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工作計劃精選 >

食用菌菌渣回收再利用處置方案

食用菌菌渣回收再利用處置方案

一、基本情況

食用菌菌渣回收再利用處置方案

什邡市食用菌種植量已超過2億袋(對外2.8億,地震後種植約1.2億袋,本方案按2億袋計算)。每袋體積0.007065立方米(約合0.6kg幹渣)。現能再利用項目:黃背木耳廢袋(污染袋)種植鮑魚菇再利用500萬袋;直接還田用作果樹、花草、蔬菜及其它農作物肥料(主要是零星種植的鎮、村)400萬袋;農户汽化作燃料100萬袋;原引進的肥料廠、木碳加工企業等(專業合作社)在地震中已全部垮塌,無一家恢復。還剩餘1.9億袋菌渣幾乎全部成了污染環境、堵塞渠系的禍根。這1.9億袋約134萬立方米(約合11.5萬噸幹渣)。

據調查瞭解:這些菌渣堵塞渠系後,每年各級政府、水利部門投入近100餘萬元資金用於疏通大的河渠,村、組、農民個人還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用於疏淘鬥、龍、毛渠,但也只是治標未能治本,疏淘上岸的菌渣仍堆放在渠系岸邊繼續污染,一下大雨便又衝回渠系一部份,惡性循環,即使如此,岸邊又能堆多少呢?另一方面,由於菌渣到處都是,使空氣中飄浮着各種雜菌,為菌農的生產造成極大的污染。正常情況下菌包的污染率應控制在5%以內(工廠化生產的地方達到0.5%--2%),而我市菌農菌包的污染率達40%左右(其中10%以上絕收,20%以上只能收到1兩以下),黃背木耳的產量也由過去每袋4兩左右降到現在平均每袋不足3兩。

二、回收再利用渠道

而食用菌菌渣在現有條件下,再利用企業也較多且用量較大,僅我市周邊的温江、彭州、廣漢、綿竹、崇州、都江堰、邛崍、蒲江等地均有較大型的有機肥料廠,年用量超過10萬噸,當然也還有一些小型的其它用户。近期已在眉山開工建設大型生物質發電廠,年消耗稻殼等廢棄物20萬噸,總投資2.38億,但是企業它是以經濟效益為第一的,而菌渣儘管有用,但價值不高,回收成本卻較高。企業不可能為了利用菌渣而影響自身的利益,也不願意來一户一户地收,更不願意承擔一個地方全部收盡的社會責任,若能組織回收起來,他們也願意使用。過去什邡也引進了一些企業再利用菌渣,也通過利森消化了一部份。但是原引進的肥料廠、木碳廠均有二次污染,有的曾經還引發了不穩定因素。而據湔氐、洛水的同志介紹,利森使用菌渣,所能承擔的運輸費用就低於將菌渣回收運送到他們企業所發生的實際費用。而市上又沒有專門的協調部門和人員,也沒有補貼政策。

三、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們認為:菌渣的回收利用,應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疏”,二是“堵”,三是補貼資金。

疏:政府應確定一個市級部門,落實一名科級幹部具體負責,抽調2—3名工作人員與相關鎮配合組成綜合協調辦公室,具體負責菌渣回收利用的綜合協調工作,同時不斷開闢新的菌渣利用渠道,並落實補貼資金。市級宣傳部門、媒體及相關鎮要利用各種形式宣傳亂倒菌渣污染環境、堵塞渠系的危害性,教育菌農積極配合菌渣回收利用。

堵:相關鎮應組織村、組幹部負責轄區內菌農不能亂倒菌渣,並制訂鄉規民約予以約束,對違規亂倒予以處罰;環保、水利部門應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嚴厲制止亂倒菌渣。

補貼資金:政府應制訂政策落實一筆專項資金,對菌渣的回收利用給予補貼。一是補貼回收轉運的運費,可按每袋0.01元的標準給予補貼;二是對相關村、組幹部給予工資補貼,可以村為單位,按每袋0.0025元的標準補貼;三是相關鎮的工作經費補貼,可按每袋0.001元的標準補貼;四是綜合協調辦的工作經費補貼,可按每袋0.001元的標準補貼;五是市級有關部門的工作經費補貼,可視其工作情況,作適當補貼。

四、具體實施辦法

1、建立菌農種植食用菌登記表,一户一欄,品種、數量、村、組、户名清楚,一季一表,一式三份,綜合協調辦、鎮、村各1份。食用菌種植時由村填報,户主簽字,鎮政府審查蓋章後報綜合協調辦。

2、建立菌農登記卡,一户一卡,一式一份,數據與登記表相符,預留菌渣去向欄。由綜合協調辦保管,菌渣回收時由轉運隊持卡運輸,菌渣利用企業收到一批在卡上簽字一批(註明數量)。運完一户由户主再簽名,承運人、轉運負責人、組長簽字,村委會蓋章,交回綜合協調辦。

3、由綜合協調辦組織專業菌渣回收轉運隊,為菌渣用户轉運菌渣。綜合協調辦根據用户的需求量。按照就近的原則劃片轉運。並結合運距與轉運隊簽訂轉運協議,確定運價。轉運隊需將所劃區域內的菌渣全部轉運 完,經過驗收才能全部支付運費,轉運過程中只能根據運量適當預付。

4、綜合協調辦在菌渣出來前就需先與有關企業協調當年的用量,並根據用量就近劃片安排。同時與企業協商運價,原則上向企業收取的轉運費應是支付給轉運隊的轉運費扣除政府所給的補貼每袋0.01元。

5、綜合協調協辦根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ngxuan/8nol4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