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策劃方案 >

實踐課活動方案

實踐課活動方案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的核心課程,如何設計實踐課的活動方案呢?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介紹關於實踐課活動方案的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實踐課活動方案
實踐課活動方案一

一、課程目標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我校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 “考察”、 “探究”、 “設計”、 “想象”、 “反思”、 “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注重學生的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協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與調查的方法、信息資料的收集、分析與處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的方法,獲得親身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驗,塑造完美人格,初步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形成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他人、對自我的責任感。

二、課程內容

我們立足於國小生的年齡特徵和興趣愛好,滿足他們的各種發展需求。從學校、家庭、社會生活、自然現象等入手,着眼於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立志改造社會的能力。

從學生的生活基礎和興趣愛好出發,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提出各自感興趣的活動話題,歸納分類後投票篩選出學生最感興趣的活動主課題。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確定各自的活動內容,自動生成了課題。活動思路為“自己確定研究對象——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彙報自己的所得所想”。教師的主導作用側重於服務、幫助、指導。三、課程實施

1、實施原則

(1)關注興趣。基於學習者的需要、動機、興趣和直接經驗來設計、實施相關課程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有別於學科課程的一個基本標誌。充分關注學習者的興趣和直接經驗,並以此為基礎實現對傳統學科知識結構與邏輯體系的超越,建立一個更接近學生真實學習世界的全新課程領域,是綜合實踐活動確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選擇。

(2)迴歸生活。綜合實踐活動必須最大限度地迴歸兒童的生活世界。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性質客觀上決定了這類課程在確定課程內容時必須真正迴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從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中選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實踐性、現實性的問題、事件、現象來設計課程內容。這是綜合實踐活動選擇課程內容時必須堅持的一條最基本的標準。

(3)立足實踐。不再侷限於書本知識的傳授,讓學生親身參與、主動實踐,在實踐中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最根本的特點。需要指出的是,實踐的內容是豐富的,實踐的方式也是多樣的。實踐並不僅僅意味着讓學生作社會調查、參觀、訪問,更重要的是要為學生營造實踐情境,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特別是學生能夠面對生活世界的各種現實問題,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主動地去探索、發現、體驗、重演、交往,親歷親為,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真實經驗,從中培養實踐能力。

(4)着眼創新。着眼於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價值與目標最本質的體現。與學科課程相比,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創新品質的形成提供了更為寬鬆、自由的空間。它不受學科知識體系和邏輯結構的限制,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主體地位,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設計方案,自己收集資料,自己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可以充分發揮出來。着眼創新的根本目的在於,要以培養今天的學生適應明天的社會生活為己任,儘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積極探索、主動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有所發現、有所思考、有所創新,具備初步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人材奠定基礎。

2、實施途徑

(一)信息技術教育

幫助學生髮展適應信息時代需要的信息素養,即獲取、傳遞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質。

(二)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組織引導學生接觸大自然,參加社會實踐,使書本知識在運用的過程中成為活知識,使實踐能力和創造性得到培養。

(三)勞動與技術教育

增加科技含量,賦予勞技教育更多發明創造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給學生讓出創造的空間。將發明創造賦予動手實踐的過程,使勞動技術變得富有生命力。

(四)研究性學習

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主動獲取知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重點進行小課題研究。

3、課時安排

各年級每週三課時臨時用一節信息課一節勞動與技術課和一節班級活動課,分別安排。若因綜合實踐活動教學需要集中時間則臨時調課。

4、師資保障

(1)成立綜合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由校長、教導主任、教研組長、班主任組成,負責領導、協調和指導工作

組長:

組員:

(2)成立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由教導主任、教研組長、班主任、大隊輔導員組成,負責學生的活動指導工作。

組長:

組員:

5、實施步驟

(1)本學期擬進行兩項綜合實踐活動,每項時間為兩個月。

(2)第一項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由學生先各自提出感興趣的問題與主題,然後組織學生投票確定一個主題,同年級全體學生共同研究一個主題。

第二項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由各班學生各自確定一個學習領域,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確定各自班級的研究主題。

(3)學生根據確定的主題找相同的主題的學生組成小組,每組6-8人,由學生和導師進行雙向選擇,確定“導師”。

四、課程評價

首先,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多種評價方式結合,重在感受與體驗、展示與表達、討論與評價,評價將以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的,提高、鼓勵、肯定、積極和發展性評價。

其次,鼓勵幫助學生為自己建立起全面完整的綜合實踐活動檔案,把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收集到的有關數據、撰寫的觀察記錄、調查報告、研究成果等,進行“寫實性”地歸檔,採用形成性激勵評價,以使學生建立起學習的信心,並在與他人分享自己學習成果的同時,激發起終身學習的願望。

最後,我校將於十月份組織教師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研究討論,形成書面材料。十二月份組織撰寫綜合實踐活動案例分析,月底表彰活動能手和先進班集體。

實踐課活動方案二

一、指導思想

以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核心,全面貫徹教育教學改革的精神,積極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的有關目標,根據學校工作意見,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綜合實踐活動為陣地,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宗旨,加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的學習力度,創新學習的形式,集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社團活動、信息技術教育為一體,加強學科間的整合,積極構建活動的評價體系。以綜合為特徵,以實踐為核心,以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構建我校具有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教程。

二、時間安排

由於綜合實踐活動極具開放性,它需要打破傳統的學校教學時間管理策略,因此我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主要採用彈性課時制,課時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根據需要靈活安排,主要做法有:教師組織學生全員參與,及時對班級或小組的活動情況加以指導;走出校門開展實地活動,將綜合實踐活動時間與社會、與某學科緊密結合、相互交叉。

三、課程內容安排

(一) 課程設置思路

1、與學科教學相結合。每一門學科都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都互相滲透。在學科教學中,學生由本學科生成許多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培養學生跨學科學習能力、綜合能力。

2、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認識身邊的小事,不僅會理解小事的教育意義,而且會提高思維的品質和研究習慣,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使命。

3、與社會熱點問題相結合。當前高中學生關心國家大事、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對一些公眾現象,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把社會熱點問題引入校園,指導他們採用具有個性化的方式展開深度探究,從而獲得自己獨創性的理解,這也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主旨所在。

4、與傳統節日相結合。我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化傳統的泱泱大國,在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文化精髓是學生學習的極佳資源,為了讓學生繼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結合傳統節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如重陽節開展以敬老愛老為主題系列活動、中秋節傳統風俗文化研究等。

5、與學校工作相結合。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課程,雖然沒有固定的教材,但並不是沒有目標,而這些目標和要求往往也是學校德育工作要達到的,如結合國旗下講話、赤中精神等開展行為習慣、文明道德、時事熱點、自主管理等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

6、綜合利用各種資源、運用多種方式。網絡已經成為最大的資源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要充分利用網絡上的技術和資源,培養學生蒐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圖書資源。對於山區高中學生來説,上網瀏覽還不會或者不夠熟練,因此,應該充分發揮圖書館的作用,引導、鼓勵學生從圖書館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內容。我們要充分利用社區資源,挖掘社區中人力資源、地域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等;我們要充分利用教師資源;發揮學校教師的特長,讓教師更好地發揮指導作用。

學生的學習方式各不相同,綜合實踐活動也應該尊重學生的差異,採用多樣的探究方式和活動手段,刺激學生調動多種感官,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從參與研究的對象來看,可以採用個人獨立探究的方式、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學校合作的方式。從研究採取的手段來看,可以採用活動設計、網絡技術、調查研究、參觀訪問、實驗演示、表演交流、測量製作、社會宣傳、服務、總結、答辯、反思等學習活動。

(二)課程內容範圍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的開發與實施以學生為核心,實現學生與自然、學生與他人和社會、學生與自我三種關係的整體整合,最終指向學生個性健全發展。進一步來説,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具體內容應根據當地情況、學校的差異以及學生的個性差異而不同,選擇切入點。

1、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研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具有時代使命感,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主題,如環境教育、價值觀教育、生活教育、主體文化與多元文化等內容都可以不斷滲透到研究性學習活動之中,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參加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走出教室、走出課堂參與社區和社會實踐活動,以獲取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主值得學習領域。通過該學習領域,可以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繫、不斷提升學生的精神世界、道德意識和能力,使學生的人格臻於完善,如社會考察、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讓學生開放性的主體體驗實踐,在體驗與探究活動中不斷成長,在參與和融入社會中不斷成熟,在認識自我中不斷完善。

3、進行勞動與技術教育。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的多方面發展為目標,且以操作性學習為特徵的學習領域。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學習領域,它強調學生通過人與物的作用、人與人的互動來從事操作性學習,強調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以創新教育內容為載體、以信息技術教育為手段,培養學生具有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的技術意識和技術實踐能力。

4、加強信息技術教育。

信息技術不僅是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效實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探究學習的重要內容。信息技術教育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髮展適應信息時代需要的信息素養。這既包括髮展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還包括髮展學生對浩如煙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別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倫理。

在指定領域之外的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還包括班團隊活動、校傳統活動(田徑運動會、元旦文娛晚會、校園歌手大賽)、學生間交往活動、學生個人或羣體的心理健康活動等,這些活動在開展過程中與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指定領域相結合,共同構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

5、豐富學生文體生活與社團活動。

在綜合實踐活動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基礎上,繼續大力加強學生文體生活,豐富社團活動,以促進精彩的校園生活。這樣一來,既有助於形成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又可以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鍛鍊,實現個人素質的提高與發展。

總的説來,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學科特點,綜合活動課程採用小組活動為基礎,並與年級活動、班級活動、個人活動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在各單元中均採用小組學習的形式,每一個小組圍繞一個共同的子主題(或次子主題)展開討論,提出小組圍繞主題所要探究的幾個問題,交活動導師挑選,活動導師根據探究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考慮,幫助每一小組確定探究問題,並與小組成員討論實施方案,在實施中做好指導工作。小組成員根據子主題實際可進行調整,組長民主產生,每一個小組成員須承擔一定的工作。小組活動產生結果之後,以彙報材料,調查報告、設計方案、研究報告等形式通過班級或年級交流、展覽體現活動的成果。

(三)課程安排

根據活動的規律和特點,採取動態管理的辦法。為了便於活動,打破傳統的靜態課時管理,根據綜合實踐活動的具體需要,採用彈性課時制,做到課時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

I課程總目標:通過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繫、學校與社會的聯繫,幫助學生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提高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間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

II課程的價值:表現在對學生的發展功能上,作為國家規定的全體學生的必修課,反映國家的教育意志,有利於實現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要明確綜合實踐活動的載體是: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

Ⅲ課程結構: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核心內容:研究性學習。各項內容有着共同的的教育目標,又有側重,不能互相代替。

四、課程評價 (一) 評價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的評價以及對教師在活動指導中體現出來的綜合素質的評價。

1、學生方面評價的主要內容及要素。

(1)學生的態度。學生參與狀況、參與意識、社會責任感、服務社會的態度與精神。

(2)學生的體驗、知識的應用和方法。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表現、感悟的情況。

(3)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考察學生在活動過程表現出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和增長情況,在活動中施展個性和才能發揮程度。

2、教師方面評價的主要內容及要素。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領導者、協調者和評價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教師進行評價:

(1)對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的規劃與設計能力。

(2)組織指導、管理協調與應變能力。

(3)評價導向是否正確。是否重視對學生參與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的情感態度、探究創新、合作狀況的過程評價,通過評價引導學生改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體性、創造性和人文素質的提升以及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

(二) 學生評價的方式

本課程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標準多元、評價內容與方式多元,避免教師評價唯一、終極結果唯一的現象。提倡協調研討式評價,即教師和學生共同評價的方式和標準,並根據協商的結果進行評價。

1、自評和互評相結合。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重視學生通過反思評價自我調整、自我改進。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對自己和他人的活動經歷做出評價並和其他人討論他們所開展的活動。

2、日常觀察與成果展示相結合。為每一個學生設置綜合實踐“活動檔案袋”,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整理、存放,以便使學生深入瞭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並能與他人分享探索的成果、體會以及進步的喜悦。

3、教師評價與家長、社區有關人員的評價相結合。在適當時候以適當方式讓家長和社會有關方面參與評價,使他們更多更全面地瞭解孩子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既有利於拓展課程資源,也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生評價的具體操作方式有:自我闡述、交流討論、觀察記錄、檔案袋、評語、成果展示、調查問卷、實際操作等。

要及時總結經驗,更好地發揮評價的導向性作用,以促進社會綜合實踐課程健康有序地開展,並不斷提高課程的教學水平。

(三) 學分的認定

綜合實踐活動的學分認定應該包括學生互評、班主任或指導教師考核、學校教務、政教部門審核等程序,並建立公示制度、抽查或回訪驗證制度,防止弄虛作假。

除上述基本認定程序和內容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各組成部分還應有自己的認定要求和內容:

Ⅰ研究性學習:

具備下列條件,可得到學分:①有符合要求的課題方案;②研究過程記錄完整;③有課題研究成果報告;④有三級(自評、小組評、師評)合格評估結論;⑤達到規定的課時。對確認結果有異議的,由校課程指導中心複議。

具體見《中學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方案》。

Ⅱ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

一是要有參與社會實踐或社區服務的對象方式或組織者的有效證明,如實踐單位或服務接受單位負責人寫明的活動項目、內容、時間、聯繫方式並簽章,無單位的由組織者或帶隊教師簽署證明,學校或班級組織的要有簽到本;二是要有學生提交相應的證明材料,如學生自己參加活動的感想、體會或小結等內容。

學分認定由學校課程指導中心組織評審,每學年一次。評審組負責實施本學科學分認定相關事宜,其成員包括:學校領導、教務主任、科組長、年級長、班主任、指導老師代表、學生代表、社會人員(如學生家長、服務單位負責人)等。

五、綜合實踐課程實施的保障措施

(一)綜合實踐活動科組成員

組長:

成員:政教處人員、教務處人員、各年級長、全體班主任、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師

科組具體職能:

(1) 制訂全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指導制訂年級和班級課程計劃等;

(2) 組織、指導和協調全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工作;

(3) 規範全校綜合實踐課程實施過程的管理,如活動主題或項目管理、過程檔案管理、活動成果管理、課程資源與教學資料管理等。

(二)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開發,加強校內外活動場所和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包括與龍川縣德育基地、中學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等有關單位簽定共建活動協議;加強學校、家庭、社區的聯繫,充分發揮校內外資源在綜合實踐課程實施中的作用。

(三)根據學校實際,建立本課程教師承擔指導任務制度、工作量計算制度、培訓進修制度、經費保障制度等,培養建設一支專兼職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隊伍。學校領導、班主任、科任教師以及有關社會力量都可以成為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教師。要充分發揮車中精神和專長教師的作用,鼓勵他們向綜合實踐活動專職教師發展。

每位教師都有承擔綜合實踐課程指導和課程資源開發的義務與責任,其工作量列入年度考核目標。

(四)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發展狀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並納入高中畢業生學業評價的範疇,該工作由學校政教處和教務處負責。

實踐課活動方案三

一、指導思想

為了切實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精神,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結合我校實際,特制訂茶亭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

二、課程實施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聯繫自然和社會實際,通過親身體驗和相關內容的學習,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和提高,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獲得參與專題研究、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的切身體驗,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與實踐技能,培養服務意識與奉獻精神,學會合作與分享、尊重與欣賞,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良好的生活態度,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未來,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課程的內容和實施辦法

第一部分:研究性學習課程內容

研究性課程在內容上要注重聯繫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聯繫自然界、社會和人自身發展的實際問題,要有效地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緊密結合各地區和學校的實際開展學習、研究。無論學生確立的探究課題是自然問題、社會問題還是自我問題,在研究性學習開展中都應對自然、社會、自我三者作整體關注,充分挖掘研究課題所具備的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和自我因素,努力實現自然、社會和自我的內在整合。大概分類如下:

(1)自然環境類:主要是從研究人與自然關係的角度提出的課題,如環境保護、生態建設、能源利用、農作物改良、動物保護、天文研究等方面與人人生活背景相關的課題。

(2)社會生活類:主要是從保護人與社會關係的角度提出的課題,如學校規章制度研究、社會關係研究、企業研究、社會管理、社團活動、人羣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規劃、交通建設、法制建設、政治制度、社會經濟發展、宗教研究、貿易與市場研究等與人生活背景相關的課題。

(3)歷史文化類:主要是從研究歷史與人的發展角度提出的課題,如鄉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歷史蹤跡研究、名人思想與文化研究、校園文化研究、傳統道德研究、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研究、東西文化比較研究、民間文學、藝術研究、影視文化研究、時尚研究等與個人生活背景相關的課題。

(4)個人發展類:主要是從關注個體成長的角度提出的課題,如學生社團研究、學生羣體研究、學生消費研究、學校制度與學生成長、班級制度與文化、流行文化、時尚文化、行為方式研究、同學關係研究等與學生生活直接相關的課題。

(5)跨學科綜合類:主要是從科學技術與時代發展角度提出的,與中學的學科知識有一定的聯繫,但主要是需要多學科參與的、有助於瞭解當代前沿科學的綜合學習課題,如遺傳與化學、納米技術、計算機與多媒體技術、基因工程與克隆技術、產權經濟、組織行為等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新事物的研究課題。

2、課程特點

(1)開放性

實施主體開放(師生、專家、家長);

活動時間開放(分散與集中課時雙結合);

活動空間開放(教室、學校功能室、校外廠企、街道、景觀等);

學習內容開放(學科、社會、生活、課題、活動設計……);

學習手段開放(讀書、上網、社會調查、實地考察、討論等);

研究方式開放(參觀、訪問、觀察、調查、實驗、資料收集);

成果表達開放(論文、報告、方案、展品……)。

(2)自主性

研究性學習活動應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體驗。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的教學應有利於學生自主活動的開展和深化。在學習方式上表現為:學生“自由結合、自主選題、自主探究、自我評價”。

(3)探索性

研究性學習從研究範圍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研究過程的安排、研究方法的採用、研究成果的表現,都由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探究”完成。

(4)實踐性

“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板塊之一,説明它的特徵是實踐性,而且在學習內容上看,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實踐、科學和生活體驗的聯繫。因此,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研究學習的實施步驟

1、培訓教育。特別是對於七年級學生,由於很多都是第一次進行研究性學習,學校可通過講座,課堂教學,網站,板報等多種形式,就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進行培訓。在每次開展活動前進行安全、禮儀、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2、選擇課題。由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在老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提倡課題的綜合性、社會性、探究性、開放性、獨特性;強調課題的需求性、創造性、科學性、可行性。鼓勵課題形式的多樣性,可以是文獻研究、觀察報告、項目設計、科學實驗、社會調查、問題追蹤等。

3、制訂計劃。課題小組確實研究課題後要填寫課題實施方案表格,內容包括課題名稱、課題背景説明、課題的意義與價值、小組成員及分工、指導老師、研究目的與計劃、活動步驟、活動場地與器材申報、預期成果等。

4、搜索資料。根據計劃,各成員承擔自己的職責,通過圖書查詢、網絡搜索、參觀訪問、問卷調查、實驗記錄等多種途徑和渠道廣泛蒐集資料,建議學生做好記錄,有條件的可進行錄像、攝像、錄音、下載等。

5、整理總結。對蒐集到的各種資料,研究小組一定要進行討論和分析,各成員都要表達自己對問題的認識與理解,然後對資料做出處理,如發現缺少材料,可繼續進行蒐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通過不斷的整理、分析、驗證、提煉等,形成課題成果。課題成果的形式可以是研究報告、小論文、項目設計、實驗報告、科技作品等。

6、交流評價。

各班每個課題組把自己的成果以各種方式在班中進行展示,同時學生小組展開互評和指導老師進行評定,並推薦出優秀課題參加級的優秀成果展示。

第二部分:社區服務課程內容

社區服務屬義工或志願活動性質,要求學生以服務者的身份參與到服務社區的各項活動領域中,多方面體驗並認識服務對象,應用所學的知識,提供各種對社區有意義的服務,不斷增強對他人、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包括:

1、社區宣傳教育活動,如

(1)法制宣傳、人口與保健宣傳、環保與衞生宣傳活動及系列主題宣傳日活動;

(2)所在鄉鎮、街道居委(村委)文化管理、文化宣傳,佈置文化宣傳長廊、展版,進行文化諮詢;

(3)進行城鄉科技、科普宣傳活動;開展城鄉文體活動;

(4)組織同學在所在鄉鎮、街道開展文化宣傳,傳播科學技術知識、破除迷信。

2、社區環境建設活動,如

(1)城鄉環境衞生,城鄉綠化、美化工作;

(2)負責所在鄉鎮、街道、村委、公園、學校等公共區域的清潔衞生管理;

(3)負責所在鄉鎮、街道、村委某一道路、廁所公共清潔衞生管理;

(4)擔任所在鄉鎮、街道居委政管理助理,幫助維護街道衞生、清理牛皮癬;

(5)城市交通秩序維護活動;

(6)擔任所在鄉鎮、街道居委街道交通管理助理,協作交通管理。

3、幫貧助困活動,如

(1)進行社會福利院的“愛心接力”,為所在鄉鎮敬老院孤寡老人提供服務;

(2)開展扶貧捐贈活動,為所在鄉鎮需要幫助的老弱病殘提供服務;

(3)中國小生假期學習或活動輔導,幫組有困難的低年級學生;

(4)擔任所在鄉鎮、街道學習困難學生校外輔導員。

4、行業輔助性活動,如

(1)為社區大型活動提供志願者服務;

(2)在公共活動場所(如公園、圖書館)參與管理服務;

(3)擔任所在鄉鎮、街道某一企業管理助理或義務監督員;

(4)在廠家或商家的產銷旺季進行幫忙;

(5)支援農忙等。

社區服務的實施程序

1、活動前教育。學校在活動前都安排一定時間進行安全、法制、禮儀教育。教育學生預防事故,注意自我保護;教育學生必須遵紀守法,遵守實踐地和社區的規章制度;教育學生禮貌待人,體現我校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

2、內容選擇。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從接觸的生活世界出發、從熟悉和關注的社會實際中選取活動主題和內容。活動要堅持“就近”原則,注意活動的主體性、可行性、經濟性和安全性等。

3、精心規劃。學生必須首先聯繫好將要前去服務的地點或單位,制定活動計劃,報告家長、班主任或指導教師,填在《茶亭中學學生社區服務活動記錄卡》。家長、班主任或指導教師要對活動的計劃與地點進行考察分析,並對服務活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進行評估。社區服務活動要在家長、班主任或指導教師認可並簽字表示同意的情況下方可實施。

4、活動實施。學生必須按計劃進行活動,接受服務區負責人的領導。班主任或指導教師要隨時關注活動的開展。在活動中組長要協調好小組成員及各方面的關係,各成員要發揮團隊精神,相互協作,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每項服務活動實施過程中,學生必須認真填寫《茶亭中學學生社區服務活動記錄卡》,可收集一些活動相片,還應該撰寫一些有關活動的經歷、收穫、感受或體會等內容的文章。

5、總結交流。每學年各班級安排一次社區服務活動的總結交流。交流的內容應有《茶亭中學學生社區服務活動記錄卡》、相關材料證明如一些介紹活動過程和體會的文章、活動相片或錄象等。交流形式由班級自定,可以是主題班會、班級網頁、牆報展覽等。

6、學生彙總每項社區服務活動的原始材料,把填寫的《茶亭中學學生社區服務活動記錄卡》及相關材料證明(如一些介紹活動過程和體會的文章、活動相片)粘貼在一起裝訂成《茶亭中學社區服務登記手冊》上交,由學校組織考核評分。

第三部分:社會實踐的內容

1、軍訓:這是一個必修項目,也是社會實踐課程的一項重要內容,主要進行軍事知識教育、軍事技能訓練和紀律的養成教育。

2、參觀、訪問和調查活動、社團活動:可以郊遊,參觀人文景觀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參觀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節祭掃革命烈士墓)等;可以抓住社區焦點、熱點問題,進行環保、國情民情調查等活動;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進行驗證性的調查;訪問則一般以國家或地方政府機構、政府官員、特殊人物、特殊羣體等為訪問對象。

3、班級值周活動和校內勞動。

活動實施的過程

1、活動前教育。學校在活動前都安排一定時間進行安全、法制、禮儀教育。教育學生預防事故,注意自我保護;教育學生必須遵守法規,遵守實踐地和社區的規章制度;教育學生禮貌待人,體現中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

2、內容選擇與活動規劃。除軍訓項目外,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已有的知識水平,從生活實際出發,從熟悉和關注的社會中選取活動主題和內容,並形成社會實踐小組,聘請指導老師,聯繫好將要前去實踐的地點或單位,制定小組活動計劃,並在小組活動計劃的基礎上制訂個人活動計劃。將小組活動計劃和個人活動計劃報告班主任和指導教師並徵得他們的同意。

3、活動實施。新學期開學的第三週召開開題報告會,組成活動小組,確定活動主題,明確成員職責,制訂活動計劃。學生必須按計劃進行活動,服從實踐地負責人領導,班主任和指導老師要隨時關注活動的正常開展。在活動中組長要協調好小組成員及各方面的關係,各成員發揮團隊精神,相互協作,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要記錄活動過程和活動心得。

4、總結交流。活動結束後,小組完成社會實踐的報告。個人寫出活動小結及活動過程中的體會、感受等,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組織小組間的交流。形式由班級自定,可以是主題班會、班級網頁、牆報展覽等。每班推薦最好的一個活動小組參加級組的社會實踐活動成果彙報,評選出10個活動小組參加學校舉辦的社會實踐活動成果彙報交流大會,評選出優秀活動組一等獎2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5名。 時間安排在八年級第二學期期會考後(5月上旬)。

5、評價考核。小組和個人提供相應的材料,由班主任和指導老師進行初步評,然後由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領導小組進行終評,學校學分認定委員會進行學分認定,教務處完成學分登記。

四、課程實施領導小組

組長:葉清華校長

組員:教務處、教研處、政教處、團委、總務處負責人及科組長、年級組長

綜合實踐活動由下列部門和機構進行管理:教務處、教研處、政教處、團委、總務處、備課組、班主任、科任教師,由以上相關人員或代表組成的課程學習指導中心,對學生進行指導。各部門必須相互協調、相互配合,使課程實施規範化、科學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力求使課程順利進行。

五、教學的基本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實施中除應遵循一般的教學原則外,還應根據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的規律,遵循以下原則:

1、自主性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體驗。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的教學應有利於學生自主活動的開展和深化。

2、開放性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創設十分寬鬆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在時間的安排、主題的確定、方法的運用和成果的表達方面有相當大的靈活性,為學習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3、實踐性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有豐富材料和真實的情景,主張學生在”做中學”。學生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直接經驗和情感體驗,這些新經驗與原有的概念和技能相互作用,最終形成可應用的個性化理論、模型和技能。

4、綜合性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從學生身邊的事物或問題出發,形成跨越諸多學習領域的活動,以利於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多角度、多層面地思考問題能力的形成。通過親身的實踐,使學生了解和關心社會,瞭解和探索自然的奧祕並形成綜合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全員性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並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選擇,力求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標籤: 實踐 方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cehua/l4dgv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