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工作計劃書 >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計劃書(精選4篇)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計劃書(精選4篇)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計劃書 篇1

一、課題的提出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計劃書(精選4篇)

1、課題提出的背景

(1)時代發展對教育改革的呼喚。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閲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學校的教育,離不開人才的培養。以知識經濟為標誌的21世紀的信息化、網絡化的開放社會,呼喚着學校教育的開放。鄧小平的“三個面向”指示,江的“要樹立全民族的創新意識,建立國家的創新體系”的指示,這一切都應和着開放時代的呼喚。因此,開放教育是時代發展對教育改革的呼喚。

(2)深化改革和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

社會化與個性化的和諧統一是21世紀學校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標。建立開放教育正是順應人的和諧自然發展的需要。因此,開放教育是深化改革和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

(3)學習者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必然需要。

改變兒童學習起步階段主體地位不受尊重的現狀,讓學生參與選擇決策,以適應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要求。因此,開放教育是適應學習者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必然需要。

2、課題提出的意義

(1)重新構建學校主流文化。

基礎教育改革的實質是重構學校文化,學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要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積澱、提煉、培育而成。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提高辦學效益起着關鍵作用。學校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主要陣地,在新的形勢下如何更好地發展,以適應課改的需要,已成為每個學校所面臨和思考的問題。新課程改革能營造學校良好的氛圍,能穩固學校發展的基礎,能促進學校的發展。因此,開放閲讀教學是重新構建學校主流文化的具體措施之一。

(2)迅速高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本課題研究立足於廣闊的時代背景,依託開放的社會環境,從國小語文教學的性質和特徵出發,引進«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以及當代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探索開展國小語文開放式教育的基本策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雙向交流,打破學科界限,探索語文向自然、向社會、向現實生活開放,拓寬語文教育途徑,開發和整合語文課程資源,實現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綜合性學習的結合,學校、家庭、社會語文教育的結合,建設起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課程體系,使學生在開放的生活實踐中用語文,學語文,迅速高效地提高語文素養。

二、課題的界定

關於“開放式教學”。

所謂“開放”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充分挖掘教學中的開放因素,創設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自覺參與的課堂教學環境、開放的課外發展環境,使學生在充分開放的環境中主動參與,主動思考,積極探索,達

成認知、情感、行為目標的統一協調的主動發展的教學策略。它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和個性需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改革模式。開放式教育注重教育與社會生活的溝通,遵循教育教學和學生髮展的規律,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努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實踐能力。

開放教學體現在教育信息空間和溝通的多元化,教育功能時空上的縱深化,教育方法上的多樣化,教育技術手段的網絡化,教育組織形式上的彈性化,教學評價的個性化和師生關係上的民主化。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閲讀、廣泛閲讀的興趣

2.拓寬學生課外閲讀的渠道,擴大閲讀面

3.提高學生獨立閲讀、合作閲讀的能力,

4.提高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5.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

6.發展學生閲讀評價和審美的能力

7.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1.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目標的開放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目標的開放,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的主動發展。語文閲讀教學目標,主要包括閲讀認知、閲讀技能、閲讀

情感三方面。但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閲讀教學目標主要由老師來確定,且比較重視閲讀認知目標的完成,而閲讀技能、閲讀情感等目標,還處於不被重視甚至被忽略的地位。教師沒有去深入思考學生學習的方法、技能、興趣、信心、交往、意志等因素的培養。語文閲讀教學不能使學生既有所知又有所感,既獲取方法有培養興趣。而開放性教學目標除了體現認知、技能、情感目標之外,還要體現出目標的發展規律和目標的多元化,體現閲讀目標由學生自主確定和教師指導確定相結合的方向。

2.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內容的開放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內容的開放,要體現學生閲讀選擇的自主性和閲讀內容的多樣性。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開放意識,教師必須打破閲讀教學內容以課本為中心的局面。閲讀教學要憑藉教材,但又不侷限於教材,要敢於超越教材,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因為語文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着語言文字。要使語文知識都滲透於實際生活之中,就必須開放語文閲讀教學的內容,緊密聯繫生活實際,這樣才易於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有利於學生進行再創造。

3.國小語文閲讀教學過程的開放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過程的開放,要體現學生閲讀的自主性和連貫性,體現學生髮展的長期性和不平衡性。教師不能將閲讀教學侷限於語文課堂中,要打破以課堂為中心的局面。閲讀教學要將課內和課外相結合,將校內和校外相結合,注意學科間的融合和有機整合。閲讀

教學的過程除了抓好課堂教學,還要抓好課外輔導和實踐,向課前和課後延伸。

4.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環境的開放

開放的閲讀教學環境,就是指開放的閲讀教學空間、開放的課堂師生關係和開放的課堂教學氣氛。在閲讀教學空間上,為了便於學生多向交流、主動探索,在編排學生座位時,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需要,採用四人或多人圍坐的形式,以便學生開展小組間的協作交流,打破拘束呆板的課堂學習模式,也可根據需要將課堂移到教室以外的地方,如閲覽室、室外等。在課上,教師要努力創設一種和諧、寬鬆的教學環境,教師應信任、尊重、熱愛每一位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能夠相互平等交流,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大膽創新。

5.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評價的開放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評價的開放,要體現評價指標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體現評價方式和評價目的的多樣化。教師要打破自己作為評價的唯一主體和評價權威的局面,應注意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相結合,也可讓家長來參與學生的閲讀評價,發揚評價的激勵功能和導向功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自主閲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和濃厚的閲讀興趣,有效地增加學生的閲讀量,拓寬學生的閲讀面,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理論學習法

2、實踐操作法

3、經驗總結法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計劃書 篇2

一、課題的提出:

《語文課程標準》已把語文實踐活動和語文積累放在了小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為了讓學生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掌握積累語言方法,充分積累,全面積累,並自由表達,主動用自己的方式説自己的話,抒自己的情,寫自己獨特的見解,真正將習作作為自己的發展需要、成長需要。我提出“國小生作文素材的積累與個性化表達”這一研究課題,旨在進一步以作文教學為重點,拉動語文整體改革,從而加強語文實踐活動,充分張揚學生個性,還真實於學生,讓表達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確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理論假設:

“國小生作文素材的積累與個性化表達”以“大語文”觀、素質教育觀為指導思想,用立體化的、科學的訓練模式,開放的、靈活多樣的活動,全方位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養成廣泛閲讀、全面觀察、處處留意、時時思考、主動記錄的良好習慣,從課堂到課後,校內到校外,將習作生活化,生活習作化,讓學生感受習作的樂趣。使學生情動詞發,敍童趣,抒童情,寫童真,勇於創新,張揚自我,從而活化語文教學,深化能力培養,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其研究的理論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文課程標準》理念

《標準》指出:“語文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同時強調“寫作教學應該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手,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情感。”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生積累與寫作中堅持個性化之路,才能使學生在生動活潑、自由發展的環境中成為個性特色鮮明的學習者,學會學習,學會發展。

(二)《國小教育學》理論

教育學理論指出:“同一年齡段的少兒在身心發展上存在差異。不同的個性特點,表現了兒童未來不同的發展趨向。”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在寫作教學中,“對這些個性特點因材施教,便可使學生成為學有專長,富於個性的人才。”

(三)名人名家教育思想。

①中共中央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強調:“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發展。”要實現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其基礎就在於學校教師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與條件,在於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而習作能力的培養也應體現這一精神。

②英國教育家洛克説過:“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不相同,正是他們無時無刻地表現自己的個性,才能使得今天這個世界如此精彩。”學生具有不同的個性,只有尊重學生個性,他們才會樂於去學、去寫,也才會養成健康的人格。

③現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説:“善讀未寫書,不進圖書館,閲覽室,萬物皆書卷”。天地萬物都是閲讀的好教材,只有善積累,才能為寫出獨具個性的文章奠定紮實的基礎。

④語文學家呂叔湘説:“語文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的文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説明書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只有讓學生獨具個性的感官去觀察社會、生活中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學生的習作才會有新意,有個性。。

三、研究目標:

1、該研究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樹立育人觀念,培養出對知識能主動學習,靈活使用且具有健全人格的素質型人才;構建教學新格局,通過系統的、開放的實驗,使學生主動積累,自由表達,確實為樂於表達而習作,逐步形成個性化的習作品質。

2、探索一整套科學的研究體系,構建課題自身的理論體系。

四、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國小中年級

具體設想如下:

1、從學生興趣入手,廣闢閲讀資源,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積累具有個性化語言特點的材料.“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講的是積累對於創作的重要性。國小生的習作更需要大量的語言積累和生活積累,並在積累中進步。語言積累只能通過有聲語言和閲讀獲得。有聲語言積累往往在人與人的對話中無意識便獲取,閲讀積累則主要來自書籍和網絡。現代的書籍和網絡信息多如牛毛,個人無法完全獲悉,因此必須講究閲讀方法。教師要教給學生如何去讀,讓他們能巧妙運用選讀、速讀、跳讀、精讀、批註、筆記等方法,還要給學生創造大量的閲讀條件,建設班內小書架,開放校閲覽室,與某些圖書館友好聯絡,鼓勵同學間書籍推薦和互借,開展班內和小組閲讀交流會、精彩片段賞析,讓學生有機會閲讀,樂於閲讀積累。

2、優化開放閲讀教學,讓學生自由地在讀中學寫。在閲讀中、生活中搜集積累語言,主動地在寫中鞏固自己的語言,培養學生主動收集有關課文資源的資料的能力。在閲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把語言描述的情境,表達的意思既能概括化,又能具體化;要能把語言還原於生活,發表一定的見解;在課外閲讀中,對自己喜歡的語言,要能大體理解它的意思,才摘抄下來;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把自己喜歡的語段敍述出來,並注意運用語段中的一些詞語。理解了的語言在記憶倉庫中處於激活狀態,猶如整裝待發的士兵。

3、作文教學全方位“開放”,不受任何束縛,指導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充滿個性的習作。引導學生開展具有趣味性的、實踐性的活動。結合遊戲、實驗、參觀遊覽、調查採訪等特意安排的活動進行,讓學生在玩樂中積極主動地獲取寫作素材,激發對生活的熱愛和寫作的興趣。習作練習一定要“重視個人獨特感受”,“應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充分肯定和展示發自學生內心的聲音,鼓勵學生“説真話、實話、心裏話,不説假話、空話、套話”。要引導他們用眼睛洞悉,用耳朵傾聽,用皮膚感觸,用心靈撫摸自然、社會以及人類的道德情感,引導他們學會“生命體驗”,培養其張揚的個性。

4、創設情景,平時多設計一些學生喜歡的話題,激發學生的豐富的想象力,寫出充滿新意的文章。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在習作這片天空中自由翱翔。

5、重視在修改過程中提高習作能力。“文章不厭百回改”,關於寫作的教學建議有“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使習作修改氛圍輕鬆、團結、和諧,充分調動全班、小組和個人的積極性;

6、進行作文口頭訓練。結合閲讀教學,通過朗讀、背誦、擴句、複述、談學習體會等途徑,在課堂上加強口説練習,並展開講新聞、一分鐘演講、朗誦會、故事會、辯論賽等語文活動,訓練學生説話圍繞中心,思路清晰,口齒清楚等技能。

7、評價以激勵為主,藴含指導意圖。一味的批評會使學生喪失興趣與自信,一味的頌揚也會使學生迷失進步的目標,止步不前。因此,優秀的評價語既要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充滿自信心,又要指明他們有待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培養評價能力,要側重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作文進行反思、修改、加工潤飾。

8、在班上設立“習作”進步獎,每次習作教師認真審閲,對習作有明顯進步的學生給予鼓勵,讓他們不斷樹立自信心。同時設立“佳作欣賞”欄目,讓每一個成功者享受寫作文的樂趣。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動機能激發人們的奮鬥精神。”學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動品嚐到成功的快樂,而學生的習作是學生辛勤勞動的成果,要充分發揮學生作文成果的激勵功能。

9、每學期組織全班學生開展習作競賽,並辦習作專集,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同時把學生的優秀成果向全國性少兒雜誌推薦發表,不斷激勵他們充分展示自我的積極性。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計劃書 篇3

一、課題的提出:

《語文課程標準》已把語文實踐活動和語文積累放在了小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為了讓學生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掌握積累語言方法,充分積累,全面積累,並自由表達,主動用自己的方式説自己的話,抒自己的情,寫自己獨特的見解,真正將習作作為自己的發展需要、成長需要。我提出“國小生作文素材的積累與個性化表達”這一研究課題,旨在進一步以作文教學為重點,拉動語文整體改革,從而加強語文實踐活動,充分張揚學生個性,還真實於學生,讓表達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確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理論假設:

“國小生作文素材的積累與個性化表達”以“大語文”觀、素質教育觀為指導思想,用立體化的、科學的訓練模式,開放的、靈活多樣的活動,全方位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養成廣泛閲讀、全面觀察、處處留意、時時思考、主動記錄的良好習慣,從課堂到課後,校內到校外,將習作生活化,生活習作化,讓學生感受習作的樂趣。使學生情動詞發,敍童趣,抒童情,寫童真,勇於創新,張揚自我,從而活化語文教學,深化能力培養,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其研究的理論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文課程標準》理念

《標準》指出:“語文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同時強調“寫作教學應該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手,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情感。”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生積累與寫作中堅持個性化之路,才能使學生在生動活潑、自由發展的環境中成為個性特色鮮明的學習者,學會學習,學會發展。

(二)《國小教育學》理論

教育學理論指出:“同一年齡段的少兒在身心發展上存在差異。不同的個性特點,表現了兒童未來不同的發展趨向。”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在寫作教學中,“對這些個性特點因材施教,便可使學生成為學有專長,富於個性的人才。”

(三)名人名家教育思想。

①中共中央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強調:“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發展。”要實現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其基礎就在於學校教師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與條件,在於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而習作能力的培養也應體現這一精神。

②英國教育家洛克説過:“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不相同,正是他們無時無刻地表現自己的個性,才能使得今天這個世界如此精彩。”學生具有不同的個性,只有尊重學生個性,他們才會樂於去學、去寫,也才會養成健康的人格。

③現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説:“善讀未寫書,不進圖書館,閲覽室,萬物皆書卷”。天地萬物都是閲讀的好教材,只有善積累,才能為寫出獨具個性的文章奠定紮實的基礎。

④語文學家呂叔湘説:“語文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的文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説明書„„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只有讓學生獨具個性的感官去觀察社會、生活中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學生的習作才會有新意,有個性。。

三、研究目標:

1、該研究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樹立育人觀念,培養出對知識能主動學習,靈活使用且具有健全人格的素質型人才;構建教學新格局,通過系統的、開放的實驗,使學生主動積累,自由表達,確實為樂於表達而習作,逐步形成個性化的習作品質。

2、探索一整套科學的研究體系,構建課題自身的理論體系。

四、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國小中年級

具體設想如下:

1、從學生興趣入手,廣闢閲讀資源,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積累具有個性化語言特點的材料.“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講的是積累對於創作的重要性。國小生的習作更需要大量的語言積累和生活積累,並在積累中進步。語言積累只能通過有聲語言和閲讀獲得。有聲語言積累往往在人與人的對話中無意識便獲取,閲讀積累則主要來自書籍和網絡。現代的書籍和網絡信息多如牛毛,個人無法完全獲悉,因此必須講究閲讀方法。教師要教給學生如何去讀,讓他們能巧妙運用選讀、速讀、跳讀、精讀、批註、筆記等方法,還要給學生創造大量的閲讀條件,建設班內小書架,開放校閲覽室,與某些圖書館友好聯絡,鼓勵同學間書籍推薦和互借,開展班內和小組閲讀交流會、精彩片段賞析,讓學生有機會閲讀,樂於閲讀積累。

2、優化開放閲讀教學,讓學生自由地在讀中學寫。在閲讀中、生活中搜集積累語言,主動地在寫中鞏固自己的語言,培養學生主動收集有關課文資源的資料的能力。在閲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把語言描述的情境,表達的意思既能概括化,又能具體化;要能把語言還原於生活,發表一定的見解;在課外閲讀中,對自己喜歡的語言,要能大體理解它的意思,才摘抄下來;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把自己喜歡的語段敍述出來,並注意運用語段中的一些詞語。理解了的語言在記憶倉庫中處於激活狀態,猶如整裝待發的士兵。

3、作文教學全方位“開放”,不受任何束縛,指導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充滿個性的習作。引導學生開展具有趣味性的、實踐性的活動。結合遊戲、實驗、參觀遊覽、調查採訪等特意安排的活動進行,讓學生在玩樂中積極主動地獲取寫作素材,激發對生活的熱愛和寫作的興趣。習作練習一定要“重視個人獨特感受”,“應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充分肯定和展示發自學生內心的聲音,鼓勵學生“説真話、實話、心裏話,不説假話、空話、套話”。要引導他們用眼睛洞悉,用耳朵傾聽,用皮膚感觸,用心靈撫摸自然、社會以及人類的道德情感,引導他們學會“生命體驗”,培養其張揚的個性。

4、創設情景,平時多設計一些學生喜歡的話題,激發學生的豐富的想象力,寫出充滿新意的文章。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在習作這片天空中自由翱翔。

5、重視在修改過程中提高習作能力。“文章不厭百回改”,關於寫作的教學建議有“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使習作修改氛圍輕鬆、團結、和諧,充分調動全班、小組和個人的積極性;

6、進行作文口頭訓練。結合閲讀教學,通過朗讀、背誦、擴句、複述、談學習體會等途徑,在課堂上加強口説練習,並展開講新聞、一分鐘演講、朗誦會、故事會、辯論賽等語文活動,訓練學生説話圍繞中心,思路清晰,口齒清楚等技能。

7、評價以激勵為主,藴含指導意圖。一味的批評會使學生喪失興趣與自信,一味的頌揚也會使學生迷失進步的目標,止步不前。因此,優秀的評價語既要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充滿自信心,又要指明他們有待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培養評價能力,要側重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作文進行反思、修改、加工潤飾。

8、在班上設立“習作”進步獎,每次習作教師認真審閲,對習作有明顯進步的學生給予鼓勵,讓他們不斷樹立自信心。同時設立“佳作欣賞”欄目,讓每一個成功者享受寫作文的樂趣。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動機能激發人們的奮鬥精神。”學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動品嚐到成功的快樂,而學生的習作是學生辛勤勞動的成果,要充分發揮學生作文成果的激勵功能。

9、每學期組織全班學生開展習作競賽,並辦習作專集,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同時把學生的優秀成果向全國性少兒雜誌推薦發表,不斷激勵他們充分展示自我的積極性。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計劃書 篇4

研究的課題:《國小語文誦讀教學研究》

研究目標:

1、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誦讀是語言的藝術,激發他們想讀、敢讀、肯讀、樂讀的興趣,同時常掌握一定的誦讀方法。

2、根據中國小語文的學科特點,通過開展語文實驗,確立研究誦讀的基本途徑,優化學生的語言感知和理解,探索出一條能以誦讀代講解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新途徑。以期達到葉老所指出的“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帶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

3、通過對實驗班級的研究,帶動其它班級,形成誦讀氛圍,創建校園特色文化。

研究內容:

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落實課標對朗讀、背誦和閲讀的要求,力求做到課堂上讓學生多誦讀,課外多涉獵。教師要認真研究各種誦讀形式對優化學生語言感知過程的作用,把各種誦讀形式靈活穿插於課堂教學之中。本課題着重研究以下方面的內容:

1、在課堂教學中,誦讀教學與其它教學(寫字、習作、口語交際等)的合理分配與密切關聯;

2、誦讀教學方法的研究,形成誦讀教學策略;

3、如何提高學生的誦讀意識的研究;

4、指導學生掌握誦讀技能的研究;

5、誦讀教學中文意的整體把握與精美語句的鑑賞;

6、如何創建以誦讀為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

工作安排:

十一月份:

1、寫好《國小語文誦讀教學研究》個人課題研究計劃;

2、將計劃上傳到自己的博客,並豐富博客內容;

3、通過第一次課題會議,明確本學期課題研究的內容及方向,明確本學期自己的具體任務及分工。

4、開展第一期誦讀教學課例研究,由金丙芳老師上課題研討課,做好課前的網上閲讀和課後的研討評議工作;

5、擬訂《語文教師誦讀現狀調查問卷》和《國小生誦讀能力及水平調查問卷》,並對分部學校師生實施問卷調查,並認真對問卷進行分析。

6、通過第二次課題會議,討論如何開展以誦讀為主的校園文化建設。

十二月份:

1、繼續深入研究《國小語文誦讀教學研究》;

2、繼續充實自己博客的內容;

3、開展第二期誦讀教學課例研究,由單廷霞老師上課題研討課,做好課前的網上閲讀和課後的研討評議工作;

4、開展第三期誦讀教學課例研究,由從國豔老師上課題研討課,做好課前的網上閲讀和課後的研討評議工作;

元月份:

1、繼續深入研究《國小語文誦讀教學研究》,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2、繼續充實自己博客的內容;

3、寫好本學期個人課題小結,並進行交流;

4、及時撰寫研究材料,上傳到網站,充實自己的博客。

5、通過第三次課題會議,小結本學期課題研究過程及成果,收集整理自己的課題材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huashu/deydy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