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雲南導遊詞 >

金殿導遊詞(通用11篇)

金殿導遊詞(通用11篇)

金殿導遊詞 篇1

金頂景區包羅中觀、黃龍洞、朝天宮、古神道上的一天

金殿導遊詞(通用11篇)

門、二天門、三天門和太和宮的金殿、皇經堂、紫金城、朝拜殿,以及元代古銅殿等古代構築。這裏生涯着大量的各朝代製造的像器、供器、法器等文物珍品。這些都是中國古代構築和鍛造工藝的光輝燦爛明珠,是中華民族伶俐和古代科技程度的汗青見證,是價值千金。

在金殿前,極目四方,八百里武當奇麗風物一清二楚,羣峯升沉如同大海的波瀾奔湧在靜止的剎時,眾峯拱擁,八方朝拜的景觀神奇地渲染着神權的威嚴和皇權的登峯造極。同時,還能明確到許多奇特的天然天象異景和傳播着很多神話故事。

可以説,武當山金頂無論是對遊人照舊對香客都有着兇猛的吸引力。跟着旅遊奇蹟的成長,來武當山金頂的旅客比年遞增。站在金頂,歷史知識,會有一種無形的震撼使人觸目驚心,崇拜虔敬之心油然而生。

每年夏日雷雨季候,武當山就會呈現雷擊金殿的異景。當令,一聲聲天崩地裂的巨響震耳欲聾,雷電劃破長空,如利劍直劈金殿。剎那間,金光萬道,直射雲霄,其景觸目驚心,神奇壯觀。而金殿歷經600年雷電煉擊,至今仍金光燦燦。

金殿導遊詞 篇2

金殿風景區位於昆明市東郊的鳴鳳山麓,佔地1773畝距市區8公里。金殿名勝區創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明崇禎十年(1637)銅殿遷賓川雞足山,清康熙十年(1671)平西王吳三桂重建現存這幢重檐歇山式真武銅殿,銅殿重250噸,是中國最大的銅建築,它比北京頤和園萬壽山的金殿保存完整;比湖北武當山金殿規模大,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純銅鑄殿。 這座名聲顯赫的金殿屬於太和宮的一部分,總重量達250噸,為重檐飛閣仿木結構方形建築,殿高6.7米,寬、深各6.2米,包括樑柱斗拱、瓦楞頂檐、神像羅幔、桌案瓶器、匾楹旌旗等都是用銅鑄成。

金殿自陳用賓於萬曆壬寅(1602)年鼎建, 迄今已380多年; 吳三桂重建已210多年了。初建於明萬曆年間。陳用賓仿照湖北均縣境內的武當山天柱峯的太和宮及金殿,略加變化建成。明代後期統治雲南的沐氏作惡多端,屢被朝廷懲治,家運日衰。但是,他不從自身上找根源,而從迷信中尋求解脱。信為:鸚鵡山在城東,山上立有銅殿,“銅乃西方之屬,能克木”,故由巡按張鳳翮出面,將銅殿拆運至滇西的雞足山,現存鳴鳳山金殿,是清初吳三佳重建的。殿樑上還留有“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十有門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築”等字樣。

從山腳舍車步行,過迎仙橋,進“鳴鳳勝景”坊,途徑“第一天門”、“二天門”和“三天門”。攀上天門,即可見古樸莊重的“太和宮”大門。聯雲:“畫棟連雲,只佔青山三畝地;朱樓映日,別開綠野一重天”。入寺門,再過櫺星門,可見巍然屹立的磚城,擊長約數十丈,略似皇家紫禁城。沿階進“城”,迎面高高的台階上,便是太和宮的中心建築,著名的金殿。 名勝區建有三層三十六翼角二十九米高的鐘樓,三樓穹頂下,懸掛明永樂二十一年(1432)所鑄的大銅鐘,鍾高3.5米,口徑周長6.7米,重達14噸,為雲南省最大的古鐘。新建的“中國金殿博覽苑”,將湖北武當山、山西五台山、山東泰山、和北京萬壽山的銅建築薈萃一園。苑中堆大理石,小橋疊水、踏步欄杆、棧道石坊、植物花卉等景觀相映,形成了小巧玲瓏的仿銅文化園林。金殿建有500畝的園林植物園,已建成茶花園、杜鵑園、木蘭園、薔薇園、温室區等十個園區,引種園林植物20xx餘種。金殿名勝區是融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為一體的特色旅遊景點。在昆明市東北角七公里的鳴鳳山上,有完全用青銅鑄造的銅殿,在驕陽下殿宇熠熠生輝,耀眼奪目,故人們稱為金殿,是中國重點保護文物。

春城清代康熙九年(公元一六七零年),吳三桂在鎮壓農民起義後,率師進踞昆明,重建金殿。現在金殿大梁上尚可看到“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即十月)六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築”銅鑄字樣。裏面的佛像、匾聯、樑柱、層面、門窗、盤龍、裝飾等均用銅鑄成。金殿的階梯、地板、欄杆均是別緻的大理石鑲砌。整個殿宇宏偉莊嚴,美觀大方。殿外築有城牆、城門、城垛。城上有樓。在殿後側,有粗逾合抱的山茶一株和紫薇兩株,相傳為明代所種,每年春節前後,數千朵茶花怒放,花紅似火。

金殿導遊詞 篇3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將去遊覽金殿。金殿坐落在昆明東北郊的鳴鳳山上,這裏古時禽鳥翔集,鸚鵡尢多,人稱鸚鵡山。明代又多有孔雀往飛於此地山林,人們以為是鳳凰,因此這裏又稱為“鳴鳳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鳴鳳山上有許多故事和傳説,到時候我將--給各位講解。

金殿到了,請大家跟我到“鳴鳳勝境”中“尋仙訪道”。從山腳過迎仙橋到達“鳴鳳勝境”石坊,坊背題書“玉虛孔衢”,玉虛指仙境,孔衢指通道,意思是通往天宮聖境的正道。路邊立有“呂祖碑”。上面寫着“唐高風正節呂真人洞路”幾個大字。相傳明朝祟信道教的雲南巡撫陳用賓應夢中神仙指引到此相會,遇到一位用兩口鍋相扣煮芋,繩牽小羊的窮苦老人,只因以貌取人,有眼不識“金鑲玉”,辨不出此人正是八仙之一的呂純陽(呂洞賓),痛失了上天為仙的好機會。痛定思痛,陳巡撫在此建了“迎仙橋”和“呂祖碑”,並認定此地是洞天福地,便修築了著名的金殿道觀。

從迎仙橋到太和宮途經三道“天門”在寬闊的石級兩邊,松柏森森、林濤陣陣,步行其間感到天高、山大、路寬、林深、心曠神怕,如臨仙境。此間意境用一個“放”字便可概括。“迎仙橋”到一天門有七十二級台階,一天門到二天門經二十六級台階,它分別代表着道教的三十六天是,七十二地煞,這一百零八位神仙是玄武大帝的屬下。當你步入天門之時,就進入了真武帝君的法門,三座天門又代表了在大羅天之下,三十三天之上的太清天、上清天和玉清天,這是道家認為的最高境界。攀登石級,經過三天門,只有不畏艱苦、攀登求道,才能進入道家最高仙境。

現在我們到了太和宮。太和宮門外的紅牆上有明代留下的“鸚鵡春深”四個大字,寫得飽滿圓潤、蒼勁有力。因鳴鳳山又被稱為鸚鵡山,山中四季如春,春深似海,所以“鸚鵡春深”就題得恰到好處了。進了太和宮門,一座光彩奪目的櫺星門矗立眼前。大家請看根星門上的對聯:“天台高百尺,東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雲;帝道滿三千,上谷龍飛,無雙玉宇無雙地。”此聯寫景抒情,讚頌了秀麗佳景又頌揚了道家的法力無邊。

櫺星門一般多建於孔廟之內,櫺星指天田星,人們祭祀櫺星以祈五穀豐登。門兩旁有青獅獻瑞、白象呈祥;上端橫匾上題有“洞天福地”。櫺星、青獅、白象以及道教橫匾集中在一起,突出體現了我國寺、觀中佛、道、儒三教共處一地的特點。在此建櫺星門,表現了道家“尊天必尊道,尊道亦尊天”的思想。

沿着兩旁種滿迎春花的小道往前走,望着左右長長的配殿,山東導遊詞,人行其間,各位一定覺得視線、神情在隨之收斂,有一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覺。這種意境用“收”字便可概括。上完台階,眼前這座青磚所圍的建築被稱作“紫禁城”,是明朝萬曆年間陳用賓所建,迄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細看城磚有大小之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原來,小城磚是道光年間遭地震損壞後修補上去的,而大城磚為明朝始築。城上小樓是供奉魁星的“魁星樓”。城門口右邊是明朝所植“瑪瑙”茶花,花開九芯十八瓣,直徑達七寸。左邊是一株玉立婷婷、花大如斗的白玉蘭。每到花開時節,茶花紅似火、燦如霞,濃裝豔麗;玉蘭花白似玉、潔如雪,淡抹素雅。兩花相映,美不勝收。

進入城門,眼前一亮,好一座古香古色,鍾毓靈秀的金殿,這就是我們今天觀光的核心。金殿並非金造,實乃銅鑄。明清時期,雲南銅產量全國第一,雲南東川等地的銅每年都要運到湖北城陵磯鑄錢。因戰亂道阻,數年生產的銅都未能運出。鸚鵡山道觀道長徐正元呈請世襲黔國公沐昌祚和雲南巡撫陳用賓,模仿湖北武當山天柱峯銅殿的式樣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鑄成了第一座銅殿。銅殿建成之時,輝煌無比,金光耀目,稱為“金殿”。明朝後期,雲南沐氏家運日衰,認為“銅乃西方之屬,能克木(沐)”,竟將其敗勢歸咎於銅殿,於明朝崇幀十年(1637年)將第一座銅殿遷到賓川雞足山。眼前這座銅殿是平西王吳三桂為鞏固自己統治地位,為求助於神道庇佑在清康熙十年(1671年)鑄造的。

各位請看:銅殿下築須彌座式台基,高1.5米,金殿建於兩層石砌台基上,第一層為青石砌就,沙石勾欄,欄上浮雕“二十四孝”圖,第二層是大理石欄,中間是一條雕有龍風雲紋的陛石。獨具匠心的須彌座使金殿更加雄偉高大、莊重威嚴。方形的金殿為仿木結構重檐歇山式建築,殿高6.7米,寬深同為7.8米,四壁由三十六扇格子門組成,上面鑄有龍鳳吉祥、花草魚蟲、雲龍麒麟等圖案,銅殿脊檁上鐫有“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1671年)大呂月(十二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築”。銅殿四角有盤龍石柱襯托,四周由十六根圓柱支撐,斗拱飛檐、龍飛鳳舞、精美無雙。這是我國現存最大(佔地180平方米),最重(250噸),保存最完好,鑄造最精美的銅殿,這是我國的一件國寶,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金殿是道教中正一道教派的道觀。殿中供奉着真武帝君銅像,高1.5米,披髮跣足、仗七星劍、執七星旗,着黑衣、踏龜蛇。真武大帝又稱玄武。相傳在黃帝時期,淨樂園善勝皇后夢遊御花園,吞下陽光後十四月,三月九年級時左脅裂開產下太子,頓時瑞雲繚繞,異香芬芳。太子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受玉清聖祖點化前往太和山修煉,成道後被玉皇冊封為“鎮天玄武大將軍”,統領北方。而真武修煉的太和山也被改稱為武當山,取“非真武不足以當此山”之意。傳説在周武王伐封的戰爭中,真武大帝降服了變化為蒼龜、巨蛇的.水火二魔,歸降後的龜蛇屢立戰功,被玉皇封為“太玄水精黑靈尊神”和“太玄火精赤靈尊神”,隨真武調用。殿中真武兩旁龜將勇猛威嚴,蛇將氣字軒昂。一旁有金童持卷、玉女捧印。道教諸神仙都有作為侍從的金童、玉女。而真武的金童玉女特指周公和桃花女。周公以佔封為生、開業三十年從無差錯。自從遇上桃花女卻屢屢不靈,周公知道桃花女功業不淺,然而心中不服,託人説煤將其娶回家中作兒媳準備慢慢收拾。誰知一害再害無一成功,弄得狼狽不堪。真武大帝出面結束其恩怨復歸天位,從此他們就當了真武帝的聽差兼祕書,掌握法寶、符印,書記三界神仙的功過善惡,成為真武大帝的得力助手。銅殿柱上有聯讚道“威武鎮南滇,七星耀處河山朗;神靈終北極,一劍飛來海宇清”。銅殿前後各有一匠,前書“南無量壽佛”,後題“北極玄武”一佛一道。佛道結合,又為金殿一奇。銅殿外有左右相對兩個銅亭,內奉水、火二將。在殿右前方有一條高10米的銅製旗杆,上懸“日月七星鎖山旌”。七星銅旗高懸,象徵北極玄天“普護”生靈。旗上鑄有“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旗周圍有二十八宿。什麼是二十八宿呢?早在遠古時候,人們將天上的星辰分為二十八個羣落稱“二十八宿”,按它們位置分為東西南北四個羣落,每方為七宿,根據這些星辰排列的形狀想象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玄是龜、武是蛇),稱為“四象”。“四象”被玉皇封為鎮守四方的大神。旗子上端有日月,旗中是北斗七星,整個銅旗為鏤空鑲嵌。七星旗的建築年代早於現在的銅殿,是陳用賓建築第一個銅殿時鑄造的。

金殿導遊詞 篇4

金頂最首要的構築物就是金殿了,左邊是籤房,右邊是香房。金殿是武當山的英華。明成祖對金殿的體諒可以説是無微不至,從金殿構件鍛造到護送安裝等每個環節,他都親身佈置。工匠們按其“冶銅為殿,重檐疊拱,羽飛瓦立,玄帝金像,閣下靈官、玉女、捧劍執旗天將”的詔書,在北京將所有構件鍛造成往後,於永樂十四年(1416年)九月初九下“敕都督何浚”詔書:“今命爾護送金殿船隻至南京,沿途船隻務要警惕審慎。遇天道晴明,風水順遂即行。船上要異常清算潔淨。故敕。”構件由運河經南京溯長江、漢江,一向被護送到武當山,然後插榫、焊接安裝。

那麼,明朝工匠們是奈何把這些銅鑄構件拼接安裝在一路,形成整體宮殿的呢?據專家説明,他們回收了一種至今已失傳的工藝要領。工匠們在天柱峯頂,把水銀加熱熔解到必然温度,再將金子錘成金片扔到加熱的水銀中逐步沉澱,然後在用木炭輕輕攪動水銀,金子在沉澱的進程中與水銀產生化學回響,就形成了金泥。工匠們取金泥塗在金屬構件卯榫組接部位。最後,架起炭夥烘烤,使金泥中的水銀揮發,只留下純金。這樣,金子便堵住了各部件的接口誤差。現在,金殿仍絲毫看不出任何焊接的陳跡。可見,工藝相等精深,到達了明朝代銅鑄藝術的最高地步。金殿高5.54米,寬4.4米,進深3.15米,殿頂脊上有獸頭、龍、鳳、海馬、天馬、神仙等吉利物。殿身刻成木頭的門窗情勢,很是傳神。金殿有12根銅柱,有148根外護欄,是雲南的公眾奉獻的。

金殿坐落在須彌座崇台上,殿前裝飾精雕石欄院子,是由平滑精緻的石材疊砌而成,以整塊紫色紋石墁地,台附近繞以統一石質鐫刻的蓮花柱飾欄。歷經600年來一向以“玉石院子”著稱。溘然有一天,中國旅遊地質學研究會會長、構築地質學家陳安澤傳授對這座五顏六色、做工風雅,被觸摸的光油油、滑溜溜,勝過天宮瑤台的崇台和須彌座考據後,斷言此“玉石”是竹葉狀化石和三葉蟲化石,距今約5億年,像這樣的化石作為古構築原料,在我國尚屬有數。可謂,千古一絕。(這麼大的化石是從何而來?有是怎麼搬上山的呢?)金殿內里正中這尊銅像就是真武大帝,肅靜偉岸;雙方是金童玉女,閒雅蕭灑;背後是捧劍執旗二將,勇猛威嚴。殿內金匾上刻“金光妙相”四字,是清朝康熙天子手書。“金光妙相”歌詠玄天天主聖容色澤照人,婉轉藴藉地鼓吹武當玄門高妙莫測,妙不行言,含有清王朝與真武神同存,讓世襲家業永昭萬世之義。

金殿及塑像都是國度一級文物,很是貴重,僅僅是每平方米所含黃金就有7.44兩,歷經400年汗青風霜仍舊榮耀光輝燦爛。關於金殿,有許多神奇的傳説與真實的故事。一盞油燈從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點燃,無論風多大,老是火苗熊熊,不搖不擺,長明不滅,一向連續到此刻。600多年沒有熄過一次。這盞神燈就供奉在金殿的供桌上,它就是《西遊記》中孫悟空參拜武當山,向蕩魔天尊玄武大帝告急的那顆定風仙珠下的神燈。到底是定風仙珠鎮住了山風,照舊其餘緣故起因保住了神燈五百多年長明不滅呢?現實上是金殿結構奇妙,密不通風,形不成對流,燈天然不會滅了。

金殿導遊詞 篇5

進園門,穿過近華浦,攬勝閣壯麗崇宏,樓檻軒敞;新修的懷古廊縈紆迴折,檻外銀水玉山;湧月亭和觀稼堂樹木掩映,花叢環繞,最宜月夜聞笛。觀稼堂邊花壇裏,英國伊麗莎白女王二世栽下的玫瑰花爭芳吐豔。彩雲崖假山幻奇、玲瓏嵌空;溯洄洲四面環水,秀坪如茵。過燕語橋繼續西行,積波堤壓浪卧波,而大觀樓則聳立於前,更有那古今傳頌的“天下第一長聯”,使人留步觀瞻。

清乾隆年間自稱“萬樹梅花一布衣”的`寒士孫髯翁所撰180字長聯,一掃世人俗唱,藴涵了深厚的社會歷史內容,驚動一時。今存大觀樓長聯有兩幅。一幅是與孫髯翁同時的昆明名士陸樹堂用行書體書寫刊刻,掛在大觀樓二樓。另一幅則是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雲貴總督岑毓英託趙藩書寫,請工匠刊刻後掛於樓下,即今藍底金字聯,長聯繫木製,為覆瓦形。上下聯各90字,字系顏體楷書,剛勁圓潤,頗具功力。長聯曰: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赴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歎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楝,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於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金殿導遊詞 篇6

坐落於昆明市東北方的金殿,是昆明市一個著名的名勝古蹟。它修建於清初明末時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1991年曾重建過,1995年竣工。在中國漫長而輝煌的歷史長河中,它早已舉世聞名。

今天,我就和學校的同學,懷着萬分崇敬的心情,遊覽了金殿。

金殿的總體平面佈局,大致分為南和北兩個大區。南區,包括了入口的大殿門和緩長的石階;北區,包括了鐘樓、鸚鵡園、草坪等。

我們順着緩長的階梯一直走,來到了吳三桂的尊像前。我仔細瞻仰了這座尊像,才知道,這座尊像是多麼的高大與雄偉;吳三貴是多麼奔放與豪邁。

瞻仰過吳三桂的尊像後,我們有順着小路往裏走,道路兩旁栽種着許多松樹,這些松樹挺拔而高聳,就像兩排士兵為我們護航。

走着走着,發現了前面有一個高大、雄偉的建築,活似一個將軍站在那裏。走進一看,原來是“鐘樓”。

鐘樓裏有一口大鐘,必須上三樓才能看得見鐘頂。鍾雖然大,但卻是橫掛在半空中的,這確實有點危險。不過這為金殿增加了幾分神祕的色彩。

然後我們又來到草坪,再草坪上,我們尋了寶、打了仗、吃了飯、做了遊戲……真是其樂融融。

終於要返回學校了,我又一次去瞻仰了“吳三桂”。我在尊像前,像在戰爭中犧牲的吳三桂和士兵們默默致敬。

金殿導遊詞 篇7

今早,鬧鈴還沒響我就醒了,睜開朦朧的睡眼,看一看錶,時間才六點鐘。這時廚房裏傳來叮叮咚咚的聲音,爸爸媽媽已經在為我做午餐了,我急忙穿好衣服起牀準備東西,我為什麼這麼急呢?因為今天學校要組織我們去金殿春遊。

我早早的就來到學校外面,只見有好多同學已經等在大門口了,大家的書包都鼓鼓的,每個人臉上都洋溢着燦爛的笑容,不用説大家的內心一定和我一樣激動和期待。

我們乘坐公交車來到金殿,一進大門就看到蒼翠的林間,一條長長的石階順山而上,宛如一條青龍盤旋在山間,常年守護着這裏的一草一木。

我們在導遊的帶領下,沿着這蜿蜒而陡峭的石階向山頂攀爬,開始大家還覺得比較輕鬆,一路上有説有笑。不知走了多少級台階,我便只聽到同學們的喘氣聲和零星的報怨聲,大家有的手腳並用,有的相互幫忙,你拉我一把,我拉你一把,艱難的向前行進。有一些體力好的同學已經和大家拉開距離,正坐在半山的石凳上休息。

我也喘着粗氣緊跟着大家,生怕自己會掉隊,心裏想着怎麼還不到目的地,這樣大家就可以停下來休息,腳就不聽使喚了,好像有一個大大的石塊壓在身上,一點力氣也使不上來。看着大家都在努力的向上走着,我有什麼理由要停下來呢,於是我咬咬牙,調整好呼吸,又一步一步的緩慢向前攀去。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和大家一起到達了目的地,回頭看看山下,這些石階也不過如此嘛,全都被我踩在了腳下,成了我的“手下敗將”!這就像我們平時的學習一樣,只要腳踏實地的打好基礎,克服重重困難,那麼你離收穫就不遠了。

金殿導遊詞 篇8

金殿風景區位於昆明市東郊的鳴鳳山麓,距市區8公里,初建於明萬曆年間,明崇禎十年(1637)銅殿遷賓川雞足山,清康熙十年(1671)平西王吳三桂重建現存這幢重檐歇山式真武銅殿,銅殿重250噸,是中國最大的銅建築,它比北京頤和園萬壽山的金殿保存完整;比湖北武當山金殿規模大,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純銅鑄殿,銅殿在驕陽下殿宇熠熠生輝,耀眼奪目,故人們稱為金殿,是中國重點保護文物。

金殿自鼎建至今已380多年,現存鳴鳳山金殿,是清初吳三佳重建的。殿樑上還留有“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十有門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築”等字樣。 吳三桂在鎮壓農民起義後,率師進踞昆明,重建金殿。現在金殿大梁上尚可看到“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即十月)六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築”銅鑄字樣。裏面的佛像、匾聯、樑柱、層面、門窗、盤龍、裝飾等均用銅鑄成。金殿的階梯、地板、欄杆均是別緻的大理石鑲砌。整個殿宇宏偉莊嚴,美觀大方。

清代歷朝,太和宮屢遇地震兵燹,但屢獲修繕。最大的一次劫難是在文革。殿宇坍塌,神像搗毀,太和宮滿目荒蕪,不堪回顧。直到1999年,為了迎接昆明世博會,才對太和宮進行了全面整修。太和宮歷盡滄桑,真武帝幾遭興廢。

金殿天門

從山麓迎仙橋起步,過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便到高達1000多米的平台之上,眼前是一座古堡式的建築,城牆上有城樓、垛口,城內有太和宮,宮門上嵌着“櫺星門”三個金字,門扉上楹聯寫着“上谷龍飛,無雙玉宇無雙地;東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雲”。

金殿

進入門內,即能看到我國現存最大的純銅鑄殿——金殿。它的樑柱斗拱、覆領鰲脊、寶頂飛檐、匾額楹聯、供桌神像、瓶爐器皿等,全部用銅鑄成,重二百餘噸。殿高6.7米,寬深為6.2米,殿身立圓柱16根,殿壁為36塊雕花格扇加坊拼成,鑄造細緻,結構複雜。殿中供鎏金神像5尊,中為真武帝君,側塑金童玉女,兩旁有水火兩將。銅殿坐於高高的大理石丹陛上,四周圍以兩層石制欄杆,金碧輝煌,有如金鑾寶殿。殿台階下有侍亭兩座,左面另立一10米高的刁斗杆,杆上升起一面七星皂旗。旗杆、旗鬥、旗子也用銅鑄成。銅旗為三角形,犬牙邊,旗周圍有二十八宿、旗上端有日月;旗中有北斗六星,整個銅旗均為鏤空鑲嵌;旗面上雕刻有“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12個銅字。

鐘樓

金殿風景區後山建有三層三十六翼角二十九米高的鐘樓,三樓穹頂下,懸掛明永樂二十一年(1432)所鑄的大銅鐘,鍾高3.5米,口徑周長6.7米,重達14噸,為雲南省最大的古鐘,此鍾原懸於昆明城南麗門面的宣化樓上,1953年拆城樓移至古幢公園,近又移至“金殿”公園。

園林植物園

金殿建有500畝的鐘樓園林植物園,已建成茶花園、杜鵑園、木蘭園、薔薇園、温室區等十個園區,引種園林植物20xx餘種。金殿名勝區是融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為一體的特色旅遊景點。在殿後側,有粗逾合抱的山茶一株和紫薇兩株,相傳為明代所種,每年春節前後,數千朵茶花怒放,花紅似火。

殿外築有城牆、城門、城垛。城上有樓。

金殿導遊詞 篇9

太和宮金殿,又名銅瓦寺,坐落在昆明城東北郊鳴鳳山,俗名鸚鵡山。鳴鳳山原名相度山,明萬曆年間始創太和宮金殿以後,改稱鳴鳳山,系明代以來雲南著名的道觀風景名勝區。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舒藻《重修太和宮碑記》詳細記載了太和宮創建的歷史:“滇南苴蘭(昆明)會垣東關外,距城十五里許,有山鳴鳳,又俗名鸚鵡山。前明萬曆壬寅年(1620xx年),道士徐正元叩請雲南巡撫陳公用賓,會同黔國公沐公昌祚,右都督沐公睿,御使劉公會於是山之巔,仿照湖廣武當山七十二峯之中峯修築紫禁城,冶銅為殿,鑄供真武祖師金身。名其宮曰‘太和’,亦仿照武當山中峯宮名也。其時並建三元、環翠二宮,所供聖神仙佛,各有專司,瞻拜者歷歷可溯。而其殿宇,概以‘太和宮’統之。其地左挹華山之秀,金馬騰輝;右臨昆海之濱,碧雞煥彩,洵為滇南一勝境也。鄉人稱之或曰金殿,或曰金頂,任其信口而出耳。”

這段碑文依據史料,敍述了仿湖北武當山始創昆明太和宮金殿的時間、創始人、冶銅為殿、供奉真武金身的道觀規模,以及鳴鳳山的山勢。明萬曆三十年(1620xx年)道士徐正元“叩請雲南巡撫陳用賓”,陳用賓會同黔國公沐昌祚、右都督沐睿、御使劉會,同登鳴鳳山巔,商定仿武當山中峯興建太和宮。這與明萬曆甲辰年(1620xx年)正月太和宮創始人陳用賓所撰《鼎建太和宮記》是一致的。舒藻的碑記用白話敍述,通俗易讀。陳用賓的碑記文言紀事,不容易讀。

舒藻碑文中所説:“其時並建三元、環翠二宮”一段不準確。其實創建太和宮前七年,就已建“環翠宮”。陳用賓撰《環翠宮記》稱:“餘撫滇之三年,命官於鳴鳳山建環翠宮,其中為閣,祀呂師(呂洞賓),殿有二,王、陶天君,何、柳二仙並祀閣上。” 陳用賓,福建晉江人,明進士,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以右僉都御使巡撫雲南。陳用賓“撫滇之三年”,即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他“命官於鳴鳳山建環翠宮”。萬曆三十年(1620xx年)“叩請”陳用賓興建太和宮金殿的“道士徐正元”,就是環翠宮的道士。

正如陳用賓《鼎建太和宮記》所述:“及撫滇之九年”,即萬曆三十年(1620xx年),陳用賓“偕卜勝東城,相度山原間幾一舍許無當者,延佇環望,真氣英英,連蜷環翠宮左,捫蘿視之,適彩雉從中盤起,玉局宛然,無亦光嶽之閟有待歟?” 陳用賓偕沐昌祚、沐睿、劉會等登相度山,卜勝選址,已見山勢“連蜷環翠宮左”。這清楚説明,明萬曆三十年陳用賓為太和宮選址時,已有環翠宮。太和宮金殿、三元宮於明萬曆三十年(1620xx年)動工興建,“始事竣工,俱以王正之月,甫一載而繕定”。“萬曆甲辰(1620xx年)歲春正月吉旦”,陳用賓撰立《鼎建太和宮記》。

民間傳説陳用賓曾在鳴鳳山“三遇呂洞賓”,是呂仙引示他鳴鳳山是“洞天福地”,所以他“撫滇之三年”即“命官於鳴鳳山建環翠宮”,“其中為閣祀呂師”。環翠宮建成後,陳用賓曾撰楹聯:

春夢慣迷人,一品朝衣,誤了九寰仙骨,雞鳴紫陌,馬踏紅塵,軍門向那頭跳出?

空山曾約伴,七閩片語,相邀六詔杯茶,劍影橫天,笛聲吹海,先生從何處飛來!

陳用賓身居雲南“軍門巡撫”,既迷戀官場“一品朝衣”,又嚮往道教“九寰仙骨”,矛盾的心情,只有請問“劍影橫天,笛聲吹海”飛來的呂仙人,他該“向那頭跳出”?

陳用賓《建太和宮記》開頭有這樣一段話:“考玄帝天乙之精,乘玄枵當帝座,跡最著於太和,貞觀而還,代能尊祀。我成祖文皇帝穆有遐思,式廓其制,千古讓隆焉……”説是真武玄帝系“天乙之精,乘玄枵當帝座”,真武神蹟,太和山(即武當山)最著名。從唐貞觀年間以來,世代尊祀。明成祖朱棣崇信真武,敕令大修武當山,千古隆重奉祀真武。武當山有“真武神,永樂像”的傳説,以後天下真武宮都按這“永樂像”塑真武。

明崇禎十年(1637年)金殿移到賓川雞足山,史志碑記所載是一致的。明崇禎十年(1637年)雲南巡撫張鳳翮將銅殿移到賓川雞足山天柱峯。天柱峯為此又稱“金頂”。雞足山銅殿毀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掃四舊”期間。張鳳翮移銅殿時,太和宮銅殿的基座、下層平台砂石浮雕欄杆未拆,保存至今。

清康熙年間重建鳴鳳山太和宮銅殿,“範銅至五百餘萬之多”(250噸)。1980年清洗銅殿煙塵污垢時,發現銅殿正樑上通體被煙垢覆蓋的銘文,樑中間的字被藻井遮蓋,我爬上去看是“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築”。銘文證實清康熙九年(1670年)吳三桂修葺太和宮,重建真武銅殿,銅鑄神像,豎“銅幡竿十餘丈,亭亭特立”。康熙十年(1671年)十月十六日竣工落成。因吳三桂康熙十二年(1673年)舉兵反清,故方誌碑記只稱“清康熙九年重鑄”,迴避是吳三桂重鑄銅殿。

吳三桂重建真武銅殿後,鑄了一口“七星寶劍”懸掛在銅殿內,這就是碑記中所載真武“慧劍高懸,常伏魔而制怪”。吳三桂又將其使用過的一把木柄大刀,重12斤(6公斤)留在太和宮,以炫耀其武威。

銅殿正面,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年)雲貴總督王繼文書懸“南無無量壽佛”銅匾。“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不少人感到疑惑,一代名儒的雲貴總督,為什麼在真武道宮掛佛教匾?武當山記載,永樂十四(1420xx年)武當天柱峯頂建真武銅殿時,峯巔咫尺地盤上已有佛教無量壽佛殿,佛道互不相讓。得知建銅殿是聖上旨意,佛家折中,“讓地不讓佛”,真武殿上掛“無量壽佛”匾,朝拜真武同時,也頌“南無無量壽佛”。鳴鳳山太和宮仿武當山中峯興建,王繼文依據武當山典故懸匾。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二天門碑記》記載了清代昆明兩次地震的情況:“乾隆年間,滇省地震,星旗救劫,厥有靈徵”。這次地震影響不大。道光“十三年(1833年)七月二十三日,滇地大震,復得殿宇牌坊,客座茶房,震搖摧壞。”太和宮更大的劫難是咸豐年間,太和宮毀於兵燹,三元宮化為灰燼。每一次損壞後,都不同程度地進行了修繕。其中,光緒十六年(1890年)至光緒三十一年()前後十五年間,太和宮住持李明清勸募“縉紳王熾、餘安轉稟督辦雲南礦物、前巡撫唐公炯,倡鑄銅一萬斤,並遍約同人,量力捐助。鑄造亭子、侍座神像、格扇瓦片,並重修山門、牌坊、殿宇,眾作新之。”

太和宮金殿於1950年軍事接管,定為“昆明市金殿名勝區”。先後隸屬文教局、建設局、文化局、園林局管理。1966年“文化大革命”“掃四舊”期間,各殿泥塑神像被破壞,殿宇坍塌,荒煙蔓草。1968年又將太和宮劃屬昆明力車胎廠作宿舍,1970年由昆明市城建局收回。

粉碎“四人幫”以後,逐年修復古建築,重建雷神殿、老君殿、三豐殿,翻修三座天門、櫺星門,新建長廊亭台,局部維修明代城牆。1983年興建山巔鐘樓,保護原昆明城宣化樓之明代永樂大鐘。

1983年至1991年,在鳴鳳山東面、南面新徵土地273畝,興建佔地500畝規模的“昆明園林植物園”。園林植物園分為十二個專類花卉園區茶花園、温室花卉區、杜鵑園、水景園、木蘭園、薔薇園、竹類植物園、裸籽植物區、珍稀瀕危植物區、造園示範區、鸚鵡園(盆景區)和雪松草坪園。省、市政府先後投資達800餘萬元。

為迎接1999年在昆明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1997年至1999年,市政府先後在鳴鳳山金殿投資20xx萬元,全面維修太和宮古建築羣,整修鐘樓,開闢鐘樓旅遊服務區,興建大型觀賞温室,新建杜鵑精品園,開發蘭圃和蕨類植物園,重建秋園餐廳,改造旅遊招待所,重建園內旅遊廁所。在金殿自籌資金興建“中國金殿博覽苑”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金殿青銅文化旅遊景點……這次整治修建,為太和宮金殿創建四百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修葺和興建。金殿名勝區1999年躋身雲南省一流風景名勝區。

金殿導遊詞 篇10

太和宮金殿,又名銅瓦寺,坐落在昆明城東北郊鳴鳳山,俗名鸚鵡山。鳴鳳山原名相度山,明萬曆年間始創太和宮金殿以後,改稱鳴鳳山,系明代以來雲南著名的道觀風景名勝區。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舒藻《重修太和宮碑記》詳細記載了太和宮創建的歷史:“滇南苴蘭(昆明)會垣東關外,距城十五里許,有山鳴鳳,又俗名鸚鵡山。前明萬曆壬寅年(1602年),道士徐正元叩請雲南巡撫陳公用賓,會同黔國公沐公昌祚,右都督沐公睿,御使劉公會於是山之巔,仿照湖廣武當山七十二峯之中峯修築紫禁城,冶銅為殿,鑄供真武祖師金身。名其宮曰‘太和’,亦仿照武當山中峯宮名也。其時並建三元、環翠二宮,所供聖神仙佛,各有專司,瞻拜者歷歷可溯。而其殿宇,概以‘太和宮’統之。其地左挹華山之秀,金馬騰輝;右臨昆海之濱,碧雞煥彩,洵為滇南一勝境也。鄉人稱之或曰金殿,或曰金頂,任其信口而出耳。”

這段碑文依據史料,敍述了仿湖北武當山始創昆明太和宮金殿的時間、創始人、冶銅為殿、供奉真武金身的道觀規模,以及鳴鳳山的山勢。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道士徐正元“叩請雲南巡撫陳用賓”,陳用賓會同黔國公沐昌祚、右都督沐睿、御使劉會,同登鳴鳳山巔,商定仿武當山中峯興建太和宮。這與明萬曆甲辰年(1604年)正月太和宮創始人陳用賓所撰《鼎建太和宮記》是一致的。舒藻的碑記用白話敍述,通俗易讀。陳用賓的碑記文言紀事,不容易讀。

舒藻碑文中所説:“其時並建三元、環翠二宮”一段不準確。其實創建太和宮前七年,就已建“環翠宮”。陳用賓撰《環翠宮記》稱:“餘撫滇之三年,命官於鳴鳳山建環翠宮,其中為閣,祀呂師(呂洞賓),殿有二,王、陶天君,何、柳二仙並祀閣上。”陳用賓,福建晉江人,明進士,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以右僉都御使巡撫雲南。陳用賓“撫滇之三年”,即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他“命官於鳴鳳山建環翠宮”。萬曆三十年(1602年)“叩請”陳用賓興建太和宮金殿的“道士徐正元”,就是環翠宮的道士。

正如陳用賓《鼎建太和宮記》所述:“及撫滇之九年”,即萬曆三十年(1602年),陳用賓“偕卜勝東城,相度山原間幾一舍許無當者,延佇環望,真氣英英,連蜷環翠宮左,捫蘿視之,適彩雉從中盤起,玉局宛然,無亦光嶽之閟有待歟?”陳用賓偕沐昌祚、沐睿、劉會等登相度山,卜勝選址,已見山勢“連蜷環翠宮左”。這清楚説明,明萬曆三十年陳用賓為太和宮選址時,已有環翠宮。太和宮金殿、三元宮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動工興建,“始事竣工,俱以王正之月,甫一載而繕定”。“萬曆甲辰(1604年)歲春正月吉旦”,陳用賓撰立《鼎建太和宮記》。

民間傳説陳用賓曾在鳴鳳山“三遇呂洞賓”,是呂仙引示他鳴鳳山是“洞天福地”,所以他“撫滇之三年”即“命官於鳴鳳山建環翠宮”,“其中為閣祀呂師”。環翠宮建成後,陳用賓曾撰楹聯:

春夢慣迷人,一品朝衣,誤了九寰仙骨,雞鳴紫陌,馬踏紅塵,軍門向那頭跳出?

空山曾約伴,七閩片語,相邀六詔杯茶,劍影橫天,笛聲吹海,先生從何處飛來!

陳用賓身居雲南“軍門巡撫”,既迷戀官場“一品朝衣”,又嚮往道教“九寰仙骨”,矛盾的心情,只有請問“劍影橫天,笛聲吹海”飛來的呂仙人,他該“向那頭跳出”?

陳用賓《建太和宮記》開頭有這樣一段話:“考玄帝天乙之精,乘玄枵當帝座,跡最著於太和,貞觀而還,代能尊祀。我成祖文皇帝穆有遐思,式廓其制,千古讓隆焉……”説是真武玄帝系“天乙之精,乘玄枵當帝座”,真武神蹟,太和山(即武當山)最著名。從唐貞觀年間以來,世代尊祀。明成祖朱棣崇信真武,敕令大修武當山,千古隆重奉祀真武。武當山有“真武神,永樂像”的傳説,以後天下真武宮都按這“永樂像”塑真武。

明崇禎十年(1637年)金殿移到賓川雞足山,史志碑記所載是一致的。明崇禎十年(1637年)雲南巡撫張鳳翮將銅殿移到賓川雞足山天柱峯。天柱峯為此又稱“金頂”。雞足山銅殿毀於1966年“___”“掃四舊”期間。張鳳翮移銅殿時,太和宮銅殿的基座、下層平台砂石浮雕欄杆未拆,保存至今。

清康熙年間重建鳴鳳山太和宮銅殿,“範銅至五百餘萬之多”(250噸)。1980年清洗銅殿煙塵污垢時,發現銅殿正樑上通體被煙垢覆蓋的銘文,樑中間的字被藻井遮蓋,我爬上去看是“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築”。銘文證實清康熙九年(1670年)吳三桂修葺太和宮,重建真武銅殿,銅鑄神像,豎“銅幡竿十餘丈,亭亭特立”。康熙十年(1671年)十月十六日竣工落成。因吳三桂康熙十二年(1673年)舉兵反清,故方誌碑記只稱“清康熙九年重鑄”,迴避是吳三桂重鑄銅殿。

吳三桂重建真武銅殿後,鑄了一口“七星寶劍”懸掛在銅殿內,這就是碑記中所載真武“慧劍高懸,常伏魔而制怪”。吳三桂又將其使用過的一把木柄大刀,重12斤(6公斤)留在太和宮,以炫耀其武威。

銅殿正面,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年)雲貴總督王繼文書懸“南無無量壽佛”銅匾。“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不少人感到疑惑,一代名儒的雲貴總督,為什麼在真武道宮掛佛教匾?武當山記載,永樂十四(1416年)武當天柱峯頂建真武銅殿時,峯巔咫尺地盤上已有佛教無量壽佛殿,佛道互不相讓。得知建銅殿是聖上旨意,佛家折中,“讓地不讓佛”,真武殿上掛“無量壽佛”匾,朝拜真武同時,也頌“南無無量壽佛”。鳴鳳山太和宮仿武當山中峯興建,王繼文依據武當山典故懸匾。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二天門碑記》記載了清代昆明兩次地震的情況:“乾隆年間,滇省地震,星旗救劫,厥有靈徵”。這次地震影響不大。道光“十三年(1833年)七月二十三日,滇地大震,復得殿宇牌坊,客座茶房,震搖摧壞。”太和宮更大的劫難是咸豐年間,太和宮毀於兵燹,三元宮化為灰燼。每一次損壞後,都不同程度地進行了修繕。其中,光緒十六年(1890年)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前後十五年間,太和宮住持李明清勸募“縉紳王熾、餘安轉稟督辦雲南礦物、前巡撫唐公炯,倡鑄銅一萬斤,並遍約同人,量力捐助。鑄造亭子、侍座神像、格扇瓦片,並重修山門、牌坊、殿宇,眾作新之。”

太和宮金殿於1950年軍事接管,定為“昆明市金殿名勝區”。先後隸屬文教局、建設局、文化局、園林局管理。1966年“___”“掃四舊”期間,各殿泥塑神像被破壞,殿宇坍塌,荒煙蔓草。1968年又將太和宮劃屬昆明力車胎廠作宿舍,1970年由昆明市城建局收回。

逐年修復古建築,重建雷神殿、老君殿、三豐殿,翻修三座天門、櫺星門,新建長廊亭台,局部維修明代城牆。1983年興建山巔鐘樓,保護原昆明城宣化樓之明代永樂大鐘。

1983年至1991年,在鳴鳳山東面、南面新徵土地273畝,興建佔地500畝規模的“昆明園林植物園”。園林植物園分為十二個專類花卉園區茶花園、温室花卉區、杜鵑園、水景園、木蘭園、薔薇園、竹類植物園、裸籽植物區、珍稀瀕危植物區、造園示範區、鸚鵡園(盆景區)和雪松草坪園。省、市政府先後投資達800餘萬元。

為迎接1999年在昆明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1997年至1999年,市政府先後在鳴鳳山金殿投資20__萬元,全面維修太和宮古建築羣,整修鐘樓,開闢鐘樓旅遊服務區,興建大型觀賞温室,新建杜鵑精品園,開發蘭圃和蕨類植物園,重建秋園餐廳,改造旅遊招待所,重建園內旅遊廁所。在金殿自籌資金興建“中國金殿博覽苑”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金殿青銅文化旅遊景點……這次整治修建,為太和宮金殿創建四百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修葺和興建。金殿名勝區1999年躋身雲南省一流風景名勝區。

金殿導遊詞 篇11

大家好!我是莎拉王,你的嚮導。你可以叫我王導。希望有我的熱情服務,你會幸福快樂。

今天,我將帶你領略武當山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道教文化。

現在我們來到南巖,它被認為是三十六塊巖石中最美麗的。武當山的自然景觀與精緻的建築融為一體,在這裏可以得到充分的體現。這座石廟坐落在懸崖上,建於元代,懸崖旁有一條雕刻的龍石樑。石樑深2.9米,寬僅30釐米。上面刻龍,龍頭上面刻香爐,就是著名的“龍頭香”。

接下來我們坐纜車去爬天柱峯,主峯。好了,天柱峯來了。天柱峯海拔1612米,因此被稱為“天一柱”。站在這裏,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七十二峯對着大頂”的壯觀景象。而天柱峯頂上的金壁,就是金殿。金殿是中國最大的鑄鋼金殿,建於永樂十四年。整個金殿沒有一顆釘子,都是鑄起來運上山的。底座非常緊,看起來像一個整體。如你所見,這裏的長明燈從未熄滅,所以山頂空無一人,風很大。為什麼不會被風吹滅?據説就是因為這個沉箱上的“避風仙珠”。

相傳這種仙珠可以壓制山風,防止風吹進寺廟,從而保證神燈的長壽。其實神燈之所以變亮,真正的原因是廟門的所有鑄件都非常精準,可以改變風向,可見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有着高超的智慧和技藝。歷經500多年風雨,金殿依舊輝煌如初。它是中國古代建築和鑄造技術的瑰寶。

下一次就留給大家自己安排了。現在是下午三點,兩個小時後大家會在這裏集合。希望你能在這裏品味到奇妙的建築和美麗的風景。

美好的時光總是讓人懷念,我們今天愉快的武當山之旅就此結束。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再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yunnan/gdyrn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