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福建導遊詞 >

2022年福建九日山的導遊詞(精選16篇)

2022年福建九日山的導遊詞(精選16篇)

2022年福建九日山的導遊詞(精選16篇)

2022年福建九日山的導遊詞 篇1

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參觀九日山。

九日山在泉州市區西郊南安境內豐州鎮西面,距泉州市區約七公里,為我國著名海外交通史蹟,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日山,一説因晉代南遷者,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遠望,故稱之;另説曾有一道人,從德化戴雲山走九日至此,故名。該山歷史悠久,自唐以來,文人墨客曾先後登臨或隱居於此。山勢疊疊奔騰,高在百米左右,巖石懸崖,巖嶢崢嶸,綠樹掩映搖翠,山前晉江流水蜿蜒盪漾,真是“溪流灣漾,峯巒映發,奧街明秀,隱為一區“,風景優美,文物薈萃,成為泉州著名的遊覽區之一。

山有東西北三峯,其形如鉗。西峯因唐代名詩人秦系在此隱居,放稱高士峯,或稱西台。頂峯有五代石佛造像,稱石佛山。石佛為五代陳洪進所倡刻,高4.5米,寬1.5米,袒胸盤坐於蓮座上,衣紋流暢對稱,為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外築石亭,以保護石像,全系石構,硬山式屋頂,面闊進深,均具一間,呈方形。東峯因唐代宰相姜公輔貶謫隸泉,寄跡山中,卒後葬此,故名姜相峯,或稱東台,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稱麒麟山。北峯連接東西兩峯,叫北台,三峯環抱成一塢,曰白雲塢。塢中白雲出岫,碧譚幽間,出峽南注,為菩薩泉勝蹟。

山麓原有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20xx年)乃泉州最早佛教寺院。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羅陀在此翻譯金剛經,學習漢語,山上還留有翻經石古蹟。

山中古蹟遍佈,目前僅留八十餘處,多數集中於西峯東坡和東峯南麓,最珍貴的為宋元祈風石刻,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餘處。因宋元時間,泉州海外交通相當發達,亞非人民每年往來於泉州很多。當時來泉州經營海外貿易的番舶,要靠風駕船。來泉的番舶要在春夏東南風而來,秋間則順西北風而去。由於當時泉州政府和人民重視外賓的友好關係,每年番舶揚帆之際,泉州郡守和市舶(海關)有關官員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昭惠廟,在通遠王祠為番舶祈風,並刻石留記。來代石刻有十方記載有關海交職事和海交交渲活動情況,“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實騰,遵令典祈風於昭惠廟……”,“大守貳卿顏頤仲,禱回舶南風,遵齊曲也,提舶寺丞劉克遜俱禱焉……”,“舶司歲兩祈風於通遠王廟……”,“以遣舶祈風於延福寺,通遠善劉廣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泉州府志》記載“神永春樂山山隱士也,居台峯,後仙去,著靈響,人飼之,呼嗡爹。唐鹹通中,山僧欲建寺,求材樂山,遇一翁白鬚指其處,得杞、楠、夢許護送,一夕材乘漲下,眾神之。作靈樂祠,名殿神色,宋封神通遠王,賜額照事。嘉祐中,泉州大旱,宋蔡忠惠求雨輒應,奏加封善利王,尋加號廣福,顯濟。”

北宋泉州已設市舶司,祈風是他的職責之一。九日山這些祈風石刻和祭祥神明之記載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績,為宋時我國人民和亞非人民之間的和平友好的歷史見證,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山中幾乎無石不刻字。歷代名人題刻甚多,從書法價值應首推蔡襄、蘇才翁等人。山枯平坦寬敞,眺望萬壑而來,晉江東去,令人心曠神怡。

2022年福建九日山的導遊詞 篇2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廖澤宇,也可以叫我廖導。今天讓我們一起去參觀“山中無石不刻字”的九日山。

九日山到了,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九日山東西北三峯之一的西峯吧。西峯因唐代著名詩人秦系在此隱居,故稱高士峯;頂峯有五代石佛造像,稱石佛山,石佛五代陳洪進所鐫刻,高4.5米,寬1.5米,袒胸盤做於蓮座上,衣紋流暢。

接着來介紹東峯,東峯因唐代宰相江公鋪貶謫隸泉,寄跡山中,卒葬此,稱姜相峯,又稱麒麟山。

最後來介紹北峯。北峯連接東西兩峯,稱北台,三峯環抱成一塢。塢中白雲出軸,碧譚幽間,出峽南注,為泉勝蹟。

各位旅客朋友們,除了三峯你們知道還有什麼景物?讓我來為大家揭曉答案吧:還有無等巖,秦君亭,琴泉軒,思古堂等幾處景點。

2022年福建九日山的導遊詞 篇3

山有東西北三峯,其形如鉗。西峯因唐代名詩人 秦系在此隱居,放稱高士峯,或稱西台。頂峯有五代石佛造像,稱石佛山。石佛為五代陳洪進所倡刻,高 4.5米,寬1.5米,袒胸盤坐於蓮座上,衣紋流暢對稱,為 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外築石亭,以保護石像,全系石構,硬山式屋頂,面闊進深,均具一間,呈方形。東峯因唐代宰相姜公輔貶謫隸泉,寄跡山中,卒後葬此,故名姜相峯,或稱東台,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稱麒麟山。北峯連接東西兩峯,叫北台,三峯環抱成一塢,曰白雲塢。塢中白雲出岫,碧譚幽間,出峽南注,為菩薩泉勝蹟。

山麓原有始建於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20xx年)的延福寺,乃 泉州最早 佛教寺院。南朝印度高僧 拘那羅陀在此翻譯金剛經,學習漢語,山上還留有翻經石古蹟。

山中古蹟遍佈,如今僅留八十餘處,多數集中於西峯東坡和東峯南麓,最珍貴的為宋元 祈風石刻羣,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餘處。因宋元時間,泉州海外交通相當發達,亞非人民每年往來於 泉州很多。當時來泉州經營海外貿易的 蕃舶,要靠風駕船。來泉的 蕃舶要在春夏東南風而來,秋間則順西北風而去。由於當時泉州政府和人民重視外賓的友好關係,每年番舶揚帆之際, 泉州郡守和 市舶司(海關)有關官員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 昭惠廟,在 通遠王祠為番舶祈風,並刻石留記。來代石刻有十方記載有關海交職事和海交交渲活動情況,“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實騰,遵令典祈風於昭惠廟……”,“大守貳卿顏頤仲,禱回舶南風,遵齊曲也,提舶寺丞劉克遜俱禱焉……”,“舶司歲兩祈風於通遠王廟……”,“以遣舶祈風於 延福寺,通遠善劉廣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 泉州府志》記載“神永春樂山山隱士也,居台峯,後仙去,著靈響,人飼之,呼嗡爹。唐鹹通中,山僧欲建寺,求材樂山,遇一翁白鬚指其處,得杞、楠、夢許護送,一夕材乘漲下,眾神之。作靈樂祠,名殿神色,宋封神通遠王,賜額照事。嘉祐中,泉州大旱,宋蔡忠惠求雨輒應,奏加封善利王,尋加號廣福,顯濟。”

北宋 泉州已設 市舶司,祈風是他的職責之一。九日山這些 祈風石刻羣和祭祥神明之記載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績,為宋時我國人民和亞非人民之間的和平友好的歷史見證,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山中幾乎無石不刻字。歷代名人題刻甚多,從書法價值應首推蔡襄、蘇才翁等人。山枯平坦寬敞,眺望萬壑而來,晉江東去,令人心曠神怡 。

九日山林木滋蔚,山巖生色,風景迷人,舊稱有三十六奇,如神遠殿、靈樂祠、肉身佛、檀越林、石佛巖、菩薩泉、仙人橋、東峯道場、秦君亭、姜相台、天等巖、水陵堂、放生池、御書閣、墨妙堂、亂峯軒、聚秀閣、廓然亭、思古台、一眺石、釣台、翻經石、碧玉峽、水清涼石、自然嗓、白雲堂、惠泉、翠光堂、晉朝鬆、無名木、醉石、百級石、砌石庭、石龜、石碾、石盆、石硯、皆為秦君遺物也。

九日山現為 國家5A級景區--泉州清源山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2年福建九日山的導遊詞 篇4

九日山是有無石不刻字之美譽。它以溪流蕩漾, 峯巒晴濃,奧衍明秀,陷為一區的迷人景色,被授予 國家風景名勝區。

在去九日山的路上,我心裏“砰砰”直跳,只想 快點看到九日山。一會兒,就到了九日山了。我一進 山門,就看到一座很大的寺廟,那就是延福寺。我們 走了進去,啊!真壯觀,寺前面是三座宏偉的金色佛 像,兩邊是十八羅漢,它們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看 得我眼花繚亂。

出了延福寺,再走上去,就是菩薩泉。以前,泉 裏的水清清的,可現在卻被有的遊人弄得髒乎乎的 了,看着真不好受。

我們又繼續向前走,走了走,不知不覺就到了一 眺石邊,我們站在一眺石上,向遠眺,豐州的景色大 半收在眼底,真美!看夠了,我們再向右邊走,走到 了石佛巖。傳説豐州以前經常發生火災,就請一些工 匠來雕一個就山上的一塊大巖石雕一座佛像,這個佛 像是用來振災的。

順着彎彎曲曲的石道走了幾分鐘,我看到有一塊 石碑,石碑上寫着八戒石從哪邊走。物們按石碑上指 的,去看八戒石。因為要去八戒石必須要走很遠的 路,但我還是決定去看看。在路上,我走得口都幹 了,腳也酸了,可我還是堅持向前走。過了一會兒, 我果然找到了八戒石——一塊大大的石頭,那模樣還 真有點像豬八戒呢。

看完了八戒廠,我們接着遊覽了“天下第一 福”、“文東夫人的廟”……

要回家了,我戀戀不捨地走出延福寺,心想:九 日山真不愧是我們豐州引以為豪的風景名勝區!

2022年福建九日山的導遊詞 篇5

九日山是位美麗的歷史老人,渾身刻滿了歷史篇章。

山不高,海拔只有幾十米高,東、西、北三峯相連,好像碩大的沙發椅。東峯因唐德宗宰相姜公輔受貶後來此隱居,又名姜相峯;西峯因中唐詩人秦系隱居,又名高士峯;北峯有塊八戒石,惟妙惟肖,不知為什麼沒叫它八戒峯?

金溪江水從九日山身前滾滾東去,流向泉州,匯入大海。

從山麓拾級而上,一路盡是摩崖石刻,真是讓人目不暇接。九日山無石不刻字,讓你應接不暇。最引人注目的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宋代海交祈風石刻共十三方,反映了宋代祈風盛事,是我國海交貿易史和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現存物證。1991年2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考察隊來參觀、考察,對這些石刻感到十分驚訝,當即決定留下刻石文字,以資記念。從此,九日山增添了一道“象徵友誼與對話”的新景點。

摩崖石刻是“史”,也是詩,每一塊石頭都有一段歷史。南宋泉州太守、詩人王十朋《提舉延福祈風道中有作次韻》用詩寫史:

雨初欲乞下餓沛,風不待祈來已薰。

瑞氣遙看騰紫帽,豐年行見割黃雲。

大商航海蹈萬死,遠物輸官被八垠。

賴有舶台賢使者,端能薄斂體吾君。

這位將要主持祈風盛典的太守,興奮 得半路上吟唱,可見這一典禮的重要性。

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蔡蘘太守寫道:“年年乞雨問山神,羞見耕耘隴上人。太守自知才德撥,彼蒼何故罪斯民。”抒發了作者的一片愛民心情。

九日山的樹木繁多,鬱鬱葱葱,奇數要數”石榕“。飛鳥把榕樹的種子撒在石縫裏,種子生根、發芽,年復一年,根漸漸爬滿石頭,把巨石包裹;根葉長在石上,氣根下垂,活像老仙翁。還有一種樹,人們不知它叫什麼名字,就叫它“無名木”。

走近九日山,讀史讀詩還讀畫,三者融為一體,讓你步步賞幽,流連忘返。“四序有花長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日山的氣候特點。它有溪流蕩漾,峯巒晴濃,奧衍明秀,陷為一區的迷人景色;它依傍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屹立於繁榮昌盛的僑鄉,氣候宜人,風光秀麗。遊人到此,禁不住詩興大作,吟詩作賦,以期留住那如春的醉人風光。

2022年福建九日山的導遊詞 篇6

崇武古城:我國現存最完整的花崗巖濱海石城-崇武古城,位於惠安崇武半島上。是我國古代東南海疆的一座抗倭名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武半島在我國古代的海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為防備海盜倭寇,江夏侯周德興在崇武建造城池。初築時,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倭寇攻城六晝夜,城被攻陷,百姓生命財產遭到嚴重損失,鑑此教訓,勸募大修。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四月,福建總兵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屯兵在此,興修城防,演武練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軍事制度和城防設施。清代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這時全城周長2567米,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00米,基寬5米,牆高7米,有窩鋪26座,城堞1304個,箭窗1300個。四面設門,東西二門築有月城,城牆上有烽火台、瞭望台和這放銃炮的虛台。城牆有二至三層的跑馬道四城邊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向城外的涵溝。城內原建有捍寨、墩台、館驛、軍營和演武廳等,構成一套比較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此後,城防已失去軍事上的作用,又因長期廢棄,城牆失修倒塌。1983年,由國家撥款進行全面修復。歷史上曾經為國立下不朽功績的古城,又屹立於崇武半島上。1987年舉行“崇武古城創建六百週年紀念活動”及學術討論會,引起了中外學者的巨大興趣,它是民族的驕傲,歷史的豐碑。

2022年福建九日山的導遊詞 篇7

俗話説:"來武夷山不漂流,等於白來.''這不,今天下午我們就驅車來到九曲溪準備漂流.碼頭上的人真多呀!就象一條長龍.排了好長的時間,終於輪到我們了.

我懷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上了竹筏,竹筏分三排,共六個座位.我們穿好救生衣,一切準備停當.艄公拿起竹篙輕輕一點,竹筏便離開溪岸,順水漂去.只見溪水清澈見底,兩岸的青山倒映在水中,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我一邊欣賞兩岸的美景,一邊聽艄公為我們講解動人的傳説.在艄公的指點下,一塊塊普通的石頭彷彿都變成活的人,動物,令我們遐想聯翩.

你看,那磨盤石的一道道印痕多象是溢出的豆汁呀!酒罈峯又象是一個未曾開啟的酒罈.還有大王峯,三仰峯壯麗雄偉.最秀麗的要數玉女峯了,遠遠望去,就象一位秀美絕倫的少女在沉思,等待.....

相傳,玉女是玉皇大帝的女兒,她熱愛人間,偷偷下凡與武夷山的大王成親,被玉帝知道了,便施了魔法,把他們點化為石,從此玉女峯便與大王峯遙遙相望,真讓人歎息呀!

啊,武夷山的美景令我陶醉,真不愧“奇秀甲東南”啊!

2022年福建九日山的導遊詞 篇8

旅客朋友們,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司機李師傅,代表陽光旅行社歡迎龍巖古田旅遊觀光!。。。我是陽光旅行社的導遊員,我姓黃,大家可以叫我小黃,很高興認識大家,也很榮幸可以成為大家的導遊,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旅遊體驗。我身邊這位呢,就是我們這次旅途中最為辛苦的司機李師傅。李師傅已經有20xx年的駕車經驗,由他行車,大家儘管放心。

首先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古田的地理位置和古田會議會址的基本情況。

古田鎮位於上杭縣的西北部,與新羅、連城兩縣交界,地形奇特,山清水秀,軍事有利防守,當年龍巖同往古田,只有一條崎嶇的山路,上下個二十里,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大家請看,在這片開闊的田野上,坐落着一座莊嚴肅穆的祠堂,後山坡上,森林茂密,古樹參天。“古田會議永放光芒”8個紅色大字在綠蔭的襯托下,閃閃發光,那就是著名的古田會議會址。

古田會議會址是1961年國務院公佈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古田會議會址原是廖氏宗祠,又稱萬源祠,初建於1848年。戊戌變法後,萬源祠改為古田第一所國小————和聲國小。1920xx年5月,紅四軍第二次挺進閩西、進駐古田開展土地革命鬥爭時,根據《少年先鋒隊歌》歌詞大意“曙光在前頭”,把和聲國小改名為曙光國小。至今在會址的外牆上還保留着紅軍宣傳員刷寫的標語“保護學校”,大家過來看看,字寫得不錯吧!

大家抬頭看大門橫匾上寫的是“北郭風清”四個大字,大門兩側刻着一副對聯“學術放西歐開笛子新智識,文章宗北郭振先生舊家風”字裏行間透視出祠堂主人,學習、開放、振興的意識,體現了古田人民既學習西洋文明又不放棄傳統文化的辦學思想。

各位遊客,大家隨我一起跨進會址大門,院子很寬敞,用鵝卵石堆砌而成。在進入這一道紅色木門,顯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古田會議會場舊址。你們看會場上有6列學生桌椅陳舊而整潔,一半高一半低,因為當時的曙光國小是複式學校,高低年級同在一個班上上課。會場中心4根圓柱上張貼着紅軍標語“中國共產黨萬歲”“反對機會主義”“反對盲動主義”“反對冒險主義”。左邊主席台上擺着兩張四方桌和一排長凳,桌上擺了一個大壺和兩個小茶碗,靠牆架着一塊黑板,黑板上方中央排列着石印的馬克思和列寧像。再加上佈置的是長條的紅色會標“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主席台靠外牆上還掛着一隻歐式壁鐘。

或許大家想不到,古田會議期間,天降大雪,把古田裝點得“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參加古田會議的代表們衣着單薄,於是他們在會場中間燒起了幾堆篝火,一邊烤火取暖,一邊聆聽毛主席作報告。大家可以看到,這些三合土地板有好幾處斑斑黒跡,就是當年紅軍烤火留下的痕跡。

古田會議會址左側廂房第一間是毛澤東的臨時辦公室。大會期間,毛澤東就在這間只有一桌二凳是簡陋房間辦公,批閲修改會議文件。接見與會代表,為代表們釋疑解惑。

古田會議會址左側有一塊大草坪,這是紅四軍的閲兵場。閲兵場西南端設有閲兵台,古田會議結束後,紅四軍在這裏舉行了元旦迎新晚會。

會址右前側還有一口井和一個池塘,因池塘生長着中午開花的“午時蓮”,所以又叫蓮花池。毛澤東最喜歡在蓮花池邊散步、休息和思考問題,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還對這口池塘記憶猶新。

而會址背後的遠山,當地人親切的稱他為“主席山”,因其酷似毛澤東仰卧的頭像而得名,遠遠望去,那後梳的頭髮,寬廣的前額,高聳的鼻樑,飽滿的下頜,無不惟妙惟肖,像是偉人依舊在這裏靜靜地思考、求索。

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這片稻田就是20xx年心連心藝術團搭台演出的場地。“心連心”藝術團演出時也有過這麼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演出前一天,古田天氣晴朗,可藝術團進入古田的那天,彷彿是先輩們考驗演員,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但演員任冒雨在會址前演出。但是,當毛澤東的特型演員—————古月出場講話的時候,天空即停止了下雨。演出一結束,雨又下起來了。由於這場天氣變故,當地老百姓對古田會址的特殊感情得到進一步昇華。關於古田會址和毛澤東的種種“神話”,民間有多種傳説。老百姓以樸素、直觀的感覺認為主席當年來過的地方是吉祥之地。

各位遊客朋友們,美好的時光總是過得飛快,我們的旅程到這裏也差不多算是基本結束了。非常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配合,大家的熱情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希望我的服務能夠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如果有什麼做得不好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包涵,多多諒解,多提寶貴意見。最後祝大家一路順風,歸途愉快!

2022年福建九日山的導遊詞 篇9

福建省廈門的萬石巖位於萬石水庫以南,太平巖以北。山上奇峯怪石遍佈,林木繁茂,文物薈萃。在萬石當中,有一精巧的殿堂,名為萬石蓮寺。登上萬石巖放眼四顧,處處是石,大小重疊,橫堅傾欹,古人石上題刻 “萬笏朝天”。巖下有一深澗流泉,名為“小桃園”,右側山峯形似象鼻,被稱為“象鼻峯”。

山上奇峯怪石遍佈,林木繁茂,文物薈萃,歷來馳名於海內外。遊人沿山道登上萬石巖,放眼四顧,處處是石,大小重疊,橫堅傾欹,“象鼻峯”其下遠處,有一塊石上鐫刻“鎖雲”二字,相傳這是鄭成功刺殺其宗兄定遠侯鄭聯的地方。萬石之中,有一精巧的殿堂,名“萬石蓮寺”。始建於唐,清康熙年間擴建,民國時期會泉法師重修。1984年新加坡佛教界知名人士宏船法師又捐資重修。從大殿左邊入一洞門,在“會泉法師紀念堂”旁,有塊“聽颯石”,石上古榕,虯根龍鬚,蟠石而生。每當微風拂過,以耳貼石,便可聽到颯颯嘯鳴,如松濤陣陣,又似海浪滔滔,可以靜心領略“天風海濤”意境。

“聽颯石”對面是“一粒窠”,那巨石上有清朝嘉慶年間興泉永道倪秀題的“石林”二字和劉天佑題的“為善達天”四字。登上“石林”之頂,近可縱覽獅山全景,遠可眺望廈門市區。

2022年福建九日山的導遊詞 篇10

不久前,我去廈門島旅遊,參觀了福建永定縣最富特色的景緻——土樓。

聽到土樓這個名字,你一定會想到它是土做的。不錯。它的外牆是先用泥土塑成磚形,風乾,就是土磚了。再用糯米打成泥漿,把土磚一層一層壘起來。特別牢固呢。

我們走向“土樓王子”——振成樓。導遊在門口停了下來,説“大家看,這扇門是用木頭做的。強盜用火燒,就會把木門燒壞。人們為了防火,在木門上面設有一個大水缸。平時下雨,雨水就積在水缸裏。一旦起火,水就會潑下來,把火澆滅。”我不禁讚歎:“古人的智慧真令人佩服!”

進了門,就到土樓中央了。中央有一口井,井裏的水叫“智慧泉”。傳説有一個小孩喝了井裏的水,聰明得不得了。這當然不是真的了。我跑到井邊往裏一瞧,天吶,好多硬幣!這些硬幣像魚鱗一樣,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漂亮極了!

出了振成樓,我們來到了狀元樓。狀元樓可是出過許多榜上有名的狀元呀!一走進狀元樓,眼前就有一個特別大的平台。聽導遊説,這裏是專門演戲的舞台,有喜事也會在這裏歡聚。舞台的牆壁上有許多詩、畫。其中有幅畫上畫着山水、花鳥,真美!

啊!福建土樓,凝聚着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土樓,你永遠在我心中!

2022年福建九日山的導遊詞 篇11

福州市鼓山導遊詞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美麗的“榕城”福州,我是鼓山旅行社導遊洪澤安.

鼓山位於福州市東郊、閩江北岸,離市中心區約8公里,是福州市最著名的風景區.鼓山並不算高,最高峯海拔925米,但是山勢迥異,景色清幽,引人入勝.鼓山的一大特點是摩崖題刻,其中不少是歷代名人的,有着很高的文物價值.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也在鼓山留下了字跡.在大頂峯石上刻有“天風海濤”四個大字,即為朱熹所書.朱熹還寫了一字徑達四米的“壽”字刻在喝水巖石壁上.鼓山刻石,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當代,前後延續近千年,內容豐富,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點,堪稱福州碑林.

朋友們,由於時間有限,還有很多景點沒看到.希望大家有機會再到鼓山來,聽那故事,看那美景,再度分享快樂的時光!

2022年福建九日山的導遊詞 篇12

福建省廈門的萬石巖位於萬石水庫以南,太平巖以北。山上奇峯怪石遍佈,林木繁茂,文物薈萃。在萬石當中,有一精巧的殿堂,名為萬石蓮寺。登上萬石巖放眼四顧,處處是石,大小重疊,橫堅傾欹,古人石上題刻 “萬笏朝天”。巖下有一深澗流泉,名為“小桃園”,右側山峯形似象鼻,被稱為“象鼻峯”。

山上奇峯怪石遍佈,林木繁茂,文物薈萃,歷來馳名於海內外。遊人沿山道登上萬石巖,放眼四顧,處處是石,大小重疊,橫堅傾欹,“象鼻峯”其下遠處,有一塊石上鐫刻“鎖雲”二字,相傳這是鄭成功刺殺其宗兄定遠侯鄭聯的地方。萬石之中,有一精巧的殿堂,名“萬石蓮寺”。始建於唐,清康熙年間擴建,民國時期會泉法師重修。1984年新加坡佛教界知名人士宏船法師又捐資重修。從大殿左邊入一洞門,在“會泉法師紀念堂”旁,有塊“聽颯石”,石上古榕,虯根龍鬚,蟠石而生。每當微風拂過,以耳貼石,便可聽到颯颯嘯鳴,如松濤陣陣,又似海浪滔滔,可以靜心領略“天風海濤”意境。

“聽颯石”對面是“一粒窠”,那巨石上有清朝嘉慶年間興泉永道倪秀題的“石林”二字和劉天佑題的“為善達天”四字。登上“石林”之頂,近可縱覽獅山全景,遠可眺望廈門市區。

2022年福建九日山的導遊詞 篇13

Jimei is a suburb of Xiamen City connected to xiamen Island by a 2,212-metre long granite causeway. Jimei is also the residence of Mr. Tan Kah-kee, a famous overseas Chinese philanthropist. Encircled by the sea on three sides, the town is known for its magnificent buildings combining western and oriental styles and picture-postcard sceneries. As a tourist site, Jimei has the following attractions to offer: Jimei School Village, Aoyuan (Turtle Garden), Returnees' Hall, Xiamen Bridge and Wanbao Hill Sightseeing Farms. Jimei School Village

Jimei School Village is a general name for all schools and cultural institutions here. It was built by Kah-kee in 1913.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the village now covers a floor space area of over 100,000 square kilometers and there are more than 10,000 students in it. The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are Xiamen Aquatic Products College, Jimei Navigation College, and Jimei Finance and Economy Institute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llege, etc. There are also secondary specialized schools, middle schools, primary schools, kindergartens and nurseries schools in the village. In addition to the schools metioned above, one may find here auditoriums, swimming pools, stadiums, cinemas, hospitals and navigation clubs. They are rare through out the country for their large scales and good facilitation.

Jimei School Village, blending the Chinese architectural style with western one, has become a symbol of Jimei. Among the buildings of unique style are Daonan Lou in Jimen Middle School, Nanxun Lou in Overseas Chinese School and the Teaching Building of Navigation College. In front of the Daonan Lou is the Drangon Boat Pond, 800 meters long and 300 meters wide. Around it are seven pavilions of different styles, with curved eaves and carved pillars. They are called "Seven Stars Falling onto the Ground". In the middle of the pond stand two pavilions designed by Kah-kee, which are named "Lonely Star Accompanying the moon". Every year,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racing is held in the pond with shining ripples and melodious Nanqu (south Fujian Opera) accompanied by drumbeats. Several international dragon boat racings have been held here and attracted groups of tourists at home and abroad.

2022年福建九日山的導遊詞 篇14

大家好!首先我歡迎各位來泉州參觀、考察。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蹟和古典建築。在泉州就並存着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築——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裏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盪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説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裏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洛陽江畔的洛陽橋頭。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洛陽橋。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曆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後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佑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我們身後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後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後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於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卧在海灘上,想讓潮水捲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於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着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於領悟了海龍王的啟示,當月甘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於順利砌成。但是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後來又傳説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於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後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後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來賓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築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着橋樑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着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採用“浮運架樑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於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讚説:“洛陽橋是福建橋樑的狀元”。

2022年福建九日山的導遊詞 篇15

大家好!首先我歡迎各位來泉州參觀、考察。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蹟和古典建築。在泉州就並存着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築——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裏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盪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説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裏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洛陽江畔的洛陽橋頭。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洛陽橋。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曆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後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我們身後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後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後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於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卧在海灘上,想讓潮水捲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於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着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於領悟了海龍王的啟示,當月甘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於順利砌成。但是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後來又傳説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於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後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後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來賓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築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着橋樑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着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採用“浮運架樑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於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讚説:“洛陽橋是福建橋樑的狀元”。

2022年福建九日山的導遊詞 篇16

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帶各位遊覽天心的幾個景點。這些景點是章堂澗、天車架、鷹嘴巖、流香澗、大紅袍茶樹、永樂禪寺、杜轄巖等,希望大家玩得高興。

在我們面前的這條小溪,名叫章堂洞,是武夷山景區北部最長的一條山澗。它與流香澗合流後,往東穿過霞濱峽口,融入崇陽溪,全長約有7.5公里。現在,請大家抬頭往上看,這就是遠近聞名的天車架。它離洞大約0.5公里路。在雄峙如城的丹霞蟑半壁,有幾個互相毗連的巖洞,洞裏有幾棟小木樓就崖構架,或隱藏於洞,或憑臨崖畔,上下懸梯,左右環欄,抬頭望去,儼然一棟空中樓閣。據《崇安縣誌》記載,這些空中樓閣建於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一1861年)。當時,崇安縣的豪紳為躲避太平軍,僱人建造了這種建築物。該巖洞上仍危崖,下臨深淵,地勢極為險峻,乍看上去似乎無路可攀,其實不然,只要從山後繞道,經過火焰峯,直上丹霞蟑頂,而後從巖洞口順梯而下,即可入洞。觀賞到此,不知大家發現了沒有,明明是懸樓,為何叫天車架呢?這是因為,當時所用的建築材料,都是從巖底直接吊上去的,懸架在洞外的那些杉木,就是用來作起重機械的架子,於是當地人就稱之為天車架。

各位朋友,繼續往前走,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塊巨石,叫鷹嘴巖。它那光禿禿的巖頂,東部向前突出,尖曲如椽。非常奇特的是,鷹嘴上居然長着一株枝幹虯曲的古老刺柏,為鷹嘴巖增添了幾分飄逸,幾許神采。沿巖頂直削而下,巖壁白裏透紅,微微拱起的巖脊卻是一片蒼黑,隱約地展現出一條條裂紋,宛如豐滿的羽翼。從我們現在站立的角度看去,只見它兀立峯巔,翹首藍天,振翅欲翔,搏擊蒼穹。古代有詩人形容道;“雄鷹獨立健無倫,鋭椽昂頭實逼真。豈是神山壓凡鳥,欲君奮擊絕囂塵。”多麼生動,多麼形象,多麼貼切!

繼續往前走,過了慧苑寺前的石橋往左拐,就到了流香澗。流香澗原名倒水坑,位於天心巖北麓。武夷山的所有溪泉澗水,都是由西向東流人崇陽溪,惟獨這條山澗,自三仰峯北谷發源後流向西北,又倒流回山,故又稱為倒水坑。這也是流香澗的獨特之處。流香澗兩旁,青藤垂蔓,山蕙、石薄、蘭花叢生,真所謂:“墜葉浮深澗,飛花逐急湍。”明朝有個詩人遊覽至此,久久不忍離去,遂為它起名為流香澗。洞中有一巷谷,兩旁危巖聳立,水流其間,僅能容納一人。夏日置身其間,涼爽無比,因此又叫做清涼峽。

從清涼峽出來,大家看到前面一座黑乎乎的山頂上,聳立着一塊向前傾斜的巨石,就像農夫頭上戴的一頂斗笠。相傳這塊巨石從遠方飛來,落腳在此,所以叫做飛來峯。繞過飛來峯,有座昂然直上,拔地擎天的山峯,名叫玉柱峯。這裏景色優美,請大家慢慢欣賞。

繼續往前走,我們就到了九龍窠。九龍窠是一個幽奇深峻的峽谷,周圍九座磷峋的山峯將它團團環抱,猶如九條巨龍在升騰萬里、揚威環宇之後將欲歸巢的狀態。峽谷裏巨石錯落,細泉潺潺,遍地是叢叢簇簇的茶樹,滿谷春色,生機四溢,真不愧為"茶的王國"。在最後一窠巖壁間,有一塊用石塊壘成的盆景式茶園,上面種着幾株茶樹,那就是久負盛名的大紅袍茶樹。大紅袍之所以獲得“茶中之王”的桂冠,主要是因為其生長的環境得天獨厚。大家請看,茶樹所處的峭壁上,有一條狹長的巖罅,巖頂終年積水,隨之滴落的還有苔蘚之類的有機物,造成土壤的潤澤肥沃,而且兩旁巖壁直立,日照不長,氣温變化不大。加上茶農平時精心管理,採製加工時,挑技術最好的茶師,使用上等的獨特器具。因此,大紅袍成茶後,自然就有獨特的品質和卓著的飲用效果了。一般的茶葉不耐衝,幾次過後就沒有什麼味道了,而大紅袍衝到9次,仍能保持其桂花香味,實乃茶中極品。

大紅袍茶樹的來歷,傳説很多。有一種説法是這樣的:天心廟老方丈用九龍窠的神茶治好一位進京趕考舉人的病。舉人得中狀元后,為謝茶恩,脱下身上大紅袍,親自披在茶樹上,後人便取名為大紅袍。另有一種説法是;有一位皇太后久病不愈,終日肚疼鼓脹,遍請天下名醫,用盡靈丹妙藥,終為徒勞,天心廟老方丈得知後,獻九龍窠神茶一盒,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帝便叫大臣帶上一件大紅袍,前往九龍窠謝恩。大臣將大紅袍技在茶樹上,當地人便將茶樹取名為大紅袍。還有一種説法比較普遍,就是:早春時節,大紅袍葉芽勃發,滿樹豔紅,遠眺宛如大紅袍覆蓋樹冠,因此得名。大紅袍茶樹數量有限。僅植4株,來武夷山的遊人,大都以能一睹名揚天下的大紅袍茶樹為一大樂趣。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天心巖腳下,展現在眼前的這座廟,叫永樂禪寺,它是武夷山保存下來的最大寺院。據查天工《武夷山志》記載:永樂禪寺前身叫山心永樂庵。山心指地理位置,因名剎坐落於方圓70平方公里的武夷山景區中心,故名。明嘉靖七年(公元1520__年),道士韓洞虛加以重建,改名天心廟。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0__年),武夷山章堂巖鐵華國師的弟子果因和尚將它改稱天心永樂禪寺。此時的天心,寓意又進一步得到禪理的抒發,藴藏着禪語“天心明月”和佛教徒嚮往極樂世界的意境。重建後的永樂禪寺,南北長170米,東西寬150米,佔地面積約2.6萬平方米。寺院四周古木參天,重竹蔽地,鳥鳴蟬噪,意境深遠。步入寺內,香煙繚繞,梵音清越,恍如遊仙。在通往禪寺的山徑旁,新鑿了一座彌勒佛巖雕,高19米,寬13米。巖雕後面的“佛”宇,是清康熙皇帝的字體,高 11米,寬 9米,取九九吉利之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fujian/zyn7v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