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彙報體會 >學習體會 >

“十一五”規劃在於做強

“十一五”規劃在於做強

二○○六年即為我國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起始之年。xx公司在制訂“十一·五”規劃時,應把着眼點放在“做強”二字。一、“做強”的涵義 xx公司在制訂“十·五”發展規劃時,正處於企業全面虧損的被動狀況。當時國內電力建設形勢尚不明朗,大家對未來五年市場走勢難以估摸。在承受虧損巨大壓力和對市場形勢模糊不清的情況下,編制“十·五”發展規劃難度較大。經過反覆研究最後達成共識:把鄧小平同志“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論斷,作為制訂集團公司“十·五”發展規劃的指導思想,在“十·五” 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三個產業板塊”的設想,主要經營目標設定為: 年工業總產值 40億元 年工業增加值 12億元 年主業銷售收入 60億元 年利潤總額 2億元 年發電設備產量 620萬千瓦。 從目前執行情況看,以上各項具體指標均可提前完成,其中有些指標還實現了翻兩番。 我們現在制訂“十一·五”規劃,是沿襲老的做法使經濟指標繼續膨脹呢?還是用新的思維模式提出更好設想呢?我認為答案是:必要的經濟指標加上一些措施,使集團公司“十一·五”發展規劃成為全體職工的奮鬥目標,而這個目標的內涵就是在“十·五”基礎上,通過“十一·五”規劃的執行,使集團公司的競爭力大大加強,具體表現在: 在財力上,具有抗禦市場風險的能力。集團公司和子企業財務狀況根本好轉並具有承受市場大起大落風險的能力,不會因為市場疲軟而出現虧損,即使有個別企業出現虧損,也可以在節省開支後勉強度日,並繼續在財務上積蓄力量,伺機東山再起; 在人力資源上,積聚、儲備好各類人才。這些人才即可應付日常科研設計任務、製造任務和管理任務,又有餘力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求而尋找新的商機,並且能夠為新產業的發展提供力量; 在信息化上,製造裝備和信息化建設達到一個全新的水平,主要生產設備達到數控化,企業管理從傳統管理髮展到現代管理,計算機在科研設計及各項技術工作和日常管理中被普遍使用,網絡技術滲透到企業的方方面面; 在體制上,集團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有很大進步,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都有比現在更清晰的結構模式和合理的工作程序,決策層會因為掌握更多的細節而更善於工作,執行層也因為有合理的分工而能各司其職; 在企業文化上,東方企業文化建設有新的比較統一的模式出現,總公司和子企業在經營理念上應該是一致的,但在形象建設上允許有所延伸。企業從上到下,都能接受精神激勵、物質激勵和競爭激勵的綜合治理。職工較好適應競爭激勵,是“十一·五”企業機制轉換的主要成果。 二、關於“三個板塊” “十·五”發展規劃曾提到,集團公司要“逐步發展為以製造核心主業,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三大板塊為支撐”的產業模式的企業集團,在“十一·五”期間要堅持發展下去。 集團公司製造核心主業順應國家電力建設的需求,在“十·五”期間發展的速度比較令人滿意。服務業包含的工程總承包、進出口貿易和金融服務,前兩者也基本令人滿意。金融服務在“十·五”期間逐步穩定下來,通過消虧、追債,已逐步做到維持和正常運轉。但是,重災之後如何重新崛起,正是“十一·五”期間要重墨書寫的。金融服務業要做的文章較多,也比較難做,集團公司寄希望於財務公司新一屆領導班子。對於發展“三大板塊”問題,廣大職工還有一些疑惑,尤其是對高新技術產業板塊,知道得更為甚少,甚至各種會議和彙報材料在涉及高新技術產業板塊時,也只是以東方凱奇作為內容一筆帶過。 事實上,“十·五”期間集團公司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朝氣蓬勃,除了東方凱奇的大功率變頻器外,還有東方自控的DEH,DCS,高參數大容量機組引進技術,如燃汽輪機,超超臨界機組技術,水電抽水蓄能和大容量高水頭機組技術,清潔燃燒如30萬千瓦循環流化牀鍋爐技術、脱硫脱硝技術,等等。但是,這些高新技術大部分都是集團公司原有電站設備技術的延伸,而且往往沉澱和溶解到各個企業,特別是集中沉澱在三大動力企業,使人們無法從某一個“塊”上去尋找高新技術這個板塊,因此而懷疑集團公司這個產業的板塊是否存在。 “十一·五”期間,必須持續地、不遺餘力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十·五”期間絕大部分引進技術,製造生產企業還沒有很好地消化吸收,我們在生吞活剝地利用引進技術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後,還沒有來得及吸收到高新技術的豐富營養,使之培養出更為豐碩的果實。“十·一五”期間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的任務非常繁重,這也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的前提和基礎,如果在消化吸收以後,能夠具備創新的能力,譬如能夠設計出60HZ的同類型的種種機組,並且很快成熟並且推向市場,意義非常重大。 在吸收消化的同時,同樣還有創新和引進其它先進技術的任務。“十一·五”期間集團公司技術中心要充分發揮作用,對消化吸收和創新都要進行考核。“核心競爭力”中具有“別人很難摹仿的技術”,應該是核心競爭力的首要一力,我們要切切實實下大功夫搞好。 “十一·五”期間要大力抓好高新技術板塊,積極培育、引導東方凱奇、在廣州的東方重工和東方燃機、東方自控等高新技術企業健康發展,同時還要努力完善發電產品目標,如填平補齊發展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產品的缺憾,使東方電氣圍繞發電、節電、節能等產品成片出現。幾個新企業或者使已經存在的高新技術企業迅速膨脹做大,將使高新技術產業這一板塊不單從內涵上,而且在幾何界面感覺上更具説服力和號召力,使“三個板塊”思想,在“十一·五”期間豐富起來。 三、經濟指標和增長模式 集團公司到2010年的具體經濟指標,很難作出預測,按照目前訂貨情況和近三年市場分析,有可能2005年至2006年甚至2007年,出現一個生產高潮,工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可分別達到150億元左右,集團公司戰略辦在編制“十一·五”發展綱要時,把2010年的工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定為100億和150億元,比近三年的年產出似乎少,這是否合理呢?我感到不僅合理,而且不見得少。雖然經濟指標制訂的規律似乎總是數據年復一年的增長,但這幾年發電設備出現的訂貨波峯和產出波峯,在所見的年份內肯定會回落,“花無三日香”的局面一定會出現。集團公司從上到下都要認識到,這實際仍是在“十·五”基礎上前進了一步,是要繼續付出巨大努力才能達到的目標。 要實現2010年合理增長,增長模式既要順應客觀規律,又要盡力而為之,要充分運用競爭、物質、精神三種激勵機制,組織好技術、管理兩支大軍,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問題: 堅持不懈地開拓國內電力市場,在繼續貫徹“大、中、小,水、火、核”全面發展思路的同時,狠抓核電市場開發,已成為“十一·五”期間的重要任務,同時還要使燃汽輪機、抽水蓄能,清潔燃燒與發電成為大型水、火電機組等產品的最有力補充和替代。國內電力市場到2020年將一直處於可見的強勢發展態勢,這是各界人士的共識。但是,東方電氣集團在市場上分到的蛋糕有多大,就全靠我們自己,我們一定要加倍加倍的努力,既要做到有所取捨,又要做到寸土必爭。 堅持不懈地大力開拓國際市場,把承接國內外尤其是國外電站承包工程放到極其重要的位置,一定要成為我們的共識。“十一·五”期間,我們每年都應承攬到工程,每年都要有新開工工程,每年也都應結束一些工程,使工程承包為主要內容的國際貿易成為集團公司正常的業務,使國際貿易繼續成為集團公司的自然增長點; 要圍繞“發電主業”大力發展各種新技術產品,能夠發電的技術要儘可能開發,已經引進的要儘可能國產化,要非常謹慎地將產品向上下游推進,圍繞“電”字做強各個板塊,對非電產品和業務一旦有所突破,就要考慮鞏固和擴大。 “十一·五”期間在考慮操作實物資產時,應對現有的技術改造規模作一個冷靜的評估。集團公司在狠抓在南沙的南沙工廠的發展壯大工作以後,一般不應再鋪新攤子,各個企業也應該體現做強為主思想,一般不搞外延發展,在進一步搞好設備更新和數控化工作的同時,現有基建規模一般就不再擴大,即使抓住發展機遇有可能產生新的突破,也要儘可能利用現有存量,把造廠房、搞基建的工作力度控制住。 四、關鍵在人才的培養和使用 集團公司“十一·五”發展規劃要體現“做強”這一鮮明內涵,但要把“做強”的內涵發揮好,關鍵在於人。 儘管發電慢慢會成為一個古老的話題,但是怎樣才能造出大規模發電設備來,仍然是文明社會的高技術問題,集團公司要緊緊圍繞發展技術,造就一支技術含量較高的技術隊伍和有相當技術含量的管理隊伍,把“十一·五”的工作做好。 必須大力吸收和培養造就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要以極大的熱情和有力的措施對設計人員、工藝人員、機電一體化人員和各種技術工人進行培養訓練,對腳踏實地潛心鑽研技術的各種人員都要進行表揚和獎勵。集團公司從上到下都要養成重視技術,重視技術人才的氛圍。對於一個需要高新技術、傳統技術、邊緣技術的電氣集團來説,有什麼比技術和技術人才更重要的東西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説,沒有技術就沒有東方電氣,沒有技術人才就沒有東方電氣的產品。集團公司在培養各類技術人才的同時,要特別重視發現和培養能夠組織團隊和領導團隊的技術人才,因為我們的產品往往既是高技術產品、又往往是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產品,需要各種人員和各種專業人才在一起通力合作。努力奮鬥才能成功,那種個人技術造詣高,又能與他人愉快共事的技術人才,作用就會更明顯。 直接從事產品營銷、設計、生產的人員要講究技術,從事高新技術發展的人自然更要講究技術,就是國際貿易、工程承包也都要重視技術和技術人員,要激勵方方面面的人學技術、講技術、重視技術、學會鑽研技術,應用技術和發展技術,無論文憑大小,無論學位高低,無論職務顯赫卑微,在東方電氣集團,都可以用技術含量去要求。一個專業人員具有一定技術含量,一個充滿重視技術的部門和單位,一個腳踏實地地為發展民族技術而孜孜奮鬥的企業集團,就會有充足的底氣,就會有自豪的精神,就會有良好的企業文化,就永遠不會被空洞化。集團公司全體員工,都要重視和認識這個問題,個人的職業崗位不同,但是,身處電氣集團,學習技術,重視技術的態度不能不同。 集團公司的人數要被限制,產出和銷售沒有上限,這就需要除專職的技術人才以外的各類人才,這些人才包括各級管理者的素質。實際上我們在大大小小的文章和各類報告、演説中都對這一問題提出過要求,但是由於身處市場經濟大環境,仍然中不可避免、不知不覺地受到“浮躁”壞風氣的影響。所以我們在要求各種人員的基本素質外,特別要重視技術人才的潛心鑽研和刻苦磨練的素質,重視各類人員踏踏實實做好具體工作的素質,這也是客觀環境的要求。 拿計劃經濟環境下成長的國有企業和外國企業甚至國內的民營企業比較,國有企業最大的不足可能就在於對“人”的選拔、管理和使用上,對人的競爭激勵、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國有企業往往顯得蒼白無力,總也擺脱不開文憑和職稱、資歷和年齡等老一套用人的框框,而真正錄用、選拔、考核的辦法卻又往往抽象和空洞,或者教條和不適用。在這一問題上,“十一·五”期間,我們應該與全國的兄弟企業集團一樣,有所前進,有所突破,使真正的人才有所專,有所位,有所值。為“十一·五”目標的實現做好人才需求和保證,正是集團公司各級領導面臨的重大課題,一定要十分重視。 五、抓緊時間,在“十·五”結束前形成“十一·五”發展規劃 制訂“十五”規劃,立足點在“做強”二字上,當然需要上下共同一致的認識。要把制訂“十一·五”發展規劃,作為總結“十·五”理清思路,謀求發展的戰略性工作去做,意義就比較大。 首先,我們要自查“十·五”期間我們對小平同志關於“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論斷的理解程度,我們的理解還可以再深一些。在前一個五年計劃中,我們的步伐本來還可以更大一些,是什麼使我們顯得步履艱難呢?搞“十一·五”規劃可以進行總結。其次,集團公司的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包括法人治理結構,做得不夠好,總也集合不起足夠的力量或者總也理不順關係,對歷史的遺留問題總也砍不斷,耽誤時間,浪費精力,也是可以總結的。 研究“十一·五”如何發展,重要的是對黨“在2020年把我國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大目標的思想進行深入學習,並且針對大目標的要求,對保證因素——電力工業的形成進行研究,與兩年前不一樣的是,我們還要結合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來研究電力工業的發展,在有基本的認識後,規劃集團公司的“十一·五”發展規劃就更有把握;集團公司各個部門、各個企業對工作定位,發展前景,努力方向的思路也會更清晰。 制訂“十五”發展規劃,也是動員羣眾,發動羣眾的過程,集團公司領導班子進行“三講”學習時,羣眾有一條意見就是説領導對發展戰略研究不夠,意見提的很好。集團公司領導職務高一些,對全面情況瞭解得多一些,但與集團幾萬人的集體智慧相比,顯然思路還顯得有欠缺。所以,制訂“十一·五”規劃,最好是各個企業都訂,使廣大的職工都能瞭解,提提意見,這樣,制訂的規劃才能既符合國資委的要求,又能最大限度地動員廣大職工為實現新的目標而努力。 在我國加入世界組織和經濟全球化步伐進一步加快的大背景下,我衷心希望有關部門努力工作,集團公司上下共同努力,為中國東方電氣集團公司制訂出一個好的“十一·五”發展規劃。

“十一五”規劃在於做強
標籤: 做強 十一五 規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huibao/xuexi/6no8p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