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九年級語文上冊《三顧茅廬》精品教案(精選17篇)

九年級語文上冊《三顧茅廬》精品教案(精選17篇)

九年級語文上冊《三顧茅廬》精品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九年級語文上冊《三顧茅廬》精品教案(精選17篇)

1.理清文章脈絡,複述故事情節。

2.分角色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抓住描寫張飛的關鍵詞語,感悟張飛的性格特點,學習側面描寫襯托人物特點的方法。

3.體會劉備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

4.學會尊重他人、以誠待人、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質。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諸葛亮在中國是家喻户曉的人物。在任何時候提到諸葛亮,作為一箇中國人,都會有一種由衷的自豪感。因為,這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百分之百的中國的智多星。今天,我們將學習的“三顧茅廬”不過是諸葛亮眾多故事之一,但是,僅僅從這一個故事中,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我們就可見一斑。(板書課題、作者)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積累生字詞

(1)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拜謁(yè)  綸巾(guān)  末胄(zhòu)

愧赧(nǎn) 傾頹(tuí) 存恤(xù)

殆盡(dài) 疏懶(lǎn) 鄙賤(bǐ)

如雷貫耳(guàn)   頓開茅塞(máo)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窗外日遲遲:太陽緩慢落山的樣子。

未審得入覽否:明白,知道。

不勝愧赧:因羞慚而臉紅。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竊命:篡奪國家權力。

而不知存恤:愛惜,體恤。

總攬英雄:廣為延攬。

惟將軍圖之:考慮。

(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現在曹操已經擁有了百萬軍隊,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高低。

②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益州地勢險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產豐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業。

2.作者鏈接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山東東原(今山東東平)人,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説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説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説《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回答:誰“三顧茅廬”幹什麼?

【交流點撥】劉備三顧茅廬尋求智者諸葛亮的幫助。

2.以各種形式讀課文,然後小組討論——通過讀課文,瞭解劉備、諸葛亮分別是什麼樣的人。

【交流點撥】劉備求賢如渴、禮賢下士;諸葛亮滿腹經綸,智慧過人。

3.默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交流點撥】第一部分(1):劉備準備第三次去拜見諸葛亮。

第二部分(2-3):劉備與諸葛亮見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諸葛亮隨劉備出山。

(二)深層探究

1.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交流點撥】第二段中張飛、劉備的對話以及“下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階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個時辰”等細節描寫;第四段中“在莊中共宿一宵”等情節。

2.文章主要寫劉備與諸葛亮的見面,卻多次寫到張飛,這樣寫有什麼作用呢?

【交流點撥】文章多次寫張飛與劉備的對話,是通過寫張飛的急躁、魯莽來反襯劉備三顧茅廬的耐心與誠心,表現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美好品質,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文章是怎樣刻畫人物形象的?

【交流點撥】小説通過典型的人物語言和行動描寫刻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劉備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為了見到諸葛亮,他甘願立上“半晌”“一個時辰”,態度十分恭敬,張飛則是粗獷豪放,莽莽撞撞。諸葛亮則是一個經天緯地之才,從他未出茅廬而能對天下形勢正確分析即可看出。

四、板書設計

五、拓展延伸

1.學了《三顧茅廬》後,你有什麼收穫和啟發呢?

【交流】①我們對人一定要誠心誠意;②當今社會也要形成尊重人才,愛惜人才的風氣;③要學習諸葛亮,平時刻苦攻讀,關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2.課後閲讀《三國演義》或觀看相關影視作品。

九年級語文上冊《三顧茅廬》精品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瞭解作家作品,積累字詞。

2.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節。

3.分析人物形象並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4.通過古典小説的學習,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節。

難點:分析人物形象並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導入新課: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羣雄紛爭。劉備胸懷大志,急於尋求人才,輔助自己實現統一大業,於是就有了“三顧茅廬”這一典故。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經千年傳唱,已成佳話。然而古來君主禮賢下士的例子並不少見,為何“三顧茅廬”成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這其中有什麼祕密呢?想要深入瞭解,請同學們走進今天的課文。

一、引導自學(8分鐘)

明確自學要求,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合作探究:有疑惑的地方同桌可以進行合作交流。

自學要求:(大屏幕出示)

(一)默讀課文,瞭解作者及作品。

(二)畫出生字詞語。

(三)疏通文意,理清情節。

二、展示反饋(時間:7分鐘)

(一)文學常識

1.作者:【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説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説的鼻祖,代表作《三國演義》。羅貫中生於元末社會動亂之時,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於流俗,曾參與反元的起義鬥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羅貫中編著的小説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三遂平妖傳》等。

2.作品:《三國演義》:又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説,也是歷史演義小説的開山之作。所謂“歷史演義”,就是用通俗的語言,將興廢爭戰、朝代更替等為基幹的歷史題材,組織、敷演成完整的故事,並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美學理想。

3.補充背景介紹:《三顧茅廬》這篇課文發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卧龍崗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一顧茅廬遇崔州平,論天下事;二顧茅廬遇諸葛均、黃承彥,留下書信。

第三次終於相見。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課文就是從三顧茅廬開始寫起的。

(二)生字詞語

拜謁(yè) 今番(fān) 叱(chì)

僥倖(jiǎo) 豈可相強(qiǎng) 謬(miù)

傾頹(tuí) 竊命(qiè ) 沔水(miǎn)

如雷貫耳:響亮得像雷聲傳進耳朵裏。形容人的名聲大。

經世奇才:舊時稱治國安民的才能。

思賢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頓開茅塞:比喻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三)理清情節

1.釋題:三顧茅廬

明確:三顧茅廬”是三次拜訪茅廬的意思,“顧”的意思是拜訪。

三顧茅廬指劉備為了興復漢室,建功立業,三顧茅廬尋求智者諸葛亮的幫助,擺脱困境的事。

2.情節

開端(①):劉備力排眾議,決定三顧茅廬。

發展(②):劉備第三次得以成功遇見諸葛亮

高潮(③):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謀興邦定國之策。

結局(④):劉備拜請諸葛亮出山相助。

三、精講點撥(時間15分鐘)

(一)劉備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這表現了他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從劉備的動作(下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神態(拱立階下),語言(其時劉備已年過40,孔明才27,劉備卻稱孔明為“大賢”並稱“拜見”)可以看出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 正面描寫

禮賢下士、求賢若渴。

(二)張飛、關羽有怎樣的性格特點?寫二人的反對有什麼作用?

張飛大怒,謂雲長曰:“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後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明確:張飛的話表現了他直爽、魯莽、暴躁、不計後果的特點,也寫出了對備的忠心。

關公曰:“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於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況吾欲見大賢耶?”張飛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汝何太無禮!今番汝休去,我自與雲長去。”

穩重、顧全大局

明確:二人的反對,反襯出劉備的有遠見、有誠意以及求賢若渴的急切心情和虔誠態度。(側面描寫)

(三)結合人物描寫的方法,分析諸葛亮的人物形象。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大智大勇。

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明確:短短數語,描繪了諸葛亮的外貌、表現了他超凡脱俗、飄飄然同神仙的非凡氣質。

諸葛亮為劉備分析天下大勢的內容被後人稱作“隆中對”,請你説説,“隆中對”是如何幫助劉備分析天下大勢的?

【明確】

對曹操,誠不可與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對荊州,可爭,作為根據地。對益州,可圖,作為根據地。最終目標:成霸業,興漢室。

神機妙算、足智多謀、有雄才大略

次日,諸葛均回,孔明囑付曰:“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後人有詩歎曰:“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明確:淡泊名利,喜愛躬耕的閒適.

(二)課文寫劉備聽完了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後,説“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明確】這是從側面烘托諸葛亮神機妙算、足智多謀。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也讓劉備找到了實現宏願的途徑,興復漢室有了可能性。)

(四)人物小結

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寬容大度、虔心誠意,有遠見、有政治抱負。

張飛:性格暴躁、魯莽。

關羽:穩重、顧全大局。

諸葛亮:雄才大略,深謀遠慮,謙虛謹慎,淡泊名利

關心人們疾苦。

1.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2.合作探究:先指名學生展示,有困惑的地方小組交流合作探究。

3.教師明確或點撥。

作為一篇小説,課文刻畫人物用了哪些手法進行描寫?

典型的動作、語言、神態描寫;

對比突出人物性格;

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四、梳理歸整(時間2分鐘)

文章通過劉備“三顧茅廬”之事,既表現了他為興蜀漢大業而禮賢下士的寬宏氣度和求賢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曉天下事的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五、拓展延伸(時間2分鐘)

學了《三顧茅廬》後,你有什麼收穫和啟發呢?

學生談,考慮不到的教師指點

明確:

1.我們對人一定要誠心誠意;

2.當今社會也要形成尊重人才,愛惜人才的風氣;

3.要學習諸葛亮,平時刻苦攻讀,關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六、教師小結(時間2分鐘)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唯一讓我們記住的那就是劉備對人才的尊重,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古訓:尊重人才。只因劉備有了這樣的優良特徵,才能收穫孔明的結草銜環以報,才能建立起一方霸業。我們今後要學習人物的優良品質,也開創出屬於我們自己的一片天。

九年級語文上冊《三顧茅廬》精品教案 篇3

《三顧茅廬》教案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瞭解課文的內容,感受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知道《三國演義》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們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學生簡單介紹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三國時期的故事《三顧茅廬》。(板書課題)

學生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

1、出示自讀要求。

(1)藉助拼音讀準田字格中的生字,讀順課文。

(2)自學生字,懂得它們的書寫方法。

(3)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按要求自讀課文。

教師巡視,及時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分段讀課文。

教師相機指導生字的讀音。

(2)檢查字形掌握情況。

茅:與“矛”比較。

統:與“流”比較。

宜:與“宣”比較。

(3)交流詞語的意思,

三顧茅廬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

羣雄紛爭 茅塞頓開

(4)指名説説自己沒讀懂的地方。

三、再讀課文,初步瞭解內容

1、放錄音範讀全文。

2、指名説説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3、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實現統一中原的大業,諸葛亮真有這樣的雄才大略嗎?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讀第四自然段,加以體會,理解“茅塞頓開”)

4、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後,高興地説:“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尊重人才等)

5、討論:從這個故事中,你體會到了劉備什麼樣的品質?

四、作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用鋼筆描紅。(文後練習2)

第二課時

一、 複習導入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建立統一祖國的大業。諸葛亮在二十一年後回憶起這件往事,還感激萬分,寫下了這樣幾句話

1、出示《出師表》節選。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聽教師朗讀,體會其中的意思。(能聽懂多少是多少,不要過高地要求)

2、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根據自己的理解説一説

二、細讀課文

1、諸葛亮對劉備的三顧茅廬可以説是記憶猶新、歷歷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銘心的。這是為什麼呢?

2、討論: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是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呢?自由讀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詞語來回答。(誠心誠意)

默讀課文二、三自然段,畫出表現劉備“誠心誠意”的詞語和句子。

3、組織交流:

(1)劉備生氣地説:“你一點兒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同桌分角色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2)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3)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階下等候。感情朗讀這一句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個時辰……

(與“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進行對比)

交流從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麼?

(思考:從這裏你體會到了什麼?)

4、小結: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他怒斥張飛、三顧茅廬。還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馬步行,在房門外恭候多時,快步走進草堂和諸葛亮見面……看來,劉備渴望得到諸葛亮這個賢才已經到了如飢似渴的地步。這就叫“求賢若渴”。

5、齊讀第五自然段

三、小練筆:

正因為劉備求賢若渴,所以《三國演義》中寫劉備二顧茅廬而不遇孔明時,他親自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留給諸葛亮。這封信,一般讀《三顧茅廬》的人都忽略了。其實這封信也深深地打動了諸葛亮的心。因為信中,劉備將自己的一番誠意、仰慕之情抒發的淋漓盡致。現在,請大家發揮想象,替劉備寫一封簡短的信留給諸葛亮。

九年級語文上冊《三顧茅廬》精品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結合詩人的生平、思想側重理解詩歌“悽切而不衰颯”的抒情特徵。

2、比較兩首貶謫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3、初步掌握貶謫詩的一般特徵。

【教學重、難點】

理解本詩“悽切而不衰颯”的抒情特徵。

【教學課時】

1課時

一、導入

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以治國平天下為人生價值的最高實現,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由士而仕、投身宦海。但宦海有不測風雲,忠而被貶,賢而遭遷不乏其人。貶官的遭遇,除了降職、貶逐前往荒遠之地外,不少人還經歷過囹圄之禍。屈原、白居易、劉禹錫等,均曾有過這樣辛酸悽慘的經歷。韓愈也未能逃脱。你對韓愈瞭解有多少?

二、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元和十四年(819),憲宗迎佛骨入大內,他上表力諫,為此被貶為潮洲刺史。不久回朝,歷官國子祭酒、吏部侍郎等顯職。卒於長安,韓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強統一,反對藩鎮割據。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統的繼承者自居。他反對六朝以來的形式主義的駢偶文風,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領導了中唐古文運動。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 ,“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蘇洵《上歐陽內翰書》)。有“韓潮蘇海”之稱。

韓愈的詩也有獨創成就,向來亦稱大家。其藝術特色,主要表現為奇特雄偉、光怪陸離。韓愈寫詩的方法,是"以文為詩"。

潮州韓文公祠柱聯:

“闢佛累千言,雪冷藍關,從此儒風開海嶠;(海嶠:近海多山之地,指嶺南地區。) 到官才八月,潮平鱷渚,於今香火遍瀛州”(潮州古有瀛州之稱)

(韓愈在潮七個多月,卻影響了千餘年。貶潮,對韓愈而言或許是不幸,但對潮州百姓而言則是大幸。千年回眸,這位文化巨人在潮州留下的印痕依舊清晰深刻:“不虛南謫八千里,贏得江山都姓韓。”像韓江、韓山,祭鱷台,韓祠橡木、鱷渡秋風、昌黎舊治、昌黎國小等等,無不言説着潮人從古到今對韓愈的敬仰。更有宋時就建在韓江東岸筆架山麓的韓文公祠,是我國現存歷史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韓愈祠。)

(簡介詩人的經歷,本詩背景)(知人論世)

三、初通詩意,整體感知

先聽朗讀,學生跟讀,疏通詩意後學生再讀,體會情感。

(一篇《論佛骨表》早晨上奏給皇帝,晚上就被貶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本來想為皇帝清除危害社會的事情,怎麼會顧惜我衰朽的殘年餘日呢。 雲彩橫出於秦嶺,我的家在哪裏? 雪漫藍田關,連我騎的馬都不往前走。 知道你遠道趕來送我是有深厚的情意,你做好準備到南方的瘴氣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

古人借詩傾吐心聲,你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悽切)

清人紀昀認為《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語極悽切,卻不衰颯” 。

四、研讀文本

1、“一切景語皆情語”,請找出寫景的句子。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2、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學生想象描繪)

3、這幅畫面有着怎樣的特點?(境界雄渾)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橫”字言廣度,“擁”字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境界雄闊,氣象蒼茫,為人們所激賞。

4、“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在此想向我們傾吐什麼?(體會出句與對句分別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秦嶺” 指終南山。雲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詩),何況天子更在“九重”之上,豈能體恤下情?雲遮霧繞的重重山嶺象徵着和故里、君王的重重阻隔。他此時不獨繫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後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峯驛旁山下。”可知他當日倉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若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

第六句既是實寫也是虛寫,實寫大雪阻路,馬難前行,虛寫詩人留戀長安,不忍離去的感情。“馬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馬不前” 其實是人不前,是由於作者心事過重的緣故,詩人感到前途艱險渺茫,連馬也為自己悲傷得不肯前進了。

五六兩句中“秦嶺家何在”與“藍關馬不前”,一回顧,一前瞻,也是兩兩相對,愈見其悲。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要讀出悲意)

5、頸聯是本詩唯一寫景的一聯,寫景的作用是什麼?

頸聯:顧瞻無所,即景寫情。這一聯通過對壯闊景色的描繪.渲染出嚴峻冷酷的氣氛,與孤苦渺小的個人形成強烈的對比,暗示前路的艱辛,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6、詩人為什麼會流露出這樣的感情?在文中找出對應的詩句。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首聯:直寫獲罪被貶的原因。

7、首聯主要運用什麼表現手法?有何表達效果?

手法:對比

一封奏書,招致被貶數千裏之禍。“朝” “夕”之間命運發生如此急劇的變化.這是多麼巨大的反差! “九重天”,言宮禁之深、皇權之威。“路八千”言貶謫之遠、受挫之慘。作者巧妙地使用“一封” 與“八千”、“朝”與“夕”。讓數量與時間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把突然的變故具體化、形象化,增強了感染力。他很有氣概地説,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

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與“夕貶”,而且一貶就是“八千里”,詩人雖遭獲譴亦無怨悔。

8、頷聯表明詩人怎樣的心跡?

頷聯亦敍亦議,表明心志。這一聯寫詩人慾除弊事反遭貶.不惜殘年而無悔,意氣堅定。

(詩人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真有膽氣,儘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正不阿。)

小結:詩的前四句:忠而受貶。敍述議論,簡潔明快、慷慨激昂。

9、試分析尾聯的作用。(提示:結構與內容)

結構上扣題,尾聯向侄孫交代後事,沉痛鬱悶,內容上進一步深化詩意。 “知汝遠來應有意”,通過侄孫的心情寫出自己前途之艱險難測.寫出因遭受貶謫的無窮傷感,進一步吐露了淒涼之情。“好收吾骨瘴江邊”,表明作者對未來的思考,詩人自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也無可奈何,只有冷靜地面對了。《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老臣蹇叔哭師時有“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向侄孫從容交代後事,語意緊扣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悽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10、現在談談你對紀昀的 “語極悽切,卻不衰颯”的理解。

“朝奏夕貶”,“路八千”,“衰朽殘年”,“家何在”,“馬不前”,“好收吾骨瘴江邊”,都是極為悽切的,但詩人的情感基調並不衰颯。原因是詩中融入了詩人慷慨激昂、剛直不阿的情感;同時在寫景抒情上,“雲擁雪橫”,境界雄渾,氣勢磅礴,具有撼動人心的力量,所以讀起來不覺得衰颯。

五、總結全詩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一首比較深刻的政治抒情詩,詩人把朝廷的腐敗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結合到一起來寫,表白了自己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氣。 詩的前四句:忠而受貶。敍述議論,簡潔明快、慷慨激昂。後四句:藍關示湘。宕開一筆,以寫景敍事來曲致己意,悽楚悲涼,感情基調為之一變,造成全詩開闔起伏、沉鬱頓挫。

九年級語文上冊《三顧茅廬》精品教案 篇5

過賈誼宅

劉長卿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劉長卿唐詩鑑賞:

《過賈誼宅》又題《長沙過賈誼宅》唐肅宗至德年間,劉長卿以檢校祠部員外郎身份,到湖南任轉運使判官,又任淮西鄂嶽轉運留後,遭鄂嶽觀察使吳仲孺所誣諂,被貶為潘州南巴尉。赴潘州途中,路過長沙賈誼故宅,想到賈誼的遭遇與自己有幾分相似,很是感慨,因此寫下了這首憑弔賈誼的七言律詩。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一開始,詩人就以無限感慨,述及賈誼的不幸遭遇。

賈誼是西漢初期的著名的政治家,二十歲任博士,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的主張,受文帝劉恆的賞識,卻因此受到守舊派的詆譭,被貶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多後,任樑懷王太傅。樑王墜馬死,他自傷沒有盡到作太傅的責任,不久鬱郁而死,年僅三十三歲。賈誼懷才不遇,空有一身才志,引起詩人無限感慨。這兩句既寄託了詩人對賈誼的無限同情,同時也抒發了自己被貶謫的憤懣心情。

接着三、四兩句寫賈誼故宅的蕭瑟、寂寞景象。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意思是説,賈誼已經逝去很久,他所留下的故宅,也只剩下秋草、寒林和斜日殘照這樣的一些蕭瑟、寂寞景象,只能讓後人憑弔而已。

賈誼在長沙時,作有《鵩鳥賦》,賦中有“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野鳥入室兮,主人將去”等句子。這裏的“人去後”、“日斜時”,是借用其字面,兼抒懷古之意。這兩句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秋草、寒林、斜日殘照,體現出詩人清冷的心情,並且很自然地開啟下文的感慨。

五、六兩句,歎惜賈誼懷才不遇。

“漢文有道恩猶薄”,意思是説,漢文帝本是一個有道之君,賈誼生逢明君,可是卻不被重用,遠謫長沙,竟齎志以沒,所以詩人不禁有“恩猶薄”之歎。

“湘水無情吊豈知”,這句意思是説,賈誼在被謫往長沙途經湘水時,曾作賦以吊屈原,賦中尖鋭批判了那個是非不分、賢佞不辨、忠貞之士受制於羣小的黑暗社會現實,為屈原鳴不平。但“湘水無情”,哪裏會把這吊念之意寄語屈原呢?這句語言委婉曲折,既為賈誼吊屈原而感歎,同時也為自己吊賈誼而生悲,抑鬱不平之情傾注其中。

最後兩句,感歎賈誼遠逐天涯。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江山寂寥,天涯飄零,究因何事呢?“搖落”二字,是宋玉《九辯》中描寫秋天草木凋零之詞。杜甫曾有“搖落深知宋玉悲”(《詠懷古蹟》第二首)之句。

作者這裏借用此二字,既用以悲歎賈誼之被逐,亦悲歎自己之飄零。“君”,指賈誼,也用以自比。詩人明知賈誼因遭讒被貶謫到長沙,末句卻故作設問,這種曲折的手法,更能抒發逝者和詩人自己飄零天涯的傷感。

這首詩將對賈誼謫居長沙的憑弔和詩人自己受貶謫的心情融合在一起進行表現,借古喻今,寓情於景,既表達了對逝者的同情,同時又從中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抑鬱不平以及對當時昏暗現實的不滿情緒。

九年級語文上冊《三顧茅廬》精品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彙。2、學習文章把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3、深刻理解和正確評價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常見實詞的意義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思想境界。

教學難點:學習文章敍事、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體會文章駢散結合的句法形式。

教學方法:誦讀法 講授法 討論法 交流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型:新授課。

教學用時:3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介紹“記”相關知識和岳陽樓情況

2、作家作品介紹

3、積累生字詞

4、教師範讀,學生自由讀課文。

三、藉助工具書和課本註釋,讀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師提示重點詞語與句子,要求學生自讀時注意。

四、默讀課文,理清條理:

全文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記敍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寫“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第一層(2自然段):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

第二層(3—4自然段):用兩個排比段分別寫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五、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交流,教師作提示性講解分析。

(一)速讀第一段,回答下列問題:

1、第1自然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這背景是什麼?説明了什麼?

2、首句中“謫”字點明瞭滕子京當時的處境。滕被謫以後心情不好,準備修好岳陽樓後“憑欄不慟數場”。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開頭就點出這個“謫”字,這不是存心觸痛老朋友嗎?試聯繫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這樣寫是否別有深意?

(二)齊讀第2段,思考:

1、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有哪些?

2、第二段寫“岳陽樓之大觀”,雖然概括,卻寫得富於形象,氣魄宏大。仔細體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詞語取得這樣的效果的?

(三)細讀第3、4段,思考

(1)説説作者為表現“悲”“喜”兩種不同的感受,分別選取了哪些有特徵的景物?又是怎樣渲染氣氛的?

(2)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3)兩段在結構上也是完全相同的;甚至連前後兩個抒情句的表達方式也完全相同。試聯繫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兩個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為什麼?

(四)自由讀第5段,回答:

(1)“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

(2)“進”、“退”指什麼? “微斯人”的“斯人”指什麼人?

(3)作者認為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裏?

(4)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

(5)這種“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實際也許並不存在。聯繫有關作者的資料,説一説作者為什麼要議論這種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人物。

(6)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六、朗讀全文。要求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進一步領會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以及具有音樂感的語言特色。

七、教師小結,佈置作業

九年級語文上冊《三顧茅廬》精品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疏通字詞,瞭解文意,初步瞭解《紅樓夢》和曹雪芹。

2.瞭解課文中怎樣描寫賈府這一典型環境,理解環境描寫的特點。

3.分析、概括劉姥姥的性格特點,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4.體會作者寫這場“笑劇”的用意。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積累生字詞

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瀟湘(xiāo)  篾片(miè)  發怔(zhèng)

麈尾(zhǔ) 砒霜(pī) 蓼漵(liǎo xù)

岔氣(chà) 促狹(cù) 戧金(qiàng)

秋爽齋(zhāi)

2.作者鏈接

曹雪芹(約1715—約1763年),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説曹北頁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了一段錦衣紈絝、富貴風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後又移居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朋友救濟為生。曹雪芹素性放達,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多年艱辛,終於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通過各種方式誦讀課文,瞭解文章大意。

2.快速瀏覽課文,梳理文章脈絡。

【交流點撥】第一部分(開頭——“二人便如此這般的商議”):寫鳳姐、鴛鴦等人設局取笑劉姥姥。

第二部分(李紈笑勸道——又放了一桌):寫劉姥姥上演“笑”劇的過程。

第三部分(劉姥姥看着李紈與鳳姐兒……結尾):寫劉姥姥上演“笑”劇後的感慨及鳳姐、鴛鴦等人以實情相告。

3.劉姥姥進大觀園後表演了一場“笑”劇,這場“笑”劇是誰導演的?她們為什麼要導演這場“笑”劇?

【交流點撥】是由鳳姐、鴛鴦等人導演的。她們覺得劉姥姥的言行舉止與大觀園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於是就拿劉姥姥來取笑,以哄賈母開心。

4.這場“笑”劇的背後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交流點撥】包含着作者的悲憫與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憫尊敬的眼光來描寫劉姥姥這位胼手胝足換取温飽的市井小民;同時也透過了劉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賈府“朱門酒肉臭”的景象,對賈府的腐敗進行了深重的譴責。

(二)深層探究

1.體會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

劉姥姥便伸箸子要夾,那裏夾的起來。滿碗裏鬧了一陣,好容易撮起一個來,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來,滾在地下。

【交流點撥】這是鳳姐讓劉姥姥吃鴿子蛋時的情形:鴿子蛋本來就小,筷子沉且滑,劉姥姥在大觀園這樣的場合又很怯懦,於是吃鴿子蛋時的滑稽就可想而知。

“鬧”“撮”兩字寫出了劉姥姥使不習慣沉且滑的筷子,夾不住鴿子蛋,以至於鴿子蛋滿碗亂跑的情形,生動傳神地寫出了劉姥姥夾鴿子蛋時的窘態;“伸”字突出了劉姥姥吃鴿子蛋時的小心翼翼而又憨態可掬;“滑”和“滾”兩字寫出了筷子光滑、鴿子蛋小,且鴿子蛋掉下時速度之快。總之,這些動詞生動傳神地寫出了劉姥姥吃鴿子蛋時的滑稽可笑而又憨態可掬的神態,突出了劉姥姥的樸素、小心翼翼、怯懦的性格特點。

2.課文細緻地描寫了各具情態的“笑”,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請説説主要人物的笑有什麼不同,反映了他們怎樣的性格特點。

【交流點撥】鳳姐、鴛鴦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們善於計謀,愛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點;探春、史湘雲、薛姨媽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們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點;林黛玉的笑極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養而又謹慎的性格特點;寶玉笑時鑽到賈母的懷裏,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氣的性格特點;惜春笑得肚子疼,讓奶姆給揉腸子,反映出她嬌氣、孩子氣的性格特點;賈母笑得眼淚流了出來,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點。

3.結合劉姥姥的言談舉止,分析這個人物形象。

【交流點撥】“原是鳳姐和鴛鴦商議定了,單拿了一雙老年四楞象牙鑲金的筷子與劉姥姥。劉姥姥見了,説道:‘這叉爬子比俺那裏鐵杴還沉,那裏強的過他。’……也照樣換上一雙烏木鑲銀的。劉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銀的,到底不及俺們那個伏手。’”“老劉,老劉,食量大似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別的罷了,我只愛你們家這行事。怪道説‘禮出大家’。”“姑娘説那裏話。咱們哄着老太太開個心兒,可有什麼惱的!你先囑咐我,我就明白了,不過大家取個笑兒。我要心裏惱,也就不説了。”

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個鄉下人進了美輪美奐的大觀園,處處感到新鮮,處處感到好奇,也因此鬧了很多笑話。因為這些內容完全不同於賈府平日的生活體驗,大家覺得新鮮有趣!至於劉姥姥種.種少見多怪的話語與舉動,雖引人發笑,但那是因為她以前從沒見過這些人事物,當然處處透露着新鮮無知,好奇多問,處處引起鬨堂大笑。不過,她對每項新奇東西所引出來的神態,流露的每一句言詞,純然出自本性天真,恰如其分,並不帶絲毫牽強附會,矯揉造作。所以她俗雖俗,卻俗得可愛。

一個七十五歲的老人,為了生活,扯下了自己的尊嚴,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譜,變成一個引人發笑的對象。劉姥姥是丑角,但她絕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是為了哄老太太開心。所以,劉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為了環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裝作愚者,以獲得別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劉姥姥面對賈家生活的豪奢,卻不是表現出羨慕的情狀,反而只是一心一意計算着平實的居家生計的方便和舒適;金銀的筷子反而不及平常的合用,作者利用幾個細節塑造出劉姥姥的樸素實在的老農婦形象。

四、板書設計

五、拓展延伸

1.下面是《紅樓夢》中的人物描寫,請説説分別寫的是誰?

(1)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脣未啟笑先聞。

(2)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

(3)脣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面若銀盆,眼如水杏。

(4)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

【交流】(1)王熙鳳 (2)林黛玉 (3)薛寶釵 (4)晴雯

2.課後閲讀《紅樓夢》。

九年級語文上冊《三顧茅廬》精品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運用肖像、語言、動作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方法,語文第五課《故鄉》。

2、學習在前後對照中展示人物性格變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寫法。

3、認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的黑暗是造成農村和鄉鎮經濟衰敗、農民破產、人民生活艱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級觀念釀就的人與人之間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這種痛苦和悲哀。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認識造成農村經濟衰敗和人與人之間隔膜的根源。

教學方法:講析、討論、朗讀

教學用具:計算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由回憶所學的魯迅作品導入,並簡介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説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們要學的《故鄉》就選自《吶喊》。

二、體裁:小説

三、背景:

1、請問魯迅的故鄉在哪?

(浙江紹興)

2、對魯迅的故鄉你瞭解多少呢?《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給了我們一些關於魯迅故鄉的信息,從生意盎然,趣味無窮的百草園到嚴肅古樸又不乏樂趣的三味書屋,可以看出魯迅的故鄉如何?

明確:不僅景美,而且人淳樸、善良、友好。

3、作者滲透在字裏行間的是他對故鄉的什麼情感?

(留戀、喜愛、思念之情。)

4、在這一篇《故鄉》中,作者抒發的是這種留戀、喜愛、思念之情嗎?為什麼?

(不是,因為故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很糟糕。)

5、隨着時代的進步,社會應不斷髮展變化進步,可為什麼故鄉會越變越糟了呢?聯繫課文背景思考。

時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趕跑了一個皇帝,卻並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尤其是農民,境況日益惡化,過着飢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魯迅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了在現實社會生活的重壓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鄉的人和事,十分悲憤,1921年1月便以這次回家的經歷為題材,寫了這篇小説,國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語文第五課《故鄉》三課時》。

6、提問:課文中的“我”是不是魯迅呢?

(當然不是,小説中的人物是虛構的。文藝作品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四、整體感知:聽讀課文後,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

五、理清文章的結構:

速讀全文,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

討論並歸納:依據時間的順序,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描寫了故鄉的蕭條景象和“我”見到故鄉的複雜心情,並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從“第二日清晨”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

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完)寫“我”懷着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但“我”並不因此消沉、悲觀,而是寄希望於未來和下一代。

2、再次閲讀課文,瞭解小説中的人物,試説説自己對這些人物的印象分別是什麼。

六、小結:

小説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 “離故鄉”的情節安排,寫了“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

七、作業:

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

1.裝弶( )2.腳踝( )

3.恣睢( )4.偶然( )

5.嗤笑( )6.陰晦( )

7.愕然( )8.顴骨( )

九年級語文上冊《三顧茅廬》精品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孤獨之旅》節選自曹文軒的長篇小説《草房子》。課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鴨生活中,戰勝了恐懼和孤獨而成熟、堅強的成長曆程。孤獨,是生活給予人生成長的一道美麗又殘酷的題目,小説命名為“孤獨之旅”,藴含深刻意味。在體驗欣賞過程中。既能擴展學生視野、豐富情感,又能激發學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態,樹立奮進的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文中杜小康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豐滿起來的。而小説中出色的自然環境描寫(如鴨羣、蘆蕩、風雨)又為人物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背景。教讀課文。重點在於引導學生體會環境、細節描寫對人物刻畫、主題表達的重要作用。

為此,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在自讀中圈點勾畫,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讀中進入情境,體會作品意藴;在研讀中聯繫實際,體驗成長的感受。初步把握鑑賞小説的一般原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厚實、嬉鬧、乖巧、驅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詞語。

2、理解小説內容,體會標題的含義。

能力目標

1、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課文主題。

2、體會小説中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鑑賞小説的方法。

3、品味小説精美傳神、意味深長的語言。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悟人物的成長曆程,擴展視野,豐富情感體驗,樹立奮進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教學重點

梳理主人公的成長曆程,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聯繫生活實際,深層感悟小説意味。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小説的語言平白、樸實,沒有過多的文采修飾,符合少年主人公單純、簡單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和主題起重要的作用。引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進入作品情境,理解課文內容。

2、點撥法 教學中通過設置疑點,引導學生質疑思索,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自主探究,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如對文題“孤獨”含義的深層領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感知文意。梳理情節,領會標題含義。品味語句.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聯繫生活實際,拓展感悟。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合唱《陽光總在風雨後》)

同學們,歌詞意藴豐富。的確,人生旅途,並非時時一帆風順,往往充滿辛酸,飽含痛楚與淚水,其實生命也就是在這樣的鍛造中成熟豐滿的。如果説這是成長需要付出的代價的話:那麼“孤獨”也應是我們無法迴避的人生題目。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曹文軒的《孤獨之旅》,去體驗少年杜小康在牧鴨生活中所經歷的一段孤獨生活。(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鏈接

作者簡介:

曹文軒,1954年生於江蘇鹽城農村。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後留校任教。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著有長篇小説《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學術性著作《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面對微妙》《曹文軒文學論集》《患維論——對文學的哲學解釋》等。小説《草房子》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1999)。電影《草房子》獲第19屆金雞獎最佳編劇獎、1998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第4屆童年獎以及影評人獎、第14屆德黑蘭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大獎“金蝴蝶”獎。

三、整體感知

1、學生速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疏解下列字詞。

投影:

(1)注音

軒(xuan1) 嬉鬧(xi1) 凹地(ao1) 雍(yong1) 摻雜(chan1)

膽怯(qie4) 撅(jue1) 給予(jj3 yu3) 覓食(mi4) 撩逗(1iao2)

(2)釋義

厚實:豐富、富裕。

嬉鬧:嬉笑打鬧。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樣子。②失意的樣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討人喜歡。②機靈。

驅除:趕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況、聲譽等下降得很厲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邊兒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

2、學生自由誦讀,用小説的三要素概括課文內容,並談談你閲讀課文的感受。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小説講述了杜小康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磨難,逐漸成熟、堅強的故事。

(1):小説中杜小康面對陌生的自然環境。心理由恐慌、孤獨走向堅強的經過,體現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難,戰勝了困難,取得了勝利;並且使自己在鬥爭中成熟堅強起來。

(2):課文告訴我們:人除了要戰勝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戰勝自我。

(3):小説啟迪我們:少年要面對困難,而不是躲避困難。最終贏得了勝利,會有一種自豪感和成長感。

生(4):人由幼稚到成熟,這是生命中的一種渴望與追求。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長的催化劑,使人成熟、奮進。

3、學生默讀文中有關杜小康的語段,體味有關的細節描寫,思考:

(1)在離家牧鴨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而完成“孤獨之旅”的?

(2)請找出文中體現“孤獨”的詞句,並體會其表達效果。

(3)文題“孤獨之旅”,對杜小康這樣的孩子來説,“孤獨”的含義是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1)心理活動的發展:①想上學(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②現在,佔據他心靈的全部是前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未知的。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④最大的敵人……它就是孤獨。⑤開始想家,並且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哇哇大哭起來……⑥在心裏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根本不可能迴避孤獨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⑦杜小康搖搖頭:“還是分頭去找吧。”説完.就又走了。⑧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⑨望着異鄉的天空……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⑩驚喜地發現鴨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鴨的生活中,經歷了出發時的茫然、恐懼,到達蘆蕩時的害怕、膽怯,安頓之後的感到孤獨,時間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後天晴的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走過了“孤獨之旅”。

(2)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從未見過的面孔。“沒有其他聲音,天地又如此空曠” “寂寞”“已無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煙”“想聽到聲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這不可能”“最大的敵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們逼近:它就是孤獨”“一連十多天遇不到一個人”“言語被大量地省略了”“這種省略,只能進一步強化似乎滿世界都注滿了的孤獨”“他們已根本不可能迴避孤獨了”——離鄉背井的孤獨、別離母親與夥伴的孤獨、空曠浩茫環境的孤獨、單調乏味生活的孤獨,對於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產生大反差打擊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隨父放鴨生活中還要承受這種.種孤獨無異於雪上加霜。他內心的苦痛、迷惘與掙扎,在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3)可以概括為兩點:①杜小康因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學。離開同學、學校,對一個少年來説,是無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長大的夥伴,也就等於失去成長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僅如此,離開小夥伴.也等於失去了充滿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人羣,等於失去了人文環境。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質之間的交流,在精神上會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種折磨。 放鴨生活中,父子之間一種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實是一種空虛、貧乏生活的表現。

②杜小康和父親離家去放鴨,來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種恐懼。這樣的恐懼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自然環境的恐懼。“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大自然的空闊與未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杜小康“遲遲不能入睡”;二是對前途的恐懼,去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和無奈。

四、品味語句

1、學生細讀全文,體會精美傳神的語言。請找出並點評你認為文中形象生動、富含深意的語句。

學生踴躍發言,教師歸結:

(1)“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寫出蘆蕩的廣袤,“綠色的浪潮”不僅可見其色,更可見其動感與生機,將景物寫活了。

(2)“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蘆蕩愈幽深繁茂愈反襯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才愈為真切。

(3)寫暴風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寫景如在眼前,讓人彷彿身臨其境,將暴風雨的狂暴之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4)“鴨羣在船前形成一個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寫景狀物準確、細緻,描寫周到入微。

(5)“杜小康聞到了一股鴨身上的羽絨氣味。他把頭歪過去,幾乎把臉埋進了一隻鴨的蓬鬆的羽毛裏。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他説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想哭。”少年杜小康戰勝孤獨,適應了環境。並在維繫着家庭生計繫於一身的鴨羣面臨滅頂之災時,不顧艱險疲憊,不惜受傷流血,找回了鴨羣,顯示了一個小小男子漢的力量、毅力與責任感,他長大成熟、堅強了。他意識到了這一點,內心翻湧着波濤,這是喜悦的淚。欣慰的淚,領會了成長真諦的淚。

(6)“鴨們也長大了”一段,描寫生動、形象,映襯出主人公成長曆程,具有超出語言層面的隱喻意義。

2、文中的自然環境描寫很出色,為人物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背景。請找出幾處,體會這樣的描寫對錶現杜小康成長的重要作用。

學生髮言,教師歸納:

(1)有關鴨羣的描寫。鴨羣向蘆蕩行進,偶爾“朝着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羣“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説鴨子是杜小康成長的藉助。

(2)有關蘆蕩的描寫。蘆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蘆蕩見證了人物心理變化的過程。

(3)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彷彿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羣。杜小康表現了成人般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鬥。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台。

3、合作探究:

小説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較大的篇幅來寫他父親和鴨子的用意是什麼?

學生小組研討後回答,教師點撥:

寫父親和鴨子,對完成杜小康這個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襯托作用。如:寫父親拼命趕鴨子,“不肯給它們一點覓食或嬉鬧的可能。彷彿只要稍微慢下一點來,他也會像他的兒子一樣突然地對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懼,從而也會打消離開油麻地的主意”“父親顯然也是有所慌張的。但他在兒子面前,必須顯得鎮靜”。寫鴨羣“十分乖巧”“它們把嘴插在翅膀裏,一副睡覺絕不讓主人操心的樣子”。作為成年人,經歷了生活滄桑的父親對前途未來都深感茫然和恐懼,何況小小少年杜小康?作為低等動物的鴨子,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尚且感覺孤獨害怕,何況是作為人的杜小康?因此對這二者的描寫,使得杜小康的孤獨感受顯得更為真切,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五、體驗拓寬

學生合作交流下列問題,聯繫生活實際,擴展語文學習。

1、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長的催化劑。結合對課文主題的理解。談談你對此的認識。

2、講述你所體驗的孤獨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就杜小康父親的教子方式,談談你的理解和看法。

六、課堂小結

成長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歡樂喜悦.也有悲哀煩惱,這就是生活,在我們的人生中,成長是永恆的主題。祝願我們同學們都能譜出一首健康的成長歌。長成一棵堅強獨立的大樹。

七、佈置作業

請以“成熟”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

八、板書設計

孤獨之旅

曹文軒

人物:杜小康(經受磨難,逐漸成熟、堅強)

鴨羣

環境:蘆蕩 人物成長的廣闊背景

風雨

活動與探究

1、收集整理有關“磨難”的名人名言,並選擇其中的一二則作簡短的點評。

2、請以“成長的腳印”為題,寫一篇400字左右的記敍文。

九年級語文上冊《三顧茅廬》精品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在朗讀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學習文章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多種表達方式巧妙地結合的寫法。

3.理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積累和運用文言詞彙,掌握文中的實詞,瞭解文中“以”、“則”等虛詞和“然則”、“得無”的用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在朗讀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積累和運用文言詞彙,掌握文中的實詞,瞭解文中虛詞的用法。

2.難點:

(1)學習文章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多種表達方式巧妙地結合的寫法。

(2)理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學準備:

1.我國古代的三大名樓的電腦展示圖片。

2.將課文的知識整理成PPT.幻燈片。

設計思路:

1.這篇文章是千古傳誦的名篇,立意高遠,文采斐然,句式整齊中見變化,尤其便於朗讀。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品位,體會文章的特點,理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導學生自讀,教師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啟發引導。

3.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名樓導入

同學們,我國古代的很多名勝古蹟,大多留下了文人騷客的詩詞歌賦。比如,我國古代的三大名樓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上面就銘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灝《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讓人回味無窮;而岳陽樓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傳唱不衰。《岳陽樓記》成為寫景狀物抒情的名篇。今天,我們就來共同閲讀這一名篇,看看它描寫了什麼樣的景色,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

二、電腦示圖解題,作者及文體簡介簡介。

岳陽樓樓址在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閲兵台。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張説在閲兵台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樓賦詩。

1046年,范仲淹的摯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重修岳陽樓。當時,范仲淹亦被貶在鄧州作官。滕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的岳陽樓作記,並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此圖,憑着豐富的想像,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表達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激勵我們要以天下為己任,樹立崇高的理想,擁有寬闊的胸懷。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並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你們知道哪些?學生討論,多媒體出示。(《小石潭記》、《桃花源記》、《醉翁亭記》、《滿井遊記》等。)

三、初步感知,自讀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朗讀時應注意節奏。本文駢散結合。讀駢句,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其餘按意義劃分,不要讀破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相鄰的兩組駢句之間,要有稍長的停頓。如:上T/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2.讀懂文句。

藉助工具書和課本註釋,讀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師提示重點詞語與句子,要求學生自讀時注意。

(幻燈顯示。)

(1)積累詞語:

實詞:(名詞)賦、國、景、大觀、遷客、騷人、寵辱

(動詞)謫、屬、把

虛詞:夫、斯、其、微、則、然則

四字短語: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淫雨霏霏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薄暮冥冥檣傾楫摧虎嘯猿啼

滿目蕭然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一碧萬頃

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把酒臨風喜氣洋洋

(2)閲讀思考:

①范仲淹寫本文的緣由是什麼?當時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處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寫景的句子,想一想它們所寫的景物各有什麼特點?它們在文章中分別起了怎樣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裏?

四、理解關鍵句(多媒體出示)

1.哪些語句記載滕子京的政績?

討論並歸納: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2.“屬予作文以記之。”中“之”指代什麼?

討論並歸納: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3.哪些句子寫岳陽樓大觀?

討論並歸納:(洞庭湖全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4.為什麼略寫岳陽樓之大觀?

討論並歸納:前人之述備矣。

5.第二段哪兩句話引起下文情景交融?

討論並歸納: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6.描寫洞庭湖陰天景色。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討論並歸納: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7.描寫洞庭湖晴天景色。

討論並歸納: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

8.遷客騷人悲的感情?

討論並歸納: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9.遷客騷人喜的感情?

討論並歸納: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10.“或異二者之為”中“二者之為”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11.“古仁人之心”的內涵?

討論並歸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12.“進亦憂,退亦憂。”中“進”、“退”各照應什麼?“進亦憂”、“退亦憂。”各照應什麼?

討論並歸納: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13.作者的闊大胸襟,政治抱負?

討論並歸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警句、名句、勸勉滕子京的話、主旨句、中心句、觀點)

五、分析重點段

1.提問:“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

討論並歸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提問:“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

討論並歸納:先講“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講“樂”,“後天下之樂而樂”。

3.提問:“進”指什麼?“退”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進”指“居廟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處江湖之遠”,不在朝廷上做官。

4.提問:“微斯人”的“斯人”指什麼人?

討論並歸納: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問: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討論並歸納: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説:“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裏説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l來源於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表現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鑑和教育的意義。.’

6.提問:文章最後一自然段是怎樣推出這個警句的?

討論並歸納: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設問方式逐層推進,最後才點出警句。先用比較方式設問,以“不以物喜……則憂其君”説明“古仁人之心”的內涵,顯示了“古仁人”的闊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進亦憂,退亦憂”的論斷,突出一個“憂”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問“何時而樂”,使文章又推進一層。設問後而警句出現,給人印象極深。

六、表現手法

(1)對比

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古仁人之心”的內涵

陰天景色遷客騷人的悲

晴天景色遷客騷人的喜

(2)記敍、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

七、小結

本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文章先由敍事人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説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説明作者意圖。文章把敍事、寫景、抒情、議論自然結合起來,句式上駢散交錯,節奏不斷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使人產生審美的愉悦。

八、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一、三題。

2.選用本課的《作業設計》。

作業設計

1.這段文字運用了什麼語言表達方式?

2.解釋下面句中的“或”:

或以錢幣乞之

而或長煙一空

或異二者之為

3.“二者之為”指上文所説的兩種心情。

4.“居廟堂之高”和“處江湖之遠”運用了修辭方法,分別指和。

5.與“是進亦憂,退亦憂”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A故天降大任於是人也B是天時不如地利也C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D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6.“進亦憂,退亦憂”中“進”指,“退”指。

7.找出這段文字中反映課文主旨的句子。

九年級語文上冊《三顧茅廬》精品教案 篇11

1.把握小説故事情節,認識小説所反映的社會生活。

2.感知藝術形象,學習運用對比、誇張、諷刺等手法刻畫人物形象。

3.品味小説語言,領會諷刺藝術的魅力。

4.瞭解吳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相關文學常識。

一、導入新課

1.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標題,分析課文題目中所流露出來的信息。

明確:人物—范進;事件—中舉。

2.課文題目反映了我們古代何種現象?

明確:科舉制度。

科舉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作科舉。范進中舉是不是好比今天的人考上公務員了呢?欲知究竟,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堂。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瞭解作者,瞭解作品

吳敬梓,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説家。吳敬梓出生於一個科甲鼎盛的縉紳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兩代人中,共出了六名進士。受家族的影響,他少時熱衷科舉,早年入學為秀才,二十九歲時參加鄉試,卻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不過,讀書生活使他顯露出孤標脱俗的叛逆個性。特別是在他的父親去世後,近房中不少人覬覦遺產,使他得以認清科甲世家的虛偽和卑劣。吳敬梓性情豁達,不善治家,不上十年,就將遺產消耗一空。經歷了由富到貧之變後,他飽嘗了世態炎涼,體察到士大夫階層的種.種墮落與無恥,看清了清王朝統治下政治的腐敗與社會的污濁。正因為其個人經歷,使他對當時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狀態之弊病有了深刻的瞭解,寫下了著名的諷刺小説《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説。全書故事情節沒有一個主幹,可是有一箇中心貫穿其間,那就是反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卑劣的社會習氣,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為中心的十八世紀中國社會的風俗畫。

【教學提示】

可參考光盤教學素材做詳細補充説明。

目標導學二:掌握故事情節,初步感知形象

1.快速瀏覽課文,以最快的速度梳理出故事的情節結構,並簡要概括內容。

明確:本文可分為范進中舉前與中舉後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1—2):中舉前貧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會地位。

第二部分(3—11):中舉後喜極而瘋及社會地位發生了顯著變化。

2.范進中舉前後,胡屠户、眾鄉鄰和張鄉紳對他的態度可謂是截然不同的,請同學製作一張表格,分析范進中舉前後眾人的態度變化,並説説這反映了當時社會怎樣的眾生相。

明確:通過范進中舉前後的對比,各色人物嫌貧愛富、趨炎附勢、阿諛奉承的醜態躍然紙上。他們對權貴阿諛奉承,對寒士白眼相加。由此可見,讀書人中舉後便可享富貴,受尊敬,不中舉則被人看不起。深刻反映了當時趨炎附勢的社會風氣。

3.簡要説説范進中舉前後又有哪些變化。

明確:中舉前,每日少飯食,鄉試無盤纏,家貧不得已要賣雞換米煮粥;畏懼岳父大人,對胡屠户唯唯諾諾。中舉後,高興發瘋,清醒後,對張鄉紳奉迎自如,打起官腔,對胡屠户是勢利虛偽。

目標導學三: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

【分析胡屠户】

1.分別找出在范進中舉前後,有關胡屠户語言、行為描寫的語句。

示例:中舉前,范進去向胡屠户借盤費,“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凶神似的樣子簡直令人髮指。中舉後,“屠户被眾人局不過,只得連斟兩碗酒喝了,壯一壯膽……”“大着膽子打了一下”,居然“那隻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着,再也彎不過來”。

2.胡屠户的言行,表現了胡屠户怎樣的性格特點?請做簡要概括。

明確:欺貧愛富,粗俗勢利,蠻橫倨傲(前);阿諛奉承,趨炎附勢(後)的市儈形象。

【分析范進】

採用分析胡屠户的方法,説説范進是一個怎樣的人,你從哪些地方看得出來。

示例:

①熱衷功名利祿,夢寐以求躋身統治階級行列。所以家中斷糧,仍要去參加鄉試;一旦中舉便樂極發瘋。

②虛偽。張鄉紳送銀子,范進“再三推辭”“才把銀子收下”。可張鄉紳剛走,“范進即將這銀子交與渾家打開看”,可見推辭是假意……

師總結:范進是一個猥瑣懦弱而又圓滑世故,熱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的人。中舉前唯唯諾諾,中舉後則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張鄉紳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會的新貴,特權階級的人員。

【分析眾鄉鄰(包括張鄉紳)】

中舉前,范進的生活非常窮苦,但文章並沒有寫到眾鄉鄰(張鄉紳)的身影,當范進中舉的消息傳出後,眾鄉鄰(張鄉紳)有送錢的,有送雞蛋的,張鄉紳還直接送銀攀親,當范進發瘋時,大家都很着急,並且積極地想方設法,這些反映了什麼?

明確:反映了當時對有錢有勢的人極力巴結,對無錢無勢的人冷漠無情的世風。

目標導學四:研讀文本,探究文本諷刺藝術

1.文中有很多情節,看似非常可笑,請試着畫下來,並想一想,笑的背後隱含什麼?

示例:

(1)范進中舉喜極而瘋的醜態。

(2)捱了一個巴掌之後,范進才從瘋態中清醒過來。

(3)胡屠户前倨後恭的醜態……

明確:這些語言在可笑的背後是對人物醜惡靈魂無情的嘲諷,用笑的方式去表現人物的可悲之處,對人或事進行揭露、批評或嘲笑。這就叫作諷刺。

【教學提示】

范進中舉的悲喜變化及影響,不是一個個案,應該推而廣之,通過范進一個人去解讀一類人,所以教師可以多找幾個古代讀書人的例子,以求學生對范進喜極而瘋的故事有一個更深層的理解。

2.結合下面幾句話,説説文章是如何達到這種諷刺的效果的。

(1)他爬將起來,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説,就往門外飛跑,把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裏,掙起來,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明確:將范進中舉後的瘋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表現出對文人半生蹉跎只為求取功名的悲哀,瘋是“喜極而瘋”,而作者正是用這喜極的狀態表現當時士人的悲哀。

(2)“不要失了你的時了!你自己只覺得中了一個相公,就‘癩蝦蟆想吃起天鵝肉’來!……你不看見城裏張府上那些老爺,都有萬貫家私,一個個方面大耳。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拋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

胡屠户道:“我那裏還殺豬,有我這賢婿,還怕後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説,我的這個賢婿,才學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裏頭那張府、周府這些老爺,也沒有我女婿這樣一個體面的相貌!”

明確:作者用了前後對比的手法,前寫胡屠户的刻薄,後寫胡屠户的諂媚,前後嘴臉截然不同表現出世風之庸俗。

(3)屠户把銀子攥在手裏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道:“這個,你且收着。我原是賀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進道:“眼見得我這裏還有這幾兩銀子,若用完了,再來問老爹討來用。”屠户連忙把拳頭縮了回去,往腰裏揣。

明確:“攥在手裏緊緊的”“連忙把拳頭縮了回去”表現了胡屠户不是真的想要歸還銀子,這一細節就與他的退銀之辭形成對比,構成矛盾,引人發笑,從而達到諷刺效果。

目標導學五:主旨思考

范進中舉,喜極而瘋,是喜劇還是悲劇?結合課文的具體描寫,談談自己的看法,寫一篇片段作文。

提示:

1.要從人物命運的角度來考慮。

2.范進只是一個典型,要跳出范進去看這一類人。

明確:我覺得是悲劇,范進雖然中舉了,但他把一生都浪費在科考中,束縛在科舉制度的框架內,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靈魂被扼殺。其實范進只是我國封建社會眾多讀書人中的一個,相對於大多數人,范進算是幸運的了,畢竟,他中舉了。但很多人,卻只能淹沒在歷史的滾滾紅塵之中,這不僅是個人的悲哀,更是國家的悲哀、民族的悲哀。

三、板書設計

九年級語文上冊《三顧茅廬》精品教案 篇1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在朗讀中理解並積累所引用的經典、格言,體會演講詞語言的特點。

2.引導學生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分清觀點和材料。

3.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如何用事例和道理來闡明觀點的。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以讀促思。

2.利用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

3.組織小組合作探究,進行大膽質疑,辯證地理解課文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體驗深入領悟“敬業與樂業”的內涵,聯繫實際引導學生用敬業樂業的精神對待學習和生活。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全文的思路,作者是如何運用事例和道理來證明觀點的。

2.引導學生理解“敬業”與“樂業”的內涵,聯繫實際用敬業樂業的精神對待學習和生活。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所提出的敬業和樂業的重要性,並聯系實際正確認識職業與人生價值的實現之間的關係。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賞讀評議法、活動法等教學方法,此外與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朗讀來完成的。

2.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3.在課文解讀中設置好問題角度,激發學生多向思維思考問題。引導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起興趣

導語:在一次奧運會中,馬拉松比賽慶祝勝利的典禮早已結束,坦桑尼亞的選手艾克瓦里才吃力地跑進了已經幾乎空無一人的奧運體育場,他是最後一名抵達終點的選手。他的雙腿沾滿血污,綁着繃帶,他努力地繞完體育場一週,跑到了終點。著名的紀錄片製作人格林斯潘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問艾克瓦里,為什麼要這麼吃力地跑至終點?

這個年輕人輕聲地回答説:“我的國家從兩萬多公里外送我來這裏,不是叫我在這場比賽中起跑,而是派我來完成這場比賽的。”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敬業和責任的深刻內涵,同時他也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敬業與樂業》就是宣講人應該怎樣對待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一篇文章,這是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先生在職業學校對在校的學生所作的演講詞。讓我們去聆聽先哲的教誨,觀照自己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領悟人生價值。

展示課件並展示艾克瓦里的圖片素材。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引發學生思考一個人應該如何對待自己所從事的事業。

(二)整體感知,梳理思路

學生默讀課文,並根據教師設計的相關問題進行思考。

1.作者所認為的“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中的“如此”是指怎樣的生活?

2.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證“敬業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的?

3.劃出文中表明各段之間起過渡聯結作用的語句,梳理全文的行文思路。

【設計意圖】用問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把握全文思路。

(三)深入探究,領悟品味

教師出示問題,引導進行品味。

1.作者在論證“要有業”“要敬業”“要樂業”這些觀點的時候列舉了哪些例子?講了哪些道理?

2.文中引用了大量經典語句、格言,找出並理解這些句子的意思,並説説這些材料所證明的觀點分別是什麼。

3.品味本文演講和口語特色。

(1)文中在引用古籍名言時,怎樣用通俗的口語進行解釋的?還有哪些語句如話家常?

(2)作為一篇演講稿,文中哪些內容體現了作者很注意和聽眾進行現場交流?

【設計意圖】1.通過分析作者證明觀點所運用的方法,進一步理清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關聯,從而理解敬業與樂業的內涵。2.通過品味語言,瞭解這篇演講詞的語言特點。

(四)質疑問難,思辯拓展

1.教師導語並設計問題:文中作者在談到“要樂業”這個觀點的時候寫到“‘做工好苦呀!’這種歎氣的聲音,無論何人都會常在口邊流露出來”,我們的身邊也常常聽到同學抱怨“學習好苦啊”,如何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勸導他要樂學。

2.文中作者認為木匠“做成一張好桌子”和政治家“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家”是同一價值,你同意他的觀點嗎?不同意見的小組擬定一個簡單辯論提綱,展開辯論。

3.小組內交流:你未來的理想職業是什麼?你將怎樣對待這份職業?

【設計意圖】1.通過解析作者的論證過程,引導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考,表明自己的觀點,並進行充分有力的論證。

2.讓學生能盡情地參與討論,發表看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3.在思辯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實現課內外遷移,體現大語文教學觀。

(五)佈置作業

對家人或熟悉的人進行訪談,瞭解他們對自己職業或學習的態度,思考自己在學習生活中如何做一個將責任和趣味統一起來的人。

九年級語文上冊《三顧茅廬》精品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一步把握小説的三要素。

2.審美欣賞環境描寫、細節描寫對人物形象的作用,領會優美的意境。

3.通過學習使學生情感上產生共鳴,促使他們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性格。

教學重點:

認識細節描寫、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和表達主題的作用。

教學難點:認識“孤獨”的內涵。

教學過程:

一、玩味歌詞,導入新課:

“生活處處皆語文”(幻燈片文字),語文無處不在,語文無時不在。

前幾天聽同學們唱歌,我發現有兩句歌詞耐人尋味——“我不想我不想長大,長大後世界就沒有花……”(看幻燈片,點名學生唱這兩句)

同學們,你們想長大嗎?(讓學生暢談成長的煩惱或快樂)

不管我們想與不想,歲月和命運都將促你前行,更多的是無情的將我們拋到人生的風雨之中,使我們經受考驗,學會堅強,獲得成長。而在眾多的考驗中,孤獨就是其中的一種,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曹文軒的小説《孤獨之旅》,一起來感受一位孤獨少年的成長曆程。

設計説明:本節課的教學中緊扣兩個關鍵詞“成長”“孤獨”,以生活中學生成長的煩惱或快樂為切入口,又時下流行的歌曲SHE的《不想長大》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思考下列問題,整體感知課文,體驗人物情感。

1.本文以一篇小説,因此根據以往學習小説的經驗,我們應該要從哪些方面着手去學習?

明確:小説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方面着手去學習。

人物:杜小康

情節: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學,不得不跟隨父親到偏遠的蘆葦蕩放鴨,經歷了生活的艱辛,精神上的磨練,最終在暴風雨後之後“長大了,堅強了”。

環境:無邊無際的蘆葦蕩

設計説明:本問題的設計意圖在於使學生強化讀小説的方法技巧,即抓住小説的三要素來着手閲讀。

2.通讀全文,我們可以知道在杜小康的這一段成長曆程中,什麼是最難以忍受的呢?

明確:孤獨,缺乏與人的交流使杜小康難以忍受,甚至產生了害怕的心理。

3.請看看杜小康對孤獨的態度產生了哪些變化?

明確:害怕孤獨——面對孤獨——戰勝孤獨

第一篇章 與孤獨相遇

“命運把人拋到了路上,人們藉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呢?”

——曹文軒《前方》

導入:孤獨最初是由自然環境帶給度小康的,自然環境是什麼?剛才我們已經做了分析,是蘆葦蕩。就讓我們今天的閲讀發現從這裏開始吧!

大屏幕出示:

這才是真正的蘆蕩。是杜小康從未見過的蘆蕩。到達這裏時,已是傍晚。當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時,他害怕了——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了感覺。

請分析杜小康初到蘆蕩有怎樣的心理感受?並分析運用的表現手法。

小組合組後展示交流......

導入:同時在這個篇章,還有這樣的蘆葦蕩,值得我們探究一番。

這裏的氣味,倒是很好聞的。萬頃蘆葦,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時,空氣裏滿是清香。蘆葦叢中還有一種不知名的香草,一縷一縷地摻雜在蘆葉的清香裏,使杜小康不時地去用勁兒嗅着。

水邊的蘆葉裏,飛着無數螢火蟲。有時,它們幾十只、幾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見一隻水鳥正浮在水面上。

拋出問題:你作為讀者,閲讀到此,給你一種什麼什麼樣的直觀感受?

預設:温馨寧靜安謐

拋出問題:為什麼同樣的蘆蕩,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你作何理解?

設計説明:通過這個問題的設置使學生意識到孤獨對人的影響,審美欣賞環境描寫對人物形象的作用,領會優美的意境,並且通過這些問題使學生對課文中主人公的成長足跡比較瞭解。

小結:是啊,離家後,杜小康原有的生活內容和生活節奏被徹底改變了,尤其是漸行漸遠的家、空曠而陌生的環境和前途莫測的迷茫,這一切,使得年僅十三四歲的杜小康感覺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慌。因此,他的幾乎所有的感官都沉睡了,原本田園牧歌似的蘆蕩成了包圍他的萬重大山,美麗的大自然已無法完全喚起他欣賞的神經了;但放鴨的生活才剛剛開始呢,漫長的日子裏,前方永遠只是無邊的曠野嗎?接下來,讓我們跟着杜小康,繼續向前方走去吧。

第二篇章與孤獨相伴

教師補充刪減掉的內容

他們還各自創造和共同創造了許多消解孤獨的辦法:

父子倆一起出發走進蘆葦叢裏,看誰撿的雁蛋多;他們用蘆葦紮成把,堆成高高的蘆葦塔,爬上去,居然看到好幾處散落在蘆葦叢裏的人家和村落;杜小康用蘆葦編了幾十只小籠子,又捉了幾十只只有蘆葦叢裏才有的、那種身材優美的紡織娘放入籠中,使寂靜的夜晚,能聽到此起彼伏的鳴叫......

設計意圖: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孤獨是可以克服的,他只是一段旅途。孤獨之旅,孤獨不是主旋律。

第三篇章 在孤獨中昇華 學生自己研讀

“前方充滿艱辛,充滿危險……”——曹文軒《前方》

在這個篇章,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杜小康?並分析運用的表現手法。

明確:暴風雨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壯大了發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堅強,冷靜,有責任心,他面對孤獨已不再逃離,他勇敢地直面,並且後來甚至似乎開始享受孤獨了。於是,他所有的感官都復甦了。

設計意圖:這是一篇自讀課文,通過這個環節,檢測學生是否能夠運用本單元所學的語文要素,是否能夠獨立的分析人物形象,並能夠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

接下來,讓我們齊讀第44到48段,美美地感受一下暴風雨後的那個晚上,感受一下杜小康感官復甦後的那份美。

師(小結):是的,孤獨啊,或者説是那個以孤獨為底色,由天空、蘆蕩、大水、狂風、暴雨、小船、鴨子、生病、寒冷、飢餓、憂傷、恐慌等所構成的荒無人煙的世界。曹文軒他是這樣評價孤獨的,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句話。

(屏顯。生讀。)

“有些孤獨,其實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無法迴避的元素。我們要成長,就不能不與這些孤獨結伴而行。”

——曹文軒《感動》

師:現在,我們知道這篇文章的題目為什麼取名為“孤獨之旅”,而不是“放鴨之旅”、“成長之旅”,更不是“無奈之旅”、“恐慌之旅”,或者“驚喜之旅”了嗎?是的,孤獨是文章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這趟放鴨之旅的生活底色,是他成長的主要原因。

三、拓展相信同學們一定也有自己孤獨的經歷和感受,請補充。

同學們,有時,孤獨是一根針,刺痛着我們脆弱的心;

有時,孤獨又是一朵花,燦爛着我們的靈魂。

學生補充

讓我們感謝孤獨,

並享受孤獨吧!

因為經歷孤獨

即經歷了成長

設計意圖: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在此,秉承“大語文”的教育理念,由文本出發聯繫生活進行假設,讓學生調動語言積累,學以致用,進行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

四、佈置作業:每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或多或少都感受過孤獨,請以“我的孤獨”為題,寫一段話。

設計意圖:情感的延伸,可雖然告一段落,但是情感上的共鳴,才剛剛開始。

五、以“明天的杜小康”話題結束

孤獨之旅走完了,而我們的小康他還得接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還有無數個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後來啊,他的前方出現了很多比孤獨更可怕的敵人,他的鴨子都沒了,鴨蛋也泡湯了,父親又病重了。但我們的杜小康卻變得越來越坦然,越來越堅強了。當他穿着破爛的衣服重新出現在油麻地時,他面容清瘦,但一雙眼睛卻出奇地亮,並透出一種油麻地的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幾個月後,他甚至不帶一絲卑微地在自己曾經就讀的“油麻地國小”門口擺起了地攤。同學們,我們不要忘了,杜小康曾經可是油麻地最具有優越感的孩子啊。因此,把這些變化看在眼裏的油麻地國小校長桑喬最後説了這麼一句話:“日後,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許就是杜小康了!”

設計意圖:設置懸念,引導學生多閲讀,讀好書,好讀書。

九年級語文上冊《三顧茅廬》精品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感知《鄉愁》創造的意境及表達的情感

2、初步掌握鑑賞現代詩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利用聯想和發散思維領悟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結合音畫效果,讓學生進入鄉愁世界

2、讓學生在發散聯想中領悟詩歌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語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現代詩我們已不再陌生,也認識了不少現代詩人,在當代詩壇,有一位生長於大陸,定居於中國台灣的詩人,一位熱愛故土如愛自己的詩人,有一位唱着鄉愁永不老去的詩人,他——就是余光中。現在,讓我們隨着他的《鄉愁四韻》走進余光中的鄉愁世界。多媒體播放余光中《鄉愁四韻》〉

二、知識梳理

1、走進作者

作者

余光中

評價

當代詩人和詩評家,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一詠三歎,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被尊為中國台灣詩壇祭酒

代表作

《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詩集《靈河》《石室之死》等,詩論集《詩人之境》《詩的創作與鑑賞》等

三、研讀《鄉愁》

1、請學生默讀,熟悉詩歌內容。

《鄉愁》一詩,因為形象而深刻地抒發了遊子思鄉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讚賞。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一詠三歎,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被尊為中國台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文章,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強調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善於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

2、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並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鄉愁》詩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一種迴旋往復、一唱三歎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數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的戀歌。

鄉 愁

小時候 後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這頭 我/在外頭

母親/在那頭 母親/在裏頭

長大後 而現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大陸/在那頭

思考:

“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在《鄉愁》詩裏,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詩人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裏,“鄉愁”分別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3、合作研討:

詩人所抒寫的“鄉愁”是怎樣隨着時間的推移而加深、昇華的?

“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

四個對象,分別是人生四個階段“鄉愁”的對應物。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小時候一長大後一後來一現在。

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託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後,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託鄉愁的媒介。到後來,-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羣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餘味。

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麼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麼特徵?在詩中有什麼表達效果?

“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詩歌的第四節對詩意的拓展有怎樣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節,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的詩;有了第四節,前三節就成了鋪墊,這一節又畫龍點睛,鄉愁的詩意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

二、課堂小結

同學們,“鄉愁”是我國傳統文學歷久常新的主題,像唐代詩人李白的名作《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崔顥《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這《鄉愁》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吟誦這深情的戀歌,我們掂量出了詩人思想中中國意識的分量。

三、課文圖解

鄉愁學案

四、主題歸納

1.《我愛這土地》這首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着續寫出歌唱的內容,並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後魂歸大地,最後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

2.《鄉愁》是一篇懷念祖國、渴望迴歸大陸的愛國詩章,它以民謠的歌調深沉而憂鬱地傾訴了詩人對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五、寫作借鑑

託物寄情的手法;形式上的格律美和音韻美。

六、課外積累

思念故鄉的詩句

1、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渡漢江》)

2、胡馬依北風,越鳥朝南枝。 (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 (兩漢樂府.《悲歌》)

4、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采薇》)

5、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孟郊.《遊子吟》)

6、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維《雜詩三首》)

九年級語文上冊《三顧茅廬》精品教案 篇15

【新課導入】

請同學們説説“什麼是創造”,再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或別人的經歷具體説説你對“創造”的理解。(旨在引發學生思考,激發 他們“創造”的積極性)

那麼生活在20世紀的我們的教育家,又是怎樣理解“創造”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陶行知的《創造宣言》。

【教學目標】

1.鞏固駁論文的知識,培養學生自讀課文的能力。

2.讓學生通過查閲資料與文中的人物近距離接觸,感悟自信。

3.領會自信心與創造力的因果關係及自信心對個人發展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作者簡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縣人,是我國近現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實踐家。他早年留學美國,歸國後,他終身致力於中國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國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實踐經驗都十分豐富。他在實踐中創立的“生活即育”、“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校”為中心的教育理論,是我國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豐碑,是為世界所知曉的中國教育家。

“五四”運動後,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曉莊師範。1934年7月,正式宣佈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為人民教育事業,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民主鬥爭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一生著作宏富,論述精當,堪稱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創造”的種.種錯誤看法,提出了“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激勵每一個人時時、處處要去創造。

【標題的含義】

“宣言”是一種演講辭,既是演講,那它一定具備演講稿的特點——文辭優美、感情充沛、説理生動、鼓動性強。

【讀準字音】

崇拜(chóng) 傷痕(hén) 中傷(zhòng)

塑像(sù) 遁詞(dùn) 啞口無言(yǎ)

魯鈍(dùn) 自暴自棄(qì) 走投無路(tóu)

玄奘(zàng) 懦夫(nuò) 屋檐(yán)

樵夫(qiáo) 豢養(huàn) 陡然(dǒu)

煙囱(cōng) 繁殖(zhí) 灌溉(guàn)

懶惰 lǎn duò

中傷:誣陷或惡意造謠,旨在毀壞人的名譽。

遁詞:指理屈詞窮或不願吐露真意時,用來支吾搪塞的話。

魯鈍:愚笨,不敏鋭。

道統:是儒家傳道系統的一種説法。

懦夫:軟弱無所作為的人。

走投無路:無路可走,已到絕境。比喻處境極困難,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眾叛親離: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離 :離開。

【整體感知】

1.看完整篇文章後的感覺是什麼?文章中的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大量的人 、事和很多經典的句子。

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圖畫、雕塑、文學、音樂、數學、物理、地理等領域。

2.本文屬於駁論文,作者主要針對哪幾種錯誤觀點進行反駁?

在文章中,作者圍繞五種“不能創造”的藉口,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批駁。這五種錯誤觀點是:①環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單調;③年紀太小;④太無能;⑤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 ,等死而已。

3.作者是怎樣對錯誤觀點進行批駁的?

作者主要運用了典型事例與名言警句來進行反駁。也就是説,此文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這兩種論證方法。

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觀點嗎?如果有,是什麼?

作者在批駁了五種錯誤觀點後,直接提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鼓勵人們進行創造。

5.文章題為《創造宣 言》,那麼作者的宣言是什麼?

作者在文章結尾,充滿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層次劃分】

6.這篇文章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第一部分(1~3):由藝術家造石像談起,引出教育家的創造不同於前兩者,“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第二部分(4~10 ):作者羅列出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以一連串的不可爭辯的實例,一一予以反駁,從中確立起“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

第三部分(11~15):以東山樵夫的故事為喻,説明喪失創造力的可悲下場。

第四部分(16):作者以排比的手法,發出創造宣言。

【深入探究】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作者認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麼?

美術家(羅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創造;作者認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學生先生合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評了哪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什麼?

八大山人朱耷揮毫畫幾筆便成為一幅名貴的傑作;法國企業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蘇彝士運河;不識字的慧能據説本是目不識丁的樵夫,偶聽人講經,頓悟佛理,後來 成為禪宗的南宗開創者;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

作者用這些例子來駁斥五個錯誤觀點:①環境平凡;②生活單調;③年紀太小;④太無能了;⑤陷入絕境。

結論:説明處處都需要創造,天天都有創造的機會,人人都可以創造。

3.“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點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以萬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畫龍點睛。”這裏所用的幾個比喻分別比喻什麼?這句話怎麼理解?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萬像”比喻眾多教育對象。“畫龍點睛”比喻使眾多教育對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當,可能使眾多受教育者被毀,教育方法得當,可以使眾多受教育者成材。

4.東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樣的?(快速看這個故事,然後讓學生複述)你覺得東山樵夫可愛嗎?這個故事説明了什麼?這個人物還讓你想到誰?

東山樵夫將泰山的茅草連同樹苗帶回家裏焚燒取火。以東山樵夫的故事為喻,説明喪失創造力的可悲下場。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創造精神的愚公。

5.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哪些句子明顯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作者渴望創造,熱切呼喚:“創造之神!你回來呀!只要你肯回來,我們願意把一切——我們的汗,我們的血,我們的心,我們的生命——都獻給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陶行知用生動的事例證明了創造是人類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懶惰者、平庸者卻不屑於創造,還為自己找出種.種藉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誡我們:“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着創造之路邁進吧。”

【課堂小結】

創造宣言

駁—        舉例        —立

環境太平凡   (石頭——不朽的塑像)   時時

生活太單調  (監牢裏——《正氣歌》)  處處

年紀太小  (莫扎爾特——音樂家)  人人

太無能了  (慧能——傳黃梅教義)

走投無路  (玄奘——取得佛經)  創造

【寫法探究】

1.有破有立,既擺出錯誤觀點,又有自己明確的觀點主張。

文章首先列舉了“環境太平凡,生活太單調,因而不能創造”的兩個藉口,針對性地提出了“我們是要在平凡上選 出不平凡;在單調上選出不單調”的主 張;接着,作者又針對“年紀太小,太無能,山窮水盡、陷入絕境”這三個不能創造的原因,明確了“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最後發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的創造宣言。

2.敍議結合,以議為主。記敍主要指文中擺出具體事例時所運用的表達方式。議論則是對事例進行分析或表達觀點時採用的表達方式,如批駁了第二個錯誤觀點後的簡單總結,又如批駁了第五個錯誤觀點後的分析。

3.運用大量的排比、比喻。層層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勵我們樹立自信,勇於創造,具有很強的説服力和鼓動性。

【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通過運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對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進行了有力的批駁,從而得出了“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結論。強調創造是人類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激勵我們發掘潛能,創造美好未來。

【品味語言】

品味文章語言,分析文章所採用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1.“有人説……不能創造”五個段落。

總結:運用排比,突出強調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監牢中,產生了《易經》之卦辭,產生了《正氣歌》,產生了《國際歌》。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 在單調惡劣環境中一樣可以創造出驚世之作。

3.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糧水斷絕、眾叛親離之哥倫布,畢竟發現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扎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有志者排除萬難就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氣探出來,走出來,創造出來的。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開闢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氣。

5.所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創造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潛能。

6.汗幹了,血幹了,熱情幹了,僵了,死了。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沒有創造力就如同沒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 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 ,繁殖創造之森林。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任何一點的創造力,都會促進 成就的取得。

8.當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除了大無畏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能開出一條生路。

總結:運用比喻、排比,在這句話中,作者把勇氣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劍,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剛,説明當陷入絕境,走投無路時,只有勇氣、智慧、信念與意志,才能使人絕處逢生,闖出一條生路。

9.文章採用了哪種表達方式?結合課文加以分析。

文章主要運用了敍議結合的表達方式。記敍主要指文中擺出具體事例時所運用的表達方式。議論則是對事例進行分析或表達觀點時採用的表達方式,如批駁了第二個錯誤觀點後的簡單總結,又如批駁了第五個錯誤觀點後的分析。

【結束課堂】

同學們,大家看到了,也聽到了許多環境不如我們,健康不如我們,或者和我們一樣平凡的人,都創造出了自己的不 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們有勇氣,有自信,敢創造,同樣也能書寫出屬於我們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當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氣、自信之外,要創造還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就來源於學習。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好好努力,為將來更好地創造奠定厚實的基礎。

九年級語文上冊《三顧茅廬》精品教案 篇16

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賞析

大學聯考語文二輪專題複習課件及試題分類彙編下載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雜文參考 → 作品賞析 手機版

長沙過賈誼宅

【作者】:劉長卿 【朝代】:唐 【體裁】:七言律詩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編輯本段]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編輯本段]註釋

1. 賈誼:西漢文帝時政治家、文學家。後被貶為長沙王太傅,長沙有其故址。

2. 謫宦:貶官。

3. 棲遲:淹留。

4. 楚客:指賈誼。長沙舊屬楚地,故有此稱。

5. 漢文:指漢文帝。

[編輯本段]背景

這是一篇堪稱唐詩精品的七律。詩的內容,與作者的遷謫生涯有關。第一次遷謫在唐肅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蘇州長洲縣尉被貶為潘州南巴縣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曆八年(773)至十二年間的一個深秋,因被誣陷,由淮西鄂嶽轉運留後被貶為睦州司馬。從這首詩所描寫的深秋景象來看,詩當作於第二次遷謫來到長沙的時候,那時正是秋冬之交,與詩中節令恰相符合。

[編輯本段]賞析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謫宦”,只落得“萬古”留悲,上下句意鈎連相生,呼應緊湊,給人以抑鬱沉重的悲涼之感。“此”字,點出了“賈誼宅”。“棲遲”,象鳥兒那樣的斂翅歇息,飛不起來,這種生活本就是驚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賈誼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子,標舉賈誼的身份。一個“悲”字,直貫篇末,奠定了全詩悽愴憂憤的基調,不僅切合賈誼的一生,也暗寓了劉長卿自己遷謫的悲苦命運。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頷聯是圍繞題中的“過”字展開描寫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蕭條冷落的景色,而在這樣的氛圍中,詩人還要去“獨尋”,一種景仰嚮慕、寂寞興歎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僅是眼前所見,也是賈誼當時的實際處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勢的寫照。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頸聯從賈誼的見疏,隱隱聯繫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個“有道”,一個“猶”字。號稱“有道”的漢文帝,對賈誼尚且這樣薄恩,那麼,當時昏聵無能的唐代宗,對劉長卿當然更談不上什麼恩遇了;劉長卿的一貶再貶,沉淪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這就是所謂“言外之意”。

詩人將暗諷的筆觸曲折地指向當今皇上,手法是相當高妙的。接着,筆鋒一轉,寫出了這一聯的對句“湘水無情吊豈知”。這也是頗得含蓄之妙的。湘水無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國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後,賈誼會來到湘水之濱吊念自己;西漢的賈誼更想不到近千年後的劉長卿又會迎着蕭瑟的秋風來憑弔自己的遺址。後來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於地下來傾聽,當世更有誰能理解呢!詩人由衷地在尋求知音,那種抑鬱無訴、徒呼負負的心境,刻畫得如此動情,如此真切。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讀此尾聯的出句,好像劉長卿就站在我們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濃了,江山更趨寂靜。一陣秋風掠過,黃葉紛紛飄落,在枯草上亂舞。這幅荒村日暮圖,不正是劉長卿活動的典型環境?它象徵着當時國家的衰敗局勢,與第四句的“日斜時”映襯照應,加重了詩篇的時代氣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賈誼,也指代劉長卿自己;“憐君”,不僅是憐人,更是憐己。“何事到天涯”,可見二人原本不應該放逐到天涯。

這裏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無罪的呵,為什麼要受到這樣嚴厲的懲罰!這是對強加在他們身上的不合理現實的強烈控訴。讀着這故為設問的結尾,彷彿看到了詩人抑制不住的淚水,聽到了詩人一聲聲傷心哀惋的歎喟。

[編輯本段]簡評

詩人聯繫與賈誼遭貶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滿淒涼寥落之情。滿腹牢騷,對歷來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將自己和賈誼融為一體。

這首懷古詩表面上詠的是古人古事,實際上還是着眼於今人今事,字裏行間處處有詩人的自我在,但這些又寫得不那麼露,而是很講究含蓄藴藉的,詩人善於把自己的身世際遇、悲愁感興,巧妙地結合到詩歌的形象中去。於曲折處微露諷世之意,給人以警醒的感覺。

九年級語文上冊《三顧茅廬》精品教案 篇17

范進中舉

教學目的:

一、學習鮮明的對比手法和高度的諷刺藝術。

二、瞭解古代白話小説的語言與今天口語的差異。

三、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教學設想

一、使學生理解對比手法和諷刺藝術,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二、以課堂練習為線索,組織教學。第一課時採用以練代講的方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達到理解文章內容的目的。第二課時抓住中舉前後對比進行分析,使學生感受文中

的諷刺藝術,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中心思想。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設計:

1、比較導入:如果説《孔乙己》是一個充滿笑聲的悲劇,控訴了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個社會的世態炎涼。那麼今天,當我們認識又認識一位古代知識分子--范進,他原來也是個下層知識分子,年近半百終於考中了舉人,命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我們學習從清代小説家吳敬梓的長篇諷刺小説《儒林外史》中節選的課文《范進中舉》。

二、指導預習

1、要求: (1)瞭解作者吳敬梓。

(2)瞭解課文內容。

(3)《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2 、補充介紹魯迅對《儒林外史》的評價。

迨吳敬梓《儒林外史》書,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説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摘自魯迅《中國小説史略

3、 疑難詞語補充解釋。

進學:科舉時代,童生應歲試、科試而考中入縣學,稱為進學,

爛忠厚:過分忠厚。闖將來:闖來。將,助詞,沒有實義。

五更鼓:打五更的時候(天亮以前)。舊時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擊鼓報時。

權變:隨機應變。見外:當作外人看待。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4 、學生看註釋默讀全文,體會文中句子的含義。

三、析題、釋疑,課堂討論。

1、 范進為什麼會發瘋?

1)社會原因: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是封建統治階級用來禁錮人們思想,選拔馴順的爪牙,藉以鞏固封建統治的重要工具。

2)個人原因:范進20歲開始應試,前後考過二十多次,直到54歲才中了舉人。幾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驚喜得發了瘋,這是有其必然性的。

2、 范進中舉前後自身境況和周圍人的態度有怎樣的變化?作者對范進持怎樣的態度?

家境——第一段結尾處、第二段開頭、第二段結尾、第三段開頭、第十一段結尾。

地位——連買肉的都瞧不起岳父任意辱罵到不敢打,連做過知縣的鄉紳也來巴結

本人態度——唯唯諾諾,老實巴交,發瘋的過程(層次感),很快與張鄉紳打成一片。他人態度(岳父、張鄉紳、鄰居))

岳父:語言、動作、神態、行為(兩次賀喜所送的東西)(前倨後恭)(細節描寫,拿銀子時的動作描寫)

作者對范進這個人物雖有一定同情(主要表現在對中舉前的描寫),但更多的是諷刺;作者把范進作為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來寫,因而諷刺的矛頭更主要的是指向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的。

3、范進是怎樣的一個人?説出根據。

主要是兩點:①熱衷功名利祿,夢寐以求躋身於統治階級行列。所以家中斷糧,仍要去

參加鄉試;一旦中舉便樂極發瘋。

②虛偽。張鄉紳送銀子,范進“再三推辭”,“才把銀子收下”。可張鄉紳剛

走,“范進即將這銀子交與渾家打開看,”可見推辭是假意。

4、作者借報錄人之口,設計治療瘋病的靈丹妙藥是狠狠打他一個嘴巴,這裏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打他一個嘴巴”,是作者對封建科舉制度極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進熱衷於功名,以致發瘋。他是封建科舉制度的信奉者。這一巴掌打在范進臉上,卻印在科舉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對封建科舉制度的無情鞭撻。

5、通過范進這個藝術形象,我們可以看出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麼?

批判科舉制度對整個社會尤其是對知識分子的毒害。(作品通過這兩個人物對待范進的態度從側面揭示出,范進這類知識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為被巴結、奉承、攀附的權貴,進一步暴露了他們腐朽的靈魂。這兩個人的語言和行動更反映了當時社會趨炎附勢的風氣,使作品的鋒芒不僅指向科舉制度,也指向整個社會,從而進一步深化了主題。)

小結:這一節課我們已經解決了前面六個問題,初步瞭解了課文的內容。留下後面兩個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節課裏繼續分析,進一步理解課文。請同學們課後帶着這兩個問題去仔細閲讀課文,找出文中有關的詞、句,再細細品味互相討論,為下一節課繼續分析做好準備。

第二課時

一、研討課文,分析人物,討論:

1.范進中舉前後,胡屠户對待他的態度有什麼不同?

(鼓勵學生找出對胡屠户的語言、行動描寫)

范進中舉前後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後恭的表現:(先傲慢而後恭謙)

胡屠户兩次賀喜的表演,同一地點,對同一對象,評價截然不同。前面是説“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後來“現世寶”成了舉人,成了老爺,語言立刻變化,説“……我自己覺得女兒像有些福氣的,畢竟要嫁與個老爺,今日果然不錯”。

中舉前後在胡屠户對范進的態度完全兩樣。中舉前,范進去向胡屠户借盤費,“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凶神似的”樣子簡直令人髮指。中舉後’“屠户被眾人局不過,只得連斟兩碗酒喝了,壯一壯膽’……”“大着膽子打了一下”,居然“那隻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着,再也彎不過來。”這一打一罵相映成趣,諷刺鞭撻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躍然紙上。(胡屠户一聽張老爺駕到忙“躲進女兒房裏,不敢出來”。反襯封建統治者平常凌駕於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種咄咄逼人的氣焰。)

2、胡屠户和張鄉紳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對胡屠户着墨過多?是否可以不寫張鄉紳?

作者為什麼要寫張鄉紳對范進的拜訪?

張鄉紳這個人物比較特殊,他是另一種類型的熱衷於勢利的人。

首先,看他拉攏范進的目的,無外乎四個方面:如果范進能青雲直上,張鄉紳就攀上一個大靠山;考不上進士,當個“大挑知縣”或教官,也能算個小靠山;當不成官,仍可結交官府,成為同謀、幫手;通過范進,還能和跟他同樣中舉的其他人勾結,擴大關係網。

再看張鄉紳採用的手腕:先謝罪,爾後敍説師門,繼而贈禮。此人居心叵測,是個善於耍手腕的官場高手。

作者安排這場拜訪,形象地顯示出范進中舉等於一步登天。一隻“癩蝦蟆”,一旦中了舉,就儼然成了“天鵝”——人本身的價值已經抽空了,代之以“中舉”的價值、金錢權勢的價值,這就是科舉制度形成的價值觀。其實,發瘋的不只范進一人,他也不只是瘋了那麼短的一段時間。人們圍繞着“科舉”團團轉,轉得如醉如痴,喪失了人性、人格、良知,這個社會不是陷入了“瘋”狀嗎?(如,課文中寫“張鄉紳拜新中的老爺”時,先寫一個“體面的管家”送來“大紅金貼”,其作用是表明這位做過知縣的張老爺的身分和派頭。

張鄉紳對范進又送銀子又送房?為的是結交新貴,攀附范進宗師和湯知縣,來鞏固和擴大權勢。)

3、概括人物形象特徵

范進——猥瑣懦弱而又圓滑世故。(可從范進對待胡屠户及張鄉紳的態度判斷),熱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舉前唯唯諾諾,中舉後則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張鄉紳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會的新貴,特權階級的人員。(這一形象的典型意義:報錄人在范進發瘋後鎮定的提出瞭解救方法,可見他見過類似的情形。)

胡屠户:欺貧愛富,粗俗勢利,蠻橫倨傲(前);阿諛奉承,趨炎附勢(後)的市儈形象。

張鄉紳:早已中舉,做過知縣,是地方上的一霸。范進中舉的當天就來拉攏,送銀送房,與范進稱兄道弟。這就表明他急於結交新貴,攀附范進宗師周學道和湯知縣,以達到鞏固和擴大自己權勢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二、賞析本文寫作藝術,

師生共同討論:課文是怎樣運用對比和誇張的?對比和誇張的運用產生了怎樣的效果?

1 、通過對比,表現人物性格,揭示主題思想。

我們以“中舉”為分界線,將三個人物中舉前後的語言、行動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對比,從而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一個(范進)醉心功名;一個(胡屠户)庸俗勢利;一個(張鄉紳)逢迎拉攏。中舉前後三個人物的種.種變化,無不受封建科舉制度的制約。可見文章的矛頭直接指向封建科舉制度和締造這種制度的黑暗社會。

2 、通過對比,諷刺鞭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們試分析三種不同的對比形式,來看對比達到的藝術效果。

①通過人物的種.種醜態和高貴身分的對比,收到了強烈的諷刺效果。

那中了舉人的範老爺:“抱着雞,手裏插個草標,一步一踱的,東張西望,在那裏尋人買。”(醜態之一)“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裏,掙起來,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醜態之二)“在一個廟門口站着,散着頭髮,滿臉污泥,鞋都跑掉了一隻,兀自拍着掌,口裏叫道:‘中了!中了!’”(醜態之三)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裏,舉人老爺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這個形象卻是:窮酸、瘋顛、荒.唐。對比十分強烈,豈能不教“眾人和鄰居見這模樣,忍不住的笑”。從而收到了理想的藝術效果。

②通過同一人物對同一事件因情勢的不同而前後語言行動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對比,來達到諷刺的目的。

胡屠户語言行動前倨後恭的表現分析見一中的1題。

③通過人物的言詞與截然相反的事實之間的對比,來揭示人物醜惡的靈魂,取得良好的諷刺效果。

中舉後,張鄉紳來了,張口一個“世先生”,閉口一個“親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又送銀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親近,那麼當初,當初范進“家裏餓了兩三天”“抱着雞”“尋人買”時,你這位“至親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裏去了呢?人物的言詞與當實初的事實一對比,那醜惡的靈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嗎?

3、除此對比外,作品還運用了大量的誇張,請找出來,説説其效果。

如:范進中舉驚喜的發了瘋這一情節,用的是誇張的手法,但不失真。“中舉發瘋”在當時的士人中雖不是普遍現象,卻也是“會有的實情”,因而是真實可信的。當時的讀書人熱衷“舉業”,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驚喜若狂。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加以誇張的描寫,具有辛辣的諷刺效果。“少頃,範老爺洗臉,還要洗下半盆豬油哩。”(誇張)如“不想胡屠户雖然大着膽子打了一下,……連忙向郎中討了個膏藥貼着。”這段文字中是怎樣運用誇張?

4、本文大量的描寫在文中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起到很大作用,試找出幾例分析:

人物語言刻畫人物性格:

(1)文中胡屠户説的、罵的、訓斥的、誇口的、奉承的、恭維的話,佔了很大的篇幅。

(2)通過語言描寫,把這個市儈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畫了出來,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范進的語言也隨着他的身份、地位的變化而不同。范進中舉前,對胡屠户的訓斥只是“唯唯連聲”,低三下四地説:“岳父見教的是。”表現了他的迂腐、無能和逆來順受。中舉以後,他不再稱胡屠户為“岳父”而改稱“老爹”了。張靜齋拜會范進時,用了那些表示最親密友誼的詞語,充分表現出這個老奸巨滑的鄉紳的拉攏手段。

典型材料對刻畫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寫文章,特別是寫小説,講究選用典型材料來刻畫人物形象。課文為塑造范進這個熱衷功名的知識分子形象,精心選用了不少典型材料。如范進進學、胡屠户賀喜一段,主要寫胡屠户將范進訓得唯唯諾諾;范進借錢、胡屠户唾罵一段,則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胡屠户的欺貧愛富;范進中舉,樂極發瘋一段把范進的瘋態寫得活靈活現,讓人們從中看到了封建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胡屠户壯膽掌打范進一段則和前文唾罵范進形成鮮明的對比,進一步刻畫了胡屠户的市儈形象;張靜齋拜會范進一段,與上文的情節相得益彰,點明範進發瘋的真正原因,使人們明白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和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細節描寫和側面烘托。

(1)范進歡喜瘋了的過程,分作四層。第一層寫昏厥,第二層寫瘋跑,第三層寫跌倒,第四層寫瘋走上集。范進的瘋,是因喜而瘋,范進的喜,是喜至於瘋。作者緊緊把握這一特點,逐步展開。四層中,拍手的動作,笑的表情幾乎一以貫之,又略有起伏。范進的語言描寫,前兩層中用反覆手法作了安排。反覆中又有變化,前一處用“好了”,後一處只用一個“好”字,衝動的勁兒又有區別,足見用詞的細心。

(2)側面烘托有兩種,一種是零星的穿插在范進喜瘋的每個過程之中,一種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寫之後。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進昏厥的怕人,用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進飛跑的瘋狂,用眾人拉他不住的動作,烘托范進的那股瘋勁,一處處襯筆都突現了中心人物。

三、拓展延伸

將《范進中舉》與《孔乙己》這兩篇小説你更喜歡那一篇?為什麼。

我們將兩篇文章從三方面進行比較:

1、 人物和主題思想。

范進與孔乙己同是讀書人,一個到晚年終於中舉而發瘋,一個始終沒有進學,潦倒而死。從思想性格方面來説,他們都熱衷於功名,迂腐可笑,瘋的不知為何而瘋,死的不知因誰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憐。因此,這兩篇文章從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摧殘他們的精神,摧殘他們的肉體。

2、 作者的態度和諷刺誇張手法。

范進中舉》和《孔乙己》都運用了諷刺手法,但又有區別。前者是對主人公(范進)尖鋭的嘲笑,那“抱着雞,手裏插了草標”的形象,那“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醜態,刻畫得入木三分;後者對孔乙己的嘲諷,嚴厲而冷峻,卻並不顯露,那又髒又破的長衫,那“坐着用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繪得那樣淋漓盡致。為什麼有這樣的區別呢?吳敬梓對筆下的人物是的尖鋭的嘲笑,無情的鞭撻,因為他痛恨封建科舉制度;魯迅對他筆下的人物卻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因為作者希望他能從麻木中覺醒,以便拯救中華民族。由此可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對該形象的態度所決定。

3、表現手法。

《范進中舉》主要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主題思想;而《孔乙己》則選取人物一生中幾個富有表現力的片斷,放在一個典型的環境裏,去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四、佈置作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o3edq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