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鐵路班組先進事蹟材料(精選11篇)

鐵路班組先進事蹟材料(精選11篇)

鐵路班組先進事蹟材料 篇1

鐵路班組先進事蹟材料(精選11篇)

xx局集團公司

電務段車載設備車間

檢修工區工長

魯,現任電務段車載設備車間檢修工區工長。學徒工出身的他,幹出了“現代魯班”的業績。多年來,魯帶領團隊完成技術革新100多項,研製各類試驗枱30多個,多項發明填補了國內鐵路系統車載專業技術空白。

4月,畔春意盎然。在中國鐵路xx局集團有限公司電務段檢修基地作業區內,維修人員藉助多種車載設備檢測台,快速檢測東風4D型機車上剛卸下的車載設備。而這些檢測台的研製者,是一位獲得過全國勞動模範稱號的“老鐵路”——車載設備車間檢修工區工長魯。

憑着熱愛入路,一年半提前出徒

“我出生在山東,骨子裏有山東人的倔強。”魯一開口,就透着齊魯之人的率真、質樸。

魯出生在鐵路世家。20世紀70年代,魯父母響應國家號召奔赴黑龍江紮根鐵路。魯父親是一名蒸汽機車電焊工,母親是一名列車乘務員。受父母影響,魯自幼就對火車有着特殊的感情。別的孩子嫌棄“油包”髒兮兮,魯卻整天圍着父親轉,看一次火車能高興好幾天。

一次,父親帶領技術革新小組成員發明了“自動化焊接”技術,大大提高了輪對檢修效率,在單位小有名氣。“母親也跟着驕傲,我當時就想,要成為像父親一樣的人。”魯説。

1982年,正在讀高中的魯向着夢想邁出了關鍵一步。得知鐵路招收學徒工,他果斷報名並在選拔中脱穎而出。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魯格外珍惜,上班跟師傅學,下班纏着父親“開小灶”。“鑽孔時鑽頭要垂直、銼刀打磨過的平面要光滑。”在父親的嚴苛要求下,魯銼出的銅塊誤差保持在0.5毫米左右。動手能力不斷提升的同時,魯發現了自己的短板:電子元器件、電路基礎等知識儲備不足,難以完成複雜的電路檢測作業。

憑着山東人的犟勁兒,加之多年黑土文化薰陶出來的雷厲風行作風,魯報考了工人大學電工學專業來“充電”。他白天上班,晚上研究,《電工學》《無線電教程》一本一本地啃,還經常對照書上的知識點比照實物動手實踐。

水滴石穿。3年的學徒期,魯僅用一年半就提前出徒,並實現兩級跳,順利考上了三級工,在同期入路的青工中嶄露頭角。誰家的收音機、電視機壞了,他都能修。就連一些刁鑽的技術難題,魯也能“手到病除”。

1994年,隨着生產力佈局調整,魯所在車間整建制劃歸電務段。鉗工變身信號工,魯鑽研技術的熱情依舊。當時,鐵路技術裝備還不完善,他就自己動手,優化、改造了扳手、螺絲刀等檢修工具,工友們用起來事半功倍。他還下功夫探索提高車載設備檢修質量、效率。在別人學徒的年紀,魯已成為車間技術“大咖”。

心繫安全,埋頭創新近四十年

因善於鑽研、業務過硬,20xx年,魯成為電務段車載設備車間檢修工區工長。工區負責被司機視為“保命”設備的車載設備檢修任務,新職工多、素質不均衡,青工提素尤為重要。

由於車載設備都在機車上,如何進行模擬故障演練成了難題。魯便萌生了自己動手研製模擬“練功台”的念頭。高中沒畢業的他,開始了艱難的技術創新之路。自購專業書目查資料、進科研單位訪專家,魯白天上班收集動態數據,晚上自學攻關,從查看圖紙,到設計模擬電路,再到反覆測試改進。經過3個多月的潛心打磨,第一代車載設備模擬“練功台”在魯手中誕生了。“練功台”能模擬各種狀態下的機車數據參數,故障演練更加直觀,不僅解決了工友們處理故障演練的難題,還填補了全路這一領域空白。工友們實操能力迅速提升,進一步激發了魯創新熱情。

“對待工作,必須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強化綜合試驗的安全保障措施,特別要堅持故障導向安全。”魯説,正是解決現實問題的緊迫感推動自己的創新腳步39年不曾停歇。曾經有一台新入段的內燃機車電壓波動大,魯將萬用表、錄像機都搬上機車記錄運行狀態,卻一無所獲。思來想去,他主動上門向搞創新結識的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求助。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魯配合兩名博士生專門設計了“機車電壓波動監測儀程序”,成功在運行的機車上找到了問題源頭。科技帶來的突破和驚喜,給了魯很大啟發,一直犯愁的車載設備配線測試也找到了創新方向。

和工友們一樣,以前,魯最頭疼的就是車載設備配線檢測。一台車載設備有近90根電纜、幾百條連接線,三五名職工用萬用表、手搖兆歐表一週時間才能測試完成。“眼睛都看花了,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現漏測問題。”魯心有餘悸地説。望着成堆的黑乎乎線纜,魯決心研究“車載設備配線綜合測試台”,減輕作業強度、提高檢修質量。蒐集廢舊配件、設計圖紙、反覆測試……魯邊幹邊研究,經過一個多月的不懈努力,“車載設備配線綜合測試台”出爐了。“測試台”使配線由人測變為機測,較好地解決了檢測配線設備準確率低、勞動強度大的問題。歷經10年鑽研,魯“車載設備配線綜合測試台”已升級到了第三代,實現智能化。同時,“測試台”還以“CZXL-Ⅰ型車載線纜智能綜合檢測平台”的“身份”投入市場,贏得了廣泛好評。檢測人員只需輕點鼠標,密密麻麻的線纜數據就會陸續呈現在電腦屏幕上,對混線、斷線、對地絕緣等異常情況實現了一鍵測試,一人半天時間即可完成一台車載設備配線檢測任務,工效是10年前檢測水平的70倍,且檢測合格率達到了100%。這個填補國內鐵路系統車載專業技術空白的發明,目前已經在xx局集團公司管內推廣應用,並正在和多個局集團公司洽談合作,預計創效可達20xx萬至3000萬元。

從蒸汽機車、內燃機車到電力機車,鐵路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隨着智能化新技術的廣泛應用,魯創新之路也朝着高精尖發力。“第一代‘測試台’控制面板上的40多個孔都是我一個個手工鑽出來銼平的。現在根本不用動手了,智能化硬件支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新想法也更容易實現了。”回憶起10多年來的工裝變化,魯言語中透着鐵路人的自豪。魯説,最初的“練功台”“測試台”,電路板上佈滿了一個個焊上的分立電子元件,後來都被大規模集成塊取代了,又引入計算機編程系統,早已實現測試智能化。

截至目前,魯完成各類技術革新100多項,設計研製的各類試驗枱30多個,有的已更新換代10次以上。魯説:“每當看到自己研發的設備投入應用取得良好成效後,都會有滿滿的成就感。但冷靜後,我會默默告誡自己,創新無止境,自己還得加把勁。只要單位有需要,我會一直努力下去。”

嚴管厚愛,言傳身教育骨幹

汗水與掌聲如影隨形。隨着在車載設備領域一個個技術瓶頸的打破,魯先後獲得了火車頭獎章、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並被評為“十大龍江工匠”。20xx年,魯摘取職業生涯最高榮譽——全國勞動模範。以魯xx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先後被授予黑龍江省工人先鋒號、火車頭勞模創新工作室、黑龍江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全國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

面對一摞厚厚的證書和獎狀,魯説,自己是xx局集團公司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兩條腿”走路人才培養機制的受益者,是組織對勞模、工匠的尊重成就了自己。

“教師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魯説。這幾年,魯除了繼續創新外,更加註重人才培養。魯説:“多培養技術骨幹,培養超過我的工匠。希望車載設備領域人才濟濟。”為加速工區職工成長成才,他設計出從首席高級技師到中級工逐級幫帶的“塔式”教學模式和不定時間、地點、內容、人數、班組的“五不定”教學法,還制定了每天1小時雷打不動的學習制度。曾經零起點的王晶鑫,在魯嚴苛的訓練下,兩年時間成長為xx局集團公司的技術骨幹,並多次參加全路技術表演,現已是技術要求極高的管控班成員。在xx局集團公司車載系統技術比武中奪冠的信號工付志紅、已經走上管理崗位的車間安全員孔德賢,都曾是魯課堂的“旁聽生”。

魯對待徒弟是“嚴”,對自己卻是“狠”。曾經,為了讓徒弟們儘快掌握新型電路板的電路構成知識,魯利用年休假,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廢寢忘食地將專業書籍中15頁密密麻麻的電路逐線、逐號、逐標手繪在一張圖紙上,僅繪圖專用墨水就用了10多瓶。當他將圖紙拿到培訓課堂時,徒弟們拍手叫好,設備廠家的技術人員也直呼“太神了”。多年來,魯帶出高級技師10人、技師4人,有6人在xx局集團公司技術比武中奪冠,6人走上管理崗位。

20xx年11月24日,參加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後,身披綬帶的魯與遠在老家的父親視頻連線。一輩子節儉的父親激動地説:“兒啊,回來獎勵你1000元。”那一刻,魯覺得,自己終於成了父親的樣子。

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

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

魯xx40年的創新實踐中

處處都有“用心”的痕跡

他用心磨礪自己、用心探索技術高地

創造了一個個常人眼裏的“不可能”

點亮“在看”,為魯點贊!

鐵路班組先進事蹟材料 篇2

是三間房站編組車間二班車號長,多年的工作中他始終以一名黨員的身份來嚴格的要求自己。走黨的路線,走進羣眾的心,帶領羣眾,班組走正確路線是他的任務。自從入路以來,他連續多年被評委優秀共產黨員,這並沒有使他驕傲,只是更努力的撲到實際班組建設中,辣熱的黨徽在他胸前閃閃發光。

一、當好排頭兵、樹立黨員形象

一年來該同志在各項工作積極努力,擔任班組長的工作認真負責,為了小組的多面性發展,加強班組管理。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在實際中,嚴格要求自己黨員的模範準則,樹立黨員模範形象,使職工從思想上進入了嚴格要求自己的行列,帶領小組人員學習業務理論知識,增強業務素質,研究實際作業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與安全隱患,以及解決方案,把一些容易發生的事故隱患從萌芽中消滅掉。

二、增強小組合力、提升小組和諧氛圍

隨着班組的建設發展,他改用深入人心的方法進一步的加強班組建設步伐。首先要以身作則,要求班組人員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嚴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受用在後,以一名黨員的責任樹立着黨的光榮形象。平日裏趕上時間緊,接車、發車頻繁不斷,吃飯時間緊張的情況下,他總是把老職工先安排去吃飯,年輕的放在後面,然而自己總是最後一個。對職工的關愛更是不可少的一部分,雨季到立秋,早晚時差温度變換較大,感冒發燒是家常便飯,他自費買來各種預防藥品,給班組人員極大的方便,也避免了因為職工患病而給工作帶來的不利。劉湛身患皮膚病,怕潮濕。雨季的時候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都儘量自己出去對車,或者指派其他人員多照顧班組的兄弟。祝朝旭説這樣的班組長少了,這樣為職工服務的班組長就更少了。別人的活在他眼裏就是自己的活,記得有一天東西場同時到車,自己手裏還有沒幹完的活,按理説這次接車該輪到我了,鑑於大家都很累了,就自己親自去接車,等我手忙腳亂找人幫忙的時候他已經把車票接回來了。他放棄了自己的休息時間,我們都看在眼裏,都説這樣的班組長不懶。他認為職工的小事就是他的大事,他所作出的一舉一動都時刻温暖職工的心。然而這樣的事蹟舉不勝舉,大家心裏都明白,為的是什麼,為的是車站的行車暢通,為的是我們切身的利益,為的是大家在工作之餘在輕鬆一點,這點點滴滴都時時刻刻影響着班組中的每一個成員,每一名成員都為之感動。

三、體現“以人為本”倡導“企業文化”

為了更好的宣傳企業文化,讓小組的每一名成員都深刻的瞭解到,企業文化與自己切身的利益是與時俱進的,他把小組的成員組織到一起,開了一次深刻的企業文化會議。會議上提出幾點:“第一良好的習慣是職工確保安全生產的基礎,只有提高企業文化建設,提高企業文化的宣傳氛圍,才能促使職工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第二重視親情的感染力量,職工的互相團結友愛可以拉近職工內心的距離,同時也避免小組人員內心的矛盾,激勵職工比拼遵章守紀保安全的自覺性。第三實行小組人員互控、互幫、互相管理制度,使每一名成員都參與到企業管理中來,每一名班組成員都有權利進行不定時的抽查,薄弱時間段的檢查,參與組長的考核權利。”從而達到優化環境影響人,突出企業文化特色。他提出的一切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與贊同,班組的凝聚力增強了,班組人員在一起沉浸在和諧團結的氛圍之中。

四、管理成績見實效、苦盡甘來得回報

鐵路班組先進事蹟材料 篇3

於,中共黨員,中國鐵路xx局集團有限公司重載鐵路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高級工程師,曾獲茅以升鐵道工程師獎、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專項獎等榮譽。

20xx年,大秦鐵路以4.2億噸的年運量繼續保持世界單條鐵路年運量最高紀錄。這一紀錄凝聚着眾多鐵路科研人員躬身實踐、辛勤耕耘的智慧和汗水。中國鐵路xx局集團有限公司重載鐵路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高級工程師於就是其中之一。

重任在肩,他傾力投入

20xx年初,在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的支持下,xx局集團公司着手組織開展“新一代重載組合列車無線同步操控系統研究與應用”攻關。這個重擔落在了於團隊的肩上。

重載技術開發投入大、週期長,需要有一定的技術沉澱和技術儲備。於帶領團隊按照先易後難、分階段實施的策略,先後完成了自主化同步操控系統技術方案論證與評審、樣機研製、機車改裝、試驗方案評審等工作。20xx年9月,於及團隊按照技術試驗大綱,開始對19大項、37小項、200餘個環節逐一進行測試。

技術試驗並非一帆風順,任何微小誤差都有可能導致此項點所處系統乃至更大系統的重新調整甚至推倒重來。其間,在一次系統“背靠背”試驗中,出現了從控機車與主控機車無法實現同步的狀況。

同步性是安全開行組合列車的基礎。於及團隊先是將目光放在了主控機車上,將10餘項判定條件和執行條件逐一梳理後,依然沒有找到“癥結”。之後,他們轉換思路,在從控機車方面逐個項點反覆排查。最終,他們在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微小異常反應中找到了突破口,實現了主控機車、從控機車操縱同步。

雖然現在回憶起來雲淡風輕,但當時於卻是頂着千鈞壓力。在數月的試驗中,他幾乎每天都會遇到諸如此類的問題。這是對身體和意志的雙重考驗。

在瓦日線萬噸組合列車試驗、北同蒲線2。1萬噸組合列車試驗成功的基礎上,20xx年4月11日,應用國產化無線同步操控系統的2。1萬噸重載組合列車在大秦鐵路全線成功試運行,各項性能指標全部達到課題階段目標,實現了重載組合列車無線同步操控技術自主創新的歷史性突破。這標誌着中國鐵路重載組合列車控制技術發展取得了重大進步。

服務運輸,他主動擔當

大秦鐵路有60%是山區坡道,線路環境複雜。駕駛2萬噸重載列車對司機提出了極高要求。

《兩萬噸重載列車模塊化操縱辦法》是重載司機安全平穩操縱的作業指導書。為快速培養更多高質素的重載司機,20xx年,於受命開展重載列車操縱評價技術研究。

為將個性化的重載列車操縱經驗轉化為可複製、可推廣的作業指導書,於數次添乘機車,將景生啟等優秀重載司機精準操縱的經驗心得按照起車、調速、過分相、停車、電空循環制動等操作進行分類。

他將其中約束性條款進行分解,形成計算機可識別的數值評判指標,並在實踐中不斷對評價指標參數進行優化完善,保證評判標準的合理性和實用性。

為了確保數據採集過程中不對機車其他系統造成干擾,於深入研究機車數據總線通信技術,按照採集數據類型制訂數據採集方案。在進行機車操縱數據採集方法研究和地面分析軟件開發中,他從操縱評價、統計分析、錯誤數據識別過濾計算等方面進行反覆嘗試,不斷完善,使之更加適應現場運用。

從事應用技術研究多年的於認為,鐵路科研人員的價值必須以現場需求為導向。20xx年1月,瓦日線出現重載列車經過長大隧道時“列車管壓力異常波動”現象。為快速解決這一危及行車安全的問題,於一頭扎進瓦日線展開調研,詳細記錄列車運行過程中的各項數據,逐一分析排查可能導致異常的3種因素,最終找到了引發“列車管壓力異常波動”現象的病根——隧道內外環境温度變化,並據此提出針對性整改措施,有效消除了安全隱患。

多年來,於主持或參與了20餘項與鐵路運輸現場需求密切相關的科研成果,在保障鐵路運輸安全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協同合作,他釋放能量

“重載運輸是一個龐大的技術體系,任何一項課題都不是一個人甚至不是一個單位能夠獨立承擔完成的。”於在研究的“重載機車、車輛及可控列尾裝置的匹配性研究”,是一項致力於裝備合理匹配、系統整體性能最優的課題。他説,這項課題的最大難度在於協調多家科研機構、生產企業共同找出“最優解”。

機車、車輛、可控列尾既是3個獨立的裝備,分別都有自己的技術參數和設計標準,又共同組成了一個系統。於説:“每個獨立裝備的個體最優並不能達到系統的最優。這就需要我們站在系統的角度提高三者的適配性,調整3個獨立裝備的技術標準、參數。但要調整哪個裝備、調整到什麼程度,這個裝備的工藝、成本是否支持,需要在xx局集團公司重載鐵路技術研究中心這個以需求為牽引的合作平台上不斷協調才能完成。”

於介紹,這個旨在破解制約重載鐵路發展難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的平台,通過與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裝備生產製造企業深度合作,聚合了強大的人才和研發優勢。

作為項目牽頭人,於從系統最優角度提出要求和目標後,中南大學、大連交通大學、中車齊齊哈爾車輛有限公司、眉山中車制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克諾爾公司等參研合作單位會共同跟進,不斷優化設計標準、生產工藝、技術參數,讓項目向着整體最優的目標趨近。

“發揮協同作用能夠大幅提高科研效率和成果轉化率。”於説,他主導或參與的“重載鐵路技術升級深化研究”等4項國鐵集團重大課題,“基於MPC的重載組合列車差異化控制研究技術研究”等8項xx局集團公司重載專項課題,都得益於這種聚合的能量。他説:“立足於鐵路科技創新這個廣闊舞台,我將不斷為中國鐵路重載事業的發展作出新貢獻!”

鐵路班組先進事蹟材料 篇4

xx局集團公司

機務段

檢修車間業務指導

張,中共黨員,現任中國鐵路xx局集團有限公司機務段檢修車間業務指導,曾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火車頭獎章、全國鐵路青年科技創新獎等榮譽。

穀雨過後,空氣格外清爽。敲開中國鐵路xx局集團有限公司機務段“張創新工作室”的房門,戴着黑邊眼鏡、身穿藏藍色工作服的張笑呵呵地迎了上來。

在這位樸實隨和的男子身後,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等令人敬仰的獎章獎狀熠熠生輝。究竟是什麼讓這位平凡的勞動者如此不凡?

“成功的路上並不擁擠,只要想成功,就不要輕易放棄,多堅持一步,就會多一些機會。”張這樣説道。説話間,他手裏還拿着一組電力機車配件,眼睛緊盯着電腦屏幕,正在為“HXD3B型機車升弓控制電路加裝接地開關聯鎖”攻關項目絞盡腦汁。

正是男兒發奮時

1980年,張出生在河北滄州的一個農村家庭。幼年時,他的父母每天起早貪黑地忙碌在田間地頭,他要擔起照看弟弟的重任。他不僅從父母身上學會了勤勞儉樸,還練就了堅強獨立的品格。

“我從小就喜歡火車,後來跟從事鐵路工作的姨媽生活在一起,從言行中就能感受到鐵路人的無私和責任感。當時就感覺鐵路是一個非常神聖的行業,要能考上鐵路學校多美呀!”有了目標就有了奮鬥的動力。國中畢業時,張以高分考入湖南株洲鐵路電機學校(現更名為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電器專業。

張從小就對電器情有獨鍾,中學時代也偏愛物理課。4年的專業學習,不僅讓他獲得了紮實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而且養成了自律自控的學習態度。

“記得當時教我電器知識的王老師業務技能特別強,但因為他的湖南口音很重,我有時聽不懂,就一字不漏地把板書抄下,課後反覆琢磨,有不明白的就追着老師問,直到弄懂弄通為止。”張笑着回憶在學校時的情景,“我們學校有自己的實習工廠,我一看到電路板和各種模型就兩眼放光。正是這些實際操作的練習,給後來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非常感謝學校對我的培養。”

寶劍鋒從磨礪出

20xx年8月,張從湖南株洲鐵路電機學校畢業,來到機務段檢修車間內電組,主要負責檢修、維護機車電器線路。

最初,張做牽引電機檢測、更換電機碳刷等基礎工作。這些工作讓他覺得“非常簡單”,可很快“這個幼稚的想法”就被改變了。

“我在學校學的車型是電力機車,當時段裏都是內燃機車,一進車間我就傻眼了。師傅讓我把機車旁的測速電機拆下來,送到電配組檢修。我圍着車轉了兩圈,愣是沒找到測速電機在哪兒,急得滿頭是汗。”張回憶着第一天上班時的場景説道。

為了摸清牽引電機的結構,張白天下地溝跟着師傅學本領,經常一干就是幾個小時。為了強化學習效果,轉子、定子、接線、碳刷……他將各個部件都繪製成簡易圖,便於熟記。

“火車安全行,全憑技能精。只有平時勤學苦練,做到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才能成為行家裏手。”張自信滿滿地説。

那幾年,車間、段裏只要舉辦技術比武,張就踴躍報名參加,就是想在技術比武中向經驗豐富的師傅學習更加精湛的技術。300多種、1000多個型號的機車電器配件,想要學精學透,必須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一本本厚厚的技師專業書籍被他生生背了下來,檢修配件的每個作業環節他都爛熟於心。

20xx年6月,他被選拔參加第四屆全國鐵道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為了迎戰如此高規格的比賽,他每天一頭扎進機車內,冒着近50攝氏度的高温一練就是幾個小時。每次從機車裏出來,他渾身濕透,身上的衣服都能擰出水來。最終在大賽上,他取得了總成績第三名的優異成績,並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火車頭獎章等榮譽。

天工人巧日爭新

“只要是我檢修過的機車,必須保證上線後100%不出問題。我把每一個配件都當成自己的孩子,能夠把有故障的配件修復到完好狀態,我就很有成就感。”每次提到與工作相關的話題時,張眼神就特別明亮,“剛開始搞技術創新時,目標就是破解工作中遇到的各種技術難題和節約生產成本。”

他的技術創新之路從改進操作工具開始。常規操作工具機輪頭手柄過長,用起來不方便,他就在機輪頭上焊上一個把兒,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0xx年,該段配屬機車車型增加,既有的試驗枱無法對多種型號的司機控制器進行檢測。針對這個問題,張暗下決心要自己動手研究解決。通過重新佈線、加裝插頭等,他研製出能夠對6種型號的司機控制器進行檢測的全能型試驗枱。

每到冬季,和諧D2B型機車電暖器電機故障頻發,影響機車正常使用。為解決這個問題,張對故障電暖器進行了“解剖”並反覆思考癥結所在。“如果給它裝個防塵裝置,或許就能降低故障率了。”得此結論後,他便買來防火板材,測量尺寸、鋸剪鑽孔,製作出電暖器電機定轉子防塵罩,裝車試驗後,電機性能和防塵效果良好。該項技改成果不僅保證了機車正常使用,而且節支近7萬元,獲得了全國鐵路青年科技創新獎。

幾年來,張先後取得創新成果25項。20xx年初,該段以張xx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由包括張在內的7人組成,主攻方向是內燃機車配件檢修與和諧型機車配件自主修。

“愛崗奉獻、創新引領——讓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成為時代主旋律。”打開張工作筆記,扉頁上工整地寫着這樣一句話。

萬紫千紅春滿園

20xx年11月24日,張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

光榮屬於勞動者,幸福屬於勞動者。榮譽的背後,是辛苦付出。日常,張熱衷學習其他站段技術創新榜樣的先進事蹟,將他們的事蹟當作自己開展技術革新的“指導書”,讓自己的創新思路日漸豐富。

在工作中,他每看到同事皺眉頭都主動上前詢問原因,追根溯源摸清設備故障處理過程中的“絆腳石”,然後想方設法將“絆腳石”搬走。

如今,張在段內主動兼職當起教師,把自己掌握的技術傳授給身邊的青年職工。劉子源就是這些青年職工中的一員。劉子源説:“剛開始從事機車檢修工作時,對電器部件不熟悉,動作做不到位,胳膊和腿上經常碰得青一塊紫一塊;焊接電路時手容易抖,導致焊出來的電路歪歪扭扭。張xx老師不斷給我講解技術要領和操作方法,使我的技藝很快得到提高。”

有一次,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舉辦技能大賽,xx局集團公司有5名選手參加比賽,張被選為機車電工組總教練。集訓期間,他白天手把手教選手們故障排除方法和電工基本技能,晚上熬夜編寫模擬題。發現選手情緒波動,張一次次和他們談心談話。那次比賽,xx局集團公司獲得團體第二名的好成績。除了讓年輕人在工作中迅速成長,張還注重培養他們的職業認同感,讓他們幹一行愛一行。

“張創新工作室”與該段技術科聯合舉辦“和諧大講堂”,每期一個主題,主要講解和諧D2B型機車、和諧D3B型機車、制動系統等知識。每名聽課的青年職工都將講堂所學應用到一線作業中,再把一線作業中遇到的問題帶回講堂與其他學員共同探討解決。4年來,許多人的筆記攢了厚厚一摞,大家都成為“和諧大講堂”的受益者。

“只有對自己從事的職業有了充分認同,才能夠全身心投入。任何一項科技進步都需要長時間踏踏實實地去做很多基礎性工作,只有把這些基礎性工作做深做透,才能實現質的飛越。”張説。

精於工、匠於心、品於行

張在平凡崗位上

持續進行技術創新實踐

展現鐵路產業工人的風采

鐵路班組先進事蹟材料 篇5

羅,中共黨員,現任工務機械段焊軌車間工藝技術員。20xx年參加工作,20xx年入選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焊軌基地巡查組專家成員,先後獲得xx省五一勞動獎章、全路青年崗位技術能手等榮譽。

處暑過後的中原大地秋雨陣陣,清涼舒爽。8月24日,中國鐵路xx局集團有限公司工務機械段焊軌車間機器轟鳴,兩條生產線正在加緊焊接長鋼軌。

在焊機控制室內,羅計算後定下了一組焊接參數。一會兒,兩根百米長的鋼軌母材通過滾道線被先後推進焊機中,夾持、對準、點火……130秒後,兩根鋼軌緊密連接到一起,完美實現無縫鋼軌焊接的工藝標準。

千錘百煉:0.2毫米的追求

“我們乘坐高鐵列車時,聽不到一點兒‘咣噹’聲,這就是0.2毫米的功效。”第一天到焊軌車間上班,“0.2毫米”就鐫刻在了羅腦海裏。

20xx年,羅從內蒙古工業大學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畢業後,來到鐵路工作。當時,xx局集團公司從國外引進一批無縫鋼軌焊接設備,迫切需要焊接方面的人才。工務機械段安排時任焊軌車間主任的王海軍擔任羅師傅,教授他無縫鋼軌的焊接工藝。

焊軌車間的工作就是將100米長的鋼軌焊接連成500米長的鋼軌,提供給高鐵建設現場。工作人員要對鋼軌母材進行幾何尺寸測量、表面傷損檢測、除濕、除鏽、選配軌、焊接、焊筋整形、焊後熱處理、時效處理、精矯直、精磨、探傷檢驗、接頭平直度檢測、成品入庫14道關鍵生產工序,需要使用10餘台設備。

王海軍安排羅從熟悉焊接設備開始。而這些設備的説明書只有英文、德文兩個版本,師傅看不懂,羅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羅雖然有一定的英語基礎,但晦澀難懂的專業名詞時常令他撓頭。他自費購買了電子英語詞典,遇到不懂的詞就搜索查看,不懂的地方認真做筆記,白天到現場結合設備再去求證。

學習中,羅很快認識到,翻譯需要掌握大量專業知識。於是,他又買來《材料力學》《焊接工藝學》等專業書籍。學習越深入,翻譯起來越順暢,他越覺得無縫鋼軌焊接複雜又微妙。

那段時間,羅被這種微妙的感覺深深吸引,常常學得如痴如醉。一次,家裏來了客人,他愛人打電話讓他回家時順道買些菜。結果,他只想着學習的事情,將買菜忘得一乾二淨。

20xx年5月,羅走上工藝技術員崗位,開始學習焊接工藝。一個誤差不超過0.2毫米內實外美的焊頭,需要焊機電流、電壓、力值等120個參數的完美匹配。這需要日積月累的實踐和科學縝密的總結。

學貴得師,亦貴得友。師傅送給他一本記錄各種檢測數據和檢測心得的筆記本。“那是實踐經驗的總結,是診斷疑難雜症的祕方。師傅毫無保留地傳給了我。”初到新崗位,羅xx1個多月沒回家,吃住在車間,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經常是優化調整好一組可行性數據,就趕快交給其他人焊接、落錘試驗。根據試驗情況,分析比對後,他再優化調整參數。循環往復,周而復始。

在落錘試驗現場記者看到,一塊重達1噸的鐵錘,從5。2米的高度落下錘擊鋼軌焊頭。“哐!當、當、當……”幾聲鈍響後,焊頭只是輕微彎曲並未斷裂。“這説明前期的參數和工藝沒有問題。如果有斷裂跡象,就要重新調整參數。”羅解釋説。

千錘成利器,百鍊變純鋼。羅調整試驗了100多組參數,落錘實驗了500多個焊頭,摸索總結出了“三看”判斷法,即通過看斷口、看硬度、看波形,找準問題根源。這為他日後成長為一名優秀工藝技術員打下了堅實基礎。

千迴百折:4.8萬個零缺陷接頭

“遇到焊接難題,我們都找羅。”採訪中,記者多次聽到這句話。

20xx年,鄭渝高鐵鄭襄段建設進入攻堅階段,鋼軌供應十分緊張。但就在緊要關頭,有一批鋼軌焊接出現了質量問題。延期出廠,就會影響高鐵建設的整體工期。xx局集團公司邀請有關專家到場診斷,並試驗了多次,結果仍然達不到出廠標準。

眼看這批鋼軌最後交付的期限一天天臨近,羅心裏十分着急。查閲資料,分析鋼軌母材的元素成分、導電性能、結構硬度……經過近2個月的苦思冥想,羅最終打破思維定式,創造性地提出了極值焊接的解決方案。

“我發現這批鋼軌母材有幾種雜質的含量同時達到極限值,這種情況很少見。”講到這裏,羅眉開眼笑地説,“最無助的時候,我想起師傅説過的‘焊接是技術,更是藝術’的話語。我就突發奇想,突破既有的理論限制,超極值設定參數,通過過燒熔解鋼軌母材中的雜質,進而改善焊接質量。”

那段時間,羅又開啟了24小時連軸轉的節奏,每天焊接20多個焊頭進行落錘試驗,一個參數一個參數地調,一個焊頭一個焊頭地試,終於解決了焊頭質量不達標問題,按期完成了鋼軌交付任務,為確保鄭渝高鐵鄭襄段如期開通貢獻了力量。

鋼軌焊接質量是確保高速列車安全平穩運行的關鍵。作為工藝技術員,羅認為自己更像是一名做“接骨手術”的“焊軌醫生”,除了確定正確的診斷治療方案外,“手術”細節的把控與力度的掌握尤為重要。他認為這就是“工藝”。為此,他牽頭組織細化了14道生產工序操作流程,編制了18部作業指導書、明確了59項崗位職責。

“上道工序為下道工序負責,下道工序為上道工序把關。”如今,這一工作理念已成為他們生產一個個完美接頭的利器。在車間,記者看到,鋼軌焊接完成後,作業人員操作打碼機,在接頭附近刻下了具有可追溯性的“身份證”。羅告訴記者,“身份證”上記錄着鋼軌的材質、出廠日期、生產編號等內容。

自從羅走上工藝技術員崗位後,焊軌車間已累計焊接無縫鋼軌3000公里,取得了4.8萬個焊頭質量零缺陷的驕人業績。20xx年、20xx年,車間根據他提供的技術參數焊接的鋼軌接頭參加全路“落錘試驗”比拼,取得了全部合格的優異成績。

千思萬慮:170餘項技術難題

在車間氣勢恢宏的成品台上,一排排質量合格的500米長鋼軌整齊地疊放着。一台台橘紅色的龍門吊成列排開,步調一致地緩緩移動,將吊起的長鋼軌裝卸到專門運輸長鋼軌的車輛上。這些長鋼軌將被送到高鐵建設現場。

其實,把不同鋼廠、不同軌種、不同交貨狀態的鋼軌母材混合焊接,一直都是無縫鋼軌焊接的技術難題。

20xx年,羅盯上了這塊“硬骨頭”。他翻閲大量資料,反覆研究試驗,先是摸清了當前生產的大部分鋼軌母材的分子結構差異。隨後,他又大膽創新,嘗試正交循環法對鋼軌進行混合試焊。經過無數次試焊,上百項數據分析,數十次試驗檢測,他成功破解了這道技術難題,大幅提高了高鐵線路無縫鋼軌的焊接質量和效率。

一個人走得很快,一羣人走得更遠。為了讓更多的人掌握焊接工藝技術,他把自己近年來的所學、所思、所悟全部轉化成文字,相繼在《鐵道工務》等省部級以上刊物發表了《關於鋼軌閃光焊接接頭探傷問題淺析》等4篇學術論文。這也吸引了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焊軌基地巡查組的注意。20xx年,他正式成為其中的專家成員。

吸納一批在焊接技術、電路設計、計算機編程等方面有專業特長的青年職工後,羅組建成立了焊軌車間青仝創新工作室。解決鋼軌運輸傷損的方案在xx局集團公司第三屆青年創新創意大賽中獲獎。

參加工作以來,羅破解焊軌技術難題170餘項,先後參與完成了“焊縫熱處理降噪及電磁輻射防治技術裝置研究”“CX330型激光除鏽機器人研發”等10多項技術攻關項目。其中,羅參與研究的“高速鐵路焊軌基地系統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鐵路班組先進事蹟材料 篇6

起,中共黨員,中國鐵路xx局集團有限公司廣通工電段電務維修技術中心電子設備專修隊隊長,曾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xx省勞動模範、全路技術能手等榮譽。

4月的,山野盡綠,百花爭豔。位於滇西地區的大理東站院內,中國鐵路xx局集團有限公司廣通工電段電務維修技術中心電子設備專修隊隊長起正在和工友們核對信號機輸入電壓、輸出電壓,測試燈端電壓是否符合標準。

從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夥,到生產一線的“信號達人”,再到技術崗位的管理能手,參加工作30年來,起“確保鐵路信號安全”的初心始終未曾改變。

練就攻堅本領

爭做技術業務“領頭雁”

“當一名最好的信號工!”這是1992年起參加工作時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初來乍到,理論知識和現場實踐的差距,讓他這個電務新人很難適應,一度感到迷茫。但骨子裏不服輸的他虛心向師傅們請教,千方百計提高實作技能,逐步成長為鐵路信號技術尖兵。

“不拿出鑽的恆心和拼的狠勁,就練不出過硬本領。”為了儘快成為“業務通”,起白天練習設備操作,晚上學習書本理論。300多頁的《電氣集中電路》,他只用了3個月就熟記於心。

每當遇到新設備安裝、新故障處置,他都主動上前打下手,纏着師傅問原理,詳細記錄技術特性和故障特點,積累梳理出TCC電子設備、S700K型道岔控制設備等21種電氣集中設備操作流程和故障處置方案。短短2年時間,起就練就了“電路原理一口清、聯鎖檢修一手精”的過硬技能,成了同事認可的信號專家。他的10餘本學習心得和工作筆記,也成了大家追捧的“信號祕籍”。

“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必須時刻更新知識,身為一名黨員,更要學在前、走在前。”進入新時代,鐵路事業快速發展,電務信號技術迭代升級,技術革新浪潮一波又一波湧來。由於理論基礎很紮實,起學習新技術新知識比較快,每次更換新設備,他都會結合説明書學習,一週時間就能掌握新設備運行原理及故障處置。

20xx年7月,昆楚大鐵路開通運營,TCC、CTC、RBC系統等新設備投入使用。為適應新要求、管好信號設備,時任該段信號技術科副科長的起提前一年就駐紮現場,參加設備調試。一年時間裏,起如飢似渴地學習新技術,瞭解掌握從未涉足的業務領域知識,帶領大家對設備進行精心養護,保障了線路安全運營。

“面對疑難雜症,多做幾次‘熱鍋上的螞蟻’,才能練就‘含真金’的技能。”在技能學習提升上,起始終付諸行動。針對機車信號竄碼多發故障,他苦練測試分析技能,運用載頻分頻方法“抽絲剝繭”找準癥結,通過替換關鍵零件破解了難題,節約整機更換費用50餘萬元。多年來,起帶領團隊實施各類小改革32項,修訂電務規章標準和管理制度43項,破解各類技術難題58個,為單位節約1200多萬元。

發揚攻堅精神

勇當應急處置“排頭兵”

“急難險重任務面前,共產黨員就是要衝在最前、守到最後,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技術不斷精進,處理問題能力不斷提升,起成了“紅人”,哪裏設備薄弱就被組織派往哪裏任職。

大麗鐵路提速改造施工中,起連續5個多月吃住在工地,瘦了10多公斤換來1278條信號電纜、258架信號機的安裝調試均一次就通過驗收。此後,起又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確保昆楚大、永廣、大臨等線順利開通。

20xx年,在基礎設備維修一體化改革中,起擔任信號設備基礎薄弱的廣通工電段拉鮓設備維修車間副主任。經過1年多的整治,車間電務專業安全生產基礎得到夯實。

20xx年,由於元謀基礎設備維修車間電務專業連續出現問題,起被上級調任為車間電務專業副主任。通過狠抓管理,他很快扭轉了車間安全生產不利局面。

20xx年9月17日,一場特大泥石流災害突襲成昆鐵路。黃瓜園至紅江區間2個軌道電路區段、2架信號機、1600米信號電纜被衝進了路基下的龍川江。起主動請戰,帶領工友們搶運物資、安裝調試設備,連續奮戰7晝夜搶通了線路。

20xx年,為確保新線如期開通,該段成立了電子設備維修隊,安排起擔任隊長。自此開始,起帶領隊員奔波在66個車站、1252公里線路上。在多項關鍵施工中,他12次請纓,盯控風險最高、難度最大、工期最緊、任務最重的項點,10餘次重點施工後電務設備一次驗收達標。

20xx年11月,大臨鐵路建設進入攻堅期。由於橋隧佔比高,起帶領專修隊經常在隧道內工作10多個小時,每日與壓縮餅乾相伴。經過50天的連續奮戰,所有信號電纜、信號機安裝調試一次就通過驗收。在大臨線開通儀式現場,看着臨滄人民載歌載舞,起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如今,起又帶領隊員奮戰在即將開通的大瑞鐵路大理至保山段……

鍛造攻堅團隊

當好鑄魂育人“啟明星”

“師傅總是教導我,學習知識不能只會看圖,更多的是要到現場實踐;一絲不苟做好本職工作,要經常多問幾個為什麼。”談到師傅起,徒弟鄭添水一臉欽佩,“平時,起xx老師很隨和,工作中卻是一位嚴厲的老師。徒弟犯錯,他絕不留情面,一定會當面批評指正。”20xx年初,鄭添水和另外兩名青工拜師起。

在起嚴格要求和悉心指導下,徒弟們的業務技能提升得非常快。20xx年入路的鄭添水在20xx年廣通工電段技術比拼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只有我一個人技術好,是管不好設備的,必須大家的技術都好,才能確保安全生產。”起把設備整治現場作為人才培養的最佳“課堂”,毫無保留把自己掌握的技術和經驗分享給身邊職工。

走上管理崗位後,起開始以培養人才為己任。他將自己工作30年來遇到的所有故障判斷處理方法收集整理,圖文並茂地總結成作業方法,並傳授給身邊的工友和徒弟。同時,他還充分發揮“起勞模和工匠創新大師工作室”的平台優勢,鼓勵技術苗子參與技術革新,並將成功經驗和絕技絕活傾囊相授,幫助青年才俊快速成長為獨當一面的行家裏手。多年來,他先後培養出工班長20餘人、專業管理人才15人、局集團公司技術能手8人。

起不僅認真做好“傳幫帶”工作,而且十分注重基層黨建工作。在幾年的班組黨支部書記任職過程中,他始終堅持“政治過硬、本領高強”的培養標準,帶頭開展了16次黨內立項攻關,其中6項獲獎。

除了在工作中當好“育人導師”外,回到家,起還身體力行地感染教育着兒子起斌鑫。20xx年7月,同為鐵路職工的起斌鑫主動請纓,帶領通信段6名工友遠赴老撾,提前介入中老鐵路磨萬段固定設備維管工作,為中老鐵路順利開通運營作出積極貢獻。至今,起斌鑫依舊堅守在中老鐵路磨萬段的工作崗位上,用實際行動維護好、運營好中老鐵路。

鐵路班組先進事蹟材料 篇7

xx局集團公司廣通工電段電務維修技術中心電子設備專修隊隊長

起,中共黨員,中國鐵路xx局集團有限公司廣通工電段電務維修技術中心電子設備專修隊隊長,曾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xx省勞動模範、全路技術能手等榮譽。

4月的,山野盡綠,百花爭豔。位於滇西地區的大理東站院內,中國鐵路xx局集團有限公司廣通工電段電務維修技術中心電子設備專修隊隊長起正在和工友們核對信號機輸入電壓、輸出電壓,測試燈端電壓是否符合標準。

從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夥,到生產一線的“信號達人”,再到技術崗位的管理能手,參加工作30年來,起“確保鐵路信號安全”的初心始終未曾改變。

練就攻堅本領

爭做技術業務“領頭雁”

“當一名最好的信號工!”這是1992年起參加工作時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初來乍到,理論知識和現場實踐的差距,讓他這個電務新人很難適應,一度感到迷茫。但骨子裏不服輸的他虛心向師傅們請教,千方百計提高實作技能,逐步成長為鐵路信號技術尖兵。

“不拿出鑽的恆心和拼的狠勁,就練不出過硬本領。”為了儘快成為“業務通”,起白天練習設備操作,晚上學習書本理論。300多頁的《電氣集中電路》,他只用了3個月就熟記於心。

每當遇到新設備安裝、新故障處置,他都主動上前打下手,纏着師傅問原理,詳細記錄技術特性和故障特點,積累梳理出TCC電子設備、S700K型道岔控制設備等21種電氣集中設備操作流程和故障處置方案。短短2年時間,起就練就了“電路原理一口清、聯鎖檢修一手精”的過硬技能,成了同事認可的信號專家。他的10餘本學習心得和工作筆記,也成了大家追捧的“信號祕籍”。

“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必須時刻更新知識,身為一名黨員,更要學在前、走在前。”進入新時代,鐵路事業快速發展,電務信號技術迭代升級,技術革新浪潮一波又一波湧來。由於理論基礎很紮實,起學習新技術新知識比較快,每次更換新設備,他都會結合説明書學習,一週時間就能掌握新設備運行原理及故障處置。

20xx年7月,昆楚大鐵路開通運營,TCC、CTC、RBC系統等新設備投入使用。為適應新要求、管好信號設備,時任該段信號技術科副科長的起提前一年就駐紮現場,參加設備調試。一年時間裏,起如飢似渴地學習新技術,瞭解掌握從未涉足的業務領域知識,帶領大家對設備進行精心養護,保障了線路安全運營。

“面對疑難雜症,多做幾次‘熱鍋上的螞蟻’,才能練就‘含真金’的技能。”在技能學習提升上,起始終付諸行動。針對機車信號竄碼多發故障,他苦練測試分析技能,運用載頻分頻方法“抽絲剝繭”找準癥結,通過替換關鍵零件破解了難題,節約整機更換費用50餘萬元。多年來,起帶領團隊實施各類小改革32項,修訂電務規章標準和管理制度43項,破解各類技術難題58個,為單位節約1200多萬元。

發揚攻堅精神

勇當應急處置“排頭兵”

“急難險重任務面前,共產黨員就是要衝在最前、守到最後,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技術不斷精進,處理問題能力不斷提升,起成了“紅人”,哪裏設備薄弱就被組織派往哪裏任職。

大麗鐵路提速改造施工中,起連續5個多月吃住在工地,瘦了10多公斤換來1278條信號電纜、258架信號機的安裝調試均通過驗收。此後,起又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確保昆楚大、永廣、大臨等線順利開通。

20xx年,在基礎設備維修一體化改革中,起擔任信號設備基礎薄弱的廣通工電段拉鮓設備維修車間副主任。經過1年多的整治,車間電務專業安全生產基礎得到夯實。

20xx年,由於元謀基礎設備維修車間電務專業連續出現問題,起被上級調任為車間電務專業副主任。通過狠抓管理,他很快扭轉了車間安全生產不利局面。

20xx年9月17日,一場特大泥石流災害突襲成昆鐵路。黃瓜園至紅江區間2個軌道電路區段、2架信號機、1600米信號電纜被衝進了路基下的龍川江。起主動請戰,帶領工友們搶運物資、安裝調試設備,連續奮戰7晝夜搶通了線路。

20xx年,為確保新線如期開通,該段成立了電子設備維修隊,安排起擔任隊長。自此開始,起帶領隊員奔波在66個車站、1252公里線路上。在多項關鍵施工中,他12次請纓,盯控風險最高、難度最大、工期最緊、任務最重的項點,10餘次重點施工後電務設備一次驗收達標。

20xx年11月,大臨鐵路建設進入攻堅期。由於橋隧佔比高,起帶領專修隊經常在隧道內工作10多個小時,每日與壓縮餅乾相伴。經過50天的連續奮戰,所有信號電纜、信號機安裝調試通過驗收。在大臨線開通儀式現場,看着臨滄人民載歌載舞,起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如今,起又帶領隊員奮戰在即將開通的大瑞鐵路大理至保山段……

鍛造攻堅團隊

當好鑄魂育人“啟明星”

“師傅總是教導我,學習知識不能只會看圖,更多的是要到現場實踐;一絲不苟做好本職工作,要經常多問幾個為什麼。”談到師傅起,徒弟鄭添水一臉欽佩,“平時,起xx老師很隨和,工作中卻是一位嚴厲的老師。徒弟犯錯,他絕不留情面,一定會當面批評指正。”20xx年初,鄭添水和另外兩名青工拜師起。

在起嚴格要求和悉心指導下,徒弟們的業務技能提升得非常快。20xx年入路的鄭添水在20xx年廣通工電段技術比拼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只有我一個人技術好,是管不好設備的,必須大家的技術都好,才能確保安全生產。”起把設備整治現場作為人才培養的最佳“課堂”,毫無保留把自己掌握的技術和經驗分享給身邊職工。

走上管理崗位後,起開始以培養人才為己任。他將自己工作30年來遇到的所有故障判斷處理方法收集整理,圖文並茂地總結成作業方法,並傳授給身邊的工友和徒弟。同時,他還充分發揮“起勞模和工匠創新大師工作室”的平台優勢,鼓勵技術苗子參與技術革新,並將成功經驗和絕技絕活傾囊相授,幫助青年才俊快速成長為獨當一面的行家裏手。多年來,他先後培養出工班長20餘人、專業管理人才15人、局集團公司技術能手8人。

起不僅認真做好“傳幫帶”工作,而且十分注重基層黨建工作。在幾年的班組黨支部書記任職過程中,他始終堅持“政治過硬、本領高強”的培養標準,帶頭開展了16次黨內立項攻關,其中6項獲獎。

除了在工作中當好“育人導師”外,回到家,起還身體力行地感染教育着兒子起斌鑫。20xx年7月,同為鐵路職工的起斌鑫主動請纓,帶領通信段6名工友遠赴老撾,提前介入中老鐵路磨萬段固定設備維管工作,為中老鐵路順利開通運營作出積極貢獻。至今,起斌鑫依舊堅守在中老鐵路磨萬段的工作崗位上,用實際行動維護好、運營好中老鐵路。

但問耕耘,不問收穫

30年風雨兼程

起以擔當和勤奮

在平凡崗位上創造了非凡業績

以執着與專注守好信號燈

護航列車安全運行

鐵路班組先進事蹟材料 篇8

20xx年,一座隧道開工建設,一位青年大學生畢業。走出蘭州交通大學校門的韓,來到x大山深處的大理至瑞麗鐵路大柱山隧道中國中鐵一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建設工地。原計劃只有幾年工期的建設項目因為施工難度不斷延期。打通“世界最難掘進隧道”成為建設者們的執念,韓堅守在橫斷山區,和隧道一起“成長”。

12年後的20xx年,超級工程大柱山隧道貫通,“技術小白”韓也成長為出色的鐵路工程師。12年的青春、在大柱山隧道里的4000多天,執着、理性、樂觀、自信的韓成為這個時代鐵路青年美好形象的代表。

中共黨員,中國中鐵一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曾獲得中鐵一局集團傑出青年、xx省勞動模範、xx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12年,青春無悔

橫斷山,路難行。位於四川兩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區東部的橫斷山脈,是世界上最年輕、最險峻的山脈之一。

滇緬公路、成昆鐵路,百年裏中國人在橫斷山以生命築路。被聯合國稱為“二十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蹟”之一的成昆鐵路,從橫斷山脈邊緣通過,而20xx年開工建設、330公里長的大瑞鐵路,穿越橫斷山脈。

20xx年的一天,汽車在山路上顛簸着開向大山深處,韓帶着簡單的行李住進了半山腰的工棚。第二天清晨,他戴上安全帽來到大瑞鐵路建設現場,開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遠方,他的同齡人正穿着白襯衫走進城市裏的辦公室。然而,對他來説,更大的人生考驗還在路上。

大瑞鐵路是我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完善路網布局、服務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項目之一。作為中緬鐵路通道的重要幹線,大瑞鐵路連接南亞、東南亞國家,推動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建設,開通後將結束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不通火車的歷史。

從橫斷山脈腹部穿越的大柱山隧道是大瑞鐵路全線最高風險隧道,其惡劣的地質環境讓建設工期從最初的5年半先是調整為8年,後又調整為13年,足以見得項目推進之艱難。

大柱山隧道一共穿越12條斷層,在燕子窩斷層,韓和同事們24小時輪班施工,26個月只掘進了156米,平均每天掘進約20釐米。

“在其他地方,用手指摳都能摳這麼長……”韓説。然而這裏是橫斷山脈,地質複雜程度超過了建設之初的預想。

在大柱山隧道里,有些區段温度在40攝氏度以上,儘管放有冰塊降温,但待2個小時以上,人的體力就會大幅消耗。7座抽水站的56台大水泵接力抽排隧道內部湧水,地質帶來的湧水、突泥頻繁發生,建設中的大多數時段,建設者們都在應對和清理突然湧出的大水和泥漿。

xx市xx區水寨鄉平坡村,奔騰不息的瀾滄江邊,時間一年年過去,韓和同事們住的彩鋼板房老化了,重建又重建……

打通全長14484米的大瑞鐵路大柱山隧道,是韓執念。

身邊年年有人離開。“我也想過離開,可是這條鐵路肯定得通。與其留給後面的人,為什麼自己不成為那個打通的人?”對於堅持,韓這樣解讀。

在努力打通大柱山隧道的第9年,一篇來自鐵路記者的報道這樣寫道:“火車只需7分鐘就能穿越14.5公里的大柱山隧道,但很少有人知道為了這7分鐘的暢通……要付出13年的青春。”報道一推出就被幾十家媒體轉載,成為傳播正能量的網絡熱點。

韓這份執念和堅持在20xx年4月28日8時36分收到了回報:大柱山隧道全隧貫通。

一座隧道,12年,韓和他的同事們從青春年少到鬢生白髮。青山之中,這一份青春無悔如此震撼。貫通那一刻只有歡笑,沒有艱辛。

掌子面,煉就真金

“水深火熱”是大柱山隧道廣為人知的施工環境。受瀾滄江斷裂帶影響,大柱山隧道的湧水能輕鬆灌滿21個西湖。這種圍巖裂隙水最高湧水量可達每小時3300立方米,最大水壓3兆帕。可以打透巖石的鑽頭,在這裏有時竟然打不進去。“硬巖富水”四字,形象描述了施工地段的地質特點。

韓和同事們在隧道掌子面水平鑽孔,放入防水工業內窺鏡對探孔內出水點、巖性進一步觀察判定,制訂了“遠水近排、泄水降壓”的施工方案。

在湧水掌子面附近,韓和同事們打出50多個泄水孔,每個孔長50多米。總長度超過2500米的鑽孔成功將掌子面湧水量從每小時3300立方米降至每小時150立方米,水壓從3兆帕降至0.2兆帕。硬巖富水段順利實現帶水作業,掘進工作快速推進。硬巖富水段的這一泄水降壓工法在大瑞鐵路其他隧道得到了推廣應用,並被評為省部級優秀工法。

韓認為,現在再面對橫斷山脈的斷層,已經有許多方法可以處理。“開始時我們太沒有經驗了。經驗是在處理現場問題中積累的,特別珍貴、有用。大柱山隧道就是我的另一個大學,我在這裏學習了10多年。”

韓和同事們自行設計加工了隧道二襯混凝土噴淋養護台車,接通水源後不需要持續盯控;自行設計加工了單線鐵路隧道仰拱背模,破解了單線鐵路隧道空間狹小、仰拱及二襯矮邊牆一體澆築的難題。

對斷層施工時可能出現的問題、有效的處理方案和橫斷山脈地質特點深度思考總結後,韓主持編寫了多篇論文在國家級期刊上發表,斷層處理中採用的多項技術獲得了國家專利。

隧道里,技術人員需要經常穿過“水簾洞”般的地段到掌子面查看圍巖地質及出水情況。即使穿着雨衣,韓每次也會全身濕透。這些地下水只有18攝氏度左右,他的身體每次都要承受冰寒的痛苦。

施工記錄裏寫道:一次掌子面突發管湧,掌子面可能整體失穩,必須儘快使用袋裝水泥封堵。現場作業人員不願靠近,韓抬起一袋水泥第一個衝到管湧位置。現場作業人員隨後加入,最終化解了這次險情。

回憶這次險情,韓説:“現場作業人員不敢靠近,是因為他們不懂地質情況,無法綜合判斷,擔心人身安全;我懂、我能判斷,所以我才敢衝上去。這不是我有多麼大無畏。要衝上去,首先要確定人身安全沒有問題。排在大無畏前面的,一定是‘安全第一’!”

這位“80後”技術帶頭人在施工關鍵時刻表現出來的智慧、理性、冷靜和擔當,留在了許多建設者的記憶裏。

“兄弟團”,共克難關

“大柱山隧道的建設駐地在大山裏,最近的集鎮在8公里外:那是一條只有100多米長的小街,剛來時只有幾個雜貨鋪,現在已經有小超市了。我最怕深夜手機響,手機一響,一定是現場有麻煩事了;機械日夜不停地轟鳴,人在隧道里常常不會想到隧道外的事情;一年回家鄉烏魯木齊一次,那裏有父母、妻子,平時最怕知道他們生病;哪有什麼娛樂,根本沒有多少空閒的時間……”

韓語氣裏總是透着一種輕快,説上面這些的時候也不例外。

一個地方、一座隧道、10多年,為什麼你能如此?面對記者的提問,韓説:“不是我,是我們。我是我們。”然後,他説出了姜棟等一大堆名字。這些人都是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

“不是我一個人,我們都在這裏。因為粗線條、樂觀,所以我們才能堅持下去,隧道才能儘快打通。”

“我大學畢業就來到這裏,一待就是10多年。也不是我一個人這麼辛苦,許多人比我更辛苦、更有壓力……”

韓一次次強調。

在鐵路建設現場,“兄弟”這個詞常常聽到。在大柱山隧道建設者的口中,這個詞出現得更頻繁。從開工到現在,進入第13個建設年頭,青山和隧道中的並肩攜手,漫長的建設時間和一次次共同面對前所未有的施工困難,讓他們成了感情深厚的血肉“兄弟團”。

現在,大柱山隧道建設已進入收尾階段。大瑞鐵路共有40多座隧道,大柱山隧道通了,大瑞鐵路開通運營就勝利在望。

大柱山隧道貫通後,建設難關渡過、“兄弟團”被打散。作為技術精英的韓被分派到其他建設項目。

在大柱山隧道,韓心懷“一定打通隧道”的執念,從見習生到技術員、隧道技術主管、工程部部長、總工程師,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隧道工程技術管理者。“80後”韓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光給了大柱山隧道,而大柱山隧道也給了韓非同尋常的回報。那段經歷帶來的成長,已讓他在新的工作中成為同齡同業者的楷模。

青春只有一次

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韓將寶貴的12年青春

奉獻給了大柱山隧道

奉獻給了中國鐵路建設事業

他以“80後”的智慧攻克了難關

並將以理性、嚴謹、抗壓、樂觀

迎接新的挑戰

鐵路班組先進事蹟材料 篇9

魯,xx局集團公司,電務段車載設備車間,檢修工區工長。魯,現任電務段車載設備車間檢修工區工長。學徒工出身的他,幹出了“現代魯班”的業績。多年來,魯帶領團隊完成技術革新100多項,研製各類試驗枱30多個,多項發明填補了國內鐵路系統車載專業技術空白。

4月,畔春意盎然。在中國鐵路xx局集團有限公司電務段檢修基地作業區內,維修人員藉助多種車載設備檢測台,快速檢測東風4D型機車上剛卸下的車載設備。而這些檢測台的研製者,是一位獲得過全國勞動模範稱號的“老鐵路”——車載設備車間檢修工區工長魯。

憑着熱愛入路,一年半提前出徒

“我出生在山東,骨子裏有山東人的倔強。”魯一開口,就透着齊魯之人的率真、質樸。

魯出生在鐵路世家。20世紀70年代,魯父母響應國家號召奔赴黑龍江紮根鐵路。魯父親是一名蒸汽機車電焊工,母親是一名列車乘務員。受父母影響,魯自幼就對火車有着特殊的感情。別的孩子嫌棄“油包”髒兮兮,魯卻整天圍着父親轉,看一次火車能高興好幾天。

一次,父親帶領技術革新小組成員發明了“自動化焊接”技術,大大提高了輪對檢修效率,在單位小有名氣。“母親也跟着驕傲,我當時就想,要成為像父親一樣的人。”魯説。

1982年,正在讀高中的魯向着夢想邁出了關鍵一步。得知鐵路招收學徒工,他果斷報名並在選拔中脱穎而出。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魯格外珍惜,上班跟師傅學,下班纏着父親“開小灶”。“鑽孔時鑽頭要垂直、銼刀打磨過的平面要光滑。”在父親的嚴苛要求下,魯銼出的銅塊誤差保持在0.5毫米左右。動手能力不斷提升的同時,魯發現了自己的短板:電子元器件、電路基礎等知識儲備不足,難以完成複雜的電路檢測作業。

憑着山東人的犟勁兒,加之多年黑土文化薰陶出來的雷厲風行作風,魯報考了工人大學電工學專業來“充電”。他白天上班,晚上學習,《電工學》《無線電教程》一本一本地啃,還經常對照書上的知識點比照實物動手實踐。

水滴石穿。3年的學徒期,魯僅用一年半就提前出徒,並實現兩級跳,順利考上了三級工,在同期入路的青工中嶄露頭角。誰家的收音機、電視機壞了,他都能修。就連一些刁鑽的技術難題,魯也能“手到病除”。

1994年,隨着生產力佈局調整,魯所在車間整建制劃歸電務段。鉗工變身信號工,魯鑽研技術的熱情依舊。當時,鐵路技術裝備還不完善,他就自己動手,優化、改造了扳手、螺絲刀等檢修工具,工友們用起來事半功倍。他還下功夫探索提高車載設備檢修質量、效率。在別人學徒的年紀,魯已成為車間技術“大咖”。

心繫安全,埋頭創新近四十年

因善於鑽研、業務過硬,20__年,魯成為電務段車載設備車間檢修工區工長。工區負責被司機視為“保命”設備的車載設備檢修任務,新職工多、素質不均衡,青工提素尤為重要。

由於車載設備都在機車上,如何進行模擬故障演練成了難題。魯便萌生了自己動手研製模擬“練功台”的念頭。高中沒畢業的他,開始了艱難的技術創新之路。自購專業書目查資料、進科研單位訪專家,魯白天上班收集動態數據,晚上自學攻關,從查看圖紙,到設計模擬電路,再到反覆測試改進。經過3個多月的潛心打磨,第一代車載設備模擬“練功台”在魯手中誕生了。“練功台”能模擬各種狀態下的機車數據參數,故障演練更加直觀,不僅解決了工友們處理故障演練的難題,還填補了全路這一領域空白。工友們實操能力迅速提升,進一步激發了魯創新熱情。

“對待工作,必須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強化綜合試驗的安全保障措施,特別要堅持故障導向安全。”魯説,正是解決現實問題的緊迫感推動自己的創新腳步39年不曾停歇。曾經有一台新入段的內燃機車電壓波動大,魯將萬用表、錄像機都搬上機車記錄運行狀態,卻一無所獲。思來想去,他主動上門向搞創新結識的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求助。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魯配合兩名博士生專門設計了“機車電壓波動監測儀程序”,成功在運行的機車上找到了問題源頭。科技帶來的突破和驚喜,給了魯很大啟發,一直犯愁的車載設備配線測試也找到了創新方向。

和工友們一樣,以前,魯最頭疼的就是車載設備配線檢測。一台車載設備有近90根電纜、幾百條連接線,三五名職工用萬用表、手搖兆歐表一週時間才能測試完成。“眼睛都看花了,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現漏測問題。”魯心有餘悸地説。望着成堆的黑乎乎線纜,魯決心研究“車載設備配線綜合測試台”,減輕作業強度、提高檢修質量。蒐集廢舊配件、設計圖紙、反覆測試……魯邊幹邊研究,經過一個多月的不懈努力,“車載設備配線綜合測試台”出爐了。“測試台”使配線由人測變為機測,較好地解決了檢測配線設備準確率低、勞動強度大的問題。歷經10年鑽研,魯“車載設備配線綜合測試台”已升級到了第三代,實現智能化。同時,“測試台”還以“CZXL-Ⅰ型車載線纜智能綜合檢測平台”的“身份”投入市場,贏得了廣泛好評。檢測人員只需輕點鼠標,密密麻麻的線纜數據就會陸續呈現在電腦屏幕上,對混線、斷線、對地絕緣等異常情況實現了一鍵測試,一人半天時間即可完成一台車載設備配線檢測任務,工效是10年前檢測水平的70倍,且檢測合格率達到了100%。這個填補國內鐵路系統車載專業技術空白的發明,目前已經在xx局集團公司管內推廣應用,並正在和多個局集團公司洽談合作,預計創效可達20__萬至3000萬元。

從蒸汽機車、內燃機車到電力機車,鐵路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隨着智能化新技術的廣泛應用,魯創新之路也朝着高精尖發力。“第一代‘測試台’控制面板上的40多個孔都是我一個個手工鑽出來銼平的。現在根本不用動手了,智能化硬件支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新想法也更容易實現了。”回憶起10多年來的工裝變化,魯言語中透着鐵路人的自豪。魯説,最初的“練功台”“測試台”,電路板上佈滿了一個個焊上的分立電子元件,後來都被大規模集成塊取代了,又引入計算機編程系統,早已實現測試智能化。

截至目前,魯完成各類技術革新100多項,設計研製的各類試驗枱30多個,有的已更新換代10次以上。魯説:“每當看到自己研發的設備投入應用取得良好成效後,都會有滿滿的成就感。但冷靜後,我會默默告誡自己,創新無止境,自己還得加把勁。只要單位有需要,我會一直努力下去。”

嚴管厚愛,言傳身教育骨幹

汗水與掌聲如影隨形。隨着在車載設備領域一個個技術瓶頸的打破,魯先後獲得了火車頭獎章、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並被評為“十大龍江工匠”。20__年,魯摘取職業生涯最高榮譽——全國勞動模範。以魯xx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先後被授予黑龍江省工人先鋒號、火車頭勞模創新工作室、黑龍江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全國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

面對一摞厚厚的證書和獎狀,魯説,自己是xx局集團公司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兩條腿”走路人才培養機制的受益者,是組織對勞模、工匠的尊重成就了自己。

“教師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魯説。這幾年,魯除了繼續創新外,更加註重人才培養。魯説:“多培養技術骨幹,培養超過我的工匠。希望車載設備領域人才濟濟。”為加速工區職工成長成才,他設計出從首席高級技師到中級工逐級幫帶的“塔式”教學模式和不定時間、地點、內容、人數、班組的“五不定”教學法,還制定了每天1小時雷打不動的學習制度。曾經零起點的王晶鑫,在魯嚴苛的訓練下,兩年時間成長為xx局集團公司的技術骨幹,並多次參加全路技術表演,現已是技術要求極高的管控班成員。在xx局集團公司車載系統技術比武中奪冠的信號工付志紅、已經走上管理崗位的車間安全員孔德賢,都曾是魯課堂的“旁聽生”。

魯對待徒弟是“嚴”,對自己卻是“狠”。曾經,為了讓徒弟們儘快掌握新型電路板的電路構成知識,魯利用年休假,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廢寢忘食地將專業書籍中15頁密密麻麻的電路逐線、逐號、逐標手繪在一張圖紙上,僅繪圖專用墨水就用了10多瓶。當他將圖紙拿到培訓課堂時,徒弟們拍手叫好,設備廠家的技術人員也直呼“太神了”。多年來,魯帶出高級技師10人、技師4人,有6人在xx局集團公司技術比武中奪冠,6人走上管理崗位。

20__年11月24日,參加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後,身披綬帶的魯與遠在老家的父親視頻連線。一輩子節儉的父親激動地説:“兒啊,回來獎勵你1000元。”那一刻,魯覺得,自己終於成了父親的樣子。

鐵路班組先進事蹟材料 篇10

中共黨員

中國鐵路xx局集團有限公司重載鐵路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高級工程師,曾獲茅以升鐵道工程師獎、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專項獎等榮譽。

20xx年,大秦鐵路以4.2億噸的年運量繼續保持世界單條鐵路年運量最高紀錄。這一紀錄凝聚着眾多鐵路科研人員躬身實踐、辛勤耕耘的智慧和汗水。中國鐵路xx局集團有限公司重載鐵路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高級工程師於就是其中之一。

重任在肩,他傾力投入

20xx年初,在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的支持下,xx局集團公司着手組織開展“新一代重載組合列車無線同步操控系統研究與應用”攻關。這個重擔落在了於團隊的肩上。

重載技術開發投入大、週期長,需要有一定的技術沉澱和技術儲備。於帶領團隊按照先易後難、分階段實施的策略,先後完成了自主化同步操控系統技術方案論證與評審、樣機研製、機車改裝、試驗方案評審等工作。20xx年9月,於及團隊按照技術試驗大綱,開始對19大項、37小項、200餘個環節逐一進行測試。

技術試驗並非一帆風順,任何微小誤差都有可能導致此項點所處系統乃至更大系統的重新調整甚至推倒重來。其間,在一次系統“背靠背”試驗中,出現了從控機車與主控機車無法實現同步的狀況。

同步性是安全開行組合列車的基礎。於及團隊先是將目光放在了主控機車上,將10餘項判定條件和執行條件逐一梳理後,依然沒有找到“癥結”。之後,他們轉換思路,在從控機車方面逐個項點反覆排查。最終,他們在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微小異常反應中找到了突破口,實現了主控機車、從控機車操縱同步。

雖然現在回憶起來雲淡風輕,但當時於卻是頂着千鈞壓力。在數月的試驗中,他幾乎每天都會遇到諸如此類的問題。這是對身體和意志的雙重考驗。

在瓦日線萬噸組合列車試驗、北同蒲線2.1萬噸組合列車試驗成功的基礎上,20xx年4月11日,應用國產化無線同步操控系統的2.1萬噸重載組合列車在大秦鐵路全線成功試運行,各項性能指標全部達到課題階段目標,實現了重載組合列車無線同步操控技術自主創新的歷史性突破。這標誌着中國鐵路重載組合列車控制技術發展取得了重大進步。

服務運輸,他主動擔當

大秦鐵路有60%是山區坡道,線路環境複雜。駕駛2萬噸重載列車對司機提出了極高要求。

《兩萬噸重載列車模塊化操縱辦法》是重載司機安全平穩操縱的作業指導書。為快速培養更多高質素的重載司機,20xx年,於受命開展重載列車操縱評價技術研究。

為將個性化的重載列車操縱經驗轉化為可複製、可推廣的作業指導書,於數次添乘機車,將景生啟等優秀重載司機精準操縱的經驗心得按照起車、調速、過分相、停車、電空循環制動等操作進行分類。

他將其中約束性條款進行分解,形成計算機可識別的數值評判指標,並在實踐中不斷對評價指標參數進行優化完善,保證評判標準的合理性和實用性。

為了確保數據採集過程中不對機車其他系統造成干擾,於深入研究機車數據總線通信技術,按照採集數據類型制訂數據採集方案。在進行機車操縱數據採集方法研究和地面分析軟件開發中,他從操縱評價、統計分析、錯誤數據識別過濾計算等方面進行反覆嘗試,不斷完善,使之更加適應現場運用。

從事應用技術研究多年的於認為,鐵路科研人員的價值必須以現場需求為導向。20xx年1月,瓦日線出現重載列車經過長大隧道時“列車管壓力異常波動”現象。為快速解決這一危及行車安全的問題,於一頭扎進瓦日線展開調研,詳細記錄列車運行過程中的各項數據,逐一分析排查可能導致異常的3種因素,最終找到了引發“列車管壓力異常波動”現象的病根——隧道內外環境温度變化,並據此提出針對性整改措施,有效消除了安全隱患。

多年來,於主持或參與了20餘項與鐵路運輸現場需求密切相關的科研成果,在保障鐵路運輸安全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協同合作,他釋放能量

“重載運輸是一個龐大的技術體系,任何一項課題都不是一個人甚至不是一個單位能夠獨立承擔完成的。”於在研究的“重載機車、車輛及可控列尾裝置的匹配性研究”,是一項致力於裝備合理匹配、系統整體性能最優的課題。他説,這項課題的最大難度在於協調多家科研機構、生產企業共同找出“最優解”。

機車、車輛、可控列尾既是3個獨立的裝備,分別都有自己的技術參數和設計標準,又共同組成了一個系統。於説:“每個獨立裝備的個體最優並不能達到系統的最優。這就需要我們站在系統的角度提高三者的適配性,調整3個獨立裝備的技術標準、參數。但要調整哪個裝備、調整到什麼程度,這個裝備的工藝、成本是否支持,需要在xx局集團公司重載鐵路技術研究中心這個以需求為牽引的合作平台上不斷協調才能完成。”

於介紹,這個旨在破解制約重載鐵路發展難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的平台,通過與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裝備生產製造企業深度合作,聚合了強大的人才和研發優勢。

作為項目牽頭人,於從系統最優角度提出要求和目標後,中南大學、大連交通大學、中車齊齊哈爾車輛有限公司、眉山中車制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克諾爾公司等參研合作單位會共同跟進,不斷優化設計標準、生產工藝、技術參數,讓項目向着整體最優的目標趨近。

“發揮協同作用能夠大幅提高科研效率和成果轉化率。”於説,他主導或參與的“重載鐵路技術升級深化研究”等4項國鐵集團重大課題,“基於MPC的重載組合列車差異化控制研究技術研究”等8項xx局集團公司重載專項課題,都得益於這種聚合的能量。他説:“立足於鐵路科技創新這個廣闊舞台,我將不斷為中國鐵路重載事業的發展作出新貢獻!”

於執着於:

重載鐵路技術研究與應用

全身心紮在大秦鐵路上

同時也把科研的種子播撒在鐵道線上

讓科技報國的理想

在守護重載鐵路安全的實踐中

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鐵路班組先進事蹟材料 篇11

金,男,1987年6月出生,黨員,漢族,畢業於浙江交通學院,大專,寧波工務段線路工,在校期間曾獲得“社會工作積極分子”、“優秀大學生幹部”、“國家勵志獎學金”等榮譽,工作後獲得“寧波工務段首屆青工比武第二名”。 “我們無法預知人生的路途,但此刻的盡心投入,必然會成為我們前行路上的有利基石”他一直將這句話貫穿在自己的工作中,虛心向前輩們請教業務知識,積極和領導交流心得體會,努力提高自己的的業務水平,掌握工務專業技術,在短短几年的工作中就成了工區生產的中堅力量並帶動年輕職工一起努力,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一, 堅持不懈,鐵杵磨成針

20__年正趕上沿海鐵路的大發展,工務部門肩負着為鐵路運輸提供良好設備的重任,是實施跨越發展的前沿陣地,辛苦不用過多的言語便能體會到,而甬台温鐵路的聯調聯試更是辛苦中的辛苦,這對於一名剛從學校走出來的大學生來説是一種頂端掉落崖底的感覺。許多同期進來的同學,同事沒過多久就選擇離開這個崗位的時候,他堅持了下來。人們總是對養路工抱有偏見,認為養路工是出苦力的,他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這是對人意志的一種考驗,不論任何的崗位,要想取得成功,都有它不可言喻的心酸過程。他説:“其實我只是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堅持”,這也正是他的個性,只要堅持不懈鐵杵自然磨成針。很多在鐵路系統工作了多年的老同志在那時也曾勸他這份工作對年輕人來説太辛苦,讓他還是放棄這份工作。那時他暗下決心,不能落後,不能被大家看不起,年輕人也有年輕人的精神。從此,凡事髒活,累活他搶着幹,全身心的投入,把忍辱負重、不甘人後、自加壓力、紮實工作,作為對線路路工職業道德內涵的理解。碰到問題他也總是以工作為重,曾今有次走路不小心扭傷了腳,為了早日迴歸工作崗位,他沒過幾天就到工區幫助工長做室內台帳,做計劃報表,等傷好了之後又立刻投身到生產中去。

二, 天不下雨,那就求雨

他是一個有理想、有目標、有追求的人,對於自己的工作一直懷揣着一份自己的見解,工區成立後,生產慢慢步入正軌,他在繼續堅持努力工作的同時,不忘發現工作中的問題和不解之處,然後請教老同志,查閲相關書籍,自己上網訂閲鐵路工務的書刊,充實自己的技術知識,也樂於對生產和工作提出自己的見解,如沿海作業在天窗修制度下“重檢慎修”的理念開始貫穿生產之中時,他主動提出參加到檢查小組,結合自己的專業測量知識,和領導交流檢查方法,首先開始了使用水準儀抄平檢查,控制起道的方式,有效的提高了作業效率。在這一套步驟完善之後,他又主動的向領導要求自己抄平自己作業,以此來掌握起道作業的要領,然後又開始了改道和撥道等等工作,對沿海鐵路的`檢修工作有了深入的認識。年輕同事很是羨慕他有那麼多學習的機會,他就告訴大家:機會是自己創造的,我們要從教我學轉變成我要學。爭做學習型職工一直是他對自己工作的一個定位。也正是這樣的理念,為工區的年輕同志樹立了榜樣,大家的積極性被他帶動,他也毫不保留的把自己的所學所感告訴大家。

三, 積極工作,踏實做人

平常別人休息的時候,他任然堅持工作,至今任有許多的假期。哪裏有需要他就去哪裏,主動請命。工區職工多是來自外地,到加班的時候總是缺少人員,但每次都少不了他。段,工會,車間的活動他都積極參加,在“青工比武”“籃球賽”“業務知識競答中都有非常好的成績。20__年末,他參加了南京站仙西聯絡線和京滬高鐵的聯調聯試工作,工作之餘鑽研高鐵工作與客專250線路的不同之處,每天記工作日誌,寫工作小結,學習安博格小車的作業方式和難點,在京滬高鐵聯調將近尾聲的時候,又回到工作指導20__新入路職工的業務學習。同事們都稱他為“最佳第六人”,哪裏需要就去哪裏。有人曾説,像他這麼努力的將來一定會做領導,他笑笑説:做不做領導我從未想過,我只是想多學一些東西,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也為我們大學生工人們爭做一個榜樣,一直喜歡呆在工區是因為這裏有很多我可以學習的東西。他身上有一種感染力,一種新時代的路人的精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ji/dw9rp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