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三峽工程後續工作實施規劃的政策調研報告

三峽工程後續工作實施規劃的政策調研報告

在當前的三峽工程“後移民時期”,移民安穩致富、生態環境保護、地質災害治理、建設和諧穩定新庫區已成為庫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而做好三峽工程後續工作實施規劃則是完成這一艱鉅任務的重要舉措。帶着這一課題,縣政協按照縣委要求,組建專題調研小組,通過實地走訪、座談羣眾、聽取彙報等多種形式,全面調查瞭解全縣庫區建設存在的問題,廣泛徵求意見建議,組織專家分析研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三峽工程後續工作實施規劃的政策調研報告

一、我縣三峽移民工作的基本情況

(一)水庫淹沒情況。作為重慶庫區移民遷建任務最重、難度最大的區縣之一,我縣水庫淹沒區涉及1座縣城、11個鄉鎮62個村(居委會)414個社。全縣淹沒耕園4.2萬畝、房屋290.4萬平方米、工礦企業114户、縣城單位417個。175米蓄水成庫後,我縣境內長江水域面積70.62平方公里,庫岸線長359.25公里,消落區面積24.5平方公里。淹沒區主要集中在“一江四河”兩岸,盛產臍橙和蔬菜的良田沃土全部被淹,其主要淹沒實物指標占重慶庫區淹沒總量的十分之一以上。

(二)人員動遷情況。依據《長江三峽工程庫區奉節縣淹沒處理及規劃報告》和《重慶市政府關於調整三峽移民規劃搬遷安置人數的批覆》,全縣規劃動遷人口為129333人(其中農村62828人,集鎮5095人,縣城61410人),農村移民生產安置人口為60844人,復建各類房屋301.73萬平方米,搬遷工礦企業114户。截止5月底,全縣按計劃移民129333人,其中縣外35585人;補償復建各類房屋362.74萬平方米;搬遷工礦企業114户。農村移民、城鎮移民搬遷安置、工礦企業結構調整和專業設施復建任務全部完成,新建移民城集鎮功能基本完善、運行正常。

(三)投資執行情況。截止5月底,市上累計下達我縣併到位移民資金為643,149.53萬元,我縣實際撥付移民資金633,307.76萬元,資金暫存9,841.77萬元;間接費累計計劃41,818.35萬元,累計支出41,489.56萬元,資金計劃暫存328.79萬元。從支出結構來看,移民資金總體上運行良好,但個別項目凸顯資金不足,尤其是城鎮遷建、行政管理等費用,超計劃支出較多。

(四)移民後期扶持情況。從至上半年主要從圍繞移民安穩致富的生產經營性和基礎設施項目、特困移民救助、移民技能培訓等實施項目扶持;7月1日起,對農村移民後期扶持主要是直補到人和項目扶持,實施的具體政策主要有產業發展基金、水庫庫區基金、中型水庫農村移民後期扶持、解決庫區移民遺留問題(非農扶助)、移民養老保險、電子專項資金扶持6項,每年到縣的後扶資金在1.1億左右,政策期限至20年不等。儘管如此,總體上還是沒有形成完整的移民後期扶持政策體系。

二、我縣三峽移民工作的主要問題

從調研的總體情況來看,我縣三峽移民工作已經由大搬遷步入大發展階段,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矛盾也正在逐漸凸顯。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人地矛盾凸顯返貧問題。全縣就地後靠安置的6927名農村移民,人均耕園地僅0.174畝,較安置前人均減少0.416畝,尚有50個社5538人人均耕園地不足0.3畝,且安置土地大部分都是海拔高、坡度大、熟化低、質量差的 “三跑”(跑土、跑水、跑肥)田地,土壤貧瘠,設施落後,效益極其低下。據縣農調隊測算,三峽工程二期蓄水後,移民農業收入人均下降800-1000元,降幅巨大。過去這些移民大多居住在被淹沒的“一江四河”兩岸谷地,土地肥沃,日照充足,交通便利,水源方便,大部分土地用於種植臍橙、蔬菜等高效經濟作物,每畝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生活質量在全縣農村相對較高。搬遷後耕作條件艱苦,農業收入鋭減,新的收入渠道又沒培育出來,生活失去了保障,部分移民成了當地新的貧困户。

(二)產業空虛凸顯就業問題。三峽工程興建的18年間,我縣歷史積澱的微弱產業發展幾乎停滯不前。全縣累計關閉企業102家,搬遷的114户工礦企業也受到資金、場地等影響,生產效益普遍不好,縣域經濟主要依賴於投資拉動,經濟發展缺乏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支撐。末,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僅為億元,淨利潤只有億元,產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不強。從調查情況看,農村移民就業以農業和務工為主;城鎮移民就業機會非常有限,既使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也難以找到工作,除了外出務工,留在城裏的若無一技之長,就只有開摩的、當保安,除非政策補貼,工廠一般都不會招大齡工人。末,全縣城鎮登記失業率達到%,高於全市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個百分點。就業無門、上班無崗讓不少移民對現實不滿、對未來悲觀,記恨於搬遷,經濟問題正逐步演變為社會問題。

(三)地質災害凸顯環境問題。據調查,我縣境內庫區地質隱患點已達643處,蓄水175米後,已發生地質災害及險情158處,災害點遍及新縣城及全縣各個鄉鎮,約10餘人、270萬平米房屋受到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威脅。這雖有三峽水庫蓄水本身造成影響,有建設三峽工程的人為活動破壞,但大量移民後靠安置墾荒也起到不小的推波逐瀾作用。後靠安置的移民從龐大的三峽工程中分享的利益、得到的回報微乎其微,國家給的600元/人的生活補貼,遠遠不足以支付一個家庭吃飯、上學、就醫等方面的正常開支,他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在已停耕的地方重新開荒,不得不在退水後的消落帶搶機搶種。他們這種無奈的開墾種植,既不安全更加劇了土壤的剝離流失和環境的破壞,對於原本生態結構脆弱的庫區來説,更是雪上加霜。

(四)補償差別凸顯信訪問題。移民補償按縣城居民、鄉鎮居民、農村居民區分標準,標準與標準之間差別至少20%以上,居住用地與非居住用地補貼數額也往往每平米相差100元以上,更有甚者達到200元,部分移民認為與實際情況出入較大、不盡合理;第一期移民比第二、三期移民拿到的補償金、享受的優惠政策都少得多,移民心裏很不是滋味;再則,遷建住房人均補差6000元,最多的補差達4萬元,國家下發的移民補償遠遠不夠實際建房成本,我縣城鎮遷建資金超支6712萬也在一定程度説明了這一點。調研中移民一説到這些問題,就情緒激動、怨氣沖天。雖然縣鄉兩級都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化解了許多矛盾,但這些核心問題始終難以解決,仍有相當部分移民頻繁上訪。,全縣受理的信訪案件上,涉及移民的信訪事項佔到%,長期高企不下,成為影響全縣大局穩定、社會和諧的重磅“炸彈”。

(五)文化差異凸顯返遷問題。通過移民居住的周邊觀察,僅僅偶爾在路邊發現一兩個小書店,圖書館、電影院、健身房、文化站等這些最基礎的羣眾文化娛樂設施寥若晨星,網吧、麻將館、遊戲廳反而唱着主角,移民們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去寄託強烈的思想依賴性,縣內已經出現了諸如的反遷現象。在我們的調研中,許多移民都表示空虛寂寞、寄人籬下,要像往常那樣無事東串串門、西喝喝酒,跟朋友聊聊天、釣釣魚什麼的,已成為難以企及的奢望,都盼望當地能有一定的文化生活設施。文化生活匱乏已成為移民安營紮寨、安穩致富的“攔路虎”。

三、我縣三峽移民安穩致富的初淺思考

以樞紐工程、輸變電工程和移民工程的“前三峽”任務雖已基本完成,但以移民安穩致富為主的“後三峽”任務方才起步,倍受世界關注,事關三峽工程最終成敗,其意義不亞於再建一個三峽工程。為做好我縣三峽工程後續扶持工作,特作如下建議:

(一)高度重視,科學規劃。做好三峽工程後續工作事關不僅維繫移民安穩致富,更是事關國家穩定大局。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要求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必須把做好三峽工程的後續工作作為一項硬性任務來抓,明確由國務院牽頭、三部委制定落實規劃。錦濤總書記也明確要求“使庫區的人民羣眾基本生活有保障,勞動就業有着落,脱貧致富有盼頭,同心同德建設和諧穩定的新庫區”。我縣黨委、政府對此要高度重視,要深刻地認識到開展三峽工程後續工作規劃既是中央的關懷、人民的期盼,更是歷史的必然、我們的責任,以責無旁待的主人翁精神和“畢其功於一役”的背水一戰意識去勇於擔當、奮發努力,把科學編制後續工作規劃作為移民工作的“重頭戲”,集中精力、人力和財力打好規劃編制總體戰;要堅持以人為本,擴大公眾參與度,增強規劃編制的公開性和透明度,注重傾聽羣眾意願,真正反映民生、體現民意、貼近民心;要在國家規劃框架指導下,集中精力搞好對接,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爭取三峽工程後續扶持工作政策理解、政策爭取、政策效應“三個最大化”,確保我縣三峽工程後續扶持工作規劃不留遺憾、不存僥倖、不掉死角、不現盲點。

(二)做強產業,支撐發展。解決庫區經濟發展、解決移民的長遠生計,關鍵還在培育和壯大產業。要按照規劃指導、政策扶持、市場導向、項目法人實施的原則,依據相對資源優勢、產業基礎、市場前景等因素,做好全縣產業發展規劃,合理引導產業重建。要積極構建產業集聚窪地,搞好產業發展服務,為招大引強、承接產業梯度轉移搭建優勢平台;要充分利用優勢資源,做大做強縣委提出的旅遊這一全縣第一產業,加大資金投入,加快“一城兩景三基地”建設,儘快上馬一批重大旅遊項目,集中力量解決好吃住行、遊購娛6大問題,形成“人人都是旅遊主體、個個都是產業主人”的合力,把奉節建設成為長江三峽旅遊線上的一顆明珠;要繼續大力發展以臍橙、茶葉、藥材、煙葉、蠶桑和無公害蔬菜等名優土特產為主的現代特色農業,以肉羊、肉兔、毛兔、肉牛、商品蛋雞、瘦肉型豬等六大中心養殖區為主的現代畜牧業,把傳統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做出更具影響、更富經濟效益的大文章;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儘快劃定限制開發區域,明確禁止開發區域,合理、有序地開發煤、鐵、硫鐵礦等礦產資源,切實走好生態經濟發展之路;要進一步研究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財政政策、融資政策、就業政策等有利於促進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金融保險、會展推介、物流配送、信息諮詢、中介服務等新興服務業,真正做到窮盡政策培育新興產業、窮盡心智發展既有產業,以產業發展的突飛猛進撬動惠及廣大移民乃至全縣人民的福祉槓桿。

(三)提升素質,促進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更是廣大移民實現自我發展、發家致富的前提。要針對移民綜合素質、專業技能低的特性把提升就業素質放在促進就業的首位,大力實施職業培訓行動,採取送培訓下鄉鎮、進村社(社區)等靈活的方式,區分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年齡段,既結合縣域農業發展現狀大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又面向市場、面向需求廣泛開展非農產業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切實做到移民務農有技術、務工有技能;要着力提升移民創業素質,加大以syb、syib為主的創業培訓力度,通過課堂教學與實地考察、市場調查與項目分析、集中啟發與個性思維有機結合增強移民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能力;要積極引導移民轉變“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的就業觀念,制訂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強化資金促進就業的作用,讓移民也享受與下崗職工、城鎮失業人員同等的就業優惠政策,讓移民儘快就業、穩定就業;要加強就業困難移民的認定,實行實名制動態管理,有針對性的搞好就業援助,通過公益性崗位安置等方式,多渠道幫扶就業;要加強區域勞務協作,有選擇地、成建制地組織移民異地輸出就業。

(四)平衡生態,保護環境。保持庫區生態環境平衡,是當前庫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繞不過的坎”。要發動羣眾、依靠羣眾,凝聚共識、匯聚支持,自覺減少和防治污染,積極參與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促進庫區生態環境良性發展;要大力加強消落區治理, 採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高新技術治理等綜合措施,統籌兼顧防洪效益、泥沙淤積、庫岸保護、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利用科學技術提高消落區治理效益;要把生態移民、退耕還林、避讓搬遷作為全縣庫區生態好轉的重要途徑,深化植樹造林活動,對庫區內海拔至少300米以下的地方實行無條件的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着力構建長江生態屏障,防止水土流失;要適時研究制定生態移民政策、規劃和辦法,通過先行試點,採取多種方式,有序推進三峽庫區生態脆弱環境的二次移民,減少人口對環境的壓力;要探索建立健全政府領導、各方參與、綜合治理、穩步推進、講求實效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機制,運用生態環境學、生態經濟學等理論,促進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工作深入開展,營造良好人居環境。

(五)政策引導,改善民生。廣大移民做出的奉獻和犧牲理應得到國家和社會的尊重。我們要本着對這一代人負責到底的態度、本着盡最大努力的原則促進他們安穩致富、幸福生活。要大力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完善水、電、路、電視、電話等配套基礎設施,加速新開墾土地熟化,改善土質,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努力創造和改善移民生產生活條件;要在進行產業扶持的同時,以真金白銀的形式,在保持現有補貼政策的同時儘可能多的實施一些讓移民直接受益的民生項目,綜合移民量和移民實際生產生活狀況將扶持資金投向兼顧移民生計維持、移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庫區社會穩定維護等方面;要對移民實行税費減免,提供金融貸款支持,強化扶貧工作,對移民鄉鎮和貧困移民實行多種形式的對口幫扶;要積極開展科技、文化、技能下鄉活動和勞務培訓,不斷提高農村移民勞動技能、科學知識和發展市場經濟的能力;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探索建立適合庫區實際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社會救濟等保障制度,保障移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z8g4d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