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2021關於農民就業問題調研報告範文

2021關於農民就業問題調研報告範文

在x鄉x村的見習過程中,我看到x村近些年來取得了可喜進步,農民們住上了小區洋房,當上了城裏人。但同時隨着城鎮化推進,農民失去土地,有別於城市居民。他們種地無田,就業無崗,創業無錢,社保無份,成為一個弱勢羣體、邊緣羣體,亟待社會關注。

2021關於農民就業問題調研報告範文

一、x村失地農民的就業情況

x村現在就業情況不容樂觀,現有的230户685人,僅60%的村民有經濟來源,40%的村民無業在家。其中約10%的村民經營拆遷後的店面,20%-30%的村民在工業園企業上班。大部分村民都在工地打零工的方式維持生活,例如,5%的村民在工地開貨車。

自主創辦的本地企業很少,且資金不足,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差。目前僅有2家養鴿子場,1家養雞場,1家塗料廠,1家服裝廠,1家水泥磚廠,1家大理石廠共7個村民創辦的企業。

二、x村就業難情況分析

透過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失地農民就業不充分,就業渠道少,缺乏穩定性。

就業不充分,x村有近半村民無業在家,他們依靠徵地補償款現在生活無憂,坐吃山空或盲目投資,對將來的生活並沒有長遠的考慮。呈現出勞動力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不飽滿,資源利用不夠充分狀態。

就業渠道少,缺乏穩定性。工廠務工的村民由於自身知識缺乏易下崗失業;開店從事個體户或自主創業開辦村企業則需要勇氣和資金;工地建築工人或運輸都受季節和市場需求影響。隱性失業現象相當普通,就業轉失業的比例過高。

其中大齡失業農民和完全依靠土地的純農民就業情況更加嚴峻,沒有了田地,由於年齡、文化、體力、技能等限制,轉業十分困難,失地往往意味着失業。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較為複雜,既有制度因素和經濟動因,也有社會資本的支持及人力資本的作用。就主體而言,一個方面政府徵地補償過低,安置方式單一,對失地農民的保障機制不健全。另一方面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知識技能掌握情況較差,自身就業能力弱,同時因為徵地補償款的原因,生活壓力小,就業積極性不足,就業意識落後。

三、x村解決就業難的建議

從x村實際情況出發,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應該從政策、管理、服務、宣傳等方面着手,打破城鄉壁壘,完善勞動力市場,落實農民就業政策,建立失地農民長效就業機制。

(一)要解決失地農民生計問題,應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政府應從充分認識到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的重要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業是民生之本,是預防失地農民貧困的最好辦法。純粹的經濟補償和低標準補償,在結果上無法恢復農民失地以前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便及時足額給付了經濟補償,失地農民在很長時間以後仍會處於貧困狀態。

解決就業問題,政府責無旁貸,應制定各項政策,消除就業障礙,為失地農民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有效地實現失地農民就業。

一要提高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與徵用地企業簽訂合約,要求提供一定比例的崗位給本地村民,同時以周邊工業企業為貨源的有利契機,請縣就業部門走進基層農村社區,針對年輕人指導創業,大力發展微商電商等新型創業摸式。

二要推進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創業,村集體經濟組織是失地農民就業的重要途徑,在村民自願的前提下,允許村集體利用整體補償款作為資金,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政府創造條件並制定政策,幫助集體企業的快速發展。

三要積極鼓勵失地農民自謀職業,自主創業,鼓勵他們從事經商開店活動,在政策允許條件的下,對自主創業人員在資金、税收、場地、收費等方面予以扶持,減少他們的創業風險。從政策上進行引導,從經費上給予支持,從行政上予以合作,從法律上加以規範。

四要為失地農民提供崗位培訓,提供他們的就業能力。特別針對40、50的大齡失地人員,請就業部門優先免費培訓、安排到縣城環保、綠化、保安等工作。不斷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提升農民獲取信息的能力。同時積極培育市場中介組織,為失地農民就業提供工作信息,服務幫助失地農民就業。

(二)要解決失地農民生計問題,應全社會共同參與其中。

解決就業問題,政府責無旁貸,但又不能大包大攬,全社會包裹農民本身都應該參與到此問題的解決。

一要營造公平競爭,公平就業的氛圍。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破除城鄉壁壘,反對就業歧視,勞動者在就業過程中應該享有平等的就業權利,不因為户籍,性別,年齡的區別對待,失地農民應該在就業過程中獲得幫助而不是受到歧視。政府也應該加強對企業公平就業的監督管理。

二要健全社區建設,提供就業機會。推進社區參與,增強社區整合,發展社區服務,可以建立失地農民就業互助組織,提高農民集體決策能力和抵禦風險能力。社區發展一方面提供了社區保障和服務。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就業崗位。

三要引導教育失地農民轉變觀念,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提高自謀職業,競爭就業的自覺性和能力,積極主動參與市場化就業。在政府提供相同就業機會的情況下,不會因為自身原因而喪失機會。失地農民可以利用有限土地發展特色種養基地,比如種植綠色蔬菜、果樹、養蛋雞肉兔等,運用採摘農家飯等綜合模式。

失地農民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現象,也是時代進步的需要。失地農民關係社會穩定發展,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不僅是政府的職責,也是農民的期盼。我們要科學合理的讓失地農民轉變成新市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o09ek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