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河南導遊詞 >

龍門石窟禹王池導遊詞(精選19篇)

龍門石窟禹王池導遊詞(精選19篇)

龍門石窟禹王池導遊詞 篇1

在北魏太和年間(447-499)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就在此營建,它不是一個朝代某一個時期興建而成得,而是陸續開鑿,經歷了眾多得朝代,相繼大規模營建得。開鑿時間長達400多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得歷史了,我們以前可能也看到很多景點,但那些大多都是明清或者後來重建得,而龍門石窟確實從1500年前遺留下來得。現有佛像十萬餘尊,佛窟,佛龕2100多個,碑刻題記3600多塊,洞內造像多為唐代河北魏時期開鑿得、其中唐代佔三分之二,北魏佔三分之一,大家可能會問,朝代不同,我們要怎麼區分哪個朝代得呢?洞窟中雖然都是佛或菩薩,但它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跟當時得世俗相結合得,唐代呢,有一個眾所周知得審美觀點,就是以肥為美,當時人們認為胖才是美,像唐代得武則天啊,楊貴妃楊玉環啊,她們都是除了漂亮以為,都有一個共同得特徵,就是豐滿。所以,唐代得造像都有圓潤豐滿這樣一個特點。等一下到龍門石窟以後,大家可以找一下,臉龐,肩膀,身材渾厚,圓潤得那種就是唐代典型得造像,而北魏,則以瘦為美,北魏造像>得特別是:瘦骨清風。所以高高瘦瘦得,很清秀得那種就是北魏得造像。在這裏,我已經清楚得講過了,所以到了龍門以後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們能否分得出唐代和北魏得造像。

龍門石窟禹王池導遊詞(精選19篇)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凌駕於佛教之上的宗教藝術,由於魏、唐兩代皇室的參與而形成了龍門石窟皇家風範的重要特色,許多窟龕或造象的興廢變遷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有着密切關係。

龍門石窟禹王池導遊詞 篇2

“龍門山色”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首。北魏以來,這裏松柏蒼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為有名。山腳處泉水汩汩,伊水碧波盪漾,唐代時行船往來,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形成了旖旎葱蘢,。鍾靈毓秀的龍門山色。伊闕風光。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於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潛溪寺朋友們,下面我們將參觀龍門石窟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潛溪寺。潛溪寺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內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主像阿彌陀佛居中而坐,身體各部比例勻稱,面容豐滿,胸部隆起,表情靜穆慈祥。兩側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體軀比例適中,豐滿敦厚,表情温雅文靜,富於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藝術的長足發展。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是佛教淨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又一個繁盛期。佛教學風在“破斥南北、禪義均弘”形勢下,南北佛教徒們不斷的交流和互相影響,完成了對以前各種佛教學説的概括和總結,從而使佛教中國化的趨向更加明顯,也使佛教造像藝術充滿了清新與活力。因此,在造像藝術上發生了不同於北魏時代造像風格的變化,潛溪寺中的造像已揭開了盛唐那種豐腴、典雅的造像風格的序曲。

龍門石窟禹王池導遊詞 篇3

賓陽中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意義重大、比較徹底的漢化改革,歷史上稱為“孝文改制”。由最高統治者實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對當時皇家貴族發願開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響。下面我們將參觀的賓陽中洞的造像風格和服飾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們,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三座洞窟合稱為賓陽三洞。賓陽三洞因統一規劃、有計劃開鑿且並排佈局而得名。這三座洞窟從公元500年開鑿直到523年停工,歷時長達24年還未完工,史書記載用工多達80多萬。中間的為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開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從南向茲依次為過去世燃燈佛、現在世佛釋迦牟尼和未來世佛彌勒佛。

賓陽中洞的窟頂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頂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蓮花,周邊是蓮花花瓣、水波紋和其它裝飾圖案,如同鮮豔美麗的地毯式樣子。這種形式使人很自然聯想起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釋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鮮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獷敦厚之風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區漢民族文化的成分和當時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風尚,形成了遷都洛陽後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藝術形式。主佛體態修長,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翹,表情温和,神采飄逸。服飾已脱去了雲岡石窟中雙領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為中原地區褒衣博帶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腸紋拖在基座前部,一層一層摺疊着。這種雕造風格迅速在全國流行開,成為北魏時期佛教藝術中國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這種造像手法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許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龍門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門內前壁兩側下層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為孝文帝及侍從禮佛圖,南為文昭皇太后及嬪妃禮佛圖。這兩幅作品,精美絕倫,20世紀30年代被盜鑿而去,現分別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龍門石窟禹王池導遊詞 篇4

大家好,我是這班車的導遊,我叫___可以叫我_導,今天,我們要去龍門石窟遊玩,龍門石窟建於公元493~907年,批准時間為20__年11月,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是與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石窟南北長大約1000多米,現存石窟1300多個,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龍門石窟大家都知道,我國有四大石刻藝術寶庫。它們分別為甘肅敦煌得莫高窟,山西大同得雲岡石窟甘肅天水得麥積山石窟,而另一個呢,就是我們今天要去參觀得龍門石窟了。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13公里處,行車約40分鐘,那裏不僅是著名得歷史名勝,而且是自然風光很迷人得地方。整個龍門石窟由兩山組成,一山為香山,因古代得時候,山上長有一種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就長眠與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陽居住了18年之久,名號為香山居士,逝世之後就葬在這座山得山腳下。另一座為西山,也是我們今天參觀得主要景點。大多得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得。相傳兩山本為一座山,大禹治水時,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兩半,於是就成了兩座山,兩座山遠遠望去,就好像一個天然得門闕,中間又有一條伊河自南向北流過,故稱伊闕。可謂兩山對峙,伊水中流。龍門山色,自古就被喻為洛陽八大景之首,是洛陽地區最好得風景區。自唐代以來,皇帝被喻為真龍天子,凡是與皇帝有關得東西統統用龍來命名。比如皇帝穿得衣服叫龍袍,皇帝住得地方叫龍庭等等。那麼,位於皇宮龍庭南面得門,就得名龍門。我們常常説一句話:“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景點也是如此,不管多著名得景點,如果你不瞭解它,不懂得它得背景,歷史,意義,你就看不出個所以然來。甚至沒什麼好看得,僅僅只是到此一遊而已。但是如果你掌握這些情況以後,你就會覺得你所看得東西是非常有價值得,是值得一看得,所以,在看龍門前,我給大家詳細介紹一個龍門石窟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禹王池導遊詞 篇5

王心怡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王心怡。今天由我來帶領大家遊覽聞名中外的龍門石窟。請聽好這次旅遊的注意事項:1、為了保持景區優美的環境,請不要在景區內亂丟垃圾和隨地吐痰。2、請不要在景區的牆上、樹上刻字或寫字。3、請記住:除了照片,什麼都不要帶走;除了腳印,什麼都不要留下。希望大家在我的帶領下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之一,也是一處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景觀。因為這裏環境清幽、氣候宜人,所以還被列入了洛陽八大景之冠。

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龍門石窟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潛溪寺。它高、寬各9米多,深近7米。大約建於1300多年前的唐代初期,你們相信嗎?看!阿彌陀佛正端坐在須彌台上呢!看起來慈祥極了!

現在我們來到了蓮花洞,它因為窟頂有一朵大蓮花而得名。蓮花是佛教的象徵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為裝飾,不過,像蓮花洞裏這種精美的大蓮花,在龍門石窟一點兒也不多見。

龍門石窟中的景色就介紹到這裏,剩下的需要遊客們自己去細細遊賞,謝謝大家!

龍門石窟禹王池導遊詞 篇6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導遊,我們要去的地方是龍門石窟。很高興為大家講解龍門石窟。

現在呢,我們已經踏上旅途,行駛在鄭少高速上,途經新密、登封和伊川就會到達咱們今天的目地地——龍門石窟了。龍門石窟呢位於洛陽市南12公里的伊河兩岸,這裏的地行為兩山夾一水,河以東是香山,河以西則是龍門山,遠遠望去,龍門山就像一座天然的門闕,故古稱“伊闕”,隋煬帝建都洛陽後,因宮城門正對伊闕,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隋朝時改伊闕為“龍門”,沿用至今。

龍門石窟是我國的重點觀賞風景區,大家來看這的龍門石窟的門上有一位佛和兩條長龍,我們進來時,大家看這些洞裏都有一個不同的姿態,小佛在兩旁,中間有大佛。從前有個傳説,古時代有一個長的像佛的小男孩,他常常聽到地下有聲音,於是他挖地,忽然地咧開了一個大洞,裏面出來一個大佛,所以就形成了龍門石窟的稱號。

龍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輝。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説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開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於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後。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於北方不利於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於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龍門石窟經歷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唐和北宋等朝,雕鑿斷斷續續達420xx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進140多年,因而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佔30 %,唐代洞窟約佔60%,其他朝代僅佔10%左右。

大家接着看,擺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龍,這個龍是守護佛的龍,一但佛被破壞,這個龍就會震一下。提醒我們要保護好祖國是文化遺產。

好了,龍門石窟的歷史講解就先到這裏,下面是觀賞的時間,注意不要亂畫,影響美觀。

龍門石窟禹王池導遊詞 篇7

尊敬的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姓孫,大家就叫我孫導好了。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座繁華的城市就是素有“十五朝古都之稱”的洛陽,雖然洛陽的牡丹甲天下,但今天我可不是帶大家千里迢迢的來看洛陽的牡丹花,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洛陽最有名的一處名勝古蹟,大家猜猜是那裏,哈哈!這位遊客猜對了,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就是美麗的龍門石窟,下面我就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吧!

龍門石窟於2019年11月30日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與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那裏風景優美,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像一座天然大門,簡直無與倫比,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説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其中最大的佛像高17。14米呢!最小的卻小得可憐,僅有2釐米長,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

到龍門石窟,奉先寺是一定要去的,它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洞中的佛像個個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雖然看着有些可笑,卻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珍品。

遊覽完奉先寺,就可以去賓陽洞,洞內有11尊大佛像。佛和菩薩面相清瘦,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有的臂挎花籃,採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很值得一覽。

參觀過了賓陽洞,就去賓陽洞南邊的萬佛洞看看,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釐米高,計有15000多尊,洞中的佛像姿態不一,神態各異,十分傳神……

哦!龍門石窟不知不覺就到了,我也不多説了,請大家下車,跟我一起去細細遊覽吧!

龍門石窟禹王池導遊詞 篇8

親愛的遊客們: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參觀龍門石窟,我感到很高興。這裏就是位於中原地帶的“九朝之都”———洛陽。而龍門石窟在距洛陽南十二公里之處,是世界上著名的石刻藝術之一。

現在從我們眼前流過的是奔騰的伊水。橋上有陳毅同志親筆所題的剛勁有力的“龍門”兩字,它標誌着龍門已回到了勤勞勇敢的人民手中。

沿壁而走,我們現在已經進了千佛洞。洞有一間屋大小,高三四米。不論四壁還是洞頂,滿是高約二十釐米的小佛像。佛像上下頭腳相連,左右並肩而坐,相貌相同,神態安詳。抬頭望洞頂,那一個個佛像如夏日羣星,令人眼花繚亂。

千佛洞已參觀完,我們現在走出洞。大家看,那穿着各色服裝的遊人洞順水勢修築的石梯上下穿行,遠遠望去,猶如一條伏在山間小道上磷光斑斕的巨龍在蜿蜒蠕動。“巨龍”給這純然一色的千年古地增添了無限的生機。

現在大家又望見了川流不息的伊水。它仍在嘩嘩地流淌着,好像在憧憬着未來,由彷彿在説:朋友們,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建設出成千上萬馳名中外的現代化“龍門”吧!

龍門石窟禹王池導遊詞 篇9

歡迎大家來到龍門石窟,我是瑪麗家族的陳導,今天就由我來帶領你們去探索神奇的龍門石窟。首先我要説一下我們要注意的事項:不能隨地丟垃圾,不能隨地吐痰,不要過於興奮在石壁上亂塗亂畫……如果你犯了以上錯誤,就得摸摸你的錢包了。

旅程開始了,我先説一説龍門石窟的知識: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造像十萬餘噸。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這些都體現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

好了,我的講解結束了,接下來請旅客們下車自己去親身體驗一下吧!希望我的講解能換來您的滿意微笑!

龍門石窟禹王池導遊詞 篇10

親愛的遊客們: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參觀龍門石窟,我感到很高興。這裏就是位於中原地帶的“九朝之都”———洛陽。而龍門石窟在距洛陽南十二公里之處,是世界上著名的石刻藝術之一。

現在從我們眼前流過的是奔騰的伊水。橋上有陳毅同志親筆所題的剛勁有力的“龍門”兩字,它標誌着龍門已回到了勤勞勇敢的人民手中。

沿壁而走,我們現在已經進了千佛洞。洞有一間屋大小,高三四米。不論四壁還是洞頂,滿是高約二十釐米的小佛像。佛像上下頭腳相連,左右並肩而坐,相貌相同,神態安詳。抬頭望洞頂,那一個個佛像如夏日羣星,令人眼花繚亂。

千佛洞已參觀完,我們現在走出洞。大家看,那穿着各色服裝的遊人洞順水勢修築的石梯上下穿行,遠遠望去,猶如一條伏在山間小道上磷光斑斕的巨龍在蜿蜒蠕動。“巨龍”給這純然一色的千年古地增添了無限的生機。

現在大家又望見了川流不息的伊水。它仍在嘩嘩地流淌着,好像在憧憬着未來,由彷彿在説:朋友們,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建設出成千上萬馳名中外的現代化“龍門”吧!

龍門石窟禹王池導遊詞 篇11

龍門石窟象一個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大博物館,為我國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醫藥等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來到了龍門石窟,現在請大家下車,跟我走,去參觀石窟。

這裏值得一提的是:古陽洞四壁及窟頂鐫滿佛龕造像,這些龕像多有造像題記,記錄了當時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藝術及雕刻藝術的最珍貴資料。在金石碑刻藝術中負有盛名的《龍門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結體用筆在隸、楷之間,是隸書向楷書過渡中一種比較成熟的獨特字體。《龍門二十品》可以説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所以千百年來為書法家所稱道。

由於時間關係,龍門石窟(西山)主要洞窟的講解就到此結束。現在給各位留一點時間照相。待一會兒我們將車開過龍門橋,跨過伊河,到河對岸觀賞龍門西山蘭貌。謝謝各位!

龍門石窟禹王池導遊詞 篇12

大家好!我叫冰冰,是開心旅遊團的一名導遊,歡迎大家的到來。大家都知道“洛陽牡丹甲天下”,實際上洛陽還有一處人人都知道,家家都曉得的地方,那就是洛陽的龍門石窟!今天,我就來帶領大家去龍門石窟看一看,但願我的講解,能讓大家滿意。

遊客們,現在展現在你們面前的就是龍門石窟了。大家請看:中間的就是主像盧舍,像高17。14米,規模之大居龍門石窟所有造像之首。

請大家看,右邊那裏有5個佛像,左邊也有5個佛像,這些佛像都沒有盧舍高大。大家有誰知道龍門石窟開鑿於哪一年呢?沒人知道呀!呵呵,龍門石窟於魏太和十二年(488)開鑿古陽洞開始的。

大家現在一定想更近距離地欣賞她的雄偉和神奇吧?好,給大家留兩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我們兩個小時後在此集合。請大家注意: 不要攀爬佛像! 不要亂扔垃圾! 更不要亂塗亂畫!請大家注意安全!兩個小時後在再見。

……

今天的旅行結束了,朋友們,再見。

龍門石窟禹王池導遊詞 篇13

大家都知道,我國有四大石刻藝術寶庫。它們分別為甘肅敦煌得莫高窟,山西大同得雲岡石窟,甘肅天水得麥積山石窟,而另一個呢,就是我們今天要去參觀得龍門石窟了。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13公里處,行車約40分鐘,那裏不僅是著名得歷史名勝,而且是自然風光很迷人得地方。整個龍門石窟由兩山組成,一山為香山,因古得時候,山上長有一種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唐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就長眠與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陽居住了18年之久,名號為香山居士,逝世之後就葬在這座山得山腳下。另一座為西山,也是我們今天參觀得主要景點。大多得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得。

相傳兩山本為一座山,大禹治水時,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兩半,於是就成了兩座山,兩座山遠遠望去,就好像一個天然得門闕,中間又有一條伊河自南向北流過,故稱伊闕。可謂兩山對峙,伊水中流。龍門山色,自古就被喻為洛陽八大景之首,是洛陽地區最好得風景區。自唐以來,皇帝被喻為真龍天子,凡是與皇帝有關得東西統統用龍來命名。比如皇帝穿得衣服叫龍袍,皇帝住得地方叫龍庭等等。

那麼,位於皇宮龍庭南面得門,就得名龍門。我們常常説一句話:“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景點也是如此,不管多著名得景點,如果你不瞭解它,不懂得它得背景,歷史,意義,你就看不出個所以然來。甚至沒什麼好看得,僅僅只是到此一遊而已。但是如果你掌握這些情況以後,你就會覺得你所看得東西是非常有價值得,是值得一看得,所以,在看龍門前,我給大家詳細介紹一個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在北魏太和年間(447-499)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就在此營建,它不是一個朝某一個時期興建而成得,而是陸續開鑿,經歷了眾多得朝,相繼大規模營建得。開鑿時間長達400多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得歷史了,我們以前可能也看到很多景點,但那些大多都是明清或者後來重建得,而龍門石窟確實從1500年前遺留下來得。現有佛像十萬餘尊,佛窟,佛龕2100多個,碑刻題記3600多塊,洞內造像多為唐河北魏時期開鑿得、其中唐佔三分之二,北魏佔三分之一,大家可能會問,朝不同,我們要怎麼區分哪個朝得呢?洞窟中雖然都是佛或菩薩,但它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跟當時得世俗相結合得,唐呢,有一個眾所周知得審美觀點,就是以肥為美,當時人們認為胖才是美,像唐得武則天啊,楊貴妃楊玉環啊,她們都是除了漂亮以為,都有一個共同得特徵,就是豐滿。

所以,唐得造像都有圓潤豐滿這樣一個特點。等一下到龍門石窟以後,大家可以找一下,臉龐,肩膀,身材渾厚,圓潤得那種就是唐典型得造像,而北魏,則以瘦為美,北魏造像得特別是:瘦骨清風。所以高高瘦瘦得,很清秀得那種就是北魏得造像。在這裏,我已經清楚得講過了,所以到了龍門以後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們能否分得出唐和北魏得造像。

龍門石窟是我國古莫北人民智慧得結晶,藝術實踐得結果,堪稱我國雕刻藝術寶庫,為研究我國古歷史,文化,佛教,雕刻,服飾提供了極為豐富得資料,它是佛教流傳到我國後,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得典範。

那麼,千千萬萬佛像是何人所謂呢?他們又為什麼要雕像造佛呢?事實上,絕大部分得洞窟都是皇帝為自己營造得功德窟,龍門石窟大規模營建於北魏和唐,那時佛教興盛,帝王將相們深信“輪迴報應”,“造佛得佛報”。於是他們不惜花費大量得人力,物力,財力,為自己,父母,親朋好友營造公德窟,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統治者出於政治上得需要,利用佛教從思想意識上統治人民。通過開鑿擴大石窟來宣揚佛教。第三個原因,開鑿石窟得風尚是沿襲佛教發源地之一得古印度而來得。在中國北方,石窟得開鑿路線基本上是沿絲綢之路而來得。這也是佛教傳入中國得一跳主要路線。

龍門石窟禹王池導遊詞 篇14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各位到我們美麗的古都洛陽觀光旅遊。孔夫子説,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着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請允許我代表某某旅行社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道一聲大家一路辛苦了。我是咱們這次洛陽之旅的導遊,我叫某某,大家叫我小某就可以了。在我身邊的是某師傅,他有多年的駕駛經驗,所以大家在行車過程中可以完全放心。在洛陽的這兩天裏,將由我和某師傅為大家提供服務。我們衷心的希望成為大家的朋友,如果在旅行當中大家有什麼問題和要求,請儘管提出來,我們會盡全力去解決。我們中國有句俗話“百年修得同船渡”,今天我們能相聚在這個車上,是我們的緣分,希望大家珍惜這點緣分,相互照顧,並請大家配合我的工作和注意車內衞生。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使我們的這次旅行圓滿成功!

好了,下面我簡單説一下我們這兩天的行程安排,大家也好作到心中有數。今天上午我們參觀著名的龍門石窟,中午在真不同用餐,品嚐洛陽水席。然後下午去參觀天下第一古剎——白馬寺。明天,到洛陽神州牡丹園欣賞國色天香的牡丹花,欣賞完之後,結束我們的洛陽之旅。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蹟。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蹟有進一步的瞭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向大家作一下簡單的介紹:

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的南岸,伊落盆地的北緣。它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根據考古發掘和歷史文獻驗證,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時間長達1500餘年。所以,洛陽是七大古都(安陽、西安、洛陽、北京、開封、南京和杭州)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天下名都。由於洛陽長期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許多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裏;因此,宋代歷史學家司馬光説:“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就是説,洛陽是中國歷史的縮影,如果你想了解502019年的中國,那必須來看洛陽。看來大家今天是來對地方了呀!

洛陽有着豐富的文化遺存和名勝古蹟,如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龍門石窟、被稱為天下第一名剎的白馬寺等等。洛陽不僅是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而且是舉足輕重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如第一拖拉機廠,軸承廠等一大批全國知名的大企業;還有聞名中外的杜康酒、唐三彩和洛陽水席;還有國色天香的牡丹等。

龍門石窟快要到了,下面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龍門石窟的情況:

[大家都知道,我國有四大石刻藝術寶庫。它們分別為甘肅敦煌得莫高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而另一個呢,就是我們今天要去參觀得龍門石窟了。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13公里處,那裏不僅是著名得歷史名勝,而且是自然風光很迷人的地方。整個龍門石窟由兩山組成,一山為東山(也叫香山),因古代得時候,山上長有一種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就長眠與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陽居住了2019年之久,名號為香山居士,逝世之後就葬在這座山的山腳下。龍門山色,自古就被喻為洛陽八大景之首,是洛陽地區最好的風景。

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佳句:“洛都四郊山水之盛,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盛,香山首焉。”,聲名遠揚,近誦尤新。另一座為西山(又名龍門山),也是我們今天參觀的主要景點。大多數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的。相傳東西兩山原本為一座山,大禹治水時,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兩半,於是就成了兩座山,兩座山遠遠望去,就好像一個天然的門闕,中間又有一條伊河自南向北流過,故稱伊闕。可謂兩山對峙,伊水中流。自唐代以來,皇帝被喻為真龍天子,凡是與皇帝有關的東西統統用龍來命名。比如皇帝穿的衣服叫龍袍,皇帝住的地方叫龍庭等等。那麼,位於皇宮龍庭南面的門,就得名龍門了。]

各位朋友,龍門石窟是在北魏太和年間(447-499)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就在此營建,它不是一個朝代某一個時期興建而成得,而是陸續開鑿,經歷了(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等)眾多的朝代,相繼大規模營建的,前後長達400多年之久。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個小時的時間,在此,我們每分鐘可以看到1000餘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塊,佛塔70餘座,造像近11萬尊。洞內造像多為唐代河北魏時期開鑿的,其中唐代佔三分之二,北魏佔三分之一,大家可能會問,朝代不同,我們要怎麼區分哪個朝代得呢?洞窟中雖然都是佛或菩薩,但它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跟當時得世俗相結合得,唐代呢,有一個眾所周知得審美觀點,就是以肥為美,當時人們認為胖才是美,像唐代得武則天啊,楊貴妃楊玉環啊,她們都是除了漂亮以為,都有一個共同得特徵,就是豐滿。所以,唐代得造像都有圓潤豐滿這樣一個特點。等一下到龍門石窟以後,大家可以找一下,臉龐,肩膀,身材渾厚,圓潤得那種就是唐代典型得造像,而北魏,則以瘦為美,北魏造像的特點是:瘦骨清風。所以高高瘦瘦的,很清秀得那種就是北魏的造像。在這裏,我已經清楚得講過了,所以到了龍門以後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們能否分得出唐代和北魏得造像。

[龍門石窟是我國古代莫北人民智慧得結晶,藝術實踐得結果,堪稱我國雕刻藝術寶庫,為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文化,佛教,雕刻,服飾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料,它是佛教流傳到我國後,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得典範。那麼,成千上萬的佛像是何人所為呢?他們又為什麼要雕像造佛呢?(Ⅰ)事實上,絕大部分得洞窟都是皇帝為自己營造的功德窟。龍門石窟大規模營建於北魏和唐代,那時佛教興盛,帝王將相們深信“輪迴報應”,“造佛得佛報”。於是他們不惜花費大量得人力,物力,財力;為自己,父母,親朋好友營造公德窟。(Ⅱ)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統治者出於政治上得需要,利用佛教從思想意識上統治人民,通過開鑿擴大石窟來宣揚佛教。(Ⅲ)第三個原因,開鑿石窟得風尚是沿襲佛教發源地之一得古印度而來得。在中國北方,石窟得開鑿路線基本上是沿絲綢之路而來得。這也是佛教傳入中國得一條主要路線。]

好了,龍門石窟到了。請大家帶上自己的貴重物品隨我下車,讓我們一起去欣賞雕刻精美,氣勢恢弘的藝術寶庫吧!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給各位朋友重點講解一下龍門石窟中的幾個主要洞窟。

(在潛溪寺)

這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近7米,建於唐代初期(唐高宗初年雕鑿),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據説唐代有位叫李潘(pan)的宰相曾在此建過別墅。洞內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端坐於須彌座上,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阿禰陀佛意譯為“無量光”和“無量壽”,《阿禰陀佛經》説,他是極樂世界的教主,凡願往生彼土之人,只要專念他的名字,死時他便會來接引,因此又叫接引佛。一般佛教寺院常與釋迦、藥師佛同供,稱“橫三世佛”。

其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豐腴圓潤,雙目俯視,是唐初雕塑藝術中的佳作。阿禰陀佛和兩側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是佛教淨土宗供奉的偶像。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xiao)甲,是唐代高級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龍門石窟禹王池導遊詞 篇15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非常高興能和大家在這裏相遇,大家一路走來,旅途辛苦了。首先,我代表我們旅行社熱烈歡迎大家來龍門石窟旅遊觀光,!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x導,或小x,你們感覺怎麼叫合適、怎麼叫順口就怎麼叫吧。

坐在我旁邊的這位是司機李師傅,李師傅是一位駕駛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司機,所以,坐在他的車上大家就盡情的享受沿途的風光吧!

佛家説:“前世500次的回眸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前世1000次的回眸換來今生的相視而笑。”今天,大家有緣在同一輛旅行車裏,並要相伴度過一天的時光。所以,此時此刻,請各位再一次的回頭同周圍的人彼此認識一下,那也請各位在接下來的旅遊過程中珍惜這份來之易的緣分相互照顧,相互關心,讓這次旅程給我們留下一段美好而難忘的回憶!

朋友們,下面我講一下注意事項:路上的車特別多,所以,為了大家的安全,請不要您的把頭和手伸出窗外,以免被擦傷。把垃圾呢,放在座位旁邊的垃圾簍裏。不要向窗外仍果皮紙屑等雜物,要是保持道路的衞生。如果有人容易暈車,請坐在前排座位上,或靠近窗户的位置。也可以吃兩片隨身攜帶的暈車藥。車前面放的有純淨水,需要的話,我給大家送到座位上。

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咱們洛陽吧!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也是八大古都中建都最早的城市。歷史上先後有13個朝代在這裏建都,是中國古都中,經歷朝代最多的城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洛陽一直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心。司馬光曾説:“若知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洛陽曆史可以説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縮影。 説到洛陽,就不得不説咱們洛陽的牡丹,自古就有“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譽。歷史上曾有無數文人寫詩讚美牡丹,“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是李正封讚美牡丹的詩句。劉禹錫説得好:“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些美妙的詩句道盡了牡丹的國色天香、雍容華貴。從1983年起,洛陽每年4月至5月舉辦牡丹花會,吸引國內外成千上萬的遊客紛至沓來。花會期間,牡丹們一個個競相怒放,誰也不服誰,那場面真是壯觀的很吶!

民以食為天,洛陽最有名的菜,莫過於洛陽水席啦,它是洛陽一帶特有的傳統名吃。它有兩個含義:一是全部熱菜都有湯;二是洛陽水席吃完一道,撤後再上一道,向流水一樣不斷地更新。這一回來洛陽,大家千萬不要忘了品嚐一下洛陽水席奧。

朋友們,下面我簡要給大家介紹一下龍門石窟。它是我國三大佛教石窟藝術寶庫之一。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開始雕鑿,歷經400多年的雕刻,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塊,佛塔40餘座,造像達10萬餘尊。兩山窟龕的造像,因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雕刻之精美,而聞名於世。龍門石窟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朋友們,咱們現在已經在到了景區門口的停車場,請大家帶上自己的隨身物品,關好窗户,記着咱們車啊,是藍色大巴車,車牌號碼是:,我的手機號是,下午三點在咱們的大巴車旁集合,好,現在請隨我下車,一起遊覽龍門石窟吧!

龍門石窟禹王池導遊詞 篇16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神奇的龍門石窟。我叫何懿,我會陪伴大家一起遊覽龍門石窟,一起體驗遊覽的樂趣。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12。5公里處。那裏青山聳翠,東西對峙,伊水汪洋,造像密佈在伊水兩岸、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就像一幅美麗的風景畫。

龍門石窟,始創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4年)年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諸朝500餘年大規模營造。使大大小小的窟龕像蜂窩一樣,密佈在伊水兩岸峭壁上,南北長達 1公里餘。據1962年龍門石窟文物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最大的造像高達17米多,最小的僅2釐米;造像題記和碑碣2600塊左右,佛塔40餘座。真是讓人大吃一驚!

龍門石窟在雕刻藝術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巨大的造像是東方雕塑的典型。特別是石窟中的飛天,或在流雲中自由翱翔,或手捧聖果凌空飛舞,或奏樂高歌,或布撒花雨,姿態輕盈,神情優雅,令人歎為觀止。

龍門石窟山青水秀,自古就是人們遊覽的勝地。歷代文人學士關於描寫龍門石窟風光的詩詞有千百篇,李白、白居易、歐陽修等許多著名詩人都有題詠。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説:“洛陽四塞山水之勝,龍門石窟首焉。”所以龍門石窟每年都吸引了許許多多的中外遊客遊覽。他們都流連忘返,如痴如醉。

大家到了龍門石窟以後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1、請遊客們不要亂丟垃圾、隨地吐痰。2、不能到危險的地方去玩。3、為了保護文化遺產,請大家不要在牆上亂畫亂塗。

希望你們到了龍門石窟可以細細遊賞。

龍門石窟禹王池導遊詞 篇17

大家好,歡迎參加我們的旅行社,我叫,大家叫我張導好了,馬上就要到達目的地了,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終點站——龍門石窟。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它是我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那裏又分為兩個巨大的石窟:東山石窟和西山石窟。

其中最為壯觀的要數西山石窟,到站了,遊客們請跟好我,不要跟丟了,瞧,那就是西山石窟,非常美麗。我們先往這邊走,看,這叫作潛溪寺。它為什麼叫這個奇怪的名字呢?因為潛溪寺下面有源源不斷的溪水而得名。這個裏面的主佛為菩薩,佛像旁跟着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等。咱們再往前走走,現在,我們所在的地方叫賓陽洞,又稱賓陽三洞,分別是北洞,中洞。南洞三個洞。

接下來,我們到了龍門石窟最有名的地方——奉先寺。盧舍那佛最有名,他身高一丈多,真是極品。

最後提醒大家不要破壞文物。亂扔垃圾,再見!

龍門石窟禹王池導遊詞 篇18

歡迎大家來到龍門石窟,我是瑪麗家族的陳導,今天就由我來帶領你們去探索神奇的龍門石窟。首先我要説一下我們要注意的事項:不能隨地丟垃圾,不能隨地吐痰,不要過於興奮在石壁上亂塗亂畫……如果你犯了以上錯誤,就得摸摸你的錢包了。

旅程開始了,我先説一説龍門石窟的知識: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造像十萬餘噸。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這些都體現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

好了,我的講解結束了,接下來請旅客們下車自己去親身體驗一下吧!希望我的講解能換來您的滿意微笑!

龍門石窟禹王池導遊詞 篇19

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藝術寶庫之一,是世界文化遺產,聞名於世的龍門石窟就坐落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它始建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營造時長達400餘年,在這裏您不僅可以看到北魏的清風秀骨、還可以看到唐朝的豐腴之美,龍門石窟不僅是中國佛教藝術的體現,同時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風尚,堪稱是一座巨大的石刻藝術博物館。

龍門石窟現有佛龕2300多個,佛塔70餘座,佛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多塊,其中著名的龍門二十品和唐朝諸遂良的“伊闕佛龕之碑”都是書法藝術的珍品。我國著名的作家餘秋雨曾這樣描繪過石窟藝術:它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活了以前年的藝術,一千年始終活着,脈絡相通,呼吸均勻,這是一種何種狀闊的生活。

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的是龍門石窟中其實最為磅礴,藝術最為精美的洞窟——奉先寺,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這尊大佛呢就是盧舍那大佛,盧舍那梵文音譯,意為光明普照之意,她通告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您有可能會問,為什麼不零不整剛好是17.14米呢?這是因為7是佛的數字,天的數字,佛語有曰:“救人一命,生造七級佛徒”那麼再讓我們我們來看看17.14,它有一個十,意為十全十美;14含有2個七在加上第一個七,就是3個七,擁有3個7的盧舍那大佛是無限大,無限寬大,功德圓滿的。

有人説盧舍那大佛是“東方的蒙娜麗莎”是集善良與美貌於一身的,的確如此,不信您看,她嘴角微微上翹,目光下垂,略做俯視態,兩道彎眉如鈎如月,每次看到盧舍那大佛的微笑就有如沐春風之感,無論您從哪個角度看她,她的目光都會和你有所交流,像智者的詢問,長者的關切,母親的慈愛,這種由天上到人家,由出世到入世,從虛幻到現實的轉變不正是中國儒家思想在佛教藝術上的折射嗎?這是藝術的覺醒,人性的覺醒,中國佛教藝術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在唐代終於完成了漢化的過程,因此中國的佛教藝術在洛陽的龍門石窟也達到了一個光輝的頂點,所以李澤厚先生才會説:“盧舍那大佛是中國佛教藝術的最高典範。”

另外大家請看盧舍那兩側的是二弟子,左為迦葉飽經風霜,莊重嚴謹,有為阿難聰敏温順,擅長記憶,他們兩側站的是菩薩、天王、力士及供養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奉先寺以其流利的線條,高超的技藝,玄密的宗教幻化出了一首壯麗無比的交響樂動人心魄。

扶今追昔,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如此寶貴的珍品,伴隨着光榮和驕傲,將被我們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思之、思之、再思之……

朋友們參觀完這麼雄偉的雕塑,您難道不為之震撼嗎?那麼就請您拿出手中的相機把他拍攝下來,留住這份心情,本次的景區講解到這裏就結束了,下面給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我們11點在這裏集合,由於剛下過雪,地面比較滑,大家在自由活動時一定要注意安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henan/77nrz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