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思想宣傳講話稿 >

以人為本的社會歷史觀意義

以人為本的社會歷史觀意義

●以人為本,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根本原則。●一般的人本主義者以抽象的人為其出發點,而唯物史觀則是從現實的人出發的。●馬克思主義的人類解放理想,就是它的以人為本原則的體現;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我們共產主義者的以人為本的最高標準。以人為本,作為一個工作原則與管理原則,已經被人們所接受。仍然有爭議的問題是以人為本有沒有社會歷史觀的意義。對此,我認為,以人為本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根本原則。馬克思歷史觀回答的首要問題是:人與外部世界(人的世界、人的社會)的總體關係。這一總體關係包括:人的存在從何而來?社會和歷史又從何而來?歷史是誰創造的?處於純粹自然狀態的人不是作為人的人。人是通過勞動實踐(人的自主、自覺和自為的活動),在遵循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的前提下,按照人的方式能動地改造自然界,使自然界人化,從而造成人的正常生存條件,創造出人的世界、人的社會。人由此擺脱純粹自然狀態,使自己成為社會存在物,成為作為人的人。這就表明,人是唯一由人的勞動而擺脱純粹動物狀態的生物。同時,人的社會、人的歷史、人的世界也不是任何超人的創造,而是人的創造。人與人的世界存在着內在同一性。如果説,勞動實現着人與自然的統一,那麼體現這種統一的人的世界、人的社會當然就應堅持以人為本。在馬克思的歷史觀中,以人為本具有以下一些獨特內涵:第一,唯物史觀體系本身就包含以人為本,它們融為一體,並非從歷史觀的外部另加上去的。而學界提出的“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的命題則有從唯物史觀外部予以補充的意味。如果馬克思歷史觀體系只是一堆規律的彙總,不包括作為歷史主體的人的價值訴求、取向,那麼“外補論”也許有合理性。但真正的唯物史觀全部內容都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結合、融合,所以,作為價值訴求、取向的以人為本是唯物史觀的題中應有之義。第二,以人為本當然要從人出發。一般的人本主義者以抽象的人為其出發點,而唯物史觀則是從現實的人出發的。所謂現實的人,是指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人。由於現實的人的現實的物質生產,才創造了受客觀社會發展規律支配的現實的人的世界、人的社會。也正是因為現實人的物質性的行為是受一定的思想、觀念、欲求和需要指導的,人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同時也必然要在適合自己主觀需要的形式上來把握自然界的物質生產,力求體現人的超越現實的需求。所以,離開了這個現實的人,就不可能理解唯物史觀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結合的本質。基於兩種不同出發點的“人”,在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本與西方的人本主義之間就產生了一系列理論分歧。例如,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宣佈: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建立在現實的人及其物質生產基礎上的唯物史觀則認為:人作為目的與人作為手段是無法分開的。人固然以自己的生存為目的,但現實的物質生產規律卻迫使人們認識到:任何人都不可能獨自實現自己的目的,他必須把他人當作自己生存的條件。同樣,他自己也是他人達到其目的的手段。這是一種相互關係。在其中,人人是目的,人人也是手段。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本在目的與手段問題上能夠堅持辯證觀,要歸功於它的出發點是現實的人,而抽象人本主義之所以在人是目的與人是手段問題上堅持形而上學的觀點,也正是由於離開了現實的人的立場。第三,馬克思主義的人類解放理想,就是它的以人為本原則的體現。對於今天的馬克思主義者來説,以人為本應當有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在當前的日常工作中貫徹以人為本,真正做到“執政為民”。二是在我們的理論宣傳工作中,始終向人民羣眾宣傳我們黨的遠大理想———“解放全人類”,使“每個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觀念深入人心。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我們共產主義者的以人為本的最高標準。前者是當前具體工作中的價值取向問題,後者是長遠的、需要許多年艱苦奮鬥才能為其奠定物質和精神基礎的未來價值理想。對於後者,我們不能因為其長遠性而忽視它。應當看到,在馬克思的學説中,以人為本正是這個學説的偉大人性和強烈人民性的集中體現。

以人為本的社會歷史觀意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sixiang/y3k4l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