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福建導遊詞 >

2022年福建洛陽橋的導遊詞(精選19篇)

2022年福建洛陽橋的導遊詞(精選19篇)

2022年福建洛陽橋的導遊詞(精選19篇)

2022年福建洛陽橋的導遊詞 篇1

福建泉州洛陽橋(萬安橋)位於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樑式大石橋,現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建於(公元1053年-1059年),全橋系花崗巖石砌築,建成之初橋長834米,寬7米,有橋墩四十六座,全部用巨大石塊砌成。武士造像分立兩旁。建橋九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現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只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巖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立於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

因建橋處海潮洶湧,江寬流急,建橋工程非常艱鉅。為此,採用了一種新型建橋方法,即在江底隨橋的中線鋪滿大石頭,築起一條20多米寬的水下長堤。然後在石堤上用條石橫直壘砌橋墩,成為現代橋樑工程中“筏形基礎”的先驅。這種技術,直到十九世紀,歐洲人才開始採用。

2022年福建洛陽橋的導遊詞 篇2

大家好!首先我歡迎各位來泉州參觀、考察。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蹟和古典建築。在泉州就並存着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築——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裏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盪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説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裏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洛陽江畔的洛陽橋頭。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洛陽橋。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曆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後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佑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我們身後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後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後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於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卧在海灘上,想讓潮水捲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於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着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於領悟了海龍王的啟示,當月甘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於順利砌成。但是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後來又傳説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於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後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後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來賓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築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着橋樑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着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採用“浮運架樑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於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讚説:“洛陽橋是福建橋樑的狀元”。

2022年福建洛陽橋的導遊詞 篇3

洛陽橋,乍見這個名字,還以為是在河南洛陽市呢。其實,它離洛陽市有幾千裏遠。它架在福建省的泉州市附近的泉州灣和洛陽江匯合的地方。洛陽橋是我國這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橋。它始建於1053年,整整花六年時間才建成。石橋一共有1200米長,5米寬,有44座橋墩。橋上兩邊有扶欄。如今石橋只剩下31座橋墩,1188米長了。洛陽橋在建築上許多創新。它採用“筏型橋基”,在沿橋樑中線的河底下,用許多大石條壘成橋墩。這裏水深流急,石條拋下去後就會被大水沖走。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能工巧匠們反覆試驗,尋找到了一個好辦法。他們等待風平浪靜,潮水低落時,同時出動許許多多裝滿石條的船隻,把它們同時填進江裏。就這樣,在水底壘起了一座長500米,寬25米的橋基,長長的橋基宛如一條水下長龍,靜卧江底。為了把水底那些堆積在一起的石條凝聚成為一體,使之不被大水沖塌,造橋的工匠們又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海底有一種長有貝殼的軟體動物,名叫牡蠣。

它有兩個殼,一個殼附在巖礁上或者另一個牡蠣上,互相交結在一起,另一個殼則蓋着自己的軟體。牡蠣繁殖能力很強,而且無孔不入,一旦跟石膠成一片後,用鐵鏟也鏟不下來。工匠們利用牡蠣的這個特性,在橋基上種牡蠣。果然,沒出幾年,牡蠣把零散的石條、石頭連成一個整體,又把衝散的石頭也膠合在一起。洛陽橋基歷時900餘年而不垮、不散,牡蠣功勞不小。這件事,可以説是建築史的一大創造。鋪設在洛陽橋上的都是10米多長、又厚又大的石板,據估測,每一塊重達二三十噸。怎樣把這麼重的石塊運到高高的橋墩上去呢?修築橋樑的工匠們又從潮漲潮落中受到啟發,採用浮運法。工匠們等到漲潮時,把石塊用木排運到橋墩跟前,借用漲潮的浮力,把石塊放置在石墩上。洛陽橋上的300多塊石板和上萬塊石料,都是採用這種方法架上去的。洛陽橋被人譽為“天下奇”,由此看來,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洛陽橋頭有一塊匾額,上面寫着“海內第一橋”。

2022年福建洛陽橋的導遊詞 篇4

大家好!首先我歡迎各位來泉州參觀、考察。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蹟和古典建築。在泉州就並存着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築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裏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盪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説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裏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洛陽江畔的洛陽橋頭。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洛陽橋。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曆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後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我們身後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後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後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於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卧在海灘上,想讓潮水捲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於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着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於領悟了海龍王的啟示,當月甘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於順利砌成。但是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後來又傳説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於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後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後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來賓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築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着橋樑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着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採用浮運架樑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於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讚説:洛陽橋是福建橋樑的狀元。

接着我們繼續參觀蔡襄詞。它始建於宋代,歷代均有修葺,現存建築為清代修建,飼堂大廳中間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萬安橋記碑刻,此碑世稱為三絕碑。文章精練,用一百五十三個字記載造橋的時間、年代、橋的長寬、花費的銀兩,參與的人物等,書法遒美,刻工精緻。此碑為洛陽橋增輝不少。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書。蔡襄字君漠,仙遊人,曾兩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國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一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除了著名的《萬安橋記》外,還有藏於河南安陽魏公飼的《晝錦堂記》;福州鼓山的《忘舊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還有大量的紙本書法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對前人優秀書法精華的吸收。有古書《評書》認為追配前人者,獨蔡君漠書。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由於他大量接受前人的優點,融會貫通,因此蔡襄的書法充滿了藝術魁力

蔡襄的書法作品表現了一種當時文人的氣息,他效法過王羲之,顏真卿等,取法爭上,超然脱俗,神清氣淡,達到古雅優美的境界。這種境界往往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在欣賞的同時得到提升。蔡襄的書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不是重複,因此形成一種新的書法格局。學古人而泥古,繼承前人而創造,使蔡書有了新的美學價值,因此他的書法作品永留書法史冊。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裏,請各位來賓自由活動,留影紀念。

2022年福建洛陽橋的導遊詞 篇5

泉州洛陽橋位於福建泉州東北洛陽江上,宋皇佑五年(1053年)興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是古代漢族橋樑建築的傑作。泉州洛陽橋是舉世聞名的樑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834米,寬7米,有橋墩46座,全部用巨大石塊砌成。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樑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

洛陽橋,又稱萬安橋,在市區東北郊洛陽江入海處,該橋是舉世聞名的樑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建橋處海潮洶湧,江寬流急,建橋工程非常艱鉅。為此,採用了一種新型建橋方法,即在江底隨橋的中線鋪滿大石頭,築起一條二十多米寬,里長的水下長堤。然後在石堤上用條石橫直壘砌橋墩,成為現代橋樑工程中“筏形基礎”的先驅。這種技術,直到十九世紀,歐洲人才開始採用。

為了使橋墩更為牢固,巧妙地利用繁殖“礪房”的方法,來聯結膠固石塊。這種用生物加固橋樑方法,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當時,大橋建成後,橋上還裝飾有許多精美的石獅子、石塔、石亭,橋兩端立有石刻人像守護。

洛陽橋的修建成功,轟動了泉州遠近,引起當地造橋熱潮,先後造了十大石橋,其中建在晉江上的安平橋,規模更是宏偉。

洛陽橋是當時泉州郡守宋代大書法家蔡襄倡導興建的,他撰寫的《萬安橋記》碑刻,是書法珍品,為歷代書法家珍視,現保存在橋頭蔡忠惠公祠內。

“萬曆三十五年秋地震,橋圮,大石橋折入於海,橋北故址塌南四尺奇。餘乃採石從海底結趾二十三,葺舊三十五,整補扶欄五百,增兩翼鎮風塔各一,折樑重易,關摟亭榭一新。”

中國第一座海灣大石橋洛陽橋(原名萬安橋),素有“海內第一橋”之譽,是古代著名跨海樑式石構橋,在中國橋樑史上與趙州橋齊名,有“南洛陽,北趙州”之稱,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稱之為“中國古代橋樑的狀元”。世界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也對它做了很高的評價。千百年來,一提起洛陽橋備受讚頌的是北宋一代名臣蔡襄,其實建造洛陽橋的實際主持人卻是盧錫。

2022年福建洛陽橋的導遊詞 篇6

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榕城”福州,我是旅行社導遊。

福州有句古話“左旗右鼓,全閩二絕”,今天,我們就遊覽這其中的一絕——鼓山。鼓山位於福州東南部,是我省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也是省級十佳風景區之一。相傳峯頂有一巨石形狀象鼓,每當風雨交加,雨水拍打在石頭上就會發出“咚咚”像敲鼓一樣的聲音,因此而名鼓山。還記得昨天我們在廈門鼓浪嶼看到的鼓浪石嗎?也是因為海浪拍打巖石發出“咚咚”的鼓聲而得名的。它們還真是“天設一對,地造一雙啊!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鼓山留下了“天風海濤”的文壇佳話,林則徐也留下了“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峯”的千古絕唱。自宋代以來歷代文人墨客在山上留下的摩崖石刻多達480多處,各種字體全有,琳琅滿目,猶如一座天然石刻書法寶庫,被譽為“東南碑林”。

朋友們,現在讓我們進入這滿壁生輝的書法藝術殿堂去一飽眼福吧!看!洞口的“靈源深處”4個字是清代住山僧元賢所題,表面文意指示地名,而內在深意卻是告訴後人,這一帶的題刻是前人心靈深處的感情抒發,是高雅的文化殿堂的展現。

沿着陡峭的石階而下,大家可以看到周圍山勢迥異,景色清幽,彷彿到了人間仙境,世外桃源,來深吸一口氣,是不是有心曠神怡的感覺呢?

在靈源洞一帶最著名的摩崖題刻莫過於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蔡襄的手跡,看這“忘歸石”,這也是鼓山最早的石刻。蔡襄是福建仙遊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在他任福州知府時,十分喜歡遊玩鼓山,每每流連忘返。有一次,他流連山中美景忘了時間,待從一再催促,才知道天色已晚,於是寫了“忘歸石”,這3個字已表達自已依依不捨之情。如果待會兒哪位遊客留連忘返,也找塊石頭留下墨寶,那可不行哦!

好了,現在我們在這塊巖壁上看到刻有三個大字,誰來念念?這位小朋友説太簡單了,是喝水的地方,還問怎麼沒有水呢?其實啊,這個字不念喝水的喝,為什麼呢?聽我給你們講個小故事:相傳古時湧泉寺開山祖師神晏法師在此誦經,嫌澗下泉水喧譁,影響誦經,便大喝一聲止住流水,從此澗水改道東流,這裏的溪澗也就乾涸了。所以,這三個字念“喝水巖”。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説,其實這時的地形按地質學上説是巖層斷裂帶,由於地殼運動,形成斷裂面,地表水沿斷裂面滲漏到地下去,當然就沒水了,而不是一個人能喝水倒流的。這裏到底是有水好還是無水妙呢?歷代文人墨客在這裏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宋代文人徐錫之在他的石刻詩上闡明瞭觀點,看這塊石碑上寫到:“重巒復嶺鎖鬆關,只欠泉聲入座間,我若當年待師側,不教喝水過他山。”他認為此處重巒疊嶂,不可無水,當年要是他在,就會勸法師不要讓溪水改道。近代文學家郁達夫到此曾大發感慨,他説“怪他活潑源頭來,一去千年竟不回。”我們今日到此,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呢?但是,為了彌補這一大遺憾,不知哪位古賢別出心裁,在此石旁題刻“無水亦佳”,真令遊客回眸一笑,意味無窮。

鼓山靈源洞一帶,石谷深邃,這是地貌上的谷中谷景觀。先賢們充分利用這裏的石壁題詩刻字,使整個景觀得以完整地保留,為鼓山增色生輝!1982年春,劉海粟大師87歲高齡時遊覽靈源洞,題了“勝於天竺”4個大字,讚美這裏的風景和碑林。

朋友們,由於時間有限,還有很多景點沒看到。希望大家有機會再到鼓山來,聽那沒聽完的故事,看那沒看完的美景,再度分享快樂的一刻!謝謝大家。

2022年福建洛陽橋的導遊詞 篇7

南普陀寺是中國古代建築物之一,大雄寶殿石柱上有副對聯:"經始溯唐朝與開元而並古,普光被夏島對太武以增輝。"這副對聯將寺廟開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説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説寺廟在唐朝就有了,距今也有1200多年;寺廟對着南太武山,真是風水寶地。據説該寺是唐代首先到島上開發的陳氏族人所建,五代時,稱泗洲院,宋初叫無盡巖,後該名叫普照寺. 普照院,元代至正年被毀,明洪武時重建,明末又毀於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由統一台灣的施琅將軍重建。因與浙江普陀山普濟寺同觀音菩薩,又地處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寺,是目前國內僧人較多的寺廟。南普陀寺坐子向午,依山面海,呈中軸線遞次向上,主體建築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向左右對稱展開,依次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二側依次升高的廡廊,迴護着三殿,形成一個整體,雄偉壯觀。南普陀寺原為"臨濟宗"一派世襲主持,1920xx年起,該為十方叢林選賢制,選撥賢者為方丈。自那時到至今已選任了11任方丈。

南普陀寺改革開放後增加了活力,得到了政府的扶持,也得到了十方信善的捐贈。80年代以來,所有堂院都翻修一新,還新建了一批設施,主要有:海會樓. 普照樓. 方丈樓. 太虛圖書館,兩座山門以及閩南佛學院的教學樓. 僧舍樓,還有佛教協會的辦公室. 上客堂,會客樓。1992年在般若池畔,新建了一座氣勢宏偉的大禪堂,堂高三層,八角重檐飛脊,圍以白石雕欄,精巧嚴密,富貴堂皇。現在的南普陀寺是建寺以來最為昌盛的時期,是閩南乃至福建最為流光溢彩,金碧輝煌的寺院!南普陀寺院內以及後山五老峯前,都留下歷代許多摩崖石刻和多塊碑記,主要有明太常寺卿林宗載的"飛泉",清施琅將軍的"為善最樂",以及抗荷將軍沈有容等的題刻和光緒三十四年美國艦隊訪問廈門的刻石,都提供了歷史的見證。

2022年福建洛陽橋的導遊詞 篇8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Good morning everyone.

Welcome to fuzhou ,welcome to china.I am much honored to have chance to give all of you this trip-guiding of Three Lanes and Seven name is Lin Aiping, who is a tourguide from Fuzhou sunny day travel agency. The drive next to me is g ,who has more than ten year’s experience in driving, so he will makes our trip a safe and pleasant one. His bus number is 閩 you needs any help please don’t hesitate to let us know. We will try our best to serve you in the next few days. We really appreciate your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on. Fellow friends,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is located at the centre of Fuzhou ,and the fuzhou is located at the centre of Fujian first,let me introduce Fujian province to you. Fujian lying in the southeastern coast of China and bordering Zhejiang , Jiangxi and Guangdong Province, As one of the earliest cities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China, Fujian geographical conditon is ause of the long history,beautiful scenery ,splendid culture 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aiwan and overseas Chinese,Fujian become a very special tourist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that we will tour next is one of the top ten unique tourism brand of Fujian.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area is about 40 hectare,three lanes are Yijin Lane, Wenru Lane and Guanglu Lane. the Seven Alleys are Yangqiao Alley, Langguan Alley, Anmin Alley, Huangxiang Alley, Taxiang Alley, Gongxiang Alley and Jibi 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is the well preserved architectural complex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It has more than 200 ancient house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As a famous ancient block,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is an important symbol to show the long history of Fuzhou city. It enjoys a reputation of "the Museum of the building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Look back the history ,you will find that many famous peopeo who contribute much to our coutry all lived here days, some of the local people are still living y I will take you to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linjuemin and bingxin.

Fellow friends,this residence is an example of Qing dynasty architecture. Sitting west and facing east, it occupies a total area of 694㎡. It was the ancestral home of Lin Juemin,Linjuemin ,born in Fuzhou, was one of the seventy-two martyrs of Huang Huagang during Guangzhou uprising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 when he decided to revolution for his country,his wife not bojected but supported at the wall,this is his letter writted to his wife when he was in danger . This letter expressed his deep love to his wife which was so touching that it was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fter his death, the house was sold to Xie Luan’en, Bingxin’s grandfather. Do you know who is bingxin?Bingxin was born in Changle. Her original name was Xie Wanying and her pen name is Bingxin. She was a renowned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 writer, translator and author of children’s has ever lived here when she was a child,which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once said that her old home is in the south back street of fuzhou,where was always be in 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is a a cradle of brilliant the residence for example,there is not only linjuemin and bingxin’ancestral home,but also the ancestral home of linhuiyin,who was known as the talented woman of one generation.

ok,today’s visit of the ancestral home of Lin Juemin has finished. Thank so much to your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At last I hope that your visit will be a memorable experience. Thank you!

2022年福建洛陽橋的導遊詞 篇9

鼓浪嶼是廈門西南禺的一座小島,面積1.77平方千米,以700米寬的海峽與市區相隔。島上四季如春,島上樹木叢生,丘陵起伏,有海上花園的美稱,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因為島上有一中空巨石,海浪拍擊聲如鼓鳴而得名。島上最高處叫日光巖,附近有民族英雄鄭成功當年訓練水師的水操台遺址。海邊有菽莊花園,花園旁邊的金色沙灘,為天然海濱浴場。島上無車輛,清雅脱俗。尤為遊人所讚賞的是,此地的居民文化素質非常的高,鋼琴擁有量為全國第一。月下風中,琴聲悠揚,漫步其間,韻味無窮,給人以極其優美的藝術享受。

日光巖俗稱“晃者”,位於島的中央,是鼓浪嶼的最高峯(海拔92.7米)。從山腳沿石梯登臨而上,沿途有日光巖寺、蓮花庵。古避暑洞。鄭成功水操台遺址以及歷代名人的多處題刻。巖頂築有圓台,站立其間,憑欄遠眺,廈鼓風光盡收眼底。裕莊花園坐落於鼓浪嶼的南端,分“補山”園和“藏海”園兩部分,以園飾海,以海拓園,整座花園設計精巧,園內主要建築“四十四橋”就建在海上,橋上有觀釣台。渡月亭和“海闊天空”。“枕流”等事台疊石。

浩月園位於鼓浪嶼的東南隅,全園佔地面積約為2萬平方米,為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而建。園內景點包括鄭成功青銅羣雕。鄭成功巨型石雕像。鄭成功微雕展覽館。鄭成功碑廊。皇帝殿。激光舞台。孔雀園。皓月休閒度假俱樂部等。其中鄭成功青銅羣雕是以青銅鑄成的半圓半浮大型羣雕,為目前國內歷史人物青銅羣雕中罕見的一組;鄭成功巨型石雕像,高15.7米,重1400噸,用625塊花崗巖組成,整座雕像拔地凌空,氣宇軒昂,己成為廈門的重要標誌和象徵物。

2022年福建洛陽橋的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大家好!

我代表_旅行社歡迎大家觀臨本地,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_,你們可以叫我X導,在我身邊的是王師傅,他的駕齡豐富,請大家放心乘坐,今天就由我和王師傅為大家服務,各位有什麼建議和要求都可以提出來,我們將盡力為大家服務。[大家在以後的遊覽中有什麼困難都可以來找我,全心全意為您服務是我社宗旨]在此我希望各位能夠在本次遊覽中玩得開心,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最後請大家記住我們的車牌號。

首先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古田的地理位置和古田會議會址的基本情況。

古田鎮位於上杭縣的西北部,與新羅、連城兩縣交界,地形奇特,山清水秀,軍事有利防守,當年龍巖同往古田,只有一條崎嶇的山路,上下個二十里,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接下來,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古田會議會址的情況。古田會議會址初建於1848年,紅軍第一次挺進閩西,根據《少年先鋒隊隊歌》又將和聲國小改為曙光國小,而聞名中外的古田會議就是在這裏召開的。

各位,我們的目的地到了,請大家帶好隨身貴重物品跟我下車,我們的遊覽時間為2小時,現在是9點,11點我們將在這裏集中乘車參觀下一個景點,請大家記住我們的車牌號,車是一輛藍百相間的旅遊中巴。

各位,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我們將要參觀遊覽的地方,你們看,在一片開闊的田野上,座落着一幢,莊嚴肅穆的祠堂,後山坡上,森林茂密,古樹參天。“古田會議永放光芒”八個紅色大字在綠蔭的襯托下,閃閃發光,那就是著名的古田會議會址。

在古田會議廣場,左側就是當年紅軍的閲兵場,場上設有司令台,1930年元旦,在此召開了別開生面的軍民聯歡會,演出結束後,朱德軍長還給了每位演員兩個銅板的壓歲錢,在往右看,那有一口飲水井和荷花池。古田會址大門橫匾上書寫着“北郭風清”四個大字,大門兩側,刻着一幅對聯:“學術放西歐開笛子新智識,文章宗北郭振先生舊家風。”字裏行間透視出祠堂主人,學習,開放,振興的意識,體現了古田人民既學習西洋文明又不放棄傳統文化的辦學思想。

進入紅漆木門,就是當年古田會議會場舊址,你們看4跟圓柱上張貼着字紙標語“中國共產黨萬歲”,“反對機會主義”,“反對盲動主義”,“反對逃跑主義”。大廳6列學生桌椅陳舊而整潔,左邊主席台上擺着兩張四方桌和一排長凳,牆上架着一塊黑板。黑板上方中央掛着石印的馬克思和列寧像,再上方掛着紅色會標“中國共產黨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會場下廳的三合地板有好幾處斑斑黑跡,這是當年古田會議召開期間,天氣寒冷,紅軍代表們衣裳單薄,代表們烤火取暖留下的痕跡.從這裏可以看到革命前輩沒當年創業的艱苦,我們再看左右兩邊的廂房,右側的第一間是臨時辦公室,房間陳設極為簡陋,只有一桌兩凳。

下面,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古田會議召開的情況和主要功績:

1920_年12月28日至29日,這是值得永遠紀念的日子。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次第九次代表大會在曙光國小召開。120多位紅軍黨代表,士兵代表以及地方幹部代表和婦女代表參加了會議。會上同志作了報告,並多次講話,朱德同志作了軍事報告,陳毅同志傳遞草的《古田會議決議》。

那麼古田會議的主要功績在於總結了中國紅軍建立兩年多的豐富經驗,糾正了部隊中存在的各種錯誤思想,從而奠定了我軍政治工作的基礎,使我軍同一切舊式軍隊劃清界限而開始成為一支新型的真正的人民軍隊,它是我建黨建軍偉大的歷史進程的一個里程碑。可以説古田會議鑄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魂。了中央來信,並作了反對槍斃逃兵的講話。代表們經過熱烈的討論一致通過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

那麼古田會議的主要功績就在於總結了中國紅軍建立兩年多的豐富經驗,糾正了部隊中存在的各種錯誤思想。從而奠定了我軍的政治工作的基礎,使我軍同一切舊式軍隊劃清界限而開始成為一支新型的真正的人民軍隊,它是我建黨建軍的一個里程碑。可以説古田會議鑄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魂。

在即將結束這次參觀遊覽的時候我們熱忱的歡迎遊客們再次踏上這塊紅色的土地,再來沐浴古田會議決議所放射出的燦爛光芒,再來領略革命根據地的人民的濃濃深情!

2022年福建洛陽橋的導遊詞 篇11

泉州洛陽橋位於福建泉州東北洛陽江上,宋皇祐五年(1053年)興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是古代漢族橋樑建築的傑作。泉州洛陽橋是舉世聞名的樑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834米,寬7米,有橋墩46座,全部用巨大石塊砌成。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樑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

洛陽橋,又稱萬安橋,在市區東北郊洛陽江入海處,該橋是舉世聞名的樑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建橋處海潮洶湧,江寬流急,建橋工程非常艱鉅。為此,採用了一種新型建橋方法,即在江底隨橋的中線鋪滿大石頭,築起一條二十多米寬,里長的水下長堤。然後在石堤上用條石橫直壘砌橋墩,成為現代橋樑工程中“筏形基礎”的先驅。這種技術,直到十九世紀,歐洲人才開始採用。

為了使橋墩更為牢固,巧妙地利用繁殖“礪房”的方法,來聯結膠固石塊。這種用生物加固橋樑方法,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當時,大橋建成後,橋上還裝飾有許多精美的石獅子、石塔、石亭,橋兩端立有石刻人像守護。

洛陽橋的修建成功,轟動了泉州遠近,引起當地造橋熱潮,先後造了十大石橋,其中建在晉江上的安平橋,規模更是宏偉。

洛陽橋是當時泉州郡守宋代大書法家蔡襄倡導興建的,他撰寫的《萬安橋記》碑刻,是書法珍品,為歷代書法家珍視,現保存在橋頭蔡忠惠公祠內。

“萬曆三十五年秋地震,橋圮,大石橋折入於海,橋北故址塌南四尺奇。餘乃採石從海底結趾二十三,葺舊三十五,整補扶欄五百,增兩翼鎮風塔各一,折樑重易,關摟亭榭一新。”

中國第一座海灣大石橋洛陽橋(原名萬安橋),素有“海內第一橋”之譽,是古代著名跨海樑式石構橋,在中國橋樑史上與趙州橋齊名,有“南洛陽,北趙州”之稱,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稱之為“中國古代橋樑的狀元”。世界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也對它做了很高的評價。千百年來,一提起洛陽橋備受讚頌的是北宋一代名臣蔡襄,其實建造洛陽橋的實際主持人卻是盧錫。

2022年福建洛陽橋的導遊詞 篇12

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參觀九日山。

九日山在泉州市區西郊南安境內豐州鎮西面,距泉州市區約七公里,為我國著名海外交通史蹟,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日山,一説因晉代南遷者,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遠望,故稱之;另説曾有一道人,從德化戴雲山走九日至此,故名。

該山歷史悠久,自唐以來,文人墨客曾先後登臨或隱居於此。

山勢疊疊奔騰,高在百米左右,巖石懸崖,巖?崢嶸,綠樹掩映搖翠,山前晉江流水蜿蜒盪漾,真是“溪流灣漾,峯巒映發,奧街明秀,隱為一區“,風景優美,文物薈萃,成為泉州著名的遊覽區之一。

山有東西北三峯,其形如鉗。

西峯因唐代名詩人秦系在此隱居,放稱高士峯,或稱西台。

頂峯有五代石佛造像,稱石佛山。

石佛為五代陳洪進所倡刻,高4.5米,寬1.5米,袒胸盤坐於蓮座上,衣紋流暢對稱,為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外築石亭,以保護石像,全系石構,硬山式屋頂,面闊進深,均具一間,呈方形。

東峯因唐代宰相姜公輔貶謫隸泉,寄跡山中,卒後葬此,故名姜相峯,或稱東台,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稱麒麟山。

北峯連接東西兩峯,叫北台,三峯環抱成一塢,曰白雲塢。

塢中白雲出岫,碧譚幽間,出峽南注,為菩薩泉勝蹟。

山麓原有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20__年)乃泉州最早佛教寺院。

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羅陀在此翻譯金剛經,學習漢語,山上還留有翻經石古蹟。

山中古蹟遍佈,目前僅留八十餘處,多數集中於西峯東坡和東峯南麓,最珍貴的為宋元祈風石刻,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餘處。

因宋元時間,泉州海外交通相當發達,亞非人民每年往來於泉州很多。

當時來泉州經營海外貿易的番舶,要靠風駕船。

來泉的番舶要在春夏東南風而來,秋間則順西北風而去。

由於當時泉州政府和人民重視外賓的友好關係,每年番舶揚帆之際,泉州郡守和市舶(海關)有關官員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昭惠廟,在通遠王祠為番舶祈風,並刻石留記。

來代石刻有十方記載有關海交職事和海交交渲活動情況,“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實騰,遵令典祈風於昭惠廟……”,“大守貳卿顏頤仲,禱回舶南風,遵齊曲也,提舶寺丞劉克遜俱禱焉……”,“舶司歲兩祈風於通遠王廟……”,“以遣舶祈風於延福寺,通遠善劉廣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

《泉州府志》記載“神永春樂山山隱士也,居台峯,後仙去,著靈響,人飼之,呼嗡爹。

唐鹹通中,山僧欲建寺,求材樂山,遇一翁白鬚指其處,得杞、楠、夢許護送,一夕材乘漲下,眾神之。

作靈樂祠,名殿神色,宋封神通遠王,賜額照事。

嘉?中,泉州大旱,宋蔡忠惠求雨輒應,奏加封善利王,尋加號廣福,顯濟。

北宋泉州已設市舶司,祈風是他的職責之一。

九日山這些祈風石刻和祭祥神明之記載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績,為宋時我國人民和亞非人民之間的和平友好的歷史見證,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2022年福建洛陽橋的導遊詞 篇13

各位遊客,大家好!

我代表旅行社歡迎大家觀臨本地,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陳,你們可以叫我小陳,在我身邊的是王師傅,他的駕齡豐富,請大家放心乘坐,今天就由我和王師傅為大家服務,各位有什麼建議和要求都可以提出來,我們將盡力為大家服務。大家在以後的遊覽中有什麼困難都可以來找我,全心全意為您服務是我社宗旨在此我希望各位能夠在本次遊覽中玩得開心,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在1989年12月22日剛任職不久的就前來瞻仰了會址,並親筆寫下“繼承和發揚古田會議精神,加強黨和軍隊的建設”的題詞。20xx年9月再次為會址題詞“古田會議是我黨建設歷上的里程碑”

我們來看會議左側的這塊大草坪是當年的紅四軍的閲兵場,在我手指的方向還有一個閲兵台,在古田會議結束後,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紅黃思君領導在舉行了盛大的閲兵式和元旦迎新晚會。

古田會議會址原來是廖氏宗祠,又叫做萬源祠,建於清朝的道光時候,在民國改為了和聲國小,好了我們來看下這副對聯“學術防西歐開弟子新智識,文章宗北郭振先生舊家風”這副對聯體現了古田人民在學習西方知識的時候也在學習我們傳統的文化。1920xx年5月,紅四軍第二次在閩西的時候,把和聲國小就改為了曙光國小。

各位遊客,請大家隨我到會址裏面來參觀。我們踏過了青石大門就進入了前院來,瞧我手的方向,至今還保留着紅軍宣傳員刷寫的標語“保護學校” 1920xx年12月28日到29日,中國

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這裏勝利召開,毛澤東在會上做了政治報告,朱德做了軍事報告,會議總結了南昌起義以來兩年多的時間裏紅軍建設的豐富的經驗,批判了紅軍黨內存在的單純軍事觀點,非組織觀點,極端民主化等各種非無產階級的思想,強調了馬列主義和黨的正確路線教育全黨全軍的重要性,重申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等原則。

進入紅色木門,就是會議的場所了會議保持了當年的陳設,6張學生座椅陳舊而整潔,會場的四根柱子上都標貼標語“中國共產黨萬歲”“反對機會主義”“反對盲動主義”“反對逃跑主義”。主席台上有兩張合在一起的長四方桌,背靠牆上有個小黑板,上面是馬克思和列寧像,在上面佈置的是紅色會標“中國共產黨紅軍第九次代表大會”靠外牆還掛着一個歐式壁鐘。

大家看看會場的周圍,誰能回答上來看看? 這一片片的痕跡的什麼造成的?這是因為當年召開會議的時候是冬天,比較冷,代表們就是一遍烤火一遍開會的,這些痕跡就是當年烤火留下的。

大家隨我向右邊走,這間就是毛澤東當時的臨時辦公室。

會議的右側有一個水井還有一口池塘,毛主席最喜歡在這裏散步思考問題,會議背後的那座山,人們親切的稱為主席山。

在當我們裏毛主席的那個年代久遠的時候,我們不能忘了,在毛主席的帶領下的紅軍為我們打下的江山,好了今天的講解結束了。

2022年福建洛陽橋的導遊詞 篇14

現在我們開始登山了,請大家謹記觀景不走路,走路不觀景,同時要注意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哦!看,前方這株迎客鬆正向我們微微點頭,歡迎大家的到來。

這顆迎客鬆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過去的冠豸山上滿山遍野古木參天,半山腰有“松風亭”,山頂有“聽鬆亭”,還有“印鬆麓”等景觀和石刻,也留下了廈門書法名家羅丹先生在抗戰期間寫的名句崖刻:“一天秋色千峯雨,萬壑松濤十里關”的崖刻。品鬆韻,沐松風,樹正氣,贊風格,這是遊冠豸山的一大樂趣,上世紀六十年代,廣東省委書記陶鑄寫有一篇《松樹的風格》,它筆下的松樹給人以傲霜凌雪,百折不撓,無私無畏的凜然正氣,這正與“冠豸”公正廉明剛正不阿的寓意相吻合。是不是感覺迎客鬆為我們帶來一片蔭涼,那就讓我們帶着一身脱俗超凡的感覺,繼續登山吧。

2022年福建洛陽橋的導遊詞 篇15

遠道而來的各位朋友,旅途辛苦了,歡迎來到泉州開元寺。人們常説:不遊開元寺不算到泉州。如果説,泉州是“世界宗教博物館”,那麼,開元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如果説泉州素稱“泉南佛國”,那麼開元寺便是最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剎。而開元寺內的東西塔則是泉州古城的標誌。

在我們生活的年代,高樓大廈的建設者運用現代化機械從事“高空作業”,古代呢?沒有起重機,沒有大吊車,更談不上“直升飛機”和“電腦設計工程”,然而華夏祖先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無數令世人驚歎的古建築。大家看,聳立在草坪上的兩塔就是其中之一。我國古塔專家羅哲文教授曾望塔興歎:“鬼斧神工”!

據《寺志》記載:東西塔建於南宋,前後歷時20_年。令人歎為觀止的是古代泉州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兩座塔重約19510噸,上上下下,裏裏外外,全部用花崗巖依照木頭入榫的結構建造而成,這在中國古塔建築史上相當罕見,充分體現了我國宋代高超的建築水平。

我們眼前的是東塔“鎮國塔”,建於南宋,塔高48.24米,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大的石塔,被譽為“石塔之王”。近年入選中國“四大名塔”郵票發行。而西塔“仁壽塔”高度與東塔相差四米多,為44.06米,先東塔十年而建(公元1228—1237年)。兩塔相距200米左右,配對成雙,俗稱“東西塔”。

各位團友,您可以抬頭數一數這東塔共有幾層?是的,它並非我們平時所説的“七級浮屠”,而是五層八角樓閣式建築,就佛教含義而論,五層古塔象徵中國南方較為盛行的大乘教“五乘説”。同時,各位還可看到石塔每層都有人物浮雕像,合計一塔共有80尊,兩塔則有160尊石雕人物像,這些人物大都是中外歷史上對佛教頗有建樹的名家。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西塔的兩尊人物浮雕,一是長鬍須的蓮花觀音,二是手持大刀保護唐三藏去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有人確認這位誕生於南宋的孫行者是成書於明代的《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始模特”。説來有趣,90年代,六小齡童到泉州開元寺時,

曾被邀請登上西塔與南宋的石刻“孫行者”合影留念,本地傳為佳話。

各位還可看到,在東塔下面須彌束腰部位有四十方連環畫式的石刻浮雕畫,其中有一圖“經來白馬”尢為珍貴,它講述的是佛教如何傳入中國的故事。其它幾十幅浮雕畫取材的大部分是兩千五百多年前,印度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出家—悟道—成佛等經典故事,而上述故事中人物穿的卻都是中國宋代服飾,真可謂是“入境隨俗”。

拔地而起的東西塔創建至今七百多年,經受了風雨雷電的洗禮。特別是公元1620_年(明萬曆年間),它們與泉州另一標誌景觀——宋代洛陽橋一同經受了八級大地震的嚴峻考驗,東塔剎頂上八條鐵鏈震斷了七條,塔身安然無恙,洛陽橋同樣紋絲不動。迄今為止,雙塔塔基沒有下沉,塔身沒有傾斜,雙塔屹立如山、巍巍壯觀。所以,在泉州流傳這麼一句話來形容做人要有骨氣的名言,“我站起來就是東西塔,躺下去就是洛陽橋。”

可以説,東西塔是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標誌,也是泉州古建築的“制高點”。“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惜出於文物保護的目的,我們今天無法登塔。他日若有機緣,各位登塔遠眺,泉州風光盡收眼底,意趣無窮。

東西塔講解到此結束,給大家10分鐘時間,與這巍巍東塔合影留念。謝謝!

2022年福建洛陽橋的導遊詞 篇16

伊斯蘭教聖墓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東門外的聖慕村靈山山麓。

伊斯蘭教聖墓又稱“三賢、四賢墓”,座落於東湖之畔靈山的半山腰上。根據《閩書》的記載,唐朝武德年間(618~620_年),穆罕默德派遣門徒大賢四人來華傳教,一賢在廣州傳教,二賢傳教揚州,三賢、四賢傳教泉州,並卒葬靈山。兩墓並列,塔式墓蓋是花崗石雕刻而成的,佔地2平方米。墓蓋的底座環刻蓮花瓣圖案裝飾,上層為截面呈圓栱狀的墓頂石,刻工簡樸無華。墓室之西、北、東三面依山修築馬蹄形的迴廊環抱墓室,以阻擋山洪流沙的浸漫,迴廊內保存有歷代的石碑,正中的是陰刻阿拉伯文的輝綠巖石雕琢的石碑,是迄今在聖墓發現的最古老的碑刻,記載了伊斯蘭曆720_年時,一批居住在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修復聖墓的史實。

迴廊的西側,有鄭和行香碑,上書:“欽差總兵太監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幹,永樂十五年十六日於此行香,望靈聖庇祐。”這是鄭和在公元1420_年第五次航行聖地麥加之前,專程至靈山拜謁二位先賢,地方官蒲日和為之刻碑紀念。迴廊下還有五方漢文碑刻,是康熙至同治年間五度重修聖墓的碑刻題記。

墓園的周圍古冢累累,安葬着數以百計的元代以前來到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墓園的兩側是明、清以來泉州穆斯林的公墓,每逢開齋節和宰牲節,都有穆斯林前來拜謁祭掃。靈山聖墓的附近山青水秀,風光幽雅。聖墓的右前方有一塊天然巨石,風吹能動,手推就能搖動,俗稱“風動石”。石上有明代時刻的“碧玉毬”三字。“玉球風動”是泉州的勝景之一。

聖墓鄰近唐代的人工湖——東湖,夏日湖面滿開荷花,香溢四野。東湖至靈山腳下約70多萬平方米的範圍,已被劃為伊斯蘭文化的規劃區。

2022年福建洛陽橋的導遊詞 篇17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它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早在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就被譽為“東方的第一大港”,海外交通非常繁榮,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宗教遺蹟和偉大的方建築,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伊斯蘭教聖墓。伊斯蘭教聖墓位於泉州東郊靈山南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裏山青水秀,綠草有茵,是穆斯林嚮往的勝蹟。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目前它的教徒人數僅次於基督教徒。該教創立於公元七世紀初,創始人穆罕默德。七世紀20_年代,阿拉伯半島原為多神教信仰地區,後來因受到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影響,逐漸向一神教過渡。後來漢志地區有人根據社會需要,反對崇拜偶像,因此就創造一種不太拘泥於教條與儀式的一神教,即“哈尼夫教”。該教尊古萊氏人的部落主神“安拉”為唯一的神,相信“天命”、“復活”、“懲罰”、“報應”等。它的產生為伊斯蘭教打下了思想基礎。但是,哈尼夫教不具備統一阿拉伯民族的條件。因為當時不重視教義理論建設,又缺少一位能接受“安拉”啟示的先知,所以,穆罕默德目睹多神教的落後和阿拉伯半島的分裂,於是進入希拉山洞沉思。

據傳他在洞中聽到天使加波列大向他傳達真主的聲音,並確信真主選他為“先知”。真主向他啟示,他將成為真主的使者。於是,穆罕默德向人們轉達真主“安拉”的恩典。力量和威嚴。因為穆罕默德宗教宣揚“一切順從安拉“,故稱“伊斯蘭”。伊斯蘭教的教徒就是順從安拉的人,故稱“穆斯林”。但是穆罕默德受到古萊氏多神教徒和奴隸主貴族的殘酷迫害,於公元620_年,便率領麥加的穆斯林轉移麥地那,這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歷史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年也因此被定為伊斯蘭教歷的元年。穆罕默德在“凡穆民皆兄弟“的“大一統”口號下,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建立了封建神權的國家。並且迅速地發展傳教到周邊地區,因此便成為世界性宗教。

各位來賓,關於為什麼叫伊斯蘭教聖墓?可能大家還不一定清楚,我這裏可以簡單解釋一下,就是埋葬伊斯蘭教穆斯林賢人的墓葬。關於這個明末史學家何喬遠在《閩書,方域志》據傳説載,唐高祖武德年間(公元618~620_年)。穆罕默德曾派四大門徒來中國朝貢,後留中國傳教。這就是伊斯蘭教傳人中國的最早傳説,而傳到泉州更是傳説紛紛。相傳唐朝武德年間,泉州灣有一次鱷魚患難成災,漁民不能出海打魚,船運貨物無人裝卸,從南洋、阿拉伯等國來的船舶不敢入港,一時泉州灣的海外通商貿易突然受到了破壞,茶葉、瓷器、絲綢、鐵器等貨物堆積如山,不能順利出口外銷。外來的珍珠、琥珀、象牙、珊瑚、瑪瑙和香料等進口貨物也無法起卸,沸騰的泉州港頓時冷落窒息。就在這沒有驅鱷良策之時,忽有吏部官員奏書:“西方大食國聖人穆罕默德,回教的創始人,有四大門徒在中國傳教,聽説四人法力高強,烈日難灼體膚,雨水不濕衣裳,入火不死,入水不滅,定有驅鱷之神通。

“於是唐高祖李淵降旨宣召四人,四人皆頭纏白巾,身披法衣,手捧經典(伊斯蘭教的經典為古蘭經),席坐頂禮。大唐皇帝問治鱷安民之方,其中一人啟奉:“真主降示經典,吾等奉天傳教,如善惡惡,驅鱷何難。”便朝西膜拜,口誦經文,舉手一招,御苑右樹忽移庭前,復一揮手,樹還原處。眾皆駭異。四人合掌大笑,為首的一人稱:“盤根古樹尚能招之即來,揮之而去,何況遊動的水族鱷魚”皇帝大悦,即封四人為“賢人”。為保障海外通商港口的繁榮、商旅的安全,遂派一賢到廣州,二賢到揚州、三賢沙仕謁,四賢我高仕到泉州來驅鱷,三賢、四賢到了泉州果真率領眾回教徒朝西跪拜,仰天呼號,誦讀古蘭經文,其中一人撥劍遙指鱷羣立鱷魚蠢動淺灘,另一人雙臂高擎,即有一羣神鷹鼓翼而來,盤旋空際,爪抓巨石,向鱷魚投擲,霎時石如雨下,擊中鱷魚,不死則傷,只好逃離泉州灣。泉州灣又恢復正常的海運。

當時泉州人感念神威法力,託庇安寧,信奉回教者甚多,又因海外交通發達,所以很多阿拉伯商人便定居泉州,並且與當地人通婚。就現在泉州一帶的回民還有四萬多人,他們有的還保留着回教的習慣,有的已經漢化,於是三賢、四賢就結廬在靈山並在此傳教。他們死了以後也就葬在這裏,因為夜裏常有靈異之光發出,所以人們就稱之為“靈山聖墓”。當時還沒有清真寺,所以很多人都到這裏來禮拜。後來隨着穆斯林教徒的不斷增多,到了宋朝才由阿拉伯人出資建造了通淮銜清淨寺,它是我國唯一保留至今的宋代伊斯蘭教寺。

墓地正中有亭,亭中有兩座花崗石雕的長方形墓蓋石,墓蓋底座環刻蓮花瓣圖案,簡樸無華,襯托二位賢者的高潔品德。墓後是一個半月形迴廊環抱墓室,據説這樣象徵伊斯蘭象初月一樣純潔。這幾根造型特異的廊柱,上下兩端偏細,據主建築學家考證,為唐代柱式叫“梭柱”。這一考證為聖墓的歷史年代提供了實物佐證。迴廊正中這方青草石雕琢的阿拉伯文石碑刻,記載了元代至治三年(公元1320_年)有一批阿拉伯穆斯林遠渡重洋來到泉州,為聖賢修墓的過程,他們的這舉動表達了對真主的尊從。還有明代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一行香碑。公元1420_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航行聖地麥加之前,專程到泉州來拜謁。這是泉州地方官蒲日和為他所立的行香碑,以作紀念。

這個風動石就是當年傳説中神鷹擲落的大石頭,這塊石頭風吹則晃,手推則動,俗稱為“風動石”。也是福建省三個風動石之一。回教徒們把它看作是真主安拉賜予平安的遺物。明朝嘉靖年間,泉州知府周道光在上面刻上“碧玉球”三字,後人又勒上“天然機妙”四個字,因此便構成了泉州一景“玉球風動”。

千百年來,這座伊斯蘭教聖墓一直受到歷代泉州人民和穆斯林的保護,它是我國極為珍貴的伊斯蘭曆史文物。它猶如不朽的花朵,永遠開放在穆斯林的心中!

2022年福建洛陽橋的導遊詞 篇18

鼓浪嶼是廈門西南禺的一座小島,面積1.77平方千米,以700米寬的海峽與市區相隔。島上四季如春,島上樹木叢生,丘陵起伏,有海上花園的美稱,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因為島上有一中空巨石,海浪拍擊聲如鼓鳴而得名。島上最高處叫日光巖,附近有民族英雄鄭成功當年訓練水師的水操台遺址。海邊有菽莊花園,花園旁邊的金色沙灘,為天然海濱浴場。島上無車輛,清雅脱俗。尤為遊人所讚賞的是,此地的居民文化素質非常的高,鋼琴擁有量為全國第一。月下風中,琴聲悠揚,漫步其間,韻味無窮,給人以極其優美的藝術享受。

日光巖俗稱“晃者”,位於島的中央,是鼓浪嶼的最高峯(海拔92.7米)。從山腳沿石梯登臨而上,沿途有日光巖寺、蓮花庵。古避暑洞。鄭成功水操台遺址以及歷代名人的多處題刻。巖頂築有圓台,站立其間,憑欄遠眺,廈鼓風光盡收眼底。裕莊花園坐落於鼓浪嶼的南端,分“補山”園和“藏海”園兩部分,以園飾海,以海拓園,整座花園設計精巧,園內主要建築“四十四橋”就建在海上,橋上有觀釣台。渡月亭和“海闊天空”。“枕流”等事台疊石。

浩月園位於鼓浪嶼的東南隅,全園佔地面積約為2萬平方米,為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而建。園內景點包括鄭成功青銅羣雕。鄭成功巨型石雕像。鄭成功微雕展覽館。鄭成功碑廊。皇帝殿。激光舞台。孔雀園。皓月休閒度假俱樂部等。其中鄭成功青銅羣雕是以青銅鑄成的半圓半浮大型羣雕,為目前國內歷史人物青銅羣雕中罕見的一組;鄭成功巨型石雕像,高15.7米,重1400噸,用625塊花崗巖組成,整座雕像拔地凌空,氣宇軒昂,己成為廈門的重要標誌和象徵物。

2022年福建洛陽橋的導遊詞 篇19

清源山位於泉州北郊,故俗稱北山;又因峯巒之間常有云霞繚繞,亦稱齊雲山。面積62平方公里,主景區距泉州城市區3公里。清源山是閩中戴雲山餘脈,峯巒起伏,巖石遍佈盎然成趣,多處勝景天成,為572米,山脈綿延20公里,象形巖石,千奇著名自然景區,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譽,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佔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兼容幷蓄的文化名山。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台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

山門,老君巖的山門,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台,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着“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老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它刻於宋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説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千手巖,千手巖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巖處在清源山的左峯,寺宇紅牆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後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觀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態極佳。兩旁壁上的十八羅漢畫像,神態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巖寺中常年暮鼓晨鐘,香火不絕,寺前蒼松翠柏,峯石嶙峋,別有一番情趣。

彌陀巖,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幽谷梵音意境區內的主要景點之一。。過了千手巖,沿古道拾級布上,經振衣亭即到彌陀巖山門,門柱鐫有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撰寫的一對楹聯:每慶安瀾堪縱目,時觀膏畝可停驂,可見這裏是登高望遠,把酒臨風的好去處。彌陀巖的仿木石構石室,建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老派1364)。室內的元代石雕阿彌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鑿而成,高5.77米,寬2.5米,頭結螺髻,足踏蓮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莊大方,慈祥和善。

三世佛,三世佛並排結咖跌坐於仰覆蓮花座上,主像通高約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為土蕃式樣:佛發螺鬢,上置寶嚴。面相上寬下窄,雙耳垂肩,肩寬腰細,均着袒右肩袈,並以袈裟一角搭於左肩上。衣紋用凸雕線條表示,雖歷經滄桑而線條依然明顯。石像均有圓形頭光及身光。中尊為釋迦像,又稱現在佛。左尊稱為藥師佛,即過去佛。右尊叫彌陀佛,是未來佛。

舍利塔,1952年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彌陀巖西側興建“弘一大師之塔”,塔內安放着大師的舍利子。整座石塔與周圍空間、摩崖石刻、環境綠化渾然一體,更顯得莊嚴、肅穆,使前來瞻仰的人們倍生懷念之情。1991年3月公佈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丈坪,亦名遵巖、星台巖。位於清源洞東南。《閩書》載:宋高僧可遵所構,其地巨石偃亙,週數百武,故名。歷史上曾建有“枕雲亭”及3座石塔。明萬曆間,泉州太守姜志禮書“百丈坪”三個大字,十分壯觀。

清源天湖,其內大壩壩頂海拔368米,為雙曲石拱壩,壩高30米,壩頂長140米,寬2。8米,總庫容11。5萬立方米,最大水面12000平方米。清源天湖既是蓄水工程,更是景觀工程。大壩雄偉壯觀,水面波光粼粼,湖畔山峯林木倒映湖中,藍天白雲,湖光山色,交相輝映。

明代石室,矗立在天柱峯上的瑞像巖石室,創建於宋元祜二年(公元1087年),初為木構,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改為仿木石構建築。石室內的宋代石雕釋迦瑞像,以天然崖璧雕鑿而成,高4。62米,寬2米,作立狀。佛像莊嚴大方,端莊慈祥,雕工精湛。穿過石室左側的崖洞,豁然開闊,只見三塊巨石恰似三條大蟒蛇,伸頭出洞,故謂“三蟒出洞”。古時在山崖的平台處,建有“望州亭”,可俯瞰古城勝景。崖璧上顯眼的“忘歸”石刻二字,道出瞭如此美妙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使人流連忘返。

靈山聖墓,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聖蹟,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靈山景區內。唐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賢徒來華,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沙仕謁、四賢我高仕傳教泉州,卒葬靈山。葬後是山夜光顯發,人異其靈聖,故名曰聖墓,山曰靈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fujian/evell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