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城鎮調研報告4篇大綱

城鎮調研報告4篇大綱

本文目錄2019年城鎮調研報告關於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關於小城鎮吸納農村人口調研報告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轉型發展、跨越發展和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的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設“城鎮化新市”的安排部署,為科學編制我縣“xx”發展規劃,縣政府根據縣委關於“xx”規劃編制課題調研活動的安排,抽調專人組成調研組,集中時間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深入調研。在對我縣城鎮化建設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調研、查閲相關資料、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對我縣“xx”期間城鎮化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分析,總結了城鎮化發展的特色和亮點,分析查找存在的問題,研究制定了“xx”城鎮化發展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及推進措施等。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城鎮調研報告4篇大綱

一、城鎮化發展現狀

(一)城鎮化發展概況

“xx”以來,我縣以“壯大城鎮規模、提升城鎮產業水平,加快城鎮化進程”為目標,創新機制,加大投入,落實保障城鎮化發展的土地、社保、投融資等政策措施,努力打造山水生態型特色縣城和箕城、雲竹、郝北、社城四大強鎮,建設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管理有序、生態宜居的新榆社。一是城鎮體系規劃和縣城總體規劃不斷完善,城鄉規劃體系基本建立,對城鎮化和城鄉建設的綜合指導作用進一步增強,在指導城鄉居民布點及產業佈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發揮了重要作用。XX年,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完成,控規覆蓋率達到50%;3個鄉鎮完成村鎮體系規劃,佔總數的33%。二是加大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城鎮交通、供水、供暖、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城鄉公路網絡初具規模,完成漳源大道、鳳台路、東昇街、新建西街、南王村至雲竹,北寨至郭家社、雲竹湖環湖路、筆架山環形旅遊路等城鄉道路新建、改造工程,硬化小街小巷55條,人均道路面積達24.75平方米;建制鎮主要道路簡易硬化,全縣275個建制村,有246個村通水泥(油)路,農村公路里程達797公里,基本實現了縣鄉通二級公路,村村通水泥(油)路,建成社城、箕城鄉鎮客運站;完成縣城供水管網改造,城市用水普及率達100%;建成供熱廠南北各1座,集中供熱普及率達75%;建成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各1座,建制鎮建成了簡易供水設施、垃圾收集點,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處理率分別達79.64%、88%;新建文峯小區、東昇小區、府西新區、東順苑、東花苑和廉租房等居民住宅小區,居民住房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XX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28平方米,較XX年的19.6平方米增加了8.4平方米。三是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城區二級以上天氣突破300天,綠化覆蓋率達36.2%,人均綠地佔有率達到11.6%。四是城鎮教育、文化、科技、醫療衞生、體育等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水平不斷提高。總之,“xx”期間,我縣城鎮化發展總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截至XX年底城鎮化率達到32.6%,預計XX年城鎮化率達到36%。

(二)城鎮化發展的特色和亮點

一是城鄉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我縣是山區貧困縣,經濟基礎薄弱,城鎮化起步晚。“xx”以來,特別是近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逐年加大,縣城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漳源大道、文峯園、東河治理、東河公園、街巷硬化、供熱管網、污水處理等一大批市政公用設施的建成投運,城市功能日趨完善,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城市綜合承載力明顯增強,山水生態型特色城市初具雛形。縣城居住人口由1990年的2萬人左右集聚到現在的5萬人左右。小城鎮建設的集聚效應也初步顯現。雲竹、郝北、社城3個建制鎮的特色小城鎮建設也開始起步,雲竹鎮完成了主街道拓寬、排水排污設施的配套建設,郝北、社城完成了街道綠化及亮化, 3個建制鎮均配套建設了體育健身活動場所、農村圖書室、網絡文化站,改擴建了鄉鎮衞生院和村衞生所,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城鎮化水平逐年提高。

二是特色小城鎮建設目標進一步明確。近年來,我縣充分挖掘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藴,編制了一批突出個性特色的縣城近期建設、園林綠化系統、住房建設等專項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科學指導調控城市建設發展,塑造了山水生態型城市特色。3個建制鎮也都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制定了各自的新農村規劃,明確了發展方向和目標:雲竹鎮立足雲竹湖旅遊開發,重點發展觀光采摘農業和餐飲服務,建設特色生態旅遊大鎮;郝北鎮立足電廠和規劃中的工業區,發展“煤電化一體化”循環經濟園區,建設工業大鎮;社城鎮立足地處太長高速、汾邢高速大“十架”附近和特色農業資源優勢,建設特色農業加工、流通大鎮。近年來,各級領導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的發展意識進一步增強,形成了各級政府層層抓建設工作、社會各界關注建設工作、人民羣眾支持建設工作的新局面。

三是主導產業初步確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xx”以來,我縣全面推進一、二、三產協調發展,初步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導,農業、第三產業協調發展的產業結構新格局。工業、農業、第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53.1%、9.4%、37.5%,第三產業比重逐步上升,產業結構日趨合理,有力地推動了城鎮化發展進程。一產上,在抓好傳統種植業的同時,按照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思路,緊緊圍繞壯大優勢產業、開發優勢產品,重點發展以笨雞養殖為主的畜牧產業、以設施大棚蔬菜為主的瓜菜產業、以核桃和酥梨為主的乾鮮水果產業、以河峪小米、小麻油、蜂蜜及雜糧種植加工為主的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推進,初步形成了以種植業為基礎,以畜牧、林果、瓜菜、小雜糧四大特色產業為主的農業產業新格局,農民收入渠道有較大擴展,收入水平穩定增長。二產上,緊緊圍繞“壯大電力、提升化工、拉長藥業、發展綠色食品”的調產思路,積極壯大龍頭企業,發展關聯配套型企業,推動工業經濟強勢崛起,逐步形成以電力、化工、醫藥、包裝四大支柱產業為主,關聯配套型企業及農產品加工為輔,龍頭帶動型產業格局,XX年全縣規模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27.8億元。三產上,我縣着力打造“城市人休閒旅遊目的地”和“太行山中部重要物流集散地”, 大力改善城鄉商貿設施水平,健全服務“三農”為主的現代流通網絡,初步形成了以傳統的商貿服務業、金融保險業、郵政電信業和交通運輸業為主,以雲竹湖、悟雲山開發為核心的旅遊業、物流業等現代服務業為輔的三產發展格局。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城鎮發展緩慢,城鎮化整體水平較低。截至XX年底,全縣建成區面積7.5平方公里,9個鄉(鎮)鎮區佔地面積平均不足0.5平方公里,其中建制鎮佔地面積分別為箕城鎮6平方公里、雲竹鎮2平方公里、郝北鎮0.2平方公里、社城鎮0.3平方公里。“鎮鎮像村”的現象較普遍,城鎮化整體水平偏低,城鎮化總體水平仍低於全省、全市平均水平。預計XX年我縣城鎮化率為36%,與全省城鎮化率45.99%和全市城鎮化率43.5%比較,分別相差9.99個百分點和7.5個百分點。

2、小城鎮發展滯後,城鎮規模偏小。小城鎮建設處於起步階段,尚未形成有效推進小城鎮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導致城鎮規模偏小,主要表現在人口規模小。截至XX年底,我縣城鎮人口共計5.69萬人,其中縣城居住人口5萬人左右(含箕城鎮鎮政府所在地及暫住人口)、3個建制鎮雲竹鎮、郝北鎮、社城鎮政府所在地人口分別為0.4萬人、0.14萬人、0.15萬人;其它鄉鎮政府所在地人口均低於1500人。

3、城鎮質量不高,人居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投入嚴重不足。全縣多數小城鎮建設起點較低,無特色,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服務功能弱;城鎮規劃和管理滯後,城郊和村鎮的無序建設、盲目建設問題日益突出。縣城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夠完善,綜合承載能力不夠強。“城中村”和“城邊村”改造進度不快。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於鄉鎮財力有限,導致城鎮化建設基礎薄弱,城鎮化質量普遍偏低。目前,除雲竹鎮相對具有了小城鎮雛形外,其它鄉鎮僅僅是停留在硬化、綠化、美化、亮化上。由於規模偏小,難以形成較為完善的城鎮供水、排污、供電等基礎設施和商業、科技、教育等社會文化服務設施,減弱了人口就地轉化的能力;過小的鎮域範圍造成發展空間和輻射區域狹小,無法體現城鎮的集聚功能和規模效應。

4、缺乏產業支撐,對城鎮化的帶動作用不強。我縣礦產資源匱乏,轄區內特別是各鄉鎮缺乏產業支撐,工業化水平低,工業規模小,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發展滯後,嚴重製約了城鎮化發展。同時,農業型城鎮比例較高,小城鎮主導產業尚未形成,無主導產業支撐,城鎮工業化進程緩慢、水平低,集聚效應不強,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滯留在傳統農業產業,難以形成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良性循環。

5、機制、體制障礙制約城鎮化進程。現行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動,進城農民在就業、社會保險等方面缺乏保障,教育、醫療等相關政策也不配套,造成城鄉居民權利的不平等,城鎮化的動力不足。另一方面,由於現行的土地制度和農村計劃生育管理政策,不少農民不願因身份轉變而放棄擁有的土地收益和生育等優惠,甚至出現回遷現象,導致了農民進城的後勁乏力。

(四)發展機遇和趨勢

“xx”期間,省、市將把城鎮化建設作為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統籌城鄉、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面對新的發展環境與機遇,我縣城鎮化必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二、總體戰略

(一)總體思路

圍繞建設富民強縣和諧榆社的總目標,把城鎮化建設作為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一大戰略,緊扣省委提出的“提速、提質”主題,按照“擴大規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思路,圍繞“年年有變化、五年大變化和更大、更好、更美”的目標,積極推進以大縣城戰略為主的城鎮特色化建設步伐,以大縣城(大城區)建設為核心,以鄉鎮合併組團為方向,開展城鎮擴容提質,強化城鎮功能,改善人居環境,彰顯山水生態型特色縣城和特色型城鎮魅力,構建總面積達9平方公里的大縣城格局和新的城鎮體系框架,加快推進我縣特色宜居城鎮建設進程。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科學規劃、適度超前的原則。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規劃,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既注重提升城鎮化速度,又注重提高城鎮化質量,充分體現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發揮規劃先導性作用。

2、堅持整體推進、突出重點的原則。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以大城區和4大城鎮組團為重點,帶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把大縣城構建作為全縣城鎮化戰略的重中之重,加大大縣城建設力度,既要盡力而為,着眼大縣城框架拓展,全方位推進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又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優先解決影響大縣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關鍵問題,帶動小城鎮和縣域經濟發展。

3、堅持城鎮化與工業化互促互動的原則。將推進城鎮特色化與工業新型化緊密結合,以城鎮化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佈局優化,以產業發展帶動城鎮化提速提質。

4、堅持協調發展的原則。推進城鄉一體化,統籌大縣城、小城鎮和鄉村建設,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實現城鄉經濟、社會、文化的等全面、協調發展;統籌大縣城和小城鎮各組團間的產業佈局、交通網絡、能源建設和環境保護等;建設要與資源環境保護相協調,以城鄉生態化為目標,推進節能減排,建設低碳城鎮;加大城鎮綠化力度,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5、堅持統籌兼顧的原則。根據省、市大縣城和小城鎮建設要求,統籌考慮基礎設施項目的規劃與佈局,打破部門分割、行業壟斷和行政區劃的限制,加強部門、行業和鄉鎮間的協調和配合,提高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水平。

6、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按照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方向,明確政府在制定規劃、統籌資金、協調服務等方面的職責,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引導、吸納民間各類資金參與大縣城和小城鎮建設。

(三)主要目標

1、城鎮化水平。圍繞“更大”的目標,到XX年,全縣城鎮化水平到達47%左右,年均增長2.2個百分點左右,城鎮人口達到6.88萬,年均增長0.24萬。其中,縣城人口達到6萬,鎮區人口達到0.88萬;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9平方公里。

2、城鎮化體系。XX年,初步形成以大縣城為核心,4個城鎮組團為支撐,規模結構合理、空間佈局有序、分工聯繫密切、個性特色鮮明的城鎮體系。大縣城與小城鎮協調發展,四個建制鎮雛形基本形成,山水生態型特色大縣城框架基本成型,在全市及全省地位有較大提升。

3、城鎮化質量。XX年,城鎮市政公用設施達到全市中等以上水平,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景觀風貌得到提升,山水生態型特色充分彰顯,人居環境與人民羣眾生活質量顯著提升。大縣城重點圍繞“更好”和“更美”目標,城市供水、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實現全覆蓋;加快“淨化、亮化、綠化、美化”建設,保持省級衞生城市,力爭進入國家級衞生城市,努力建成全省園林城市。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32平方米,城區環境空氣質量穩定在二級以上,基本實現“覆蓋城鄉、人人享有”的社會保障目標。

(四)城鎮空間佈局

結合我縣自然地理環境、資源稟賦、產業發展基礎和城鎮發展條件,按照“空間集聚、組羣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原則,引導人口、產業發展向發展條件好的中心城區和4個大鎮集中。實施“大縣城”和集中式城鎮化發展模式,加快大縣城(含箕城鎮與郝北鎮)建設,培育壯大雲竹與河峪、社城與西馬、蘭峪與講堂、北寨4個城鎮組團,構建“一城四鎮四組團”城鎮空間框架。

“一城”即由中心城區、箕城鎮、郝北鎮構成大縣城,是全縣城鎮體系的核心,經濟轉型發展的增長極核。XX年大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9平方公里,人口達到6萬人。

“四鎮”即箕城、雲竹、郝北、社城四大鎮;XX年除箕城鎮外,以上各鎮人口分別達到0.5萬,0.2萬,0.18萬。

“四組團”即按照地理位置劃分,由雲竹鎮與河峪鄉組成“西部城鎮組團”, 社城鎮與西馬鄉組成“西北城鎮組團”,蘭峪鄉與講堂鄉組成“東南城鎮組團”,北寨單列為“東北組團”。

三、實施路徑及主要措施

(一)以規劃為先導,拓展大縣城、小城鎮發展空間

1、調整修編規劃。堅持高標準、高起點,完成新一輪大縣城、小城鎮總體規劃修編,重點修編好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大縣城、小城鎮功能定位、空間形態和功能分區。抓好大縣城規劃區的控制性詳規,對開發建設地段土地使用性質、開發強度、環境建設、基礎設施配套、傳統風貌保護等控制原則作出明確規定。抓緊完成大縣城、小城鎮園林綠化、道路交通、環衞、停車場、農貿市場、旅遊、教育等方面的專項規劃,完善水、電、氣、路等配套設施。完善產業發展規劃,將產業園區落實到具體空間,並明確發展的主導產業。

2、調整行政區劃。為適應大縣城和重點鎮發展要求,要以人口集聚為目標,以城鎮連片發展為方向,以道路為紐帶,加快行政區劃調整,適時實施並鄉並村,擴大縣城城區和重點鎮區域範圍,統一教育、户籍、就業等政策,整合各種城市資源,迅速拓展城區空間。

3、構建連接通道。重視組團間的交通銜接,打通主要交通阻塞點,用快速幹道和環城交通網把大縣城連成一片,縮短時空距離,推進大縣城的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增強大縣城綜合競爭力和輻射帶動作用。

4、加快構築四大城鎮組團。雲竹鎮和河峪鄉合併為西部城鎮組團,社城鎮和西馬鄉合併為西北城鎮組團,蘭峪鄉和講堂鄉合併為東南城鎮組團,北寨鄉單列為東北城鎮組團。逐步形成組團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合力發展的城鎮化新格局。

(二)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完善大縣城、小城鎮配套功能

1、優化產業結構與佈局,強化集聚功能。

(1)強化產業支撐,推進產業集聚。

一是構建城區大縣城產業體系。以支柱產業多元化和企業向園區集中為目標,中心城區以華能電廠、榆化、廣生等規模企業和規劃中的工業園區為依託,大力發展電力、化工、煤炭相關配套產業建設“煤電化一體化”循環經濟園區,加快文化、旅遊、商貿和生產性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發展,以城關迎賓商廈和鼎峯商廈等為依託,加快構建商貿園區。

二是加快四大組團產業發展。①西部城鎮組團建設。雲竹鎮和河峪鄉合併,建設特色生態旅遊型小城鎮。依託雲竹湖、悟雲山等旅遊景點開發,按照以度假旅遊和旅遊服務為主、觀光采摘農業、農產品加工為輔的思路,着力搞好旅遊綜合服務配套建設,完善旅遊服務及城鎮綜合功能,做大做強旅遊業。②西北城鎮組團建設。社城鎮和西馬鄉合併,建設特色農業型小城鎮。立足地處太長高速、汾邢高速大“十架”附近和特色農業資源優勢,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服務業。加快建設瓜、菜、糧產業發展園區,建成農產品加工和集散地,配套農業信息、技術等服務中心。加強農產品市場建設,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③東南城鎮組團建設。蘭峪鄉和講堂鄉合併,建設工礦和生態養殖型小城鎮。以柳泉煤礦開發和笨雞養殖為依託,重點發展煤電化一體化產業,建立完善服務基地功能,建成煤化工服務基地、生態畜牧養殖基地。④東北城鎮組團建設。北寨鄉單列,建設生態農業型小城鎮。依託蔬菜、蜂蜜、小麻油等產業基礎,重點發展綠色蔬菜、小麻油、蜂蜜系列農產品加工產業。

三是強化產業園區支撐。搶抓大太原經濟圈構建機遇,主動對接產業,做好產業園區規劃,統籌安排大縣城和小城鎮產業園區發展。中心城區要重點發展電力、化工、醫藥、包裝及新興產業園區建設,各城鎮組團規劃分類產業園區建設,為城鎮發展提供支撐。大縣城和小城鎮組團要以“四個一”為目標,重點培育一個“知名特色產業”、一個“知名產業園區”、一批“知名企業”和一批“知名品牌”。

(2)實施城鎮新區開發和舊區綜合改造,推進人口集聚

創新城鎮建設理念,加快城鎮新區開發和以城鎮舊區改造、城中村改造為重點的城鎮舊區綜合整治,通過5年的努力,使縣城面貌、人居環境得到根本性改變。

一是城鎮新區建設。按照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再地上、設施配套、一次到位的原則,組織實施新區綜合開發建設,建設富有榆社地域文化特色和時代氣息的城鎮新區。

二是城中村改造。以完善功能、改善環境、提升品位、突出特色為目標,加快城中村改造,對城鎮舊區進行綜合整治。完善道路和停車設施,配套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增加綠地和公共活動空間,整飾建築外觀。對城中村實行“綜合轉制”,以宅基地換住房,按照經濟適用房的優惠政策安置村民,以土地換養老、醫療、失業等保險,不足部分,由縣財政補助;村集體資產轉為居民股份,村民農村户籍轉為城鎮户籍,村委會轉為社區。

三是實施“安居”工程。在縣城,規劃建設住宅樓面積達30萬平方米,其中高檔小區5萬平方米,中檔小區15萬平方米,低檔小區10萬平方米。主要新建儀川小區、漳河小區、南北向陽村搬遷小區、廣生小區、舊城改造小區(包括縣醫院東、府前、東河三個片區);在農村,繼續組織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程,“xx”期間消滅全部危房。

(3)實施招商引資,推動要素集聚。通過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等政策,努力吸引縣域內外的資金、技術、人才、信息、資源大量湧入,形成暢通的資金流、人才流、物質流、信息流、技術流。

2、加強大縣城、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承載功能。

(1)大縣城、小城鎮市政公用設施建設

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大城鎮市政公用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提升綜合承載能力,改善人居環境。“xx”期間,以實現“四個達標”( 燃氣、污水處理、供水、道路交通)為目標,重點加強城鎮燃氣、垃圾無害化處理、集中供熱、供水等設施建設。重點鎮建成基本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統,主要道路達到市政化標準,生活垃圾實行集中處理。①綜合交通體系。完善公路佈局,總體形成兩縱兩橫、四循環的格局以及“樹枝狀”鄉村道路相結合的區域交通網絡;太焦鐵路榆社境內增設貨運堆場;修建連同太焦線至柳泉區的鐵路支線,用於煤炭的外運。大縣城重點完成迎春路改造、鳳台路北延、東循環路、北循環路等道路建設,並硬化全部未改造的小街小巷。②供水設施建設。以供水全覆蓋為目標,縣城、郝北、雲竹、社城三鎮和柳泉礦區採用統一供水,鎮區建水廠向鎮中心和附近中心村及基層村供水。“xx”期間規劃利用雙峯水庫建設供水設施,完成晉中市東山調水工程。繼續完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③供氣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國家重點工程西氣東輸榆社段項目,在榆社縣柳泉區設天然氣門站1座,以滿足縣域內煤層氣(天然氣)需求。液化石油氣作為城鎮的補充氣源。“xx”末,全縣燃氣覆蓋率達到85%,建制鎮燃氣普及率達到50%。④供熱設施建設。縣城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85%;郝北鎮可用電廠餘熱供熱,在其他鄉鎮建立區域鍋爐房,天然氣取暖納入規劃。⑤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縣城垃圾、污水處理實現全覆蓋。榆社電廠和郝北鎮共建污水處理廠,雲竹、河峪旅遊區的中心村和基層村採用一些成套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80%,處理深度為二級。

3、加大大縣城、小城鎮服務設施建設,強化服務功能

(1)大縣城、小城鎮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堅持“功能要全、數量要足、質量要好”的原則,加強城鎮科技、教育、文化、衞生、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城鎮功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實現應有盡有、基本滿足羣眾需求、達到國家或省定標準的目標。①教育設施建設。“xx”期間,大力推進中國小標準化建設,搞好中國小校和幼兒園的新建和擴建,滿足包括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內的學齡人口教育需求。②文化設施建設。在縣城,新建縣文化活動中心,建設社區文化服務設施,完善文化綜合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和層次;擴建圖書館,改善辦館條件;把縣城電影院建設成為多功能的綜合性影劇院;新建專題化石博物館,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地質科普博物館;努力建設申報國家級地質公園;新建烈士陵園革命文化展廳。在中心鎮,改善現有鄉鎮綜合文化站條件,增強服務功能;合理佈局文化經營場所,規劃興建俱樂部、小型文化廣場等設施。③科技設施建設。加強產學研結合,新建科技示範基地;擴大青少年活動中心規模,建立社區科普工作室和科普畫廊;中心鎮結合區域經濟特色形成二級科技開發推廣諮詢機構。④醫療衞生設施建設。在縣城,擴建縣人民醫院,建成全市一流的綜合性醫院;新建社區衞生服務站,基本滿足居民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需求。在鄉鎮,完善中心衞生院建設,其中建制鎮中心衞生院建成全科型衞生院,積極申報等級醫院。⑤體育設施建設。大力推進體育設施“五個一”工程。在縣城,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符合標準的田徑場、體育館、中型健身中心、室內游泳池等。在建制鎮,建成符合標準的體育場和燈光球場等設施;建設至少3處具有一定規模的全民健身活動場地。

(2)商貿等三產服務。在縣城,規劃建設大型綜合性商場;抓緊建設機動車(汽車、摩托車)、傢俱、電器城等一批大型專業市場;新建星級酒店,發展商貿服務業,建設商展中心,全面提高大縣城吸納和輻射能力;注重構建社會化、專業化的城市生產服務系統和生活服務系統,大力發展以金融、信息、商貿、通信、旅遊、保險、諮詢等為重點的第三產業,強化對小城鎮經濟的服務、帶動和輻射功能。在建制鎮,規劃建設商業街區。

(三)以特色為靈魂,提升大縣城、小城鎮品位和質量。

1、塑造城鎮亮點。對大縣城和小城鎮主要街道、廣場、主要出入口等重點地段進行重點建設和塑造,形成大縣城和小城鎮亮點。大縣城和小城鎮要以“七個一”(建設一個工業園區、一個高標準社區、一條樣板街、一條夜景精品景觀、一條特色街區、一個綜合性公園、一批街旁綠地小景)為目標,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環境優美、體現城鎮特色的標誌性地段和節點。

2、建設生態體系。高度重視城鎮生態環境保護,以淨化榆社為目標,加強城鎮綠化建設;繼續實施藍天碧水工程,嚴格污染企業准入制,規範企業治污,嚴格控制重點污染單位污染物指標和總量;積極推廣利用太陽能、天然氣、煤層氣等清潔能源,改進小城鎮居民炊事和採暖用能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提高污水、垃圾處理率,保證達標排放。深入開展園林鄉鎮、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文明村創建活動,建設風景秀麗、環境優美、景觀悦目、設施先進的人居環境。

3、強化“現代”管理。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建管分開、管養分開的改革思路,加快城市公用事業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進企業化管理和政府合同制管理,進一步提高公用事業運行效率;完善縣市政中心、城管辦等管理機構職能,充實隊伍,理順管理體制,切實加強城區的各項管理;深化“四城聯創”,探索城鄉長效管理機制,大力加強城市、鄉村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城鎮品位,改善人居環境;加快城區管理重心下移步伐,建立健全社區組織,理順社區與物業管理部門、業主管理委員會之間的關係,不斷改進社區管理和服務;加大市場、交通和公共場所秩序整治力度,實現市容衞生、交通秩序、環境質量和社會治安進一步好轉。

4、做好“山水”文章。樹立生態優化理念,因勢建綠,依水造景,着力抓好“活水”、“增綠”工程。大城區重點要通過啟動東河治理西延工程、濁漳河治理二期工程,完善濱河公園、東河公園水面管理,增加東河、濁漳河兩岸景觀設施,以水為軸心,美化、綠化、亮化城區環境;其他小城鎮組團也要圍繞山水做文章。完善城區、鄉村道路、荒山和荒坡綠化網絡和機制,加快推進防護、生產綠地建設,規劃建設苗圃、花圃基地;廣泛開展單位、居住區、鄉村綠化建設,開展綠色單位、綠色小區、綠色示範鄉鎮村評選活動。

5、創建景觀走廊。以城鎮體系為基礎,創建景觀走廊,使城鎮與鄉村渾然一體。主要有:綠色城鎮走廊,沿省道、高速公路、鐵路兩旁進行綠化,主要小城鎮設計建設景觀標誌。另外向走廊兩旁縱伸10—20米左右的經濟林綠化帶。綠色山水走廊,依託沿途的水庫、河灘、溪水、青山等山水景觀,開闢山水旅遊線路,營造迷人的自然山水走廊;道路兩旁的村鎮建築物,具有古樸典雅的風格。綠色山野走廊,以真實山野自然特色為景觀,營造“山路蜿蜒,野趣橫生”的意境。

(四)以創新為動力,做優大縣城、小城鎮運作機制。

為保障大縣城建設和城鎮化發展,應制定出台相關配套政策措施:

1、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財政投融資計劃編制制度,拓寬融資渠道及規模,多方籌集資金,提高財政投融資效益。強化市場運作,以財政性資金為導向,建立市場化、開放式城市建設籌資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城區建設投資、經營、回收、再投資良性循環;探索實行有限期特許權經營,通過建設—經營(租賃)—轉讓形式,使投資資金保值增值,滾動發展,發揮建設資金的最大效益,實現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集聚的協調發展;對大縣城市政公用設施的冠名權、廣告使用權等進行公開拍賣,開發利用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延伸資本;推進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開闢城鎮建設融資新途徑。

2、推進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正確處理好城鎮發展與合理用地、保護耕地關係,建立城鄉土地資源統一配置、節約和集約用地新機制,解決好“大縣城”和小城鎮發展用地;加強規劃區建設用地調控,確保重點工程和大縣城建設用地,嚴格控制零散的一般性項目佔地;開展農村居民點或空心村整理試點工作,試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以轉讓、租賃、作價入股等方式進入土地市場流轉。建立和完善土地收購、儲備機制,加快土地要素市場建設,增強政府調控土地市場的能力。

3、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重點把農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中來。政府安排專項資金並列入預算,用於擴大城鎮職工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保險制度的覆蓋面,建立適合農村地區,並與城鎮銜接的養老保險制度;完善適合城鎮靈活就業羣體(包括外來工、農民工等)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以及對城鎮困難羣眾的醫療救助制度;抓緊健全覆蓋城鄉的多層次醫療服務體系,保障農村人口遷移與就業的安全有序。

4、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建立以居住地登記户口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對穩定職業為基本落户條件,以法制化、證件化、信息化管理為主要手段的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實行户籍和社會待遇脱鈎,消除户籍隱形權利,促進城鎮化的發展。

關於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2019年城鎮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常委會各位組成人員: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20**年工作要點》安排,市人大常委會組織調研組,於20**年7月23日至7月28日在市人大常委會潘其弟副主任的帶領下,到平果、田陽、**區、隆林、西林和**礦務局等縣(區)、企業開展調研,調研以全市企業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的收繳、使用情況,社會保險管理機構、管理制度的落實情況,以及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以下簡稱《社會保險法》)的實施情況為重點,調研方式主要有采取座談、走訪和查閲資料等。並委託**、**、**、**、**等縣人大常委會開展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20**年7月1日實施《社會保險法》以來,我市各級人民政府高度重視社會保險工作,將社會保險各項量化目標任務,分解到各縣(區)政府,層層建立責任制。通過依法推動、宣傳發動、部門聯動和監督促動等有效措施,全市社會保險工作取得良好工作成效。

(一)社會保險管理機構建立健全。市、縣(區)兩級人民政府共建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60個,其中市社會保險事業局1個,縣(區)社會勞動保險事業管理所**個,縣(區)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管理中心**個,縣(區)失業保險管理所**個,縣(區)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所**個,縣(區)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所**個,實際在崗人數471人(其中:編制內370人,聘用101人)。市政府於20**年5月成立了**市社會保險監督委員會,各縣(區)也都相應成立社會保險監督委員會。

(二)社會保險擴面徵繳逐年增加,待遇不斷提高。20**年,全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54238人,與上年同比增長15.9%,完成養老保險費徵繳109442萬元,與上年同比增長18.5%;失業保險參保人數**5278人,完成年度任務**5000人的100.2%,完成基金徵繳7865.47萬元,與上年同比增長**.52%;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40840人,佔任務470000人的**5.1%,完成基金徵繳47758萬元,與上年同比增長18.3%;工傷保險參保人數**8574人,與上年同比增長17.5%,完成基金徵繳3**6萬元,與上年同比增長29.4%;生育保險參保人數**9818人,與上年同比增長5.3%,完成基金徵繳2203萬元,與上年同比增長8.5%。到目前為止,已對企業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待遇進行了8次調整提高,其他險種待遇也逐步得到提高。

(三)社會保險基金通過預算實現收支平衡。三年來,全市的失業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的收入都大於支出。20**年,全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缺口**059萬元,缺口資金按財政分擔機制由自治區財政和當地財政按7:3比例承擔,通過財政調劑,其中:自治區財政承擔8441萬元,市本級財政承擔1841萬元,各縣(區)財政承擔1777萬元,財政補助資金及時到位,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平衡。截止20**年6月,全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金缺口2**74萬元,缺口資金從歷年累計滾存結餘中支付。

(四)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基本規範。全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基本做到由財政專户儲存,專款專用,實現收支兩條線。審計部門加強專項審計,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從調研的情況看,目前我市社會保險基金的管理制度比較健全,業務流程比較規範,近幾年沒有出現違法違規的問題。

(五)社會保險服務水平有所提高。各縣(區)強化社會保險對外窗口服務,認真開展“陽光社保”活動,公開辦事流程,簡化辦事程序,方便羣眾辦事,提高服務效能。全市離退休人員養老保險社會化管理服務率達92%,社會化發放和支付率達100%。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

全市社會保險工作總體運行良好。但在調研中,發現社會保險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

(一)法律宣傳不到位,部分企業參保意識差。各級政府對社會保險有關法律、政策的宣傳不夠深入、面不夠廣,部分企業領導和職工思想認識不足,存在選擇性參保、隱瞞繳費工資基數、欠繳社會保險費等現象。如,**木業、**錳業兩家企業選擇性參保問題突出,20**年申報參加醫療保險的有近400人,而申報參加養老保險的僅**0人;**市**礦業有限公司,20**年實發工資人數245人,20**年1月---**月參加養老保險繳費人數僅為20人。

(二)養老保險基金缺口大,支撐能力下降。從20**年度和20**年上半年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情況來看,全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缺口存在逐年加大趨勢,其主要原因:一是企業參保單位欠費嚴重造成收不抵支。截止20**年6月止,全市有520個參保單位欠繳養老保險費,累計欠費達23**5萬元,390個單位欠繳失業保險費,失業保險費累計欠費3850萬元。二是退休人員增加,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險金支付增大。20**年6月底,退休人員622**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372人,同比增長6%。三是連續八年提高了養老保險待遇水平,支出增幅大於收入增幅。20**年人均養老保險金已提高到1894.57元,比XX年的月人均養老金615元增加了**79.57元,增幅208%。由於一方面參保單位嚴重欠繳,一方面退休人員增多、待遇提高,增加支出,致使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缺口不斷加大,支撐能力下降。20**年度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滾存結餘44482萬元,可支撐月數4.38個月,至20**年6月底可支撐能力僅為3.8個月,低於全國6個月的警戒線標準,比全區平均支撐月數少**.1個月,處於風險警戒線以上。

(三)企業生產經營不景氣,社會保險基金收繳難度大。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一些企業存在生產經營管理問題,經濟效益欠佳,在對歷年欠費還沒有償還的同時,當年又產生了新的欠費,造成企業社會保險累計欠費不斷加大。如:**礦務局近幾年一些礦井受****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航運樞紐工程和****航運樞紐工程蓄水影響,存在安全問題,生產不正常,還有一些礦井因資源枯竭關閉,造成煤炭產量大幅度下降。此外,20**年以來煤炭市場疲軟,供大於求,煤炭價格下滑,企業生產經營十分困難。截止20**年6月止,**礦務局累計欠繳養老保險費8840萬元,失業保險累計欠費達1079萬元。由於**礦務局嚴重欠繳,影響了全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基金的正常運轉,任由**礦務局欠費繼續加大,有可能導致無法完成20**年度自治區下達給我市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徵繳任務,按財政分擔機制將由市級財政來承擔由此造成的基金缺口。

(四)社會保險信息系統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存在社保、財政、國土、住房、公安、民政、衞生、工商等相關部門信息系統缺乏共享機制;各險種經辦機構獨立運行,“五險”的信息系統分割管理,數據分散,造成數據無法轉換和共享;基本養老保險信息沒有進入自治區數據大集中統一管理,不利於對社會保險資金運行和有效監督。

(五)經辦機構人員不足,服務社會水平滯後。社會保險部分經辦機構大都成立於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業務少,配備的人員編制也少。隨着社會保險事業的發展,現有的人員編制已不能滿足現在的工作需求,存在人員力量不足,年齡老化,信息管理專業人員少,服務社會質量不高的問題。如:市本級醫療保險參保徵繳和待遇審核窗口經辦人員僅6人,每天的服務量平均達300人次,平均人接待約50人次。此外還要管理市本級6萬多參保人進行帶金融功能社會保障卡的信息核對和3萬多本新居保證的打印和發放工作,工作壓力很大。

(六)有關規定不夠明確,一些政策難以落實。由於《社會保險法》的相關細則沒有出台,一些規定不具體,實際工作難以執行。如:《社會保險法》第十七條規定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因病或非因公死亡人員待遇以及病殘津貼的發放標準問題,國家目前沒有制訂實施細則或標準,地方也沒有制定相關政策規定,實際工作中無法執行。又如:《社會保險法》第十六條規定“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達到十五年的,按月領取養老保險金”。但是,法定退休年齡的核定問題,現執行的是勞社部發〔1999〕8號文件,以本人檔案最先記載的出生時間為準,這個規定一旦與身份證登記的出生時間不一致時,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的規定,退休年齡的核定就很難把握。

三、意見和建議

從調研的情況看,目前全市社會保險工作總體良好,成效明顯。但面臨的形勢也很嚴峻,主要是社會保險擴面徵繳難,企業累計欠繳數額大,有可能導致全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失衡,將極大增加財政負擔。為進一步推進我市社會保險工作,提出以下意見、建議。

(一)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加大宣傳力度。貫徹實施《社會保險法》落實社會保險各項政策,事關廣大人民羣眾切身利益,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是整個社會保障工作的核心。各級人民政府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高度重視社會保險工作,認真組織力量,採取多種形式,加大《社會保險法》和社會保險有關政策的宣傳力度,不斷增強用人單位的守法意識和羣眾的參保意識,使社會保險的參保工作成為廣大羣眾的自覺行為。

(二)進一步加大徵繳擴面力度,加快保費徵繳進度。針對我市目前存在社會保險擴面徵繳難,欠繳嚴重的問題,各級人民政府要採取有力措施,堅持一手抓參保擴面工作,一手抓基金徵繳工作。一是要組織力量加大對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户及靈活就業人員的思想動員和宣傳工作,促進參保擴面工作。二是要組織相關部門對企業繳費基數和參保情況進行清理檢查,對少報繳費基數,應保未保和應繳未繳的企業,加大徵收和清欠力度,保證足額徵繳。三是社會保險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要整合力量,加大監察和稽核,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等手段強化徵繳,提高社會保險徵繳工作效率。

(三)進一步提高政府服務企業工作水平,促進企業擺脱困境。政府要增強服務企業意識,加大對嚴重欠繳社會保險費企業的調查研究,查找原因,組織力量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和問題,幫助企業走出困境,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推動企業社會保險的徵繳。

(四)進一步加快資源整合步伐,提高社會保險管理水平。市社會保險事業局已於20**年3月掛牌成立,將原**市社會勞動保險事業管理所等五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進行整合。目前市社保局“五險合一”服務窗口大樓維修方案和社會保險數據大集中信息平台建設方案已按程序上報,市人民政府應儘快對報批的相關工作進行研究審查批覆,儘快落實“五險合一”辦公,實現社會保險“一站式服務”。各縣(區)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整合工作,市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指導,儘快組建社會保險事業局。要加快市、縣(區)社會保險數據大集中信息平台的建設步伐,建立部門之間、各險種之間信息資源共享平台的社會保險信息系統,促進信息共享和協作,實現數據自治區級大集中,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險業務科學管理水平。

(五)進一步強化社會保險隊伍建設,提高服務社會工作能力。一是要增加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人員編制,解決目前工作人員不足,工作壓力大的問題;要適當提高縣(區)經辦機構級別和幹部級別,改善單位機構幹部級別較低的現狀,進一步激發社會保險經辦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二是要加大信息數據管理和法律法規的業務培訓,提高社會保險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執法水平;三是要保障各項業務經費,滿足開展業務的需要。

(六)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制度,保障法律政策的貫徹落實。社會保險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社會保險現行法律、政策的學習和研究,建立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工作的長效機制,完善資金使用管理制度,嚴格執行社會保險基金財務制度,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專款專用,加強資金使用的監督、審計和公開。要加強對法規、政策不完善的問題反映,力爭國家和自治區層面儘快出台相關實施細則和政策,使《社會保險法》在我市得到更好的貫徹實施。

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2019年城鎮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一、基本情況

近幾年來,我市十分重視小城鎮建設,通過科學規劃、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分類指導、整體推進措施,努力推進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增強小城鎮內涵,提高小城鎮品位,塑造小城鎮特色,加快了構築農村新型城鎮體系步伐。

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大了小城鎮建設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鎮建設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是調整我市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口”。為搞好小城鎮建設,市委、市府出台了《關於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意見》,確定了發展目標,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構築起我市小城鎮建設的總體框架,即突出三個中心(昌城、枳溝、皇華),發展七個重點(呂標、賈悦、石橋子、朱解、相州、百尺河、辛興),以此輻射帶動全市城鎮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市裏專門成立了小城鎮建設領導小組,吸收建委、土地、民政、公安、計委、財政、農業、金融等部門參加,具體負責小城鎮建設的協調指導工作,各鄉鎮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領導機構,把小城鎮建設納入了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了對小城鎮建設的組織領導。林家村鎮通過第xx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作出了關於進一步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決議,統一了全鎮上下的認識,增強了加快小城鎮建設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昌城鎮通過選樹“十大典型”現身説法,在全鎮形成了人人想城建、人人議城建、人人爭進鎮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編制規劃,促進了小城鎮建設健康有序發展。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是建設小城鎮、經營小城鎮、發展小城鎮的重要基礎。它既關係當前,更影響長遠。這個問題已越來越被各級領導所重視。近年來,各鄉鎮按照“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的原則,開始運籌新一輪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並建立起規劃設計統一評審制。昌城鎮聘請省市有關部門的專家,經實地考查論證,制定了“沿河拓展,順路延伸,依託優勢,重建五區”的小城鎮建設規劃,保證了規劃的科學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枳溝、昌城、皇華、相州等鄉鎮成立了小城鎮建設管理委員會,制定了小城鎮規劃建設管理辦法,認真實施“一書兩證”制度,使小城鎮規劃建設日趨規範。

(三)因地制宜,開拓了小城鎮建設的新路子。各鄉鎮緊緊圍繞市委、市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鎮建設,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的總體思路,結合本鎮特點,廣開門路,各唱各的“拿手戲”。突出體現在“四個結合”上:一是小城鎮建設與發展鄉鎮企業相結合。昌城鎮以鄉鎮企業為啟動點,引導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實行聯片發展,形成得利斯食品加工區、道口重工業區,既節省土地資源,又便於污染治理。二是小城鎮建設與發展市場相結合。枳溝、相州兩鄉鎮,牢牢抓住交通便利這一有利條件,充分發揮市場具有輻射力大,吸納力強,集散度高的特點,依靠市場帶動了小城鎮建設的發展。三是小城鎮建設與發展外向型經濟相結合。林家村鎮開發建成了佔地200多畝的外商投資工業園區,吸引外資建成了兩處工藝品龍頭企業,年產值達5200萬元,在周圍帶起了一個三產開發區。四是小城鎮建設與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相結合。昌城鎮集聚60多家民辦和個體私營企業到鎮區經營,轉移農村勞動力1.5萬名,經濟總收入佔全鎮的70%以上,壯大了小城鎮建設的規模,拉動了全鎮的經濟增長。

(四)制定政策,促進了小城鎮建設上規模。在小城鎮建設過程中,各鄉鎮本着放水養魚、欲取先予的原則,結合實際制定了一些優惠政策,鼓勵引導二、三產業向小城鎮集中,加快了小城鎮的開發建設。相州鎮規定,對進鎮建房經商農民,免交鎮政府統籌費和村提留;對在小城鎮新上的工商項目,鎮裏給予最優惠待遇等。這些優惠政策,激發了農民向小城鎮集中的積極性,促進了小城鎮建設的快速膨脹。

(五)強化管理,營造了小城鎮發展的良好環境。在制定優惠政策的同時,小城鎮的管理得到進一步加強,就“三個中心鎮”管理情況看,主要呈現三個特點: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別制定了小城鎮規劃建設管理辦法、環境衞生管理辦法等規範性文件,使小城鎮管理初步納入規範化軌道;二是加強了建設管理。本着合理佈局,有序開發的原則,嚴格建設程序,從批地到設計、建築、裝璜實行“一條龍”管理,高起點、高標準建設小城鎮。三是加強了環境治理。枳溝鎮組建了環衞所,負責整個鎮區街道的環境衞生,先後投資60餘萬元,上了叉車、翻斗車,增設了50多個生活垃圾箱,改善了鎮區的環境衞生;各地還不斷加大對小城鎮的治安管理力度,為小城鎮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調查情況看,各鄉鎮在小城鎮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和經驗,但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認識上有差距。突出表現在:有些地方還沒有把小城鎮建設擺到應有的戰略位置,廣大幹部羣眾對小城鎮建設在促進農村改革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有的鄉鎮因缺資金對搞好小城鎮建設存有畏難情緒,缺少發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動;個別鄉鎮關起門來搞建設,難以形成大開放、大發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缺少長遠眼光,制約了小城鎮建設上檔次、上水平。 (二)規劃滯後。據調查,全市20處鄉鎮,已完成新一輪小城鎮總體規劃的鄉鎮有11處,佔55%;總體規劃通過評審的只有5處鄉鎮,佔25%;總體規劃經過鄉鎮人代會通過並報市政府批准的只有1處鄉鎮,佔5%;全市20處鄉鎮都沒有編制詳細規劃。從上述情況看,一是規劃不健全。9處鄉鎮沒有完成新一輪總體規劃,有個別鄉鎮只是口頭規劃,致使小城鎮建設無章可循、無序發展。二是總體規劃缺乏連續性和權威性。大多數鄉鎮的總體規劃還沒有經鄉鎮人代會審查並報市政府審批,因此規劃不具有法律效力,造成建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三是沒有編制詳細規劃。導致小城鎮建設佈局不規範,特色不突出,基礎設施不配套。

(三)政策落實不到位。近年來,隨着小城鎮建設進程的加快,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些優惠政策,如户籍、土地使用、各種收費等,還沒有得到很好地落實。一是現行户籍管理制度制約小城鎮建設。鄉鎮、村辦企業招聘的管理技術人才和進鎮經商辦企業的農民,户籍管理混亂,分別落在鄉鎮經委、建委、商貿園等單位,有的長期無處落,有些聘用人才、投資者因户籍問題解決不了而打退堂鼓。二是徵用土地手續多,時間長,收費偏高。據基層反映,徵用一塊土地,從審請到批覆大約需要半年時間,使用一畝土地需要繳納的土地出讓金、耕地佔用費、測圖費、復墾費、補償金等約在35000元左右,致使投資者和進鎮農民望而卻步。三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近幾年來,轉移到小城鎮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人數呈迅速遞增的態勢,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如住房、教育、社會保險等不配套,農民進鎮有後顧之憂。

(四)融資渠道不暢。主要表現是:⑴市鄉財政實行分税體制政策,分灶吃飯、自籌平衡,鄉鎮財政普遍打得很緊,小城鎮建設資金很難列入預算。⑵銀行對小城鎮建設貸款較少。⑶從小城鎮建設工程中收取得土地出讓金、基礎設施配套費、城市維護建設税等很少用於小城鎮基礎設施配套建設。⑷小城鎮建設經營程度低。有關部門、企業和個人投資少,利用外資開發小城鎮的力度不大,民間資金潛力挖掘不夠。這些因素,導致小城鎮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制約了小城鎮的發展。

三、幾點建議

鑑於上述情況,我們建議各級領導要把建設小城鎮、經營小城鎮,作為推進我市城鄉一體化進程,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內容,切實擺上重要位置,下大氣力抓緊抓好。

(一)進一步提高認識,切實把小城鎮建設擺上突出位置。小城鎮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是推進我國城鎮化的重要途徑,是實現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橋樑和紐帶。發展小城鎮有利於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有利於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利於輻射帶動周邊經濟快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黨和國家對小城鎮建設工作十分重視。黨的xx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隨着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推進城鎮化條件已漸成熟,要不失時機地實施城鎮化戰略。xx早就指出,“要引導鄉鎮企業在小城鎮適當集中,使小城鎮成為區域中心”,“在穩定發展農業的同時,積極發展二、三產業,搞好小城鎮建設”。建設小城鎮、發展小城鎮,經營小城鎮已成為當前繁榮經濟,促進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各級領導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超前意識、機遇意識、發展意識,切實把實施城鎮化戰略放在農村工作的突出位置來抓,實行領導責任制,把規劃、建設、管理好小城鎮列入任期責任目標,調動一切社會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參與小城鎮建設,切實加強對小城鎮建設的協調指導,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

(二)科學規劃,夯實基礎。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要立足現實,着眼長遠,堅持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真正做到“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管理一條龍”。一是制定小城鎮建設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結合。要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依據,抓緊對小城鎮總體規劃進行修訂和完善,合理確定小城鎮發展規模,以保證集約用地和保護耕地。二是搞好小城鎮建設與保護耕地和生態環境相結合。進一步改革完善城鎮用地制度,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盤活土地存量,禁止土地閒置,在保護耕地和保障農民合法權益的前提下,妥善解決建設用地。堅決防止環境污染,杜絕土地資源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的破壞。三是小城鎮建設的總體規劃與詳細規劃相結合。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對工業園區、住宅小區、主要街區、各類市場和各類公共基礎設施等,都要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和技術標準編制詳細規劃。在人民羣眾承受能力允許的情況下,高標準高質量配套建設,提高規模效益和聚集效應。市政府要切實加強對規劃編制的領導和督查工作。調查發現,鄉鎮要編制一個總體規劃,設計費最低需8萬元,而且鄉鎮各自為政現象突出,造成小城鎮建設散亂。鑑於此,應成立專門班子,對全市小城鎮規劃的編制工作進行統一調度,統一聘請專家論證設計,以減少費用,使全市小城鎮建設既統一協調,又突出小城鎮特色,保證規劃編制工作的順利完成。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規劃的評審、審查、審批制度,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要嚴格堅持專家評審論證、人代會審查同意並報市政府批准的科學程序,切實保障規劃的權威性和連續性。

(三)深化改革,落實完善政策保障機制。一是要進一步落實進鎮人員的户籍政策。按照公安部《關於推進小城鎮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和我市《關於進一步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決定精品源自政治科 》要求,協調公安、民政等有關部門,採取得力措施,儘快完善落實鄉鎮户籍管理辦法,在小城鎮設立居民委員會,按城市户籍管理有關規定管理小城鎮人口,形成城鄉人口有序流動機制。二是簡化土地徵用手續,降低收費標準。各職能部門要認真落實招商引資的各項優惠政策,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堅持一站式服務,一個漏斗收費,縮短建設項目的立項、審批和建設週期,提高辦事效率。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鎮的社會保障制度。要建立適應小城鎮發展要求的住房、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險等制度,發展公益事業,健全小城鎮公共服務和社區服務等功能,解除進鎮人員的後顧之憂,增強小城鎮的凝聚力。

(四)廣闢投融資渠道,建立多元投資機制。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原則,拓展小城鎮建設資金渠道。一是小城鎮建設市場化。要改革小城鎮建設方式,由建設小城鎮轉向經營小城鎮。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積極探索把公用基礎設施建設推向市場的融資路子。在統一管理的前提下,各鄉鎮要組建綜合開發公司,由住宅開發向二、三產業延伸。鼓勵市直部門、企業、個人投資參與小城鎮開發建設。二是要實行財政、金融扶持政策。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決定》,市、鄉兩級財政、金融部門要加大力度,每年投入一定的資金引導、支持小城鎮建設;小城鎮建設的各項税費,如從小城鎮收取的土地出讓金(地方留成部分)、基礎設施配套費、城市維護建設税等,要重點用於小城鎮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三是擴大開放,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利用外資開發建設小城鎮,構築開放式的投資主體多元化、多層次新格局。

(五)進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優化發展環境。要理順體制,建立健全鄉鎮建設管理機構,明確管理職責,強化對農村建築市場和施工隊伍的管理和監督檢查。要加強小城鎮內部的綜合治理,優化內部環境;制止“亂攤派、亂集資、亂收費、亂罰款”,營造寬鬆環境;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營造平安環境;加強美化、綠化和公共衞生管理,打破“一條街,兩行樹”的舊格局,營造優美的自然環境;加強文化建設,突出文化特色,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以上是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小城鎮吸納農村人口調研報告2019年城鎮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小城鎮發展作為“夯實底部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加快我省城鎮化進程,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我省小城鎮吸納農村人口方面的調查研究,分析我省小城鎮吸納農村人口的現狀、問題和原因,探討科學促進農村人口向小城鎮轉移的路徑和措施,將對我省小城鎮在就地就近低成本安置農村人口方面充分發揮作用有所裨益。

一、四川省小城鎮吸納農村人口的現狀

據統計,XX年四川省常住人口805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367萬人,鄉村人口4683萬人,城鎮化率41.83%,比上年增長1.65個百分點。全省縣城及縣城以上的城市吸納的人口約2730萬人,對城鎮化的貢獻率為34%;小城鎮吸納的人口約636萬人,不到城市(主要指縣城及縣城以上的城市)人口的1/4,對城鎮化的貢獻率僅為8%。

目前,四川省存在“半城市化”現象,針對農村村民不願意進城影響因素調查統計顯示,13%的村民因為户籍制度而不願意進城,71%進入小城鎮的農村村民仍屬於農村户口。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城鎮人口和非農人口計算的城市化率之間的差值逐步增大,表明四川“半城市化”現象越來越明顯。

二、小城鎮對吸納農村人口的作用

(一)加快小城鎮發展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先決條件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着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加快小城鎮發展,正與新型城鎮化的內涵要求相契合,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先決條件。

(二)小城鎮吸納農村人口可實現“就地、就近、低成本”轉移,促進城鎮和諧發展和生態宜居

小城鎮作為吸納農村人口的主要平台,較大中、城市而言,具有對農村人口就業素質需求相對較低,遷移距離較近、生活成本較低等特性。因其低門檻,較易融入,使其吸納農村人口的作用日益凸顯。農村人口轉移至小城鎮可有效降低其進入大、中城市的就業風險及消耗成本。並且有效緩解大中城市因外來流動人口過多,造成城市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公共服務設施與基礎設施不足等情況。隨着小城鎮不斷吸納農村人口,促使小城鎮的發展與建設,其自然的生態景觀和完善的配套設施,將會使城鎮更加和諧發展和生態宜居。

(三)農村人口向小城鎮轉移是減少社會不穩定因素的有效手段

隨着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務工現象普遍化,“留守兒童”、“空心村”“臨時夫妻”等社會問題引發不少社會的關注。而這些問題的癥結正是由於打工目的地與務工者原居住地相距甚遠,夫妻聚少離多,子女不能親自撫養等因素造成的。而小城鎮就近吸納農村人口,將會有效解決務工者進大城市務工來帶的一些列的社會問題,減少社會不穩定因素的負面影響。

(四)農村人口向小城鎮轉移符合農民意願

通過實地問卷調查統計,50%以上的村民願意搬離農村,轉移進入城鎮,其中,意願搬遷進入本鎮的村民佔意願搬遷村民的比例為71%。願意去往大中城市居住的村民所佔比例較低,僅佔願意進城村民的4%,絕大多數村民選擇居住在當地小城鎮,首先因為村民文化水平低,在大中城市缺乏就業競爭力;其次鄉土情結較重,對地方歸屬感和人際關係的依賴,也決定了小城鎮吸納農村人口更有優勢。

三、四川省小城鎮吸納農村人口存在的問題

(一)發展小城鎮扶持政策措施不足

小城鎮發展的扶持政策措施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府缺乏城鎮建設資金,由於小城鎮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相關税收均上繳縣級財政,小城鎮建設資金基本依靠項目資金xx縣級財政下撥,數量較少,不能很好的滿足城鎮建設需要。鎮級財政屬報賬制,縣級財政的自身建設資金已捉襟見肘,因此對小城鎮建設支持力度不夠,導致小城鎮規模、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的綜合效益較低。二是小城鎮土地投放指標不足,現有的小城鎮發展用地土地指標非常少,主要消化以前剩下的土地指標,在下達的指標中,90%以上的土地多用於進行小城鎮房地產開發建設,而對社會公益性設施土地建設投入不夠,導致功能佈局不合理。三是多數小城鎮規劃的公共服務設施佈局分散,配套程度較低。如沿公路設市場、沿途亂設攤點,這將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交通;鄉鎮工業與居民區相互混雜,相互影響。

此外,小城鎮建設中仍存在一些政策和體制障礙,而這正是制約着小城鎮發展的重要因素。如農村土地流轉、小城鎮勞動者權益維護保障、城鄉户籍等制度尚未完善。受上述影響,農村非農勞動力就業大多都採取半工農的形式,即就業者“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勞動力只“流動”不“流轉”,從而導致無法真正的城鎮化。

(二)產業支撐力較弱,結構不合理,就業崗位較少

我省多數小城鎮在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產業結構趨同的現象,多為利用當地資源發展農副產品初加工、建材等技術含量低,規模較小的行業,競爭力較弱。由於第二產業在小城鎮產業結構中所佔比例偏低,沒有較多的就業崗位,第三產業發展滯後,導致小城鎮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能力不足,因而消弱了通過就業實現轉移農村勞動力的作用。

(三)規劃建設管理水平低,制約了小城鎮的發展

90%的小城鎮缺乏相應的規劃建設專業技術人員,對小城鎮規劃建設的日常管理不到位。小城鎮建設管理效率低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基本上沒有規劃建設的專業人才。導致城鎮建設多是“小而全、小而散、小而亂”的現狀。二是小城鎮管理的組織機構不健全,即使有相應的機構也因為身兼數職而形同虛設,沒有形成系統化的管理,更多的是陷於事務性的管理。三是相關配套政策沒有跟上,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鎮級部門沒有執法權,縣級部門又往往受到人力物力的限制,無法直接對於小城鎮進行管理,造成了“縣管不了、鎮無權管”的現象比較普遍。

(四)農村剩餘勞動力受自身素質的制約

農民自身文化素質不高,以國中學歷為主,佔58.94%,其次為國小及國小以下,佔23.67%。進城務工只能侷限於勞動強度大、就業面窄的體力勞動,小城鎮可以提供創業的平台,但是更多的進城務工農民無法勝任。

標籤: 調研 城鎮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0gk46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