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產業扶貧調研報告

產業扶貧調研報告

產業扶貧是通過產業的培育、發展和壯大,來實現帶動貧困地區羣眾脱貧致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蒐集的產業扶貧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產業扶貧調研報告

產業扶貧調研報告(一)

把扶貧開發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來抓,在國家和省上扶貧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堅持把解決絕對貧困人口的吃飯問題與解決低收入人口的增收問題相結合,項目帶動,農户參與,整村推進,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全區扶貧開發工作成效明顯。全區貧困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大大提高,但是,由於受氣候、地理、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條件的制約,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目前仍有貧困人口54877人。

產業扶貧的做法和成效

貧困地區由於地理位臵、水土資源、人口素質等因素制約,思想觀念相對封閉落後,創新意識和自我發展能力不強。實踐證明,靠“救濟式”扶貧,羣眾的等、靠、要思想更加嚴重;靠傳統產業改變貧困面貌,自身條件又不允許。如何利用好國家的各項扶貧惠農政策,真正走出一條促進貧困地區長遠發展的脱貧致富之路,最根本的還是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符合地方實際的特色產業,通過產業開發,發揮“造血”功能,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依託能人帶動,做強勞務產業。在走訪的5個村中,勞務收入在農民人均收入中平均佔到了三分之一,有的高達三分之二。 近年來,提出“立足優勢調結構,依託能人帶致富,勞務輸出促增收”的發展思路,龍林村每年有500多名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就業,僅2019年一年,全村勞務收入就高達773萬元,人均3000多元,佔到了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4438元的68%。同時,20多名外出務工人員學到技術後返鄉創業,創辦商貿流通、機械加工等企業10多家,帶動500多人就業。經過幾年的發展,勞務產業已成為全

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被村民譽為增收致富的“鐵桿莊稼”。

調整種植模式,發展特色種植業。沿山地區土壤貧瘠,乾旱缺水,靠傳統種植業只能解決温飽問題。要想依靠土地有所收穫,就必須轉變耕作方式,依靠現代科技,對接市場需求,發展特色種植業。

藉助政策支持,壯大規模養殖業。貧困村地區人多地少,發展種植業先天不足,但可以另闢蹊徑,在養殖業上尋找突破。為從根本上解決該村羣眾的脱貧問題,區、鄉、村三級積極引導廣大幹部羣眾抓住國家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政策的機遇,走“以草養畜,靠畜增收”的路子,採取“整合項目資金、區上扶持、部門幫扶、鄉上協調、農户自籌”的辦法,籌資78萬元在平陽鎮貧困村建起高標準養羊小區,修建暖棚61幢183間,目前,很多貧困農户養殖規模已發展到300只,每隻母小尾寒豬年純收入可達1200元,每户養殖10只母羊,基本實現脱貧致富。

產業扶貧是沿山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現實途徑。要實現脱貧致富的大變化,首先要有產業培育的大進步。通過多年努力,貧困地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羣眾温飽基本解決,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改善,這些都為貧困地區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奠定了基礎。當前,我區大力實施“十大工程”,培育特色產業,也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從貧困村的發展來看,產業扶貧代表了今後我區扶貧開發的主要方向,必須把產業扶貧作為當前我市扶貧開發的主要內容和有力支撐,作為沿山貧困地區農民增收致富的現實途徑,全力以赴,抓出成效。

能人帶動是沿山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助推器。沿山地區因為貧困的原因,羣眾集體意識淡漠,公益設施建設滯後,無法形成幹事業的合力,這就需要有一個堅強的村級領導班子帶頭,真正帶領羣

眾幹事創業,脱貧致富。

用好政策扶持資金是沿山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重要保障。沿山貧困地區自身基礎差,“造血”功能低,改變貧困落後面貌需要黨和政府在扶持政策上予以更多傾斜,給予“輸血”支持。同時,要真正使扶貧政策發揮“四兩撥千斤“的功效,使好鋼用在刀刃上,合理的整合必不可少。

提高農民素質是沿山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關鍵環節。推進產業扶貧,農民素質至關重要。以勞務經濟發展相對較快的東門村和範營村為例,一個技工的年收入要比普工高出1萬多元;再以純體力型輸出的拾棉工為例,儘管每年的勞務收入非常可觀,但工作環境艱苦,對身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同時,發展設施農業、規模養殖業,對勞動者學習應用科技的能力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市場需求,切實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勞動力素質,為加快產業扶貧步伐提供技術支撐。

產業扶貧存在的困難和今後工作的建議

我區產業扶貧工作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上看,還存在發展基礎比較薄弱、勞動力素質偏低、扶持資金不足等問題。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市沿山地區貧困面貌,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抓住產業扶貧這個關鍵,利用好政策和項目資金,着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着力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立足資源,做好產業規劃。要把產業扶貧納入全市“”發展規劃,堅持從區域資源環境實際出發,在摸清貧困羣體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貧困人口結構、致貧主要原因的基礎上,努力發掘區域優勢資源,在全市“十大工程”建設和生態建設、現代農業、通道經濟的發展戰略中尋求沿山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定位,進一步拓展產業培育空間,開闢農民增收渠道,制定切實可行的區、鄉鎮、村

產業發展規劃。

整合扶持資金,加大產業扶持力度。要進一步加大貧困地區項目資金整合力度,重點扶持產業培育。市、縣區財政要預算支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重點支持產業開發示範村建設,發揮引導帶動作用,培育貧困地區經濟增長帶、增長點。要調動各部門的積極性,發揮部門在項目、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優勢,幫助沿山地區加快發展。進一步拓寬產業扶貧的籌資渠道,鼓勵企業和民間資金扶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繼續堅持市、縣區部門對口幫扶的方式,集中力量扶持示範村、重點村建設。

強化科技支撐,提升勞動力素質。要整合農村教育培訓資源,改變目前普遍存在的場地分散、師資薄弱,設施簡陋等問題,制定完善培訓規劃,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真正通過農民培訓促進產業發展。針對貧困地區農民經濟狀況,要在勞動力技能培訓方面給予更優惠、更務實的支持,切實解決農民培訓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調動貧困地區農民學技術、強技能的積極性。

創新機制體制,為產業扶貧提供保障。通過制定區域發展優惠政策,引導和推進貧困地區農户開展土地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為農民增收開闢新的途徑。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致富能人、運銷大户及村級基層組織在貧困地區建立農村專業服務實體,開展農產品經銷、信息供給、農民培訓以及農業生產環節的專業化服務,解除農民發展特色產業的後顧之憂。

強化工作責任,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部門都要拿出相當精力,從政策、措施、市場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導貧困鄉村破解發展難題。要抓好典型培育,認真總結各地產業發展中湧現出的好思路、好做法,集中力量扶持示範村建設,創造成功經驗,為貧困村產業發展樹立可學可趕的榜樣。要高度重視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選好用好村級帶頭人,做好羣眾的引導發動工作,克服羣眾的畏難情緒,幫助羣眾解決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切實把產業扶貧工作落到實處。

產業扶貧調研報告(二)

產業扶貧是通過產業的培育、發展和壯大,來實現帶動貧困地區羣眾脱貧致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從長遠角度來看,其意義非常重大。如何更好推進產業扶貧,提高扶貧效益,壯大縣域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已經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重大調研課題。石門縣扶貧辦帶着破解產業扶貧發展難題的思考,深入13個鄉鎮、場20多個村居進行調查研究,現將調研情況整理如下:

一、石門縣產業扶貧取得的成效

石門縣是典型的貧困山區農業縣。到2019年末我縣貧困人口為16.31萬人,佔全縣總人口67.9萬的24.02%,佔全縣農村人口57.5萬的28.4%。近年來,我縣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大力實施產業扶貧,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是產業規模不斷壯大。通過多年努力,我縣逐步形成了柑桔、茶葉、高山蔬菜、馬頭羊、烤煙等主導產業。特別是近五年來,我縣投入財政扶貧資金3200多萬元,扶持農業主導產業,新發展柑橘14200畝,茶葉12300畝,煙葉5700畝。發展肉牛11000頭,山羊13000只,擴種南竹3700畝,發展高山蔬菜3500畝。 二是產業品質不斷提升。多年來,石門狠抓柑桔、茶葉、烤煙等特色優勢產業的品質。每年投入500萬元左右的扶貧資金用於產業的品種改良和科技培訓,目前柑桔獲有“中國早熟蜜橘第一縣”、“中國柑橘之鄉”、“全國柑橘出口示範基地”等稱號。白雲山有機茶通過歐盟認證,“石門銀峯”品牌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烤煙進入了芙蓉王高端煙葉生產基地。

三是龍頭企業不斷髮展。以扶持企業發展為依託,採取“公司+基地+農户”的方式促進產業發展,五年來為節節高公司和金湘源、壺瓶山茶葉公司等龍頭企業爭取到了360萬元的財政貼息,落實貼息貸款1.2億元,帶動8萬多人產業增收。今年我縣還爭取到了500萬的茶葉產業專項扶貧項目,其中350萬元用於新發展茶葉和防控燈的購買,150萬元用於茶葉加工企業設備投入貼息,已規劃發展優質茶葉基地6120畝,扶持茶葉加工企業四家。現基地及企業廠房建設都已開工啟動。

四是特色產業不斷興起。近年來,我縣在產業扶貧方面開始探索發展油茶、金銀花、旅遊、勞力輸出等特色產業。通過“兩項制度”有效銜接扶持到户政策,已發展良種油茶3000畝,金銀花500畝。旅遊業形成了三個核心板塊:壺瓶山-東山峯高山生態度假區板塊、維新-仙陽湖休閒養生區板塊、夾山-蒙泉湖禪茶文化產業園板塊。通過“雨露計劃”對勞動力進行轉移培訓,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引導貧困村農民外出務工每年達3萬多人,人平年勞務收入2萬元以上。

二、我縣產業扶貧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經過多年的扶持發展,我縣柑桔、茶葉、馬頭羊、高山蔬菜、烤煙等產業雖初具規模,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難和問題。

一是缺勞力。從目前來看,貧困地區家庭收入主要還是靠外出打工的勞務收入,所以農村的中青年勞力基本都已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一無現代生產技術,二無體力,要實現產業的擴規和提質都很難。

二是缺技術。我縣雖然有一批專業技術人員,但由於本縣沒有高等農業院校和農業方面的科研院所,真正的高水平的農技專家人才很少,特別是在油茶、核桃、金銀花等新興產業方面的技術人才就更少。

三是缺資金。目前我縣產業扶貧到户資金主要是“兩項制度”有效銜接項目資金,但這部分資金政策性很強,每人每年只能扶持400元,而現在一隻羊要1000元左右,一頭牛要5000元左右,所以產業扶貧方面的資金還有待進一步增加。

四是缺企業。我們在下鄉調研時發現很多村茶葉產業有了一定規模,但方圓幾十公里沒有一家茶葉加工企業,只有等販子上門收,價格自然就低了很多,羣眾致富難。

三、做好我縣產業扶貧的對策建議

目前制約我縣農業產業建設的因素主要有勞力、技術、資金和配套企業。要打破這些制約因素,我們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用活土地資源。一是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實施土地股份合作制。將沒有勞力進行耕種的農户土地集中起來,採取入股、租賃、轉包、讓包、互換、託管等多種農村土地流轉的形式給有能力的大户或引進外來老闆進行產業發展。二是條件不成熟的地方可以採取成立農業互助社、農業合作社,將勞力集中起來進行互幫互助發展生產。

2、強化技術支撐。加強與農業院校或農科所的聯繫,由縣裏給他們提供科研基地,請他們派專業技術人常駐我縣,對各個地方的產業發展進行調查研究,指導當地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儘量不做無用功。

3、加大金融扶持。政府應督促指導相關金融部門加大產業扶貧資金支持力度。要克服懼貸心理,可採取涉農站所或村級組織提供擔保的形式鼓勵農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門給貧困農户發放貸款支持產業發展。

4、延伸產業鏈條。要積極扶持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單項產業集中連片發展到500畝以上的區域或附近要相應建成加工企業,同時要採取加大扶貧貼息貸款發放數額和覆蓋面及落實有關減免税費優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對扶貧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貧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建成一批大型的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採取“公司+基地+農户”的形式解決老百姓“賣難”和“賤賣”的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kj4zz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