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四川導遊詞 >

四川古蹟旅遊導遊詞(精選16篇)

四川古蹟旅遊導遊詞(精選16篇)

四川古蹟旅遊導遊詞(精選16篇)

四川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

武侯祠位於四川成都南郊,佔地56畝,是國內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主要勝蹟,也是成都市個主要的旅遊參觀點。初與劉備昭烈廟相鄰,明初武侯祠併入昭烈廟。1672年重建,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

武侯祠建於唐,唐朝大詩人杜甫曾有詩寫到它:“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現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間重建的。它同先主廟、劉備莫相毗連。武侯祠主體建築分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

一進大門,濃蔭叢中,矗立着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被稱為“三絕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書寫,名匠魯建刻字。都很精湛,因此被稱為三絕碑。碑文對諸葛亮短暫而悲壯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讚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文治武功,並以此激勵唐代的執政者。

碑文特別褒獎諸葛亮的法治思想,馬謖因失街亭被諸葛亮依法處斬,臨刑,馬謖哭着表示自己死而無怨。李嚴與廖立,兩人都是被諸葛亮削職流放的罪人,但他們也自甘服罪。當他們得知諸葛亮病逝,“聞之痛之,或泣或絕”。這些均屬史實,裴度據史褒評,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辭句甚切,文筆酣暢,使人百讀不厭。諸葛亮之所以為後人所敬仰,還因為他有着高尚的思想和作風,不利用職權謀私。他死後葬在陝西勉縣定軍山下。他在遺囑裏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了,入殮時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隨葬器物。步入二門,一座氣勢雄偉、寬敞的劉備殿呈現眼前。正中有劉備貼金塑像,左側陪祀的是他的孫子劉諶。為什麼兒子劉禪在這裏沒有位置?據説,由於劉禪昏庸無能,不能守基業,他的像在宋、明兩代幾次被毀,後來就沒有再塑。兩側偏殿,東有關羽父子和周倉塑像,西有張飛祖孫三代塑像。東、西廊房分別塑有蜀漢文臣、武將坐像各十四尊。

出劉備殿,穿過掛有“武侯祠”匾額的過廳,便到了諸葛亮殿。殿內正中有諸葛亮頭戴綸巾、手執羽扇的貼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銅鼓相傳是諸葛亮帶兵南征時製作,人稱“諸葛鼓”。鼓上有精緻的圖案花紋,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出諸葛亮殿往西可到劉備墓,史稱“惠陵”。

出“惠陵”是“武侯祠文物陳列室”,由郭沫若書題。陳列有出土的蜀漢文物複製品和三國曆史圖片。武侯祠的字畫、對聯甚多,其中以宋代愛國名將岳飛書寫的《出師表》,現代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隆中對》最引人注目。

四川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2

峨眉山是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於四川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的峨眉境內,距成都約一百六十公里,在峨眉山市西南七公里處。高出五嶽,秀甲天下。在我國的遊覽名山中,峨眉山可以説是最高的一個,最高峯萬佛頂海拔3099米。山體南北方向延伸,綿延23公里,面積115平方公里。長久以來,峨眉山以其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神話般的佛教勝蹟而聞名於世。她古雅神奇,巍峨媚麗。其山脈綿亙曲折、千巖萬壑、瀑布溪流、奇秀清雅,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稱。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峨眉山像一道巨大的翠屏,聳立在成都平原西南,遙望彎曲柔美的山體輪廓,猶如少女的面容和修眉,於是人們很早便稱它為“峨眉”。縱橫200餘公里的峨眉山,與“亞洲脊樑”崑崙山的支脈邛峽山相連。峨眉全山由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山組成,一般遊人所到,主要是奇峯攢聚、名勝薈萃的大峨山,這就是今日人們通常所説的“峨眉山”。

峨眉山平疇突起,巍峨、秀麗、古老、神奇。它以優美的自然風光、悠久的佛教文化、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獨特的地質地貌而著稱於世。被人們稱之為“仙山佛國”、“植物王國”、“動物樂園”、“地質博物館”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譽。唐代詩人李白詩曰:“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明代詩人周洪謨讚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須涉海尋蓬萊”;當代文豪郭沫若題書峨眉山為“天下名山”。古往今來,峨眉山就是人們禮佛朝拜、遊覽觀光、科學考察和休閒療養的勝地。峨眉山千百年來香火旺盛、遊人不絕,永葆魅力。

四川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3

四川廣漢南興鎮北,古老的馬牧河蜿蜒淌過,在三星堆村形成一月牙般彎道———月亮灣,河南岸是三個起伏相連的黃土堆與之相望,此即清《嘉慶漢州志》記載的“三星伴月堆”。這裏就是古蜀先民生息繁衍之地———聞名中外的三星堆遺址。

三星堆遺址面積達12平方公里廣闊,是四川境內目前所知一處範圍最廣、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古蜀文化遺址。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純屬偶然,但對三星堆遺址的發掘研究卻數十年持續不斷。

1920xx年的一個春天,當地農民燕道誠在宅旁掏水溝時發現一坑精美的玉石器,因其濃厚的古蜀地域特色引起世人廣泛關注。1933年,前華西大學美籍教授葛維漢及其助手林名均首次對三星堆進行發掘,其發掘成果得到當時旅居日本的郭沫若先生的高度評價。由此拉開了對三星堆半個世紀的發掘研究歷程。

以後40、50、60年代,四川考古界持續不斷地在三星堆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探賾索隱。

198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館、四川大學歷史系聯合對三星堆遺址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揭露出大片房屋遺址並進行了航拍。但真正使三星堆名揚四海的則是1986年7~9月兩個商代大型祭祀坑的發現,兩坑上千件國寶重器的轟然顯世,震驚了世界。英國《獨立報》撰文説三星堆的發現“比有名的中國兵馬俑更要非同凡響。”後不久,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蘇秉琦先生親臨三星堆遺址考察並將其定性為“古文化、古城、古國遺址”。前-長張愛萍將軍在參觀了三星堆兩坑出土文物後,更是滿懷熱情地揮筆題下了“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的頌詞。

1989年,四川考古部門對三星堆進行解剖,證明系由人工夯築而成;1990年,發掘東城牆局部並獲確認,同時發現3000多年前的土坯磚;1992年,試掘西城牆並獲確認;1994年,發現併發掘南城牆。至此,確證三星堆古城的存在,其東、西、南被三面城牆包圍,北以鴨子河為天然屏障,其面積超過3平方公里,這樣大的古城在中國同時期文化中也是罕見的。

三星堆遺址文化距今4800~2820xx年,延續時間近20xx年,即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至商末周初,這把四川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同時,三星堆文化有着鮮明的地域特色,其陶器以高柄豆、-底罐、鳥頭形把勺為基本組合定式,其中還有瓶形杯,它是三星堆出土的很有地方特色的器物,它被做成喇叭口、細頸項,圓平底,很像今天我國北方地區用來燙酒的陶瓷酒瓶,與日本人喝清酒用的酒瓶極為相似。陶在遺址也有較多發現,頗具特色,一般高三、四十釐米,下部為三隻袋狀足,中間是空的,可加大容量,一般認為它是用來温酒器物,其玉石器則以祭天禮日的璧、璋為多,尤其是號稱“邊璋之王”的玉邊璋,其殘長達159釐米,厚1.8釐米,寬22釐米,其加工精美,稜角分明,其器身上刻有紋飾,這麼大件精美玉器,在國內現有的考古發現中僅發現這一件,但在三星堆的發掘中,又很少工具類的文物出土,當時也缺乏比玉石更硬的金屬,那麼這些玉器是如何加工的呢?

在三星堆的兩個祭祀坑發掘中,還出土了共計80多枚象牙,它的來源和作用在學術界有多種觀點,有的認為是通過貿易而來,有的認為在遠古川內的生態環境適合大象的生存,其證物主要是在當地發現大量的半化石狀烏木,單體巨大。但無論其來源怎樣,都可以認為它是統治者財富的象徵。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有造型各異青銅人頭像,出土時面部均有彩繪,而且在耳垂上穿孔,用以掛戴耳環耳飾,看來我們的先人很愛美的。除了這些青銅造像外,還有許多用祭祀的尊、等,有形態各異的各種動植物造型,其中被譽為寫實主義傑作的青銅雞、有在全國範圍內首次出土的青銅太陽形器等一大批精品文物。它們皆與中原文化有顯著區別,這表明三星堆文化不僅是古蜀文化的典型代表,亦是長江上游的一個古代文明中心,從而再次雄辯地證明了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體的。

不僅如此,三星堆文物還填補了中國考古學、美學,歷史學等諸領域的重要空白。使得世界對中國古代文明需重新評價,三星堆文物中,高達3.95米、集“扶桑”“建木”“若木”等多種神樹功能於一身的青銅神樹,其共分三層,有九枝,每個枝頭上立有一鳥,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鳥,而是一種代表太陽的神鳥。被譽為銅像之王的青銅立人像、有面具之王美譽、作為“縱目”的蜀人先祖蠶叢偶像的青銅縱目面具,長達1.42米、作為權杖法杖的金杖,其器身上刻有精美和神祕的紋飾,兩隻相向的鳥,兩背相對的魚,並在魚的頭部和鳥的頸部壓一隻箭狀物,同時有充滿神祕笑容的人頭像。器身滿飾圖案的玉邊璋以及數十件與真人頭部大小相似的青銅人頭像,俱是前所未見的,作為集羣展現的稀世之珍,而在青銅器冶鑄方面,範鑄法和分鑄法的使用,以鉛錫銅為主的三元合金的冶煉,表明在商周時期,三星堆古蜀國即已有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有力地駁斥了傳統史學關於中原周邊文化滯後的謬誤。

的確,古史關於古蜀歷史的記載如鳳毛麟角,楊雄《蜀王本紀》也只是蒐羅了一些關於古蜀歷史的傳説,難以勾勒出古蜀歷史的大體輪廓。對今天研究三星堆文化及巴蜀文化具有重要參照價值的《山海經》魯迅先生都視之為“蓋古之巫書也”,因而,前人治古蜀歷,大都只能上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就連年代較為久遠的唐代大詩人李白,也只能發出“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的喟歎。

四川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4

襄樊古隆中位於湖北省襄樊市襄陽以西13公里的西山環拱之中。據《輿地志》記載:“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聲。”隆中因此而名之。歷史上著名的劉備三顧茅廬的史事和興漢藍圖“隆中對策”都發生在這裏。境內有中央與地方共建高等學校——襄樊學院。

古隆中是三國時期傑出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青年時代(17-27歲)隱居的地方。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隴畝長達20xx年之久。諸葛亮本是山東琅琊人,幼年失去了雙親,17歲隨叔父來到襄陽隆中,躬耕苦讀,留意世事,被稱為“卧龍”。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全面分析了當時三分天下的局勢,提出了一統天下的謀略,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現在的古隆中是一個以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風景名勝區,在鄂西北歷史文化名城襄樊市區和襄陽、南漳、谷城三縣交界處,總面積209平方公里,包括古隆中、水鏡莊、承恩寺、七裏山、鶴子川等五大景區。主景區古隆中位於襄陽城西十三公里處,自然景色優美,人文景觀豐富。

古隆中 形成文物風景旅遊區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其地“山不高而秀雅;水不大而澄清;地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隆山聳翠,山亙綿,旗山旋峙。明代已經形成了“隆中十景”:草廬亭、躬耕田、三顧堂、小虹橋、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龍洞、樑父巖、抱膝石。1949年以後,又先後修建或新建了隆中書院、諸葛草廬、吟嘯山莊、銅鼓台、長廊、觀星台、棋盤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眾多景點,近年又新建了“千古名相諸葛亮彩塑展”、上山滑道和山頂標誌性建築——騰龍閣,漢文化景區、龍泉居等既可賞景、又能旅居的旅遊風景點,進一步完善了景區旅遊服務功能,豐富了文化景觀,擴大了景區容量。古隆中形成了一個融觀瞻、度假修養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景區內羣山環抱、松柏參天,景色頗為優美。有隆中山、樂山、大旗山、小旗山,主要景點諸葛草廬、武侯祠、古柏亭、抱膝亭、躬耕田、小虹古橋、六角井、觀星台等。1994年經國務院審定列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1996年經國務院審定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隆中位於襄樊市襄陽城西隆中山東。從火車站做坐512路巴士,車費1元。在隆中車站停車並折返回城。下車後會有很多“電麻木”拉客去隆中景區,也可步行過去。

牌坊亦稱牌樓,為昔時 旌 表所謂忠貞之紀念建築。襄陽“古隆中”牌坊亦屬此列,為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所建。

“古隆中”石牌坊高約六米,長約十米,其建造材料為青石開榫組裝而成,依外觀形式為柱不出頭有樓,四柱三牌樓式。“古隆中”牌坊寬三間,中為中間,兩旁為次間,四柱腳深埋土中,四周出土處鋪地平石,柱前後及旁,以十個紋頭砷石支撐。牌坊定盤枋鬥口架正昂板,兩正昂間置花板,並雕流空花紋,以為裝飾。正昂上平鋪脊筒檐板,其檐板叉出發戧,戧角作鴿尾形。牌坊脊板兩端並飾魚龍吻,中央置火焰珠。

四川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5

樂平市區老北街,這是一處在歷史上以商業為主,集民居、民俗文化為輔的歷史街區,範圍是南以翥山東路(原東大街)劃線,北至菖蒲塘至老-一段環城長壽路,西止洎陽北路(原北大街),東至為民路,總面積約30公頃。該區內呈裏坊格局,規劃有序,縱向巷道主要有老北街、長沙巷、周家巷、富貴巷、萬壽宮等,橫向巷道主要有典當巷、柴巷口、成佳巷、菖蒲塘巷、花園巷等。其中以老北街保存得最為完整,它全長580餘米,寬4米,原為長方形花崗石地面,沿街兩面店鋪、民居、祠堂、廟宇、古井、水池、巷道、茶肆、作坊等建築鱗次櫛比,約70%以上是明清或民國時期的古建築。老北街始建於南朝,鼎盛於明清和民國時期。東晉太興三年(320xx年),處北街中段的安隱寺,時為贛鄱大地兩座名寺之一,樂平“大寺上”也因此得名。南朝時,鄱陽王蕭恢在萬家寺建玉脂澤莊園,從而奠定老北街之基礎。唐朝中和三年(883年),樂平縣治由眾埠銅山港口遷到老北街所在地花靨鎮,北大街由此成為縣城發展之原點,到了宋代老北街被髮展成鄉土特產、南北雜貨、煙花爆竹、竹炭木材等商品銷售主要街道,由於歷史上老北街有過多次火情,被樂平人戲稱為“火龍街”,宋范仲淹任饒州知府經過樂平,令百姓集資挖井建池,蓄水防火,萬家池因此得名。同時在萬家池對面建郭西廟,以驅邪鎮火(清咸豐時被焚),郭西廟巷由此得名。明萬曆年間,萬家池改名範家池,並在井池東側建範家大祠堂,以紀念范仲淹,清代曾在祠堂內展陳范文程事蹟。有清一代老北街發展至鼎盛時,有近400餘店鋪,成樂平最為繁榮的綜合商業街區,直至解放之初。由於城市的發展,原東、西、南街區的先後改造拓寬,鑑於老北街與南街不能對接,於是新建了一條新北街(現稱洎陽路),老北街便有幸成為樂平市現今唯一保留下來最為完整的一條古街。

在老北街區域中,尚有清代江氏典當行建築羣、周家、彭家大祠堂、荷園、-鄱湖警備司令部駐地、薛家塘、嘯月移、三都試館、老營盤、翥山書院,以及花園巷3號汪大綱、汪大綬舊居,富貴巷13號明初縣丞彭氏府宅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跡)。

四川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6

洛陽白雲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嵩縣南部伏牛山腹地,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AAAA-旅遊景區、中國十佳休閒勝地。景區總面積168平方公路,現已開發白雲峯、玉皇頂、雞角曼(小黃山)、九龍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觀光區和白雲湖、高山森林氧吧、高山牡丹園、留侯祠、蘆花谷無大休閒區。

白雲山景區地跨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流域之水於一峯,集三河之靈於一山,為中原獨有,堪稱“中原山水大觀”之絕品。

白雲山地處暖温帶與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平均海拔1800米,夏季最高氣温不超過26℃,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據調查,有動物204種,植物1991種,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被專家學者譽為“自然博物館”。境內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峯37座,其中玉皇頂海拔2216米,為中原第一峯,是看日出觀雲海的最佳處。

這裏奇峯俊秀,白雲悠悠,瀑布飛跌,林深谷幽。主要景觀有:

有以中原第一峯玉皇頂、雞角曼、仙人橋為代表的奇石險峯景觀;以高山杜鵑林、萬畝原始森林、唐代銀杏林為代表的森林景觀;以九龍瀑布、珍珠潭、黃龍井為代表的瀑潭景觀;以留侯祠、玉皇閣、烏曼寺、雲巖寺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以雲海日出、雞角晚霞、金秋紅葉為代表的物候景觀。

整個景區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鳥、獸為一體,雄、險、奇、幽、美、妙交相生輝。現已成為中原地區集觀光旅遊、度假避暑、科研實習、尋古探幽為一體的複合型旅遊區。

洛陽白雲山景區內林深谷幽,奇峯俊秀,白雲悠悠,置身白雲仙境,總有“人在畫中游,雲在樹上飄,水在空中舞”的美感。-視察洛陽白雲山景區時題詞“中原名山”。穆青題詞“白雲天下秀”,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揮毫“人間仙境白雲山”。

四川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7

少林寺,位於登封縣城西北13公里少室山北麓五乳峯下。若從鄭州、開封、洛陽乘汽車,可直達寺院門前。少林寺創建於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因此寺建於少室山麓的叢林茂密之處,故名“少林”。正如《説嵩》中所説:“少林者,少室之林”。少林寺是我國佛教禪宗的發樣地,所以又稱《少林禪寺》和《大少林》.據文獻記載,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印度高僧跋陀自西域跋涉來洛陽,他0幽棲,常到嵩山,又受孝文帝尊崇,“詔於少室山陰,築少林寺而居之”。北魏正光至孝昌年間,另一印度僧人達摩來中國,修禪於嵩山少林寺。他廣集弟子,傳授禪宗,使少林寺的影響日益擴大,傳説達摩曾在山中面壁九年,因此留影於石。

少林寺原有建築較多,分佈較廣。現在少林寺包羅的範圍除主體建築常住院外,還有離寺西不遠的塔林,寺西北阜地上的初祖庵,少溪河南岸的南園,缽盂峯下的二祖庵,寺東太室山麓的三祖庵,以及分散在寺周圍的古塔、碑刻等。

常住院是少林寺的主體建築,位於少溪河北岸,院內現存有山門、客堂、達摩亭、自衣殿、千佛殿(毗盧閣)和地藏殿等,常住院自山門至最後大殿南北長300餘米,現有面積約4萬平方米,分前後六所院落。

山門是少林寺最前面的建築,創修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額懸“少林寺”黑漆方匾,為清康熙皇帝御書。據《少林寺志》載:此匾原懸於大王殿正門上方,大王殿焚燬後,移於此處,入少林寺山門,是一條寬闊的慢斜坡形雨道,兩旁有許多重要的碑刻,有武則天撰文的《大唐天后御製詩書碑》,還有日本僧人邵元所撰的息庵禪師道行之碑,碑文反映了邵元和息庵禪師之間的深厚情誼和古代中日人民的友好關係。郭沫若為此曾題詩説:“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來唐不讓仁。願作典型千萬代,相師相學倍相親”。寺內還有《唐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唐嵩嶽少林寺碑》、《宋蘇東坡觀音贊》等。另外還有許多著名書法家如米芾、趙孟頫、董其昌、蔡京等人書寫的碑刻。這些碑刻不僅是重要的史料,而且都有很高的書法價值。

碑林的盡頭是“三大殿”,即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法,堂(即藏經閣),1920xx年這三座重要建築都毀於軍閥的兵火。除三大殿之外,被大火燒燬的殿堂還有:鐘樓、鼓樓、客堂、庫房、香積廚、東西禪堂、緊那羅殿、六祖堂、閻王殿和龍王殿,還燒了7棵大柏樹和“五品封槐”等。據説,大火蔓延了40余天,這是歷史上少林寺最慘重的一次火劫。

新中國成立後,隨着旅遊事業的發展,有關部門已決定對被毀的建築進行修繕和整理,天王殿、緊那羅殿、六祖堂、東西禪房和僧院已重修復原。緊那羅殿的0、妙法、持法三尊4米多高的法身,魁梧地挺立在殿中。六祖堂內恢復了達摩、慧可等禪宗六代祖師朝拜觀世音菩薩的一組泥塑。菩薩身後是一組巨型山水圖景,表現的是達摩只履歸西的故事,寺內的中心建築——大雄寶殿重建工程於1986年6月完成,1985年7月寺內還新建了擁有14廳的捶譜堂,堂內塑造有坐撣、唸經、練功、小洪拳、大洪拳、六合拳、通臂拳、羅漢拳、朝陽拳等204身拳武僧,形像逼真。特別是十三棍僧救唐王、明代小山和尚掛師平倭寇等,英姿颯爽,給少林寺大增風彩。

穿過法堂是方丈室,它的面積約有250多平方米。清乾隆皇帝於十五年(1750年)遊祭中嶽廟,路過少林寺,當晚即以方丈室為行宮。

方丈室後是達摩亭,又稱立雪亭,相傳這裏是禪宗二祖神光為求佛法、恭候達摩、雪沒雙膝的地方。檐下有雕花柱,是一座小巧玲瓏的單檐龐殿式建築。此亭建於明代,現石柱上有題記。亭內神龕中供奉銅質達摩坐像。龕上懸有清乾隆皇帝所題“雪印心珠”四字匾。此亭現為寺僧做佛事的場所,內有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鑄造的銅鐘及其它鼓、缽等法器。

千佛殿在立雪亭北,又名昆盧閣,創建於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至明崇幀三年(1630年)與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先後進行重修,現為硬山建築。殿內正中的神龕裏,供奉昆盧銅佛。殿東端的神台上,有明代漢白玉雕造的南無阿彌陀佛一尊,西牆下供達摩像一尊。殿內東、西和北牆上,繪有彩色壁畫“五百羅漢朝昆盧”。畫面以山水雲氣作底襯,並將五百羅漢區別為上、中、下三層,畫中羅漢,有的降龍伏虎,有的持缽顯法,有的高談闊論,有的朝覲上尊。形象生動、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白衣殿位於千佛殿東,清代硬山建築。因殿內繪有少林拳譜壁畫,所以又稱“拳譜殿”。殿內神龕中供奉白衣菩薩銅像。南北山牆畫有少林寺和尚演武的場面。北牆繪寺僧徒手搏鬥圖共16組。這些畫面生切地再現了古代少林拳的風姿。

地藏殿位於千佛殿西側,原為清式建築,近年重修。神龕內塑有地藏菩薩及左右二侍者像。

除以上主要建築外,少林寺西側還有塔院等。據記載,從隋代起,少林寺內就有塔院的建置,唐、宋時又加整修。現在塔院內有古塔兩座,同建於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為少林寺僧廣慶所建。少林寺為千古名剎,中外遊人絡繹不絕。

四川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8

青巖古鎮位於貴陽市南郊,距市區約29公里。它是貴州四大古鎮之一,一座建於620xx年前的軍事古鎮。古鎮內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築交錯密佈,寺廟、樓閣畫棟雕樑、飛角重檐相間。悠悠古韻,被譽為中國最具魅力小鎮之一。

小鎮,名青巖,位於貴陽花溪南12公里處,城門上大書“定廣門”三個字。城門左右兩邊有逶迤城牆,上築敵樓、垛口、炮台。全部用方塊巨石築就,一派青灰蒼黑。

小鎮隸屬貴州省貴陽市,迄今已有620多年的歷史。古鎮曾有九寺、八廟、三宮、三閣、一院、一樓,還有石牌坊、城牆等古建築羣。原為土城,經數百年曆史滄桑,經多次整修擴建,由土城而漸成街巷縱橫錯綜之石城。

貴陽境內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層層巖石堆壘,異軍突起處,即為山。山多石就多,石又厚厚薄薄,逐一分層,使用極為方便。因此,貴陽城郊民居多以石片當瓦、石塊壘牆。大石屋連着小石屋,青蒼蒼一片,是當地山鄉特別的一道風景。青巖鎮依山傍嶺,城門城牆全用石頭建造成也就順理成章了。是的,古鎮的盎然古意首先來自蒼然青石。

古鎮的建築依山就勢,佈局合理,石雕、木雕工藝精湛,藴含着許多神話傳説和濃郁的地方特色,令人歎為觀止。一條條縱橫四方的青石板路和彎曲狹長的小巷,分列兩旁的、古老的石櫃台和木櫃台,門窗間精雕細刻的小櫺,石坊上倒立的石獅,無不引人發思古之幽情。信步走進一條叫做“背街”的小巷,立即感到一種強烈的時間和空間的莫大距離,青石板鋪的路、青石板壘的牆,彷彿是一條石板製成的時空隧道。

還有令人稱奇的,小小古鎮居然同時有古老的寺廟、肅穆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被人稱為“三教並存”。站在定廣門上遠遠望去,尖頂的教堂與巍然的百歲坊遙遙相對,東西方文化矛盾而又統一地在小鎮上合理地存在着。七年級、十五,寺廟裏香火不斷,而週日到教堂做禮拜的人也絡繹不絕。偏遠的地方多宗教場所並不足為奇,奇的是,鎮民與生俱來的、對外來事物的寬容與大度,使本不屬於這方天地的宗教信仰也在此生生不息。

站在青巖鎮的城樓上遠眺,尖頂的教堂和肅穆巍然的貞女牌坊遙遙相對,你不覺得它們之間的突兀,反倒感覺出一種參差文化的不對稱美,就像那鏤空花窗、玻璃青瓦和五顏六色的現代商品,流露出的是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扯不斷、理還亂。

青巖最好的是現代人夢寐以求的淳樸民風。累了,鎮民會挪出自己的椅子讓你歇歇腳;渴了,會端上一碗清涼的苦丁茶,還要為你説上一段青巖的典故,讓你的精神也解解乏。這一切,是可以隨意享受的,如果你執意要給錢,一句“隨便拿一點就行”或“幾塊錢就行”的話語更讓你從心眼兒裏喜歡這個小鎮。

青巖鎮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鎮,國家級文明市場。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建築文化、宗教文化、農耕文化、飲食文化、革命傳統文化底藴,多民族聚居。全鎮總人口中,漢族佔總人口數的61%,少數民族佔總口數的39%。少數民族人口中,苗族、布依族佔絕大多數。經濟以農業為主,林業為輔。以磷化工、建材、保健三大支柱產業為龍頭的鄉鎮企業發展快速。20xx年,全鎮鄉鎮企業營業收入43063萬元。依託豐富的歷史文物資源和區域優勢,旅遊經濟收入上升趨勢明顯,與鄉鎮企業互為補充,行成該鎮兩大經濟支柱。

青巖古鎮在貴陽市花溪南12公里處的213國道旁。它是貴州四大古鎮之一。古鎮四周築有城牆,分內城和外城,用方塊巨石壘砌,城牆上築有敵樓、垛口、炮台。氣勢宏偉的定廣門城樓與石板古道、古牌坊交相輝映。

四川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9

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通過保護性改造和功能重塑,將一座曾經十分輝煌而今不再使用的老廠房打造成一座既體現城市藝術活力和時代精神,又延續了城市歷史文脈的公共藝術殿堂。

為推動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的建設,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員會辦公室、上海市城市規劃管理局規劃建設了一個開放性、公益性、國際性的雕塑藝術平台,為上海搭建起一個集展示交流、製作孵化、雕塑儲備、藝術教育四位一體的具有國際水準的城市雕塑藝術中心。

借鑑國際上利用廢棄工業建築在市政建設中改建為公共藝術中心的成功經驗,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的選址也立足於積極推動上海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經過多方案比選論證,最終選址於淮海西路570號原上鋼十廠內廢棄的冷軋帶鋼廠。

該廠房建於1956年,主體建築長180米,寬18-35米,佔地面積6280平方米,建築結構高大、空間開闊、粗曠雄健,為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提供了理想的發展空間。

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區域佔地面積約50000平方米,由城市雕塑藝術中心、雕塑廣場以及相關配套設施構成。目前已建成開放的建築總面積為10000平方米,其中室內公共藝術展示空間為6000平方米;雕塑廣場面積為15000萬平方米,含室外公共展示空間約10000平方米。按照規劃,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的建成將帶動該地區逐步發展成為上海城市中心區最具活力的公共藝術中心。

四川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0

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廣安門外30裏的永定河上。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特別是橋墩造法頗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為抗擊流水的衝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數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後語説:“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遊人試圖搞清數目,但數來數去,眼花亂,最後只有作罷。1962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485個,至此,應該説是“迷團冰釋”了。孰料,在1979年的複查中,又發現了17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應為502個,今後是否還會發現,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名聞中外的盧溝橋》一文曾對這些雕刻精美、神態活現的石獅子有過極為生動的描繪:“……有的昂首挺胸,仰望雲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橋南邊東部有一隻石獅,高豎起一隻耳朵,好似在傾聽着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説話……真是千姿百態,神情活現。”天下名橋各擅勝場,而盧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標風韻,譽滿中外,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

永定河原名“盧溝”,又名桑乾河,為古漯水的一支。源出山西省寧武縣的管涔山,至北京西郊東北角,流經蘆師山之西。盧溝之名始自唐代。因其水混濁,又稱作小黃河。其河水經常氾濫,河道遷徒不定,故又稱無定河。清康熙20xx年疏浚後改名永定河,盧溝之名遂廢。

盧溝橋始建於金代大定20xx年(1189年),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連拱石橋。初名廣利橋,後因永定河在清康熙37年(1698年)以前叫盧溝河,故改稱盧溝橋。此橋始建於金世宗大定20xx年(1189年),落成於金章宗明昌33年(1192年)。800多年來,後世雖數度廢興,然其雄風浩氣一仍其舊。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到此遊覽後,驚奇萬分,盛讚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國外稱其為“馬可.波羅橋”。

盧溝橋是一座英雄橋。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郊,因橫跨盧溝而名。盧溝橋一帶,是燕地通往華北平原的要津,重要的古渡口。盧溝橋自古就是戰略要地、交通咽喉,守橋與奪橋之戰不絕於史。在歷史上,這座宏偉堅固的聯拱石橋還擔負着溝通長城內外、聯繫祖國各地的交通任務。明代趙寬《題盧溝曉月圖》詩曰:“銀河半落長庚明,城高萬户皆雞聲。長橋卧波鰲背聳,上有車馬蕭蕭行。蒼煙淡接平蕪迥,沙際朦朧見人影。舉頭一望天宇高,殘月蒼蒼在西嶺。”詩中描繪了當年人們在雞聲殘月中,車馬蕭蕭、行人匆匆通過盧溝橋趕往京城的繁忙景象。由此可見,盧溝橋是京南通往各地的咽喉要道。橋東不遠即為舊宛平城。宛平縣始建於明崇幀20xx年(1638年),曾名拱北城、拱極城,是明清兩代守衞京都的重要門户。進入20世紀,在盧溝橋以北不遠處又架起一座鐵路橋,1920xx年中國的交通大動脈平漢鐵路經此全線通車。另外,盧溝橋地區還有兩條鐵路支線,一達北平、通縣;一經豐台與北寧線相接。這樣,盧溝橋地區就成為平漢、平綏、平津3條鐵路線的匯合點,其戰略地位更加重要了。

盧溝橋是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橋。它是建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的抗日勝利的無字碑。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於此,橋柱上當年日軍的彈痕依稀可見。1937年7月7日,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全面抗戰開始。當地駐軍29軍吉星文團的將士,忍無可忍,奮起抗戰,守一橋而捍天下,點燃了全國抗日戰爭的熊熊烈火。因此,“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既是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攻中國本部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覺醒和復興的開始,它揭開了中國人民抗擊侵略者的偉大斗爭,盧溝橋從此被載入史冊。”

四川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1

洛陽白雲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嵩縣南部伏牛山腹地,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AAAA-旅遊景區、中國十佳休閒勝地。景區總面積168平方公路,現已開發白雲峯、玉皇頂、雞角曼(小黃山)、九龍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觀光區和白雲湖、高山森林氧吧、高山牡丹園、留侯祠、蘆花谷無大休閒區。

白雲山景區地跨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流域之水於一峯,集三河之靈於一山,為中原獨有,堪稱“中原山水大觀”之絕品。

白雲山地處暖温帶與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平均海拔1800米,夏季最高氣温不超過26℃,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據調查,有動物204種,植物1991種,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被專家學者譽為“自然博物館”。境內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峯37座,其中玉皇頂海拔2216米,為中原第一峯,是看日出觀雲海的最佳處。

這裏奇峯俊秀,白雲悠悠,瀑布飛跌,林深谷幽。主要景觀有:

有以中原第一峯玉皇頂、雞角曼、仙人橋為代表的奇石險峯景觀;以高山杜鵑林、萬畝原始森林、唐代銀杏林為代表的森林景觀;以九龍瀑布、珍珠潭、黃龍井為代表的瀑潭景觀;以留侯祠、玉皇閣、烏曼寺、雲巖寺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以雲海日出、雞角晚霞、金秋紅葉為代表的物候景觀。

整個景區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鳥、獸為一體,雄、險、奇、幽、美、妙交相生輝。現已成為中原地區集觀光旅遊、度假避暑、科研實習、尋古探幽為一體的複合型旅遊區。

洛陽白雲山景區內林深谷幽,奇峯俊秀,白雲悠悠,置身白雲仙境,總有“人在畫中游,雲在樹上飄,水在空中舞”的美感。-視察洛陽白雲山景區時題詞“中原名山”。穆青題詞“白雲天下秀”,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揮毫“人間仙境白雲山”。

出行時間

鄭州—洛陽的火車特別多,隨時都可以出發。鄭州火車站對面就是中心汽車站到洛陽的大巴很方便。 從洛陽到白雲山有很多選擇: 1、直接從洛陽一運站(火車站對面)到白雲山上,票價46元/人。早晨6:30分發車,而一個小時還有一班(但是週一到週五第二班不一定發車)大下午1:30還有一班,大概行程3個小時。 2、先從洛陽到嵩縣,而後從嵩縣坐車到白雲山。洛陽到嵩縣70公里。嵩縣有很多車到白雲山,到山上大概每人30元左右,但是一定要事先講好,到山上白雲山賓館門口不是山門(山門到山上還有很遠很遠!), 建議用第一種方法,比較快,車子也不錯,車老闆水平也很好,而且時間上也好,可以中午休息一下然後就到九龍瀑布去玩。 從白雲山上到洛陽可以還坐豪華大巴,每天早上7:30,中午1:30分從中心廣場場發車。

四川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2

神龍峽位於重慶南川區南平鎮內,距離重慶主城區約79公里,距離南川城區23公里。景區幅員面積約20平方公里,原始植被極為豐富,目視所及一片翠綠,是離重慶主城最近、最原始的生態峽谷之一。神龍峽主景區屬典型的“V”字型深切峽谷,兩邊山峯高聳,壁立千仞,氣勢磅礴。峽谷內溪流蜿蜒,清澈透明。魚遊淺底,鳥翔空谷,甚是悠然。

景區通過交旅集團和銘嘉集團打造了一系列好耍產品:熱情浪漫的峽谷漂流、獨特的洞穴水幕動畫、深山湖畔打牌下棋、神風輕佛中喝茶聊天、神仙聖境裏祈福祭祀、在最美的棧道上有氧健身、在遠離塵囂的龍憩苑別墅式酒店幽居,一切皆為你而存在。

神龍峽在金佛山以西,屬於四川盆地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温和,雨量充沛,夏無酷暑,冬有霜雪,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點,對林木、竹、藥等植物的生長則是得天獨厚的條件。山體多在海拔1300米以上,神龍峽最高峯豹子嶺為1380米,自然保護區面積約30多平方公里。

南川南平鎮有縣級公路連通景區入口,距離約13公里,途經木渡鎮、神農峽度假村、永安鎮、裏隱壩。從裏隱壩峽谷入口至九天飛瀑,峽谷長約6公里。

神龍峽谷底海拔高度為680米,高出重慶市區約400多米,谷底林木茂盛,溪流成河;兩側峽壁陡峭,垂直高度平均在600米左右,峽壁險峻;峽谷兩側均為金佛山的第一台階,海拔高度都在1300米以上,夏季平均温度在攝氏24度,冬季有霜雪期,雪期最長可達一個多月。

絕壁景觀有歸龍谷魚鱗巖、貓啄大絕壁、神龍洞絕壁、火燒巖懸崖等;瀑布有磨子洞瀑布、飛龍瀑布、碧泉映月瀑布、神龍洞瀑布等;峽谷兩岸植被多為近年生灌木林、刺竹林,植物較為豐富;峽谷最寬處大淌河壩約為100米,最窄處蘇家巖約為10米。

四川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3

打開世界地圖,如果在亞洲大陸上縱橫劃一個十字, 格爾木崑崙旅遊區我們會發現,青海省格爾木市正好處在亞洲大陸的十字中。格爾木市背靠崑崙山,身居萬寶彙集的“聚寶盆”柴達木盆地,形成以格爾木為中心的崑崙文化旅遊區。

崑崙山從帕米爾高原隆起,凌空而下,浩浩蕩蕩,橫貫東西數千裏;茫茫蒼蒼,雪峯高聳,冰川縱橫,巍峨神奇。從遠古開始,崑崙山就成為中華各民族共同嚮往的聖地。崑崙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崑崙山為中華“龍祖之脈”。古往今來,有多少先賢智者,騷人墨客,劍客奇士,天涯遊子,遙望西天,情寄崑崙,用詩詞歌賦來表達他們對崑崙的嚮往和仰慕。其中以李白的“若非羣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的美詩,毛主席的“橫空出世,莽崑崙”的華章,成為吟詠崑崙的代表作。中華文化眾多的神話故事出自崑崙,如女媧煉石補天、精衞填海、西王母蟠桃盛會、白娘子盜仙草和嫦娥奔月等。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 、《封神演義》和金庸的《天龍八部》等多部通俗小説都提到崑崙山。

崑崙山東西長2500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西段喀拉崑崙山是塔里木盆地與藏北高原祁連山、中支崑崙山、南支唐古拉山。崑崙山中萬壑縱橫,藴藏着無盡的壯美、神祕和富饒。

主要景觀

瑤池風景區湖水明澈如鏡,湖的四周草青沙白;在湛藍的天宇下,山色、天光、雲影在湖水中相依共舞,在寧靜安詳中透着仙氣和靈氣。

站在崑崙山口,東西崑崙盡收眼底。往東看,在靜寂的萬古雪野中,玉虛峯孤兀雄起,勢壓萬山,造就了冰雪世界特有的自然景觀。傳説中玉虛峯是西王母女兒玉虛公主的化身,山峯巍峨高聳,峯頂終年雲霧繚繞,白雪皚皚,山間奇峯怪石活靈活現,飛禽走獸不時出沒。山下綠茵草地上造型地貌廟宇宮殿錯落有致,構成一幅人間仙境的美麗畫卷。不遠處又有玉珠峯,相傳是西王母另一個女兒玉珠公主的化身。玉珠峯終年積雪,冰川縱橫,巍峨壯觀,在主峯周圍海拔5400米以上雪峯有20餘座。玉珠峯南側冰雪地形各異,冰川末端形成為10餘米高的冰琴。玉珠峯南側高山草甸帶是野生動物的天堂,經常有成羣的藏原羚、藏羚羊、藏野驢等珍稀動物活動。玉珠峯是登山愛好者體驗登山、學習冰雪技術的理想山峯,是理想的高山冰雪訓 格爾木崑崙旅遊區

練場地。每年都會迎來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探險愛好者,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初級登山愛好者登山探險的首選基地。

四川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4

啟德文化院,位於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城關鎮原觀音寺舊址,佔地64畝。啟德文化院是台灣啟德機械起重有限公司董事長鬍鵬飛先生獨資興建的。其主體工程包括“慈母宮”、“文物珍藏館”、“文書院”、“南北綜合樓”和華表等建築羣,總建築面積達120xx平方米。

年近古稀的胡鵬飛已經將大部分積蓄捐給故鄉———安徽省舒城縣,用於建設完全公益性的“啟德文化院”和全縣的教育事業。

啟德文化院為中國寺廟殿宇式建築,紅牆歇山頂,挑檐迴廊,莊重肅穆,大氣磅礴。主樓慈母宮,坐東朝西,高台拱門。二樓以上為玉砌雕欄,凝重大方;內廊門窗為樟木透雕,精工細琢;大殿內雕樑畫棟,浮雕圖案,掛落飛罩,色澤亮麗,技藝高超。三層正殿分別供奉先聖先賢造像,慈善莊重,崇高聖潔。慈母宮正前方為九龍照璧,左右矗立華表。高聳的華表象徵華夏民族威武雄壯、永立世界民族之林。慈母宮右側為文物珍藏館,陳列孫中山先生的《遺囑》、老子《道德經》等漢代磚刻和名人字畫,併為民間個人收藏提供保護條件和展示場所。

啟德文化院導遊詞

啟德文化院始建與1997年5月,是台灣啟德機械起重有限公司董事長鬍鵬飛先生投資興建的,至目前總投資約1.5億元,佔地面積82餘畝,總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整個文化院由慈母宮(三層正殿分別供奉道教尊神和先聖先賢造像)、慈航殿(供奉千手觀音)、文物珍藏館(陳列孫中山先生的《遺囑》、老子《道德經》等漢代磚刻和名人字畫,併為民間個人收藏提供保護展覽場所)、文書院(珍藏中外典籍,開展圖書閲覽活動,為本地人民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娛樂活動場所)、南北綜合樓(為來賓貴客提供宿食方便)另外還有九龍璧、華表等建築羣構成。院內花木扶疏,假山噴泉,供遊人觀賞休憩。其規模之大,建造之宏偉,為目前國內城市道觀之首。

啟德文化院是建造者回報社會、建設家鄉的社會公益設施,不收費、不傳教、不收弟子、不參加任何社團組織。其目的是讓人們在這裏瞻仰先聖先賢,參觀歷史文物,潛讀各類經典,欣賞中國傳統建築風格,體會生態園林之美。以達到弘揚民族文化、淨化心靈之目的。

啟德文化院為廡殿式建築風格。廡殿式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最高型制。其屋面有四大坡,前後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條正脊,兩山屋面與前後屋面相交形成四條垂脊,因此廡殿又稱四阿殿、五脊殿。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這種建築形式只能用於皇家宮殿和壇廟建築。象故宮的午門、太和殿、乾清宮,太廟等,都是廡殿式建築。廡殿建築是封建社會至高無上的皇權象徵,其它官府、衙屬、商埠、民宅是絕對不允許採用廡殿建築形式的。廡殿建築特殊的政治地位決定了它用材碩大、體量雄偉、裝飾華貴富麗,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啟德文化院採取廡殿式建築,一是道教為中國的本土宗教,自張陵(道號張道陵)始創1800餘年以來。它的教義已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二是自唐、宋以後,歷代帝王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對道教的信奉和大力推崇,已與皇權政治不可分割,道教的地位也達到登峯造極。所以,在建築形式上採取象徵皇權的廡殿風格也是理所當然。

屋面用黃色琉璃瓦,一是按道家五行之説,中方“戊己土”,統領四方,是代表大地的顏色,親土、愛土、入土為安是農耕民族的精神理念;二是代表皇權;三是代表炎黃子孫的黃皮膚。其牆壁為紅色,是因為紅代表太陽,代表喜慶與吉祥;二是中國人受孔孟中庸哲學影響,處世取向中和、謙讓、沉穩,紅色熱烈,可以在精神層面上喚醒激勵人們。(西方建築多用白色,可能是因為西方人性格浮躁激動,白色為冷色,可以穩定人的情緒。)

當跨入文化院時,請大家注意一下大門上的這種乳釘,叫“浮漚釘”,數一下一共有多少個?對!大門上是橫九豎九81釘,九是大數,只有帝王才能用九九之數,王公臣僚的門釘數將逐級遞減。老百姓家的門是不能裝釘的,否則就是僭越。這種“浮漚釘”的用途,一是辟邪與裝飾,二是借“丁”的諧音,希望釘多“丁”多,人丁興旺。

慈母宮是啟德文化院的主體工程。“慈母”之意:一是根據《道德經·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二是胡鵬飛先生少年時就去了台灣,沒有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是家鄉父老兄弟撫養了他的母親,含有報答鄉梓紀念母親之意;三是海峽兩岸人民都是炎黃子孫,祖國是共同的母親。(另外,根據史志記載,明朝初年舒城人胡拱辰,字紫微,父早卒,由母教育,洪武初由孝廉為歙縣縣丞,後升丹陽令。當淮西兵禍,胡拱辰揹着母親逃亡江南,母親有病,通宵守侯,母親坐堂,奉觴上壽,歷盡艱險。為報母恩,胡拱辰根據孟郊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詩意建“春暉堂”。他的至孝深受當時士大夫們的稱慕。明朝開國文臣宋濂和劉伯温兩人都為“春暉堂”題詩作賦。歷史上的胡拱辰與胡鵬飛先生是否有血脈關係,未曾考證,但他們的孝悌理念卻與中華傳統文化一脈相承。

四川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5

騰衝熱海位於騰衝縣城西南20公里,面積約9平方公里,較大的氣泉、温泉羣共有80餘處,其中10個温泉羣的水温達90℃以上,到處都可以看到熱泉在呼呼噴湧。世界上有温泉的地方很多,但像騰衝熱海這樣面積之廣、泉眼之多、療效之好,實屬罕見。

騰衝系我國最為著名的“地熱之鄉”,全區目前發現有64各地熱活動區,温泉羣達80餘處,最高水温達96.3℃。其中熱力最猛、外部顯示也最為奇妙的便是鑲嵌在城西約20公里的騰衝熱海。這裏青山環抱,一水喧騰,在北起硫磺塘,南接松山箐,東到忠孝寺,西連芭蕉園,面積約9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各種地熱景觀類型豐富。目前開發了大小滾鍋、-嘴、美女池、獅子頭、珍珠泉、鼓鳴泉、懷胎井、仙人澡堂及澡堂河瀑布等十餘個景點。

這些温泉、汽泉,按化學萬分來分,又可分為碳酸泉、硫磺泉、硫酸泉等。在碳酸和硫磺泉區,草木茂盛,一片青綠;而硫酸泉區,一片長約80米,寬約40米地地面內,熱氣騰騰,到處是嘶嘶的響聲,地表砂石裸露,寸草不生,人們不敢涉足,成為天然“0”。 境內遍佈着温泉、沸泉、噴氣泉等不同形態和規模的熱泉上百處,其中熱力最猛、外部顯示亦最為奇妙的便是鑲嵌在城西約20公里處的澡塘河谷中的“熱海奇觀”。熱海公園青山環抱,一水喧騰,在北起硫磺塘,南接松山箐,東到忠孝寺,西連芭蕉園,熱海公園面積約為9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數十處熱泉沸沸湧湧,不絕於時。一縷縷、一團團熱汽源源蒸騰,迷濛了天地萬物,大股大股的硫磺氣味不時嗆人口鼻。整個山谷迷迷茫茫、縹縹緲緲。看人,影影綽綽;看樹,模模糊湖;看山,峯拱巒揖……此情此景,幾乎同地理學家徐霞客350多年前所見一般無二:“遙望峽中蒸騰之氣,東西數處,鬱然勃發,如濃煙卷霧,東瀕大溪,西貫山峽……”蔚為壯觀。走近熱泉,但見“水與氣從中噴出,如有爐橐鼓風煽焰於下……猶熱若探湯。或躍時風從中卷,水輒旁射,攬人於數尺外,飛沫猶爍人面也”——還是徐霞客的描寫最為真切。

熱海循澡塘河穿煙撥霧選邐而行,千姿百態的熱泉景觀紛至諮來,美不勝收:“鼓鳴泉”,迴響着遠古的熱情;“珍珠泉”,綿綿不絕地把晶瑩的珍珠吐滿池盤;“眼鏡泉”,沉靜地注視着人世的滄桑;“獅子頭”,高昂着不屈的鬥志;“哈膜嘴”,竭力傾吐着胸中的熱忱;“戰火紛飛”,演繹着人類的殺伐;“花開遍地”,附麗着美好的習憧憬……還有“美女池”,熱海孕育的一塊翠光温潤的碧玉。熱流則掛於綠苔茸茸的斜崖懸壁之前,似柔柳輕搖,似薄綃曼舞,款款落入清澈見底、輕煙徐升的池面,敲擊出淙淙咚咚的古箏之音,另有一番天然風韻。到此一浴,不失為一種“豔福”。

如此恢宏壯麗的熱海自然奇觀,理所當然地受到了人們的珍視和厚愛,90年代以來,騰衝人開發利用熱海的進程明顯加快。如今,寬敞的柏油大路直通熱谷,各種規格和檔次的賓館、飯莊、療養院及各類旅遊服務設施應有盡有,現代化的明麗建築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在澡塘河畔,與熱汽蒸騰、泉湧石奇的自然景觀相得益彰,吸引着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客來到“一温熱海”,盡情分享和體味這來自大地深處的無限温情。

四川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6

麗江古城是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鎮,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地理座標為東經100°14′,北緯26°52′。

古城位於縣境的中部,海拔2400餘米。是一座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和文化燦爛的名城,也是中國罕見的保存相當完好的少數民族古城。

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一致通過,將麗江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坐落在麗江壩中部,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據説是因為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築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

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鞏本知”,“鞏本”為倉廩,“知”即集市,可知麗江古城曾是倉廩集散之地。

麗江古城始建於宋元,盛於明清,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滇遊日記》曾寫麗江古城中木氏土司宮邸“宮室之麗,擬於王者”。城區則“居廬駢集,縈城帶谷”、“民房羣落,瓦屋櫛比”,可見當時麗江古城已有名。麗江古城曾是明朝麗江軍民府和清朝麗江府的府衙署所在地,明朝稱大研廂,清朝稱大研裏,民國以後改稱大研鎮。

麗江古城,因為集中了納西文化的精華,並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來形成的歷史風貌,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在麗江古城觀賞什麼呢?主要有以下幾項:

一、登高憑勝,你可看古城形勢。古城巧妙地利用了地形,西有獅子山,北有象山、金虹山,背西北而向東南,避開了雪山寒氣,接引東南暖風,藏風聚氣,佔盡地利之便。

二、臨河就水,你可觀古城水情。古城充分利用泉水之便,使玉河水在城中一分為三,三分成九,再分成無數條水渠。使之主街傍河、小巷臨渠,使古城清淨而充滿生機。

三、走街入院,你可欣賞古城建築。古城建築全為古樸的院落民居,房屋構造簡造、粗獷,而庭院佈置和房屋細部裝飾豐富而細膩,居民喜植四時花木,形成人與自然的美好和諧。

四、入市過橋,你可一覽古城佈局。古城佈局自由靈活,不拘一格,民居、集市、道路、水系組織聚散合理,配置得當,再加上石、石橋、木橋、花鳥蟲魚、琴棋書畫、民風民俗,生髮出無窮意趣,使古城獨具魅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sichuan/mndyj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