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農民養老問題調查報告

農民養老問題調查報告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走不動了……”XX年央視春晚,莫文蔚的一首《當你老了》觸動了無數人的心靈。

農民養老問題調查報告

個人都會有老的時候,所以養老也成為無法迴避的話題。近日,河南平頂山魯山縣康樂園老年公寓發生的造成38人死亡、6人受傷的火災,更是讓養老話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據三門峽市民政局老齡工作科提供的XX年人口與城鎮化調查數據顯示:全市總人口227.79萬人,其中60歲以上人口35.08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15.4%;65歲以上人口22.66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9.95%;80歲以上人口3.44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1.51%。

面對這麼龐大的老齡人口,選擇什麼樣的養老方式才能讓每位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樂,享受安康快樂的晚年?

城市老人大多居家養老

家住三門峽市區黃河路東段69歲的王老太太有4個子女,其中3個都在外地工作,只有小女兒在三門峽,老人平時獨自一人居住。她告訴記者,自己的家住了幾十年習慣了,每天到鄰居家串串門,和鄰居聊聊天,遇到過年過節子女回來看望她,挺好的。“我不會去養老院,在自己家裏舒服,我自己照顧得了自己。”王老太太説。

説起養老問題,家住文明路東段72歲的趙強(化名)一臉憂愁。“我想減輕孩子們的負擔,去養老院養老,可是總擔心這樣對孩子不好,讓孩子臉上無光。在家裏養老吧,孩子們都忙,還得抽空照顧我,我不想讓孩子們太辛苦,真是兩難啊!”趙強説,他身體不太好,由兒子女兒輪流照顧,雖然孩子們都挺孝順,但工作都非常忙,還得抽出時間照顧他,他於心不忍,想去養老院又沒法給孩子説,害怕孩子多想,非常作難。

王老太太和趙強兩位老人的説法代表了我市大部分老人的想法,或是受傳統觀念影響,或是出於各方面的顧慮,他們都選擇了居家養老。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不僅僅是像趙強這樣的許多老人無法擺脱思想困擾,一些年輕人也因為“面子”問題堅決不讓父母去養老院養老。“養兒防老,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我肯定不會讓父母去養老院的。”46歲的市民張高峯堅定地説。

據湖濱區車站街道辦民政所的趙月琴介紹,統計顯示,該街道60歲以上的老人有8000多人,但在養老院養老的人數不到100人,所佔比例非常小,大部分老人還是選擇居家養老。“我們街道多數老人選擇居家養老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趙月琴表示,一是城區的養老院都收取一定的費用,而該轄區很多老人經濟條件比較差,無力負擔養老院的費用;二是傳統思想根深蒂固,一些老人因為有子女,擔心給孩子造成心理負擔,所以即便經濟上允許,也不會選擇去養老院。

市民政局老齡工作科工作人員也表示,和全國整體情況一樣,我市目前在城區生活的老人絕大多數都是居家養老。

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突出

和城市相比,我市廣大農村地區由於近年外出打工的人比較多,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更加突出。

“農村老人的社會福利和保障待遇較低,同時,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了老年人與兒女分居比例和空巢比例,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成為一大難題。”三門峽市委黨校副教授、社會學研究學者杜明國表示。

三門峽產業集聚區農民馮秀麗今年63歲,兒子兒媳都外出打工,老伴兒走得早,所以家裏只剩下她一個人。“村裏很多和我年齡相仿的人都這樣,孩子們去外地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在家。”馮秀麗説,自己身體不錯,家庭條件還行。而有些老人身體不好,必須靠兒子女兒照顧,“所以日子非常不好過”。

6月6日,在上海財經大學舉辦的“老齡社會公共政策挑戰與治理創新”國際論壇上,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張雄教授負責的課題組做了《XX中國農村養老現狀國情報告》,表明四成多的農村老人喜歡的養老方式是與子女同住,而超過六成的農村老人不喜歡進城養老。張雄稱,農村老人不喜歡進城的主要原因包括生活不習慣、沒有親友熟人説話、生活費用過高等。這種現象在我市農村也存在,靈寶市大王鎮71歲的李大媽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在山東工作,小兒子在北京工作,兩個兒子想讓老人跟他們到城裏生活,可是老人不願進城。李大媽告訴記者,在城裏不習慣,還是在村裏自由,可一個人在村裏就怕生病,一生病就沒人照顧。

“農村養老方式非常單一,除了那些無依無靠的老人去敬老院,一般都是在家裏養老。”國家統計局三門峽調查隊工作人員表示,他們曾對我市農村養老問題作過一個調查,在21名農村老人中,家庭養老的18名,佔調查對象的85.7%。因為農村敬老院不需要繳納費用,所以多是一些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而民辦養老機構屈指可數,在民辦養老院養老的老人更是寥寥無幾。

國家統計局三門峽調查隊的調查報告同時提出,由於近些年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不斷增加,導致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如何讓農村老人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樂成為一個非常大的課題。

探索新的養老模式是大勢所趨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絕大多數老人選擇的是居家養老。但是目前國內主流家庭結構已轉變為只有一個孩子,這意味着年青一代的養老負擔變得非常繁重。此外,人口流動的加快導致代際分離現象日益突出,中國有相當多的老人獨守家中,成為空巢老人。即使是與父母同居一個城市的年輕人,也因高強度的工作和快節奏的生活而很難抽出時間給予父母更多陪伴,所以這也給養老提出了新的要求,積極探索和推廣新的養老模式是未來的必然趨勢。

“在城市,養老機構養老、社區養老、醫養結合養老等模式都是可以大力推廣的養老模式,目前我市在這些方面都有比較好的典型經驗。”市民政局老齡工作科工作人員表示。

養老機構養老是目前較為普遍的一種養老方式,但因為種種原因發展受到限制。記者瞭解到,目前我市一些公辦養老機構的運行情況比較好,但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而民辦養老機構由於資金缺口較大,管理員待遇低、工作壓力大等方面的問題,經營遇到很多困難,有些甚至因為經營不下去而關閉。許多市民對養老機構養老提出了建議:關鍵是要提高服務水平,讓老人住得舒心、開心。

社區養老是政府大力提倡的一種方式。老年人晚上可以住在自己家中,自由性、隱私性較強,白天在養老院生活,吃飯、理髮、就醫等都可利用社區資源,非常方便。據瞭解,目前我市已有一些社區積極開展社區養老,這些社區成立了義工組織、家政服務中心、便民醫療點等社會組織,滿足了社區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深受老年人及其家人的歡迎。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開啟了中國養老新途徑。該模式採用醫院新增養老設施,養老院引進門診,或新建醫養結合養老院等方式,通過多元資金投入和經營運作模式,已在全國多地實施。“三門峽在這方面也有非常好的經驗。”三門峽市老年護理院院長常援建介紹,該院是河南省在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方面做得非常好的機構,XX年該院便開始探索這一全新模式,由於各方面都取得了成功,吸引了鄭州、洛陽等地的養老院前來學習。之前由於發展受到限制,老人不是太多,但居住在這裏的老人能得到很好的照料,“隨着新大樓投入使用,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老人選擇到這裏養老”。

在我市農村,也有一些好的養老模式受到羣眾歡迎,值得推廣,其中陝縣原店鎮郭家村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就非常受歡迎。

據介紹,郭家村根據村裏實際情況建立了一所集住宿、休閒、娛樂、健身為一體,服務本村老人的非盈利性集體公益性養老服務場所。該中心負責人介紹,目前入住65歲以上低收入、空巢、殘疾等各類老人76人,年齡最大的84歲。完善的設施、良好的環境為老人養老休閒提供了方便,管理服務人員盡心盡力為老人服務,深得老人歡迎。XX年,郭家村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被河南省民政廳命名為河南省養老服務示範單位。“我們村修建服務中心的宗旨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發揚‘孝文化’的傳統美德。”該中心負責人表示,“我們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還在深化改革開放中繼續探索前進,讓老人住得舒心。”

養老之路任重道遠

在我國,未來養老的任務是任重而道遠的,不管是哪種養老模式都需要不斷探索,不斷提升服務水平,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這是社會各界一致的看法。

三門峽義工分會祕書長鬍健因為實施“天倫計劃”長期關注老人養老問題。他認為養老機構養老肯定是未來非常重要的一種模式,對此專門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養老機構不是根據每個老年人的具體需要來提供服務,而是根據制度和工作程序要求機械運轉,相對來講比較缺少個性化和人情味。還有一點,在養老院裏老人們沒有隱私,沒有祕密,沒有活動自由,這就帶來了老人尊嚴和自由的缺失。”胡健表示希望養老機構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讓老人感受到濃濃的關愛,“如果這樣的話,那麼養老機構未來肯定很受歡迎”。

多年從事養老事業的常援建認為,未來要建設高、中、低不同檔次的養老機構,以滿足不同人羣的需求;政府部門要加大投資力度,養老是一個惠及民生的大事,是公益事業,要呼籲社會力量參與進來;養老機構要不斷提升服務水平,讓老年人時時刻刻感受到“家”的温暖。

另外,專家學者普遍認為“醫養結合”的路子可以為民辦養老院轉型提供可借鑑的經驗。很多養老院反映利潤微薄,難以為繼,如果為老年人提供醫療保健服務的話,就可以解決養老機構經營困難和養老院醫療設施落後的難題,為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務。

“養老是個社會大課題,需要全社會的關注。”杜明國表示,全社會都要改變認識上的誤區,不能把養老保障看成是一個“無底洞”,要積極參與,探索適合各類老人需要的多元化養老模式,在老齡化不斷推進的今天,讓老人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e3rdz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