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禮儀 >辯論賽 >

如何在辯論中正確運用“蘇格拉底三段論”

如何在辯論中正確運用“蘇格拉底三段論”

辯論的方法有很多,“蘇格拉底三段論”是辯論中常見的一種方法,那麼如何在辯論中正確運用“蘇格拉底三段論”呢?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辯論賽中正確運用“蘇格拉底三段論”的小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如何在辯論中正確運用“蘇格拉底三段論”

如何在辯論中正確運用“蘇格拉底三段論”

三段論推理是演繹推理中的一種簡單推理判斷。它包含:一個一般性的原則(大前提),一個附屬於前面大前提的特殊化陳述(小前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特殊化陳述符合一般性原則的結論。

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大前提】,蘇格拉底是人【小前提】,所以蘇格拉底是要死的【結論】

這就是著名的 蘇格拉底三段論 。由此可見,三段論是由一個大前提(陳述大概念的命題);一個小前提(陳述與大概念有關的具體實例的命題);和一個結論(由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的結論)組成的。

在辯論中,我們使用三段論時,並不需要完全將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説出來,反而可以視情況省略某一部分,這就是簡易三段論。簡易三段論因為 簡 會使辯論簡潔明瞭,因為 易 常常被廣泛運用。下面,我們就通過三個例子,來説明這簡易三段論是怎樣運用的。

在有些三段論推理中,因為大前提和小前提包含着結論,或者暗示了結論,結論無需多説已經躍躍欲出,在這種情況下,辯論時就可以省略結論。省略結論可使辯論不重複累贅。

中日甲午海戰後,日相伊藤博文到中國遊歷,在武昌時,與張之洞有過一些接觸。辜鴻銘當時是張的幕僚,作為見面禮,他送了伊藤博文一本自己剛出版的英譯本《論語》。

伊藤博文早知道辜鴻銘是中國的先鋒大將,便趁機調侃道: 聽説你精通西洋學術,難道還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於兩千年,卻不能行於20世紀的今天嗎?

辜鴻銘見着拆招,回答道: 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數學家的加減乘除,在數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20世紀,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並不會三三得八。 伊藤博文聽了,一時無言以對。

辜鴻銘用 社會科學的方法和自然科學方法一樣 作大前提,以 自然科學的加減乘除不會變 做小前提,隱晦含蓄地得出了 孔子教人的方法也一樣適用 的結論,不但駁斥了伊藤博文關於孔教過時的謬論,還給伊藤博文留了面子,可謂一舉兩得。

在辯論中,運用簡易三段論要注意,簡易三段論省略大前提也是有前提的,大前提必須是人所共知的,或者不言自明的;小前提如果包含在大前提中是可以省略的,如果沒有包含在大前提中,或者人們不能從你的辯論推理中知道小前提,也是不能省略的。如果可以省略大前提、小前提,但卻為了多説幾句,把他們又加在推理之中。這樣就會使辯論顯得重複、累贅、囉嗦。這樣不但不能把道理説透,有時還可能適得其反,增加辯論難度,減弱辯論的力量。

在某些三段論推理中,因為大前提包含着小前提,或者暗示了小前提,小前提是顯而易見的,在這種情況下,辯論時就可以省略小前提。省略小前提可使辯論言簡意賅,要言不煩.

一休禪師自幼就很聰明。他的老師有一隻非常珍愛的茶杯。一天,一休無意中將茶杯打破了,他感到非常懊悔。但就在這時候,他聽到了老師的腳步聲,連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後。

當他的老師走到他面前時,他忽然開口問道: 人為什麼一定要死呢?

這是自然之事。 他的老師答道: 世間的一切,有生就有死。

這時,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着説道: 你的茶杯死期到了!這是沒辦法的事,老師你別傷心。

老師此時才知上當,但回想自己的話,他並沒有責怪一休。

這段對話中,包含了一個省略小前提的三推論推理。一休為了替自己開脱,先以老師的話 世間的一切,有生就有死 為大前提,當然,世間的一切肯定包括了茶杯,那麼, 茶杯有生就有死 這個小前提,就無需特別説明,被一休直接省略掉了。然後,聰明的一休就推出結論: 你的茶杯死期到了!是沒辦法的事 ,讓老師無法怪罪自己,最終沒有得到懲罰。一休的這句反駁既含蓄、幽默,又簡潔不羅嗦。

有些大前提是人所共知的,是不言自明的,或是公理,在辯論中運用三段論推理時就可以把這樣的大前提省略不説。

20xx年一月,希拉里在加利福尼亞州做了一場演講,演講完後回答聽眾提問。這時一名男子居然公開向希拉里求婚: 親愛的,嫁給我吧!

面對仰慕他的這名男子,早已 名花有主 的希拉里婉轉而又不失幽默地説: 這是我聽到的最友善的示意,但是如果那樣,我會因重婚罪而被捕。

希拉里的這句話,大前提是 我已經結婚了 ,小前提是 如果我答應了你的求婚 ,結論是 我會因重婚罪而被捕 ,是一個簡單的三段論推理。但由於大前提 希拉里已經結婚,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不必再一次強調,希拉里於是省略了這個大前提,使這句反駁顯得簡潔明瞭,又意味無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liyi/bianlun/9rwzy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