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工礦企業講話稿 >

財政部副部長講話(精選3篇)

財政部副部長講話(精選3篇)

財政部副部長講話 篇1

同志們:

財政部副部長講話(精選3篇)

為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工作,積極穩妥地促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製為企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由中宣部牽頭,會同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税務總局等相關部門對原國辦發[20xx]105號文件進行了修訂,形成了新的《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製為企業的規定》和《文化體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企業發展的規定》,並以國辦發[20xx]114號文件印發給各地方和各部門。與原文件相比,新文件在注重保持政策連續性的基礎上,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更加突出了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認真學習、深入瞭解相關規定,對於貫徹落實文件要求,加快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取得新的實質性進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級財政部門一定要認真學習,準確把握文件規定的內容和實質,不折不扣地抓好貫徹落實。根據培訓班的安排,上午歐陽堅同志就文件出台的總體情況進行了説明,一會兒税務總局的同志將就税收優惠政策問題進行講解。我主要講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兩個規定中相關財政政策予以解釋和説明,幫助大家理解和把握好幾個重點問題;二是對財政部門進一步支持文化體制改革工作談幾點體會和建議。

一、關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製為企業和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兩個規定中相關財政政策的解釋和説明

與原國辦發105號文件相比,就相關財政政策而言,現國辦發114號文件的兩個規定中分別對加強國有文化資產管理工作和完善文化企業投融資政策兩個方面進行了重點修訂和完善,增加了一些具體條款。為便於大家準確理解和把握,我將對這兩個問題進行重點闡述和説明。其他基本為延續性政策,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一)關於加強國有文化資產管理

長期以來,我國國有文化資產管理相對薄弱,政府和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之間資產管理界限不清晰,國有文化企業產權主體模糊,缺乏權威的、法定的出資人機構。在文化體制改革試點階段,如何切實加強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製為企業過程中國有資產管理、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如何建立健全國有文化企業資產管理體制,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xx]14號)中明確提出“按照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要求,抓緊制定《國有文化資產管理辦法》,加強對國有文化資產的監督管理。” 20xx年4月,中央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紀要提出“由財政部牽頭,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國有文化資產管理辦法”。經過廣泛調研和充分協商,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20xx年,財政部、中宣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印發了《關於在文化體制改革中加強國有文化資產管理的通知》,明確了財政部門對國有文化資產的監管職責和黨委宣傳部門、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的相應職責,強調通過完善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以加強對國有文化資產的監管,實現管人、管事、管資產的結合。為加快中央出版單位的改革步伐,加強中央出版單位轉制和改制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作,今年,財政部會同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制定下發了《關於中央出版單位轉制和改制中國有資產管理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中央出版單位轉制和改制時加強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的要求以及相關部門的職能。

在制定出台相關文件的基礎上,修訂《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製為企業的規定》時,單獨增加了“關於國有文化資產管理”的內容。要準確理解和把握這部分內容,我認為,主要應明確以下幾點:

1.明確由財政部門履行國有文化資產監管職責。

國有文化資產按照經營屬性可分為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一般來説,前者主要指文化企業所屬的資產,後者指文化事業單位所屬的資產。關於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問題,20xx年,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制定下發了《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財政部第36號令),明確了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實行“國家統一所有,政府分級監管,單位佔有、使用”的管理體制,由財政部門對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實施綜合管理。文化事業單位資產應按照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辦法統一進行管理。關於國有文化企業資產管理問題,一直以來,尚未有針對性的政策法規。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職責是根據國務院授權,履行中央所屬企業(不含金融類企業)國有資產的出資人職責,目前所監管企業為146户。金融類企業資產則由財政部門負責監管。與一般經營性企業不同,文化企業生產的文化產品和提供的文化服務具有商品和意識形態雙重屬性,從而決定了文化企業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國有文化企業資本結構變更、經營者業績考核和任免等事項都不同於一般企業,有其特殊的要求。國有文化企業資產監管也應區別於一般企業,而採取特殊的監管辦法。20xx年,在批覆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和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組建方案時,國務院授權財政部對兩家公司經營性國有資產進行監管。《關於在文化體制改革中加強國有文化資產管理的通知》(財教[20xx]213號)文件明確規定,財政部門要切實履行對國有文化資產的監管職責。今年,財政部“三定方案”中進一步明確由相關司局“負責中央級國有文化企業資產和財務管理”。

2.要理順財政部門與文化行政主管部門、黨委宣傳部門和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的關係。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和相關文件規定,財政部門、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和黨委宣傳部門等要加強溝通和協調,共同做好國有文化資產管理工作。財政部門是國有文化資產的綜合監督管理部門,應負責牽頭制定國有文化資產管理辦法,按規定辦理相關資產變動、產權管理等審批事項。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的主管部門應負責對本部門所屬企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實施監督管理。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在黨委宣傳部門的指導下,按照部門職責對所屬企事業單位的國有文化資產實施具體管理,此外,可根據法律規定,對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涉及的相關行政許可事項進行審批,如出版單位合併或分立等行政許可事項應報同級新聞出版主管部門審批等。黨委宣傳部門應負責做好宣傳文化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幹部的監督管理、文化體制改革的組織協調和宣傳業務的指導工作以及重大國有文化資產變動事項(包括國有文化企業重組、股份制改造等)的審查把關。各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應負責對本單位佔有、使用的國有資產實施具體管理,確保國有文化資產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3.切實加強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製為企業的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工作。

具體要抓好兩個環節,一是轉制過程中,一是轉制後。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製為企業,應認真做好資產清查、資產評估等基礎工作,有關結果應按照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辦法規定,報同級財政部門批准或審核備案,涉及國有資產劃轉的,應報同級財政部門審批。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或改制方案中涉及國有資產事項,應報財政部門審核同意後方可批覆。按照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方向要求,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製為企業後應儘快實現政企分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原黨政機關直屬文化事業單位轉製為企業後,應與其主管主辦單位脱鈎,資產財務關係在財政部門單列,由財政部門直接履行國有資產與財務監管職責;而原企事業單位所屬的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製為企業後,其國有資產隸屬關係可按國家規定保持不變,相應國有資產監管體制也維持不變。舉個例子,如教育部所屬高等教育出版社轉製為企業,就應該按照黨政機關不得辦企業的要求,與教育部脱鈎,由財政部直接履行其資產和財務監管職能;而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出版社轉製為企業,其隸屬關係可保持不變,由財政部按照事業單位所屬企業資產和財務管理的規定,對其進行監管。國資委歸口管理的中央企業所屬文化事業單位轉製為企業,則應按照國有企業資產管理辦法,由國資委進行監督管理。據瞭解,在文化體制改革試點過程中,各地方對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也進行了一些探索,相關政策不盡一致。各地方應按照國家的統一規定,結合本地實際繼續探索實踐,逐步調整、完善和規範。

(二)關於完善文化企業投融資政策

由於文化企業特殊的文化及意識形態屬性,資本的准入問題使得文化資本市場管理較之一般的資本市場管理更為複雜。投入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文化企業發展的“瓶頸”。針對我國文化企業發展面臨的投資渠道不暢、文化企業融資困難和投資的盲目性等問題,迫切需要國家財政從資金和政策方面進行扶持,發揮示範性和導向性作用,推動建立文化企業投融資平台,從而帶動社會資本投入,加快實現文化企業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文化體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企業發展的規定》中就此方面問題進行了修訂和完善。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文化企業發展。

在我國,直到20 世紀90 年代,文化才被作為產業納入經濟發展軌道,文化產業這一概念才被普遍接受。長期以來,國家財政對文化的投入主要是支持事業發展,並沒有專門的文化產業專項資金。20xx年,按照國務院要求,中央財政設立了“扶持動漫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當年安排2億元,重點支持了動漫市場監管、優秀動漫原創產品創作生產和動漫公共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等關鍵環節。20xx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10億元,除繼續支持動漫產業發展外,還將重點支持新聞出版、電影等文化產業發展。另外,近年來,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相繼設立了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目前,各級財政部門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力度正在不斷加大,需要強調的是,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的分配和使用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一是彌補市場失靈的原則。我國文化產業正處於發展的起步階段,在公共技術平台、公共信息平台以及人才建設等方面存在着明顯的市場缺陷,特別是從市場投資的角度,文化產業的投資無論是用於形成固定資產的文化基本建設投資,還是用於形成流動資產的文化知識產權投資和用於培育文化戰略後備資源的投資,其建設、創作、培養週期和成型期都比較長,而且風險比較大,因而常常存在市場失靈的情況。按照經濟學理論,公共財政此時要介入產業的發展,以彌補市場失靈和市場缺陷,推動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因此,文化產業專項資金使用的第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彌補市場失靈,這將直接決定專項資金的功能、目標以及資助的對象與範圍。反過來説,對於那些不存在市場失靈的領域,專項資金就不應該參與,否則會干擾或扭曲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

二是發揮槓桿效應的原則。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的數額畢竟是有限的,要想放大資金的效果就應該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效應,利用財政資金的槓桿撬動社會資本進行文化產業投資,促進投資主體和渠道的多元化,構建完善的文化產業投資的資本市場和投融資體制。也就是説,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的目標不應只是扶植具體的文化項目,而是要通過財政投入的示範和槓桿作用,培育規範的市場主體與市場環境,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文化產業領域,最終建立完善的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機制。

三是注重效率考核的原則。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的設立與管理應該圍繞財政管理與改革,堅持以提高資金利用效率為導向,要加強管理和監督工作,特別是要實現監督方式從集中性、臨時性的事後檢查逐步向事前審核、事中監控與事後專項檢查相結合轉變。要建立覆蓋申報立項、資金流向、管理活動、制度運作、資金使用、效益產出等環節的全過程、全方位的績效責任制,使每一個環節都成為提高績效的責任中心,並構建相應的的激勵機制。同時,要針對文化產業的特殊性,設置合理的評價程序和評價指標,使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的績效考核納入科學化與規範化的軌道。

2.創新財政投入方式,提高文化企業融資能力。

按照上述財政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所應堅持的基本原則,針對當前文化企業融資困難、投資主體缺乏的主要問題,財政部門應切實轉變財政資金直接投資於文化企業的方式,積極探索通過貸款貼息、設立投資基金等,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文化企業,利用資本市場拓寬文化企業融資渠道。

一是研究制定文化企業貸款貼息、信用擔保等辦法,引導商業銀行給予貸款支持。我國文化企業發展時間不長,還處於市場培育期,尚未形成相對成熟的運營模式和持續盈利能力,其風險很難評估。而且文化企業的主要資產形式是品牌和無形資產,這類資產的市場價值評估缺乏權威的標準和方法,難以得到銀行認同,其他資產中可拿出作為貸款抵押的則屈指可數。為扶持文化產業發展,近年來,很多國家在拓寬文化企業融資渠道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以發展電影產業為例,法國財政部與文化部共同成立了電影與文化產業融資局,以提供貸款信用保證方式為文化企業貸款融資進行金融擔保,併為中小文化企業提供一系列專業服務,幫助其從商業銀行那裏獲得金融支持。借鑑世界其他國家扶持文化企業的經驗和做法,針對我國文化企業的特點,各級財政部門應進一步加強研究,積極採取貸款貼息、信用擔保等方式,鼓勵商業銀行加大信貸支持,鼓勵發行企業債券,鼓勵擔保和再擔保機構開發適應文化產業的貸款擔保服務。另外,在支持文化出口方面,可採取保險費用補貼、績效獎勵等方式,鼓勵我國文化企業“走出去”,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二是探索設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培育文化領域的戰略投資者。設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是借鑑成熟資本市場“創業投資基金”的運作方式,通過向多數投資者發行基金份額設立基金公司,由專業機構管理基金資產,按照投資收益分成並從事實業投資的金融創新工具。由財政部門發起設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與大型金融機構合作,面向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大型企業等機構投資者定向募集,可以充分發揮財政預算資金的引導作用,發揮資本市場的優勢,通過金融機構自身良好的融資平台,調動社會閒散資金,建立多渠道的社會投入機制,更好地扶持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作為文化領域的戰略投資者,應主要對重點領域,如影視、出版、動漫等領域的文化企業進行投資,推動相關產業鏈條中最重要環節的價值增值,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和投資基金收益最大化。目前,財政部正在會同相關機構研究設立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地方財政部門也可以積極開展相關研究,支持和促進區域內文化產業發展。

二、關於財政部門進一步支持文化體制改革工作的思考和建議

推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舉措,對於加快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促進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全面協調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黨的xx大報告中,站在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高度,向全黨發出了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號召,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營造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為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指明瞭方向。今年4月份召開的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對文化體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強調要加大力度、加快進度,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取得明顯進展。這是黨中央在新形勢下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各級財政部門一定要充分認識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指示精神,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支持改革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創新支持方式,更好地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向縱深發展。

文化體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時間緊、任務重,必須善於抓住重點,在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從而帶動各方面改革的不斷深化。藉此機會,我想就此方面談點認識和體會,供大家參考。

1.要圍繞培育合格文化市場主體,努力在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支持文化產業發展上取得新的進展。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業發展離不開健全的市場機制和體系,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是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的正確選擇,體現了中央重塑文化市場主體的要求,符合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要積極創造條件,制定相關財税優惠政策,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逐步轉製為企業,面向市場,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生力量。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和中央領導同志指示精神,當前重點要在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和人員安置等方面做出具體規定,支持做好人員分流安置和社會保障等工作。要借鑑經濟體制改革和科技體制改革的經驗和做法,通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保障平穩過渡,“扶上馬送一程”,幫助其培育成為新的文化市場主體。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製為企業的同時,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進行規範的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力爭打造一批有實力、有活力的國有或國有控股的文化企業,使之成為文化市場上的主導力量。在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當前,要以扶持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為重點,通過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完善相關財税優惠政策,支持一批戰略意義大、有市場發展前景的文化資源項目產業化;要加強針對文化產業的高新技術研發,支持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催生新的文化業態,培育新的文化產業生長點,推動我國文化產業不斷升級,增強國際競爭力。同時,要進一步規範市場秩序,加強市場監管,努力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2.要圍繞改善服務、增強活力,努力在支持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上取得新的進展。

國家興辦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羣眾藝術館、美術館等為羣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單位,屬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要根據其發展目標、規模和標準,核定此類文化單位正常運轉和實施項目的支出,並予以必要的經費保障,重點支持公益性文化設施的內容建設、功能建設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同時,按照“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方針,把加大投入力度與改進投入方式有機結合起來,以規模定崗位、定人員,以向公眾提供服務的質量和數量確定財政補助數額,建立和完善獎勵機制,逐步提高具有激勵性質的經費投入比例,促進文化單位深化內部機制改革,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最大限度地發揮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社會效益。

按照長春同志指示精神,今明兩年財政將重點支持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並要以此為契機,實現“三個結合”:一是與文化體制改革中公益類文化事業單位改革要求相結合,進一步加大博物館經費保障力度;二是與構建公共財政體制相結合,進一步完善財政投入方式,激勵博物館提高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三是與博物館運行規律相結合,推進我國博物館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博物館是保護、展示歷史文化遺產和人類環境物證的文化教育機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宣傳其文明成就和發展水平的重要窗口。因此,我們建議將博物館按照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播的重要程度科學界定和分級,將代表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的重點博物館確定為國家級博物館,由中央政府承擔更多的投入和管理責任。省級和省級以下博物館也要按此原則,進行科學的分級,加強資源整合。市級和縣級應重點發展特色博物館,避免重複投資。為支持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中央財政設立了專項資金,重點補助地方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所需資金,支持各省市國家級博物館提升服務能力,鼓勵地方博物館改善陳列布展和舉辦臨時展覽,對免費開放工作突出的省份給予獎勵等。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加強調研和論證,研究制定圖書館、美術館等其他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政策,支持提高我國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滿足人民羣眾精神文化需求。

3.要圍繞完善投入保障、創新運行機制和服務方式,努力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上取得新的進展。

隨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國家財政實力的不斷增強,各級財政必須進一步加大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同時,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突出支持重點:一是向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傾斜。在積極配合做好文化事業發展規劃、清晰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區分基本公共文化需求與非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基礎上,優先保障廣大人民羣眾基本文化權益;二是向農村文化傾斜。繼續切實將新增文化經費主要用於農村,不斷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逐步建立農村公共文化投入機制。積極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重點解決農村文化建設中最為迫切的問題,加快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三是向保障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轉變職能傾斜。按照文化體制改革的精神,要理順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與所屬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係,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強化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當前,重點是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圍繞創新體制機制,把加大投入力度與改進投入方式結合起來,探索建立穩定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財政保障機制,更好地滿足人民羣眾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羣眾基本文化權益。今年2月5日,在文化部《關於湖北等十省市文化建設調研報告》上批示:請文化部、財政部在調研的基礎上,聯合下發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保障機制問題(政策性文件)。為落實中央領導同志批示精神,做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財政保障機制相關政策研究制定工作,考慮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廣泛,涉及文化、文物、廣播影視、新聞出版、體育健身等多個領域,我們提出由財政部牽頭,會同中宣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廣電總局、體育總局和新聞出版總署組織建立聯合工作制度,通過開展聯合調研、召開座談會和工作會議等方式,共同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財政保障機制。

總體來看,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了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具備了向人民羣眾提供一定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能力。但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依託的仍然是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體制框架,在整體上已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在現有體制框架下,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能轉變、文化單位的運行機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設施、人才、管理現狀均不大能夠適應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要求,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難以很好地發揮作用,人民羣眾真正的公共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地重視和滿足。因此,制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財政保障機制必須與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緊密結合,與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緊密結合,要以保障人民羣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為宗旨,以投入促改革、以保障促發展,逐步構建以公共文化產品生產供給、設施網絡、資金人才技術保障、組織支撐和運行評估為基本框架的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考慮,在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財政保障機制的過程中,有三個問題需要重點把握和思考:一是要科學合理地界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內容,要立足於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保障人民羣眾基本文化權益。因為中國是個大國,人口眾多,無論是經濟發展,社會發展,還是文化發展,都呈現出不平衡性。作為政府,要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首先要在文化的各種多元選擇當中找出適應現階段經濟社會政治發展要求的、人民羣眾普遍需要的、而且又易於構建機制來保障的基本的文化服務。二是要詳細瞭解公共文化需求,把握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和目標任務。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最終受眾是社會公眾,必須體現他們的意願。任何政府部門都不能替公眾決定他們有什麼“公共”文化需求。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佈局以及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提供應與公共文化需求相吻合,應更加註重使用效益。三是要研究制定財政公共文化服務經費投入的範圍、標準和方式。要明確中央和地方公共文化服務支出責任,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目前,我們正在會同有關部門積極開展調研,力爭在摸清情況的基礎上,儘早制定出台相關文件。

當前,我國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和挑戰。各級財政部門要以貫徹落實國辦發114號文件為契機,切實按照中央的要求,積極主動地研究和落實文化體制改革中的有關財税政策,進一步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探索創新,大力支持和推進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謝謝大家!

財政部副部長講話 篇2

一、 充分認識政府採購工作面臨的新形勢

20xx年全國政府採購工作會議以來,政府採購制度改革圍繞“推動政府採購管理從程序導向型向結果導向型的重大變革”的思路,不斷向縱深推進,取得顯著成效。採購規模不斷增加,20xx年全國採購規模達到1.7萬億元,佔全國財政支出和GDP的比重分別為11.4%和2.7%;採購結構不斷優化,政府購買服務有序推進,20xx年服務採購實現1934億元,連續四年保持25%以上增長;法規體系不斷健全,政府採購法實施條例頒佈實施,政府採購法制建設邁出重要一步,競爭性磋商採購方式、PPP項目採購等適應改革需要的有關管理制度相繼出台;政策功能不斷顯現,強制和優先採購節能環保產品、支持中小企業等政策不斷完善,政府採購支持信息安全、監獄企業發展等工作取得新進展;改革創新不斷推進,批量集中採購成效明顯,公務機票管理改革取得積極進展;監督檢查不斷加強,在取消代理機構資格認定行政許可的同時,全國聯動的專項檢查等事後監管有力推進;開放談判不斷深入,向世貿組織提交了加入《政府採購協定》(以下簡稱“GPA”)第6份出價,出價水平已與參加方大體相當。自貿區、投資協定等多邊、雙邊政府採購談判穩步推進。

同時,我們必須看到,隨着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貫徹黨的、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央“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和“十三五”發展規劃建議,加快新一輪財税體制改革,政府採購工作面臨的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

(一)政府和市場關係的新定位對政府採購執行和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從黨的十四大以來的20多年間,對政府和市場關係的定位,一直在按照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向深化。黨的xx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政府採購一頭連着政府,一頭連着市場,必須按照這種定位,認清主攻方向、找準工作的着力點。第一,完善政府採購交易規則的要求更加突出。在政府採購工作中發揮好市場決定性作用,必須按照加快完善市場體系的要求,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競爭原則,着力完善採購活動中的公平交易規則,推動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政府採購市場體系。第二,政府採購的領域範圍更加拓展。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即PPP等相關改革,實際上都是將原本由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務,轉為向社會力量購買或合作提供。這既形成了政府採購面擴量增的新格局,也要求政府採購積極探索與之相適應的管理制度和執行機制,進一步提高執行和監管的專業化水平,保障採購過程順暢高效和公共服務有效提供。第三,強化政府採購市場監管的要求更加緊迫。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求政府在經濟活動中,不是要當“運動員”上場比賽,而是要制訂和落實好比賽規則,當好“裁判員”,維護好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財政部門作為政府採購監管部門,要適應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要求,在構建規範透明、公平競爭、監督到位、嚴格問責的工作機制方面下更大功夫,在治理政府採購領域“天價採購”“豪華採購”“黑心採購”等亂象方面拿出更加有效的措施。

(二)深入推進依法行政的新任務對政府採購法治化建設提出新的要求。黨的xx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做出戰略部署,明確了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等重大任務。政府採購作為公共財政管理的重要內容,必須圍繞貫徹落實四中全會《決定》,全面推進法治化建設。第一,完善政府採購法規體系的任務更加艱鉅。只有完善硬的制度約束,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政府採購法實施條例的頒佈實施,銜接了上位法和部門規章,健全了基本法律法規框架,但還有大量的清理修訂和細化完善工作需要完成。同時,制度建設的科學化、精細化要求也進一步提升,需要落實公開徵求意見、合法性審查等程序要求,增強制度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第二,加強採購活動中權力制約的要求更加明確。缺少約束的權力更容易被濫用和失控。這就要求我們貫徹落實四中全會加強政府採購內控建設的有關要求,大力推進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將過度集中的權力科學分解到多個崗位、多個層級,定期輪崗,強化內部流程控制,看住採購中亂伸的“權力之手”。同時,要適應建立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現代預算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政府採購全過程信息公開機制,進一步提高政府採購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第三,提高採購行政執法能力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國家法治化水平不斷提升、市場主體維權意識不斷增強的大背景下,政府採購各類信訪、舉報、投訴、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案件數量持續上升、情況日益複雜、處理難度越來越大,要求我們進一步強化依法行政意識,不斷提高政府採購行政執法水平和能力,切實防範行政執法活動中的法律風險。

(三)“十三五”發展的新理念對政府採購政策功能提出新的要求。“十三五”規劃建議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髮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政府採購是實現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重要調控工具,要主動貫徹、落實這些新的理念,不斷提升工作層次。第一,政策支持領域要有新突破。目前,我國的政府採購政策主要針對經濟發展和產業目標。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既要注重支持產業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也要更加關注和改善民生,並加強與政府職能轉變、推進事業單位和行業協會改革等政策措施的銜接配套。第二,政策支持手段要有新調整。從國際情況看,西方發達國家在採購政策的設計上,既有優先採購、價格評審優惠等評審手段的運用,也有技術服務安全標準、預留份額、非招標採購方式等非評審手段的運用,且後者的運用更加廣泛。但由於我國的採購管理更注重程序的限定,在政策手段上也側重於評審手段的運用,需要進一步加強採購需求管理和相關標準的制定工作。第三,政策執行要有新機制。我國現行的採購政策主要通過明確的管理規定,對採購活動進行制度約束,但對採購人和採購代理機構落實採購政策的主觀能動性激勵不夠,需要在執行好強制性規定的同時,加強宣傳引導,把政府採購的政策理念轉化為採購人的自覺行動,在具體項目中創造性地抓好落實。

(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對政府採購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黨中央、國務院在今年發佈的《關於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推動我國加入GPA談判,加快自由貿易區的政府採購議題談判。政府採購市場開放可以拓展國際經濟合作新空間,為我國企業“走出去”開闢新渠道,也有利於優化我國對外開放區域佈局,促進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增強我國在全球經濟體系規則和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政府採購已經成為國家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我們樹立大局觀,以國際視野和開放性的思維開展政府採購工作。第一,在談判上要着力於推動。加入GPA和自貿區政府採購議題談判是政府採購市場開放談判的主要領域,要統籌把握,穩中求進,重點是加快我國加入GPA談判進程。我國出價談判離終點只剩下“最後一公里”,所有的難題均集中在這個區域。我們需攻堅克難,儘快與參加方達成互利共贏的談判結果,爭取早日加入GPA。第二,在改革上要着眼於配套。市場開放是政府採購工作從國內管理向國際貿易領域的延伸,需要按照“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改革”的要求,統籌開展政府採購改革工作。

二、 準確把握政府採購管理改革與發展的總體思路

根據上述形勢和要求,今後一段時期政府採購管理改革與發展的總體思路是:深入貫徹黨的、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圍繞落實“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遵循建立現代財政制度要求,進一步深化政府採購制度改革,努力構建有利於結果導向的政府採購法律制度、政策體系、執行機制、監管模式,進一步推動政府採購管理從程序導向型向結果導向型的重大變革,進一步推進市場開放談判,在加入GPA的道路上邁出新的步伐。

為確保政府採購管理改革與發展的總體思路順利落實,要重點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要求:

(一)更加註重完善採購管理鏈條,加快完善政府採購法律制度體系。以政府採購法及其實施條例為核心的政府採購法律制度體系,是政府採購制度改革的基礎。政府採購制度建設的核心任務是,圍繞政府採購法實施條例,完善操作層面的制度,落實條例強化採購需求管理、加強履約驗收等創新舉措,儘快形成有利於公平競爭、規範管理和結果導向的制度體系。一是加強採購需求管理。科學合理的採購需求既是採購活動的起點,也是保證採購結果滿意度的前提。要研究制定相關管理辦法,落實採購人的需求責任,引導採購人加強需求管理,進一步強化“先確定需求後競爭報價”的公平交易規則,推動實現“物有所值”的採購目標。二是加強採購結果管理。建立採購履約驗收和結果評價機制,是實現採購閉環管理的重要步驟。要進一步完善採購結果管理的制度建設,規範採購履約驗收行為,加強採購評價結果的利用,對採購預算、採購需求及採購評審形成有效反饋,為政府採購信用體系建設提供支撐。三是突出問題導向。根據改革實踐需要,加快制定電子採購、涉密採購、代理機構管理、監督檢查等急需的管理制度,研究完善政府購買服務、PPP採購等相關制度,加強針對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二)更加註重政策實施效果,大力完善政府採購政策體系。政府採購對特定對象的扶持,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以及更高層次的社會公平正義,為此犧牲局部公平是實現採購物有所值目標的題中應有之意,也是國際通行的做法。面對新常態下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按照“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需要進一步研究政府採購層面的落實政策,增強針對性,精準發力,定向調控。一是進一步明確政策支持重點。統籌經濟社會和改革發展目標,完善政策頂層設計。着力健全優先使用創新產品、綠色產品的政府採購政策,進一步推動政府採購產業扶持政策在“雙創”、科技創新、綠色低碳發展等領域發揮更大作用。制定政府採購支持雲計算、大數據、“互聯網+”及信息安全等相關政策,促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針對保障和改善民生、擴大就業、促進殘疾人就業、扶持少數民族企業等領域,研究完善政府採購政策措施。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採購支持政策,培育和發展社會組織,推動事業單位和行業商會協會相關改革。二是進一步豐富政策支持手段。創新調控手段及政策工具,增強政策實效性,使採購政策可執行、可預期、可評價。將採購政策支持措施的着力點從評審環節向採購需求制定、採購方式選擇等前端延伸,加大采購需求標準、非招標採購方式等政策手段的應用。三是進一步強化政策管理。明確和落實採購單位主體責任,增強採購單位執行採購政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加大政策實施檢查與考核力度,注意利用內控機制、信息系統控制、大數據分析等手段,推動各項採購政策落到實處,促進政策的紅包轉化為發展的紅利。

(三)更加註重採購績效,持續完善政府採購執行機制。物有所值的本質是質量、價格、效率的平衡統一。建立規範、高效、透明的採購執行機制,是保證採購結果物有所值的必然要求。以內控制度建設和信息公開為抓手,推動採購活動更加規範高效透明。建立健全政府採購內控管理機制,對政府採購活動中的風險事項進行事前防範、事中控制和事後監督,推進政府採購優化流程、規範操作、高效執行。加強政府採購信息管理,落實好採購項目預算公開、採購文件公開、合同公開、政府採購預算安排及執行總體情況公開等新的信息公開要求,推動採購活動的全流程公開,以公開促規範,為政府採購工作釋疑增信。堅持抓大放小和成本效益原則,加強專業化和信息化,提高採購活動績效。強化有利於提高效率的制度保障,清理規範政府採購的限額標準和公開招標數額標準,現行標準過低的要適當提高。正確處理集中與分散的關係,統籌考慮採購規模、採購項目特點和採購代理機構發展現狀等因素,合理確定集中採購目錄。指導採購人加強採購活動的計劃性,及時做好採購需求等準備工作,保證採購活動執行順暢。推動代理機構走專業化的發展道路,強化需求代理、合同擬定等專業能力,以專業化提升採購績效。在政府採購活動中落實“互聯網+”行動計劃,增強信息化手段在政府採購活動中的應用,積極推行電子化採購,大力發展政府採購電子賣場。

(四)更加註重放管結合,積極創新政府採購監管模式。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寓監管於服務之中,是實現政府採購結果導向的重要機制保障。放管結合,既要放得開,又要管得往。一是認真落實簡政放權要求,進一步簡化優化程序性審核流程,為採購單位提供高效服務。各級財政部門不得以任何形式對代理機構執業進行變相行政審批,不再對採購計劃進行審批。放寬專家選擇來源,通過制度調整將從專家庫外選擇專家的管理權限下放給主管預算單位。採購方式變更、進口產品等審批審核事項要實行限時辦結制度,並儘可能簡化申報要求,積極探索採用一攬子審批、“統一論證、集中批覆”等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二是着眼監管效果,積極改進監管方式,創新監管手段。要探索建立常態化監督檢查機制,把監督檢查作為政府採購監管工作的重要一環,制定和落實檢查計劃。按照“寬進嚴管”的要求,重點加強對代理機構執業情況的檢查,根據工作需要適時開展政府採購信息公開、採購政策執行情況等專項檢查。創新檢查方法,建立“雙隨機”抽查機制,科學確定抽查對象,合理確定隨機抽查比例和頻次,保證抽查覆蓋面及均衡性。探索通過向律師事務所等社會組織購買檢查服務,解決現有監管力量不足的問題,逐步培養社會化的專業檢查力量。三是認真做好政府採購投訴舉報處理工作,依法查處採購活動中的違法違規行為。加強與審計部門的協作,明確各自監管和檢查的重點,形成監管合力。加強採購活動中供應商、採購代理機構和評審專家的信用信息記錄,實現與社會信用體系的信息共享,推動建立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工作機制。

(五)更加註重談判應對工作,努力為市場開放創造條件。對外談判和國內應對是相互關聯、互為條件、互相促進的。當前談判工作的重心要放在國內應對上,只有國內準備充分,我們在談判中才能爭取主動。一是深入開展出價研究。加入GPA談判,出價是核心。要進一步按照知己知彼的要求開展研究,並按照出價和要價並重的原則完善談判方案,為爭取互惠對等的談判結果提供技術支持。二是積極抓好配套改革。要研究法律調整建議,為下一步的法律一致性談判做好準備;要進一步擴大政府採購範圍,為出價談判創造條件;要完善政府採購政策,與GPA規則銜接,為談判營造良好環境。三是統籌推進其他改革。要進一步分析加入GPA對我國經濟社會帶來的影響,按照興利除弊的要求,積極推進xx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各項改革,為加入GPA解決後顧之憂。

三、着力抓好重點工作任務的落實

政府採購管理改革與發展的總體思路已經明確,各級財政部門要把政府採購工作納入財政改革的總體部署,按照上述思路和工作要求,整體推進,全面落實。近期要着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貫徹落實政府採購法實施條例。政府採購法實施條例的制定實施,是政府採購法制建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標誌着我國加快建立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政府採購制度邁出了更加堅實的一步。認真貫徹落實《條例》有關要求,是當前政府採購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一是繼續加強學習宣傳。《條例》公佈以來,各地各部門開展了廣泛的學習培訓,有關單位也運用多種方式進行了宣傳報道,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從實際情況看,《條例》的一些規定和創新舉措仍然沒有落實到位,各級財政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條例》學習宣傳“全覆蓋”,做到“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二是加強相關配套制度建設。《條例》進一步健全了政府採購法規體系,為政府採購制度建設確立了工作目標。財政部正在按照《條例》的要求,對政府採購各項法規制度抓緊進行清理修訂、細化補充,填補制度空白。各地財政部門也要積極做好相關制度建設工作,夯實政府採購制度基礎。三是進一步明確政府採購管理範圍。《條例》進一步明確了財政性資金的概念、政府採購工程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法律適用。各級財政部門要積極落實《條例》有關規定,對資金納入預算管理的採購項目全面納入政府採購管理,加大服務項目採購、PPP項目採購的實施力度,實現應採盡採。四是抓好信息公開等重點措施落實。《條例》規定了公開採購項目預算、採購文件、採購合同等新的透明度要求,各級財政部門要按照有關規定,抓好政府採購信息公開工作,制定配套措施和細化規定,推進陽光采購。此外,要加快制定政府採購招標文件及合同標準文本,不斷提高政府採購標準化。

(二)着力加強政府採購內控建設。建立和實施政府採購內部控制機制,是xx屆四中全會的明確要求,對政府採購各相關主體落實黨風廉政主體責任、提升管理水平、推進依法採購具有重要意義。財政部正在抓緊制定政府採購內控建設指導意見,各地財政部門要按照四中全會精神和財政部的具體要求,高度重視政府採購內控建設,將其作為現階段政府採購工作的一項重點任務,結合各地實際抓好落實、抓出成效。一是明確防控重點。要督促採購人和代理機構,對政府採購執行的全部流程和環節進行梳理細化,加強風險識別和分析,全面查擺、不留死角。在全面梳理的基礎上,重點針對政府採購活動中多發、易發的違法違規問題,緊緊扭住需求和評審規則制定、開標評標及評審、合同訂立及履約驗收、信息公開等關鍵環節,嚴控各類風險。二是強化內控措施。要指導採購人和代理機構,綜合運用不相容崗位或職責分離、授權控制、流程控制、信息系統控制等常規內控方法,探索建立單位內部採購歸口管理、重大采購事項內部會商、專家諮詢和公眾參與等行業特色內控機制,提升內控管理水平。三是加強監督問責。要將內控機制建設任務分解細化,並制定任務分工和工作計劃,督促採購人和代理機構嚴格落實。要將內控機制建設及任務落實情況作為政府採購監督檢查及工作考核的重點內容,定期進行檢查並通報有關情況,確保內控建設工作落實到位。

(三)着力推進政府採購信息化建設。從政府採購改革實踐來看,政府採購信息化建設已明顯落後於財政信息化建設的整體發展,也是政府採購工作的短板和薄弱環節,嚴重製約了改革推進、效能提升和監管創新。推進信息化建設、夯實政府採購技術支撐,是新時期推動政府採購管理改革與發展、創新採購監管手段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各級財政部門要將政府採購信息化建設工作納入財政信息化建設的總體部署,統一規劃、整體安排、協調推進。一是進一步加強政府採購信息化規劃研究、組織實施、人員投入和經費保障,推動政府採購信息化建設換擋提速、彎道超車。二是加快政府採購管理交易系統實施推廣,實現政府採購監督管理與執行交易各環節協調聯動、閉環運行,逐步推動所有政府採購項目納入系統管理,加強政府採購信息資源開放共享和大數據分析。三是大力加強中國政府採購網建設,實現採購信息服務“一站式”聚合,開闢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體信息服務渠道,進一步提升政府採購的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四是完善政府採購電子交易平台建設標準,進一步加強政府採購管理交易系統與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資產管理等信息系統的銜接貫通,不斷提高財政支出綜合監管水平。

(四)着力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整合工作。整合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是國務院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促進公共資源陽光交易、防止公共資源交易碎片化的重要舉措。為了落實好國務院辦公廳《整合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財政部制發了相關工作通知。各地財政部門要認真學習領會國辦文件和財政部相關通知的精神,落實好相關工作要求。一是加強部門協調,積極參與制定本地區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整合的具體實施方案,以整合共享資源、統一制度規則、創新體制機制為重點,堅持公共資源交易平台的公共服務職能定位及以電子化平台為主的轉變方向,推進公共資源交易法制化、規範化、透明化。二是以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整合為契機,按照有關職能分工,統一政府採購交易規則體系,完善政府採購管理交易系統技術標準,推進政府採購管理交易系統、場所、評審專家等資源整合,實現與公共資源交易平台的信息共享,努力做到“網下無交易,網上全公開”。三是依法加強政府採購監督管理,嚴格履行法定監管職責,對政府採購活動中違法設置審批事項、以備案名義變相實施審批、干預交易主體自主權等違法違規行為堅決予以糾正。

(五)着力做好加入GPA談判應對工作。各地區要按照國務院GPA談判工作領導小組的部署和財政部的要求,積極做好加入GPA相關工作。當務之急是立足開放,就本地區改進出價提出意見和建議。

(六)着力加強組織領導和作風建設。當前政府採購管理改革與發展工作任務重、內容新,涉及多層次、多部門的工作協調。為落實相關改革任務,各級財政部門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措施保障和作風建設。一要統籌協調,加強組織領導。政府採購工作與國家多項改革部署密切相關,地方財政部門主管領導對深化政府採購制度改革的重大問題要常研究、常部署、常過問,各級政府採購監管機構要做好對上請示彙報、對下指導督促、橫向協調溝通,確保相關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進。市場開放談判也是政府採購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財政部門對國內政府採購改革和市場開放談判要“兩手抓”,要樹立全局觀念,增強責任意識,切實做好本地區的談判應對工作。二要凝心聚力,認真抓好落實。各級財政部門要求真務實、奮發有為,多出實招、巧招,通過佈置工作計劃、組織業務培訓、開展監督檢查等多種手段,切實推進政府採購各項改革任務。對於確有必要開展的課題研究、系統建設、購買服務等工作,要按照厲行節約的要求,給予合理經費保障,嚴格執行財經紀律。三要勇於擔當,加強作風建設。各級政府採購監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三嚴三實”要求,着力打造一隻講規矩、守紀律、敢擔當、能幹事的幹部隊伍。廣大政府採購幹部要自覺加強守紀意識,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嚴格依法依規辦事;要進一步強化宗旨意識,履職盡責、主動作為;要大興學習之風,提高幹部的政策理論水平和業務素養,及時彌補新形勢下的本領不足和能力短板。

財政部副部長講話 篇3

同志們:

黨的xx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我們黨歷史上對改革最系統、最全面的一次工作部署,是指導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決定》對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推進城市建設管理創新,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決定》指出,要加強中央政府宏觀調控職責和能力,加強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託等方式向社會購買。去年底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會上,樓繼偉部長專門要求套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專題會議,從體制機制創新的角度,對發展PPP模式作出了全面、系統的工作部署。目前,財政部正在從制度、機構、項目和能力建設等多方面着手推廣PPP模式。根據樓部長“組織PPP專題業務培訓,實實在在把這件事開展起來”的指示,財政部精心組織了本次PPP培訓班,旨在增進各級地方財政部門、金融機構和大型企業業務骨幹人員的理解和認識,提高PPP的實踐能力。在這裏,我就貫徹落實xx屆三中全會和全國財政工作會議精神,認真做好PPP模式推廣運用工作談幾點意見。

一、在新形勢下為什麼要大力推廣運用PPP模式

對新形勢下推廣運用PPP模式的重要意義,樓部長在去年底的全國財政工作會上已經作了全面、深入、系統的闡述。本次培訓專門將樓部長重要講話作為培訓教材印發,大家要認真學習、深入領會。在此,我再着重強調三點意義。

第一,推廣使用PPP模式是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手段。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據有關方面估算,目前我國城鎮化率為53.6%,如果把户籍人口及相應的公共服務因素考慮進去,又遠低於這一比例,預計20xx年城鎮化率達到60%,由此帶來的投資需求約為42萬億元。原有城鎮化建設主要依賴財政、土地的投融資體制弊端已顯現,難以持續,亟需建立規範、透明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PPP模式抓住了有效解決城鎮化融資需求這一關鍵環節,有利於吸引社會資本,拓寬城鎮化融資渠道,形成多元化、可持續的資金投入機制。

第二,推廣運用PPP模式是改進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舉措。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xx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之一。從管理到治理,這是重大的理論創新,強調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元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各自定位,明確平等的責任義務。PPP模式能夠將政府的戰略規劃、市場監管、公共服務與社會資本的管理效率、技術創新有機結合在一起,有助於釐清政府與市場邊界,提升政府的法制意識、契約意識和市場意識,更好地履行公共職能,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第三,推廣運用PPP模式是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內在要求。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政制度安排體現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中央和地方的關係。PPP模式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強調政府與社會資本各盡所能,強調社會資本的深度參與,能夠有效減輕政府債務壓力,平滑年度間財政支出,符合現代財政制度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社會公平的要求,“一次承諾、分期兑現、定期調整”的預算管理方式,與現代財政制度的建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二、當前形勢下推廣運用PPP模式面臨的主要任務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環境錯綜複雜,內部處於經濟增速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特殊階段,外部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仍未完全消除,全球經濟企穩復甦的態勢仍然脆弱。但必須看到的是,挑戰總是與機遇並存,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全面深化改革必定會釋放出強大的內生髮展動力。城鄉基礎設施投資空間巨大,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着力點和突破口,PPP模式未來大有可為。各級財政部門要深入貫徹落實xx屆三中全會精神,更好地發揮財政職能作用,積極推廣運用PPP模式。

(一)“消除障礙,明確規則”,構建適宜PPP模式發展的制度環境。完備的制度是管全面、管長遠的根本所在。從國際經驗看,PPP是一種長期合作關係,吸引社會資本的關鍵之一是建立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降低政策風險。從國內實踐看,現行與PPP相關的法規政策多為部門規章或者地方性法規,權威性不足,部分文件之間甚至相互矛盾,如各種模式的稱謂和內涵、項目所有權的轉移與歸屬等。推廣運用PPP模式,要對現行法規政策進行梳理,消除有衝突的制度障礙,進一步明確PPP項目操作規則,包括市場準入、政府採購、預算管理、風險分擔、流程管理、績效評價和爭議解決等。各級地方財政部門要緊密結合實際,積極推動構建有利於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PPP項目建設的制度環境,充分調動各類社會資本的積極性,實現多層次、多樣化發展。

(二)“落實責任、強化執行”,推動成立PPP協調管理機構。根據《決定》重要舉措分工方案,財政部是落實“允許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改革舉措的第一責任人。為政之道,憂無策,更憂有良策而不落實。有了好的部署、好的制度環境,還需要有強有力的落實。從國際經驗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的財政部門都專門設立了PPP管理機構,負責推動PPP模式發展,履行研究設計、項目儲備、融資支持、招投標管理、爭議協調等職責。從國內情況看,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開展的PPP實踐,主要是“自下而上”的自發探索,多侷限在項目層面,缺乏經驗總結、制度安排和理論指導。目前,財政部正在着手建立PPP工作機制,並積極推動設立PPP管理機構,加強對風險分擔、競爭機制、政府合理承諾、後續合同管理等方面的統一指導。部分地方在學習樓部長PPP專題會議講話精神後,已經提出要探索建立PPP管理機構。有條件的地方要抓緊動起來,不等不靠,以有效的組織機構推進工作。

(三)“抓出樣板,樹立標杆”,儘快開展PPP項目試點工作。PPP是國際社會在基建領域廣泛採用的投融資模式,有着豐富的實踐經驗,在項目選擇、規劃、招標、設計、建設、運營等環節,都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工作流程和業務規範。從國際國內實踐看,PPP項目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成功實施PPP項目,關鍵在於制度設計,論證科學、重諾履約。在中國推廣PPP模式,要在借鑑國際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行業發展狀況和監督管理體制,開展一些項目試點,積累經驗,儘快提煉和形成相對統一的範例。樓部長高度重視PPP項目試點工作,明確批示要求抓出幾個真的PPP項目出來。前期,我們對一些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並結合調研情況作了深入研究。“舉事有道,計其入多,其出少者,可為也”,可考慮優先選擇收益比較穩定、投資規模比較大、長期合同關係比較清楚、技術發展比較成熟的項目進行試點,如市政供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保障房建設等,現有項目也可以引入PPP模式進行升級改造。目前,我們已經請部分地方和部門提供一些備選項目,正在對項目進行篩選,各級地方財政部門和相關企業,如果有好的項目可以與我們聯繫。各級地方財政部門要將收益性項目作為PPP模式的推廣重點,對存量及新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行全面梳理,儘快篩選出合適的項目先行先試。我們將跟蹤瞭解進展情況,通過中央基建預算投資、外國政府貸款、保險資金和養老金等多種渠道給予融資支持。

(四)“增進共識,提高能力”,認真做好PPP模式的宣傳、培訓工作。深入有效的宣傳、培訓工作是推廣運用PPP模式的重要保障,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市場與社會氛圍。從國際經驗看,宣傳、培訓作為PPP協調管理機構一項重要職責,對PPP模式的普及和推廣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目前,財政部已經通過報紙、雜誌、網站等媒體渠道,對PPP模式進行了一定宣傳。下一步,還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培訓力度,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抓緊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培訓。要使財政部門和企業的相關人員熟悉PPP的運作模式與管理要點,更好地在實踐中運用PPP模式。本次培訓後,請大家抓緊對基層財政部門、公司內部和相關單位的業務人員進行專題培訓。二是要加強社會輿論引導,通過廣泛的媒體宣傳,增進政府、社會與市場主體共識,提高公眾對PPP模式的認可度。各級地方財政部門要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渠道,繼續以多種形式組織開展宣傳工作。三是及時總結國際國內開展PPP的經驗教訓,積累數據,建立公開高效的信息發佈渠道,對PPP推廣運用工作給予支撐和借鑑。

三、如何積極穩妥做好PPP模式推廣運用工作

20xx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xx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強調,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今年工作抓得怎麼樣,對起好步、開好局意義重大,要把抓落實作為推進改革工作的重點,真抓實幹,蹄急步穩,務求實效。各級財政部門和相關企業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深入領會PPP模式的精髓,全面把握改革形勢,加快體制機制建設,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積極穩妥地做好PPP模式推廣運用工作。下面,我再提幾點要求。

(一)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大力推動制度創新。從長遠看,推廣運用PPP不僅僅是創新城鎮化投融資模式,更重要的是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不斷提高社會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各級財政部門和相關企業,要高度重視制度設計和制度創新,遵循“頂層設計和摸石頭過河相結合”的原則,不斷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逐步形成有利於PPP模式發展的長期制度性安排,建設有利於PPP市場規範、透明、健康發展的制度環境。目前,國際國內關於PPP的理論很多,在接下來的培訓中,大家將聽到來自亞行、財科所、諮詢機構、中投公司等不同領域專家的觀點。大家要結合實際、廣泛借鑑、比較研判、指導實踐,做到設計先行、論證嚴密、紮實推進、確保實效。

(二)堅持權責對等原則,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xx屆三中全會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也是PPP模式的運作基礎。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嚴格界定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是推廣運用PPP模式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該由政府管的,要切實管住管好,該由企業做的,要放手交給企業。政府要做好PPP整體規劃,明確適用於PPP的項目類型,並對相關項目進行梳理分類。政府和社會資本要在平等協商、依法合規的基礎上達成合作關係,PPP項目必須進行公開招投標。在PPP項目的建設運營過程中,要堅持市場運作,確保項目質量,降低項目成本。特別要強調的是,政府要切實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絕不能隨意更改、推諉塞責。

(三)堅持科學決策原則,確保項目“物有所值”。在PPP項目的選擇上,要進行充分的項目評估,比較PPP模式和傳統政府建設管理模式的優劣,提高項目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從國際經驗看,大多采用“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VFM)評價方法。從國內實踐看,由於缺乏有效的評估方法,對PPP項目的適用類型理解不清,PPP項目選擇有一定的盲目性,這也是很多PPP項目失敗的重要原因。因此,各級財政部門要會同有關方面,積極借鑑“物有所值”評價方法,在項目選擇時進行全面評估,對不同採購方式所對應的資本結構、運行成本及可獲得的利潤進行綜合分析,重點關注財政承諾、定價機制、風險分擔、項目效率、運營成本等要素。同時,對質量和公眾滿意度提升等有形投入價值,以及利益相關方參與度提高、組織能力增強、發展目標拓展等無形投入價值進行綜合分析,最終判定項目採用PPP模式的可行性。

(四)堅持激勵相容原則,激發社會資本活力和效率。PPP模式對社會資本的管理、執行和融資能力有較高要求,需要以激勵約束機制為核心,以收益分配製度和績效考核制度為手段,充分調動社會資本參與PPP項目的積極性。一方面,要通過建立動態調整的收費定價或政府補貼機制,對社會資本產生足夠的吸引力,形成長期穩定的投資回報預期。另一方面,要建立嚴格的績效評價機制,對項目運作、公共服務質量和資金使用效率等進行綜合考核評價,確保項目建設運營達到預期效果。

(五)堅持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則,有效平衡經濟與社會效益。PPP是全新的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既涉及政府和社會資本的經濟效益,又涉及政府和公眾的社會效益,既要避免社會資本利潤超出合理區間,公共服務價格高企引發公眾不滿情緒,又要保障社會資本長期合理回報,確保項目運營可持續,“度”的把握非常重要。因此,在進行項目設計時,要確保通過PPP模式使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均有所提高。對社會效益較好、經濟效益差的項目,可以考慮適度給予財政補貼。同時,要有效行使監督管理權,對社會資本的行為進行有效制約,切實維護好公眾利益。

同志們,藍圖已經繪就,路徑已經明確。各級財政部門和相關企業一定要以xx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引,按照“在學習上求真、在領會上求深、在貫徹上求實”的要求,融會貫通、真抓實幹,緊密結合各地實際,創造性地把中央總體部署對接具體現實、化為具體方案、變成具體措施。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崇高的歷史使命感,同心同德、狠抓落實,開拓進取、奮楫爭先,全面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水平,共同譜寫PPP事業的新篇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gongkuang/oyy6r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