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國中七年級歷史下冊《北宋的政治》教案優質(精選15篇)

國中七年級歷史下冊《北宋的政治》教案優質(精選15篇)

國中七年級歷史下冊《北宋的政治》教案優質 篇1

1教學分析

國中七年級歷史下冊《北宋的政治》教案優質(精選15篇)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識記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瞭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理解宋初統治者採取重文輕武政策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趙匡胤實施集權的原因和具體的措施的分析,培養學生總結歸納、抓住重點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認識到趙匡胤的舉措帶來的問題——他的集權措施有失偏頗,導致宋朝的積貧積弱,從而得出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辯證地、長遠地看問題的結論;認識到在封建時代,君主的權力是在不斷加強的,任何封建統治者都跳不出這個歷史的鐵律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趙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輕武政策的後果。

教學難點:趙匡胤集權措施的影響。

2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歷史小故事:趙匡胤本來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將,跟隨周世宗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周世宗在世的時候,十分信任趙匡胤,派他做禁軍統帥,官名叫殿前都點檢。禁軍是後周最精鋭的一支部隊。

世宗一死,軍權落在趙匡胤手裏。公元960年春節,後周朝廷正在舉行朝見大禮的時候,忽然接到邊境送來的緊急戰報,説北漢國主和遼朝聯合,出兵攻打後周邊境。

大臣們慌作一團,後來由範質、王溥做主,派趙匡胤帶兵抵抗。

在陳橋驛,趙匡胤的部下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披在趙匡胤身上。大夥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接着,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一起回京城。

後周恭帝讓了位。趙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國號叫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經過五十多年混戰的五代時期,宣告結束。

這段歷史向來為後人津津樂道,還演變為一個成語“黃袍加身”。在此之後,趙匡胤是怎樣統治宋朝的?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第6課:北宋的政治,瞭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北宋的建立

教師講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況。

(960年,後周禁軍首領趙匡胤(宋太祖)發動兵變,改國號為宋,定都東京(今開封),史稱北宋。)

目標導學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教師簡略地介紹,五代十國時期,政局動盪不止,王朝個個短命。

2.讓學生閲讀教材中“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説説宋太祖為什麼要這樣做?

答案提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來武將專權的積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牢牢地控制了軍隊。

3.史料解讀。

材料一:軍權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統轄禁軍,收回禁軍兵權;設立樞密院,使“兵符出於密院,而不得統其眾;兵眾隸於三衙,而不得專其制”。二者互相牽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權;利用更戍法,使“天下營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以此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即兵將分離局面;實行“守內虛外”“內外相維”政策,使全國軍隊屯駐兩半,一半京師,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駐軍與外地駐軍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權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權力,實行軍政、民政和財政的三權分立,打破宰相“事無不統”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擔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並設通判與之相互牽制,從而削減地方權力。

材料三:財權和司法權的集中。主要是將各路所屬州縣財賦,“除支度給用外,凡緡帛之類,悉輦送京師”,以消除地方對抗中央的物質基礎;同時規定死刑須報請中央複審、核准,把司法權也收歸了中央。

4.根據材料説説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提示:(1)軍事方面:皇帝直接統轄禁軍;設樞密院和三衙掌管軍務,樞密院有權調兵,無權領兵,三衙有領兵權力,卻無調度之權;“天下營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局面;實行“守內虛外”的政策,致使對外防守空虛無力,這也是北宋積貧積弱的重要原因。(2)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權力,設相當於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還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在地方,主要派文臣擔任知州等。(3)財政、司法方面:設置轉運使;同時規定死刑須報請中央複審、核准,把司法權也收歸了中央。

5.教師結合五代十國的歷史,説説在宋代,節度使的權力發生了哪些變化?

五代十國

北宋

軍權

有大軍指揮調度權

有握兵之重,無發兵之權

財權

擁有轄區的財政權力

取消節度使收税的權力,設置轉運使

民權

擁有轄區的民政處理權力

下派文官做知州和通判,掌管民政、司法

人事

調度

可以自主任命下面官員

人事調度權全部歸屬中央

目標導學三:重文輕武的時代

1.史料解讀。

材料:宋朝重文輕武,重內輕外。所以,今天看宋朝歷史,就會覺得奇怪。宋朝文化興盛,經濟繁榮,軍事上卻軟弱至極,不堪一擊。可實際上,宋王朝這種積貧積弱的局面卻是其統治者吸取前代教訓,千方百計方才達到的長治久安的理想狀態。

2.根據材料和課本知識,討論宋朝重文輕武的表現。

答案提示:(1)經濟文化興盛,但軍事上卻軟弱至極。(2)當時的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地位和待遇高於武將。(3)遇有戰事,也由文官掛帥出征。(4)科舉考試,文舉興盛,武舉錄取人數少。

3.宋太祖重文輕武的目的是什麼?

答案提示:防止武將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

4.宋代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説説由此帶來了哪些影響。

答案提示:科舉制的發展,對宋代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範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5.重文輕武政策給宋朝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

答案提示:(1)積極影響: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於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

(2)消極影響:軍隊戰鬥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負擔加重。

6.史料解讀。

材料:關於宋朝GDP的統計。

一是香港科技大學的劉光臨先生,據他的統計與推算,宋朝的人均國民收入位於歷代最高峯,為7.5兩白銀,遠遠高於晚明的2.88兩,要到19世紀的晚清,才追得上宋代水平。

二是英國的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他認為:“在960-1280年間,儘管中國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卻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後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歐洲在960-1280年間,人口增加了70%,人均國內總值則從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説,宋代的經濟與生活水平,不但在縱向上優於其他時代,而且在橫向上也遙遙領先於同時代的歐洲。

7.讀材料,説説宋朝經濟發展狀況如何。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有利有弊,這啟發我們國家在實施大政方針時應該遵循怎樣的原則?

答案提示:(1)狀況:宋朝經濟發展較好,經濟發展水平較高。

(2)原則:①政策的傾向一定不能走極端;②要綜合、全盤考慮戰略問題;③要結合國情,實事求是地、合理地實施各種政策,現階段的改革開放就是成功的範例;④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在現代民族國家林立、局部地區戰火不斷的時代,適度的強軍政策是絕對需要的。

三、課堂總結

史學家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時代。宋朝創造了輝煌的經濟文化,從太祖立國,到逐步加強君主權力,重文輕武,開創了繁盛的經濟文化時代,但也因為重文輕武,造成了宋朝積貧積弱的社會狀態,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

3板書設計

4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再現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後採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的社會影響,重點是識記宋太祖採取的措施,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得出正確的歷史啟示。在本課中,以材料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採取的那些集權措施所帶來的正面和負面效果,讓學生在閲讀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結論和啟示。因為本課採用了強烈的材料對比,為學生創設了可思考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充分感受宋朝強與弱的反差,使其在探究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歷史發展的誤區,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

國中七年級歷史下冊《北宋的政治》教案優質 篇2

【學習目標】

1.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

2.識記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

3.瞭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理解宋初統治者採取重文輕武政策的原因

【學習重點】宋太祖改革的措施;導致重文輕武的後果

【學習難點】宋太祖集權措施的結果和影響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 年,後周大將 在 發動兵變,奪取後周政權,改國號為宋,以 為

東京,作為都城,史稱________。趙匡胤就是 。

2.宋太祖和他的後繼者按照 的統一方針,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

3.(1)解除禁軍將領的 ,牢牢控制軍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

而無 之權。(2)在中央,採取 的辦法,削弱相權;在地方,派 擔任各地州縣長官,實施 的制度,還在各州府設置 ,以分知州權力。(3)取消節度使 的權力,在地方設置 ,把地方財賦收歸 。

4.宋朝把 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大大加強。

5.為防止唐末以來 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宋太祖有意重用 掌握軍政大權。6.後繼的 繼續採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 的格局逐漸形成。

7. 宋朝注重發展文教,改革和發展了 ,增加 ,提高進士地位。

8.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 的風氣,有利於 和社會的安定。

二、合作探究

清朝學者趙翼曾寫詩評議説:“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便罷兵。”他評價的就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請你説説北宋建立後是如何鞏固統治的。

三、練習鞏固

1.北宋的建立者是( )

A.楊堅 B.朱温 C.趙匡胤 D.趙構

2.北宋的都城是( )

A.長安 B.開封 C.洛陽 D.靈武

3.為防止知州權力過大難以控制,下列採取的措施不正確的是( )

A.廢除知州設置,直屬中央 B.實行三年一換的制度

C.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 D.頻繁調動州縣長官

4.北宋為了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設置了( )

A.知州 B.通判 C.轉運使 D.宰相

5.宋朝有意開始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的封建帝王是( )

A.宋太祖 B.唐太宗 C.宋欽宗 D.宋高宗

6.宋朝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於(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高宗 D.宋仁宗

7.宋朝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二文臣擔任中央和地方要職,這體現了宋朝的政策是( )

A.休養生息政策 B.重文輕武政策

C.重武輕文政策 D.對外開放政策

8.閲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上(宋太祖)曰:“爾曹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

——《續資治通鑑長編》

(1)材料體現了宋太祖在軍事方面的哪一項措施?其目的是什麼?

(2)宋朝實行的重文輕武的政策,帶來了哪些積極作用?

四、課後反思

參考答案:

一、1.960 趙匡胤 陳橋驛 開封 北宋 宋太祖 2.先南後北 3.(1)兵權 發兵 (2)分化事權 文臣 三年一換 通判 (3)收税 轉運使 中央 4.中央集權 皇權 5.武將 文臣 6.宋太宗 文臣統兵 7.科舉制 科舉取士名額 8.尚武輕文 政權的穩固

二、(1)軍事上: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軍隊將領定期換防。(2)政治上:在中央,採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長官,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力。(3)經濟上: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三、1.C 2.B 3.A 4.C 5.A 6.B 7.B

8.(1)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解決武將專權的積弊。(2)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於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

國中七年級歷史下冊《北宋的政治》教案優質 篇3

授課教師 何自沛

章節內容 課題名稱:《北宋的政治》 共 1 課時

時間 20__ 月 日 班級 七年級 班

課程標準 內容要點:知道北宋的建立,瞭解北宋重文輕武的特點。

認知提示:理解重文輕武與中央集權強化的關係。

北宋是中國古代中央集權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個重要時期。經過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武將擅權、軍閥割據和地方豪強割據等頑疾被革除,中國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進了社會安定,有利於國家統一。同時,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還促進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榮。但是,這些新的措施也帶來了諸如官僚機構臃腫、財政負擔沉重、軍隊戰鬥力減弱等社會弊端。

教材內容

分析 《北宋的政治》是部編新教材七年級下第二單元第1課,主要學習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重文輕武政策兩方面內容。

本課兩方面內容關係如下:宋代加強中央集權是本課的核心,重文輕武既是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結果。北宋是我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自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以來,為加強皇權,歷朝歷代最高統治者都在圍繞下面幾個問題做文章:一是皇權與相權的關係;二是軍事權力的掌控;三是對地方官員的控制。

基於以上對“課程標準”、“知識點關係””的分析,本課兩個知識點都是重點內容。

學情分析 本課是政治史,比較枯燥,學生的興趣和理解能力有限,調動學生興趣,化難為易才能適應學生認知特點。但是學生已經儲備了一定的宋代著名的人和事,比如一些文學名人,有宋朝腐敗和屈膝求和的印象。

教學設計

整體思路 基於“教學評一致性”原則,結合歷史課程標準、教材、學情制定出學習目標,並且制定出相應的評價任務,在這兩者的基礎上,再設計教學活動,認真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 在課堂上注重學生的分組討論,爭取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進來。同時,要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努力提高目標的達成度。

學習目標 1、背誦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等基本史實。

2、通過研讀史料,歸納並説出重文輕武給北宋帶來的影響。

3、通過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所帶來的利與弊,客觀認識歷史問題,反思歷史,吸取歷史經驗教訓。

評價任務 1、評價目標:由學生自己整理科舉制度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瞭解歷史的縱向發展,加深對科舉制度的認識。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知識框架,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

2、評價方法:以學生互評為主。

3、評價過程:

第一步:學生閲讀第1、2、6課,梳理相關知識,設計出不同的呈現方式;

第二步:教師挑選出有代表性的呈現方式,請學生展示;

第三步:展示後,學生互評。評價時,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掌握標準。好的方式要有科學性,能把教材的知識點有機結合起來,體現出內在聯繫和發展線索。同時要簡明扼要,增強識記效果。

4、評價總結:教師可以請學生舉一反三,進行類似整理,如唐太宗、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等。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導入 設置情景問題:假如你生活在宋朝,你想當一個文官還是武將呢?

通過設置問題引起同學的辯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目標1 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1.北宋的建立

展示趙匡胤畫像圖和趙匡胤人物介紹。

學生通過閲讀教材,找出北宋建立的基本信息:

建立時間:960年

建立者:趙匡胤(宋太祖)

都成:開封

國號:宋(史稱“北宋”)

2.加強中央集權

A.收取兵權

展示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圖片及文字材料,引導學生歸納宋太祖收兵權的第一項措施: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軍隊;

展示第二組圖片,由學生討論圖片所藴含的第二項措施。

學生答:控制調兵權;

展示第三組圖片,由學生討論圖片所藴含的第三項措施。

學生答: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

B. 加強皇權

在中央,採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

C. 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a、文臣任州縣長官(即知州),三年一換、頻繁調動;

b、設通判,分知州的權力;

c、取消節度使收税的權力,中央中控税收;

d、設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總結:

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通過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

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是重點,通過分析材料,提高學生閲讀材料的能力和語言能表達的能力。

目標2

二、重文輕武的政策

1、重文輕武的原因

展示文字材料,引導學生分析重文輕武的原因: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

2、重文輕武的表現

學生閲讀教材自學,分小組彙總答案,五分鐘後展示各組答案。

學生答:①重文臣,輕武將

②重文教,改革發展科舉制

教師評價:評價時,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掌握標準。好的方式要有科學性,能把教材的知識點有機結合起來,體現出內在聯繫和發展線索。同時要簡明扼要,增強識記效果。

3、重文輕武的影響

讓學生閲讀教材第31頁右上角“相關史事”中的材料,通過材料分析重文輕武的影響。

學生答:略

教師總結歸納:積極:有利於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

消極:造成了機構重疊、官吏過多、軍隊指揮不靈等諸多弊端。 難度較小的知識可以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

目標3

三、小小辯論會——重文輕武之利弊

學生自由選擇正方反方,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進行辯論。 1、通過辯論,讓學生學會分析歸納自己掌握的知識,並且學會客觀的評價歷史事物。

小結 曾經的北宋既輝煌過,卻又無奈着。這是一個美好的時代,卻也是一個糟糕的時代。擦拭開歷史的塵埃,我們還會看到一個怎樣的大宋,下節課我們繼續來了解。 承上啟下。

作業 做本課練習冊;

預習下一課內容。

做好複習和預習工作

國中七年級歷史下冊《北宋的政治》教案優質 篇4

❶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哈趙匡胤建立北宋、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重文輕武等基本史實;瞭解趙匡胤實施集權措施的背景條件,具體的措施,這些措施導致重文輕武的歷史結果。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趙匡胤為什麼要實施集權的原因,和具體的措施的分析,培養學生總結歸納、抓住重點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趙匡胤的舉措帶來的問題——他的集權措施有失偏頗,導致宋朝的積貧積弱,從而得我們做任何事情,要辯證地、長遠的看問題的結論。認識到在封建時代,君主的權力是在不斷加強的,任何封建統治者都跳不出這個歷史的鐵律。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趙匡胤改革的措施;導致重文輕武的後果

教學難點:趙匡胤集權措施的結果和影響。

❷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趙匡胤本來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將,跟隨周世宗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周世宗在世的時候,十分信任趙匡胤,派他做禁軍統帥,官名叫殿前都點檢。禁軍是後周一支最精鋭的部隊。

世宗一死,軍權落在趙匡胤手裏。公元960年春節,後周朝廷正在舉行朝見大禮的時候,忽然接到邊境送來的緊急戰報,説北漢國主和遼朝聯合,出兵攻打後周邊境。

大臣們慌作一團,後來由範質、王溥作主,派趙匡胤帶兵抵抗。

在陳橋驛趙匡胤的部下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被在趙匡胤身上。大夥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接着,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一起回京城。

這段歷史,為多為後人津津樂道,還成為一個成語“黃袍加身”,在此之後,趙匡胤是怎樣統治宋朝的?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第6課 北宋的政治,瞭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北宋的建立

1.(多媒體展示宋太祖的畫像)教師講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況?(960年1. (多媒體展示以下三則材料)史料解讀

材料一:軍權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統轄禁軍,收回禁軍統帥權,分割兵權;設立樞密院,使“兵符出於密院,而不得統其眾;兵眾隸於三衙,而不得專其制”。二者互相牽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權;利用更戍法,使“天下營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以此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即兵將分離局面;實行“守內虛外 ”“內外相維”政策,使全國軍隊屯駐兩半,一半京師,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駐軍與外地駐軍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權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權力,實行軍政、民政和財政的三權分立,打破宰相“事無不統”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擔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並設通判與之相互牽制,從而削減地方權力。

材料三:財權和司法權的集中。主要是將各路所屬州縣財賦,“除支度給用外,凡緡帛之類,悉輦送京師”,以消除地方對抗中央的物質基礎;同時規定死刑須報請中央複審、核准,把司法權也收歸了中央。

1.(多媒體出示問題: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根據材料説説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提示:(1)軍事方面:皇帝直接統轄禁軍;設樞密院和三衙掌管軍務,樞密院有權調兵,無權領兵,三衙有領兵權力,卻無調度之權;“天下營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實行“守內虛外”的政策,造成對外防守空虛無力,這也是北宋積貧積弱的重要作用。(2)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權力,設相當於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還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 財政大權;在地方,主要排文臣擔任知州等。

(3)財政、司法方面:設置轉運使;同時規定死刑須報請中央複審、核准,把司法權也收歸了中央。

2.教師結合五代十國的歷史,説説在宋代,節度使的權力發生了哪些變化?(可以做一個對比的表格)

3.這個改革給宋朝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

答案提示: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於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軍隊戰鬥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負擔加重。

目標導學三 重文輕武的時代

1.(多媒體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讀

材料:宋朝重文輕武,重內輕外。所以,今天看宋朝歷史,就會覺得奇怪。宋朝文化興盛,經濟繁榮,軍事上卻軟弱至極,不堪一擊。可實際上,宋王朝這種積貧積弱的局面卻是宋王朝的統治者吸取前代教訓,千方百計方才達到的長治久安的理想狀態。

(多媒體出示問題:重文輕武的表現)根據材料和課本知識,討論宋朝重文輕武的表現

答案提示:(1)經濟文化興盛,但軍事上卻軟弱至極。(2)當時的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 甚至主持軍務,地位和待遇高於武將。(3)遇有戰事,也有文官掛帥出征。(4)科舉考試,文舉興盛,武舉錄取人數少。

2.(多媒體出示問題:重文輕武的目的)宋太祖重文輕武的目的是什麼?

答案提示:防止武將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

二是英國的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他認為:“在960~1280年間,儘管中國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卻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後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歐洲在960~1280年間,人口增加了70%,人均國內總值則從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説,宋代的經濟與生活水平,不但在縱向上優於其他時代,而且在橫向上遙遙領先於同時代的歐洲。

(多媒體出示問題:宋朝重文輕武造成的後果和影響)讀材料,説説宋朝經濟發展狀況如何?宋朝在歷史上是一個軍事上積貧積弱的朝代,結合材料,説説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啟發:國家在實施大政方針時應該遵循怎樣的原則?

答案提示:(1)狀況:宋朝經濟發展較好,經濟發展水平較高。(2)原因:宋朝重文輕武,導致國家軍隊戰鬥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負擔加重。(3)教師講述原則:①政策的傾向一定不能走極端;②要綜合、全盤考慮戰略問題;③要結合國情,實事求是地、合理地實施各種政策,現階段的改革開放就是成功的範例;④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在現代民族國家林立、帝國主義國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時代,適度的強軍政策是絕對需要的。

三、課堂總結

史學家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 宋朝創造了輝煌的經濟文化,從太祖立國,到逐步加強君主權力,重文輕武,開創了繁盛的經濟文化時代,但也因為重文輕武,造成了宋朝積貧積弱的社會狀態,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❸板書設計➷

❹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再現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後採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後果,重點是記誦宋太祖採取的措施,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得出正確的歷史啟發。在本課中,以材料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採取的那些集權措施所帶來的負面效果,讓學生在閲讀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結論和啟發。因為本課採用了在強烈的材料對比,為學生創設了可思考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充分感受宋朝強與弱的反差,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歷史發展的誤區,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

國中七年級歷史下冊《北宋的政治》教案優質 篇5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人教新版七下第二單元“民族關係發展和社會變化”第一課。主要介紹了北宋的建立以及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經過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武將擅權、軍閥割據和地方豪強割據等頑疾被革除,中國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進了社會安定,有利於國家統一。同時,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還促進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榮。但是,這些新的措施也帶來了諸如官僚機構臃腫、財政負擔沉重、軍隊戰鬥力弱等社會弊端。

學情分析

國中生在進入青春期後,對人、對事的態度、情緒情感的表達方式以及行為的內容和方向等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同時也渴望社會、學校和家長能給予他們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此外,國中生的思維雖然已經是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水平還較低,處於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的過渡時期;由於辨證思維剛開始萌發,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基於學生心理年齡和思維特點,並根據他們已習得的歷史知識,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學習者和被學習者,拓寬學習的空間,給予更多的表達機會,提高自身的邏輯思維與辨證思維。

教學 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舉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瞭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輕武給北宋帶來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識讀相關地圖,從中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通過對北宋強化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及影響的自主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講述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等歷史故事或表演課堂劇等形式再現歷史,多渠道感悟歷史。

情感態度 價值觀

通過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所帶來的利與弊,客觀認識歷史問題,反思歷史,吸取歷史經驗教訓。

教學策略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從發展學生認識問題、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角度考慮,準備採用自主展評式生態課堂的教學模式。具體説本節課由三個基本環節組成:前端學習;探究展評;暢談心得.

教學重點

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強化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和影響 教學準備 導學案、教學課件.

第 2 頁 共 5 頁

教學流程

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

設疑 激趣, 導入

新課

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先後出現了八十多個朝代。同學們知道一個新的朝代的建立有哪些方式?

打天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有一個人,他兵不血刃,在不到5天的時間裏,就黃袍加身。被人戲稱為歷史上最輕鬆的開國皇帝。你們知道這是哪一位皇帝嗎?

展示:趙匡胤圖像 一代偉人毛澤東曾有“唐宗宋祖”的詩句,説的就是趙匡胤,想必他在政治上也是很有建樹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北宋的政治。 揭示課題

第6課 北宋的政治

回憶以往朝代建立的方式並回答

個別回答

歷史知識的縱向聯繫,培養學生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 前端學習,讀圖識史

【一、披上黃袍得天下】

前端學習展示:北宋的建立和統一預習檢測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和他的繼任者開始南征北戰,國家形勢出現了巨大變化。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從圖中讀歷史。(展示:五代十國(前期、後期)和北宋形勢圖)

觀察比較五代十國和北宋的形勢圖,你發現了什麼不同?

展示:圖冊P62《遼、北宋、西夏形勢圖》,再來看完整的北宋時期形勢圖,請問北宋是否實現真正統一? 當時有哪些政權與北宋並立?

歸納:北宋的確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統一了中國部分地區。但在宋朝的北方、西北、西南等地區還有很多少數民族的政權與之並立,北宋並不是一個統一了全中國的王朝。

小組核對答案,展示評價

個別回答

七嘴八舌

師生歸納,共同得出結論

鞏固探索知識的過程,形成自己的方法

通過比較地圖,得出歷史結論 三 史 料 閲讀 ,合作探究

【二、扛起江山治天下】

宋太祖黃袍加身,輕鬆地做上了皇帝,但他當政之初卻煩惱重重,晚上失眠,睡不着覺。他煩惱什麼呢?我們來看一段史料: 展示:史料

一日(太祖)召趙普問曰:“自唐季(唐朝末年)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

第 3 頁 共 5 頁

普曰:“„„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閲讀史料獲取信息,趙普分析唐末以來政局動亂的原因是什麼?

唐末藩鎮割據,武將飛揚跋扈,最終導致唐朝覆滅。太祖擔心自己親手建立的國家也會如此。因而擔心傷神。權衡之下,太祖宴請了自己的手下武將們來喝酒,於是就有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請一個學生講講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我們再回到史料中,針對太祖的擔憂,趙普為宋太祖提出了哪些解決“君弱臣強”問題的措施?

宋太祖是怎樣“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的? 探究1:閲讀教材P29-30,找出宋太祖在以下方面採取了哪些鞏固統治的措施?

方面 措施內容

收兵權(軍事) 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定期換防; 奪臣權(行政) 中央:削弱相權;設多重機構,分割宰相軍政、財政大權 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長官;設通判分知州權力; 制財權(財政) 取消節度使收税的權力; 設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文化 發展科舉制。 補充宋代科舉制的錄取情況,提問:宋代科舉制有什麼新發展?

補充材料:

科舉對於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雖然這種推動是出於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由於科舉入士成為了風尚,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

科舉產生出了一大批善於治國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眾多有傑出貢獻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詩人、學者、教育家、科學家、外交家。如 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司馬光、朱熹、包拯、寇準等。 ——出自360百科

根據材料,思考宋朝改革科舉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宋朝科舉制使得文風得到了提高,五代十國時期是否

如此呢?

出示材料:

安朝廷,定禍亂,直須長槍大劍,至如毛錐子(毛筆,

代指士人),焉足用哉! ——《舊五代史》

個別回答

請學生講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個別回答 做好筆記

學生先小組交流,後全班展評

個別回答

閲讀材料

根據材料回

閲讀材料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這個環節,可以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與他人的合作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這個環節,可以提

第 4 頁 共 5 頁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宋朝童謠

“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 ——宋朝諺語

提問:三個材料説明人們的觀念發生了什麼變化? 追問:同學們能否從剛才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中找到重文輕武的表現?

師生共同得出結論:重文輕武是北宋政治最明顯的特徵。

宋太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有沒有取得成效呢?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內,懲累朝藩鎮跋扈,盡收天下勁兵„„是以天下晏然(安寧),逾百年而無犬吠之驚(內亂),此制兵得其道也。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

提問: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説説北宋加強中央集權

的措施有什麼作用?

【埋下禍根危天下】

材料三:本朝鑑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

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

弱,靖康之役(北宋滅亡的標誌),虜騎(少數民族騎兵)

所過,莫不潰散。

——(南宋)朱熹:《朱子語類》

合作探究2:和你的小夥伴們一起找找,哪些政策出

了問題?出了什麼問題? 連線題鞏固。 個別回答

個別回答

閲讀材料

學生個別回

學生先小組

交流,後全班

展評

派代表上台

練習

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與他人的合作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淺談感悟,拓展提升

【你辯我論】

材料四: “賢相輩出,卻無力改變官場的腐敗昏庸;名將鹹聚,卻無法抵擋小國的進攻;才子雲集,卻熱衷無休無止的內耗;經濟富裕,卻用於購買和平;文化昌盛,卻不能扭轉頹敗的國運。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

——《如果這是宋史3》

正方:北宋是一個最美好的時代。 反方:北宋是一個最糟糕的時代。

(提示:可以從政治、經濟、民族關係、文化、科技等方面

找證據。)

完成板書,排列順序。(陳橋兵變 北宋建立 吸取教訓 加強皇權 重文輕武 積貧積弱)

總結:正如同學們剛才所辯論的,宋朝是一個美好的時代,卻也是一個糟糕的時代。擦拭開歷史的塵埃,我們還會看到一個怎樣的大宋,下節課讓我們繼續前行。

思考並個別

發言

.

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的能力

第 5 頁 共 5 頁

板書設計 第6課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建立和統一 二、加強中央集權

三、北宋政治的特點:重文輕武

國中七年級歷史下冊《北宋的政治》教案優質 篇6

一、指導思想:

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七年級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課本按歷史時期或學習主題編寫了“單元回眸”,梳理基本線索,小結重要內容。書中還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習題以及“暢想天地”等欄目,旨在啟發思維,提倡各抒己見,答案不求唯一。

五、教學措施: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宏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繫。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真正立足於學生髮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通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通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並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通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通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為主導,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六、教學進度安排:

七年級《歷史》課程設置為2課時/周,全學期約40課時,現將教學進度安排如下:

九月份:第一、二單元

十月份:第二單元

十一月份:第三單元

十二月份:第四單元

一月份:複習迎考

國中七年級歷史下冊《北宋的政治》教案優質 篇7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標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目標

1、完成七年級上冊所學內容;

2、提高教學質量,期末測試綜合評價力爭進入全縣鄉鎮中學中等行列。

三、具體思路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保考試取得圓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四、教學任務和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瞭解歷史的基本線索,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五、教學設想

1、歷史教學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對歷史作出正確的敍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

2、繼續深入課堂教改,在傳授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養,樹立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學導結合的教學觀,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樹立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的育人觀,堅持教書與育人統一,提高課堂效率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鼓勵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提高學習素質和學習效率,嘗試歷史活動課的教學。

3、開展歷史第二課堂,通過舉辦歷史講座,故事會,創辦歷史報等形成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問題的能力。跟蹤輔導,找學困生談心,了節其學習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六、教學進度

教材七年級歷史第一冊總共有22課,從我國的遠古居民講到魏晉南北朝。每課的內容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新教材主要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以歷史發展的線索、重大事件和人物、經濟、文化的重要史實為重點。本學期共二十週,第十八週進行xx市七年級歷史年度統考,除去考試周,共大約有三十二個課時左右,其中新課講授佔二十二個課時,單元複習佔四個課時,期中複習佔兩個課時,期末總複習佔四個課時。

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週至第五週1~6課共6個課時

第六週至第八週7~11課共5個課時

第九週期中複習共2個課時

第十週期會考試

第十一週至第十二週第三單元(12~17課)共6個課時

第十三週至第十五週第四單元(18~22課)共5個課時

第十六、十七週期末複習及統考

以上教學計劃,一定認真履行,爭取在新的學期裏教學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階

國中七年級歷史下冊《北宋的政治》教案優質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玄宗統治後期朝政腐敗,釀成“安史

之亂”的情況;知道唐末農民起義及唐朝的滅亡、中國進人紛亂的“五代

十國”時期等史實。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唐玄宗統治後期朝政腐敗的瞭解,認識到治理國家要完善人才

選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備的重要性;通過思考“強盛的唐朝為什麼會爆

發安史之亂”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唐末農民起義的爆發也

是唐朝政治腐敗的結果;理解出現“五代十國”紛亂局面中的統一因素,

認識到國家民族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教學重點 安史之亂、五代十國。

教學難點“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及影響、認識到安史之亂是唐朝

由盛轉衰的轉折點r藩鎮割據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理解五代十國

時期存在的統一因素。

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唐朝安史之亂、反映安史之亂的詩歌及五代十國形勢圖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

提問上節內容,突出“開元盛世”。

二、導入新課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詩人,寫了一首《憶昔》詩,稱讚“開元盛世”,同學

們還記得這位詩人的名字嗎?(杜甫)大家還記得這首詩的內容嗎?(憶

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答得很好。儘管這首詩不無溢美之處,但大體上還是符合事實的。這麼

一個難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寶年間竟從頂峯急劇地跌落下來。唐朝由

盛而衰,從衰落到滅亡。這些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

杜牧《過華清宮絕句》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總結:朝政腐敗,預伏着危機。

2.安史之亂:讓學生看《安史之亂》示意圖。

讓學生説出安史之亂的時間、叛軍將領。

簡單概括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後期政治腐敗,內部兵力空

虛。直接原因:節度使勢力日益強大。

3.安史之亂的重要影響:藩鎮割據

(1) 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對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唐朝的

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鋭。地方上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

局面。

(2) 教師可補充介紹:玄宗時,邊境共設10個節度使。安史之亂期

間和以後,唐朝增設了許多節度使。不少節度使管轄的地區,名義上是唐

朝的藩鎮,實際上是割據勢力。“雖稱藩臣,實非王臣”。藩鎮之間、藩鎮

和中央之間,不斷爭戰,一直持續到唐朝滅亡。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

了唐朝後期的統治力量。

三、講授新課

(一)安史之亂

1.引述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詩句,講唐玄宗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3)注意講清藩鎮割據的概念;結合《敦煌壁両中的節度使出行圖》,

加強形象記憶。

4.評價唐玄宗

學生討論後得出:唐玄宗統治前期,重用賢人,勵精圖治,鋭意改革,

使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經濟空前發展,把唐朝推向全盛,

出現開元盛世的局面,這是他的功績。而唐玄宗統治後期,卻重用奸臣,

貪圖享樂,荒於朝政,導致安史之亂,國家日趨衰落,這又是他無可爭辯的

過失。所以,唐玄宗有功有過。但總起來説,唐玄宗應該是一位有作為的

皇帝。

經驗教訓:完善人才選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備,任人唯親,姑息養

奸,危害嚴重。

(二)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

1.唐朝後期政治腐敗:藩鎮割據,混戰不已;宦官專權,把持朝政。

2.黃巢起義:

(1)背景: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連年災荒,無以為生,大

規模農民起義爆發。

(2)起義軍在黃巢的率領下,轉戰南北並攻入長安,建立政權,給唐

朝統治以致命打擊。

學習此節內容時,可讓學生看《黃巢起義流動作戰》示意圖,自制《唐

末農民戰爭》表。通過圖和表讓學生記住黃巢起義的主要內容:

原因 土地兼併,租税苛重,戰火連綿

爆發 875年,黃巢;山東、河南一帶

特點 流動作戰,轉戰大半個中國

高潮 進入長安,建立政權

失敗 884年,黃巢在泰山兵敗自殺

作用 瓦解了唐朝的統治

3.唐朝滅亡:原為農民起義軍將領的朱温,後投降朝廷,被封為節度

使,與其他藩鎮聯合鎮壓了黃巢起義。他逐漸控制朝政,陸續兼併了北方

的大小割據勢力。907年,朱温建立後梁政權,唐朝滅亡。

(三)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1.概念:唐朝滅亡後的50多年裏,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

朝代,相繼統治黃河流域,合稱五代。那時,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

後出現了十個割據政權,總稱為十國。

2.讓學生看P25“五代十國形勢圖”,瞭解五代十國的基本情況。

教師歸納: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割據繼續擴大,軍閥間的不斷混戰,給

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符合歷史發展的

趨勢和廣大人民的願望。

3.結合P26《知識拓展•周世宗改革》,瞭解到了五代十國後期,統一

趨勢不斷加強。五代中的最後一個君主周世宗就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

帝,他進行政治改革,經濟得到了恢復,疆土得以擴展,為後來結束分裂割

據局面準備了重要條件,加快了統一的進程。

四、課堂小結;

唐朝從618年李淵稱帝起到907年唐朝滅亡為止,共存在了將近300年的時間。其前期和後期各佔一百四、五十年。唐前期曾出現過“貞觀

之治”和“開元盛世”的盛世景象,唐朝呈現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國力強

盛的繁榮局面。唐朝後期,政治腐敗,各種矛盾尖鋭起來。唐朝從強盛轉

向衰落,安史之亂是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以後,地方上出現了藩

鎮割據的局面,中央政府裏出現了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進一

步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唐末,一場席捲大半個中

國的農民戰爭,瓦解了唐政權。最後唐朝被節度使所滅。

【課後作業】

完成對應課時練習。

附:板書設計

國中七年級歷史下冊《北宋的政治》教案優質 篇9

一、目的要求:

通過複習,使七年級的學生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線索更加清晰,同時,也要使學生把以前所學的中國歷史知識能與現實生活中現象聯繫起來,融會貫通,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複習過程中,一方面,要使學生提高對知識的理解、分析和歸納能力。另一方面,要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理想前途教育。

二、重、難點:

重點:隋、唐、宋、元、明、清朝的建立情況,鞏固措施,經濟發展的情況,對外關係,民族關係等方面的情況,每個時期在思想文化、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成就。各個朝代之間的更替情況。

難點:教材中各個朝代間不明顯的轉折,宋朝與其它少數民族並立,對每個民族的特點的分析,各個朝代中具體的介紹比較概括,時間少,內容多等等這些問題是七年級學生在複習過程中的難點。

三、複習方法和措施:

1、將一些相關的知識點要分類彙總,整理成資料。

2、複習的重點要放在落實基礎知識上,並指導學生掌握做題方法。

3、抓好重點題的過關工作。

4、檢查以每個學習小組組長檢查小組成員為主,教師抽查為輔

國中七年級歷史下冊《北宋的政治》教案優質 篇10

一、指導思想

圍繞本學期學校工作計劃要求,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加強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效率,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新課標教材七年級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是增加啟發性和生動性;三是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總體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且這些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我應該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入手,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歷史課的學習上提高歷史成績。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為主要的歷史發展線索。共 22 課,每課教學一課時。每個單元后各設一節活動課,第三單元后設兩節活動課。

第一個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教科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活動的設計,無不緊扣隋唐時期的“繁榮”與“開放”。“繁榮”與“開放”,是反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的兩個側面,具有同一性。第二個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實際涉及“民族關係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兩個主題。這裏“民族關係的發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內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權並立與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影響。先概述民族政權並立時代的情況,後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列舉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然後再剖析宋代的社會風貌、介紹元朝大一統的出現及民族大融合的發展情況。第三個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教科書對課標有關明清時期的五條內容標準進行了歸納組合。講述明清兩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鄭和下西洋的史實、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台灣和雅克薩之戰等史實,使學生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鬥爭精神。通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列舉清朝設置駐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等史實”,讓學生“瞭解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和維護國家統一的主要措施”,最後《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以“簡述 ' 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分析其歷史影響。突出了明清時期中外的矛盾與衝突,也為學生學習中國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國為何被動捱打作好鋪墊。

四、教學目標

1 、要在上冊歷史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時期的基本特徵以及發展趨勢,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律。

2 、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教育學生繼承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養成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民族關係的發展,統一

難點:我國的民族關係是如何發展的以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如何鞏固的

六、教學措施

1 、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2 、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閲讀,“想一想”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形容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蔘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3 、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目標統一,準確;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4 、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5 、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國中七年級歷史下冊《北宋的政治》教案優質 篇11

章節內容 課題名稱:《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共 1 課時

時間 20__ 月 日 班級 七年級 班

課程標準 內容要點:知道安史之亂是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知道唐朝滅亡後五代十國的局面。

認知提示:比較唐玄宗前期和後期的統治,瞭解統治者的作為與王朝盛衰的關係。

唐朝的繁榮盛世大約持續了100多年,唐玄宗統治後期的一場安史之亂揭開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據勢力之間鬥爭的序幕。從此,唐朝由盛轉衰,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統治越來越腐朽,最終在農民戰爭打擊下土崩瓦解。唐朝滅亡後,在我國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現多個割據政權,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分裂時期。

教材內容

分析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是部編新教材七年級下第一單元第5課,主要學習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三方面內容。

本課三方面內容關係如下:三部分內容展現了唐朝滅亡前後的基本歷史概況,串起這三部分內容的線索是地方上節度使勢力的發展變化。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曆史的變遷,實質是中央與地方力量對比失衡的結果。

基於以上對“課程標準”、“知識點關係””的分析,我將本節課的重點放在安史之亂與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上面。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對事物的認知程度還處在感性認知階段,因而容易混淆歷史與現實、文學作品與真正歷史之間的關係,並且非常容易因為個人喜好對歷史人物做出不客觀的評價,應引導學生走出誤區。

七年級學生愛聽歷史故事,因此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插入一些小故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設計

整體思路 基於“教學評一致性”原則,結合歷史課程標準、教材、學情制定出學習目標,並且制定出相應的評價任務,在這兩者的基礎上,再設計教學活動,認真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 在課堂上注重學生的分組討論,爭取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進來。同時,要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努力提高目標的達成度。

學習目標 1、背誦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等基本史實。

2、通過研讀史料,觀察圖片,歸納並説出唐朝衰亡的原因,初步掌握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3、感悟政治清明與王朝興盛的關係,體會農民起義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思考國家分裂的歷史教訓。

評價任務 1、評價目標:通過評價唐玄宗,掌握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回顧唐朝後期相關史實,加深對唐亡原因的理解。

2、評價方法:學生互評與教師點評相結合。

3、評價過程:學生可以分組活動,然後各組派代表發言。發言後,各組之間進行互評。最後教師在小組互評的基礎上,對各組活動情況和發言內容進行點評,根據各組的綜合表現,評定等級。

4、評價總結:評價要側重三個方面。一是看活動過程,看是否有合作探究、合作學習的意識;二是看各組發言的質量,主要指人物評價的標準、方法是否得當,評價是否客觀全面;三是看學生的基本素養。教師重點點評學生髮言中的閃光點,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導入

展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畫像,引出楊貴妃的故事,進而帶領學生走進中後期的唐朝。

通過對楊貴妃介紹引發對有爭議的歷史人物的興趣。

目標1 一、安史之亂

1.安史之亂的原因

展示第一組圖片:楊貴妃與唐玄宗圖片和高力士與楊國忠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出第一條原因: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趨腐敗。

展示第二組材料:李白的一首詩以及唐朝節度使勢力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出安史之亂的第二條原因:社會矛盾尖鋭,節度使勢力膨脹。

2、總結安史之亂:原因:

時間:755年

人物:安祿山、史思明

3、展示第三組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出安史之亂的影響:唐朝國勢由盛轉衰。

準確掌握安史之亂的基本史實,注重培養學生從圖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目標2

二、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

1、教師提問: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百姓的生活如何?

分組討論三分鐘

學生回答:略

評價標準:敍述正確,並且能夠列舉史實。

教師總結:唐朝後期,統治腐敗,宦官專權,藩鎮割據

越來越嚴重。人民生活困苦,無以為生。

2、黃巢起義的經過

學生閲讀教材自學,然後敍述。

3、唐朝的滅亡

朱温叛變,被鎮壓,起義失敗。後來朱温把持朝政,權傾朝野,於907年建立後梁政權,唐朝滅亡。

該部分知識重點在黃巢起義的原因,讓學生分組討論,提高學生的合作解決問題能力。

目標3

三、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展示五代十國地圖以及五代十國各政權表格,介紹五代十國的基本情況。

1、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

展示一則文字材料,根據材料分析歸納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是什麼。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唐朝藩鎮割據。

2、五代十國的歷史影響

展示五代十國戰事圖,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出:北方:戰事不斷,政局動盪不安。

南方:地區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定的發展。

以史為鑑:今天的中國政府存在着腐敗問題,結合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後半生的不同作為,導致不同的結果,談談對你有何啟示?

第一,在取得成就時,我們要保持戒驕戒躁的恭謹態度。

第二,艱苦樸素的作風不能丟。

第三,人生應該始終如一地堅守自己的信念。

第四,親近賢達之人,遠離不肖者。……

展示唐朝興亡曲線圖,引導學生分析歷史發展的規律。 1、通過引用的材料,讓學生提高閲讀材料、分析材料,進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過學習歷史,讓學生學會以史為鑑、借古鑑今,為今天的社會發展提供指導。

小結 唐朝前期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國立強盛,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以至走向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但是到了統治後期,政治腐敗,各種社會矛盾尖鋭,以安史之亂為轉折點,唐朝走向了衰落。在衰落過程中,地方上的藩鎮割據、中央的宦官專權進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到了唐朝末年,經過農民戰爭的沉重打擊,唐王朝奄奄一息,直到907年朱温建立後梁政權,唐朝滅亡。唐朝滅亡後,出現了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老師對本單元所學知識做出梳理,使學生的知識脈絡更加清晰。

作業 1、評價唐玄宗。

2、做本課練習冊。

讓孩子們學習掌握客觀公正的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做好複習工作。

國中七年級歷史下冊《北宋的政治》教案優質 篇12

一、指導思想

圍繞本學期學校工作計劃要求,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加強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效率,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新課標教材七年級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是增加啟發性和生動性;三是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總體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且這些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

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我應該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入手,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歷史課的學習上提高歷史成績。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為主要的歷史發展線索。共 22 課,每課教學一課時。每個單元后各設一節活動課,第三單元后設兩節活動課。

第一個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教科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活動的設計,無不緊扣隋唐時期的“繁榮”與“開放”。“繁榮”與“開放”,是反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的兩個側面,具有同一性。第二個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實際涉及“民族關係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兩個主題。

這裏“民族關係的發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內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權並立與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影響。先概述民族政權並立時代的情況,後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列舉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然後再剖析宋代的社會風貌、介紹元朝大一統的出現及民族大融合的發展情況。

第三個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教科書對課標有關明清時期的五條內容標準進行了歸納組合。講述明清兩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鄭和下西洋的史實、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台灣和雅克薩之戰等史實,使學生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鬥爭精神。

通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列舉清朝設置駐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等史實”,讓學生“瞭解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和維護國家統一的主要措施”,最後《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以“簡述 ' 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分析其歷史影響。突出了明清時期中外的矛盾與衝突,也為學生學習中國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國為何被動挨打作好鋪墊。

四、教學目標

1 、要在上冊歷史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時期的基本特徵以及發展趨勢,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律。

2 、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教育學生繼承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養成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民族關係的發展,統一

難點:我國的民族關係是如何發展的以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如何鞏固的

六、教學措施

1 、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2 、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閲讀,“想一想”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形容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蔘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3 、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目標統一,準確;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4 、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5 、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國中七年級歷史下冊《北宋的政治》教案優質 篇13

一、指導思想:

以我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教學改革經驗,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和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中國歷史》第四冊,內容是中國現代史部分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時期的建設成就與文化。共24個課時。中國史線索繁瑣,所以主要是要將歷史線索向學生講解清楚。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教學內容以應對會考為主。包括中國近現代史部分的版塊;世界近代史部分的全部版塊;世界現代史部分的新教材最顯著的特點是體現以學生為主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更加側重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三、學生情況分析

八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另外,八年的學生從道德的養成上來講,是一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的形成時期,在這一個時期內的教學任務,從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層面上來講,是一個培養愛國主義,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進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念,完成教育教學中至關重要的環節。

四、教學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規工作

1.認真鑽研教材、教參、教綱;認真備課;上好每一堂課;細緻批改作業;耐心輔導學生,教書育人。

2.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吸取歷史科有經驗教師的教法,深入學習教學理論,積極撰寫論文,提高教學理論水平和教研能力。3.優化課堂教學。嚴抓紀律,採用多種教法,如討論、評論、閲讀、自學等方式,啟發學生動口、動手和學會學習。

(二)基礎知識教學

1.對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進行具體描述,講清線索。每課突出重點、基礎點讓學生把握鞏固好。

2.經濟、文化、政治方面讓學生知道,並瞭解發展情況,追溯本源,充實內容,聯繫當代與環保相關知識,及時教育。

3.對課文知識進行歸納、綜合,讓學生系統把握,教會學生學法、記法,充分利用課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強學生愛好。提高教學效果。

(三)教學過程中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1.進行愛國主義優良傳統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實,增強學生愛國認知,學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愛國事蹟,為實現人類而奮鬥。通過戰爭的破壞作用,及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2.初步用歷史辯證唯物主義觀教育。使學生學會科學分析評價革命時期的史實及人物,養分析歸納能力。

3.進行維護祖國統一,增進民族團結教育。我國曆史發展,是統一鞏固發展,即使是革命時期同樣是統一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民族發展,樹立民族團結、民族平等的觀念。

4.進行優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歷史上有無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優秀品德,值得發揚光大。

5.進行國情教育,增強時代責任感,內外對比,更要為國爭光,樹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針對九年級學生時間較為緊張,學生的時間觀念也很強,所以在本學期的教學中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既要簡明扼要,抓住重點,以節約時間;又要細緻入微,交待清楚,儘可能的深入挖掘教材,來照顧到學生“先天”不足的問題。

國中七年級歷史下冊《北宋的政治》教案優質 篇14

1、準確掌握歷史學科的基礎知識並形成時空線索,有助於系統瞭解知識體系。歷史學科是記憶為主的科目,但要理解記憶,不要單純地機械記憶。歷史知識是互相聯繫的,如因果關係、類比關係等。將知識點歸納後形成知識鏈,記憶會更加深刻。掌握各種記憶方法:抽象的概念形象地記,複雜的內容簡單記,散亂的知識聯繫起來記……巧記能大大提高記憶的效果,如口訣記憶法、諧音記憶法、想象記憶法等。希望同學們能在記憶方法上有所創新,提高學習的興趣,找到學習的捷徑。

2、挖掘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繫,是正確運用知識解答歷史問題的重要前提。在學習知識和進行復習的過程中,要注意到知識點與標題,標題與課節,課節與章節之間的聯繫,這有助於對知識及其運用的深入理解,提高分析史料和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因此,我們不僅要注意歷史事件的時序性,還要將知識點進行對照理解,對材料進行歸納概括,挖掘出題乾的延伸點。例如:在瞭解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時,就要先透過“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會生產力”這一現象,分析出導致社會變革最根本的因素和最重要的因素。進而分析出商鞅變法中對社會性質變化有最有利的措施,加深瞭解社會變革這一概念,將知識融會貫通。

3、仔細審題,把握題幹,加強答題技巧。經過多次教學改革,歷史試題的設計圖文並茂,史料豐富,緊扣時代脈搏,體現歷史教育的前瞻性和借鑑性。因此在複習中,要注意學會從花樣繁多的圖片圖示、言語晦澀的史書選段和看似與歷史無關的文章中提煉和概括出歷史信息。因此平時做題時要注意到時間、國別、領域等關鍵的限定詞,以及分值分佈對答題採分點的要求,培養帶着問題去審題。這樣才能從材料中提取有效答題的信息,進而達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目的。

最後給各位同學幾個複習小貼士:

1、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名字書寫要正確。這是得分的要點,歷史和語文學科一樣,錯字不得分。希望能將知識點上的生僻字、易錯題字整理出來,反覆識認。如:“嬴政”不能寫成“贏政”,“司母戊鼎”不能寫成“司母戌鼎”等。

2、答題語言要規範。回答問題要做到用詞準確,陳述內容有因有果,有頭有尾,有史實有結論。如:北魏孝文帝促進了民族交融,而不能寫成“融合”。改革的內容也不能用“説漢語”、“穿漢服”這種籠統的文字來概括,切記不能用記憶方法代替答題內容。

3、在複習衝刺階段可以按時間版塊或專題版塊,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練習,更多地接觸到知識的內涵與外延,有利於向高分衝刺。

國中七年級歷史下冊《北宋的政治》教案優質 篇15

一、指導思想:

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七年級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課本按歷史時期或學習主題編寫了“單元回眸”,梳理基本線索,小結重要內容。書中還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習題以及“暢想天地”等欄目,旨在啟發思維,提倡各抒己見,答案不求。

五、教學措施: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宏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繫。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真正立足於學生髮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通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通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並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通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通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為主導,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gkmpl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