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禮儀 >辯論賽 >

辯論中結辯(四辯)的風格

辯論中結辯(四辯)的風格

胡建彪曾經説,四辯就是打掃戰場的。具體而言,主要是三個任務:對方有哪些傷員,趕緊撲上去補兩刀捅死;自己有哪些兄弟受傷了,趕緊抬回來救好;把戰利品啊啥的都搶到手,把旗子豎起來。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辯論中四辯的風格,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辯論中結辯(四辯)的風格

結辯(四辯)的風格

小編在導語的那一句引用簡明扼要的概括了四辯的3個職能:給予對方立論最後擊、給予己方體系最後闡述以及基於辯題的最後昇華。但是結辯時間有限,要在短短几分鐘內把3大任務都完成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許多優秀的結辯在“破”、“立”和“昇華”中,都有不同的取捨。也正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各種風格的結辯在華語辯壇出現。

小編認為,結辯風格大體可以分為三大種:

1、反駁為主,藴立於駁:

這種風格的典型是01國辯馬來亞大學的胡漸彪,這種風格的特點是把對方的立論從定義到標準到底線到分論點一層層的剝離,或是將對手的邏輯證偽,或是證明對手邏輯偏題。待到把對方的立論駁的慘不忍睹了,最後再收一下,將自己沒有説清楚的立論進一步闡述。

這種打法的優點有三:

一、通過最猛烈的進攻,能夠最有效殺傷對方立論,讓對手辛苦一場辛勤構建起來的邏輯體系從形式上被推倒。

二、現場效果極強,即使是準備好的反駁也能給人以很強的臨場感。並且,相對另外兩種風格,這種結辯給予了突發事件(對手新奇立論)充足的應對時間,不至於因為準備過多而束手束腳。

三、對於邏輯性強的辯手,即使語言組織和知識底藴稍差,也可以不懼任何對手。所以理工科學校和國外辯手比較喜歡這種模式。

但是這種打法也有明顯的缺點:

首先,辯論的終極意義在意説服而不是反駁。這種非此即彼的兩分法式的總結的手段方式卻主要在反駁,其與辯論精神略有相悖。退一萬步講,就算證明對方的論證全是錯的,也不代表己方辯題成立啊。

其次,由於時間有限,在着重於反駁的同時,也犧牲了進一步申論的機會,也擠佔了價值昇華的空間。這使得,在之前己方立論沒有説清楚的情況下,一旦反駁不能得手,將處於很尷尬的境地。

不過總的來説,這種反駁在實戰中是非常有效的,勝率也高,執行也相對容易些。關於反駁為主的結辯,胡漸彪在20xx年的3場比賽給出了近乎是教科書式的3個模板。有興趣的辯手可以仔細的觀看、研究、摸索,然後吸收為屬於自己的總結風格。

2、昇華為主,藴駁於立:

很多第一次看黃執中比賽的辯手都會有這樣一個感覺:“哇,原來辯論還可以這麼打!”但是也有很多辯手會產生疑惑:“他的稿子是不是事先準備然後背一下啊?”

其實這就是很多初學者的誤區,認為反駁才是臨場的,而陳述則一定是準備的。其實,反駁也可以隨意準備的,而申論和價值昇華也可以是基於現場做的。典型的比賽,可以參看95國辯的林正疆、03國辯的黃執中以及05湖北省賽的鄧哲。

這種結辯風格的特點可以做如下的歸納:在結辯的時候,以之前環節所沒有的新的視角,來重新審視今天的辯題,先把己方的之前沒説完的邏輯説清,然後更進一步説出新的價值理念。

因此,這種打法的優點就呼之欲出了:

首先,可以有足夠的空間和維度説清楚自己的立論,不至於讓評委和觀眾在聽完一場比賽之後仍舊不知所云。有些時候,立論在自由辯論沒有講穿,但在總結一下子點破,聽眾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其次,能帶給評委和觀眾全新的思考。由於引入了新的視角和價值的昇華,使得聽眾在聆聽總結的時候不僅僅是抱着一種娛樂的心態來看一場鬥嘴,而是真正的獲得了屬於自己的思維進化。

然而,這種打法執行卻不是那麼容易。一個辯手要想駕馭這種打法,必須有極深的知識厚度和比較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一旦底藴不足卻試圖強練昇華,不但沒什麼好效果,還會給人“有背而來”或者濫煽情的感覺。而“新手學黃執中必死”,似乎也成為了辯論圈內的一個普遍現象。

天山童姥刻在石壁上的武功,不允許她的弟子在40歲前去練,並不是因為她小氣,而是因為內力修為不到家,強練有害無益。

3、平行駁立:

這是一種比較傳統的總結套路,先歸納總結對方的幾處錯誤,然後再進一步陳述己方的觀點。比較典型的模型可以參看99國辯路一鳴的總結陳詞。不看模型也可以,因為大部分的結辯用的都是這種風格。

這種風格最大的優點就在於一個“穩”字:它既包含了反駁,不至於現場感缺失,也有一定的區間來化解對方的奇兵;它又包含了申論和昇華,所以不像反駁為主的結辯那樣只破不立。

然而,這種看似破與立結合的風格卻也不是那麼好操作的。到底反駁多少,反駁什麼?到底重申立論還是價值昇華?當破和立都要追求的時候,卻會發現也許會陷入沒有一個能夠講透的窘境。

並且,穩妥也常常意味着犧牲掉屬於自己的特色。從初學者使用的效果來看,又很容易受到準備的束縛。

小編以為,以上三大種風格本身都是中性的,無所謂誰優誰劣,到底採用何種方式,要根據辯手自己的風格體系,要根據具體的比賽情況而定。但是,無論採用哪種結辯方式,反駁和申論如何進行則都是有規律可循的。

那結辯的反駁該如何進行呢?小編將按照優先級進行分析。

最優先:立論的前提,通常表現為定義或標準。在場上往往會發現這種情況,雙方的定義或者標準完全不一樣,卻各自能開展一整套的形式邏輯體系。此時必須先攻破對手的前提,才能開展交鋒。

比如CDA復活賽,“人類因勤奮/懶惰而進步”中,正方的“因”定義為“憑藉”,而反方的“因”定義為“原因”。此時比賽雙方如果不攻破對方的定義,就根本無從反駁對手的分論點。

而標準的不同也會導致相同的影響,比如08名校杯“拼車出行利大於弊/弊大於利”,正方的標準是是否有利於交通效率的提高,反方的標準則是是否有利於環保,差之千里,場上根本打不到一起去。

如果把立論比做一棵大樹,那麼定義、標準就好比大樹樹根,而樹幹、樹枝都是從樹根衍生而來的。如果不把對方從根上刨掉,那麼對方的枝葉即使都被砍光,卻總還有起死回生的可能。而根一旦被刨掉了,就再沒活下去的希望了。

有的時候,立論的前提還可能是一兩組數據。比如在“應該/不應該炸燬長江大橋”中,長江吃水深度就成為辯論討論的基礎。

第二優先:對手的防禦底線。所謂底線,就是對手退無可退的那條立論以及防守的根基。在有些時候,底線與前提是重合的。

舉例子的話,在“網絡加強/促進人際交流”,正方的底線就是“網絡交流只是現實交流的一種補充,而沒有替代性的效果”。如果一方守不住自己的底線,那麼自己的立論大廈將可能立刻崩塌。相對應的,如果能把對方的防禦底線給擊破,也能夠摧毀對方的立論。

第三優先:對方的主要火力點或者主要事例,這個很好理解。在抗日電影中,中國士兵首先要幹掉的一般都是對方的機槍手,辯論場上也是這個道理,將對手的機槍或者機槍手幹掉,就離勝利不遠了。

第四優先:對方的次要火力點和次要事例、數據。這一些東西點到為止就可以了,千萬不要做糾纏。初學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握不清楚辯論的脈絡,大局觀不強,總是把對方立論中一些很淺的邏輯錯誤抓住狠打,浪費時間不説,還放掉了大魚。

忌諱:花大量力氣反駁對手的口誤以及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

標籤: 四辯 中結辯 辯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liyi/bianlun/0o00l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