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精選17篇)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精選17篇)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精選17篇)

知識與技能

1.瞭解郭沫若及其創作情況。

2.認識鮮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屈原的性格特徵。

過程與方法

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屈原深沉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

理解劇中的戲劇衝突所反映的社會矛盾,認識屈原鮮明的人物形象。

難點

賞析文中運用的修辭手法、象徵手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

分角色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力求從讀、演、評三個方面培養戲劇欣賞能力,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

課前準備

教師:組織學生觀看歷史劇《屈原》,注意與課文有關的情節內容。

學生:預習課文,蒐集有關歷史劇的相關知識。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有這樣一個人,他身材魁梧,飽經風霜的臉上愁眉不展。腰繫博帶,佩陸離長劍,戴切雲高冠,着雪白羅服。瑟瑟秋風下,踱步遠方,似行吟澤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郭沫若的戲劇作品《屈原》,走進這位偉大詩人的內心世界。

二、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代表作:詩集《女神》,歷史劇《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漸離》《南冠草》。

三、文本鏈接

1.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戰國時楚國人。他用楚辭的形式寫了我國第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因看透了秦國吞併六國的野心,力勸楚懷王聯齊抗秦,後來遭奸人陷害,罷官放逐,但心仍系國。楚國被攻後,自投汨羅江而死。

2.《屈原》寫於1942年1月,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統治最為黑暗的時候。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軍民,掀起反高潮。郭沫若從抗戰的現實鬥爭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責任,又從往昔的歷史回顧中汲取着鬥爭的力量與澎湃的詩情。

四、整體感知

1.分角色朗讀,感知劇本內容。

2.《屈原》全劇分五幕,雖然只寫屈原一天的生活經歷,卻具有高度的歷史概括性。課文節選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場,是全劇的高潮。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情節。

屈原被囚禁在東皇太一廟,含冤被屈,悲憤填膺,在雷電風雨交加的夜晚作風、雷、電的頌歌。嬋娟逃脱囚禁來見屈原,誤飲靳尚暗害屈原的毒酒而身亡。屈原與前來救助他的衞士一起出走,潛往漢北。全劇在悼嬋娟的《禮魂》歌聲中結束。

五、課文精讀

1.閲讀課文中的舞台説明,談談其作用。

舞台説明為舞台上屈原的動作、形象、外貌做了一個必要的交代,為讀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鋪墊。我們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個堅持真理的愛國者,是一個受到奸佞殘酷迫害的形象。

2.課文一開始,靳尚和鄭詹尹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是寫靳尚和鄭詹尹稟承南後的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他們的陰謀把他們和屈原的矛盾推到了頂點。

3.文中作者將很多的事物賦予了其他的含義。請同學們歸納一下,作者究竟賦予了這些事物什麼特殊的含義?這又是一種什麼手法?聯繫作者的寫作背景談談戲劇的創作主旨。

風、雷、電:象徵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洞庭湖、東海、長江:象徵人民羣眾。無形的長劍:象徵堅定的信念。土偶木梗:象徵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象徵寄託靈魂的一方淨土。這是象徵手法。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表現了詩人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摧毀黑暗的熱望,也表達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4.本文綜合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請品讀下面的句子,指出其所用的修辭方法,並賞析其表達效果。

(1)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

這幾句運用了呼告、反覆的修辭手法,強烈地表現了屈原對風的熱切期盼和對黑暗勢力的痛恨。

(2)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

運用呼告、比喻、反覆的修辭手法,熱切地讚美電這種自然界的偉力,表達屈原想要衝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決心。

(3)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懷裏的東西,毀滅,毀滅,毀滅呀!

運用了呼告、排比、反覆的修辭手法,呼喚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閃耀着的偉大自然力來毀滅這黑暗的社會,表達了必須徹底毀滅黑暗社會的決心,體現了他與黑暗勢力決鬥到底的浩然正氣。

(4)把你這東皇太一燒燬了吧!把你這雲中君燒燬了吧!他們這些土偶木梗,你們高坐在神位上有什麼德能?你們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

通過反問、反覆、比喻等手法的使用,深刻指出產生社會黑暗的根源——昏庸無能的統治集團,欺民惑眾,壓迫人民。表達作者鞭撻一切污穢、橫掃一切邪惡的頑強戰鬥精神,與黑暗勢力決鬥到底的浩然正氣。

5.屈原的獨白激情澎湃、氣象雄渾,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1)內心獨白想象奇特,聯想豐富,氣勢宏偉,表現作者浪漫主義的激情。(2)運用象徵的手法,將作者難以言表的情感表達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練。(3)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反覆、呼告、反問等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和感情色彩。(4)多用短句,表達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語氣,體現屈原憂國憂民、英勇無畏的偉大精神。

6.作品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徵意義?

屈原是一個愛國愛民,忠貞不屈,有着浩然正氣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的形象。作者以屈原的形象體現和概括了中華民族的性格。歌頌他所堅持的爭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風亮節,歌頌他為捍衞真理與正義剛正不阿、奮不顧身的意志言行。

六、文章脈絡

第一部分:靳尚和鄭詹尹稟承南後的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雷電頌。共分兩層。

第一層: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自然力,表達了對黑暗的激憤和對光明的禮讚與嚮往。

第二層: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抨擊昏庸腐朽的當權者。

七、文章主旨

這篇戲劇(歷史劇)以奇特的想象、宏偉的氣魄、火一般熾烈的語言和雷霆萬鈞的氣勢,塑造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光輝形象,表達了作者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八、寫作特點

1.想象瑰麗奇特,意境雄渾壯闊。

文中的獨白想象奇特,氣勢恢宏,體現了革命浪漫主義的風格。作者進行大膽的藝術虛構,展開神奇的想象,上天入地,呼風喚雷,運用誇張、象徵等藝術手法,讓屈原同宇宙間偉大的自然力——疾風、怒雷、閃電結合在一起,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使主人公具有了摧毀一切黑暗的力量。

2.運用象徵手法。

作者賦予一些物象以具體的象徵義:①風、雷、電:象徵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②洞庭湖、長江、東海:象徵人民羣眾。③無形的長劍:象徵堅定的信念。④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象徵對社會現實極端憎惡而祈求寄託靈魂的一方淨土。⑤“土偶木梗”的羣像:象徵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

象徵手法的運用,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使作者難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達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練。

3.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增強語句的氣勢。

本文通篇運用擬人、呼告的修辭手法,直接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感情,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和表達效果。運用反覆、排比等修辭手法,增強了整個獨白的抒情效果,具有詩的形式美,迴環往復,蕩氣迴腸,朗朗上口,鏗鏘有力。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辭手法和象徵手法,體會語言的抒情效果。 3.學習屈原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 【情境導入】

每年農曆端午,我們都會划龍舟、吃粽子,同學們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一風俗習慣嗎?那是為了紀念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郭沫若的戲劇作品《屈原》,走進這位偉大詩人的內心世界。屈原正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呼喚風、雷、電,那他期盼的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戲劇《屈原》。

【新課解讀】

一、整體感知——理思路

(一)給文章劃分層次,並概括大意。 明確:

第一部分:寫靳尚和鄭詹尹稟承南後鄭袖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寫屈原的內心獨白,表現了屈原的忠貞不屈和正氣浩然的英勇悲壯形象。 (二)讀“雷電頌”部分,回答問題。

1.請同學們自由誦讀全文,談談自己的誦讀感受。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引導、補充:

(1)從文章形式看——全文都是屈原的內心獨白。

(2)從語言特點看——是一首激情澎湃、氣勢雄偉的散文詩。

(3)從創作風格看——文中的屈原和急風、怒雷、閃電這些雄偉的自然力量融合,想象奇特,氣勢宏偉,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2.結合本文的創作背景,分析屈原的內心獨白表達了哪兩個方面的思想內容?體現在課文的結構層次方面是怎樣的?

教師講述創作背景:《屈原》創作於1942年。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反動統治極為黑暗的時候。半壁河山淪於敵手,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並悍然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的軍民,掀起反高潮。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屈原》,以鞭撻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他説:“全中國進步的人們都感受着憤怒,因而我便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到屈原的時代裏去了。”

小組交流,教師提問、明確:

這段獨白表達了屈原歌頌風雷電、怒斥神祇的兩方面的思想內容: 第一部分(從“風!你咆哮吧!”至“把這包含着一切罪惡的黑暗燒燬了吧!”):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自然力量,表達對黑暗的憤激和對光明的禮讚與嚮往。

第二部分(從“把你這東皇太一燒燬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抨擊昏庸腐朽的當權者。 3.教師小結:

二、深入探究——析文章

(一)第一部分:

1.課文開頭的舞台説明是:“東皇太一廟之正殿……各室均有燈,光甚昏暗,室外雷電交加,時有大風咆哮。”設置這一場景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室內空寂昏暗,室外雷電交加,大風咆哮,為屈原的內心獨白——“雷電頌”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壯的氣氛,同時也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2.鄭袖、靳尚設下毒計要毒死屈原,執行者就是鄭袖之父鄭詹尹,他千方百計勸屈原飲下那杯酒,急於毒死屈原。請簡要分析鄭詹尹的形象。

明確:邪惡的化身,他卑鄙、狡詐、膽怯。他是朝中奸佞的幫兇。 (二)第二部分:

談到《屈原》的創作,作者曾説:“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前的時代。”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次聯繫寫作背景,思考下面的問題:

(1)作者在文中賦予了很多事物特殊的含義,請你做一下歸納、整理,體會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2)這篇獨白的創作主旨是什麼? 學習小組交流研討結果,教師明確: (1)

事 物 風雷電 洞庭湖、長江、東海 無形的長劍 “土偶木梗”的羣像 特 殊 含 義 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偉大力量 人民羣眾 堅定的信念 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 這種寫法叫“象徵”。

教師補充講解“象徵手法的表達作用”:

象徵手法的運用能夠使不容易或不便於直接説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達出來,而且化抽象為具體,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2)屈原在文中藉助謳歌偉大的自然威力,抒發了對摧毀黑暗的渴望及對追求正義、光明的偉大力量的熱烈讚頌。

三、合作研討——評人物

同學們,通過前面的朗讀及對文意的分析,你認為屈原是一個怎樣的人? 教師提問、明確:

屈原愛國愛民、忠貞不屈、有浩然正氣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屈原的形象作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光彩熠熠、雄渾悲壯。

四、賞讀語句——品語言

1.《雷電頌》既然是屈原的內心獨白,那麼我們就能夠從這些話中讀出屈原的內心世界。請找出你最感興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讀給大家聽,並説説這裏寫出了屈原怎樣的內心情感。

同桌之間相互展示、交流,全班展示,教師引導、明確: (1)“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

賞析:對風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對風的急切的渴盼。風是改變黑暗的變革力量,對風以及後面的雷、電的呼喚,實際也就是對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的呼喚。朗讀時應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2)“發泄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

賞析:一連串的反覆,“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劈開,劈開,劈開!”一個比一個強烈、一個比一個堅決,我們朗讀時語氣應不斷加快、加重,以表達屈原想衝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斷的決心。

(3)“火!你在天邊,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這熊熊地燃燒着的生命,我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難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瞭嗎?”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瞭解屈原的生平事蹟,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學習本文記敍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三)掌握本課的文言常用實詞;熟記通假字“離”、“反”、“濯”、“見”、“指”,“絀”“質”、“被”,正確理解古今異義的詞,複習鞏固判斷句與被動句。

(四)理解課文運用的修辭手法。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課文第一部分寫屈原由見“任”而見“疏”。第一段首先簡介屈原的姓名、官職和傑出才能,説明“王甚任之”。王怎樣“甚任”之?為什麼“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為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左徒:楚官名。相當於上大夫而次於令尹。在國王左右參預政事,起草詔令,是相當重要的職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兒子,受封於屈,因以屈為氏,是楚國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後來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傑出的才能:“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明、嫻,形容詞用作動詞,這兩句狀語後置。)

(二)王為什麼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讒之”,根子在於“爭寵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一句有兩種理解。《教學參考書》的譯文是:“上官大夫看見了就想改動,屈平不贊同”。與課文註釋相左。依教材對“奪”、“與”的註釋,應譯作:“上官大夫看見了想搶過去(看),屈原不給。”

“因讒之日:‘……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資料認為,“曰”、“以為”重複,疑有衍文,此説似不妥。如重新標點,作“……平伐其功,曰:‘(王)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理解,文辭便可貫通。聯繫上下文,可補出“以為”前省略的主詞。

(三)屈原為什麼作《離騷》?

分析:憂愁幽思而作《離騷》。憂愁的具體內容是“疾王聽之不聰也,讒館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這四個主謂短語都是“疾”的賓語。

(四)第3小段包括幾層?作者是怎樣對《離騷》進行記敍和議論的?

分析:分兩層。

第一層從本段開頭至“蓋自怨生也”,第一句記敍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以下幾句就“憂”“怨”展開議論,分析產生優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對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層第一、二句“上稱帝嚳……靡不畢見”記敍(概述)幅規的主要內容,以下幾句就其文、辭、志、行進行評論,評價其藝術成就,讚揚屈原的“泥而不滓”“與日月爭光”的高貴品質。

(五)詞語提示:

(1)“齊與楚從親”:從:同“縱”,合縱。親:親善。

(2)“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又因厚幣”後省略動詞“賂”。“而”後省略主語(靳尚)。“於……鄭袖”:在鄭袖面前,狀語後置。

(3)“秦,虎狼之國”:虎狼,像虎狼一樣,名詞作狀語。

(4)“奈何絕秦歡”:歡:友好。

(5)“亡走趙,趙不內”:亡:逃亡。走:跑,現代的“跑”古代稱“走”;現代的“走”古代稱“行”。內:同“納”,接納,收留。

(6)“復之秦”:之:動詞,到。

(7)“雖流放,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戀。顧:念。眷顧:眷念。繫心:掛念。反:同“返”。冀幸:僥倖希望:“一悟”的“一”:副詞,一旦,一經。“一改”的“一”:副詞,都,全部。這句話的意思是:雖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國,惦記着懷王,不忘要回(朝廷中)來,盼望懷王一旦醒悟,風氣全都改變。

(8)“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他保全君王振興國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變過來。

(9)“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無:無論。自為。 自佐:既為自,佐自,賓語前置。

(六)本文寫作特點是什麼?

分析:

(1)思想內容:課文通過記敍屈原的生平事蹟特別是政治上的悲慘遭遇,表現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攸攸相關,讚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為屈原立傳,按時間順序,以“任、疏、細、遷、沉”為線索,處處圍繞屈原的“志”寫:第一部分以評介《離騷》“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國家危難突出屈原“眷顧楚國,繫心懷王”,“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漁父讓屈原抒發矢志不渝的信念。

(2)寫作特色:和從《史記》中選入中學課本的其它幾篇人物傳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信陵君竊符救趙》、《毛遂自薦》)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選材上,《屈原列傳》不具備曲折、生動、完整的故事情節,而是根據文獻記載,粗線條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蹟;

②寫法上,記敍和議論相結合。全文四個部分都有“傳”有“評”,因“傳”而“評”,以“評”點“傳”。議論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為評價式,第二部分為結語式,第三部分為陳述式,第四部分為比照式。

③語言上,本文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敍中有情、傾向鮮明;議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運用對偶、對比、排比、反覆、比喻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表達效果。本文堪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檢查預習情況,導入新課。

做法:指名學生朗讀1、2自然段,説説自己的段落劃分情況和本文寫法上的主要特點,以瞭解學生的預習情況,然後作如下導語:

屈原,是我國第一個偉大詩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有《離騷》、《九章》、機規、《天問》、《招魂》等,我們曾讀過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從《涉江》裏,我們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蠻荒之地,也仍在關心楚國的朝政,眷戀祖國,仍然在堅持自己的理想和節操,寧死也不與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這種崇高的愛國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兩千多年來曾經影響我國千千萬萬的仁人志士。今天,我們要進一步學習《史記》中的崛原列傳》,這是我國曆史上出現得最早的一篇記載屈原事蹟、思想、人品的文獻。它有着很高的史料價值,後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為出發點: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學價值。魯迅曾稱讚《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篇傳記就能體現這一特色,今天我們研讀這篇課文,在寫作方面,應充分注意這一特點。

(二)説明本文是史傳“變體”,明確研讀方法。

做法:仍從檢查預習入手,指名學生説説這篇史傳文與我們學過的《廉藺列傳》、《信陵君列傳》、《鴻門宴》、《毛遂自薦》等篇在寫法上有何顯著區別,為什麼有這種區別,然後教師作如下點撥、提示。

關於史傳“變體”:

這篇史傳的顯著特點,就是它不像其他史傳文那樣,“寓論斷於敍事”,而是“以議論行敍事”(明茅坤語),所以前人説它是“太史公變調”,即史傳中偶然出現的一種“變體”。作者為什麼要採用這種寫法?歷來一般認為,是由於司馬遷為了便於寄寓自己個人的“政治幽憤”。但主要原因恐怕還不在這裏,而在於先秦文獻中有關屈原事蹟的記載本來很少,特別是秦始皇燔毀六國典籍後,有關屈原的記載,更幾乎是蕩然無存,要憑史料來寫出屈原的偉大精神和偉大人格是不可能的。這隻要從這篇傳記所寫屈原的事蹟,不過片鱗斷爪,僅夠勾畫他一生大體輪廓就可看出來。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卻流傳下來了,可以充分運用它來寫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這就是這篇列傳為什麼要採用“以議論行敍事”的“變調”寫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説,這篇文章的基本寫作特點,是以粗筆寫“形”,以工筆寫“心”,研讀時一定要把握住這一特點。

關於研讀方法:

根據上述情況,我們學習這篇列傳,不能採用一般學法,要把精力用在議論部分,即把評介《離騷》、就懷王客死於秦抒感、與漁父對話三處作為研讀重點,看作者怎樣通過這三處議論,揭示屈原的偉大精神和偉大人格;至於記敍部分,弄懂若干難句,能夠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脈絡就夠了。此外,這是我們中學階段最後講讀史傳文,學完以後,還要抽出一些時間來歸納、拓展一些史傳文知識。

(三)逐段解釋難句,編寫內容提綱。

做法:這一步驟的目的,是疏通全文,瞭解屈原的事蹟,為重點研讀議論段作鋪墊。為了贏得教學速度,議論節段可暫時擺下。具體步驟是先與學生一道分好大段,然後按大段,在朗讀的基礎上解釋難句,理請行文思路,編出內容綱要。在這個過程中,應相機提些問題,但問與答都應力求簡明。

1.關於第一大段。

(1)難句解釋:

“屈原者,名幹,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讓學生明確:在先秦,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滋號得氏的。楚國王族姓舉(m?),屈原先祖暇,因受封於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國是一種僅次於“令尹”(宰相)的官職,多由王室親族充任。後文“三間大夫”,是一種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務的官職,屈原也曾充任。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壓之,屈乎不與。”

— —讓學生明確:上官大夫公然要搶奪屈原所寫憲令草稿,在情理上説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種別解:“奪”,作“改動”解;“與”,作“同意”解。按:這樣解釋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奪”、“與”的常用義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憲令”具有改革的進步意義,觸犯了上官大夫等守舊官僚的利益,所以他們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讓學生明確:用了“曰”,又用“以為”,語意欠順通。按:歷來研究者認為這兩個詞,必有一個是衍文,即因傳抄錯誤產生的多餘的詞語。

(2)行文思路:

提問:這一大段寫了哪幾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點撥:一共寫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讒見流的緣由,預示楚國的國事將不可為。板書:

因才能卓越重用

寫屈原初次被疏 因上官進讒被疏遠 “讒”、“硫”、幽怨,統率全文綱領

因憂愁幽思作《離騷》

2.關於第二大段。

(1)難句解釋:

“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市委質事楚……”

搏踩醚生明確:“佯”,假裝;“去”,離開,“厚市委質”,課文註釋沒説清楚,“厚市”,是指豐厚的禮物,“市”,禮物。“委質”,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獻信物,古代別國重臣投靠新主,“必先書名於策(竹簡),委死之質於君,然後為臣,示必死節也”。“委”,呈獻;“質”通“蟄”,但作信物解。這種信物,不是禮物所能代替的。

“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

——讓學生明確:“以”,。介詞,用、憑的意思;“當”,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國去。句意謂:憑我一個張儀就可抵換漢中地,請讓我離開秦國,到楚國去。

“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

——讓學生明確:要注意“因”是介詞,憑藉;“用事者”。“臣”,均為“靳尚”的同位語;“於……鄭袖”是狀語後置,即向懷王寵姬鄭袖説假話:設“詭辯”的主語是靳尚。據被記》中《張儀列傳》的記載,張儀一到楚國,懷王就把他囚禁起來,靳尚對鄭袖的詭辯是:“子亦知子之賤於王乎?”“秦王甚愛張儀,而必欲出之。今將以上庸之地賠楚,以美人聘楚,以宮中善歌誆者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

(2)行文思路:

提問:這一大段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屈原本人的事蹟寫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懷王受騙,以致最終客死於秦的史實,為什麼?

點撥:寫了三方面的內容:懷王受騙,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關心朝政,系必懷王; 頃襄王接受讒言,怒“遷”屈原。穿插這麼一大段史實,而這些史實,都是在屈原“既細” 以後發生的,這就説明屈原的去留,關係着楚國的命運。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饋腐朽,當朝重臣多貪婪鄙陋,像屈原這樣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見穿於朝廷,所以最後終於自沉淚羅。板書:

寫懷王屢受秦騙,至死不悟

寫屈原由見

絀到見遷 屈原雖遭流放,仍眷念君國 屈原去留關乎楚國的命運

楚襄王接受讒言,怒遷屈原

3.關於三、四兩大段。

(1)難句解釋:

“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汩羅以死。”

——讓學生明確:《懷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絕筆。“懷沙”二字,舊時解作懷抱沙石,即下句的“懷石”。但也有人解釋為“懷念長沙”。長沙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古時長沙包括的地域很廣,淚羅也在其內,屈原在淚羅投水,也就是要歸死先王故居之地。“自投淚羅以死”的“以”,連詞,錶行為的結果,和用作連詞時表目的不同。

“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

——讓學生明確:“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個多義詞。“從容辭令”,課本注為“説話得體,善於應酬。從容,言語舉動適度得體。”這是一説;另一説,認為“從容”是指“委婉藴藉”,也通,屈原的辭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

(2)行文思路:

提問:這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它們是分別從什麼角度來寫屈原的?

點撥:第三大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處世準則,即寧赴清流而死也不與世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潔品格。第四大段是寫屈原死後對後世的影響,即從繼承者對照的角度,來説明屈原敢於同邪惡作鬥爭的精神很不容易為人企及。這一段的寫法實際上是寓議於敍。

(四)重點研讀評介《離騷》一段。

做法:先講明這一段為什麼要重點研讀:難度最大;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格;又是歷來評價《離騷》的最重要文字(按:原是淮南王劉安所作《離騷經傳》中語,太史公採入《屈傳》內,原作已佚)。然後引導研讀,具體過程是:(1)簡介《離騷》內容;(2)疏通文意和難句;(3)思路分析;(4)反覆朗讀,要讀出詠歎語氣。

(1)關於《離騷》的簡介。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373句,2490字。這篇浪漫主義傑作,迸發出了詩人崇高理想和熾熱感情的燦爛光彩。全詩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敍述自己的身世、德才和理想;他關心楚王朝的命運而把改革的希望寄託在楚王身上,終因楚王變心而理想不能實現。接着又敍述自己和朝廷中讒諂“黨人”的深刻矛盾,對他們作了尖鋭有力的揭露,表示自己雖然被楚王疏遠,仍然要進一步修養自己的品德,堅持原來的理想。第二大部分作者以浪漫主義幻想的方式,設想一個老大姐式的人物——女?,勸誡他不要那麼端方剛直,不要那麼堅持自己美好的節操,既然別人都結黨為朋,你也不妨隨和一點。他聽了不服氣,就去向古帝虞舜陳訴。當他認為已得到公正的評判之後,便滿懷信心周遊太空,上求天帝,下京佚女(美好的女子),探尋實現理想的途徑。然而天庭同人世一樣混濁,天帝無法接近,下索佚女也因種.種原因沒能成功。這是以幻想的方式表現自己在現實中的追求和遭遇。第三大部分寫作者請靈氛占卜,巫咸降神,以求得啟示,決定行止。在絕望中,他聽從靈氛的勸告,選定吉日,駕着飛友,出國遠遊,到別的國家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可是當他在光明的天空中遨遊的時候,突然望見了下面祖國的大地。這時候,“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他再也不忍離開祖國,最後以殉國的決心結束全篇。

在(離騷》裏,作者充分展示了自己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格。面對那些貴族羣要把祖國引上“幽昧”、“險隘”的道路,他要鬥爭,他“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難道是我個人害怕遭殃嗎?我怕的是楚國這輛大車會顛覆)。他深切關懷人民的疾苦,説自己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他一再提到堯、舜、禹、湯、文、武。劉桓公,是要引導楚懷王走上謀求楚國富強的道路,因而他勉勵懷王:“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即使在被疏遠以後,他仍在追求理想的實現,説:“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明知直言冷諫,會招來禍患,但他的態度卻是“餘固知春客(忠言直諫)之為患兮,忍而不能捨也”。面對那些貴族羣的謠言中傷,面對他們的工讒善媚和背離法度,他決不妥協,決不同流合污,堅定地表示:“寧溢(?,突然)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由上可見,《離騷》,不但是一篇空前絕後的傑作,就是它所反映的屈原的品格,在整個封建時代,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2)關於整段的文意和難句。

先指導理解段意層次。板書:

(一)作《離騷》的緣由(……“蓋自怨生也”)

(二)《離騷》的主要特點(……“故死而不容”)

評介 內容:明道德、治亂

《離騷》 寫作特色:文約辭微

(三)評論屈原的偉大人格(……“雖與日月爭光可也”)逐層疏解,以第二層為重點。

“人窮則反本,放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但,未嘗不呼父母也。”

——讓學生明確:這句提出屈原作《離騷》的緣由之一:“窮”,處境困窘,走投無路。由“窮”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寫“怨”。“勞苦倦極”,課本未加註,從它與下句“疾痛慘但”四字對舉看,“極”,應解作“困憊”,“極”的這個義項,古時常用。

“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讓學生明確:這句承“上稱(稱道)帝嚳”等句,進一步説明《離騷》的內容。“明”是“闡明”。“道德”,在這裏不但指個人品格,還指政治上舉賢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義,見《禮記·王制》)。“條貫”,條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進一步推演,可用來指因果關係。整個這句可以譯為:“(作者)闡明瞭‘舉賢授能’的道德的崇高偉大,國家治亂的因果關係,(所要説明的道理)無不完全揭示了出來。”“見”,通“現”,表現,表達。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讓學生明確:這句是總説《離騷》寫作特徵,下面“其稱文”數句是這句的具體解説。課本註釋解釋“約”為“簡約”,“微”為“含蓄”,似欠妥帖。因為《離騷》的文辭並不簡約,相反,它在反覆申説;並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這兩句是同義反復,意為“它的文辭迂典深微”。“約”的本義是“纏束”,可引申為“迂曲”,“微”的義項之一是“深微”。整個這句話應譯為:“它的文辭迂曲深微,它所表達的志趣是高潔的,所表達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速而見義遠。”

——讓學生明確:這兩句互文見義,承卜“文約辭微”加以申説。課本已有註釋,要補充説一説的是,這兩句是説明《離騷》的“引類譬喻”這一表現手法,如用“善鳥香草,以譬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虯龍駕鳳,以託君子,飄風去霓,以為小人”(王逸語),等等。

“其志浩,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讓學生明確:這兩句承上“志潔行廉”進一步申説,並用它來轉入下一層的評論屈原的偉大人格。“稱物芳”,具體指屈原修養品格,堅持節操,多用蘭惠費桂等芳香草木來説明自己的愛好。這兩句可譯為:“由於他志趣高潔,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於他行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達他即使至死也不為讒館小人所容。”

“自疏擺淖污泥之中”至“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讓學生明確:“自流’以下五句,表達的意思重複,而且句式、節奏不很協調。據前人考證,可能有“異文竄入”,加上詞語解釋,説法甚多,是全段的難點。因此,我們只要藉助註釋,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譯得很順暢。

(3)關於這段的思路:

——讓學生明確:就段內來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評介《離騷》來論述屈原的偉大人格,歸結點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與日月爭光”。因此,寫創作緣由,特別揭示“疾”、“窮”。“怨”三字,其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更為眼點句;寫《離騷》內容和創作特色,特別指出其“明道德之崇高,治亂之條貫”,而歸結到讚美屈原“志潔行廉”。就全文來看,這段議論是全文綱領。由“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引出文章的第二大段寫屈原的去留關乎楚國命運;由“志潔行廉”引出第三大段寫屈原與漁父的對話,自沉淚羅。

板書:

“疾”

信而見疑

“窮” 引出第二部分:楚國命運

忠而被謗

“怨”

明道德 志潔 與漁父對話

引出第三部分

明治亂 行廉 自覺汨羅

(五)重點研讀就懷王客死於秦抒感兩段。

做法:先疏通文意和難句,並分析兩段的行文思路;最後介紹點司馬遷的政治遭遇,講明議論中寄託着司馬遷本人的政治幽憤。

(1)關於文意、難句的疏通:

“屈原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語,俗之一改也。”

——讓學生明確:“雖放流”,意為“即使流放在州’。有人解釋“放流”為“放浪”,從文字學角度看,尚欠根據。從這句看,屈原一生曾流放兩次,第一次是懷王入秦或頃襄王即位時,這一次是流放在漢北,後文“頃襄王怒而遷之”,是再一次把他流放到更荒僻的沉湘一帶。按:此處敍事脈絡不夠清晰,前人曾指出這是由於有“錯簡”(竹簡散了,整理時發生錯誤)形成,不必深究。“不忘欲反”,指屈原不忘要返回朝廷,“反”,通“返”。“冀幸”,“冀”是希望,“幸”也有希望意,指存有萬一的希望。

“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讓學生明確:“存君”的“存”,意為關懷;“反覆”連用,意為挽轉過來,“反覆之”即挽轉楚國的局面。下面的“然終不可反”的“反”,仍通“返”,指屈原終於不能返回朝廷。“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是句很重要的話,説明這段所論屈原的心跡,仍同評介《離騷》一樣,是從屈原作品中概括出來的。

“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讓學生明確:“聖君治國”,應看作聯合短語,即聖明的君主,治平的國家。“累世”,猶言“多少世代以來”。“而不見者”的“者”,表提頓的助詞,引出下兩句的解説。

(2)關於這兩段的行文思路:

——讓學生明確:這兩段議論,從全文的脈絡來看,它是緊承懷王三受秦騙,客死於秦的記敍,遠接評介《離騷》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二語,並把議論推進一層,’指明“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的原因,就在“其所謂忠者不忠,賢者不賢”。這個見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個人的體驗在內,寄託着作者個人特有的政治幽憤,特別值得注意。從這兩段本身的脈絡來看,它是從兩個角度來寫的。先從為臣(屈原)的角度寫,方法是寓議於敍,突.出屈原的“忠”與“賢”,闡明他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後從為君(懷王)的角度寫,方法是純用議論,突出其結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於秦”,闡明太君“不知人之禍”。兩相結合,在文筆上就顯出往復迴環的特點。

板書:

從全文 緊承前面記敍

脈絡看 遠接評介《離騷》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就懷王

突出“存君興國”

客死於 從為臣(屈原)的角度寫

從本段 寓議於敍

秦抒感

脈絡看 突出“不知人之禍”

從為君(懷王)的角度寫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4

本學期九年級語文新課的教學任務即將完成,為迎接會考,為系統地複習好語文知識,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和靈活地運用,增強學生會考應試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特制定該複習計劃。

本期教學時間約18周,用五週時間完成新課,十一週時間複習。三月到四月底進行第一輪複習,五月分進行衝刺練習,六月餘時就熱點題押題和考前準備。

一、分冊複習(用時兩週)

會考考綱規定考課內字詞和文常。梳理整個中學階段1-6冊語文課本的知識,使之系統化,使以前零散雜亂的知識有條有理,便於學生記憶、掌握。

複習要點:1、課文的字、詞

2.掌握其它文學體裁的常識,如散文、小説、

3、掌握重要的文學常識,側重於一些名人大家,如魯迅、唐宋八大家等。

二、專題複習(三月下旬和四月共六週)

(一)依據中學語文教材編排,文體分類,進行專題複習(大概用時五週)

1.古詩文專題複習(兩週)

2、記敍文專題複習

3、説明文專題複習

4、議論文專題複習

5、語言運用其他專項練習

(二)作文訓練(一週)

讓學生熟悉假期收集的大量寫作素材

學習優秀作文,摹擬其謀篇佈局,刻意選材新穎,內容新奇,力爭讓每位學生寫好記敍文,能把人或事件完整地交代清楚。

找一些典型範文,引導學生分析,從審題立意、選材等入手進行詳細評講,讓學生拿到題目不盲目下筆。舉出一些作文內容,適用於哪些題目,讓學生作文不離題,能找準方向,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作文訓練除專題外,同時堅持每週一個作文訓練)

三、模擬衝刺(三週時間)

此時離會考的時間已不多了,應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應多發試卷讓學生大量練習,提高心理素質,沉着應考。教師必須把握題目的量和度,認真批閲,準確評講,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訓練。模擬考試增加考前的觀場感,讓學生能不躁不急地回答完所有題目要求。

四、猜題、押題(六月餘時)

再次落實一些熱點問題理解,輔之以試題,針對性更強,目標更明確,一切為了分數,考前對學生進行答題技巧的培訓。

附:教學指導思想

本學期語文的教學重點是複習迎考,如何更優化、更有效地做好複習工作是本學期教學工作的難點。現備課組有如下思考:

一、突出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做到今日事今日畢。

對於九年級學生來説,多半已有了自己的學習習慣,但極少部分沒有養成。所以教師指導督促學生有每天的學習計劃、目標,並對應過手的知識進行自測和師測,做到今日事今日畢,千萬不能拖帳滾雪球。

二、功夫用在每一節課上

九年級下學期的時間本身就很緊張,指望學生課下在語文上花很多時間是不可能的。為此,要特別注意當堂的學習效果,突出重點難點.務必要求學生掌握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諸如第一輪複習當中,堅持當堂聽寫默寫,發現問題及時補救。

三、不忘學科的特殊性,注重語文的人文性

1、雖然在九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填入”式的傳授不可少,但還應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才能形成真正答題能力,應對85%主觀題目的考試。

2、在教學中,始終突出語文的人文性。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思想,對生活對社會有更深的認識,才能寫出高水平的作文。

四、教會學生學會分析歸納的能力

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讓他們成為一個學習上“會思考”的人,能和老師一起從大量練習題中歸納出答題的規律和技巧,真正擁有答題的絕招。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以秦王三次神態變化為線,明確故事情節,廓清字音與翻譯。

2.通過演讀和紛紜説“士”把握人物形象,説話技巧,認識“士”的精神。(重點)

3.通過史料辨析深入體會“士”人的精神。(難點)

教學流程

(一)見士是士,體會敍事的精彩

1、講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中的“辱”是什麼意思?既然同學們通過自己的預習知道了文章的內容,那麼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後,在不改變文章意思的前提下,用老師給的關鍵詞來講講文章所寫的故事。

“______秦王不悦______,秦王怫然怒_______,秦王色撓_______。”

2、交流

①生生、師生交流。 主要圍繞“易、加惠、弗、使、長者、錯意、廣、逆、輕、與、直、怫然、免冠徒跣、搶、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挺、色撓、謝、徒。”等詞語進行字音及翻譯的糾正。

②説精彩:圍繞學生認為的精彩環節進行表演。

③故事小結:故事剪裁得當敍事精彩,人物間針鋒相對,氣氛緊張,唐雎最終出色的完成了出使的任務。

3、認識“士”

俗話説“弱國無外交”在國民黨時期,外交部長蔣廷黻的英語講得非常好,發言理直氣壯,但是沒有人聽。日本外交部長英語很蹩腳,言辭粗魯,大家十分關注。美國總統羅斯福很欣賞蔣廷黻,對他説:“你的英語講得很好,發言很有道理,但是你的國家太貧弱,弱國無外交。” 可見弱國在外交事務中不能起到重要作用,更何況是僅有五十里土地的安陵國,所以你認為唐雎與秦王的這種針鋒相對合適嗎?

唐雎守住的不僅僅是安陵國的土地,更是國家的尊嚴與正義——“士”精神。

4、紛紜説“士”

戰國末期有一個特殊的羣體——士。關於“士”的種類有:遊説諸侯的縱橫之士叫“策士”;為國家、知己赴死的叫“勇士”或“死士”;通曉陰陽曆算的叫“方士”;替人出謀劃策的叫“謀士”;能言善辯的叫“辯士”……士可稱為“平民知識分子”,雖然不是官職,但卻可以通過自己的本領進階為官,甚至成為貴族。唐雎是哪種“士”在文中找出確鑿的依據。(小組研討)

①唐雎是能言善辯的“辯士”。(“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專諸、聶政、要離例證充足。)

②亦是有法有謀的“策士”。 (力、據、節)

③勇赴國難、置生死度外的“勇士”(“因使唐雎使於秦”“挺劍而起”)

④守土有責,捍衞尊嚴的“義士”。(“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在整個事件中秦王的恃強凌弱、外強中乾與唐雎形象成鮮明對比,同時唐雎的凜然正氣、有膽有識和不畏強暴的精神展現了戰國時期的“士”人風采——有理想、有氣概,鐵肩擔道義的使命。正如我們所知的“荊軻刺秦”中的荊軻,他們都是“士”人的魄力與精神的展現。

(二)見士非士,尋訪史料的真偽

1、翻轉

剛才我們説到荊軻,為何荊軻刺秦竟不似唐雎這般容易呢?

2、研討

文章不合事理之處。通過學生質疑和材料運用明確人物、地點、事件虛構成分很濃。

材料1:

事件

時間

資料來源

齊、楚約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於秦,冠蓋相望,秦救不出。魏人有唐且(雎)者,年九十餘,謂魏王曰“勞臣請出西説秦,令兵先臣出可乎? ”魏王曰“敬諾。 ”遂約車而遣之。

約公元前266年

《史記·魏世家》《戰國策·魏策四》

信陵君殺晉鄙救趙,唐雎勸説信陵君要忘記自己的功德,不可居功自傲。

約公元前257年

《戰國策·魏策四》

《古文觀止》

秦王要通過易地吞併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唐雎完成出使任務。

約公元前225年後

《戰國策·魏策四》

材料2:秦法篇

“秦法,羣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

——《史記·刺客列傳》

材料3:地點篇

安陵(現在的河南省鄢陵縣西北)是魏國的附屬國,《戰國策·魏策四》有載:秦昭王二十四年穰侯率秦兵攻魏大梁時,有客謂穰侯曰:“君得許、鄢陵以廣陶。”《資治通鑑·卷六》也有記載:“前241楚、趙、魏、韓、衞合縱以伐秦……魏旦暮亡,不能愛許、鄢陵,魏割以與秦。”

(三)見士仍是士,感悟品行的精魂

1、啟悟

為什麼把一個虛構的歷史故事卻描寫的如此精彩?(結合材料4、5進行小組探究)

材料4:

《戰國策》因其採用豐富的人物形象、雄辯的論説、生動幽默的故事來反映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和士人精神風采,故在文體、文風、文采等方面,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特色,以其卓越的文學成就,成為先秦歷史散文發展的巔峯。

材料5:

“如春秋時猶尊禮重信,而七國則絕不言禮與信矣;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矣;春秋時猶嚴祭祀重聘享,而七國則無其事矣;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無一言及之矣;春秋時猶宴會賦詩,而七國則不聞矣……邦無定交,士無定主……不待始皇之並天下 ,而文、武之道盡矣!

——顧炎武《日知錄》

周室自文、武始興,崇道德,隆禮義……論孝悌之義,惇篤之行,故仁義之道滿乎天下……至秦孝公,棄仁義而用詐譎……後生師之,遂相吞滅並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諸子不相親,兄弟不相親,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絕矣……(到始皇帝時)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淺薄,綱紀壞敗;民不見義,而懸於不寧。 ——《戰國策·劉向書錄》

2、探析

①歷史散文特點

用這樣驚心動魄的場面,雄辯的論説,鋪張的敍事,來突出唐雎作為布衣之士的英雄氣概——這類誇張和近乎虛構的筆墨,使文章自身失去了信史的作用,增加了歷史散文的文學色彩。

②歷史散文特點凸顯人物精神

作為小國之臣,在孤立無援的危難情況下,不辱使命,堪稱一個臨危不懼、機智果敢的伏虎英雄。他從“道義”上暗刺了秦王的不義,是一反抗強暴、蔑視王侯的勇士與義士;在與秦王脣槍舌戰的對話中,是明確自己立場,最終説服秦王的辯士。唐雎是“士”精神的化身,所以對唐雎無畏品格的讚賞,就是對“士”精神的讚頌。唐雎守住的不僅僅是安陵國的土地,更是國家的尊嚴與正義,“士”人的魄力與精神。這就為後世人的思想起到了榜樣作用。

③時代特點呼喚“士”精神的傳承

春秋戰國開始,禮樂崩壞,人民素養需要重構,國之尊嚴需維護,更需要唐雎這樣榜樣來傳播和弘揚 “士”人的精神。至此人物、事件、地點的真假倒是其次了。

(四)作業佈置,技巧“士”為先

1.自學《戰國策.齊四》中《齊宣王見顏斶》,深入體會“士”文化的魅力。

2.查找《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兩個故事,與本文相比在言語技巧上有何異同並説説他們是如何通過言語展現“士”的精神?

(五)板書設計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6

一、指導思想

立足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研究複習方法,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系統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技能和綜合素養。

二、複習目標

通過複習,使學生知識有一個明確的、系統的瞭解,強化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力爭在今年的會考中,語文科的綜合評價有較大的進步.

三、方法與措施

1、明確目標,立足教材。複習應以課本為主,按要求進行知識點的歸納、總結,掌握重點、難點,輔之以少量的練習;並不斷地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複習中,要精選有代表性的訓練題和模擬題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全體參與,分層達標。複習課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多關注那些基礎不紮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提出不同的要求,優等生可適當“放”,中等生宜“引”,後進生需“扶”。

3、強化基礎,突出重點。教師應進行適當的梳理,只有理清了頭緒,學生才能思路清晰,複習才有更佳的效果。閲讀理解與作文是語文複習的“重頭戲”,教師應加強指導。在進行閲讀訓練時,應根據不同文體的特點,教給學生一些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漁”,並結合有針對性的訓練,舉一反三,從而提高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作文複習應重點放在“快速作文”的指導上,從立意、選材、構思、語言等方面進行訓練。

4、團結協作,共同提高。本着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原則,加強同科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與資料共享,發揚團隊精神,爭取共同進步。

5、鑽研命題。在試題結構、命題內容和題型、題量上基本上沒有變化。試卷分為“積累與運用”、“現代文閲讀”、“古文閲讀”、和“作文”四大板塊題。重視考查學生的知識積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和生活經驗,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計劃

積累與運用部分。考試的範圍基本是國中教讀篇目中要求背誦的名篇名句。因此,我們在指導複習時不但要求學生能篇篇背誦,字字落實,還要“會理解、能運用、善歸納、懂遷移”。尤其是在平時默寫中經常出錯的字,更要時時“温故”,明確地告訴學生評分的標準,切記:一字出錯,滿“盤”皆輸。另外的語言積累適當訓練。

現代文閲讀部分。要把握“考點”。因此,在最後複習中,在選文上應儘量多選取相關類型的文章進行練習。做題時要牢牢地記住:“答案不在你的腦子裏,答案只在原文中”,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作答既要體現個性和獨特見解,又要較好地忠實於原文。

古文閲讀部分。近幾年的文言文閲讀的考查方式:一篇是課內,一篇是課外,即兩篇文章在內容或主旨上有相似之處。而課內文言文考試的範圍以九年級教讀篇目為主。複習時一要抓好重點。根據考綱的考查範圍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對複習內容進行取捨、側重。一般考查常見的文言虛詞、實詞的含義和用法。實詞則常常考查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的詞語;對句子的考查則側重於關鍵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同時進行斷句訓練。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瞭解故事背景,梳理主要情節,把握戲劇衝突,深入理解主題。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

3.品味語言,揣摩具有深刻意義的台詞,並代入情境,有感情地朗讀台詞。

【情境導入】

同學們,如果我們想創辦文明班級,但是,今天有人惹是生非,明天有人打架鬧事,後天又有人考試作弊,那麼,我們還能打造文明班級嗎?(不能)

這説明了一個道理,即當一個集體想要有所成就時,要是處處有人拉後腿,便奠定了這個集體的失敗。今天,我們將走進“福聚德”,更加深刻地感受這個道理,請同學們翻開課文《天下第一樓》。

【新課解讀】

一、梳理主要情節,把握戲劇衝突

1.瞭解作者

何冀平(1951-),中國劇作家。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畢業,畢業後從事專職戲劇創作,曾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編劇。1988年,何冀平創作的《天下第一樓》演出後轟動京城,演出場次僅次於《茶館》,被譽為當代現實主義經典。

2.背景資料

名噪京師的烤鴨老字號“福聚德”創業於清同治年間。傳業至民國初年,老掌櫃唐德源因年邁多病而退居內室,店業全仗二掌櫃王子西協助兩位少掌櫃慘淡經營。怎奈兩位少爺與鴨子無緣,大少爺迷戲玩票,二少爺崇尚武林,鬧得店鋪入不敷出,王子西幾次向老掌櫃推薦他的換帖兄弟盧孟實來操持店業。生性聰慧的盧孟實立誓要幹出一番事業來,以泄人間不平。面對勢如累卵的“福聚德”,他絞盡了腦汁,結果在不長的時間裏竟使這三間老屋翻蓋起了二層樓。盧孟實之所以能使“福聚德”東山再起,除了靠他本人的精明幹練,還得助於與他相好的青樓妓女玉雛兒姑娘,更靠技藝超羣的廚師羅大頭和善於迎來送往的堂頭常貴。光陰荏苒,十年一晃而過,“福聚德”名噪京華。然而,事與願違,就在“福聚德”發展正盛時,卻又遭到了東家、官府等內外逼壓,最終走向沒落。

3.快速閲讀全文,梳理出主要情節,並用自己的話概括情節。

情節一:唐茂昌強行要錢,王子西勉強應對。

情節二:克五以羅大頭藏煙土為要挾騙吃喝,遭盧孟實趕出。

情節三:盧孟實處罰不成器小夥計,厚賞成順。

情節四:羅大頭自恃烤鴨技藝自大,侮辱盧孟實並撂挑子離開。

情節五:唐茂盛藉機要錢,挖走堂頭常貴。

4.上述情節也正是本文的戲劇衝突,説説本文戲劇衝突是圍繞什麼展開的。

明確:本文戲劇衝突是圍繞“福聚德”的即將衰落展開的。

5.文章中哪句話最能概括上述情節?結合課文內容,説説你對“福聚德”的衰落原因的認識。

明確:修鼎新的一句話“一個人幹,八個人拆”是對上述情節最好的概括。從全文來看,唐茂昌與唐茂盛是隻知出不知入的二世祖,成心要錢揮霍,且二少爺直接挖走店裏的得力助手,這比坐吃山空的後果更加嚴重;羅大頭是烤鴨一把手,克五又知道他藏着煙土,這無疑是羅大頭將要出事的信號。且羅大頭自恃烤鴨技藝離去,這對於“福聚德”無疑是有打擊力的;此外,連小夥計都不成器。種.種跡象,幾乎都指向“福聚德”即將衰落。究其根本原因,可以説,這是勤勞務實的人與東家少爺、克五這樣混吃混喝的人的矛盾,是平民與欺壓平民的官僚之間的矛盾。這矛盾,才是“福聚德”真正衰落的原因。

二、把握語言特徵,理解語句含意

1.本文語言十分具有方言特色,甚至有些方言運用比較低俗,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請結合文章做簡要分析。

明確:如王子西説“要不孟實這麼咬牙跺腳地幹,心裏窩着口氣”,一個“窩”字將方言特徵凸顯無疑;又如盧孟實罵小夥計時説“瞎話”“下作的東西”,這裏不僅方言味十足,且顯得比較低俗。但是,呈現出這樣的語言特徵是比較必要的。首先,作者選取的是北京的“福聚德”,倘若不用方言,便失了京味。其次,話劇所表現的是真實,“福聚德”絕不是一個雅文化的聚集地,文中的語言正是當地真實的語言,還原場景語言最真實的特徵,而也正是以方言表現其真實性,才將話劇中的諸多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

【教學提示】

話劇要通過人物性格反映社會生活,因此,話劇中的對話是經過提煉加工的口語,必須具有個性化,自然,精練,富有表現力,通俗易懂,能為羣眾所接受。教師宜引導學生關注話劇的這一語言特徵。

2.文中用語簡單明瞭,符合真實生活,但也有不少語言含義深刻,請你找出幾句,並做簡要分析。

(1)克五:煙太多我就聞不出來了。(嬉笑)得了,給倆鴨脖子還不行?!

分析:“煙太多我就聞不出來了”,煙多為什麼會聞不出來呢?這明顯是個反諷的句子。作者看似在這裏只是説克五一人,事實上是諷刺了一大批欺軟怕硬的人,他們仗着自己有一丁點地位就欺壓樸實善良的民眾,而面對惡勢力,卻又諂媚地賠着笑臉。

(2)盧孟實:披紅掛綠,騎馬坐轎子,怎麼紅火怎麼辦。讓那些不開眼的看看,福聚德的夥計也是體面的。

分析:盧孟實罵小夥計,是想夥計們能爭口氣,即使社會地位低下也要維護自己的尊嚴。而讓成順將喜事辦得有面子,也是為了維護尊嚴,體現出了勞動人民的傲骨。

三、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

本文人物出場極多,但是許多人都給了我們十分鮮明的印象,這得益於作者對人物的個性化刻畫,請你認真閲讀文章,挑選出幾個你喜歡的人物,分析其人物形象。

【盧孟實形象】

分析:盧孟實在未出場時就通過王子西等人的評價,“咬牙跺腳地幹”,側面表現出他是一個務實勤勞的人。盧孟實一經出場,便不屑於與克五這樣的遊手好閒之輩打交道,且將事情安排得妥帖,這就説明盧孟實是個精明能幹的人。訓斥夥計,賞成順,讓成順體面一點,又表現了一個勞動者的自尊,他不僅關心着自己的自尊,同時也關注着夥計們的自尊。而與羅大頭的對話中,又體現了他是個不固執的人,對陳腐該改的規矩力圖改之。不過,從他對待羅大頭的過程中,又能見其剛直的性格。這與後來東家二少爺出場時似有所矛盾,對待這位東家二少爺,盧孟實依然要賠着笑,這是這個時代階級之分下樸實勞動人民的悲劇。

總結:務實勤勞、精明能幹、自尊自強、關心夥計、拒絕陳腐不變通、剛直卻又不得不學着屈服於社會環境。

【羅大頭形象】

分析:羅大頭是“福聚德”的烤鴨師傅,從“別忘了你們當初是怎麼把我請回來的”一語中,可以看出羅大頭的技藝精湛,是店裏的“頂樑柱”之一,但是他固執,不變通,如強調不到七十不傳徒弟;自恃技藝精湛,心胸狹窄,容不得人,動輒撂杆子走人;脾氣也十分火爆。不過,他的火爆脾氣與他的性格之真是連貫的,他看重自身的價值與名譽,絲毫瞧不起克五那種混吃混喝、人品卑污的“爺”。

總結:恃才自傲,迂腐固執,心胸狹窄,容不得人,脾氣火爆,同時又一身正氣,真率,不屑與小人為伍。

【其他人物形象】

常貴:同情他人,老實厚道。

福子:仗勢欺人,諂媚姿態。

唐茂盛:勢利。

【教學提示】

教師可結合課本“思考探究”第四題對此進行研究,引導學生關注話劇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

1.請同學們結合分析的人物形象,代入角色進行朗讀。

2.組織話劇表演活動。

五、本課小結

“福聚德”衰落的原因其實是勤勞務實的人與東家少爺、克五這樣混吃混喝的人的矛盾,是平民與欺壓平民的官僚之間的矛盾。修鼎新的一句話“一個人幹,八個人拆”概括了文章情節,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加強團隊意識,團結一致才能使一個集體走向輝煌。

附板書設計: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8

一.新課導入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發表白話詩九首,開創了中國新詩的先河。沈尹默作為北大名教授,他發表的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這首詩的存在,中國首次面世的這一小批現代詩歌作品才可以説真正地顯示出現代性。這首詩在文學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麼樣的魅力呢?

二.作者簡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傑出的學者、詩人、書法家。“五四”運動時期,作為北大名教授,和魯迅、陳獨秀等人輪流主編《新青年》雜誌,代表作《月夜》《落葉》《三絃》等。

三.背景資料

1917年,正是近代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混亂的年代,卻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發的時代。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新詩誕生了。新詩之“新”首先在於其精神和靈魂的新,即思想的現代性。追求“科學”與“民主”, 人的個體的覺醒,思想解放、個性獨立遂成為這一時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國人有了主體意識。我國傳統詩歌中,是沒有“我”(指獨立存在的意識)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詩中,“我”才大量出現,例如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僅是新詩誕生的一個標誌,也是真正的新文學誕生的標誌。

四.細讀感悟

1.讀出節奏;感受意藴。

2. 這首小詩描繪了一幅月夜圖景,請你用自己的語言將它描繪出來。

霜風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風寒月的冬夜中,頂天立地的高樹與獨立不倚的“我”並排站立着,充滿了美的意藴。

3. 如何理解“霜風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寫的是一個冬夜,環境是蕭森的,人物是孤獨的。實則反映了'五四'運動之前的一個社會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某種社會相。

(注:這是一首很隱晦的詩,看似是紀實,實則運用象徵的手法,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緒。 )

4. 詩中“樹”有什麼象徵意義?“我”和樹之間的關係體現了“我”怎樣的精神?

要點:“樹”象徵着古老的觀念,傳統、穩健、根基深厚、固執而迂腐。

“並排立着”是思想的並立;

“沒有靠着”是掙脱、是倔強、也是追求獨立。

“我和一株頂高的樹並排立着,卻沒有靠着”象徵着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鬥精神。

5.本詩的主旨是什麼?

在嚴寒下不妥協,在孤獨中不退縮,這首詩表現了“五四”時期覺醒的一代知識分子追求獨立自由、崇尚光明強大的意識和探索真理的精神與人格。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9

工具概述

溜索是怒江大峽谷各少數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他們改造和戰勝自然的象徵,是他們不畏艱險、勇猛頑強性格的寫照。近幾年,溜索已經從單純的交通工具,發展為表現各民族頑強意志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過溜有單人、雙人、男女混雙、人與物、人與畜等多種項目。成為怒江大峽谷一大驚險景觀。繩索有犛牛毛繩、藤編繩及鋼絲繩等多種。過渡者將竹、木製作的溜板或特製座位,吊在繩索上,藉助於繩索的傾斜度,溜向彼岸。過去生活在金沙江、怒江、瀾滄江一帶的藏、傈僳、怒、獨龍等民族,多使用溜索過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着少數民族地區交通事業的發展,大部分溜索已為橋樑所取代,只有極少數邊遠地區仍在使用溜索。在國外,祕魯安第斯山的印第安人也運用溜索作為渡河工具。

溜索原理

碗口粗竹纜系兩岸石柱上,渡者以皮帶或繩索繫腰間,繩上掛以木製滑輪,俗稱“溜殼子”,借傾斜之勢滑越渡河。河上也可設兩根溜索,一高一低,過河時由高處滑向低處。

上課筆記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梳理故事情節,把握文章內容。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對樂觀向上人生態度的讚美以及對平庸、畏難的厭棄。

教學重難點: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法學法:

朗讀法、指導法、談論法。

課前準備:

準備相關課件。

精彩課堂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雲南怒江大峽谷,被稱為“東方大峽谷”,世界三大峽谷之一。峽谷的谷底是奔騰咆哮的怒江。怒江沒有船,驚濤怒浪上小船無法橫渡,兩岸居民過江,主要靠“溜索”橋。那麼,什麼是“溜索”呢?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跟隨作者的描述去感受這種驚心動魄的過江方式。

二、自學互研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作者簡介

阿城,原名鍾阿城,生於北京,原籍重慶江津,中國內地作家、編劇。處女作《棋王》。

2.生難字詞

(1)字音

錙銖(zī zhū)   滇西(diān)   盤桓(huán)

頃刻(qǐng) 千鈞之力(jūn) 絞(jiǎo)

跺(duò) 嘔(ǒu) 戰戰兢兢(zhànzhàn jīng jīng)

(2)詞義

【錙銖】錙和銖是古代重量單位,六銖等於一錙,四錙等於一兩。比喻極其微小的數量。

【遲疑】拿不定主意;猶豫。

【俯身】彎腰向前向下,有時同時彎膝;呈曲身狀態的動作,尤指禮節或表示服從的姿勢。

【頃刻】極短的時間。

【千鈞之力】三十斤為一鈞,千鈞即三萬斤。常用來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戰戰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發抖的樣子。也形容小心謹慎的樣子。

【探視】看望;察看。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反覆朗讀、默讀,讀準字音,體會人物心理。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開端:馬幫抵達怒江邊——等待溜索過江。

發展:馬幫的漢子們決定溜索——將牛們以及馱子熟練沉着地運到對岸。

高潮:在首領的指導下膽戰心驚地溜索。

結局:全隊順利到達對岸——再次上路。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理解

1.用一句話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

【交流點撥】一個首領帶領馬幫一起溜索過怒江。

2.首領是一個怎樣的人,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描寫首領的語句,分析首領的性格特徵。

【交流點撥】①“首領穩穩坐在馬上,笑一笑”。“穩穩”“笑一笑”與“我”和牛的恐懼形成對比,襯托出首領的從容不迫、胸有成竹。②“首領緩緩移下馬,拐着腿走到索前,舉手敲一敲那索”。溜索前首領下馬用手“敲一敲那索”體現了他細心、認真、負責的性格特徵。③“(我)戰戰兢兢跨上角框,首領吼一聲:‘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帶“我”溜索時提醒“我”不要看下面,體現了首領對他人的關愛。總結:首領是一個認真負責、關愛他人、身手非凡、從容不迫、具有領袖氣質的人。

3.本文用不少筆墨寫牛,這對環境描寫和人物刻畫各有什麼作用?

【交流點撥】牛不肯挪動半步的恐懼和溜索時流淚發抖:①側面表現怒江峽谷的高峻險惡;②與“我”戰戰兢兢互相映襯,又與領隊及漢子們的勇敢無畏形成反襯。

4.文中描寫了峽谷的險峻氣勢,請分析其表現特色。

【交流點撥】以壁頂為觀察點,變換視角,從視覺、聽覺、內心感受多方面描寫,使人如臨其境。

步驟四 深層探究 局部突破

跳讀課文,分析語句的表達作用。

萬丈絕壁飛快垂下去,馬幫原來就在這壁頂上。……怒江自西北天際亮亮而來,深遠似涓涓細流,隱

隱喧聲騰上來,着一派森氣。俯望那江,驀地心中一顫,慘叫一聲。

【交流點撥】視覺描寫和聽覺描寫相結合,寫出了怒江峽谷壁頂孤懸、高峻、險惡的特點,“一派森氣”“驀地心中一顫”等心理方面的細節描寫充分體現了“我”初次直面峽谷時的震顫、驚恐之情,讓讀者如臨其境。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本文的環境描寫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寫,又有對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峽谷環境的險惡,又表現出了馬幫漢子們的從容不迫、沉着穩重。

2.拓展延伸

平常走的路很多,你有過文中溜索這樣害怕的感覺嗎?

【交流點撥】有。我有一次過玻璃棧橋時嚇得雙腿發軟,直接坐在了地上,旁邊的好友見狀,不停地鼓舞我不要怕,讓我站起來。好友見勸説無效,試圖上前拉起我,可是這時,懼怕的我硬是賴在地上不敢前進,無奈之下,好友直接把我扛了起來,揹我走過了玻璃棧橋。這一幕也讓在場的人忍俊不禁。

3.佈置作業

完成《精英新課堂》本節內容。

板書設計

溜索

五、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的教學進度比較合理,雖説沒有詳細解讀,但是重點突出。我引導學生們在把握文章內容、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對環境描寫的作用和表現手法做了一定的瞭解。但其他比較深層的意藴,如鷹、馬、牛三種動物形象的隱喻和人與自然的關係等沒有展開深入研究。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這篇小説所具有的民族作風和民族氣派。

3、品味小説的語言。

教學重點:

1、分析小説人物形象。

2、品味語言。

教學難點:

理解這篇小説所具有的民族作風和民族氣派。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簡介常識

1、直接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2、簡介作者。

3、簡介《蒲柳人家》:

故事背景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養媳望日蓮與周檎相愛,可陰險邪惡的杜四夫婦另有打算。半路又殺出巡警麻雷子,勾結杜四,要把望日蓮賣給董太師做小,並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於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學問、一丈青大娘、柳罐鬥、吉老秤等為首的父老鄉親一齊出面,挫敗麻、杜陰謀,檎、蓮順利完婚。全篇小説共分12節,但這個主線故事只佔不到2節的篇幅,其餘10節隨意分杈,記述了運河邊十來個鄉間人物的逸聞趣事。由此可以看出,作品的重心在於放筆為古運河邊的民俗風情和父老鄉親畫像,為他們的多情重義、鋤奸助良、扶危濟困的美德立碑。

二、學生自讀課文,畫出生字詞,查工具書注音釋義。

三、研讀課文,分析人物形象。

小説節選部分描寫的主要人物是誰?他們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學生自讀課文並作旁批,討論交流。)

師生歸納:奶奶一丈青大娘:個高腳大,身強體健,性格豪爽,愛憎分明,潑辣大膽,剛正不阿,愛打抱不平,是女中的豪傑。

爺爺何大學問:他長得像關公,脾氣性格也像關老爺一樣,俠肝義膽,仗義輕財,慷慨豁達,愛打抱不平,甘為朋友兩肋插刀。他也有自己的弱點,好説點大話,喜歡戴高帽,雖沒有多少錢,卻愛講排場,擺闊氣,每次從口外趕馬回來,都要請知音相好們來聚會,吹一吹他沿途過五關、斬六將的經歷,因此得了個“何大學問”的外號。

四、問題研究:

為什麼説這篇小説具有民族作風和民族氣派?

(在老師的提示下,學生討論理解。)

首先,從人物形象上來説,這篇小説的人物具有中華民族獨有的性格特點和傳統美德。他們身上那種俠肝義膽、仗義輕財、疾惡如仇、扶危濟困的品格,正是我們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財富,是《三國演義》《水滸》等古典小説一貫宣揚和傳承的價值追求。這可以從“一丈青大娘”的外號和爺爺何大學問“一副關公相貌”中反映出來,更從他們為人做事的方式上表現出來。對這種人物、這種品德的追求,正顯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藝術上,小説不僅情節富有傳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時也多借鑑中國古典小説和民間説唱藝術的表現手法。在我國古典文學的發展史上,英雄傳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類別,《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以及《三俠五義》《説岳全傳》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而《蒲柳人家》中無論一丈青大娘的大鬧運河灘,何大學問的威鎮古北口,還是後來的巧計鋤奸、智鬥花鞋杜四,無不出奇制勝,神乎其神,使人自然而然地想起“智取生辰綱”“大鬧野豬林”等故事,想起我們民族多少“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義舉。可以説,劉紹棠以一種平凡中的傳奇的形式,賦予了這一民族傳統以新的生命力,內在地暗合了民族的審美習慣,為民族傳統的繼承和發揚作出了獨特的貢獻。另外,小説的藝術表現手法也是民族的。在結構上,《水滸》先講述單個人物的故事,然後聚義梁山,共圖大業。而本文的結構也正得其神韻,前幾節分別介紹一位人物,最後由望日蓮的故事將他們串在一起。再如多用語言和動作表現人物性格,用外號概括人物性格特點等,也正是我國古典小説和説唱藝術常見的表現手法。

五、再讀課文,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

(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有特色的語句並分析,小組討論交流。)

明確:這篇小説的語言非常有特色。在敍述故事、描寫人物時,一方面,作者採用活靈活現的民間口語與俗語,並加以提煉,形成一種活潑伶俐、凝練而富有動感、充滿鄉土氣息的語言。寫天氣之熱,“熱得像天上下火”;寫一丈青大娘溺愛孫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趕快搬梯子去摘”,“何滿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葉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動而又準確傳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繼承了説唱藝術的特點,講究壓韻和對偶,用詞造句文白相間,讀來抑揚頓挫,很有節奏感。如“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個耳刮子掄圓了扇過去,那個年輕的縴夫就像風吹乍蓬,轉了三轉,擰了三圈兒,滿臉開花,口鼻出血,一頭栽倒在滾燙的白沙灘上,緊一口慢一口倒氣,高一聲低一聲呻吟”,“何大學問人高馬大,膀闊腰圓,面如重棗,濃眉朗目,一副關公相貌”。這樣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增加了小説的文采和趣味性。

六、拓展遷移

這篇小説借鑑了中國傳統小説和評書藝術的表現手法,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課外閲讀《水滸傳》《西遊記》以及評書《三俠五義》《説岳全傳》等,體會本文與它們之間的聯繫。

七、佈置作業:

根據課上所學,再從文中找出相關語段,進一步體會這篇小説的語言特色。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11

教學目的:

1、學習文中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進行説理的方法。

2、積累文中出現的精闢的句子。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課文中出現的名言警句的體會學習。

(2) 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等方法的運用。

難點:

本文論述的語言十分簡練,在學習時體會其作用。

教學時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

分小組比賽,檢查積累材料的情況。要求每小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關於讀書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讀書的趣事講出,以多者為勝方。

(1)名言警句:

好(hǎo)讀書時不好(hào)讀書,好(hào)讀書時不好(hǎo)讀書。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書到用時方恨少。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

(2)名人論讀書:

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李清照的讀書方法:興味到時拿起書就讀。

朱熹談讀書時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學思結合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3)名人讀書的趣事:

孔子韋編三絕的故事

列寧讀書趣聞

馬克思讀書趣聞

古人頭懸梁錐刺股,囊瑩映雪、鑿壁偷光的刻苦讀書。

……

二、簡介作者導入新課

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生貴族家庭。劍橋大學畢業,後又學習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長,封為勛爵。1621年因受賄為國會彈劾去職,嗣後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於在野外試驗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隨筆》是其文學方面主要著作,開創英國隨筆這特有體裁。

三、指導學生通讀全文,把握內容: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明確:這篇隨筆寫法不同一般,它論述的範圍相當廣泛,語言十分簡練,幾乎一句話就是一個觀點。

2、理解文章內容: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運用學過的知識歸納、總結。

明確:文章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去理解:

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過且過知”)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

(1)先從正面説,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學生集體回答)

重點闡述了讀書的好處。

(2)後從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

並論述讀書和經驗的關係:

(學生通過看書迅速作答)

(3)最後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夠讀書、用書,而用書的智慧是在觀察生活中得來的。

(4)提問體會句子含義及作用。

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運用的是排比説理。

(5)提問體會論證方法:

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

體會: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採用這種手法,顯出其文筆老練,説理透徹。又如:“德行猶如寶石,樸素最美。”“聲名猶如大河,空虛無物者浮,實學有才者沉。”……

這種比喻的運用,使其文章更顯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層:(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始能無知而顯其有知)

闡述讀書的方法。

(1)本層第一句,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

明確:這一句指出讀書要仔細推敲細思,反對故意挑刺,迷信書本和公限於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

(2)對不同的書,作者又主張怎樣?

明確:學生找出語句,明確作者主張採用的不同的讀書方法。(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讀書和討論、作文、做筆記結合起來的那些句子。

明確:

第三層:(讀史使人明智—結尾)

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各種缺陷。

分兩個小層理解:

(1)作者在這一層舉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論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體會其説理方法。

明確:排比説理、歸納説理。(正面指出)

(2)作者進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讀書來彌補,就像身體百病,可以用運動驅除一樣。 (反面指出)

論證方法: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四、討論與交流:(1)學習本課後,對議論文的寫作的認識體會。

(2)本課中出現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組為討論單位,談談對這些內容的看法。

五、總結、歸納:

六、佈置練習:摘抄有關“讀書”方面的名句擴大寫作素材庫,積累寫作經驗。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瞭解劇情,瞭解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人們生存狀態的變化。 2.領會“棗兒”在劇中所起的作用。領悟劇本所藴含的象徵意義,理解劇本的主題。 3.把握劇中老人和男孩兩個人物形象,理解他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劇中象徵意義。

教學難點

揣摩情節、語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二、檢查預習

1.給生詞注音,或根據拼音寫詞。

驀(mò )然 撣( dǎn )灰塵

hú lún( 囫圇 ) 咀嚼( jǔ jué ) [來源:]

翹(qiáo)首遠望 chóu chú( 躊躇 )

2.解釋下列詞語意思。

喃喃自語:連續不斷地小聲自言自語。

津津有味:形容很有滋味。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別高興。

開懷大笑:心情無所拘束,十分暢快地大笑。

心事重重:心裏盤算的事很多,一層又一層。

垂頭喪氣:形容情緒低落、失望懊喪的神情。

驀然:猛然。 囫圇:完整,整個兒。

躊躇:得意的樣子。 翹首:抬起頭來望。

3.走近作者(學生彙報蒐集的資料)

三、初讀劇本,整體感知(分小組交流討論後彙報)

1.學生自由讀劇本後用自己的話概括劇情。

2.全劇有幾個人物?在出場上有何不同 ?

3..老人在與男孩的談話中,回憶了哪些事情?如何理解老人的心理?

4.老人對男孩的態度如何?

5.如何評價老人這個形象?

6.談談你對劇中男孩這一形象的認識。

四、劇情探究

1.“棗兒”在劇中起什麼作用?[來源:學&科&網Z&&&K]

2.“棗兒甜,……留給娃娃過年吃”在文中出現兩次,請從結構內容上説説它在劇中所起的作用。

3.怎樣理解劇本的思想內容?

(各小組討論後彙報)

五、藝術特色

1.什麼叫象徵?

2.“棗兒” 象徵什麼?

3.怎樣理解劇中的象徵手法?

六、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13

一、教學目標

1、 簡單瞭解作者卞之琳

2、 理解詩歌的朦朧性,賞析詩歌

a、 體會詩歌中的意象

b、 各種對詩歌的理解

3、 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二、教學難點

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分析詩歌主旨,理解詩歌的主旨

三、教學過程

1、 導入

詩歌,對我們來説已經是一個不陌生的詞了,我們也學過許多詩歌,像《雨巷》,《再別康橋》等等,這些詩歌的感情很細膩,大家能夠很好的理解掌握,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小詩,有些不一樣,短短的4句話卻引起了諸多的理解,俗話説“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現在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斷章》,看看你是怎樣的哈姆雷特

2、 簡單介紹作家卞之琳

卞之琳(1910—20__),祖籍江蘇溧水,生於江蘇海門。詩人、學者。卞之琳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曾擔任了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職務,是莎士比亞和英詩翻譯名家。主要作品有:《漢園集》《雕蟲紀曆》《十年詩草》《人與詩:憶舊説新山山水水》《小説片斷》《莎士比亞悲劇四種》《英國詩選》等。他的詩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詩精巧玲瓏,聯想豐富,跳躍性強,尤其注意理智化、戲劇化和哲理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的內容並進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內涵,詩意偏於晦澀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尋味。

3、意象分析

四個意象 : 人、明月、窗子、夢 表達了世間萬物相互關聯、平衡相對、彼此依存的哲理。

那個“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你”,面對着眼前的美景,顯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態,這從他竟沒有注意到“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的側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尋味的是,那個顯然也是為“看風景”而來的樓上人,登臨高樓,眼裏所看的竟不是風景,而是那個正“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你”。這樓上人為何不看風景專看“你”,是什麼深深迷住了那雙眼,是什麼深深打動了那顆心?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謂是風流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畫面頓時春情盪漾、搖曳生姿,幻化出幾多饒有情趣的戲劇性場面來:那忘情於景的“你”定是個俊逸瀟灑、雲遊天下的少年郎,那鍾情於人的樓上人定是個寂寞思春、知音難覓的多情女,一個耽於風光,憨態可掬,孰不知一舉一動攪亂了幾多情絲;一個含情脈脈、痴態可憐,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誰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這樣的萍水相逢、一見鍾情、轉瞬即逝而又經久難忘的一廂戀情啊!而詩人正是以這短短的兩行詩給那電石火花般的難言之情、難繪之景留下了永恆的小照,引人回憶,激人遐想。

詩的上節以寫實的筆法曲曲傳出了那隱抑未露的橋上人對風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樓上人對橋上人的無限厚意,構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戲劇性場景。但多情總被無情惱,那無情的風景,那忘情於景的橋上人能否會以同樣的深情厚意,來回報那鍾情於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對着生活中這司空見慣的、往往是以無可奈何的遺憾惋惜和不盡的悵惘回憶而告終的一幕,詩人在下節詩裏以別開生面的浪漫之筆給我們作了一個充溢奇幻色彩、盪漾温馨情調的美妙回答。

時間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橋上人和樓上人都帶着各自的滿足與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誰又能想到,在這一片靜謐之中,白日裏人們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資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回報。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這不就是自然之景對橋上人白日裏忘情於景的知遇之恩的熱情回報嗎?從“你”的那扇被“明月裝飾了”的窗口上,我們可以想見到,此刻展現於橋上人眼際的會是一幅多麼美麗迷人的月夜風光圖啊!那橋、那水、那樓、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這一片淡雅、輕柔、迷朦、縹緲的如織月色之中,與白日豔陽照耀下的一切相比,顯得是那麼神祕,那麼奇妙,那麼甜蜜,那麼愜意。面對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讓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無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強烈鍾愛呢?你愛自然,自然也會同樣地愛你--這就是詩的理趣所在吧!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報了橋上人的多情,而橋上人又該以怎樣的方式來回報樓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詩以“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一想象天外的神來之筆對此作了饒有情致的回答,從而使樓上人那在現實生活中本是毫無希望的單戀之情得到了愜意的宣泄。

這個被“裝飾”了的夢對於它的主人來説無疑是一次心靈奧祕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過地顯示了那被各種外部因素所壓抑的單戀之情是多麼地強烈灼人。而那橋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變為夢中人,不正因為他是意中人的緣故嗎?詩裏雖然沒有一句愛情的直露表白,但這個玫瑰色的夢又把那沒有表白的愛情表現得多麼熱烈、顯豁,而由這個夢再來反思白日裏的那一“看”,不是更覺得那質樸無華的一“看”纏裹了多少風情,又是多麼激人遐思無盡嗎?

如果僅以“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構圖來表現單戀之情的奇妙迷人,那就顯得太平庸一般,流於俗套了。詩的精妙新奇之處就在於,這個夢的主人不僅僅是夢的主角,而且還從這場愛情角逐的主動者位置上退居下來,而那個橋上人也已不再是毫無知覺的愛的承愛者,他是以主人的姿態在夢裏扮演了一個愛的施予者的角色,他在盡其所能地“裝飾”着這夢,而且,他也是在按着樓上人的心願來“裝飾”着這個夢的。我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詳盡地描繪出這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奇妙夢境,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説,這被“裝飾”了的夢一定是無比甜蜜、無比美滿、無比浪漫、無比美麗的。總之,樓上人那一片落花之意,終於得到了橋上人那流水之情的熱烈的、遠遠超過希望值的豐盛回報。在這裏,“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句千百年來伴隨人生長河,永遠給人以惋惜、懊喪的格言也失去了它真理的意義。

但夢畢竟是夢,它代替不了現實;裝飾也只是裝飾,它總會露出虛幻的面目。當第二天紅日高照,酣夢醒來,那樓上人“梳洗罷,獨倚望江樓”時,又該是怎樣的一種心情了呢?但相信,那已經盡情地領略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甜蜜夢境的樓上人,定會從常人所有的那淡淡愁緒之中解脱出來,定會以更美好的憧憬,更深沉的愛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的。

當我們品評着這首小詩的不同凡響的題旨,流連於這首小詩的含蓄雋永的意境之中時,我們為什麼還要作繭自縛,像詮釋一道深奧的哲學命題那樣去對它作枯燥乏味的理性分析呢?

4、 問題探究

有人説《斷章》是一首抒情詩,也有人説《斷章》是一首哲理詩,你怎麼看?

a、從愛情的角度看

b、從體驗感受意象審美意境的角度

c、從哲理的角度看

5、背誦並寫一篇鑑賞性的文章。

板書

斷章

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1、 瞭解認識卞之琳

2、 意象 人 明月 窗子 夢

3、 抒情詩or哲理詩 a、愛情

b、哲理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閲讀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學習舉例論證的方法。

3.認識藝術中的無言之美,培養良好的審美素養。

教學重難點

1.學習舉例論證的方法。

2.認識藝術中的無言之美,培養良好的審美素養。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A: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B:大荒漠中一縷炊煙升起,因為沒有風,所以它顯得特別直;遠方橫着一條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來格外的圓。

比較A與B兩個句子,你覺得哪個句子更美,更能打動你?

學生明確:A句,雖然B句描寫得十分詳細,還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卻沒法像A句一樣呈現出悲涼雄渾的意境。

教師再問:明明B句描寫得更加詳細,為何反而還達不到A句的效果呢?難道是因為説得太多反而不夠好?也許,今天的課文內容,能解答這個疑問。

【教學提示】

教師亦可以選擇其他意境深遠的詩句作為教學導入,引導學生關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導學生關注文學作品中的“無言”現象,以便於深入把握課文。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

朱光潛(1897—1986),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實。安徽桐城人。朱光潛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廣泛介紹西方美學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溝通了西方美學和中國傳統美學,溝通了舊的唯心主義美學和馬克思主義美學,溝通了“五四”以來中國現代美學和當代美學。他是中國美學史上一座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樑”,是我國現當代最負盛名並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美學大師。

目標導學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課文內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無言”這一話題的?作者認為“無言”的意藴,應該從哪方面着手研究?

明確: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引出“無言”的話題;作者認為要探究“無言”的意藴,應該從美術的觀點去研究。

2.請閲讀表現言意關係的語段,用一句話概括言和意之間的關係。

言所以達意,然而意決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因為言是固定的,有跡象的;意是瞬息萬變,是縹緲無蹤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無限的。以言達意,好像用斷續的虛線畫實物,只能得其近似。

明確:用一句話概括言與意的關係,即“言不盡意”。

3.作者對文學的定義是怎樣的?

明確:所謂文學,就是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個盡善盡美的條件,作為以言達意的文學,能否滿足這個條件?不能達到這個條件,文學是否還能達到美呢?

明確:“文字語言固然不能完全傳達情緒意旨”,因此難以滿足“盡善盡美”的條件。但文學依然有“美”的境界,因為作者認為對於表達全部意旨,不僅是文學,“一切美術作品也都是這樣,儘量表現,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無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語表現出來,就算言語不能表現所有意志也能達到美。

5.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證明“無言”也能產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明確:作者一共從四種藝術入手,運用了舉例論證,論證了“無言”也能產生美。(1)以“言盡一切”的相片與“言及部分”的圖畫相比,圖畫之美證明了無言之美;(2)以文學作品的含蓄之美凸顯無言之美;(3)從音樂中的“無聲勝有聲”論證無言之美;(4)從雕刻藝術的含蓄不流露來論述無言之美。

【教學提示】

本文讀來有一定深度,基礎較差的學生難以理清論證思路,教師宜將上述問題先行展示,讓學生在閲讀預習的過程中尋找答案,從而把握文本寫作思路。

6.你能簡要説説文本的論證思路嗎?説説作者是如何論述“無言”之美的。

明確: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學生的對話中引出無言的話題,並點明要從藝術的角度關注無言之美。接着論證言意關係,並以言達意的文學為例,説明文學乃至一切藝術都是儘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無須全然用言表意,即説明有無言之美。為了論述自己的觀點,作者分別從繪畫的選擇之美、文學的意藴之美、音樂的無聲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來論證。

目標導學三:深入理解,體會“無言之美”

1.請你結合作者的任意一則論據,説説你對“無言之美”的感受。

明確:正如作者探討文學作品時的數個例子,詩歌本是極其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卻是極其寬廣的。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言語只有短短的十個字,但是讀來卻似看見大漠的寬闊宏偉之景,悲涼之意,予人以悲涼雄壯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寫出這寬闊宏偉之景,悲涼之意,恐怕書萬言都難以説盡,這不是意味着作者將它們寓於無言之中了嗎?這就是古典文學中深藴的無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話,説説你品味到“無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術來表現思想和情感,與其儘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與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説出來,不如留一大部分讓欣賞者自己去領會。因為在欣賞者的頭腦裏所產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較儘量流露的還要更加深刻。

明確:以課文《孤獨之旅》為例,文章以鴨子下蛋結尾,這就給讀者留下了足夠大的想象空間,鴨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許要抒發自己長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們在腦中構造圖景,這就是一種“無言之美”。

三、板書設計

無言的意藴要從藝術的觀點去研究繪畫的選擇之美文學的意藴之美音樂的無聲之美話劇的靜態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無言之美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筆記小説的特點。

2.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和方法。

教學創意

三個教學板塊:文意把握;美點賞析;片段精讀。

教學過程

(一)導語:山陡谷深,懸崖萬丈,一根索子扯住兩岸石壁,此情此景令牛馬皮肉亂抖,而馬幫漢子們卻身手矯健,無所畏懼,首領更是沉着冷靜,舉手投足間盡顯英雄本色。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阿城的筆記小説《溜索》,去感受一番。

(板書課題、作者。)

(二)教學鋪墊

1.筆記小説

筆記小説,是一種筆記式的短篇故事,是兼具“筆記”和“小説”兩種特徵的一種獨特文體。學界一般均依魯迅的觀點概括為“志人小説”和“志怪小説”兩種主要類型。

2.作者簡介

阿城,原名鍾阿城,中國當代作家。1984年發表處女作《棋王》,引發關注,並獲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説選刊》評選優秀作品獎和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

3.作品簡介

《溜索》這篇小説寫了一處奇險的環境,一羣過河的馬幫漢子,一次溜索的經歷。小説開頭一下子就讓讀者置身於怒江大峽谷中,怒江的“隱隱悶雷”,山鷹的飛翔,襯托出環境的奇險。山陡谷深,懸崖萬丈,一根索子扯住兩岸石壁,此情此景令牛馬戰戰兢兢,而馬幫漢子們卻身手矯健,無所畏懼,首領更是沉着冷靜,舉手投足間盡顯英雄本色。小説處處通過“我”的觀察和感受來寫,但從頭到尾沒有出現“我”字,好像每位讀者都是這個“我”,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4.生字新詞

腮sāi墜zhuì嘔ŏu跺duò探視頃qǐng刻尋思俯視拳quán打腳踢tī千鈞jūn之力

咦yí咦yí喂喂

錙銖zīzhū——比喻極微小的數量。

盤桓huán——徘徊。

涓涓juānjuān——淚水漫流的樣子。

扭絞jiăo——反覆搓動。

千鈞jūn之力——常用來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戰戰兢兢jīngjīng——形容恐懼得發抖或小心謹慎的樣子。

5.疊詞

紛紛 慢慢 隱隱 懶懶 漸漸 涓涓 穩穩望望 緩緩 顫顫 慎慎 澀澀 黏黏的 咦咦喂喂 戰戰兢兢

6.比喻句

(1)馬幫如極稠的粥,慢慢流向那個山口。

(2)萬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細細流着。

教學板塊之一:文意把握

話題:請同學們從任意的角度説説《溜索》是一篇什麼樣的文章。

角度提示:可從內容、結構、語言、情感、寫作手法等角度來進行課文內容的概説。

説話句式:這是一篇……

示例:這是一篇阿城寫的筆記小説。

同學們認真讀書,思考,廣泛發言,教師相機評點。

教師小結:

這是一篇寫馬幫藉助溜索過怒江大峽谷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運用了“對比”手法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運用了“映襯”手法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運用了“反覆”手法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運用了“伏應”手法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有着精緻段落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有着豐富片段描寫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用同一件事(溜索過怒江大峽谷)來表現多個人物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細節生動的筆記小説,文中有語言的描寫、動作的描寫、心理的描寫和神情意態的描寫以及環境描寫等。

這是一篇起筆突兀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有着大段的環境描寫、大量運用疊詞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先從聽覺(聲音)角度寫怒江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將遠眺、俯瞰與聽覺相結合,多角度展示怒江大峽谷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主體部分做到了詳略有致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隱”去了第一人稱“我”,通篇均未出現第一人稱“我”,敍述者的主體精神世界被隱匿了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有着簡練又精妙傳神的語言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謳歌人物羣像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從多個角度反覆寫溜索過怒江大峽谷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充滿着作者對馬幫人無畏精神和豪邁野性的欽佩與讚歎的文章。

這是一篇表現滇西馬幫的生活、歌詠無畏與勇敢精神的筆記小説。

……

教學板塊之二美點賞析

話題:就你發現的課文中的一個美點,寫一點賞析文字。

要求:每個同學都要寫。儘量不重複別人的話。

如,小説美在用詞精妙傳神。小説開篇寫馬幫首領“用小腿磕一下馬”,這裏的一個“磕”字,準確地表現了馬幫與馬的關係——默契,同時也表現了馬幫首領對馬的熟練駕馭和埋在心底的憐愛。

學生充分活動,廣泛發言。教師相機評點。

學生髮言的內容可能有:

1.課文美在用詞精妙傳神。

寫鷹:“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進山那側的聲音裏。”一個“扎”字寫盡了鷹飛的急速迅猛的特點。

2.課文美在化靜為動。

寫峽谷的陡峭:“萬丈絕壁飛快垂下去……”“絕壁”本是靜止不動的,但在馬幫漢子們眼裏,卻是“飛快垂下去”的。這裏作者化靜為動,賦予絕壁以動態感,有力地表現了峽谷的深邃陡峭的特點,讓人觸目驚心,為後文寫牛馬的膽怯做了有力的鋪墊。

3.課文美在寫出了視覺感受。

寫怒江。“怒江自西北天際亮亮而來。”“亮亮”有力傳達出在高處眺望怒江的視覺感受。

4.課文美在善於抓住人物的面貌特徵對人物進行肖像描寫,且用詞極為準確。

寫首領。“首領眼睛細成一道縫,先望望天,滿臉冷光一閃,又俯身看峽,腮上繃出筋來。”“細”“繃”二字,將馬幫首領的神態描寫得栩栩如生,既簡約又傳神。

5.課文美在寫漢子過溜索的動作,三次使用“小”字。

第一次,寫精瘦的漢子“腳一用力,飛身離岸,嗖的一下小過去”;第二次,“三條漢子一個一個小過去”;第三次,“……這岸的漢子們也一個接一個飛身小過去”。這幾個“小”字的活用,將人在溜索之上,快速滑過怒江峽谷時,人愈來愈小的視覺感受和情狀傳神地表現出來,作者將普通的“小”字用得這般有創意,堪稱運用語言的高手!

6.課文美在比喻新奇,巧妙傳神。

如,寫馬幫隊伍在峽谷行走得緩慢:“鈴鐺們又慌慌響起來,馬幫如極稠的粥,慢慢流向那個山口”,“極稠的粥”,比喻新穎別緻。

7.課文美在對比手法

小説詳細記述了牛們過溜索時極度失態的情狀:溜索前因驚恐而坐在地上死活不走,流淚發抖,被綁上繩索硬掛到溜索上之後嚇得屁滾尿流,“皮肉瘋了一樣抖”。小説也詳細寫了“我”溜索時的窘態:“戰戰兢兢跨上角框”,“僵着脖頸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無波無浪,卻深得令人眼呆,又透遠得欲嘔”。膽戰心驚之態盡顯。這些都與揮灑自如、舉重若輕的漢子們寫出了鮮明的對比。

8.課文美在烘托手法

小説用大量的筆墨寫怒江,寫牛,是為了凸顯怒江大峽谷的險峻和溜索的驚險,烘托人物的無所畏懼。小説三次寫“鷹”,虛實相生,意在烘托漢子們的無畏與勇敢。寫環境,是為了寫人。

9.課文美在精緻的細節描寫

“那隻大鷹在瘦小漢子身下十餘丈處移來移去,翅膀尖上幾根羽毛被風吹得抖”,“翅膀尖”,一個目光鎖定的“小”位置;“幾根”,點明數量少,這些都體現了細節描寫的精緻。

10.課文美在伏應手法

首段首句“不信這聲音就是怒江”是一處伏筆,第三段裏“一個鐘頭之前就感聞到這隱隱悶雷,初不在意……雷總不停,才漸漸生疑,懶懶問了一句。首領也只懶懶説是怒江……”與之相照應。……

11.課文美在反覆手法

第一,小説反覆寫怒江的聲音(雷聲):小説第1段寫到“不信這聲音就是怒江”,第3段寫到“一個鐘頭之前就感聞到這雷聲”,第4段寫到“依然是悶悶的雷”,末段再寫到“又覺出悶雷原來一直響着”。第二,小説反覆寫“大鷹”:小説第2段寫到“那大鷹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進山那側的聲音裏”,11段又寫到“那隻大鷹在瘦小漢子身下十餘丈處移來移去……”,23段再寫到“那鷹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末段再寫到“尋不着那鷹”。

12.課文美在多角反覆

小説的中心事件:過溜索。小説先詳寫“精瘦漢子”過溜索,再略寫“三條漢子”過溜索,接下來又詳寫“一頭牛”過溜索的情景,再略寫“這邊的牛們”過溜索的情景,再接着詳寫“我”過溜索的情景,最後寫“首領”過溜索的情景。一事六寫,多角反覆,對比自在其中,馬幫人的勇敢、沉着和冷靜的特點自然而然地凸顯出來了。

13.課文美在諧趣橫生

小説第15段:“牛嘴咧開,叫不出聲,皮肉抖得模糊一層,屎尿盡數撒泄,飛起多高,又紛紛揚揚,星散墜下峽去”;第22段“首領與兩個漢子走到絕壁前,扯下褲腰,彎彎地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幾尺,就被風吹得散開,順峽向東南飄走。萬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細細流着”這樣的語言有點冷漠,沒有美感,不是抒情的,而是有着幽默的意藴,傳達的是另一種趣味——諧趣,沒有抒情意味,顯得很幽默。這樣的文風與滇西馬幫漢子的粗獷、野性是和諧統一的。

……

教師形成小結。

教學板塊之三片段精讀

活動要求:請同學們反覆細讀課文第10至20自然段,選取以下兩到三個話題對文段進行品析、欣賞。

(1)詩意地概括文段內容。

(2)從“詳略”的角度看馬幫過溜索的情景。

(3)想一想牛兒們所商量的話。

(4)論一論“那隻鷹”在文中的作用。

(5)畫出描寫“溜索”的語句,説一説“溜索”在文中的作用。

(6)品一品文段中“尿”的比喻。

(7)從“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説一説課文中的馬幫漢子。

(8)嗅一嗅文中的小説味道。

學生認真閲讀片段,思考,討論,廣泛交流,教師順勢評點。

教師講析:

1.“溜索”在文中的表達作用:(1)是小説所寫的中心事件;(2)是人物的活動場景;(3)是小説的情節核心,有一種串聯作用,這種貫穿作用主要是提供錯位心理的共同凝聚焦點,檢驗着不同人物的情感差距。

2.馬幫人:矯健勇敢,靈活敏捷,揮灑自如,舉重若輕,從容鎮定,氣定神閒,無畏精神,豪邁野性。

結課:

本節課主要學習活動:文意把握;美點賞析;片段精讀。

作者簡介:魯豔鋒老師語文名師餘映潮老師的弟子,對板塊教學有自己的獨特的理解。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瞭解現代詩歌的特點

2.熟讀成誦,感受詩中藴含的情感與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詩句的深意

作者簡介:

蘆荻(原名陳培迪)的創作高峯期是1935年至1940年左右,後來主要編刊物。所以我認為這首詩可能寫於20世紀30年代後期。

創作背景:

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作為一個廣東詩人,蘆荻久居南國,對中國南方的大風大雨應該十分熟悉。《風雨》一詩的立意,在當年應該很新穎。它將自然的風雨、社會的風雨以及心中的風雨融合在一起。詩也寫得簡潔、有力,前四行節奏不錯。然而,這種直抒胸懷的戰士般的詩,現在看,已經類似古董。歐洲藝術100年前進入現代主義後,中國“朦朧詩”以後,詩人們已經很少這樣寫了。

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勵某些人,比如黃子建先生(當然還有將此詩選入教材者等)曾滿懷熱情地評道:“全詩只有6行36個字,然而,其風,呼嘯奔騰、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變陸地為大海於一霎,有一種強大的衝擊力,令人不寒而慄。”不寒而慄的感覺,我沒有產生。但中間兩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視野與氣勢都不小。

作品賞析:

《風雨吟》一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卻以豐富的意象,構成了一種詩的境界,並藉此表達出了詩人的情懷。

開頭兩句“風中大地捲來,雨中大地捲來”,詩人描繪了在鋪天蓋地的疾風驟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給人的衝擊與感受。這裏,“風”“雨”都是頗有象徵意味的意象,但它們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風”與“雨”,因為詩句中描繪的恰是自然界的狂風驟雨給詩人的真切體驗:在狂風和籠罩天地的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變成了一片波濤起伏的海面。

“卷”這個動詞極為生動,描繪出了它動盪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挾着的頗有氣勢的衝過來的動態。而且,由於動詞“卷”的生動使用,“大地”實際上已經被描繪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個生動的且更有主體地位的意象,它與“風”“雨”一起構成了一種氣勢恢宏、驚心動魄甚至有些讓人畏懼的意境,雖然沒直接寫到“音效”,但讀者可以從這聲勢浩大的氣勢中想象到風雨的狂嘯怒吼及令人震撼的喧囂,並且由此引發了詩人的進一步聯想與想象。

接着,作者連用了兩個極富畫面感的比喻:“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僅寫出了無邊無際、沒有盡頭、洶湧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寫出了“房舍”在風雨中的飄搖不定。至此,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詩人內心的飄搖、波動、不定甚至是些許的恐懼。

“我有年輕的舵手的憂懷 在大地的海上”

詩的結尾再次出現“大地”這個本體,並以此來做修飾“大海”這個喻體的定語,正由於詩人在“大地的海上”,在這狂風驟雨籠罩四野的飄搖不定的“如海”的大地上,所以“我”有的才是滿腔“憂懷”。至此,全詩中的“風”“雨”及題目中的“風雨”的象徵含義就昭然若揭了,它們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於“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閲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説,它們也指“人生”的坎坷與遭遇,詩中表達了一個年輕人面對難以預料的人生之路對把握人生方向與目標的認同感與茫然。

讀詩常常要“知人論事”。詩作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那時中國的“大地”是怎樣的“大地”?那時中國“大地”又在遭受怎樣的“風雨”的侵襲呢?關於這些,詩歌一開始實際上已經告訴讀者了,那麼很顯然這“憂懷”還可以理解為一個有志向的敢於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的有為青年,面對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而產生的責任感、使命感與對中國社會前途、對民族命運的深深的擔憂。

同學思考:

1.《風雨吟》一詩中的動與靜是怎樣結合的?

【交流點撥】從動、靜關係上看,第一節兩行是動,是“卷”“奔”;第二節是靜,是兩個“如”。

2.試着賞析“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交流點撥】作者連用了兩個極富畫面感的比喻,“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僅寫出了無邊無際、沒有盡頭、洶湧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寫出了“房舍”在風雨中的飄搖不定。至此,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詩人內心的飄搖、波動、不定,甚至是些許的恐懼。

《風雨吟》這首詩雖短,但詩意深邃,“風雨”這個意象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由“自然界”而“人生”而“社會”“民族”,由實而虛,給讀者留下了基於自身閲歷可以解讀、想象的空間。

課堂小結

優秀詩作的深層意藴是不可窮盡的,就像一道包含有無窮解的方程一樣,具有多個層面,不同層面之間又互相交織與折射,從而使詩歌衍生出不同的含義來。正所謂“詩無達詁”(“達詁”的意思是確切的解釋或理解),不同的讀者讀同一首詩,由於生活環境、文化傳統、藝術觀念、鑑賞心境等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審美趣味,產生全然不同的發現。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17

一、教材

《破陣子》是九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本單元以宋詞文學為主,涵蓋了詞的豪放派和婉約派風格。通過鑑賞,體味詞中表達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傳情達意的。進一步瞭解詞的特點和寫法,讓學生在學習後對詞的鑑賞建立一個初步的感性的理念。

辛棄疾南來著名的愛國詞人,他力主抗金收復失地,他寫的許多詞都跟當時的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有關。他的詞題材廣闊、內容豐富、意境高遠、風格以豪放悲壯為主,繼承和發展了蘇軾的豪放派詞風,成為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詞《破陣子》是作者在江西上饒閒居時期的創作,是寫給在抗金主張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陳亮的。

二、教育教學思想

根據新課標標準,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是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發展奠定語文基礎。所以,這節課我遵循的教學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2、利於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

3、進教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著名詞人的生平,詞的風格。

2、瞭解詞的知識,當堂背誦課文。

3、緊扣“壯”品味詞句。

過程方法目標:

1.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掌握停頓,節奏與語氣。

2.體會詞人所表達的情感3.鼓勵學生從語言的角度品析詞。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詞表達的思想感情。

2.認識詞人面生活與自身變化所持的態度與觀念。

四、教學方法

朗讀教學法

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討論法是民主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映,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評論與爭辯能力。通過討論,使學生在學習中相互合作,敢於質疑,不斷提高思維能力,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教師適時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導,引導學生品評鑑賞。

五、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有一位英雄帶騎兵五十人直闖有五萬人的金兵大營活捉叛徒,英雄的故事蕩氣迴腸,令人心馳神往。這位青年將軍便是當時年僅23歲的辛棄疾。他不僅是一位馳騁沙場的愛國戰將,也是一位傑出的詞人。,

二、介紹詞的常識、題解、作者及時代背景。(請學生介紹,瞭解預習情況)

1、詞的常識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大家看,寫在最上面的

破陣子”是題目嗎?

不是,和我們已經學過的“沁園春”、“卜算子”一樣是詞牌名;“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才是題目。

2、“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結合註釋1,我們知道這首詞是辛棄疾賦閒時寫給他的好朋友陳亮的。我們知道,要理解詩必須先要了解作者。那有誰能給我們大家介紹一下這首詞所涉及的辛棄疾和陳亮兩個人?

3、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他出生在北方。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同時,由於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陳亮,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論議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隆興初,與金人約和,天下忻然,幸得蘇息,獨亮持不可。

4、這首《破陣子》是辛棄疾贈給他的好友陳亮的,二人均為南宋著名詞人,又都堅決主張抗金,收復中原,這共同的志向使他們成為知心朋友。

辛棄疾作這首詞時,已辭官在江西上饒農村閒居,但心中時時不忘殺敵立功,統一祖國。

三、整體感知

我們知道文章有“文眼”,詩有“詩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詩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詞或句子。對與詞來説,我們姑且稱之為“詞眼”。這首詞的“詞眼”就在題目裏,誰能把它找出來?

“壯”。這個字是本詞的“文眼”,整首詞都是圍繞這個字來寫的。大家能找出課文哪些地方表現了“壯”,這個“壯”字的含義又是什麼呢?這兩個問題我們梳理了課文後再來回答。

1、首先,先聽一下錄音,大家在書上注音;然後我請幾位同學試着為我們朗讀一下。

2、學生朗讀,理解這首詞的含義。

3、齊讀課文。

(朗讀是學習語文必不可少的過程,它能幫助學生初步把握文意。先由自由讀、個人讀、齊讀,師範讀,教師作好朗讀指導。

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培養自主學習詞的有效方法就是讓學生在多次閲讀的基礎上感知文意。小組內交流解決疑難。

師生共同賞析,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在這個環節,讓各小組討論,思考出答案。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啟發思考。通過探討解決問題組織學生自我學習、自主解決問題,在學生回答結束以後,及時給予點撥,幫助學生理解。)

4、賞析: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回:醒。

沉醉中挑亮燈光抽出劍來細看,夢醒後各個營壘接連響起號角之聲。這時候作者回想夢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八百里:牛。(典故)。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一個倒裝句,正常的順序為“分麾下八百里炙”的倒裝,分給部下烤牛肉,以犒勞出征的士卒。

五十弦:瑟,泛指樂器(典故: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發出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為25弦)。

翻:演奏。

“五十弦翻塞外聲”中的“翻”字改為“彈”字好不好?為什麼?

明確:不好,“翻”字寫出了戰歌嘹亮,樂器轟鳴的熱烈場面;如用“彈”字代之,就表現不出這種氣氛。

“秋”僅僅表示這時是秋天嗎?

明確:不,既點明瞭戰爭爆發的季節,也為戰士出征增添了肅殺的氣氛。

把烤牛肉分給部下飽餐一頓,琴瑟演奏出北疆蒼涼的樂曲。在肅殺的秋風中,戰場上軍隊正在檢閲準備出征。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這兩句是寬泛對偶,這樣看來與“如”字相對的“作”字是什麼意思?

明確:作:像。這個字古今詞義不同要注意。的盧:額部有白色斑點的馬。霹靂:弓弦的響聲。

戰馬像的盧那樣飛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鳴使人心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君王的天下事是指什麼?統一國家。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自己也贏得一世乃至死後的英名。可惜白髮已現兩鬢。

5、我們梳理了整首詞後,大家能否找出文中表現“壯”的地方?

這些句子表現出來的“壯”的內涵是什麼?

壯: 點兵出征、飛馳敵陣——壯觀而激烈 雄壯 統一國家、名垂青史——雄心壯志

本詞的文眼“壯”,僅僅是雄壯嗎? 我想我們與另一位南宋著名詩人的一首詩對照着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放錄音)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僵卧:挺直躺着,借僵硬的睡態來表現自己年老體衰。

不自哀:自己不感到悲哀。

尚思:還想着。

戍輪台:守衞邊疆。

請一位同學結合註釋來給我們講解一下這首詩。

我年老體衰卻不感到悲哀,還想着為國家守衞邊疆。深夜躺着聽到風雨的聲音,就迷迷糊糊的夢見騎着戰馬跨過冰河。

這是陸游在68歲的時候寫的詩,他在年老時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還希望為國出力,甚至在夢裏都在為了國家的統一而戰鬥。對照這首詩,我們來看《破陣子》中的最後一句的含義。

陸游説“僵卧孤村不自哀”,他還要上戰場;那麼,當辛棄疾説“可憐白髮生”的時候,他認為自己還能上戰場嗎?

不能! 那麼他可惜的是什麼呢?

不僅僅可惜自己不能為國盡力;也可惜因為不能指揮戰鬥統一國家,從而不能名垂青史了。

那麼,再回到本詞的文眼“壯”,僅僅是雄壯嗎?

不是,最後一句壯和悲,理想和現實,形成強烈的反差。而當翱翔天際之時,陡然下跌,這裏的“壯”還有為“悲壯”的含義。

作者化“雄壯”為“悲壯”,由理想回到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作者有抗金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卻只能在沉醉後的夢裏馳騁沙場,心中有壯志未酬的悲情。

6、作者為什麼會發出“可憐白髮生”的慨歎?

明確:作者一生抗金收復失地,連夢中也不忘抗金的戰鬥生活,但由於朝廷的無能,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當看到兩鬢新生的白髮,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雲壯志,“報國欲死無戰場”只能在沉醉後馳騁沙場,心中不由湧起壯志未酬的悲情。

7、作者寫這首詞有什麼用意?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這首詞託名為安慰朋友,實則是抒發詞人自己對青年時代抗金的戰鬥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堅決恢復中原,建功立業的壯志,還有壯志難酬的悲憤。

8、如何理解這首詞?

明確:這首詞是詞人愛國詞篇中的代表作之一,雖是為鼓舞愛國壯士、好友陳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詞人以早年戰鬥生活為基礎,融夢境幻覺為一體,描繪了一幅愛國將士馳騁沙場,雄偉壯闊的場面,全詞內涵豐富,造語豪壯,結構謹嚴,構想奇特,以夢境貫穿上下片,自出機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憐”一句將感情一落千丈:詞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裏和夢中實現。理想和現實形成極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詞人的悲憤。

四、小結全文

全詞從想象着筆,描繪了理想中的抗金隊伍和戰鬥場景。全詞在感情基調上是雄壯高昂的,而結句又是悲涼低沉的。前後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這種抑揚法賦予了本詞特有的藝術魅力,有力地表現了詞人滿懷壯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五、知識鏈接,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1 .稼軒名句集錦

(1)、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 元夕》

(2)、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清平樂 村居》

(3)、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2、讀到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名句,不禁讓我們想起蘇軾“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 ,射天狼 ”的壯志;也會讓我們想起李賀“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豪邁;還會使讓我想起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叮嚀;更能讓我們記起岳飛、夏完淳、岑參、王翰、等更多的愛國志士,讓我們收集這一類的詩句。

3、吳伯蕭的《記一輛紡車》中寫到:“那場面真是沙場秋點兵”,請學以致用,把我們的古詩詞用到我們的講話和寫作中去,比如:我們在操場上舉行廣播操比賽,那場面不禁讓我想起辛棄疾的名句“沙場秋點兵”來;九年級了,學習真緊張,大家真是“夜裏挑燈看書,夢迴書聲琅琅”奧運賽場上,騎術比賽“ 馬作的盧飛快,射箭比賽“弓如霹靂弦驚。(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古詩詞)

六、佈置作業

1、朗讀、背誦這首詩。

2/如果你是辛棄疾的摯友陳亮,看到這首詞後,你會對辛棄疾説些什麼?以此為主題寫一篇300這左右的文章。

七、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的功能是簡要全面的概括教學內容。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沙場秋點兵——豪邁場面(志士熱情)

可憐白髮生——冷酷現實(朝廷冷漠)

七、教學評價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的教學目標指引着教師教的活動,也指引着學生學的活動。學生正確掌握了本詞的思想內容,對詞人有了一個深入的瞭解,能及時瞭解並熟悉課文,所提出的問題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鞏固原有知識,整個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但具體的課堂教學還要根據當時的情景調整。

總結一下,本課的教學有以下特點:

1、全新引入,調動積極性。

2、師生互動有效教與學

3、愉快教學,能力提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z4ejj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