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研究報告 >

個人課題研究報告怎麼寫

個人課題研究報告怎麼寫

一、課題的界定

個人課題研究報告怎麼寫

讀寫結合點:是指在八年級語文學習階段能利於學生作文寫作能力提高的一切材料。包括課文仿寫(片斷或整體)、單元主題、課後“研討與練習”、學校、家庭、社會生活等素材。

八年級學生作文寫作能力:八年級,一般指國中二年級,它在整個國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中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它既要為國中一年級寫作具體生動的記敍文繼續打牢夯實基礎,同時又要為國中三年級寫作簡單的議論文作好鋪墊,以適應九年級會考的需要。

八年級作文寫作能力具體是指《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能寫內容具體的記敍文,明白清楚的簡單説明文,和根據生活需要而定的日常應用文。

二、課題研究需解決的問題

要想提高八年級學生的作文寫作水平,説易也易,説難也難,難易的轉化點全掌握在我們教師的手中,那就是要求我們的教師在教材現行編排和學生基本寫作現狀的基礎上,能夠首先尊重教材,同時又能緊扣教材本身,動點腦筋、想出辦法,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理心理的發展,開啟思維、拓寬途徑、挖掘適合學生作文訓練的讀寫結合點來創造性的應對教材,切實保持、保證學生閲讀能力、語文素養的提高、提升的同時,寫作能力也得到相應提高。當然,最需解決的問題是在瞭解八年級作文寫作能力具體是指《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能寫內容具體的記敍文,明白清楚的簡單説明文,和根據生活需要而定的日常應用文”的基礎上,對讀寫結合點“在八年級語文學習階段能利於學生作文寫作能力提高的一切材料。包括課文仿寫(片斷或整體)、單元主題、課後‘研討與練習’、學校、家庭、社會生活等素材”的準確有效確立、及有效組織學生讀寫結合訓練從而摸索出一條可供操作的具體模式,切實可行的提高八年級學生的作文能力了。

三、課題研究的政策或理論依據

1、新課程改革關於“以人為本”的理論。只有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真正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才能最終實現“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

2、新課程改革關於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的理論。只有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並且將閲讀與寫作緊密相聯,互為促進,才能讓學生掌握運用語文規律,觸摸到語文學習的命脈之所在。

3、大語文教學觀的理論。只有樹立語文的內涵與外延是相等的理念,才能讓學生學會到生活中去“找米下鍋”,將語文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語文學習之路將越走越寬,越學越輕鬆,越學越有趣。

4、教師專業發展理論。教師專業發展理論是現代教育的要求和必然趨勢。從本質上説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個體不斷髮展的過程,是教師不斷接受新知識,增長專業能力的過程。“挖掘讀寫結合點,提高八年級學生作文寫作能力”是伴隨着學校教育課堂教學而生,已有不少探索和積累,有很多可借鑑的有生命力的東西。

四、課題研究的過程

現象分析:縱觀八年級學生,作文寫作能力普遍低下,“沒話寫”、“不會寫”、“寫不好”仍是困擾他們的三大難題。細究原因不外以下幾種:

1、新教材編寫過程中將寫作、口語交際融合於綜合性學習之中,本身就暴露出重閲讀輕寫作的傾向,給人造成作文寫作板塊不突出之缺憾;

2、受新教材編排意圖的影響和教師的專業素養及教學能力等限制,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重視學生的作文,不會上,不敢上,怕上作文課的教師比比皆是;

3、因教師本人不夠重視,造成學生平時訓練的機會減少;

4、學生雖有了一定的閲讀,但因缺乏具體指導和系統訓練,思想中缺乏讀寫結合的意識,只讀不寫,喜讀怕寫,讀寫分離現象嚴重。正如特級教師丁有寬老師所説的:“讀寫結合,相得益彰,讀寫分離,兩敗俱傷。”

基於上述種種原因,此課題的確立與研究將把八年級學生從面臨的寫作困境中解救出來,變“沒話寫”為“有話寫”;變“不會寫”為“我會寫”,變“寫不好”為“能寫好”;同時這課題的確立與研究也能促使教師本人進一步鑽研學生、語文課程標準、新課改理論、文本,對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問卷調查:在課題研究的開始、中間及最後階段,為了瞭解八年級學生的寫作現狀和需求,掌握第一手研究資料,我採用過口頭回答、舉手表決和書面問卷等方法,從最現實、最棘手的問題入手做有效研究。問卷調查的時間放在了20xx年4月15日,正是本人想對此課題開展自主研究的前面(沒想到後來竟成了本人開展個人課題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問卷調查的方式採用記名或不記名皆可兩種,問卷調查對象既有全年級14個班,也包括本人所帶的兩個班(研究中期,因工作需要,本人又從新七年級開始接起,後又變為全年級18個班,也包括本人所任教的兩個班)調查的內容包括“1、你對你目前的寫作現狀滿意嗎?原因是什麼?2、你覺得作文寫作的興趣應該如何培養?3、你的作文有過被老師當作優秀作文的例子嗎?你覺得能成為範文的關鍵是什麼?4、你覺得八年級學生的作文水平怎樣才能提高?你希望老師怎麼做?5、你的語文老師是如何提高你的作文興趣和作文水平的?你對他(她)的做法滿意嗎?6、你的語文老師重視作文課嗎?你最喜歡

老師怎樣上作文課?你能描述一下嗎?”共六個方面。對於第一個問題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的學生對自己的寫作相撞不滿意,原因主要在自己讀書少,平常練得少,老師沒有很好很系統的做過指導;對於第二題幾乎所有的學生認為多讀書、多觀察、多思考、多動筆能夠培養寫作興趣;對於第三題的回答,部分學生作文偶爾有被老師當作範文的例子,極少數學生作文經常被當作範文,還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沒有獲得過這樣的經歷,自認為作文寫得很一般。回答第四個問題時學生認為多讀好作品、多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多練練筆作文能力能提高,同時希望老師多指導些寫作技巧方法、多介紹別的同學的好作文、經常開展系列專題訓練;對第五題有不少學生對語文教師不夠滿意,希望老師自己要重視學生的作文,同時對在提高學生作文能力方面做得好的老師學生們也給予了肯定。最後第六題學生有直接答不重視不上作文課的,也有對做得好的老師給予了肯定和表揚。

組織訪談:為了進一步瞭解八年級學生的作文寫作現狀及寫作心理,本人特地在20xx年的4月18日,也就是調查問卷進行過沒幾天,本人趁熱打鐵又組織了幾個作文寫作層次不同的同學進行了訪談實錄,主要由學生們提出他們認為困惑的問題,由我進行指導和解答,學生問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怎樣你好作文題?作文題是先擬好還是作文寫完後再擬?如何寫好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怎樣能使自己的作文語言有文采?怎樣能把握住作文的中心?為何自己寫時會跑題?生活中一件平淡的小事為何別人能寫得很好而自己卻不行?

針對學生問卷調查和訪談中暴露出的問題和感到的困惑,本人積極採取有效行動,查找很多相關研究理論,如制定相應對策即“通讀課文,領會精髓(還要結合課文後的練習要求)→找準結合點,以讀悟寫→指導方法→讀寫遷移→當堂作文(或課外練筆)→及時評價→完善作文→形成能力”。

課題研討及開展活動:帶着學生作文中出現的主要問題本人將理論與實際行動緊密結合,始終做到研究的開始、過程、結束都有理論指引,都有行動跟上,將學、研、做三者結合,讓理論做指引,不走彎路。通過上網查閲相關資料、閲讀有關專業書籍、吸取名家思想精髓作為理論支撐,且注意用教材的,去規範,去約束,去導航。,在研究過程中針對學生現狀和需求開設專題作文指導課和專題講座,如《記敍中怎樣描寫》、《記敍中怎樣抒情》、《小事怎樣寫精彩》《讓你的作文語言靚起來》《記敍文中怎樣用好課文這一例子》《作文,到底該如何審題》《讀書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如何巧擬作文題記》等,做到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再行動,解決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提高研究的有效度和實用價值。平常只要有任何一處能夠讓學生展示作文寫作能力的機會本人都不會放過,如教師節讓學生給老師寫賀詞,校運會讓每一個學生向播音組至少投稿一篇,為北京奧運志願者擬志願者誓詞、期中期末考試來臨前讓每一位學生擬計劃、訂目標、向同班同學或鄰班發挑戰書、向街頭用字不規範部門寫建議信,參加學校級以上部門組織的所有的徵文比賽活動,重視數量取勝的同時也追求質的提高,積極向《好家長》《現代快報》《揚子晚報》《金陵晚報》等雜誌報刊投稿,總之本人所教的學生的作文機會多多,能力也在平常的練筆、作文、投稿及開展的各項活動中得以提高。

實踐檢驗:因為所帶兩個班級的便利、所在八年級年級全組老師的團結、協作和所在教研組、學校的大力支持,使得研究過程中可以進行多向比照:本人自己所教兩個班、同年級同層次班、實施課題研究的班級與非實施班級等進行比照,得出真實有效的結論是:此課題的研究是有價值的,成功的。本人把自己所教的兩個班從研究開始到結束都當作實驗班級來對待,所以只能是和同年級非實施班作比較。一年多來,在課題的引領下,學生的作文寫作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作文水平大幅度提高,兩學期區市組織的期中期末統考和學校自行組織的月考,我所教授的兩個班級學生的作文均分和優分都是全年級的之一,學生的語文成績在學校全區也排在前列;學生參加南京市“好家長”杯作文競賽成績突出,有好幾個學生的作文都能在《好家長》或《少年文藝》或《江寧文藝》等雜誌上發表,有一位學生還把她的所有練筆命名為《華年的思維》經我幫助整理已由安徽文藝出版社20xx年5正式出版。這樣的結果令人欣喜,從中也可看出這一課題的現實性、時效性和生命力。邊教邊研,教,學,做三者合一,也增強了本人的教學研究意識,尋到了一些讀寫遷移訓練的結合點和方式,努力實踐閲讀教學中讀寫結合、讀寫遷移的有效性,在研究過程中本人既能遵循序列性原則,注意知識結構的難易梯度,循序漸進,由易而難,由淺而深,順應作文教材對學習規律。如以寫簡單的説明文這一要求為例,其知識板塊及能力訓練可作如下分解:第一為基本説明方法的認知及運用;第二為對説明特徵的把握;第三為説明順序的合理安排;第四為説明語言的平實、生動。四個板塊顯示四個知識層次,後一層次是對前一層次的突破和提高。四個板塊逐漸由低級走向高級,形成一種合理梯度;同時又能遵循可操作性原則,讓學生多讀、多練,以讀帶練、以讀促練、讀寫相機結合、有效聯繫。實踐證明,具體操作中可以獲取只屬於自我的獨特感覺,可以印證別人的經驗,也可以積累自己的經驗;只有通過操作,才能讓學生把直接或間接得來的作文知識和作文信息轉變為作文技能。當然操作應有“量”的要求。每週兩節的時間裏,操作應落在實處,向四十五分鐘要效益,課外還要有適當配合。要能夠兼及重要的知識點和常見的題材類型。沒有數量保證,自然就沒有效果的保證。操作還要做到“具體”。每次訓練要有明確的目的,要設計得體的題目,要安排合理的程序,要制訂可行的驗收標準,等等。

五、課題研究的結果

1、調動了學生的作文積極性,讓學生樂於習作

學生怕作文,對作文不感興趣,跟我們教師對作文的重視程度和引導方法有關。按教材安排八年級學生一學期只需完成六篇大作文,再加上八次小練筆,一學期充其量才有14次習作的機會,語文的大部分時間是花在閲讀教學上的。這樣從客觀上無意識地造成了語文教學重“讀”輕“寫”的局面,學生的作文興趣自然得不到激發和培養,作文能力也自然得不到提高。“挖掘讀寫結合點,提高八年級學生作文寫作能力”的研究課題將讀與寫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做到立足於“讀”,着眼於“寫”。為了將“寫”的訓練目標落實好,教師必須熟讀課文,以獨特的視角挖掘課文中有利於“寫”的因素,並以學生易於接受和樂於接受的方式組織閲讀,在學生讀通、讀透,有所感悟和體會的基礎上,進行“寫”的訓練的遷移。由於是有所借鑑、有所感悟和體會,此時的學生對“作文”也能“文思泉湧”,也能“下筆有神”,也能感受作文所帶來的自信與快樂

。久而久之,學生作文積極性調動的同時作文寫作能力也得到提高了。

此外,提高八年級學生的寫作能力既是本課題的一個目標,也是一個策略。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求教師本人我通過語言激勵、情境創設、美文品讀、活動開展、成果表彰等手段來綜合並用得以實現。

2、拓寬了學生的作文思路,讓學生善於組材

以往一説到寫作文,學生常常總會抓耳撓腮、搜腸刮肚,總覺“無話可寫”,不知如何落筆。究其原因,除了學生讀寫分離,訓練機會不多,加上學習時間緊張,生活經驗不足,生活體驗不深,可寫的素材少之外,主要是因為學生的作文思路沒有打開,不懂得如何審題,如何立意,如何根據作文的要求去搜集題材。本課題的研究課題注重以課文為憑藉,以某一讀寫結合點為契機,先對學生進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訓練,再進行“舉一反三”的拓展訓練,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當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被激活後,作文的思路自然而然就寬了。只要給一個作文題目,學生的頭腦就能快速運轉,再通過快速構思仔細推敲,整個作文的框架就清楚,脈絡就清晰。

3、夯實了學生的文字功底,讓學生精於表達

“挖掘讀寫結合點,提高八年級學生作文寫作能力”的研究課題更重要的在於立足教材,讀寫相機結合,充分發揮每篇課文的外顯的和隱性的作用,有目的地選擇一些語段讓學生品讀、理解、揣摩、賞析,體驗和感悟祖國文字之精妙,景物之豐美,人情之偉大,作者技法之高超。在此基礎上,進行仿寫、續寫、擴寫、改寫、補白等訓練,夯實學生的文字功底,讓學生的表達更加流暢、形象、生動,從而解決了學生“有話不懂得寫”的缺憾。

八年級作文寫作能力具體是指《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能寫內容具體的記敍文,明白清楚的簡單説明文,和根據生活需要而定的日常應用文。課題的源頭來自於學生的現狀、需求、教材的要求和個人長期的獨立思考及一線實踐的摸索,故在研究過程中本人是始終充滿熱情和對學生的期待的,在實踐過程中本人一直堅持自己當初所設的研究內容,努力提高自運用教材的能力,帶領學生找準讀寫結合點,如:課本的表達特點是什麼、學生面臨的實際怎樣、單元訓練的主題怎樣、課後“研討與練習”又是什麼等等,努力做到了多研讀課本,多鑽研課本要求及學生實際,切時、適宜的將課文精彩片段當作仿寫訓練並及時評價,將書本後的練習轉化為作文片段寫作並及時給予反饋,將課外讀物、學校生活、社會這些有形、無形的書本當作練習的材料、情感宣泄的窗口,營造良好的寫作氛圍、創作儘可能多的機會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積累、勤于思考、善於表達、多方展示,摸索出了諸如“模仿法”、“擴續法”“補白法”“評議法”“插圖法”“引申法”等方法,學生現在“想寫”、”會寫”、“有話寫”、“寫得好”的喜人景象幾乎天天出現,令人欣喜。

六、課題研究的反思

課題研究雖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在研究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也值得本人反思和改進:(1)剛開始確立的個案研究法即“跟蹤一個學生從始到終的寫作能力的逐步提高過程,形成案例”的構想會因所帶年級不銜接而被迫中斷,即使這一方法仍可繼續採用,但所獲得的資料、信息等也屬間接,所以要想達到更好的效果,掌握更真實的材料,從七年級帶到九年級是最合理可行的。(2)由於學生的語文基礎與學習能力客觀差異,無論在哪一個班級總存在着相應的且數量不在少數的“學困生”。“挖掘讀寫結合點,提高八年級學生作文寫作能力”是一個練習範圍相對擴大的訓練,而“學困生”在以往較為單一的閲讀或作文教學中都存在學習困難,在這相對綜合的讀寫結合訓練中其學習困難也可想而知。相反,學優生通過讀的鋪墊,寫的延伸和寫的反哺作用,其讀寫能力都有更大的進步。班級內的優差生之間的距離進一步拉大。如何抓好“學困生”的輔導與轉化是下一階段的重點研究工作,嘗試運用“分層教學”的策略,降低對“學困生”的要求,給予更多的關照和表現的機會,讓每個層面的學生都得到最程度的發展。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也給自己的視野上了一個台階,似乎又有一個新的課題放在了自己的眼前,這就是自己的經驗和探索能否上升到理論的層面為作文教材建設作點貢獻?幫助我們的語文教學有效扭轉作文教學“大而籠統、小而混亂”的局面?當然,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説到作文教材建設這一大的話題需要多種理論如教育理論、人才理論、寫作理論等等的綜合作用,需要反覆論證和實驗,本人深感需要加大理論學習,且將理論和個人的作文教學教學實踐結合的再緊密些,爭取形成一定的影響力對更多的同仁產生推動和影響力,同時,經過這一輪實踐和研究,絕大多數學生作文能力、語文能力和素養得到了提高、提升,個別學生進步不大,所以,讓所有的學生一個不落隊的整體進步應該是我們課題研究者的理想目標,本人將在今後的教育教學教研中繼續努力,直至完美理想的實現。

一、問題的提出

1.中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意義

(1)問題意識是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質。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徵是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人們在研究中發現,創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求知慾、質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四個基本要素。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托拉斯提出的評價學生創造能力的20個指標中有6項涉及問題意識①。愛因斯坦在論述問題與創新的關係時説:“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者實踐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個問題,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往往是創新的源泉。”②由此可見,問題意識是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質,培養問題意識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切人口。因此,無論是興盛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西德的“範例教學”理論,還是我國教育家孔子,以及當代我國興起的創造教育、創新教育、創新學習都強調學生的問題意識。

(2)問題意識是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首要條件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是師生在民主、和諧、愉悦的學習環境中,針對教育資源互動對話,以問題為主線,以問題探究為核心,充分發揮教師的組織引導作用,激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在充分感悟、體驗的基礎上展開多元對話,發生思維的激烈碰撞,從而獲得知識的自我建構和能力的自主生成。學習的問題不是教師的問題,而是學生自己的問題。從學生中來的問題,才有吸引力,有挑戰性,學生合作、探究才有興趣、有價值。問題意識是學生問題產生的源頭活水,可以這樣説:沒有問題意識,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只能是緣木求魚,竹籃打水一場空。

2.目前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現狀及成因

縱觀我們的基礎教育課堂教學實施中,學生的問題意識來源於強烈的好奇心,幼兒園的孩子天生愛問“為什麼”,進人國小開始弱化,升人中學,迫於升學壓力逐漸淡化,走進大學,學生的問題意識久而久之,莫名其妙地被蒸發掉了。究其原因,是我們的教育存在問題。我們課題組在對400多節中學語文觀摩課、示範課、隨課堂進行觀察中發現,僅有30堂課有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行質疑;僅1堂課有學生主動地向教師質疑。

造成這種現狀,從教與學的活動看,有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原因。教師方面首先由於教師關注的問題是教師自身的問題。而很少關注學生的“問題”。其次,由於有的教師駕馭課堂的綜合能力不足,課堂只能按照課堂預設展開,擔心學生提問放開後,無法調控而造成課堂混亂,以致影響教學目標的完成。三是傳統的課程觀、質量觀和評價觀的影響,教師教學的着眼點牢牢地鎖定在對書本知識的傳遞上,因而害怕學生提問影響教學進度。四是傳統的機械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失去了自主思考問題、探究問題的機會。

學生方面的原因在於學習的價值取向進入了誤區。把學習作為獲取功名謀得職業的手段,而不是為充實和發展自我。因而學生瘋狂的追求考試成績。這種追求使學生對知識的尊重蜕變為對教材和教師的崇拜,唯書本是從,唯教師是從,不敢有不同見解和懷疑。同時長期以來的接受式學習已使學生成了課堂的奴隸,不自覺地封閉了自己對問題的思考,思維逐步變得僵化,以致喪失了自我,變成沒有自己思想的人。

二、概念界定和研究目的:

(一)概念界定

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問題性心理。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併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①問題意識是個體探索的積極性,思維的靈活性、批判性以及深刻性和創造性的綜合體現。這種意識會使個體不滿足於被動地接受他人觀點,從而對別人的看法進行批判性的思辨,並提出自己的見解;會使個體不滿足於解決問題的現成方法和途徑,由此打破常規,探索新的思路和策略;會使個體在認知過程中,抓住事物本質,發現其中的問題,並努力去找尋規律;會使個體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二)研究目的

由於問題題意識與學生年齡心理、受教育程度和民族傳統相關,本課題旨在從我國目前中學生的實際出發,探究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相關策略,使學生自覺地進入問題意識境界。因此,本課題的研究目的有二:

1.通過一系列教學策略的實施,促進中學生語文學習良好問題意識的形成,為培養語文學科創新意識尋找突破口。

2.構建以學生問題為導向確立教學目標,安排教學進程;以學生需要為重點,確立教學內容;以學生自主探究,教師點拔誘導為主要手段的現代中學語文教學模式。從而使學生實現由“被動吸收”向“主動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的變革。

三、研究的原則

1.全體性原則:心理研究表明,每個學生都有創造的潛能,個體間存在興趣、愛好和風格上的差異。因此,教師要努力克服重自身感興趣的問題,輕自己無興趣的問題;重高認知水平問題,輕低認知水平問題;重“尖子”學生,輕學習困難學生的傾向。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使全體學生語文學習問題意識得到同步發展。

2.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問題的主人。課堂對問題的關注點由書本設計和教師設計的問題為中心向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為中心轉移。同時,教師幫助學生實現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的轉變;由追求單一的考試成績變為追求個性的張揚和自我的發現轉變;由被動地接受知識向主動地探索知識轉變。

3.基礎性原則:問題意識要以豐富的知識為背景。學生基礎越紮實,知識面越廣博,思想就越開闊。因此,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問題意識不僅要讓學生夯實語文基礎和其他各門課程基礎,而且要引導學生廣泛閲讀課外書籍,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和生產勞動,拓寬視野,擴大知識面。

4.漸進性原則:學生問題意識的提升要經過想問敢問樂問精問這四個發展過程。問題意識的培養就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髮展規律,不急於求成,善於期望和等待,讓學生學習語文的問題意識循序漸進地得到發展。

四、研究的過程

1.課題的組織及管理

本課題研究由梁平縣中國小教研室承擔,下設三個子課題,分別由梁平中學、梁山國中、明達鎮中承擔。梁平縣中國小教研室着重課題宏觀研究,負責課題管理、指導和協調工作;梁平中學側重教師方面的研究,梁山國中側重學生方面的研究,明達鎮中側重評價方面的研究。三個單位在縣教研室組織、管理下,資源共享、共同研究、責任明確。

2.研究對象

梁平中學、梁山國中、明達鎮中教師共200餘名,學生8000餘名。

3.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調查法、觀察法、訪談法等。

4.研究週期:本項研究週期為20xx年11月至20xx年11月,歷時3年時間,分課題準備、課題實施、課題總結三個階段。

五、研究的結果

1.教師培養策略

◆以“問”論教策略 學生是問題的主體,教師勇於打破傳統的詳細預設教學目標和教學進程,課堂上嚴格按教學預設機械地平板展開教學內容的授課方式,讓學生在充分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提出各自關注的問題,然後因“問”設標,因“問”施法,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髮現的新問題,隨時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進程的動態生成策略。

◆分層指導策略 由於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教師要給予分層指導。對問題意識弱的學生,讓他們懂得“疑”與“問”的價值,採用創設問題情境、造成認知衝突等手段,使他們想問;對膽小的學生幫助他們消除心理障礙,樹立信心,敢於超越自我,做到敢問;對問題意識強以問為樂的學生,給予方法指導,不斷促進思維的深刻性,逐步做到精問。

◆課內外結合策略 問題意識的培養,僅靠書本,靠課堂是不夠的,教師要善於把課內外結合起來。課堂中、書本上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外作深入的認識和進一步的探討;對課本外、生活中的問題,教師要允許學生帶人課堂,並做恰當的指導,向他們提供解決的思路和方法。這樣,使學生在對課內外問題的探索中,不斷增強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的興趣。

◆時空策略 提供多種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呈現問題。提高對問題的“反應等級”。①具體途徑有三:(1)課堂安排時間讓學生質疑;(2)開闢班級問題牆,讓學生呈現問題,反饋問題探索結果;(3)利用研究性學習課(綜合性學習課)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問題探索活動和召開問題辯論會。

2.學生質疑策略

問題意識最重要的外顯特徵是質疑。因此,在系統的實施培養原則和策略中,我們始終把尋找讓學生敢問、樂問、精問、善問和師生課堂操作的方法作為重點,並認真總結,使之系統化、序列化。

(1)解放心靈——敢問

中學生語文學習問題意識薄弱的最直接最關鍵的心理制約因素是畏懼。在問卷和訪談中發現,80%左右的學生有時本來想問問題,但“害怕老師不予理睬和批評”,“害怕同學嘲笑”。可見,畏懼猶如一副心靈枷鎖,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使質疑熱情淡化和問題敏感度降低。因此,創設良好的人際環境,給學生課堂安全感,讓學生心靈得到舒展,是培養問題意識的前提。課堂應抓好如下幾點:

◆和學生平等對話,讓學生在愉悦寬鬆的氛圍中學習;

◆給出一定時間讓學生質疑,並提出一定要求;

◆樹立質疑無錯觀,不嘲笑“膚淺”“怪誕”的問題;

◆稱讚質疑的學生。

(2)捕捉興奮點——樂問

心裏研究表明:個體對事物的愉悦程度,是個體對事物進行深入探求的動力。培養學生語文學習問題意識必須幫助學生找到質疑的興奮點,使學生對質疑產生愉悦情感,讓他們在質疑中獲得快樂,從而產生內驅力。教學活動中,可採用如下方法:

◆鼓勵學生更換角度,提出與眾不同的問題,在創新中獲得樂趣;

◆幫助僅有問題萌動的學生,抽象出間題,在彰顯問題中取得樂趣;

◆鼓勵學生提出迂迴曲折的問題,在“請君入甕”中品嚐樂趣;

◆引導學生深入探索,在解決問題中求取樂趣;

◆師生、生生之間相互“考問”,在難住他人中增添樂趣。

(3)掌握技巧——精問

中學生語文學習問題意識培養,不僅要求問題量的增加,更要追求其質的變化,才能逐步提高個體思維的深刻程度,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而提高學生問題的認知水平,提出真正有探索價值的問題,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核心。依據中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教師應幫助學生把握如下質疑角度:

◆從課題質疑;

◆從事物現象質疑;

◆從人物行為及內心變化質疑;

◆從事件的衝突質疑;

◆從故事的延展質疑;

◆從假設的角度質疑;

◆從方法途徑上質疑;

◆從規律的總結上質疑;

◆在不合常規處質疑。

除上述質疑角度外,對文本學習,在起步之初可以從閲讀的規律出發,指導學生從“四塊十二問”入手,掌握質疑方法:

1.獨特感受和個人體驗型(必做)

第一問:讀了這篇文章後你烈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麼?

第二問:這篇文章你最喜歡的是什麼?為什麼?(就作品中你認為感人的情感和形象説出體驗)有沒有你不喜歡的地方?請説出理由。

第三問:有什麼疑問?説出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

2.理解感悟與整體把握(選做)

第四問:你理解或你覺得作者想傳達的主要是什麼思想和感情?為什麼?

第五問:從文中你體驗到了什麼?從中獲得了(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哪些有益的啟示(當然,這些啟示不一定是作者想激發的,而每個人的啟示可能不同)?

第六問:你如何評價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儘可能聯繫作品的文化背景)?

3.語言揣摩與表達方式

第七問:你認為這部作品的文字有什麼特點?作品中哪些語言富有表現力?為什麼?(體會推敲重要的詞語)

第八問:你覺得這篇作品在寫作思路上有什麼特點?

第九問:這篇作品表達上的這些特點對你的寫作有什麼啟發?你認為它可借鑑的表達技巧是什麼(結合學生的寫作實踐)

4.反思評價與親身實踐(選做)

第十問:對這篇作品你是否有修改建議?文中哪些語句你想替換成新的語句?

第十一問:你生活中是否接觸過類似主題?如果讓你寫這個主題,你會怎麼寫(有什麼不同寫法)?

第十二問:分享同學與老師的觀點和材料後,再讀一讀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新的感受體驗和想法,想與同學交流嗎?用一兩句話説説你的學習收穫(可以就一個方面,也可以綜合地,此題必作)。

標籤: 課題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yanjiu/g6gp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