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遼寧導遊詞 >

遼寧古蹟導遊詞(精選16篇)

遼寧古蹟導遊詞(精選16篇)

遼寧古蹟導遊詞 篇1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鴨綠江位於丹東境內鴨綠江下游的渾江口至江海分界處的沿江區,全長210公里,面積約4000平方公里。景區以水景為主線,山景相依託,名勝古蹟歷史久遠,遊一江可觀賞中朝兩國風光。

遼寧古蹟導遊詞(精選16篇)

鴨綠江因為水的顏色而得名,那碧綠的江水,猶如雄鴨脖頸的瑩綠,先人們便稱其為鴨綠江,沿襲至今,在早以前,鴨綠江的古稱為馬訾水。鴨綠江古稱壩水,漢稱為訾水,唐朝始稱鴨綠江,因其水色青綠、恰如鴨頭而得名。鴨綠江發源于吉林省長白山南麓,流經長白、集安、寬甸、丹東等地,向南注入黃海,全長795公里,是中朝兩國的界河。鴨綠江流經丹東市約300公里。此段江面寬闊,兩岸風光秀麗,在入海口一帶,盛產大銀魚。鴨綠江造橋歷史很早,可上溯到遼代,20世紀初,鴨綠江上始建鐵橋,先後在丹東和朝鮮新義州之間建了二座。第一座建於1909年,是座開閉式橋樑。1950年朝鮮戰爭中被美國飛機炸燬,橋墩至今猶存,現闢有端橋遊覽區。第二座橋建於1940出年,為鐵路、公路兩用橋,全長940米,屬中朝兩國共管。它是中朝兩國的交通要道,也是遊人觀光覽勝的景點。

門票:鴨綠江斷橋15元

位置:位於鴨綠江中下游丹東市境內,東起渾江口,西至大東港

氣候:氣候冬暖夏涼

面積:全長210公里。總面積824.2平方公里(含朝鮮水面),保護區面積200平方公里。

鴨綠江風景名勝區由六大景區100多個景點組成,鴨綠江風景區位於鴨綠江中下游,與朝鮮碧潼、清水、義州、新義州隔江相望,江水蜿蜒舒緩,兩峭壁嶙峋,林木鬱鬱葱葱,形成了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觀,有浩瀚秀美的水豐湖、雄峙江畔的虎山長城、彈痕累累的鴨綠江大橋、我國1.8萬公里的海岸線最北端的江海分界線和古人類洞穴遺址、原始村落遺址和現代園林建築等,構成了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水豐景區:水豐水庫是中國東北最大的水庫,中朝兩國共管,庫區內森林都保持着近似原始狀態的自然景觀,水庫兩側峽谷秀麗、花木茂盛。

太平灣景區:主要由古渡新村和太平灣電站景點組成。

大橋景區:位於丹東市城區,是鴨綠江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與朝鮮新義州市隔江相望。有寶山懸虹、碧水玉榭、鴨江帆影、鐵橋彈洞等著名景點。

虎山景區:位於大橋景區與太平洋景區之間。虎山形似卧虎,地勢險要,與對岸朝鮮“統軍亭”遙遙相對,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軍事要地。

江口景區:區內最南端的一個景區。江海分界線是中國海岸線的最北端,三號江海界碑吸引了許多遊客。

綠江景區:位於寬甸鎮江鄉和吉林省交界的渾江口。自然景觀秀美,植被近似原始狀態,有十二天門、天然狩獵場、冷風巖、五節樓山,以及古窯址等景點。

交通:北京至平壤、莫斯科至平壤的國際聯運列車,經彈洞出入國境。丹東還有通往瀋陽、北京、長甸等的客運列車。民航已開闢直達北京、廣州、成都、温州等地的航線。

遼寧古蹟導遊詞 篇2

位於瀋陽東北部,柳條湖立交橋西北,西靠長大鐵路,博物館主體本身就是一座歷史紀念建築物,它以殘歷碑的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

在一部巨大石雕枱曆上密佈着千瘡百孔的彈痕,隱約可見無數個骷髏,象徵着千萬個不泯的冤魂在吶喊和呼號。右面的一頁銘刻着中國人民永遠難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農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頁鐫刻着“九·一八”事變的史實:“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攻佔北大營。我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從殘歷碑正面拱形門進入一樓正廳,迎面黑色大理石上刻有“勿忘國恥”四個大字,在字的上方嵌有一面殘月形時鐘,其時針指着10時20分,這是日本侵略軍發起進攻北大營的時刻。

管內二至三樓為“九·一八”事變歷史陳列。

“九·一八”事變炸彈碑位於于洪區陵東鄉柳條湖望花立交橋北側。碑西側為長大鐵路,東為公路,向北就是當年的北大營。在鐵路東側,原日本關東軍曾樹立木製標牌,豎書“昭和六年九月十八日支那兵線路爆破地點”字樣,1938年日本又重建了這個炸彈形水泥紀念物,上面為炸彈尾翼形碑身高5米,下面基座為梯形平台,上鑲嵌橫書“爆破地點”四字。並在北大營內建立了戰績紀念館和戰績紀念碑。從日本關東軍在柳條湖鐵路爆破地點到攻佔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這就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所製造的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現場。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經過長期策劃和周密預謀的重大侵華事件,是對我國發動大規模武裝侵略的開始。1931年9月18日夜10時20分,日本關東軍將其所侵佔的“南滿鐵路”柳條湖附近一段路軌自行炸燬,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隨即以此為藉口,向北大營駐軍和瀋陽城發動突然襲擊。中國駐軍在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下,撤至關內。至1932年3月間,遼、吉、黑,熱四省全境淪陷,成為日本帝國主義血腥統治的殖民地,直至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東北地區淪陷了20xx年。當年,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炫耀他們的所謂“赫赫戰功”,建立了這個炸彈型水泥紀念碑。如今,它已成了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的歷史罪證。

解放後,瀋陽人民已將該碑推倒,仍陳列在原址。1985年2月,此碑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遼寧古蹟導遊詞 篇3

位於瀋陽東北部,柳條湖立交橋西北,西靠長大鐵路,博物館主體本身就是一座歷史紀念建築物,它以殘歷碑的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

在一部巨大石雕枱曆上密佈着千瘡百孔的彈痕,隱約可見無數個骷髏,象徵着千萬個不泯的冤魂在吶喊和呼號。右面的一頁銘刻着中國人民永遠難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農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頁鐫刻着“九·一八”事變的史實:“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攻佔北大營。我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從殘歷碑正面拱形門進入一樓正廳,迎面黑色大理石上刻有“勿忘國恥”四個大字,在字的上方嵌有一面殘月形時鐘,其時針指着10時20分,這是日本侵略軍發起進攻北大營的時刻。

管內二至三樓為“九·一八”事變歷史陳列。

“九·一八”事變炸彈碑位於于洪區陵東鄉柳條湖望花立交橋北側。碑西側為長大鐵路,東為公路,向北就是當年的北大營。在鐵路東側,原日本關東軍曾樹立木製標牌,豎書“昭和六年九月十八日支那兵線路爆破地點”字樣,1938年日本又重建了這個炸彈形水泥紀念物,上面為炸彈尾翼形碑身高5米,下面基座為梯形平台,上鑲嵌橫書“爆破地點”四字。並在北大營內建立了戰績紀念館和戰績紀念碑。從日本關東軍在柳條湖鐵路爆破地點到攻佔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這就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所製造的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現場。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經過長期策劃和周密預謀的重大侵華事件,是對我國發動大規模武裝侵略的開始。1931年9月18日夜10時20分,日本關東軍將其所侵佔的“南滿鐵路”柳條湖附近一段路軌自行炸燬,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隨即以此為藉口,向北大營駐軍和瀋陽城發動突然襲擊。中國駐軍在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下,撤至關內。至1932年3月間,遼、吉、黑,熱四省全境淪陷,成為日本帝國主義血腥統治的殖民地,直至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東北地區淪陷了14年。當年,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炫耀他們的所謂“赫赫戰功”,建立了這個炸彈型水泥紀念碑。如今,它已成了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的歷史罪證。

解放後,瀋陽人民已將該碑推倒,仍陳列在原址。1985年2月,此碑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遼寧古蹟導遊詞 篇4

“張氏帥府博物館”原“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座落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學良舊居內,1988年12月對外開放。該館佔地面積3.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76萬平方米,展覽面積1600平方米。

張學良舊居從建設至今已經有88年曆史了,瀋陽人稱其為“張氏帥府”、“大帥府”,是張學良將軍及其父親張作霖的官邸和私宅。這是由青磚高牆圍起的院落和院外若干建築所組合成的龐大建築羣,於1914年由張學良將軍的父親張作霖興建,1916年入住。以後又不斷擴建,逐步形成了由東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築等四個部分組成的的建築體系,各個建築風格各異,有中國傳統式,中西合璧式、羅馬式、北歐式、日本式。上個世紀後期,“張氏帥府”被國家列為全國優秀近代建築羣。

1985年,瀋陽市人民政府依法以“張氏帥府”稱謂公佈這一建築羣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遼寧省政府也以“張氏帥府”名稱公佈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中國國務院以“張學良舊居”稱謂公佈其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遼寧省在此設立“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十幾年來舉辦了各類展覽,接待了大量觀眾和遊客,成為瀋陽市享有崇高聲譽的博物館和旅遊游泳景點。

張學良舊居是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及其長子“千古功臣”張學良將軍主政東北時的官邸和私宅。從1914年興建開始到1933年止逐步形成了由中院三進四合套院,東院大青樓、小青樓,西院紅樓羣以及院外的趙四小姐樓、邊業銀行、帥府辦事處等風格各異的建築體系,是我國近現代優秀建築羣之一。

舉辦各種展覽,對羣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該館主要功能,建館以來的基本陳列包括《千古功臣張學良將軍業績展》、《張作霖與奉系軍閥大事記展》、《人民海軍好參謀長張學思將軍業績展》及《名人訪帥府》等展覽。近年來,先後舉辦了《中國近現代史文物圖片展》、《紀念九一八事變六十週年文物圖片展》、《一個日本憲本的懺悔》、《紀念閻寶航同志誕辰一百週年展覽》、《慶祝張學良將軍九八華誕蘭花特展》等90餘個專題展覽。復原陳列包括《張作霖卧室、辦公室、書房、議事廳復原陳列展》、《張學良、于鳳至卧室復原陳列展》、《張學良辦公室復原陳列展》、《東北政務委員會辦公室復原陳列展》、《老虎廳“槍斃楊常”復原陳列展》、《張氏家廟》等近10項展覽。該館還引進了有關張學良將軍一生足跡的音像供大家觀看。該館的科研學術成果豐碩,曾出版發行了《張氏帥府》、《張學良舊居》、《張學良將軍畫冊》等多部專著,在國內外均產生一定影響。

從1988年以來,該館每年都舉辦張學良將軍的各種形式的祝壽活動,20__年5月末6月初該館參與的瀋陽、北京和美國夏威夷三地的祝賀張學良將軍百歲華誕的系列活動在海內外取得較大的社會影響,拓展了該館的知名度。黨和國家領導人-、-、-、-等先後來此視察。建館10餘年來累計接待海內外遊客180餘萬人,是瀋陽市享有盛名的旅遊觀光勝地,是該市著名旅遊景觀之一。作為遼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多次被遼寧省和瀋陽市授予先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

現在,該館以其一年365天全天侯開放和十人以上免費導遊的“雙全”服務,贏得海內外各屆人士的讚譽。

遼寧古蹟導遊詞 篇5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鴨綠江位於丹東境內鴨綠江下游的渾江口至江海分界處的沿江區,全長210公里,面積約4000平方公里。景區以水景為主線,山景相依託,名勝古蹟歷史久遠,遊一江可觀賞中朝兩國風光。

鴨綠江因為水的顏色而得名,那碧綠的江水,猶如雄鴨脖頸的瑩綠,先人們便稱其為鴨綠江,沿襲至今,在早以前,鴨綠江的古稱為馬訾水。鴨綠江古稱壩水,漢稱為訾水,唐朝始稱鴨綠江,因其水色青綠、恰如鴨頭而得名。鴨綠江發源于吉林省長白山南麓,流經長白、集安、寬甸、丹東等地,向南注入黃海,全長795公里,是中朝兩國的界河。鴨綠江流經丹東市約300公里。此段江面寬闊,兩岸風光秀麗,在入海口一帶,盛產大銀魚。鴨綠江造橋歷史很早,可上溯到遼代,20世紀初,鴨綠江上始建鐵橋,先後在丹東和朝鮮新義州之間建了二座。第一座建於1920xx年,是座開閉式橋樑。1950年朝鮮戰爭中被美國飛機炸燬,橋墩至今猶存,現闢有端橋遊覽區。第二座橋建於1940出年,為鐵路、公路兩用橋,全長940米,屬中朝兩國共管。它是中朝兩國的交通要道,也是遊人觀光覽勝的景點。

門票:鴨綠江斷橋15元

位置:位於鴨綠江中下游丹東市境內,東起渾江口,西至大東港

氣候:氣候冬暖夏涼

面積:全長210公里。總面積824.2平方公里(含朝鮮水面),保護區面積200平方公里。

鴨綠江風景名勝區由六大景區100多個景點組成,鴨綠江風景區位於鴨綠江中下游,與朝鮮碧潼、清水、義州、新義州隔江相望,江水蜿蜒舒緩,兩峭壁嶙峋,林木鬱鬱葱葱,形成了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觀,有浩瀚秀美的水豐湖、雄峙江畔的虎山長城、彈痕累累的鴨綠江大橋、我國1.8萬公里的海岸線最北端的江海分界線和古人類洞穴遺址、原始村落遺址和現代園林建築等,構成了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水豐景區:水豐水庫是中國東北最大的水庫,中朝兩國共管,庫區內森林都保持着近似原始狀態的自然景觀,水庫兩側峽谷秀麗、花木茂盛。

太平灣景區:主要由古渡新村和太平灣電站景點組成。

大橋景區:位於丹東市城區,是鴨綠江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與朝鮮新義州市隔江相望。有寶山懸虹、碧水玉榭、鴨江帆影、鐵橋彈洞等著名景點。

虎山景區:位於大橋景區與太平洋景區之間。虎山形似卧虎,地勢險要,與對岸朝鮮“統軍亭”遙遙相對,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軍事要地。

江口景區:區內最南端的一個景區。江海分界線是中國海岸線的最北端,三號江海界碑吸引了許多遊客。

綠江景區:位於寬甸鎮江鄉和吉林省交界的渾江口。自然景觀秀美,植被近似原始狀態,有十二天門、天然狩獵場、冷風巖、五節樓山,以及古窯址等景點。

交通:北京至平壤、莫斯科至平壤的國際聯運列車,經彈洞出入國境。丹東還有通往瀋陽、北京、長甸等的客運列車。民航已開闢直達北京、廣州、成都、温州等地的航線。

遼寧古蹟導遊詞 篇6

“張氏帥府博物館”原“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座落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學良舊居內,1988年12月對外開放。該館佔地面積3.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76萬平方米,展覽面積1600平方米。

張學良舊居從建設至今已經有88年曆史了,瀋陽人稱其為“張氏帥府”、“大帥府”,是張學良將軍及其父親張作霖的官邸和私宅。這是由青磚高牆圍起的院落和院外若干建築所組合成的龐大建築羣,於1920xx年由張學良將軍的父親張作霖興建,1920xx年入住。以後又不斷擴建,逐步形成了由東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築等四個部分組成的的建築體系,各個建築風格各異,有中國傳統式,中西合璧式、羅馬式、北歐式、日本式。上個世紀後期,“張氏帥府”被國家列為全國優秀近代建築羣。

1985年,瀋陽市人民政府依法以“張氏帥府”稱謂公佈這一建築羣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遼寧省政府也以“張氏帥府”名稱公佈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中國國務院以“張學良舊居”稱謂公佈其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遼寧省在此設立“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十幾年來舉辦了各類展覽,接待了大量觀眾和遊客,成為瀋陽市享有崇高聲譽的博物館和旅遊游泳景點。

張學良舊居是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及其長子“千古功臣”張學良將軍主政東北時的官邸和私宅。從1920xx年興建開始到1933年止逐步形成了由中院三進四合套院,東院大青樓、小青樓,西院紅樓羣以及院外的趙四小姐樓、邊業銀行、帥府辦事處等風格各異的建築體系,是我國近現代優秀建築羣之一。

舉辦各種展覽,對羣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該館主要功能,建館以來的基本陳列包括《千古功臣張學良將軍業績展》、《張作霖與奉系軍閥大事記展》、《人民海軍好參謀長張學思將軍業績展》及《名人訪帥府》等展覽。近年來,先後舉辦了《中國近現代史文物圖片展》、《紀念九一八事變六十週年文物圖片展》、《一個日本憲本的懺悔》、《紀念閻寶航同志誕辰一百週年展覽》、《慶祝張學良將軍九八華誕蘭花特展》等90餘個專題展覽。復原陳列包括《張作霖卧室、辦公室、書房、議事廳復原陳列展》、《張學良、于鳳至卧室復原陳列展》、《張學良辦公室復原陳列展》、《東北政務委員會辦公室復原陳列展》、《老虎廳“槍斃楊常”復原陳列展》、《張氏家廟》等近10項展覽。該館還引進了有關張學良將軍一生足跡的音像供大家觀看。該館的科研學術成果豐碩,曾出版發行了《張氏帥府》、《張學良舊居》、《張學良將軍畫冊》等多部專著,在國內外均產生一定影響。

從1988年以來,該館每年都舉辦張學良將軍的各種形式的祝壽活動,20xx年5月末6月初該館參與的瀋陽、北京和美國夏威夷三地的祝賀張學良將軍百歲華誕的系列活動在海內外取得較大的社會影響,拓展了該館的知名度。黨和國家領導人-、-、-、-等先後來此視察。建館10餘年來累計接待海內外遊客180餘萬人,是瀋陽市享有盛名的旅遊觀光勝地,是該市著名旅遊景觀之一。作為遼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多次被遼寧省和瀋陽市授予先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

現在,該館以其一年365天全天侯開放和十人以上免費導遊的“雙全”服務,贏得海內外各屆人士的讚譽。

遼寧古蹟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唐山旅遊,我是假日旅行社導遊陳,大家可以叫我小陳,我代表假日旅行社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這位司機師傅姓馬(手指向司機),他駕駛技術一流,經驗豐富,今天的唐山之旅就將由馬師傅和我共同為大家服務,我們一定努力讓您感覺象家一樣舒適、順心,懇請您對我們的服務多提寶貴意見。在這裏小陳祝大家玩的輕鬆、遊的順心,謝謝。

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今天的行程: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清東陵。一同去欣賞探尋這規模宏大、體系完整的皇家陵墓羣。從現在開始到抵達我們的目的地大概需要兩個小時,在這段時間裏,我將向您介紹一下我的家鄉“唐山”。

我們唐山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它南濱渤海,北依燕山,東隔灤河與秦皇島市相望,西與北京、天津二市接臨,是具有百年曆史的中國沿海重工業城市。

大家往車窗兩邊看一下,看到什麼了?對了,一排排整齊的樓房和乾淨的街區,我們唐山啊,是一座震後崛起的新型城市,城市功能完善,1990年在全國第一個榮獲聯合國人居榮譽獎,1995年被評為“國家級衞生城”;而且在20__年11月已踏入“全國園林城”的行列,更是“雙擁模範城”及“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唐山的交通四通八達,境內有京哈、京秦、大秦三條幹線鐵路和102、112、205國道穿境而過,京沈、唐津、唐港、西外環四條高速公路交織成網,京唐港已和120多家港口通航,躋身國內港口20強。

説到這兒啊,讓我想起一句話“要致富,先修路”,的確,唐山不僅是一個交通發達的城市,綜合經濟實力更是非常雄厚,20__年唐山國民生產總值1295億,佔河北省國民生產總值的1/5,相當於三個中等城市。

遼寧古蹟導遊詞 篇8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大家來瀋陽清昭陵旅遊。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遊覽,我很高興,下面我將和大家遊覽瀋陽有名的風景名勝之一——昭陵。

瀋陽由於坐落在渾河(古瀋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僅有着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自然風光,而且有着非比尋常的人文景觀。它是多民族共同開發的歷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歷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發祥地,所謂“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宮兩陵”更是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遺產。

(清朝的建立)

那麼,在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樣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的偉大民族。世事滄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由於朝政u敗,明軍渙散,再加上當時整個中國發生嚴重的旱災,良田顆粒無收。然而,在這嚴重的饑荒之年,苛捐雜税有增無減。於是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出現了以李自成等幾十只農民起義軍。可是,雖然李自成起義軍鬥爭烈火燃遍了大半個中國,建立了“大順”政權,但由於沒有重視建築鞏固的根據地,最終被入關的清軍摘取了勝利果實。就這樣,清朝在起義軍的推波助瀾下,取代了統治中國封建社會長達276年的明朝,座殿紫禁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皇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此,拉開了清朝統治中國296年(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長序幕。

(陵主人概況)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關內的河北,2位葬在關外的遼寧。管內除末代皇帝溥儀葬在華龍陵園外,其餘九個皇帝,5位葬在清東陵,4位葬在清西陵。關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今年我們參觀的就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皇太極在中國歷史上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在遊覽之前我先介紹一下皇太極的生平。皇太極姓愛新覺羅氏,滿族,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死於崇德八年(1643年),終年52歲,後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創建者之一,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推舉繼汗位,年號天聰。1636年去汗稱帝,改國號大清,年號崇德,更女真為滿洲,辛亥革命後通陳滿族。皇太極是歷史上着名的軍事家,一生勤於政事,勇於戰陣,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與蒙古建立鞏固聯盟,多次給明軍以沉重打擊,着名的薩爾滸和鬆錦大戰成為我國軍事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戰術的典範。最終統一了東北全境,締造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併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一位有遠見卓識和重大歷史貢獻的君主。

陵墓是歷史的見證。是記載着重大事件的場所,在封建社會裏,統治階級一向認為,陵墓關係到帝運之盛衰,國祚之長短。因此,在歷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寢顯示和象徵着皇權。所以,歷朝歷代統治者不惜動用大量的物力和財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術來進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紹)

清初關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時興京——現遼寧新賓;東京——現遼陽;盛京——現在的瀋陽。“三陵”就是新賓的永陵,即祖陵,埋葬着肇、興、景、顯四祖;瀋陽東郊的福陵,也稱東陵,埋葬着清朝第一代開國君主努爾哈赤及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昭陵位於沈城北部,又稱北陵,這裏埋葬着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盛京三陵與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河北易縣的清西陵共同構成了清代皇家陵園。

在二千餘年的封建專制社會裏,每一個皇帝都有一羣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着關雎宮宸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他們葬在昭陵寶頂西側的二百米處的貴妃圓寢,全稱叫宸妃、懿靜大貴妃園寢,又稱貴妃園。由於年久失修,只有遺蹟可尋。這種陪葬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願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昭陵建築概括)

昭陵位於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佔地330萬平方米,始建於清崇德八年(643),歷時八年,於順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築是順治、康熙年間建造的。隨着對漢文化的逐漸認同,乾隆和嘉慶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慶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可以説,它是一座積累式建築羣,修建時間跨度較大,經過一百多年的時間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它是從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築部分佈在平面佈局的中軸線上,兩側各建築採取對稱形勢分佈。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築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優點,又融會了滿族陵寢建築的特點,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入關前滿族建築藝術的演進情況。它是“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陵墓,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

(過去的昭陵範圍)

過去的昭陵陵區四周設有三排木樁做為保護標誌。這些木樁分為紅、白、青三種顏色。每根木樁高9尺,直徑6.7寸。其中,紅柱在風水紅牆之外一里的地方,周圍共有128根;白樁在紅樁之外,兩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樁共有90根;青樁在白樁之外約十華里,共有40根。青樁的範圍是東起二台子,西至小韓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這個範圍粗略計算,東西南北各不少於十五華里。在此範圍內全屬昭陵法定保護範圍。清朝《大清律》明確規定:“紅樁以內寸草為重,白樁以內禁止樵採,青樁以內禁止燒造”。而且對進入陵區者以情節輕重又有細則處罰規定。可見界樁是大清法律的象徵,大有令人望樁生畏之感。如今,這些界樁隨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蕩然無存。

遼寧古蹟導遊詞 篇9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大家來瀋陽清昭陵旅遊。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遊覽,我很高興,下面我將和大家遊覽瀋陽有名的風景名勝之一——昭陵。

瀋陽由於坐落在渾河(古瀋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僅有着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自然風光,而且有着非比尋常的人文景 觀。它是多民族共同開發的歷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歷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發祥地,所謂“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在中 國近代歷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宮兩陵”更是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遺產。

(清朝的建立)

那麼,在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樣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的偉大民族。世事 滄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由於朝政腐敗,明軍渙散,再加上當時整個中國發生嚴重的旱災,良田顆粒無收。然而,在這嚴重的饑荒之 年,苛捐雜税有增無減。於是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出現了以李自成等幾十只農民起義軍。可是,雖然李自成起義軍鬥爭烈火燃遍了大半個中國,建立了“大順”政 權,但由於沒有重視建築鞏固的根據地,最終被入關的清軍摘取了勝利果實。就這樣,清朝在起義軍的推波助瀾下,取代了統治中國封建社會長達276年的明朝, 座殿紫禁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皇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此,拉開了清朝統治中國296年 (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長序幕。

(陵主人概況)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關內的河北,2位葬在關外的遼寧。管內除末代皇帝溥儀葬在華龍陵園外,其餘九個皇帝,5位葬在清東陵,4位葬在 清西陵。關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今年我們參觀的就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皇太極在中國歷史上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遊覽之前我先介紹一下皇太極的生平。皇太極姓愛新覺羅氏,滿族,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死於崇德八年(1643年),終年52歲,後金第二代 君主,大清創建者之一,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推舉繼汗位,年號天聰。1636年去汗稱帝,改國號大清,年號崇德,更女真為滿洲, 辛亥革命後通陳滿族。皇太極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一生勤於政事,勇於戰陣,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與蒙古建立鞏固聯盟,多次給明軍以沉重打擊,著名 的薩爾滸和鬆錦大戰成為我國軍事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戰術的典範。最終統一了東北全境,締造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併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 堅實的基礎,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一位有遠見卓識和重大歷史貢獻的君主。

陵墓是歷史的見證。是記載着重大事件的場所,在封建社會裏,統治階級一向認為,陵墓關係到帝運之盛衰,國祚之長短。因此,在歷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寢顯示和象徵着皇權。所以,歷朝歷代統治者不惜動用大量的物力和財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術來進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紹)

清初關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時興京——現遼寧新賓;東京——現遼陽;盛京——現在的瀋陽。“三陵”就是新賓的永陵,即祖陵,埋葬 着肇、興、景、顯四祖;瀋陽東郊的福陵,也稱東陵,埋葬着清朝第一代開國君主努爾哈赤及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昭陵位於沈城北部,又稱北陵,這裏埋葬着清 朝第二代開國君主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盛京三陵與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河北易縣的清西陵共同構成了清代皇家陵園。

在二千餘年的封建專制社會裏,每一個皇帝都有一羣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着關雎宮宸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他們葬 在昭陵寶頂西側的二百米處的貴妃圓寢,全稱叫宸妃、懿靜大貴妃園寢,又稱貴妃園。由於年久失修,只有遺蹟可尋。這種陪葬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 的願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昭陵建築概括)

昭陵位於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佔地330萬平方米,始建於清崇德八年(643),歷時八年,於順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築是 順治、康熙年間建造的。隨着對漢文化的逐漸認同,乾隆和嘉慶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慶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可以説,它是一座積累式建築 羣,修建時間跨度較大,經過一百多年的時間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它是從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築部分佈在平面佈局的中軸線上,兩側各建築採取對稱形 勢分佈。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築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優點,又融會了滿族陵寢建築的特點,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 清入關前滿族建築藝術的演進情況。它是“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陵墓,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 王陵墓建築之一。

(過去的昭陵範圍)

過去的昭陵陵區四周設有三排木樁做為保護標誌。這些木樁分為紅、白、青三種顏色。每根木樁高9尺,直徑6.7寸。其中,紅柱在風水紅牆之外一里 的地方,周圍共有128根;白樁在紅樁之外,兩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樁共有90根;青樁在白樁之外約十華里,共有40根。青樁的範圍是東起二台 子,西至小韓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這個範圍粗略計算,東西南北各不少於十五華里。在此範圍內全屬昭陵法定保護範圍。清朝《大清律》明確規定: “紅樁以內寸草為重,白樁以內禁止樵採,青樁以內禁止燒造”。而且對進入陵區者以情節輕重又有細則處罰規定。可見界樁是大清法律的象徵,大有令人望樁生畏 之感。如今,這些界樁隨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蕩然無存。

(下馬碑)

昭陵周圍除了有界樁,還有六座下馬碑,它們都是成對矗立在昭陵內的。其中兩對在陵寢前方,另一對在陵寢東西紅門附近。陵前的兩對下馬牌,一對在 新開河北岸,一對在神橋橋南。這三對下馬碑至今保存尚屬完好,石材都是選用堅固耐用的青沙石。每個碑都有四個戧角石,可起到加固碑體的作用,也起到裝飾美 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紋,中腰開光部分為碑文。三對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開河北岸的下馬碑碑文是滿、蒙、漢、回、藏五種文體。碑文:“諸 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其它兩對碑文只有滿、蒙、漢三種文體,碑文是:“官員人等至此下馬”。

下馬碑是封建等級制度的標誌。明清時期廣泛應用在陵寢、宮殿等外,距離遠近按尊卑等級有所不同。官員出行每遇下馬碑必下車、下轎步行,所謂“武宮下馬,文官下轎”。否則,是違制,是要受到處罰的。

昭陵在初建時僅有下馬木牌做為下馬標記。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曆東巡盛京時決定將永、福、昭三陵下馬木牌一律改為石碑,“以昭永 遠”。由於是欽定工程,所以,各項準備工程進展順利,於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三陵下馬牌工程屆時破土動工,工程歷時三個月。皇帝一道聖旨,嶄新的下馬 牌全部雕造完畢,按時起立。

(神橋)

現在我們來到了神橋,在清朝帝王陵寢中普遍使用的建築形式就是“神橋”。它既有裝飾陵寢建築的作用,更有其實用價值。以昭陵來説,陵寢地勢基本是前低後高。這樣,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從後向前泄出,那麼,神橋玉帶河保護着陵寢居高處水的排泄,真可謂金城湯池之固。

清代帝王陵墓橋都是按橋孔分,有一孔、三孔、五孔等。孔橋最多的是河北清東陵的孝陵九孔橋。昭陵神橋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橋。過去是青磚鋪面,兩側 有石雕護欄,欄板雕刻着身披烈焰騰空飛翔的大馬,還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寶”等。護欄上雕有“寶瓶天拱”及“俯蓮式”望柱頭,橋兩端有守橋石獅 子,橋下是“玉帶河”。

據嘉慶十年檔案記載,昭陵神橋“歷來久遠,磚石朽爛,多有壞損處”。説明此橋在嘉慶年間已嚴重損壞。嘉慶20xx年及20xx年,顒琰兩次來昭陵祭祀祖 陵,竟未修此橋。道光9年旻寧也來昭陵祭祖,同樣也未修此橋。直至道光20xx年,此橋破損更趨嚴重,急待修整。但因國力空虛,最終只得一拖再拖。

如今的神橋是建國後維修的。雖橋欄板,柱頭不如昔日雕刻古樸細膩,但仍不失神橋華美、莊重的姿色。

(石牌坊)

經過神橋,漫步台階,迎面矗立的就是昭陵著名的石牌防。它是中國古代建築中一種特殊的門,是明、清兩代特有的裝飾建築。用以點綴城市時,多稱為 “牌樓”。作為一種紀念死者、旌表功德的門洞式紀念建築物,多稱為“牌坊”。它經常被立於陵墓、廟宇。飼堂、道路和園林之中,尤其在陵墓之前,它除了具有 表彰功德的紀念意義之外,還有陪襯景物,表示儀注,弓間人們進入膜拜帝王境界作用。

大家請看,此訪雕造精美,全部為仿木架結構。其造型為四柱、三間、三樓,歇山式頂子。其上有三條大脊,八條垂脊,還有大吻、走獸、垂獸等。檐下 有出檐的瓦壠、斗拱、額仿、橫樑、獸頭等構件。各部位還浮雕有花卉圖案,如雲龍紋、吉祥八寶、纏校蓮、著草等。請大家用手指一下,八寶它雕在牌坊的哪個部 位?好。還有引人注目的是,四根柱腳上雕有座獅四對,獬豸一對。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獅子,東西相背者是獬豸。它們相背蹲踞在須彌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張 口,活靈活現,虎虎有聲,令人望而生畏。好像在忠實地守衞陵寢。整個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園雕、浮雕、透雕等各種雕刻技法於一爐,刀法粗獷,遒勁而細 膩,真可以説是一件石雕藝術的巨型“神品”。被現代藝術家視為清代雕刻珍品,它是昭陵陵寢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築, 在遼瀋地區也是罕見的。

這座石坊建造年代分為兩個時期:即坊體於順治八年初建完成,當時的石坊僅在兩端有三對夾稈石獸(獅子兩對,獬豸一對),而中間的兩對夾杆石獅建造於嘉慶六年(1820xx年)。大家稍注意看一下,就很容易看出,中間兩對石獅顏色較白,兩端的石獸顏色較深。

那麼,為什麼在順治年間建造完工後,隔一百多年,嘉慶年間又稍作補建呢?據《清高宗實錄》記載,原來,這座石牌坊在乾隆後期就出現傾斜現象,盛 京官員請求增添戧石,乾隆不準,認為“陵寢重地工程未宜輕動”,沒必要修理。又説,此坊已建成一百多年,至今不過傾斜七、八寸,説明此建築十分堅固,可聽 其自然,保持原狀,無需加戧石。乾隆提出了這些理由,均不合理,他為什麼不同意呢?原來乾隆另有苦衷,當時官場腐朽,怕盛京官員借工程之機貪佔“錢糧”, 所以遲遲沒建。直到嘉慶四年太上皇駕崩,才欽準盛京官員提出的計劃,並命盛京將軍晉昌,工部待郎薩敏二人為“督工大臣”。他們提出,為了前後統一,還是用 石獅形式,更為坊體堅固。同時,用獅子造型,可增添陵寢氣勢。嘉慶六年二月冬天,“督工大臣”立即調來最好的石匠,起早貪黑,刀刻斧鑿,僅用五個月便將四 件石獅雕刻完畢。為此,嘉慶還給他們二人獎勵。可是,由於他們二人只顧趕工程進度,忽視了工程質量,不到二年,夾杆石獅便出現下沉現象。嘉慶得知此事,非 常重視。這時正趕上嘉慶來盛京祭祖,考慮到工程還沒出三年“保固”期,就出現問題,於是傳二位督工大臣,每人各出資一半,返工修理,以示“正肅”。無奈, 二人道旨照辦。

嘉慶十年(820xx年)八月,顒琰又來到昭陵,當大禮已畢,在祭區敬瞻之時,特意到石坊駐足停留,十分仔細的觀摩了這件為之費了一番心思的佳作。

(正紅門)

穿過石牌坊,拾級而上,就到了昭陵陵寢。大家看到了,昭陵是一組紅牆黃瓦建築羣,為什麼這樣呢?據道家陰陽五行學説認為,五行包括金、木、水、 火、土,其中,土佔中央方位。因為華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黃土高原上,所以對黃色就產生了一種崇仰和依戀的感情。於是從唐朝起,黃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 他人不準在服飾上和建築上使用。而紅色則寓意美滿,吉祥和富貴。正是由於這些原因,昭陵的基本色調便採用了紅、黃兩種顏色。大家請看迎面的這座宏偉建築叫 王紅門,也叫大紅門。它是陵寢的總門户。

陵寢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平面佈局分為三進院落式。三進院落的佈局形式是昭陵制度的特點之一。這種佈局形式是陵寢由南向北依次分為三個院落。第一個院落由碑亭等神廚、神庫組成;第二個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組成;第三個院落由寶城和明樓組成。

請大家看一下東西兩側的跨院,東跨院為更衣亭和靜房。更衣亭是皇帝揭陵進祭時更衣的地方。按清代慣例,每當皇帝謁陵,頭一天行“展謁禮”時要穿 素服,第二大行“大饗禮”時則御朝服。衣服不能在來前就換好,需要在正紅門前進更衣亭更換。後面還有一小亭叫靜亭,就是皇帝的御用廁所。西跨院為省牲亭和 饌造房。省牲亭是祭掃時宰殺上祭用的牛、羊的地方,饌造房是用來置鍋灶收拾上祭的牛羊的地方。

下面請看正紅門。它建於順治八年(1651年),位於整個陵園的正南位置,是陵園的正門。它是由三個半圓形的紅色大拱門組成。拱門上是一座單檐 歇山式門樓,斗拱建築,由彩色琉璃構件組成,三個拱門邊上均有浮雕裝飾,中門浮雕為二龍戲珠圖案,左右門為花紋圖案。在正紅門中門脊上原有寶瓶一個,是 “保平”的諧音,以示“保全陵寢平安”之意。兩側的磚牆叫袖壁,為什麼叫袖壁呢?因為它如同衣服的袖子,袖壁長8.5米,高5米,壁上浮雕着姿態生動,氣 宇軒昂的五彩琉璃皤龍,所以袖壁又叫龍壁或龍磚看牆,昭陵共有六對12個龍壁,如此之多的龍壁在陵寢中出現,這在明清諸陵中也是罕見的。傳説龍壁有鎮妖、 驅邪、護陵之作用,是個瑞祥之物。請大家細觀,那東面黑色龍身的龍壁是用來鎮黑天的,西面綠色龍身的龍壁是用來鎮白天的。五彩蟠龍作升騰狀,昂首,張着鱷 魚嘴,舞着鷹爪,舒捲着蛇身,勇猛矯健,騰空飛躍,飛天潛海,頗有動感,大有呼之欲出的氣勢,給孤寂的正紅門增添了許多生氣,也顯示正紅門這座總門户的莊 嚴氣派。龍壁它是明清特有的建築裝飾,華麗的琉璃紋飾與建築物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具有濃郁的東方美學色彩。在無明清三朝的700餘年中,琉璃技術逐漸成 熟,達到封建社會的最高峯,被廣泛用於宮廷和陵寢。在古建築學中,它屬於八字型龍壁,昭陵新建的大門上的龍壁屬於一字形龍壁。這對八字形龍壁兩側有紅色綜 牆相接,繚牆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方形圍牆,把陵寢緊緊圍繞起來。繚牆用青磚砌成,南牆高3.2米,東西牆高2.6米,四周長共1653米。牆體施以粉紅 色,所以又有“風水紅牆”之稱。紅牆與正紅門,東西紅門形成和諧的整體。

大紅門及東西紅門各有嚴格的使用規制:大紅門正中一門叫神門,是皇太極和皇太后神靈出入的門户,此間平日不開,只能在大祭時抬祭品和祝版的官兵 從此通過。大紅門東側門為君門,是皇帝祭陵時走的門,另一側門為臣門,是祭祀時大臣出入的門。但在實際祭陵時,皇帝也不走正門,這可能是出於對祖宗敬畏的 緣故吧。

神門、君門、臣門,不同的人出入不同的門,這種作法,突出了皇權至高無上和君權神授的作用。

(進入陵寢)

進入正紅門內,從中間的“神道”為中軸線,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昭陵陵寢建築佈局嚴格遵循“中軸線”陵寢規制,陵寢主體建築全部建在南北中軸線 上,其它附屬建築則均衡地建在它的兩側。這樣的陵寢設計思想主要是體現居中為尊,至尊無上,同時,達到使建築羣穩重、平衡及統一等美學效應。

神道是用長條的石頭鋪建而成。以正紅門的神門起,一直通向陵寢後部月牙城的影壁前,這就是全陵的中軸線。神道兩旁的條石叫牙石。

那麼大家不禁產生疑問,神道是為何意?所謂神道又叫神路,顧名思義,是神行走之路,人是凡人俗子,當然沒有資格走此路。在清代時,任何人都不允 許在神道上行走,以示對皇帝敬重之意。只有運送帝后棺槨、神牌、祝版、制帛的官兵,才可以在神道上通行。除此之外,就是貴為天子的皇帝和母儀天下的皇后, 進入陵區也要另闢御路而行。今天,大家在神道上隨意閒適漫步,是否能想象得到當時人們對這條神道的敬重和畏懼情感呢?

按明清陵寢制度,對神道也有許多限制。首先,不許從神道這端直接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門。就是説,從大紅門至隆恩門中間必有建築物隔斷,這寓意“風 水”一眼望不斷。這是因為,在他們看來,祖陵“風水”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皇位的傳承和龍脈的延續,事關重大。因此,修陵者便挖空心思,採取的措施一般是在 神道上建“影壁山”及“龍鳳門”遮擋,而昭陵的神道上建築神功聖德碑之亭,也起到“風水”一眼望不到頭的效果。其次,神道也如神門一樣,神聖不可侵犯,違 者予以重處。據説有“橫定罰,豎走殺”的規矩。

在神道兩側,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華表一對,石獸六對,大望柱一對。據《清世祖實錄》記載,它們建成於順治七年(1650年)。石獸依次分別 為坐獅、坐獬豸、坐麒麟、立馬、卧駱駝、立象各一對,共六對十二個。這些石雕獸羣就是清康熙時道土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這首詩中描繪的:“十二御林嚴侍 衞,風嘶鐵馬白雲霄”。

遼寧古蹟導遊詞 篇10

冰峪溝位於莊河境內,由大連乘旅遊大巴差不多2個多小時就能到達。“冰峪溝”也寫作“兵御溝”,因為此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冰峪溝的霧非常奇,我們去的那天正好下了大雨,所以,空中有特別濃密的霧,由於風很大,吹得霧氣在山間飛快的跑來跑去,真像是天上的仙女飄動的舞裙。遊人們都非常興奮,彷彿來到了人間仙境一般。冰峪溝的水真大啊!在雨水的沖刷下,山上的水滾滾滔滔地流下來,流入山下的英納河,我們坐在遊船上,感覺水好像隨時都可能漫進船裏似的,真叫人膽戰心驚啊,河上的浮橋也被大水吞沒了,已經禁止通行了。

第二天,雨停了,水差不多也退了,我們按計劃要去爬龍華山了。啊!這裏的山真美啊,既有云南石林的奇特,又有桂林山水的挺拔。有的像從地裏冒出的竹筍,幾乎直上直下,有的像展翅欲飛的雄鷹,惟妙惟肖,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冰劍峯,它像一把剛出鞘的利劍,直插入雲天。

我們爬山的時候,路很滑,路兩邊林木茂密,綠樹成蔭,有許多珍稀樹種都是以前不曾聽説的,果樹也很多,隨手就能摘到山核桃,山葡萄等野果。樹上鳥兒發出悦耳的叫聲,叫人心曠神怡。地上長滿了大大小小的蘑菇,連罕見的冬蟲夏草都長了出來。終於到了山頂——一線天。只見一塊巨石立在山頂,真險啊!好像誰一不小心就能把它碰倒似的。從這裏向上看,只能看見一小條藍天。雨水從巨石上往下滴,像水簾一樣,壯美極了。

遼寧古蹟導遊詞 篇11

各位遊客大家好!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錦州中旅歡迎遊客光臨錦州,自我介紹一下我是錦州中旅的一名導遊員,姓宋,大家叫我宋導就可以了,為我們今天和行程提供服務的另一位重要人特就是我們的司機師傅,如果在一天的行程中,各位有全過程困難和要求的話,儘可提出來,我會竭盡全力幫您解決,希望我們今天一天的行程圓滿完成。

今天我們的旅遊目的地是醫巫閭山,那在行車過程中,我會要向大家作以介紹:醫巫閭山、古稱名山,位於遼寧省北寧市的本西部,自東北向西南走向,長45公里,寬14公里,面積630平方公里,屬陽山山系松嶺山脈,主峯望海峯海拔866.6米,為閭山的最高峯。巖石主要為花崗石所組成。醫巫閭山,古稱甚多,如:扶犁山、無慮山,醫無慮山,義無閭山等等。均系東胡族語音音釋。意為“大山”的意思。閭山原在長城以東屬東胡族統治,在東胡族語言中“依克奧拉”即是“大”的意思,後蒙古族統治東胡族,蒙語:“醫巫閭”也是“大”的意思,所以醫閭山意為“大山”。

閭山歷史悠久,舜即位分全國十二州,並各封一山為鎮山,閭山即為幽州之鎮山。《全遼志》則以“醫巫閭山為靈秀最”來讚美它。因此被稱為東北三大名山之首。歷代的封建王對醫術巫閭山皆有封爵,唐玄宗封其為廣寧公:金世宗大定年間封其為廣寧王;元成宗封其為貞德廣寧王;明太祖洪武二年封其為“醫術巫閭之神”,可見歷代帝王對閭山的重視程度。據史料記載,從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起,隋、唐、宋、遼、金、元、明、清歷代朝廷凡遇大典或“天時不順”“地道欠寧”,皇帝親自或派遣官員來閭山告祭。清代帝王對閭山更是推崇倍至,康熙、雍王、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都曾親自到過閭山,焚香祭祀,遍歷勝蹟,至今仍有很多碑刻仍完好地保留在山中。

關天閭山在婁地還有一傳説: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西幸東遊,遊覽了不少名山大川,後又聽説醫巫閭山形秀,風景優美,很想一遊,可遺憾的是閭山遠在幽州北部,道路難行,便想出一個辦法責令方士用“趕山鞭”將閭山跨海趕來,這個方士晝夜兼程來到閭山腳下,舉起趕山鞭,對準閭山,左一鞭,右一鞭,連打了三天三夜,從山頭打到山尾,直打得閭山鮮血淋漓,遍體鱗傷,但仍絲毫未到,為了向秦始皇交差,方士又氣極幾壞地來打山尾,又連打了三天三夜,找得山尾十三個山峯向西南一跳,跳出十二華里,再也趕不動了,趕山鞭打斷了,方士也累死了。閭山每到深秋季節,滿山紅葉夾在蒼松翠柏之中,真如條條鞭痕,令人回味,不可一世的秦始皇都未能如願以償遊覽靈美的醫閭山,而今日各位卻有幸乘車而去,可以説要比皇帝還在幸福、優越。

現在,我們到了閭山的山腳下。首先,我們見到的便是醫巫閭山的山門:閭山的山門採用了懸臂交叉剪影式的奇特新造型,山門由北京清華大學古建的吳煥嘉教授指導,汪克、高林設計,為中國八十年代最高建築藝術之一。四根懸臂立柱再現也著名遼代建築的風格。山門中剪影部分為天津薊縣獨樂寺的剪影。山門底部的八幅壁雕,記敍了從禹舜到明清四、五千年的閭山文明史,下面在為大家介紹一下其中的幾幅壁雕:左側正面第一幅為《舜封醫閭圖》,舜即位於全國十二州,封閭山為幽州之鎮山,畫面中舜身騎青龍,手託日月,遙望祥雲掩映的閭山,正是舜封醫巫閭山的因史記載,右側正面第二幅《屈子吟哦圖》傳説屈原睡夢之中,駕一輛龍車來到閭山,被閭山的秀美山色所陶醉。正在悠然自得之際,忽然驚醒,方知是南柯一夢,畫面通過朝陽、仙山、皇宮、神塔、屈原駕車在雲霧中飛馳和彎月西斜,閭山飄渺,再現了屈原的千古絕唱“朝以軔儀於太合,夕始臨乎於微閭”的意境,左側背面第三幅為《遼帝獰獵圖》,遼代由契丹族建立,共有9位皇帝,歷時220xx年統治,其中5位縣城親自遊覽閭山40於次,並將閭山視為生命的歸宿,畫面是遼帝騎馬射箭,射中蒼鷹,馬前虎鹿飛奔,馬後族旗蔽日,展現了五位遼代帝王來閭山冬季獵虎的情景,右側背面第四幅為《清帝攬勝圖》展增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先後十餘次祭山神,遊覽閭山勝景的史實和盛況。進入山門,我們看見面前的這座塑像,因為北宋為滿族自治共,所以五女洗頭塑像為滿族女子。在當地關於滿族的由來還留傳着一段傳説故事:大家都知道,女真族乃是滿族的前身,傳説長白山天池附近住着姐妹二人,有一天,姐妹倆去沐浴,飛來一隻喜鵲,嘴裏刁羊兩顆紅豆,妹妹吃下扣便懷孕產下一子,便為真族的祖先,從此後子子孫孫不斷繁衍。因為是未婚女子吃仙豆而產子,所以,在滿族女子中非常崇尚貞德,眼前的滿族女子的洗頭塑像是根據乾隆皇帝的聖水盆一詩所塑。看過塑像,經過迎客鬆,我們到達第二道山門,眼前“醫巫閭山”四個大字為乾隆皇帝御筆的臨摹。山門前的兩個站獅是明萬曆年間鎮壓守遼東的李成樑總兵門前的站獅移至此地。兩個站獅聊了威嚴與官位的象徵之外,這對站獅子又成45度角對視,又象徵着和來。進了第二道山門,沿山門而上,我們一央所走的橋為聖水橋上,抬頭遠望,便可見“鷹龜奪寶石”,可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沿石路而上也許務位會發現石塊上有很多或方小坑,規則的排列在山路兩側。這段由山門至道貌岸然隱谷的山路原為滿清時期原的山路,為保持原而沒有改動。因此各位不難猜出這些方形的小坑原來是有來插護欄的;而圓形的小坑是用來插杆的,前面我們右手邊的兩幢高四米。四面各寬1米的石碑為萬人碑,此碑建於清乾隆20xx年,是《重修大觀音閣記》,上刻修廟獻款人的姓名,約八千多人,故稱“萬人碑”,在我們的左手邊一個四角木亭,為觀藝亭,那於清乾隆十九年,亭了對面隔溪相望有一塊長方形巨石,為習武台。據説乾隆皇帝登閭山就坐在觀藝高官厚祿中,隔溪相望習武台上的武術表演。看這了觀藝亭,習武台,各位請與我一起向膠走,我們右手邊兩塊巨大的巖石上,雕有“從善如登”四個大字,為愛新覺羅,慶齡在乾隆34-36年間任廣寧知縣時所書。據説,愛新覺羅,慶齡在任期間非常的公正廉明,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一年廣宋遇大旱,她上書朝廷,並親自到閭山的觀音閣許願,當時觀音閣的主持請她題寫“從善如流”,意為讚揚她做好事猶如流水,而好卻題寫了“從善如登”四個大字,意為:做好事猶登山,雖然道路險陡,身體勞累,但登山長能遠眺,攀登才能達到勝界,寓意深刻。國為愛新覺羅,慶齡也為皇室一員,所以她決定把字要題寫在其祖先曾走過的路旁,以鼓勵後人。前面我們的左手邊建有一亭,為正直亭,此亭為清安寺,清初改為觀音閣。寺廟為方正四合院,寺內有正殿,前殿和東西配殿,均為硬山式小木架結構,正殿為大雄寶殿,內塑有釋迦牟尼,觀世音和地藏王菩薩像,兩側有達摩尊者和伽藍菩薩像,門前有兩棵已500餘年的古柏,稱為鳳凰柏,前殿內塑有彌勒和四大天王,韋馱像。出了觀音閣我們沿山路爬上一零點同坡,就到了望仙亭,望仙高亭為四角琉璃亭,據説遼宋耶律賢遊閭山之時,某日清晨站在此亭向對面的呂公巖上望去,朝陽斜射,雲霧飄渺之中,巖上好似有仙女舞動,故稱此亭為望仙亭,望仙亭的前言有一塊巨大的龜背石,石上修一六角亭,明朝時稱具瞻亭,原為耶律倍讀書觀景亭,後乾隆十九年間改名為曠觀亭,從曠觀亭北上,路彎的兩棵松樹非常奇特,一株近二米粗的松樹,軀幹向前彎曲,另一株小松樹爬在在樹的樹幹上,宛如母親背兒子一樣,故稱母子鬆。過了母子鬆,沿山間小路攀登而上就到了呂公巖,呂公巖幾塊巨石聳立遠望如一朵綻開的蓮花,所以人們又稱之為“蓮花石”,呂公巖上過去有數株的古鬆,每當旭日初昇朝暉斜射時,在望仙亭望呂公巖樹石之影,宛若一個披髮仙女,丰姿綽約,似幻似真,神話傳達室説,仙女每日出時必至聖水盆梳洗,因此,呂公巖又稱“仙人幻影”,乾隆皇帝的聖水盆詩:“將玉女洗頭時”即是指此而言。耶律楚材讀書堂:攀過呂公巖,沿山路而上就到了坐落花流水在讀書堂旁邊的碑廊,碑廊為東北最大的碑廊,於91年修建,92年峻工,廊長93米,建築面積445平方米,廊房內鑲嵌着東晉至宋七個朝代的49位書法家的117幅書帖,219塊碑刻,沿碑廊至讀書堂,殿內的元代臘像館,介紹宰相耶律楚材挑燈夜讀,奮筆疾書,輔佐太祖太宗,功高德厚的一和生。

萬年鬆:沿讀書常石階而下,到了一片寬闊的地帶,抬眼望見的高大的松樹便是萬年鬆,高二十餘米,樹幹圍長4米,據説是耶律倍親手所栽。清乾隆皇帝賜名“雲巢鬆”,並在樹幹上鑲有“雲巢鬆”三字的鐵牌,現已長入樹中,不復得見,此樹古鬆雄姿,千年不衰,因此通稱為“萬年鬆”。

建於1994年,原址處為正直鬆,高十八米,又稱“佛前一柱香”,後在94年5月的一場大雨中倒塌,後來景區用此樹建了這座正直空調機,此外正直亭也另有一個含義。那是我們錦州市的好書記張鳴岐同志,張鳴岐同志調任到我市後在94年7月錦州凌海市水泥廠的洪水中,被子洪水吐沒不幸犧牲,所以些亭的修建也是為了紀念張鳴岐同志。過正直亭,登幾級石階,我們便到了道貌岸然隱谷,道貌岸然隱谷,俗稱“大石棚”,乃天然形成的一個大石洞,石棚東西長43米,南北底寬10米,上寬20多米,可寬納5、6百人,“道隱谷”三字意為道德高尚的人在此隱居。此地相傳乃是遼太子東丹人皇王耶律倍隱居讀書之所。棚內左側為廟殿長工10米,寬5米,殿內塑有釋迦牟尼,觀世間和地藏王菩薩像,十八羅漢像,右側為胡仙,供奉胡二太爺,胡三太奶,從門口的匾額數量看來,這裏還是十分靈驗的,棚頂上還有朝氣隆四年錢學洙題寫的“天然幽谷”四個大字,以及唐代王維詩名“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石刻等等,情景相生,間趣盎然,道谷下有一高1.5米,直徑1米的石盆為聖水盆。現存物為後人所雕刻,據《金史》記載,聖水盆系金太祖破遼時,得奇石而軒之,以為紀念,民間則傳説:聖水盆是很久以前一個金馬駒馱來的,不管把什麼東西放進石盆裏,很快寶盆裏就會長滿,有一年,天旱無雨,山民就快渴死了,一個打柴青年發現在這個寶盆,無意中掉盆裏一滴水,很快就長滿一盆,他喝一口又甜又涼,沁人心脾,精神百倍。他立即找來村民,從寶盆取水做飯,再也不愁吃水了,這一奇聞很快傳到一個貪官的耳中,派來上百倍的官司兵要抬走,可任你有千斤力,寶盆像生根一樣,絲毫未動,貪官司無耐只好在材民的嘻聲中,垂頭喪氣地溜走,而寶盆至今,無論旱澇,總是清水盈盈,永無間斷,後來,乾隆皇帝從盛京祭祖國統一回來路過廣寧,遊粉大發,見此勝景,連聲“這真是閭山一寶”!便欣然題寫了“聖水盆”三個大字,餘興未盡,還在旁邊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垂崖迸水落絲絲,冬不凝冰事匪奇,應為仙家修養法,將臨玉女沅頭時”!這首詩至今仍鑲有石刻保存在大石棚東部山崖下,大石棚看過後,上台階,我們就到達了觀音閣,明代風井:萬年鬆南側有一口寬不到一米,深6.5米的井,井中無水而有風故稱為“風井”。據傳:昔日井中風很大,從井底不斷上冒,若將草帽投入井裏,可被子風吹出井外,實際是井與其一側的桃花洞相通,洞中之風順山洞由井口吹出的緣故,桃花洞高1.5米,寬2米,長數百米,用花崗石條砌成,另一洞口在北部山峯下邊,內裏可通行人道隱谷的瀑布和聖水盆的流水就是從此洞門前一個暖泉中,註解淌下支的。現在並與洞中站已堵塞,不再通風,遊人至此,仍在井口徘徊觀賞,而桃花洞也無人云通行。

望海寺:在萬年鬆東側,為突起的山峯,峯頂修有望台,建於遼代,磚瓦、柱石、遺址尚存,是明和城的一座關隘,故明稱“白雲關”,白雲關由花崗巖石塊砌成,達石門盤旋而進,經“代屏石”,便可登上“觀音洞”,洞內一尊泥塑觀音,稱“望海觀音”。洞前平台,站在台前,可遠望渤海,故清乾隆皇帝將其名為“望海寺”。

老爺閣:由望海寺石階而下,在風井南面平台上有一小廟,沿石階而上可到此地,為關帝廟,又名“老爺閣”,廟系座北朝南的兩間小木架結構建築,兢兢業業瓦頂蓋,而原塑有關羽、周倉、關平和赤兔馬像,現已無存,據説,此廟址原是元工廣寧王耶律楚材幼年讀書之所,老爺閣便是在其遺址上改建的,據只料記載:耶律楚材系遼東丹人皇王耶律倍八世孫,其父耶律履楚材三歲而孤,母親楊氏在閭山桃花洞南部懸崖上建設兩間讀書堂教子讀書,楚材在閭山中刻苦用功,博覽羣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書數、元太祖忽必列定燕、聞其名、召見之、任中書令、事無太祖、太宗二十餘年,終年五十五年。

老爺閣西側為南天門,是天然形楊的下山之路東西兩大石壁夾立,如錦屏對峙,沿山路而上,南天門、居高臨下,形勢險要,僅可通行人,沿此路而下,便可回到道隱谷,按原路返回可到山門,南天門東下角,有一摩崖石刻羣,具中以明嘉靖丙戊狀元,翰林修撰用卿,題刻在石匠壁上的“北鎮名山”四個大字最為醒目,沿石階而下,右見路旁陡壁的大平面石上,雕刻着明代山西蒲州人張邦所書“極目天表”四個大字,每字1.4 米見方。路旁空地三座小石塔,埋葬的是大觀音閣廟中三代和尚,沿石階而下,就到達了道隱,再返回山門,各位遊客,我們為期一天的閭山遊就要結束了,十分感謝各位對於我這一天來工作的信任與支持,同時,也希望各位今後能夠繼續參加我社的參觀遊覽活動,如果有緣,宋導仍然願意為您導遊。最後祝醫座的各位遊客心想事成,工作順利!

遼寧古蹟導遊詞 篇12

各位遊客朋友:你們好!歡迎大家到瀋陽市植物園來觀光遊覽!

首先請讓我介紹一下瀋陽植物園的概況:瀋陽植物園位於瀋陽市的東郊,在輝山風景區和東陵之間,距市區1公里,有公路、鐵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它建於1959年,至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了。提起建園,我們不得不提想到當時市委第一書記焦若愚同志,是他親自倡導並籌建了瀋陽植物園。在植物園的正門(西門)上還鐫刻着他老人家親手題寫的蒼勁有力的五個大字——瀋陽植物園。植物園主要擔負着科普、科學研究和參觀遊覽的任務,是對人們進行科普教育的好場所,也是現代化城市建設必不可少的科普基地。植物園總佔地面積200.萬平方米,1993年正式對外開放,對外開放面積100萬平方米。就面積而言,在全國也屬大型植物園。全園以翠湖為中心,到目前為止已建成各類植物專類觀賞園20個,已蒐集多類植物1200餘種,其中露地木本植物500餘種,草本植物300餘種,温室花卉植物400餘種,是東北地區收集植物品種最多的地方、除此之外,園中還建有兒童活動區、水上活動區、遊藝區、動物展覽區和餐飲區。特別是代表我園聳立着10多座以“人與自然”為主題的中國古代神話系列雕塑,更是加深了全園的文化內涵,這在全國還是首創,已經引起了人們的濃厚興趣。目前,植物園已吸引了各地遊人紛紛前來參觀,每年累計接待遊客100萬人次。瀋陽植物園現已評為遼寧省五十大旅遊景觀之一;也是瀋陽市十大科普基地之一。

下面我們一起走進正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半園形廣場,主路從廣場中央穿過,在園形台階上佈滿了多色鮮花,像張開熱情的雙臂在歡迎大家的到來,用五色草栽的大熊貓憨態可掬,正抬手向大家致意。廣場上還設有全園導遊圖,引導大家盡興遊覽。過廣場,在主道的左側是牡丹芍藥園、此園佔地2.8萬平方米,於1995年建成。全園按中國傳統自然式佈置,園中建有假山、廊亭、大有詩情畫意之感。牡丹芍藥同是牡丹科花卉。牡丹更是我國特產的名貴花卉和藥用植物,因其花品多、花姿美,雍容華貴、豔冠羣芳,花色、姿、香、韻俱佳,而素有“花中之上”、“國色天香”的美譽。被歷代人們所鍾愛,為我國十大名花之一。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曾寫詩讚道:“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由此可見花開之魁力!現我園已從山東河澤、河南洛陽、甘肅等地引種牡丹100餘個品種近20xx多株:如大富貴、狀元紅、紅輝、粉蛾、大胡紅。趙粉、宏圖、種生紫等。芍藥源產於我國,具有“花相”之稱,是我國傳統十大名花之一。其花型多變、花色豔麗、株形豐滿,初夏開花,在全國都有栽培,是優良的綠化、美化材料。其品種非常豐富,現我園已引種芍藥150餘個品種近兩萬餘株。如紅色系的東方紅、豔紅、英雄花等;粉色系的魯粉、少女粉、種生粉、趙國粉等;藍色系的蘭菊、晴空萬里等;黃色系的巧玲、黃金輪等;白色系的硃砂點五、冰晴等;複色系的胭脂點玉、銀龍含珠等。每年“六·一”前後這裏舉辦牡丹芍藥花會,雍容華貴的牡丹、嬌豔嫵媚的芍藥競相開放。吸引各地遊客前來觀賞。

特別是1998年11月百歲牡丹喜遷此園,這株牡丹的主人姓慄,名萬發、字作霖,遼陽縣劉二堡人氏,1889年他到洛陽會詩訪友因慕牡丹“花中君子、品格高潔”;又為慶賀長子出生欣然帶回此株牡丹植於小園殷勤培育,枝繁葉茂。1977年遷到甦家屯,至今已過百年,相傳五代,年年花開百餘朵,國色仙姿、雍容華貴。因為植物園是植物薈萃之地,更適宜這株名花生長,所以慄家第四代子孫把這株百年牡丹獻給植物園與全市人民共睹芳華。據記載百年牡丹在國內也非常罕見,瀋陽地區也僅此一株。

丁香園:位於植物園的西部,佔地2.4公頃,於1997年建成。主要栽植了香屬的觀賞樹木。本屬植物的主要特點是:大型圓錐花序、花紫色和白色,為著名的觀賞芳香類樹種,也是我市街道綠化的主要樹種之一。到目前該專類園已收集20餘個品種,其中有中科院引種的香雪丁香、波峯丁香;小喬木狀的北京丁香、暴馬丁香;耐寒性強的紫丁香、白丁香、紅了香等等。每年春季到秋季,不同品種的丁香花相繼開放,花色純豔,香氣馥人,成羣的蜜蜂的花叢中翩翩起舞,景色十分迷人。

(大家往前看)前邊那一雕塑是盤古開天地。園內共建有如此古代雕塑9組,充分宏揚了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展示人類戰勝自然、征服自然的勇氣和決心。相傳宇宙未形成之前,盤古在一個形似雞卵的物體中,有一天西來後眼膽一片漆黑,一怒之下掄起大斧將雞卵劈開,輕而清的物體上升為天:重而濁的物體下沉為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他回長一丈,如此一萬八千年,天就極高、地就極低,所有日月星辰、風雲山水、田地草木都是在他死後由身體各部位變成的。

草坪植物區:位於停車塌北側,佔地1.6公頃,於94年用草坪植生帶一次鋪成,主要草種為冷季型草坪草,草地早熟禾和紫羊茅。草地早熟禾質地細軟、顏色光亮鮮綠、綠期長、耐陰性差,但其根莖繁殖力強、再生性好、耐踐踏、耐寒,是公園、學校等公共綠地常用草種;紫羊茅色質美、春季返青早、綠期較長、適應性強、抗寒、抗旱、耐踐踏、耐陰等特點,是優良觀賞性草坪草。此區同時展出20餘種品種草。如優異、公陽、交戰、依克利、午夜等等,供遊人認識草坪特性。於98年又增設了自動噴灌設備,基本已達到機械修剪和養護。

遼寧古蹟導遊詞 篇13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大家來瀋陽清昭陵旅遊。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遊覽,我很高興,下面我將和大家遊覽瀋陽有名的風景名勝之一——昭陵。

瀋陽由於坐落在渾河(古瀋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僅有着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自然風光,而且有着非比尋常的人文景 觀。它是多民族共同開發的歷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歷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發祥地,所謂“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在中 國近代歷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宮兩陵”更是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遺產。

(清朝的建立)

那麼,在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樣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的偉大民族。世事 滄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由於朝政腐敗,明軍渙散,再加上當時整個中國發生嚴重的旱災,良田顆粒無收。然而,在這嚴重的饑荒之 年,苛捐雜税有增無減。於是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出現了以李自成等幾十只農民起義軍。可是,雖然李自成起義軍鬥爭烈火燃遍了大半個中國,建立了“大順”政 權,但由於沒有重視建築鞏固的根據地,最終被入關的清軍摘取了勝利果實。就這樣,清朝在起義軍的推波助瀾下,取代了統治中國封建社會長達276年的明朝, 座殿紫禁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皇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此,拉開了清朝統治中國296年 (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長序幕。

(陵主人概況)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關內的河北,2位葬在關外的遼寧。管內除末代皇帝溥儀葬在華龍陵園外,其餘九個皇帝,5位葬在清東陵,4位葬在 清西陵。關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今年我們參觀的就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皇太極在中國歷史上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遊覽之前我先介紹一下皇太極的生平。皇太極姓愛新覺羅氏,滿族,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死於崇德八年(1643年),終年52歲,後金第二代 君主,大清創建者之一,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推舉繼汗位,年號天聰。1636年去汗稱帝,改國號大清,年號崇德,更女真為滿洲, 辛亥革命後通陳滿族。皇太極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一生勤於政事,勇於戰陣,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與蒙古建立鞏固聯盟,多次給明軍以沉重打擊,著名 的薩爾滸和鬆錦大戰成為我國軍事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戰術的典範。最終統一了東北全境,締造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併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 堅實的基礎,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一位有遠見卓識和重大歷史貢獻的君主。

陵墓是歷史的見證。是記載着重大事件的場所,在封建社會裏,統治階級一向認為,陵墓關係到帝運之盛衰,國祚之長短。因此,在歷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寢顯示和象徵着皇權。所以,歷朝歷代統治者不惜動用大量的物力和財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術來進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紹)

清初關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時興京——現遼寧新賓;東京——現遼陽;盛京——現在的瀋陽。“三陵”就是新賓的永陵,即祖陵,埋葬 着肇、興、景、顯四祖;瀋陽東郊的福陵,也稱東陵,埋葬着清朝第一代開國君主努爾哈赤及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昭陵位於沈城北部,又稱北陵,這裏埋葬着清 朝第二代開國君主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盛京三陵與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河北易縣的清西陵共同構成了清代皇家陵園。

在二千餘年的封建專制社會裏,每一個皇帝都有一羣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着關雎宮宸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他們葬 在昭陵寶頂西側的二百米處的貴妃圓寢,全稱叫宸妃、懿靜大貴妃園寢,又稱貴妃園。由於年久失修,只有遺蹟可尋。這種陪葬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 的願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昭陵建築概括)

昭陵位於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佔地330萬平方米,始建於清崇德八年(643),歷時八年,於順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築是 順治、康熙年間建造的。隨着對漢文化的逐漸認同,乾隆和嘉慶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慶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可以説,它是一座積累式建築 羣,修建時間跨度較大,經過一百多年的時間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它是從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築部分佈在平面佈局的中軸線上,兩側各建築採取對稱形 勢分佈。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築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優點,又融會了滿族陵寢建築的特點,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 清入關前滿族建築藝術的演進情況。它是“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陵墓,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 王陵墓建築之一。

(過去的昭陵範圍)

過去的昭陵陵區四周設有三排木樁做為保護標誌。這些木樁分為紅、白、青三種顏色。每根木樁高9尺,直徑6.7寸。其中,紅柱在風水紅牆之外一里 的地方,周圍共有128根;白樁在紅樁之外,兩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樁共有90根;青樁在白樁之外約十華里,共有40根。青樁的範圍是東起二台 子,西至小韓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這個範圍粗略計算,東西南北各不少於十五華里。在此範圍內全屬昭陵法定保護範圍。清朝《大清律》明確規定: “紅樁以內寸草為重,白樁以內禁止樵採,青樁以內禁止燒造”。而且對進入陵區者以情節輕重又有細則處罰規定。可見界樁是大清法律的象徵,大有令人望樁生畏 之感。如今,這些界樁隨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蕩然無存。

(下馬碑)

昭陵周圍除了有界樁,還有六座下馬碑,它們都是成對矗立在昭陵內的。其中兩對在陵寢前方,另一對在陵寢東西紅門附近。陵前的兩對下馬牌,一對在 新開河北岸,一對在神橋橋南。這三對下馬碑至今保存尚屬完好,石材都是選用堅固耐用的青沙石。每個碑都有四個戧角石,可起到加固碑體的作用,也起到裝飾美 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紋,中腰開光部分為碑文。三對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開河北岸的下馬碑碑文是滿、蒙、漢、回、藏五種文體。碑文:“諸 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其它兩對碑文只有滿、蒙、漢三種文體,碑文是:“官員人等至此下馬”。

下馬碑是封建等級制度的標誌。明清時期廣泛應用在陵寢、宮殿等外,距離遠近按尊卑等級有所不同。官員出行每遇下馬碑必下車、下轎步行,所謂“武宮下馬,文官下轎”。否則,是違制,是要受到處罰的。

昭陵在初建時僅有下馬木牌做為下馬標記。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曆東巡盛京時決定將永、福、昭三陵下馬木牌一律改為石碑,“以昭永 遠”。由於是欽定工程,所以,各項準備工程進展順利,於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三陵下馬牌工程屆時破土動工,工程歷時三個月。皇帝一道聖旨,嶄新的下馬 牌全部雕造完畢,按時起立。

(神橋)

現在我們來到了神橋,在清朝帝王陵寢中普遍使用的建築形式就是“神橋”。它既有裝飾陵寢建築的作用,更有其實用價值。以昭陵來説,陵寢地勢基本是前低後高。這樣,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從後向前泄出,那麼,神橋玉帶河保護着陵寢居高處水的排泄,真可謂金城湯池之固。

清代帝王陵墓橋都是按橋孔分,有一孔、三孔、五孔等。孔橋最多的是河北清東陵的孝陵九孔橋。昭陵神橋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橋。過去是青磚鋪面,兩側 有石雕護欄,欄板雕刻着身披烈焰騰空飛翔的大馬,還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寶”等。護欄上雕有“寶瓶天拱”及“俯蓮式”望柱頭,橋兩端有守橋石獅 子,橋下是“玉帶河”。

據嘉慶十年檔案記載,昭陵神橋“歷來久遠,磚石朽爛,多有壞損處”。説明此橋在嘉慶年間已嚴重損壞。嘉慶20xx年及20xx年,顒琰兩次來昭陵祭祀祖 陵,竟未修此橋。道光9年旻寧也來昭陵祭祖,同樣也未修此橋。直至道光20xx年,此橋破損更趨嚴重,急待修整。但因國力空虛,最終只得一拖再拖。

如今的神橋是建國後維修的。雖橋欄板,柱頭不如昔日雕刻古樸細膩,但仍不失神橋華美、莊重的姿色。

(石牌坊)

經過神橋,漫步台階,迎面矗立的就是昭陵著名的石牌防。它是中國古代建築中一種特殊的門,是明、清兩代特有的裝飾建築。用以點綴城市時,多稱為 “牌樓”。作為一種紀念死者、旌表功德的門洞式紀念建築物,多稱為“牌坊”。它經常被立於陵墓、廟宇。飼堂、道路和園林之中,尤其在陵墓之前,它除了具有 表彰功德的紀念意義之外,還有陪襯景物,表示儀注,弓間人們進入膜拜帝王境界作用。

大家請看,此訪雕造精美,全部為仿木架結構。其造型為四柱、三間、三樓,歇山式頂子。其上有三條大脊,八條垂脊,還有大吻、走獸、垂獸等。檐下 有出檐的瓦壠、斗拱、額仿、橫樑、獸頭等構件。各部位還浮雕有花卉圖案,如雲龍紋、吉祥八寶、纏校蓮、著草等。請大家用手指一下,八寶它雕在牌坊的哪個部 位?好。還有引人注目的是,四根柱腳上雕有座獅四對,獬豸一對。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獅子,東西相背者是獬豸。它們相背蹲踞在須彌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張 口,活靈活現,虎虎有聲,令人望而生畏。好像在忠實地守衞陵寢。整個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園雕、浮雕、透雕等各種雕刻技法於一爐,刀法粗獷,遒勁而細 膩,真可以説是一件石雕藝術的巨型“神品”。被現代藝術家視為清代雕刻珍品,它是昭陵陵寢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築, 在遼瀋地區也是罕見的。

這座石坊建造年代分為兩個時期:即坊體於順治八年初建完成,當時的石坊僅在兩端有三對夾稈石獸(獅子兩對,獬豸一對),而中間的兩對夾杆石獅建造於嘉慶六年(1820xx年)。大家稍注意看一下,就很容易看出,中間兩對石獅顏色較白,兩端的石獸顏色較深。

那麼,為什麼在順治年間建造完工後,隔一百多年,嘉慶年間又稍作補建呢?據《清高宗實錄》記載,原來,這座石牌坊在乾隆後期就出現傾斜現象,盛 京官員請求增添戧石,乾隆不準,認為“陵寢重地工程未宜輕動”,沒必要修理。又説,此坊已建成一百多年,至今不過傾斜七、八寸,説明此建築十分堅固,可聽 其自然,保持原狀,無需加戧石。乾隆提出了這些理由,均不合理,他為什麼不同意呢?原來乾隆另有苦衷,當時官場腐朽,怕盛京官員借工程之機貪佔“錢糧”, 所以遲遲沒建。直到嘉慶四年太上皇駕崩,才欽準盛京官員提出的計劃,並命盛京將軍晉昌,工部待郎薩敏二人為“督工大臣”。他們提出,為了前後統一,還是用 石獅形式,更為坊體堅固。同時,用獅子造型,可增添陵寢氣勢。嘉慶六年二月冬天,“督工大臣”立即調來最好的石匠,起早貪黑,刀刻斧鑿,僅用五個月便將四 件石獅雕刻完畢。為此,嘉慶還給他們二人獎勵。可是,由於他們二人只顧趕工程進度,忽視了工程質量,不到二年,夾杆石獅便出現下沉現象。嘉慶得知此事,非 常重視。這時正趕上嘉慶來盛京祭祖,考慮到工程還沒出三年“保固”期,就出現問題,於是傳二位督工大臣,每人各出資一半,返工修理,以示“正肅”。無奈, 二人道旨照辦。

嘉慶十年(820xx年)八月,顒琰又來到昭陵,當大禮已畢,在祭區敬瞻之時,特意到石坊駐足停留,十分仔細的觀摩了這件為之費了一番心思的佳作。

(正紅門)

穿過石牌坊,拾級而上,就到了昭陵陵寢。大家看到了,昭陵是一組紅牆黃瓦建築羣,為什麼這樣呢?據道家陰陽五行學説認為,五行包括金、木、水、 火、土,其中,土佔中央方位。因為華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黃土高原上,所以對黃色就產生了一種崇仰和依戀的感情。於是從唐朝起,黃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 他人不準在服飾上和建築上使用。而紅色則寓意美滿,吉祥和富貴。正是由於這些原因,昭陵的基本色調便採用了紅、黃兩種顏色。大家請看迎面的這座宏偉建築叫 王紅門,也叫大紅門。它是陵寢的總門户。

陵寢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平面佈局分為三進院落式。三進院落的佈局形式是昭陵制度的特點之一。這種佈局形式是陵寢由南向北依次分為三個院落。第一個院落由碑亭等神廚、神庫組成;第二個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組成;第三個院落由寶城和明樓組成。

請大家看一下東西兩側的跨院,東跨院為更衣亭和靜房。更衣亭是皇帝揭陵進祭時更衣的地方。按清代慣例,每當皇帝謁陵,頭一天行“展謁禮”時要穿 素服,第二大行“大饗禮”時則御朝服。衣服不能在來前就換好,需要在正紅門前進更衣亭更換。後面還有一小亭叫靜亭,就是皇帝的御用廁所。西跨院為省牲亭和 饌造房。省牲亭是祭掃時宰殺上祭用的牛、羊的地方,饌造房是用來置鍋灶收拾上祭的牛羊的地方。

下面請看正紅門。它建於順治八年(1651年),位於整個陵園的正南位置,是陵園的正門。它是由三個半圓形的紅色大拱門組成。拱門上是一座單檐 歇山式門樓,斗拱建築,由彩色琉璃構件組成,三個拱門邊上均有浮雕裝飾,中門浮雕為二龍戲珠圖案,左右門為花紋圖案。在正紅門中門脊上原有寶瓶一個,是 “保平”的諧音,以示“保全陵寢平安”之意。兩側的磚牆叫袖壁,為什麼叫袖壁呢?因為它如同衣服的袖子,袖壁長8.5米,高5米,壁上浮雕着姿態生動,氣 宇軒昂的五彩琉璃皤龍,所以袖壁又叫龍壁或龍磚看牆,昭陵共有六對12個龍壁,如此之多的龍壁在陵寢中出現,這在明清諸陵中也是罕見的。傳説龍壁有鎮妖、 驅邪、護陵之作用,是個瑞祥之物。請大家細觀,那東面黑色龍身的龍壁是用來鎮黑天的,西面綠色龍身的龍壁是用來鎮白天的。五彩蟠龍作升騰狀,昂首,張着鱷 魚嘴,舞着鷹爪,舒捲着蛇身,勇猛矯健,騰空飛躍,飛天潛海,頗有動感,大有呼之欲出的氣勢,給孤寂的正紅門增添了許多生氣,也顯示正紅門這座總門户的莊 嚴氣派。龍壁它是明清特有的建築裝飾,華麗的琉璃紋飾與建築物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具有濃郁的東方美學色彩。在無明清三朝的700餘年中,琉璃技術逐漸成 熟,達到封建社會的最高峯,被廣泛用於宮廷和陵寢。在古建築學中,它屬於八字型龍壁,昭陵新建的大門上的龍壁屬於一字形龍壁。這對八字形龍壁兩側有紅色綜 牆相接,繚牆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方形圍牆,把陵寢緊緊圍繞起來。繚牆用青磚砌成,南牆高3.2米,東西牆高2.6米,四周長共1653米。牆體施以粉紅 色,所以又有“風水紅牆”之稱。紅牆與正紅門,東西紅門形成和諧的整體。

大紅門及東西紅門各有嚴格的使用規制:大紅門正中一門叫神門,是皇太極和皇太后神靈出入的門户,此間平日不開,只能在大祭時抬祭品和祝版的官兵 從此通過。大紅門東側門為君門,是皇帝祭陵時走的門,另一側門為臣門,是祭祀時大臣出入的門。但在實際祭陵時,皇帝也不走正門,這可能是出於對祖宗敬畏的 緣故吧。

神門、君門、臣門,不同的人出入不同的門,這種作法,突出了皇權至高無上和君權神授的作用。

(進入陵寢)

進入正紅門內,從中間的“神道”為中軸線,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昭陵陵寢建築佈局嚴格遵循“中軸線”陵寢規制,陵寢主體建築全部建在南北中軸線 上,其它附屬建築則均衡地建在它的兩側。這樣的陵寢設計思想主要是體現居中為尊,至尊無上,同時,達到使建築羣穩重、平衡及統一等美學效應。

神道是用長條的石頭鋪建而成。以正紅門的神門起,一直通向陵寢後部月牙城的影壁前,這就是全陵的中軸線。神道兩旁的條石叫牙石。

那麼大家不禁產生疑問,神道是為何意?所謂神道又叫神路,顧名思義,是神行走之路,人是凡人俗子,當然沒有資格走此路。在清代時,任何人都不允 許在神道上行走,以示對皇帝敬重之意。只有運送帝后棺槨、神牌、祝版、制帛的官兵,才可以在神道上通行。除此之外,就是貴為天子的皇帝和母儀天下的皇后, 進入陵區也要另闢御路而行。今天,大家在神道上隨意閒適漫步,是否能想象得到當時人們對這條神道的敬重和畏懼情感呢?

按明清陵寢制度,對神道也有許多限制。首先,不許從神道這端直接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門。就是説,從大紅門至隆恩門中間必有建築物隔斷,這寓意“風 水”一眼望不斷。這是因為,在他們看來,祖陵“風水”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皇位的傳承和龍脈的延續,事關重大。因此,修陵者便挖空心思,採取的措施一般是在 神道上建“影壁山”及“龍鳳門”遮擋,而昭陵的神道上建築神功聖德碑之亭,也起到“風水”一眼望不到頭的效果。其次,神道也如神門一樣,神聖不可侵犯,違 者予以重處。據説有“橫定罰,豎走殺”的規矩。

在神道兩側,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華表一對,石獸六對,大望柱一對。據《清世祖實錄》記載,它們建成於順治七年(1650年)。石獸依次分別 為坐獅、坐獬豸、坐麒麟、立馬、卧駱駝、立象各一對,共六對十二個。這些石雕獸羣就是清康熙時道土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這首詩中描繪的:“十二御林嚴侍 衞,風嘶鐵馬白雲霄”。

遼寧古蹟導遊詞 篇14

本溪水洞位於本溪縣境內,距本溪市35公里的東部山區太子河畔,是數百萬年前第三世紀後期形成的大型石灰巖沖水巖洞。這裏風光十分秀美,以洞奇、石異、水幽而著稱。

水洞由三洞組成。主洞是一條長達5800米的地下衝水溶洞,也是目前發現的世界第一長的地下衝水溶洞,現已開發2800米,被譽為‘天下奇觀’。輔洞為旱洞,現已利用天然洞穴,建立了古生物展覽館,再現了億萬年古生物的進化過程。此外,還有一個泄水洞。

如今,水洞連同周圍的温泉、廟後山、關山門、湯溝和鐵剎山等共同形成本溪水洞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4A級旅遊區。

來,現在我們就一起來領略着奇異的水洞風光吧!

水洞的洞口坐南朝北,上面刻着的‘本溪水洞’四個大字是1983年,薄一波同志遊覽本溪時親手題寫的。

這裏是古文化遺址。考古學家在這裏發掘了大量的石器、磨製陶器等文物,説明遼東先民早在1萬年前就曾在這裏生息繁衍。

水洞大廳也叫迎客廳,可容納千人以上。迎客大廳與三洞相連。右側的事旱洞,左側的是泄水洞。正前方的是水洞。

這裏是旱洞,呈橢圓形。這裏建成了古生物宮,展示了古生物的進化演變過程。

請隨我乘船遊覽水洞。水洞又稱“九曲銀河”,面積3.6萬平方米。洞中的暗河四季不竭,平均水深1.5米,最深處可達7米。可以説,遊覽本溪水洞,好比“古洞泛舟”。水洞按其景觀形體可分為“二門、三峽、七宮、九曲”,共有100餘處景觀。洞中景物全部為自然形成。大家請看,那是“寶蓮燈”,前面是“芙蓉峽”。蓮花又稱芙蓉,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與梅、蘭、菊、牡丹、芍藥一起並稱歷史上6大名花。蓮花本應向上開放,這裏卻是倒懸。

繼續前行,便是“廣寒宮“。也就是月宮,嫦娥住的地方。

出了廣寒宮,便是“雙劍峽”。鐘乳石就猶如利劍,高懸在上,在此遊覽,真是“船在水中行,人在劍叢過”。

過了雙劍峽,就是“九曲銀河”的第一門----“劍門”。穿過劍門,豁然開朗,洞體突然高大寬敞起來,是九曲銀河洞最奇、最美之處。  現在進入“九曲銀河”的第二門——虎閘門。看,那塊巖石真是貌似一直兇猛的大虎。

前方進入“玉象峽”,這是‘九曲銀河’最長的一段,約700米。

現在看到的這座‘大斜塔’,斜度竟然超過比薩斜塔30°,堪稱世界之最。

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冰雪世界”---北極宮。北極宮是九曲銀河中最大的一宮。

過了大雪山,前方的是“九曲銀河”第六宮---“玉女宮”。河中島上的那個石筍,多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啊!

現在看到的是九曲銀河最後一宮---“源泉宮”。這裏是本溪水洞已經開發部分的盡頭,地下暗河中的流水由此湧出。

遊客朋友們,我們已經遊覽了開發部分的最末端,前方巨大石壁讓我們無法繼續前行。但是,水洞並沒到盡頭,距發現,還有3000米以上,所以啊,水洞未來的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朋友們盡情地觀賞了這座水洞的種.種奇觀,大家可能要問:如此大的洞穴是怎麼形成的呢?地下暗河水源來自哪裏呢?

其實,水洞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距今4.5億年時,本溪還是一片淺海,大量的石灰巖沉積下來。以後歷經了5次劇烈的地質構造運動,尤其是7000萬年前的燕山造山運動,本溪不僅由淺海變為陸地,而且在沉積的石灰巖中間產生了大大小小的裂隙。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順着裂隙流進來,不斷溶解石灰巖,成為碳酸氫鈣,使裂隙變大成為洞穴,日積月累終於形成了今天的本溪水洞。

朋友們,我們現在已經出了水洞。洞外這是櫻桃園和天女木蘭園。天女花是本溪市花,花潔白碩大,芳香撲鼻,每年6月、9月開花兩次,為花中珍品。

遼寧古蹟導遊詞 篇15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怪坡風景區所有工作人員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我是本次為大家提供講解服務的導遊員,我叫,希望我今天的講解能讓大家對怪坡風景區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如果在我的講解過程中大家有沒聽懂或沒聽清楚的地方,請您向我提出,我會細緻耐心的,對您所提出的問題做出最詳細的解答!

好了,現在讓我們轉入正題,所謂“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瀋陽市東部山區就有這樣一個坡,各種車輛到此,下坡不開(蹬)不走,上坡不開(蹬)卻自動向坡上滑行。

那它究竟是怎樣發現的呢?公元1990年4月的一天,新城子區第一交警大隊第二分隊的兩名交警到此熟悉路段,當兩個人駕駛着北京牌吉普車行駛到怪坡底部時,無意間發現車內加油表失靈,於是將車停下,摘檔熄火後不久,奇蹟發生了,車子竟在無人駕駛地情況下,神不知鬼不覺地由東向西沿坡滑行而上,十分驚愕的他們壯着膽子又試了幾次,仍然如此,百思不得其解,帶着迷惘就這樣惶然而去了。

消息不脛而走,好奇者蜂擁而至,國產、進口、大型、小型、載重、輕便,各種汽車紛紛來坡一試,無不證實怪坡之奇妙,更有趣的是騎上自行車上坡只要扶住車把,不用蹬車就飛快地向坡上滑行,而下坡卻要用力蹬,不蹬不走,真是奇哉,妙哉,眾人交口稱“怪”,“怪坡”之名從此傳開,現在已經越出國境,蜚聲中外,堪稱“華夏一絕”!怪坡是一條長80餘米,寬約25米,呈西高東低走勢自然形成的斜坡,它位於東經12303’,北偉420,海拔153.1米,在瀋陽市新城子區清水台鎮帽山西麓,面對曠野,背依羣山,沈哈高速公路縱穿景區境內,西距貫穿南北的國道102線1.32公里,南達東北名城瀋陽30公里,北往遼金重鎮鐵嶺28公里,東向煤都撫順30公里,距《劉老根》續集拍攝地清河風景區90公里。怪坡面世,神祕加身,專家、名人、學者紛至沓來探祕揭謎,我國當代著名詩人賀敬之參觀後留下這樣的詩句:“自然探祕,人生解惑,一題多思,瀋陽怪坡”。香港著名作家金庸頗有感想,他寫道:“天下奇事怪象甚多,智力有時而窮,固不能概以非科學視之。”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美籍華人李政道曾親臨怪坡體驗後,風趣地説:“怪坡不是魔術,弄清原因,我又可獲得一次諾貝爾獎金。”總之,對怪坡形成的原因,眾説紛紜。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概括起來現在比較集中的説法有三個:有人認為在怪坡西側有一磁場或引力場,足以吸引各種車輛或行人輕鬆西行,但至今未能探測到磁場發生地及強度。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曾帶着大小兩個球體籃球和鐵球親臨怪坡測試,結果兩個球體都是向坡上滾動,所以磁場這種説法被否定;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物體都受地心引力作用,物體沿坡下滑,也是由該物體受地球體引力所起的。由於怪坡上的物體不再向坡下滑而是向坡上移的現象就已經脱離了經典力學的一般情況,由於某種原因重力場上的某個或某幾個點分佈異常這是完全可能的。但產生這種現象它的範圍不可能只限制在這條長80餘米,寬約25米的坡,可是怪坡附近,目前卻再也找不到這種現象了;由於怪坡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了視覺上的誤差。但是在坡上無論是用水平儀測量還是測海拔高度,坡度和落差都有,坡度約為1.87度,而兩側的海拔高度落差為1.2米.這足以證明不是視覺差。

各種説法都相互矛盾,都不能給怪坡以準確的科學定論。

這是一個神祕的地方,絡繹不絕地遊人無不帶着“臨坡不枉此來遊的滿足,又留着如此奧妙誰造化”的縣念而欣然離去。

科學迷宮大,解謎待專家。

怪坡發現後,又有新謎面世,真可謂“一坡奇特百景生輝,山獻風光水奉姿色。”在怪坡東南約百米的山坡上,有方圓二百米的地方只要用腳使勁一跺,下面就會發現“空空”的響聲,其聲深厚,被人稱為“響山”。

順着響山坡行至山頂,倘若用木棰砸地,便可聽到“嗡嗡”的響聲,其聲圓潤,悠悠不止,故被稱為“嗡頂”。怪坡、響山、嗡頂被稱為“三謎”不解之因,人們更想給它披上一層神祕袈裟!

截至20xx年,風景區已累計待中外遊人500萬人次,國籍遍佈6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連年遞增,景區的投入逐年加大,現已累計投資1.5億元,從1993年全面開發以來,年平均投入1200萬元。據不完全統計:中央、省、市和國外的100餘家電視台記者,300多家報刊雜誌均對怪坡作過報道,怪坡開發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在遼、沈地區旅遊行業中可稱得起“龍頭產業”,成為外國人,外地人到沈的首選景觀。因此,風景區相繼被評為“遼寧省五十佳景”“瀋陽市xx大旅遊景觀”,“遼寧旅遊八大奇觀”之一。

遼寧古蹟導遊詞 篇16

“張氏帥府博物館”原“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座落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學良舊居內,1988年12月對外開放。該館佔地面積3.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76萬平方米,展覽面積1600平方米。

張學良舊居從建設至今已經有88年曆史了,瀋陽人稱其為“張氏帥府”、“大帥府”,是張學良將軍及其父親張作霖的官邸和私宅。這是由青磚高牆圍起的院落和院外若干建築所組合成的龐大建築羣,於1920xx年由張學良將軍的父親張作霖興建,1920xx年入住。以後又不斷擴建,逐步形成了由東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築等四個部分組成的的建築體系,各個建築風格各異,有中國傳統式,中西合璧式、羅馬式、北歐式、日本式。上個世紀後期,“張氏帥府”被國家列為全國優秀近代建築羣。

1985年,瀋陽市人民政府依法以“張氏帥府”稱謂公佈這一建築羣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遼寧省政府也以“張氏帥府”名稱公佈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中國國務院以“張學良舊居”稱謂公佈其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遼寧省在此設立“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十幾年來舉辦了各類展覽,接待了大量觀眾和遊客,成為瀋陽市享有崇高聲譽的博物館和旅遊游泳景點。

張學良舊居是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及其長子“千古功臣”張學良將軍主政東北時的官邸和私宅。從1920xx年興建開始到1933年止逐步形成了由中院三進四合套院,東院大青樓、小青樓,西院紅樓羣以及院外的趙四小姐樓、邊業銀行、帥府辦事處等風格各異的建築體系,是我國近現代優秀建築羣之一。

舉辦各種展覽,對羣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該館主要功能,建館以來的基本陳列包括《千古功臣張學良將軍業績展》、《張作霖與奉系軍閥大事記展》、《人民海軍好參謀長張學思將軍業績展》及《名人訪帥府》等展覽。近年來,先後舉辦了《中國近現代史文物圖片展》、《紀念九一八事變六十週年文物圖片展》、《一個日本憲本的懺悔》、《紀念閻寶航同志誕辰一百週年展覽》、《慶祝張學良將軍九八華誕蘭花特展》等90餘個專題展覽。復原陳列包括《張作霖卧室、辦公室、書房、議事廳復原陳列展》、《張學良、于鳳至卧室復原陳列展》、《張學良辦公室復原陳列展》、《東北政務委員會辦公室復原陳列展》、《老虎廳“槍斃楊常”復原陳列展》、《張氏家廟》等近10項展覽。該館還引進了有關張學良將軍一生足跡的音像供大家觀看。該館的科研學術成果豐碩,曾出版發行了《張氏帥府》、《張學良舊居》、《張學良將軍畫冊》等多部專著,在國內外均產生一定影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liaoning/0lqoj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