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福建導遊詞 >

福建洛陽橋導遊詞範文(精選18篇)

福建洛陽橋導遊詞範文(精選18篇)

福建洛陽橋導遊詞範文(精選18篇)

福建洛陽橋導遊詞範文 篇1

福建泉州洛陽橋(萬安橋)位於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樑式大石橋,現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建於(公元1053年-1059年),全橋系花崗巖石砌築,建成之初橋長834米,寬7米,有橋墩四十六座,全部用巨大石塊砌成。武士造像分立兩旁。建橋九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現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只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巖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立於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

因建橋處海潮洶湧,江寬流急,建橋工程非常艱鉅。為此,採用了一種新型建橋方法,即在江底隨橋的中線鋪滿大石頭,築起一條20多米寬的水下長堤。然後在石堤上用條石橫直壘砌橋墩,成為現代橋樑工程中“筏形基礎”的先驅。這種技術,直到十九世紀,歐洲人才開始採用。

福建洛陽橋導遊詞範文 篇2

福建泉州洛陽橋(萬安橋)位於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樑式大石橋,現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建於(公元1053年-1059年),全橋系花崗巖石砌築,建成之初橋長834米,寬7米,有橋墩四十六座,全部用巨大石塊砌成。武士造像分立兩旁。建橋九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現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只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巖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立於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

因建橋處海潮洶湧,江寬流急,建橋工程非常艱鉅。為此,採用了一種新型建橋方法,即在江底隨橋的中線鋪滿大石頭,築起一條20多米寬的水下長堤。然後在石堤上用條石橫直壘砌橋墩,成為現代橋樑工程中“筏形基礎”的先驅。這種技術,直到十九世紀,歐洲人才開始採用。

福建洛陽橋導遊詞範文 篇3

泉州洛陽橋位於福建泉州東北洛陽江上,宋皇祐五年(1053年)興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是古代漢族橋樑建築的傑作。泉州洛陽橋是舉世聞名的樑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834米,寬7米,有橋墩46座,全部用巨大石塊砌成。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樑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

洛陽橋,又稱萬安橋,在市區東北郊洛陽江入海處,該橋是舉世聞名的樑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建橋處海潮洶湧,江寬流急,建橋工程非常艱鉅。為此,採用了一種新型建橋方法,即在江底隨橋的中線鋪滿大石頭,築起一條二十多米寬,里長的水下長堤。然後在石堤上用條石橫直壘砌橋墩,成為現代橋樑工程中“筏形基礎”的先驅。這種技術,直到十九世紀,歐洲人才開始採用。

為了使橋墩更為牢固,巧妙地利用繁殖“礪房”的方法,來聯結膠固石塊。這種用生物加固橋樑方法,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當時,大橋建成後,橋上還裝飾有許多精美的石獅子、石塔、石亭,橋兩端立有石刻人像守護。

洛陽橋的修建成功,轟動了泉州遠近,引起當地造橋熱潮,先後造了十大石橋,其中建在晉江上的安平橋,規模更是宏偉。

洛陽橋是當時泉州郡守宋代大書法家蔡襄倡導興建的,他撰寫的《萬安橋記》碑刻,是書法珍品,為歷代書法家珍視,現保存在橋頭蔡忠惠公祠內。

“萬曆三十五年秋地震,橋圮,大石橋折入於海,橋北故址塌南四尺奇。餘乃採石從海底結趾二十三,葺舊三十五,整補扶欄五百,增兩翼鎮風塔各一,折樑重易,關摟亭榭一新。”

中國第一座海灣大石橋洛陽橋(原名萬安橋),素有“海內第一橋”之譽,是古代著名跨海樑式石構橋,在中國橋樑史上與趙州橋齊名,有“南洛陽,北趙州”之稱,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稱之為“中國古代橋樑的狀元”。世界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也對它做了很高的評價。千百年來,一提起洛陽橋備受讚頌的是北宋一代名臣蔡襄,其實建造洛陽橋的實際主持人卻是盧錫。

福建洛陽橋導遊詞範文 篇4

大家好!首先我歡迎各位來泉州參觀、考察。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蹟和古典建築。在泉州就並存着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築——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裏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盪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説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裏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洛陽江畔的洛陽橋頭。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洛陽橋。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曆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後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我們身後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後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後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於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卧在海灘上,想讓潮水捲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於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着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於領悟了海龍王的啟示,當月甘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於順利砌成。但是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後來又傳説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於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後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後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來賓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築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着橋樑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着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採用“浮運架樑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於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讚説:“洛陽橋是福建橋樑的狀元”。

接着我們繼續參觀蔡襄詞。它始建於宋代,歷代均有修葺,現存建築為清代修建,飼堂大廳中間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萬安橋記”碑刻,此碑世稱為“三絕”碑。文章精練,用一百五十三個字記載造橋的時間、年代、橋的長寬、花費的銀兩,參與的人物等,書法遒美,刻工精緻。此碑為洛陽橋增輝不少。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書。蔡襄字君漠,仙遊人,曾兩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國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一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除了著名的《萬安橋記》外,還有藏於河南安陽魏公飼的《晝錦堂記》;福州鼓山的《忘舊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還有大量的紙本書法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對前人優秀書法精華的吸收。有古書《評書》認為“追配前人者,獨蔡君漠書。”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由於他大量接受前人的優點,融會貫通,因此蔡襄的書法充滿了藝術魁力。

蔡襄的書法作品表現了一種當時文人的氣息,他效法過王羲之,顏真卿等,取法爭上,超然脱俗,神清氣淡,達到古雅優美的境界。這種境界往往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在欣賞的同時得到提升。蔡襄的書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不是重複,因此形成一種新的書法格局。學古人而泥古,繼承前人而創造,使蔡書有了新的美學價值,因此他的書法作品永留書法史冊。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裏,請各位來賓自由活動,留影紀念。

福建洛陽橋導遊詞範文 篇5

泉州洛陽橋位於福建泉州東北洛陽江上,宋皇祐五年(1053年)興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是古代漢族橋樑建築的傑作。泉州洛陽橋是舉世聞名的樑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834米,寬7米,有橋墩46座,全部用巨大石塊砌成。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樑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

洛陽橋,又稱萬安橋,在市區東北郊洛陽江入海處,該橋是舉世聞名的樑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建橋處海潮洶湧,江寬流急,建橋工程非常艱鉅。為此,採用了一種新型建橋方法,即在江底隨橋的中線鋪滿大石頭,築起一條二十多米寬,里長的水下長堤。然後在石堤上用條石橫直壘砌橋墩,成為現代橋樑工程中“筏形基礎”的先驅。這種技術,直到十九世紀,歐洲人才開始採用。

為了使橋墩更為牢固,巧妙地利用繁殖“礪房”的方法,來聯結膠固石塊。這種用生物加固橋樑方法,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當時,大橋建成後,橋上還裝飾有許多精美的石獅子、石塔、石亭,橋兩端立有石刻人像守護。

洛陽橋的修建成功,轟動了泉州遠近,引起當地造橋熱潮,先後造了十大石橋,其中建在晉江上的安平橋,規模更是宏偉。

洛陽橋是當時泉州郡守宋代大書法家蔡襄倡導興建的,他撰寫的《萬安橋記》碑刻,是書法珍品,為歷代書法家珍視,現保存在橋頭蔡忠惠公祠內。

“萬曆三十五年秋地震,橋圮,大石橋折入於海,橋北故址塌南四尺奇。餘乃採石從海底結趾二十三,葺舊三十五,整補扶欄五百,增兩翼鎮風塔各一,折樑重易,關摟亭榭一新。”

中國第一座海灣大石橋洛陽橋(原名萬安橋),素有“海內第一橋”之譽,是古代著名跨海樑式石構橋,在中國橋樑史上與趙州橋齊名,有“南洛陽,北趙州”之稱,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稱之為“中國古代橋樑的狀元”。世界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也對它做了很高的評價。千百年來,一提起洛陽橋備受讚頌的是北宋一代名臣蔡襄,其實建造洛陽橋的實際主持人卻是盧錫。

福建洛陽橋導遊詞範文 篇6

大家好!首先我歡迎各位來泉州參觀、考察。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蹟和古典建築。在泉州就並存着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築——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裏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盪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説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裏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洛陽江畔的洛陽橋頭。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洛陽橋。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曆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後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我們身後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後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後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於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卧在海灘上,想讓潮水捲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於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着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於領悟了海龍王的啟示,當月甘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於順利砌成。但是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後來又傳説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於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後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後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來賓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築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着橋樑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着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採用“浮運架樑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於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讚説:“洛陽橋是福建橋樑的狀元”。

接着我們繼續參觀蔡襄詞。它始建於宋代,歷代均有修葺,現存建築為清代修建,飼堂大廳中間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萬安橋記”碑刻,此碑世稱為“三絕”碑。文章精練,用一百五十三個字記載造橋的時間、年代、橋的長寬、花費的銀兩,參與的人物等,書法遒美,刻工精緻。此碑為洛陽橋增輝不少。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書。蔡襄字君漠,仙遊人,曾兩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國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一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除了著名的《萬安橋記》外,還有藏於河南安陽魏公飼的《晝錦堂記》;福州鼓山的《忘舊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還有大量的紙本書法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對前人優秀書法精華的吸收。有古書《評書》認為“追配前人者,獨蔡君漠書。”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由於他大量接受前人的優點,融會貫通,因此蔡襄的書法充滿了藝術魁力。

蔡襄的書法作品表現了一種當時文人的氣息,他效法過王羲之,顏真卿等,取法爭上,超然脱俗,神清氣淡,達到古雅優美的境界。這種境界往往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在欣賞的同時得到提升。蔡襄的書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不是重複,因此形成一種新的書法格局。學古人而泥古,繼承前人而創造,使蔡書有了新的美學價值,因此他的書法作品永留書法史冊。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裏,請各位來賓自由活動,留影紀念。

福建洛陽橋導遊詞範文 篇7

各位團友,早上好!歡迎來到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我們的司機師傅姓楊,他是一位很經驗的司機,他可以做到鑰匙一插馬達就響,車輪一動平安送到。今天我們將共同遊覽泉州開元寺,我們在這裏遊覽的時間為1個小時,請大家11:00上車,請大家隨我下車,關好車窗,代好您的貴重物品,請記住車號為閩D12345。

今天我們所到的泉州市是一座有20xx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在這裏,道教、伊斯蘭教、儒教、基督教、佛教和平共處,這也體現了泉州人兼容的氣度和寬闊的胸懷。今天我們參觀的開元寺是一座最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剎。而開元寺的東西塔則是泉州古城的標誌,我們泉州人常説:站着要像東西塔,躺着要像洛陽橋。可見東西塔在泉州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開元寺始建於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佔地面積7.8平方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寺廟之一。好,各位團友,已經來到了開元寺內,在這裏我想問問大家,遠看這兩座塔,大家猜它是用什麼做的,啊!剛剛有人説像是木頭做的,又有的説是像磚做的,也有的説是銅做的,那還是讓我們到近處瞧瞧去,啊!大家都跑去摸呀,應該知道答案了吧,對它是用石頭做的,但非常像木頭做的,這座塔是仿木結構,特別是用花崗巖石表現仿木斗拱結構,是最具權威性的成就。這對姐妹塔,也是我國現存最高大的宋代石塔,也是泉州古城的標誌,他可是一位歷經風雨的老者,兩塔最初皆為木塔,後毀於火災,後又用磚,最後改建成現在的五層石塔,東西塔歷經740多年風雨雷電以至8級大地震的摧撼,至今依然巍然,堪稱石塔之冠。東塔“鎮國塔”高48米多,西塔“仁壽塔”高45米多,當年,建塔的工匠們把東西塔,特別是東塔,每一層的八個面壁上,都嵌刻了如同真人一般大小的佛教人物浮雕。表面佛法的莊嚴。大家看東塔的的人物浮雕從他們的表情、髮型、服飾、兵器、手勢是如此形象,及細微處的衣服上的絛帶都有有數十種花樣,如果不是對生活的熟知,憑想象是設計不出來的。大家可以仔細地看塔身,我們可以看見菩薩、高僧、羅漢、神將、金剛等琳琅滿目的人物浮雕,而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不引起我們注意的在東西塔的須彌座轉角位置上的16尊侏儒,別小年這些貌不驚人的畸形人,但他們智力不亞於常人,而且又有體力,所以古代的達官司貴人常把他們當作苦力來役使。中國的古建築常在二根橫樑之間豎一短柱作為支撐,因又矮又粗,所以叫做“侏儒柱”。《營造法式》一書中,也把這個建築上的重要構件稱作侏儒柱。在佛教造像藝術中,常把扛負須彌座的力士塑造成侏儒的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中央邦的桑奇大佛塔,塔上有一幅《阿育王禮佛》浮雕,畫面上阿育王在宮廷侍女環繞之中,從跪伏的大象背上下來,準備去社拜釋迦牟尼卒堵坡坡,他把匍匐在地的侏儒當作踏階,於是侏儒託舉負重,也就成為佛教建築和造像藝術中常見的形象。泉州東西塔須彌座16尊侏儒,每尊只有30釐米高,採用的是深浮雕技法。這些侏儒大家看,個個都是矮矮墩墩、裸胸凸肚,他們各據一角,以身當柱,作出聳着肩,拱着背,頂託巨塔的姿勢;有的穿無袖短衫,有的褲子滑在肚臍下,有的單膝跪地,有的半蹲半起,有的兩手舉託,有的雙手撐膝,有的歪關側腦,有的憋氣運力,有的齜牙咧嘴,有的故扮鬼臉,有的滿面苦相,一個個拚力賣命,不堪其重,每塔都有一個侏儒把拇指和食指放在嘴裏作吹唿哨狀,好像是個領頭的,在指揮大家一起出力,這些沒有生命的石雕侏儒,引人同情又使人揪心。他們比塔上的人物浮雕和須彌座的佛傳圖浮雕更富有藝術的魁力和深刻的思想。泉州東西塔須彌座的侏儒,不失為當時社會的寫照,把侏儒的忍苦受罪的樣子真實的表達出來了。泉州東西塔創造了具有宋朝那一個時代的造型藝術也可從這對姐妹塔中看出南宋時代的科技水平,近年東塔入選中國“四大寶塔”郵票發行。從佈局來看,東西塔是開元寺建築羣的組成部分,從塔的自身來看,又是獨立的建築,也許可以説,開元寺就像是一壺好茶,需要慢慢品嚐,細細回味,自有無窮餘韻在心中。

好,各位團友,看完東西塔後,現在我們有15分鐘照相時間,15分鐘後,我們將繼續參觀開元寺,謝謝!

遠道而來的各位朋友,旅途辛苦了,歡迎來到泉州開元寺。人們常説:不遊開元寺不算到泉州。如果説,泉州是“世界宗教博物館”,那麼,開元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如果説泉州素稱“泉南佛國”,那麼開元寺便是最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剎。而開元寺內的東西塔則是泉州古城的標誌。

在我們生活的年代,高樓大廈的建設者運用現代化機械從事“高空作業”,古代呢?沒有起重機,沒有大吊車,更談不上“直升飛機”和“電腦設計工程”,然而華夏祖先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無數令世人驚歎的古建築。大家看,聳立在草坪上的兩塔就是其中之一。我國古塔專家羅哲文教授曾望塔興歎:“鬼斧神工”!

據《寺志》記載:東西塔建於南宋,前後歷時20xx年。令人歎為觀止的是古代泉州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兩座塔重約19510噸,上上下下,裏裏外外,全部用花崗巖依照木頭入榫的結構建造而成,這在中國古塔建築史上相當罕見,充分體現了我國宋代高超的建築水平。

我們眼前的是東塔“鎮國塔”,建於南宋,塔高48.24米,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大的石塔,被譽為“石塔之王”。近年入選中國“四大名塔”郵票發行。而西塔“仁壽塔”高度與東塔相差四米多,為44.06米,先東塔十年而建(公元1228—1237年)。兩塔相距200米左右,配對成雙,俗稱“東西塔”。

福建洛陽橋導遊詞範文 篇8

各位團友,大家好!我們現在來到西湖公園,它位於市區西北部,是福州迄今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園林,至今有1700多年的歷史。據史載,晉太康三年(282年),郡守嚴高築子城時鑿西湖,引西北諸山之水注此,以灌溉農田,因其地在晉代城垣之西,故稱西湖。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西湖與南湖相接。後其子延鈞稱帝,在湖濱闢地建水晶宮(在今水關閘附近),造亭、台、樓、榭,在王府與西湖之間又挖設一條複道,便於偕後宮遊西湖。西湖成了閩國王朝的御花園。此後漸成遊覽區。宋淳熙四年(1177年),福州知州兼福建撫使趙汝愚在湖上建澄瀾閣,並品題西湖八景:仙橋柳色、大夢鬆聲、古堞斜陽、水晶初月、荷亭唱晚、西禪曉鍾、湖心春雨、澄瀾曙鶯。民國三年(1920xx年)福建巡按使許世英闢西湖為公園,當時面積僅3.62公頃。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多次撥款修繕、擴建,特別是20xx年,清淤挖泥,建截污管道,重建、擴建舊景點,經修復後的西湖,真正是“山復整粧,湖復易容”,神采頓開。西湖現在總面積約45公頃,水面面積約30公頃。它通過柳堤橋、步雲橋、玉帶橋、飛虹橋,把西湖中的開化嶼、謝坪嶼與窯角嶼連成一個完整的遊覽景區。整治後的西湖景色愈見秀麗,遐邇聞名。修復及新增的景點有仙橋柳色、紫薇廳、開化寺、宛在堂、更衣亭、詩廊、水榭亭廊、鑑湖亭、湖天競渡、湖心春雨、金鱗小苑、古堞斜陽、芳沁園、荷亭、桂齋、浚湖紀念碑、盆景園等。

福建洛陽橋導遊詞範文 篇9

旅客朋友們,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司機李師傅,代表陽光旅行社歡迎龍巖古田旅遊觀光!。。。我是陽光旅行社的導遊員,我姓黃,大家可以叫我小黃,很高興認識大家,也很榮幸可以成為大家的導遊,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旅遊體驗。我身邊這位呢,就是我們這次旅途中最為辛苦的司機李師傅。李師傅已經有20xx年的駕車經驗,由他行車,大家儘管放心。

首先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古田的地理位置和古田會議會址的基本情況。

古田鎮位於上杭縣的西北部,與新羅、連城兩縣交界,地形奇特,山清水秀,軍事有利防守,當年龍巖同往古田,只有一條崎嶇的山路,上下個二十里,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大家請看,在這片開闊的田野上,坐落着一座莊嚴肅穆的祠堂,後山坡上,森林茂密,古樹參天。“古田會議永放光芒”8個紅色大字在綠蔭的襯托下,閃閃發光,那就是著名的古田會議會址。

古田會議會址是1961年國務院公佈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古田會議會址原是廖氏宗祠,又稱萬源祠,初建於1848年。戊戌變法後,萬源祠改為古田第一所國小————和聲國小。1920xx年5月,紅四軍第二次挺進閩西、進駐古田開展土地革命鬥爭時,根據《少年先鋒隊歌》歌詞大意“曙光在前頭”,把和聲國小改名為曙光國小。至今在會址的外牆上還保留着紅軍宣傳員刷寫的標語“保護學校”,大家過來看看,字寫得不錯吧!

大家抬頭看大門橫匾上寫的是“北郭風清”四個大字,大門兩側刻着一副對聯“學術放西歐開笛子新智識,文章宗北郭振先生舊家風”字裏行間透視出祠堂主人,學習、開放、振興的意識,體現了古田人民既學習西洋文明又不放棄傳統文化的辦學思想。

各位遊客,大家隨我一起跨進會址大門,院子很寬敞,用鵝卵石堆砌而成。在進入這一道紅色木門,顯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古田會議會場舊址。你們看會場上有6列學生桌椅陳舊而整潔,一半高一半低,因為當時的曙光國小是複式學校,高低年級同在一個班上上課。會場中心4根圓柱上張貼着紅軍標語“中國共產黨萬歲”“反對機會主義”“反對盲動主義”“反對冒險主義”。左邊主席台上擺着兩張四方桌和一排長凳,桌上擺了一個大壺和兩個小茶碗,靠牆架着一塊黑板,黑板上方中央排列着石印的馬克思和列寧像。再加上佈置的是長條的紅色會標“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主席台靠外牆上還掛着一隻歐式壁鐘。

或許大家想不到,古田會議期間,天降大雪,把古田裝點得“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參加古田會議的代表們衣着單薄,於是他們在會場中間燒起了幾堆篝火,一邊烤火取暖,一邊聆聽毛主席作報告。大家可以看到,這些三合土地板有好幾處斑斑黒跡,就是當年紅軍烤火留下的痕跡。

古田會議會址左側廂房第一間是毛澤東的臨時辦公室。大會期間,毛澤東就在這間只有一桌二凳是簡陋房間辦公,批閲修改會議文件。接見與會代表,為代表們釋疑解惑。

古田會議會址左側有一塊大草坪,這是紅四軍的閲兵場。閲兵場西南端設有閲兵台,古田會議結束後,紅四軍在這裏舉行了元旦迎新晚會。

會址右前側還有一口井和一個池塘,因池塘生長着中午開花的“午時蓮”,所以又叫蓮花池。毛澤東最喜歡在蓮花池邊散步、休息和思考問題,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還對這口池塘記憶猶新。

而會址背後的遠山,當地人親切的稱他為“主席山”,因其酷似毛澤東仰卧的頭像而得名,遠遠望去,那後梳的頭髮,寬廣的前額,高聳的鼻樑,飽滿的下頜,無不惟妙惟肖,像是偉人依舊在這裏靜靜地思考、求索。

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這片稻田就是20xx年心連心藝術團搭台演出的場地。“心連心”藝術團演出時也有過這麼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演出前一天,古田天氣晴朗,可藝術團進入古田的那天,彷彿是先輩們考驗演員,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但演員任冒雨在會址前演出。但是,當毛澤東的特型演員—————古月出場講話的時候,天空即停止了下雨。演出一結束,雨又下起來了。由於這場天氣變故,當地老百姓對古田會址的特殊感情得到進一步昇華。關於古田會址和毛澤東的種種“神話”,民間有多種傳説。老百姓以樸素、直觀的感覺認為主席當年來過的地方是吉祥之地。

各位遊客朋友們,美好的時光總是過得飛快,我們的旅程到這裏也差不多算是基本結束了。非常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配合,大家的熱情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希望我的服務能夠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如果有什麼做得不好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包涵,多多諒解,多提寶貴意見。最後祝大家一路順風,歸途愉快!

福建洛陽橋導遊詞範文 篇10

鰲園,坐落在集美東南隅,總面積達8990平方米。鰲園原為一座小島,形似海龜、故為“鰲園”。嘉庚先生花20xx年時間、耗資65萬元,親自設計、督建而成的。園中建築和雕刻,均體現他寓教於遊、寓教於樂的思想,包含中外古今、天文地理、科技文教、書法繪畫、動物植物、工農業生產等諸多方面,無所不有,無所不包,博大精深,是個博物大觀。鰲園由門廊、集美解放紀念碑和陳嘉庚先生的陵墓三個部分組成。門廊的設計精巧灑脱,兩廂牆上鏤刻着連環組雕。園中央矗立着“集美解放紀念碑”,正面是毛澤東主席的題詞,背面是陳嘉庚先生親自撰寫的碑文。整個紀念碑高28.6米,通體以花崗巖建成,基座兩層,台階下層八級,上層三級,象徵着八年抗戰及三年解放戰爭,四周繞以青石雕欄。

鰲園裏短牆、欄杆、亭柱等處,鐫刻着黨和國家領導人、各界名流題贈詩詞和對聯,盛讚陳嘉庚先生的精神品德。它又彙集閩南石刻精華,表現了我國高超的石雕藝術水平,故有閩南“石雕博物館”之美稱。

福建洛陽橋導遊詞範文 篇11

各位遊客,大家好!

我代表旅行社歡迎大家觀臨本地,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陳,你們可以叫我小陳,在我身邊的是王師傅,他的駕齡豐富,請大家放心乘坐,今天就由我和王師傅為大家服務,各位有什麼建議和要求都可以提出來,我們將盡力為大家服務。大家在以後的遊覽中有什麼困難都可以來找我,全心全意為您服務是我社宗旨在此我希望各位能夠在本次遊覽中玩得開心,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在1989年12月22日剛任職不久的就前來瞻仰了會址,並親筆寫下“繼承和發揚古田會議精神,加強黨和軍隊的建設”的題詞。20xx年9月再次為會址題詞“古田會議是我黨建設歷上的里程碑”

我們來看會議左側的這塊大草坪是當年的紅四軍的閲兵場,在我手指的方向還有一個閲兵台,在古田會議結束後,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紅黃思君領導在舉行了盛大的閲兵式和元旦迎新晚會。

古田會議會址原來是廖氏宗祠,又叫做萬源祠,建於清朝的道光時候,在民國改為了和聲國小,好了我們來看下這副對聯“學術防西歐開弟子新智識,文章宗北郭振先生舊家風”這副對聯體現了古田人民在學習西方知識的時候也在學習我們傳統的文化。1920xx年5月,紅四軍第二次在閩西的時候,把和聲國小就改為了曙光國小。

各位遊客,請大家隨我到會址裏面來參觀。我們踏過了青石大門就進入了前院來,瞧我手的方向,至今還保留着紅軍宣傳員刷寫的標語“保護學校” 1920xx年12月28日到29日,中國

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這裏勝利召開,毛澤東在會上做了政治報告,朱德做了軍事報告,會議總結了南昌起義以來兩年多的時間裏紅軍建設的豐富的經驗,批判了紅軍黨內存在的單純軍事觀點,非組織觀點,極端民主化等各種非無產階級的思想,強調了馬列主義和黨的正確路線教育全黨全軍的重要性,重申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等原則。

進入紅色木門,就是會議的場所了會議保持了當年的陳設,6張學生座椅陳舊而整潔,會場的四根柱子上都標貼標語“中國共產黨萬歲”“反對機會主義”“反對盲動主義”“反對逃跑主義”。主席台上有兩張合在一起的長四方桌,背靠牆上有個小黑板,上面是馬克思和列寧像,在上面佈置的是紅色會標“中國共產黨紅軍第九次代表大會”靠外牆還掛着一個歐式壁鐘。

大家看看會場的周圍,誰能回答上來看看? 這一片片的痕跡的什麼造成的?這是因為當年召開會議的時候是冬天,比較冷,代表們就是一遍烤火一遍開會的,這些痕跡就是當年烤火留下的。

大家隨我向右邊走,這間就是毛澤東當時的臨時辦公室。

會議的右側有一個水井還有一口池塘,毛主席最喜歡在這裏散步思考問題,會議背後的那座山,人們親切的稱為主席山。

在當我們裏毛主席的那個年代久遠的時候,我們不能忘了,在毛主席的帶領下的紅軍為我們打下的江山,好了今天的講解結束了。

福建洛陽橋導遊詞範文 篇12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Please allow me on behalf of China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to extend our sincere welcome to you! I’m your tour guide today, Miss Wang. You can call me Xiao Wang. Today, we will visit the well-known architecture in Fujian province. I’ll try my best to make your stay of Yongding Tulou pleasant and enjoyable. When you are in Fujian, this is a place you won’t want to miss. First, I’ll give you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Yongding Tolou.

Yongding Earth Buildings were first built in the Tang dynasty. They are the unique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he world, which are located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in southern and western Fujian and constructed of rammed earth. They are praised as an extraordinary architectural work of village house in the world for their long history. The main styles of Yongding Tulou are square and round with thick walls and various functions, such as, defending against the enemies, quakeproof, fire prevention, guarding against wild animals and good ventilation and lighting.

First, I want to ask you a question. Do you know how many Tolou sites exist in Yongding? You can guess it. Yes, there are more than 20xx0 still standing today. Amazing, isn’t it? Since there are so many earth buildings, it is impossible to visit all, so I choose one typical architectural to you. I hope you will have a good time!

Ok, my dear guests, look, this is Zhencheng Building--- the most famous round building, which is called as “the prince of earth building”. It is built in 1912 and cost 5 years to finish. The building covers an area of 5000 square meters and cost 80 thousand silver dollars. Zhencheng Building is made up of two circles: the outside one is earth structure and the inside one is brick structure.

The outer circle has four floors. Kitchens and dining rooms are on the first floor, warehouses are on the second floor, bedrooms are on the third and the fourth floor. There are 218 bedrooms here, now more than 40 families are living in the building.

Now let’s go into the building. Do you feel warm? Yes, since the wall is brick, it can prevent heat and keep warm. So it’s warm in winter and cool in summer. You see, the inner circle has two floors, comprising a wheat barn, an ancestral temple, a theater, a school and a garden. Seeing its wing-rooms on the two sides all together, do you think it looks like a governor’s hat in the ancient time? It implies that the owner hoped that this offspring could be so remarkable as to become officials.

The Zhencheng Tower is the best embodiment of “Integration of Heaven, Earth, and Man”. The earth tower is built up according to the Eight Diagrams that you should never forget to take a look at.

How times flies! The travel to the earth buildings is not just for sightseeing,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put scenery, history and fun into teaching and to purify souls of you in this simple natural scenery. I hope you can have a good memory in this journey. At the end of the tour, on behalf of China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again, I am glad to welcome all of you here next time to enjoy the trip for earth building. Thank you.

福建洛陽橋導遊詞範文 篇13

各位團友,早上好!首先歡迎大家來到“榕城”福州,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今天我們將共同遊覽鼓山湧泉寺。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鼓山的停車場,請大家隨我下車,代好自己的貴重物品,也請記住我們的車號為閩D。我們在這裏遊覽的時間約為2個小時,請大家11:00上車。

各位團友,我們今天要參觀的鼓山是福州歷史文化悠久的名山,相傳峯頂有一塊巨石,形狀象鼓,每當風雨交加,石頭傳出如鼓的聲音。鼓山因此得名。這在1600多年前的《遷城記》一書中,就有“左旗右鼓,全閩兩絕”的説法。

鼓山海拔高度1004米。而我們參觀的湧泉寺位於半山腰海拔650米處。湧泉寺距今已有1220xx年的歷史,是福州五大叢林之一。湧泉寺建築主要以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為主體,寺內有“三鐵”“三寶”,這“三鐵”“三寶”是什麼呢?在遊覽的過程中我將向大家一一介紹。好,各位團友,我們沿着這條小路,來到了鼓山的山門,請看石柱上的這一幅對聯:“淨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這是一副名聯,語意雙關,大家請看,這山門建在山坡口,山風直衝而來,能將落葉塵土吹得乾乾淨淨,無須人工清掃;到了夏秋季節,颱風頻頻,山門常被颳倒,乾脆就不再設門,留下現在這個空門,而從它的寓意看,淨地指佛門淨地,纖塵不染,自然無須清掃;空指佛門四大皆空,信仰來去自由,自然不用關。這副對聯還是一副藏頭聯,分別取“淨”“空”二字,是為紀念湧泉寺已故方丈淨空法師而題。

好,各位團友,現在讓我們去看看羅漢泉吧。各位團友,現在我們看到這口泉池,是“羅漢泉”,相傳在建寺時,一住持和尚,夢到羅漢指點此處有泉眼,第二天,和尚們在此處挖掘,果然有清泉,於是眾僧為感謝羅漢贈泉,把此泉叫着羅漢泉,湧泉寺因此而得名。

好,各位團友,請大家轉過身來。現在在我們的正前方,看到“湧泉寺”這塊匾額,可是康熙皇帝親筆手書,字跡古樸,蒼勁有力。

各位團友,現在請大家暫時不要進入寺廟參觀,因為,我想給大家介紹我們左右兩旁的塔,現在請大家猜猜我們眼前這一對小巧玲瓏的塔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呢?而塔在寺廟裏面起到什麼作用呢?

啊!您説是用木頭做的,您説石頭做的,您説是鐵做的,大家好像都沒有猜對呀,這一對塔呀是用陶土燒製而成的,他們距今可有900多年的歷史了。左邊這一座稱為“莊嚴劫千佛陶塔”,代表着過去佛燃燈佛。右邊一座稱“賢劫千佛陶塔”,代表着現在佛釋迦摩尼佛。兩座塔的顏色都是棕褐色,採用陶土分層燒製,砌疊而成,塔身施釉。塔高約7米,八角九層,塔壁塑有佛像1038尊。今天我們所看的陶土燒製塔是非常少有的。

大家看它的塔鈴有72個,也是用陶土精心燒製而成,每當清風掠過,它都會發出悦耳的聲音,似乎是給我們送來平安的祝福。塔座上塑蓮瓣、舞獅、侏儒,並刻有銘文,記載建塔時間和工匠姓名等。兩塔原在福州南郊龍瑞院內,1972年遷至湧泉寺。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兩座樓閣式的陶塔,還是研究宋代建築的實物佐證。塔在寺廟裏起到什麼作用呢?

其實寺廟與塔有着很深的淵源。塔,梵文卒堵坡,原為墳冢、圓丘的意思。在古印度,人們稱寺廟為塔廟(塔院)。寺廟是以塔為主,人們把一些德道的高僧的舍利及經書存放於塔中。塔在寺廟被奉為吉祥的聖物,後來衍變為一種特有的宗教建築。佛教傳入中國後,中華民族善於融化外來的文化,創造出富有民族物色的文化。作為佛法象徵的塔,在佛教漢化的過程中,塔的形式就有了多樣性,有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圓的、方的、鐵的、木的,塔的用途,由以前只貯藏舍利、象徵佛法,擴大為功德、寄託、紀念,甚至做為海上航行的標識,以及與風水有關的特殊建築。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陶塔也是一個值得大家多多回昧的塔,這對宋代陶塔是今天我們參觀的湧泉寺的“三寶”之一,在這裏給大家十五分鐘的照像時間,十五分鐘後我們將去參觀寺廟的“三鐵”和“三寶”中的另二寶!謝謝

福建洛陽橋導遊詞範文 篇14

各位團友,早上好。今天我們去福建風景“十佳”之一的集美遊覽,集美是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的故鄉。首先,讓我向各位介紹集美區。

集美區,位於廈門島的西北,面積227平方千米,人口12萬,是著名的僑鄉和旅遊風景區。現在我們進入集美學村,集美,俗名“盡尾”,即大陸盡處;又名 “潯尾”,即潯江之尾。明末集美進士陳文瑞嫌“潯尾”不雅,改稱“集美”,寓集天下之美,但未通行。至陳嘉庚先生1894年創辦惕齋學塾,1920xx年辦集美國小,1920xx年辦女子國小,1920xx年辦師範和中學,1920xx年辦幼稚園,1920xx年辦水產科和商科,1920xx年辦女師以後,於1920xx年2月將這些學校定名為“福建私立集美學校”總校名。因軍閥混戰,給學校帶來嚴重滋擾,經陳嘉庚先生和校長向南北軍政府呼籲保證學校的安全和寧靜,要求規定為“永久和平學村”。得到南北雙方承諾。1920xx年10月由孫中山大元帥大本營批准“承認集美學校為中國永久和平學村”,並電令閩粵省長及統兵長官“特別保護”, “集美學村”才由此得名。陳嘉庚傾資興學舉世無雙,他為保證學校費用,把國外所有不動產7000畝橡膠園和店屋貨棧以及50萬平方英尺的地皮,均出售作為集美學校的基金,他在廈門大學發起人會議上慷慨陳詞:“民心不死,國脈尚存,四萬萬人民決無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達,尚有來日;及身不達,尚有子孫。如精衞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終有貫徹之目的之一日。”1993年10月,農業部、交通部、福建省、廈門市共同籌辦集美大學,以廈門水產學院、集美航海學院、福建體育學院、集美財政專科學校、集美師專為基礎,同時成立工商管理學院。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來到鰲園參觀。鰲園是陳嘉庚先生年回鄉定居後花20xx年時間親自督建而成的,耗資65萬元,佔地近9000平方米。鰲園原為海邊的一個小島,形如蟄伏的大鰲,護衞着集美。1951年,陳嘉庚“不侵民田,闢置公園”,“於中立碑,紀念解放,名曰鰲園”。國中建築和雕刻均體現陳先生寓教於遊、寓教於樂的思想,包容中外古今、天文地理、動物植物、工農業生產、科技文化等,無所不有,博大精深,是個博物大觀。也是新評的廈門二十名景之一,取名“鰲園春暉”。鰲園分為三部分,即門廊、解放紀念碑、陵墓。走進園門,就是50米的長廊,長廊兩側廂壁上鑲嵌着58幅歷史故事人物內容的青石鏤雕,這是鰲園 653幅石雕的精華部分。左邊主要是24幅諸葛亮馬前課,據陳嘉庚先生的解釋,這是諸葛亮早就對清代政府、民國成立、抗日戰爭以及毛澤東領導人民革命取得勝利的預卜,他相信這不是迷信而是先知,表達了他對共產黨、毛澤東的信賴和熱愛。這些圍牆上的浮雕共有291幅,初建時是用水泥塑制的,幾十年風雨侵蝕,損壞嚴重,1991年春,集美學校委員會籌款百餘萬元,以原水泥雕內容為參考,由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藝術系的教師繪圖,惠安藝人精心雕琢,全部更換為青石雕,其中有浮雕229塊、沉雕42塊、影雕20塊。影雕是石雕藝術的新發明,使世界歎服。法國等國家專門請惠安影雕師前去表演,傾倒了歐洲許多藝術家。

各位團友,集美解放紀念碑是鰲園的主體建築,是陳嘉庚先生親自精心設計的。紀念碑高28米,象徵中國共產黨經過20xx年的奮鬥,終於取得勝利;正面是毛主席親筆題寫的“集美解放紀念碑”,毛主席為一個鎮題寫解放紀念碑是僅有的一次;碑的背面是陳嘉庚先生撰寫並手書的碑文。紀念碑台基的底層為13級,象徵陳嘉庚事業順利發展的鼎盛年月;第二層為10級,寓他的事業遇到困難,企業收盤的年月;再上面是8級和3級,象徵8年抗戰、3年解放戰爭。碑座還刻滿了反映新中國建立的石雕。

紀念碑前有一高7米,寬30米的屏壁,正中刻着“博物觀”三字,左右各12塊浮雕,內容大多為公共衞生、體育運動;中間是地圖,特別突出了台灣省地圖,反映了閩台密切關係和陳先生盼望祖國統一的願望,其下為託兒所到大學的類型和行為規範圖。

轉過屏壁就是陳嘉庚先生的陵墓了。墓坐子向午,呈壽龜形,墓蓋為13塊六角形青鬥石鑲成,墓碑上刻有陳先生生卒年月和擔任過的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僑聯主席等職務。墓壙為“鳳”字殼,周邊用15塊青鬥石浮雕介紹陳先生前半生的主要經歷。墓壙四周的石雕,記錄着他傾資興學,赤誠報國的光輝一生,可以説是陳嘉庚先生的生平事蹟展覽。陳嘉庚先生於1961年8月12日病逝北京,享年88歲。他身後備極哀榮,北京舉行了公祭,並由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領頭執紼,覆蓋國旗的靈柩,沿途各省市迎送,在集美舉行了國葬,最後安葬在鰲園。1988年,國務院將陳嘉庚陵墓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前有一拜亭,每逢清明節、集美學校校慶日,廈門各界和集美學校師生均要到此祭奠,表示深切懷念。

各位團友,參觀鰲園,看了陳嘉庚先生的不平凡業績,我們應該能夠感到陳嘉庚先生人格的崇高,我們的心靈得到了淨化,是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陳嘉庚生前曾經説過,鰲園完工後,在其西北測要造一個公園。為完成他的遺願,集美學校委員會經過努力,1994年10 月陳嘉庚先生誕辰120xx年之際全部竣工

好了,現在大家可以解散自由活動,我們一個小時後在園口集合吧,謝謝合作!

福建洛陽橋導遊詞範文 篇15

清源山位於泉州北郊,故俗稱北山;又因峯巒之間常有云霞繚繞,亦稱齊雲山。面積62平方公里,主景區距泉州城市區3公里。清源山是閩中戴雲山餘脈,峯巒起伏,巖石遍佈盎然成趣,多處勝景天成,為572米,山脈綿延20公里,象形巖石,千奇著名自然景區,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譽,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佔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兼容幷蓄的文化名山。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台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

山門,老君巖的山門,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台,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着“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老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它刻於宋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説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千手巖,千手巖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巖處在清源山的左峯,寺宇紅牆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後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觀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態極佳。兩旁壁上的十八羅漢畫像,神態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巖寺中常年暮鼓晨鐘,香火不絕,寺前蒼松翠柏,峯石嶙峋,別有一番情趣。

彌陀巖,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幽谷梵音意境區內的主要景點之一。。過了千手巖,沿古道拾級布上,經振衣亭即到彌陀巖山門,門柱鐫有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撰寫的一對楹聯:每慶安瀾堪縱目,時觀膏畝可停驂,可見這裏是登高望遠,把酒臨風的好去處。彌陀巖的仿木石構石室,建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老派1364)。室內的元代石雕阿彌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鑿而成,高5.77米,寬2.5米,頭結螺髻,足踏蓮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莊大方,慈祥和善。

三世佛,三世佛並排結咖跌坐於仰覆蓮花座上,主像通高約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為土蕃式樣:佛發螺鬢,上置寶嚴。面相上寬下窄,雙耳垂肩,肩寬腰細,均着袒右肩袈,並以袈裟一角搭於左肩上。衣紋用凸雕線條表示,雖歷經滄桑而線條依然明顯。石像均有圓形頭光及身光。中尊為釋迦像,又稱現在佛。左尊稱為藥師佛,即過去佛。右尊叫彌陀佛,是未來佛。

舍利塔,1952年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彌陀巖西側興建“弘一大師之塔”,塔內安放着大師的舍利子。整座石塔與周圍空間、摩崖石刻、環境綠化渾然一體,更顯得莊嚴、肅穆,使前來瞻仰的人們倍生懷念之情。1991年3月公佈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丈坪,亦名遵巖、星台巖。位於清源洞東南。《閩書》載:宋高僧可遵所構,其地巨石偃亙,週數百武,故名。歷史上曾建有“枕雲亭”及3座石塔。明萬曆間,泉州太守姜志禮書“百丈坪”三個大字,十分壯觀。

清源天湖,其內大壩壩頂海拔368米,為雙曲石拱壩,壩高30米,壩頂長140米,寬2。8米,總庫容11。5萬立方米,最大水面120xx平方米。清源天湖既是蓄水工程,更是景觀工程。大壩雄偉壯觀,水面波光粼粼,湖畔山峯林木倒映湖中,藍天白雲,湖光山色,交相輝映。

福建洛陽橋導遊詞範文 篇16

歡迎各位朋友光臨清淨寺。

泉州清淨寺是我國現在最早的一處伊斯蘭教建築,為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泉州清淨寺,又稱“艾蘇哈卜清真寺”,創建於伊斯蘭曆400年,也就是公元1009年,是仿照敍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建築形式建造的,佔地面積約二千五佰平方米,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建的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

主要建築分為大門、奉天壇、明善堂等部分。

現在請各位看這座門樓,它高達20米,寬4.5米,全系青、白崗石砌疊而成的,是一個三層穹形頂的尖拱門,分外中、內三層,在外中兩層的上部都有青石作圓形穹頂,有着和我國古建築的“藻井”相類似的石構圖案,頂蓋採用中國傳統的蓮花圖案,表示伊斯蘭教崇尚聖潔清淨,門樓正額橫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寫道:

“真主秉公作證,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眾天神和一般學者,也這樣作證,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他是萬能的,是至睿的,真主所喜悦的宗教,確是伊斯蘭教。”現在請各位看門樓後牆上這兩行阿拉伯文石刻,上面記載着清淨寺的創建年代重修時間以及最早的名稱,門樓頂層是望月台,是伊斯蘭教“齋月”用以

望月,決定起齋日期的地方,台的周圍三面建築“回”字形的垛子,像城堞一樣,別有回教的風致,平台上原來還有望月樓和尖塔,清朝初年倒坍了。

請看這裏是清淨寺的宣禮塔的塔址,當年,宣禮塔塔形如柱,高聳奇偉,可與廣州懷聖寺的光塔媲美,均屬於伊斯蘭式的建築風格,十六世紀的中文文獻讚美其:“一柱千雲,並紫帽峯而作對,七級凌日,參開元塔以為三”。古時,穆斯林宣禮員登上塔尖,-呼百應,夜間塔頂舉火,為商舶導航,方圓百里,一目瞭然,每屆秋冬,滿戴絲、瓷、茶的商船揚帆離去,或值春秋,裝運香料、藥村的海舶駛來泉州港,阿拉伯穆斯林齊聚寺內、沐浴更衣,登塔眺望,誦讀《古蘭經》,祈求並贊感萬能的阿拉賜福穆斯林船隊一路平安,寺宣禮塔初建為石砌,後記,十六世紀初為木塔,公元1687年又被颶風摧塌。

請各位繼續參觀寺的禮拜大殿,這座大殿,又稱奉天壇,佔地面積約六百平方米,請看殿的門楣部分,雕刻是阿拉伯文《古蘭經》,大殿四壁都是花崗巖石砌成,巨大的窗户遍佈各牆,增加殿內採光效果。這個大殿上面原來罩着巨大的圓頂,它使清淨寺格外宏偉壯觀,十六世紀末的一份中文記載,描述泉州清淨寺大殿:“堂以西為尊,疊疊重重,規制異人間之廟字,昂昂噲噲,翬天上之樓台。”生動地表現出阿拉伯伊斯蘭式的異域建築風格,不幸的是大殿圓頂在1607年泉州的一次8.1級大地震中坍記,迄今未能恢復,殿內的設施和圓頂遺物仍深深地埋在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現有的地面增高了一米多。

這牆中凹入部分是當年禮拜大殿的講經台,牆壁上這些典雅方樸的阿拉伯文石刻,全部是《古蘭經》經句,這是公元十世紀以前阿拉伯伊斯蘭禮拜大殿的流行建築模式,如今即使在中東阿拉伯地區也很少見。

*廈門火燒嶼導遊詞 ·日光巖導遊詞 ·武夷山龍川大峽谷導遊詞 ·永定土樓導遊詞-

由於無法復建主禮拜大殿的圓頂,公元1609年穆斯林在寺內增建一間小禮拜殿,現在,請各位隨我到小禮拜殿參觀。

這座小禮拜殿,取名“明善堂”,是中國四合院式的建築,因為殿屋狹小,只能容納三十人祈禱,以致穆斯林常在露天的古大殿內舉行主瑪禮拜,伊斯蘭崇簡清淨,崇拜西天,不設偶像,遵照伊斯蘭教義,至高無上的安拉無所不在,不論在什麼位置,教徒只要面向聖地麥加克爾白的方向祈禱,都是同樣能獲得安拉的喜悦(目前,居住在泉州的穆斯林後裔有3萬多人)。泉州的阿拉伯後裔並非不懂的這一點,但是,他們卻寧願頭頂烈日,披風戴雨,為能在那千年古大殿內祈禱而感到滿足,堂前這個精雕的古代石香爐,原是奉天壇的舊物,後來奉天壇無法蔽風雨,教徒們便移到明善堂作禮拜,香爐也移置於此,香爐只是為淨化環境衞生而設。

這裏是“泉州伊斯蘭史蹟陳列室”,雖説地方小了一點,卻是泉州伊斯蘭宗教文化的歷史縮影。國內外史學家對泉州考察伊斯蘭史蹟極為重視,近幾年專程來泉州考察伊斯蘭史蹟的阿拉伯國家友好人士和學者、專家絡繹不絕,我們國家領導人也多次親臨泉州視察,並作出重要指示,最近有關方面正在計劃重修伊斯蘭汪寺,使它恢復歷史原貌,更加光彩奪目。

清淨寺自創建以來,歷代穆斯林相繼集資修葺,並勒碑為紀,保存寺內。現寺中還有值得重視的附屬文物,如歷年遺留下來的漢文和阿拉伯文的石刻,尤為珍貴的是公元1407年明成祖頒發的保護穆斯林和清淨寺的《敕諭》碑刻,至今完好無損也嵌置於寺北的牆壁上,現在請各位觀看《敕諭》碑刻。

明成祖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為保護泉州清淨寺,保護泉州伊斯蘭教,明成祖朱埭特地頒發諭令:“所在官員軍民一應人等,毋得慢侮欺凌,取有故違……以罪罪之“。明代的最高統治者,為什麼要保護清淨寺?當然有着利用宗教麻痺人民的企圖,但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我國對外國僑民的風俗習慣宗教活動的尊重的説明,對阿拉伯人民的友好團結的反映。

泉州清淨寺,從建造到現在,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人民政府十分珍惜這一千年古蹟,解放後曾經三度重修。1961年,清淨寺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的建立和古代泉州海外交通、我國與亞非各國人民在歷史上長期友好的和平往來,有着分不開的密切關係,是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的友好與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蹟之一。就其建築藝術來説,它的壯麗雄偉,也充分顯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才能。

福建洛陽橋導遊詞範文 篇17

各位團友,早上好!歡迎來到綠海明珠的三明市,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我們的司機師傅姓楊,他是一位很經驗的司機,他可以做到鑰匙一插馬達就響,車輪一動平安送到。今天我們將共同遊覽泰寧金湖景區的上清溪。

各位團友,泰寧縣城是一座古老的山城,山川秀麗,文化悠久,曾有“漢唐古鎮,兩宋名城”之譽,這裏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尚書第,有被譽為“南方懸空寺”的甘露巖寺,而今天我們將遊覽的上清溪位於金湖上游,發源於泰寧縣的一個村裏,全長50多公里,幽靜可人。據《泰寧志》記載,300多年前,泰寧貢生陳九疇第一個發現了上清溪,多年來,上清溪猶如一位“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嬌女,默默地隱居在這原始古樸的深山狹谷之中,在這裏我就不用什麼形容詞來形容今天我們所遊覽的上清溪,只告訴大家要乘坐竹排漂過77座峯,88個灘,99個曲,全程33公里,在這水上的時光,我們全靠竹排的艄公,其實聽聽艄公唱山歌,講講故事,説説笑話,一邊看看大好風光,可謂美極了、妙極了。

好,各位團友,上清溪渡口到了,請大家隨我下車,待會乘坐竹排時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啊!別忘了用塑料袋子把包包、鞋子都紮好,以免他們隨波逐流,漂走了。請記住我們車號為閩D12345。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已經乘坐着竹筏漂流在這條亙古通今流淌的上清溪,是不是感覺進入一個人間仙境。大家看,這裏的山不高,很古樸,這裏的水不寬,很是幽遠。原始的景觀、人間的傑作取得美妙的和諧,讓人嘖嘖稱絕,上清溪之美表現在“野、幽、奇、趣”四個字,請看我們的前面那塊巨石猶如一條正在奮力跳躍的鯉魚,想跳過“龍門”,游到上游的“龍潭”去化為小龍。這就是上清溪的第一個景點;鯉魚跳龍門。據説這條鯉魚已在此修煉了1800多年,再過1200多年,即滿3020xx年,就能躍過“龍門”,蜕化成龍,現在我們大家躍過“龍門”,各位將來在工作上、事業上一定會大展宏圖。好,各位團友,現在我們我們看到這塊石頭像個“血口”大開,齔牙咧嘴,好不嚇人,就像在考驗各位的膽量一樣,據説如果説謊的人路過此地,這塊石頭便張開“血口”絕不輕饒,所以也叫測謊石,我想在座的各位一定都是誠實之人,因為我們現在已順利過關了。

好,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前面這是斷石潭,説是上古時期,上清溪有一蝦精,經過千年修煉,化為人形,並與當地一個老實寬厚的小夥子結為恩愛夫妻,且得一子叫文寶,此事被龍王得知,龍顏大怒,用巨石把蝦精沉入深潭。文寶長大成人後,得知母親身世,立誓斷石救母,從此文寶日夜鑽石,風雨無阻,從不間斷,文寶的赤子之心感動了觀音菩薩,她不發慈悲用柳枝劃巨石,讓他們母子團圓,故此潭叫斷石潭。我們一路看來,真可謂一路風景一路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兩岸遍佈野花野草,鳥類眾多,這些自在的鳥兒們真用他們淘氣的眼睛一眨一眨地看着你呢,有可能他在想我們是不是他的同類呢?整個金湖就是美在自然,妙在原始。好,各位團友,現在我們來到了黃龍峽。這兩邊風景我覺得很有種很寧靜美,請各位依自己心境加以欣賞。大家可以深深呼吸一下這裏清馨的加有一點水份的空氣,或是閉上眼睛,已好好享受一下或是想想我們周圍清澈見底的水,水中有一條小魚正在很舒服的遊着,搖着他的小尾巴。大家是不是感受到了上清溪的自然。我們的遊船在這平滑的湖面行駛,猶如在畫中游的感覺。上清溪真可以説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呀。各位朋友,上清溪漂流就要結束了,大家等竹筏停穩後再上岸。各位,你們看在樹梢上有一隻知趣的鷓鴣鳥正在再三挽留大家:“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歡迎大家有機會重遊上清溪,謝謝!

各位親愛的來賓,大家好!歡迎來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泰寧金湖觀光旅遊。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 。願我用福建人特有的熱情接待您,讓您在福天福地的福建渡過最幸福的日子。

靈秀的金湖位於武夷山脈南端的泰寧縣境內,在這片136平方公里如詩如畫的碧水丹山中,處處都藴藏着天蹤絕景,短短几年間金湖已先後獲得了五項國家級榮譽稱號。現在,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金湖勝景之一的甘露巖寺。

甘露巖寺建於宋紹興十六年,是北宋狀元葉祖洽為還母願而建造的,因其巖穴上方有一形似龍頭的鐘乳石,一年四季間隔滴泉,水質清甜似甘露,故名甘露寺。現在請大家順着我的手勢往前方看,左邊這塊紅色的巖石是不是像一口碩大無比的鐘,而右邊這一塊是不是又像一面獨步天下的鼓呢?甘露寺就建在這鐘鼓之間,真可謂是右鼓左鍾,廟在其中!大家來到甘露寺自然少不了要燒香拜佛,祈求神願了。甘露寺的香分為八種,上香點共有五處,請大家跟隨我從這兒開始,慢慢往上朝拜。這第一處,就是位於我們左手邊四方竹林中供奉的財神菩薩。在這也出現了甘露寺的第一大奇觀,那就是竹成四方形,竹節長刺,秋天才長筍。俗話説,摸摸四方竹,可得四方財。在財神面前上財旺香,再用手摸摸四方竹,您的財運也很快會從天而降了。在此,我也祝願大家財運亨通,財源廣進。

沿梯而上,我們來到了甘露寺的山門前。現在,就讓我們進去看個究竟吧。甘露巖是一個天然的內窄外寬呈倒三角形的洞穴。大家請看,它以一根柱子插地,上面建起了四幢樓閣,因此,甘露寺又有南方懸空寺之稱。而且這個寺廟的全部建築都是以梁木構建而成,用梯型拱頭相連接,沒有使用一根鐵釘,這就是甘露寺一柱插地,不加片瓦的建築特色。請大家抬頭仰望,在甘露寺的上方,有一塊黑紅相間的巖壁,那是應身佛,只見它一手持佛珠,一手向天地指點迷津。在應身佛前上平安香就能保佑大家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朋友們,讓我們加把勁,登上101級台階,我們來到了上香許願的第三處——拜如意柱。如意柱堪稱甘露寺的又一大奇觀,當地老百姓説呀,男抱得志,女抱得子,小孩抱了是聰明可愛,老人抱了是健康長壽。因此,在如意柱前上龍鳳香、狀元香、平安香和長壽香,再伸出雙手抱抱如意柱,您的心願很快就能實現了。接下來我們到達的是天王殿,殿內供奉的是彌勒佛及四大天王,在彌勒佛前上歡喜香就能讓我們笑口常開,永遠年輕。再上一層樓,我們就到了甘露寺的最後一個上香點——大雄寶殿,大殿正中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在這呢,也出現了甘露寺的第三大奇觀,那就是佛祖前面拜觀音。相傳甘露寺最早是一個供奉送子觀音的茅庵,當年葉祖洽修建甘露寺時,在主閣樓安排不下觀音殿,只好在大雄寶殿的如來佛祖前面供奉了一尊觀音,這也是甘露寺香火特別旺盛的根本原因。大家在佛祖和觀音前上一柱全家福香,就能祈求佛祖和觀音對您的呵護了。雖然甘露寺已歷經了八百五十多年的風風雨雨,但它古風依舊,遊人絡繹不絕,真可謂是“古剎千年歷滄桑,甘露依舊潤遊人”。暢遊金湖,您可以體會到這裏的每一塊丹崖,每一泓清水,每一處名勝都藴藏着一股靈動的氣韻。各位團友,在感受到金湖天下靈之後,您一定願意與親朋好友共同分享這裏的山山水水,歡迎您帶上您的親友重遊金湖,一同來領略這一方佛山秀水。

福建洛陽橋導遊詞範文 篇18

各位團友:

大家好,我們車現在正往開元寺的方向開,大概還有5分鐘的車程,在這我先給大家講講開元寺的來歷!開元寺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即公元686年!距今已經有1400多年的歷史,原名蓮花寺,後來在唐朝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在各地發生戰亂的地方建一座開元寺,變更名為開元寺!關於開元寺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説,據説原來開元寺是一個名叫黃守恭的大財主的桑園,有一天一名叫匡護的僧人前來索地求建寺廟,這個黃守恭是為虔誠的佛教徒,但是這麼平白的將大片桑林捐贈出去呢卻很捨不得,但不好推脱,於是假言待得桑林開蓮花便捐地,匡護禪師笑笑而去。第二天大早就來敲門告知桑林已經開蓮花,黃不信,一起來到桑林,發現果然滿園桑樹枝頭皆掛滿蓮花!便問和尚需要多大的地蓋寺廟,匡護禪師説只要一袈裟大的地足矣!那黃守恭想這才要多大地,於是點頭同意,不想匡護禪師將袈裟解下,扔到空中,頓時將整片桑林覆蓋!黃守恭歎服佛法無邊,將整片桑林捐出,建成如今這福建省最大的寺廟!好了,我們車已經到達,請大家帶好隨身貴重物品,等車停穩隨我下車遊覽!因為正門正在修繕中,隨我從邊門進去!我們遊覽時間預計是一個小時,11點整準時這個門口集合,記住我們的車牌號碼10086!

進入山門我們便能看到泉州市的地標建築-東西塔,在泉州的旅遊宣傳中,東西塔是最常見的,可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説它代表着泉州,大家隨我走,我們現在看到這麼有一堵牆,大家知道這是什麼牆嗎,有人説是麒麟壁,沒錯!但是你們知道上面的麒麟代表什麼嗎,大家看看這隻麒麟身披銅錢,腳踩文筆,奇形怪狀!其實這本是泉州城隍廟的影壁,原來是告誡以前的地方官,做官呢要是隻愛金錢,踐踏文法,必然會如同此獸四不像,大家看這麒麟連脖子都沒了,就是説腦袋不保!在看看麒麟兩邊,這壁上有猴子在捅馬蜂窩,代表封(蜂)侯,那邊有人在拜大象寓意拜相,意思就是隻要遵紀守法,盡職盡責就能封侯拜相,這是對古代官員的一種激勵!好,我們現在來到東西塔的西塔下,這西塔名為仁壽塔,高44.6米,是仿木石結構,最早建於唐朝五代年間,本為木塔,但年久失修,後改為磚塔,但也不經海風侵襲,直到明代才改成今天的石塔,在明萬曆年間曾經歷過一場八級地震而沒受到破壞,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我們泉州有一種説法就是西塔是鬼塔,東塔是神塔,怎麼説呢,其實西塔代表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當然只有死人才能去啊,大家看這塔的雕刻,底座是花草樹木,代表極樂的眾生平等,大家尤其注意看第三層的浮雕,就是那個猴尊者,我想這應該就是孫悟空的原型了!在這個西塔對面200米之遙就是東塔,名曰鎮國,高48.24米,一會我們過去看看!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就已經來到了開元寺大殿門口,這裏又稱為拜亭,據説在當日大殿落成的時候天降紫雲,於是寸草不生,1992(飛碟探索)雜誌曾把此列為UFO降臨的疑似地點之一!其實此處之所以寸草不生不過是因為信徒過多,踩得長不出小草!大家看大殿上面那四個字是什麼,很多人都不認識那第三個字,那個字讀法,這塊牌匾讀作桒蓮法界,還記得我在車上給大家講的故事嗎,桑樹開蓮花!至於為什麼第三個字讀法,據考證這個字去掉三點水讀豸,據山海經記載,豸是一種神獸,最公正無私,誰做了壞事它就用獨角去頂他,古代的衙門就有供奉這種神獸,所以它代表着法!大家隨我來看看這大殿的基座,大家看它雕刻的是什麼?沒有錯,是埃及的獅身人面像,從這邊就可以反應出當時泉州彙集了世界各地的宗教文化!

我們現在進入到大殿去參觀,請有相機的朋友注意,在我們中國參觀寺廟一般只拍建築而不能拍佛像,所以請尊重寺廟的習慣!我們來到大殿,這中間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祗!這旁邊分別供奉的是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的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北方蓮

花世界的成就佛,合稱為五智如來,又稱五方佛!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雙手分別作説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歎絕。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大勢至,關羽,韋陀等侍從!在大殿後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觀音之首聖觀音,以及善財和龍女兩位侍從!旁邊分立十八羅漢!開元寺歷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淨土宗、密宗、禪宗等宗派,而大殿卻能保持這種罕見的規制,這在我們中國十分的罕見!出了大殿大家請跟我往左邊走,大家看,這個刻着梅香的院子裏面種的不是梅花,而是據説曾經當年開過蓮花的桑樹,咱且不論桑樹是否真的能開蓮花,但是這棵已經有1300多年樹齡的老桑樹確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桑樹了!有人有疑問,這不是三棵桑樹嗎,其實這是有原因的,1920_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樹被雷電一劈為三,其中一技墜落在地上,於是僧人們將其用一塊花崗巖托起,並鐫一對聯“此對生蓮垂拱二年,支令勿壞以全其天“,老桑樹果然奇蹟般地活了下來,前幾年,大風將樹於從託石上吹落地,末等人們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樹同根”的老桑樹猶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向着北、東、南三個方向延伸開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在中軸線的第二台階上是元寺的甘露戒壇,據説原來這本來是一口甘露井,不管天氣如何,即使大旱也依然是甘露不斷,後來僧人在這井上建了戒壇,故取名甘露戒壇,這戒壇是和尚出家受戒的地方,相當我們現在學位頒發的地方,大家隨我進去,大家看,裏邊最上面的那尊就是盧舍那佛,那面是一層層的保鏢,依次下來分別是佛祖,觀音,呵呵二仙,八大金剛,和64守護神主,這保鏢級別都趕上_了!

從甘露戒壇後門出來,中軸線第三台階是藏經閣,據説原來裏面有閩王王審知御賜的金經和元朝高僧如照法師用自己鮮血所寫的《法華經》以及泰米爾文的貝葉經。可惜歷經劫難,現在據説只剩下殘頁了,但也是我國的瑰寶。藏經閣的右邊是檀越祠,供奉這片土地原來的主人黃守恭,大家感興趣也可以去看看!

好了,開元寺講解到這裏,剩下的時間讓大家自由參觀,從甘露戒壇右邊過去有泉州佛教博物館和古船博物館,有興趣大家可以自行參觀,我們十一點鐘在剛才進來那個門集合,祝大家玩的開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fujian/790xp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