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產品調研報告範文3篇大綱

產品調研報告範文3篇大綱

本文目錄產品調研報告範文產品調研報告關於產品質量法實施情況的調研報告

內容提要

產品調研報告範文3篇大綱

第一部分: 北京市農副產品市場現狀和特點。簡述北京市農副產品市場自1978年以來恢復、發展和規範的歷程;目前市場構成、格局、設施檔次方面新的變化;市場在當前農副產品流通體系中地位和作用以及市場立法和管理的情況。

第二部分: 目前北京市農副產品市場存在的幾大難點問題。提出並分析了農副產品市場在規劃、佈局、建設落實中的問題,着重就市民"隱性吃菜難"的問題;同時對管理中存在的商品渠道不清、市場與環境、交通的矛盾、市場管理體制等問題進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 農副產品市場工作的設想和管理對策。在提高對農副產品市場的認識、加強領導;合理規劃,科學佈局,構建新的首都農副產品流通體系;加強市場管理,根據新時期特點探索新的市場監管模式三個方面提出了設想和對策。

一、北京市農副產品市場現狀和特點

(一)農副產品市場數量和交易規模經過10多年的大發展後進入穩定期。

1978年到1989年是北京市市場的恢復發展階段。1978年底,北京市僅有集貿市場40個,而且只分布在農村。改革開放以來,隨着改革的深入和人民羣眾生活水平的提高,首都的商品交易市場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國家工商局推廣武漢漢正街市場經驗,要求全國各地開放市場,開放商品,價格實行雙軌制。經過XX年的發展,到1990年全市各類市場的數量已增至730個。農副產品成交量13.7億公斤,成交額20.3億元。

1990年到1995年是市場的全面快速發展階段。進入90年代,隨着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化,原來的商業流通體系難以滿足市民對農副產品的需求,政府為了解決市民的吃菜難問題,在全市統籌規劃建設市場,加大了政府投資力度。特別在鄧--同志提出"三個有利於"標準後,掀起了市場建設的一個高潮。產地市場、大型集散市場多種類型市場全面發展,市場開辦主體也呈現多元化趨勢。到1995年全市總數達1125個,其中經營農副產品的綜合或專業市場928個,達到歷史峯值。

1995年至今,進入市場的規範發展階段。1995年後,結合建設首都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開始了"三邊"(河邊、牆邊、路邊)市場退路進廳工作,工商部門不再審批馬路市場,政府對市場實行總量控制,市場數量進入了穩定期,並略有減少。1999年底,農副產品市場數量為734個。

近年來由於農產品流通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市場升級改造工程的實施,市場經營規模繼續擴大,交易環境得到了改善,交易規模連年擴大。1998年農副產品綜合市場數量為840個,數量雖然只是1990年1.3倍,但農副產品成交額達到了233.6億元,是1990年的11.5倍,成交量達到69.5億公斤是1990年5.1倍。1998年以後市場交易規模穩中有降。

市場調研報告:北京市農副產品市場概況表

年度 市場

總數 消費品

市場數量 市場

成交總額 農副產品

成交額 農副產品

成交量 蔬菜

成交量

1980 97 90 0.1 0.08 0.06 0.04

1985 590 530 6.4

2.8 0.9 0.7

1990 730 688 23.6 20.3 13.7 6.4

1992 960 902 55.3 44.2 24 17.8

1995 1125 928 233.2 151.9 47.1 30.2

1998 1135 840 470 233.6 69.5 43.2

1999 929 734 410.7 209.3 65.6 41.1

注:表中消費品市場指經營農副產品的消費品市場。

成交量單位:億公斤;成交額單位:億元。

(二)隨着首都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的推進和改革的深入,原有的農副產品市場格局正在發生轉變。

1、"三邊"市場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

河邊、路邊、牆邊的"三邊"市場曾是北京市農副產品市場的主要部分。1990年城近郊區的473個集貿市場中,只有21個是廳室化的,佔4.4%,而簡陋棚台式的馬路市場391個,佔到82.7%,還有61個沒有任何設施,在打地攤經營。同時還有數以萬計的零散遊商在沿街叫賣。1995年市區的690個有證集貿市場中有500多個是"三邊"市場,另外還有100多個無證的馬路市場。如此眾多的"三邊"市場雖然在一定時期內滿足了市民的購買需求,但其對城市環境、交通的危害很大。1995年開始,市政府提出了從撤銷255條主要大街的佔路市場開始,逐步實行"三邊"市場的退路進廳。截至XX年8月底,全市共撤銷各類"三邊"市場720個,城區基本實現佔路市場,遠郊區縣除了個別區縣外都實現了縣城地區無佔路市場。三邊市場佔農副產品市場主要部分的格局已經完全結束。

歷年撤銷佔路市場情況表

年 度 1996 1997 1998 1999 XX 合計

撤市數量 109 161 126 214 110 720

2、城區內的大型批發市場逐漸萎縮。

北京市農副產品市場歷來有"六大批發市場"的説法,它們是豐台區新發地市場、嶽各莊市場、海淀區大鐘寺市場、朝陽區太陽宮市場、水碓子市場和崇文區左安門市場。六大批發市場佔據了全市市場蔬菜批發量的90%。但近年來,由於城市環境整治力度的加強和城市交通限制的施行,四環路內的批發市場在交易額和交易量上都受到了影響。朝陽區水碓子市場由於佔路和佔河道在1999年被撤銷。該市場歷年成交額都在億元以上,1998年農副產品交易額達到5.3億元。市場調研報告由於交通的原因,貨車進入三環路受到了限制,二環路旁的左安門市場農產品成交額由1997年的4億元一直跌到1999年的1.74億元。該市場的經營方式由批發變為了批零兼營,零售為主。嶽各莊市場、大鐘寺市場、太陽宮市場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隨着外環公路的建成,交通限制的加強,預計四環路內的批發市場都將逐步退出以批發為主的經營模式。

3、設施檔次較高的農副產品市場逐漸增多。

近年來政府大力推進市場的升級改造工程。市場調研報告工商部門帶領部分市場主辦單位的負責人到福州、浙江等地進行考察,學習好的市場管理和建設模式。考察結束後各市場紛紛加大了升級改造的力度,僅1999年一年就有96個市場進行了升級改造,累計投資達1.18億元,改造市場面積85422平方米。其中,石景山區京西批發市場投資1000萬餘元填平了市場的"大坑",新建3個交易大廳;海淀區大鐘寺批發市場投資300萬元改建水產交易大廳;豐台區嶽各莊市場投資100萬元改造路面和垃圾處理設施等。一些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過去設施簡陋的狀況有所改觀。

廳棚式、樓廈式等設施檔次較高的市場明顯增多。1999年工商和商委共同制定了《北京市城區菜市場建設標準》,明確了市場建築和設施標準。目前新建農副產品市場一般為鋼混結構,拱形頂形式成為市場建築的主流。宣武區安順成市場、椿樹園市場、東城區新興裏市場、朝陽區平樂園市場等一批農副產品市場的設施檔次都比較高,其內部經營環境寬敞、簡樸,徹底改變了原來農副產品市場髒亂差臭的狀況。

(三)市場開辦主體發生變化。

工商部門和街道辦事處曾經是市場的主要開辦單位。1995年這二者主辦的市場達到653個,佔市場總數的67.1%,各街道辦事處主辦的市場382個,占城區市場的57%。工商部門由於歷史的原因,曾經是市場的主要甚至唯一開辦力量,對市場的發育、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隨着改革的不斷深入,工商部門作為國家重要的行政執法機關,從1995年4月開始根據國務院辦公廳(1995)40號文件精神,進行市場的管辦脱鈎,同年脱鈎基本完成。街道辦事處在開辦市場上也曾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市場也曾經是街道重要的經濟來源。市場調研報告由於街道辦事處是政府的派出機構,市場執法機關在市場監督管理上難以到位。1999年隨着城市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入,街道辦事處正式與所辦市場脱鈎,將經營管理權交給了可以獨立承擔責任的經營主體。目前政府開辦市場的時代已經結束,相應的,企業開辦市場的情況越來越多。

(四)市場在多元化的農副產品流通體系中仍然充當重要角色。

近年來市場獨佔天下的農副產品銷售格局已經發生了改變。改革開放初期,原國營菜市場和商業網點急劇萎縮,不能滿足人們對農副產品的需求。此時市場迅速發展起來,並逐步成為農副產品銷售的主要渠道。1990年農副產品市場蔬菜、瓜果、水產、肉、蛋、禽六類副食品成交量達到13.7億公斤,佔全市總銷售量的45.9%,其中蔬菜8.7億公斤,佔全市蔬菜銷售總量的48%。1995年六類農副產品成交量達47.1億公斤,其中蔬菜成交量30.2億公斤。據當時資料統計,94%的蔬菜由集貿市場供應。

90年代中期以來,大型倉儲超市和連鎖店在商業流通領域逐步發展起來,並以其經營的集約化和管理的科學化成為最具活力的商業業態。在農副產品中的加工熟肉製品、豆製品、調料等方面佔據了較大的份額。最新的市民農副產品購買場所意向調查表明:在購買醬油醋等調味品、熟肉製品、豆製品時,分別有44.9%、46.9%、35.7%的市民選擇在超市,以上項目選擇在集貿市場為28.9%、19.8%、34.4%。

市場調研報告原來國有的菜市場、菜店經過改革,轉變經營機制,依靠國有企業的良好信譽,又重新承擔了大量的農副產品供應任務。尤其在城區市場用地比較緊張的區域,國有菜市場和菜店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在市民購買場所意向中,熟肉製品、豆製品、鮮肉選擇在國有菜市場已經佔到了32.5%、28.7%和26.9%。東城區朝內菜市場、東單菜市場、崇文區崇文菜市場等老店已成為城市中心區主要的農副產品供應場所。

在農副產品供應渠道多元化的進程中,市場業態仍然顯示出獨有的優勢。調查表明市民在購買蔬菜、水產、雞蛋等商品時,依然首選市場,選擇率都在一半以上。這是因為市場經營方式靈活,蔬菜、水產等商品新鮮程度遠遠高於超市、國有菜市場;市場設施簡單,租金低,勞動力成本低,降低了商品的成本;蔬菜、水產不容易產生像熟肉、豆製品和調味品等商品的假冒偽劣情況;蔬菜、水產等商品標準化程度低,也不適合進入超市等場所流通。市場在對市民零售的同時,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依然佔有農副產品尤其是蔬菜銷售的絕對部分。

幾大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日蔬菜成交總量在550萬公斤以上,基本可以滿足全市各級零售的需求。目前除了零售市場的蔬菜等農副產品由批發市場供應外,部分超市、國有菜市場也在批發市場進貨。有的批發市場還開辦了農副產品配送中心向零售企業配送。各餐飲服務單位、學校、軍隊、機關單位除了少數依靠配送中心和副食基地外,購買農副產品還是集中在市場。

由此可見,市場還是農副產品供應的主要渠道,而且根據市場的特點和農副產品自身特點,這種主導地位還將延續下去,但將是偏向蔬菜、水產、水果等鮮活商品銷售的專業化趨勢。那些標準化強,容易出現假冒偽劣的農副產品則逐步轉向其它渠道。

農副產品購買場所意向比較表

購買場

所商品 蔬菜 鮮肉 雞蛋 調味品(醬

油、醋等) 調料(大料

、 花椒等) 熟肉

製品 豆製品 水產

集貿市場 59.6 39.9 59.4 28.9 37.2 19.8 34.4 56.3

超市 22.8 32.2 20.8 44.9 39.3 46.9 35.7 24.3

國有菜

市場 11.3 26.9 16.4 24.9 21.6 32.5 28.7 17.2

街頭無照

商販 6.4 1.1 3.4 1.2 2.0 0.9 1.1 2.2

(以上數據為隨機調查的結果,調查樣本800人)

(五)市場法規規範逐步健全,管理重心發生轉移。

在總結多年市場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北京市生活消費品、生產資料市場管理條例》經過多次的討論、修改,經北京市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通過,並於1997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條例》是我市第一部全面規範生活消費品、生產資料市場的規劃建設、投資興建、登記註冊、服務管理、監督管理以及入場主體和交易行為的地方性法規。以立法的形式把市場規劃納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明確了工商部門在市場管理中的主管部門地位和市場主辦單位的責任,解決了市場內發生糾紛承擔責任的主體問題。《條例》的實施代表着我市的市場管理開始走向了法制化的道路。

同時政府部門還制發了一批規範性文件。如:《北京市市場規範化管理標準》、《北京市城區菜市場設施建設標準》等。制定?quot;六規範、五統一、四整潔、一文明"的規範化管理標準,為政府部門的行政管理、主辦單位的服務管理和經營者的自我管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標準。

《市場管理條例》的出台和市場主辦單位的規範化給政府部門管理市場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政府部門管理市場的重點由管理市場內經營者向管理市場主辦單位轉移。要求市場主辦單位依據《條例》,認真履行義務,如因主辦單位履行義務不力,政府部門將依法對其進行處罰。政府部門只需重點加強對1000個左右的主辦單位的監督管理和指導,改變了直接管理幾十萬經營者的局面,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二、市場調研報告:目前北京市農副產品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北京農副產品市場經過20年的時間,在數量規模、規劃佈局、設施水平、法制建設、規範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滿足市民農副產品需求等方面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當前我市的農副產品市場仍然存在着以下的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一)農副產品市場在規劃、佈局中問題較多,存在市民"吃菜難"的隱患。

1、部分地區馬路市場只退路未進廳,造成農副產品供應的真空。

我市連續幾年撤銷"三邊市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有些地區沒有完全遵循撤建並舉的原則,而是為了完成工作任務,缺少統籌考慮,簡?quot;退路",不考慮"進廳";或市場無廳可退,馬路市場撤銷後,沒有室內市場對該地區購買需求進行補充,造成了市民買菜難或無照商販回潮的現象。

2、現存農副產品市場中臨時市場比重過大。

現存的農副產品市場中臨時市場多,永久性市場少,給農副產品供應帶來很大的隱患。馬路市場撤銷後,應該安排進入室內市場經營,但有些地區無法建設室內市場,就臨時利用一些未開工的建築工地、暫時閒置的廠房、場地開辦市場。這些臨時市場雖然解了燃眉之急,但絕非長遠之計。一旦工地開工或廠房、場地進行其它用途開發,農副產品市場就會隨之消亡。目前全市共有未列入規劃的非永久性市場近300個,將近農副產品市場總數的50%。隨着城市建設、舊城改造進程的加快和企業改革的深化,這些市場勢必要為首都經濟的整體發展讓路。那時有近50%的農副產品市場無處可去,將給首都的農副產品供應帶來巨大的缺口,甚至造成新的一輪"買菜難"問題。

3、居民小區內農副產品市場規劃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

按照《"xx"期間加強集貿市場規劃建設的工作意見》的規定,凡開發建設新的居住區和危舊房改造區的,必須將集貿市場納入商業網點進行配套規劃和建設……按照每萬户居民擁有集貿市場建築面積不少於3000平方米,每個集貿市場面積不低於1000平方米的標準,由區縣政府進行安排,並納入控制性詳細規劃。但該項工作的執行情況很不理想。例如豐台區:全區已建成居民小區32個,在建未完工的21個,居民小區內居住總人口約30萬左右。32個小區內只有市場12個,其中主營農副產品市場的4個,農副產品綜合市場的3個,消費品綜合市場的5個。列入規劃的2個:芳星園綜合市場和長辛店鑫興農貿市場,其它市場均屬臨時建築或早市。隨着北京市的城市發展和舊城改造,居民小區將成為市民居住的主要場所,小區農副產品供應問題必然會引起老百姓的吃菜難問題。

4、農副產品市場缺少統一規劃、合理佈局。

早在1993年市政府就提出過"一大、八中、百小"的市場規劃構想,但由於種種原因,該規劃並沒有完全落實。近年來政府部門退出市場建設,由企業來承辦市場。由於政府缺少具體的市場規劃,對市場建設的宏觀調控減弱,造成了市場佈局的不合理。如宣武區出現了"市場熱"的現象,各單位爭先投資建市場,僅牛街地區1平方公里內就開辦了7家市場。石景山區蘋果園路1平方公里內也有6個市場。這樣集中的農副產品市場羣,在購買力有限的地區勢必會引發市場間的過渡競爭,影響市場成市,最終將會影響周邊羣眾正常的農副產品購買。與之相反,在某些地價較高、房地產開發較多的地區,由於農副產品市場利潤相對比高科技企業、電子市場低,資金不願投向農副產品市場。如海淀區整個中關村地區只有3個小型的集貿市場,而紫竹院和甘家口兩個辦事處內竟沒有一個農副產品市場。居民被迫到很遠的地方或超市購買蔬菜,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和低收入人羣意見很大。

(二)農副產品市場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給農副產品的供應、市民的安全消費、城市環境造成影響。

1、上市商品質量和渠道無法保證,欺詐消費者情況時有發生。

目前市民對市場反映最強烈的是假冒偽劣商品問題。調查顯示37.6%的被調查者認為假冒偽劣商品是當前市場中最大的問題,佔被調查者的第一位。市場上眾多的農副產品中熟肉製品、豆製品和鮮肉的質量堪憂。這除了產品自身特點外,管理不到位也是重要的原因。市場上銷售的熟肉製品和豆製品大部分不能提供合法的進貨憑證。有的經營者聲稱是自產自銷,其實是在家中沒有任何經過許可的情況下,非法生產後到市場來銷售的。調查中發現一般正規的生產廠家,經營比較規範,在出貨時都是開具銷貨憑證的。沒有進貨憑證的大部分是在地下非法加工廠加工製作的。這樣的食品在質量和衞生上沒有任何保障,很容易給人身健康帶來危害。今年夏天延慶中心市場就發生了銷售熟食亞硝酸鹽超標緻人中毒的事件。鮮肉市場中注水肉現象十分嚴重,羣眾意見很大,注水後的劣質豬肉比未注水的價格便宜30-40%,給正常的市場秩序造成很大的危害。

在部分管理不到位的市場,商販欺詐消費者的情況比較嚴重。在執法部門的一次突擊檢查中,某大型批發市場近一半的秤具不合格。有些市場平時根本不設公平秤,只是在應付檢查時做做樣子。市場上包裝農產品如水果缺斤短兩的情況比較嚴重。

2、市場調研報告:市場對環境和交通的影響依然存在。

馬路市場撤銷以後,市場對城市環境的影響大大減少。但影響並沒有徹底消失,甚至在某些地區、某些時間內這種影響還十分嚴重。

一些馬路市場在撤銷後,沒有室內市場可進,為了滿足百姓購物的需求,就近遷入臨時的場地。這些場地或是土質地面或是拆遷後廢址,再加上缺少市場所需的垃圾桶和保潔員,經營環境十分惡劣,臭水橫流,蚊蠅孳生,甚至不如原來的馬路市場。羣眾説:這是"長條"亂市改為"方塊"的了。

有的室內市場擅自擴大場界,搞場外攤,造成環境髒亂,尤其在下班高峯,室內市場外又形成了新的馬路市場,很容易造成交通擁堵。

有些市場經營活禽、活魚,上下水設施不完善,並且就地宰殺。血水、雞毛、魚鱗滿地,臭味難聞。

大型批發市場雖經幾年的改造,情況有所改變,但由於其交易人員車輛多,交易規模大,批發市場對環境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每個批發市場平均每天交易人員都在1萬人以上,大型市場可以達到2-3萬人;各種車輛達到3000多輛,嶽各莊市場每天進出車輛達5000多輛。如此大的交易規模,確實給市場環境形成了很大的壓力。加之批發市場一般還都有大面積的露天交易區,沒有防雨設施,路面老化後,一下雨,市場就會變成"爛泥塘"。

交通與市場的矛盾一直是比較尖鋭的。批發市場每天大量的交易車輛給周邊的交通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雖然實行車輛限時限路段行駛緩解了一定壓力,但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農用機動三輪車雖然已經被交管部門明令禁止駛入城區,但仍有部分農用車在夜間進入城區,干擾市民的正常休息。人力三輪車是零售商的主要運輸工具。每天三輪車在批發市場周圍也會阻礙交通,在零售市場三輪車的存放也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大批的三輪車很容易佔領便道,給行人造成不便。

3、部分市場官辦色彩仍然很強烈,市場管理人員素質普遍較低。

一些原來街道辦的市場在管辦脱鈎以後,仍然與原單位在保持比較緊密的關係,官商作風嚴重。經常為了維護市場的短期利益,重收費,輕管理,甚至作非法經營的保護傘。給基層執法部門的秉公執法造成了較大的困難。

市場管理員是市場日常管理工作的直接執行者,他們工作的不到位,直接影響市場的經營秩序和環境狀況。市場管理人員經過幾年培訓,雖然整體素質有所提高。但由於市場日常管理煩瑣、具體,工作難度大,仍有部分管理人員責任心不強,紀律鬆散,工作時間不到崗,不認真履行職責,不能及時制止糾正市場中的非法經營行為。市場調研報告市場主辦單位疏於對管理員的管理,對出現問題管理員不能嚴肅處理。

三、農副產品市場工作的設想和管理對策。

(一)提高對農副產品市場的認識,加強領導。

農副產品市場管理是一件能夠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實事。應該從講政治的高度、體現"三個代表"思想的高度來認識農副產品市場工作。

農副產品市場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場所,它一直是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交匯點,具有的社會意義遠遠高於其經濟意義。前幾年有建市場、建綠地、修公路"不惜地"的説法,近年來綠地、公路建設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首都的環境、交通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現在市場的情況與前幾年確實發生了一些變化,長期困擾政府的如:"三邊市場"擾民、管理體制不順等問題都得到了較好的解決。 但要看到市場存在的隱患,這些隱患隨着北京城市和經濟的發展隨時有可能顯現出來,政府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提前做好準備。

農副產品市場工作是民心工程,關係到政府在人民心目的地位。90年代初的"吃菜難"給人民生活和政府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經過幾年菜籃子工程的建設,這個矛盾已經不再突出了。但是目前我市臨時性農副產品市場比例過大,可以安排市場建設的地皮幾乎已經沒有,小區市場建設的落實困難重重,這些都是吃菜難的隱患。我市農副產品供應未來的形勢十分嚴峻。市場調研報告政府要充分考慮低收入人羣的買菜問題。調查中發現許多低收入的居民為了一角錢的差價,可以走到幾公里外的市場去買菜。近60%的人認為在蔬菜質量差不多的情況下,超市的價格比蔬菜高20%可以接受,而目前超市蔬菜的實際價格比市場要高50%--100%。如果因為市場的原因造成菜價過高,無疑對低收入人羣是雪上加霜,甚至會引起社會的不穩定。市場中出售食品的質量直接關係到人民羣眾的人身安全,搞好上市商品的管理,也是為羣眾作的實事。

農副產品市場工作也直接關係到首都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建設。農副產品市場曾經是城市環境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隨着三邊市場的撤除,它對環境的影響程度有了很大的降低。但是如果放鬆管理,一些基本條件不好的市場還會對環境造成較大的危害。室內規範市場建設跟不上,就會有大量的無照遊商活動,給街面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同時市場也是展現首都風貌的窗口,良好的市場環境可以向世界展現我國改革開放的成果,而惡劣的市場環境則會造成不好的國際影響。

政府對市場工作要加強領導。市場管理委員會是為了解決市場規劃、建設、管理中問題成立的臨時組織,幾年來在市場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協調各有關部門在市場管理中形成了合力。今後市場管理委員會的功能應該繼續強化,發揮更大的作用。市場工作要作為考核政府基層單位工作成績的重要項目。

(二)合理規劃,科學佈局,構建新的首都農副產品流通體系。

根據當前北京現有市場和城市整體情況,可以作這樣的構想:以外環路(四環路以外)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為供應基地,以城區幾大批零市場為輻射點和集團供應點,以居民小區內市場為服務終端,從而形成完整的農副產品流通體系。

1、培育四環路外五環路內的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批發市場。

中心批發市場的選定應該充分考慮市場現狀與發展,避免簡單上項目。目前新發地市場的交易額、交易量最大,基礎也比較好,可以作為選擇重點。但原則上還是要尊重市場規律的選擇,隨着外環公路的暢通和北京對公路網的完善,外環批發市場的格局還要發生變化。經過一段時期的市場選擇,中心市場會逐步形成的。考慮到交通管制問題,原來幾大批發市場日益萎縮,還應在四、五環路之間合理佈局,新建3-4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

2、市場調研報告、以城區批發市場為基礎,進行區域性批零市場的改造。

對城區已經開始萎縮的批發市場因勢利導,轉變改造為區域性的批零市場。主要供應機關團體和部分零售商,也可以輻射周邊大面積的社區。政府要推進市場的升級改造,強行規定市場每年要從收入中提取固定比例的資金用於升級改造。明確區域性市場的設施標準,在蔬菜交易區要建設大棚,地面和排水設施要重點改造。蔬菜交易可以保留原有靈活的形式,在某種意義上,這種市場也是一個大型的蔬菜早市。既滿足了團體購買,又可以滿足低收入人羣的需求。同時在蔬菜內開設淨菜、特菜專區,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區域性市場要重點考慮交通問題,簡單限制行駛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在交通建設時應該充分考慮市場的因素,有時要根據市場的總體情況搞一些交通的改造。區域性市場可以在崇文區左安門市場作試點,總結經驗後在其它市場推廣。

3、重點抓好居民小區市場的規劃與建設

居民小區將是北京城市民用住宅的主要形式,抓好小區市場的建設可以説零售市場佈局的工作就完成了大部分。多年來小區市場建設問題一提再提,都沒能很好的得到解決。原因還是在於重視程度不夠和利益問題。由於沒有認識到農副產品供應的隱患,有的人錯誤的認為農副產品供應不會出現問題,認為小區內有無市場無關緊要。也有人講:居民小區內超市供應蔬菜和可以了。其實小區市場中的隱患在部分地區已經顯露,一些小區居民吃菜難的呼聲已經較高,一些小區內的無照遊商已經給小區環境帶來了危害。超市、連鎖店在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上的科學性是不可否認的,但在實際中居民的購買力、購買習慣和蔬菜生產的非標準化,讓超市來承擔主要的蔬菜供應任務還是不現實的。許多小區在規劃中有商業設施的規劃,但在商業設施的大帽子下,市場很可能被其它商店所代替了。有的小區在建成後,市場按商業用地出售或招租,價格昂貴,根本無法經營農副產品。要搞好市場建設政府必須發揮執法監督和宏觀調控作用,使小區市場從規劃、建設、使用和經營得到很好的落實。農副產品市場的建設要像小區綠地建設一樣,規劃必須落實,建成後由政府定底價,進行公開招標。中標單位不得挪作它用。中標後經營不善的,由政府按底價收回,進行再招標。目前關於小區市場規劃建設的法規只有《北京市生活消費品、生產資料市場管理條例》,對於小區市場建設只提出原則性意見,可操作性差,建議人大針對小區市場建設專門立法,以保障實施。

(三)市場調研報告:加強市場管理,根據新時期的特點探索新的市場監管模式。

1、建立、完善政府行政管理-協會行業管理-企業經營管理-經營者自我管理互相銜接、互相融合的市場管理體系。

四位一體的市場管理體系是多年市場工作實踐的經驗和成果。市場管理不同於任何一種商業業態的監督管理,它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缺一不可。要管好市場,光靠工商部門一家包打天下是絕對不行的。必須要建立一個多方互動的體系。其中應該包括政府部門的行政管理,發揮政府職能,對市場行為進行規範,對市場中的違法行為予以處罰和糾正,為市場建設進行長期科學的規劃,指導市場的宏觀發展。1999年底北京市場協會正式成立,協會是全市市場開辦單位的社團組織,接受政府的行政指導,協會將在加強市場行業自律發揮重要的作用。在市場經濟下,隨着競爭的加劇,市場自身企業管理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市場必須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否則很難生存。市場內經營者是市場管理的最終對象,也是管理的重點和難點。發揮經營者的主觀能動性,發起經營者自律是關鍵。目前很多市場都成立經營者的自律組織,許多管理中的矛盾,通過經營者自律組織就可以得到圓滿的解決。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實踐,四位一體的工作體系已經初步形成,今後還要繼續探索完善,確實使四者有機結合,形成互動,讓市場管理工作水平實現質的飛躍。

2、建立市場管理的網絡機制。

長期的工作證明,市場管理單靠突擊整治是不行的,必須建立市場管理的長效機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市場內要建立和完善市場內打假扶優維權網絡和管理人員監督舉報網絡。這些網絡是各種制度是有機結合與運作,一旦建立將充分發揮互動、連動的作用,大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完善市場內打假維權網絡。建立、推行名優企業、市場主辦單位、執法部門以及消費者協會等多家參與的打假維權聯繫制度。由執法部門和市場主辦單位共同協商聘請消費者監督員,共同參與打假扶優、維權工作。將名優產品廠家引入市場,設立名優產品專櫃。結合工商部門"12315"投訴電話,對投訴問題多的市場、商品展開專項整治。完善消費者舉報獎勵和為舉報人保密制度。

建立針對市場管理人員的監督舉報網絡。市場服務管理機構公佈市場管理人員的監督舉報電話。對市場中存在的管理人員不作為現象,執法部門及時糾正,影響惡劣、後果嚴重的要依法追究開辦單位。

3、完善上市商品的渠道認證制度。

為保證進貨渠道的合法,創建安全的消費環境,改變市場內商品渠道不清的情況,對農副產品市場上銷售的豆製品、熟肉製品進行試點,要求經營者提供合法的進貨憑證。在試點的基礎上,對市場內經營的商品全面推行索證制度。結合索證,對場內商品的廠家進行考察備案。 相關推薦:

產品調研報告產品調研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為了全面瞭解我市民辦幼兒園目前的辦園狀況,我們於組成專題調研組,分別對全市128所成型民辦幼兒園進行了調查研究。調查研究採取聽取介紹、實地察看、查看資料、檢查賬目、個別走訪、問卷調查等方法,重點從依法辦園、辦園條件、園務管理、保教工作等四個方面加以調研,每所幼兒園調研結束時均把有關情況與被調研幼兒園的負責人作了交換,並對其中的19所辦園較差的幼兒園提出了整改意見。

一、主要成績

1、辦園理念不斷更新。農村幼兒園改制後,廣大辦園業主的辦園理念在教育實踐中逐步提升。他們不僅把辦園作為一種家業,更作為一種事業。他們普遍認識到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把全面貫徹幼兒教育方針,全面提高保教質量作為辦園的指導思想,認真貫徹《民辦教育促進法》、《幼兒園管理條件》、《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自覺接受當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統籌規劃和監督管理,接受教育主管部門的教育管理和業務指導。

2、辦園條件不斷改善。改制前我市幼兒園的辦園條件普遍較差,改制後廣大業主積極籌措資金建造園舍,添置教育現代化設施設備、購置大型玩具和圖書資料等,辦園條件得到較快改善。目前各鎮中心幼兒園的教學、生活用房及衞生、安全、消防、供水、排水、供電等設施設備基本配置到位。各幼兒園的廚房設施能嚴格按照市衞生監督所的要求改造、添置。與此同時,不少幼兒園重視了幼兒園環境的淨化、綠化、美化工作,努力使幼兒園的生均佔地面積、生均建設面積、生均綠化面積逐步達標,園內環境逐步優化。

3、辦園行為不斷規範。總體上説,廣大辦園業主的法制意識逐步增強。一是依法保障教職工人員工資、社會保險和福利,按政策規定發放教職工的工資。二是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規範辦園行為。三是按類別、按政策收費,財務、會計制度逐步建立,代辦費和伙食費能按時結清並公示,辦園所需經費和發展資金基本有保證。四是在多數幼兒園實際擬訂了辦園的目標和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五是加強了幼兒園的安全管理、建立了安全長效機制,尤其是幼兒接送等制度,基本消除了“幼兒接送車”現象。六是大多數幼兒園能按年齡限班額編班。

4、辦園質量不斷提高。各幼兒園都把提高保教質量放在重要的位置。一是提高保教隊伍的思想素質,主動派送教師和保育員外出學習培訓交流。二是制訂園務、教研、衞生保健與保育、一日活動安排等計劃,並按計劃實施、檢查、總結,保證教學有序進行。三是加強了家園聯繫活動,重視幼兒個性發展和良好行為養成教育。四是科學安排一日活動,以遊戲為幼兒的基本活動內容,激發興趣,開發智力。五是重視健康教育,建立了幼兒健康檢查制度和健康檔案。

二、主要問題

1、法規意識比較淡薄。一些幼兒園沒有辦園許可證照樣在辦園;有個別幼兒園仍違規使用幼兒接送車;有個別幼兒園違規收費;一些規模小、設施差的村小幼兒園為搶生源惡性、壓價收費競爭、缺乏規範管理;一些幼兒園不按年齡、超規定人數編班,不按編制規定配備保教人員;多數幼兒園沒有為教職工辦理社會養老保險,部分幼兒園教職工缺少健康證件。

2、辦園理念存有偏差。一些法人投資幼兒園的目的就是贏利賺錢,在這樣的辦園理念支配下,幼兒園缺乏先進的辦園宗旨,缺乏明確的辦園目標和發展規劃,缺乏科學的管理措施,由此造成幼兒園改革和發展的速度不快,水平不高,阻礙了幼兒園的健康發展。

3、師資隊伍不夠穩定。農村幼兒園普遍工資低、福利差,導致隊伍不穩定。在市場競爭形勢下,不少幼兒園靠壓縮編制、增加班額、降低工資等方式維持生存,致使一些不合格人員進入幼教隊伍。因此農村幼兒教師學歷低,文化底藴較薄、專業合格率較差,整體素質明顯下滑。

4、辦園經費不能到位。除匯龍鎮部分幼兒園經費投入較多外,許多幼兒園沒有按照有關規定提取發展基金用於改善辦園條件,不少村幼兒園設備簡陋,有的放在民宅和倉庫中辦園,缺少電教設備和大型玩具,尤其是用於教育研究、師資培訓、教育活動的經費嚴重不足。

5、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目前我市128所成型幼兒園中,主辦者來自方方面面,除一部分畢業幼教專業外,一半以上的幼兒園辦園者沒有受過專業學習培訓,也沒有保教及管理經驗。這些辦園者的管理水平較低,往往違背教育教學規律辦事。

6、幼兒教育“國小化”現象仍然存在。一些幼兒園,尤其是村小幼兒園,為了爭取生源或向家長展示其所謂的教學質量,熱衷於幼兒識、拼音、寫、算術教學,這種錯誤做法嚴重違背幼兒教育和幼兒成長的規律,危害了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7、佈局設置不太合理。部分鄉鎮農村幼兒園規模小,條件差,生源少,佈局分散,如有的鄉鎮一個鎮範圍內就有21所幼兒園,大部分村級幼兒園只有四、五十個幼兒,由於規模小,管理措施跟不上,辦園質量差。

三、建議意見

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幼兒教育,對於兒童的後繼學習和終身發展,高質量高水平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實現“兩個率先”,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建議如下:

1、規範辦園行為,提高法人素質。要進一步加強對民辦幼兒園的監督與指導,規範辦園行為,對持有辦園許可證但條件較差的幼兒園要限期整改;對尚未辦理辦園許可證的符合辦學條件的要督促其迅速辦理民辦幼兒園辦園許可證;對非法舉辦的幼兒園要堅決取締。要進一步加強幼兒園園長的培訓力度,尤其是要更新法人的辦園理念,使其取得任職資格證書,要進行資格考核制度,對其經營理念、辦園水平進行經常性考核,提高管理水平。

2、穩定教師隊伍,提高教師水平。要依據《教師資格條例》的有關規定,實行幼兒教師資格准入制度和註冊管理制度。民辦幼兒園教師的聘任和錄用儘量在教育部門註冊的合格教師中選拔,逐步辭退不合格人員。要依法保障幼兒教師在進修培訓、評選先進、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資、社會保險等方面的合法權益。要切實加強對幼兒教師的培訓,一是經過園本培訓,使全體教師與時俱進,確立正確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不斷改進教育方法;二是繼續建立持證上崗制度,構築教師入口關;三是幼兒教師培訓交流,展示才能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要鼓勵、甚至強制要求各鎮中心幼兒園和市區幼兒園吸收錄用正規師範畢業的幼兒教師,為幼教隊伍增添新鮮血液。

3、加強園務管理,提高保教質量。要進一步貫徹原國家教委《幼兒園工作規程》和教育部《幼兒園指導綱要(試行)》,重視幼兒園教育和科研工作,加強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常規管理,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要建立幼兒園安全長效管理機制,明確職責,落實到位;隨時消除各種事故隱患,防患於未然,加強綜合治理,整治幼兒園周邊環境,要採取多種方式對教師、家長和幼兒進行安全常識教育,切實做好幼兒園安全工作。要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和基本權利,為兒童提供安全、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兒童多方面的要求;尊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關注個體差異,使兒童身心健康成長。要加快建立社區和家長參與幼兒園管理和監督機制,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加強幼兒園與家庭、社區的合作,充分利用幼兒園和社區的資源優勢,不斷提高保教質量。

4、增加經費投入,提升辦園條件。要進一步明晰幼兒園資產,依法提取發展基金,要確保每年毛收入總額的20%用於改善辦園條件。要進一步加強園舍硬件建設,尤其是專用活動室的建設。要大力添置教育現代化電教設施、電教玩具、大型玩具、圖書資料、音像資料等硬件設備。要進一步開闢草坪、沙地、小土坡、飼養場、種植園地、嬉水池等活動場地,增加幼兒活動空間。要進一步淨化、綠化、美化園內環境,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充滿童趣的健康樂園。

5、完善管理體制,強化督查指導。要切實加強對民辦幼兒園的組織領導,完善幼教管理體制,認真履行行政職責。市教育局和教育督導室、各鄉鎮人民政府、聯校要定期對幼兒教育事業發展、經費籌措與投入、幼兒園的保教質量和管理水平、依法辦園等情況進行督查指導,並將檢查結果向社會公示,接受社會和家長的監督,着力提高辦園質量。要合理調整幼兒園佈局設置,鼓勵聯合辦園,規模辦園,遏制非法幼兒園和惡性競爭。要積極推進幼兒園的特色教育,引導幼兒園認真開展特色幼兒園的創建活動,走特色發展、內涵發展之路。在教育思想、辦園目標,園務管理,保教質量,師資培訓等方面形成獨樹一幟的辦園特色。要督促民辦幼兒園做好創建升類工作,有計劃地推動省現代化、示範性幼兒園建設,發揮其示範、輻射作用,全力推進幼兒教育協調、健康、持續發展。

關於產品質量法實施情況的調研報告產品調研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根據區人大常委會工作安排,主任會議委託財經工委組成調研組,於20xx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對產品質量法的實施情況進行調研,期間召開了區府辦、質監分局、工商分局、發改局、經貿局、建設局、農業局、衞生局、食藥監分局等單位負責人和部分區人大常委會委員、部分區人大代表、部分企業負責人等參加的座談會,聽取了區質監分局的工作彙報,實地走訪了浙江天翀車燈集團有限公司、浙江市下噴霧器有限公司等有關生產企業,瞭解企業貫徹執行產品質量法的情況及對產品質量監督部門實施該法律的意見、建議,重點調研質監系統實施產品質量法情況,現報告如下:

一、產品質量法實施情況的總體評價

產品質量法自1993年實施以來,區政府及有關部門在提升產品質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質監、工商、衞生、食藥監等監管部門根據分工在各自職責範圍內做好質量的監督管理工作。

(一)切實加強領導,推動產品質量法的貫徹實施

區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通過加強宣傳、強化政策支持等多項措施,努力形成政府重視質量、企業追求質量、社會崇尚質量、人人關注質量的良好氛圍。

1、重視輿論宣傳。區政府及質監、工商等相關職能部門,充分利用“質量月”、“3.15國際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等載體,以及舉辦法制培訓班(講座)、發放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宣傳產品質量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如今年8月份,質監等5個部門發出了《關於開展“20xx年全區質量月”活動的通知》,9月19日,質監分局在北門廣場舉辦了以“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參與,提高質量安全整體水平”為主題的大型質量月宣傳諮詢活動。

2、加強組織建設。一是成立領導小組。成立了由區長任組長、19個部門負責人組成的質量興區領導小組,建立了質量聯席會議制度。二是加強執法隊伍建設。以完善執法責任制為核心,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強質量安全監管網絡建設。區質監分局在鄉鎮(街道)、村居、企業建立了三級質量監督網絡,協助區質監分局開展工作,全面掌握全區質量總體情況。今年,區政府還在台州市質量技術監督檢測研究院黃巖分院的基礎上組建黃巖區食品和農產品檢測中心。

3、納入考核體系。市對區考核中,把企業上市和品牌戰略、“十小”行業整治納入考核工作。區對鄉鎮(街道)考核中,把質量品牌工作、商標、名牌工作納入考核工作,區質監分局還制定了《黃巖區XX年質量品牌工作考核細則》,通過工作考核推動產品質量法律法規的實施。

(二)強化基礎工作,引導企業重視產品質量

根據《產品質量法》的要求,區政府及質監、工商部門通過嚴格市場準入、推動標準工作、重視品牌建設,引導企業重視產品質量。

1、嚴格市場準入。為保證產品質量安全,貫徹國家產業政策,國家通過生產許可證、強制認證、特種設備製造許可證等多種方式,嚴格市場準入,加強對生產領域產品質量的監督管理。生產許可證即“qs認證”,強制性產品認證即“ccc認證”,特種設備製造許可證即“ts認證”。區質監分局等部門主要是通過加強指導聯繫溝通,幫助企業做好許可證和認證的基礎性工作。

2、推動標準工作。區政府把質量興區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一是推動企業實施標準化戰略,鼓勵企業承擔組建新的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及工作組,參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定、修訂等工作。二是推動企業申報企業標準。對沒有國家標準或者地方標準的企業標準和嚴於國家標準或者地方標準的企業標準,實施標準備案,作為企業組織生產、銷售和接受產品質量監督檢查以及簽訂貿易合同的技術依據。

3、重視品牌建設。區政府及工商、質監等部門重視品牌的培育、發展、保護工作,推動生產企業重視品牌建設,提高產品(服務)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一是制定黃巖區“xx”著名商標發展規劃,建立著名商標培育庫。二是制定黃巖區名牌產品培育發展規劃、黃巖名牌產品認定和管理辦法(試行)等相關規定,建立健全“政府推動、部門聯動、企業主動、社會互動”的名牌建設工作機制。目前,我區共有中國馳名商標(司法認定)13件,省著名商標20件、市著名商標24件;中國名牌4個,浙江名牌22個,台州名牌46個,黃巖名牌52個。

(三)加大執法力度,加強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的質量監督和管理

區政府及質監、工商等部門不斷加強質量的監督管理,通過加強抽查監測、重視計量檢定、開展專項整治活動等工作,加強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的質量監督。

1、加強抽查監測。產品質量監督實際就是產品的標準化監督,一是質監部門的產品質量監督抽查,二是工商部門的產品質量監測,對企業生產產品和在市場流通產品的內在質量、外觀標識是否符合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經依法備案的企業標準以及是否具備相應的生產許可證、強制認證進行檢查。今年上半年,工商部門共檢測14070批次,其中不合格329批次,數量1078.5公斤,合格率97.6%。

2、重視計量工作。根據計量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對計量器具的製造、修理、銷售、使用進行管理,及對列入強制檢定目錄的工作計量器具,依據國家計量檢定規程,按照檢定週期,實行強制檢定。近些年來,區質監分局相繼開展了道路執法用測速儀、重點能耗企業計量器具、加油機、賓館酒店電話計時計費裝置等方面的強制檢定,還開展了以“誠信計量進市場、健康計量進醫院、光明計量進眼鏡店、服務計量進社區鄉鎮”等四項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民生計量惠百姓行動。這些活動有效地推動了計量的統一和量值的準確。

3、開展專項整治。近幾年,我區還開展了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十小”行業質量安全整治與規範、食品安全九大基礎工程、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行動、“迎奧運保安全”食品藥品專項整治行動、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等專項活動。

(四)生產者重視產品質量工作,產品質量不斷提高

根據調研中掌握的情況,我區一些企業將產品質量視為企業的生命,嚴格按照有關標準組織生產,做好產品標識標註,重視品牌建設、產品認證、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注重技術投入、新產品研發,建立完善採購、生產、銷售、售後服務、檢測、管理等內部產品質量管理制度,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質量,不斷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二、產品質量法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政府及有關部門在加大執法力度,提高產品質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一些單位對食品用紙包裝、容器等製品生產許可證發放、計量檢定等方面的工作反映比較大,有些是職能部門工作方法比較簡單沒有取得企業的理解,有些是職能部門及檢測機構收費不透明造成的。產品質量法實施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應引起重視。

(一)法律有關規定沒有落到實處。產品質量法規定:“從事產品質量檢驗、認證的社會中介機構必須依法設立,不得與行政機關和其他國家機關存在隸屬關係或者其他利益關係。”作出這一規定,是為了保證作為中介機構的產品質量檢驗機構、認證機構的獨立性、公正性,不依附於行政機關的權力從事產品質量檢驗、認證活動。調研中發現,這一法條規定遠未落實,譬如中國方圓標誌認證委員會浙江審核中心作為認證機構是由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舉辦的事業單位,台州市質量技術監督檢測研究院及其黃巖分院作為檢測機構是隸屬於同級質監機構的事業單位。

(二)行政許可上存在不規範現象。調研中瞭解到,在食品用紙包裝、容器等製品生產許可證的行政許可中,我區生產企業對質監部門在行政許可過程的一些做法頗有怨言。存在這個問題的原因是政府指定的檢驗機構收費不透明、價位比較高,有關工作人員行為還超越工作人員守則要求,企業難以接受。其實質是審查機構或檢驗機構等中介機構受政府職能部門指定,代表行政部門進行創收。

(三)器具檢定中的收費問題。調研中據有關單位反映,計量器具檢定時,有時收費超出器具本身的價值,如標準鋼捲尺(準確度等級(5μm+5l),測量範圍小於5米)的計量檢定收費標準為每支200元。根據規定,“經檢定的計量器具,無論合格與否,被檢定單位均應繳納檢定費。”還要“負擔檢定人員的差旅費、檢定設備運輸費、運輸保險費及其它支出的有關費用。”雖然這些收費有物價部門的批文,合法也合理,但有關單位反映有些檢測項目的收費超出了承受能力。

另外,我區一些小作坊、小企業的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還存在死角和漏洞,產品質量檢驗檢測設施、檢測手段有待進一步提升,質檢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進一步實施產品質量法的建議

產品質量問題,關係到人民的生活質量,關係到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關係到廣大羣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產品質量法的正確實施對於提高產品質量水平、明確產品質量責任、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升產品質量意識。要繼續廣泛深入宣傳貫徹產品質量法律法規,通過普及法律知識、宣傳先進典型、曝光違法行為等措施,提高生產、經營者的質量意識和廣大消費者的依法維權意識,營造全社會關注產品質量的良好社會氛圍和執法環境。

(二)重視協調配合,提升質量監管合力。針對質量分段監管的現狀,區政府要協調好質監、工商、衞生、食藥監等部門的工作關係,釐清權力邊界,建立和健全質量監管的有效聯動機制,形成質量監管合力。要加強檢測機構建設,提高檢測和執法的裝備水平,為行政執法工作順利進行提供必要的保障,對各部門分段監管設立的檢驗檢測機構,檢測結果要實現共享。區政府要儘快建設食品和農產品檢測中心並投入使用。

(三)重視信息公開,提升質量工作透明度。產品質量法及相關法律法規涉及生產、流通領域的質量工作,內容多、範圍廣、責任大,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要求,做好本部門的信息公開工作,特別是行政事業性收費的項目、依據、標準等。對生產許可證、強制認證等方面的要求,要主動、及時告知轄區內的相關單位。針對特定行業涉及到質量方面可能出現的違法行為,相關職能部門要推行行政告知制度,告知其經營注意事項,提高經營者的守法意識,減少經濟違法行為。

(四)加強質量監管,提升服務發展的水平。要正確處理好監管與服務、監管與收費之間的關係,充分履行職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要抓監管稽查,重視對生產許可證、強制認證的監管,嚴把市場準入關;要抓標準工作,鼓勵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訂修訂;要抓品牌建設,提高我區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要抓隊伍素質建設和廉政建設,規範執法行為,不斷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要加大經費投入,加強資金管理,屬於政府行為的執法監督、抽查檢測等專項活動的經費,應由政府撥款,減輕企業的負擔。

農機產品價格調研報告2017年產品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為全面瞭解、準確掌握我縣農機補貼產品實際市場銷售價格,維護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嚴肅性、公平性,保護廣大購機者的利益,根據省農機局《關於開展補貼農機產品市場價格調研的通知》要求,我局高度重視,認真組織,選派人員,深入農村走訪農户98户,電話調查237户,現就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和問題

此次共調查了29個廠家農機產品、10經銷商和335户農民。從調查情況來看,享受補貼的農機產品的市場實際銷售價格均未超過廠家銷售指導價格,實際補貼率約在11.69%—83.2%之間,大部分補貼農機產品的實際補貼率在30%左右。全喂入自走履帶式的聯合收割機實際補貼率均在22%以下,有的實際補貼率才達11.69%,比如久保田688;大部分輪式拖拉機、半喂入聯合收割機、手扶插秧機的實際補貼率超過了30%,有的達到40%、50%,比如中機南方半喂入收割機達到58.82%,部分輪式拖拉機超過35%。

二、調研原因分析

對於部分實際補貼率達30-50%左右的輪式拖拉機、半喂入聯合收割機,超過國家規定的補貼率30%的原因是:(1)生產廠家做活動,主要是提高市佔有率對補貼以外的農機具採取降價促銷。

(2)由於補貼機具產品價格虛高,廠家有很大的價格調整空間。

(3)經銷商為完成廠家銷售任務,放棄經營利潤,進行降價促銷。

根據目前補貼農機具的價格現現狀,歸根結底廠家的銷售指導價是虛高的,但是這些機具的實際銷售價格基本符合政策規定;對於上述個別實際補貼率超50%的農機產品,初步調查的原因是:生產企業為了順應當前政府大力推廣插秧機械而大幅讓利給購機農户所致,並非通過降低配置、減少功能等手段降低價格,同時經調查購機户,該產品在使用過程中,沒發現大的質量問題。我們將在以後的工作中進一步抽查,若存在故意虛報產品市場銷售價格或者通過降低配置、減少功能等手段降低價格,導致補貼農機產品價格混亂等問題的,我們將按有關規定報請上級有關部門予以處理。

三、建議

1、省局督促生產企業如實申報並承諾產品市場價格。關鍵確保生產企業要誠信申報,如故意虛報,實際市場銷售價格與申報承諾的價格波動過大(如幅度超過20%),則嚴肅查處,取消補貼資格。

2、企業對其生產和銷售的農機產品要明碼標價,同時價格要向社會公佈,接受監督。建議上級農機部門對其申報的價格以及確定的產品補貼額全部向社會公開,接受農民、各級農機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廣泛監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qxnqk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