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行路難》教案(精選17篇)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行路難》教案(精選17篇)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行路難》教案 篇1

一、導入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行路難》教案(精選17篇)

1、 在大唐盛世,有一位詩人他豪情滿懷,詩酒仗劍走江湖。他才華橫溢,滿懷經世治國之志。在道士吳均的推薦下,在人生邁入第四十一個春秋之際,他由布衣登上了卿相的殿堂,滿以為實現理想、施展才華的時候到了,但是皇帝昏聵無能 hūn kuì wú néng,美夢初醒,他很快被賜金還放,理想與現實的交織下,他陷入矛盾之中,這個人就是--李白。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行路難》走進李白的精神世界。

2、瞭解詩歌寫作背景:

《行路難》作於天寶三年(774年),共三首,這是第一首。“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是李白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後的抑鬱不平之感。

二、學生朗讀

教師:同學們都預習過了,下面我來檢查一下預習情況。

我請一個同學來讀一下.

請同學評價一下.……你覺得要讀出什麼感情呢?

教師:詩人在這首詩中的情感變化:苦悶--憧憬--愁--喜悦

(再讀詩歌)

三、分析詩歌

1、詩文一、二句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豐盛的宴會圖。“金樽清酒”“玉盤珍饈”至少是五星級的標準,可是李白為什麼“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詩文哪些地方暗示我們原因了嗎?

引導明確:詩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為詩人此時心中充滿了愁悶。從課題《行路難》裏面我們可以感受到。路是一種象徵,象徵人生之路。(學生或老師補充詩歌寫作背景:

李白一生追求政治理想,熬到41歲才開後門,進入朝廷卻被皇帝當作點綴生活、粉飾太平的御用文人,還來不及抒發鬱悶之情,在宮廷不久被人打小報告,就被李隆基賞了一些金子給趕了出來。為之努力了多年的政治理想就在一旦之間付之汪洋。因此內心非常失落、悲憤、憂鬱。

2、古人飲酒時,常舞劍以助酒興。這裏也是舞劍助酒興嗎?

有點激憤的味道。你悲憤又如何?你有才能又如何?

還有嗎?

3、“欲渡……”怎麼理解這句話?--李白想什麼?(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什麼讓自己的仕進道路受到阻塞,濟世安民的理想無法實現呢?(“冰塞川,雪滿山”,)用“冰塞川”、“雪滿山”作比喻來進行説明。

4、我們説希望越大,失望越深。李白的政治理想難以實現,苦悶心情可以想象,這苦悶是政治上的受挫失落造成的。

5、大家知道李白不會輕易言敗的接下來他如何感歎的?

問:用什麼歷史故事?哪個同學能給大家講一講?

問:李白為什麼要引用這兩個典故?

姜尚、伊尹巧遇明主,給詩人迷茫的心田注進希望之光,夢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大的功業。當他的思緒再次回到現實中來的時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艱難。瞻望未來,只覺前路崎嶇,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裏呢?

6、我們一起來把這首詩的最後一句齊讀一下。

教師: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自強不息、樂觀奮鬥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對着現實的艱難,哪怕前路障礙重重,但他堅信自已總有一天會像宗愨一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和追求。

四、總結全詩

1、討論本詩如何體現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

(1) 巧用歷史故事

(2) 誇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

(3) 跳躍式的結構,全詩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盪起伏、複雜變化。 總之,全詩基調是激越的,是樂觀向上的。

2、主題

3、有一首對聯是這樣的: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是指誰?(李白),通過今天的學習讓我們認識了李白這位“謫仙人”,也因為走進他的內心,讓我們獲得了有價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願每一個同學都能“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行路難》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反覆誦讀,培養學生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美的能力。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一、整體感知:

《行路難》是一首交織着憂鬱和樂觀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終是昂揚激越的。《觀刈麥》詩歌描寫了農民冒着暑熱辛勤割麥的情景,並借貧婦人的訴説,反映了當時租税剝削的慘重和農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

二、教學過程:

1、 瞭解詩歌寫作背景:

《行路難》作於天寶三年(774年),共三首,這是第一首。“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是李白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後的抑鬱不平之感。

2、 是什麼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撙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於對他的一片深情厚誼,朋友們設下盛宴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卻又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放下了,他離開宴席,舉目四顧,茫然不知所為。因濃重的憂鬱和深沉的悲憤,使詩人酒不能咽 ,饈不能食。因奸佞之閉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鬱。

3、 賞析五、六句。

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即照應詩題“行路難”也抒寫詩人在長安經歷仕途風波的深切體驗和事與願違的痛苦心情。這讓詩人有多麼的失意和無奈。

4、 詩中借用歷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呂尚垂釣的碧溪,伊尹夢舟日邊的典故,夢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大的功業。當他的思緒再次回到現實中來的時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艱難。瞻望未來,只覺前路崎嶇,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裏呢?

5、 詩歌的最後一句表達感情怎樣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險峻而多歧,詩人卻相信終有一天將長風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彼岸。突出表現了他準備衝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這是他唱出的最強音。

6、 討論本詩如何體現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

1) 巧用歷史故事

2) 誇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

3) 跳躍式的結構,全詩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盪起伏、複雜變化。

總之,全詩基調是激越的,是樂觀向上的。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行路難》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 反覆誦讀,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全詩。

2.理解詩歌的內容,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3.賞析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學習重點:學習目標2 3

學習難點: 學習目標2

學習方法:研讀和賞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媒體運用: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起唐朝,不能不説唐詩,説起唐詩,不能不説李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白的一首古詩。板書課題。出示大屏幕。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詩的背景。大家齊讀。

1寫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年間,李白經朋友舉薦來到長安,準備大顯身手,但是沒有得到施展抱負的機會,不久李白遭受讒言排擠,不得不離開了長安。此時李白寫了三首詩,表達政治上遭遇挫折後的複雜心情。

2釋題

“行路難”是樂府古題,樂府指的是能夠配樂的歌詩。樂府詩是一種古體詩。

二、自學指導一

誦讀詩歌

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情感。比一比賽一賽,看誰讀的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讀準下列字的音 樽 箸 塞 歧

理解兩個通假字的意思

羞 直

三、自學指導二

讀詩品詩,體會作者情感是如何變化的?請大家四人一組相互討論交流

請同學們以下面句式為依託。

我從 這(幾句)句詩中,讀出了一個 的李白。因為 。

示例:我從“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苦悶的李白。因為前面寫到“金樽清酒”“玉盤珍羞”,如此美味佳餚,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見此時的詩人,心中充滿着一種懷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悶。

(我從“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迷茫,前途艱難的李白。因為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滿山”,這讓人聯想到詩人正感歎人生道路的艱難,寓含一種無限的悲憤。)

(我從“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句詩中,看到了一個充滿希望,理想未滅的李白。因為詩人借“垂釣碧溪”“乘舟夢日”的典故,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的信心。表現了詩人不甘消沉,繼續追求的心境。

(我從“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憤慨痛苦的李白。因為詩人在這句詩中直抒胸臆。當他從乘舟夢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來,回到壯志未酬的現實中,感到人生的艱難,因此向天地間發出這痛苦的呼喊。)

(我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自強不息、樂觀奮鬥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對着現實的艱難,哪怕前路障礙重重,但他堅信自已總有一天會像宗愨一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和追求。)

點明全詩的情感層次。總結全詩。板書。

師小結:這首詩歌裏,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顧影自憐、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個不甘消沉的李白,一個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李白,一個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對我們自信地微笑的李白。

四、自學指導三,賞讀(詩句賞析)

請大家富有感情的再來讀讀詩歌。分別從下列角度賞析詩句。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從描寫的角度)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行太行雪滿山。(從修辭的角度)

3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從表現手法角度)

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從煉字的角度)

詩詞句賞析方法:(可以從以下角度從修辭方法角度賞析1表現手法手法角度賞析2 從煉字角度賞析3表達的情感賞析4藴含的哲理賞析5表達方式等)

五、課堂檢測:

1、生活中難免經歷痛苦與挫折,請你用本詩中的句子對身處逆境的朋友進勸勉 : , 。

2、本詩使用典故古人能有此機遇,自己也不見得沒有的句子 , 。

3、詩人以“行路難”比喻 ,詩中具體體現“行路難”(照應題目 )的詩句: , 。

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六、自我小結本節課的收穫:

這節課我沒有做到最好,但我做到了更好。今天我學會了......如 我學會了學習古詩詞的方法是....... 我知道了古詩詞的考點是...... 我明白了古詩詞的答題格式和技巧是......

七、作業

1、正確默寫古詩。2、小作文(300字):如果在生活或學習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我們將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

板書

歡樂 希望 自信

﹨ ∕ ﹨ ∕

苦悶 失望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行路難》教案 篇4

一、基本情況分析

1、時間方面:九年級教學時間緊迫,本學期要複習國中六冊課本。

2、學生方面:兩個班共有96人,總體來説兩個班的學生上課氣氛不夠活躍,許多同學甚至學習程度好的同學也不能向老師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見解,總的來説基礎較差。

二、教學設想

這學期我本着“宏觀上要活,微觀上要實”的教學思路,教學的重點準備放在閲讀和寫作兩大方面。所謂“宏觀上要活”,就是要始終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宗旨,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着眼點,強調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實踐性;所謂“微觀上要實”,就是在具體的每一堂語文課上,要創造條件讓學生認真安心讀書,積極創設情景讓學生深入研究問題,精選各類練習讓學生進行紮實有效的基礎訓練,力圖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提高語文素養,在會考中取得滿意的成績。

三、教學措施

1、精心備課,上好每一節複習課,用好複習導學案,力爭夯實學生的基礎,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和能力。

2、採用“整體教學法”、“單元教學法”,“作業訓練法”、“邊教邊複習法”等進行教學。本學期要按時完成全年的教學任務,引導學生重點學習教讀課文,自讀課文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

3、重視學生的閲讀訓練,除課堂的大作文外,鼓勵學生平時多練筆,從句段開始,多寫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使學生的寫作能力能逐漸得以提高。

4、選好、用好有關資料,把握會考動態,追蹤會考考點趨向。

5、多給學生一些實踐的機會。如讓學生自己辦手抄報等,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6、做好轉差促優的工作,提高優等生的水平,帶動中等生,鼓勵後進生,儘量縮小差距。

四、教學總結及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及時總結教師“教”與學生“學”兩方面的問題,認真用好導學案,並且及時寫好教學反思。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要做到及時分析並予以矯正,對學生成功的學習方法、獨特的見解,要及時加以肯定並予以推廣,鼓勵學生多向思維,開拓創新。

五、教學進度

根據區教育局統一安排,進行三輪複習。

總之,説得好不如做得好。如何提高兩個班的語文成績,我認為既是一項教學技術,更是一門教學藝術。只要我們教師一切為學生着想,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平時中紮紮實實地搞好語文教學工作,我相信我們學生的語文能力一定會在原來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在今年的會考中成為最後的贏家,我有信心,更有決心,加油!!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行路難》教案 篇5

1.把握文章觀點,理清文章思路。

2.瞭解駁論文的特點,學習駁論文的寫法。

3.揣摩品味語句,體會潑辣、犀利、有力、諷刺意味強、感情色彩濃的語言特點。

4.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與愛國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

一、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過魯迅先生的不少文章,學過他的小説,看他用無數生動的形象表達他在時代裏的“吶喊”與“彷徨”;學過他的散文,與他一同在失落中“朝花夕拾”,安靜地回憶過往。今天,我們將學習魯迅先生的一篇雜文,看他是如何作為民族鬥士,將手中的筆,變成抨擊敵人的槍。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學習駁論,理清思路

1.初讀課文,找出對方的錯誤觀點,並説説作者是怎樣引出這一觀點的。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開篇以似乎確鑿的事實為據,用一句話指出了三個階段中“中國人”表現出來的三種不同的態度:盲目驕傲,夜郎自大;盲目崇拜,藉助外援;今不如昔,祈求鬼神。即由自誇到崇洋,到自欺欺人、虛無渺茫的態度變化。因此有人“慨歎”:“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是論敵的論點。

2.作者為什麼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麼?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麼?

明確:因為作者認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以對方的論據推出不同答案,有效地駁掉了對方的論點。作者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論點“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過去和現在的事實都可為證。

3.請結合上述分析簡要梳理本文論證結構。

明確:提出對方的論據論點:

(1)論據:以前信地、信物、信國聯,轉而現在的信神;

(2)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駁:

(1)失掉的是“他信力”;

(2)發展着“自欺力”。

間接反駁:

(1)論點: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2)論據:從古至今滿懷自信的“中國的脊樑”。

最終結論:自信力的有無……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認識本文文體特點。

明確: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論證。

【教學提示】

駁論文批駁的方法:

一、駁論點,即反駁對方論點的不真實或錯誤性;

二、駁論據,辯駁論據本身是不成立的或是不切實際的;

三、駁論證,就是通過反駁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係來駁論。

目標導學二:品味富有戰鬥力的語言

1.第一段中,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麼?

明確:不能。“總”讓人看到國民黨政府誇耀“地大物博”時的揚揚自得,同時“總”又寫出誇耀者的底氣不足,因為,誇來誇去只能誇這一樣,且唯恐別人不知,這也暗接“只希望着國聯”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時的執着,仰人鼻息之狀躍然紙上;“一味”則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於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願自拔。這三個副詞準確地寫出了國民黨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極富諷刺意味。

2.“他信力”與“自欺力”都是作者自創的詞,作者是怎樣創出這兩個詞的?這兩個詞的使用達到了怎樣的效果?

明確:“自信力”本是《大公報》社評使用的一個字眼,魯迅抓住不放,就着這個字眼起伏翻騰,在“信”的對象、類屬、影響上大做文章,並運用“仿擬”的手法創出“他信力”和“自欺力”這兩個新詞。作者剖析出反動政府本沒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繼而聯繫新近求神拜佛鬧劇進一步挖掘出現在正發展“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語奇崛,使人耳目一新。由於運用“仿擬”修辭造出一字之差的三個詞語,層層深入,步步強化邏輯力量,而且睿智閃爍,妙趣橫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諷刺鋒芒。

3.文章最後説“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你對這句話是怎樣理解的?

明確:“狀元宰相”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他們的作用只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為他們來自民眾,所以稱“地底下”。

4.揣摩“……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那簡直是誣衊”中“總”“簡直”二詞的表達效果。

明確:“總”寫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程度,並間接謳歌“中國的脊樑”屢挫屢戰的精神。“簡直”表達了作者的激憤之情。

目標導學三:深度解讀文章,體會作者感情

背景資料一: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東北淪陷,但中國國民黨的官僚政客和社會“名人”等,卻在北京等地多次舉行“法會”,祈禱“解救國難”。1934年4月,國民黨的反動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軍閥段祺瑞等,又發起請第九世班禪喇嘛於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靈隱寺舉行“時輪金剛法會”,“求佛菩薩來保佑”。還説什麼“今則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當時頗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報紙《大公報》也發表了《孔子誕辰紀念》的社評,散佈“中國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敗主義論調。

問題:你認為為什麼國民黨會散佈“中國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敗主義論調?

明確:當時資產階級指責中華民族失去了自信力,是為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消極抗戰推卸責任。

背景資料二:在國民黨發表“中國人喪失自信力”的言論後,魯迅先生憑着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了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魯迅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就已經發燒,肺病已相當嚴重。文章寫完之後的兩個多月,他寫了《病後雜談》,還致信楊霽雲,自稱是在敵人和“戰友”的夾攻下的“橫戰”,病情的惡化和精神的壓力,並沒有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和關注。

問題:結合前面學習過的課文,請你説説魯迅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明確: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教學提示】

引領學生感受魯迅的愛國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目標導學四:補充論據

請你舉一個具體的事例來證明中國人從來就不缺少自信力。

示例:20世紀初,徐悲鴻在歐洲留學時,曾碰到一個洋人的挑釁。那個洋人説:“中國人愚昧無知,生來就是當亡國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鴻義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國,你代表你的國家,等學習結業時,看到底誰是人才,誰是蠢材!”一年之後,徐悲鴻的油畫就受到法國藝術家的好評,此後數次競賽,他都得了第一,他的個人畫展,轟動了整個巴黎美術界。這樣令人驚歎的成就,是那個洋人遠遠不能及的。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

讓學生補寫論據的環節,啟發學生開動腦筋拓展延伸,這樣無形中既讓學生明白瞭如何圍繞論點寫論據,又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不足之處

雖然從整體上注重了學生的自主、合作、交流學習,但是因受文本本身難度的影響,仍有部分學生不能照顧到,對駁論文的特點理解不夠到位。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行路難》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瞭解詞的內容,理解詞的內涵。

2.領會詞人的偉大胸襟、堅定的信念,讚美祖國壯麗河山和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主義的感情。

教學重點:詞的思想內容、精妙的語言

教學難點:詞的意境的理解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雪嗎?你們知道有哪些描寫雪的詩句呢?——“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今天我們學習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板書題目作者)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讀課文,糾正讀音

2. 接下來大家思考幾個問題

a.這首詞描畫了一幅什麼圖畫?(通過初讀,我們不難看出這首詞分上下兩闋描寫了北國的雪景,展現了我們祖國的壯麗河山。)

b.那我們來進行具體問題以具體分析,大家看上闋寫了什麼內容?

上闋主要描寫北國雪景。

哪個字在上闋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內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詩詞中,這叫“一字領起”,俗稱“領字”。一般上下闋各有一個,讀詩詞要注意找出領字。

那麼,“望”字在文中領起了哪幾句話?作者抓住哪些具體的事物來寫的?

從“長城內外”到“試比高”。長城、大河、羣山、高原。

那麼,同學們能不能展開想象,最好是閉上眼睛想,把詩人所描繪的雪景由文字變成形象的畫面在“大屏幕”上呈現出來,然後再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可以讓學生先在小組中説,然後再在全班描述。)

祖國的江山正因為如此的多嬌,才引得無數英雄競相為之傾倒,作者對他們又是怎樣評價的呢?

討論並歸納:

“惜秦皇漢武……射大雕”

作者在文中評論的歷代帝王中,你都瞭解他們嗎?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 、

(請幾位學生簡單介紹,其他同學和教師都可作補充。)

作者在評論這些帝王時又用了哪個領字?管到哪句?

討論並歸納:

“惜”。統領到“只識彎弓射大雕”。

結合原文與你自己的理解,體會一下這個“惜”字都有那些意味?

先分組討論,請部分學生代表小組發言。

學生的發言可能不夠全面,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體會重點字詞的方法全面的看問題。如:從“略輸文采,稍遜風騷”、“只識彎弓射大雕”,我們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在武功方面還可以,但在“文學才華”方面就差一些。從“略輸”、“稍遜”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這些古代帝王的豐功偉績,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他們曾起過一定的作用。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傑。還包含着後來者必然居上的偉大氣概。

在下闋中,作者有沒有直接抒發這一觀點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作者是怎樣將上闋的寫景與下闋的議論有機的結合起來的?(從文中找出)

討論並歸納:

“江山如此多嬌……折腰。”

這句話在文中其了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

承上啟下的作用。

全班齊讀全詞,讀出感情。

背誦比賽

《沁園春雪》詩意充沛,有聲有色。全詩熔寫景、抒情與議論於一爐,從而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認真朗讀品味,會給人留下淳美的藝術享受。下面我們進行背誦比賽,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背熟課文。

總結全文

上闋寫景,句句都表現出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下闋評論古代帝王和抒寫革命抱負相結合。

佈置作業:背誦全詩,理解詩中藴含的情感。

板書設計

沁園春 雪

毛澤東

上闕:寫景——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下闋:議論、抒情————論古英雄的不足

贊當代革命英雄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行路難》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貿然、疲憊不堪、自持”等字詞的音形義。

2.通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

1.理順文章的論證思路。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

2.理解本文使用的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明確作者的觀點,學會做一個真正有教養和優雅風度的人。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理順文章的論證思路。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使用的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的作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大家都知道,有教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過,每個人對教養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那麼,在著名作家和文藝理論家德米特里·利哈喬夫的眼裏,怎樣才能算是有教養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論教養》這篇文章,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

二、自主預習

1. 背景資料

德米特里·利哈喬夫(1906-1999),是20世前蘇聯著名的知識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藝理論家和活動家。他生於聖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歲時進大學學習人類學與語言學。1938年,入列寧格勒的俄羅斯文學研究所。參加過慘烈的列寧格勒保衞戰。從1946-1953年,在列寧格勒大學任教授。1971年,被推舉為蘇聯科學院(現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986年,他開始重新尋找和俄羅斯文化之根。蘇聯解體後其地位相當於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為文化大師,他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他的祖國,成為20世紀俄羅斯的知識象徵。

2.檢查預習

(1)訂正字音

貿然(mào) 疲憊不堪(kn) 大發雷霆(tíng) 涵養(hán) 恕我直言(shù)

自吹自擂(li) 恪守(kè) 允諾(nuò) 自持(chí) 汲取(jí) 矯揉造作(jio)

扭捏(ni) 箴言(zhn) 嚼(jué) 絮絮叨叨(xù) 尷尬(gn)

原處(chù) 教書(jio) 困難(nán)

處境(ch) 教養(jiào) 災難(nàn)

(2)詞語釋義

漠不關心:態度冷淡,毫不關心。漠:冷淡。

隨心所欲:隨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幹什麼就幹什麼。隨,任憑;欲,想要。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頑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噓。擂,打鼓。

矯揉造作:形容過分做作、極不自然。矯,把彎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彎。

附庸風雅:為了裝點門面交結文人,參加有關的文化活動。

隨機應變:隨着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應付。機,時機,形勢。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本文的主旨是什麼?

答案示例:本文透過眾多“有教養”及“無教養”的現象,對眾多事例進行了比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結論,探究“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的本質。

2.這篇文章的論證思路是怎樣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2段):開門見山,引入論題。

第二部分(3-12段):先談“無教養”的例子,再談“有教養”的表現,論説什麼是“有教養”。

第三部分(13-18段):通過列舉事例和現象,論證什麼是“優雅風度”。

(二)研讀分析

1.突破重難

(1)第5-10段主要論述了什麼?這幾段的論述有什麼共同點?

答案示例:第5-10段主要從反方面論述了沒有教養的表現。這幾段的論述都是先假設一個人在外面的表現彬彬有禮,但是在家裏卻表現的不尊重家人。在對比中反映了一個人怎樣才算有教養。

(2)作者在論説“風度”時的論證思路是怎樣的?

答案示例:首先由談論“風度”的書籍談起,提出待人接物的問題,然後批駁錯誤的觀點。接着解説風度的緣起。接着列舉有風度的現象,論述優雅風度遵循的準則。最後得出結論::必須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別人,才能保持優雅的舉止。

(3)舉例説明本文主要的論證方法。

答案示例:舉例論證。本文的5—10段,17段都進行了集中舉例論述。5—10段集中列舉了無教養的例子,17段集中列舉了優雅風度的具體表現。這些例子都鮮活地證明了怎樣才是真正的教養和優雅的風度。

對比論證。本文多處使用了對比論證方法。5—10段每一段都是通過假設、對比,列舉了沒有教養的表現,體現了沒有教養的具體指向。第二部分的兩層也是前一層為先談“無教養”的例子,再談“有教養”的表現,這樣對比起來,更能體現真正的教養。

2.寫法探究

這篇文章的寫作特色有哪些?

答案示例:(1)行文活潑、靈動,思路清晰。本文從討論教養本身,到剖析教養的重要表現——“優雅風度”,其中貫穿着作者的基本見解:教養的本質是尊重。作為一片寫給青少年的“書簡”,文中有探討問題的邏輯和推論,又有大量生動的事例,加上精闢的觀點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覆咀嚼、品味。

(2)方法多樣,論證有力。舉例論證:本文的5—10段,17段都進行了集中舉例論述。5—10段集中列舉了無教養的例子,17段集中列舉了優雅風度的具體表現。這些例子都鮮活地證明了怎樣才是真正的教養和優雅的風度。對比論證:本文多處使用了對比論證方法。5—10段每一段都是通過假設、對比,列舉了沒有教養的表現,體現了沒有教養的具體指向。第二部分的兩層也是前一層為先談“無教養”的例子,再談“有教養”的表現,這樣對比起來,更能體現真正的教養。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有教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有教養。相信作者的觀點一定給了大家許多啟示。當然,大家對於教養一定也有許多自己的看法,課下可以繼續探索討論。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向作者學習,做一個有教養的人。

五、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行路難》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賞讀課文,品析人物性格特徵。

3、用讀課文,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與難點:

賞讀課文,品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小説主題。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課前多媒體播放歌曲《遊子吟》。

師:這首歌唱出了流浪在外的的遊子的辛酸,他們是多麼渴望家這個港灣的慰藉,多麼渴望能夠迎來人生的春天!我們今天學的這篇課文裏就有這樣一個在外流浪多年的遊子,飽經人生的滄桑,更可憐的是當家人遇到他時,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視他為毒蛇猛獸,躲之惟恐不及,避之惟恐不遠,這為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法國作家莫泊桑的小説〈〈我的叔叔于勒〉〉,去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板書課題和作者)

(二)瞭解作者

莫泊桑: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有“短篇小説巨匠”的美稱。代表作有長篇小説《漂亮朋友》、中短篇小説《羊脂球》、《項鍊》、《米龍老爹》等。(多媒體出示作者,點生讀。)

師:左拉曾這樣評價過這位短篇小説之王:他的作品無限的豐富多彩,

精彩絕妙,令人歎為觀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文本去體會作品的豐富多彩。

(三)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同學們,讀小説,一定要讀出自己最初的、完全屬於自己的感受。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並隨手寫下自己最初的閲讀感受和疑惑。

1、生談初讀課文的感受。

2、小組合作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歸納整理。

(四)賞讀課文,品析人物

菲利普夫婦

1、請同學們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不同稱呼?

2、通過這些稱呼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是怎樣的?

3、請你找出課文中描寫菲利普夫婦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談談你對人物的理解。

例如:我母親也怕起來,吞吞吐吐的説:“你瘋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為什麼這樣胡説八道?”

析: 通過母親説話時的動作“吞吞吐吐”和母親的語言可以看出母親她不願相信那個賣牡蠣的就是于勒,她怕自己的發財夢會破滅。

4、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做到了知人知面又知心,哪位同學能夠全面的評價一下菲利普夫婦。(點生總結)

師:菲利普夫婦是可憐的,但又是可鄙的,他們雖不是什麼大奸大惡之人,但他們展示給我們的卻是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的金錢關係。菲利普夫婦已經被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社會腐蝕了心靈。人性完全扭曲,在他們的心之天平上,金錢要比親情重要得多。《板書》

若瑟夫

1、你認為若瑟夫是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的理解。

2、假如你是若瑟夫,當你面對嫌貧愛富、冷酷無情的父母和窮苦落魄、狼狽不堪的叔叔時終於勇敢的説出了自己想説的話,你會對他們説些什麼?

(五)用讀創新,拓展遷移

1、瑟夫在後來成長的過程中有沒有受到父母和社會的影響呢,我們再來看看本文在選進教材的時候被刪去了的開頭和結尾。你認為該不該刪掉?(多媒體出示被刪去了的開頭和結尾)

原文開頭是:

一個白鬍子窮老頭兒向我們乞討小錢,我的同伴若瑟夫·達佛朗司竟給了他五法郎的一個銀幣。我覺得很奇怪,他於是對我説:

這個窮漢使我回想起一樁故事,這故事,我一直記着不忘的,我這就講給您聽。事情是這樣的……

原文結尾是:

此後我再也沒有見過我父親的弟弟。

以後您還會看見我有時候要拿一個五法郎的銀幣給要飯的,其緣故就在此。

(生暢所欲言)

師:作者在若瑟夫身上寄寓着他對親情的呼喚,對人性的召喚,也寄寓着作者偉大的人道主義情懷,這讓我們在看到社會黑暗、感到人際關係冷酷的同時,更看到、感受到一種來自人性深處的潔白和温暖。

2、本文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了當時社會的人們的人生觀。面對金錢,面對親人的貧窮與富有,同學們,我們應該怎樣選擇?

(六)課堂總結

師:希望同學們把自己對人的自然、樸素、真誠的愛和同情保留在靈魂的深處,不要被現實的金錢關係所異化,因為只有這樣的心靈,才是人類最健全、最美好的心靈。也希望愛心能夠永遠成為冬日裏最燦爛的陽光,能夠跨越時空,超越金錢,温暖在他人的心間。最後讓我們共同深情的呼喚:于勒叔叔,回家吧!(在多媒體播放呼喚親人的音樂中結束本節課)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行路難》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感知《鄉愁》創造的意境及表達的情感

2、初步掌握鑑賞現代詩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利用聯想和發散思維領悟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結合音畫效果,讓學生進入鄉愁世界

2、讓學生在發散聯想中領悟詩歌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語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現代詩我們已不再陌生,也認識了不少現代詩人,在當代詩壇,有一位生長於大陸,定居於中國台灣的詩人,一位熱愛故土如愛自己的詩人,有一位唱着鄉愁永不老去的詩人,他——就是余光中。現在,讓我們隨着他的《鄉愁四韻》走進余光中的鄉愁世界。多媒體播放余光中《鄉愁四韻》〉

二、知識梳理

1、走進作者

作者

余光中

評價

當代詩人和詩評家,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一詠三歎,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被尊為中國台灣詩壇祭酒

代表作

《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詩集《靈河》《石室之死》等,詩論集《詩人之境》《詩的創作與鑑賞》等

三、研讀《鄉愁》

1、請學生默讀,熟悉詩歌內容。

《鄉愁》一詩,因為形象而深刻地抒發了遊子思鄉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讚賞。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一詠三歎,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被尊為中國台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文章,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強調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善於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

2、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並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鄉愁》詩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一種迴旋往復、一唱三歎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數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的戀歌。

鄉 愁

小時候 後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這頭 我/在外頭

母親/在那頭 母親/在裏頭

長大後 而現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大陸/在那頭

思考:

“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在《鄉愁》詩裏,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詩人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裏,“鄉愁”分別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3、合作研討:

詩人所抒寫的“鄉愁”是怎樣隨着時間的推移而加深、昇華的?

“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

四個對象,分別是人生四個階段“鄉愁”的對應物。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小時候一長大後一後來一現在。

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託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後,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託鄉愁的媒介。到後來,-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羣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餘味。

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麼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麼特徵?在詩中有什麼表達效果?

“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詩歌的第四節對詩意的拓展有怎樣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節,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的詩;有了第四節,前三節就成了鋪墊,這一節又畫龍點睛,鄉愁的詩意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

二、課堂小結

同學們,“鄉愁”是我國傳統文學歷久常新的主題,像唐代詩人李白的名作《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崔顥《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這《鄉愁》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吟誦這深情的戀歌,我們掂量出了詩人思想中中國意識的分量。

三、課文圖解

鄉愁學案

四、主題歸納

1.《我愛這土地》這首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着續寫出歌唱的內容,並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後魂歸大地,最後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

2.《鄉愁》是一篇懷念祖國、渴望迴歸大陸的愛國詩章,它以民謠的歌調深沉而憂鬱地傾訴了詩人對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五、寫作借鑑

託物寄情的手法;形式上的格律美和音韻美。

六、課外積累

思念故鄉的詩句

1、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渡漢江》)

2、胡馬依北風,越鳥朝南枝。 (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 (兩漢樂府.《悲歌》)

4、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采薇》)

5、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孟郊.《遊子吟》)

6、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維《雜詩三首》)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行路難》教案 篇10

劉長卿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劉長卿(709-約780),字文房,河間(今屬河北)人。天寶間登進士第,肅宗時為長洲(今屬江蘇)尉,攝海鹽令,因事下獄,貶為潘州南巴尉(今廣東電白)。後為轉運使判官、淮西轉運留後。被誣,貶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馬,遷隨州刺史,死於任上。世稱劉隨州,有《劉隨州集》。

劉長卿的詩多寫個人窮愁不遇,為大曆詩風主要代表,與錢起並稱“錢劉”。善寫五律以“五言長城”自負,宋範希文《對牀夜語》説“李杜之後,五言當學劉長卿、郎士元”。此詩作於詩人被貶經過長沙之時。

2.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詩人經過長沙賈誼舊宅時的悲涼心情,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情懷。(主旨)

《長沙過賈誼宅》

劉長卿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第1聯感慨賈誼悲涼的命運

第2聯寫賈誼故宅蕭條冷落的景象。

第3聯以雙關手法寫出賈誼和自己多舛的命運。

第4聯詩人表面上是寫對賈誼命運的感慨,實際上是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語。

首聯“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賈誼悲涼的命運。“謫宦”,貶官生涯。“棲遲”,如鳥兒那樣斂翅歇息。這裏比喻賈誼驚惶不安、佗傺[佗傺:tuóchì失意]失意的謫宦生涯。三年謫宦生涯,換來的只是“萬古”留悲,多麼悽楚沉重的遭遇!以一“悲”字,定下全篇憂鬱悽愴的基調,切合賈誼的一生,更能讓人聯想到劉長卿自己貶謫的悲苦命運。

頷聯“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寫賈誼故宅蕭條冷落的景象。“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均是令人傷感的意象,渲染了賈誼宅的環境悽清。如此悽清的環境,詩人還要去“獨尋”,正是詩人與賈誼有共同悲苦命運而引發的共鳴。“寒林”和“日斜”,既是詩人眼前所見,也是賈誼當時的處境。“空見”,感慨如賈誼這樣治國賢才已再不可見,表達了詩人無可奈何的痛苦和悵惘心情。這兩句還化用了賈誼《鵩[fú]鳥賦》中的句子:“庚子日斜兮,鵩集餘舍”、“野鳥入室兮,主人將去”。賈誼在長沙時,看到古人認為不祥的鵩鳥,深感自己之不幸。

頸聯“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以雙關手法寫出賈誼和自己多舛[chuǎn差錯]的命運。“有道”的中興之主漢文帝尚不能重用才華橫溢的賈誼,那麼,昏聵無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詩人自己呢?詩人被一貶再貶,沉淪落魂看起來也就是必然的了。這裏一語雙關,將暗諷的筆觸對準當今皇上,巧妙含蓄。接下來,詩人究竟不能自釋其然,面對逝者如斯的湘水,想到當年屈原在湘水失意自盡,屈原哪裏知道百年後賈誼會到湘水邊來憑弔他(賈誼寫有《吊屈原賦》);賈誼更想不到千年之後的劉長卿又會在蕭瑟的秋風中來憑弔他的舊宅。千載知音難覓,又有誰能聽到詩人呼告無處、痛苦難耐的心聲呢?

尾聯“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詩人表面上是寫對賈誼命運的感慨,實際上是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語。詩人在賈誼舊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風吹過,黃葉飄零。“君”既指賈誼,也指自己;“憐君”既是憐人,更是憐己。“何事”,為何,這是對昏庸統治者的質問,也是對自己與賈誼都被統治者不公正對待的控訴。

西漢的賈誼更想不到近千年後的劉長卿又會迎着蕭瑟的秋風來憑弔自己的遺址。後來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於地下來傾聽,當世更有誰能理解呢!詩人由衷地在尋求知音,那種抑鬱無訴、徒呼負負的心境,刻畫得如此動情,如此真切。

“憐君”,不僅是憐人,更是憐己。“何事到天涯”,可見二人原本不應該放逐到天涯。

(徒呼負負 【注釋】負負,非常慚愧的意思。【用法】比喻無能為力,只能愧歎。與「心有餘而力不足」意近。)

3.鑑賞要點

這首詩懷古傷今,表面上寫的是古人古事,實際上處處着眼於今人今事,字裏行間透着詩人自我的行蹤和心跡。

全詩景中寓情,情中見景,寄寓深刻,雙關見意。詩人在南巴時有詩《新年作》,與此詩意正相近:“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關於賈誼其人其事,請參見《賈生》的相關介紹和分析。

4.相關資料

①極沉摯以澹緩出之,結乃深悲而反咎之也。讀此詩須得其言外自傷意,苟非遷客,何以低迴如此?(清喬億《大曆詩略》,清乾隆三十七年刻本)

②一是久謫似賈誼,二是傷心感賈誼,三是乘秋尋賈誼,四是空林無賈誼。“人去後”,輕輕縮卻數百年;“日斜時”,茫茫據此一頃刻也。(清金聖歎《金聖歎選批唐詩》,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③誼之遷謫,本因被讒,今云何事而來,含情不盡。(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行路難》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深入體會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2.學習寫駁論文的方法。

教學重點:

1. 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2. 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 領悟文章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2.自主學習法。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答或同學幫忙解答,不懂才由老師解答。

4. 多元探究法。在討論的基礎上,對某個或某幾個問題變換角度思考,拓展思維。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導語設計:

有一場戰爭使我們刻骨銘心,有一場有關民族精神大討論在激烈地展開,中國人是失掉自信力還是沒有失掉自信力,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衝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板書課題),來感受一下在民族危急存亡之時的民族精神。

(解説:從身邊事説起,親切。而且魯迅的關於中國人自信力的建設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二、解題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

本文寫於“九一八”事變三週年之後。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一時甚囂塵上,然而魯迅卻憑着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實在難能可貴。

課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聚焦當時社會的熱點問題,把要談的對象——“中國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嗎”直接放在標題上,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閲讀慾望。再則,它以這種問句的形式出現,懸而不論,這是很巧妙的。若用陳述句或反問句,則太直白,沒有張力;而現在的標題既有對錯誤論調的反詰,又有對己方觀點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眾的關切和詢問……而這幾方面內容又是交織在一起的,這就使標題內涵非常豐富。魯迅向來擅長在標題上做足文章,這篇也是一樣。

三、研習課文

(一)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字音,並理解下列各字詞的含義:

搽 玄虛 省悟 自欺欺人 渺茫 脊樑 誆騙 懷古傷今

(解説:初讀課文,須掃清障礙。可讓學生自查工具書解決。)

2.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麼?作者為什麼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麼?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麼?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解説:這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迅速篩選信息,攝取要點。學習議論文,整體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讀時迅速圈畫出觀點和論據。)

(二)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誦讀第1~5段,討論探究:

(1)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麼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説的都是“事實”?

明確:首先承認對方説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後,發現對方要説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這叫歸謬法。

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在論證方法上這是駁論證。它欲擒故縱,先“抬”後“貶”,好像抖包袱,吊起讀者的胃口,達到諷刺的效果。

要駁論證,關鍵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對方或因為己方利益或因為認識上的侷限,往往用事實掩蓋了真相,這就需要作者能撥亂反正。因此駁論證比駁論點、駁論據更能體現智慧和力量。

(解説:這樣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事實有時並不等於雄辯。而對方羅列的事實卻在為作者服務,這是極具諷刺效果的。通過思考,學生訓練了推理判斷能力,培養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意識。)

(2)第5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説明什麼?

明確:“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後一招。魯迅是個現實感很強的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後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並且,讓他們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所以,檢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於在槍林彈雨中為民眾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解説: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欺力”的表現和實質,並孓解當時的社會現狀。)

2.品讀第6~9段,討論探究:

(1)“中國的脊樑”指什麼人?為什麼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明確:“中國的脊樑”是指腳踏實地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鬥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樑”,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着廣大民眾的利益。但由於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治,“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至多不過是奴隸”(《燈下漫筆》),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動,這樣一來,對於為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者,他們多半表現出“看客”的心態,不能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演化成不願知道了。對於這一點,文中雖然沒有提到,但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不能説沒有這個因素。

(解説: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背景深入揣摩語句的深層含義,並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2)“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麼?

明確:“狀元宰相”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魯迅曾評述御用文人“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他們的功能就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為它來自民眾,故稱“地底下”,在當時,這股力量指中國共產黨。把“狀元宰相”、“地底下”相對比,可看出魯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解説: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背景深入揣摩語句的深層含義,並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三)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駁論文的一種寫作方法,理解了魯迅關於“中國人自信力”的闡述,“中國的脊樑”在當時的社會曾大大鼓舞國人的士氣,在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同時,魯迅雜文的語言技巧和諷刺手法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解説:小結時須言簡意賅、提取精要,勾畫本節課的輪廓即可。)

四、佈置作業

閲讀下列一段文字,説説它和本文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有什麼異同。

多有“不恥最後”的人的民族,無論什麼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年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

(魯迅《這個和那個》,收《華蓋集》)

(解説:有助於鞏固課文內容,並深入體會魯迅關於“中國的脊樑”的論述。)

板書設計: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魯迅

樹靶子 擺論據: 誇地大物博 只有“他信力”

求國聯

擺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

打靶子 直接反駁:(駁論據)信“地”信“物”信“國聯”是“他信力”

信“神”信“佛”是“自欺力”

間接反駁:提觀點: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論據:古代 現在

得出結論:自信力有無,要看地底下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行路難》教案 篇12

《三顧茅廬》教案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瞭解課文的內容,感受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知道《三國演義》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們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學生簡單介紹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三國時期的故事《三顧茅廬》。(板書課題)

學生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

1、出示自讀要求。

(1)藉助拼音讀準田字格中的生字,讀順課文。

(2)自學生字,懂得它們的書寫方法。

(3)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按要求自讀課文。

教師巡視,及時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分段讀課文。

教師相機指導生字的讀音。

(2)檢查字形掌握情況。

茅:與“矛”比較。

統:與“流”比較。

宜:與“宣”比較。

(3)交流詞語的意思,

三顧茅廬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

羣雄紛爭 茅塞頓開

(4)指名説説自己沒讀懂的地方。

三、再讀課文,初步瞭解內容

1、放錄音範讀全文。

2、指名説説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3、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實現統一中原的大業,諸葛亮真有這樣的雄才大略嗎?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讀第四自然段,加以體會,理解“茅塞頓開”)

4、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後,高興地説:“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尊重人才等)

5、討論:從這個故事中,你體會到了劉備什麼樣的品質?

四、作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用鋼筆描紅。(文後練習2)

第二課時

一、 複習導入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建立統一祖國的大業。諸葛亮在二十一年後回憶起這件往事,還感激萬分,寫下了這樣幾句話

1、出示《出師表》節選。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聽教師朗讀,體會其中的意思。(能聽懂多少是多少,不要過高地要求)

2、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根據自己的理解説一説

二、細讀課文

1、諸葛亮對劉備的三顧茅廬可以説是記憶猶新、歷歷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銘心的。這是為什麼呢?

2、討論: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是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呢?自由讀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詞語來回答。(誠心誠意)

默讀課文二、三自然段,畫出表現劉備“誠心誠意”的詞語和句子。

3、組織交流:

(1)劉備生氣地説:“你一點兒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同桌分角色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2)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3)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階下等候。感情朗讀這一句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個時辰……

(與“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進行對比)

交流從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麼?

(思考:從這裏你體會到了什麼?)

4、小結: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他怒斥張飛、三顧茅廬。還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馬步行,在房門外恭候多時,快步走進草堂和諸葛亮見面……看來,劉備渴望得到諸葛亮這個賢才已經到了如飢似渴的地步。這就叫“求賢若渴”。

5、齊讀第五自然段

三、小練筆:

正因為劉備求賢若渴,所以《三國演義》中寫劉備二顧茅廬而不遇孔明時,他親自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留給諸葛亮。這封信,一般讀《三顧茅廬》的人都忽略了。其實這封信也深深地打動了諸葛亮的心。因為信中,劉備將自己的一番誠意、仰慕之情抒發的淋漓盡致。現在,請大家發揮想象,替劉備寫一封簡短的信留給諸葛亮。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行路難》教案 篇13

九年級的教學是學校的生命線,是檢驗學校整體教學質量和能否提高人氣的最重要時期。如何使學生在國中階段的最後一年學有所獲,在會考考場上交一份令學生、家長滿意的答卷,這是擺在每一位九年級教師面前的不可迴避的課題。為此,新學期伊始,認真地思索和總結了自己以往的語文教學的得與失,借鑑其他老師的成功經驗和先進做法,特制定九年級上學期語文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程標準為方針,以學校整體工作規劃為指導,以深化語文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為重點,不斷總結完善,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和聽説讀寫能力,爭取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會考兩方面取得較好成績。

二、現狀分析

1.時間方面:九年級教學時間短,各門功課都將陸續進入總複習階段。從多年經驗看,學生用於理科學習的時間明顯會超過文科,尤其是語文學科往往會被學生輕視。

2.學生方面:語文積累貧乏,語文視野狹窄,語文基本知識零碎或一知半解。思想膚淺,思維單一,缺少靈活性和深刻性。閲讀理解能力、文字組織和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不強。語文習慣較差,讀書缺乏耐心,做題不夠細心,書寫缺少規範。語文學習態度不正確,認為憑自己現有的知識水平即可應付。

3.自身方面: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仍然不肯放棄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霸主地位,牢牢掌握着課堂教學的話語權,給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和活動的空間很小。課內忽視對課文的深入解讀,課外無效資料和信息充塞,做大量練習,搞大運動量訓練,看似重視了實踐,其實是捨本逐末。沒有九年級教學的實際工作經驗,思想上有畏難情緒,家長和學校的期望值不斷提高,給自己帶來較大壓力。語文學習,需要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怎樣在較短時間內讓每一位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取得較大突破,尚需進一步的探索。

三、措施和設想

總體要求是:宏觀上要活,微觀上要實。教學的重點準備放在閲讀和寫作兩個方面。

宏觀上要活,是要始終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宗旨,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着眼點,強調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實踐性。微觀上要實,就是在具體的每一堂語文課上,要創造條件讓學生認真安心讀書,積極創設情景讓學生深入研究問題,精選各類練習讓學生進行紮實有效的基礎訓練。

閲讀教學的重點:

1.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從而進一步培養他們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

2.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語法和修辭等語文知識,採用隨文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有深刻的感性印象。

3.培養學生廣泛和濃厚的閲讀興趣,做到“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讓學生自己感覺到閲讀是蒐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寫作教學的重點:

1.培養學生對閲讀內容和生活現象進行獨立思考,發現藴涵其中的意義;能從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隨時寫下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見解,書寫自己的感情;能根據自己的水平和生活積累展開想象,表達自己對學習和生活的思考和對未來的憧憬;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和積累語言材料、生活材料的習慣。

2.在寫讀書筆記的基礎上寫出對所讀作品的感受或評論,做到有觀點、有分析、有依據,並逐漸形成自己的見解。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行路難》教案 篇14

學習目標:

1.疏通字詞,瞭解文意,初步瞭解《紅樓夢》和曹雪芹。

2.瞭解課文中怎樣描寫賈府這一典型環境,理解環境描寫的特點。

3.分析、概括劉姥姥的性格特點,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4.體會作者寫這場“笑劇”的用意。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積累生字詞

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瀟湘(xiāo)  篾片(miè)  發怔(zhèng)

麈尾(zhǔ) 砒霜(pī) 蓼漵(liǎo xù)

岔氣(chà) 促狹(cù) 戧金(qiàng)

秋爽齋(zhāi)

2.作者鏈接

曹雪芹(約1715—約1763年),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説曹北頁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了一段錦衣紈絝、富貴風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後又移居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朋友救濟為生。曹雪芹素性放達,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多年艱辛,終於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通過各種方式誦讀課文,瞭解文章大意。

2.快速瀏覽課文,梳理文章脈絡。

【交流點撥】第一部分(開頭——“二人便如此這般的商議”):寫鳳姐、鴛鴦等人設局取笑劉姥姥。

第二部分(李紈笑勸道——又放了一桌):寫劉姥姥上演“笑”劇的過程。

第三部分(劉姥姥看着李紈與鳳姐兒……結尾):寫劉姥姥上演“笑”劇後的感慨及鳳姐、鴛鴦等人以實情相告。

3.劉姥姥進大觀園後表演了一場“笑”劇,這場“笑”劇是誰導演的?她們為什麼要導演這場“笑”劇?

【交流點撥】是由鳳姐、鴛鴦等人導演的。她們覺得劉姥姥的言行舉止與大觀園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於是就拿劉姥姥來取笑,以哄賈母開心。

4.這場“笑”劇的背後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交流點撥】包含着作者的悲憫與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憫尊敬的眼光來描寫劉姥姥這位胼手胝足換取温飽的市井小民;同時也透過了劉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賈府“朱門酒肉臭”的景象,對賈府的腐敗進行了深重的譴責。

(二)深層探究

1.體會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

劉姥姥便伸箸子要夾,那裏夾的起來。滿碗裏鬧了一陣,好容易撮起一個來,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來,滾在地下。

【交流點撥】這是鳳姐讓劉姥姥吃鴿子蛋時的情形:鴿子蛋本來就小,筷子沉且滑,劉姥姥在大觀園這樣的場合又很怯懦,於是吃鴿子蛋時的滑稽就可想而知。

“鬧”“撮”兩字寫出了劉姥姥使不習慣沉且滑的筷子,夾不住鴿子蛋,以至於鴿子蛋滿碗亂跑的情形,生動傳神地寫出了劉姥姥夾鴿子蛋時的窘態;“伸”字突出了劉姥姥吃鴿子蛋時的小心翼翼而又憨態可掬;“滑”和“滾”兩字寫出了筷子光滑、鴿子蛋小,且鴿子蛋掉下時速度之快。總之,這些動詞生動傳神地寫出了劉姥姥吃鴿子蛋時的滑稽可笑而又憨態可掬的神態,突出了劉姥姥的樸素、小心翼翼、怯懦的性格特點。

2.課文細緻地描寫了各具情態的“笑”,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請説説主要人物的笑有什麼不同,反映了他們怎樣的性格特點。

【交流點撥】鳳姐、鴛鴦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們善於計謀,愛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點;探春、史湘雲、薛姨媽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們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點;林黛玉的笑極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養而又謹慎的性格特點;寶玉笑時鑽到賈母的懷裏,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氣的性格特點;惜春笑得肚子疼,讓奶姆給揉腸子,反映出她嬌氣、孩子氣的性格特點;賈母笑得眼淚流了出來,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點。

3.結合劉姥姥的言談舉止,分析這個人物形象。

【交流點撥】“原是鳳姐和鴛鴦商議定了,單拿了一雙老年四楞象牙鑲金的筷子與劉姥姥。劉姥姥見了,説道:‘這叉爬子比俺那裏鐵杴還沉,那裏強的過他。’……也照樣換上一雙烏木鑲銀的。劉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銀的,到底不及俺們那個伏手。’”“老劉,老劉,食量大似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別的罷了,我只愛你們家這行事。怪道説‘禮出大家’。”“姑娘説那裏話。咱們哄着老太太開個心兒,可有什麼惱的!你先囑咐我,我就明白了,不過大家取個笑兒。我要心裏惱,也就不説了。”

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個鄉下人進了美輪美奐的大觀園,處處感到新鮮,處處感到好奇,也因此鬧了很多笑話。因為這些內容完全不同於賈府平日的生活體驗,大家覺得新鮮有趣!至於劉姥姥種.種少見多怪的話語與舉動,雖引人發笑,但那是因為她以前從沒見過這些人事物,當然處處透露着新鮮無知,好奇多問,處處引起鬨堂大笑。不過,她對每項新奇東西所引出來的神態,流露的每一句言詞,純然出自本性天真,恰如其分,並不帶絲毫牽強附會,矯揉造作。所以她俗雖俗,卻俗得可愛。

一個七十五歲的老人,為了生活,扯下了自己的尊嚴,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譜,變成一個引人發笑的對象。劉姥姥是丑角,但她絕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是為了哄老太太開心。所以,劉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為了環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裝作愚者,以獲得別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劉姥姥面對賈家生活的豪奢,卻不是表現出羨慕的情狀,反而只是一心一意計算着平實的居家生計的方便和舒適;金銀的筷子反而不及平常的合用,作者利用幾個細節塑造出劉姥姥的樸素實在的老農婦形象。

四、板書設計

五、拓展延伸

1.下面是《紅樓夢》中的人物描寫,請説説分別寫的是誰?

(1)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脣未啟笑先聞。

(2)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

(3)脣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面若銀盆,眼如水杏。

(4)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

【交流】(1)王熙鳳 (2)林黛玉 (3)薛寶釵 (4)晴雯

2.課後閲讀《紅樓夢》。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行路難》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寫作背景及文體特徵,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熟練地翻譯課文。

2、瞭解文中“以”、“則”等虛詞和“然則”、“得無”的用法;理解本文寓情於景、卒章顯志的寫作特點。

3、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學習文章把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

4、學習我國古代進步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思想。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目標4.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歷代都作為散文名篇收入各種選本,它究竟有哪些獨到之處使它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呢?這是我們在閲讀這篇文章時必須認真思考的。范仲淹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文學方面也相當有成就。下面是《宋史》裏關於范仲淹的簡略介紹(節引,字句略有改動),對我們理解《岳陽樓記》的思想內容很有幫助,請同學們先讀一讀(掛在小黑板):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憊甚,輒以涼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人不堪其憂,仲淹不改其樂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讒受貶,慶曆五年由參知政事(副宰相)謫守鄧州。勤政愛民,有政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歎息。

思考:1.范仲淹少年時為什麼發憤苦讀?2.范仲淹論政事奮不顧身,力主改革,勤政愛民,他的思想基礎是什麼?(指定語文學習好的學生讀講。)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岳陽樓樓址在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閲兵台。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張説在閲兵台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樓賦詩。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現在江蘇省蘇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死後諡號文正。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胸襟被千古傳唱。《岳陽樓記》選自《范文正公集》。

3、學習生字:

謫守(zhé) 朝暉(zhāo) 騷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薄暮(bó) 冥冥(míng) 岸芷汀蘭(zhǐ tīng) 潛形(qián)

皓月(hào) 檣傾楫摧(qiáng jí) 寵辱偕忘(xié)

4、教師範讀,學生自由讀課文。

三、古漢語知識:

1、通假字:“具”通“俱”,全,皆。 “屬”通“囑”,囑咐。

2、古今異義:

①微:沒有,微斯人;今義細小。

②氣象:景象,氣象萬千;今指大氣的狀態和現象。

3、一詞多義:

①、以:來,屬予作文以記之;因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②、觀:看,予觀夫巴陵勝狀;景色,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③、一:一,一碧萬頃;全,長煙一空。 ④、開:放晴,連月不開;打開,開我東閣門;開設,設置,旁開小窗。 ⑤、則:那麼,然則何時而樂耶;就是,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⑥、極:極點,感極而悲者矣;盡,此樂何極。 ⑦、或:有時候,而或長煙一空;或許,也許,或異二者之為。 ⑧、空:天空,濁浪排空;消散,長煙一空。 ⑨、通:順利,政通人和;通向,北通巫峽。 ⑩、和:和樂,政通人和;和煦,至若春和景明。

夫:那,予觀夫巴陵盛狀;發語詞,不譯,夫環而攻之;丈夫,女子的配偶,夫鼾聲起。

去:離開,去國還鄉;距離,西蜀之去南海;逃離,逃跑,委而去之。

為:行為,活動,或異二者之為;做,為,全石以為底。

4、詞語活用:

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形容詞作狀語,“先”“後”是形容詞,在這裏意思是“在…之前”和“在…之後”,作狀語。

②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守,名詞作動詞,做……太守。

5、本課成語:

氣象萬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種多樣,非常壯觀。

心曠神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政通人和:政事通遂,人們和樂。信任國泰民安。

四、默讀課文,理清條理:

全文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記敍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由此生髮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體。寫“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第一層(2自然段):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

第二層(3—4自然段):用兩個排比段分別寫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五、教師小結:

作者借描寫岳陽樓周圍景物,通過對“遷客騷人”覽物之情的分析議論,深刻地表達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宏大政治抱負。

六、佈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學生自由朗讀全文。

2、藉助工具書和課本註釋,讀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師提示重點詞語與句子,要求學生自讀時注意。

3、思考:(1)范仲淹寫本文的緣由是什麼?當時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處境如何?

(2)找出本文中寫景的句子,想一想它們所寫的景物各有什麼特點?它們在文章中分別起了怎樣的作用?

(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裏?

二、學習第一段:

1、寫文章,往往以一兩個警句(關鍵性詞句)振起全篇,第1自然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這背景是什麼?説明了什麼?

明確: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基礎上“重修岳陽樓”,這説明滕子京在謫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條。由此可見作者欣賞他的闊大胸襟,與一般的“遷客”不同。

2、重點詞句:

越明年——課本註解為“到了第二年”(即慶曆五年),而據《嶽州府志》載《宗諒求記書》,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在慶曆六年,所以這句中的“越”還是按它的本來意義作“過”講為妥,“越明年”就是“過了第二年”,即進入了第三年講(慶曆六年)。

謫——封建社會官吏的降職或遠調,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遠方,如“發閭左適(同“謫”)戍漁陽九百人”。

屬——同“囑”,通假字,“屬予作文以記之”點明寫作本文的緣由。

3、首句中“謫”字點明瞭滕子京當時的處境。滕被謫以後心情不好,準備修好岳陽樓後“憑欄不慟數場”。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開頭就點出這個“謫”字,這不是存心觸痛老朋友嗎?試聯繫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這樣寫是否別有深意?

引導要點:從這個“謫”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説的“遷客騷人”,作者一開頭就點明滕的處境,其實暗暗包含對老朋友的勸勉:你雖然身處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遷客騷人那樣為個人的遭遇而悲歎,應該像“古仁人”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同時,作者自己在慶曆五年也遭貶謫,這樣寫也暗寓與老朋友同處逆境、自勉勉人之意。從這裏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陽樓記》所以傳誦千古,主要原因就在於它不是泛泛的記事寫景之作,百是一篇有所寄託,立意高遠的好文章。

4、學生朗讀、背誦第一段。

三、學習第二段:

1、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有哪些?

明確:(1)、氣勢非凡:銜遠山,吞長江。(2、寬闊無邊:浩浩湯湯,橫無際涯。(3)、湖光山色: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2、重點詞:

夫——本文中幾個“夫”都念(觀夫、若夫、嗟夫)前兩個“夫”有指示作用,相當於“那”;“嗟夫”,感歎聲,亦作“嗟乎”。

然則——順接連詞。注意不要跟轉折連詞“然而”搞混。“然則”在這句中有承上連下的作用。從岳陽樓的地理形勢,轉入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騷人——課本註解:詩人。戰國時屈原作《離騷》,因此後世也稱詩人為騷人。但在某種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兩者不能對換,如本文“遷客騷人”若換成“遷客詩人”就不恰當。因為《離騷》的作者屈原是一個遭到貶逐的詩人,所以“騷人”比“詩人”有時還多一層“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騷人”與“遷客”相配比較合適。

得無異乎——“得無”本是一個表示測度的語氣副詞,但本句中“得”“無”是兩個詞,相當於現在説的“能不”。以詰問語氣表達肯定的意思。

3、這一段寫“岳陽樓之大觀”,雖然概括,卻寫得富於形象,氣魄宏大。仔細體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詞語取得這樣的效果的?

明確:作者善於選取形象化的詞語繪聲繪形。如:銜遠山——“銜”字形象地寫出湖與山的關係。吞長江——“吞”字,不僅形象地寫出湖與江的關係,而且“吞”字聲音寬舒洪亮,讀來有氣勢磅礴之感。“銜”“吞”字連用,更使靜景富於動態和活力。浩浩湯湯——字音響亮,疊字又加強了氣勢,形容水大流急,繪聲繪形。氣象萬千——連用兩個數詞寫洞庭湖上景象變化之多之快,極有聲勢。此外如“橫無際涯”的“橫”,與“廣”近義,但作者用“橫”而不用“廣”,因“橫”字顯得境界開闊而有氣魄;“朝暉夕陰”的“暉”換成“晴”字,義通順,但作者用“暉”而不用“晴”字,因為“暉”字具體,容易使讀者聯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煉字的功力。

4、學生朗讀、背誦這一段。

四、教師小結:

“記”是一種文體,散文的一種。范仲淹借為重修岳陽樓作記,一方面重申自己的報復,另一方面藉此勉勵、規勸老朋友。

五、佈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二。

第三課時:

一、學習第3、4段:

1、細讀這兩段寫景的部分,説説作者為表現“悲”“喜”兩種不同的感,分別選取了哪些有特徵的景物?又是怎樣渲染氣氛的?

明確:作者選擇的景物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為例:雨是“霪雨”,風是“陰風”,浪是“濁浪”,時間是“薄暮”,所聞是“虎嘯”和“猿啼”,無不是帶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號”“排空”“冥冥”等詞語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風高、恐怖悽慘的畫面就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來沒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嶽”“商旅”“檣”“楫”等,但配以“隱耀”“潛行”“不行”“傾”“摧”等詞語,就帶上了濃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點與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分析、體會。)

2、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喜”。這樣寫是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人議論,突出全文的主旨。

3、“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先講“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講“樂”,“後天下之樂而樂”。)

5、“進”指什麼?“退”指什麼?(“進”指“居廟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處江湖之遠”,不在朝廷上做官。)

6、“微斯人”的“斯人”指什麼人?(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7、重點詞語:

“則有……者矣”是一長定語句。“者”指代“覽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為例,從“去國懷鄉”到“感極而悲”都是“者”的定語。第4段末句的結構相同。這兩句可分別譯為“登上岳陽樓,就會產生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憂慮讒言,懼怕譏諷,滿眼淒涼,感傷到極點而悲痛的心情了。”“……就會產生一種心胸開朗,精神愉快,榮譽和屈辱一齊忘記,端着酒杯面對和風,充滿了喜悦的心情了。”

浮光躍金——這句寫月夜有風時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躍”兩個動詞分別作名詞“光”和“金”的定語,構成兩個偏正短語。把湖面上“浮動的月光”比喻成“躍動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種動態美。

靜影沉璧——這句寫月夜無風時湖面上的景色。語法結構、修辭方法跟上句相同,不過它寫的是靜態美:靜靜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動一靜,相映成趣。

其喜洋洋——洋洋,眾多或盛大貌,這裏形容喜的樣子。朗讀時“喜”字後要稍頓一下。這句可譯為:那喜悦真是達到了極點。

8、兩段在結構上也是完全相同的;甚至連前後兩個抒情句的表達方式也完全相同。試聯繫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兩個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為什麼?

明確:這兩個抒情句是文章思路發展的中心環節:前句遷客騷人登樓而悲,後句寫遷客騷人登樓覽物而喜,聯繫上文看,是為了落實“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句,聯繫下文看,是以遷客騷人隨物而變的心情,襯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從而引發出“先憂後樂”一段正論。如果把兩個抒情句刪去,文章思路中斷,也破壞了文章的內在聯繫。

二、學習第五段:

1、作者認為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裏?

明確: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個人遭遇或外物的觸化而發生變化;古仁人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

明確:在天下人感到快樂後古仁人才會快樂。可見他們的或憂或樂完全是隨天下人的或憂或樂而轉移的。這就是作者所認為的“古仁人之心”。

3、這種“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實際也許並不存在。聯繫第一課時介紹的有關作者的資料,説一説作者為什麼要議論這種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人物。

明確:作者以天下為己任,常説“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這種“先憂後樂”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從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愛民的行為看,確實不是徒託空言。他借滕子京囑寫《岳陽樓記》的機會,提出這種理想化的人物來,正是為了“假託古人,自寫懷抱”,表明自己本來就不為個人的進退、榮辱而悲喜,雖遭貶謫,但憂國憂民之心決不改變,同時也包含着對滕子京的勉慰。最後一句自明志向,以問句的形式表達,自勵勵人,委婉含蓄。

4、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明確: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説:“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裏説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來源於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表現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鑑和教育的意義。

三、朗讀全文。

要求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進一步領會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以及具有音樂感的語言特色。

四、教師小結:

本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文章先由敍事人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説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説明作者意圖。

五、佈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三。

六、板書設計:

26、岳陽樓記

1、作記緣由(敍事)——乃重修岳陽樓, 增其舊制。屬予作文以記之。

2、概寫洞庭美景(描寫)——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抒情)——霪雨霏霏(悲、憂);春和景明喜、悦)。

4、胸懷抱負(議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環環相扣,層層鋪墊。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行路難》教案 篇16

教材分析

《敬業與樂業》是一篇宣講人生與事業關係的演講詞。本文緊扣中心“敬業樂業”展開論述。開始援引古籍提出中心論點,闡明“敬業樂業”的主旨;接着論述有業之必要,再轉入論述主體,分別從敬業和樂業兩方面逐一論述;最後用“責任心”和“趣味”總結精神旨意,收束全文。全文主旨鮮明,層次清晰,語言通俗,文短意長。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看,學習課文意在引導學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風采,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問題,豐富個性內涵。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敬業樂羣、安居樂業、斷章取義、不二法門、言不及義、褻瀆、強聒不捨”等詞。

2.體會演講詞的文體特點。3.初步學習舉例子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能力目標

1.理清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地論述自己的觀點。

2.仔細體會演講和口語特色的巧妙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品味與領悟“敬業與樂業”的精神。

2.建立快樂學習觀:尊敬學習,就是尊敬自己。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仔細體會演講和口語特色的巧妙結合。

2.指導學生了解“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並聯系自己的實際,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生活。

突破方法:通過範讀、跟讀、自由讀等方式體會演講詞的特點。本文教學擬設一系列緊扣文本又貼近生活的話題,在對話中推動學生的閲讀、思考和探究。

難點:對“敬業與樂業”精神的真切領悟與質疑問難。

突破方法:結合練習四,組織學生進行研討和辯論;還可以結合練習二提出的兩種論證方法,進行小論文或辯論提綱的寫作。領悟作者精神旨意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學習體驗,同時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定背景,來領會梁啟超提倡“敬業與樂業”的良苦用心。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這篇演講詞語言表達通俗淺顯,大量引用經典、格言。教學中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整體把握課文主要觀點和思路,體會演講的口語特色。

2.研討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研討,深層理解“敬業與樂業”的主旨,同時對文中的觀點大膽質疑問難,辯證理解人生問題,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批判質疑能力。

第1課時

一、問題設計、情景創設

設計(一)

由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體驗導入:問:你什麼時間最快樂?(學生談自己的體會)

問:雷鋒日記中有一句話“對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熱”,你從這句話中想到了什麼?

問:牛頓在實驗室作實驗時忘了吃飯,居里夫婦在艱苦的環境中經過無數次的試驗終於發現了鐳……這些科學家們為什麼能這樣?(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

小結:他們不僅有偉大的理想,更有一種執著的敬業精神。他們以勞動為快樂,以通過自己的勞動為人類創造財富為快樂,這是值得每一個人學習的可貴的敬業精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教我們“敬業”“樂業”的文章。

設計(二)

米盧在擔任中國足球教練時,曾講過一句話“態度決定一切”,啟迪的不僅是奮進中的中國足球,更引發了人們對生活態度、處事原則的深層思考。“態度”是一切事情能否成功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我們的學習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演講詞——《敬業與樂業》,讓我們在感知先哲思想風采中,觀照自己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領悟人生價值。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先讓學生簡單介紹自己瞭解的梁啟超。由學生交流各自準備的有關梁啟超的資料,然後教師做適當補充,並點明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

教師朗讀課文,學生聽讀,並做好標記。

多媒體投影需要注意的詞語,讓學生讀寫:

(1)敬業樂羣:對自己的事業很盡職,和朋友相處很融洽。

(2)安居樂業: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3)斷章取義:不顧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句或一段。斷,截取。章,篇章。

(4)不二法門:比喻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

(5)言不及義:指淨説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

(6)褻瀆:輕慢,不敬。

(7)強聒不捨:嘮叨沒完沒了。

在讀寫的過程中,可以採取幾種方法幫助學生儘快、正確地掌握,比如讓學生自己尋找最容易寫錯的字詞並提問,或者個別同學在黑板上聽寫,也可以是同桌兩個人相互提問的方式。

教師介紹有關演講的常識。學生邊記邊思考,並且聯繫在電視中所看過的大學生演講比賽等節目來體驗、理解。

2.自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學生自由讀課文,圈點勾畫文中表現作者對敬業與樂業看法的語句。對文中作者的觀點體會最深的是哪一點?請結合自身的學習生活,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自由發表對作者觀點的感受,小組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先讓學生來解決,因為有的問題,這個學生不會,可能別的同學恰恰理解得比較到位。找一個小組把組內梳理的文章結構提交全班,有不同意見可討論。教師可以借梳理文章結構,解決學生的疑惑點,加強學生對議論文結構的認識。

分析:本文共九段,總體結構是“總—分—總”式,開頭部分總起全篇,然後分別論述敬業與樂業,兩個分論點平行並列;最後總結全篇。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題目的來源,揭示全篇的論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8段):論述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本部分是全文主體,分三層進行論述。

第一層(第2~5段):論述有業的必要。

第二層(第6~7段):論述敬業的重要。

第三層(第8段):論述樂業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9段):總結全篇,勉勵人們敬業樂業。

學生分小組聲情並茂地朗誦這篇演講詞,甚至可以走上講台做模擬演講式朗讀。試找出並積累幾條自己認為論述敬業與樂業最精彩的警句,讓學生體會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課文論述為什麼要敬業時,舉大總統和拉黃包車這兩件事論證;論述怎樣做到敬業時,舉木匠做成一張好桌子和政治家建設一個共和國、挑糞的把馬桶收拾乾淨和當軍人的打勝一支壓境的敵軍這兩組例子,以兩種差距懸殊的職業作比,對比鮮明,説服力強。試仿照這種舉例論證的方法,為課文第3、4段再寫一組類似的論據。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舉事例的論證方法。

三、學生再讀全文,思考探究問題

學生再次帶着問題朗讀課文,然後討論,全班交流,學生互相評論補充,明確問題要點:

(1)演講開始,作者就開宗明義提出了“敬業樂業”的主旨,説它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接下來,文中圍繞主旨談了哪幾個問題?它們之間有着怎樣的邏輯聯繫?

(2)演講最後,作者言簡意賅地把“敬業與樂業”總結為“責任心”和“趣味”,説“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那麼,你認為“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是怎樣的?

(3)本文的寫作特色和語言特色有哪些?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梁啟超引用《禮記》和《老子》中的格言,“斷章取義”歸結出“敬業樂業”的主旨後,分別談論了“有業”“敬業”和“樂業”三個問題。

“敬業樂業”的前提是“有業”,“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強調了“有業”是做人之本。“敬業”的含義就是專心致志、心無旁騖,“敬業主義,於人生最為必要,又於人生最為有利”。僅有“發憤忘食”的“敬業”還不夠,“樂以忘憂”的“樂業”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價值。

(2)“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當的職業(或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情),不能“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對於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從而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忠實地把它做好;要從專心做事中發現樂趣,不是皺着眉頭、滿腹牢騷地叫苦,而是達到“樂以忘憂”的境界。

(3)寫作特色:論證説理,引經據典。

語言特色:語言通俗淺顯,準確周密,生動有力。

四、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的學習目的主要是理清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怎樣層層深入地論述自己的觀點;初步學習舉例子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瞭解演講詞的文體特點。

五、佈置作業

1.文章告訴我們敬業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在作者眾多的觀點中,你是否有自己的疑惑或者不同見解?

2.反思自己在學業中的種.種態度和做法,談談學習本文後的啟發。

第2課時

一、導入新課,由落實上節課的作業入手

上節課同學們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理清了文章思路,還感受了演講詞的寫作特色和語言特色,這堂課我們結合“學習”是我們學生的“職業”這個實際,看大家能否談得更真切、更精彩。

二、精讀課文,深入感悟

學生仔細研讀課文,品味語言的巧妙之處。

先是學生髮問: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別的同學按自己的理解解答,其他同學補充,教師可作適當引導。

1.首先是設問巧妙:

①倘若有人問我:“百行什麼為先?萬惡什麼為首?”我便一點不遲疑答道:“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

②業有什麼可敬呢?為什麼該敬呢?人類一面為生活而勞動,一面也是為勞動而生活。人類既不是上帝特地制來充當消化麪包的機器,自然該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認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為一件事的,其性質都是可敬。

③至於我該做哪一種勞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

④怎樣才能把一種勞作做到圓滿呢?惟一的祕訣就是忠實,忠實從心理上發出來的便是敬。

⑤不願意做逃得了嗎?到底不能。結果還是皺着眉頭,哭喪着臉去做。

⑥“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為什麼呢?第一,因為凡一件職業,總有許多層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變化、進展的狀態,最為親切有味。第二,因為每一職業之成就,離不了奮鬥;一步一步的奮鬥前去,從刻苦中將快樂的分量加增。第三,職業性質,常常要和同業的人比較駢進,好像賽球一般,因競勝而得快樂。第四,專心做一職業時,把許多遊思、妄想杜絕了,省卻無限閒煩惱。

2.其次是語言的妙處:“今天所講,敬業即是責任心,樂業即是趣味。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我盼望諸君和我一同受用!”

有一種不可辯駁的力量,但話又説得很委婉;“我深信”“我盼望”,沒有生硬的號令,但誰又能不聽他的呢?作者將“敬業”和“樂業”轉化成了“責任心”與“趣味”,去生就熟,去繁就簡,全然一智者形象。

三、學生合作研討,質疑問難

1.學生默讀課文。

2.學生自由提出問題,把自己的疑惑點提交小組,討論思考。鼓勵其他同學按自己的理解解答,教師可作適當引導。預設學生的疑惑點有:

(1)作者所論述的“敬業與樂業”中的“業”僅侷限於狹義的職業嗎?

(2)文中説,人必須“為勞動而生活”“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你贊同這種説法嗎?聯繫現實生活説説你的理解。

(3)品味“凡職業沒有不是神聖的,所以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的表達效果。?

學生研討探究,教師相機點撥:

(1)文中“業”的含義並不僅侷限於狹義的職業。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為一件事的,其性質都是可敬。”所以,“敬業與樂業”的意義,就不只限於正式的謀生職業,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情,不只限於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學生的學習。

(2)作者“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的説法值得質疑。人類或個體的生活,並不都是隻有“勞作”,“休閒”也是人生的重要內容。而且,隨着社會的發展,休閒在生活中所佔的比例,還在不斷提高。正如“人不是為吃飯而生活”一樣,人也不是“為勞動而生活”。其二,人既然是社會動物,其職業地位、從業心理就不可能不受社會環境的制約。在特定的時代,拉黃包車的,即使再敬業,也要飽受欺凌、困苦卑賤(如《駱駝祥子》中的祥子),與大總統的生活判若天壤。這時要求拉黃包車的要安心、樂於拉車,可能嗎?合理嗎?梁啟超認為,木匠與政治家、挑糞的和軍人,大家同是替社會做事,這個出發點是好的,只是在現實社會中,還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能夠在意識領域裏真正消除等級的鴻溝。

(3)品味:就是“所有的職業都神聖,所有的職業都可敬”。前句是由上文事例得出的結論,後句是由結論得出的觀點,自然回答上文設問:“業有什麼可敬呢?為什麼該敬呢?”雙重否定句更顯立場鮮明。

3.教師發問:文中説“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依據作者的這一標準來衡量,你能從身邊也發現一兩位這樣“天地間第一等人”嗎?請聯繫自己的實際談談我們中學生該如何去做。

學生即席發言交流,鼓勵學生討論,踴躍作答,其他學生評析。教師適當點撥:那些普通人做的瑣事,很多都忠實圓滿地完成,他們都可以稱為“天地間第一等人”。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有很多。

四、體驗反思(多媒體出示)

1.課文中説:“事的性質,從學理上解剖起來,並沒有高下。”又説:“我信得過我當木匠的做成一張好桌子,和你們當政治家的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家同一價值。”然而,有人卻引用拿破崙的話説:“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討論一下,對這個問題究竟應該怎麼看。

此問題意在激發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批評判疑能力,辯證地理解人生問題。所討論的問題比較複雜,應根據學生的理解水平來把握討論的深度。

組織辯論賽:

教師依據學生情形,組織辯論雙方,由班級學習委員擔任本場辯論主席,教師作適當點評。辯題:想當元帥的士兵是好士兵,安於職守的士兵是好士兵。

小結:課文中,作者認為任何職業不分高下,是勸告那些“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的人們,要腳踏實地、勤懇敬業,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進而體會職業的樂趣和人生的價值。從現實的個人生活幸福考慮,只有這樣,才能安身立命(儒家),獲得心靈的寧靜與平和(佛家)。

拿破崙的名言,則是為了激勵人們樹立遠大抱負,努力挖掘自身潛能,勇於向命運發出挑戰。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會歷史階段,職業分工的確有“尊卑”之別,任勞任怨地“敬業”未必能保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與獲得尊重。這時候,還要讓職業卑賤者“敬業樂業”,不僅不太可能,而且有維護既有等級秩序之嫌。拿破崙的話也有問題:在一支部隊裏,元帥只能有一個,士兵卻需要千千萬,如果每一個士兵都不安心做士兵,都懷揣着元帥夢,那麼這支部隊的戰鬥力也大為可疑。畢竟,社會所提供的“元帥”職位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大多數“士兵”想當“元帥”又當不了士兵,人生豈不盡是一場失敗?

可見,兩種説法適用的語境有所不同,反映的人生觀也有區別。如果説,梁啟超教導人們要忠於本職、不可好高騖遠,體現了隱忍而自斂的中國人生哲學,那麼,拿破崙鼓勵士兵要爭當元帥,則是典型的西方個人本位的進取型、外向型人生觀。

2.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説一説什麼是真正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快樂。學生談體會。

本環節採用學生辯論的形式進行,教師作適當發問、引導、點評。

五、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1.找出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或含意深刻的句子,製成資料卡片,要註明出處以及閲讀感悟等,書寫要清楚規範。

2.結合“學習是我們學生的職業”這個實際,深入解讀,談談感受。

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體驗進行自省式閲讀,鼓勵有獨特見解,進行個性化表達。

3.請為“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幾個例子。

教師可以自己的教育快樂觀證明職業是有趣味的:“在淺薄浮躁與急功近利的今天,語文給我回腸蕩氣的情感,給我美的昇華,語文是我生活裏一幅永恆的圖畫。在語文園地裏耕耘,我快樂!”同時,引導學生樹立快樂學習的觀點。

六、佈置作業

1.作者教我們怎樣感受職業中的趣味,你平時有這種感受嗎?説出來與大家分享。

2.作者説“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你同意嗎?既然這樣,你如何看待跳槽現象?

把上面的感受和觀點寫在練筆本上。

資料鏈接

作者資料: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子、哀時客、飲冰室主人、自由齋主人等,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十七歲中舉,後隨其師康有為參與維新變法,事敗後流亡日本,在當地創辦《新小説》雜誌,並與孫中山等革命人士來往密切。回國後又曾組織進步黨爭取憲政。1920年後,脱離政界,先後在清華、南開任教授,並專心著述。梁啟超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一生著述宏富,所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 000餘萬字。為後人留下了豐厚的學術遺產,成為一代宗師。梁啟超是清末民國中國文壇上影響最大的一個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學革命開闢了近代文學理論探索和文學創作的新局面。

二、演講的基本知識

演講是以口語表達的方式面對聽眾,就某一問題發表自己觀點,闡述某一事理的活動。演講不僅是宣傳和動員羣眾的手段,而且還是闡明理論觀點、發表學術見解的一種手段,同時又是鍛鍊和培養青年口才的一種手段。演講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要求:①認清對象。確立主旨。這裏講的是針對性。演講是直接面對聽眾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須瞭解聽眾對象,認清環境場合,明確演講的主旨。“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對於演講尤為重要。②思路清晰,節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證動人。④語言準確,形象生動。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行路難》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1、 品味描寫月光的語句,牢記並運用哲理名句,理解感悟詩中的文化內涵和思想感情,背誦默寫這首詩。

2、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

3、自主合作探究,師生互動,講練結合。

【教學重點】

在多次誦讀中,理解詞作者表達的意思;在品讀重要詞句中,感受詞作的意境;在想象與拓展中,獲得樂觀、豁達的人生思考。

【教學難點】

結合生命細節,感受作者情懷,感悟人生規律,懂得得失與取捨。

【教學安排】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配樂朗讀錄音讓學生欣賞,導入正課: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蘇東坡的詞,境界開闊,想像奇特,在宋詞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學習的這首《水調歌頭》,更是不同尋常。請看清代評論家胡仔對它的評價:“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一切景語皆情語”,大自然的萬物在作家筆下都是一首浪漫的歌、一首美麗的詩。團圓之中秋佳節、浩瀚深藍天空中那輪明月本就牽動無數文人墨客的情懷。賞月玩月便成了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時喜中秋。為何人們獨獨鍾情於中秋賞月呢?今天讓我們一起領略蘇軾的懷秋思緒吧。

二、誦讀詞作,讀出節奏,讀出感情。學生代表反覆朗讀後,各組代表進行比拼,老師點評。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三、理解詞作的主要內容

(一)課堂上,給學生時間對照課文註釋書面翻譯全文,讓他們交流,教師提供譯文參考校對:

【翻譯一】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從何時才有?端起酒杯來詢問青天。

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賞着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

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何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

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願親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翻譯二】

丙辰年中秋之夜,歡暢痛飲到天亮,大醉,寫了這首詞,並以之懷念弟弟蘇轍。

明月什麼時候出現的?(我)端着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麼年代了。我想乘着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説“歸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説月中宮殿叫廣寒宮)。

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彷彿乘雲御風,置身天上,哪裏比得上在人間!

月光從硃紅色樓閣的一面轉到另一面,低低的灑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明月不該有什麼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之時才圓?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願離人能平安健康,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四、理解詞作的思想感情。

(一)思考探究

1、詞前小序有什麼作用?

2、 開頭兩句有何意藴?

3、“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只是讚美月夜嗎?

4、“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寫出了詩人怎樣的矛盾心理?

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如何理解?

6、蘇軾原在朝廷做官,由於黨派相爭受到排擠,背貶為地方官,加上與其弟分別六年之久,面對中秋圓月他的心情會怎樣?

7、作者多想離開令他傷心的塵世,飛向美麗的月宮,他的思想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標誌蘇軾思想起伏變化的關鍵詞有那些?

【老師小結】高處不勝寒內涵非常豐富,確實表達了作者禁不住朝廷黨派之爭相互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立身之地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可以為國家效力,為百姓造福。於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鬱之情。翩翩起舞。

8、哪幾句由望月過渡到懷人?

9、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一句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

10、討論對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達、襟胸坦蕩,皓月當空,但骨肉分離。作者如何看待這件事的?

11、結尾兩句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思想?

12、全班齊讀:歸納作者心理變化的過程。

討論明確:(苦悶——矛盾——豁達——祝願)

(二)【賞析上闕】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足見蘇軾對明月十分嚮往,早已把那裏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和飄飄欲仙的感覺。

蘇軾此詞作於丙辰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高處不勝寒”內涵非常豐富,確實表達了作者禁不住朝廷黨派之爭相互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立身之地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可以為國家效力,為百姓造福。於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鬱之情。翩翩起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複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中秋月景,人們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還有月光的寒氣逼人。這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嚮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説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

【提示注意】我們可以抓住“不知”“歸去”,才能讀懂詞人內心祈願;從“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負及遭遇,從而體會“寒”字背後的愁苦與幽憤。

【板書】上闋:望月-思歸 (寫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賞析下闋】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硃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裏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麼遺憾的事啊!於是詩人便無理地埋怨明月説:“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於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着,詩人把筆鋒一轉,説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脱,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託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後説:“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裏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繫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侷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於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

【板書】下闋:責月—懷人。(抒情)

【詞作主旨】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説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説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五、拓展探究

(1)與文本對話

語言,是情感的外殼。欣賞古代詩詞,應該經過語言這條通道,走進作者的內心,領會詞人的情感,這就是與作者對話。這裏,老師提供兩個參考話題,同學們可以據此展開想像:假如你通過時間旅行站在東坡大師面前,和他談起這首詞,你將對他説些什麼?讀你的詞,其實是在讀你。對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對你的人格,我最欣賞的是……

例1:我能理解“我欲乘風歸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獨鬱悶,酒醉後幻想超脱人世間,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例2:我最欣賞你“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中表現出來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見,飽受離別之苦,但你還能想到天下更多的離別之人,並祝願他們,你有一種曠達的胸懷。

例3:我會這樣問東坡大師:既然政治生活讓你感到愁苦鬱悶,你為什麼不像陶淵明那樣辭去官職,迴歸田園,過着快樂的隱居生活呢?

師:你的提問很有深度。實際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進”與“退”的問題。從詞中來看,東坡對此是很矛盾的。但從他為官的事實看,他沒有學淵明的“退”,他選擇了“進”!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雖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愛民,多為百姓辦實事,做好事,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百姓們尊稱他為“蘇公”。所以,東坡的可貴就在於,他孤寂過,愁苦過,矛盾過,但他最終選擇的是奮發!我們都應該學習他樂觀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2)與作者對話

讓我們第三次來朗讀這首詞,注意領會詞人情感的變化過程。 (生齊讀全詞。)

問題(1)這首詞的想象與抒情都是圍繞着什麼來進行的?(明月)

“月下”這一特定的自然環境,不知觸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懷!你能聯想一下,課文以外,還有哪些詠月抒懷的古詩文名句,你能對它們進行簡要的評析嗎?

例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遠在天涯的親人,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師:這句和課文中哪兩句異曲同工?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例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遙望一輪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寫得很平實。師:真實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飾。

例(3):“星漢燦爛,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裏。”用誇張的手法描寫滄海的壯美,表現了曹操收復中原的雄心壯志。寫得氣勢宏大,氣魄雄偉。

例4:“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以月下登樓所見表達了詞人亡國的憂愁和對故國的思念。

(3)與環境對話

讓我們從古人筆下的優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現實環境中來。當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與苦悶時,你是怎樣面對的,或你將怎樣面對?

讀東坡的詞,我總想到李白。李白説“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東坡則説“明有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酒醉以後,東坡“欲乘風歸去”,李白則“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兩位大詩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還説:“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裏,老師斗膽將這兩句竄改為:“人生失意仍須歡,莫使年華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師的觀點嗎?生:同意!師:讓我們集體將這首詞朗誦一遍。 (生齊背全詞。)

六、閲讀方法小結。

師:現在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開展閲讀對話的途徑和方式:

1、與文本對話:感知內容,品味語言。

2、與作者對話:展開想象,領會情感。

3、與環境對話:拓寬視野,加深體驗。大家對此都有一個基本的瞭解。讓我們共同欣賞有着首次演繹的歌曲。十年以後,你還會再讀這首詞嗎?二十年以後,若干年以後呢? 優秀的作品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解讀。閲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如同暢飲陳年美酒,總讓人口齒留香,久而彌篤。東坡的這首詞,從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們飄來,它的芳香,還將向遙遠的未來飄蕩,飄蕩……以後,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能再一次與它相逢,我們都會從心底迸發出一個聲音:我愛東坡!

七、佈置作業:背誦默寫這首詞,明天檢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rvpwy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