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雲南導遊詞 >

金殿導遊詞大綱

金殿導遊詞大綱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將去遊覽金殿。金殿坐落在昆明東北郊的鳴鳳山上,這裏古時禽鳥翔集,鸚鵡尢多,人稱鸚鵡山。明代又多有孔雀往飛於此地山林,人們以為是鳳凰,因此這裏又稱為“鳴鳳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鳴鳳山上有許多故事和傳説,到時候我將--給各位講解。

金殿導遊詞大綱

金殿到了,請大家跟我到“鳴鳳勝境”中“尋仙訪道”。從山腳過迎仙橋到達“鳴鳳勝境”石坊,坊背題書“玉虛孔衢”,玉虛指仙境,孔衢指通道,意思是通往天宮聖境的正道。路邊立有“呂祖碑”。上面寫着“唐高風正節呂真人洞路”幾個大字。相傳明朝祟信道教的雲南巡撫陳用賓應夢中神仙指引到此相會,遇到一位用兩口鍋相扣煮芋,繩牽小羊的窮苦老人,只因以貌取人,有眼不識“金鑲玉”,辨不出此人正是八仙之一的呂純陽(呂洞賓),痛失了上天為仙的好機會。痛定思痛,陳巡撫在此建了“迎仙橋”和“呂祖碑”,並認定此地是洞天福地,便修築了著名的金殿道觀。

從迎仙橋到太和宮途經三道“天門”在寬闊的石級兩邊,松柏森森、林濤陣陣,步行其間感到天高、山大、路寬、林深、心曠神怕,如臨仙境。此間意境用一個“放”字便可概括。“迎仙橋”到一天門有七十二級台階,一天門到二天門經二十六級台階,它分別代表着道教的三十六天是,七十二地煞,這一百零八位神仙是玄武大帝的屬下。當你步入天門之時,就進入了真武帝君的法門,三座天門又代表了在大羅天之下,三十三天之上的太清天、上清天和玉清天,這是道家認為的最高境界。攀登石級,經過三天門,只有不畏艱苦、攀登求道,才能進入道家最高仙境。

現在我們到了太和宮。太和宮門外的紅牆上有明代留下的“鸚鵡春深”四個大字,寫得飽滿圓潤、蒼勁有力。因鳴鳳山又被稱為鸚鵡山,山中四季如春,春深似海,所以“鸚鵡春深”就題得恰到好處了。進了太和宮門,一座光彩奪目的櫺星門矗立眼前。大家請看根星門上的對聯:“天台高百尺,東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雲;帝道滿三千,上谷龍飛,無雙玉宇無雙地。”此聯寫景抒情,讚頌了秀麗佳景又頌揚了道家的法力無邊。

櫺星門一般多建於孔廟之內,櫺星指天田星,人們祭祀櫺星以祈五穀豐登。門兩旁有青獅獻瑞、白象呈祥;上端橫匾上題有“洞天福地”。櫺星、青獅、白象以及道教橫匾集中在一起,突出體現了我國寺、觀中佛、道、儒三教共處一地的特點。在此建櫺星門,表現了道家“尊天必尊道,尊道亦尊天”的思想。

沿着兩旁種滿迎春花的小道往前走,望着左右長長的配殿,人行其間,各位一定覺得視線、神情在隨之收斂,有一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覺。這種意境用“收”字便可概括。上完台階,眼前這座青磚所圍的建築被稱作“紫禁城”,是明朝萬曆年間陳用賓所建,迄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細看城磚有大小之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原來,小城磚是道光年間遭地震損壞後修補上去的,而大城磚為明朝始築。城上小樓是供奉魁星的“魁星樓”。城門口右邊是明朝所植“瑪瑙”茶花,花開九芯十八瓣,直徑達七寸。左邊是一株玉立婷婷、花大如斗的白玉蘭。每到花開時節,茶花紅似火、燦如霞,濃裝豔麗;玉蘭花白似玉、潔如雪,淡抹素雅。兩花相映,美不勝收。

進入城門,眼前一亮,好一座古香古色,鍾毓靈秀的金殿,這就是我們今天觀光的核心。金殿並非金造,實乃銅鑄。明清時期,雲南銅產量全國第一,雲南東川等地的銅每年都要運到湖北城陵磯鑄錢。因戰亂道阻,數年生產的銅都未能運出。鸚鵡山道觀道長徐正元呈請世襲黔國公沐昌祚和雲南巡撫陳用賓,模仿湖北武當山天柱峯銅殿的式樣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鑄成了第一座銅殿。銅殿建成之時,輝煌無比,金光耀目,稱為“金殿”。明朝後期,雲南沐氏家運日衰,認為“銅乃西方之屬,能克木(沐)”,竟將其敗勢歸咎於銅殿,於明朝崇幀十年(1637年)將第一座銅殿遷到賓川雞足山。眼前這座銅殿是平西王吳三桂為鞏固自己統治地位,為求助於神道庇佑在清康熙十年(1671年)鑄造的。

各位請看:銅殿下築須彌座式台基,高1.5米,金殿建於兩層石砌台基上,第一層為青石砌就,沙石勾欄,欄上浮雕“二十四孝”圖,第二層是大理石欄,中間是一條雕有龍風雲紋的陛石。獨具匠心的須彌座使金殿更加雄偉高大、莊重威嚴。方形的金殿為仿木結構重檐歇山式建築,殿高6.7米,寬深同為7.8米,四壁由三十六扇格子門組成,上面鑄有龍鳳吉祥、花草魚蟲、雲龍麒麟等圖案,銅殿脊檁上鐫有“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1671年)大呂月(十二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築”。銅殿四角有盤龍石柱襯托,四周由十六根圓柱支撐,斗拱飛檐、龍飛鳳舞、精美無雙。這是我國現存最大(佔地180平方米),最重(250噸),保存最完好,鑄造最精美的銅殿,這是我國的一件國寶,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金殿是道教中正一道教派的道觀。殿中供奉着真武帝君銅像,高1.5米,披髮跣足、仗七星劍、執七星旗,着黑衣、踏龜蛇。真武大帝又稱玄武。相傳在黃帝時期,淨樂園善勝皇后夢遊御花園,吞下陽光後十四月,三月九年級時左脅裂開產下太子,頓時瑞雲繚繞,異香芬芳。太子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受玉清聖祖點化前往太和山修煉,成道後被玉皇冊封為“鎮天玄武大將軍”,統領北方。而真武修煉的太和山也被改稱為武當山,取“非真武不足以當此山”之意。傳説在周武王伐封的戰爭中,真武大帝降服了變化為蒼龜、巨蛇的水火二魔,歸降後的龜蛇屢立戰功,被玉皇封為“太玄水精黑靈尊神”和“太玄火精赤靈尊神”,隨真武調用。殿中真武兩旁龜將勇猛威嚴,蛇將氣字軒昂。一旁有金童持卷、玉女捧印。道教諸神仙都有作為侍從的金童、玉女。而真武的金童玉女特指周公和桃花女。周公以佔封為生、開業三十年從無差錯。自從遇上桃花女卻屢屢不靈,周公知道桃花女功業不淺,然而心中不服,託人説煤將其娶回家中作兒媳準備慢慢收拾。誰知一害再害無一成功,弄得狼狽不堪。真武大帝出面結束其恩怨復歸天位,從此他們就當了真武帝的聽差兼祕書,掌握法寶、符印,書記三界神仙的功過善惡,成為真武大帝的得力助手。銅殿柱上有聯讚道“威武鎮南滇,七星耀處河山朗;神靈終北極,一劍飛來海宇清”。銅殿前後各有一匠,前書“南無量壽佛”,後題“北極玄武”一佛一道。佛道結合,又為金殿一奇。銅殿外有左右相對兩個銅亭,內奉水、火二將。在殿右前方有一條高10米的銅製旗杆,上懸“日月七星鎖山旌”。七星銅旗高懸,象徵北極玄天“普護”生靈。旗上鑄有“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旗周圍有二十八宿。什麼是二十八宿呢?早在遠古時候,人們將天上的星辰分為二十八個羣落稱“二十八宿”,按它們位置分為東西南北四個羣落,每方為七宿,根據這些星辰排列的形狀想象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玄是龜、武是蛇),稱為“四象”。“四象”被玉皇封為鎮守四方的大神。旗子上端有日月,旗中是北斗七星,整個銅旗為鏤空鑲嵌。七星旗的建築年代早於現在的銅殿,是陳用賓建築第一個銅殿時鑄造的。

銅殿兩側各有一株明代紫蔽,已有四百年曆史。紫薇夏初開花,因花期長而紅豔又被稱為“百日紅”。當年吳三桂同陳圓圓遊金殿,當寒冬臘月時,人們在殿外燒火炭,通過銅壁傳熱,室內温度宜人;到三伏盛夏,兩人常坐在紫蔽樹下談笑納涼。

自進入紫禁城,整個空間急劇收縮、人們的視線和注意力全部聚焦於金殿上,一切的景物都作為金殿的襯托和鋪墊,成功地突出了主題,此種意境用個“揚”字便可包括。

銅殿後面這個院落叫“淨樂天宮”。中間修建了供奉太上老君的“老君殿”。迴廊小院中桂花葉茂枝繁,花開時節,滿院飄香。院落建築石基高大、四周用圍牆圍起,一個“抑”字包括了此間意境。

歸結起來,金殿建築羣包括三宮、四門、十大殿。“放、收、揚、抑”四字訣就包含於絕妙的建築佈局藝術中,一放一收、一揚一抑,突出主體,層次分明,創意新穎,有張有弛。

銅殿北側是典型的中式四合院,現闢為金殿文物陳列館。館內陳列着太和宮保存的明清以來的珍貴文物。包括銅器、瓷器、字畫以及真武“伏魔制怪”的七星劍和吳三桂用過的木柄大刀。館外一字排開,有八個石碑,碑上刻有“紫氣東來”、“百鳥朝鳳”、“魁星點鬥”等反映道家思想的字畫。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中國金殿博覽苑”。此苑於1995年建成。苑中仿照我國現存銅殿按1:2比例用珍貴的楠木經仿銅處理建成。它們分別是北京頤和園萬壽山寶雲圖,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重207噸;湖北武當山金殿,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建,80多噸;山西五台山銅殿,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建,50噸;山東泰山金闕,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建,20餘噸。這些金殿設計精美,軒昂巍峨,充分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通過比較,我們也進一步瞭解到昆明金殿在全國銅殿中首屈一指的地位。

參觀完博覽苑以後我們出南門,過長廓,但見滿山的雲南油杉,樹齡均在百年以上。此處樹木蒼翠挺拔,花草鬱鬱葱葱,微風拂來,滿園清香,令人心曠神怕。如沿南側小路進發便可到達“茶花園”。茶花又稱山茶,為雲南八大名花之首,也是昆明市的市花。茶花園內植茶l萬多株,佔地150畝。園中薈萃了雲南、廣西還有華東等地精品名種。如“獅子頭”、“恨天高”、“早桃紅”更為難得的還有號稱茶花皇后的“金花茶”。金殿茶花園佔地面積之大,茶花品種之多,均為全國之冠。每當春寒料峭,滿山遍野山茶怒放,花大如鬥,紅白相間。正所謂“萬紫乾紅,春色滿園”,展示了“雲南山茶甲天下”的風采。

山坡上綠草如茵,遙望草坪上“雙連六角鴛鴦亭”掩映於茂林修竹之間。在小路兩旁,一座座仿青銅雕塑作品映人眼簾,這是金殿公園新建的青銅文化景廊。

早在3000多年前的我國商代晚期,雲南就有了銅礦的開採冶煉技術,開始鑄造和使用青銅器。到了距今2000年前後,從戰國至西漢時期,出現了高度發達的古滇國青銅文化,它是雲南青銅文化的鼎盛時期。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些銅鼓、貯貝器銅笙、銅枕、銅俎就是那個鼎盛時期青銅器的仿製品。我們首先看一看滇王金印。1956年11月,在晉寧石寨山古墓羣的發掘中,發現了一顆陰刻着“滇王之印”四個篆字的金印,重90克,印面邊長2.4釐米見方。上有蛇鈕印把,大家仔細看:蛇首昂起,蛇身盤曲,背有鱗紋,十分生動、精美。這一重大發現,證明了古滇王國存在的歷史事實,也進一步證實了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載的“莊嬌王滇”,以及漢武帝賜“滇王金印”的真實性。大家再過來看,這就是出土於江川李家山古墓中著名的牛虎銅案:一隻兇惡的老虎咬住了牛尾,母牛腹下保護着一隻小牛。它反映了“不畏強暴”和母愛的主題思想。整個銅案構圖新穎,造型完美,重心平穩,動靜統一。這個銅案是古代祭祀時用於放置祭品的器物。據説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看過實物後給了極高的評價,他指出:戰國時期的這件青銅鑄器表明當時的科學特別是力學水平已經十分高超,雕鑄品用後尾的虎與碩大牛頭構成了平衡,而腹下的小牛又降低了銅案的重心,真是妙不可言。“牛虎銅案”堪稱青銅器的珍品,也是雲南青銅文化代表和象徵。奇特而精美的雲南青銅器,有着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遺產寶庫中的奇麗瑰寶。

繼續向前,只見一座金碧輝煌,巍峨挺拔的鐘樓雄峙於鳴鳳山巔,此樓建於1983年,樓高30米,共3層,每層12個飛檐翹角,猶如36只展翅欲飛的“鳴鳳”。樓上懸掛着一口銅鐘,高3.5米,口徑周長6.7米,重14噸,銅鐘上鑄有“大明永樂二十一年歲在癸卯吉日仲春造”距今已有570多年曆史。此鍾原排中國古代大鐘的第三位:第一為北京大鐘寺大鐘,鑄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重46噸,第二為南京大鐘亭大鐘,鑄於明洪武二十一年(1392年)重23噸。到了1989年,經測定,北京鐘樓上的大鐘重63噸為“新鐘王”,它鑄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這樣昆明金殿的大鐘退居第四。此鍾曾懸掛在昆明宣化樓上,用來報警報時。為了更好保護這一文物,政府撥專款修此鐘樓。剛才有一團友提出:為什麼永樂年間有這麼多大鐘?究其原因,在於燕王朱棣借“清君側”而發動“靖難之役”奪得皇位。戰爭中死難的將士百姓無數,明成祖上台後又施行“瓜蔓抄”,濫殺建文帝的文武大臣,受株連死傷者數萬人之多。為穩定人心,鞏固皇位,遂大作水陸道場超度亡靈。永樂大鐘就是那個特殊年代的產物。鍾內外大都鑄滿經咒,據説祭祀祈禱時,每敲鐘一下,就等於念鐘上經文一遍,以此來超度靈魂。上行下效,一時間鑄鐘之風盛行全國。 

各位團友,今天感覺不虛此行吧?郭沫若先生游完金殿後曾賦詩一首,我把它作為金殿之遊的總結:

天門開勝景,不覺道途賒;

金殿千秋業,紅梅幾樹花。

茶香清椅席,鬆籟淨塵沙;

蝶翅迎風舞,山頭日已斜。 

標籤: 導遊詞 金殿 大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yunnan/xjyx4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