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羣眾團體講話稿 >

以人為本的實質是“以人民羣眾為本

以人為本的實質是“以人民羣眾為本

以人為本的實質是“以人民羣眾為本”。堅持以人為本,要求我們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羣眾觀,堅持人民羣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主體地位;要求我們把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出發點、落腳點,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要求我們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動員和組織最廣大人民投身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

以人為本的實質是“以人民羣眾為本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那麼,以人為本的實質是什麼呢?胡錦濤同志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羣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就説明,我們黨提出的以人為本,其實質就是“以人民羣眾為本”。

堅持人民羣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主體地位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民羣眾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無論生產力的發展還是生產關係的變革,其主體都是人民羣眾。因此,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堅持以人為本,首先就是堅持人民羣眾在歷史創造中的主體地位。

堅持人民羣眾的歷史主體地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立場。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展史首先是生產發展的歷史,同時是物質資料生產者本身的歷史,即作為生產過程基本力量的勞動羣眾的歷史。這既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羣眾觀,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羣眾的根本立場。毛澤東同志告誡我們:“必須明白:羣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瞭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鄧小平同志指出:“羣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羣眾路線和羣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江澤民同志強調:“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羣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羣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胡錦濤同志明確提出:“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80多年來,我們黨始終自覺地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羣眾觀,堅持人民羣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人民羣眾不僅是創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主體,而且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主體。不確立人民羣眾的歷史主體地位,以人為本就是一句空話。

堅持人民羣眾的歷史主體地位,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關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黨始終尊重人民羣眾的首創精神和偉大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這20多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為迅速、最為成功的時期,也是人民羣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最為充分的時期。正是在這樣的實踐基礎上,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一步步深化,對人民羣眾歷史主體地位的認識有了新的發展。

堅持人民羣眾的歷史主體地位,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根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與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是內在統一的整體,因此,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人民羣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對於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具有決定性意義。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盛衰的根本因素。對於執政黨來説,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並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具決定性的因素。政黨產生於社會,生長於社會,服務於社會。在當代中國,這個社會就是最廣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組成的社會。黨只有牢固確立人民羣眾創造歷史的主體地位,順民意、謀民利、得民心,實現人民的願望、滿足人民的需要、維護人民的利益,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把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出發點、落腳點

無論在革命時期還是在建設時期,黨的各項工作都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即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由黨的性質和宗旨所決定的。今天,我們黨提出以人為本,目的就是要堅持把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

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我們黨80多年的歷史,就是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奮鬥的歷史。幹革命,是以人民羣眾為本;搞建設,也是以人民羣眾為本。雖然黨在每一個歷史階段的工作任務有所不同,但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奮鬥這個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沒有變。胡錦濤同志指出,實現人民的願望、滿足人民的需要、維護人民的利益,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能否牢牢把握這個實質,是衡量有沒有真正學懂、是不是真心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標誌。我們黨提出以人為本,其實質就是緊緊抓住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個本質,堅持用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來衡量我們的一切決策,努力使我們的方針政策更好地體現人民羣眾的利益,做到心裏裝着羣眾、凡事想着羣眾、工作依靠羣眾、一切為了羣眾,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新的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羣眾多方面的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黨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體現“以人民羣眾為本”。

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回答為什麼發展、為誰發展、靠誰發展、如何發展的關鍵。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點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但是,發展並不僅僅是經濟增長,而應包括不斷滿足人民羣眾多方面的需要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必然導致為生產而生產,忽視甚至損害人民羣眾的利益。因此,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黨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然要求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羣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斷髮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尊重和保障羣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利,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只有這樣,發展才有根本的動力和正確的目標。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求我們深入體察廣大人民羣眾的意願,切實把廣大人民羣眾的利益體現在發展的思路、措施和各項部署中,落實到發展的各個方面。

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處理好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關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做到三個文明建設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才能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因此,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黨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然要求正確把握和處理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關係,把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同推進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統一起來。同時,在我國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要大力推進三個文明建設,也要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三個文明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堅實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推進三個文明建設的重要前提。推進三個文明建設必須有和諧的政治和社會環境。沒有和諧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一切發展都無從談起,無論多麼好的規劃和方案也都無法實現。只有在和諧的社會環境中推進三個文明建設,在推進三個文明建設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從根本上體現我們黨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和要求,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人民羣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積極性、創造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億萬人民羣眾廣泛參與的創造性事業。這項偉大事業的根本目的是為最廣大人民謀福利,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這一目的,必須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動員和組織最廣大人民投身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

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民羣眾的創造活力,須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羣眾的利益。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既解決靠誰發展、如何發展的問題,又解決為誰發展的問題,使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我國的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温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是,隨着改革的深化,也出現了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貧富差距拉大的現象。黨的十六大抓住理順分配關係這個重點,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發揮市場的作用,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再分配注重公平,調節差距過大的收入,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改革思路,確立了統籌兼顧不同方面羣眾利益的戰略舉措。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羣眾的利益必須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前提。堅持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維護政治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我們的根本利益。離開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來談滿足不同方面羣眾的具體利益,就會是無源之水;反過來,離開滿足羣眾的具體利益來談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會是無本之木。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是一個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滿足人民羣眾的利益需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也是一個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只有把不同方面羣眾的利益反映好、協調好、處理好,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兼顧好、處理好,才能使這兩個過程相互結合、相互促進。

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民羣眾的創造活力,須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羣眾既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創造財富的動力與合法享有其成果的權利是緊密聯繫、相互促進的整體,任何把二者割裂開來的觀念和做法,都將挫傷人民羣眾的主動性、創造性。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始終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户、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只有尊重他們的勞動、知識和創造,在體制、機制、法制上保障他們想幹事業、能幹事業、幹成事業,真正做到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才能真正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民羣眾的創造活力,須把羣眾路線作為根本工作路線。一切相信羣眾,一切依靠羣眾,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的羣眾路線,是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探索出的一條根本工作路線。堅持以人為本,要求我們關心羣眾疾苦,傾聽羣眾呼聲,研究羣眾利益,體察羣眾情緒,解決羣眾困難,始終與羣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羣眾為本。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既面對“重要戰略機遇期”,又面臨“矛盾凸顯期”。在機遇和挑戰並存的條件下,我們能否在制度創新、體制創新、政策設計、工作進程中真正體現和貫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保持經濟社會協調、健康、可持續發展,關鍵是能否把羣眾路線貫徹好、堅持好,制定能夠充分反映羣眾願望的政策和工作舉措。提高妥善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本領,綜合運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教育、協商、調節等手段處理人民羣眾反映的問題,也必須堅持羣眾路線這一根本的工作路線。只有既相信羣眾、依靠羣眾、聯繫羣眾,又領導羣眾、宣傳羣眾、動員羣眾、組織羣眾、教育羣眾,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民羣眾的創造活力,使廣大人民羣眾積極投身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qunzhong/m4rqm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