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河北導遊詞 >

承德市普寧寺導遊詞(精選5篇)

承德市普寧寺導遊詞(精選5篇)

承德市普寧寺導遊詞 篇1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義和團和紅燈照的,上世紀初,京津地區為抗擊洋人,義和團運動風起雲湧,淶源地區也受到影響,城北金家井村有個木匠叫郭逢春,他拉起了一面“廣昌團練”的大旗招兵買馬,鬧起了義和團和紅燈照。很快便形成了勢力,橫刀立馬、殺富濟貧。1902年清政府聯合洋人,對義和團進行圍剿,將京津地區的義和團紅燈照很快消滅殆盡。淶源的郭適春迫於形勢的壓力,不得不退出縣城,跑到了白石山南麓的吉河村躲藏。當時他們20多個人在村裏教功布道,教當地的年輕人練刀槍不入之功。半年後,有一個小夥子聲稱得到了真傳,練成了刀槍不入之功,於是擇吉日、打開場地,給村裏人演武。他拿着砍刀朝自己肚子上連砍數刀,只留下一道道白印,於是壯着膽子喊到,拿槍來,照着我肚子打。同堂練武的一個小夥拿出鳥統朝着他肚子扣動扳機,結果這個小夥子應聲倒在血泊中斷了氣。老百姓一看出了人命,便跟義和團的人打起來,什麼刀槍不入,原來是邪教。無奈之下,郭適春帶着人馬躲進了雲盤洞落草為寇。1903年春天,清政府怎麼也不能容忍這夥官府的反叛力量存在下去,於是勾結德法聯軍,對白石山雲盤洞進行圍剿。聯軍靠當地放羊的老頭引路,在火炮掩護下,分兩路向雲盤洞包抄,從山頂點着澆着煤油的柴禾燒。郭適春等人雖然武藝高強,終因寡不敵眾,20多個人除郭適春外,其餘全部被殺,其中女的被割下乳房。郭逢春被聯軍用鋼絲穿上鎖子骨,被帶到保定府大西門斬首示眾。廣昌團練的大旗被德國人獲得帶回了德國。1952年民主德國總理科羅提渥訪華時,將這面旗幟送還給了周恩來總理。現在這面沾着英雄們鮮血的大旗被保存在中國革命博物館中。

承德市普寧寺導遊詞(精選5篇)

承德市普寧寺導遊詞 篇2

好了,請大家往東邊看,前方這列山崖很象黃山的始信峯,左邊這個靴形孤石,象一艘盪漾在碧波上的白帆。這是留影的好位置,請大家拍照。到這裏我們的遊程已經過半,前方將攀登飛雲口。經過半天多的遊覽,我們的體力都已消耗得差不多了,因此,前方這段路也是今天爬白石山最累的一段路,請朋友們注意保存體力並注意安全。飛雲口已經到了,這個埡口的海拔高度為1900米,由於列屏谷兩側崖壁陡立,既深又長,因此,這裏也是一個風口,平地無風的天氣,站在這口也會感到涼風陣陣,更不用説狂風大作的天氣,會把人吹倒。因為風大、風急,所以,這裏在雲霧天氣,經常是亂雲飛渡,雲聚雲散。冷餿餿的風裹挾着霧滴雨絲,吹打在人臉上,奇涼無比,那種滋味會令你終身難忘。

到了飛雲口,我們就踏上了返程的路線。這裏是個四岔路口,往東走,目前還是羊腸小道,就會返回雙雄石、雲都峯、豁然崖,然後回到韭菜園;往西邊沿上坡台階路走,經翠屏谷到達索道上站;往西沿下坡的台階路,經指北樑到達1820峯南側的索道中站2,無論到上站還是中站大家都可以坐索道下到西山積木場索道下站。如果不願坐索道,那麼沿台階路也可以下到積木場,不過距離較遠。從飛雲口到積木場共有3767個台階,共3000多米,得一個半小時的路程。如坐索道40分鐘即可到達積木場。白石山索道總長1891.5米,是華北地區比較長的索道,他採用的設備是四川江油重型機械廠生產的,為單循環、固定抱鎖器、雙人吊箱式,全線共掛有108個吊箱,每箱乘座2人。目前票價為上70元,下65元。

以飛雲口為界限,將白石山劃分為東山和西山,到東山主要是看峯林,到西山主要看森林和長城。前面我已經講過,白石山是河北省生物多樣性分佈中心區之一。這裏既保存有大面積的原始次生林,也有以油松、落葉松為主的人工林。白石山地區過去是省級林場,過去主要以育林、營林為主,植樹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生產木材,自1996年開始全面封山禁牧、禁獵。因此,在人力能及的範圍內我們已經看不到很大的樹木,最高樹齡在40年左右,而在大樺樹背因運輸困難,有大面積的原始次生林,裏面有大樹生長。值得一提的是,白石山有許多珍稀物種,在長城腳下有六株黃柏鬆,這種樹樹皮象海綿一樣非常有彈性,一般生長在西伯利亞高緯度地區,在我們這個緯度十分少見,估計是侯鳥將其種子帶到了這裏。在白石山上生長有大面積的紅樺林,紅樺樹枝幹挺拔,樹皮深紅,看上去十分儒雅高貴,人們把他比做林中仙子,也有人把他比喻成剛出浴的美人。景區的山谷中,常看到核桃楸,核桃楸在華北地區分佈較廣,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是第四季冰川留下的植物。

一會兒我們乘坐索道的時候,不僅能觀賞到白石山層層疊疊、鬱鬱葱葱的森林,而且還能夠看到一段曲曲折折、高低錯落起伏的長城,那就是白石山長城。白石山長城始建於明代萬曆元年,竣工於萬曆三年,全長19986米,其中有關城一座,敵樓61座,戰台12座,烽火台5座,馬面5座。保存完好的敵樓有24座,較好的30座,殘毀7座。因此許多長城專家評價説:淶源境內的長城是全國保存最完好的一段,看到這原汁原味的長城,這種歷史的凝重美和文物的殘舊美,給我們以深深的啟迪,令人遐思,頓發思古之幽情。

承德市普寧寺導遊詞 篇3

現在我們到達的地方叫獸王台,人們看見豹子經常在此地休息。虎為獸中之王,白石山沒有老虎,山中沒有虎,豹子稱霸王,因而人們把這個平台稱為獸王台。看前面這座山,左邊高的是重陽峯,頭戴道帽,一臉慈祥;右邊瘦的是玉女峯,象少女亭亭玉立於畫屏之前,鶯聲燕語、姿色相風。最右邊這組峯,迎風而立,從東邊看象布達拉宮,從西邊看宛若黃山的始信峯。為了使大家經鬆一下,我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在列屏谷的溝口,有一塊2畝地大的石板被一小塊石頭支着,人們認為這塊小石頭是一名大力士,因此稱它為“大黑漢”。在大黑漢的旁邊有兩塊石頭,四稜四角,分立於山谷兩側,人們稱之為石門,石門下是幾丈深的懸崖,石門一側是一條羊腸小道,十分險要。過去附近村民上山採藥路過此地,每年都有摔死的,人們懼怕這個地方,起名為“肉鍋”。有一年,村裏有個叫鐵蛋的小夥子上山打柴,不小心從石門旁掉了下去,後來被救起,只受點輕傷。從那起事故之後,這個地方一直沒有再死過人,人們戲虐地説,是鐵蛋把肉鍋給砸漏了。

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叫列屏谷,古人説:白石山秀列若屏。的確,我們眼前這橫向成嶺、縱向成排的山峯象一列一列的巨大的畫屏。我們腳下這個平台,叫獸王台,右手也就是著名的豹子窩峯林,據當地老鄉説,這裏山高林密,峽谷幽深,經常有野獸出沒,其中華北豹最多。最近兩年,在山上修路的民工和賣山貨的老鄉曾幾次看到過豹子的身影。從豹子窩向西去還有兩道峽谷,沿峽谷向西翻過金雞嶺就是大樺樹背,在那裏生長着萬畝原始次生林,可以説人跡罕至,是野生動物的樂園。在茂密的叢林中,有成羣的野山羊、獾子、狍子、野兔、山雞等。

承德市普寧寺導遊詞 篇4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豎務院斷定的漢族地域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裏羣山圍繞,形勝優勝,氣象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裏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造羣,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核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修建,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有名歷史文明名城。外八廟建築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內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全、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仰藏傳佛教,故仿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營建了普寧寺。淆政府盼望邊境國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接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式,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順次散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央,四周環列着很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擺脱門”(佛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袒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旁邊是《御製普寧寺碑文》,記錄了興修普寧寺原委跟佈局;左右為《御製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製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堅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逐日凌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端上殿唸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懊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心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特有裝潢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築上可掩護脊壟牢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飛禽像,它們各有其寄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聖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山之王,英勇森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天子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將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耀,儀態莊嚴。兩側山牆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牆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築是模擬桑耶寺作風,通過修築總體佈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應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喧擾佛國幻想境界用詳細建築形象表示出來,使全部建築存在象徵作用。“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築的法壇,後演化為“圓輪俱足、諸佛聚會”的聖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依據佛經對宇宙的描寫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矗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央,閣之貨色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圍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周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着長養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築月牙形台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着增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台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卵形台殿;北俱盧洲象徵地,維護萬物,建成正方形台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明白地反映、意識世界萬象;東北角玄色塔為“同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異;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察看智”,表現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績自利和利他事業。大乘之閣五頂嚴密銜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羣,四大部洲的台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築轉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築,而白台建築則是藏族情勢,這樣使漢藏建築奇妙聯合,形狀宏偉又具備園林配置,構成漢藏文化彼此融會的風格奇特的寺廟建築。 第 一範文§網收拾該文章……

大乘之閣內局部三層,在高低貫通的中部供奉着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這尊佛像高22.28米,腰圍15米,分量達110頓,用鬆、柏、榆、椴、杉五種木材製成,約需120破方米木材。觀音站在蓮花座上雙手合十,背後又生出40隻手來,每隻手上有一隻眼隋,各持一件法器。造型肅穆,慈顏善目,衣紋天然流利,是可貴的藝術珍品。

承德市普寧寺導遊詞 篇5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裏羣山環抱,形勝優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裏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築羣,在康熙、乾壟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築,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着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脱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製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佈局;左右為《御製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製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唸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築上可保護脊壟穩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聖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莊嚴。兩側山牆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牆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築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築總體佈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淨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築形象表現出來,使整個建築具有象徵作用。“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築的法壇,後演變為“圓輪俱足、諸佛集會”的聖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根據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着長養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築月牙形台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着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台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台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台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羣,四大部洲的台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築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築,而白台建築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漢藏建築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hebei/jjp9z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