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開題報告 >

課題開題報告發言稿十篇

課題開題報告發言稿十篇

課題開題報告發言稿 篇1

尊敬的領導、老師

課題開題報告發言稿十篇

“書香滿園關不住,幾縷墨香順風來”,伴着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新教育實驗與素質教育行動策略的研究》子課題的新一輪展開,我校承擔了《師生共寫隨筆,同享成長快樂》的研究課題。本課題的研究是建設校園文化的需要;是實施課程改革的需要;是引領師生共同成長的需要;更是師生終生學習的奠基石。

對本課題的研究我們做了以方面的準備:

一、明確課題研究的思想、內容和意義

對本課題的研究,旨在更好的實現新教育所倡導的師生與人類崇高精神對話、無限相信教師和學生的潛能、重視精神狀態,倡導成功體驗;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強調個性發展,注重特色教育。同時,教師不再成為教育的蠟燭,而是教育中精神財富的領路人,教育學生的同時,也無盡的充實自己,最終實現教師與學生同享一起成長的快樂。參加課題研究的老師將通過“讀書、實踐、反思、寫作、再讀書、再反思”的反覆過程,研究日常教育敍事與教師專業發展成長的關係;研究如何對典型教育案例進行多角度的理解和解釋,研究師生如何更好的一起成長、成功;研究教育的時代性特徵,敢於大膽指出教育的誤區,探求教育的本真。

通過對課題的研究,要走出一條新的教育途徑: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重建教師職業生活方式,建立一種教育、教學、研究、學習一體化的新型職業生活方式,喚醒教育理想,激發教育熱情,增強職業幸福體驗,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對學生而言,改變學生生存狀態,發展學生個性和潛能,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營造出一種濃郁的讀書寫作氛圍,隨時挖掘學生讀書寫作的熱切慾望,讓學生體會讀書寫作的益處,積極投入到讀書寫字行列中去。讓生命和諧、健康地成長,為學生的終生髮展服務和奠基。

二、立項課題的開展情況

1、領導重視,組建優秀團隊

學校的支持是本課題研究的有力保障。領導對這一次課題申報,成員組建高度重視。從課題負責人到課題成員組成,校委會一一審核討論通過。我們在接題的時候,學校領導就提出,要選拔最優秀教師組成這個團隊。組建課題組成員時,徵求了各教研組長的意見,得到

他們的全力支持,在他們反覆討論後給予推薦,又經過校委會與教科室把關,從中擇優,最後從各教研組中確定十一名教師為本課題組核心成員。這些老師有熱情,積極上進,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有熱衷讀書、酷愛寫作的習慣;對再學習懷有熱切的期待和慾望,同時這些教師適應時代的發展,思想先進,富於創造精神。我想,這就是我們可以把後緒工作做好的基礎。

2、倡導多讀書,讀好書

我們將構建讀書三級網絡,即學校閲讀中心——校閲覽室、班級書櫃、家庭書廚。在學校裏,我們每週抽出半天,集體在閲覽室閲讀;每個班級內設立書櫃,除學校配書外,學生自己也是書源的提供者,在學生間開展晨誦,暮醒,課間閲讀行動;課題組核心組成員家庭要備有書廚,保證我們隨時隨地都有書讀。

當前課題組成員每人擁有《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心靈寫詩》,《愛心與教育》等精選書籍,以供我們學習閲讀。我們暫定每週三下午定期舉辦閲讀碰頭會。這個會有兩個階段組成,

第一階段為自由閲讀階段,第二個階段為討論階段,在第二階段我們將抒發個人讀書心得,同時制定下階段閲讀計劃。學生每週一次大閲讀,集中在校閲覽室。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是在讀書中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啟迪智慧,讓讀書成了我們除教學與學習外必不可少的生活陪伴。

3、建立個人博客

課題組成員在成立團隊之後都要建立自己的博客,把平時的心得體會,教育反思,案例分析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我們將組建博客羣,把我們的成果在羣裏展示,一起分享,共同評論,以求以後的工作做的更好。王國強老師的博客現在已經有原創文章300餘篇,訪問量達到四萬多次。我們將以王國強老師為中心,躬身力行,每週都要寫出最少一篇值得稱道的文章。以此提升我們的理論水平。我們不再做單純的教書匠,我們要做擁有無盡淵博知識的教育者。如果以前沒有時間,沒有東西寫,現在機會來了,我們要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投入,通過日記、教育故事等形式,記錄、反思師生的日常教育、學習生活,從而達到自我教育、自我激勵的作用。真正讓讀書、反思、寫作,成了我們教育思想與教育水平進步的一種不可缺少的渠道。

4、努力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課題組對寫作提出最低要求水準。我們寫作將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要求到自覺分三階段組成。第一階段,教師教育隨筆每一月1篇千字文,學生心情日記每週1篇;第二階段,教師教育隨筆每兩週1篇,學生心情日記每週2篇;第三階段教師向年寫作量10萬字,學生5萬字的目標靠近。

我們還要不定期邀請專家學者、名校名師來校講座,更新教師教育教學觀念,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拓寬教師的.視野;讓學生從專家、名師的報告中得到啟迪、提高讀書寫作的熱切向往。學生撰寫隨筆將主要通過心情日記的形式體現,學生在日記中進行自我鼓勵、自我批評,得到自覺自勵、自我成長,使他們地心靈求真、向善、愛美;同時教師通過日記形式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和情感交流,這樣,既營造了和諧的師生關係,也有利於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使教育活動變得更有針對性和實效。

每一個課題組成員與一名語文教師結成對子,同時負責二十名學生。共同提高這些學生的生活習慣,意志品質,學習興趣,愛國情操,讓這些學生首先養成隨想隨寫的習慣,讓這種習慣成就學生的一生。同時,學生以“校園文學社團”為平台,定期開展寫作講座、徵文比賽、課外掠影、校園採風等活動,以致力於學生讀寫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從這些學生衍射到全校,讓全校的每一個學生都要樂於讀書、寫作,把成長融合在快樂的求知中。

5、預設課題成果

我們將在徵得學校的支持下,讓學校每年拿出一定經費來保證課題組人員的資料打印、社會實踐、觀摩交流等費用,並根據參與人員的積極程度和研究成果給予一定的經濟獎勵。

我們將不定期推薦師生的優秀心情日記、教育學習隨筆進行交流、展覽、發表。教科室將聯繫出版社定期出版專題集,論文集。安排課題組成員定期利用週末大講堂舉行報告會,把讀書、寫作加大推廣,讓更多的學生分享其中獲得的快樂。把新教育實驗向更廣、更深的層次推進。

預設成果詳細列表

三、課題實施的保障及評價

課題組要向學校申請資金,購置書籍、報刊。同時,報申學校,由教科室對本課題組活動進行監督、指導,並督促按時編寫報告集、論文集;由團委安排,不定期舉行成果彙報大餐。

在落實《師生共寫隨筆,同享成長快樂》的過程中,隨時跟進評價。我們採用多元開放的評價機制,將目光放在了師生閲讀書籍、寫作彙集成冊上,特別關注師生的讀書寫作的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對課題研究過程進行監督,分層評價。教科室每月對每位教師的讀書筆記做好統計、評比、推薦,以此在學期末課題組成員進行綜合考評。同時,每月要挑選出1—2篇師生優秀隨筆,修改後,掛在校園網上,定期選擇優秀稿件及時推薦到有關報刊雜誌。對工作鬆散,態度不端正的師生進行批評教育,並跟進監督,對屢教不改的師生堅決從本課題組中除名。

一個讀懂自己的人,才能讀懂自然的美好與人類的道德,才能讀懂自己肩上的責任,才能點亮校園裏無數盞讀書的心燈!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我們就無怨地做堅守讀書與寫作者,同時讓我們學生的心靈運動起來,讓沾滿蜂蜜的書籍字樣成為師生終生受益的載體!

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課題開題報告發言稿 篇2

我們的課題是:國小語文“體驗式”教學法的研究與實踐,所謂“體驗式”教學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向指路創設情景、提供信息、資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學生實際出發,遵循學生的個性特徵,以學生為主體,追求課堂的“樂學”情境,這個課題的研究有利於教師理論水平的提高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研究的目的在於應用,我們將通過邊研究、邊實踐、邊改進的方法去操作,將“體驗式”教學法在教學中應用,把初步研究的收穫介紹給全體老師,並廣泛徵求意見,形成共識,讓老師們在“體驗”中瞭解“體驗式”教學法,增強“體驗式”教學法的應用價值。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有:

1、“體驗式”教學法的基本特徵。

2、“體驗式”教學法的基本框架結構。

3、“體驗式”教學法的應用與成效。

本課題研究的步驟:

(1)準備階段(組織啟動)

①搞好課題開題會,明確課題組成員的任務與行動計劃。 ②對班級學生學習方式現狀進行調查分析。

③通過理論學習及現狀的分析,明白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主要內容、操作方法和實施步驟。

(2)實驗階段(實驗研究)20xx年10月—20xx年10月

①按計劃開展研究工作,積極開展實踐課研討活動,分專題進行研究,蒐集和整理事實材料。

②對要達到的目標和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③整理課題研究的資料,做好經驗成果交流展示。

(3)結題驗收階段(總結結題)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①整理實驗資料,統計實驗數據,總結“體驗式”的教學方式研究的成果。 ②撰寫研究報告和論文。

“體驗式”教學法究竟好不好,最後還得由學生評判,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為此,我們還要採取讓學生評課,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向學生徵求意見。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就是教育教學質量是否能得到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肯定,特別是在我校生源比較差的情況下,優秀率和及格率能否上一個台階,是檢驗“體驗式”教學法是否符合有應用價值,也是增強我們繼續研究實踐“體驗式”教學法的決心和信心。

課題開題報告發言稿 篇3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目前,由於過分追求升學率,造成課堂教學活動與學生日常生活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遠。學生通過加班加點,大量的機械練習、背誦等,掌握的是死的知識,至於知識是如何產生的,怎麼運用,都不得而知。“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後全忘記”是這種現象的描述。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相脱離是重要原因之一。生物學科在會考中所佔分值不高,學生及家長在思想上都不夠重視,教學受到了一定影響。如何提高生物教學水平,是生物教師所面臨的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生活化教學也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理念之一。生物教師作為實施新課程的主體,應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課本知識與學生豐富的生活經驗有機地聯繫起來,變枯燥為生動。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釋放創新潛能。開展生物生活化教學拓寬了課堂的空間規模、教材的知識廣度,讓學生將課本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力圖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題就是針對當前的教育形勢提出來的。研究如何在新課程理念下調整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問題,為在教學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國中生物教學水平進行有益的探討。我們認為該研究課題是體現社會需求的、符合教學規律的,也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課題,它的研究必將使學生獲得最大的收益。可以説,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二、實驗的理論基礎與依據

(一)建構主義理論

該理論對發展和完善我國的課程和教學理論、指導和促進我國的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靈魂就是認為:人的知識不是被動地接受的,而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主動地建構的,指出教學應當力求使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而不是要求他們複製知識。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具有主動選擇、發現、思考、探究、應答、質疑的需要與可能。生活化教學研究,就是將這一先進的理論在課堂教學中得到體現。

(二)國外教育理論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有些兒童在國小裏是優秀生,而到了中年級卻變成了學習差的學生。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學生不會運用概括性的知識去認識周圍現實,而學生之所以不會運用,又是因為他們的概括性的概念、結論和判斷不是通過研究事實和現象的途徑形成的,而是死記硬背得來的。”知識的形成要從現實生活中來,學生才能在現實生活中靈活地運用。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繫,獲得直接經驗,主動地進行學習。教師的職責不在於教給學生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念,而在於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事物環境中進行學習,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

(三)國內教育理論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新課程提倡“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由此可見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

這些理論提醒我們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應追求的目標。“國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研究”正是想探討這個問題並付諸於實踐。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運用。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謂生物生活化教學,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將生物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強烈願望,同時將教學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中獲得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必要的社會生活技能,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同類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於學校的課堂教學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歷史,上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提倡學生在活動中學習。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進行教育改革。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認為,教育起源於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學不能脱離生活。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導每一個學生都公平地享受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教育要培養能適應社會生活的人,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五、研究假設和擬創新新點

開展生物生活化教學,一方面拓寬課堂的空間規模,另一方面拓展教材的知識廣度。引導學生將課本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以此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能力,提高素質。本課題研究的側重點與其他人的研究不同,我們研究的是如何讓生物課堂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繫,特別是同體育教學之間密切的滲透,有其推廣價值。

六、研究目標與內容

(一)目標

1。探索生物知識與實踐的有機結合2。探索生物生活化教學實踐活動的操作模式

3。提高學生認識生活、適應生活、欣賞生活、享受生活和創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二)內容

1。教學目標要體現生活化

目標是行動的嚮導,教師要真正落實“生活化”的理念,首先應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從一維轉向多維,即從傳統的過於偏重認知目標,向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目標轉變。

2。教學內容要體現生活化

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調查、實驗、探究等方式實現學生的自主建構,使他們學會從生活中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將生活與知識融會貫通,在實踐探索中體會成功的樂趣。

在生物教學中,教科書應是“活的、真的、動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靜的、讀的”。因此,教材不過是為學生提供一種“案例”,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不是獲得“案例”本身,而應是掌握“案例”之後的某些有價值的東西。據此,教學內容不應該拘泥於教材,教學內容要體現生活化。

3。教學方式要體現生活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自主活動以及在活動中的體驗和感受,即由傳統的師生授受向對話教學、體驗教學和探究教學轉變。

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的主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不再是認識與被認識、灌輸與被灌輸的關係,而是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多向交流的關係。

七、研究對象與範圍

臨沂冊山中學七年級和八年級全體在校生

八、課題研究的思路與主要方法

前期工作:以文獻資料法為主,學習有關文獻,蒐集資料;

具體實施階段:以行動研究法為主,根據學生實際確定實驗班級將收集整理的成功經驗分別進行實驗,探索最佳途徑;輔以個案研究法,選取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個案研究。

成果總結階段:以實驗觀察分析法,案例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廣泛收集生物生活化教學的各項資料進行歸納整理。

九、課題研究的措施和步驟

(一)研究的措施

1。在課堂上讓學生説起來

(1)“課前5分鐘隨談”指在每次課前由老師指定一個學生利用三到五分鐘時間,在一種輕鬆、民主的氛圍中,通過即興演講的形式向全班同學講述與生物相關的生活小常識、趣聞、名人軼事、科學前沿等,既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演講後師生互動式的評論可以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僅僅是在課堂上聽還不夠,還要求每一個學生將所講的內容摘抄或剪貼到生物記事本上,供全班同學翻閲瀏覽。如果堅持下來,學生知道有關生物的知識會越來越多,會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會激發學生對生物的一些思考。

(2)利用不同課堂“説”。新授課時,讓學生説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知識和生物學信息; 探究課時,讓學生領悟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性。學會正確的表達個人與小組的探究原理、思維方法、操作過程、實驗現象、探究結論及存在的問題和困惑,以引起全班的關注。在交流過程中,還養成了傾聽他人意見的良好習慣。

(3)小結課時,放手讓學生運用各種形式總結單元的知識、能力、情感各方面的所得提供展示的平台,讓他們展示出來。

2、在課餘時間

(1)營造校園濃郁的生命科學氛圍

教師在課堂上要使用生動、鮮活的例子、多種教學方式,同時還要利用教室的黑板報、著名的生物學家肖像及名言、學校的學科專欄、學科專題報告、學科競賽、學習經驗交流等形式;營造學習生物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在其中感受到良好的心理暗示,感受生命科學的重要性,從而樹立生命科學意識。

(2)把課堂從教室轉移到校園

可以從校園裏的各種花草樹木入手,讓學生辨別植物的種類,結合季節更迭,注意培養學生採集標本並進行製作的技能。同時,利用家養動物和常見的動物進行種類的識別。結合生物實物、掛圖、模型等較直觀地提供生物學的知識,把學生帶到一個視覺清楚的世界裏。還可以進行課外生物興趣小組活動,結合課本的知識,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設計,並進行科學實驗。

(3)充分利用當地資源。

教師可通過指導學生對身邊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污染原因及狀況調查,對綠色工廠的參觀訪問,讓學生提出環保設想和對策;通過愛鳥周、世界環境日、環境宣傳、環保知識講座等活動,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加深理解和認識,讓他們成為環境保護資源的有力宣傳者和執行者;生物教學結合當地農業生產實際,多選擇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生物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交給學生一些扦插、壓條、嫁接的常識,並在課外指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

(4)利用週末和假日開展實踐活動。

為了學生更好的學習和適應社會,因此要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訓練和提高自身的各種能力,包括觀察、實驗、調查、發現蒐集、選擇信息、分析歸納、設計和調整方案等,在探究中不斷積累經驗,挖掘發展潛能,增強創新和應變能力,利用週末開展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的課業負擔。

(二)本研究活動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為資料準備、理論學習和實驗設計階段

確定課題研究的方向、內容、對象,學習相關理論,討論課題實施計劃,完成課題實驗方案的總體設計及課題組各成員的具體分工,申報與立項。

2,第二階段(20xx年1月—20xx年12月)為課題研究和實踐探索階段主要任務是按課題方案,分步驟、分階段地進行實施,運用科學方法、手段進行實施研究,從而為課題研究獲得第一手材料。

3,第三階段(20xx年1月—20xx年6月)為課題研究的總結階段。全面整理研究資料,分析實驗資料,總結經驗與研究成果,全面彙編實驗資料,撰寫實驗報告。

十、課題成果形式:

課件、論文、結題報告

十一、研究人員分工

十二、課題經費預算

基本經費和課題運轉所需硬件投資共計:8000元

學習資料費用約計3000元;調查問卷印刷約計500元;電腦、簡單打印資料約計1000元;其他3500元。

課題開題報告發言稿 篇4

一、背景分析: 體育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是實現課程價值,體現課程理念和性質,實現以“學生髮展為本” 的需要,是實施現代教育、教學思想、與時俱進與世界教育潮流同步的需要,是發揮地方教 育、教師優質資源,是創新、發展體育教育的需要。體育教育的資源是學校體育的核心,也 是全國性課程改革的新教育名詞和研究內容。 體育是一種世界性的通用文化, 給予人類健身、娛樂、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功能。 花樣跳繩對於提高學生的體質和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我校有 4名體育兼職師,期中體育專業教師2名,11個教學班,結合我校大課間活動的開展,我們 確立開發花樣跳繩校本課程。 有利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 體現了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和選擇 性。要創新,就必須關注個性,關注差異性,關注每個學生。結合學校發展的總體思路,我 校以由點到面再到尖為出發點,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興趣, 發展學生的個性。這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二、指導思想: 學校體育教學的中心是體育課, 上好體育課勢必要有一套科學的、學生感興趣的體育與健康 課本。我校將根據《體育與健康教程標準》實驗稿的內容、目標,結合本校的具體情況和學 生興趣、愛好的特點,構建切實可行的校本教程。

三、目的

1、着眼於學生未來的發展,提高課程的適應性。

2、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3、實現學校課程的創新,形成學校辦學特色,提升學校辦學的品位。

四、原則 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學生的智慧和審美道德的培養。 使每個學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充分 發展其特長。

6、趣味性原則 校本課程要儘可能提供趣味性較強的內容和活動, 激發學生的

1

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儘可能 採取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拓展思

1、科學性原則 重視體育學科在校本課程體系中的地位。

2、民主性原則 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學校要創造機會,鼓勵師生積極主動、創造性的參與課程的開發與建 設。

3、針對性原則 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要注意從學校的實際和辦學特色出發; 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 出發;從教師的專長出發。

4、多樣性原則 校本課程開設的多樣性程度越高,學生選擇餘地就越大,學校在培養多樣化的人才,滿足社 會多樣化的需求方面,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5、人文性原則維、開闊視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五、內容

一、二年級學生跳繩興趣的培養,三——六年級學生花樣跳繩技術、技能的培養。

六、方法

1、充分調動教師參加課程開發的積極性,體現參與性。

2、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堅持校本化。

3、保證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性與探究性。

七、組織與實驗步驟

1、教師每學期應認真書寫教案。

2、課程的組織形式必須以學生為本,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意願,採用學生喜愛的組織形 式和活動方式(如表演、競賽、參觀、遊戲等) ,充分調動學 生的學習積極性。

3、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創造寬鬆的活動環境,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方 式表述,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過程體驗,不能只重活動的結果。

4、教師必須在每次校本課程後,作好記錄。

5、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教師必須樹立檔案意識,學期結束上交學校。

八、對象 學校全體學生(11個教學班)

九、人員與分工 全校體育老師

十、時間開發時間: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20xx年12月

1、組織發動,宣傳學習,召開師生大會,講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意義。

2、教師選課,向學校申請,學生選課。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20xx年12月——20xx年1月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 20xx年2月 收集資料:開發總結、案例、論文、備 2

課等,歸檔,成果展示。

十一、成果展示

1、老師教案、案例、論文、檔案等。

2、學生成果展示

十二、教學管理

1、完善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申報制度。

2、鼓勵每位具備校本課程開發能力的教師自主申報開發課程,積極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 實施。

3、根據教師所申報課程,對學生興趣、特長、需求進行調查,確定開發項目。

4、校本課程領導小組指導教師制定校本課程實施計劃。

5、組織實施、落實實施計劃

6、每學期校本課程領導小組對校本課程實施情況進行評估,並給予適當的獎勵。

7、課程開發教師應有:個人申請、開發綱要、過程記載、學生花名冊、點名冊、評價體系、實驗報告及總結等。

8、加強校本課程及教輔材料、學具等的管理。

9、加強校本課程檔案建設,對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所有資料蒐集整理好,期末上交校本課程 開發領導小組,以利總結、改進和推廣。

課題開題報告發言稿 篇5

課題名稱:國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研究

我校《國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研究》課題,已通過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立項(立項編號是)。經領導批准,今天開題,我代表課題研究組,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作如下彙報: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目前,由於過分追求升學率,造成課堂教學活動與學生日常生活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遠。學生通過加班加點,大量的機械練習、背誦等,掌握的是死的知識,至於知識是如何產生的,怎麼運用,都不得而知。“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後全忘記”是這種現象的描述。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相脱離是重要原因之一。生物學科在會考中所佔分值不高,學生及家長在思想上都不夠重視,教學受到了一定影響。如何提高生物教學水平,是生物教師所面臨的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生活化教學也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理念之一。生物教師作為實施新課程的主體,應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課本知識與學生豐富的生活經驗有機地聯繫起來,變枯燥為生動。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釋放創新潛能。開展生物生活化教學拓寬了課堂的空間規模、教材的知識廣度,讓學生將課本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力圖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題就是針對當前的教育形勢提出來的。研究如何在新課程理念下調整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問題,為在教學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國中生物教學水平進行有益的探討。我們認為該研究課題是體現社會需求的、符合教學規律的,也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課題,它的研究必將使學生獲得最大的收益。可以説,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二、實驗的理論基礎與依據

(一)建構主義理論

該理論對發展和完善我國的課程和教學理論、指導和促進我國的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靈魂就是認為:人的知識不是被動地接受的,而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主動地建構的,指出教學應當力求使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而不是要求他們複製知識。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具有主動選擇、發現、思考、探究、應答、質疑的需要與可能。生活化教學研究,就是將這一先進的理論在課堂教學中得到體現。

(二)國外教育理論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有些兒童在國小裏是優秀生,而到了中年級卻變成了學習差的學生。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學生不會運用概括性的知識去認識周圍現實,而學生之所以不會運用,又是因為他們的概括性的概念、結論和判斷不是通過研究事實和現象的途徑形成的,而是死記硬背得來的。”知識的形成要從現實生活中來,學生才能在現實生活中靈活地運用。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繫,獲得直接經驗,主動地進行學習。教師的職責不在於教給學生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念,而在於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事物環境中進行學習,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

(三)國內教育理論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新課程提倡“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由此可見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

這些理論提醒我們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應追求的目標。“國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研究”正是想探討這個問題並付諸於實踐。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運用。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謂生物生活化教學,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將生物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強烈願望,同時將教學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中獲得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必要的社會生活技能,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同類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於學校的課堂教學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歷史,上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提倡學生在活動中學習。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進行教育改革。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認為,教育起源於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學不能脱離生活。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導每一個學生都公平地享受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教育要培養能適應社會生活的人,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五、研究假設和擬創新新點

開展生物生活化教學,一方面拓寬課堂的空間規模,另一方面拓展教材的知識廣度。引導學生將課本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以此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能力,提高素質。本課題研究的側重點與其他人的研究不同,我們研究的是如何讓生物課堂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繫,特別是同體育教學之間密切的滲透,有其推廣價值。

六、研究目標與內容

(一)目標

1。探索生物知識與實踐的有機結合2。探索生物生活化教學實踐活動的操作模式

3。提高學生認識生活、適應生活、欣賞生活、享受生活和創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二)內容

1。教學目標要體現生活化

目標是行動的嚮導,教師要真正落實“生活化”的理念,首先應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從一維轉向多維,即從傳統的過於偏重認知目標,向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目標轉變。

2。教學內容要體現生活化

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調查、實驗、探究等方式實現學生的自主建構,使他們學會從生活中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將生活與知識融會貫通,在實踐探索中體會成功的樂趣。

在生物教學中,教科書應是“活的、真的、動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靜的、讀的”。因此,教材不過是為學生提供一種“案例”,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不是獲得“案例”本身,而應是掌握“案例”之後的某些有價值的東西。據此,教學內容不應該拘泥於教材,教學內容要體現生活化。

3。教學方式要體現生活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自主活動以及在活動中的體驗和感受,即由傳統的師生授受向對話教學、體驗教學和探究教學轉變。

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的主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不再是認識與被認識、灌輸與被灌輸的關係,而是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多向交流的關係。

七、研究對象與範圍

臨沂冊山中學七年級和八年級全體在校生

八、課題研究的思路與主要方法

前期工作:以文獻資料法為主,學習有關文獻,蒐集資料;

具體實施階段:以行動研究法為主,根據學生實際確定實驗班級將收集整理的成功經驗分別進行實驗,探索最佳途徑;輔以個案研究法,選取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個案研究。

成果總結階段:以實驗觀察分析法,案例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廣泛收集生物生活化教學的各項資料進行歸納整理。

九、課題研究的措施和步驟

(一)研究的措施

1。在課堂上讓學生説起來

(1)“課前5分鐘隨談”指在每次課前由老師指定一個學生利用三到五分鐘時間,在一種輕鬆、民主的氛圍中,通過即興演講的形式向全班同學講述與生物相關的生活小常識、趣聞、名人軼事、科學前沿等,既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演講後師生互動式的評論可以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僅僅是在課堂上聽還不夠,還要求每一個學生將所講的內容摘抄或剪貼到生物記事本上,供全班同學翻閲瀏覽。如果堅持下來,學生知道有關生物的知識會越來越多,會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會激發學生對生物的一些思考。(2)利用不同課堂“説”。新授課時,讓學生説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知識和生物學信息; 探究課時,讓學生領悟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性。學會正確的表達個人與小組的探究原理、思維方法、操作過程、實驗現象、探究結論及存在的問題和困惑,以引起全班的關注。在交流過程中,還養成了傾聽他人意見的良好習慣。(3)小結課時,放手讓學生運用各種形式總結單元的知識、能力、情感各方面的所得提供展示的平台,讓他們展示出來。

2、在課餘時間

(1)營造校園濃郁的生命科學氛圍

教師在課堂上要使用生動、鮮活的例子、多種教學方式,同時還要利用教室的黑板報、著名的生物學家肖像及名言、學校的學科專欄、學科專題報告、學科競賽、學習經驗交流等形式;營造學習生物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在其中感受到良好的心理暗示,感受生命科學的重要性,從而樹立生命科學意識。

(2)把課堂從教室轉移到校園

可以從校園裏的各種花草樹木入手,讓學生辨別植物的種類,結合季節更迭,注意培養學生採集標本並進行製作的技能。同時,利用家養動物和常見的動物進行種類的識別。結合生物實物、掛圖、模型等較直觀地提供生物學的知識,把學生帶到一個視覺清楚的世界裏。還可以進行課外生物興趣小組活動,結合課本的知識,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設計,並進行科學實驗。

(3)充分利用當地資源。

教師可通過指導學生對身邊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污染原因及狀況調查,對綠色工廠的參觀訪問,讓學生提出環保設想和對策;通過愛鳥周、世界環境日、環境宣傳、環保知識講座等活動,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加深理解和認識,讓他們成為環境保護資源的有力宣傳者和執行者;生物教學結合當地農業生產實際,多選擇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生物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交給學生一些扦插、壓條、嫁接的常識,並在課外指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

(4)利用週末和假日開展實踐活動。

為了學生更好的學習和適應社會,因此要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訓練和提高自身的各種能力,包括觀察、實驗、調查、發現蒐集、選擇信息、分析歸納、設計和調整方案等,在探究中不斷積累經驗,挖掘發展潛能,增強創新和應變能力,利用週末開展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的課業負擔。

(二)本研究活動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為資料準備、理論學習和實驗設計階段

確定課題研究的方向、內容、對象,學習相關理論,討論課題實施計劃,完成課題實驗方案的總體設計及課題組各成員的具體分工,申報與立項。

2。第二階段(20xx年1月—20xx年12月)為課題研究和實踐探索階段主要任務是按課題方案,分步驟、分階段地進行實施,運用科學方法、手段進行實施研究,從而為課題研究獲得第一手材料。

3。第三階段(20xx年1月—20xx年6月)為課題研究的總結階段。全面整理研究資料,分析實驗資料,總結經驗與研究成果,全面彙編實驗資料,撰寫實驗報告。

十、課題成果形式:課件、論文、結題報告

十一、研究人員分工

柏玉娟:課題第一負責人,主持課題研究工作,制定課題研究方案,負責指導、調整、協調課題組成員的研究過程,案例收集、組織教學研討、階段總結會議召集,結題報告等。

組員:

*個案研究,撰寫相關論文

資料蒐集整理、過程記錄

資料整理、數據分析

資料整理、記錄

十二、課題經費預算

基本經費和課題運轉所需硬件投資共計:8000元

學習資料費用約計3000元;調查問卷印刷約計500元;電腦、簡單打印資料約計1000元;其他3500元。

課題開題報告發言稿 篇6

一、選題的緣由及課題研究的背景

從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層面上來説,本課題的選擇是基於以下的一些主要因素:

(1)新課程實施以來,特別是新課標教學要求頒佈以來,由於新教材留給老師的空間很大,不少老師對現在新的中學數學教學要求的把握以及在課堂中有效地落實好教學目標和要求還存在着“新教材老要求、新要求老套路”等問題,這些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有效度的達成。

(2)課堂教學中,教師講的多,包辦的多,許多本該達到解釋水平的課,不少教師將此下降為記憶水平,“滿堂灌”或“滿堂問”(填空式問答,懂的要問、不懂的不問);有的課把教學混同於學科習題機械訓練和簡單強化,“表面上像探究,實際上是講解”,大部分學生還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思考力水平明顯下降。不少老師對一些主要課型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還停留在原有教學理念和教學要求的層面上。

(3)課堂教學的預設設計與課堂動態生成性調控脱節。當堂的學習質量和效益明顯偏低。

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中學數學界一直沒有停止過,在近期還逐漸趨熱。有的側重於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有的側重於有效學習方式的研究。特別是最近鄭毓信教授的研究文章“數學教學的有效性與開放性”(見課程教材教法20xx第7期P.28),從新課程實施以來數學教學有效性研究的興起,什麼是有效的數學教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研究需注意的問題等角度,進行了闡述和剖析。這些研究對本課題有着積極的指導意義。但從總體上看,有效的課堂教學的成功模式還遠沒有建立起來,尚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特別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課堂教學的案例研究。本課題着力於課堂有效性教學的案例剖析,從微觀的操作層面入手,通過對案例的收集、分析、反思、提煉等,形成提高中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的具體策略和方式方法。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對當前的課堂教學更具有現實意義。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

有效性:“有效”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為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性亦指能實現預期目的。本課題中的預期目的即指省中學數學新課標教學要求。

有效性教學:以省中學數學教學要求為基準,教師在實施單位時間的教學行為後,引起學生具體的進步和發展。首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通俗地説,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

有效性教學包括以下三重涵義:一是有效果:指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二是有效率:教學活動是一種精神性的生產活動。教學效率可表述為: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三是有效益:指教學活動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這裏不僅僅是知識和方法的掌握,還有思維水平的發展和對數學本質的理解。

案例研究:案例是包含了一個或多個真實疑難問題的情境描述。本課題中的案例指: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典型課例實錄。這裏的典型課例有成功的,一般的,也有不成功的。案例研究就是通過收集、整理典型課例,分析其中影響課堂有效性教學的因素,並提出改進的策略和具體的方法。

2、研究的主要觀點

⑴課堂有效性教學的主要取決於教學設計(預設與動態生成的設計)。我們認為,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對教學的達成度、對當堂效益有着顯著的和最直接的影響。

⑵中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主要應關注目標設定的有效性、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師生思維互動的有效性、練習反思的有效性。

⑶教師的個體素質與羣體研究的水平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着顯著的和直接的影響。

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體現在教學的對象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精英”,教學目標及要求的落實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三維目標的和諧落實而不是單純的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上。

三、研究的主要視角

(1)關於“中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的文獻研究

從多角度來收集、研究並組織全學校中學數學老師學習有關文章,在討論中提高一線老師的理論素養和實施課堂有效性教學的意識。

(2)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解和把握研究

着重於當前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學生主動參與的有效性、教師課堂調控的有效性。

(3)教學行為現狀的分析研究

當前教學行為存在的問題研究;融合先進教學理念的良好教學行為研究;不同教師羣體教學行為的差異研究;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分層要求的研究。

(4)典型課型的有效教學模式的研究。對新教材中的概念課、定理公式推證課、章節習題課、新大學聯考複習課、試卷講評課等主要課型的典型課例進行案例剖析,形成有指導價值和推廣意義的操作策略與模式方法。

四、研究的方法

(1)本課題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動研究法為主。

案例研究法是對典型的課堂教學實錄進行分析研究,歸納整理出有效的教學行為方式。

行動研究法即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總結,邊完善,把研究與課堂教學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

(2)本課題以文獻分析法和調查法為輔

文獻分析法作為學習理論、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資料主要來源於教育理論書籍、報刊雜誌以及網絡下載的相關資料等。通過對這些資料信息的分析與研究,制定階段研究目標與實施方案,在課題研究過程中不斷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還可以用之作為培訓老師的素材,以提高課題研究的實際效用。

調查法主要調查本課題研究之初課堂教學的現狀、師生理解情況以及對研究過程中、研究之後的狀況進行詳細跟蹤調查,為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事實性依據。

五、研究的途徑與目的

(1)通過省新課程標準教學要求的學習,正確把握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及具體的教學要求,藉助典型案例的收集、分析、研討,剖析中學課堂影響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提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具體策略和方法,構建符合我學校實際的評價指標。大面積提高學生的數學學業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從現實存在問題人手,以中學數學教師為主體,立足解決本學校的教學問題,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種研究方法,堅持理論構建與實踐探索相結合,案例分析與模式構建相結合。在研究中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學校數學教研組的教科研水平,使教研更貼近教師的實際。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我學校中學數學教育質量的持續提升提供智力支撐。

六、研究計劃

1、主要研究階段及階段性研究目標

主要研究階段

完成時間

課題組成員分工

階段成果形式、數量

準備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

20xx.12.

樂京科負責擬定課題研究計劃,王桂喜、姜文成、張洪華等負責有關學習材料的彙編

《學校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學習村料彙編》

文獻集

研究階段(20xx年01月-20xx年7月)

20xx.7.

王桂喜負責,其它成員協助。

謝建國、姜文成負責。

張洪華、高品榮負責。

《學校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狀況的調查》調研報告

《典型課例的案例分析與研究》

《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評價指標》

總結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20xx.12

姜文成負責

王桂喜、樂京科、王勁鬆、張洪華等協助。

《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操作操作策略與模式研究》

《中學數學典型教學案例彙編》

2、最終研究目標和最終完成時間

最終研究成果形式和數量

預期達到的目標

承擔者

1、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操作策略與模式研究;研究論文,1本

2、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評價研究。研究論文,1篇。

3、中學數學課堂典型教學案例彙編,1本。

4、課題結題報告,《報告》

在論文評比,優課評比中獲獎

教師提供教學範例,部分論文案例在業務刊物發表,在各級比賽中獲獎

樂京科、姜文成等.

張洪華等

王桂喜等

樂京科

本課題預計完成的時間:20xx.11

本課題研究組的成員都是來自學校內各個學校的教學骨幹,有學校的領導,有市、學校數學學科帶頭人,也有中青年教學骨幹,有着豐富的一線教學經驗。他們中的多數人主持或參與過省、市課題的研究工作,也有着課題研究的實踐經驗。課題主持人是學校中學數學教研員,在組織課題研究活動方面有着便利的條件,因此,我們有信心將課題研究與教學實際結合起來,取得課題研究和數學教學的雙豐收。

課題開題報告發言稿 篇7

一、課題提出

1、研究背景

(1)地理因素

本課題組所在學校――樂善學校是武勝縣最大的九年一貫制學校,雖然地理位置相對優越,但地處鄉鎮,屬農村學校,在農村學校系列中,教學質量位居全縣前列,但與縣城學校相比,教學質量仍有一定差距。因身處農村,見聞、資訊相對閉塞,學生的學習方法單一、學習效率低下,老師的教學理念更新慢,課堂教學仍屬“教師中心式”模式,學生參與度低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並未充分調動起來,課堂教學效果差。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2)教學因素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在城市數學課堂教學中,已被廣泛採用,師生由此而受益的報道、案例層出不窮。但在農村國中數學課堂中,這種“學生中心式”的教學模式,少之又少,課堂沉悶,缺乏生機與活力,效率低下。對於農村的數學教師,應儘快更新相對滯後的教育理念,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讓數學課堂成為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學習環境,從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3)科研因素

長期以來,我們農村的老師習慣於教學,習慣於教書育人,卻很少思考,很少研究,只滿足於學習現有的理論,很少理論聯繫實際,很少進行理性思考,更不要説進行教學研究,這種狀況長此已往,我們農村學校的數學教學不落後才怪。提高教學質量,就得在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課堂上下手,還課堂於學生,學生活動、讓學生思考、讓學生做主人,對於數學,讓他們攜手合作,去觀察、去發現、去歸納、去探究、去應用,從而認識數學、感悟數學、學習數學,進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展數學。

2、教育現狀

教育發展到現在,教育專家和教育部門提出了許多課改意見、方案。然而多年的教育傳統使學生、教師都習慣於傳統教育方式:“老師習慣於教,學生習慣於學”,不斷出現“學而不思”、“高分低能”的現象。

國家教育部20xx年6月頒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於研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任務,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探究學習是學習方式的三個重要方式之一。《數學課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見,數學學習只有引導學生開展“做”、“議”、“探”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過程,才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與情感態度的協調發展。

二、課題的目的意義

1、對於學生

在數學課堂中,廣泛採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學習的過程與科學家的研究過程類似,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在小組合作中探究數學知識、學習數學技能,培養數學能力,提升數學學習的有效性,真正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有良好學習習慣、有科學學習方法、有理性思維、有豐富情感、善於溝通、長於交際的社會人,而不是擁有滿腦子數學知識的書呆子。

2、對於老師

理論及理念要求,要加強理論學習,不僅要學習教育理論,更要學習學習理論,更新觀念,堅持還課堂於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學實踐要求,徹底轉變“以教師教授為主”的課堂教學觀,為適應“學生中心式”的課堂模式,老師要提升課程開發改編能力、課堂的隨機反饋能力、集體輔導與個別輔導的能力,形成全新的教學思路和教學風格。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1、理論價值

(1)研究“國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效學習”課題,有助於我們理解新舊教學觀對“學生的數學課堂學習”的不同看法,通過比較,便於對兩種教育觀做出取捨。

傳統的教學觀認為,“學生的數學課堂學習”是精通數學知識的老師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的行為。學生的數學學習的有效性取決於老師的數學知識、教學技能和學生的數學能力。時至今日,這種觀念依然根深蒂固。

因事物具有普遍聯繫性,新的教學觀主張,學生的數學課堂學習不只是師生的單一聯繫,更應是師生、生生、小組內、小組間等學習組織鏈接成的網際關係。即數學課堂學習並不是教師機械地向學生進行“單向的信息傳遞”,還要受同學、學習小組等的交互影響,受自身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充分認識數學課堂學習的廣泛影響性、充分利用積極影響要素,諸如小組合作學習,充分發揮羣體的積極影響力,克服消極干擾,數學課堂學習必將高效。

上述兩種教學觀,反映了兩種教學認識論――“知識傳遞型”教學認識論與“知識建構型”教學認識論――的區別。“知識建構型”教學認識論基於新的知識觀和新的學習觀,主張“知識”並不是靠教師傳遞的,而是學習者自身建構的。因此,新教育觀應得到倡導。

(2)研究“國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效學習”課題,有助於我們放棄傳統的“傳遞中心數學課堂”,建立“對話中心數學課堂”,放棄“教的課堂”,建立“學的課堂”,有利於數學老師角色的轉變。

數學學習,是由已知通向未知的路,在這求知的路上,我們要與新知相遇、與他人相遇、與自我內心相遇,既然相遇,就要對話、交流、溝通、思考。因此,數學學習的實踐就是數學對話的實踐。要想數學課堂學習高效進行,就要放棄傳統的傳授型課堂,建立新型的對話型課堂。

與新課堂相適應,教師角色也得轉換。由“傳遞”向“創造”的轉變;由“學科”向“課程”的轉變;由“控制”向“引領”的轉變。

2、實踐價值

(1)在國中數學課堂上,採用“對話中心數學課堂”,充分發揮各種教學資源,最大限度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性。

(2)提升課題組成員的科研能力,讓更多的成員成為新型課堂的專家型教師。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構建主義學習理論

皮亞傑認為人的認識是一種以主體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的主動構建過程。

首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是建構內在心理表徵的過程,學習者並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ighan,1991)。因此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單純向學生傳遞知識,也不是學生被動地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學生憑藉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與外界的互動,主動地生成信息的意義的過程。

其次,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學生所學的知識也提出了新的理解,即知識不再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課本、文字、圖片以及教師的板書和演示等對現實的準確表徵,而只是一種理解和假設。學生們對知識的理解並不存在唯一標準,而是依據自己的經驗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知識的理解,對於世界的認知和賦予意義由每個人自己決定。

2、現代認知學習理論

認知學習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索,從事物和現象的變化中去發現原理,這是構成學生學習的重要條件。布魯納認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是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中,通過自己的探索從而獲得問題的答案和形成觀念的一種學習:即發現學習,發現學習並不只限於那種尋找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行為,還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所以,這種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發展學生探索新情況的態度。

其一,布魯納強調指出學習過程是一種積極的認知過程。他認為學習的實質在於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學習任何一間學科,都有一連串的新知識,每個知識的學習都要經過獲得、轉化和評價這3個認知學習過程。布魯納曾經指出:“學習一間學科,看來包含着3個差不多同時發生的過程。”同時他又強調説:“不論我們選教什麼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

其二,他非常重視人的主動性和己有經驗的作用,重視學習的內在動機與發展學生的思維,提倡知識的發現學習。他説:“發現不限於那種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之行為,正確地説,發現包括着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或方法。”他認為發現學習具有以下一些優點:

①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潛力;

②有利於加強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

③有助於學生學會學習;

④有利於知識的保持與提取。

3、實用主義教育理論

實同主義教育理論代表人物杜威,從不同角度,多方面論述了教育本質問題。他提出三個重要論點:“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地繼續不斷的改造”。他主張教育重心轉移到兒童方面來,使兒童成為教育主宰。

杜威在“做中學”理論中特別提出,應該在活動中設計問題,讓兒童探究以前從未接觸過的問題,使兒童的思維達到新的境界,要按照暗示、問題、假設、推理、經驗這五步來設計活動課和指導兒童,只有這樣,兒童的探究能力才能獲得發展。

杜威以其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全面闡述了他的實用主義的教育觀。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關於教育本質。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論中從各種不同角度,多方面且反覆地論述了教育本質問題。他關於教育本質的觀點,基本可以用他提出的三個重要論點來加以概括,這就是:“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繼續不斷的改造”。

②關於教育目的。杜威從多方面論述過教育目的問題,而最重要的是他關於“教育無目的”的論述。

③關於教學的基本原則。杜威教育理論體系的核心部分是他的教學理論,而“從做中學”又是他全部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任務

1、通過對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的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團隊合作精神。

2、通過課題的研究,加強理論學習,實現觀念的更新,初步形成課程開發改編能力,課堂的隨機反饋和輔導學生的能力,徹底轉變“以教師教授為主”的教育觀,形成全新的教學思路和教學風格。

六、課題研究的對象

武勝縣樂善學校國中部全體學生

七、課題研究的內容:

1、學生認知起點的分析與定位。

2、自主學習。

3、小組合作學習。

4、探究性學習。

八、課題研究的途徑和方法

根據本課題設定的研究內容和目標,在成功經驗和先進理論指導下,以有效教學的行動策略研究為內容,走理論學習到實踐總結再到理論提升最後實踐論證的研究路線,認真探索有效教學的課堂模式,切實提高有效教學課堂策略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本課題研究,以對比實驗為主,通過對比實驗研究,積極探索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行動研究法:在實驗過程中,不斷探索操作策略,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2、文獻法:借鑑前人研究的成果以指導課題研究,夯實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3、調查法:通過調查目前我校課堂現狀,找準實驗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徑。

4、檢測法:通過檢測,瞭解學生在實驗研究前後的發展狀況,從中歸納出通過實驗取得的優勢,從而擴大實驗的力度。

課題開題報告發言稿 篇8

一、 課題提出的背景

(一)符合國小階段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和新課改的要求

農村國小增設英語教學以來,還處在一種缺乏語境、質量不高、效果不好、方法不多的階段,尤其是英語閲讀和英語口語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最大制約因素,也是英語教師最犯愁的地方。如何能夠有效培養和提高農村國小英語閲讀能力,是擺在國小英語教師面前的一個亟需解決的課題。

新課改規定國小階段閲讀量達到累計10—12萬字。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沒有足夠的語言輸入量是不行的。閲讀是鞏固和擴大詞彙量的好方法。在英語教學的初級階段,往往側重聽説技能的培養,其實國小生英語閲讀能力的培養也不容忽視。成功的英語教學要依賴大量的語言材料和語言實踐,閲讀就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可以幫助學生得到樂趣,獲取信息;培養學生的英語閲讀理解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閲讀習慣,具有正確的閲讀技巧,擁有主動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在現實的英語閲讀教學中存在着很多問題。

1、教師自身的指導能力不足

(1)重視語言知識能力,忽視閲讀技能的培養

(2)重視傳授講解和練習,忽視閲讀過程中的指導

2、學生自身閲讀能力薄弱

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許多國小生明明知道一個個單詞的意思,但連詞成句,連句成篇之後卻又不知道它們的意思了。這樣就導致學生閲讀速度慢,閲讀內容有限,知識面狹窄。同時有的學生閲讀時注意力不集中,捕捉信息的能力較弱。這些使得國小生很難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較差。 除了上面的主要問題之外,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

二、 研究目標

1、找出農村國小英語教學中閲讀能力不高的原因

2、開展一些提高農村國小英語閲讀能力的實驗教學

3、總結歸納出提高農村國小英語閲讀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研究內容

研究的主要內容與重點:農村國小生的英語閲讀能力。

四、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一)研究思路

開展農村國小英語閲讀能力現狀的分析和探討交流,確定研究範圍和目標,開展農村國小英語閲讀現狀的問卷調查,歸納總結農村國小英語閲讀能力存在的問題和已經取得的經驗,設計一些提高農村國小英語閲讀能力的小遊戲、小活動及課堂教學實驗,在實驗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和有效方法,形成經驗、推廣交流。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對有關文獻資料,特別是有關外語教學成功經驗的文章進行系統歸類,並作比較性研究,在此基礎上,篩選出有效的教學經驗為本課題借鑑。

2、調查研究法:瞭解目前國小英語課外閲讀現狀,通過對這些現狀的分析,找出共性問題,再通過問卷、座談和活動展示等手段,掌握研究實施情況,使實驗研究具有針對性和實際性。

3、經驗總結法: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及時進行歸納和分析,不斷改進實驗操作方法,認真撰寫經驗總結,使實驗更趨系統化、理論化,以此提高實驗操作質量。

五、研究原則

1、主體性原則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課堂閲讀活動設計、閲讀策略指導、閲讀材料的選擇上,教師要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還應當努力做好教學中的鋪墊工作,通過引導、啟發和輔導等形式,使學生不斷思考、歸納和總結,最終獲取新的知識,提高閲讀能力。

2、趣味性原則

在閲讀課的活動設計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採取多變的教學活動形式和不同的教學方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在設計閲讀課活動時,教師要在深入鑽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抓住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和心理特徵,力爭做到設計的任務生動有趣、能啟發他們的思維,讓他們順着課文的思路積極開動腦筋,並參與到各項任務中去,進行語言實踐與寫作。

3、實踐性原則

突出語言的實踐性,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擴大語言的輸入量,為學生創設大量語言實踐的機會。拓展實踐空間, “以讀促説”、“以讀促寫”。

4、整體性原則

注意將教材與閲讀材料的有機結合,實現課內外的協調,拓寬學習渠道,充分利用現代教學媒體和技術,發揮教學的整體效益。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課題研究計劃用時兩年。

第一階段:課題準備階段(20xx.12-20xx.03)。

籌建準備工作,制定“培養農村國小生的英語閲讀能力”課題計劃與方案,蒐集和儲備《國小英語新課程標準》、《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國小高年級英語語篇教學》、《談國小英語閲讀教學》等理論著作,儲備必要的理論資料。形成課題研究申報方案,積極修改申報課題。

第二階段:調查研究階段(20xx.03-20xx.06)

完成“我校學生英語課外閲讀現狀和困難”的問卷調查,並對問卷反映出來的各種情況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制約農村國小生英語課外閲讀的幾個主要方面。組織課題開題研討會,修改課題實施方案。

主要活動:制定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學生狀況。

第三階段:課題論證階段(20xx.09-20xx.03)。

針對問卷調查中歸納總結出的制約因素,制定預設性解決方案,在課堂教學中嘗試實驗性教學,互相聽評課學習,調查大家上課的方法,分析自己的課堂教學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課題研究施方案。

第四階段:課題實施階段(20xx.04-20xx.09)。

這個階段是課題研究的主要階段,積累資料,自己在研究的基礎上,準備上一節英語閲讀教學課,平時注意訓練孩子的閲讀能力,在長期訓練中展現他們對閲讀能力的提高,在教學實施中不斷積累經驗,做好札記,完成《培養農村國小生的英語閲讀能力》的階段性報告。

第五階段:結題階段(20xx.09-20xx.12)。

對課題研究情況和取得的成果進行全面總結,彙總各類材料,撰寫研究報告,完成研究論文《農村國小英語閲讀的現狀與分析》,《農村國小英語閲讀教學實踐與經驗》並推廣研究成果,申請評估鑑定。

課題開題報告發言稿 篇9

題 目:威爾第《茶花女》中喬治亞芒人物淺析

學 院:音樂學院

專 業:音樂學

姓 名:齊超

指導教師:董文華

20xx年3月 日

威爾第《茶花女》中喬治亞芒人物淺析

一、文獻綜述

(一)現狀

朱塞佩·威爾第(1813—1901)意大利偉大的歌劇作曲家,憑藉傑出的才華、出色的音樂天賦和勤奮的努力使其在世界歌劇殿堂上屹立不倒。從1839年11月開始威爾第一生共完成了27部歌劇,其中包括數量眾多經典的作品,威爾第歌劇中很多唱段和作品都成為歐洲歌劇史上不朽的作品。而在其創作的高峯期,他所創作的三部歌劇《弄臣》《遊吟武士》和《茶花女》的問世,使威爾第在歌劇界的地位迅速超過唐尼采蒂、貝利尼和羅西尼,成為了意大利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

而在他的這三部經典的歌劇中《茶花女》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茶花女》是根據法國小説家小仲馬的同名著作改編而來,於一八五三年三月六日在威尼斯鳳凰劇院首演。由於種種原因的影響這次首演遭遇失敗,但是很快這部歌劇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和讚譽。這部作品表達了對處於社會底層的弱勢羣體的同情和對壓榨弱勢羣體的上層社會的憤怒,同時也揭露了世俗勢力的醜陋嘴臉。縱觀整部歌劇,男主角亞爾弗雷德·亞芒的父親喬治·亞芒正是上層社會和世俗勢力的代表者。威爾第正是通過對喬治·亞芒的描寫以及與瑪格麗特與亞爾弗雷德的愛情的對比來表達自己的音樂思想。

(二)發展方向

18世紀,在歐洲隨着歌劇的盛行和器樂音樂的繁榮,炫技一詞所指逐漸地涉及到了小提琴家、鋼琴家和閹人歌手以及女高音等專業音樂家,並在19世紀達到頂峯.這種藝術風尚在音樂表達中體現出一種形式美與風格美,但也會因為過於渲染、過於重視表面的娛樂性表現,而使人忽視或分散對音樂深刻內涵的注意力.

作為整部歌劇中唯一一個“反面角色”,喬治亞芒對於整部歌劇劇情的連接和貫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想要透徹的瞭解整部歌劇和了解威爾第的創作風格,就要準確的對這位至關重要的人物進行透徹的分析和研究。

縱觀整部歌劇喬治亞芒的戲份和演唱並不是很多,在威爾第的巧妙安排下使喬治亞芒

在為數不多的出場時間內最大限度的演繹出自我的人物性格和它所代表的世俗勢力所體現出的諸如自私、陰暗等等特點。研究好喬治亞芒的人物性格特點以及它所代表的世俗勢力的特徵,對於男中音更好的把握、演唱威爾第其他的歌劇作品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二、主要研究內容和方法

(一)研究內容

1、從威爾第創作的歷史背景入手,分析《茶花女》的時代環境和意義。

2、對歌劇中喬治亞芒的唱段進行分析,威爾第創作的特點。

3、挖掘威爾第創作特點和音樂語言特徵以及對人物塑造的特點,並用插入樂譜和例證來分析説明。

4、瞭解浪漫主義音樂、歌劇藝術的發展及藝術特點

(二)研究方法

1、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2、對比的研究方法

3、舉例説明的研究方法

4、查閲資料,總結探索,對本文的主題論述問題形成一個比較系統地認識

三、預期的課題進度計劃

1、學期初完成論文開題報告,並作一些準備工作,如蒐集和整理資料等。

2、四月中旬完成論文初稿,並請指導老師幫助修改。

3、五月初對論文進行細緻處理。

4、五月中旬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完成論文寫作,上交論文

四、參考文獻

1. 張洪島 主編《歐洲音樂》,上海音樂出版社, 20xx

2. 張宏到 主編《歐洲音樂史》 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3. 於潤楊 主編《西方音樂通史》,上海音樂出版社,20xx

4. 沈旋 主編《西方音樂史簡編》,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5. (意)朱塞佩塔羅齊《命運的力量--威爾第傳》,三聯書店出版社,1990

6. 周楓,朱小強 譯編《外國歌劇選曲集》,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7. 盧廣瑞 主編《中外歌劇·舞劇·音樂劇鑑賞》,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

8. 錢苑,林華 著《歌劇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 20xx

9. 劉朗主編《聲樂教學手冊》 北京師範大學1995年3月第1版。

10. 鄭寶華 《美聲唱法之研究》《中國音樂》20xx年第一期(季刊)中國音樂編輯部

11. 温恆泰 主編《男中音教學曲集》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12. 王嘉陵 主編《西方音樂簡史》四川文藝出版社,20xx

13. 李曉靜、李斌主編《音樂精品選釋》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xx

14. 李曉靜、李斌主編《音樂精品選釋》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xx

15. (德)保羅貝克《音樂簡史》中國友誼出版社,20xx

課題開題報告發言稿 篇10

一、課題名稱: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策略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當前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推進素質教育已成為時代的呼喚,成為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項複雜的社會系統過程中,作為學校教育基本組織形式的課堂教學,如果培養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是我們音樂教師當前的首要任務。我們要幫助引導學生從理論法學習、創造、發展音樂,挖掘音樂的真理與魅力。培養學生對音樂有較高的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對外部事物叫深層的感悟能力,使其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此項研究,不但是提高教師和學生素養的需要也是新型社會下學校發展的需要。

三、課題研究目標。

通過研究本課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通過研究這一課題,加強音樂理論教學,在教學中要求教師採取多種教學方法,達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通過各種形式提倡健康音樂的學習與欣賞,提高音樂教師的素質,發揮音樂教師的主要作用。

四、課題研究內容。

1.研究有效的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課堂教學方法,在音樂教學中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

2.研究整理挖掘有利於學生髮展的優秀音樂資源,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加強學生審美素質教育,提升音樂素養研究策略的有效性。

3.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提升音樂素養研究的現實意義。

五、課題的研究方法。

主要採用的方法:問卷調查統計法、個案研究法、比較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

第一階段:

1.明確實驗目的,蒐集相關資料。

2.制定研究方案,組織研討。

3.通過認真學習,觀看《音樂課程標準》等書籍。

提供研究參考、借鑑。

具體時間為:20xx年9月——20xx年10月。

第二階段:

1.抽查,瞭解圍繞課題在所教班級實踐操作。

2.分工明確及時展開研究工作。

3.同課頭研討、展示,兑現分析。

4.結合第二課題開展興趣小組活動進行展演。

具體時間為: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第三階段:

1.圍繞教材開展一系列與課題相關的音樂教學活動。

2.課題歸納總結。

3.收集,整理資料對課題研究進行全面總結,撰寫課題報告。

4.定期學習交流,互相聽課,組織藝術實踐活動。

5.總結報告。

具體時間為:20xx年1月——20xx年6月。

七、課題預期的成果與表現形式。

傳統教學形式與現行的教學模式的碰撞,學生及社會思想的改變,課題的研究會有一些困難,但是課題經過一年的研究,學校領導的重視及各項配合再加上全體課題組人員,相信一定客服各種困難,取得良好的成績。我們也將此研究報告及課件,調查結果,課案,表格等形式把結果予以展示。

音樂教研組

20xx年9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baogao/8ggnp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