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高中摘抄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素材(精選12篇)

高中摘抄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素材(精選12篇)

高中摘抄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素材 篇1

張桂梅的事蹟感動每個人,為了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這個活着的榜樣,她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無私奉獻、善良慈愛、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業、慈善事業的精神讓我們欽佩。“俯首甘為儒子牛”是魯迅先生的寫照也是張桂梅的寫照。

高中摘抄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素材(精選12篇)

人們常不解的問她:這樣做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什麼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老師總是笑着説:“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她沒有生育自己的兒女,卻有着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那些失去父母的貧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愛,分享着人間最美好的親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向傳遞真愛的使者張桂梅學習為主題的“感恩行動”在迅速掀起,成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動力張桂梅為何與“感恩”產生聯繫,她的感恩情懷源自何處?從她的人生軌跡中找到了答案。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上;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與迷戀網絡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精心引導,細心照顧,使他們戒除了網癮。華坪。媽”、“張媽媽”。

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先進模範事蹟,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上;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與迷戀網絡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精心引導,細心照顧,使他們戒除了網癮。華坪縣民族中學的學生和華坪兒童之家福利院的孩子們親切地稱她為“校園媽媽”、“張媽媽”。張桂梅為之苦苦追求的夢想一天天成為現實,她讓偉大的母愛在奉獻中不斷延伸。

她和許多人一樣,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幸運沒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卻與她如影隨行:花季年華喪失母親,青春年華痛失丈夫,兩次腫瘤手術,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磨難面前她勇敢的挺直了身子。磨難沒有使她消沉,病魔沒有使她倒下。她緊緊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講台上認真教學;在課外,認真輔導學生。幾次暈倒講台上,領導要她住院治療,她放下學生,總是還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學校上課。就是這樣柔弱的身軀,她還毅然出任孤兒院院長。是什麼力量支撐她如此做呢?張老師的話“如果説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説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説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張老師的生命價值觀非常清晰。

我們學習她,首先是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作為一個黨員,張老師放棄了進條件好的學校任教的機會,選擇了條件較差的學校,一身病痛的張老師教學上幾十年兢兢業業,承擔學校畢業班的教學工作,女生工作,婦女工作,語文教研工作及其他校務工作。除了住院沒向學校請個一天病事假,教學成績突出,她説:“為了民族貧困山區的教育,即使倒在講台上,長眠於華坪的沃土之中,也無怨無悔”。吃苦在前,那裏最需要就到那裏,無私奉獻,張老師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我們學習她,學習她愛生如子。她雖然沒有孩子,可是她卻是許多孩子的媽媽。精心教育學生,輔導學生,中午、晚上看着學生睡覺,給學生蓋被子。學校學生和孤兒院50多個孩子,住院她陪着,給他們送飯,付醫藥費,資助學生讀書,自己連洗衣機都沒有。她將愛播灑進孩子們的心田。

我們要認真學習張桂梅同志努力實踐重要思想,帶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記宗旨、堅定信念、對黨忠誠的優秀品質;學習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艱苦奮鬥、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大家決心認真學習貫徹黨的xx大精神,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打造文化旅遊名市,構建和諧大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力量。要認真學習張桂梅同志努力實踐重要思想,帶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記宗旨、堅定信念、對黨忠誠的優秀品質;學習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艱苦奮鬥、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

我們學習她的精神品質,有利於在社會主義經濟大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物質固然重要,可是決定我們生命價值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品質。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培養一大批對國家發展有用的人才,這些人才,首先必須是政治上過硬的,必須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人民。他們才能肩負歷史的重任。我們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過硬的政治思想,學校德育建設的落實就是一句空話。我們培養的人才質量就會出問題!這是很危險的,學習張老師的事蹟,很有現實意義。

作為一名戰鬥在大理市太邑山區的教師,我決心認真學習貫徹黨的xx大精神,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打造文化旅遊名市,構建和諧大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高中摘抄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素材 篇2

9月1日下午,省委宣傳部在雲南廣播電視台發佈20__“雲嶺楷模”,授予脱貧工作中湧現出的怒江州脱貧攻堅"揹包工作隊"、騰衝市猴橋鎮膽扎社區原扶貧工作隊長郭彩廷、紅河州黨史和地方誌辦原副主任吳志宏、武定縣公安局經濟犯罪偵查大隊原教導員李文芝 、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村民張順東李國秀夫婦等一個先進羣體和五名先進個人"雲嶺楷模"稱號。

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趙金出席發佈會,並頒發了“雲嶺楷模”榮譽證書。

會上,現場播放的短片讓大家認識這些可親可敬的楷模,看到了楷模的堅守與奉獻,聽到了楷模的心聲與誓言;發佈會號召全省幹部羣眾以受表彰集體和先進個人為榜樣,大力弘揚脱貧攻堅精神,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建功新時代、奮進新徵程。

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是我區烏龍鎮坪子村芭蕉箐小組的殘疾羣眾,兩人加起來只有一隻手和一雙腳,卻譜寫了“無腳踏出脱貧路、無手撐起半邊天”的感人故事。他們曾在全國脱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被習近平總書記點名表揚,他們榮獲了20__年全國脱貧攻堅獎奮進獎、20__年度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人物、20__年全國最美家庭、全國第八屆“道德模範候選人”、“雲嶺楷模”等殊榮,是脱貧攻堅路上雲南殘疾人不等不靠、勇敢追夢的典型代表。

頒獎現場,夫妻倆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小是一個家,大是(到)一個國,小家富了,國家強了,我們沒有什麼坎過不去了,我們很高興、很幸福……”

高中摘抄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素材 篇3

湖南衡山白雲村大學生村官 秦玥飛——君子通大道

#感動中國#【秦玥飛 耶魯村官】耶魯大學畢業,現任湖南衡山福田鋪鄉白雲村大學生村官,黑土麥田公益聯合發起人。大學畢業時,秦玥飛選擇回祖國農村服務,至今已6年。改善灌溉系統、建現代化敬老院,為鄉村師生開展信息化教學……他説成功不可能一夜間發生,“必須腳踏實地一步步去做。”

高中摘抄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素材 篇4

大愛深沉:張紀清

【張紀清事蹟】

張紀清,74歲,江蘇江陰市市民。

20xx年11月,在郵局突然暈倒的老人張紀清被送到醫院。散落的匯款單暴露了他的祕密。人們發現,他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0xx年的好心人炎黃。

1987年,祝塘鎮政府收到一筆1000元的捐款用於敬老院的建設,捐款人署名是“炎黃”。當時這筆捐款相當於一個人一年的工資。從此以後的20xx年間,無論是希望國小還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災區都曾收到過署名“炎黃”的捐款。20xx年間,江陰人一直在尋找“炎黃”這位好心人,當地甚至還建設了一個“炎黃陳列館”。

20xx年11月,這位好心人“炎黃”終於現身了,他就是張紀清。張紀清出生貧苦,改革開放後成了鎮上首個萬元户。手裏有了些錢他就開始捐款。之後,他又幹回了老本行會計,拿的是死工資,可是捐款卻沒有中斷。張紀清在家裏明確表態,錢會用到別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錢自己去掙。現在張紀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當教師的老伴還有些退休金,兩口子一直生活儉樸,現在還住着過去的老房子,但是依舊捐款。

張紀清坦言署名“炎黃”是不想讓被幫助的人有負擔,他説“我們做一點點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張紀清就是“炎黃”,這個祕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並一直支持着他。這份堅持20xx年的凡人善舉成就了大愛,在這個冬天帶給很多人温暖。

高中摘抄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素材 篇5

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自20__年10月16日上映以來,排片率最高時也不足1%,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日均票房徘徊在五位數左右,也就是説,這些城市日均觀看這部電影的總人數僅千餘人。截至11月6日,累計票房突破600萬,比起同期熱映首兩日票房就破億的《我和我的家鄉》《金剛川》,這樣的票房成績顯得微不足道。但對一部極其小眾的紀錄電影而言,這又無疑是一個值得矚目的可喜成績。根據貓眼電影的購票評分榜數據顯示,《掬》片以9.4的評分始終佔據評分榜的前列,也正由於這樣的口碑,《掬》片有了儘可能多的排片週期。

這是作為法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語言學博士的導演陳傳興,在繼執導詩人鄭愁予紀錄電影《如霧起時》、詩人周夢蝶紀錄電影《化城再來人》後,“詩的三部曲”的收官之作。電影記敍了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生平,既看到了這位女君子磅礴的生命歷程,也看到了她澄明的心靈建樹。電影從籌備、拍攝到上映歷時三年有餘,輾轉亞洲、北美洲,足跡遍及海內外十餘座城市。比起漫長的攝製期和巨大的素材量,影片的最終呈現又極其節制和簡樸,多處選擇了無聲勝有聲的留白,不得不説這是電影向詩的一次迴歸和靠攏,也是沒有矯揉造作的一次紀錄。儘管有很多評論聲音將焦點聚集在片中葉先生所闡述的“弱德之美”上,賦予影作以中心思想,但從更寬廣的視境中去忖度電影本身,對觀影者而言更像是一次生命的淬純——這其中自然包含了作為“弱者”的人類,需要承受、堅持、完成自我的過程,但又不止於此。

不是所有人都可生平壯闊,於苦難中成就生命的光輝;也不是所有人在逆境中都可將身外事“輕而化之”,守護心燈。葉先生的做到,在於她把生命的外延銜接到不朽的古詩詞上,所以在片尾,我們看到八十餘歲回到原鄉尋找葉赫水的葉先生竟然並無耄耋老態,只有一個普通尋根人對飄零人生要找到物理棲息地的深情寄望。只是一眼望去,再也尋不到族羣的蹤跡。葉先生回想起上一次踏足,吟誦起《詩經·王風》篇中的“彼黍離離”,最痛是那一句:“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這是對生命的追問,也是從詩意到現實人生的比興。

客觀地説,這是一部“難於看懂”的電影。所謂難不是因為晦澀,而是因為“電影詩”的風格,對觀影者的文學積澱有很高的門檻要求。片中多次出現了呢喃般的影音,葉先生如遊吟詩人般對格律的吟誦,唐詩,宋畫……敍事整體看似在時間線上從人物幼時講起,但又總是以詩詞間隔——這當中有古詩,也有新詩,有已亡人的舊篇,也有葉先生的自創。這種材料組織方式讓影片的空間感十足,但也增加了理解領會的難度。前一段還是平易近人的生活瑣碎事,後一段卻是意味深長的言此及彼。沒有解説詞的紀錄片,很像沒有腳註的文章,如自心不能沉浸和共情,且對文中所引有通曉瞭解,看一遍很難完全明瞭。這是對觀者的挑戰,也是其作為文學紀錄電影的魅力之所在。

大門、脈房、內院、庭院、西廂房……這是葉先生記憶中幼時住過的家園——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院落構成,她的自敍就是從記憶中的房門所打開的。而這也一一對應了她從童年到老年的人生歷程。那個“夢中常憶,青蓋亭亭”的精神家園早已不復,留在身後的是一世磊落功與名。可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眼前這位華髮學者,而是當年那個出生在夏荷花期的“小荷子”,她令人無盡遐想和揣摩。出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親歷家園淪陷、餓殍遍野,18歲痛失愛母,無愛的婚姻,苛重的家養,無依的海外飄零,中年喪女之殤……除去滿腹才學和矚目成就,這些大概構成了葉先生人生的主要事件,足以證明“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不是妄言。但如果只是驚呼葉先生面對諸種遭遇的剛健不息,恐怕又有些餘味不足。

在雲淡風輕回望坎坷身世的葉先生身上,最可貴和最耀眼的精神,是她求學時的恩師顧隨先生所書就的那句:“耐他風雪耐他寒,縱寒已是春寒了”。它有如雪萊在《西風頌》中擲地有聲的宣言:“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是作為知識分子笑對不可控、不可逆悲劇時共有的人文精神。

這不是一部標榜與讚美為傳揚中國古詩詞文化做出傑出貢獻的葉先生的傳記片,而是一首電影詩——以葉嘉瑩的人生軌跡為藍本,用聲畫為媒,所作的電影詩。和無數的璀璨詩篇一樣,它永遠無法一時間盡悟,但是每每捧卷,都是一次新的生命淬鍊。這也是一位中國女性,普通又不普通的一生。

高中摘抄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素材 篇6

傷病對於每名運動員都是頭號“公敵”,蘇炳添也沒能倖免。在蘇炳添14年的職業生涯中,20__和20__年兩次遭受腰傷的困擾,並且10年他還受過一次傷。20__年他飽受腰部肌肉傷病困擾,競技成績嚴重下滑。全年17強,只在室內賽拿到3個冠軍。他最看重的室外百米僅在瑞士賽奪冠,成績為10秒34。當時蘇炳添傷病嚴重程度,教練組都很悲觀了。更可怕的是,蘇炳添自己也萌生了退役的想法。跟小時候自己總想着做逃兵不同,這次是因為自己的身體跑不動了。想着壯志未酬,蘇炳添那段時間無比痛苦。但是經過無比漫長的困獸之鬥,最後蘇炳添還是選擇了繼續戰鬥。在500多天沒有參加任何比賽的背景下,蘇炳添在20__年4月24日廣東肇慶的田徑分區邀請賽跑出9秒98。賽後蘇炳添熱淚盈眶,上次破10秒還是在3年前。雖然離的時間不久,但是對於蘇炳添來説卻恍如隔世。觀眾們看到蘇炳添的神勇表現也無比激動:他們的“蘇神”回來了!

高中摘抄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素材 篇7

在盧仁峯家鄉內蒙古,沙漠深處生長着一種樹,名為“胡楊”。與其他的楊樹不同,胡楊能忍受沙漠中乾旱、多變的惡劣氣候,對鹽鹼有着極強的忍耐力,生長在沙漠中枝繁葉茂,被人們讚美為“沙漠的脊樑”。

盧仁峯常常把自己看作一棵胡楊,即使失去了一隻手,那種堅定的信念始終深植心中,支撐着他正視眼前的困難,越挫越勇,向着一個個難題險關發起衝鋒。

熟悉盧仁峯的人,都知道他是老軍工人的後代。幾十年前,他的父母遠赴大西北支援國家建設,在一線生產崗位一干就是一輩子,這種舍家為國的奉獻精神從小感染着他。重技術、講奉獻,是老一輩軍工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他希望把這種精神一直傳承下去。

當下,全社會都在宣揚工匠精神。對此,盧仁峯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工匠要有一顆責任心,有一種敬業精神。當工人就當最優秀的工人,做焊工就要成為最有能力的專家。”

“全國十大最美職工”“中華技能大獎”“國家級技能大師”……面對一項項榮譽,盧仁峯表現淡然。相比這些榮譽,盧仁峯更在乎的是他的“工作室”,他希望有生之年把自己的絕活毫無保留地傳承下去。

盧仁峯所帶的科研攻關班,被一機集團命名為“盧仁峯班組”。在他的帶領下,班組成員個個都是焊接能手,並擔負起多個重點項目的攻關任務。

多年來,盧仁峯帶出的百餘名工匠,迅速成長為企業的技師、高級技師和技術能手,有的還獲得“全國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技術能手”等殊榮。

在徒弟們眼裏,生活中的盧仁峯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大哥,工作中的他卻是一位極為嚴苛的老師。盧仁峯説:“嚴師出高徒,我對他們嚴一些就是希望他們早日成才。”

一天5塊鋼板、30根焊條的“定位點焊”,是盧仁峯對徒弟們的硬要求。徒弟們焊接完鋼板,盧仁峯會逐個檢查點焊效果,誤差超標就要重來。他常常對徒弟們説:“把軍品做成精品,是每一名軍工人的職責所在。”

高中摘抄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素材 篇8

來自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芭蕉箐小組的村民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榮獲全國脱貧攻堅獎奮進獎。多年來,他們憑藉“一隻手+兩條腿”相依為命、自強不息,在戰貧鬥困中奮發、奮鬥、奮進,書寫“無腳踏出脱貧路,無手撐起半邊天”的感人事蹟。

“兩個孩子是用雙腳抱大的”

張順東、李國秀夫妻倆都是一級殘疾。丈夫右手和雙腳先後截肢,只剩下一隻左手;妻子生下來就沒有手,只有一雙腳。在常人眼裏,他們並不適合組建家庭。

“當初,我到她家提親時,她哥哥不同意,她本人也不同意,怕兩個殘疾人在一起無法生活。”張順東説,他並沒有放棄,最終以真誠打動了她,組建了這個特殊的家庭。

結婚後,他們經歷了短暫的甜蜜,但生活中的各種困難相繼而來。家裏貧窮、住房破舊,感覺“日子過得像爬大山一樣難,兩人想死的心都曾有過,覺得自己的命實在是太苦了”。

隨着兩個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李國秀常常流着淚説:“我這一生最大的虧欠,就是不能給孩子一個擁抱。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用雙手抱大的,而我家的兩個孩子是用雙腳抱大的。”

“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腳”

家中有小是個寶,兒女是全家人的希望。“決不能把貧困傳給下一代,再苦再難也要供孩子讀書。”

不論天陰還是下雨,常常是別人還沒有起牀,夫妻倆就上山找豬草,下地種莊稼。

“靠養牲口、種莊稼增加收入,是我們靠自己努力能夠做到的。”張順東説,妻子雖然沒有雙手,但她的腳像手一樣靈活、有力,煮飯、喂牲口、針線活等家務,她樣樣能幹;除草、收花生、種紅薯等農活,她樣樣在行。

夫妻同心,黃土也能變成金。面對困難,張順東總鼓勵妻子説:“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腳,沒有什麼坎過不去。”夫妻倆就這樣相互扶持着走過了一個個春夏秋冬。

春天,他在山溝山窪圍水,她在稻田裏用腳插秧;夏天,他修枝打杈,她在地裏除草;秋天,他用一隻手掰包穀,她揹着籃子站在地裏接着;冬天,他劈柴、生火,她縫補衣服、教孩子讀書。

“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張順東説,身體殘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直面生活、改變命運。所以,在自身奮力拼搏苦幹的同時,他還擔任殘疾人聯絡員,為村裏的87户97名殘疾人提供聯絡服務。他堅信,一根草頂一顆露水珠,只要自立自強、奮發向上,每個人都會像小草一樣活下來,殘疾人一樣能夠脱貧奔小康,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高中摘抄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素材 篇9

蘇炳添,一個活在劉翔陰影下的男人,但是他從未放棄,堪稱勵志楷模。對於他屢創佳績,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先天條件和家庭原因,蘇炳添從小生長在農村在泥地亂跑加上比他大9歲的表哥是鎮裏的短跑冠軍,成為了他早先的追逐目標,在有沙子的跑道上跑出了11秒的成績,下來就是他的性格和習慣,外國記者採訪在活動區熱身的蘇炳添時,蘇也説了這麼一個詞“腳踏實地”接受國內體壇記者採訪時,蘇炳添曾説到:“我每一年都有在進步,07年到現在每年成績都始終是往上走的,沒有掉下去過,所以我已經很滿意了。”

蘇炳添的短跑之路開始於他的中學時期,還沒有系統地訓練,就一路過關斬將,可謂是天賦異稟,從校田徑隊到廣東省田徑隊,在廣東省田徑隊蘇炳添在原中國田徑100米記錄創造者袁國強的麾下接受訓練,成為了一名專業的運動員,開啟了他走向亞洲,走向世界的里程。他的出現無疑是劉翔退役後中國田徑的又一顆璀璨星。

20__年國際田聯男子100米鑽石聯賽尤金站他9秒99的成績,成為首位在歷史上突破10秒的黃種人,也打破了張培萌10秒的世界記錄,這個驚喜,提升了國人對田徑賽場的關注,他用實際行動向全世界證明了亞洲人在田徑賽場上具有先天劣勢這不是真的。在今年的世界盃期間,20__年6月23日,傳來了振奮國人的消息,蘇炳添在國際田聯馬德里挑戰賽100米決賽中,以9秒91奪冠,刷新了3天前謝震業剛在法國巴黎創造的9秒97的全國紀錄,追平了卡塔爾歸化選手奧古諾保持的亞洲紀錄。成為了最快的黃種人。正是由於他的熱愛,追求,魄力與堅持成就了今天的他。蘇炳添説過賽道上的對手只有自己,0.01秒的進步都值得全力以赴在喜人的成績背後,天賦之外,就是執着的努力,他每天訓練兩小時,遵循了那句勵志欲堅不欲鋭在兩個小時的訓練時間,他要求每個動作都要做到最標準,細小到關節。他被稱為中國田徑隊——最嚴苛的運動員之一。

“所以要説堅持,我覺得是為了後人鋪路吧”。他的踏實,勤奮,自律。讓他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達不到最好就誓不罷休。就算受傷了也不放棄,殘酷的訓練才讓他成了今天的自己。第三是他的恩師和隊友,在蘇炳添的運動生涯中,有4個對他成長很有幫助的恩師:在七年級時發現他才能的體育老師楊永強,把他招進中山市體校的田徑教練寧德寶,本身就是中國短跑記錄創造者的國家隊教練袁國強,在美國教他出發時先出左腳新技術的外籍教練。他每一次訓練每一次比賽,都將作為一名運動員的奧林匹克精神從始至終體現,從他的身上我們能學習的太多,追求永無止境,期待蘇炳添在世界賽場上繼續給我們帶來驚喜。

高中摘抄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素材 篇10

盧麗安,女,49歲,上海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副院長、上海市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

盧麗安1968年生於中國台灣高雄,從小受家人影響對大陸有着特殊感情。上世紀90年代中期,盧麗安和丈夫英國完成學業回到中國台灣任博士後研究員。當時的中國台灣“綠化”跡象嚴重,島內形勢愈發複雜,反觀大陸,改革開放初見成果,香港迴歸在即,整個社會呈現出蒸蒸日上的面貌。盧麗安夫婦對現狀不滿,有了去大陸發展的想法,並毛遂自薦,向祖國表明希望回大陸服務、進入高校任教的意願。

1997年,盧麗安夫婦到上海復旦大學任教。幾年下來,盧麗安就成為復旦大學最受歡迎的教授之一。

20__年7月,盧麗安當選上海市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為身在上海的台灣同胞們服務。20__年,盧麗安加入中國共產黨,20__年,被選舉為十九大黨代表。

“我以中國台灣的女兒為榮,我以生為中國人為傲。”盧麗安在今年“黨代表”通道上如是説。十九大會議結束後,“盧麗安效應”在慢慢蔓延。很多台胞朋友為她點贊,因為她説出了廣大台胞們的心聲。還有她的學生,默默地留言支持老師,向老師學習回報社會。盧麗安的父母表示,只要女兒做的是對社會、民族、國家有益的,能夠促進我們兩岸的和平發展、促進島內同胞在大陸的發展,都會支持。

談到兩岸關係時,盧麗安真誠地表示,“我的家族歷史與自己的成長經歷讓我堅信:和平發展一定是兩岸關係的主要走勢,這也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心聲。”她認為,沒有中國台灣夢的中國夢肯定是不完整的,同時,沒有融入祖國的台灣夢,像打個盹,黃粱一夢。

高中摘抄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素材 篇11

“我們努力讀書,是為了回來幫助家鄉擺脱貧困。”12月17日,黔西南州望謨縣實驗高中副校長劉秀祥應邀參加了在貴州大學舉行的讀書活動。

活動當天,劉秀祥在貴州大學裏見到了自己的學生韋天琴、楊娜娜和黃錦秀,看着他們現在在學校裏認真學習、奮力拼搏的樣子,劉秀祥很是欣慰。

皮膚黝黑的劉秀祥,身高不算高挺,但在他身上,記者看到了比同齡人多一份的穩重與堅韌。

20__年,劉秀祥從山東省臨沂大學(原臨沂師範學院)歷史學專業畢業。這個曾背母求學從大山深處艱難走出的學子,選擇回到了家鄉望謨縣任教。

或許是深知走出大山不易,也或是聯想到自己的經歷,劉秀祥對每一個學生都非常上心。

教學工作中,劉秀祥不只上好每一堂課,也常常奔波在控輟保學、教育幫扶的崎嶇山路上。8年的從教時間裏,他騎着摩托車幾乎跑遍望謨縣的每個

鄉鎮,單是摩托車就騎壞8輛,先後把40多名孩子“拉回”了課堂,並幫助他們考上大學。

今年17歲的廖段寫就是被“拉”回來的一名學生。20__年,廖段寫進入望謨縣實驗高中學習,由於父母離異,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在外務工的母親,家中經濟負擔過重,加上母親的思想落後,覺得女孩子讀書沒用,她只能被迫放棄學業,外出務工。

得知廖段寫外出務工的消息,劉秀祥十分着急,下着大雨也立馬趕到她家中,對她母親做了思想工作。

劉秀祥沒有放棄把廖段寫“拉”回學校的機會,一直保持與她電話聯繫。“劉老師我好想回學校上學!沒有文化就只能做苦工……”在電話裏,劉秀祥聽到廖段寫這樣説更是心疼。

20__年12月31日,經過劉秀祥與學校以及社會愛心人士的共同努力,廖段寫的母親終於同意她返校讀書。

重新回到校園的廖段寫,因堅守讀書信念,被評為“20__年望謨縣實驗高中最美少年”,20__年被評為“望謨縣新時代好少年”。“我很感謝劉老師和學校幫助我爭取到讀書的機會,如果不是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我今天也不能坐到教室裏學習,我要像劉老師那樣,靠自己奮發讀書來改變命運。”廖段寫説。

在望謨縣,像廖段寫一樣被劉秀祥求學故事激勵到的學生還有很多……

劉秀祥經常到其他學校做演講,講述自己的心路歷程,鼓勵學生們堅持學習。每次演講他都分文不收,但是邀請單位必須要資助兩個貧困的孩子。八年時間裏,劉秀祥巡迴演講1200多場,聽眾累計超過百萬人,用這種方式,也一對一資助貧困學生2600多人。

後來許多老師與劉秀祥交流反映,學生們的作文裏多次提到了“劉秀祥”這個名字,表明要以他為榜樣,他才明白身上有了更大的責任。

他告訴自己,“一定要為山裏的孩子們堅守下去,用自己的經歷讓更多的貧困學子看到希望,點燃他們心中火苗”。

“我不知道你是誰,清晨6點的校園,但我知道你的未來。”12月11日,劉秀祥在微信朋友圈裏更新了這樣一句話並配了一組照片,照片裏的學生正在這個寒冷冬季的清晨迎風苦讀。天雖還未亮,但孩子們的前路一定很亮。

劉秀祥看到他們,就像看到當年的自己,劉秀祥告訴記者這或許就是他存在的意義,是一種“被需要”的幸福感。

8年前,劉秀祥回到望謨當教師時,望謨縣全縣高中1000多人蔘加大學聯考,考取本科的只有70人。而在今年,望謨縣本科上線人數1200多人,排名全州第三,緊隨興義、興仁兩市之後。

“現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望謨縣的教育越來越好了。家長都願意學生來讀書,而且以前許多學生為了追求更好的教學資源都會選擇外出求學,現在學生和家長卻更願意留在本地;一是更加方便,二也是對我們學校、我們縣教育工作的極大認可,更是對我們教師工作最好的鼓勵。”劉秀祥説。

20__年以來,省內多所名校曾向劉秀祥拋出年薪百萬的橄欖枝,可都被他婉言拒絕,劉秀祥始終堅持着自己的“教師初心”,堅守在鄉村教學的第一線上。劉秀祥説:“只想在教師這個崗位上,儘自己一份微薄之力,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有學上、上好學,用知識幫助孩子們看到更遠的遠方。”

高中摘抄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素材 篇12

x年前,當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點火,託舉着神舟六號飛船直刺蒼穹,湖北棗陽市楊壋鎮沸騰了。從這個小鎮農家走出的航天英雄聶海勝,名字響徹神州大地;

8年前,這個位於鄂豫兩省交界處的小鎮再度成為熱鬧的海洋。聶海勝擔任神舟十號飛船乘組指令長,又一次逐夢蒼穹;

又一個8年過去了,已是57歲老將的聶海勝擔任神舟十二號飛船乘組指令長,成為繼景海鵬後,我國第二位三探蒼穹的宇航員,他也是我國執行飛天任務年紀最大的宇航員。

這位出生於荊楚大地的航天老將,正續寫着我國載人航天的新傳奇。

老將出徵

“海勝可能又要飛了!”

端午節前夕,在聶海勝老家楊壋鎮凡莊村,幾位村民坐在一起閒聊着。

神舟十二號飛船發射在即,網上一直有消息稱,聶海勝將又一次執行“飛天”任務。雖然最後確定的名單尚未公佈,但家鄉父老期待着他能再立新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ji/zvxve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