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普寧寺導遊詞(通用24篇)

普寧寺導遊詞(通用24篇)

普寧寺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歡迎大家來到承德,我是你們的導遊韓玉鑫,大家叫我韓導就可以了,來到承德,可能大家最先想到就是承德避暑山莊對吧,避暑山莊的確算是承德的一個標誌景點了,但是今天我暫時先不去避暑山莊,我們明天再去,今天去的地方也是來了承德值得一去的地方,那就是我們承德的普寧寺,是與避暑山莊齊名的承德著名古蹟之一,普寧寺在藏傳佛教中是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是我國北方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這裏有76位喇嘛,是從全國各地來的,在清朝時,這76人是必須一生終老於此的,現在寺內有兩位活佛。

普寧寺導遊詞(通用24篇)

普寧寺是外八廟中最為完整、壯觀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效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鳶寺)建制修建此寺,清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故稱之為“普寧寺”。

普寧寺又稱大佛寺,乾隆年間修建的第一座寺廟,內供千手千眼觀音,高22。23米,用鬆、柏、榆、杉、椴5種木材雕成,重110噸,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雕佛像。

普寧寺是中中國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僧侶雲集、香火旺盛,現為中國北方最大的藏傳佛教活動場所。普寧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世界上最大木雕佛像,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普寧寺在古代文明史的宗教文化中,其建築藝術與雕塑藝術,幾乎在國內外起同樣舉足輕重的作用,鋪墊着人類文明的藝術之路。在佛教文化領域中可稱“華嚴三聖”匯聚;佛、法、僧三寶喇嘛傳承,佛祖故事連壁,菩薩羅漢擠身殿堂。普寧寺不愧為佛教的宮殿,文化旅遊的聖地。

您來普寧寺,走進山門殿,隨着建築空間序列的逐漸延伸,使您感受到古建築內在的藝術魅力,更具動人的宗教文化的巨大感染力。普寧寺近年來,年年舉辦大型法會,大德高僧雲集,跳藏傳佛教舞蹈,俗稱“打鬼”,誦經、摸頂賜福、撞吉祥鍾等賓客參與的宗教活動。

普寧寺導遊詞 篇2

普寧寺是一座典型的漢藏合璧式的寺廟。整座寺廟平面佈局嚴謹,以大雄寶殿為界,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是漢族寺廟傳統的伽藍七堂式佈局(伽藍,即寺廟。七堂一般是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建有鐘樓,鼓樓,東西配殿)。後半部是藏式形式,是仿三摩耶廟的形式修建的曼陀羅,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便供奉在主體建築大乘之閣中。

寺院主要建築都在中軸線上,附屬建築則對稱地分列兩邊。主體建築大雄寶殿為雙層歇山式,稱為“九脊十龍”殿,內供三世佛與十八羅漢像,壁畫環繞。前後兩座主體建築均建在1.4米高的石砌須彌台基之上,殿前的月台有雕刻精美的石欄杆環繞,台階中央輔有石雕藝術精品“雲龍石陛”,四角有叫“螭”的龍頭。寺廟中有“金龍和璽”與“六字真言和璽”彩畫。

普寧寺導遊詞 篇3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裏羣山環抱,形勝優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裏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築羣,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築,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着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清朝末年,普寧寺隨着清政府的衰落而衰敗。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軍閥盜走大量珍貴文物和佛像。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從外八廟盜走大小金、銀、銅佛143尊,殿內用品120件,匾額四塊,丹珠爾經、甘珠爾經等13部,其中有的經籍用金字書寫,珍珠裝飾。1948年承德解放,人民政府成立了外八廟管理處,對斷壁殘垣、滿目瘡痍的普寧寺進行維修和保護,對瀕臨倒塌的大乘閣等建築進行落架修復,使之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1961年普寧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進駐喇嘛,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脱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製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佈局;左右為《御製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製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唸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築上可保護脊壟穩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聖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莊嚴。兩側山牆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牆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築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築總體佈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淨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築形象表現出來,使整個建築具有象徵作用。“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築的法壇,後演變為“圓輪俱足、諸佛集會”的聖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根據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着長養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築月牙形台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着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台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台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台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羣,四大部洲的台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築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築,而白台建築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漢藏建築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築。

大乘之閣內部分三層,在上下貫通的中部供奉着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這尊佛像高22.28米,腰圍15米,重量達110頓,用鬆、柏、榆、椴、杉五種木材製成,約需120立方米木材。觀音站在蓮花座上雙手合十,背後又生出40隻手來,每隻手上有一隻眼隋,各持一件法器。造型莊嚴,慈顏善目,衣紋自然流暢,是寶貴的藝術珍品。

在千手千眼觀音兩旁是高達l4米的善才和龍女木雕塑像。大乘之閣的二樓供藏五方佛,三樓的迥廊上供奉三世佛和寶塔。閣內的牆壁均用萬佛龕裝飾,每個佛龕內部都有一尊金漆藏泥無量壽佛,共計一萬零九十尊,整個殿堂裝飾得金碧輝煌。

大乘之閣東側還有妙嚴室,是乾隆皇帝進廟休息之所。西側有講經堂,是蒙古佛教首領章嘉國師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講經場所。周圍還有八棟共4o間僧房,是上層佛教界人士駐錫之所和喇嘛僧房。據説在乾隆年間,普寧寺有喇嘛二百多人。清末普寧寺開始衰落。

1956年5月,承德市佛教界從內蒙延請30名蒙古族喇嘛進駐普寧寺。他們中有活佛三人,道日本二人,格斯貴二人,翁則達一人,經師一人。其中還有15名年齡在18到21歲的年輕喇嘛,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兼通蒙語、漢語。現在,普寧寺已有42名喇嘛。喇嘛入寺後,恢復了普寧寺的宗教活動和傳統的正月法會、四月法會、六月法會、九月法會和十月法會。

普寧寺喇嘛為了管理好寺廟,成立了“喇嘛教務委員會”和“普寧寺管理處”,制定了《喇嘛崗位責任制度》、《殿堂管理規定》、《門禁制度》等各項規章。為了搞好安全防火工作,普寧寺對殿堂內香火嚴格管理,供桌上的香爐是躺式泥陶香爐,酥油海燈帶有玻璃燈罩,供桌上輔有防火鐵板,廟內各院、殿堂部有禁止吸煙廣告牌。各殿堂都配備全套消防器材,17名喇嘛組成業餘消防隊,經過消防部門培訓,能夠動作迅速地完成消防任務。自1986年以來,普寧寺每年都要接待六十多萬人蔘觀朝拜,中外賓客對普寧寺宏偉的殿堂、整潔的環境和幽美的景色贊不絕囗。這幾年,普寧寺被評為承德市“雙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和衞生、綠化先進單位。河北省承德市佛協理事、普寧寺教務員會格斯貴(鐵棒喇嘛)格巴為了方便周圍羣眾治病,辦起了“藏醫診所”,用自己採集的草藥為羣眾治病,被羣眾稱為“菩薩神醫”。

普寧寺導遊詞 篇4

各位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導遊吳茜茜,今天,我帶大家遊覽承德的普寧寺。

普寧寺以大雄寶殿為界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分建築為漢式,由山門、碑亭、鐘樓、鼓樓與天王殿組成,後半部分為藏式,裏面的大部分建築以西藏的桑耶寺為藍本,大乘之閣是裏面的代表建築。

走進寺門,我們就能看見廟宇規模宏大,體系完備,裏面鼓樂悠揚,彩旗招展,遊人接肩摩踵,香火旺盛,一角的街市叫賣聲不絕於耳,生意興隆,好一凡熱鬧景象。

大家再看我手指的方向,沒錯就是那個鐘樓,我們可以看見鐘樓與鼓樓分立於左右,都是平闊三間,兩層閣樓。鐘樓內懸有清朝雍正年間的銅鐘一尊,每日清晨,喇嘛扣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唸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鼓樓內有一個大鼓,一聲鼓響,代表着一天的結束。

喇嘛們在大雄寶殿做早課是普寧寺裏的一道亮麗風景,不得不看。 眾喇嘛們席地而坐於條桌前,和學生上課似的分成一行行,大部分都目不斜視,專心於功課,他們嘴裏唸唸有詞,不時地敲動着手中的法器,經曲合着敲打出的樂曲,煞是好聽。最小的喇嘛才12歲,也坐在裏面,很專心、很天真的樣子。

普寧寺裏最雄偉的建築當屬裏面的大乘之閣,閣高36。75米,四角四個寶頂簇擁着中心的大寶頂,寶頂聳入長空,莊嚴雄偉。閣內供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高22。23米,用鬆、柏、榆、杉、椴5種木材雕成,重約110噸,大佛按人體結構造像,比例勻稱,衣紋花飾做工精細,是我國宗教造像藝術之珍寶,為我國現存最大的木雕佛像,也是當今世界上最高大、最重的一尊金漆木雕佛像,所以,普寧寺又名大佛寺。

普寧寺現駐有活佛、喇嘛數十名,每天都有佛事活動,是我國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

今天的遊覽就到此結束了,歡迎大家有機會再來。

普寧寺導遊詞 篇5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豎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裏羣山環抱,形勝優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裏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築羣,在康熙、乾壟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築,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着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脱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製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佈局;左右為《御製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製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唸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築上可保護脊壟穩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聖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莊嚴。兩側山牆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牆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築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築總體佈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淨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築形象表現出來,使整個建築具有象徵作用。“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築的法壇,後演變為“圓輪俱足、諸佛集會”的聖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根據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着長養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築月牙形台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着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台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台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台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羣,四大部洲的台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築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築,而白台建築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漢藏建築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築。

普寧寺導遊詞 篇6

普寧寺始建於1775年,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僧侶雲集、香火旺盛,通高27.21米被載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經過整體維修後,更具宗教藝術的魅力,其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堪稱世界之最。

寺廟佔地33000平方米,有殿堂、樓閣各類建築29座,帝佛合一的格局,即有金碧輝皇家寺廟的宏大規模,又是佛門聖地“曼陀羅佛國世界的中心”。

主體建築大雄寶殿為雙層歇山式,稱為“九脊十龍”殿,內供三世佛與十八羅漢像,壁畫環繞。前後兩座主體建築均建在1.4米高的石砌須彌台基之上,殿前的月台有雕刻精美的石欄杆環繞,台階中央輔有石雕藝術精品“雲龍石陛”,四角有叫“螭”的龍頭。寺廟中的“金龍和璽”與“六字真言和璽”彩畫在古建彩繪中更別具一格。

廟的前半部為漢式伽藍七堂式,進了山門殿為第一進院,有鐘鼓二樓,天王殿,二進院西配殿供奉三尊菩薩;“觀音、文殊、普賢”。東配殿供奉三尊“密宗佛像”。

寺廟的後半部是仿西藏桑鳶寺所建。但仿中有創。

普寧寺在古代文明史的宗教文化中,其建築藝術與雕塑藝術,幾乎在國內外起同樣舉足輕重的作用,鋪墊着人類文明的藝術之路。在佛教文化領域中可稱“華嚴三聖”匯聚;佛、法、僧三寶喇嘛傳承,佛祖故事連壁,菩薩羅漢擠身殿堂。普寧寺不愧為佛教的宮殿,文化旅遊的聖地。

普寧寺導遊詞 篇7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裏羣山環抱,形勝優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裏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築羣,在康熙、乾壟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築,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着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脱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製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佈局;左右為《御製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製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唸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築上可保護脊壟穩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聖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莊嚴。兩側山牆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牆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築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築總體佈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淨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築形象表現出來,使整個建築具有象徵作用。“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築的法壇,後演變為“圓輪俱足、諸佛集會”的聖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根據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着長養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築月牙形台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着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台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台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台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羣,四大部洲的台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築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築,而白台建築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漢藏建築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築。

普寧寺導遊詞 篇8

各位遊客,歡迎大家來到承德,我是你們的導遊韓玉鑫,大家叫我韓導就可以了,來到承德,可能大家最先想到就是承德避暑山莊對吧,避暑山莊的確算是承德的一個標誌景點了,但是今天我暫時先不去避暑山莊,我們明天再去,今天去的地方也是來了承德值得一去的地方,那就是我們承德的普寧寺,是與避暑山莊齊名的承德著名古蹟之一,普寧寺在藏傳佛教中是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是我國北方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這裏有76位喇嘛,是從全國各地來的,在清朝時,這 76人是必須一生終老於此的,現在寺內有兩位活佛。

普寧寺是外八廟中最為完整、壯觀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效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鳶寺)建制修建此寺,清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故稱之為“普寧寺”。

普寧寺又稱大佛寺,乾隆年間修建的第一座寺廟,內供千手千眼觀音,高22。23米,用鬆、柏、榆、杉、椴5種木材雕成,重110噸,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雕佛像。

普寧寺是中中國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僧侶雲集、香火旺盛,現為中國北方最大的藏傳佛教活動場所。普寧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世界上最大木雕佛像,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普寧寺在古代文明史的宗教文化中,其建築藝術與雕塑藝術,幾乎在國內外起同樣舉足輕重的作用,鋪墊着人類文明的藝術之路。在佛教文化領域中可稱“華嚴三聖”匯聚;佛、法、僧三寶喇嘛傳承,佛祖故事連壁,菩薩羅漢擠身殿堂。普寧寺不愧為佛教的宮殿,文化旅遊的聖地。

您來普寧寺,走進山門殿,隨着建築空間序列的逐漸延伸,使您感受到古建築內在的藝術魅力,更具動人的宗教文化的巨大感染力。普寧寺近年來,年年舉辦大型法會,大德高僧雲集,跳藏傳佛教舞蹈,俗稱“打鬼”,誦經、摸頂賜福、撞吉祥鍾等賓客參與的宗教活動。

普寧寺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注意了,我們的車馬上就要到普寧寺的門口了,我就先給大家做個簡短的介紹,讓大家對普寧寺大致瞭解一下,這樣待會遊覽起來才不會覺得迷茫。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築,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這裏羣山環抱,形勝優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裏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築羣,在康熙、乾壟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築,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着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製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佈局;左右為《御製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製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北牆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築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築總體佈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淨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築形象表現出來,使整個建築具有象徵作用。

今天的講解就到這裏了,謝謝大家的配合,再見。

普寧寺導遊詞 篇10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斷定的漢族地區釋教世界重面寺院。這裏羣山環繞,形勝優越,氣象盡佳,山火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正在這裏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戰外八廟釋教建造羣,正在康熙、坤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世界第二個政治中間,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汗青、文化、藝術戰建築,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戰寺廟著稱的著名汗青文化名鄉。外八廟建築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坤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擅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禍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戰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內八處受北京雍戰宮管轄,得名“外八廟”。箇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不雅。

普寧寺建於清坤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佔空中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築羣。那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我部達瓦齊的叛亂,正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冊封,果他們疑俯藏傳釋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建築了普寧寺。淆政府盼視領土國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築氣概獨特,它接納並融開了漢地釋教寺院戰藏傳釋教寺院的建築花式,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打算:中軸線上按序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戰工具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間,四周環列着很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白台、白台和四座紅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傍邊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脱節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下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流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左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旁邊是《御製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修普寧寺原委跟打算;旁邊為《御製平定準噶我勒銘伊犁之碑》、《御製平定準噶我後勒銘伊犁之碑》,記敍清政府平定準噶我部貴族達瓦齊.阿睦我灑納的叛亂,堅韌西北邊防的史真。這三座碑均為坤隆御筆,用謙、漢、蒙、藏四種文鈔繕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下2米,心徑1.26米。逐日凌朝,喇嘛叩擊108響,和尚初步上殿唸經。釋教稱這108聲鐘聲可來108種懊終路,“聞鐘聲,懊終路清,聰明長,菩提死”。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間置一藏傳釋教寺院建築特有裝潢銅質鎏金浮圖。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正在建築上可掩護脊壟堅韌、不滲火。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死的飛禽飛禽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聖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山之王,勇敢森寬。第四個是天馬,象徵天子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天子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心是現世佛釋迦牟尼,左側是前生佛燃燈,左側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莊寬。兩側山牆石壇上分列十八羅漢像。北牆繪有八尊度母克服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死,逼真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築是模擬桑耶寺作風,經過過程構築總體打算戰個別外型往返響反應藏傳釋教的世界不雅,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淨佛國空想境地用詳細建築形象暗示出來,使全數建築存正在象徵浸染。“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散”,或譯作“;輪壇”、“壇鄉”,是密宗僧侶修止時構築的法壇,後演變為“圓輪俱足、諸佛聚會”的聖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依據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想的。大乘之閣巍然聳坐中心,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間,閣之貨物則建有日殿戰月殿,暗示日月環繞宇宙世界運轉,閣的四周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着長養萬物的浸染,形如半月,故建築月牙形台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着刪進萬物成熟的浸染,建成梯形台殿;西牛賀洲殿象徵火,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台殿;北俱盧洲象徵地,維護萬物,建成正方形台殿。閣之四隅有四座浮圖,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紅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懂得地反應、意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劃一性智”,視世界萬物對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不雅察智”,浮現佛能明察擅惡,妙不雅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暗示疑佛能後果自利戰利他事業。大乘之閣五頂寬密跟尾,結成一個屋頂組羣,四大部洲的台殿戰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築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築,而白台建築則是藏族情勢,如許使漢藏建築巧妙聯開,外形宏偉又具有園林設置,組成漢藏文化彼此交融的氣概偶異的寺廟建築。第 一範文§網拾掇該文章……

大乘之閣內局部三層,正鄙人低貫穿的中部供奉着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不雅世音菩薩像。這尊佛像下22.28米,腰圍15米,分量達110頓,用緊、柏、榆、椴、杉五種木材製成,約需120破方米木材。不雅音站正在蓮花座上雙手開十,背後又死出40隻手來,每隻手上有一隻眼隋,各持一件法器。外型莊寬,慈顏擅目,衣紋天然流利,是珍貴的藝術珍品。

普寧寺導遊詞 篇11

各位遊客注意了,我們的車馬上就要到普寧寺的門口了,我就先給大家做個簡短的介紹,讓大家對普寧寺大致瞭解一下,這樣待會遊覽起來才不會覺得迷茫。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築,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這裏羣山環抱,形勝優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裏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築羣,在康熙、乾壟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築,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着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 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製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佈局;左右為《御製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製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北牆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築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築總體佈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淨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築形象表現出來,使整個建築具有象徵作用。

今天的講解就到這裏了,謝謝大家的配合,再見。

普寧寺導遊詞 篇12

大家好!很高興在這樣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見到大家,首先我代表我們公司旅行社,為大家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歡迎!託大家的宏福,很幸運地成為了各位的導遊,我姓李,大家叫我小李就可以了,千萬不要叫李導,那就太見外了!我身邊的這位,是我們這次旅途中最為勞苦功高的一位,我們的司機劉師傅,劉師傅已有26年的駕車經驗,由他行車大家可以放心。雖然我們的車廂不大,但卻能容納五湖四海,既然我們能從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相聚到這個小小的車廂裏,借用範偉的一句經典名言“緣分啊”,因為緣分我們坐到了一起,因為緣分我們成為了朋友,既然是朋友,如果我有什麼做得不合適的地方大家要及時提出來,我會立即改正。旅途中要是有什麼問題千萬不要吝嗇自己的語言,一定要告訴我。

朋友們注意下我們的車是藍白相間的金龍車,車牌號是。有一首歌叫做《常回家看看》,有一種渴望叫做常出來轉轉,説的就是旅遊,旅遊固然重要,但平安最重要。都説世界像部書,如果您沒有外出旅遊,您可只讀了書中之一頁:現在我們一同出遊,讓我們共同讀好這屬於中國的一頁。接下來我們來閲讀第一節,也就是我們今天的第一站———普寧寺。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裏羣山環抱,形勝優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裏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築羣,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築,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

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l3—1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着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佛經曾有云: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所以我敢很肯定的説,上輩子咋們啥事兒都沒幹,老顧着回頭了。

咱們在上輩子的努力回頭下,今世才有緣相識,在這共同的1天裏,咱們共同遊覽了承德,離別之際小李送大家一句話:我們常説因為生活我們不能失去工作,我們努力地工作是為了生活,那反過來我們也不能因為工作失去生活,在您忙碌的工作之餘別忘了給自己留一份空間,出來旅行一下。

在這次的旅途中,我還是有很多做的不得位,謝謝大家的理解與支持。也許我不是最好的導遊,但大家卻是我遇到的最好的客人,能和最好的客人一起度過這難忘的今天是我導遊生涯中最大的收穫!

最後祝大家在接下的旅途中玩得開心!謝謝!

普寧寺導遊詞 篇13

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由我來給大家講解普寧寺,你們可以叫我楊導。

普寧寺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是一所皇家藏傳佛教寺廟。寺廟前半部分是漢式的建築,有扇門、碑亭、鐘樓與天王殿組成;後半部分是藏式建築,大部分以西藏的桑耶寺為藍本。

進入普寧寺,可以看到鐘樓和鼓樓分立左右,都是平闊三間、兩座閣樓。藏傳佛教説,每天早上,喇嘛叩擊一百零八響、唸經祈禱,就可以去除一百零八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

再往前走,就是大殿。這裏供奉着著名的千手千眼觀音。我要帶大家重點參觀一下。千手千眼觀音,顧名思義,這座觀音像有很多隻手和很多隻眼,每隻手掌心都有一隻眼睛。到底有多少呢?細心的遊客可以自己來數一下哦。這尊觀音像高約23米,重達110噸,是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它造像精美、寶相莊嚴、比例勻稱、紋飾流暢,是我國雕像藝術的傑作。

寺廟右側是曾經的佛學院。因為火災,大殿和藏經樓已經成為一片廢墟,十分可惜。現在這裏的廂房改建了展覽館,許多羅漢塑像陳列在這裏,它們類型眾多、神態各異:有的濃眉大眼,看上去十分精神;有的眉頭微皺,顯得有些憂愁;還有的笑眯眯,好像十分仁慈,最中間的羅漢是濟公,他眉開眼笑,像是一輩子也沒有什麼煩心事。

好了,我的講解就到這裏了,請大家自行遊覽。請注意寺廟是喇嘛的修行地,大家要保持安靜、文明旅行!

普寧寺導遊詞 篇14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裏羣山環抱,形勝優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裏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築羣,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築,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着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清朝末年,普寧寺隨着清政府的衰落而衰敗。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軍閥盜走大量珍貴文物和佛像。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從外八廟盜走大小金、銀、銅佛143尊,殿內用品120件,匾額四塊,丹珠爾經、甘珠爾經等13部,其中有的經籍用金字書寫,珍珠裝飾。1948年承德解放,人民政府成立了外八廟管理處,對斷壁殘垣、滿目瘡痍的普寧寺進行維修和保護,對瀕臨倒塌的大乘閣等建築進行落架修復,使之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1961年普寧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進駐喇嘛,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脱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製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佈局;左右為《御製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製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唸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築上可保護脊壟穩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聖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莊嚴。兩側山牆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牆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築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築總體佈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淨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築形象表現出來,使整個建築具有象徵作用。“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築的法壇,後演變為“圓輪俱足、諸佛集會”的聖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根據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着長養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築月牙形台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着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台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台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台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羣,四大部洲的台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築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築,而白台建築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漢藏建築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築。

大乘之閣內部分三層,在上下貫通的中部供奉着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這尊佛像高22.28米,腰圍15米,重量達110頓,用鬆、柏、榆、椴、杉五種木材製成,約需120立方米木材。觀音站在蓮花座上雙手合十,背後又生出40隻手來,每隻手上有一隻眼隋,各持一件法器。造型莊嚴,慈顏善目,衣紋自然流暢,是寶貴的藝術珍品。

在千手千眼觀音兩旁是高達l4米的善才和龍女木雕塑像。大乘之閣的二樓供藏五方佛,三樓的迥廊上供奉三世佛和寶塔。閣內的牆壁均用萬佛龕裝飾,每個佛龕內部都有一尊金漆藏泥無量壽佛,共計一萬零九十尊,整個殿堂裝飾得金碧輝煌。

大乘之閣東側還有妙嚴室,是乾隆皇帝進廟休息之所。西側有講經堂,是蒙古佛教首領章嘉國師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講經場所。周圍還有八棟共4o間僧房,是上層佛教界人士駐錫之所和喇嘛僧房。據説在乾隆年間,普寧寺有喇嘛二百多人。清末普寧寺開始衰落。

1956年5月,承德市佛教界從內蒙延請30名蒙古族喇嘛進駐普寧寺。他們中有活佛三人,道日本二人,格斯貴二人,翁則達一人,經師一人。其中還有15名年齡在18到21歲的年輕喇嘛,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兼通蒙語、漢語。現在,普寧寺已有42名喇嘛。喇嘛入寺後,恢復了普寧寺的宗教活動和傳統的正月法會、四月法會、六月法會、九月法會和十月法會。

普寧寺喇嘛為了管理好寺廟,成立了“喇嘛教務委員會”和“普寧寺管理處”,制定了《喇嘛崗位責任制度》、《殿堂管理規定》、《門禁制度》等各項規章。為了搞好安全防火工作,普寧寺對殿堂內香火嚴格管理,供桌上的香爐是躺式泥陶香爐,酥油海燈帶有玻璃燈罩,供桌上輔有防火鐵板,廟內各院、殿堂部有禁止吸煙廣告牌。各殿堂都配備全套消防器材,17名喇嘛組成業餘消防隊,經過消防部門培訓,能夠動作迅速地完成消防任務。自1986年以來,普寧寺每年都要接待六十多萬人蔘觀朝拜,中外賓客對普寧寺宏偉的殿堂、整潔的環境和幽美的景色贊不絕囗。這幾年,普寧寺被評為承德市“雙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和衞生、綠化先進單位。河北省承德市佛協理事、普寧寺教務員會格斯貴(鐵棒喇嘛)格巴為了方便周圍羣眾治病,辦起了“藏醫診所”,用自己採集的草藥為羣眾治病,被羣眾稱為“菩薩神醫”。

普寧寺導遊詞 篇15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豎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裏羣山環抱,形勝優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裏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築羣,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築,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着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清朝末年,普寧寺隨着清政府的衰落而衰敗。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軍閥盜走大量珍貴文物和佛像。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從外八廟盜走大小金、銀、銅佛143尊,殿內用品120件,匾額四塊,丹珠爾經、甘珠爾經等13部,其中有的經籍用金字書寫,珍珠裝飾。1948年承德解放,人民政府成立了外八廟管理處,對斷壁殘垣、滿目瘡痍的普寧寺進行維修和保護,對瀕臨倒塌的大乘閣等建築進行落架修復,使之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1961年普寧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進駐喇嘛,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脱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製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佈局;左右為《御製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製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唸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築上可保護脊壟穩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聖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莊嚴。兩側山牆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牆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築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築總體佈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淨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築形象表現出來,使整個建築具有象徵作用。“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築的法壇,後演變為“圓輪俱足、諸佛集會”的聖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根據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着長養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築月牙形台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着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台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台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台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羣,四大部洲的台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築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築,而白台建築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漢藏建築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築。

大乘之閣內部分三層,在上下貫通的中部供奉着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這尊佛像高22.28米,腰圍15米,重量達110頓,用鬆、柏、榆、椴、杉五種木材製成,約需120立方米木材。觀音站在蓮花座上雙手合十,背後又生出40隻手來,每隻手上有一隻眼隋,各持一件法器。造型莊嚴,慈顏善目,衣紋自然流暢,是寶貴的藝術珍品。

在千手千眼觀音兩旁是高達l4米的善才和龍女木雕塑像。大乘之閣的二樓供藏五方佛,三樓的迥廊上供奉三世佛和寶塔。閣內的牆壁均用萬佛龕裝飾,每個佛龕內部都有一尊金漆藏泥無量壽佛,共計一萬零九十尊,整個殿堂裝飾得金碧輝煌。

大乘之閣東側還有妙嚴室,是乾隆皇帝進廟休息之所。西側有講經堂,是蒙古佛教首領章嘉國師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講經場所。周圍還有八棟共4o間僧房,是上層佛教界人士駐錫之所和喇嘛僧房。據説在乾隆年間,普寧寺有喇嘛二百多人。清末普寧寺開始衰落。

1956年5月,承德市佛教界從內蒙延請30名蒙古族喇嘛進駐普寧寺。他們中有活佛三人,道日本二人,格斯貴二人,翁則達一人,經師一人。其中還有15名年齡在18到21歲的年輕喇嘛,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兼通蒙語、漢語。現在,普寧寺已有42名喇嘛。喇嘛入寺後,恢復了普寧寺的宗教活動和傳統的正月法會、四月法會、六月法會、九月法會和十月法會。

普寧寺喇嘛為了管理好寺廟,成立了“喇嘛教務委員會”和“普寧寺管理處”,制定了《喇嘛崗位責任制度》、《殿堂管理規定》、《門禁制度》等各項規章。為了搞好安全防火工作,普寧寺對殿堂內香火嚴格管理,供桌上的香爐是躺式泥陶香爐,酥油海燈帶有玻璃燈罩,供桌上輔有防火鐵板,廟內各院、殿堂部有禁止吸煙廣告牌。各殿堂都配備全套消防器材,17名喇嘛組成業餘消防隊,經過消防部門培訓,能夠動作迅速地完成消防任務。自1986年以來,普寧寺每年都要接待六十多萬人蔘觀朝拜,中外賓客對普寧寺宏偉的殿堂、整潔的環境和幽美的景色贊不絕囗。這幾年,普寧寺被評為承德市“雙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和衞生、綠化先進單位。河北省承德市佛協理事、普寧寺教務員會格斯貴(鐵棒喇嘛)格巴為了方便周圍羣眾治病,辦起了“藏醫診所”,用自己採集的草藥為羣眾治病,被羣眾稱為“菩薩神醫”。

普寧寺導遊詞 篇16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豎務院斷定的漢族地域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裏羣山圍繞,形勝優勝,氣象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裏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造羣,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核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修建,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有名歷史文明名城。外八廟建築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內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全、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仰藏傳佛教,故仿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營建了普寧寺。淆政府盼望邊境國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接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式,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順次散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央,四周環列着很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擺脱門”(佛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袒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旁邊是《御製普寧寺碑文》,記錄了興修普寧寺原委跟佈局;左右為《御製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製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堅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逐日凌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端上殿唸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懊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心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特有裝潢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築上可掩護脊壟牢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飛禽像,它們各有其寄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聖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山之王,英勇森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天子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將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耀,儀態莊嚴。兩側山牆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牆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築是模擬桑耶寺作風,通過修築總體佈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應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喧擾佛國幻想境界用詳細建築形象表示出來,使全部建築存在象徵作用。“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築的法壇,後演化為“圓輪俱足、諸佛聚會”的聖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依據佛經對宇宙的描寫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矗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央,閣之貨色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圍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周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着長養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築月牙形台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着增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台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卵形台殿;北俱盧洲象徵地,維護萬物,建成正方形台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明白地反映、意識世界萬象;東北角玄色塔為“同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異;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察看智”,表現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績自利和利他事業。大乘之閣五頂嚴密銜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羣,四大部洲的台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築轉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築,而白台建築則是藏族情勢,這樣使漢藏建築奇妙聯合,形狀宏偉又具備園林配置,構成漢藏文化彼此融會的風格奇特的寺廟建築。第 一範文§網收拾該文章……

大乘之閣內局部三層,在高低貫通的中部供奉着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這尊佛像高22.28米,腰圍15米,分量達110頓,用鬆、柏、榆、椴、杉五種木材製成,約需120破方米木材。觀音站在蓮花座上雙手合十,背後又生出40隻手來,每隻手上有一隻眼隋,各持一件法器。造型肅穆,慈顏善目,衣紋天然流利,是可貴的藝術珍品。

普寧寺導遊詞 篇17

普寧寺位於承德市避暑山莊北部武烈河畔,由於寺內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俗稱大佛寺。普寧寺建成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佔地3.3萬平方米。是外八廟中最為完整、壯觀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效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鳶寺)建制修建此寺,清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故稱之為“普寧寺”。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着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大乘之閣內部分為三層,閣內矗立一尊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高22.28米,腰圍15米,重達110噸,用木材120 立方米,是現在世界上最高大的木質雕像。像內是三層樓閣式的構架結構,中間為一根主木,四周組合許多根邊柱,外釘衣紋佔板密封,分層雕刻。佛像比例勻稱,紋飾細膩,繪色絢麗,生動地表現了觀世音菩薩的表情和神采,是我國雕塑藝術的傑作。

大乘之閣的北西東三面對稱地構築了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及四座喇嘛塔,佈局適宜,造型優美,環大乘之閣而建。

普寧寺導遊詞 篇18

一會兒我們乘坐索道的時候,不僅能觀賞到白石山層層疊疊、鬱鬱葱葱的森林,而且還能夠看到一段曲曲折折、高低錯落起伏的長城,那就是白石山長城。白石山長城始建於明代萬曆元年,竣工於萬曆三年,全長19986米,其中有關城一座,敵樓61座,戰台12座,烽火台5座,馬面5座。保存完好的敵樓有24座,較好的30座,殘毀7座。因此許多長城專家評價説:淶源境內的長城是全國保存最完好的一段,看到這原汁原味的長城,這種歷史的凝重美和文物的殘舊美,給我們以深深的啟迪,令人遐思,頓發思古之幽情。

白石山長城是石頭砌成的,“石頭長城”正是她特殊的價值所在。這石頭長城用毛石直接壘在花崗巖山脊上,依山勢用石料將兩面牆體砌好,中間用毛石和白灰土夯實,再用平面石頭鋪平上面。在山窪的地方,長城建的又高又厚,險峻處山崖可當作城牆。城牆上有小水溝,通向石槽,下雨天,可以通過石槽將水排到牆外,以免沖刷牆基,體現了當時依山就勢,就地取材,實事求是的建築思想。

白石山這段長城是從北京懷柔經八達嶺、紫荊關過白石口,插箭嶺到山西雁門關一直到朔州西北的偏關和那裏的長城相接,屬真保鎮管轄。是明朝的“內長城”。(大明朝幾任皇帝都認識到八達嶺到白石山、雁門關一線,雖山勢險峻,但這些地方是薄弱環節,就決定修一道長城複線。這條複線,在明朝叫“次邊”,後來長城學上叫“內長城”。)

白石山長城是白石山景區一道絢麗的風景線,具備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每當雨過天晴,夕陽斜照,長城上空彩虹高懸,長城像一條巨龍盤繞在白石山上,其景十分壯觀。

我們參觀完了白石山的東、西線,白石山的全部遊覽行程就算結束了。淶源是個風光秀麗、資源豐富的地區,今天我們參觀的只是淶源旅遊資源的一小部分,包括白石山在內的綠色景區還有十瀑峽、仙人峪、空中草原等,淶源還有抗日英雄王二小、白求恩紀念館、黃土嶺戰役紀念地等紅色景區,如果有幸我還可以陪大家一同遊覽這些旅遊景點。熱烈的歡迎大家能夠帶着您的家人、您的親朋好友再次來淶源觀光遊覽!再見。

普寧寺導遊詞 篇19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豎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裏羣山環抱,形勝優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裏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築羣,在康熙、乾壟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築,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着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脱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製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佈局;左右為《御製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製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唸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築上可保護脊壟穩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聖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莊嚴。兩側山牆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牆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築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築總體佈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淨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築形象表現出來,使整個建築具有象徵作用。“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築的法壇,後演變為“圓輪俱足、諸佛集會”的聖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根據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着長養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築月牙形台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着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台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台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台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羣,四大部洲的台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築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築,而白台建築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漢藏建築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築。

普寧寺導遊詞 篇20

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由我來給大家講解普寧寺,你們可以叫我楊導。

普寧寺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是一所皇家藏傳佛教寺廟。寺廟前半部分是漢式的建築,有扇門、碑亭、鐘樓與天王殿組成;後半部分是藏式建築,大部分以的桑耶寺為藍本。

進入普寧寺,可以看到鐘樓和鼓樓分立左右,都是平闊三間、兩座閣樓。藏傳佛教説,每天早上,喇嘛叩擊一百零八響、唸經祈禱,就可以去除一百零八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

再往前走,就是大殿。這裏供奉着著名的千手千眼觀音。我要帶大家重點參觀一下。千手千眼觀音,顧名思義,這座觀音像有很多隻手和很多隻眼,每隻手掌心都有一隻眼睛。到底有多少呢?細心的遊客可以自己來數一下哦。這尊觀音像高約23米,重達110噸,是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它造像精美、寶相莊嚴、比例勻稱、紋飾流暢,是我國雕像藝術的傑作。

寺廟右側是曾經的佛學院。因為火災,大殿和藏經樓已經成為一片廢墟,十分可惜。現在這裏的廂房改建了展覽館,許多羅漢塑像陳列在這裏,它們類型眾多、神態各異:有的濃眉大眼,看上去十分精神;有的眉頭微皺,顯得有些憂愁;還有的笑眯眯,好像十分仁慈……最中間的羅漢是濟公,他眉開眼笑,像是一輩子也沒有什麼煩心事。

好了,我的講解就到這裏了,請大家自行遊覽。請注意寺廟是喇嘛的修行地,大家要保持安靜、文明旅行!

普寧寺導遊詞 篇21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裏羣山環抱,形勝優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裏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築羣,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築,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着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清朝末年,普寧寺隨着清政府的衰落而衰敗。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軍閥盜走大量珍貴文物和佛像。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從外八廟盜走大小金、銀、銅佛143尊,殿內用品120件,匾額四塊,丹珠爾經、甘珠爾經等13部,其中有的經籍用金字書寫,珍珠裝飾。1948年承德解放,人民政府成立了外八廟管理處,對斷壁殘垣、滿目瘡痍的普寧寺進行維修和保護,對瀕臨倒塌的大乘閣等建築進行落架修復,使之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1961年普寧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進駐喇嘛,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

普寧寺導遊詞 篇22

1.祥雲門。坐落在祥雲峯旁,在白石山東門盤山而上大約30分鐘的車程即可到達祥雲門停車場。之所以叫祥雲門,是因為據説過此“祥雲門”者,來年必定工作順利,家庭美滿,顧名思義也就是象徵吉祥的意思,在夏季多霧的季節,站在祥雲門的門樓上邊可看見白雲的變化萬千,宛如九天之上觀萬馬奔騰,蔚為壯觀。

2.韭菜園。之所以被叫做韭菜園,是因為漫山遍野生長着粗壯的野韭菜。相傳王母娘娘姐兒三,老三為人刁鑽,她怕別的神仙在這裏修建廟宇、寺院,就撒了韭菜籽,嗆得諸位神仙不敢近前。説到這裏,大家自然就明白韭菜的來歷了。韭菜園大約有兩千多畝,咱們一直往前走,會到一個叫雙雄石的景點,那裏有個餐廳,如果想品嚐野韭菜的味道,在那裏可以吃到野韭菜炒雞蛋和野韭菜餃子。在觀景台上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小洞天,在小洞天的斜上方有一股清泉一直流淌,好像“水簾洞”再現。穿過65米的小洞天就進入白石山的精華地帶了。

3.文化牆。記載着淶源的歷史以及淶源的民間故事。其中有太行之首、老祖悟道、鐵臂飛狐、六郎守邊、黃土嶺戰役和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及傳説。下面我簡單的向大家介紹鐵臂飛狐和王二小的故事。(1)鐵臂飛狐---白石山北部有野狐山,據傳,殷湯之末,千年靈狐食萬年松果得日月之精華羽化成仙,幻化為妙齡少女、老嫗、老翁三種形象,常顯其聖,救苦救難、扶佑眾生,百姓因感其慈悲奉為神靈。(2)王二小---王二小1929年出生在河北省淶源縣上莊村一户貧苦的農民家庭,1939年,暴雨成災,莊稼顆粒無收,再加上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掠奪,上莊一帶民不聊生。次年,鬧起了春荒。一天夜裏,鬼子闖入二小的家,打死了二小的爹,搶走了糧食,抓走了哥哥石頭,二小的娘因病餓也離開了人世,這樣11歲的王二小成了一名孤兒,不得不外出要飯。後來聽説插箭嶺南面靠近解放區,於是他拾荒到了南馬莊地區的狼牙口村替大户人家放牛,因這一地區是解放區,王二小參加了兒童團。

4.一炷香。穿過小洞天,就來到這個景點,在海拔1600米遊道未開發之前,這條路是進入景區的必經之路,相傳白石山是神仙修煉的地方,而神仙要進入白石山修煉經過這裏,必須要在這裏拜祭,方可通過。

5.絕壁長廊。長廊始建於20__年,全長280餘米,位於海拔1600餘米,淨高差350餘米之絕壁山腰間。該工程既汲取了巴蜀古棧道營造法,又結合現代鋼筋砼施工之先進工藝,科學安全、大氣壯觀,凝聚着開發創建者的勇氣和智慧,更加體現白石山的“險”。

6.瞰海亭。這裏是觀看雲海的一個極佳的位置,在這裏可以靜看雲海的千變萬化。大家可以在這稍事休息!

7.太行之神。這個景點叫做“太行之神”,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形狀比較特殊的山體獨立在羣峯之中,顯得格外的“搶眼”。淶源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而白石山是一座有着神話傳説的“奇山”,相傳,在白石山修道、修仙之人均在此修煉,而這是取日月之精華的最佳位置。“太行之神”經歷了億萬年的自然洗禮,依然偉岸的佇立在那裏,守護着淶源、守護着白石山、守護着太行。

普寧寺導遊詞 篇23

白石山地區位於華北地帶中部淶源--阜平復背斜北端,向東橫越太行山深斷裂帶,與燕山台褶帶西南端銜接。在10--14億年前,白石山地區是一個潮坪環境,即海濱環境,潮漲潮落數億年,沉積了厚達20__米的白雲巖,它的下部地層是高於莊組白雲巖,上部則是霧迷山組和鐵嶺組白雲巖。2億年--6.5萬年前,白石山地區遭受了最強烈的“燕山運動”的洗禮,熾熱的巖漿在白雲巖蓋層下劇烈運動,向上頂舉,使白石山地區發生了兩種變化:一是物理變化,簡單地講,就是巖漿巨大內應力將頂部的白雲巖蓋層頂起並頂裂、頂斜,之後由於重力崩塌和水流的搬運作用,形成了溝谷和山峯;二是化學作用,白雲巖在高達上千度高温巖漿的烘烤下,發生了變質,轉化成了大理巖。白石山地區絕大部分是白雲質大理巖。同時,在熱液的作用下,接觸變質帶生成了許多礦藏,白石山地區是典型的熱液交代型矽卡巖成礦模型。在白石山周邊已探明有鐵、銅、鉛、鋅、鉬、金、銀、石棉、雲母、海泡石、石榴石、石英、水晶等多種礦藏,其中以鐵礦儲量為最大。這些礦大家都可以看實物標本。

白石山地區出露的巖石分佈情況大致為4類,一是分佈於西南邊緣基底部的形成於28--25億年的古老的阜平羣片麻巖;二是分佈於白石山基底部的燕山期花崗巖;三是分佈於頂部的高於莊組白雲質大理巖和霧迷山組及鐵嶺組白雲質大理巖。霧迷山組沉積構造十分發達,有潮汐層理,藻紋層理及各種形狀的疊層石,以及泥裂、“雞籠網格”構造等暴露標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疊層石,這種石頭是在潮汐的環境或極淺水的環境下由單細胞的藻類與沉積作用共同形成的一種明暗紋帶相間的沉積構造,在極淺水或退潮時,藻類在沉積物表面“爆發式”生長,爭奪陽光,往往形成向上的球面,並形成暗色藻紋層;當漲潮時,藻類生長受遏制,沉積碳酸鹽巖條帶,形成明亮紋層。因此,形成了波狀、半球狀和柱狀疊層石,尤其是半球狀疊層石象剛出鍋的大饅頭,也象恐龍蛋,人們謂之稱“饅頭石”。

白石山是典型的雙層結構,底部是燕山期花崗巖形成穩固的基座,上部是由白雲質大理巖發育而成的構造峯林,也稱為頂盤懸掛體。

(出博物館),朋友們,我們馬上要進入白石山景區的精華地帶,請跟我來,前面是迎客峯,我們將穿越65米的“別有洞天”隧道,正式踏上白石山的神奇之旅。因為坡陡路窄,請大家踩穩踏實,不要擁擠,注意安全。這條台階路從東山到西山共有一萬米9999級台階,穿越了白石山的“三頂六台九穀八十一峯”。大家注意,白石山擁有眾多的地質遺蹟,我們第一步看到的是發生在10億年前海底的一次古地震遺蹟,10億年前這裏曾發生過一次大地震,大地從這裏被撕裂了一道寬約200米的口子,眾多的巖石崩塌下去,堆積起來,經過漫長的過程,又二次膠結,形成了巨角礫巖,這些巨角礫巖很象“片石混凝土”,這裏是古地震遺蹟的東斷層。前方的迎客峯及海豚出水都是由巨角礫巖發育成的。

普寧寺導遊詞 篇24

好了,請大家往東邊看,前方這列山崖很象黃山的始信峯,左邊這個靴形孤石,象一艘盪漾在碧波上的白帆。這是留影的好位置,請大家拍照。到這裏我們的遊程已經過半,前方將攀登飛雲口。經過半天多的遊覽,我們的體力都已消耗得差不多了,因此,前方這段路也是今天爬白石山最累的一段路,請朋友們注意保存體力並注意安全。飛雲口已經到了,這個埡口的海拔高度為1900米,由於列屏谷兩側崖壁陡立,既深又長,因此,這裏也是一個風口,平地無風的天氣,站在這口也會感到涼風陣陣,更不用説狂風大作的天氣,會把人吹倒。因為風大、風急,所以,這裏在雲霧天氣,經常是亂雲飛渡,雲聚雲散。冷餿餿的風裹挾着霧滴雨絲,吹打在人臉上,奇涼無比,那種滋味會令你終身難忘。

到了飛雲口,我們就踏上了返程的路線。這裏是個四岔路口,往東走,目前還是羊腸小道,就會返回雙雄石、雲都峯、豁然崖,然後回到韭菜園;往西邊沿上坡台階路走,經翠屏谷到達索道上站;往西沿下坡的台階路,經指北樑到達1820峯南側的索道中站2,無論到上站還是中站大家都可以坐索道下到西山積木場索道下站。如果不願坐索道,那麼沿台階路也可以下到積木場,不過距離較遠。從飛雲口到積木場共有3767個台階,共3000多米,得一個半小時的路程。如坐索道40分鐘即可到達積木場。白石山索道總長1891.5米,是華北地區比較長的索道,他採用的設備是四川江油重型機械廠生產的,為單循環、固定抱鎖器、雙人吊箱式,全線共掛有108個吊箱,每箱乘座2人。目前票價為上70元,下65元。

以飛雲口為界限,將白石山劃分為東山和西山,到東山主要是看峯林,到西山主要看森林和長城。前面我已經講過,白石山是河北省生物多樣性分佈中心區之一。這裏既保存有大面積的原始次生林,也有以油松、落葉松為主的人工林。白石山地區過去是省級林場,過去主要以育林、營林為主,植樹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生產木材,自1996年開始全面封山禁牧、禁獵。因此,在人力能及的範圍內我們已經看不到很大的樹木,最高樹齡在40年左右,而在大樺樹背因運輸困難,有大面積的原始次生林,裏面有大樹生長。值得一提的是,白石山有許多珍稀物種,在長城腳下有六株黃柏鬆,這種樹樹皮象海綿一樣非常有彈性,一般生長在西伯利亞高緯度地區,在我們這個緯度十分少見,估計是侯鳥將其種子帶到了這裏。在白石山上生長有大面積的紅樺林,紅樺樹枝幹挺拔,樹皮深紅,看上去十分儒雅高貴,人們把他比做林中仙子,也有人把他比喻成剛出浴的美人。景區的山谷中,常看到核桃楸,核桃楸在華北地區分佈較廣,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是第四季冰川留下的植物。

一會兒我們乘坐索道的時候,不僅能觀賞到白石山層層疊疊、鬱鬱葱葱的森林,而且還能夠看到一段曲曲折折、高低錯落起伏的長城,那就是白石山長城。白石山長城始建於明代萬曆元年,竣工於萬曆三年,全長19986米,其中有關城一座,敵樓61座,戰台12座,烽火台5座,馬面5座。保存完好的敵樓有24座,較好的30座,殘毀7座。因此許多長城專家評價説:淶源境內的長城是全國保存最完好的一段,看到這原汁原味的長城,這種歷史的凝重美和文物的殘舊美,給我們以深深的啟迪,令人遐思,頓發思古之幽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g799o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