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洛陽龍門石窟導遊詞精選

洛陽龍門石窟導遊詞精選

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20xx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晚上的石窟看起來是非常現代的,好像一座城堡,充滿了神祕感。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洛陽龍門石窟導遊詞,歡迎大家參閲。

洛陽龍門石窟導遊詞精選

第1篇:洛陽龍門石窟導遊詞

歡迎大家來到洛陽龍門石窟,現在我們就在龍門的入口,不要心急,我們立刻就進去領略裏面那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

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20xx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它們詳實描述了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峯。大家都知道龍門石窟已經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相信大家都是為了這個慕名而來。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5公里處,龍門峽谷東西兩崖的峭壁間。因為這裏東、西兩山對峙,伊水從中流過,看上去宛若門厥,所以又被稱為“伊厥”,唐代以後,多稱其為“龍門”。這裏地處交通要衝,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觀遊勝地。又因為龍門石窟所在的巖體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所以古人選擇此處開鑿石窟。遠遠看過去,石窟安靜佇立在那裏,前面的湖面跟它挺有默契的,都是靜靜的。我們可以閉上眼睛感受一下,可能會感到從未有過的平靜。

龍門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公元471~477年,歷經400餘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20xx年的歷史,龍門石窟南北長約1公里,現存石窟1300多個,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佛像97000餘尊。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

我們最先看到的是賓陽洞,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大概公元386~520xx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後用了20xx年才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面部清秀,神情自然,堪稱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傑作。主像座前刻有兩隻姿態雄健的石獅。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薩,菩薩像含笑凝眸,温柔敦厚。洞中還雕刻着眾菩薩,弟子聽法的浮雕像,栩栩如生。窟頂飛天仙子的刻畫也十分傳神。

我們沿着棧道繼續前行,會經過珍珠泉、萬佛洞、藥方洞(內有許多濟世藥方)、蓮花洞等洞窟,其中又以蓮花洞為特殊。蓮花洞是繼賓陽三洞之後開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此雕刻的非常精美,開鑿於北魏孝昌年間即公元526—520xx年前後,屬於北魏後期作品。據説,人大會堂的頂燈就是仿它而做。這裏除了大佛造型細膩外,最大的看點是南北它是龍門兩壁上方各有似為“法華經”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個高度僅有2釐米左右。他們就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堅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細作,確實為龍門一絕。 好了,我們現在前往奉先寺。它是龍門石窟的精華部分。或許你們曾經在電視上看過,現在讓我們走近它,親自感受一下它的魅力。走到這裏遠遠可以看到那邊人很多,我們還可以看到那裏有一尊大大的佛像,它是奉先寺那大佛, 而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窟,代表了唐代石刻藝術的風格。它長寬各30餘米。整個奉先寺的雕塑羣是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看!這個就是遠處看到的盧舍那雕像。它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盧舍那佛像總高約17米,豐腴典雅,栩栩如生。她那智慧的雙眼,稍稍向下俯視,目光正好與朝拜者仰視的目光交匯,令人產生心靈上的震撼,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它的面容豐滿秀麗,雙目寧靜,微露笑意,形象莊嚴又不失睿智慈祥,被譽為東方的“蒙娜麗莎”。一般説來,在佛學的教義裏,佛、菩薩均為男性,而在龍門奉先寺的這尊主佛卻被女性化,傳説盧舍那大佛的形象就是按照武則天的容貌雕琢而成。相對雲崗石窟,看過龍門後我們都明顯感覺雲崗石窟佛像雕刻線條古樸粗獷,龍門則精緻細膩的多。奉先寺的天王造像肌肉突出,線條清晰,給人已孔武有力的感覺。我想大家都非常喜歡這裏。盡情地享受它的薰陶吧。當然,除了欣賞盧舍那佛像之外,我們也不能忽略旁邊的那些同樣令人震撼的雕像,就像這些,都同樣雕刻得十分傳神的。同樣能令人產生心靈上的震撼。

好,參觀完奉先寺,我們就到龍門石窟歷史最悠久的古陽洞。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時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陽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裏。“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體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歷來為世人所推崇。 《龍門二十品》是龍門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題記拓本,北魏書風的代表作。《始平公造像記》本是附屬於佛龕的題記,全稱為《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刻於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北壁。題記由孟達撰文,朱義章楷書。此碑與其它諸碑不同之處是全碑用陽刻法,逐字界格,為歷代石刻所僅見,在造像記中獨樹一幟。記文內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懷,兼為往生者求福除災。清乾隆年間始被黃易發現,受到書壇重視,列入“龍門二十品”,此碑文方筆斬截,筆畫折處重頓方勒,結體扁方緊密,點劃厚重飽滿,鋒芒畢露,顯得雄峻非凡,被推為魏碑方筆剛健風格的代表。

看完石窟最精華的部分,讓我們近距離接觸石窟,感受它的每一個細節。就像我們現在身處的這個洞,一進來就可以感受它濃厚的貴族色彩,是典型的皇家風格。像在這道牆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其實石窟的每一處都是古人非常重視的,不容馬虎。好了。大家就自主參觀一下石窟,到晚上我們還要欣賞石窟的夜景。相信大家一定很期待,讓我們吃完晚飯就一起來感受龍門石窟的夜景吧。

大家請看,石窟晚上看過去是不是跟白天看到的很不一樣?

是啊,晚上的石窟看起來是非常現代的,好像一座城堡,充滿了神祕感。進去裏面看,燈光照到佛像上面,像不像靈光?這些金色的燈光把佛像襯托得更有神聖感。不愧是中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好了,龍門石窟的參觀就到此結束了,相信大家跟我一樣充滿了感慨,覺得真是不枉此行。歡迎大家下次有機會再來感受一下石窟的魅力和震撼。謝謝。

第2篇:龍門石窟導遊詞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非常高興能和大家在這裏相遇,大家一路走來,旅途辛苦了。首先,我代表我們XX旅行社熱烈歡迎大家來龍門石窟旅遊觀光,!我是xx旅行社的導遊XXX,大家可以叫我x導,或小x,你們感覺怎麼叫合適、怎麼叫順口就怎麼叫吧。

坐在我旁邊的這位是司機李師傅,李師傅是一位駕駛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司機,所以,坐在他的車上大家就盡情的享受沿途的風光吧!

佛家説:“前世500次的回眸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前世1000次的回眸換來今生的相視而笑。”今天,大家有緣在同一輛旅行車裏,並要相伴度過一天的時光。所以,此時此刻,請各位再一次的回頭同周圍的人彼此認識一下,那也請各位在接下來的旅遊過程中珍惜這份來之易的緣分相互照顧,相互關心,讓這次旅程給我們留下一段美好而難忘的回憶!

朋友們,下面我講一下注意事項:路上的車特別多,所以,為了大家的安全,請不要您的把頭和手伸出窗外,以免被擦傷。把垃圾呢,放在座位旁邊的垃圾簍裏。不要向窗外仍果皮紙屑等雜物,要是保持道路的衞生。如果有人容易暈車,請坐在前排座位上,或靠近窗户的位置。也可以吃兩片隨身攜帶的暈車藥。車前面放的有純淨水,需要的話,我給大家送到座位上。

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咱們洛陽吧!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也是八大古都中建都最早的城市。歷史上先後有13個朝代在這裏建都,是中國古都中,經歷朝代最多的城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洛陽一直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心。司馬光曾説:“若知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洛陽曆史可以説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縮影。 説到洛陽,就不得不説咱們洛陽的牡丹,自古就有“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譽。歷史上曾有無數文人寫詩讚美牡丹,“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是李正封讚美牡丹的詩句。劉禹錫説得好:“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些美妙的詩句道盡了牡丹的國色天香、雍容華貴。從1983年起,洛陽每年4月至5月舉辦牡丹花會,吸引國內外成千上萬的遊客紛至沓來。花會期間,牡丹們一個個競相怒放,誰也不服誰,那場面真是壯觀的很吶!

民以食為天,洛陽最有名的菜,莫過於洛陽水席啦,它是洛陽一帶特有的傳統名吃。它有兩個含義:一是全部熱菜都有湯;二是洛陽水席吃完一道,撤後再上一道,向流水一樣不斷地更新。這一回來洛陽,大家千萬不要忘了品嚐一下洛陽水席奧。

朋友們,下面我簡要給大家介紹一下龍門石窟。它是我國三大佛教石窟藝術寶庫之一。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開始雕鑿,歷經400多年的雕刻,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塊,佛塔40餘座,造像達10萬餘尊。兩山窟龕的造像,因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雕刻之精美,而聞名於世。龍門石窟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朋友們,咱們現在已經在到了景區門口的停車場,請大家帶上自己的隨身物品,關好窗户,記着咱們車啊,是藍色大巴車,車牌號碼是:xxxxx,我的手機號是xxxxxxxxxx,下午三點在咱們的大巴車旁集合,好,現在請隨我下車,一起遊覽龍門石窟吧!

第3篇:龍門石窟導遊詞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造像10萬餘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餘米。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現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龍門石窟中另一個著名洞窟是賓陽洞。這個窟前後用了20xx年才完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高鼻大眼、體態端祥,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頸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傑作。洞中原有兩幅大型浮雕《皇帝禮佛圖》、《太后禮佛圖》,畫面上分別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為中心,前簇後擁,組成禮佛行列,構圖精美,雕刻細緻,藝術價值很高,是一幅反映當時帝王生活的圖畫。萬佛洞在賓陽洞南邊,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釐米高,計有15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託仰蓮。後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薩或供養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淨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姿勢優美,十分傳神。古陽洞也很出名。還有一個藥方洞,刻有140個藥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藥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後世的一個重要方法。龍門石窟不僅僅是佛像雕刻技藝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題記也不乏藝術精品。龍門石窟造像題記遍佈許許多多的洞窟,約有3600品,其中龍門二十品,在國內外學術界、書法界有很廣泛的影響。龍門二十品,十九品集中於古陽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龍洞崖壁的慈香窟裏。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的一個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一年。洞內小佛龕琳琅滿目,雕刻精巧。北魏晚期至盛唐(493—756年)中國造型藝術極盛期的優秀作品,展示了在龍門形成並影響全國石窟造像的“中原風格”和“大唐風範”兩種劃時代的造型藝術的風采,展現了北魏、唐代典型的皇家石窟寺造像藝術風範,是龍門石窟造像藝術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1、古陽洞高樹龕釋尊佛頭。高32cm,青灰色石灰巖巖質,部分表面鈣化。頭挽波狀高髻,眉間有白毫像,臉形修長,五官清秀,刀法剛健有力,頸下連一截斜披袈裟之襟緣。處於雄渾陽剛的雲岡期向秀骨清像的龍門期的過渡時期,系北魏後期龍門佛教造像藝術“秀骨清像”的優秀範例,藝術價值高,雕刻手法洗練,剛健有力。身首復原後,旅法雕塑家熊秉明高度概括為:“斬金削玉、簡淨瘦硬”,“生命頓出、神采奕然”,展現了鮮卑拓拔族剛強雄毅的民族性格。美籍華人陳哲敬先生收藏。於1920xx年至1920xx年期間被盜,首先運往法國,後流落比利時,七十年代末被美國收藏家購買、收藏,1991年陳哲敬先生購得。1992年冬,在龍門石窟研究院與北京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學者的幫助下,經測量、核對,發現其與龍門石窟古陽洞高樹龕釋尊盜鑿接口完全吻合,證實該佛頭為高樹龕釋尊佛首。1993年著錄於《龍門流失雕像集》(圖版1,龍門石窟研究所主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8月版)。20xx年12月,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徵集回國。古陽洞(第1443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期,為龍門石窟開鑿最早、內容最為豐富的一個洞窟,是北魏“秀骨清像”造像風格的代表作,同時在北魏法書“龍門二十品”中獨佔十九品。高樹龕屬龍門石窟古陽洞左北壁上層著名的楊大眼大龕上方一列小型龕中的一個,這列小龕雕刻精細,但主尊頭部全部盜損,此佛頭是現知存世唯一的一件。高樹龕開鑿於北魏景明三年,佈局為一釋迦牟尼坐佛(禪定印)並二侍立菩薩,佛着袒右肩袈裟,結跏趺坐於平台之上。圓形頭光內層刻蓮瓣紋,外層環繞過去七佛,舟形身光,內層刻八身飛天,外層刻火焰紋,非常精美。龕左側“造像記”為赫赫有名的北魏法書《龍門二十品》之一,是魏碑中之佼佼者,惜該龕佛頭連同左肩袈裟一部分被盜鑿。如釋尊佛首復位,此龕當可完璧。2、火頂洞觀音頭像。高37cm,青灰色石灰巖巖質,部分表面鈣化。頭頂挽飾有化佛的高發髻,臉型豐腴適中,五官比例勻稱,神態靜穆端莊,頸部雕有三道蠶節紋。造像的背面有一條隆起的契形稜線,破損溝槽的痕跡很長,從整個頭頂延伸到腹部,頸下至胸前衣襟部分斷裂,疑為盜鑿時已破碎。上世紀三十年代被盜。此頭像系陳哲敬先生早年收藏,多次在台灣展覽,1989年著錄於台北出版《中國古佛雕》。1992年,經龍門石窟研究所王振國同志勘測確認為龍門石窟火頂洞左脅侍觀音菩薩之頭像,接口完全吻合。1993年,著錄於《龍門流失雕像集》(圖版79、80,龍門石窟研究所主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8月版)。20xx年12月,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徵集回國。龍門石窟火頂洞開鑿於唐武則天至中宗時期,此菩薩位於火頂洞北壁,為正壁主佛的左脅侍,有學者認為其“堪稱唐代佛教造像的傑作之一”。3、高17.8cm唐代佛頭。青灰色石灰巖巖質,部分表面鈣化。面目豐滿圓潤,高眉長目,雙目微閉,脣部略抿微翹,神態文靜高雅,雍容大度。面頰豐滿,嘴脣較厚,雙目微閉,似入禪境。頂有波狀高肉髻,飾三朵旋渦紋,髮髻三渦紋呈“品”字形排列。雕刻手法樸實,刀法流利自然,應為龍門唐代某佛龕中散落的小佛的佛頭。陳哲敬先生收藏。專家認為此佛頭具有龍門唐代立佛像特徵,髮髻樣式為龍門佛像的主流樣式,石質及鈣化特徵與龍門石窟地質條件吻合,應為龍門石窟流失文物。20xx年12月,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徵集回國。4、長36釐米飛天造像。青灰色石灰巖巖質,部分表面鈣化。飛天呈橫L形,姿態優雅,面部表情異常文靜,飽滿秀麗,端莊飄逸。身體造型隨飛舞動勢呈左高右低、腰身傾斜,腳部彎曲,披帛飄舞,體態輕盈,嫵媚端莊,悠然自得,生動傳神。雕刻簡潔,灑脱自然,為龍門某洞窟成組伎樂天中盜鑿下來的珍品。陳哲敬先生收藏。專家認為此飛天具有龍門唐代前期造像特徵,石質及鈣化特徵與龍門石窟地質條件吻合,應為龍門石窟流失文物。20xx年12月,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徵集回國。5、高23cm彌勒菩薩頭像。青灰色石灰巖巖質,表面鈣化較輕。頭像臉型瘦削,戴蓮花冠,中央蓮瓣雕一坐佛,眉目清秀,臉型稍瘦,雙目低垂,鼻樑挺直,陰線彎月眉,姿態安詳。陳哲敬先生收藏。專家認為此頭像具有龍門古陽洞交腳彌勒造像特點,為北魏時期風格,可能與龍門石窟古陽洞造像有關。20xx年12月,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徵集回國。6、高43釐米佛頭像。青灰色石灰巖巖質,寬27釐米,保存完整,形體碩大,石皮風化程度顯著,右眉骨及右頤部有剝裂痕。造形為龍門石窟典型盛唐樣式。應為大型立佛或坐佛之頭部。美國紐約某收藏家收藏。專家指出,盛唐為龍門石窟鼎盛期,雕塑藝術價值極高,所以龍門石窟盛唐時期佛頭盜損嚴重,目前龍門盛唐時期大型立佛、坐佛40餘尊,大多有身無首,此件如能經現場查對原處位置後予以復位,意義重大。20xx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徵集回國。7、高33.5釐米天王頭像。寬15釐米,石皮風化,凝漿顯著。保存完整,神氣十足,為龍門石窟典型盛唐樣式。美國紐約某收藏家收藏。專家經比對資料認為,此件極有可能是火頂洞兩件流失天王頭像中的一件(另一件現藏美國佛利爾美術館),如能經現場勘查確定,與火頂洞觀音頭像一併復位,意義重大。20xx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徵集回國。

(本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w4q8x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