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湖南導遊詞 >

湖南景點導遊詞錦集

湖南景點導遊詞錦集

不知道怎麼寫導遊詞的朋友,看看下面小編為大家準備的湖南景點嶽麓書院導遊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湖南景點導遊詞錦集

中國苗族博物館、湘西苗王府、山江苗寨、馬鞍山苗寨導遊詞

歡迎你們來到美麗的湘西,美麗的鳳凰古城,更歡迎您們到山江苗寨去做客。

很高興,我能成為你們今天此行的服務導遊。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叫XXX,大家叫我小“X”就可以了,我是苗族,能講苗語,會唱苗歌和山歌。等一會,如果您們大家有興趣的話,我可以教給大家幾句簡單的苗語,是苗族見面時相互問候的,也可以教會你們一到兩首山歌,好不好(或者是:好嗎?)

今天,我們的此行是這樣安排的:從鳳凰古城出發大約半個小時即可到達我們的景區。沿途將經過生苗和熟苗的分界線—長宜哨、千工坪集鎮,最後到達當時湘西苗疆地區的軍事、政治中心—山江苗寨。到了景區之後,我們首先將去闖三關,即卡歌、卡酒、卡鼓。這是苗族禮俗文化中的最高禮節。因為,苗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是一個有語言沒有文字,有歷史沒有記載的民族。幾千年以來,苗族人民都是以歌聲來表達自己的感性,以鼓聲來傳遞訊息,以苗族自釀的糯米酒來款待大山外來的客人,而我們也將以同樣的方式來尊重苗族人民的習俗,然後,我們去參觀湘西最後一代苗王龍雲飛的故居—湘西苗王府;苗族風情園,以及中國苗族博物館,觀看苗族風情表演。最後,我將帶領您們去到乾嘉苗民起義時,苗民義軍對付以乾隆皇帝私生子福康按為首的清軍總兵營——馬鞍山苗寨,並在此就苗家餐。

在那裏,我將為您解讀“湘西土匪”的神祕內涵,真正瞭解一下“湘西土匪”的神祕生活;讓您透徹地感受到湘西苗族的風情。

在此,希望大家此次旅遊能夠收穫好的心情,留下一份美好的回憶!當然,如果有哪位朋友一路上需要我提供幫助,我將盡力而為!

苗族是中華民族家庭中歷史悠久、勤勞勇敢的民族,是一個土著江淮、最早開發中原的民族,是一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由於戰敗和歷代統治階級的大漢民族主義政策,苗族不斷遷移,歷經五次大遷徙,從黃河中下游退往長江中下游,最後遷移到湖南西部、海南、大西南等地,明清時期,又有一部分苗民遷往海外,如美國、法國等國家。

苗族有着悠久的歷史,苗族歷史是一部苦難史和一部血淚史,苗族的每一次遷徙為中國歷史烙下血印,每一個血印都變成中國歷史的化石。在遠古原始社會後期,苗族先民居住在江淮平原,現今的安徽、山東等地。當時苗族被歷史上稱為九黎集團,中華民族三始祖之一蚩尤就是九黎集團的首領。那時侯,他們過着刀耕火種的自足生活。黃河上游以遊牧為主的黃帝部落逐漸壯大,不斷地同蚩尤部落發生戰爭。當時的三大部落還有炎帝部落。炎帝部落與皇帝部落也經常發生戰爭。後來,炎黃聯合一起對付蚩尤部落,九戰九敗。因為當時的蚩尤部落掌握了冶煉技術,回製造兵器。後來黃帝請神助,三年乾旱。以農耕為主的蚩尤部落由於缺糧而被戰敗。蚩尤被殺。此次戰爭歷史上被稱為“逐鹿之戰”。蚩尤被殺後,黃帝“畫蚩尤像威震天下”。西漢開始,皇帝每一次出征,都先拜蚩尤。蚩尤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戰神”,同時又是“財神”,居六神首位。逐鹿之戰後,一部分的苗民渡長江,開發長江中下游。有一部分苗民六在江淮,改為漢族。所以,蚩尤不僅是苗族的祖先,同時也是漢族的祖先。現在的湘西苗民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後裔,一部分居住在武陵山區,一部分遷往雲貴高原——大西南一帶。

明朝嘉靖時期,湘西爆發苗民起義,起義被鎮壓後,明朝為了鞏固統治,防苗生亂,修建了“土牆”苗疆邊牆。清王朝乾隆晚期,統治王朝實行“改土歸流”,霸佔苗民土地,急起苗民義憤,爆發了以吳八月為首的苗民大起義。歷史上稱為“乾嘉苗民起義”。起義持續十一年之久。這次起義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康乾盛世從此走向衰落。所以,這次起義是滿清王朝的“中衰之戰”。

在長期的遷徙生活中,苗族有着自己獨特的文化,獨特的風俗民情。這些文化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禮俗文化;②飲食文化;③宗教文化。

二、車上互動活動

1、教苗語,學唱山歌,回答遊客朋友提出的問題等互動項目,注意事項:切不可死搬硬套,給遊客以歌聲、笑聲,幽默而不失禮節。

2、提醒遊客在旅遊途中要注意的事項;

3、到了停車場後要説明遊客所處的位置—山江苗寨

三、景點解説

如果説古城是鳳凰這棵大樹的枝葉,那麼苗鄉村寨則是這棵大樹的根。古城是苗漢戰爭的產物,苗民的村寨就是戰鬥的堡壘。寨堡一體,很多的古堡古寨至今猶存。隨着歲月的流失和居住地域的遷移,苗家居住狀況不斷的進化,除了保持民族的共同性外,同時還體現出適應自然和生活環境的特點。

1、山江苗寨山江苗寨亦稱總兵營,清朝乾嘉年間(乾隆五十九年-嘉慶十年),湘西苗民在苗族首領石三寶、吳八月、石柳鄧、吳天半、石乜妹(苗家五將軍)的率領下,大舉義旗,爆發了一場震驚全國的苗民大起義。這場戰爭持續了十一年之久。這場戰爭歷史上被稱為滿清統治的“中衰之戰”,即康乾盛世從此走向衰落。這次苗民起義也是中國歷史最後一次、規模最大的少數民族起義。清王朝為了維護在湘西苗疆的統治,用了七省兵力達十八萬之眾,並在山江苗寨構築了總兵營府,從此重兵駐紮直到清未。後來的人們就把山江苗寨稱為總兵營。它是當時苗疆地區的軍事、政治中心,是滿清政府鎮壓苗民起義的軍事前沿。可惜的是,隨着歲月的流逝,經濟的發展,山江苗寨的原建築已消失殆盡。這不能不説是一大遺憾!我們只能從一縱即逝中去尋找歷史的痕跡。

2、馬鞍山苗寨馬鞍山苗寨,是一個寨堡一體的苗寨,它的特點是建築呈軍民兩用,街道縱橫交錯,呈十字形,佈局緊密而巧妙;全寨有四大門十二道小門,寨門和户門上有堡樓槍眼,且座向交叉,不熟悉者入內,極易迷失方向。可惜的是,現在的寨門僅剩下一道了。那麼它為何叫做馬鞍山苗寨呢?在清朝乾嘉年間,湘西地區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苗民起義,並波及到了貴州的東部和南部、四川的一部。為了鎮壓這次苗民大起義,滿清政府在山江苗寨設立了總兵營,並派重兵駐紮,從此,這裏就成了苗民義軍抗擊清軍的軍事據點,並在此村寨和附近的山洞裏打造兵器和馬鞍,這裏的苗民依託於村寨的街道、房屋、叢林山勢為掩體,與清王朝展開了殊死的搏鬥。馬鞍山苗寨,當時的義軍首領是吳王吳天半,吳王是臘耳山人。吳王在馬鞍山與清軍總兵營對持四年時間,清軍不敢輕易進犯。為了實現戰略的轉移,吳王的義軍退出馬鞍山四個月之後,清軍才破寨慶賀。可見馬鞍山易守難攻。經過長達十一年的殘酷戰爭,苗民義軍終告失敗。馬鞍山苗寨由此而得名。可以説,山江苗寨、馬鞍山苗寨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塊石頭都浸透着苗族人民的鮮血。現在我們看到的馬鞍山苗寨相當一部分已不復存在,當然,我們依然可以從保存下來的原汁原味的破敗的房屋和街道,找尋到那一段歷史。其次,在小青瓦、土石牆、吊腳樓為主的民居內,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這裏的苗民紡紗、織布、打花邊、織花帶、繡花織錦,美化自己,安居樂業。這裏還曾是《湘西剿匪記》、《情歸風雨橋》、《本色衣》、《血鼓》、《鄭培民》等多部影視劇的拍攝基地;音樂家譚盾、詞曲作家夏勁風等藝術大師都到過這裏體驗生活,參觀訪問,因此,馬鞍山苗寨即是一座“石頭寨”,更是一首從石頭縫裏流出來的歌。

四、苗族風情風俗

一根田坎一首歌,一條河流一首詩。每一個苗寨無論她的子民居住在什麼地方,什麼區域,依然保留了民族的原始共性,保留自己民族的風俗民風。這裏的苗民雖然有60%以上的人不會説漢語,甚至有的人從小到大都沒有出過苗寨,或者到過縣城,原始而質樸。但是他們對遠方的客人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每當有客人來時。村民即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迎接來自遠方的客人。除了我們所闖的三卡,苗民們便會把苗族文化的精髓通過表演的形式而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

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農曆“四月八”“六月六”整個苗塞都停止農事活動,村村寨寨的苗民,會聚一堂來歡度自己的節日。用歌聲,鼓聲,舞蹈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以緬懷自己的祖先,歌頌和讚美自己的新生活。

1、攔門酒攔門酒是苗家最莊嚴最隆重的待客禮節,凡是進入苗寨的客人,苗家都要以攔門的方式,把甘甜香醇的米酒讓客人口嘗。表示熱情好客,誠心誠意。客人必須立即接過盡情的品嚐,表達對主人的感激之情。如果你不喝這杯米酒就説明你對主人不禮貌,或者不願意接受主人的熱情款待。那麼主人就會對你不客氣或者不歡迎你這位客人,那麼你就成了苗寨不受歡迎的人,攔門酒是苗家最古老的禮俗,它是苗族禮俗文化內涵最豐富的一種。

2、苗族花鼓苗族花鼓是苗族特有的民族民間藝術奇葩,在苗寨普遍的流行,苗族有着七千年的歷史,因戰亂和天災,歷經五次大遷徙,從江淮流域逐步的退往長江中上游和大西南,從背井離鄉到移居大湘西。苗族在世界民族中有“中國猶太民族”之稱。正因為遷徙活動地不斷的延續,導致了民族的分解弱化,文化的遺失,對於自己的歷史記載被迫中斷。在不斷的遷徙中,苗族人民只得用鼓聲來傳遞訊自,表達自己的感情。因而,苗族人民惜鼓如命,敬鼓如神。

苗鼓是苗漢民族兵戰時代的產物,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濃厚的民族風味。每逢節慶或婚嫁迎娶,迎賓盛典都要舉行花鼓表演。在表演形式上有“單人鼓”“雙人鼓”“四人鼓”“八人鼓”“羣鼓”等。根據時間季節的更替和節日內容的要求又可以分為“踩春鼓”“攔門鼓”“迎親鼓”“豐收鼓”等,苗鼓打來熱情奔放、舒展自如。是苗族人民獨有的民間傳統藝術。

五、結束語

各位朋友們:

現在汽車已經進入鳳凰古城區,這意味着我們今天此行旅遊即將結束,謝謝大家對於此行的參與!希望大家回去後把我們這裏的山山水水介紹給你們的家人和朋友!歡迎你們能夠帶着你們的親人和朋友再次來到山江苗寨、馬鞍山苗寨來做客。

請記住我們這裏的山,這裏的水,還有這裏的人!請把你們的微笑留下,把歡樂帶走!在此,對於你們給予我工作上的支持和配合表示衷心的感謝.

湖南湘西鳳凰古城導遊詞_導遊歡迎詞大全

這座曾被新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作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時,這顆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實的小”,小到城內僅有一條像樣的東西大街,可它卻是一條綠色長廊。

鳳凰古城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老城依山傍水,清淺的沱江穿城而過紅色砂巖砌成的城牆佇立在岸邊,南華山襯着古老的城樓,城樓還是清

朝年間的,鏽跡斑斑的鐵門,還看得出當年威武的模樣。北城門下寬寬的河面上橫着一條窄窄的木橋,以石為墩,兩人對面都要側身而過,這裏曾是當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斜陽西下,橋邊岸畔不少婦人正在用木槌洗衣,啪啪聲隨着水波盪漾開來。頑童脱個精光,在水中嬉戲,也有姑娘家把身子浸在淺水處享受流水輕柔的撫摸。岸邊更有不少寫生的學生,也為小城增添了一道風景。

鳳凰古城最有名的是那一幢幢古色古香、富有濃郁土家族風韻的吊腳樓,但河畔的吊腳樓大多已不在了,只有在回龍潭那裏尚留有十多間老屋,細腳伶仃的木柱立在河中,托起一段沉沉的歷史。

沈從文的故居位於古城內中營街的石板小巷深處,共兩進兩廂,頗像北京的小四合院,整個故居都是磚木結構,青瓦白牆,木格花窗。經風雨橋,過東城門,路上是行色匆匆挑擔的鄉民、老屋、挑擔的鄉民與紅傘,形成了一幅對比鮮明的圖畫。

就像沈從文早已仙去,鳳凰古城並不是一幅完整的水墨丹青畫卷,但你還是能從一個個的局部來感受到她靈光一現的魅力。鳳凰古城也適合一兩個人在一個小雨的天氣在老城中的老街、小巷、河畔慢慢地走,用心去品味那曾有的過去。

湖南嶽麓書院又一導遊詞_導遊歡迎詞大全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您們來到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參加遊覽,我非常榮幸能夠作為大家這次遊覽的導遊。我將盡力使大家通過的講解,對嶽麓書院的歷史、書院的文化內涵有一定的瞭解,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多提寶貴的意見。

(嶽麓書院大門口)

嶽麓書院位於嶽麓山的清風峽口,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位置主是嶽麓書院的前門口了。請大家往上面看,有一塊千年學府”的匾,為什麼嶽麓書院有千年學府”之稱呢?原來,嶽麓書院從潭州(現在的長沙)太守朱洞創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經來1020xx年的歷史了,所以有千年學府之稱。上面大家所見到的這塊匾是1986年嶽麓書院舉行1010週年慶典時,湖南大學長沙校友會贈送給嶽麓書院的,這四個字是根據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字鐫刻而成的。

經過一千多年曆史的發展,沉積在嶽麓書院各種建築之上的濃厚的文化氣息,使得今天的嶽麓書院更加充滿了文化的魅力,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千年學府濃厚的文化氣息吧!

(嶽麓書院平面示意圖前)

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嶽麓書院的平面圖,大家可以發現嶽麓書院的古建築在佈局上所採用的是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主體建築有頭門、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這些建築都位於中軸線上,其中講堂是位於中軸線的中心,也是整個書院的中心位置;在中軸線的兩側主要是齋舍和祭祀的專用實祠堂,這種佈局體現我國儒家思想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級有別、主次鮮明的社會倫理關係。

書院的建築主要有三個部分的功能:講學、藏書、祭祀,此外還有活動區和生活區,下面我們將按照書院的佈局按順序遊覽,我們講解的重點放在赫曦台、講堂及御書樓等處。

(赫曦台上,壽”、佛”字前)

我們現在所站的這個地方便是赫曦台了。赫曦”的意思是:紅紅的太陽升起來了。當年,朱熹應著名的理學大師張栻的邀請,千里迢迢的從福建省的崇安來到長沙嶽麓書院講學,在長沙停留了兩個多月,清晨的時候,朱熹常常和張栻一起登上嶽麓山頂看日出,每當見到旭日騰空,霞光萬丈,山川市井,萬物一切都沐浴在朝陽中的時候,便激動不已,拍手道:赫曦!赫曦!,於是便將他們觀日出的這個地方定名為赫曦”,後來,張栻便在此修築發一個戲台,名為赫曦台”以示紀念。

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經注意到了赫曦台內壁兩側的兩個大字:壽”、佛”?關於這壽”和佛”這兩個字還有一個傳説。

在唐代,每年的鄉舉考試後,放榜的第二天,州縣的長官都要為得中的舉子舉行宴會 ,名為鹿鳴宴,因為在宴會上要歌唱《詩經•小雅•鹿鳴》而得名,這一傳統一直沿襲到了明清;重返鹿鳴會,是指參加鹿鳴會的舉人在六十年後再次赴宴。能夠重返鹿鳴宴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在嶽麓書院的歷史上,以山長的身份重返鹿鳴宴的,羅典是第一人,這個傳説便發生在羅典重返鹿鳴宴的這一天。

這一天,書院格外熱鬧,達官貴人、名門望族都前來道賀,並且吟詩作賦一顯自己的才華。正當大家正在樂着的時候,一個乞丐模樣的老道想進來 ,守門的人攔也攔不住,老道來到廳堂,向羅典打了一揖首,説道:眾位施主,貧道也來湊熱鬧”。眾人見他這模樣,都看不起他,想戲弄他一下,叫他寫幾個字來看看。老道聽了,知道這不是容人之地,一把就捉起堂前的掃把,沾了些黃泥,瞅準赫曦台上的一面白牆,刷!刷!就是兩筆,寫下了一個丈餘高的壽”字。眾人看得目瞪口呆,半天説不出話來,當回過神來的時候,老道已不知所蹤了。再看這字,健筆如飛、力透骨肌,知道這定非凡人所能為,羅典後悔不已,託人四處去尋找這老道士的下落,但還是無法找到。為了彌補過失,同時也為了對稱,羅典便親自在對面的白牆上補寫了一個福”字,是一筆寫成的,但這個福字的筆力就無法與壽”字相比了。

大家再看這個壽”字有點像什麼?是不是有點像龍蛇纏繞在一起,不是藏龍”的意思嗎?而那個福”字則有點像猛虎下山,意為卧虎”之意,兩個字合在一起,也就是在暗示着嶽麓書院是個藏龍卧虎的地方。請大家往前走,看一下赫曦台的全貌。赫曦台在古代實際上是一具戲台,現在台前台後的壁檐上,還有不少戲曲故事的堆塑,造型別致、形態自如,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赫曦台同時也是清代書院學子們進行課餘文化活動的一個場所,看來,古代的學生也不像我們想象中的只會搖頭晃腦苦讀詩書,而不懂得娛樂。

(大 門)

沿着中軸線,我們便來到了嶽麓書院的大門,原先的大門在江濱牌樓路一帶的,舊稱中門”,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大門建於明代,清代同治年間進行過翻修,採用的是南方將軍門式的結構,五間硬山頂。

在北宋第二個皇帝宋真宗執政以前的幾十年間,由於國家動盪不安,所以官府無暇去興辦學校,所有學校都是私人開辦的,宋真宗執政以後,國家比較安定,於是採取了重文的政策,他聽説岳麓書院的辦學很不錯,又聽説山長周式以德行著稱於世,於是便召見了周式並準備留他在京城講學做官,但周式心繫着嶽麓山院,堅拒不從,真宗被他的精神所感動,就親賜了嶽麓書院”四字及經書等物,嶽麓書院從此名聞天下,求學者絡繹不絕,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大家請抬頭看一下大門上面的匾,嶽麓書院”原匾在抗日戰爭中被日機飛機所炸,現在大家所看到的是1984年複製的。

大家再看一下兩邊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上聯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據説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原本是付對聯的上聯,因為出得太好了,無人能對得出下聯,後來有人發現,兩句一拆開也可以成為一付對聯,而且也對得挺好的,所以就一直是這兩句了。這一付對聯也道出了嶽麓書院作為天下最輝煌的英才薈萃之地的歷史事實,現在大家所見到的這對聯也是1984年依照照片複製的。

請大家看安放在大門兩旁的這一對漢白玉石鼓雙面浮雕,這是一件非常珍貴的藝術品,相傳是清道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838年,嶽麓書院的著名學生、兩江總督陶澍在沒收貪官曹百萬的財產中發現的,為了報答母校的培育之恩,特捐給了嶽麓書院珍藏。大家可能會問了,這石鼓原本是官宦人家的東西,而且是抄家沒收來的,怎麼可以放在書院的大門口呢?其實這也反映了清代嶽麓書院教育的官學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封建知識分子讀書做官的一仕途理想。在古代,書院是最高形式的私學,一般都建在山林之中,書院的院長之所以被稱為山長也就是這樣來的。

(二門)

穿過大門,我們就來到了二門,在二門的門額上懸來名山壇席”匾,這裏的名山反映的是南嶽衡山,因為衡山的72峯,回雁為首,嶽麓為尾,麓”為尾的意思,即南嶽的最未一峯。嶽麓書院因山而得名,嶽麓山也因為有了嶽麓書院而更加的有靈氣;壇席”即席位,除地為壇,上設席位,以示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兩旁的對聯納於大麓,藏之名山”説岳麓書院被浩瀚青翠的樹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嶽麓山之中。這樣的環境正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難怪乎嶽麓書院能夠培養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

在二門的背面有一匾:瀟湘槐市”,槐市”為文化市場,是漢代讀書人聚集的地方,瀟湘”泛指湖南,瀟湘槐市”是説岳麓書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學者聚集的場所,引申為嶽麓書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漢代槐市之盛。

(教學齋•半學齋)

穿過二門,我們便進入了院內,在左右兩邊,左邊是教學齋,右邊為半學齋,它們都是昔日師生們居舍,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大學集體宿舍。古代書院的教學方式和現在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大部分時間是在教室裏聽老師講課,而古代,大部分時間是在寢室裏自修,老師定期開講,解答學生的問題。當年的王夫之、曾國藩以及毛澤東等人均住在這裏。

(講堂)

講堂是書院的核心部分,位於書院的中心位置,是書院教學重地和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也是我們今天講解的重點,是最能體現嶽麓書院作為教學作用的地方。

講堂又稱靜一堂”或忠、孝、廉、節”堂,歷史上有8次重建,30餘次小規模的修繕,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年間重建,又經過同治年間的大修後遺存下來的。

講堂內有三塊匾,分別是實事求是”、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塊匾:實事求是”為民國初期湖南工專校長賓步程撰。1920xx年湖南工專遷入嶽麓書院辦學,匾懸掛在此,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本飛機所炸,這是後來重新制作的。

實事求是”源於《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漢書》在評價獻王的時候,有一句話是這麼説的:修學好古,實事求是”。1920xx年前後,正是我教育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關鍵時期,各種觀點層出不窮,莫衷一是,校長手諭實事求是作為校訓,旨在教育學生從社會的實際出發,求得正確的結論。在教育制度發生變革的關鍵時期,這一校訓起到了辨別方向的作用,並對這裏的學生乃至整個中國的命運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毛澤東青年時曾寓居半學齋,實事求是”對他的思想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後來的革命實踐中,他豐富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內涵,使實事求是”成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核心的鄧小平,更是毛澤東實事求是”的思想上升為鄧小平理論的基礎,成為指導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方針原則。現在,實事求是”已成為中國建設現代化進程中自理一切複雜疑難問題的最好的解決方法。

大家再看第二塊匾:學達性天”,是康熙皇帝御賜的。學達性天”是一種理學思想。這裏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朱程理學認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賦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復伯天命之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賜匾,意在勉勵學子張揚理學,加強自身的修養,同時告訴人們在這裏求學,可以獲得德性修養,達到天人合一的學問的最高境界,原匾在戰亂中散失,現匾為1984年根據康熙手跡重製的。

最裏面的那塊道南正脈”匾是乾隆皇帝為了表彰嶽麓書院在傳播理學方面的功績所賜的,其意思是嶽麓書院所傳播的朱張湖湘學是理學向南傳播後的正統。匾為原物,這裏的道”指的就是理學。説了這麼多,大家可能會問,什麼是理學呢?理學就是儒家學説發展到了宋代的一種稱法。北宋時期,理學在洛陽傳播,後來,福建學者楊時到洛陽向程顥、程頤兄弟學習理學,到程家門口時,天正下着大雪,兩位老師正在午休,楊時不敢入內驚擾,就站在門外雪地裏等老師醒來。直到老師醒來,他才上前去請教,而屋外雪地裏已經留下了兩個深深的足印,當楊時學成南歸時,和頤目送並且非常高興的説:吾道南矣”。程門立雪”的故事不僅教育大家要謙虛謹慎,勤奮好學,同時也成了理學南傳的一個重要標誌,而朱熹、張栻的理學思想是直接繼承於楊時的,所以説岳麓書院所傳播的思想是理學南傳的正統。

大家再往下看,講堂的正中是一個高約1米的長方形講堂,這是以前老師講課的地方,上面擺着兩把椅子是為了紀念張試和朱熹這兩位大師論講於壇上而設的,表示兩位大師平起平坐,不分秋色。當年兩位會講的時候,盛況空前,從全國各地趕來聽講的人數達數千,就連池塘裏的水都被喝乾了,可見當時朱、張兩人名聲之大。古代上課的時候,學生不能坐在凳子上,大多自己帶蒲團,席地而坐,以表示對老師的尊重,也顯示了老師的威嚴,想想看,歷史上多少名人如曾國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當年他們就是坐在這底下聽老師講課的,不由得我們產生了敬意,這種滲透着人文精神的講堂就使我們更加感到親切了。

在講堂裏,存有不少的對聯 ,這些對聯多為表達個人的志向、稱頌書院或者講明瞭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大家請看一下這幅對聯,它是清代書院山長曠敏本所撰,上聯是:

是非審之已,譭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陟嶽麓峯頭,朗月太極悠然可會

下聯是:

君親恩所以酬,民物命何以立,聖賢道何以傳,登赫曦台上,衡雲湘水,斯文定有攸歸

對聯的意思是這樣的:是和非要先從自我審察,別人的抵毀和讚譽就由別人去説吧,得和失聽任天命的安排,不可強求,只要登上嶽麓山頭,感受一下朗月清風,天地萬物之理便悠然可知了,榮辱得失便可以置之度外了;君親恩如何來還報,生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如何把握,聖賢的道統如何傳播,當登上赫曦台,感受這衡雲湘水的魅力,一切便有了答案。對聯所反映的基本上都是儒家的倫理道德,在一定的程度上體現了清代培養人才的教育思想。

大家請看這塊嶽麓書院學規碑”它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校規,為清乾隆年間所刻,共有9行18條,其中前9條是講如何為人,後9條是進如何為學的。xxxx1993年3月16日參觀嶽麓書院的時候,曾認真地閲讀了碑文,認為部分條款對於今天的學生仍有借鑑作用,離開的時候,還特地託有關部門索要比碑的拓片。

大家可能早已經注意到了,在講堂裏有4塊大字石碑,上書忠、孝、廉、節”,為朱熹所撰,現在我們所見的是清道光年間山長歐陽厚均重刻的,每塊高213釐米,寬131米,字高169米,寬122米一般像這麼大的石刻漢字只有在名山的巨崖上才有,而單個字刻在碑石上的在國內是極為罕見的,因而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講堂也因此又稱為忠、孝、廉、節”堂,忠、孝、廉、節”四字,實際上就是嶽麓書院在整個封建社會裏的校訓。在講堂正面兩側壁上,還有四塊碑分別是:整、齊、嚴、肅”與忠、孝、廉、節”碑相映襯。

(御書樓)

好的,講堂的講解我們就先講到這裏,下面我們將參觀書院做為藏書功能的部分—御書樓。

可能有人會問了:御書樓不是在講堂後面嗎?自私到了講堂往前就沒路了?大家請跟我來,其實路就藏在講堂屏壁後面,你會發現後面其實別有洞天,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御書樓始建於宋鹹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它是書院裏藏書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圖書館,裏面的藏書的主要來源有三:一是皇帝賜的,在歷史上,皇帝數次賜書給書院;另外一個來源就是民間收集,以及地方官員、士子名紳以個人的名義捐贈的,最後一個來源就是書院自籌經費購買,或者自己刻書珍藏。可惜在1983年,御書樓及裏面的所有藏書都被日本的飛機炸燬了,現存的建築為1986年重建的。現在的御書樓藏書已超過5萬冊,不過它不對外開放,只是作為圖書館代書院的教研人員及書院的研究生使用。

(百泉軒•時務軒•三絕碑)

參觀守禦書樓,我們來到書院風景絕佳的地方——百泉軒,因為地處嶽麓山清風峽谷口溪泉薈萃處而得名。在宋代,這裏是山長的住處,當年,朱熹和當時的山長張栻就曾經在此晝而燕坐,夜而棲宿”意思就是吃飯、睡覺都離不開這裏,這主要是因為百泉軒前面有一個優美的園林,書院八景中,其中就有兩景在園林中,分別是碧沼觀魚”、花墩坐月”。

穿過園林後,我們便來到了時務軒,時務軒是為了紀念清未維新派創辦的學校——時務學堂而修建的經念性建築。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民族危機空前加強,為了配合維新運動,同時也為了推進湖南的新政,在譚嗣同等人的活動下,終於獲得朝廷的批准,在長沙小東街設立了時務學堂,由梁啟超在此主教,主要傳播變法的理論,孌法運動失敗後,時務學堂被迫停辦,改為求實書院,後改為湖南大學堂,次年併入嶽麓書院並發展成為今天的湖南大學,逃亡日本的梁啟超在1920xx年回到長沙後,到小東街尋訪時務學堂舊址,那時,距時務學堂的創辦已經有20xx年了,原址已改為旅館,房屋雖在,但已面目全非,舊時的學生和老師們大部分都已不在人世,他感到非常傷心,於是提筆寫下了時務學堂舊址”以示紀念。經過抗日戰爭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樑公的手跡最終還是到了這裏,並且制了碑刻,以示永久紀念。

在時務軒的旁邊就是麓山寺碑,也稱三絕碑”。麓山寺碑是我國現存碑刻中影響較大的一塊唐碑,高272釐米,高133釐米,記錄的內容為麓山寺的歷史沿革,它是由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篆刻家李邕親自撰文、書寫並且鐫刻,因文、書、刻三者俱佳,因此有三絕碑”之稱,又因為要邕曾當過北海太守,因此這塊碑又有北海碑”之稱,人們常稱其為北海三絕碑”。

因為《麓山寺碑》非常有名,歷代想得到這碑的人非常多,也有人前來拓取,因方法不對,使這一碑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成了今天的這個樣子。

(文廟•祠堂)

下面我們將參觀嶽麓書院建築三大功能的最後一部分——祭祀部分的建築,它們位於中軸線的右側。

中軸線右側上面部分主要是祠廟建築羣,它是嶽麓書院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祭祀的人物,一般為書院所尊奉的學派代表人物、文化名流、建設功臣、有恩於書院的地方長官、知名山長以及著名學生,通過對他們的祭祀,達到端正學統,整束學風、啟發後人的目的,用今天的話説就是一種榜樣教育。

現在我們來到了文廟,文廟原稱孔廟,是專門供奉儒家聖人孔子的地方,文廟對於嶽麓書院教育有着直接的影響,歷代都有嚴格的禮規,要求師生都要遵循聖人的言行行事,每月的七年級、十五,山長要帶領學生一一朝拜,每年春秋兩季舉行兩次大的祭典活動,地方長官也得參加,場面極為壯觀。

文廟的主體建築是大成殿。這就是大成殿,為什麼要稱大成殿”呢?因為孔子是天下 集大成者,所以就用大成”來概括孔子的成就和地位,全國各地文廟的主體建築均為大成殿。大家可能已經發現了文廟的建築與剛才我人所看到的其它建築不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所用的瓦片的顏色不同,文廟所採用的顏色是金黃色,與故宮的顏色是一樣的,而其它的全用的是青瓦。大家都知道,金黃色是古代皇家專用的,民間不得使用,而文廟卻是個例外,其建築級別也同宮殿,為最高級別的,享有皇家禮的待遇,這也説明了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尊師重教和國家。在大成殿的前面有一石雕蟠龍,抗日戰爭時,大成殿被日本的飛機炸燬,只有這蟠龍倖存。戰後,1946年進行修復,由於當時政局動盪不安,民不聊生,修復工作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的,所以今存的大成殿看起來似乎缺少了皇家應有的氣派,好在孔子敬鬼神而遠之”,這樣的廟堂,他可能已經覺得十分奢華了,他老人家應該不會見怪的了。

嶽麓書院是目前國惟一一所還在招收學生的古代書院,文廟兩側的廊屋現在已經是書院在讀研究生們的教室。

穿過大成門,我們今天的遊覽也將要結束了,經過今天的參觀,相信大家對嶽麓書院這一千年學府的歷史和文化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非常感謝大家的配合,祝大家旅途愉快,謝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hunan/3o7p7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