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思想宣傳講話稿 >

國家憲法日宣傳講話稿(精選8篇)

國家憲法日宣傳講話稿(精選8篇)

國家憲法日宣傳講話稿 篇1

各位老師、同學們,上午好!

國家憲法日宣傳講話稿(精選8篇)

20x年12月4日,我國現行憲法正式通過並頒佈實施。20x年,國家將這一天定為“全國法制宣傳日”。此後,“法制宣傳日”作為我國的法制的“節日”,每年度我國都要舉行相關的法制宣傳活動。

黨的x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每年12月4日定為國家憲法日。20x年12月4日是我國首個“國家憲法日”。在全社會普遍開展憲法教育,弘揚憲法精神。

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嚴以律己,做遵紀守法的好學生》,想和大家聊聊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話題。

古語有云:人之初,性本善。人本是善良的,但現在社會上犯罪事件越來越多。一份來自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佔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13歲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明顯增加,其中十四、五歲少年犯罪案件又佔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兩個70%讓人觸目驚心,也引起了人們的深思:小小年紀,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家庭的,有來自社會的,但其中最主要的是我們的個人原因:一些中學生法律意識淺薄,在做事之前不考慮後果,只是盲目的去嘗試;一些中學生不愛學習,整天混跡於社會,看他人消費,心理不平衡而去偷去搶,最終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的不管家庭經濟條件和父母的承受能力,盲目地攀比,比派頭,比闊氣,結果做了不該做的事情;有的講哥們義氣,為了不傷害朋友之間的感情,不管是非、不分對錯的去幫忙。

以網絡引發犯罪為例。中學生胡某在網吧玩一種用刀捅人的暴力遊戲,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網絡用詞PK,由於技術欠佳,每次都被別人捅倒,在一旁的一名少年也在玩同一種遊戲,忍不住對其冷嘲熱諷。在網絡上殺紅了眼的胡某當即火冒三丈,抽出隨身攜帶的半尺長的尖刀捅向少年的胸口,導致該少年當場死亡。而胡某仍舊沉浸在暴力遊戲中,直到警方趕到才如夢初醒。還問:“我是不是殺了人了,我會不會坐牢?”從這個案例不難看出,胡某已沉浸在暴力遊戲中失去理智,分不清虛擬網絡和現實世界了。有些玩過遊戲的同學可能知道,在遊戲中的人物一般都有好幾條命,死了之後還可以重新活過來。這些錯誤的引導使沉迷於網絡遊戲的青少年往往並不理解生命的可貴性。我們要知道,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一旦死了,即便你有多後悔自己的行為,生命都只有一次,所以同學們一定要處事冷靜,珍惜我們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珍惜他人的生命。

新的《刑法》規定:已滿16週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負刑事責任就是指犯罪後,依情節嚴重程度,法院可以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甚至死刑。已滿14週歲不滿16週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明知自己的熟人、朋友、同學在敲詐搶劫,不僅不勸阻,不報告,反而在現場看熱鬧,甚至認為好玩上去當幫兇。那麼,這些旁觀甚至出手的人,已經起到了幫助敲詐搶劫的作用,情節嚴重就構成了共同搶劫犯罪。

同學們!健康現在,才可能幸福未來。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這段人生中的“黃金時代”,努力汲取人類文明的精華,充實我們的頭腦,健全我們的心靈,遵紀守法,文明修身。我們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自覺學習基本的法律知識,逐步培養法律素質,成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我們要善於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自覺不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我們要熱心宣傳法律法規,以正確的法制觀念去影響身邊的人,帶動周圍的人,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希望同學們嚴於律己,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在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創新的同時學會自我保護。學法用法,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讓“法制”紮根我們心中!

謝謝大家!

國家憲法日宣傳講話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我叫丁相東,是臨沭縣白旄鎮司法所所長。今天,我應張校長的邀請很榮幸來到這裏和大家共同學習和探討國小生應當瞭解的法律常識,以便同學們在今後學習和生活中有所幫助。

一、什麼是法律及違法行為

同學們,大家通過聽老師的講課、看電視等形式學習了一些法律知識,但你們是否想過每個人日常的一言一行必須受到法律的約束,誰有了違法行為就要受到法律的懲罰。

這就引出了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即什麼是法律?法律是一種約束人們行為的很複雜的社會規範。我們今天不討論法律的複雜性,只學習一些與大家日常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一些最基本的規定。因此我們簡化法律的定義,法律就是大家共同約定,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貫穿在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行為規範。具體到我們國小生,《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學校財務管理》等等都是管理我們學習生活的法律,如果那個同學不遵守而打架打傷了同學或損壞了公物要受到老師的批評或賠償。

我們常常聽到遵紀守法或違紀違法等詞句,那麼,什麼是違紀違法呢?簡單的説違紀違法行為就是違反學校紀律或國家法律規定的行為,也就是學校紀律或國家法律明確規定禁止的行為,如要求我們愛護學校財物,團結同學,不能去偷盜和損壞學校財物,不能去亂罵和欺侮毆打同學。因此我們知道違紀違法是不好的行為,大家要遠離違紀違法行為。但怎麼才能遠離違紀違法行為?首先要通過學習知道哪些行為是屬於遠離違紀違法行為,瞭解一些與日常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基本法律常識,進行法制觀念的啟蒙學習,逐步培養同學們分辨是非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學會辨別美醜、善惡,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從小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為你們將來成為合格的公民打好基礎。

二、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法律

同學們,你們是祖國的未來,是將來社會主義經濟的建設者,也是中華民族文明傳承的生力軍,學習法律知識是你們德、智、體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的需要,只有學法,才能知法、懂法,才能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首先,學好法律才能做到知法、守法,增強自己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知道什麼是合法,什麼是違法,用法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正確適用法律對待和處理自己周邊的糾紛,從而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防止違法犯罪,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護法。在我們辦案當中經常遇到有的學生觸犯了法律,卻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經違法,等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才後悔莫及。

其次,學好法律才能正確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學生享有法律賦予的生命權、受教育權、繼承權、名譽權、人身自由權等權利受法律保護,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同學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時候會遇到各種各樣不法侵害,比如被人綁架、敲詐、毆打、搶劫等等,一旦碰到了,怎麼辦呢?我們要冷靜機智,要增強是非判斷能力,豐富社會生活經驗,鍛鍊各種應變能力,還要加強鍛鍊身體,增強體魄,這樣有助於同學們在遇到侵害時,能夠及時擺脱或者進行正當防衞,不至於受到違法人員的隨意侵害。

在這裏,再給同學們講一個在我們身邊的真實案例:陳某,男,15週歲,某中學在校九年級學生,從小就特別貪玩,不思學習,經常逃課,還有吸煙等惡習。七年級時經常因打架鬥毆被學校嚴厲批評,上九年級時常常對同學大打出手,同學們很怕他,他也認為自己老子天下第一,天不怕地不怕。在20x年9月,陳某在學校與同學汪某為爭用自來水龍頭而發生爭執,陳某對汪某進行毆打,導致其鼻子出血,受到了老師批評,但陳某不注意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經常發生欺侮學生之時。於20x年3月20日,在網吧與丁某因搶電腦上網而發生口角,遂大打出手,當天下午,因為陳某覺得咽不下這口氣於是便糾結十餘名同學找丁某尋仇,下午放學後,陳某等十餘名學生撞見正在街上坐三輪摩的等人的丁某,丁某見陳某是來找自己尋仇的,叫摩的司機抓緊開車,可摩的比較破舊未能及時發動,丁某在摩的上被陳某等十餘名學生圍住羣毆,混亂中丁某為了自保將爬上摩的用鐵棍打他的陳某用力推了下去,陳某頭着地趟在地上不能動了,那十餘名學生看到出事了也就一鬨而散。摩的司機將陳某送往醫院,終因搶救無效死亡,後經公安機關偵查,丁某的行為屬於正當防衞,不負刑事責任,但陳某最終因惹事枉送了自己的一條年輕的性命。我們應該從此案中吸取教訓,做一名勇於認識自己錯誤,及時改正自己錯誤的好學生,不要再讓這種事發生在我們身邊。

國家憲法日宣傳講話稿 篇3

同學們:下午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在這社會大家庭裏,我們每個人如何約束自己、規範自己的行為呢?那就是共和國華麗雄偉的大廈下一座堅實、永恆不變的根基——“法”。它使我們每個人明確是非的界限,而這也是共和國公民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

回首新中國跨越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以x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建立了新中國,制定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成文憲法。從此,無數中國人開始認識法律、關心法律。以x為核心第二代領導集體確定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方針,為開創普法工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江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並將這一方略載入國家根本大法;現在x以科學發展觀,為依法治國描繪出宏偉藍圖。

提起法律,給人以神祕、威嚴、崇高的感覺。其實,法律離我們很近,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與道德、習慣、紀律一樣,都在規範着人們的行為。正是有了法律,這個社會才變得有序;正是由於法律的存在,才使我們的權利得到應有的保障。

我國是一個法制國家,國有國法,校也有校規。我們常常講要遵紀守法,可見,遵紀是守法的基礎。同學們應該認真學習並實踐我校常規工作“五個一”工程,即打造“一個陣容”,抓好升旗儀式和課間操,塑造學生良好精神面貌;建立“一種秩序”,即課堂秩序、課間秩序和集會秩序的文明有序;養成“一種習慣”,即語言文明,待人接物大方禮貌;堅持“一項制度”,即衞生分擔區制度,確保學校環境的整潔優美;樹立“一個觀念”,即遵紀守法,尊老愛幼,講究團結,刻苦學習,做文明喬中人。

不要忽視遵紀的作用,“以小見大”的道理人人都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現在小小的放鬆很可能會釀成將來大的失足。我們現在只有從一名合格的國小生做起,才能在我們走出校園,融入社會後,真正成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同學們,從今天起,從這一刻起,讓我們一起踏上與法同行的道路吧!

國家憲法日宣傳講話稿 篇4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國運與文化聯繫起來,進一步從國運的高度強調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新時代,我們一定要全面認識國運與文化的關係,興文化,強國運。為此,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興文化,就是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對我國未來發展起到引領和保障作用。

強國運,就是要按照“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使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全體人民基本實現共同富裕、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使中華民族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興文化、強國運,需要我們從多方面作出努力。一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二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精神領域的引領作用,將其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藴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三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弘揚科學精神,倡導時代新風。四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不斷推出人民歡迎的精品力作。五是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羣眾性文化活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國家憲法日宣傳講話稿 篇5

文化對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也起着重要的支撐作用。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文化是形象和軟實力;對於一個民族而言,文化是靈魂和旗幟。國家的存在和發展,既需要以物質、經濟的發展作為基礎,也離不開精神、文化的作用。文化繁榮興盛是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發展進步在精神領域的重要標誌。歷史反覆證明,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不可能強盛,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導引着國家的發展方向。一個國家,沿着哪條道路、朝着哪個方向發展,決定着國家的前途命運。國家的發展方向,既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也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既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也受人的主觀影響。一個國家的人們對社會發展的規律認識到什麼程度,形成了什麼樣的核心價值和思想理念,就會推動這個國家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朝什麼樣的方向發展。因此,文化的性質和形態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和制約着國家的前途命運。一個國家強大與否,既取決於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同時也取決於文化實力、精神實力。文化已經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還是推動國家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文化包含着十分豐富的內容,從不同側面對國家發展起着重要支撐作用。其中,語言文字文化是人類早期發展起來的基礎文化,共同的語言文字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對增強國家凝聚力、創造力、影響力起着基礎性作用。科學技術文化是人們在科學、教育等領域活動取得的成果,對生產力的發展起着智力支持作用,是增強國家物質力量、提升國家綜合國力的關鍵因素。思想道德文化是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指明社會發展的方向,塑造人們的精神世界,對社會生活發揮着評判、凝聚、教化和定向的功能。文學藝術文化是以語言、造型、表演等形式滿足人們審美需要的文化類型,反映的是人們對於美的事物、美的境界的追求,既可以陶冶人們的心靈世界、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也有助於傳播國家意志、凝聚國家力量。社會習俗文化是一種大眾文化,科學、積極、健康的社會習俗不僅豐富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而且有助於人們深化對真善美的認識和理解。制度文化對國家各種制度、法律、道德的建構發揮着指導作用,規範着社會生活的秩序,促進各種體制機制的優化,提升國家治理水平,保障國家發展。

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我們黨堅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今天,我們黨所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人民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是保障國運昌盛的重要條件之一。

國家憲法日宣傳講話稿 篇6

強調,要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羣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確保我們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鬥力。思想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黨的思想理論創新,着力從思想上建黨、從理論上強黨。新時代不斷增強黨的思想引領力,要堅持人民立場、深化理論研究、講好黨的故事、推進話語創新,不斷增強思想上的號召力、説服力、吸引力、感染力。

堅持人民立場,擴大號召力。一個政黨,只有為人民謀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羣眾的擁護和支持。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中國共產黨作為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的政黨,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中國共產黨人的最根本的政治立場就是人民立場。要着力尋找黨的建設理論研究的創新點、興奮點,尋找新的理論生長點,以增強人民羣眾的福祉為基本追求,解決好為誰研究、替誰説話的問題,真正做到為人民做研究;要堅持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着力迴應人民羣眾所關切的關於黨的建設的重大問題,做到想羣眾之所想、急羣眾之所急、憂羣眾之所憂;要用理論為人民羣眾發聲,為維護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鼓與呼,做到用理論服務羣眾;要着力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最新精神傳播到廣大人民羣眾中去,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深化理論研究,提高説服力。理論只有講得透徹才能夠説服人,只有徹底的理論才能夠徹底説服人。而理論只有説服人,才能掌握羣眾。提高黨的思想引領力,必須深化黨建理論研究,以理論上的徹底來説服人,來掌握廣大人民羣眾。要深化黨建理論研究,以黨建理論研究服務於黨的建設實踐,做到黨的建設哪裏有困惑,哪裏就有黨的建設研究;黨的建設哪裏有盲點,哪裏就有黨的建設研究;黨的建設哪裏有新情況,哪裏就有黨的建設研究。一方面是堅持黨的建設研究的問題導向,針對黨的建設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來開展研究,善於捕捉真問題,例如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問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問題、淨化黨內政治生態問題、提升黨的建設質量問題、提高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問題、增強黨的執政本領問題,都是與黨的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相伴而生的。另一方面是着力對黨的建設中的基礎性根本性問題展開研究,例如黨的先進性建設問題、思想建黨的問題,關乎黨的前途命運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等都是事關黨的建設的根本性基礎性的大問題,黨建學術研究必須要能夠在這些問題上做足功夫、有所作為、迴應黨的建設的重要關切,滿足提供黨的建設實踐的理論指引的現實需要。

講好黨的故事,提升吸引力。黨的故事是黨的寫照,講好黨的故事,以故事的形式傳播黨的理論和思想,才能使黨的理論和思想更加生動、更具吸引力。一是講好革命的故事。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不記得來路,就沒有出路。近代以來,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困難局面,國家孱弱、人民生活困苦,內憂不斷、外患不止,廣大人民羣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正是在黨的領導下,歷經十年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建立了新中國。只有講好革命的故事,我們才能明白中國共產黨的偉大貢獻。二是講好發展的故事。新中國成立之後,面臨着百廢待興的困難局面,將中國這麼一個人口眾多、國土面積大、周邊情況複雜的國家,成功發展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只有講好發展的故事,我們才能明白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功績。三是講好改革的故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改革的前期階段是摸着石頭過河,去探尋未知的道路。今天的改革已然進入深水區,黨的建設踏入全面從嚴治黨新徵程,必須要有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勇氣。只有講好改革的故事,我們才能明白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魅力。

推進話語創新,增強感染力。話語是思想的語言呈現,話語創新有利於提升思想的感染力。黨建話語是中國共產黨基於長期的黨的建設實踐,不斷開展黨的建設研究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關於建黨、管黨、治黨的一套知識體系。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具有與時俱進的精神和品格,這也是黨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和蓬勃朝氣的關鍵所在。黨的建設實踐不斷向前邁進、中國共產黨黨際交流的增加,人民羣眾政治參與意識的增強等,都呼喚着黨建話語的創新;將黨的發展成果、黨的建設優勢,轉化為黨的話語優勢,扭轉中西方交流中的話語弱勢的態勢,呼喚着黨建話語創新;提升黨的思想感染力,引導廣大人民羣眾團結在黨組織周圍,聽黨話、跟黨走,要求推動黨建話語創新。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黨建話語創新,既不能丟了老祖宗,也要説新話,用羣眾的方式講羣眾聽得懂的話,要説冒着熱氣的心裏話,最根本的就是要立足於時代、立足於實踐,做到為時代發聲、為黨的建設的實踐發聲,迴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和關切、迴應黨的建設的需要和關切,從時代的發展中、從黨的建設的實踐中尋找黨建話語創新的源泉、動力與支撐,將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的精神和品格貫穿於黨建話語塑造的全過程。

國家憲法日宣傳講話稿 篇7

黨的xx大後,針對黨的領導弱化問題,旗幟鮮明地反覆強調加強黨的領導,在理論闡釋和制度創新上實現了重大創新和突破,尤其體現在以下三個重要維度上。

從廣度上 推進黨的領導全覆蓋

推進黨的領導全覆蓋,既有觀念上重大突破,也有制度上重大創新。比如,關於黨的領導範圍,黨的十九大前,黨章規定:“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因此,黨的領導被概括為“三大領導”(政治領導、組織領導、思想領導)。黨的xx大後,提出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黨的十九大更對黨章作出修改,表述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再比如,改革開放後,黨中央針對“文革”期間黨的領導僵化問題,提出“黨政分開”,以糾正“文革”中的極左做法。但由於實踐的偏差,導致黨的領導弱化,為此不得不再調整。

黨的xx大後,不僅高度重視黨組建設,推動制定《中國共產黨黨組工作條例》;還高度重視巡視全覆蓋和紀檢組派駐全覆蓋,在黨的歷史上首次實現一屆任期內中央巡視全覆蓋,對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監督實現了全覆蓋。

從深度上 推動黨的領導向深向實

在向深方面,黨的十九大前,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堅持對人民解放軍和其他人民武裝力量的領導。”黨的xx大後,針對一些人鼓吹軍隊“中立化”“國家化”等雜音噪音,不僅態度堅定地強調黨對軍隊的領導,而且強調“絕對領導”。十九大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堅持對人民解放軍和其他人民武裝力量的絕對領導。”雖然只增加兩個字,但一字萬鈞。

在向實方面,不僅在表述上強化黨的領導權,更從保障上進行強化,特別注重從法治上保障黨的領導落地生根,既從黨章修改上強化黨的領導,還將其載入憲法,並寫入國家相關重要法律。20xx年修改憲法時,明確把“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寫進憲法第一章《總綱》第一條。黨的xx大後,特別是近幾年,在制定和修改重要法律時,都非常重視“黨的領導”。20xx年修改立法法,20xx年修改公務員法,20xx年制定監察法等,都把“黨的領導”明確寫入法律條文中。

從高度上 強化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和核心地位

黨的組織架構呈金字塔狀。加強黨的領導,既是加強黨的各級組織的領導,更是加強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最重要的是維護核心地位。換句話説,在領會加強“黨的領導”內涵時,我們要提高站位,有戰略高度,注重從黨中央層面思考其實質。

在這方面,一些新的重大提法和制度創新需要深刻領會。比如,更加突出黨中央的“定於一尊”。黨的xx大後,中央開創一項重大制度安排,即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5家黨組定期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彙報工作。這項制度安排自20xx年實施以來,充分釋放了堅決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強烈信號。

再比如,更加突出核心地位。從性質上講,黨的既是黨的一個重要職位,也是由具體人來擔任的,因此,黨的就是黨中央的人格化。維護核心地位,就是在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這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黨中央提出“核心意識”“看齊意識”,這是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重要內容。

再比如,更加突出威望。20xx年6月30日,檢閲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在問候“同志們好”時,受閲將士響亮迴應“主席好”。而在此之前的閲兵儀式上,受閲將士的迴應口令是“首長好”。一個稱謂的變化,深涵理念的重大變化。在軍隊,“首長”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有戰士甚至把連排長也稱呼為“首長”。“”是一個特定概念,全軍只有一個,閲兵時將士們的口號由“首長好”改為“主席好”,更有利於彰顯威望,更能強化負責制。

國家憲法日宣傳講話稿 篇8

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自古以來,中國大地上發生了無數變法變革圖強運動”“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我們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也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追尋變革圖強的歷史新篇。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依法治國成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我們黨對改革與法治關係的認識日益深入。特別是黨的xx大以來,強調,“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我們要堅持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統一、相銜接”。正是因為正確處理改革與法治的關係,我們黨確保了改革與法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推動發展需要處理好改革與法治的關係

在中國歷史上,改革的表現形式和實現方式往往是“變法”。“變法”實際上是通過主動改變當時的有關制度完善國家治理體系,使之更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更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內在要求,是社會充滿生機活力的重要保障,是國家與社會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由於法律是落實改革的制度載體和保障,改革的許多成果最終要通過法律形式確定下來,因此改革很多時候表現為法律變革。這就決定了改革與既有法律制度之間存在一定的張力。法律作為國之重器,以維護秩序為己任,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規範性;而改革作為一種創新發展的手段,往往會突破現有法律、制度和政策,具有較強的變動性和創新性。因此,如何在改革與法治之間達到一種動態平衡,既以改革推動經濟社會向前發展,又保障法律秩序穩定,是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理論與實踐問題。

在我國,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然觸及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這使改革表現出探索性、漸進性、不平衡性。而法律則要求協調統一、準確規範、穩定可執行。因此,對於改革與法治的關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積極態度與科學方法去認識、把握和妥善處理,統籌協調深化改革與加強法治建設這兩方面的工作。我們首先要在實踐中靈活地處理改革與法治之間的具體矛盾,繼而在理論上把握兩者互動的規律。在推進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黨不斷深化對改革與法治關係的認識,在許多重要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在實踐探索中不斷積累處理改革與法治關係的寶貴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採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來妥善處理改革與法治的關係,在實踐中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例如,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加快推進法律的立、改、廢、釋工作。尤其是全國人大頒佈實施1982年憲法,並於1988年、1993年、1999年、20xx年和20xx年先後5次修改完善,為許多重大改革提供了重要憲法依據。全國人大還通過授權國務院對有關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的問題依法制定暫行規定或者條例等措施,為協調改革與法治關係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辦法。

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我們必須一手抓建設和改革,一手抓法制。法制建設必須貫串於改革的全過程,必須保障建設和改革的秩序,使改革的成果得以鞏固。”這實際上明確了對於應興應革的事情,要儘可能用法律或制度的形式加以確認,指出了法治建設不應只是被動地去適應改革需要,通過事後追認或者事先授權為改革開路,也要主動成為推動改革的重要手段。1993年,為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決策要與立法決策緊密結合。立法要體現改革精神,用法律引導、推進和保障改革順利進行。”這就從黨領導改革和立法的戰略高度,確立了改革決策階段協調改革與立法關係的重要指導原則,為改革進程中的立法工作指明瞭方向。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黨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始終立足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將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要作為立法的基礎。立法工作既注重及時把改革中取得的成功經驗用法律形式確定下來,對現有法律中不適應實踐發展的規定進行修改,為改革發展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又注意為繼續深化改革留下空間,從而在深化改革中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和完善,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個方面都基本上實現了有法可依。同時,堅持在憲法和法律框架內進行改革,充分利用憲法和法律預留的改革空間和制度條件大膽探索、勇於創新,將改革不斷推向前進。

在改革開放實踐中,我們逐漸形成了適應現實需要、富有時代特色的立法經驗,正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妥善處理法律穩定性與實踐變動性的關係,妥善處理法律前瞻性與可行性的關係,確保立法進程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相適應。對實踐經驗比較成熟、各方面認識比較一致的,規定得具體一些,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對實踐經驗尚不成熟但現實中又需要法律進行規範的,先規定得原則一些,為引導實踐提供規範和保障,併為深化改革留下空間,待條件成熟後再修改補充。對改革開放中遇到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用法律來規範還不具備條件的,先依照法定權限制定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先行先試,等取得經驗、條件成熟時再製定法律。正是由於採取上述做法,改革的深入推進不僅沒有對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產生消極影響,反而使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完備、各方面法律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協調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

黨的xx大以來,改革到了一個新的重要關頭。“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意味着改革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在這種情況下,黨的xx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改革總目標之明確、內容之全面系統、力度之大、影響之廣泛前所未有。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我們已經具備把改革全面納入法治軌道的現實條件。在這種情況下,黨的xx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都要求在更高層次上把握和統籌改革與法治的關係,破解改革新難題,開創法治新局面。深刻指出:“我們要着力處理好改革和法治的關係。改革和法治相輔相成、相伴而生。”

面對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的新形勢,我們黨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做到改革與法治同步推進,使改革與法治的辯證統一達到新的高度。首先,堅持加強與改革相關的立法工作,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始終做到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保證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同時,我們也認識到,統籌改革與法治的關係,不僅涉及立法問題,而且涉及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等其他法治環節,需要妥善協調兩者在各環節各方面的關係。在具體執法、司法和守法過程中發現某項改革措施與法治要求相沖突,有關主體可以根據立法法等法律的規定,及時將衝突的問題和相關建議上報有權機關依法加以解決。相關機關應依法啟動修法或者釋法程序。

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是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為此,我們既強調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範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做到在法治框架下對各種利益依法、公正、合理進行調整;又善於通過授權暫時調整或暫時停止適用法律的部分規定、執法裁量、法律解釋等法治方法為改革實踐保留試驗空間,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同時,更加註重培養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掌握以法治方式推進改革的本領,帶頭依法辦事、遵守法律,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實現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繼續奏響改革與法治和諧共鳴的新樂章,必將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強勁動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sixiang/oqyo8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