港台灣在內的亞太地區,,在婚禮文化這塊陣地上,徹底投向於“西方列強”,各國歷史悠久的婚俗文明被快速奔跑在鋼筋水泥叢林裏拼命奮鬥無暇關注民族文化的年輕一代所遺棄。其實,嚴格説,當下最流行的西式婚禮並不是真正西式的——剝離了基督教文化的氛圍,離開了教堂、教義的虔誠,本意早已蕩然無存,只剩下一襲本應象徵純潔神聖的白色婚紗。傳統民俗的婚禮文化被視為不適時宜、過時、老土,落得只有歸國華人或是外國娶到或嫁給中國人的新人才青睞傳統民俗婚禮形式和文化的份上了。

中國,世界公認的禮儀之邦,上下五千年人文歷史,泱泱大國,本該揮舞自己的文化大旗統領世界風雲才對,但是一個小小的婚禮層面就暴露出很深的文化危機。在西風強勁的吹拂下,中國人越來越意識到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近年來民族傳統婚禮又見青睞。

隨着中式婚禮向西式婚禮的漸變,業內人士所擔心的是傳統的民俗婚禮文化是否將湮沒在西式婚禮文化中?其實民風民俗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總是隨着經濟生活方式的轉變而發生變更。他認為,近年來,由於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婚禮的形式發生了一些變化,但無論是西式婚禮還是中式婚禮,二者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説婚禮的本質是相同的,都顯示了人生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也都體現了對傳統習俗的繼承和對婚禮本身的重視,所以,沒什麼可憂慮的。市場調查顯示,30%的人還是選擇傳統的中式婚禮,65%的人選擇的是中西結合式的婚禮或叫時尚婚禮,只有5%的人選擇真正意義上的西式婚禮。可見當今人士雖然追求新事物,打造個性婚禮,但影響幾千年中華民族的婚禮文化還是繼續在一代又一代中繼承下去,並且在不斷創新的社會發展驅動下,會產生新概念中國婚禮文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liyi/hunli/ww03p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