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節約標兵事蹟材料(精選3篇)

節約標兵事蹟材料(精選3篇)

節約標兵事蹟材料 篇1

“成由勤儉敗由奢”節儉一直是根植於中華民族心底的優良傳統,也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不竭源泉。

節約標兵事蹟材料(精選3篇)

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發現“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安樂便是奢靡,節儉才會長存,人們若是崇尚從儉生活,便會知曉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珍惜社會環境穩定和平,一心一意地向未來堅定前行。

自黨近幾年以來以來,國家第一件事便是整治風氣。主席也曾發出過“浪費就是犯罪”的教導。節儉所以生清廉,清廉所以生實幹,實幹所以生復興,復興所以生富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節儉起步,方能逐步屹立於世界之林。

而對我們來説,窮極一生所求的無非是生活的質量和生命的尊嚴。而如何求之有門,得之有道?我們不妨從古人的智慧中尋求答案。

《朱子家訓》有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堅……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勝珍饈。”生活的質量不僅是一種外在的物質條件,更是一種內在的精神態度。你瞧,當我們在吃飯的時間不去餐廳而奔向超市時,當我們厭倦乏味的白水、用五顏六色的飲料取而代之時,當我們向父母索取名牌鞋子和衣服、只為滿足自己內心攀比心與虛榮心時,我們生活的質量是否因此而提高了呢?其實不盡然,真正的`幸福絕不是外在的物質追求,而是內心的豐富與安寧,知足與感恩。

當我們把儉樸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時,躁動不安的心會漸漸穩定,永無止境的慾望會徐徐淡化。我們會變得知足,會更珍惜每一份勞動,會更加體會到生活的幸福與滿足。

《飲食者説》一書中提到:“東坡居士自今日以往,早晚飲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蘇軾以其理性的生活態度,在自奉和待客上注重節儉,從另一個方面印證了節儉的真正意義。

每當我們節約下一粒米,一滴水,一頁紙、一度電時,我們就在內心中播種下一顆顆節儉的種子,隨着我們的成長,這些種子就會慢慢的在心中生根發芽,逐漸長成道德的參天大樹,支撐我們的人格,也滋潤我們的心田。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君不見無數貪官污吏鋃鐺入獄,君不見無數富家子弟流落街頭。當我們不對自己負責,別人又怎會對自己心懷敬意,我們有哪裏會得到生命的尊嚴呢?我們每個人都心懷夢想,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對自己人生價值的認同與肯定,而如果我們連最起碼的節儉都做不到,對自己最起碼的責任都無法承擔的話,又何談未來呢?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精神則國精神,只有我們節儉,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使社會更加規範。而節儉,其實不難做到。當你將看着食物淪為垃圾時,是否會想起農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汗水;當你將看着張張白紙棄之不用時,是否會想起樹木“成於千百年,毀於旦夕間”的悲哀;當你將為一時痛快而揮金如土時,是否會想起父母“十年辛酸淚,而今子揮霍”的痛楚?不鋪張、不浪費,物盡其用,貨窮其能,節儉就在我們身邊。

我們不僅要當傳統文化的火炬手,還要當時代精神的傳播者,讓我們堅守節儉之風,讓崇高的德行滋潤身邊每一個人。

節約標兵事蹟材料 篇2

你是否聽説過,在美國大學,學生可以把舊課本回售給學校,學校再把這些舊教材廉價賣給新生,這樣,一本使用小心的課本便可反覆利用。你也一定看到過,在一些學校食堂,每天被毫不留情地倒掉的剩飯剩菜;在一些高檔酒店,人散後餐桌上的饕餮“剩”宴。二者相比,“節儉與浪費”孰更可貴?答案自知。當然,美國的回收也許是精打細算的經濟頭腦使然;然而,我國的傳統“節儉”觀念的淡化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節儉,是對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是對傳統美德的弘揚,是對資源短缺的清醒認識和睿智行動。

讓節儉成為一種意識。宋慶齡堪稱節儉的典範:她將穿舊的服裝改制後繼續穿着;購買詞典不選精裝本只要字大方便看;使用過的大信封,再次需要時便在舊信封原地址姓名處貼上一張紙條,重新使用;掛在裝飾樹上的一條條銀絲帶,就是由她收集的香煙盒中的錫紙剪成的……而今,節儉逐漸成為一種社會自覺。節儉作為一種社會價值取向,根本上是因為自然資源有限和人類需求無限這樣嚴酷的事實,因而對於任何一個清醒的民族而言,都不能放鬆對國民進行節儉教育,對我們來説,有節儉的意識、養成節儉的習慣就更為緊迫。

當鋪張浪費開始腐化我們的日常生活,當豪華奢侈日益瀰漫社會的各個角落,當飢餓問題成為一紙空文久久得不到解決,當貧窮寒冷漸漸侵蝕瘦骨嶙峋的人們,當山區孩子流下的淚痕因無助而風乾,眼裏的希望因絕望而湮滅……你,還能浪費嗎?還敢浪費嗎?

聽,節儉的腳步正從古時傳來,穿越時光隧道,在當今時代上空迴旋。

讓節儉成為一種美德。諸葛亮曾經説過“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明代清官海瑞死後,人們清點他的.家產不過只有“俸金八兩,葛布一段,舊衣數件”;感動中國人物白芳禮省吃儉穿,累下血汗錢幫助他人;周恩來總理以“簡樸”為座右銘,成為人民敬佩的領袖;列寧總穿一件舊大衣,去工廠演説,領導工人運動,將已有三個彈孔的舊大衣補了再穿,一直穿到他1924年1月逝世……古語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把節儉作為一種傳統美德,我們將它代代繼承發揚光大,把節儉作為一種時代責任,我們義不容辭銘記於心。

讓節儉成為一種精神。“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提倡“光盤行動”,拒絕“舌尖上的浪費”,不能只是口號,更應成為一種精神,落實到行動。只有當節儉內化為自身的精神時,才會在生活的各個小事上體現出來。

最後,套用《禮記》中的一句話:知“節儉”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行動”,“行動”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富”,“國富”而後“民強”。相信,當每個人都能做到節儉的時候,我們已經向“中國夢”跨出了一大步!

節約標兵事蹟材料 篇3

晚上,皎潔的月光灑在大地上,一排排稻子搖擺着,像在跳舞,看着這些,心情也會十分愉悦,但是,你能想到它們大部分都被浪費了嗎

據統計,中國人在餐桌上浪費的食物達20xx億噸,相當於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看到這些你震驚嗎糧食哺育着我們的身體,沒有糧食,人就會面黃肌瘦,最後餓死,所以説糧食是不能浪費的,然而有些人,吃一半,扔一半,以為自己家有錢就可以隨意浪費,還有的人吃不了還打那麼多菜,最後實在吃不完了,又扔了。我看到這些就會感到很氣憤,想想災區的人們,一個個吃都很難吃飽,更別説浪費了,當我們浪費食物的時候,我們應該感到羞恥!

糧食不只是讓我們填報肚子的東西,我們還應該尊重糧食,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粒粒糧食,就是父母的'汗水,浪費糧食,就是不尊重農民的汗水,不尊重父母的汗水,當父母看到他或她浪費糧食,一定會很心痛,糧食可貴。中國人卻有許多人浪費糧食,每年浪費的糧食就相當於全國糧食總產量的十分之一,我們不應該浪費糧食。

我建議人們都進行光盤行動,不要再浪費糧食,糧食很珍貴,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糧食都被我們浪費了,那我們還吃什麼呢我們都應該珍惜糧食,做一個文明的公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ji/zwlp4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