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精品教案(精選15篇)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精品教案(精選15篇)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精品教案 篇1

一、導入新課。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精品教案(精選15篇)

魯迅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寫了33篇白話小説。有一次,他的好朋友孫伏園問他:“在先生的小説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篇?”同學們,你知道魯迅先生回答是哪篇嗎?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孔乙己》——板書:孔乙己(魯迅)

展示目標。

二、整體感知。

讀了課文,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孔乙己?

1.孔乙己最大的愛好是什麼?

2.孔乙己最大的弱點是什麼?

3.孔乙己最大的語言特色是什麼?

4.孔乙己最珍愛的一樣東西是什麼?

5.孔乙己最大的優點是什麼?

6.哪句話最能看出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通過剛才的檢查,老師看出同學們預習得很充分,對孔乙己的瞭解也很全面。但是,這些只是對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的粗略的、大致的理解,要想更加細緻、更加準確地理解這篇文章的主題,還需要我們深入地解讀文本。

三、深入分析。

1.首先請同學們思考:我,酒店的小夥計能夠記得孔乙己的原因是什麼?

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用一個字概括呢?笑。

對於孔乙己,除了我在笑之外,還有誰在笑?

酒客、掌櫃的、孩子

2.酒客們第一次笑是在哪一部分當中?分角色朗讀一下。(幻燈片展示)

(1)第一位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你覺得你自己讀得怎麼樣?為什麼?

你覺得讀這句話的時候,聲調要高還是要低?

高——叫!

這樣喊的目的是什麼?這可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呀!

目的是讓所有人都聽到。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麼?

都來看啊,孔乙己又偷東西遭人打了!

(2)第二位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你覺得讀這句話的時候,聲調要高還是要低?

高——高聲嚷道

目的呢?

唯恐天下人不知

(3)第三位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你覺得重音應該放在哪裏?

親眼、吊

重音放在這上面,目的是為了突出什麼?

證據確鑿,讓孔乙己無可辯駁。

他們達到這個目的了嗎?

達到了,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

這些酒客是希望孔乙己爭辯呢?還是不希望孔乙己爭辯?

老師發現:這三句取笑的話其實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第一句是説“孔乙己,你又偷東西了”,第二句是説“你一定又偷人家東西了”,第三句則是説“我親眼看見你偷東西了”,為什麼這些酒客不直接説“我親眼看見你偷東西了”呢?

先讓他爭辯,然後拿出確鑿的證據擊敗他,從而讓他尷尬,讓他難堪,讓他無地自容。魯迅先生在他的作品《狗·貓·鼠》中有一句話:

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厭了,這才吃下去。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

——《狗·貓·鼠》

3.剛才是眾酒客取笑孔乙己偷東西這一弱點,後文當中他們還取笑過孔乙己的哪個方面?齊讀這一段。

沒有進學——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

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孔乙己看着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着説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裏説些話:這回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當別人問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的時候,孔乙己的內心是怎樣的?哪個詞語表現了這一點?

得意——不屑置辯

他們希望孔乙己得意嗎?為什麼?

希望——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飛得越高,摔得越重,他們先把孔乙己高高地抬起來,然後再重重地摔下去。

酒客們的這兩次嘲笑,你覺得哪一次才是孔乙己致命的弱點?為什麼?

第二次,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

4.前面取笑他偷東西,,他還能睜大眼睛,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跟人家爭辯,現在卻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也就是説,孔乙己最大的悲哀就是,作為一個讀書人,在科舉的道路上失敗了,那麼,在本文當中,有沒有提到過一個成功的讀書人呢?請一位同學讀一下。(幻燈片展示)

從這段話中,我們看出丁舉人這個成功的讀書人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狠毒——他家的東西,偷得的麼? 再打折了腿。 先寫服辯,後來是打

你覺得他是故意打斷孔乙己的腿,還是無意的?

故意的——再、寫服辯

去掉“再”比較一下: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

説明丁舉人在打孔乙己之前已經做好了思想準備,要把他的腿打斷。

“我”關心孔乙己嗎?掌櫃的關心孔乙己嗎?

我不關心——“才”也覺得

不,他只關心他的十九個錢。

在掌櫃的眼裏,孔乙己還不如十九個錢重要啊!

5.非但如此,掌櫃的甚至在孔乙己斷腿之後,依然嘲笑他。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一部分。(幻燈片)

掌櫃的在孔乙己斷腿之後,見面後的第一句話是“孔乙己,你還欠十九個錢呢!”這句話你覺得合適嗎?為什麼?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呀!表明掌櫃的怎樣的性格特點?

不合適,冷酷無情(或冷漠亦可)

掌櫃的這一次嘲笑,跟前兩次的嘲笑一樣嗎?

預設一:不一樣。則問:為什麼?不是“同平常一樣”嗎?

因為此時的孔乙己已經被打斷了腿。

預設二:一樣。則問:證據呢?——同平常一樣

則繼續問:孔乙己跟以前一樣嗎?

不一樣,被打斷了腿,從此再也無法穿他的長衫了。丁舉人不但打斷了他的腿,還打斷了他賴以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讀書人的形象。

而掌櫃的這最後一聲嘲笑,就像壓在駱駝上的最後一根稻草,使孔乙己最終沒有了活路。這一聲笑,是多麼的沒有人性啊!

請同學們抬起頭來,看一下孔乙己的生活狀態,

孔乙己的一生中,被何家打,被丁舉人打,遭酒客們笑,遭小夥計笑,遭掌櫃的笑,甚至那些可愛的孩子們也在笑,孔乙己的一生,是多麼的可憐又可悲呀!

同學們,此時此刻,如果你就在鹹享酒店裏,你還笑得出來嗎?

笑不出來了。

可是掌櫃的還在笑,酒客們還在笑,那麼,掌櫃的,還有這些酒客們,他們都是一些壞人嗎?不是,從本質上説,他們都是一些善良的百姓,都是被像孔乙己一樣被奴役被欺壓的下層勞動人民,對於自己的同胞,他們非但不伸手幫一把,反而嘲笑他、諷刺他、挖苦他,他們是多麼的愚昧、荒.唐、無知、麻木啊!魯迅先生説:“暴君的臣民,只願暴政落在他人的頭上,他卻看着高興,拿殘酷做娛樂,拿他人的‘苦’做賞玩,做慰安。”這種看客的心理是多麼的可怕呀!

機動環節:同學們,如果孔乙己此刻就在我們的面前,你會對他説句什麼話呢?

時隔多年,我們的周圍還有沒有這種“看客”存在呢?請同學們看錄像。

總結:同學們,希望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碰到有人跌倒、有人受傷、有人難過、有人悲傷的時候,不要做一個冷漠的“看客”,而是伸出自己温暖的手幫他們一把。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精品教案 篇2

第一課時

一、文學常識及背景介紹

1、魯迅,原名____,字豫才,現代_______、___、___,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作品有小説集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散文詩集________。

2、一副由美國作家斯諾與劇作家姚克合寫的悼念魯迅的輓聯,由於記憶模糊,上聯有兩字缺漏,請根據下聯補全上聯內容

譯著尚未成功,驚聞隕星,中國何人領 ,

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3、《孔乙己》寫於1918年冬天,最初發表於1919年4月《新青年》,後收入小説集《吶喊》。這是魯迅創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説,也是他繼《狂人日記》之後的又一篇討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戰鬥檄文。

4、關於封建科舉制度

封建科舉制度是隋朝以後封建王朝用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戊戌變法前,全國每年有100多萬讀書人,參加考選“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選;三年一考的“舉人”,入選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進士”,入選者只有萬分 之一。許多讀書人老死科場,利慾薰心,精神畸形,成了科舉的奴隸,成了科舉制度的受害者。我們要學的課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個。

5、咸亨酒店

咸亨酒店在清朝光緒年間,是一家普通小酒店。自從小説《孔乙己》問世以來,咸亨酒店也隨之聞名於世了。現在的咸亨酒店,是1981年為紀念魯迅一 百週年誕辰而重新修建的。改革開放使咸亨酒店也成了同外部世界聯繫的紐帶。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聽課文朗讀錄音,給下列劃線的字注音 :

闊綽 舀出 羼水 薦頭 蘸酒 打折了腿 間或 附和 頹唐

2、畫一畫魯鎮酒店的格局

三、讀課文,整體感知

1、小説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咸亨酒店)展現人物一生的悲慘遭遇的?

2、理清課文的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1-3)介紹孔乙己活動的社會環境咸亨酒店。

第二部分(4-13節):寫孔乙己的悲慘遭遇。

第一層(4-9節)寫孔乙己一生的四個片斷。(開端、發展)

(1) 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東西;

(2) 酒客譏笑孔乙己沒有進學;

(3) 孔乙己教小夥計識字;

(4) 孔乙己分茴香豆給孩子吃。

第二層(10-11)孔乙己最後一次 到酒店喝酒。

第三層(12-13)孔乙己的悲慘結局。

3、閲讀課文,討論分析

(1)這篇小説寫的是什麼年代的事?(時間:清朝末年“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2) 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哪兒?(地點:咸亨酒店 —— 社會環境)

(3)小説寫的是什麼樣的人和事?

“短衣幫” 短 外 站 貧富懸殊 階級對立

“穿長衫的” 長 裏 坐

4.課文可分為幾部分?開頭三段起什麼作用?

(開頭三段先説酒店的大概情況,寫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樣一個社會環境。)

5、小説寫“我”這個12歲的小夥計有什麼作用?

(⑴“我”——12歲的酒店小夥計是孔乙己命運的見證人。小説都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所感 來寫,用第一人稱可以使故事顯得真實親切;

⑵可以使故事情節集中,內容簡要;

⑶可以表現周圍人對孔乙己的態度,連12歲的小夥計都鄙視孔乙己,更能説明這個社會對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涼的意味。 )

6、討論:開頭兩段,描寫了人物活動的環境——咸亨酒店,然後讓主人公孔乙己出場,這樣安排的好處

①使人物在一個特定的環境裏活動,故事情節在特定的環境裏展開。全文結構嚴密,情節集中。

②這樣一個勢利、冷酷的社會環境,渲染了一種冷漠的社會氣氛,預示着人物悲劇的必然性。

這樣一種階級對立十分嚴重的社會環境,為既穿“長衫”又“站着”喝酒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場作了有力的鋪墊。

第二課時

一、分析第二部分: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分析層次,理清故事情節

第一層(4-9)寫孔乙己的肖像、言行、性格和社會地位(開端、發展)

第二層(10-11)描寫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情節的高潮)

第三層(12-13)交代孔乙己的悲慘結局(情節的結局)

二、小説這種文學體裁,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中心思想。《孔乙己》這篇小説選取了5個生活片斷,展示了生活在畸形社會中的孔乙己的畸形性格,有力地批判了黑暗社會及其科舉制度。

請閲讀文章第二部分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五個片斷的內容。

1、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東西

評析:人們拿孔乙己的傷疤來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來取樂。作者勾畫出這些人麻木冷漠無聊的嘴臉,反映封建社會的黑暗冷酷,笑聲裏藴藏着悲涼的意味。

“我”的心理活動,反映了孔乙己在人們心目中地位之低,説明了人們鄙視孔乙己的原因。

三、分析思考討論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分析他的地位。

“站着喝酒”表明他生活貧困,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都和“短衣幫”一樣。“穿長衫” 則含蓄地説明他硬擺“讀書人”的架子,思想上羨慕上層階級,輕視勞動人民,不願與“短衣幫”為伍。

刻畫了他與眾不同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徵,預示了他的悲劇命運。他喝酒方式和衣着的矛盾,正反映了他經濟地位和思想意識的矛盾。“惟一”説明他和酒店的上層和下層人都有距離,身份很特殊。

2、分析刻畫人物用了哪些描寫方法,並找出相應的句子。

人物描寫方法

外貌(整體、肖像、服飾)揭示特殊身份、揭示出懶惰而又死要面子的性格特點。

語言 揭示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等性格特點。

動作、神態 揭示他追求功名的思想和善良的心地。

3、文中還有幾處也間接交待了孔乙己的地位?

“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能……”,

“孔乙己是這樣使人快活”,

“ 孔乙己還欠十九……”

這些話揭示了孔乙己無足輕重的社會地位。他只不過是一個玩物,一塊笑料,一個廢物,他存在的全部價值只是“十九個錢”。當“十九個錢”從粉板上拭去時,他便從那冷酷的社會上消失了。孔乙己是被封建文化、封建教育毒害而死的,是被罪惡的封建社會所吞噬的。

4、研討作者為什麼給主人公取名為“孔乙己”並以此為題?

小結:“孔乙己”是從“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來的。用“孔乙己”作為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號,並作為小説的題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對培養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視和諷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説批判的對象。

因此,這個題目既表現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小結:刻畫人物的方法及人物性格

這篇小説,作者將孔乙己的容貌、服飾、神態、語言、行動諸方面交織在一起,使這個被科舉制度欺騙愚弄了一輩子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富有立體感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功名不就,卻自命清高;四體不勤,卻好吃懶做;貧困潦倒,卻死愛面子;受盡摧殘,卻麻木不仁。在風燭殘年之際,這個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着離開了人世。

作者用嘲諷的筆觸,通過對孔乙己思想性格的刻畫,把批判的矛頭直指封建制度和封建教育。

五、分組合作,完成孔乙己履歷表

填表説明:

①社會關係——是指小説中與孔乙己發生聯繫的人物。(註明關係)

②生活經歷——是指小説中孔乙己做過的一些事,表達準確清楚,可根據課文中

語言,也可以自己概括。

③注意將課文中有關孔乙己的信息都要羅列顯示出來。

第三課時

一、思考討論文章的“笑”

《孔乙己》是一幕悲劇,然而全文沒有一個“悲”字出現,貫穿全文的一個字是什麼?作者這樣安排線索用意何在?

如何理解各種人對孔乙己的取笑?

課文幾次寫到笑,各有什麼不同的含義?

第一次,寫“掌櫃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只 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這裏 突出“笑”字,既造成懸念,又籠住全文。冷酷的氛圍中突出“笑”,這種“笑”帶着冷酷的意味。

第二次是孔乙己第一次出場,酒客們拿孔乙己的傷疤來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來取樂,勾畫出這些人麻木冷漠的嘴臉,笑聲裏藴蓄着悲涼的意味。酒客們還取笑孔乙己偷書,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辯駁更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

第三次是酒客們取笑孔乙己“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孔乙己頹唐不安的模樣和之乎者也的聽不懂的話又引起眾人的鬨笑。文章着力渲染鬨笑的聲浪和快活的空氣,笑聲迭起,悲涼的意味也就更濃。

第四次是孔乙己分茴香豆給孩子們吃,在年幼無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的樂一樂,於是這一羣孩子都在笑聲裏走散了。分豆的動作和語言將孔乙己迂腐可笑得窮酸盡相。而孩子們的笑則是天真無邪的笑。

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場,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經不成樣子了,然而掌櫃仍然同平常一樣取笑孔乙己。這種笑聲越發顯得悲涼,毫無人性,當時社會人跟人冷漠無情。

笑的藝術效果

小説以“我”為見證人,以 “笑”為線索,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在笑聲中活動,在笑聲中走向死亡。 這鬨笑是麻木的笑,這使孔乙己的悲劇更籠上一層令人窒息的悲涼的意味。一面是悲慘的遭遇和傷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淚,而是無聊的逗笑和取樂,以笑襯悲,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作品反封建的意義就更加深刻了。

小結:

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是對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和諷刺、揭露和批判。作者對孔乙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內心痛苦與悲哀,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小夥計的笑,是不經意的、附和着的解脱的笑。鄰居孩子的笑,並非惡意,是“聽得笑聲”“趕熱鬧”天真無邪的笑。 短衣幫的笑,是為孔乙己不倫不類的樣子、故弄玄虛的語言、迂腐無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無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這是“病態社會”所致,是麻木不仁的笑。掌櫃及穿長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為目的自私而卑劣的笑。“笑”是作者進行人物塑造的一種藝術手段。

二、賞析作品語言精練、深刻、生動傳神

1、“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這段話生動傳神地描繪出想做清白的人又做不成,遭受眾人一次比一次尖刻的取笑,處境十分難堪的孔乙己,深感氣惱和羞恥,想再作一次爭辯又有些慌亂心虛時的神態。

2、“孔乙己着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這裏的一個“慌”一個“罩”,傳神地寫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無幾的首香豆時的慌張情態和動作,形象逼真地表現了這個善良、貧寒、迂腐的老年讀書人的性格。

3、“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分析: “大約”表估計、推測, 因為沒有人説起這件事,沒有確鑿的證據。而根據 “到現在終於沒有見”這樣的情況估計,選用“的確死了”表示推測的可靠。小説以這一含蓄語句作結尾,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慘結局,思索造成悲劇的社會根源、言雖盡而意無窮。

三、討論本文的中心思想

小説通過對主人公孔乙己一生悲慘遭遇的描述,深刻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下層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有力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也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羣眾的冷漠麻木,也使讀者從一個側面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黑暗。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精品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積累生字詞,默讀課文,梳理主要故事情節。

2、勾畫描寫句,分析人物,品讀句子表現效果。

3、提煉主題,探究死因,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品讀句子

教學難點:

提煉主題,探究死因,體會情感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激趣

從《范進中舉》進入學習,范進是活悲劇,但他起碼還考中了舉人,命運發生了根本變化,在舊社會等級森嚴的考試製度下,比他更可悲的人(半個秀才都撈不到)的大有人在。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魯迅先生和他筆下的《孔乙己》。

二、學前檢測

1、小説的三要素是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_ 。

2、小説的故事情節可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部分。

3、小説的環境主要包括______ 和________ 。

默讀、通讀課文,完成下列任務

1、給課後生字詞注音(點生上台)

2、劃出課文中帶笑的句子(讀出來)

3、誰為我們帶來了歡聲笑語?如果請組一個帶笑字的詞來形容這些笑聲,你會組哪些詞?

4、找出反映下列內容的語句並揣摩其含義

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的地位:

孔乙己的結局:

你發現什麼規律?

(孔乙己身上體現了很多自相矛盾的特質,他是一個很有用意思的人)

(1)穿長衫卻在櫃枱站着喝酒,

(2)給孩子分豆,卻又説不多也,

(3)明明每次去都被人嘲笑,卻每次都要“據理力爭”不許取笑。

(4)明明身無分文,喝酒卻從不賒賬

(5)結局:大約的確

5、在笑聲裏,魯迅寫了關於孔乙己的哪些事兒,請你幫我歸納一下。(字數越簡潔越好)

(1)偷書為竊書;

(2)奚落考試不中;

(3)教我認茴字;

(4)給孩子分豆;

(5)斷腿買酒。

四、讀懂課文,分析人物

1、齊讀課文第一二自然段,説説你從中獲得了哪些有用信息?

2、魯迅為什麼不一開始就讓孔乙己出場,連一個被掌櫃責罰的小夥計都敢笑他,説明了什麼?

3、合作探究:孔乙己除了地位低下以外,還具備了哪些性格特點?請你找出你認為最生動傳神描寫句子加以品讀。(點撥:既可憐,又可悲,還可恨)

五、讀深課文,提煉主題

最終孔乙己消失於眾人的笑聲中,你覺得是什麼害了他?請你幫忙分析悲劇的原因:

(1-5小組分析個人原因,6-10組分析社會原因)

格式:孔乙己的沉淪源於______因為______

(社會:看客心態,麻木不仁,唯利是圖;個人:不學無術,不知變通,死要面子)

從深層次講,你覺得是什麼促使孔乙己這個人身上產生了這麼多自相矛盾的特性?(社會邊緣人階層,高不成低不就,融不進”圈子”)

六、讀透課文,領悟感情

1、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作者借小夥計之口交代了孔乙己的結局?你如何理解這句話?(大約指的是 ,的確指的是)

2、學完課文,結合文章內容,你覺得深究孔乙己到底死沒死,對魯迅來説重要嗎?因為不管他肉體是否還存不存在,他的什麼已經死亡了?

3、對於孔乙己精神的死亡, 你覺得起決定性因素的原因是什麼?談談你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七、小結全文

魯迅先生用犀利的目光,精準的文字,深刻揭露了舊中國下中國人“獨特”的社會國民性,和被封建教育制度下所殘害的類似孔乙己這樣一大批屢試不第的社會邊緣人階層。

八、補充作業,情感延伸

以《孔乙己走出酒店之後》為題,展開合理想象,續寫本文

字數 不少於300字;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精品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辭手法和象徵手法,體會語言的抒情效果。 3.學習屈原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 【情境導入】

每年農曆端午,我們都會划龍舟、吃粽子,同學們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一風俗習慣嗎?那是為了紀念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郭沫若的戲劇作品《屈原》,走進這位偉大詩人的內心世界。屈原正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呼喚風、雷、電,那他期盼的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戲劇《屈原》。

【新課解讀】

一、整體感知——理思路

(一)給文章劃分層次,並概括大意。 明確:

第一部分:寫靳尚和鄭詹尹稟承南後鄭袖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寫屈原的內心獨白,表現了屈原的忠貞不屈和正氣浩然的英勇悲壯形象。 (二)讀“雷電頌”部分,回答問題。

1.請同學們自由誦讀全文,談談自己的誦讀感受。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引導、補充:

(1)從文章形式看——全文都是屈原的內心獨白。

(2)從語言特點看——是一首激情澎湃、氣勢雄偉的散文詩。

(3)從創作風格看——文中的屈原和急風、怒雷、閃電這些雄偉的自然力量融合,想象奇特,氣勢宏偉,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2.結合本文的創作背景,分析屈原的內心獨白表達了哪兩個方面的思想內容?體現在課文的結構層次方面是怎樣的?

教師講述創作背景:《屈原》創作於1942年。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反動統治極為黑暗的時候。半壁河山淪於敵手,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並悍然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的軍民,掀起反高潮。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屈原》,以鞭撻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他説:“全中國進步的人們都感受着憤怒,因而我便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到屈原的時代裏去了。”

小組交流,教師提問、明確:

這段獨白表達了屈原歌頌風雷電、怒斥神祇的兩方面的思想內容: 第一部分(從“風!你咆哮吧!”至“把這包含着一切罪惡的黑暗燒燬了吧!”):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自然力量,表達對黑暗的憤激和對光明的禮讚與嚮往。

第二部分(從“把你這東皇太一燒燬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抨擊昏庸腐朽的當權者。 3.教師小結:

二、深入探究——析文章

(一)第一部分:

1.課文開頭的舞台説明是:“東皇太一廟之正殿……各室均有燈,光甚昏暗,室外雷電交加,時有大風咆哮。”設置這一場景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室內空寂昏暗,室外雷電交加,大風咆哮,為屈原的內心獨白——“雷電頌”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壯的氣氛,同時也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2.鄭袖、靳尚設下毒計要毒死屈原,執行者就是鄭袖之父鄭詹尹,他千方百計勸屈原飲下那杯酒,急於毒死屈原。請簡要分析鄭詹尹的形象。

明確:邪惡的化身,他卑鄙、狡詐、膽怯。他是朝中奸佞的幫兇。 (二)第二部分:

談到《屈原》的創作,作者曾説:“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前的時代。”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次聯繫寫作背景,思考下面的問題:

(1)作者在文中賦予了很多事物特殊的含義,請你做一下歸納、整理,體會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2)這篇獨白的創作主旨是什麼? 學習小組交流研討結果,教師明確: (1)

事 物 風雷電 洞庭湖、長江、東海 無形的長劍 “土偶木梗”的羣像 特 殊 含 義 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偉大力量 人民羣眾 堅定的信念 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 這種寫法叫“象徵”。

教師補充講解“象徵手法的表達作用”:

象徵手法的運用能夠使不容易或不便於直接説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達出來,而且化抽象為具體,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2)屈原在文中藉助謳歌偉大的自然威力,抒發了對摧毀黑暗的渴望及對追求正義、光明的偉大力量的熱烈讚頌。

三、合作研討——評人物

同學們,通過前面的朗讀及對文意的分析,你認為屈原是一個怎樣的人? 教師提問、明確:

屈原愛國愛民、忠貞不屈、有浩然正氣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屈原的形象作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光彩熠熠、雄渾悲壯。

四、賞讀語句——品語言

1.《雷電頌》既然是屈原的內心獨白,那麼我們就能夠從這些話中讀出屈原的內心世界。請找出你最感興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讀給大家聽,並説説這裏寫出了屈原怎樣的內心情感。

同桌之間相互展示、交流,全班展示,教師引導、明確: (1)“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

賞析:對風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對風的急切的渴盼。風是改變黑暗的變革力量,對風以及後面的雷、電的呼喚,實際也就是對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的呼喚。朗讀時應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2)“發泄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

賞析:一連串的反覆,“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劈開,劈開,劈開!”一個比一個強烈、一個比一個堅決,我們朗讀時語氣應不斷加快、加重,以表達屈原想衝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斷的決心。

(3)“火!你在天邊,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這熊熊地燃燒着的生命,我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難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瞭嗎?”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精品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目標:

1、把握具有英雄本色的人物形象。

2、學習傳統小説的藝術表現手法。

3、品味富有鄉土氣息的精彩語言。

重點:

理解品析具有英雄傳奇色彩的人物形象

教學流程

論英雄

蒲柳人家俠肝義膽

師:中國人骨子裏有一種英雄情結,他們崇拜英雄並渴望成為英雄,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簡直就是一部英雄的傳奇,正所謂“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文學作品中“英雄”更是一種永恆的主題,就拿四大名著來説吧,其中三部都是英雄傳奇:

師:有同學會説,英雄的產生必然有其壯闊的背景,平凡生活中哪有這麼多英雄?其實不然,著名作家劉紹堂就將他的視線投注到了他的家鄉——京東北運河兩岸的蒲柳人家即窮苦農民身上。

《蒲柳人家》説的是有一個叫望日蓮的女孩子是花鞋杜四的童養媳,從小受盡了折磨,後來與一個叫周檎的青年相愛了,杜四不甘心,勾結巡警、惡霸要將望日蓮賣掉,並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矛盾激化了,誰來解救這一對青年?危難時刻顯英雄,這英雄不是別人,就是村裏以何大學問、一丈青大娘為首的父老鄉親,他們一齊出面,淹死狗巡警,挫敗杜老四,一丈青大娘更是救出望日蓮認為乾女兒,當起了保護神,演繹了一出俠肝義膽的英雄傳奇。

全篇共12節,主要情節卻只佔兩節,其餘10節分別記述了十來個與故事相關的鄉間人物的逸聞趣事。這篇課文選的是前兩節,濃墨重彩描繪的正是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學問。小説在結構上與《水滸》一脈相承,人物刻畫上也多用外號和外貌語言動作來表現人物特點,這正是我們古典小説和説唱藝術的常見手法。

品英雄

鄉間人物可敬可愛

1、説英雄人物共同特點。

師:説到水滸英雄,我們常常會想起一些表現他們英雄性格的詞語,請同學們來説一些:

如:俠肝義膽、仗義輕財、嫉惡如仇、樂善好施、大膽潑辣、敢做敢當、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多情重義、鋤奸助良、扶危濟困、愛憎分明、剛直不阿等等。

2、找蒲柳人家英雄品格。

師:那麼,在這兩個人物身上有沒有這些英雄的品格呢?請同學們快速跳讀課文,找出能表現這兩個人物英雄特點的句段朗讀品析。

①學生快速閲讀,勾畫朗讀。

②重點閲讀課文第一部分第6、7、8段,理解“一丈青大娘”的英雄性格。

(老師示範用評書形式説“大鬧運河灘”的一節,鼓勵學生讀出情感,品味中國古典傳統小説和説唱藝術的語言特色。)

③重點閲讀課文第二部分第1、2、3段,理解“何大學問”的英雄性格。

(學生朗讀“威震古北口”等段落,也可模仿老師用評書形式。抓住關鍵詞句把握人物

3、感鄉間人物可愛性情。

師:作者筆下的英雄人物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毛澤東説過: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李逵勇猛卻魯莽,關羽忠義卻輕敵。更何況是運河邊上的普通農家。找一找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學問的弱點。

學生再讀課文,結合課文第一部分第9、10、12段和第二部分第5、6段體會人物的真實豐滿。

(在朗讀中引導學生讀出情感,體會書面語、民間口語、俗語的生動傳神,感受京東北運河兩岸富有濃郁鄉土特色的民俗風情)

師:這些特點削弱了我們對英雄的印象嗎?不是,反使這些英雄人物更加真實,更加豐滿,更加可愛。作者劉紹堂説,他寫這篇小説就是要為粗手大腳的爹孃畫像,為他們的多情重義,扶危濟困的美德立碑。其實英雄並不神祕,他們就在我們中間。

説英雄

平凡人生演繹傳奇

1、説身邊平凡人物的英雄事蹟。

如:20__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宜昌的英雄農婦方玉明等等。

2、作業:用本課所學的藝術手法,利用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和生動豐富的古典小説、説唱藝術形式,選取一個英雄的事蹟,將它改寫成一段生動的傳奇故事。300字左右。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精品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 簡單瞭解作者卞之琳

2、 理解詩歌的朦朧性,賞析詩歌

a、 體會詩歌中的意象

b、 各種對詩歌的理解

3、 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二、教學難點

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分析詩歌主旨,理解詩歌的主旨

三、教學過程

1、 導入

詩歌,對我們來説已經是一個不陌生的詞了,我們也學過許多詩歌,像《雨巷》,《再別康橋》等等,這些詩歌的感情很細膩,大家能夠很好的理解掌握,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小詩,有些不一樣,短短的4句話卻引起了諸多的理解,俗話説“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現在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斷章》,看看你是怎樣的哈姆雷特

2、 簡單介紹作家卞之琳

卞之琳(1910—20__),祖籍江蘇溧水,生於江蘇海門。詩人、學者。卞之琳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曾擔任了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職務,是莎士比亞和英詩翻譯名家。主要作品有:《漢園集》《雕蟲紀曆》《十年詩草》《人與詩:憶舊説新山山水水》《小説片斷》《莎士比亞悲劇四種》《英國詩選》等。他的詩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詩精巧玲瓏,聯想豐富,跳躍性強,尤其注意理智化、戲劇化和哲理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的內容並進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內涵,詩意偏於晦澀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尋味。

3、意象分析

四個意象 : 人、明月、窗子、夢 表達了世間萬物相互關聯、平衡相對、彼此依存的哲理。

那個“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你”,面對着眼前的美景,顯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態,這從他竟沒有注意到“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的側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尋味的是,那個顯然也是為“看風景”而來的樓上人,登臨高樓,眼裏所看的竟不是風景,而是那個正“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你”。這樓上人為何不看風景專看“你”,是什麼深深迷住了那雙眼,是什麼深深打動了那顆心?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謂是風流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畫面頓時春情盪漾、搖曳生姿,幻化出幾多饒有情趣的戲劇性場面來:那忘情於景的“你”定是個俊逸瀟灑、雲遊天下的少年郎,那鍾情於人的樓上人定是個寂寞思春、知音難覓的多情女,一個耽於風光,憨態可掬,孰不知一舉一動攪亂了幾多情絲;一個含情脈脈、痴態可憐,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誰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這樣的萍水相逢、一見鍾情、轉瞬即逝而又經久難忘的一廂戀情啊!而詩人正是以這短短的兩行詩給那電石火花般的難言之情、難繪之景留下了永恆的小照,引人回憶,激人遐想。

詩的上節以寫實的筆法曲曲傳出了那隱抑未露的橋上人對風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樓上人對橋上人的無限厚意,構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戲劇性場景。但多情總被無情惱,那無情的風景,那忘情於景的橋上人能否會以同樣的深情厚意,來回報那鍾情於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對着生活中這司空見慣的、往往是以無可奈何的遺憾惋惜和不盡的悵惘回憶而告終的一幕,詩人在下節詩裏以別開生面的浪漫之筆給我們作了一個充溢奇幻色彩、盪漾温馨情調的美妙回答。

時間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橋上人和樓上人都帶着各自的滿足與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誰又能想到,在這一片靜謐之中,白日裏人們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資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回報。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這不就是自然之景對橋上人白日裏忘情於景的知遇之恩的熱情回報嗎?從“你”的那扇被“明月裝飾了”的窗口上,我們可以想見到,此刻展現於橋上人眼際的會是一幅多麼美麗迷人的月夜風光圖啊!那橋、那水、那樓、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這一片淡雅、輕柔、迷朦、縹緲的如織月色之中,與白日豔陽照耀下的一切相比,顯得是那麼神祕,那麼奇妙,那麼甜蜜,那麼愜意。面對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讓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無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強烈鍾愛呢?你愛自然,自然也會同樣地愛你--這就是詩的理趣所在吧!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報了橋上人的多情,而橋上人又該以怎樣的方式來回報樓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詩以“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一想象天外的神來之筆對此作了饒有情致的回答,從而使樓上人那在現實生活中本是毫無希望的單戀之情得到了愜意的宣泄。

這個被“裝飾”了的夢對於它的主人來説無疑是一次心靈奧祕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過地顯示了那被各種外部因素所壓抑的單戀之情是多麼地強烈灼人。而那橋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變為夢中人,不正因為他是意中人的緣故嗎?詩裏雖然沒有一句愛情的直露表白,但這個玫瑰色的夢又把那沒有表白的愛情表現得多麼熱烈、顯豁,而由這個夢再來反思白日裏的那一“看”,不是更覺得那質樸無華的一“看”纏裹了多少風情,又是多麼激人遐思無盡嗎?

如果僅以“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構圖來表現單戀之情的奇妙迷人,那就顯得太平庸一般,流於俗套了。詩的精妙新奇之處就在於,這個夢的主人不僅僅是夢的主角,而且還從這場愛情角逐的主動者位置上退居下來,而那個橋上人也已不再是毫無知覺的愛的承愛者,他是以主人的姿態在夢裏扮演了一個愛的施予者的角色,他在盡其所能地“裝飾”着這夢,而且,他也是在按着樓上人的心願來“裝飾”着這個夢的。我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詳盡地描繪出這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奇妙夢境,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説,這被“裝飾”了的夢一定是無比甜蜜、無比美滿、無比浪漫、無比美麗的。總之,樓上人那一片落花之意,終於得到了橋上人那流水之情的熱烈的、遠遠超過希望值的豐盛回報。在這裏,“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句千百年來伴隨人生長河,永遠給人以惋惜、懊喪的格言也失去了它真理的意義。

但夢畢竟是夢,它代替不了現實;裝飾也只是裝飾,它總會露出虛幻的面目。當第二天紅日高照,酣夢醒來,那樓上人“梳洗罷,獨倚望江樓”時,又該是怎樣的一種心情了呢?但相信,那已經盡情地領略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甜蜜夢境的樓上人,定會從常人所有的那淡淡愁緒之中解脱出來,定會以更美好的憧憬,更深沉的愛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的。

當我們品評着這首小詩的不同凡響的題旨,流連於這首小詩的含蓄雋永的意境之中時,我們為什麼還要作繭自縛,像詮釋一道深奧的哲學命題那樣去對它作枯燥乏味的理性分析呢?

4、 問題探究

有人説《斷章》是一首抒情詩,也有人説《斷章》是一首哲理詩,你怎麼看?

a、從愛情的角度看

b、從體驗感受意象審美意境的角度

c、從哲理的角度看

5、背誦並寫一篇鑑賞性的文章。

板書

斷章

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1、 瞭解認識卞之琳

2、 意象 人 明月 窗子 夢

3、 抒情詩or哲理詩 a、愛情

b、哲理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精品教案 篇7

實用教案

【創意説明】

這是一篇洋溢着濃郁鄉土氣息的小説,語言大多是民間口語、俗語,活潑伶俐。因此,本創意的設計是:多層面的誦讀小説,感受、觸摸和積累語言。

【教學步驟】

一、變體式閲讀小説(即把本文節選的兩章節當作寫人敍事的記敍文來讀)

1、指導學生擬如下小標題: 何滿子與奶奶何滿子與爺爺

2、學生通讀全文,完成字詞疏解。

3、積累詞語:

咬牙切齒人高馬大膀闊腰圓兩肋插刀三顧茅廬腰纏萬貫

咬文嚼字望影而逃天倫之樂如坐鍼氈望眼欲穿影影綽綽

一氣呵成妙手回春斷壁殘垣芒刺在背榮膺膩歪坍塌

戲謔捯氣

二、選讀描寫人物的文段,感受特色語言

1、漫畫式的人物外貌描寫:

寫何滿子:如“剃個光葫蘆頭,天靈蓋上留個木梳背兒;光屁股,兩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

寫奶奶:如“大高個兒,一雙大腳,青銅膚色,長滿老繭的大手……”

寫爺爺:如“人高馬大,膀闊腰圓,面如重棗,濃眉朗目,一副關公相貌。”

寫老秀才:“手拿一杆斑竹銅鍋的長杆煙袋,整天板着一張陰沉沉的臉。”

2、評書式的人物介紹:

寫奶奶:“嗓門也亮堂,罵起人來,……就像雨打芭蕉,長短句,四六體,鼓點似的……”。“她還會扎針、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紅傷……。”

寫爺爺:“好戴高帽兒,講排場,擺闊氣,編起故事來,有枝有葉,有文有武,生動曲折,驚險紅火。”……

3、妙用純鄉土味的比喻凸顯人物:

寫奶奶的潑辣:“一丈青大娘罵人,像雨打芭蕉,長短句,四六體,鼓點似的……”

寫縴夫被打的狼狽:“像風吹乍蓬,轉了三轉……”“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紛紛落水。”

寫何滿子的玩劣:“長到四五歲,就像野鳥不入籠……

寫老秀才的嚴肅:“只覺得頭上壓着一朵烏雲,叫人喘不過氣。”

寫爺爺的胡茬:“就像根根松針……”

4、趣用壓韻和對偶的民間口語、俗語,讀來抑揚頓挫,有節奏感:

排比對偶並用:“何滿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葉子,眼珠子,命根子。”

句中短語對偶:“轉了三轉,擰了三圈,滿臉開花,口鼻出血,緊一口慢一口倒氣,高一聲低一聲呻吟。”“又燒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許願”;“嘮叨這個,嘟噥那個”;“有枝有葉,有文有武,生動曲折,驚險紅火”;“房無一間,地無一壟”;“頭髮長,見識短”;

學生還可以自由選點,讓例句與賞析更豐富多彩。

三、總結與歸納

備學教案

【創意説明】

本課活動安排學生先從文中找事例支撐人物性格,然後簡短的口述一段自己身邊某人的典型形象或事例。

【教學步驟】

一、通讀全文,熟悉小説情節

二、在線閲讀,瞭解劉紹棠及其作品

劉紹棠(1936~1997),當代作家,北京人。1949年中學時開始發表小説,作品深受孫犁的薰染,擅長鄉土文學的創作,作品反映農村的背景閲讀,瞭解小説。

時間:抗日戰爭的年代。 地點:京東北運河畔一個普通人家

構思:沒有章回體,但浸潤着古典文學色彩。採用兒童視角。

語言:生動活潑,讀來朗朗上口。

歷史和風土人情,格調清新淳樸,文筆通俗曉暢。自稱作品是“為粗手大腳的爹孃畫像”。作品有短篇:《青枝綠葉》《中秋節》;中篇:《運河的槳聲》《蒲柳人家》(獲首屆全國優秀中篇二等獎)長篇:《春草》《京門臉子》等。

三、感受人物形象與性格

何滿子: 好動玩劣,聰慧靈秀;

好學好問,伶俐可愛;

疼愛爺爺,有愛憎立場,有男子漢氣;

何大學問: 剛正不阿,仗義輕財;

慷慨豁達,俠肝義膽;

能説會道,嫉惡如仇;

一丈青大娘:口苦心甜,寵愛孫子;

身強體壯,能幹潑辣;

信神拜佛,思想守舊;

直腸直性,愛憎分明;

性格豪爽,勤勞善良;

學生從文中組合語言,支撐以上説法。可概述事件,可直接摘引。還可由教師示例或按照句式完成説話。

四、説説身邊的“他”或“她”

1、自由回憶與醖釀。回憶身邊有典型特徵的人。

2、具體描述他(她)的一兩個生動有趣的細節,不超過100字。

3、表達、交流,學生互評,教師點撥。

五、聯展閲讀,擴大視野

1、趣談中國四大名著中的人物綽號。

例:《水滸》中林沖、魯智深、孫二孃、宋江、吳用、李逵等。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豬八戒等

鼓勵有能力的同學講述與綽號有關的趣事。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精品教案 篇8

一、導入新課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適的八首白話詩之後,白話詩迅速引起轟動,優秀的白話詩作不斷湧出,當時任教於北大的沈尹默的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講,正是因這首詩的存在,中國首次面世的這一小批現代詩歌作品才可以説是真正地顯示出現代性。那麼,這首詩究竟寫了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月夜》 1.認識作者,把握寫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傑出的學者、詩人、書法家。五四運動時期,沈尹默作為北大名教授,和魯迅、陳獨秀等人輪流主編《新青年》雜誌。1917年,正是近代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亂的年代,卻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發的時代,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新詩誕生了。新詩之“新”首先在於其精神和靈魂的新,即思想的現代性,追求“科學”與“民主”,人的個體的覺醒,思想解放、個性獨立遂成為這一時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國人有了主體意識。我國傳統詩歌中,是沒有“我(指獨立存在的意識)”的(除了屈原),

只有在新詩中,“我”才大量地出現,例如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僅是新詩誕生的一個標誌,也是真正的新文學誕生的標誌。

2.朗讀詩歌,理解象徵意象與主旨。

(1)這首小詩描繪了一幅月夜圖景,請用你自己的語言將這幅月夜圖描繪出來。 明確:霜風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風寒月的冬夜中,頂天立地的高樹與獨立不倚的“我”並排站立着,充滿了美的意藴。

【教學提示】

抓住詩中景物特點來寫。

(2)這是一首很隱晦的詩,看似是紀實,簡單地描寫記錄當時的某種場景,但這何嘗又不是對當時現狀的描寫?請你結合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説説對這首詩的象徵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確:象徵意象:這首詩反映了五四運動之前的一個社會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某種社會相。“樹”象徵着古老的觀念,傳統、穩健、根基深厚、固執而迂腐。“並排立着”是思想的並立。“沒有靠着”是掙脱、是倔強、也是追求獨立。“我和一株頂高的樹並排立着,卻沒有靠着”象徵着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鬥精神。

主旨:在嚴寒下不妥協,在孤獨中不退縮,這首詩表現了“五四”時期覺醒的一代知識分子追求獨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識和探索真理的精神與人格。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精品教案 篇9

教學創意

《滿江紅》是一首詞。作者秋瑾在詞作中頗有男子漢大丈夫的氣魄,顯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幗英雄的本色。教讀本文,即以詞的文體特點入手,以聲律、物象、意格作為讀詞的根本,以吟詞調、讀畫面、品心懷為活動達到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一)以聲律為竅,學習吟調

(二)以物象為骨,感受畫面

(三)以意格為髓,品味心懷

教學重點

1.吟誦詞作,體會感情。

2.理解作者的複雜心懷。

教學難點

1.朗誦課文,體會感情。

2.理解作者的複雜心懷。

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析法

教學思路?

大致上分為三個教學板塊:

(一)以聲律為竅,學習吟調

(二)以物象為骨,感受畫面

(三)以意格為髓,品味心懷

預習要求?

1. 讀標題,讀課文,讀註釋。

2. 朗讀課文。

時間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鋪墊 (5分鐘)?

1.由《滿江紅》詞導入:岳飛的《滿江紅》膾炙人口,古今許多人都寫過《滿江紅》,很少有岳飛這種氣吞牛斗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熱情。只有鑑湖女俠的一首《滿江紅》詞,頗有男子漢大丈夫的氣魄,顯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幗英雄的本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秋瑾的詞作《滿江紅》。

2.同學們都知道秋瑾是個女英雄,為革命獻身。針對這首詞,我們再做一下補充。

知識卡片1:

(1)秋瑾( 1875-1907),字璿卿,別號鑑湖女俠,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市)人。出身詩書之家。

(2)秋瑾18歲時,嫁給湖南人王子芳。王是一個暴發户的浮蕩子弟。

(3)1898年前後王子芳用錢捐了個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隨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間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並在當時的革命形勢影響下,立志要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婦女獨立與解放。

(4)1903年中秋節,秋瑾與丈夫王子芳發生衝突,從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門外泰順客棧。寫下《滿江紅》這首詞抒懷。秋瑾下決心衝破家庭牢籠,投身革命,不久即東渡日本留學。

(5)1907年,她與徐錫麟等組織光復軍,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事泄被捕。7月15日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

3. 詞是詩的特殊形式,是可以唱的有音樂性的詩。《滿江紅》是詞牌名,詞牌名規定了詞的格律,就是詞的調。各個詞調都是“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 。《滿江紅》這個詞牌名又有什麼樣的格律特點呢?我們來了解一下。

知識卡片2:滿江紅,又名《上江虹》、《念良遊》、《傷春曲》。唐人小説《冥音錄》記載曲名《上江虹》,後更名《滿江紅》。宋以來始填此詞調。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後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格調沉鬱激昂,前人用以抒發懷抱,佳作頗多。

活動一 以聲律為竅,學習“吟調” (10分鐘左右)

1.初讀,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教師指導讀準字音,提示學生注意多音字的讀音。

為 強

2.再讀,詞分上下闋,就像我們平常學習文章的段落,讀整首詞的時候,要注意其間的停頓。詞又稱長短句,長長短短的句子之間,停頓由長到短,分別是闕、韻、句、讀。上下闋之間停頓最長,韻腳其次,“句”在詞中是語意完整的停頓,“讀”在詞中用頓號表示,是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的更小停頓。請同學們試着讀起來,注意停頓。

3. 老師根據自己的語感,試着吟誦一下。(學生聽教師吟誦)

滿江紅

(清) 秋瑾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

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

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兒—列|。

心—卻|比|,男—兒—烈|!

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

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

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

師:誰來大膽試一試,用自己的調,吟起來。(學生們紛紛練習吟誦。)

師:同學們都沉醉在自己的腔調之中了。不用學別人的,就找自己的調。詩詞之竅就是我們通過吟誦去體會作者在字裏行間藴藏的情。

活動二 以物象為骨,感受畫面(15分鐘左右)

1.學習詩詞,不僅要注意平仄腔調,更要化為形象方能理解,感受到詞的風貌,帶着感受吟誦,才有味道。讀詩詞的“第二本”是——“以物象為骨”(出示課件)。我們再一次走進詞中,感受一番。説説這首詞中,哪些詩句讓你眼前出現了什麼畫面,這些畫面又帶給你什麼感受呢?

(1) “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這句詩在我眼前出現了一座小花園,四周圍着低矮的籬笆,籬笆下開滿了一朵朵的黃色的小菊花,香氣撲鼻,滿園芬芳。天朗氣清,秋天明淨的容顏好像被擦洗過。陶淵明的《飲酒》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中就有過這樣的風景,秋瑾化用詩句,帶給我衝破家庭的牢籠怡然自得的感受。

師:你嘗試着用自己的聲音讀出“籬下”這個地點和“黃花”的芬芳。

(2)從“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一句中,我看到了月圓之夜,本應家人團聚的日子,在遠離家鄉的北京城,作者卻寓居客棧,寄人籬下,有一種孤獨失落的感受。

師:温暖的家庭和孤獨的自己之間距離越大,這種感受就越強烈。接着來。

(3)我還從“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中看到了作者在廣闊的紅塵中,不知到何處尋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知音,於是潸然淚下。

(4)有種知音難覓的悲傷。“青衫濕”同樣化用白居易“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一紅一青,把這種鮮明的色彩對比讀出來,也就讀出來紅塵空間的廣闊與知音的稀少之間的距離。

(5) “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這位同學看到了秋瑾默默地回想的畫面。她想到了《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在四面楚歌的危急時刻最終破楚的故事,也回想到了自己結婚八年來曾在浙江時過的貌似貴婦的生活,實則處於被奴役的地位。一方面寫出目睹民族危機的深重的國之仇,一方面來寫自己終將衝破家庭牢籠。是虛實結合的手法。

師:這裏的“四面”“八年”,一個以方位寫情勢之緊迫,一個寫苦悶時間之長,我們來讀出這種感受吧。

師:一幅幅畫面中將眼前所見之景與內心所想之情結合在一起。在詩詞的朗讀之中,體察與觸動關於時間、地點、方位、色彩、動作、聲音、味道等等詞語,往往能帶給我們帶給我們豐富的內心感受。

活動三 以意格為髓,品味心懷(10分鐘左右)?

1.不斷推敲、品味詩詞,才能理解詩詞的精髓。讓我們再次走進詞中,品味秋瑾在詞中用獨特的語言形式來表達獨特的心懷的詩句。

(1)“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這一句被譽為本詞的神來之筆。對仗工整,三字式短句,節奏急速,簡潔有力。把一幅巾幗英雄的形象,生動地在我們眼前呈現出來。讀來節奏急促有力。

(2)“身”與“心”、“列”與“烈”兩句四字諧音,意義不同,表達了秋瑾抱負、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轉變。身是現實,心是理想,身與心的距離,就是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3)“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對國家和人民有熱情一顆與真誠的心,卻不為世俗所瞭解的距離。

(4)“英雄末路當磨折”,能離家出走,衝破家庭牢籠,對一個女子來説是英雄的壯舉。但因不被人理解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今天的行動與未來的不可知之間的距離。

師:距離越大,文字的張力越大,也越能讀出秋瑾不同於普通女子的精神氣概。

2.昇華《滿江紅》

師:詩詞上闕寫景敍事,下闕議論抒情,請同學們結合詞上下闕的內容,恰當使用詞中的語句來為這首詞加個題目。

《滿江紅•小住京華》《滿江紅•苦將儂》《滿江紅•平生肝膽》《滿江紅•英雄覓知音》《滿江紅•何處覓知音》《滿江紅•英雄抒懷》 《滿江紅•男兒烈》《滿江紅•青衫濕》《滿江紅•觀籬下黃花有懷》《滿江紅•京華思浙有懷》

教師小結:

“英雄肝膽無人識,紅塵知音無處覓”,感時傷時的憤慨,報國無路的感歎,上闕女性的柔情和下闕戰士的豪情交織在她心靈的深處,和諧地組成了這一曲既深沉憂鬱而又豪放跌宕的靈魂的悲歌。讓我們用自己的調子唱出《滿江紅》。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精品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郭沫若及其創作情況。

2.認識鮮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屈原的性格特徵。

過程與方法

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屈原深沉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

理解劇中的戲劇衝突所反映的社會矛盾,認識屈原鮮明的人物形象。

難點

賞析文中運用的修辭手法、象徵手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

分角色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力求從讀、演、評三個方面培養戲劇欣賞能力,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

課前準備

教師:組織學生觀看歷史劇《屈原》,注意與課文有關的情節內容。

學生:預習課文,蒐集有關歷史劇的相關知識。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有這樣一個人,他身材魁梧,飽經風霜的臉上愁眉不展。腰繫博帶,佩陸離長劍,戴切雲高冠,着雪白羅服。瑟瑟秋風下,踱步遠方,似行吟澤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郭沫若的戲劇作品《屈原》,走進這位偉大詩人的內心世界。

二、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代表作:詩集《女神》,歷史劇《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漸離》《南冠草》。

三、文本鏈接

1.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戰國時楚國人。他用楚辭的形式寫了我國第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因看透了秦國吞併六國的野心,力勸楚懷王聯齊抗秦,後來遭奸人陷害,罷官放逐,但心仍系國。楚國被攻後,自投汨羅江而死。

2.《屈原》寫於1942年1月,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統治最為黑暗的時候。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軍民,掀起反高潮。郭沫若從抗戰的現實鬥爭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責任,又從往昔的歷史回顧中汲取着鬥爭的力量與澎湃的詩情。

四、整體感知

1.分角色朗讀,感知劇本內容。

2.《屈原》全劇分五幕,雖然只寫屈原一天的生活經歷,卻具有高度的歷史概括性。課文節選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場,是全劇的高潮。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情節。

屈原被囚禁在東皇太一廟,含冤被屈,悲憤填膺,在雷電風雨交加的夜晚作風、雷、電的頌歌。嬋娟逃脱囚禁來見屈原,誤飲靳尚暗害屈原的毒酒而身亡。屈原與前來救助他的衞士一起出走,潛往漢北。全劇在悼嬋娟的《禮魂》歌聲中結束。

五、課文精讀

1.閲讀課文中的舞台説明,談談其作用。

舞台説明為舞台上屈原的動作、形象、外貌做了一個必要的交代,為讀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鋪墊。我們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個堅持真理的愛國者,是一個受到奸佞殘酷迫害的形象。

2.課文一開始,靳尚和鄭詹尹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是寫靳尚和鄭詹尹稟承南後的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他們的陰謀把他們和屈原的矛盾推到了頂點。

3.文中作者將很多的事物賦予了其他的含義。請同學們歸納一下,作者究竟賦予了這些事物什麼特殊的含義?這又是一種什麼手法?聯繫作者的寫作背景談談戲劇的創作主旨。

風、雷、電:象徵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洞庭湖、東海、長江:象徵人民羣眾。無形的長劍:象徵堅定的信念。土偶木梗:象徵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象徵寄託靈魂的一方淨土。這是象徵手法。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表現了詩人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摧毀黑暗的熱望,也表達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4.本文綜合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請品讀下面的句子,指出其所用的修辭方法,並賞析其表達效果。

(1)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

這幾句運用了呼告、反覆的修辭手法,強烈地表現了屈原對風的熱切期盼和對黑暗勢力的痛恨。

(2)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

運用呼告、比喻、反覆的修辭手法,熱切地讚美電這種自然界的偉力,表達屈原想要衝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決心。

(3)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懷裏的東西,毀滅,毀滅,毀滅呀!

運用了呼告、排比、反覆的修辭手法,呼喚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閃耀着的偉大自然力來毀滅這黑暗的社會,表達了必須徹底毀滅黑暗社會的決心,體現了他與黑暗勢力決鬥到底的浩然正氣。

(4)把你這東皇太一燒燬了吧!把你這雲中君燒燬了吧!他們這些土偶木梗,你們高坐在神位上有什麼德能?你們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

通過反問、反覆、比喻等手法的使用,深刻指出產生社會黑暗的根源——昏庸無能的統治集團,欺民惑眾,壓迫人民。表達作者鞭撻一切污穢、橫掃一切邪惡的頑強戰鬥精神,與黑暗勢力決鬥到底的浩然正氣。

5.屈原的獨白激情澎湃、氣象雄渾,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1)內心獨白想象奇特,聯想豐富,氣勢宏偉,表現作者浪漫主義的激情。(2)運用象徵的手法,將作者難以言表的情感表達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練。(3)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反覆、呼告、反問等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和感情色彩。(4)多用短句,表達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語氣,體現屈原憂國憂民、英勇無畏的偉大精神。

6.作品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徵意義?

屈原是一個愛國愛民,忠貞不屈,有着浩然正氣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的形象。作者以屈原的形象體現和概括了中華民族的性格。歌頌他所堅持的爭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風亮節,歌頌他為捍衞真理與正義剛正不阿、奮不顧身的意志言行。

六、文章脈絡

第一部分:靳尚和鄭詹尹稟承南後的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雷電頌。共分兩層。

第一層: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自然力,表達了對黑暗的激憤和對光明的禮讚與嚮往。

第二層: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抨擊昏庸腐朽的當權者。

七、文章主旨

這篇戲劇(歷史劇)以奇特的想象、宏偉的氣魄、火一般熾烈的語言和雷霆萬鈞的氣勢,塑造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光輝形象,表達了作者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八、寫作特點

1.想象瑰麗奇特,意境雄渾壯闊。

文中的獨白想象奇特,氣勢恢宏,體現了革命浪漫主義的風格。作者進行大膽的藝術虛構,展開神奇的想象,上天入地,呼風喚雷,運用誇張、象徵等藝術手法,讓屈原同宇宙間偉大的自然力——疾風、怒雷、閃電結合在一起,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使主人公具有了摧毀一切黑暗的力量。

2.運用象徵手法。

作者賦予一些物象以具體的象徵義:①風、雷、電:象徵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②洞庭湖、長江、東海:象徵人民羣眾。③無形的長劍:象徵堅定的信念。④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象徵對社會現實極端憎惡而祈求寄託靈魂的一方淨土。⑤“土偶木梗”的羣像:象徵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

象徵手法的運用,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使作者難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達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練。

3.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增強語句的氣勢。

本文通篇運用擬人、呼告的修辭手法,直接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感情,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和表達效果。運用反覆、排比等修辭手法,增強了整個獨白的抒情效果,具有詩的形式美,迴環往復,蕩氣迴腸,朗朗上口,鏗鏘有力。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精品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瞭解孟子“捨生取義”的道德主張;

2、瞭解本文運用比喻和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3、重點積累“欲”“舍”“甚”“惡”“患”等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對文中的其他實詞和虛詞進行一般的學習和複習。

教學重點

本文所運用的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邏輯推理論證等方法。

教學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理解文中的“義”“本心”的內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觀,導入孟子的《魚我所欲也》,瞭解孟子關於“捨生取義”的道德主張。

二、作者作品簡介

1、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世常以“孔孟”並稱。他生活在兼併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説,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遊説樑、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説。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於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説明覆雜的道理。對後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2、題解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側隱之心、羞惡之心、禮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瞭義重於生,義重於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捨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讚揚了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弘。體現了《孟子》一書的文筆特點。

三、初讀感知

1、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和重音,要讀得流暢,朗朗上口,讀出語言氣勢和感情。

2、注音

患(huān)、惡(wù)、簞(dān)、羹(gēng)、蹴(cù)。

3、學生自讀、理解

四、精讀理解

1、請學生翻譯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所欲] “所”動詞,相當於名次,意為“喜愛的東西”。

[得兼] 同時得到

【有甚於】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這裏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惡】wu4,厭惡,與“欲”相反。

【患】禍患,災難。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義同。

【何不用也】有什麼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這種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見。

【非獨】不僅僅。

【勿喪】不喪失(其本心)

2、齊讀全段。

3、請學生概括本段大意,即分析引論部分,説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第一段論證了人皆有羞惡之心,應該並且能夠做到“捨生取義”。

4、提問: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捨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捨棄生命選取正義。這裏運用了類比推理,提出了“捨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5、提問:“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討論並歸納:這裏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如為人民謀解放,為了四化建設,為了別人的安危等。

6、提問:“所惡有甚於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

討論並歸納:此題無固定答案。這裏的“所惡”應指不正義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革命,貪污受賄,濫用職權,殺人放火等。

7、提問:“故患有所不闢”“患”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等。

8、提問:“非獨賢者有是心“是心”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指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

心。

9、分析本段是如何展開論證的?

本段首先由設喻引出論點“捨生而取義者也”,接着運用嚴密的的的邏輯推理展開分析論證。這個推理過程分兩步,第一步是通過對喜愛的東西和厭惡的東西的分析闡明瞭為了“義”(有甚於生者)可以“捨生”(不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無“義”的事。第二步是假設推理,設想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們説厭惡的沒有比死亡得厲害的,那麼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麼事都能幹出來。通過正反兩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有甚於死者”的結論。最後進一步指出,“義”不只是少數賢者具備,而是人人皆具備,所不同的只是賢者“求之”,所以“能勿喪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備了。

五、落實背誦

1、根據新大綱的要求,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要求:

中高層學生做到當堂完成本文背誦;低層學生做到當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誦。

2、課堂上可以全班齊背或個別抽查的形式來落實背誦情況。

第二課時

一、美讀吟誦

二、精讀理解

1、請學生研讀第二自然段,注意以下的重點詞語。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豆】古代盛飯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煮或蒸成的汁狀、糊狀、凍狀的食品。

【呼爾而與之】沒有禮貌地呼喝着給他(吃人爾,助詞。

【蹴爾】用腳踐踏着。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不願意接受。

【萬鍾】鍾:古代的一種計量器名。六斛(hú)四鬥為一鍾。萬鍾:指

很厚的俸祿。

【何加】 (有)什麼益處。

【奉】奉侍。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識窮乏者:所認識的貧窮的人。得,通

“德”,恩惠,這裏是感激的意思,動詞。與:通“欽”,語氣詞。

【鄉為身死而不】鄉,通“向”,以前。為,為(之)全句:從前為了

“禮義”寧死也不接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第一個“為”,Wei4,介詞。第二個“為”,wei2,動

詞,這裏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這。已,停止,放棄。

【本心】天性,天良

2、齊讀第二段。

3、研讀本段、分析以下問題:

1)提問:傳説古代有一個窮人不接受不敬的施捨,最後寧可餓死。課文第2段用的就是這個典故。請用最簡練的一句話概括這個典故。

討論並歸納:貧者不受嗟來之食。

2)提問:孟子曾有一句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那麼“萬鍾則……”這句話應指前面的哪一句?

討論並歸納:富貴不能淫。高官厚祿誘惑不了。

3)提問:為什麼高官厚祿誘惑不了?試舉例説明。

討論並歸納:因為高官厚祿與禮義的價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禮義的高官厚祿則不能接受。比如説,叛變革命,到國民黨去當大官,真正的共產黨是寧死不為的。再比如説,出賣國家機密得到很多錢,愛國志土是寧死不為的。再比如説貪污受賄得了很多錢,正直的幹部是寧死不為的。

4)提問:文中説得了“萬鍾”是為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為了“宮室之美”,為了“妻妾之奉”,為了“所識窮乏者得我”。

5)提問:作者認為這種作法如何?

討論並歸納:作者認為“此之謂失其本心”應當“可以止”。

6)提問: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讚揚了什麼樣的人,斥責了什麼樣的人?

討論並歸納:讚揚了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

7)提問:課文中運用了許多兩兩相對的句子,它們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試找出兩個這樣的句子,説説這樣寫的好處。

討論並歸納: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2)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這些句式使行文流暢,論證

嚴密,語氣連貫,氣勢恢弘。

4、研讀第3段

提問:第3段運用了什麼句式,有什麼好處?

討論並歸納:運用排比句式。加強了語言的氣勢。

四、細讀分析

鑑賞孟子散文的説理藝術

1、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説理方法

提問:本文的論點是什麼?怎樣提出來的?為什麼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後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提問:論點提出以後,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學生討論,明確: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要“捨生取義”,這是全章的論點。然後説明其所以如此,是因為人都有“欲生而不為苟得,惡死而有所不闢”之心,即“羞惡之心”;又從反面來説,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會不顧禮義,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違背“義”的原則。

(2)這種“羞惡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賢者才不會喪失。為什麼有些人會喪失呢?是因為他們為物慾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來之食”,這説明他有羞惡之心,可後來卻不辯禮義而接受萬鍾之祿,這就是物慾使他的羞惡之心喪失了。可見,要做到“捨生取義”,就必須使自己的羞惡之心不為物慾所蔽。

(3)從上述內容的進展層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邏輯推理十分嚴密;從魚與熊掌的比方、不吃嗟來之食和不辯禮義而受萬鍾之祿的對照,可以看出作者設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對比、排比的修辭方法,加強了説理的邏輯性。

2、難點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學生自由質疑,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解疑釋疑。

(2)師生討論,總結: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捨生取義”是因為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辯禮義”而受“萬鍾”,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朱熹説:“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於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於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頃刻不省察於斯焉。” (《四書章句集註》) 這段概括主旨的話是比較恰當的。

五、品讀賞析

賞析《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提問: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學生討論,明確:

本文主要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

比喻。“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它恰當地説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而取。“一簞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説明飲食對飢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於“生”,突出了主題。

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的人。最後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鍾”作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於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六、古今對讀,品評思想價值。

如何評價《魚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內容?

學生討論,明確:義的價值高於生命,人應該有捨身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上下交徵利”的戰國時代有積極作用,對後世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也有極好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但孟子“捨生取義”的觀點的根據是唯心主義的性善論,他的説理僅止於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的侷限性。

隨着時代的發展,“義”的內涵發生了變化。我們現在所説的“義”是指社會公義,“利”指一己之私利,即個人利益要服從於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當今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該作出正確的抉擇。

七、課堂小結

本文闡明瞭義重於生,義重於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了“捨生取義”的中心論點。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讚揚了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八、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後練習

附:板書計劃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精品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認識藝術中的無言之美。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習文章舉例論證的方法,讀懂議論文,理解議論文,揣摩議論文中的精彩論證方式並善於運用在日常習作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細心體味“言”與“意”的關係;深入理解,體會“無言之美”。

深入理解,體會“無言之美”;揣摩議論文中的精彩論證方式。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相關課件。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同學們,在各種精彩文章評論中我們經常看到“言有盡而意無窮”這類句子,那麼,何謂“言有盡而意無窮”“言不及義”“言不盡意”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帶着問題去學習朱光潛先生的《無言之美》,細細體味語言的魅力吧!

二、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作者簡介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學家、翻譯家。主要作品有《文藝心理學》《談美》《西方美學史》等。

2.生難字詞

(1)字音

意藴(yùn)顰(pín)蛾眉(é)

寂寥(liáo) 諺語(yàn) 心曠神怡(kuàng)

輕描淡寫(miáo) 栩栩如生(xǔ) 目不忍睹(dǔ)

信手拈來(niān) 銖兩悉稱(chèn)

(2)詞義

【輕描淡寫】着力不多地描寫或敍述;談問題時把重要問題輕輕帶過。

【栩栩如生】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指藝術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樣。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悽慘,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來】 隨手拿來。多指寫文章時詞彙或材料豐富,不費思索,就能寫出來。

【銖兩悉稱】形容兩方面輕重相當或優劣相等。銖兩,比喻微小之處。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先試讀,再帶入問題探讀,在反覆誦讀中體味文本語言魅力,深入解析“無言之美”。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1~3):引用孔子的話引出“無言”這一話題,提出“言”與“意”。

第二部分(4~12):以文學、音樂、雕塑等各類藝術作品為例,分析言不必盡意、無聲勝有聲、含蓄不露等所表現出來的無言之美。

第三部分(13):總結觀點:説出來的越少,留着不説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驟三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作者是如何引出“無言”這一話題的?作者認為無言的意藴,應該從哪方面着手研究?

【交流點撥】作者首先從孔子和子貢的對話引出“無言”話題;作者認為要探究“無言”的意藴,應該從美術的觀點去研究。

2.閲讀第3段,概括“言”和“意”的關係。

【交流點撥】言是固定的,有跡象的,是散碎的,有限的;而意是瞬息萬變、縹緲無蹤的,是混整的,無限的。所以,言所以達意,但意決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

3.作者對文學的定義是怎樣的?

【交流點撥】所謂文學,就是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

4.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證明“無言”也能產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交流點撥】作者一共從四種藝術入手,運用了舉例論證,論證了“無言”也能產生美。①以“言盡一切”的相片與“言及部分”的圖畫相比,圖畫之美證明了無言之美;②以文學作品的“言不能盡意,也不必盡意”凸顯無言之美;③從音樂中的“無聲勝有聲”論證無言之美;④從雕刻藝術的含蓄不露來論述無言之美。

5.簡要説説本文的論證思路分析作者是如何論述“無言”之美的。

【交流點撥】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學生的對話中引出無言的話題,並點明要從美術的角度關注無言之美。接着論證言意關係,並以從言達意的文學為例,説明文學乃至一切藝術都是儘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以言表意,也無須全然以言表意,即説明無言之美。為了論述自己的觀點,作者分別從繪畫的選擇之美、文學的意藴之美、音樂的無聲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來論證。

步驟四深層探究局部突破

請你結合作者的任意一則論據,説説你對“無言之美”的感受。

【交流點撥】正如作者探討文學作品時的數個例子,詩歌本是極其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卻是極其寬廣的。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言語只有短短的十個字,但是讀來卻似看見大漠的寬闊宏偉之景,悲涼之意,予人以悲涼雄壯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寫出這寬闊宏偉之景,悲涼之意,恐怕書萬言都難以説盡,這不是意味着作者將它們寓於無言之中了嗎?這就是古典文學中深藴的無言之美。

四、當堂演練達成目標

步驟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我們初步瞭解了“無言之美”的內涵,同時也得到了一些啟示:欣賞藝術作品時,不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還要關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其中的“無言之美”。

2.拓展延伸

你認為“窮形盡相”是獲得美和達到美的最好途徑嗎?請舉例論證。

【交流點撥】窮形盡相並不是一個獲得美和達到美的最好途徑,反而是恰到好處的留白更益於激發人們的聯想和想象,並融入自我的主觀情感。宋徽宗趙佶喜歡繪畫,他在考驗畫家時,讓應考畫家以 “踏花歸去馬蹄香”為題作畫,擇優錄用。最後被選中的畫作上,根本沒有一片花瓣,只是馬蹄上飛舞着幾隻蝴蝶。但就是這樣一幅畫,卻最恰當地體現出了詩題的意境。

五、課後反思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我做得好的方面在於雖然課文整體上不易理解,但是我還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做到儘量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真正理解到文字的魅力,無言的魅力。但是由於“無言之美”的概念不僅針對文學,還針對其他藝術,而學生對其他藝術的瞭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論證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難度,還需要進一步輔導強化訓練。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精品教案 篇13

一、學情分析

在七年級和八年級兩年的語文教學中,由於自己採用新課程理念,認真執行新課程標準,潛心進行教學改革,大部分學生學習態度端正,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學習,學生語文知識,閲讀寫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歷次語文考試中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參差不齊,一少部分學生書寫與背誦能力相對較弱,學習習慣也不是很好,因缺少尖子生,導致班級優秀率不高。面對當前嚴峻的會考形勢,要想在明年的會考中取得較好成績,難度很大。

今年,學生已進入國中學習的衝刺階段,由於學科的增加,學習任務的加重,壓力的加大,語文學科的教學時間就更少,除課堂時間外,學生基本上是不動語文的。他們能否順利完成國中階段的學習任務,需要教者多下功夫。對這部分語文學科成績不夠理想的學生,有待在最後的總複習階段得到全面的鞏固和提高,自己有信心,也有能力在最後這一學年中完成學校下達的教學指標和任務,力爭在20__會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績。

二、教材分析

九年級兩冊教材是按照《課程標準》編排的新教材,體現了新理念和新目標,致力於構建新的教材系統,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本冊教材教學內容以文學作品——詩歌、小説為主,安排了一個單元的議論文,繼續集中學習文言文。全冊內容分為六個版塊,即:閲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課外古詩詞背誦、名著導讀、附錄,有的課文後還有補白。全冊共編排了25篇課文,其中教讀課文13篇,自讀課文12篇,共分為六個單元,每個單元一個主題。

三、教學目標

一、學習課程標準,轉變教學觀念。新課標變化較大,進一步強調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變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認真研究課標,明確教學目的,轉變教學觀念,跟上時代步伐。課堂教學要從傳統的傳授知識型向培養思維能力型轉變。要以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為契機,認真解讀課程標準,吃透教材的編輯意圖,理清教材的文化內涵,擺正形成性學習與終結性學習的關係,加大課堂教學改革力度,積極投身新課改,運用先進教學理念和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激發學生地學習興趣,喚起問題意識,實施教學民主化,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教師要做到教學五認真,實施集體備課,集思廣益,總攬全局,教師在備課是要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間,恰當把握教材的量和度,面向全體,對全套教材進行宏觀的把握,理出知識能力訓練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以此來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認真做好試卷分析,找出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注重補差補缺,爭取教學大面積豐收。

三、認真抓好聽説讀寫訓練,自行設計寫作和口語交際,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結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賞,誦讀欣賞、引導學生進行綜合訓練,尤其要注重培養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根據會考新題型,設計相關練習,進行口語表達方面的訓練。

四、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報刊雜誌或網絡上精選精彩的時文和美文,掌握分析文章的閲讀技巧,重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確立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增強學習的後勁,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五、重視閲讀教學,擴大閲讀視野。新課標對閲讀教學極為重視,並提出了非常具體的要求。因此,要認真組織好閲讀教學,每週安排一節閲讀課,除此之外,每週還要補充一定量的精美時文,以拓寬學生視野,增加學生積累,提高閲讀能力。

六、加強作文指導,提高作文能力。作文訓練題要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有話説、想説話,要鼓勵學生表達真情實感,創作激情作文;作文評改也要形式多樣;大力提倡週記、隨筆、日記等作文形式。要高度重視作文教學,針對會考作文要求,進行作文應試訓練,側重進行記敍文寫作的達標訓練,要求學生寫出親身體驗和真實情感。注重對學生良好寫作習慣的培養,講究文面,講究寫作的形式的包裝。擴大一類文比重,減少四類文。

七、精選訓練材料,明確訓練目的。對課外參考資料進行篩選,認真訓練、及時批改、仔細分析、講評落實。

八、注重學科之間的聯繫和相互滲透,強化綜合能力的培養,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努力提高語文素養,實現語文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終身受用,為會考和大學聯考打下堅實的基礎。教研組要與外界保持廣泛密切的聯繫,適時引進高水平高質量的試卷,教師慎重選擇試卷,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要注意優生差生之間的平衡,力爭教學質量的全面豐收。

二、教學要求

本學期我將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以學生實際為出發點,繼續深化語文課堂教學改革。

1.備課

在備課上改變以往先看教參書、教案書再備課的方法,而採用“三備”,即教師不看教參教案書面對教材先自行備課,教學設計理出頭緒後同,再對照教參書、教案書找出設計中的漏洞修改教學方案;上完課後再次修改教學方案。在備課中我還將增加“教學預設”一環節,針對教學中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都要做到預設,教師心中要有應急方案。在備課中我要努力做到不僅備知識、備方法、還要備學生。

2.上課

在授課摒棄教師“滿堂講、滿堂問”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以往忽略了朗讀教學,本學期我將給予學生大量閲讀時,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上再思考問題上。以往課文中品味揣摩課文重點詞句被我放在課堂教學中的次要地位,本學期我將引導學生品味揣摩重點詞句,讓學生真正學懂、學透、學有所得。在文言文教學上教學上繼續採用學生朗讀、學生自主翻譯、學生拓展擴寫、學生自主評議等方式授課。現代文教學將摒棄“串講”的授課方式,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提問、教師啟發引導、教師在此基礎上提出深層次問題,學生自我心得體會等方式授課。

3.作業

在佈置作業上,將摒棄“一刀切”統一性作業,將分層次分類佈置作業,對於C、D類學生作業降低難度,只要求完成生字詞注意釋義和回答簡單問題,對於A、B類學生則加大作業難度,如拓展性寫作訓練,口語交際訓練等。對於練習冊,則選取有價值的習題來做,不佈置重複性的“機械性”作業。

4.考試

本學期考試,除學校統一佈置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試外,我還將不定期出題測試。如學完一篇重點課文,我將出一些相應會考題來檢測學生掌握情況,並根據學習成績來調整教學方式、授課方式、授課進度等。

(一)關於閲讀:

1、開放閲讀,儘快學完統編教材,力爭在上學期完成教學,將課外閲讀引入課堂。多方尋找,挑選資料,用好資料,不做無用功,講效率,講實效。

2、課堂儘量少講,加強誦讀,培養語感。生字詞有作業,會注音、默寫。

3、關於語感培養的設想:

a.誦讀吟詠,感知語言神妙。b.揣摩品味,領悟語言精髓。

c.探究規律,把握語言理趣。d.強化實踐,增進運用習慣。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精品教案 篇14

知識與技能

1.誦讀詩歌,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2.結合寫作背景,理解五首短詩的主旨和情感。

過程與方法

1.誦讀,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藴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的主旨。

2.分析詩歌的語言,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畫面感。

3.對比閲讀這幾首詩,理解早期白話新詩的共同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鬥精神或對友人的深切追思;理解人世間萬物相互依存的哲理內涵或相互對立、統一的關係;感悟詩人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

重點

1.誦讀、理解詩歌內容。

2.揣摩詩歌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難點

聯繫詩人生平和創作背景,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1.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再現詩中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的意境,增強直觀性。

2.朗讀法: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人的感情,並感受詩歌語言之精美;讓學生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朗讀音頻以及作者及寫作背景資料。

學生:通讀詩歌,解決生字詞,初步感知文意,並在課前查閲作者的相關情況。

2課時

《月夜》 《蕭紅墓畔口占》

唐詩宋詞,經典“詠”流傳;現代詩,風格獨特別樣紅。同學們或許有過這樣的感受:現代詩以清新雋永的語言,含蓄優美的意境成為人們心靈棲息的港灣,情感自然流淌的窪地。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徜徉在現代詩這片水草豐美的天地,分享詩人沈尹默在霜風寒月的冬夜的遐想,傾聽詩人戴望舒在拜謁友人墓時寂寞地傾訴。

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傑出的學者、詩人、書法家。五四運動時期,沈尹默作為北大名教授,和魯迅、陳獨秀等人輪流主編《新青年》雜誌。

2.戴望舒(1905—1950),現代著名詩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其中《雨巷》傳誦一時,因而有“雨巷詩人”之譽。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獄。在獄中寫下《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詩篇。

1.《月夜》寫作背景

1917年,正是近代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亂的年代,卻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發的時代,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新詩誕生了。新詩之“新”首先在於其精神和靈魂的新,即思想的現代性,追求“科學”與“民主”,人的個體的覺醒,思想解放、個性獨立遂成為這一時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國人有了主體意識。 例如這首《月夜》,不僅是新詩誕生的一個標誌,也是真正的新文學誕生的標誌。

2.補充介紹蕭紅的情況

蕭紅(1911-1942),原名張廼瑩,中國近現代成就很大的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之一,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蕭紅老家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她很早就從東北逃亡進關,輾轉呼號,1932年開始文學創作,用自己的筆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發表成名作《生死場》,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蘭河傳》。

3.《蕭紅墓畔口占》寫作背景

戴望舒與蕭紅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卻是一見如故。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際,蕭紅生病卻得不到正常的治療,死在極度混亂的香港,年僅31歲。這對於當時同樣在香港堅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來説,自然是一個極大的刺激。這首詩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釋放後拜謁蕭紅墓時所作。“口占”,説明這是隨口吟成。

品讀《月夜》

1.多媒體出示《月夜》,教師播放朗讀音頻,配樂範讀,學生聽後描述所想象的畫面。

2.美的詩還需要美美地讀,請大家想象着剛才所描述的畫面,有感情地朗讀這首短詩。

3.學生討論、交流。

這首詩描繪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霜風、月光、一株頂高的樹,營造了霜風寒月的幽靜氛圍。

品讀《蕭紅墓畔口占》

1.多媒體出示《蕭紅墓畔口占》。

2.教師範讀,學生聽讀。

3.學生自由朗讀,體會詩中表達的感情。

《月夜》

1.學生朗讀詩歌。

2.多媒體出示問題。

3.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問題,教師歸納明確。

(1)這首小詩描繪了一幅月夜圖景,請用你自己的語言將這幅月夜圖描繪出來。

霜風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風寒月的冬夜中,頂天立地的高樹與獨立不倚的“我”並排站立着,充滿了美的意藴。

(2)這是一首很隱晦的詩,看似是紀實,簡單地描寫記錄當時的某種場景,但這又何嘗不是對當時現狀的描寫?請你結合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説説對這首詩的象徵意象的理解。

象徵意象:這首詩反映了五四運動之前的一個社會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某種社會相。“一株頂高的樹”象徵着古老的觀念,傳統、 穩健、 根基深厚、固執而迂腐。“並排立着”是思想的並立。“沒有靠着”是掙脱,是倔強,也是追求獨立。“我和一株頂高的樹並排立着,卻沒有靠着”象徵着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鬥精神。

(3)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在嚴寒下不妥協,在孤獨中不退縮,這首詩表現了“五四”時期覺醒的一代知識分子追求獨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識和探索真理的精神與人格。

《蕭紅墓畔口占》

1.指定學生朗讀詩歌。

2.分組討論、交流下面問題。

(1)詩歌文本中的“你”和“我”分別指誰?二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我”指作者,“你”指蕭紅;蕭紅是作者志同道合、友情深厚的知音。

(2)作者為什麼要“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來蕭紅的墓前放一束“紅山茶”?

表達對已逝友人深沉的追思和緬懷之情。

(3)這是一首“偉大的詩篇”,詩句簡短卻意味深長。請品味詩句中加點的詞語,體會詩中的情感表達。

第①句: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

“六小時”説明時間之長,“長途”説明距離之遠,強調“六小時”和“長途”,是寫實,更隱指詩人對已故者友誼的深厚和誠摯。“寂寞”既是詩人當時的實際感受,又是詩人長期以來心境的真實寫照,是詩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調。

第②句: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不説“墓畔”而説“頭邊”,藴藏着詩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過是暫時安睡等豐富複雜的感情。“紅山茶”寄託作者對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徵她山茶花般熱烈、紅豔的生命。

第③句:我等待着,長夜漫漫。

“長夜漫漫”,寫出這種“等待”的漫長、痛苦、難以忍受,也隱喻蕭紅的生命正是在這漫漫長夜中被摧殘的。

第④句:你卻卧聽着海濤閒話。

“卻”字,表示詩人與友人雖然天人永隔,逝者卻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詳與達觀。聽“海濤閒話”,海陪伴着逝者,雖仍然不免寂寞,但靈魂卻超然靜觀、從容安詳,道盡作者的人生感悟。

(4)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這首詩通過敍寫詩人拜謁女作家蕭紅墓的情形,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深沉追思和緬懷之情,也飽含着二者之間真摯深厚、純真的友情。

1.《月夜》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突出特點是意境的創造,顯得清新質樸,含而不露。四句詩含義很廣,沒有半個字的説教;且詩中的主體情緒與客觀意象融為一體,創構出渾整的畫面與意境氛圍。此外,詩以動詞“照”“靠”押韻,卻在每行詩末綴以一個輕聲詞尾“着”,使語氣委婉,節奏舒緩自然,富有散文之美。

2.《蕭紅墓畔口占》

本詩語言樸素、洗練又富於質感。此外,這首詩篇的層次分明,結構和諧,外在的平和與內在的情感張力互相支撐,時間的連續展開,心情的慢慢沉鬱,生者與逝者的對話,在空曠的世界中相互呼應。

月夜

沈尹默

意象——烘托——主旨

霜風明月高樹與樹並立獨立自主個性解放追求自由

蕭紅墓畔口占

戴望舒

拜謁友人墓時長路遠耐寂寞擺放鮮花寄追思漫長痛苦還等待逝者安詳又達觀情誼深厚緬懷追思

《斷章》 《風雨吟》 《統一》

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品味了《月夜》的意境美,《蕭紅墓畔口占》的情感美。接下來請同學們和老師共同學習《斷章》《風雨吟》《統一》這三首詩歌,感受詩中藴含的哲理、作者抒發的深沉情思。

1.卞之琳(1910-20__),江蘇海門人,詩人、翻譯家。曾用筆名季陵、薛林等。抗戰期間在各地任教,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了很大貢獻。《斷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2.蘆荻(1912—1994),著名詩人。原名陳培迪,廣東省南海縣西樵鎮人。 出版的詩集主要有《桑野》《馳驅集》《田園新歌》《海南頌》《荻花集》等。

3.聶魯達(1904—1973),智利當代著名詩人。13歲開始發表詩作,1923年發表第一部詩集《黃昏》,1924年發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詩壇。獲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

1.《斷章》文題解讀

《斷章》創作於1935年10月,是一首精緻的哲理詩。據作者自雲,這四行詩原在一首長詩中,但全詩僅有這四行使他滿意,於是抽出來獨立成章,標題由此而來。

2.《風雨吟》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 20 世紀 40年代初期。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蘆荻久居南國,對中國南方的大風大雨十分熟悉。他將自然的風雨、社會的風雨以及心中的風雨融合在一起,揭示出“我們”所面對的不僅僅是自然的風雨,更是社會的、人生的風雨,鼓勵人們敢於搏擊風雨。

3.《統一》文題解讀

詩歌題目言簡意賅,意味深長,藴含深刻的哲理,耐人尋味。世間萬物,錯綜紛繁,在對立之中存在統一,通過繁多的現象可以窺見單一的本質。詩人採擷極為常見的事物,透過詩意的語言來揭示深刻的哲理。

1.請聽範讀錄音,注意朗讀的感情基調和節奏。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理解詩歌大意。

《斷章》

1.朗讀詩歌,品味畫面美。

詩歌共四行,形成四個美麗而形象的畫面。這四個畫面之間又有什麼聯繫呢?

前兩個畫面,“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橋上”“樓上”這兩個地點,表面看來似乎互不相關,卻因為“看風景”這個動作發生了聯繫。後兩個畫面,“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窗子”與“夢”互不相關,卻在“裝飾”這一點上又發生了聯繫。十分平常的生活畫面,幾個毫不相關的事物,經過詩人精心構思與組合,變得十分耐人尋味。

2.再讀詩歌,理解詩歌的主旨。

(1)從詩人描繪的四個相互聯繫的畫面中,你得出了什麼道理?

人可以看風景,也可以成為別人的風景;明月可以裝飾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裝飾別人的夢,人生可以互相裝飾,事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的。

(2)結合你對詩歌的理解,説説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哲理內涵。

世間萬物本來就是相互關聯、互相依存的,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不論自覺與不自覺,都有可能產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繫。

《風雨吟》

1.朗讀詩歌,描繪詩歌畫面。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六行,畫面感卻很強,請結合詩中一些關鍵的詞,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畫面並做描繪。

“風”“雨”從大地“捲來”“奔來”,氣勢十足,風雨中的大地看起來像是波濤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飄搖不定的舟船;“我”面對“大地的海”,要敢於像年輕的舵手一樣,樹立強烈的責任感,拯救在風雨中飄搖的祖國。

2.結合寫作背景,分析語言,提煉象徵意義,理解作者情感。

(1)開頭兩句“風從大地捲來,雨從大地奔來”中的“卷”“奔”二字有什麼表達效果?

“卷”“奔”這兩個動詞極為生動,描繪出了“大地”動盪的、不安定的和被裹挾着的頗有氣勢的衝過來的動態。

(2)詩歌之中的“風”“雨”僅指自然界的風雨嗎?還有什麼象徵意義?“大地”又有什麼深層內涵?

詩歌中的“風”“雨”,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於“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閲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説,它們也象徵着人生的坎坷與遭遇。這首詩作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這裏遭受“風雨”侵襲的“大地”指的是當時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這樣來説,“風雨”又有了更深層次的含義:當時的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

(3)面對這樣的“大地”,“我”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我”作為一個有志向的敢於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的有為青年,面對苦難中的祖國,產生了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對中國社會前途、對民族命運的深深的擔憂。

《統一》

1.朗讀詩歌,結合題目説説作者是如何表現“統一”這個思想的?

所有的葉與一片葉,所有的花與一朵花,所有的樹與一棵樹,它們都是多對一的關係,“多”與“一”本是對立的關係,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將其等同起來,用對立物表現了“統一”的思想。

2.作者為什麼認為“多”就是“一”呢?為什麼説“繁多是個謊言”?請你結合作者的回答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作者認為“一切果實並無差異”,因此“繁多是個謊言”。作者先寫到了花,又寫到了葉,然而花、葉不論它們擁有怎樣的萬象姿態,它們的本質是為了結出果實,而果實的本質又是為了生命的傳遞。從這點上看,所有的花、葉、果實都有着自己的本質,且就生命傳承的角度而言,這本質也並無不同。因此,繁多是眾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們的本質都是相同的。

3.有人説:“因為所有的葉都是這一片葉,所以認識了這一片葉也就能對所有的葉有所認識。”你認同這個觀點嗎?請説説你的看法。

示例:我認同這個觀點,因為所有的葉都有着葉的共同本質。將零散的事物化繁多為統一,通過事物現象歸結出事物的本質,從而達到對事物更清晰的認識,這也是人類本身就存在的認知規律。

1.《斷章》

該作品含蓄藴藉,語言卻極樸素、平實,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這首詩雖只短短4行,卻試圖用簡明的意象闡釋深刻的道理。詩人通過對“風景”的剎那間感悟,涉及了“相對性”的哲理命題。“你站在橋上看風景”,而相對於樓上的人來説,橋上的“你”就是他們眼中的風景,他們“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而相對於夢見“你”的人來説,“你”則像窗外的明月一樣,“裝飾”了他們的“夢”。

2.《風雨吟》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六句,但意象豐富,意境深邃,並藉此表達出了詩人的情懷。例如,詩歌選取意象“大地”“風”“雨”一起構成了一種氣勢恢宏、驚心動魄甚至讓人有些畏懼的意境,加之“卷”“奔”兩個動詞的巧妙運用,讓讀者可以從這聲勢浩大的氣勢中想象到風雨的狂嘯怒吼,聯想到風雨如晦的國家局勢,由此引發詩人決心要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拯救苦難中的祖國,流露出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心。

3.《統一》

這首詩藴含深刻的哲理,作者用詩意的語言將深刻的哲理詮釋得淺顯易懂,通俗曉暢。例如,作者將所有的葉與一片葉,所有的花與一朵花,所有的樹與一棵樹,用“是”字將其等同起來,揭示了“多”與“一”看似對立的關係,其本質是統一的哲理,點明主旨。

對比閲讀這五首短詩,可以歸納出其具備的共同特徵,一定程度上也是早期白話新詩的共同特點。

①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長短,沒有字數規定;在韻律上,押韻比較鬆散,沒有嚴格規定,但是一般還是會遵循一定的韻腳,如《風雨吟》中的“來”“海”。

②語言上:以白話寫詩,不僅以白話詞語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話的語法結構代替文言語法,並吸收國外新語法,如“霜風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等,語言散文化。

③觀念上:追求個性與獨立,強調作者主體性情、情感與見解,如《月夜》《斷章》《風雨吟》等。

《斷章》——哲理:世間萬物相互依存

《風雨吟》——象徵:風雨大地

《統一》——哲理:對立之中存在統一

對《短詩五首》的講解,基本上達到預期目的,現將成功與不足之處反思如下:

成功之處:依照教學目標,循序漸進,一步步地引導學生體會、感受並理解五首短詩的內在主旨,將學生比較難以理解的內容深入淺出地講解出來,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不足之處:對“五四”時期以來的白話新詩的對比閲讀,受限於學生的知識面和對特定歷史背景的瞭解不足,並沒有展開細品,講解得比較寬泛,學生沒有形成清晰明確的見解,收效不大。

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蕭紅墓畔口占》教案優秀範文三

目標導學二:《蕭紅墓畔口占》 1.簡要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現代著名詩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其中《雨巷》傳誦一時,因而有“雨巷詩人”之譽。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獄。在獄中寫下《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詩篇。

蕭紅(1911-1942),原名張廼瑩,身世坎坷而創作成就很大的現代女性作家。蕭紅老家在黑龍江省呼蘭區,她很早就從東北逃亡進關,輾轉呼號,1932年開始文學創作,用自己的筆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發表成名作《生死場》,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蘭河傳》。

戴望舒與蕭紅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卻是一見如故。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際,蕭紅生病卻得不到正常的治療,死在極度混亂中的香港,年僅31歲。這對於當時同樣在香港堅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來説,自然是一個極大的刺激。這首詩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來後拜謁蕭紅墓時所作,“口占”,説明這是隨口吟成。

2.朗讀詩歌,體會詩中的情感表達。 (1)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 .......

明確:“六小時”説明時間之長,“長途”説明距離之遠,強調“六小時”和“長途”,是寫實,更隱指詩人對已故者友誼的深厚和誠摯。“寂寞”既是詩人當時的實際感受,又是詩人長期以來心境的真實寫照,是詩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調。

(2)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

明確:不説“墓畔”而説“頭邊”,藴藏着詩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過是暫時安睡等豐富複雜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長夜漫漫。 ......

明確:“長夜漫漫”,寫出這種“等待”的漫長、痛苦,難以忍受,也隱喻蕭紅的生命正是在這漫漫長夜中被摧殘的。

(4)你卻卧聽着海濤閒話。 .....

明確:“卻”字,表示詩人與友人雖然天人永隔,逝者卻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詳與達觀。聽“海濤閒話”,海陪伴着逝者,雖仍然不免寂寞,但靈魂卻超然靜觀,從容安詳,道盡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詩語言樸素、洗練又富於質感,充滿暗示;情感表現沉靜、剋制,而又深摯,平淡中見深厚,委婉中滲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優秀的詩篇之一。

三、板書設計

《蕭紅墓畔口占》:情感美

九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精品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領會作品深刻的象徵內涵,理解象徵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及其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覆誦讀理解作品的詩情、詩理和詩味,品味本文語言激越奔放強烈的特點;體會比喻、擬人、反覆等修辭手法對錶達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對比、襯托的運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對革命鬥爭的艱鉅性和複雜性有一定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的無畏而樂觀的精神。

教學重點:

象徵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及其作用;比喻、擬人、反覆等修辭手法對錶達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對比、襯托的運用。

教學難點:

本文的象徵意義。

教學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程序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方式:教師由《雷電頌》中的風、雷、電的形象導入。

教師講述:在第7課,我們學習了《雷電頌》誰能説説文中的風、雷、電代表了哪類人物呢?(學生搶答後教師繼續講述)可以説,在革命戰爭年代,在白色恐怖時期,我們的革命先烈常常借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喊來表達對革命的嚮往與呼喚,比如,前蘇聯無產階級文學家高爾基就是借海燕對暴風雨的呼喚來表達對革命的渴望。那麼作者高爾基是怎樣借海燕對暴風雨的呼喚來表達對革命的渴望的呢?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高爾基所寫的《海燕》吧!(教師板書課題《海燕》)

二、新課研讀

1.形象感知,領略海燕風采。教師出示“海燕形象圖課件”,讓學生認識、感受海燕的形象,讓學生對海燕有初步的認識。

2.熟悉背景,把握時代脈博。(讓學生知道高爾基為什麼要寫對海燕進行歌頌)

(1)讓學生根據自己查閲的資料,向全班同學作一交流。

(2)教師總結:高爾基(1868-1936)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也是前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出生於木匠家庭,四歲喪父,十歲就為生活所迫,走向社會,到處流浪。他當過鞋鋪學徒,輪船雜役,麪包工人等,備嘗人間苦難。他親眼看到勞動人民在沙皇統治下所遭受的壓迫和剝削,這為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他第一次投稿時具名為馬克西姆·高爾基(俄文意為“苦難”)。著名作品有長篇小説《母親》和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詩,是高爾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寫於1901年,那時正是俄國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國的革命運動正不斷高漲。高爾基參加了種.種反沙皇統治的鬥爭,發表了尖鋭抨擊沙皇的演説。他根據自己的鬥爭經歷,寫了一篇帶有象徵意義的短篇小説《春天的旋律》(又譯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發表具有極大的宣傳性和號召力,受到了列寧的高度重視和稱讚。

3.整體感知,描摹活動場景。

(1)教師播放課文錄音。

要求:學生聽讀(不看書,仔細聆聽),並在班上交流聽後感,談自己在聽讀時的所感所想。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注意重音、停頓和語速的處理。

教師個別指導:

示例一:“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在飛翔。”中“高傲”要重讀,語速要快一些。

示例二:“――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要帶着滿腔激情來讀,“更猛烈”要重讀。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並討論:

本文是一首感情強烈的抒情散文詩,以是一幅富有音樂節律和流動感的畫。請同學們思考海燕在幾個不同的場景中活動,在這幾個不同的場景中海燕又有什麼表現?

學生討論交流後明確:

全文給我們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畫面,海燕在這三幅典型環境中活動,其形象逐步完整、鮮明:第一幅,風捲雲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風雨的到來;第二幅,暴風雨迫近,海燕博風擊浪,迎接暴風雨的到來;第三幅,暴風雨將臨,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的姿態呼喚暴風雨。這三幅場景以時間為序,以暴風雨漸次逼近為線索,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逐步展開。

4.品味探究,賞析藝術形象。

(1)學生自主品味。

教師問:同學們,你們讀了本文後,你覺得海燕在你心目中是一個怎樣的形象?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要求:學生髮表自己的言論,在同學間交流自己的感悟。

(2)學生細讀課文,畫出本文中正面描寫海燕形象的語句,體會這些語句的作用。

示例一:“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

賞析:這一句從兩方面來寫。一是從形狀、顏色角度寫,既表現海燕矯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現出一點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從行動角度寫,形容海燕藐視惡劣環境的英勇氣概。

示例二:第二、三段。

賞析:先承前面的“飛翔”而來,以瞬息交替的動作,寫海燕的勇敢低飛,又迅疾高翔的矯健雄姿。而後從聲音角度寫海燕對暴風雨的渴望。

示例三:第九、十段。

賞析:再現前面對海燕的描寫,又用比喻補寫海燕形象。在這裏,作者繪形繪聲地描寫了海燕在海浪與雲空拚搏的背景裏,“叫喊”“大笑”“號叫”,顯示其歡快、豪狀;海燕從“飛翔”到“飛舞”,從“直衝”到“穿過”,從“碰着”到“掠起”更顯出其敏捷、勇猛。

示例三:文章的最後三段。

賞析:這是寫海燕的呼喊,寫它的兩次大聲疾呼,表達了海燕作為報訊者的歡快之情,作為勝利預言家的豪邁情懷。

海燕的形象終於隨着暴風雨的漸次迫近而更加鮮明、完整。

(3)學生齊讀課文同,深入體會海燕形象。

三、師生共同歸納海燕形象

全詩通過對海燕在暴風雨來臨時勇敢、樂觀、大聲疾呼形象的描寫,再現了一個勇猛堅強、樂觀自信,富於獻身精神的大智大勇的無產階級先驅者的形象。

四、佈置作業

課後的“研討與練習1-3題”。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講述:上節課,我們感知了海燕形象,知道了作者是如何來描寫海燕的,那麼作為詩的語言,又是怎樣來表達作者的感情的呢?本節課,我們共同探究這一問題。

二、新課研討

1.指名朗讀課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讀出激情雄渾的氣勢。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義,即象徵手法的運用。

(1)學生回憶在《雷電頌》中所講的象徵手法,教師強調:本文的作者也運用了象徵手法。即象徵是“託義於物”也就是“藉此言彼”。

問:本文的“大海”、“烏雲”、“閃電”等事物以具有怎樣的象徵意義呢?

(2)以小組為單位,分類總結自己在文中所勾畫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徵手法在文中的運用。

討論明確:

海燕象徵英勇善戰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暴風雨象徵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一觸即發的革命形勢,一場醖釀中的推翻沙皇獨裁統治的無產階級革命;大海象徵革命高潮時的廣大人民羣眾的力量;“海鷗”、“海鴨”、“企鵝”這一組意象羣象徵害怕革命會破壞它們的安樂窩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寫海鷗“呻吟”“飛竄”“恐懼”“掩藏”,海鴨“呻吟”“嚇壞”,企鵝“膽怯”“躲藏”的驚恐萬狀的醜態,正是為了與海燕“高傲的飛翔”、歡樂的“叫喊”形成鮮明的對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堅強、樂觀自信的形象,作者對它們進行了無情的鞭撻;烏雲、閃電、雷聲、狂風這一組意象羣象徵黑暗勢力,寫它們的猖狂是為了點明海燕所處的險惡的環境。

此外,本文還兩次寫到大海與風、雲、雷、電展開了殊死搏鬥,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與鬥爭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終戰勝烏雲、閃電,象徵了無產階級革命必勝的前途。

3.問題討論,合作探究。

教師出示下列兩組問題,學生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結尾,海燕為什麼像“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為什麼海燕對暴風雨充滿了渴望?海燕的兩次大聲疾呼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本文是如何綜全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

三、歸納總結本文:

作者對海燕搏風擊浪,勇敢、樂觀、堅強的描寫,讚揚了像“海燕”一樣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鞭撻了“海鷗”“海鴨”“企鵝”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烏雲、狂風”為代表的勢力,表現了作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

四、佈置作業

研討與練習中的第四題

板書設計:

一會翅膀碰着波浪 迎戰暴風雨,象徵勇猛堅

海燕 一會箭一般地衝向烏雲 強,樂觀自信的無產階級

叫喊着 革命先驅者

海鷗:呻吟、飛竄、恐懼、掩藏 懼怕暴風雨,象徵害怕革命

會破壞他們安樂窩的形形色

海鴨:呻吟、嚇壞了 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與

海燕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

企鵝:躲藏 海燕的形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866mg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