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城鎮調研報告4篇

城鎮調研報告4篇

本文目錄城鎮調研報告小城鎮規劃建設問題調研報告產業化與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縣城鎮居民生活情況調研報告

軹城鎮人民調解調研報告

城鎮調研報告4篇

軹城司法所姚建忠

人民調解制度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它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民間調解“止訟息爭”的優良傳統,在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着國家改革的不斷深入,人民調解工作面臨着新的問題和挑戰。如何適應改革發展大局的需要,實現人民調解工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進一步發揮“第一道防線”作用,為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做出新的貢獻。為此,我對軹城的人民調解工作做了研並形成以下調研報告。

一、人民調解工作現狀

(一)組織網絡基本健全。全鎮建立人民調解組織68個,其中:鎮人民調解委員會1個,村人民調解委員會67個,有調解人員223名。基層人民調解組織逐步規範、健全。

(二)發揮作用較為明顯。去年以來,鎮村兩級人民調委會共調處矛盾糾紛236起,調解成功215起,調解成功率達91%以上,有效地緩和了人民內部矛盾,人民調解工作發揮了“第一道防線”的重要作用。這些矛盾糾紛中,贍養糾紛26起,婚姻糾紛43起,宅基地糾紛57起,鄰里糾紛27起,土地承包糾紛34起,其他糾紛28起。

(三)工作機制逐步規範化。近年來,我鎮司法所結合轄區實際,指導各村調委會在例會、統計、報表、登記、回訪、請示、報告、檔案等方面建章立制;規範調解協議文本的製作和應用,印製調解協議規範文本發放各村;完善了兩級人民調解程序,即:一般民間糾紛由村調委會調解,當事人之間仍不能達成協議的,申報街道司法所。這些制度的建立和實施,規範了基層調解工作程序,使得動態糾紛信息得到及時反饋,一般性民間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疑難性糾紛得到有效監控和分流處理。

(四)羣眾認可程度較高。人民調解制度以其化解矛盾糾紛便利及時靈活、成本低、效率高、柔性強的優點,在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深受人民羣眾的歡迎。同時,緩解了司法的壓力與當事人的訟累,並使一部分法院不能受理或者無暇受理的案件投訴有門,有效避免了矛盾的激化與羣體性事件的發生。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部分領導重視程度不高,社會公眾認識程度不夠。一是重視不夠。部分基層領導對新形勢下人民調解工作所面臨的艱鉅任務及其重要性、必要性認識不足,對人民調解工作重視和支持不夠,沒有專職的人民調解員,現有民調主任工作熟悉程度及連續性較差。至今尚有村調委會未掛出人民調解委員會的牌子、未刻印章。二是認識不足。社會各界對人民調解的地位作用認識不足,共同參與、齊抓共管意識較差,大部分調解工作仍然是依靠司法所人員和村民調主任孤軍作戰。三是宣傳不到位。因宣傳力度不大,仍有很多人不瞭解有民調組織的職能和作用,爭議發生時往往選擇撥打“110”報警,既浪費了公共資源,也不利於矛盾的有效解決。四是近年來人民調解組織和調解員在各個不同範圍調處了大量的矛盾糾紛,但其典型事蹟並未得到褒揚,使羣眾對調解組織及工作缺乏瞭解和認識。

(二)基層人民調解委員會基礎薄弱,經費不足問題仍顯突出。經費的制約給我鎮人民調解工作開展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一是人民調解“五有”、“四落實”、“六統一”工作標準和要求難以全面落實。目前有相當一部分調委會沒有相對固定的調解場所及辦公設備、辦公用品,長期仍以游擊隊的方式調處所發生的矛盾糾紛,案件卷宗難以形成或不規範完整,為一段時期後協議的有效執行留下了隱患。二是培訓力度受限。由於無專項人民調解員培訓經費,影響了人民調解員素質的提高。我鎮人民調解員除司法所人員外,多數是由村委會主任、委員兼任,沒有經過法律專業教育培訓,對人民調解業務不熟悉。培訓經費的不到位更使這個問題十分突出。目前對多數基層人民調解員業務培訓一般是以會代訓方式進行,極少有系統學習法律知識的機會。三是調處工作質量不高。許多發生在農村因民間糾紛引發的刑事、治安案件和羣體性事件,多為不懂法、不用法或無力承擔訴訟費用,自行採取各種“手段”解決所致。因此,利用人民調解這一羣眾性組織開展法制宣傳教育、調解民間糾紛正是當前農民所急需,維護地區社會和諧穩定、經濟發展、各項改革穩步推進所必須,而作為履行這些工作職能的人民調解組織卻因沒有專項工作經費,難以有效開展工作,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糾紛的調解質量和調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三)聯合調解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民調解組織網絡發展不平衡。一些疑難糾紛涉及跨區域、行業,專業性較強,靠單個部門組織難以解決。目前我鎮相當一部分調委會還未完全形成與相關部門組織聯合預防調解的工作機制,部分雖有工作機制,也常出現人員難集中、工作難開展的現象,單兵作戰的情況比較普遍。同時,區域性、行業性調解組織發展緩慢,與人民調解“哪裏有糾紛,哪裏就有人民調解”的工作要求相差甚遠。

四)隊伍綜合素質有待提高,部分調解員工作熱情和信心不足。一是年齡結構不合理。全鎮223名調解人員中,50歲以上佔69.9%。二是文化程度偏低。全鎮人民調解員中,高中以上很少,佔總人數的45%。三是政策不熟悉、法律知識欠缺。調解員中有相關法律知識或經過鎮級以上專業培訓的佔比例較小,工作中多憑經驗處理問題和糾紛。四是基層人民調解員兼職過多。村級調解組織成員多為村委幹部兼任,發生矛盾糾紛有疲於應付的現象。加之人員流動和調整較頻繁,導致整個隊伍不穩定,工作積極性差,調解工作不能形成經驗。五是缺乏工作熱情。調解員工作補貼長期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加之未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相當一部分調解員對工作失去信心,沒有熱情,認為“調好調壞都一個樣,調與不調也一個樣”,加上選舉機制,有很多民調主任有“老好人”思想,害怕得罪人,影響繼續當選,所以工作方法簡單,工作質量和效率不高,缺乏開拓創新精神,嚴重製約了人民調解工作的發展。

三、措施及建議

(一)深化認識,切實強化人民調解工作。一是保障人民調解工作經費。按照上級有關部門要求,將司法行政機關指導人民調解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逐級核撥;二是落實人民調解員工作報酬。建立調解員工作補貼辦法,將人民調解員工作經費及工作補貼列入鎮財政預算,保障人民調解工作的開展;三是完善獎勵機制。為調解員解決後顧之憂,進一步調動從事人民調解工作的積極性;四是加強基層司法所建設。不斷壯大司法所隊伍,切實改變司法所長長期是“光桿司令”和身兼數職的現狀,增強其指導管理人民調解工作的力量。

(二)整合力量,形成“大調解”工作格局。在村、鎮全部建立起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發展企事業單位調解組織建設,着力推進改制企業、民營企業建立調解組織,積極探索區域性、行業性的自律性調解組織建設,發展和完善人民調解工作網絡。建立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互溝通聯繫的制度,吸收相關部門及派駐機構人員和羣眾團體參與人民調解委員會工作,建立糾紛聯防聯調機制,積極營造化解矛盾糾紛齊抓共管的“大調解”格局,實現新形勢下人民調解工作從“單一調解”向“聯合調解”的新跨越。

(三)公開選任,建立一支堅強有力的人民調解隊伍。一是把人民調解委員會組建問題納入村民委選舉工作中,對調委會主任人選問題徵求鎮人民調解委員會和司法所意見,力爭使較高素質人員被提名為候選人。二是拓寬聘任調解員的渠道。吸納黨員、模範人物、老司法工作者、志願者等加入調解員隊伍。三是積極探索人民調解的專業化、社會化、職業化和規範化建設,引入競爭機制,推行首席(專職)人民調解員制度。以公開選聘招考,將本轄區內退休法官、檢察官、律師、法律工作者和有一定法律專業知識、熱愛調解工作的幹部、教師等人員選聘擔任首席人民調解員,從而改善隊伍結構,逐步形成多層次的民調隊伍。

(四)強化指導,加快建立人民調解工作的長效機制。一是加強指導和管理。通過加強司法所規範建設,進一步理順司法所管理體制,強化指導與管理人民調解的職能。二是強化培訓和考核。按照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及人民調解委員會工作範圍的特點和要求,建立定期分級培訓制度。司法所分級、定期對轄區範圍內人民調解員進行業務培訓,並在此基礎上實行人民調解員考試考核和持證上崗制度、首席人民調解員聘任考核工作制度。三是落實規範建設和管理。在限定時期內實現人民調解委員會“五有”、“四落實”、“六統一”工作標準和要求,突破我鎮人民調解工作薄弱環節。四是創新工作方式和方法。將人民調解作為民事訴訟的前置程序,開展特定案件民事訴訟訴前調解和審前調解工作,形成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化解矛盾糾紛的工作機制。使人民調解制度與訴訟制度有機銜接,減輕糾紛當事人的“訴累”、分流法院的訴訟壓力、提升人民調解的權威,使人民調解工作向法制化、正規化方向健康發展。

小城鎮規劃建設問題調研報告城鎮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宏觀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城市化模式的外部發展條件也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發達地區的小城鎮建設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高速發展後,已經走上調整戰略、集約發展的道路,着重於提升產業結構檔次,調整經濟與發展戰略,優化空間結構,完善城市功能。目前我市共有27個省級重點鎮,79個一般建制鎮,117個鄉集鎮,2522個村莊。如何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加快小城鎮建設,我市的小城鎮建設中又存在什麼問題?如何解決?這是擺在我市城鄉規劃工作者面前的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下面,僅以信州區的沙溪鎮和靈溪鎮兩鎮為例,談談對小城鎮規劃建設的認識。

一、小城鎮發展的有利條件

沙溪鎮和靈溪鎮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好時機,主要表現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已經把小城鎮建設作為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五大戰略之一,指出小城鎮要合理佈局,科學規劃,重視基礎設施建設,注意節約用地和保護環境,明確了今後小城鎮建設發展的方向。同時,小城鎮規劃建設工作已經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並從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上意識到,我市要實現現代化,只有城區現代化是不夠的,其與周邊小城鎮的現代化息息相關,沒有周邊小城鎮的現代化,我市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

加快小城鎮建設,將成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的增長點。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客觀要求大力發展小城鎮,隨着產業結構的調整,一些原來佈局在城市中的傳統產業今後將主要向小城鎮轉移;隨着農村產業的集約化經營和生產效率的提高,一些老的村鎮企業及新建企業將會集中佈局在小城鎮;隨着土地管理工作趨於嚴格,過去“遍地開花”式的企業佈局方式將逐步改善;隨着小城鎮經濟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湧入,這羣人的户籍安置、轉化政策將直接影響企業的生存發展、第三產業的服務對象和居住人口的結構,並進一步擴大了小城鎮住房與用地規模、基礎設施配套等需求。

我市小城鎮建設發展的有利條件相對較多。如靈溪鎮和沙溪鎮離市區分別為8公里和22公里,北與311高速公路連接,320國道穿境而過,依託上饒市這個區域中心城市,信息來源渠道多,人才多且引進容易,資金引進比較方便,隨着今後市區自來水廠等基礎設施的東遷及新火車站的北移,這些都為兩鎮的建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二、經調研,發現小城鎮的規劃建設及規劃管理中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城鎮建設質量不高。兩鎮依託320國道建設,在國道兩側各建一排兩至三層高的門面房,造成“一條街兩層皮,鴨舌帽子一樣齊”。背後的街區多是原有的耕田,是城?是村?概念模糊,發展模式不清晰。

(2)市政公共設施不完善,欠帳過多。鎮區沒有完善的道路體系,公共服務設施也不完善,綠化水平低,缺乏公共綠地。

(3)規劃管理中的有關小城鎮建設的法規不健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在小城鎮建設中違法批地、違章建築案例仍然存在。

(4)城鎮體系建設的觀念尚未確立,規劃起點低,缺乏通盤考慮。受本土觀念的影響,規劃的立足點在本鎮域,建設與佈局各自為政,很難使有限的資源發揮其最大效能。

(5)城鎮規模偏小。如靈溪鎮,鎮區人口2190人,全鎮人口2.8萬人,即使全都住到鎮區上,也因其規模小,只能搞小而全:“一條商街,一處公園,一所中學,一家衞生所…”,雖已鋪馬路,裝路燈,搞綠化…,有城市外觀,卻無城市生活內在魅力和氣氛。人氣不旺,行人稀落,夜幕未垂,店門早閉,毫無誘發消費之氛圍。據研究,亞洲四小龍,增加一個第二產業就業崗位,相應增加1.5—2.9的第三產業就業崗位,而我國僅為0.6,相差近6倍之多,這和城鎮規模有直接的關係。

(6)工業佈局分散,無法集中統一進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XX年底,如沙溪鎮共有鄉鎮企業1424個,工業產值1.2億元,龍頭企業是夏布娟紡生產,雖有特色,但手工生產加工為主,吸納勞動力能力有限,缺乏門類齊全的產業結構;靈溪鎮工業總產值7900萬元。企業空間佈局分散,用地規模偏大,企業規模偏小,類型層次偏低,從而使污染點多而廣,難以治理,不僅帶來環境污染,農田佔用等問題,也不利於企業自身經濟效益的提高,是自身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

(7)分散佈局制約城市化的進程。對城市化進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由於農村大量從事非農業生產的人口離土不離鄉,難以轉移的城鎮,不利於小城鎮規模的擴張;二是鄉鎮企業之間難以實現基礎設施及相關資源條件的共建共享,效率和效益均難以提高;三是農村兼業現象普遍,農業釋放出來的過剩勞力和其他生產要素,難以向城市聚集,不利於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小城鎮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推進城鄉的協調發展。

三、針對上述問題,根據我市的實際,提出如下小城鎮規劃建設對策:

小城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思路是:城鄉規劃將充分發揮出綜合調控作用,按照“科學規劃,分類指導,突出重點,有序推進”的原則,規劃重點放在培育縣城,積極發展中心集鎮,兼顧一般集鎮,提高城鎮的聚集能力和建設水平,形成以城帶鎮、以鎮帶村、梯度推進、整體協同的發展格局,建立規模等級合理、佈局和結構有序、相互聯繫、各具特色的城鎮網絡體系,推動城市化進程,促進城鄉經濟的一體化。

(1)抓緊完成各類城鎮規劃的編制,各鄉鎮要高起點、高標準編制總體規

劃,並認真組織編制重點地段的詳細規劃。推廣《江西省村鎮小康住宅通用圖集》和其它農民建設標準圖、通用圖,村鎮規劃和設計水平。

(2)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進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至少在小城鎮,應推行以居住地為條件劃分城鎮人口、農村人口,以從事職業為標準劃分農業勞動力和非農業勞動力的動態户籍管理辦法。農民在小城鎮只要有固定的住房、有相對穩定的收入,就可在小城鎮落户。對於遷入小城鎮的居民,應當在就業、醫療、上學、入托、保險等方面,與原居民有同等權力。由此而吸引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小城鎮的遷移和聚集,從而為小城鎮的發展奠定人口規模的基礎。

(3)建設工業小區,積極推進鄉鎮企業的集中發展和規模經營。鄉鎮企業集中連片發展,既是推進小城鎮建設的需要,也是鄉鎮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要運用規劃手段和經濟手段,在小城鎮內適當的位置,引導企業集中佈局,形成相對集中的鄉鎮工業小區。事實上,許多鎮都設有自己的鄉鎮工業小區,關鍵問題是既沒有很好的規劃,也沒有很好的建設,形不成規模、缺乏必要的條件,也就不具備足夠的吸引力。為此需要我們健全現行法律制度,制訂優惠政策,確保投資者利益,鼓勵鄉鎮企業的搬遷集中,限制新建鄉鎮企業分散佈局。

(4)實行多種形式的建房購房制度。應制定有利於農民遷住小城鎮的房地產政策。如城鎮居民建房購房的抵押貸款制度、住房按揭制度,支持農民進入小城鎮後順利解決住房問題。應鼓勵商業銀行,尤其是農業銀行,對離開農村遷往城鎮的農民,提供購買住宅或商業鋪面、廠房設施的按揭式貸款。還可考慮集中使用宅基地指標,在小城鎮附近,按規劃統一建設農民新村,將原有村落整體搬遷,復墾還田。

(5)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籌集應當總結自己的經驗,結合本地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對未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金融創新機制的客觀估計,廣開籌措資金渠道,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堅持由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積極推行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建立城鎮建設發展基金,實行滾動開發,逐步改善小城鎮投融資環境,建立起政府、集體經濟、個人等多元化投資體制。

(6)城鎮規劃既要因地制宜,又要突破行政區域界限,在城鎮體系中找準自己位置和職能定位,構建上饒市城鎮羣體系。遠期規劃由沙溪與湖豐共同構成,沙湖新城組團,按10萬人口規模規劃控制,建成大上饒城鎮羣輔中心之一,並在此建設沙湖物流工業園,以物流和一、二類工業為主,面積約5平方公里。靈溪鎮的饒北河以西納入上饒中心城區120平方公里規劃範圍之內,饒北河以東部分,以現狀為基礎重點發展滿足鎮區以及區域範圍內需要的各項城鎮職能中心區,包括行政中心、商業中心、文娛中心、居住中心以及醫療等各項市政基礎設施,為未來信州區行政中心外遷作準備。

(7)在實施小城鎮規劃和建設中,要堅持三個原則和三個注重。堅持三個原則:一是鎮長(或分管鎮長)一支筆原則;二是各部門通力協作,現場辦公原則;三是多渠道籌集資金,經營城鎮的原則,如土地有償使用、房地產開發、招商引資項目等。堅持三個注重:注重基礎設施投入;注重建築施工質量,樹立精品意識;注重人居環境建設和投入,如環境設施、公共設施、綠化建設、停車場建設等。

產業化與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城鎮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今年10月,縣委十一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力爭用3~5年時間,重點抓好官莊、xxxx溪、七甲坪、借母溪、明溪口、麻溪鋪、筲箕灣、二酉、馬底驛、楠木鋪等10個鄉鎮集鎮開發。結合xxxx實際,我縣該如何在小城鎮開發熱潮中乘勢而上,利用自身優勢推動產業化與城鎮化,實現經濟社會協調持續發展,對此,我們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小城鎮建設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規劃與實際脱離,城市功能不夠完善。一是規劃欠長遠。規劃立足不夠長遠,考慮不夠周全,隨着社會的快速發展,無論是羣眾生活還是地方發展都對城市功能提出新的要求,規劃很快就呈現相對滯後,導致城市功能短缺,制約了地方發展。比如,鄉鎮的停車場問題,下水道。二是規劃不統一。城市建設規劃與產業發展規劃脱離,與交通、土地、水利、生態環保等規劃銜接不夠,土地、衞生、交通、治安等未形成一個協調統一的綜合管理體系,導致城市功能佈局散亂,城市管理呈現出低效、無序和分散。三是規劃難執行。由於鄉鎮的城建國土部門缺少正在意義上的行政執法權,面對違法建築、違規用地等行為只能下達書面停工通知卻不能進行行政處罰,對違法違規行為缺乏必要的威懾力,違法建築、違規用地等行為屢禁不止,導致規劃編制無法落實、形同廢紙。一旦遇到重大項目需要徵地用地,就要花大力氣進行拆遷和補償,既增加了工作難度,造成社會資源和行政資源的嚴重浪費,也給社會帶來了不穩定因素。

二、資金短缺,基礎設施嚴重不足。一是交通環境不佳。交通建設遠遠落後於交通量的增長,交通對於城市就如同血管對於人體,交通不暢不僅使居民的生產生活不便,更抬高了整個城市的運行成本,導致城市對外資缺少吸引力,使招商引資、產業發展遇到“血栓”;二是環境污染嚴重。垃圾集中處理處於初始階段,處理能力十分有限、處理工藝過於簡單,垃圾無害化處理基本未啟動,環境污染還比較重;三是生活資源匱乏。商貿物流不夠發達,產品集散功能有待提高,醫療、教育、文化等資源稀缺,難以滿足公眾需求;四是投融機制尚未完善。城市基礎建設的多元化投融機制尚未完全形成,資金短缺成為困擾小城鎮建設的核心問題,一些關係民生和產業發展的重要設施無法配套,城市功能不齊全,阻礙了小城鎮建設整體水平的提高。

三、城鎮化與產業化脱離,城市建設缺乏活力 。一是小城鎮建設缺乏產業帶動。對小城鎮建設的內涵缺乏準確理解,單純追求城市規模的擴張,簡單的通過“建房修路、圈地為城”來搞小城鎮建設,忽視產業化對城鎮化的帶動作用,致使城市發展漸顯乏力。二是產業化缺少基礎支撐。在設施配套、功能佈局、優化服務等方面對人居環境考慮多,為產業發展謀劃少,產業發展缺少必要的基礎支撐,制約了地方支柱產業的形成。三是小城鎮建設與產業化未形成統一佈局。產業區和生活區劃分不合理,廠房與住宅散亂交叉,生產受阻礙、生活受干擾,沒有實現土地的集約高效利用,亟需建成統一的產業園區。

對小城鎮建設的思考與建議

一、以規劃為先導,合理配置城市功能。一要立足長遠。根據自身特點和發展條件,明確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及時調整和完善規劃,高起點編制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專業規劃,擴好工業、商貿、住宅、文化等小區詳規,提高城鎮建設水平。二要科學統籌。加強城市規劃與環保、交通、水利等規劃的相互銜接,統一縣、鄉、村三級規劃,強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小城鎮集聚能力和建設水平,形成以城帶鄉、功能完善、佈局合理、整體協調的小城鎮羣落。三要強化執行。嚴格按照規劃進行控制,進一步規範城建、國土等部門審批程序,形成多部門聯動機制,強化執法力度。四要產城結合。依據資源優勢和產業結構,優化城市功能佈局,做好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整體規劃,將小城鎮建設作為培育產業的孵化基地,着力構築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需求相匹配的“宜產宜居”新型城鎮。

二、以產業為龍頭,推進小城鎮建設健康持續發展

近年,大量農村人口選擇背井離鄉到東部沿海發達城市打工,根本原因在於這些城市能提供大量的工作機會。小城鎮建設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就是城鎮化過程中如何創造足夠的城市就業崗位來實現農業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轉變。沒有產業就沒有就業,小城鎮建設要健康持續發展,就必須堅持以產業為龍頭,將引進、培育和發展符合地方實際的產業作為城鎮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目標,擴寬城鎮居民的就業渠道,促進小城鎮建設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一要突出抓好特色經濟。要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和比較優勢,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圍繞礦產、竹木、旅遊、“兩茶一魚”等重點特色產業,打響特色產業品牌,促進農民增收,壯大小城鎮實力。二要加快繁榮第三產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大力發展小城鎮服務產業。主要發展以商貿、物流、交通等第三產業,發展商貿流通業,按照現代流通發展要求,搞好各種專業市場和集貿市場建設,大力開展邊貿活動。充分挖掘小城鎮的生態、自然景觀、人文等旅遊資源,發展休閒度假旅遊、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和民俗文化旅遊。三要培育壯大工業企業。大力發展工業小區,支持和鼓勵工業企業集中連片發展,並享受政府制定下發關於工業園區建設的各種優惠政策,開設“綠色通道”服務增強工業小區對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吸引,以小區的產業集聚帶動人口、市場等要素集聚。

三、以城鎮化為支撐,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產業化是城鎮化的持續動力,城鎮化是產業化的生長土壤,二者互為因果,不可分割。小城鎮建設過程中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要為農業人口從農村走向城市、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創造新空間。因此,小城鎮建設必須緊緊圍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服務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三個方面目標和任務,達到“引進產業留住人”的效果。

一要集約高效地利用土地資源,完善產業配套設施,發揮好城鎮的產業集聚和商品集散功能,促進城鄉一體化,形成城鄉互為資源,互為市場的格局,提高城鎮的產業承載能力。

二要全力推進教育、醫療、商貿、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生態宜居城市,通過逐步推動基礎設施的延伸、公共服務的覆蓋及現代文明的輻射,吸引農民到城鎮從業、創業、居住,讓城鎮物質、技術、人才、文化及制度文明向廣大農村滲透和傳播,促進農村不斷髮展、農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三要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堅持走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的經營城鎮的道路。一是抓住國家重視小城鎮建設的機遇,積極向上爭取。二是把國有土地資產和公共基礎設施有償推向市場,實現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爭取銀行貸款;四是引導新上企業向小城鎮相對集聚,擴大城鎮規模。

四要加強環境衞生治理和文明創建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創文明城鎮,加強化小城鎮綜合管理。結合城鄉整潔行動開展生態型文明城鎮創建活動着力塑造整潔優美、秩序良好的城鎮形象,風氣端正、工作高效的形象,文明禮貌、精神振奮的居民形象和道路暢通、安全舒適的交通形象,形成由點到面、連線成片、全面推進的城鎮發展格局,實現城鎮面貌美化、居民素質優化、管理服務規範化、基礎設施配套化的目標。運用各種宣傳形式,對居民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城鎮管理知識及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增強廣大居民的環境意識、公德意識和管理意識,引導居民積極支持、參與管理,逐步形成人人爭當文明居民,個個參與城市管理的良好社會風尚。

縣城鎮居民生活情況調研報告城鎮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團結和帶領全縣各族人民,認真貫徹“xxxx”重要思想,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採取有力措施,加強城鎮設施建設,推進城鎮化進程,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促進了城鎮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居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更趨於現代化,安居樂業的生活,更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據XX年我縣在共和鎮城區對30户城鎮居民住户抽樣調查的資料顯示,我縣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為9055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702元。

一、城鎮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工薪收入所佔比重較大

據調查資料表明,XX年我縣城鎮居民家庭總收入人均為9055.02元,比去年同期的8494.83元,增長6.6%,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8702元,比去年同期的8138元,增長6.9%,其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以用來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總收入中扣除已交納的個人所得税、財產税、社會保障費等支出後的收入,其中,工薪收入、經營淨收入、轉移性收入,是城鎮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構成城鎮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的基礎和條件。

(一)工薪收入,佔家庭總收入的68.8%

工薪收入,即就業人員通過各種途徑得到的全部勞動報酬,XX年人均為6228.68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6%,對家庭總收入的貢獻率為17.8%,拉動了其收入增長的1.2個百分點。

(二)經營淨收入,佔家庭總收入的16%

經營淨收入,即家庭成員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獲的淨收入(扣除成本),XX年人均為1448.86元,比去年同期的1310.31元,增長10.6%,對家庭收入的貢獻率為24.2%,對其收入增長拉動了1.6個百分點,經營淨收入穩步增長,主要是非公經濟加快發展的結果。

(三)轉移性收入,佔家庭總收入的15.2%

轉移性收入,指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居民家庭的各種轉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間的收入轉移。包括政府對個人收入轉移的離退休金、失業救濟金、賠償等;單位對個人收入轉移的辭退金、保險金索賠、住房公積金、家庭間的贈送和贍養等,XX年人均為1377.01元,比上年增長31.4%,對家庭收入的貢獻率為57.8%,對其收入增長拉動了3.8個百分點。在轉移性收入中養老或離退休金達941.76元,同比增長30.1%,這主要是退休人員增加,其退休收入也隨之增長。捐贈收入達239.91元,比去年增長71.8%,這主要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尊老愛幼,贍養老人,互助互愛等社會風尚較好。其贍養收入、結婚、子女考入大學等捐贈收入增幅較大等,為建立和諧社會奠定了良好基礎。

從以上分析看,我縣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XX年達8702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9%,佔家庭總收入的96.1%。以上幾項收入相對穩定特別是工薪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佔比重較大。隨着國家相關富民政策的出台和城鎮建設的加快及經營條件的改善,城鎮居民收入仍將會穩步增長。

二、城鎮居民生活條件和消費結構不斷改善,生活水平提高

隨着城鎮居民收入的穩步增長,居民家庭的總支出也隨之增長,XX年,城鎮居民家庭總支出人均為7840.83元,同比增長4.5%,其消費結構和支出情況入下:

(—)消費支出的穩步增長,更有利於生活質量提高

XX年城鎮居民消費支出人均達5725元,佔其家庭總支出的73%,其消費支出比去年同期增長4.3%,對家庭總支出的貢獻率為66.6%,拉動了其支出增長了3個百分點。在消費支出中,服務性消費支出達2096.75元,同比增長34%。其服務性消費支出,是指城鎮家庭支付社會提供的各種文化和生活方面的非商品性服務費用。其費用的較大增長,及城鎮居民家庭耐用品逐年增加,生活質量和消費結構的不斷改善,使城鎮居民的生活更趨於現代化,更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1.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家庭生活更趨於現代化。據調查資料顯示,我縣城鎮居民家庭消費耐用品擁有量逐年增加,至XX年底,每百户城鎮住户擁有家用小汽車3.33輛,同比增加100%,摩托車37輛,同比增長23.3%,自行車143輛,同比增長2.1%,為居民交通提供了便利;每百户居民擁有洗衣機、電冰箱、電風扇分別為70台、70台、50台,分別比去年同期持平和增長7%;每百户擁有飲水機、電炊具、消毒碗櫃、取暖器、淋浴熱水器分別為:50台、116.7台、46.7台、6.7台、43.3台,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5.5%、59.2%、持平、40.1%、2.2倍,這些現代家庭生活設施的擁有和使用,説明了城鄉電網改造成效明顯,電費合理,不僅有利於居民使用電器方便快捷的生活,還利於居民生活的安全、衞生,提高生活質量;每百户擁有彩色電視機110台、影碟機80台、組合音響30套、鋼琴3.3架等,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3.1%、9.1%、28.7%、持平。其中每百户接入有線電視網絡(縣以上聯網)的彩色電視機達93.3台,這不僅有利於居民瞭解國內外大事和掌握致富信息,還豐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每百户擁有家用電腦、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分別為16.7台、50部、146.7部,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25.6%、下降25%、增長22.3%等,其中接入互聯網的計算機每百户達6.7台,城鎮居民通過互聯網購買商品或服務支出,XX年人均達63.44元,同比增長100%等,這充分體現了城鎮居民生活的特點,更趨於現代化的小康生活。

2.食品類消費結構,講究科學,注重安全健康。XX年,我縣城鎮居民人均食品消費支出2774.5元,同比增長9.6%,其中:消費糧食78.92千克,支出202.72元,其金額同比增長14.4%;消費肉禽水產品類,人均消費24.75千克,其中豬肉,人均消費19.36千克,與去年持平,消費牛肉,人均2.04千克,同比增長1倍,消費蛋類人均8.2千克,支出46.5元,其金額同比增長13.1%,消費水產品類人均6.1千克,與去年持平;消費糕點和奶及奶製品,人均支出57.02元,同比增長8.4%;蔬菜人均消費176.53千克,支出242.58元,其金額同比增長6.7%,消費酒類,人均9.5千克,與去年持平,消費煙草類,人均支出324.79元,同比增長0.4%;消費乾鮮瓜果類,人均46.74千克,支出138.66元,與去年持平;消費糖類人均支出61.57元,同比增長49.4%等,改變了過去食品結構單一的現象,體現了科學的食品消費結構和健康向上的小康生活。

3.非食品類消費更講究質量、方便快捷、文明時尚和健康幸福。XX年,我縣城鎮居民非食品類消費,人均支出2950.79元,同比持平,其中:衣着消費人均159.7元,同比下降10.3%;醫療保健消費人均591.16元,同比增長51%;交通支出(含交通工具)人均消費197.4元,同比下降22.9%;通信支出(含通信工具)人均消費516.18元,同比下降3%;教育文化娛樂服務(含學雜費)人均消費469元,同比持平;住房(含房租、修繕)人均消88.3元,同比增長0.9%;水電燃料人均消費279.71元,同比下降4.6%,其消費有增有減,主要是消費結構的改善和受物價因素影響等,這更利於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文明時尚。

(二)轉移性支出較大,更有利於和諧社會的建立

轉移性支出:指居民家庭成員對國家、單位、住户、個人的轉移支付。包括交納的税款、捐贈和贍養支出等。XX年城鎮居民人均達1829.37元,同比增長6.8%,對家庭支出的貢獻率為32.8%,拉動了家庭支出增長1.5個百分點。其中税金支出人均20.16元,同比增長20.1%,捐贈支出654.05元,同比增長33.3%,這主要是黨員幹部和居民獻愛心,濟貧救災和送温暖工程及向親友捐款支出較多,贍養支出989.66元,同比下降8.2%,扣除在外就學子女費用人均645.05元,其贍養支出同比增長9.1%;車輛保險等其他轉移性支出達144.47元,同比增長60.8%等,這些轉移性支出不僅體現了家庭支出的科學合理性,更體現了居民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市場經濟下的抗風險和保障意識增強等,更有利於和諧社會的建立。

(三)社會保障支出穩步增長,有利於居民安居樂業

社會保障支出,指家庭成員參加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社會保障項目中由個人交納的保障支出。XX年城鎮居民人均達289.01元,同比增長1%,其中:住房公積金支出132.95元,同比增長7%;醫療基金支出127.8元,同比增長18.5%;失業基金支出人均1.51元,同比增長1.2倍。居民的各項社會保障支出,不僅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解決居民的後顧之憂,還有利於社會穩定,居民安居樂業,構建和諧社會。

三、城鎮居民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思考建議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據30户城鎮住户調查資料分析,我縣的城鎮居民生活狀況總體較好,生活質量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更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居民正向全面的小康生活邁進,但也存在户與户之間有較大差異等突出問題。

一是家庭收入的差異,由於就業情況不同,而使收入差異較大,如在一户家庭中有兩人以上在國家機關或事業單位工作,其家庭收入較高,且比較穩定而形成高收入户,相反,一個家庭中沒有在機關或事業單位中工作的人員,而是從事個體經營或有待業人員,其家庭收入較低,且不穩定而形成低收入户等;二是生活條件的差異明顯。由於收入的差異等原因,部分家庭在居住、交通、通信等方面與較好的户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三是生活質量的差異較大。由於收入的差異等,而形成居民家庭生活質量有較大差異等。

(二)思考建議

針對上述存在問題,要不斷提高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努力縮小户與户之間的收入差異,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其思考建議為:一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為構建和諧社會,統籌城鄉發展,要不斷加強城鎮建設,推進城鎮化進程,樹立經營城鎮的理念,擴大城鎮發展和就業的空間,促進城鎮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二是完善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機制。營造公平的起點,強化低收入羣體參加分配的能力,形成合理的分配機制為低收入羣體創造公平的空間,落實好下崗職工有關優惠政策,及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措施,加強税收調節和政府轉移支付,提高對低收入羣體的保障力度,調節和縮小收入差距;三是在加強城鎮建設中,應注重經濟適用房的建設及居民住房的規劃與實施,不斷改善城鎮居民的居住條件。同時引導居民合理消費,鼓勵消費的多元化,引導居民轉變重享受、輕發展,重虛榮、輕實用的消費行為模式。同時運用經濟和社會保障手段進行調節,有意識地將居民部分物質消費需求轉向非物質消費領域,提高精神文化消費比重,加大消費中的文化含量,促進消費者素質的提高和增收致富的能力,逐步縮小居民之間的差異,構建和諧社會,加快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標籤: 調研 城鎮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8k0qy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