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內蒙古導遊詞 >

內蒙古古蹟旅遊導遊詞(精選18篇)

內蒙古古蹟旅遊導遊詞(精選18篇)

內蒙古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

普寧寺是中國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僧侶雲集、香火旺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首批公佈的4A級景區,現為中國北方最大的藏傳佛教活動場所。普寧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世界上最大木雕佛像,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普寧寺是中國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僧侶雲集、香火旺盛,通高27.21米,被載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經過整體維修後,更具宗教藝術的魅力,其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堪稱世界之最。普寧寺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首批公佈的4A級景區,現為中國北方最大的藏傳佛教活動場所。普寧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世界上最大木雕佛像,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普寧寺是乾隆時代修建的第一座寺廟,是一所漢藏結合的寺廟。前半部為漢式,具有漢族傳統佛教寺廟的特徵;後半部為藏式,仿西藏桑鳶寺而建。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築融為一體,結合的相當完美

普寧寺始建於1775年,1961年被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被國務院宗教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寺廟佔地33000平方米,有殿堂、樓閣各類建築29座,帝佛合一的格局,既有金碧輝煌皇家寺廟的宏大規模,又是佛門聖地“曼陀羅佛國世界的中心”。整座寺廟平面佈局嚴謹,以大雄寶殿為界,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是漢族寺廟傳統的伽藍七堂式佈局(伽藍,即寺廟。七堂一般是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建有鐘樓,鼓樓,東西配殿)。後半部是藏式形式,是仿西藏三摩耶廟的形式修建的曼陀羅,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便供奉在主體建築大乘之閣中。20xx年,普寧寺被評為我國首批5A級佛教聖地。

普寧寺位於承德市避暑山莊北部烈河畔,由於寺內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俗稱大佛寺。普寧寺地理位軒適中,建成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佔地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宗教活動的中心。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朝軍隊平定了準噶爾蒙古台吉達瓦齊叛亂。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清政府依照西藏三摩耶廟的形式,修建了這座-寺。普寧寺的修建和取名都表明清政府希望天下永遠太平統一、人民安居樂業的願望。

普寧寺,俗稱大佛寺,始建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普寧”普天下安事羲。

普寧寺的總平面佈局呈縱深對稱式格局,一條明顯的中軸線貫穿南北,主要建築都位於中軸線上。普寧寺的建築風格明顯分為兩部分,前部採用“伽藍七堂”式佈局,後部採用“蔓陀羅’式佈局。

內蒙古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2

孟姜女廟景區坐落於山海關以東6.5公里的鳳凰山上,由貞女祠和孟姜女苑組成。貞女祠始建於宋代以前,明萬曆年間二十二年(1594)主事張棟重修,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宇前有108級台階直通山門,廟上紅色圍牆內有前後兩殿及鐘樓、振衣亭、望夫石等景觀。廟後建有江南水鄉風格的園林觀賞區——孟姜女原及東西配殿,再現我國四大民間傳説之首的“孟姜女的故事”全景。

孟姜女廟是長城文化衍生出的民間民俗文化的產物。初臨孟姜女廟的人,常常會感慨於108級石階深深地寓意,更感歎這小小廟宇歷經千年的頑強“生命力”。廟內前殿供有孟姜女的塑像,隴上橫額“萬古流芳”,兩邊楹聯:“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真實地反映了人們對孟姜女、秦始皇的喜惡之情。譽為“天下第一奇聯”的“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hǎi shuǐ cháo ,zhāo zhāo cháo,zhāo cháo zhāo luò;fú yún zhǎng,cháng cháng zhǎng,cháng zhǎng cháng xiāo。)表面看雖是文字遊戲,卻包含着人生哲理,讓後人產生無限遐想,從中可見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藴和內涵。

1992年9月山海關區政府在孟姜女廟北側根據孟姜女的傳説修建了大型文化園林孟姜女苑。苑內以“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傳説為主線,在觀賞“夜制寒衣”、“萬夫築城”“望夫凹石”“哭倒長城”等二十個場景後,您會更深刻體會到這段動人的愛情故事。 孟姜女廟傳説:

傳説很久以前江蘇松江府有個孟家莊,孟家莊有一老漢善種葫蘆。這一年他種的葫蘆長得非常繁盛,其中一棵竟伸到了鄰居姜家院裏。孟、姜兩家非常交好,於是便相約秋後結了葫蘆一家一半。到了秋天,果然結了一個大葫蘆,孟、姜兩家非常高興,把葫蘆摘下來準備分享。忽聽葫蘆裏傳出一陣陣不孩的哭聲,孟老漢非常奇怪,便用刀把葫蘆切開一看,呀!有個小女孩端坐在葫蘆中,紅紅的臉蛋,圓嘟嘟的小嘴,很是惹人喜愛。姜家老婆婆一看,喜歡的不得了,一把抱起來説:“這孩子就給我吧!”可是孟老漢也無兒無女,非要不可,兩家爭執起來,一時間不可開交。到後來,只好請村裏的長者來斷。長者説:“你們兩家已約定葫蘆一家一半,那麼這葫蘆裏的孩子就算你們兩家合養吧。”於是小姑娘便成了姜孟兩家的掌上明珠,因孟老漢無兒無女,便住在了孟家,取名孟姜女。

斗轉星移,日月如梭,孟姜女一天天地長大了,她心靈手巧,聰明伶俐,美麗異常,織起布來比織女,唱起歌來賽黃鶯,孟老漢愛如珍寶。

這一天,孟姜女做完針線,到後花園去散心。園中荷花盛開,池水如碧,忽然一對大蝴蝶在落在池邊的荷葉上,吸引了她的視線,她便輕手輕腳地走過去,用扇一撲,不想用力過猛,扇子一下掉在水中。孟姜女很是氣惱,便挽起衣袖,探手雲撈,忽聽背後有動靜,急忙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個年輕公子立在樹下,滿面風塵,精神疲憊。孟姜女急忙找來父母。

孟老漢對年輕人私進後花園,非常生氣,問道:“代是什麼人,怎麼敢私進我的後花園?”年輕人急忙連連請罪,訴説了原委。

原來這個年輕人名叫萬喜良,本姑蘇人氏,自幼讀書,潵腹文章。不想秦始皇修築長城,到處抓丁,三丁抽一,五丁抽二,黎民百姓怨聲載道。萬喜良急忙喬裝改扮逃了出來。剛才是因飢渴難耐,故到園中歇息,不想驚動了孟姜女,邊説邊連連告罪。

內蒙古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3

國家地質公園——百里峽 百里峽由三條峽谷組成,全長105華里.峽谷分佈形如鹿角,最外邊一條被稱作 “蠍子溝”:全長25華里,在百里峽景區入口處有一“仙官引路”景點將遊人引進蠍子溝,此溝長達25華里,因溝中遍生蠍子草而得名。該草形如幼桑,如肌膚觸動其葉,頓覺疼痛難忍,但少時即愈。蠍子溝內有“龍潭映月”、“摩耳崖”、“鐵鎖崖”等壯景,令人歎為觀止。

中間的一條峽谷為“海棠峪”:因溝內遍佈海棠花而得名,全長35華里,此處翠壁兀立,叢巒萬仞,直插雲天,令人望而生畏。沿溝遊覽,奇險的“老虎嘴”,狹窄的“一線天”,維妙維肖的“回首觀音”,規模宏大的“下天橋”和“上天橋”等奇絕景觀,使遊人目不暇接。每逢仲夏時節,野生海棠花開滿溝谷,清香四溢。

第三條峽谷被稱作“十懸峽”,因溝內分佈着數十處弧形的懸崖而得名,全長45華里。此溝長達45華里,因峽谷內分佈着十幾處造型各異的懸崖而得名。進入峽谷,“抻牛湖”瀑布、靈芝山“水簾洞”、弧形懸崖形成的“不見天”、令人費解的“怪峯”、峭崖剔透的“雄獅出世”等景點映入遊人眼簾。可謂步步有景、如入童話世界。

三條峽谷全長105華里,故此得名“百里峽”。峽谷內奇巖聳立、絕壁萬仞、草木橫生,千奇百怪的巖溶壯景集雄、險、奇、幽為一體,構成一幅濃墨重彩的大自然“百里畫廊”。

內蒙古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4

美岱召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名靈覺寺,後改壽靈寺。在呼和浩特至包頭公路的北側,東距包頭市東河區約50公里的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村。明隆慶年間(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受封順義王,在土默川上始建城寺。萬曆三年(1575年)建成的第一座城寺,朝廷賜名福化城。西藏邁達裏胡圖克圖於萬曆三十四年來此傳教,所以又叫做邁達裏廟、邁大力廟或美岱召。寺周圍築有圍牆,土築石塊包砌,平面呈長方形,周長681米,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四角築有外伸約11米的墩台,上有角樓。進入泰和門,迎面就是“大雄寶殿”,佛殿的牆壁上,有色彩斑斕的壁畫,生動逼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南牆正中開設城門,並建有城樓,城門上嵌有明代擴建寺廟時刻的石匾額,上題“泰和門”。城內有順義王家族世代居住的樓院,還有供奉傳為儲藏三娘子骨灰的太后殿,骨灰儲藏在殿內的檀香木塔中。殿內有明代繪製的壁畫,畫面上蒙古服飾的人物像中,有傳為阿勒坦汗及夫人三娘子的畫像,為內蒙古召廟壁畫中獨有的一處。

“玻璃殿”為3層樓房,是阿拉坦汗和三娘子接受朝拜的地方。在東北方,有座重歇山頂式建築,這就是“太后廟”,亦稱“三娘子廟”。

內蒙古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內蒙古自治區遊覽。我叫任美靜,願您在內蒙古度過一段美好而難忘的時光。

俗話説: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幸與大家相識,接下來將由我陪同大家,遊覽草原,希望大家能夠通過我走進大草原,瞭解大草原。

大家快來看,在這個綠草如茵的原野,鮮花似錦的世界裏,那些悠哉悠哉、憨態可鞠、成堆成羣的小牛犢,那些珍珠般潔白的羊羣,那些出沒於林間草叢的珍稀野生動物,那婉轉吟唱歡快的鳥兒,還有那些翱翔蒼穹的雄鷹,再現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景色。這裏有着國家野生動物,聞名天下。

大家知道,內蒙古草原遼闊、富饒而美麗,尤其在涼爽宜人的夏秋季節,塞外草原更添風采神韻,藍天白雲,天涯的芳草,蒙古包點點,牧歌 聲聲,羊羣好像白雲在茫茫綠海中 輕飄慢移,內蒙古是個絢麗多姿、極富傳奇色彩的地方,草原六大奇觀構成了獨特的旅遊勝景,別具北國風采,塞外情韻。

好了,我們今天遊覽的內蒙古草原結束了,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做你們的導遊。謝謝!

內蒙古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6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在烏中旗境內,與同和太牧場毗鄰處,有一片由上千座天然石頭組成的石林。石頭有的像靜卧的大象,有的像站立的兔子,有的像奔馳的駿馬,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是經過幾千年的風吹雨蝕而開成的天然景觀,被稱為“塞上奇石林”。石林區周圍是京津地區沙源治理示範園區,地勢平坦,綠草如茵,呈現遼闊草原氣象。

它北靠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圖鎮僅15公里,並直通中蒙邊境甘其毛道口岸和中蒙184公里邊線;東北鄰近希熱廟旅遊區和阿其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東與德嶺山水庫、蒙古大營相鄰、南連烏不浪口抗日烈士陵園;西與海—五公路毗鄰,黑色路面聯通110國道和京包、包蘭鐵路線,交通十分便利。石林區南北長約4公里,東西寬約3公里,佔地面積12平方公里。裏面伴生有馬藺、山丹花、針茅草等200餘種野生植物資源,其間棲息着野雞、野兔、石雞等珍禽30多種。它沒有南方石林那麼嬌小秀美,體現的是北方的粗獷、豪放、蒼茫和遼闊。

四季分明,氣候涼爽是理想的消夏避暑勝地,也是建設草原旅遊風景區的理想場所。曾是《白馬飛飛》、《鐵騎》等多部影視片外景地。塞上奇石林位於烏中旗海流圖鎮南15公里的同和太牧場,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是由上千座奇石組成的天然石林。該景區地勢平坦,緊鄰海流圖至五原公路,曾是《白馬飛飛》、《鐵騎》等多部影視片外景地。

內蒙古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7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哈素海位於呼和浩特西70公里的土默特左旗境內,哈素為蒙古譯音。原名哈拉烏素,意為青水湖,由青色湖水得名。由於順口原因,哈拉烏素簡稱為哈素海。

哈素海面積達30平方公里,最大水深3米,湖內水質肥沃,盛產鯉魚,草魚,鯽魚,蝦、螃蟹等。湖內蘆葦叢生、鳥飛魚躍。岸邊涼亭水榭柳綠成蔭,碧水青山相映成輝,有"塞外西湖"之稱。

置身哈素海,極目遠眺,只見晴空碧水,蔚藍一色,蒲萍叢叢,輕舟點點,你會覺得哈素海宛如已一副淡雅的水墨畫。如果你停舟湖中,看對對歐鳥翻飛底空,羣羣野鴨出沒葦叢,聽遠處高亢聊亮的漁歌,近旁魚躍出水波剌剌的聲響,你會感覺到哈素海像一首詩。

這一切是 美的。當你把這些和流傳在羣眾中的動人傳説聯繫起來是,你覺得哈素海更美。

內蒙古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8

內蒙古赤峯市克什克騰旗位於內蒙古高原東部,大興安嶺山脈南緣,渾善達克沙地東端,是三大地貌區的結合部,有“塞上金三角”之稱。在這兩萬多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彙集了草原、湖泊、林海、沙地、石林等多種自然景觀,被稱作內蒙古風光的“百寶箱”。

阿斯哈圖石林位於赤峯市克什克騰旗。阿斯哈圖是蒙語,漢譯為“險峻的巖石”。它處於大興安嶺餘脈向西部草原過渡的地帶。草原上羣山呈現出典型的丘陵地形地貌特徵,四周險峻,而山頂平緩起伏,冰石林在這平坦的丘陵地帶顯得格外突出。據專家分析,阿斯哈圖石林主要是由冰蓋冰川的創蝕、掘蝕和冰川 融化時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的沖蝕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叫“冰川石林”。

由於第四紀冰川長期的精雕細刻,造就了阿斯哈圖冰石林這一方神祕的獨特的自然風貌,具有華山之險峻,黃山之秀麗,泰山之雄奇。這裏山連着山,峯連着峯,山山各具特色,山山不同,峯峯各異。

阿斯哈圖冰石林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是舉世罕見的“冰石林”。阿斯哈圖石林發育類型很多,形狀千姿百態。有的像“石柱”、“石叢”、“石筍”,有的好似“石塔”、“石牆”,還有的像“秀女望月”、“比薩斜塔”。

阿斯哈圖石林形態多變,很少有雷同形狀,而且渾厚粗獷,在荒野中突兀而立,十分觸目。當地百姓看得久了,看出名堂,於是石林中便有了成吉思汗拴馬柱、神劍石、南天門、神女石、姐妹石等名稱。

阿斯哈圖高山聳立、流水潺潺、奇石怪異、風純木秀,令遊人和攝影愛好者流連忘返。一處石景,從不同的方位觀賞,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在不同的光照耀下,會產生不同的聯想和想象,這時,你會為大自然的偉大和神奇感慨萬千。

內蒙古美林谷生態旅遊區導遊詞二

美林谷生態旅遊區位於喀喇沁旗美林鎮內,從赤茅一級公路可直達景區,西距北京299公里,承德87公里,東距赤峯90公里。美林谷景區總面積90平方公里,是一個自然形成,以原始次生林和亞高山草甸為主體景觀的旅遊度假勝地。

美林谷森林密佈,氣候涼爽,雨量充沛,景色宜人,谷內野獸出沒,百鳥棲息,歷史上就是木蘭圍場的一部分。谷內既有奇峻陡峭的山峯怪石,又有眾多的山泉河流,著名的錫泊河便發源於此。她流經峽谷時彙集了景區內多處泉流,水流量達每秒0.4平方米左右。由於長期地質運動和高山流水的下切作用,該區域形成了19處坡積裙和高山濕地衝積扇,它們環形分佈於背風向的山腳下,水草豐美,鳥語花香。走進這裏,你便有如貼近了大自然的肌膚,聽到了大自然的呼吸,晃如走進了世外桃源。谷內最著名的景區為韭菜樓和滴水壺。自錫伯河源頭沿山而上,進果樹窪,上百花坡,登白樺嶺,過石板天橋,便可見一樓型石峯,峯後大片沖積平原上長年生長着叢叢山韭菜,韭菜樓便因此得名。美林穀風景區由北京美林正大投資集團投資10億元興建,屆時將成為華北地區獨具神韻的自然風光旅遊風景區。

(一)韭菜樓

韭菜樓風景區,位於喀喇沁旗西部與河北省交界處,山形東北平緩,西南陡峭,主峯海拔1860米。由於山高林茂,泉水從山腳處冒了出來,順溝而下,一路上匯聚着其它山泉,形成了滾滾奔騰的河流,這就是錫伯河的源頭。清代,韭菜樓屬木蘭圍場。因為森林茂密、水草豐美,從康熙皇帝開始,木蘭圍場闢為習武狩獵、避暑遊玩場所,現在在韭菜山頂有時還可以見到殘瓦碎陶、箭簇矛頭等遺物。

再往前走是百花坡,這裏盛開的鮮花主要有石竹子花,淺黃色的癩毛子花,還有純紫色的高烏頭花,藍白色的山蘇子花,爭奇鬥豔,奼紫嫣紅。過了百花坡轉過陽坡小窪,看到的是一眼望不到邊的修長挺拔的白樺樹,這就是著名的白樺嶺。

走出白樺嶺,我們看山樑上立着的一塊長有雙耳的奇石,説明韭菜樓的主峯就要到了。從山下仰望,山頂呈平台狀,南北各有一峯,南高北低。北峯腳下的“駱駝石”、“石門巖”、“椅子石”等景觀,與對坡林海中的幾處石丘隔谷相望,天然成趣。

北峯頂部有處醒目的石巖,一東一西,對峙而卧,東巖偉岸奇崛,西巖小巧別緻,上邊有兩個石筍,似一對脈脈含情的戀人在竊竊私語,所以被稱為情侶石。

最美當屬“南樓”風光,走過彎曲的小路,直奔高十幾米、長五十餘米的石峯,就上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天橋”。“天橋”寬不到一米,窄不盈一尺,對人的膽氣既是一種壓抑又是一種挑戰。

過天橋不遠處,在懸崖峭壁上,有一天然洞穴,叫做“鴛鴦洞”,據傳在很多年以前,有一對不甘父母之命的戀人,不畏世俗,攜手逃人這深山,毅然跨過天橋,隱人林間,靠野菜野果在這“鴛鴦洞”內度過一個甜蜜而美好的蜜月。

在距南樓北峯一里之遙的地方。生長着一片片的山韭菜和筒葱,是天然的綠色食品。“韭菜樓”就是因在樓頂似的山巔生長着田園裏的韭菜而得名。

(二)滴水壺

滴水壺景觀掛於美林鄉敖包樑一側的石崖立壁上,高約30米,因雨水滲水積在山腹彙集而成,長年滴水不斷,峭壁頂上一塊壺型巨石凌空懸卧,斜墜如倒水,故得名滴水壺。

滴水壺一年四季,變幻莫測,春秋兩季,滴水不止,一里之處就可聽到叮咚悦耳、有韻有致的滴水聲。夏季的滴水壺最為壯觀,此時滴水壺水量充沛,形成了小瀑布,從崖頂上一瀉而下。這珠璣的組合,水流的跌落,雖沒有“忽聞雷聲殷前川”的雄姿蓋世,卻有“温柔是我力是我”的生動秀美。遠遠望去,潔白水簾,飄飄然然,揚揚灑灑,如綢緞飄舞,如仙袂飄舉,如淑女浣紗,好一幅美妙的水景圖,讓人陶醉。冬季滴水壺則結成數丈冰掛,似壁銀簾,重新迴歸渲泄後的平靜和爆發後的沉默中。滴水壺的四周也充滿生機和驚奇,滴水壺川溝谷狹長,寬約30米,周圍天然次生林資源豐富,針闊樹種繁多,秋霜過後,黃、綠、紫、紅,各色紛呈,絢麗多彩。

內蒙古河套平原(河套灌區)導遊詞三

河套是黃河中上游兩岸的平原、高原地區,因農業灌溉發達,又稱河套灌區。河套平原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一般講的河套平原主要指陰山以南的黃河沖積平原,包括前套平原和後套平原。前套平原主要指內蒙古包頭、呼和浩特一帶的平原,南北朝時稱“敕勒川”,五代時叫“豐州灘”,明朝以後稱“土默川”;後套平原指烏拉山以西至巴彥高勒的平原。廣義的河套平原還包括內蒙古磴口與寧夏青銅峽之間的“西套”,即通常所説的銀川平原。現在,河套平原多指前套和後套平原,而不包括銀川平原。銀川平原和青銅峽以南的中衞平原則合稱寧夏平原。

河套平原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又稱後套平原。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賀蘭山,東至呼和浩特市以東,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爾多斯高原。又稱河套地區。

黃河在此先向東北流,後轉向東流,再折向南流,形成馬蹄形的大彎曲,稱為河套。平原為黃河及其支流沖積而成。東西沿黃河延展,長500千米,南北寬20~90千米。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 。河套平原海拔900~1200米,地勢由西向東微傾,西北部第四紀沉積層厚達千米以上。山前為洪積平原,面積佔平原總面積的1/4,餘為黃河沖積平原。地表極平坦,除山前洪積平原地帶坡度較大外,坡降大多為1/4000~1/8000。可分3部分:賀蘭山以東的稱銀川平原,狼山以南的稱後套平原,大青山以南的稱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

狹義的河套平原僅指後套平原。臨河市位於其核心位置,特別是烏蘭鄉勝豐村就稱為大後套。

廣義的河套平原,還包括寧夏的銀川平原、內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位於巴彥淖爾盟南部。東至烏樑素海,東南至包頭市郊區,南臨黃河,西界烏蘭布和沙漠,北抵狼山。主體部分東西長約180公里,南北寬約60公里,總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呈扇弧形展開。西山嘴以東,烏拉山與黃河之間的狹長地帶,又稱三湖河平原,東西長約70公里,南北寬3一15公里。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略傾斜,海拔1020到1050米。屬大*性氣候,晝夜温差大,地勢乎坦,土地肥沃,可以黃河水自流灌溉。

早在秦漢時期就開始開渠引水,發展農業。

周朝之前,屬於狄人的匈奴人(歸屬存在爭議)生活在河套。春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把版圖延伸到陰山山脈,設立了雲中郡,位於土默川平原東部。秦朝統一中原後,派蒙恬率十萬大軍將匈奴逐出河套,遷徙3萬户到那裏戍邊,設雲中、九原兩郡。秦末移民都返回中原,西漢時,前120xx年,漢武帝派衞青出雲中擊敗匈奴的樓煩、白羊二王,佔領“河間”,即河套。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議在河套築城以屯田、養馬,作為防禦和進攻匈奴的基地。漢武帝接受這一建議,當年即置朔方郡(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和五原郡(今包頭西)。前120xx年置西河郡(今陝西府谷西北)。河套地區還包括之前的雲中郡和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當時的人們引黃河灌溉,當地農業迅速發展,經濟繁榮。

東漢時,歸附漢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之後魏晉南北朝時,河套地區是北方多個政權爭奪的重地。唐朝時這裏被重新農墾,唐詩中有“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詩句。北宋時河套被西夏和遼朝所分別佔有。在元、明、清時,河套以畜牧為主。清朝後期陝西、山西的一部分人遷到塞外,河套地區開始成為西北最重要的農業區。抗戰時期,國軍將領傅作義屯守於此,興修水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這裏的農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清代光緒年問形成八大灌渠。解放後,1951年建成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1975年完成180公里長的總排乾渠(俗稱二黃河),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現共有灌水乾渠5道,排水乾渠13道,支、鬥、毛渠縱橫交錯。河套平原有可耕地960多萬畝,已開墾近500萬畝。盛產小麥、玉米、高粱、糜黍、胡麻、甜菜、酒花、葵花籽等作物,是中國和自治區重要糧、糖基地,被譽為“塞上穀倉”、“塞上江南”。因多年排水不暢,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次生鹽鹼化嚴重,已進行綜合治理。

內蒙古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9

萬部華嚴經塔坐落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東郊的白塔村西南方。

萬部華嚴經塔俗稱“白塔”,據傳説塔是在遼聖宗時(983~1031年)建造的,塔為磚砌的樓閣式,平面呈八角形,七層,通高45.18米。整個塔自下而上收縮很緩,極顯雄偉、莊嚴。塔的下部是一層很高的基座,上有仰蓮瓣,中部有束腰,下有俯蓮瓣;塔的內部有階梯可以達到塔的頂部,每層均有兩個半圓形拱門和兩個方形假門,其它四面都是直櫺窗,窗的中部設有通氣的風眼。塔身的第一層南面拱門上嵌有篆書“萬部華嚴經塔”的匾額。第一、二層各面,門、窗兩側也塑有天王、力士、菩薩等造像,造型生動,衣紋流暢,技法嫻熟,堪稱遼代雕塑藝術中的佳作。第一層塔內原來嵌有金代重修時的捐資碑九塊,現在僅保存有六塊。第三層以上塔身外壁各石門、窗的兩側砌有方形壁柱,塔身的八個角各有一個角柱。塔的樓梯設在塔心內,除一層為一個樓梯外,其它各層都是對稱的二個樓梯。塔的內外壁和塔心設有多層互相交錯搭接的木樑,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木骨體系。

塔內還保存有眾多的金、元、明、清各代的文字題記,有漢文、契丹文、女真文、八思巴文、亦思替非文、畏吾體蒙文和藏文等,其中還有金大定二年(1162年)的題記。這些資料對於研究內蒙古的歷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家文物局)

內蒙古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0

遊客朋友們,歡迎大家來到東烏珠穆沁草原。東烏珠穆沁草原素有“歌海跤鄉”的美譽。這裏是蒙古長調的發祥地,曾經創作出了《寶格達青格斯》、《額日特查幹》等優美動聽、深沉高亢、節奏舒緩的蒙古長調歌曲,世代流傳,至今不衰。這裏還是搏克的故鄉,摔跤健將的搖籃。早在清朝康熙五年(1666),東烏珠穆沁草原上的搏克健兒,就在全國一千多名跤手參加的那達慕大會上一舉奪冠,1940年曾征服過日本相撲名將。百年來,一代代搏克名將,跳着“的伯”(搏克手入場時邊走邊跳的一種儀式),從這裏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東烏珠穆沁旗有着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考證,春秋戰國時代東胡等遊獵部落就活動於此。

元代是該地區的興盛時期,屬嶺北行省濟南王部(合赤温后王封地)管轄地。明代韃靼、奴兒干等部族相爭,後被烏珠穆沁部落佔據。

烏珠穆沁,系蒙古語,意為葡萄山之人。明朝時,元太祖十六世孫陀羅博羅特,由杭愛山徙牧瀚海南,其子博迪阿拉克繼之,其弟之子翁液都喇爾號所部曰“烏珠穆沁”。

東烏珠穆沁旗地大物博,礦產和野生動植物等資源十分豐富,可以説“天上地下都是寶”。它地處中國四大天然草原之一的錫林郭勒草原腹地。這裏牧草品種優良,草原植被達九百種。這裏還盛產烏珠穆沁牛、烏珠穆沁馬、烏珠穆沁肥尾羊和烏珠穆沁白絨山羊等。來到東烏珠穆沁大草原,不做客蒙古包實為憾事一樁。蒙古包內部空間分配十分嚴格,有爐灶區、祭神區、主人區、男人區、女人區之分,而且傢什廚具都有固定的位置,是不可以隨意擺放或移動的。爐灶位於蒙古包的正中央,乃是神聖之所在;祭神區位於爐灶的西北部,因為西北方向是蒙古人所最崇尚的方向,所以就於此擺放神龕,祭祀祖先;主人區位於爐灶北側,一般來客是不能隨便進入的,只有年長者或是尊貴的客人才能被邀請入座,以示主人對客人的尊敬;男人區位於爐灶的西側,這裏擺放一些放牧狩獵的工具;女人區則位於爐灶的東側,主要擺放一些廚具奶具等。

內蒙古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1

朋友們,在阿巴嘎旗廣袤的原野上,有一處神奇的景觀,那就是成吉思寶格都山。阿巴嘎,蒙古語意為“叔叔”。成吉思汗的同父異母弟別勒古台的後裔所部稱阿巴嘎部,清代設為阿巴嘎旗,沿用至今。成吉思寶格都山,是一座草原上的聖山。“聖”在哪裏?“聖”在它那奇特的象形地貌,“聖”在它那深厚的文化,“聖”在它那獨特的民族風情和人文景觀……

水有水的柔情,山有山的偉岸,聖山更有聖山的個性!

成吉思寶格都山景色優美,雄偉壯觀,那山北坡酷似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仰面頭像,輪廓清晰、神態逼真。這座巨山正因為有了這樣一個巧合而讓人歎為觀止。

讓我們聽聽關於成吉思寶格都山的傳説吧:“寶格都烏拉”據傳是成吉思汗在此山祭拜神靈時命名的。“寶格都”蒙古語是“神聖”的意思,“烏拉”就是山的意思,“寶格都烏拉”即為神聖之山。

相傳,成吉思汗當年率部南下討伐乃蠻部。有一天,大雨過後,天空呈現一道美麗的彩虹,成吉思汗正為美麗的彩虹所陶醉,突然發現草原深處出現一個白點,由小到大。他定睛仔細一看,是一匹雪白的駿馬,嘶鳴着向隊伍飛奔而來。白馬臨近隊伍後,騰空一躍,便在成吉思汗面前立住,温和而順從地向他點頭致意。大汗意識到這就是令他魂牽夢縈的神馬,心中非常高興,於是命令部下從戰車上取出一副雕花的馬鞍,親自為白馬備上,然後縱身躍上馬背,率部繼續前行。

隊伍穿過幾十里的丘陵地帶後,出現了一馬平川的大草原。這時,大汗抬頭仰望,湛藍的天空中朵朵白雲彷彿向他微笑,成雙成對的百靈鳥在為他歌唱。他舉目眺望,碧綠的草原上微風習習,鮮花綻放。忽然,遠處一座神奇的山峯映入眼簾,此時神馬也不聽主人號令,嘶鳴着飛奔到山前,閃電般騰空而起,躍到山頂。大汗隨即感到渾身發光發熱,眼冒金星,一股神奇的力量突然湧入全身。大汗下意識地大喊了一聲,頓時狂風四起、地動山搖,他拔劍揮舞,只見飛沙走石、山崩地裂。成吉思汗意識到這是上天賜給了他力量,是這座山激發了他的靈性。他不禁仰天長歎:“我鐵木真就是天之驕子,就是世界的征服者!”眾位將軍見到此情此景無不歡欣鼓舞,俯首祝福。

成吉思汗下令在山下安營紮寨,設立祭壇,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在祭拜儀式上,成吉思汗向蒼天獻上馬奶和整羊,説這座山是登上蒼天的階梯,是大蒙古國的支柱,遂將這座山賜名為“寶格都烏拉”,即“聖山”。周圍40萬大軍齊聲歡呼“成吉思寶格都烏拉”。

成吉思寶格都山從南北兩個方向看都呈四方形,從西面看則呈現高矮不齊的兩座山峯。峯頂上有敖包,高峯上的是旗敖包,矮峯上的是蘇木敖包。從腳下開闊處觀望,自西北向東南,此山卻又宛如一位雍容華貴的婦人。從東南向西北,則儼然一頭凜凜之雄獅。

觀看這座山的最佳位置在其東側。從這裏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頭朝北仰卧的老壽星,他前額開闊,鬍鬚俊美,無論是眼睛、眉毛、鼻子、嘴脣,甚至下頜都清晰可辨,他的頭頂還插着簪子呢。人們説這就是成吉思汗仰面頭像。形態逼真,不怒而威。武纓、頭盔、額頭、眼簾、眼眶、顴骨、鼻樑、人中、嘴脣、下顎、長鬚,明晰能辨,既像是仰卧沉思,又像是與長生天對話。所有來過這裏的人無不驚歎於此山的形似神更似,這就使它贏得了“世界奇觀”之美譽。

聖山周圍地域廣袤,野趣橫生。清澈透明的季節湖依傍在聖山腳下,與它遙遙相望的是天然的梯形火山台地——就是人們平常所説的平頂山。這裏流淌着稀有的火山熔巖礦泉水。聖山的北邊環繞着哈喇土裏木湖,雨水豐沛時,可形成三個湖,好像是祭奠成吉思汗的三尊美酒。朋友們,讓我們好好欣賞一下這座聖山吧。

內蒙古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2

響沙灣旅遊區地處鄂爾多斯達拉特旗境內,距包頭市以南50公里處,以沙漠景觀和響沙奇觀為主要特色,此外,還有沙湖、沙地綠洲、蒙古族風情等景觀。

這裏沙丘連綿分佈,景色壯觀,嫩黃色的沙漠,一望無垠,景區內有東西500米長的沙灣,呈彎月狀,沙丘高度110米,坡度為40度,從沙丘頂部滑下,沙子會發出轟鳴聲,形成著名的“響沙”奇觀,是罕見的自然景觀。除此以外,在這裏騎駱駝、玩滑翔傘等項目都將讓你興奮難忘。

在這裏滑沙,真是件最愜意不過的事了,坐在沙丘上,雙腿前伸,用力下滑時,耳畔會響起“嗡嗡”的轟鳴聲,隨着下滑速度的加快,聲音也越來越響,令人驚異不已。騎駱駝沙海探奇則是另一種體驗,在搖曳不定的駝背上,明麗的藍天、白雲、黃沙都悠遠無邊,讓人有一種神遊物外的不真實感。

內蒙古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3

成吉思寶格都山(成吉思汗聖山)位於內蒙古阿巴嘎旗政府所在地別力古台鎮西北方向45公里處。該山系火山玄武巖地質結構,形成於上新世第三紀。成吉思寶格都山是牧民心中享有盛譽的一座聖山,它海拔1360米,相對高度308米,至今在牧民中仍流傳着許多此山和成吉思汗及其異母弟別力古台的美麗的傳説。相傳公元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把此山確立為祭拜蒼生天的聖山後,親自命名為寶格都山,並主持了隆重的祭敖包儀式,之後百姓稱此山為成吉思寶格都山,也留下了許許多多曾經活動過的遺蹟。寶格都烏拉的名字,據傳是成吉思汗在此山祭拜感悟神靈時命名的。“寶格都”蒙古語是“神聖”的意思,“烏拉”就是山的意思,“寶格都烏拉”即為神聖之山。

相傳,成吉思汗當年率部南下討伐乃蠻部。有一天,大雨過後,天空呈現出一道美麗的彩虹,風和日麗,草原更加壯美。成吉思汗被美麗的彩虹所吸引時,突然發現草原深處出現了一個白點,由小到大。他定睛仔細一看,是一匹雪白的駿馬,嘶鳴着向隊伍飛來。白駿臨近隊伍後,騰空一躍,便在成吉思汗面前立住,温和而順從地向他點頭致意。大汗意識到這就是夢寐以求的神馬,心中非常高興,於是命令部下從戰車上取出一副雕花的馬鞍,親自為白馬佩戴,然後縱身躍上馬背,率部繼續前行。

隊伍穿過幾十里的丘陵地帶後,出現了一馬平川的大草原。這時,大汗抬頭仰望,湛藍的天空中朵朵白雲彷彿向他微笑,成雙成對的百靈鳥在為他歌唱。他舉目眺望,碧綠的草原上微風習習,鮮花綻放。忽然,遠處一座神奇的山峯映入眼簾,此時神馬也不聽主人號令,嘶鳴着飛奔到山前,閃電般騰空而起,躍到山頂。大汗隨即感到渾身發光發熱,雙眼冒出金星,一股神奇的力量突然湧入全身。大汗下意識地大喊了一聲,頓時狂風四起、地動山搖,他拔劍揮舞,只見飛沙走石、山崩地裂。成吉思汗意識到這是上天賜給了他力量,是這座山激發了他的靈性。他不禁仰天長歎:“我鐵木真就是天之驕子,就是世界的征服者!”眾位將軍見到此情此景無不歡欣鼓舞,無不俯首祝福。

觀看這座山的最佳位置在其東側。從這裏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個頭朝北仰卧的老壽星,他前額開闊,鬍鬚俊美,無論是眼睛、眉毛、鼻子、嘴脣,甚至下頜都清晰可辨,他的頭頂還插着簪子呢。人們説這就是成吉思汗仰面頭像。形態逼真,不怒而威。武纓、頭盔、額頭、眼簾、眼眶、顴骨、鼻樑、人中、嘴脣、下顎、長鬚,分明顯現,既像是仰卧沉思,也像是與長生天對話。所有來過這裏的人無不驚歎於此山的形似神更似,這就使它贏得了世界奇觀之美譽。

傳説此山是成吉思寶格都山祭祀蒼天的地方,相傳成吉思汗在敖包前,向蒼天獻祭馬奶和全羊,説此山是:上蒼天的階梯,大蒙古國的支柱,木華黎諾顏的靠山,興旺發達的象徵,並賜名為“寶格都山”即“聖山”。

內蒙古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4

各位團友,由科爾沁區向西南行駛四十五公里 ,我們就到了目的地莫力廟水庫沙湖旅遊區了。莫力廟水庫是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1992年被評為自治區旅遊先進集體,1993年被推薦為全國國內旅遊協會首屆會員單位。

1997年12月10日經通遼市人民政府(現科爾沁區政府)批准確定為地方級自然保護區。水庫面積40平方公里,水量容積為1.5189億立方米,壩長1.1萬米,是世界最長的人工沙壩。

景區有莫力殿、八柳坪、碧蓮池、響水橋、龜池島、南半島、燕窩羣島、北冰洋遊樂園、水上餐廳等水湖景點。還有萬人浴場、湖灣、沙灘供遊人水浴、沙浴。莫力廟水庫的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有魚類25種,鳥類164種,其它野生動物有15種。經調查發現的野生植物有118種,平均覆蓋率為60%,除草木植物外,造林存活面積佔陸地面積的14.5%。關於莫力廟,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説。據説,莫力廟建於清朝嘉慶十九年。

傳説建廟的起因是達爾罕王去京城看外甥順治皇帝,醉酒宮中引起外甥不悦。達爾罕王爺一怒之下回了草原,串聯幾個盟的王公要發兵打進京城,多虧來自五台山的一個胖臉厚脣卻巧舌如簧的喇嘛從中調解,僵持不下的外甥和舅舅都有了個體面的台階可下,又和好如初。於是,這達爾罕王要為那喇嘛建藏式召廟——風格又具中原廟宇特色的一座主寺、十二副寺、喇嘛住房一十八棟多達五六百間的“莫力廟建築羣”,實現自己“籌建一座大廟以酬之”的願望。香火鼎盛時,廟中有喇嘛20_多人、護廟僧兵3000多人。

當年在無一樹一石的草原上建一座寺廟其艱辛難以想象,卓裏克圖親王用一千户民工、一千輛勒勒車在寒冷的冬季澆一冰道負重緩緩而行,整整用了十年才備完了建築材料。

遙想當年,暴風雪深處透出民工們悲涼的號子聲,一串串掛在石料車上的馬燈湧往遠處長夜不熄的燈火所指明的方向,無數人化為朽屍白骨,無數人又執着地跟上來。終於,建成了號稱“科爾沁草原第一寺”的莫力廟,鑄就了科爾沁建築史上的輝煌。

傳説這莫力廟本來叫“集寧寺”,因其坐落在一條河西來南下又忽而東去的灣子處,就有了這麼個蒙古語、漢語相結合的名字。“莫力”,是灣子的意思,莫力廟,實際上就是“河灣子處草甸子上的廟”。這名兒叫得真好!點清了地理位置,亦點明瞭當年達爾罕王所選之地確為一處水流潺緩之地。好名千古不廢,雖然莫力廟已蕩然無存,這名卻留在一代代老通遼人的心裏。

傳説當年的莫力廟每年要舉辦四次廟會,從蒙古、俄羅斯的商人到山海關以裏的進香者,成千上萬的人聚於廟前,跳鬼的盛會,小攤的叫賣,香客的長流,馬市的交易,遊人的歡笑,等等、等等,僅一個熱鬧非凡怎能了得。

莫力廟以其濃重的宗教色彩,以其無可形容的魅力,形成了蒙古草原上的一個歡樂的漩渦,年復一年地旋轉着,成為山海關以外關東大地上年年出現的盛景。莫力廟遺址距莫力廟水庫僅12公里。莫力廟水庫好似北國美女明眸善睞的、攝人魂魄的眼睛,恰是莫力廟水庫沙湖旅遊區美妙之所在、精華之所在。來這裏乘船戲水、品嚐魚宴,其樂也融融。

內蒙古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5

此外園區還為大家修建了3個大小不同的草原漁村,大家在草地上玩累了,還可以下到水中和魚兒嬉戲一番,或用您手中的魚杆為自己豐盛的晚餐再添一道可口的魚菜。享受一下自給自足、怡然自樂的獨特心情。這就是蒙古風情園。“走進蒙古風情園,做一天蒙古人”就是我們要傳播給各位的信息。那麼大家就隨着我的腳步一同邁進蒙古文化之園——蒙古風情園,共同領略博大精深的蒙古文化吧!大家一定聽過這樣的一個比喻,説我們內蒙古是“歌的海洋,酒的故鄉”,因此各位如果想做一回馬背上的民族,就得入鄉隨俗了,那就先從我們蒙古族的傳統禮儀開始吧。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我們極富蒙古族風情特色的入園大門“風情園彩虹門”。彩虹門是一座跨度長99米的巨型拱形大門,諸位由下向上看,最底端是一條潔白的巨型哈達。對於蒙古族來説,潔白是乳汁的顏色,是聖潔,善良,友好和正義的表示。潔白的哈達是獻給客人最誠摯的禮物。哈達,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十分厚重的禮物,只有最最珍貴的客人才會收到主人敬獻的哈達。在藏語裏哈達是兩個字組合而成的,也就是哈和達。哈的意思是“嘴上的”,達的意思是“一匹馬”,合起來哈達的意思就是“嘴上的一匹馬”。看來,馬能幫人解決吃飯問題。眾所周知,馬匹對於蒙古族和藏族是十分重要的生產、生活伴侶,足見敬獻哈達的禮節是多麼的隆重。

大家請看,蒙古風情園的吉祥哈達正向各位尊貴的客人致以最誠摯、最熱烈的歡迎——歡迎您到草原來!大家可能很奇怪,為什麼要用9這個數字呢?在蒙古族看來9是一個吉祥的數字,也是一個圓滿的數字。婚禮或王宮送禮,講求九禮,是一九到九九不等,九九就是八十一件禮品,這是最高的。給那達慕競賽中奪魁的搏克手(摔跤手)的獎勵,一般是一九的禮品。這裏的99是指99天,亦即九十九個天,薩滿教把天分為許多種,諸天各司其職。成吉思汗陵陰曆三月二十一日的大祭,就是祭祀99天的。我們的99米哈達的蔚藍色,都是象徵天空即“長生天”的。

內蒙古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6

巴丹沙漠地處內蒙古阿拉善盟境內,總面積4.7萬平方公里,為我國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漠,其中西北部還有1萬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至今沒有人類的足跡.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間,沙山相對高度可達500多米,堪稱”沙漠珠穆瑪峯”.巴丹沙漠集合了沙漠的瑰麗,以其高、陡、險、俊著稱於世。奇峯、鳴沙,湖泊、神泉號稱巴丹沙漠“四絕”。

高大的複合型沙丘鏈和金字塔狀沙丘,貌似“山”一般,沙峯、沙壑、沙峭、沙壁、沙窩、沙刃隨處見,景象奇偉壯觀,繽紛多姿。在沙漠腹地,高峯林立,峯巒疊嶂,沙脊如削。奇特的沙漠造型,是進行沙漠探險旅遊的理想之地。遍佈巴丹沙漠的鳴沙譽為“世界鳴沙王國”。

它所發出的聲音猶如飛機羣轟鳴聲,沉悶而深遠,數公里外清晰可聞,無不使人刺激異常。巴丹沙漠在有許多內陸小湖,湖泊四周蘆葦叢生,湖水碧波盪漾,水鳥嬉戲,確有“漠中江南”之奇景,高大的沙山和晶瑩的海子相映成趣,湖光沙色,叫人心靜神怡,是遊客放鬆身心的絕好去處。這裏還流傳着許多美妙動人的傳説。又為巴丹沙漠增添了許多神祕旅遊環境容量,又可以滿足不同層次遊客的需要,進行多種形式和內容的旅遊活動。巴丹沙漠以其特有的自然景觀吸引着大量中外遊客和專家學者。

1993年,中國、德國聯合考察隊對巴丹沙漠進行了綜合考察,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和資料,發現了駝鳥和古動物化石,包括恐龍化石。在沙漠腹地的湖泊周圍還發現了大量的新石器和舊石器,其中大量石器碎片和色粗陶片。經考古分析,是3000-5020_年前人類活動的遺蹟,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1996年德國探險旅行家包曼出版了《巴丹沙漠》一書,轟動了歐洲。1998年3月在美國召開的國際探險旅遊博覽會上中國唯一推出的項目就是巴丹沙漠旅遊線路,引起外國旅遊部門極大的關注。因此,巴丹沙漠旅遊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朋友,來吧。感受大漠、駝鈴、夕陽、月夜、秋風的韻味,是何等的情調,清新純淨的空氣,藍澈的天空,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的自然環境,會使您領略到一種原始的、空曠的、與世無爭的寧靜,不啻人間仙境。那份感覺,那種享受,使您留連忘返,永久難忘。我們將竭誠為中外遊客提供優質的服務,必會讓您玩得瀟灑,遊得盡興。

朋友,來吧!美麗神奇的巴丹歡迎您,勤勞樸實的阿右旗各族人民歡迎您。我們熱忱歡迎各界朋友來這裏旅遊、觀光、探險,與我們共同投資開發建設這塊神奇的熱土。

內蒙古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7

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好!

我們馬上就要到達當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時在此駐兵的風水寶地—金沙灣了。國家3A級旅遊區——金沙灣生態旅遊區位於烏海市政府所在地海勃灣城區北14公里,佔地面積20_公頃,與110國道、機場路、京藏高速公路緊緊相連。奔騰不息的黃河水像一條綵帶緊繫在它的胸前,金沙灣得到了內蒙古自治區旅遊局、發展改革委員會,烏海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已被烏海市政府列入“_”規劃,並被列為全國青少年生態教育基地。是烏海市“_”期間要全面建成的唯一的一個生態旅遊區。現在矗立在我們眼前的就是成吉思汗騎馬掛劍征戰的雕像,它是由108塊石頭組成的,重108噸。他手中拿着的就是代表戰神的軍徽——劍狀的小蘇魯錠(又作小“蘇勒德”)。我們依稀可見當年成吉思汗馳騁疆場的雄姿。20_年張祥父子開發金沙灣時在灣內發現了成吉思汗時代的10餘種30多件文物,現在烏海文物博物館珍藏。為了紀念這位流傳千古的蒙古英雄,便樹起了這座雕塑。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大家順着我的手的方向向北看,兩根高高直立的象徵着軍徽的蘇勒德旗杆,各安一支明晃晃的三叉,叉上有日月圖形,這叫大蘇勒德,二者中間用細繩連接,上面垂掛着紅、黃、藍、綠、白五色彩旗。這些彩旗在風中嘩啦啦地飄揚,彩旗上的圖案,好像有一匹駿馬騰飛。那三叉中間的一股像箭頭、兩邊形狀酷似一張弓,如挽弓搭箭放射之狀。你立於旗下莊嚴神聖,總覺得有些神祕,以為這裏供奉着什麼神物。其實,就是長矛、旗幟、弓箭。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南征時,就是高舉着這面旗幟,用弓箭、長矛圍攻乃至消滅西夏的。後來老百姓為了紀念這位聖主,就把他的旗幟和武器仿製下來,豎於自家門前,逢年過節,必得祭拜,這是蒙古族通常希望興旺發達與幸福吉祥的象徵性活動的標誌。〔坎兒井〕雕像右後方的就是中國一絕——坎兒井,具有新疆特色。

據説當年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孫悟空借用牛魔王的芭蕉扇撲滅了火焰山上的大火,但是仍然高温難耐。人類為了生存,大概在千餘年前,便在地下鑿洞納涼避暑,後來又將水引入洞內,使其成了流水的通道,便起名叫坎兒井。年代最長的一口現在吐魯番地區火焰山一個山洞處的伯西哈千佛洞遺址中,全長18.5米。金沙灣的開拓者,獨具慧眼,讓它在金沙灣安家落户。把現代文明溶進了古老的井中。當你盡興地玩過了沙漠項目後,坎兒井會消去你渾身的燥熱,會把你帶進清涼的世界。〔從坎兒井出來〕在我右手方這些白色的建築就是蒙古包。金沙灣有大小20餘個蒙古包,是展示蒙古民族風情最好的舞台。

景區建有可供100餘人住宿、相當於二星級標準的別墅式賓館,內部裝修具有蒙古特色,衞生間、閉路電視等設施齊全。另外還有十頂可供住宿的蒙古包,會讓遊客度過一個又一個安詳的夜晚。中間這頂最大的蒙古包可容納200多人就餐,同時欣賞鄂爾多斯婚禮等民族歌舞節目和民族服飾表演。

來到金沙灣,親眼見到了蒙古包,可是,你知道蒙古包流傳的歷史和它的構造嗎?根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早在唐堯、虞舜時,匈奴人的先祖就居住在“北地”,穿皮革、披氈裘、住穹廬,人人都知道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中的“穹廬”就是流傳至今的蒙古族氈帳——蒙古包。從那時算來,蒙古包的歷史少説也有4000多年了,蒙古包——一個偉大民族濃縮的歷史。

內蒙古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8

各位遊客,女士們、先生們:大家早晨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呼倫貝爾××××旅行社全體員工,並以達斡爾族同胞的名義,對大家光臨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表示熱烈的歡迎!我叫莫昆,達斡爾語意為“村落” ——這是我們達斡爾人和諧聚居的地方。

今天我們要去遊覽的中國達斡爾民族園,實際上就是按達斡爾人理想中的大村落設計建造的。旅行社派我給大家當導遊,我願意為大家竭誠服務,有服務不周的地方,請大家多加指點,多多包涵。謝謝大家的關照與配合。我們要去的中國達斡爾民族園位於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境內,距旗政府所在地尼爾基鎮9公里,處於尼爾基水庫一側的斡包山上,隔水庫與黑龍江訥河市相望,西鄰111國道,交通極為便利。

佔地面積2.18公頃,是我國惟一集達斡爾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生態旅遊於一體的民族園,現為國家3A級旅遊區。達斡爾民族園建設有三級水泥路面1300米,半徑45米的圓形廣場一處,這是由民族文化牆、民族圖騰柱、民族吉祥小飾品等構成的休閒廣場;還建有反映達斡爾人生產生活的民俗村、植物園和按歷史記載復原的勇敢的達斡爾民族抵禦外辱、抗擊沙俄、保衞祖國的歷史古戰場——雅克薩古城以及無名英雄紀念碑、大型停車場及舉行大型慶典和曲棍球比賽的現代化多功能廣場;園內還保留着有“中國第二個萬里長城”美譽的金界壕遺址。這裏羣山逶迤,空氣清新,景色宜人,東靠國家西部大開發標誌性工程——尼爾基水利樞紐工程。

尼爾基水庫是調節嫩江水量,專作防洪、灌溉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後將成為我國北方蓄水量最大的水庫,蓄水後將建成旅遊碼頭和水上娛樂中心。達斡爾民族園將成為“尼爾基納文湖”(尼爾基水庫)風景區中最為亮麗的旅遊目的地。朋友們,您知道達斡爾人是古代哪個民族的後裔嗎?(遊客答)好,您真有才,祝賀您答對了。

根據考古發現和基因鑑定,達斡爾人是契丹族的嫡系傳人,是我國現代少數民族中文化素質較高的一個民族,同時還是世界曲棍球運動的發明者。達斡爾族是內蒙古自治區四個自治民族之一,另外三個是蒙古族、鄂温克族、鄂倫春族。我們所在的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就是以達斡爾族為主體,漢族佔多數,17個民族30多萬人和睦相處的縣級民族區域自治地方。

莫力達瓦是達斡爾語,意為“馬嶺”,因達斡爾人聚居的這個地方山高路險,往往乘馬才能翻越,所以首當其衝用作旗名標誌。達斡爾人向來愛玩“波依闊”,就是喜好曲棍球體育競賽,而且高手雲集,戰績極佳,名揚天下。於是,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旗被譽為“曲棍球之鄉”。朋友們來到這裏,就應該玩玩“波依闊”,嚐嚐“坤必樂” ——就是野菜“柳蒿芽”,喝點“拉里粥” ——用牛初乳和稗子米熬成的粥,當一回達斡爾人,才算不虛此行。朋友們,我們的中國達斡爾民族園之旅就要結束了,大家對我的導遊服務有什麼意見可提出來,以幫助我提高服務質量。最後,祝大家旅途愉快、心想事成!希望大家再次光臨中國達斡爾民族園。再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neimeng/gmlg6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