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七年級上冊 《青銅器與甲骨文》精品教案(精選5篇)

七年級上冊 《青銅器與甲骨文》精品教案(精選5篇)

七年級上冊 《青銅器與甲骨文》精品教案 篇1

一、 教材分析 :

七年級上冊 《青銅器與甲骨文》精品教案(精選5篇)

《青銅器與甲骨文》是一節文化史課, 着重為學生介紹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銅器與甲骨文。本課是學生了解青銅器與甲骨文,認識商周文化的重要的一課。只有認真學好本課,為以後學習文化史課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通過觀察商朝時期典型青銅器四羊方尊、後母戊鼎等圖片瞭解青銅器的種類豐富、工藝水平高超等成就,體會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瞭解甲骨文的發現過程,知道甲骨文是最早文字,認識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以及甲骨文的意義。

三、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青銅器、甲骨文

2、難點:青銅器離學生的生活很遙遠,他們難以理解青銅器所體現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內涵。

四、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的知覺、興趣、道德情感等多為感性體驗,而且他們的心理髮展還很不成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對知識也有着強烈探索和了解的慾望,並對學生的成長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結合實際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

五、教學方法:

講述法、談話法

六、教具和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四羊方尊實物仿品

七、教學過程:

展示一組青銅器圖片:

1鼎 2簋 3尊 4鉞

5編鐘 6鏟

問題:青銅器主要有酒器、樂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等種類。你能分辨出上面青銅器所屬的種類嗎?

設計意圖:依據新課標的要求“瞭解青銅工藝的成就”,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成就一方面是種類豐富,另一方面是製作工藝高超。利用一系列青銅器圖片,學生分辨青銅器的酒器、樂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等,體會商周時期,青銅器應用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體會青銅時代青銅器的種類豐富。

一、青銅器(板書)

什麼是青銅器?

青銅是銅、錫、鉛等金屬的合金。

材料:讀一讀:

六份銅一份錫適宜鑄鐘鼎,五份銅一份錫適宜鑄斧頭,

四份銅一份錫適宜鑄戈戟,三份銅一份錫適宜鑄刀劍。

——改編自《考工記》

問:讀了《考工記》中的記載,你有什麼想法?

設計意圖:從材料中抓住有效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展示:1、後母戊鼎(板書),也叫:司母戊鼎

原料需要1000多公斤,200、300人同時工作(協作能力)

商朝後期。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832.84千克。鼎耳有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飾,耳內側還有首尾相接的浮雕魚紋飾。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此鼎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重、最大的古代青銅器。

後母戊鼎內壁刻有“後母戊”三字,推測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鑄造的。

設計意圖:講述分析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後母戊鼎,學生感受商周時期的青銅鑄造技術精湛,製作工藝水平高。

算一算:

澆鑄後母戊鼎需要1000千克銅液,如果以每一坩堝(俗稱:將軍盔)一次熔銅12.5千克,至少需要多少個坩堝同時熔銅?每個坩堝需要3、4個人,要完成這麼浩大的工程需要多少人同時進行?

設計意圖:對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後母戊鼎的計算,學生感受商周時期的青銅鑄造技術精湛,製作工藝水平高,體會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感受組織嚴密、分工細緻、協同合作的同時進行德育教育,一個集體需要協作精神。

展示2、四羊方尊(板書)

想一想:四羊方尊為什麼能稱為商代青銅器的精品?

設計意圖:1)從文物實物(仿品)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講述分析精品青銅器四羊方尊,感受商周時期的青銅鑄造技術精湛,製作工藝水平高。

展示:毛公鼎

西周青銅器的突出特點是銘文長,造型更加樸實、實用。周晚期的毛公鼎,是中國迄今出土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器物,共499個字。銘文追述了周朝先王的功績,勸勉鼎的主人毛公辛勞勤政。

設計意圖:從後母戊鼎、四羊方尊再到毛公鼎,學生體會不同時期青銅器的不同,但共同的是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鑄造技術精湛,製作水平高超。

二、甲骨文:(板書)

什麼是甲骨文?

商朝時,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

2、甲骨文是如何發現的?(學生看書28頁講述)

設計意圖:對於甲骨文的認識,不用太深入,所以從什麼是甲骨文、甲骨文的發現過程,學生自讀書,分小組交流、講述。

播放甲骨文占卜視頻

問:當時的人們用甲骨文主要記錄什麼內容呢?

設計意圖:學生從視頻中獲得有效信息的能力,感知甲骨文的用途。

(問題)猜一猜:你能猜出它們都是什麼字嗎?

鼠 牛 虎 兔

龍 蛇 馬 羊

猴 雞 狗 豬

甲骨文十二生肖

設計意圖:七年級學生是感性的,激發學生學習甲骨文的興趣。

你怎麼猜出來的呢?

用甲骨文寫自己的屬性?

設計意圖:體驗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試一試:

你能嘗試着把“日、月、人” 改寫成甲骨文嗎?

設計意圖:學生在做中學,在寫甲骨文和創造甲骨文時,體會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已經具備今天漢字造字的基本方法,象形、會意。

小結:這節課給你印象最深的內容是什麼?

設計意圖:由學生總結本課主要學習的哪些知識,既提高學生歸納總結能力,又能暴露本課學生學習中的問題。

七年級上冊 《青銅器與甲骨文》精品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瞭解夏商西周青銅製造業的基本史實和特點,知道著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瞭解甲骨文發現的基本史實和影響,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點,培養觀察、想象、歸納概括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閲讀“相關史事”內容,識讀《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銘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舉例》等圖表,瞭解史實,思考夏、商、西周時期青銅製造業的特點和甲骨文的造字特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認識、理解夏、商、西周時期高度發達的文明,明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強大生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甲骨文記事。

難點:甲骨文的造字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是什麼嗎?它就是我國商朝製作的司母戊鼎。它高1.33米,長1.1米,重達832.84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要鑄造這樣一個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時勞動,分工協作,由此可見商朝青銅鑄造工業已有相當大的規模。夏商西周的青銅器展示了怎樣的高超工藝呢?同一時期的甲骨文又展現了怎樣的文明呢?讓我們一起通過本課的學習來解答上面的疑問吧!

【內容探究】

一、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師:閲讀課本第25頁青銅器的高超工藝一目中第一段內容,概括出青銅器在我國的發展歷程。

生:原始社會後期出現,商朝以後數量增加,種類逐漸豐富,製作工藝高超。

[多媒體展示《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眾多青銅器的圖片]

師:結合課本第26頁青銅器的高超工藝一目中第二段內容歸納總結出青銅器製造業的特點。

學生討論後總結回答:規模大,工藝精美,品種繁多,應用普遍。

師:猜一猜圖中兩個青銅器的用途是什麼?

生:飲食、祭祀、軍事等。

師:青銅器隨着時代的發展,其功能由食器發展到禮器,成為王公貴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徵。禮器的類型和數量反映了貴族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比如天子是九鼎八簋,諸侯為七鼎六簋,卿大夫為五鼎四簋等。

師過渡:青銅器的高超工藝,顯示了夏、商、西周時期人民的智慧,而同一時期燦爛文明的代表之一甲骨文更是影響深遠。那麼,甲骨文記事的內容有哪些?有何重要的意義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了解甲骨文的歷史吧!

二、甲骨文記事

師:那時人們根據龜甲或獸骨上炸裂的紋理,判斷是兇是吉。古人對占卜的結果相信嗎?重視嗎?結果會被記錄下來嗎?

生:相信,重視,一定會記錄下來。

師:那麼,古人會用什麼方法記錄結果呢?又記錄在哪裏呢?

資料展示: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商代統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勝與否?今年小麥,豐收與否?老天下雨嗎?有人進攻嗎?王后什麼時候生孩子?是男呢還是女呢?全都要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以後又在甲骨上刻記所佔事項及事後應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其文字稱甲骨文。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單字共有4500個,已識1500餘字,公認千餘字。甲骨文字被人們看作是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歸納總結:(1)甲骨文距今時間:約3600年。(2)甲骨文涉及的內容:軍事、農業、天文等諸多事宜。(3)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單字:共4500個,已識別1500多字。

師: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有深遠影響。甲骨文的發現,使我國有文字可查的歷史追溯到商朝時期。

師過渡:同學們,剛剛我們一起了解了甲骨文這種古老的文字,那麼你們知道從甲骨文的字形中可以看出它的哪些特點嗎?下面讓我們一起從甲骨文的造字特點中尋找答案吧!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點

[多媒體課件展示日、月、河、水、馬、正、田等甲骨文]

師:猜一猜老師所給圖片中的甲骨文分別是什麼漢字。

師:甲骨文是中國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它使用了許多造字方法,比如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多種。教師講解上述幾種造字的不同特點,那麼,你們能對剛剛你們所認識的的字進行歸類嗎?(教師列表總結)

師:甲骨文所使用的造字方法表明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是漢字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對於我們認識和理解漢字的來源具有重要的意義。

【課堂小結】

本課我們一共講了三個問題:青銅器的高超工藝、甲骨文記事、甲骨文的造字特點。在這三個問題中,我們接觸到了夏、商、西周的燦爛文明——青銅器和甲骨文的內容;還明白了青銅器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以及甲骨文的造字特點等。因為本課涉及內容距今年代遙遠,所以同學們下課後應多找些相關資料看一看,增加一些考古知識。

【板書設計】

一.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1.發展歷程 2.主要功能

3.製作工藝 4.典型代表

二.甲骨文記事

1.概念和發現者

2.記事內容和重要意義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點

1.造字方法

2.造字方法對漢字的重要影響

【同步訓練】

教學至此,請使用學案同步訓練部分

七年級上冊 《青銅器與甲骨文》精品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瞭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生活。

過程與方法目標:

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動手上網查資料,蒐集史料,體會夏、商、周青銅文明的輝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篩選資料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學生學習歷史和考古知識的興趣。樹立人民創造歷史的正確人生觀。

二、教學重難點

1、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2、青銅文明的概念

四、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老師(出示幻燈片──司母戊鼎)(提前讓學生收集有關司母戊大方鼎的資料)

(先對“青銅時代”進行簡單介紹:)青銅時代就是人類使用青銅製作生產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它介於“銅石並用時代”和鐵器時代之間。而在這個時代人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便被稱作“青銅文明”。中國青銅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而其真正的發展最高峯則出現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尤其是商代以鼎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製作最為著名。青銅鼎的前身是原始社會的陶鼎,本來是日用的飲食容器,後來發展成祭祀的“神器”,並被籠罩上一層神祕而威嚴的色彩。這件《司母戊鼎》就是此期間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甲骨文:商朝人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的。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5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

【自主預習】

快速瀏覽教材,獨立完成下列問題,完不成的作好標誌。

(一)、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1、在 社會末期,我國已出現青銅器。

2、 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著名的青銅器有 和四羊方尊。

3、與商周同期,我國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出土了大量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等,這就是舉世聞名的“ ”文化。

4、夏商周的陶瓷業也很發達,最早在 朝就有燒製原始青瓷的瓷窯。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 的國家。

(二)、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

1、農業:後代成為“五穀”的農作物, 時期已經齊備。農業上已知道 、 和 。

2、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種, 朝時都已經有了,還建有 。

(三)、奴隸的悲慘生活

1、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 階級和 階級的矛盾。

2、最能體現奴隸生活悲慘的是奴隸主用奴隸做 和 活動。

【合作探究】

1、有位著名考古學家説:商代文化實在是一個燦爛的文明。你是怎麼看的?

2、經過這節課的學習,青銅文明確實很燦爛,但是奴隸們的生活卻是十分的悲慘,那麼你覺得奴隸社會與原始社會相比,是進步呢還是倒退?

3、夏、商、西周青銅文化繁榮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原始社會到末期,我國已有青銅器。

夏朝種類漸增多,商朝青銅燦爛期。

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工藝精。

舉世聞名三星堆,青銅立人有新意。

奴隸生活多悲慘,沒有自由和權利。

生命不如牛與馬,人祭人殉任屠殺。

七年級上冊 《青銅器與甲骨文》精品教案 篇4

知識與能力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以司母戊鼎為例,瞭解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通過了解漢字的演變,培養學生從點到線尋找歷史規律的能力;通過對司母戊鼎等青銅器的鑄造過程或用途的想象,培養學生歷史想像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甲骨文---漢字,漢字--甲骨文”正反兩方面的推理論證活動,增強對今天的漢字與甲骨文淵源關係的認識;積極開展收集青銅器相關圖片及有關資料的活動,通過展覽、講解、想象,加強對青銅藝術這一中華文化瑰寶的認識;通過對司母戊鼎鑄造過程的資料閲讀及想象,能分析總結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協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能真實地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的歷史是悠久的,中華民族是高度智慧的”,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加強振興中華的社會責任感。

批註:

教學重點:甲骨文、金文的字體及漢字的演變;司母戊鼎

教學難點:漢字的演變、司母戊鼎為什麼是商王權力的象徵。

教學用具:PPT

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學生在閲讀、觀察、討論中感知歷史,自主得出歷史結論

教 學 過 程:

【新課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商朝是誰建立的嗎?甲骨文和青銅器是商代文明中最具有典型意義的兩個代表,今天我們就走進甲骨文和青銅器,來了解它們。

【新課教學】

一、甲骨文

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閲讀本目課文,找出本目的主要知識點。經過學生髮言,最後確定本目有關甲骨文的主要知識點如下:①殷墟出土。②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③和今天的漢字有着一脈相承的關係。④記錄了商王的活動,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經濟狀況。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多媒體打出《商朝時期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圖》,讓學生找出殷墟的位置。

補充材料介紹甲骨文出土的情況。提問:王懿榮為什麼能發現甲骨文呢?學生經過討論發言,教師可概括為:①王懿榮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這是他平常刻苦學習、積累的結果。②王懿榮注意觀察和思考,因而能夠在很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做出重大的科學發現。

多媒體打出商代“全形卜甲”和“牛骨刻辭”的圖片,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問:同學們在這些圖片上看到了些什麼?學生觀看後,分組討論,然後每組由一個代表發言。

綜合後,得出如下結論:①形狀不同,有的像龜甲,有的像獸骨。②上面有文字,而且不是寫的,是刻在上面的。③上面有許多不規則的裂紋。④上面的文字有的多,有的少。

教師根據前兩點得出“甲骨文”的概念,並強調文字是刻上去的。

用多媒體在商代“全形卜甲”和“牛骨刻辭”的圖片中選出幾個甲骨文字,放大後要求學生辨認;用多媒體打出它們相對應的今天的漢字後,請學生談談它們的造字方法。

多媒體顯示一個刻有文字的甲骨,並打出其已被認出的文字,介紹甲骨文字的內容。説明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二、青銅工藝

要求學生閲讀第二目“青銅工藝”。教師幫助學生落實青銅技術產生、發展和走向鼎盛的時間。

多媒體從多角度展示司母戊鼎,同時選擇局部展示它的紋飾。觀看後,要求學生談談對它的感受。學生討論後發言,教師注意落實兩點:①造型雄偉。②紋飾古樸。

多媒體展示四羊方尊、銅象尊、大盂鼎圖片,並適當補充材料,指導學生欣賞,説明青銅器的造型除了雄偉外,還有精美的一類。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歸納前面所見的鼎有司母戊鼎和大盂鼎,四羊方尊、象尊。在此,教師再次要求學生歸納青銅器的種類,從而説明青銅器種類繁多。

教師提問:同學們在剛才看到的各種青銅器中,是不是見到了生產工具呀?學生回答後,教師再問:在商代青銅器為什麼沒有廣泛地用於生產呢?學生討論後,教師強調:這主要是由於青銅在當時還是稀少的,它比較貴重。

多媒體再次展示司母戊鼎,並提問:青銅如此貴重,為什麼要拿這樣多的青銅鑄這麼大的一個鼎呢?這説明了什麼?

教師從這個鼎是用於祭祀的,啟發學生進行討論,認識到商周時期權力的繼承主要是通過宗法制度,以血緣關係來確定的。因而對祖宗的祭祀過程,也就是權力的認同過程。雄大的鼎也就是預示着權力的強大、穩固。教師解釋“司母戊”三字的含義。

多媒體再次展示司母戊鼎,要求學生歸納它所反映的歷史現象。學生討論後,教師注意從三個方面進行提示:①在青銅工藝方面;②在社會政治方面:司母戊鼎是目前我國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是商王權力的象徵。 ③在文字方面:它是甲骨文字的發展。 教師總結:青銅工藝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標誌,人們稱夏商周時期為青銅時代。

三、金文

教師要求學生閲讀本課第三目“金文”,瞭解金文的概念和價值。

教師利用多媒體就“夏”與“學”兩個字,結合課本的小字部分,來介紹甲骨文、金文與今天漢字的聯繫。

【本課小結】

本課我們學習了商代文明的兩項重要標誌:甲骨文和青銅器,瞭解了我們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就已有成熟的文字,而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充分體現了商代高度發達的手工業水平,反映了我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教學(後記)反思:

七年級上冊 《青銅器與甲骨文》精品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瞭解有感而發,是寫作的根本原則;

(2)理解關注、體悟、思考生活,是我們心靈感動、真情流露、靈魂淨化、創寫佳作的源泉。

(3)掌握“有感而發”的基本寫作要求及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有感而發”的基本寫作要求及方法。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説起自己身邊熟悉的人和事來,往往滔滔不絕,口若懸河,閉上眼睛,不假思索即會脱口而出,如數家珍。相反地,對於陌生的人和事,説起來往往冥思苦想、搜腸刮肚,勉強為之,磕磕絆絆,往往言不由衷,辭不達意,甚至“咬斷筆頭,開不了頭”“剛開了頭,言語不周”,這樣的文章必然內容空洞蒼白,語言乾癟枯燥,讀之味同嚼蠟。

怎麼辦?作文的實質就是現實生活的再現,只有“為心聲”,才能字字真情,句句實意。對於現實生活中耳聞目睹的事情,切身獨到的感受,想説點什麼就説點什麼,想怎麼説就怎麼説,“我手寫我口”,就好象老朋友在談心,敞開心扉,坦誠親切。

二、品味經典 自主表達:

寫文章,其實就是把我們個體對生活的感悟、思考、本質、情感用準確精煉、生動優美的語言,新穎活潑的形式表達出來,不斷提升我們對生活的認識,瞭解生活的內涵,把握生命的本質,是對生活的一種發展,一種享受。

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品味冰心的經典作品《往事》

往 事

冰心

那天大雪,鬱郁黃昏之中,送一個朋友出山而去。絨絨的雪上,極整齊分明的鐫着我們攜行的足印。獨自歸來的路上,偶然低首,看見潔白勻整的雪花,只這一瞬間,已又輕輕的掩蓋了我們去時的蹤跡。——白茫茫的大地上,還有誰知道這一片雪下,一剎那前,有個同行?有個送別?

我的心因覺悟而沉沉的浸入悲哀!

蘇東坡的:

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計東西!

……

那幾句還未曾説到盡頭處,豈但鴻飛不復計東西?;連雪泥上的指爪都是不得而留的……於是人生到處都是渺茫了!

生命何其實在?又何其飄忽?他如迎面吹來的朔風,撲到臉上時,明明覺得砭骨勁寒,他又匆匆吹過,颯颯的散到樹林裏,到天空中,渺無來因去果,縱騎着快馬,也無處追尋。

……

——摘自《冰心散文選集》

自主探討:

1、文中寫了生活中的一件什麼事?是在什麼情境下發生的?表達方式是什麼?

2、作者在這種情境下發現了一個什麼跡象?引發了作者什麼樣的人生感觸?

3、作者在行文上是如何表達自己對往事的感觸的?請説説作者的構思。

品評:文章開篇記述某一大雪天送朋友出山時的偶然所見:留在雪上的足跡剎時又被大雪所遮蓋,無復追尋。此景驟然觸動了作者一顆敏感的詩心,聯想到人生過往蹤跡難以尋覓。並進一步引申蘇東坡的詩句表達的感情、思想,藉以發表議論,點明題旨。表達了對生命渺小無痕、短暫易逝的慨歎,期望人們把握今天,只爭朝夕。此情此感來得自然天成,毫無半點的虛偽矯飾,可謂是“有感而發”。

“有感而發”這就是我們今天作文訓練的要求。

三、搜索生活 激活情感:

經歷了多姿多彩的童年時光,我們已步入了少年時代,回顧過去的歲月,令我們懷念、興奮、激動、沉思。往事歷歷在目,許多許多已然成為記憶中的珍品,細細品味,猶如一杯杯醇香的美酒,令人回味,更令人引發遐思與憧憬。請説出一件你印象最深的事情,並説出令你心動、深刻、難忘的感受或感想。

評點引導:

同學們剛才所談的往事很真切動人,發自心靈的深處,感受真摯,感想深刻,每句話都流動着情感。同學們的傾訴都在告訴我們,最真的情感來自於心靈對生活的體悟和思考,只有深切的去感受,才能品嚐到生活中的真、善、美。今天,我們就給同學們一個盡情傾訴的機會。面對依依往事中的酸甜苦辣,把你對生活的感悟象冰心一樣寫出來,使我們更能理智的認識生活,正確地對待生活。

四、知識鏈接

自主閲讀,交流探討:學習本單元后的知識短文:

明確: (1)有“感”對寫作的重要性;(2)“感”的來源及獲取方法。

五、作文訓練:

(一)審題指導:

1、根據自選的題目要求,自由談自己印象深刻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感。

2、師生合作,共同解題,明確寫作要點。

第一題:

寫作點撥:

寫作此題,同學們要注意以下問題:

跨進中學大門,每位同學肯定會有許多新感受,這些感受來自各個方面:有的來自新環境,有的來自新老師、新同學,有的來自新開設的課程,有的來自與國小不同的管理方法與教學方法……這些感受雖很新鮮,但也零碎。對這些感受,怎樣取捨,抓住最主要、最深刻的來寫呢?怎樣有機、有序地把它們組織起來呢?動筆之前,應認真選材,好好構思。

友情提醒:不能把文章寫得支離破碎,或者是浮光掠影地蒐羅一些材料,加以堆砌。要確立明確的中心,要有一條便於組織寫作材料、便於行文的線索。

第二題:

寫作點撥:

這篇作文的要求明確:要寫在爸爸或媽媽過生日的那天,自己的所為、所思、所感。

思什麼,做什麼,是不言而喻的。寫作本文,最大的難處在於如何寫出新意。這需要在寫作前好好動動腦筋。當然也不能為了求新,故意編造離奇的故事,寫得好要能做到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二)範文導讀:

我深深感受到了讀書的樂趣

小時候,媽媽就教我背古詩,什麼“皎皎河漢女”,什麼“塵埃不見咸陽橋”等等。我每背一首,就得到媽媽一個及時的獎勵:一張欣慰的笑臉,一個充滿愛意的親吻。從那時起,我就感受到了讀書的樂趣,併發誓長大後一定要讀好多好多的書來豐富自己。

長大後,小人書、連環畫已經被古典、西方文學所代替。我讀着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會有一種蠶吃桑葉般的快感,同時有個聲響縈繞於耳旁,極宏大又極細切,極遠又極近,像泉水流經山谷,像駿馬在草原上奔馳。我知道,那是心靈與作品的共鳴。有人説得好: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每每與作品產生共鳴時,我就深深體會到這種樂趣。

我遨遊於書海中,天南地北、四方八極都令我的心自由來往。我雖沒有到過北國祁連,卻有“祁連雪山在眼前”的感覺;我雖沒有成年,卻也懂得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悱惻纏綿。我和徐志摩一起“作別西天的雲彩”,和三毛一起去眺望大漠星空,和席慕容一起去欣賞那海灘上撿貝殼姑娘的身影,和戴望舒一起去雨巷中尋找那個丁香一樣結着愁怨的女孩……每每我與古今名賢一起來往遊玩的時候,我就深深感到了讀書的樂趣。

古今名家寫詩、著書都是反覆錘鍊、修改而成稿,但也不免有缺少靈感之時。杜甫有一首詩這樣描寫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讀到此處我就想,如果把“臣”字改成“爺”字,不就更能表現李白酩酊大醉時狂放不羈的個性嗎?想到這兒,似乎杜甫也要來拜自己為一字之師了。每每覺得自己與作者並駕齊驅時,我就深深感到了讀書的樂趣。

讀書可以明智,可以修德,可以養性,可以育人……好讀書,是當今社會青少年應該具備的品質。我暗自慶幸我有這樣一個好習慣,也慶幸自己能深深感受到它的樂趣所在。擁有此舉,今生何憾?

合作探究:

1、 文中所敍之事是什麼?作者的感受如何?

2、 本文是如何構思寫作,組織材料,表達主題的

【教師點評】

這是一篇優秀的考場作文。本文成功的關鍵在於作者抓住了讀書之感受——“樂趣”這個題眼,並緊扣題眼組材行文。

文章既有閲讀感受的細緻描寫,又有閲讀內容的高度概括,二者有機地結合,將小作者閲讀的體會與收益流暢洗練地從多方面表現了出來。雖是一篇千字短文,卻較為豐富地展現了當今青少年讀書學習、追求知識的熱情。結尾採用排比句式,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深化了文章中心。

六、寫作指津:

1、合作探究:明確寫作“有感而發”此類文章的基本結構。

(1)、敍事:交代“感”的觸發點,精煉、簡潔,圍繞自己的感受。

(2)、寫感:靈活採用多種手法,充分地、巧妙地、多方面地表達自己的感悟,揭示文章的中心。

(3)、明理:可在結尾直接突出,也可採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富有新意地婉轉、含蓄地表達。

2、注意點:

(1)、敍事是為抒發作者的感悟服務的,因此敍事要圍繞感悟,簡潔、精煉、突出,將感悟藴含於敍事之中。

(2)、所敍之事與所發之感要有密切聯繫,自然生髮,不能牽強附會。

(3)、所擬的題目要能與文章內容、主題相對應,不能文不對題。

七、學生質疑

八、我來實踐:

1、確立要表達的主題。

2、構思寫作的提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lyvmj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