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自我鑑定 >自我評價 >

諸葛亮在大部分人中的印象是什麼

諸葛亮在大部分人中的印象是什麼

近年來,“人物評價”這一類型的研究,似乎愈少出現於中國古代史治學者的研究成果之中。取而代之的要麼是關乎古今中外、動輒人類命運的宏大選題,要麼則是考據史實、梳理文獻的微觀個案研究。以下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對諸葛亮的評價,歡迎大家參考借鑑!

諸葛亮在大部分人中的印象是什麼

諸葛亮的評價1

按照我們對三國曆史的一般認識,諸葛亮早已是世所公認的千古名臣——究其個人而言,諸葛亮不僅足智多謀,有“隆中對”與“聯吳抗曹”之戰略遠見,而且忠心輔佐蜀漢兩代君主,有“六出祁山”“鞠躬盡瘁”之忠臣義舉;究其歷史地位來看,最為孱弱的蜀漢政權,得以在魏、吳之夾縫中求得生存,離不開諸葛亮“東和北拒”之功效。所以,無論是劉備創業階段,還是劉禪為帝時期,諸葛亮與蜀漢政權之關係可謂休慼與共、互相成全。此外,得益於影響巨大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使得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智慧與忠誠的形象,也被無限拔高,代代傳頌。

諸葛亮的評價2

影視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

儘管誇張、溢美是歷史題材文學作品的慣用手法,並不能作為“史實”而採信。但在歷史文獻中,對於諸葛亮的記載卻也同樣體現出其忠臣之本色。《三國志·諸葛亮傳》十分清楚地記載着:當劉備兵敗於陸遜,倉皇逃至人生的終點站——永安白帝城後,其於彌留之際,特向前來接應的丞相諸葛亮説出了那番著名的“託孤之語”:“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就是我兒子劉禪如果成器,你便好生輔佐;如果是個敗家子的話,就請你取而代之。面對如此重託,諸葛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此後,諸葛亮誠如其言,對內盡心盡力輔佐劉禪治理蜀漢;對外六出祁山,征伐魏國,力圖匡復漢室;最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殞身於北伐軍中,從而成為一代忠臣的典範。

值得説明的是,《三國志》的撰著者陳壽本就是蜀漢人,《三國志》中《蜀志》的大多取材,正是基於蜀漢建國以來,史官的如實記載。所以從史料的真實性而言,“白帝託孤語”應是對劉備臨終之言論的如實記載。也正因為此,陳壽才將這段感人的故事放置於嚴肅的歷史記載之中,陳壽之後,無論西晉常璩撰《華陽國志》,還是北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也都將此事記於史文,這本身就是一種肯定與表彰;元代胡三省於《通鑑》此事後注云:“自古託孤之主,無如昭烈之明白洞達者。”清代學者何焯、桂馥也都分別在自己的讀書筆記《義門讀書記》與《晚學集》中,稱劉備此舉近乎“堯舜”禪讓,是“英雄之士之大略”的絕好體現。顯然,根據古代學者的理解,劉備對諸葛亮可謂肝膽相照、信賴有加,正是超越了一般的君臣關係,因而才會有如此肺腑之託。

現當代以來,歷史學家週一良先生結合魏晉南朝時代“託孤”現象,認為所謂“君可自取”實際上是當時普遍流行於世的一種特殊的激勵之詞,是君主對於臣下的勉勵,諸如同時代的孫策,在身故之際也曾對作為顧命之臣的張昭説過“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劉備託孤語》)。另一位史家田餘慶先生則更具體地指出,劉備此語表面是説給諸葛亮聽,而實際則是針對與諸葛亮一同接受託孤遺命的李嚴。彼時蜀漢政權內部派系林立,李嚴所代表的“東州士人”大有威脅劉備荊襄舊部之勢,故而劉備需要通過託孤之語,凸顯諸葛亮的特殊地位,使其他勢力不敢輕舉妄動(《李嚴興廢與諸葛用人》,見《秦漢魏晉史探微》)。由於現當代學者基本都擺脱了古代政治倫理的束縛,從而能夠以更加理性與客觀的心態面對歷史,但根據以上分析依舊能夠看到,學者既對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之情加以肯定,同時也依舊相信諸葛亮對於蜀漢政權的忠心。

諸葛亮的評價3

不過,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古代的政治道德,本就要求君臣和睦,上下同心。因此,史家也十分願意去發掘、塑造並稱頌如同劉備和諸葛亮這樣君臣相契的典型搭檔,而大多數讀者也都願意相信這種使人感動落淚的“正能量”。但是,帝制中國殘酷的政治現實也無時不在提醒着世人,所謂君臣和睦的外衣之下,勢必也藴藏着刀光劍影的血酬定律。因此,儘管無法否認劉備以“君可自取”囑託諸葛亮的史實,但針對劉備託孤之語動機的質疑,也同樣不絕於史家之論。

諸葛亮的評價4

得益於裴松之所作《三國志注》,我們知道尚在距離蜀漢未遠的西晉時代,那位善發驚世之語的大評論家孫盛,認為“備之命亮,亂孰甚焉”,如果“所寄忠賢,則不須若斯之誨;如非其人,不宜啟篡逆之途”,因此劉備這套看似飽含信任的誠摯之語,實際是從側面提醒諸葛亮不要覬覦劉禪的皇權。所以,孫盛認為劉備之語是“詭偽之辭,非託孤之謂”。而之所以沒有引起政治風波,則是因為“劉禪闇弱,無猜險之性;諸葛威略,足以檢衞異端,故使異同之心無由自起耳。”(《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注引孫盛評語)與孫盛觀點相近者亦不乏其人,如清代所修《通鑑輯覽》亦以劉備所謂“君可自取”之語是猜忌之辭,是對諸葛亮忠貞之心的褻瀆(見《三國志集解》)。如果按照以上論調的思維看,看似飽含君臣之情的白帝託孤語,其實應是劉備以退為進,施加於諸葛亮頭上的一道“緊箍咒”,正是通過“君可自取”這一充滿誘惑而又難以實操的遠景,迫使諸葛亮無法產生二心,從而必須得恪守人臣之道,一心輔佐劉禪。當然,持此論調者,恐怕多是根據自己親身經歷或觀察到的現實經驗得出的認識,進而以之揣度作為歷史人物的劉備的心態,故難免有誅心之嫌。

諸葛亮的評價5

《三國演藝》裏令我最傷感的人物是諸葛亮,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卻落得個“星辰隕落、秋風五丈原”的淒涼下場,讓人不勝唏噓。到現在才悟出其中道理。諸葛亮到底是個悲劇人物還是成功人物?歷史上看他是成功人物,現在的人都把諸葛亮看成道德和智慧典範。但他是悲劇人物,因為他預定的目標沒有完成,而他本該有可能完成的。

諸葛亮之敗,固然有當時複雜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很多因素,但我認為他本人培養人才不力肯定是主要原因之一。在他用兵點將的時候,一般我們很難看到核心團隊成員的決策參與,更多是諸葛亮個人智慧的專斷,這種習慣導致了後來蜀漢政權內部對諸葛亮的絕對依賴,廣大謀臣及將領缺乏決策的實際鍛鍊。

標籤: 人中 諸葛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ding/pingjia/q4mpp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