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總結 >學習總結 >

教育開題報告範文精選5篇

教育開題報告範文精選5篇

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説明材料。這是一種新的應用寫作文體,這種文字體裁是隨着現代科學研究活動計劃性的增強和科研選題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的。開題報告要怎麼寫呢?小編精選了一些關於開題報告的優秀範例,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開題報告範文精選5篇

教育開題報告

題目:學生文學修養和創作,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一、課題界定

“學生文學修養”主要包括學生的文學理論素養、對文學作品的感悟鑑賞能力和批判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學創作能力。“學校教育”側重於農村學校品德和行為教育。

二、省內外研究狀況述評

本研究主要從語文教師修養、學生閲讀和寫作能力、學生文學素養等方面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主要有《教師文學修養與作文教學的研究》(常州市武進區橫山橋中學語文課題組)、《論語文教師的文學修養》(秋實)。這類研究是針對語文教師的研究,以提高學生作文成績為歸宿點,忽略了學生自主閲讀和寫作能力和文學素養的培養,是應試教育的附屬品。此外還有一些研究,如《語文教師功利思想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影響》( 項成波)、《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發展學生綜合素質》(馬龍)這類研究雖然關注了學生道德素養和審美情趣,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但是沒有着眼於對學校整體發展的影響,研究成果具有侷限性,沒有起到本質性的推動教育發展作用。

三、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面對農村學校的教育現狀,應試教育的後遺症日漸凸顯,學生求知慾日漸衰退,行為渙散,道德素質低下。家庭、社會不良現象的負面影響,使農村學校教育如履薄冰。此課題研究意義在於從提高學生文學修養和寫作能力為突破口,繼而提高農村學校教育質量,為教育主管部門和農村學校提供技術支持。

1、在新形勢下,對處在低谷的農村學校教育提供有效的發展策略,為一線教師提供有效的指導和幫助。

2、不斷完善新課程寫作教學理論,摸索科學、高效的寫作教學之路,從而從根本上轉變農村學生文學寫作水平不高,少量的書籍閲讀,非常低劣的文學素養狀態。

四、研究目標

1、通過教學改革,促進做人與文學的有機統一,即通過教師有意識引領帶動,促進學生道德素養和審美情趣的提高,促進個性特長髮展健全人格的形成。

2、學生在掌握優秀文化,具有崇高的精神和較高的文化修養的情況下,提升了學校品位,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發展。

五、研究內容

1、學生自主閲讀和創作習慣對健全人格的形成影響。

2、教師的文學素養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響。

3、學生文學素養和學校教育的關係。

4、新課程理念下,農村學校應搭建文學交流平台。

六、研究假設和創新

1、研究假設 如果中國小生熱衷於文學閲讀和創作,進而提升人格品味。有品位的學生造就有品位的學校。有品位的學校育出有品位的學生。學校教育出現良性循環。

2、研究創新 以往研究主要關心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和寫作能力以及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功利化,大多為應試教育服務。我們研究是的是學生個體素養與學校育人相輔相成的關係,是素質教育領域的問題。

七、研究思路

到相關圖書館以及互聯網查詢和蒐集相關資料,為本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支持;通過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等,瞭解學生閲讀和寫作情況以及學校教育情況,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事實依據。確定實驗班級,做好實驗記錄,寫出論文和材料;經過專家評審驗收後,推廣普及。

八、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通過大量資料的收集分析等,對課題進行全面的認識和理論鋪墊,形成理論部分。

2、調查研究法

瞭解學生和學校相關情況,為課題研究提供事實部分。

3、教育觀察法。在較為自然的條件下,通過感官在一定時間、一定空間的條件下進行有目的的、有計劃地考察並描述教育對象,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從而提供有效的指導。

4、實驗研究法

確定部分班級為實驗班,跟蹤記錄。

九、技術路線

為了使課題得以順利進行,具體技術路線設計為通過文獻研究法對有關理論做出解釋,提出課題研究總體框架;然後調查研究,尋求關於研究前期學生學校事實情況和過程調查,結果調查。再次,篩選實驗班級,實施研究方案,做好效果的檢驗。ZUI後形成研究論文和研究總報告。

十、實施步驟

1、準備和初步實施階段(20XX.04——20XX.06)

查找文獻,調查研究,撰寫課題方案

2、全面實施階段(20XX.07——20X.07)

中期總結報告及初步成果展示

3、推廣總結階段(20XX.08——20XX.11)

課題組成員相互交流實施情況,寫出階段總結報告,教師論文和材料,

4結題(20XX.12)

結題報告

十一、主要參考文獻

1、《教育心理學》 作者 張春興 浙江教育出版社

2、《面向新世紀的德育思考》 作者 季鐵軍 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

3、《修養學簡明教程》作者欒蕾 陳百軍 職工教育出版社

4、《文學素養教程》作者 張曉梅 機械工業出版社

5、《論語文教師的文學修養》 作者 秋實 新浪博客

6、《語文教師功利思想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影響》 作者 項成波 中華語文網

7、《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發展學生綜合素質》 作者 馬龍 道客巴巴

十二、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1、制度保障:學校建立比較完善和嚴格的課題研究和考評制度完善,對研究時間、研究材料等都有詳細的規定。這些制度的建立,規範了教師的科研行為,為課題的推進提供了很好的保證。

2、技術支持:除動員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中國教師文學網”的有關活動外,課題組擬着手建立校內專題網頁,並聘請電教老師參與管理和維護,保障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3、經費保障:為保證該課題的順利開展,學校擬撥課題專項經費予以支持。同時學校將添置相關圖書、徵訂課題研究需要的雜誌,保證課題組成員能從理論上進一步提升自己,力爭從理論的高度指導自己的課題研究實踐;學校將積極組織各級各類文學交流學習機會,讓課題組成員的文學修養得到長足的進步,以實現預期目標。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們,本課題得到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在人力、物力、財力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們課題組全部成員有信心,有決心完成本課題的研究。謝謝大家!

教育開題報告

目:新課程背景下高師院校教育實習改革研究

一、選題依據及意義(不少於300字)

教育實習是高師院校教師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是促進學生教師職業意識形成、角色轉換和職業定位的重要過程。為基礎教育培養高質量師資,是高師院校生存和發展的立足點和生長點。(先總説教育實習的重要性,這是選題依據之一。)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給高師院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對教育實習的理念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高師院校教師教育課程幾十年來變化不大,教育實習的時間偏短,教學內容與基礎教育脱節,教學理念落後,教學方法陳舊,高師院校培養的準教師不能完全適應基礎教育新課改的需要。(分析目前教育實習存在的突出問題,説明改革的必要性,這是選題依據之二。)為此,在新課程背景下,加大教育實習的改革力度,更新教育觀念,優化教師教育課程結構,改革教師教育培養模式,加強高師院校與基礎教育的合作與聯繫,建立以實習生為主體的自主、立體、開放的“過程性”教育實習模式,是提高從師任教能力,彰顯高師院校教師教育特色的迫切需要。(提出選題的方向及意義)

二、研究目標與主要內容(含論文(設計)提綱,不少於500字)

1.研究目標:

由於高師院校培養的是面向基礎教育的未來教師,而教育實習又是培養學生從師任教基本能力,陶冶學生高尚師德情操的重要途徑。隨着新世紀國內外教育形勢的發展,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和新課程改革的蓬勃開展,基礎教育對高師院校教師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對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現狀、改革的目標、結構、內容、教學方式、評價體系等的深入研究,更新舊的教育實習觀念,改革舊的教育實習管理運行模式,在借鑑當前區內外實習研究與實踐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適應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和新型教師培養需要的實習新模式,切實提高師範生從師任教的能力,為我區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以及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一種有益的借鑑。(研究目標就是要説明通過對什麼內容的研究,運用什麼樣的手段,解決什麼樣的問題,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這段寫的目的,要與下面的“主要內容”有關聯,但不是照抄。)

2.主要內容(提綱):

①當前素質教育和新課程實施的基本情況;②新課程對高師院校的教育實習提出的新挑戰;③區內外高師院校教育實習模式比較研究;④高師院校教育實習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⑤高師院校教育實習改革的對策研究;⑥新課改背景下高師院校教育實習質量評價體系研究。(這部分是對目標的具體化,可提綱挈領地寫,但要呼應目標提到的研究內容)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

(一)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蒐集整理相關研究資料,為研究做準備;

2.調查研究法:通過訪談、問卷、統計分析等,把握新課改和高師院校教育實習的現狀、存在問題和解決辦法。

3.比較分析法:比較國內外、區內外不同地區之間教育實習的差別,從中找出改進的對策。在課題研究過程還將廣泛徵集其它高師院校的做法,努力使課題更加完善,更有現實意義。

(二)研究手段

以傳統文獻檢索手段為主,輔以網絡、數據庫等手段,開展資料收集、問卷調查、數據整理等工作

四、參考文獻目錄(作者、書名或論文(設計)題目、出版社或刊號、出版年月或出版期號)

1.朱玉票 劉賓.新課程視野裏的教育實習:理念與模式的嬗新[J].巢湖學院學報,20xx,(6)

2.《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xx]21號)

3.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新課程與學生髮展[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

4.靳玉樂.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27-36

5.李丹妍.高等師範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構想[J].黑龍江高教研究,20xx,(6)

6.喬暉.新課程下師範生技能培訓模式的建構[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xx,(1)

7.江家發.新課程背景下的高師院校教師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xx,(6)

8.任忠英 肖自明.高等師範院校如何引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J].教師教育,20xx,(19)

9. 陳靜安.五國教育實習模式比較研究[J] .課程•教材•教法,20xx(5)

10.張玉平. 淺談研究型大學的本科實踐教學體系[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xx,(3)

(參考文獻要有性,要與後面的文獻綜述形成照應。所列文獻必須認真閲讀過,開題時指導教師有可能會專門針對參考文獻提出相關問題。)

五、文獻綜述(在對選題涉及的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廣泛閲讀或調查的基礎上,對該領域的研究現狀、發展動態等內容進行綜述,並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研究思路。不少於700字)

新世紀以來,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性被日益重視,教育部20xx年下發的《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實踐教學對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特殊作用。” 賙濟部長在20xx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也指出:“高等學校要強化實踐育人的意識,切實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合理制定實踐教學方案,完善實踐教學體系。以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為重點,突出實踐教學,切實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可見,實踐教學改革已經成為關乎學校發展前途的重大問題,如何能夠在有間內建立完善又切實可行的適應高師教育特點的實踐教學體系,也成為當今高師院校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之一。為此,廣大理論工作者,教育管理者以及廣大教師,對教育實習模式進行了理論與實踐層面的探索,形成了一批成果:

陳大超、陳瑤提出的“主體性教育實習模式”認為,主體性教育實習模式,就是以主體性教育理論為指導,將實習生主體性的生成作為目標指向,把教育實踐課程統合起來,構建出循序漸進的教育實習運行程序:由學生角色向教師角色的調適過渡階段――教育見習;初步形成教師職業能力的階段――模擬教育實習;全方位地獨立承擔起教師工作的集中實習階段――頂崗集中實習。

黃兆信的“全程教育實習模式”則指出,全程教育實習是在大教育實習觀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師範院校學生進行的全方位、全過程教育實習。他認為,教育實習不只是傳統意義的一個教學環節,更是一個教學過程,而且,與其它理論課的一門一門結業不同,它是師範生整個在校期間(包括寒暑假)都要不間斷地進行的ZUI為完善的教學過程,是包括教學技能訓練、教育見習、教材教法研究、模擬教學和教學實踐等內容在內,並由此形成的大教育實習觀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全程教育實習模式,其特徵就是全程。

羅平的“三段式教育實習模式”對傳統集中在大學四年級的教育實習進行改革,構建“體驗——調研——實踐”的三段式教育實習新模式。羅平也認為,高師教育實習不是一個孤立的教學環節,而是整個高師教育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應貫穿與高師生整個學習課程的始終。新的實習模式改變原有實習模式實習時間短、教育理論學習與教育實踐相脱節的缺陷,將實習工作從時間和空間上進行延拓,從大學二年級到大學四年級三年不斷線,力求達到“細水長流、從量變到質變飛躍”的效果。第一階段在大學二年級第一學期安排一週的體驗性見習。第二階段在大學三年級第二學期安排一週的研究性見習。內容包括觀摩課堂教學、試講、評課、教學方法調研和交流、教育理論調研和交流等。第三階段在大學四年級第一學期進行,安排一個月的教育實習。

此外,劉子榮、李靖雲提出了“一體化實習模式”,王玉蘭、左繼亮提出了“全程基地式教育實習模式”等等。(對目前研究領域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介紹,目的是使閲讀者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現狀有一個瞭解,也説明作者對這一問題是有研究的,更重要的是,這樣可以避免重複前人已經取得的成果。)

以上各種提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師院校實踐能力培養的發展趨勢,充分認識到學生作為教育實習的實踐者的主體作用,強調了教育實習的主體性;認識到了教育實習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一個教學環節, 更是一個教學過程階段性,強調了教育實習的階段性;認識到了師範生從師技能的培養是一個統一體,是長期訓練的結果,強調了教育實習的全程性。 這些都有其合理的成份,從一個角度或層面來説,是符合當前我國高師院校教育實習改革發展的要求的。但以上研究也忽略了教師在實習過程中的重要指導作用,忽略了時代內容對實習形式的影響。(對當前研究進行評價,肯定其合理的部分,指出其不足,為作者提出自己的觀點提供依據)如何在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立足於基礎教育新課改的時代背景,探索建立立體、開放的,師範院校、實習生、基地導師三方參與,以師範院校、實習生、實習基地為三維主體,以實習基地建設為基礎,導師制為支撐,全程分階段為主要特徵的實習模式,就顯得尤其重要。(在對文獻進行綜述的基礎上,適時提出自己的觀點。)

(文獻綜述的內容應當與上面的“參考文獻”相對應,離開參考文獻所做的綜述就顯得沒有依據,也容易導致抄襲現象的發生。本開題報告中的“文獻綜述”部分寫得還比較規範,但有些段落所寫內容不是出自“參考文獻”,這是不合要求的,其他同學在參考時應該注意這個問題。文獻綜述必須是對參考文獻所做的綜述。本文如果能把綜述中提到的幾個代表性模式的文獻出處列到“參考文獻”中就很好了。)

六、工作進度安排(時間、內容、步驟)

(一)準備階段

1.20XX年12月10日至20XX年1月8日,查閲收集文獻資料,確定論題,準備開題報告。

2.20XX年1月9日至2月20日,進一步修正研究研究目標、內容和方法,完成開題報告。

3.20XX年1月14日至20XX年3月1日,進一步查閲文獻,在實習基地和網上開展問卷調查,收集資料,為論文寫作做準備。

(二)寫作階段

1.20XX年3月2日至3月9日,整理文獻資料和數據。

2.20XX年3月10日至3月31日,撰寫論文初稿。

3.20XX年4月1日至4月25日,提交論文初稿,並根據指導教師意見修改論文初稿和二、三稿。

4.20XX年4月26日至5月8日,論文定稿、打印、送審,準備論文答辯。

(三)答辯階段

論文答辯的具體時間由學院確定。

教育開題報告

一、課題的目的和意義:

(一)研究的目的

中等職業教育的特點是,以社會人才市場的需要為切入點,以培養學生生存技能為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那麼,中等職業教育中專業課教學活動就擔負着培養學生生存技能的重任。在計算機專業中,photoshop作為一門專業課,是目前ZUI為出名的平面設計軟件,在圖像、圖形、文字、視頻、等各方面都有涉及,其很強的實用性深受用人單位的喜愛。

在多年從事該平面設計軟件的教學工作中,筆者始終把教學目標定位在:希望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能夠熟練掌握並使用photoshop進行平面設計這個技能,作為就業生存的一技之長。

(二)研究的意義

綜合國內外研究現狀來看,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上的教學方法,強調在教學情境中展開教學活動,尤其適用於操作類課程的教學活動,針對當前中職計算機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職計算機photoshop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意義:

一是有利於提高中職學生學習計算機課程的學習效率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是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學習photoshop課程的學習技巧,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三是有利於探索出一條適合中職學校計算機業photoshop課程教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對促進中職學校學生的學習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文獻綜述(分析國內外研究現狀、提出問題,找到研究課題的切入點,附主要參考文獻,約20xx字):

(一)國內研究現狀

近年來,任務驅動教學法作為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教學方法,越來越受到廣大一線教師的普遍關注。目前國內對任務驅動教學方法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截止到20xx年11月,使用關鍵字“任務驅動教學法”在百度網頁搜索中可以檢索到大約1,570,000個相關記錄,但大多數研究缺乏理論性、系統性,理論深度不夠。

我國教育技術學者何克抗教授提出了“教學目標分析—情境創設—信息資源設計—自主學習環境設計—協作學習環境設計—學習效果評價設計—強化練習”的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術教育室的郭芳提出了“創設學習情景一呈現任務一講解演示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協作完成任務—總結評價”的教學順序。北京高級教師郭善渡在<信息技術課與“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研究中得出:“任務驅動”適用於學習操作類的知識和技能,尤其適用於學習計算機應用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任務驅動”可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能力。綜上關於“任務驅動”教學的各種研究,可以總結出“任務驅動”教學的幾點共同之處:

①任務驅動教學法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強調教學中任務情境的創設和小組的協作學習;

②新的知識點隱含在一個或若干個創建的任務情境中;③學習活動以創建的任務為中心展開教學;④任務需要有一個具體的目標指向;

⑤學生通過對任務進行分析、討論和任務的完成實現意義的建構。

(二)國外研究現狀

在國外,任務驅動教學(task-basedlearning)主要用於語言的教學。研究比較有影響的當屬janewillis,他ZUI早在1996年就在其專著<任務驅動學習框架>(aframeworkfortask-basedlearning)一書中,勾畫了一個組織教學的模型,他認為每個任務驅動教學過程都包括以下三個階段:

①前任務活動階段:介紹主題和任務;

②任務週期:完成任務,準備報告計劃,進行報告;

③語言聚焦(languagefocus)階段:分析和再練習。

香港布政司教育署在一份英語語言教學計劃中就明確指出,任務驅動教學應包含下面五個特徵:

①任務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②任務要有一個適當的情境;

③任務要考慮學習者的思維和行為模式(modeofthinkinganddoing);

④任務活動要導向任務作品的產生;

⑤學習者在任務完成後能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整體框架。

(三)在中職課程中基於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

任務驅動教學法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可以促進學生在photoshop應用方面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與協作學習能力等綜合素質方面的發展。能適應現代社會對中職計算機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作為一種切實可行的有效的教學方法,正被廣大的一線計算機教師所認識和提倡。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為中職學校photoshop課程開展任務驅動教學提供可行性參考。

(四)參考文獻

[1]王曉豔。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課程教學中的實踐[j]。太原大學學報,20xx,(3)。

[2]徐文琦。任務驅動法在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職業教育,20xx,(11)。

[3]趙立勇。基於任務驅動的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情境研究[d]。長春:東北師範大學,20xx、

[4]顧豔林,王春林。photoshopcs3案例教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xx,(2)。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方法和預期目標:

(一)研究的內容

本研究的內容包括:

1、分析目前中職計算機專業photoshop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構建了基於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中職計算機專業photoshop課程教學設計;

3、對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職計算機專業photoshop教學中的實施與結果進行分析。

(二)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以實驗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同時採用問卷調查法、文獻分析法、比較法等多種研究方法。

1、實驗法

在中職計算機專業photoshop課程中實施“任務驅動”教學實踐活動,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ZUI後對實踐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得出相關實驗的科學結論。

2、問卷調查法

通過在中職計算機專業photoshop課程中實施“任務驅動”教學實踐活動,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編制<關於任務驅動下photoshop學習效果調查問卷>。從任務驅動教學對學生學習興趣和態度、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等三方面的所起的作用進行了調查。

3、文獻分析法

通過文獻研究對任務驅動教學在photoshop教學中的實用性進行分析後,根據任務驅動教學和photoshop課程本身的特點,同時採用現代教學論的理論設計出教學流程和相關的教學方法及教學策略。

4、比較法

隨機選取同年級的兩個學情相似的班級作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兩個班級同時開設相同的photoshop課程,使用同一出版社出版的相同教材,由同一教師任教。在實驗班實施“任務驅動”教學實驗,對照班則採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通過對實驗班與對照班的橫向對比,進行分析得出科學的結論。

(三)預期的目標

1、創造性成果

本研究針對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photoshop課堂教學而進的,通過本次教學實驗筆者認為在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photoshop課堂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模式,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利於促進教師職業能力的發展,有利於促進photoshop課堂教學效果。

2、ZUI終成果表現形式

①完成photoshop能力型教材一本;

②在中職課程中基於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論文一篇;

③完成5個比較優秀的任務驅動教學設計案例;

④爭取發表論文一篇。

四、所需儀器設備、材料情況:

(一)所需儀器設備:電腦機房

(二)所需材料情況:網上搜索、potoshop書籍、案例光盤

教育開題報告

一、選題背景

踏足《愛彌兒》研究之路絕非一個簡單隨意的沙灘拾貝,因為後者始終沒有擺脱興之所至的盲目性。但這並不是説沙灘拾貝毫無可取之處,若説真正的思想面臨的是無路可走的荒原,那麼沙灘拾貝未嘗不是莫大的驚喜。不過,這同時意味着,只有當這驚喜作為沿途之風景而歸屬於更加宏闊的道路時,也即,只有當貝殼不僅僅是作為美麗的貝殼而更是作為透露出海洋信息的海之貝時,這驚喜才能超越自身而成為思想的。思想是道路的奮力延伸,一切不過是作為腳下的路而將被裹挾於身後的。對《愛彌兒》的到達,同樣是惟一之思想在探索之道路上暫作回望的滯留之處。

首先,生活乃是一切問題的源出和歸宿,對《愛彌兒》的朝向也正是根源於此。我們當下引以為傲的生活被普遍定義為現代生活:“在許多現代社會中都存在着一種普遍的傾向,要將一種優越意識與現代性意識聯繫起來”[1]。現代人認為歷史總是在進步的,但這一源自啟蒙運動的對進步的樂觀精神在 19 世紀末開始變得灰暗:“在法國之後的時期,現代社會被描繪成破壞性的和異化的”[2]。奉行理性和技術的現代性,在“耗盡了文化的意義”(韋伯)之後在根本上造成了現代人的“無家可歸的狀態”(海德格爾)。所以,作為生存於現代性中的我們不得不回溯現代性的源頭以便重新檢審我們生活的根基。在此一回首中,盧梭以一種突出的樣式展示在我們面前:“現代性的第一次危機出現在讓-雅克·盧梭的思想中”[3]。危機,乃是常態與危險因素的碰撞,這就意味着在危機之處,我們不僅能夠目睹現代性的根本樣態,亦能反思現代性的根本問題,細究之下,盧梭以一種拒斥而又推進的形象矗立在現代性的道路上。

其次,在盧梭看來,“在人類所有的各種知識中,對我們ZUI有用但是是我們掌握得ZUI少的,是關於人的知識”[4]。盧梭在他的第二論文裏以醒目的方式展示着他對古代和現代生活的雙重批判,在此,盧梭從根本上把握了現代性的特徵所在:正是關於人的認識的變革導致現代性的誕生。這也正相契合“主體性”作為“現代性的基本概念”[5]所標示出的深層內涵。但是,盧梭關於人的知識的探究並不僅限於“人是誰”這樣的科學式的疑問,他更為關心的,乃是“人應當是誰”這樣的深具人文關懷的問題。而這就意味着,《論不平等》作為人類之進程的歷史展示僅是“一個可資參考的資料”[1],更為重要的,乃是在此一資料之上對人類生活的重建:“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和科學,傾向於破壞的成分多,傾向於建設的成分少”[2]。言外之意,《愛彌兒》才是那ZUI終的目的。所以,《愛彌兒》才是盧梭思想的根本展示。ZUI後,盧梭在教育中呈現自己的根本思想意味着他對教育的獨特觀念:教育乃是“一切有益人類的事業中,首要的一件”[3]。教育關切的是人之為人,也即以人為目的的事業,而這也正是現代社會的根本謬誤:將人作為工具:“某一專業的一個精英學者很像工廠裏這樣一個工人,他終其一生無非是做一個特定的螺絲釘或者手柄,隸屬於一種特定的工具或一台機器”[4]。教育所展示的這樣一種對人的工具化的理解鑄就了當今現代的技術化的生活,一切都在異化為可以算計的物。正是遠眺到了這一點,盧梭才將文明社會的拯救寄希望於教育。這是一種遠不同於古代和現代的思想,蓋因為他為教育賦予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是教育,而不是政治或者科學,才是人類現代生活的救贖所在,這正是盧梭對問題重重的現代性的救治方案。所以,沿着對現代生活之追溯的指引,我們不得不將目光聚焦於聳立在現代性轉折之處的盧梭上。而盧梭的思想或明或暗地被全部容納在盧梭的教育論著《愛彌兒》裏。《愛彌兒》不但揭示了現代生活的由來和問題所在,更重要的,它亦以一種值得深思的方式展示着人類生活應有的朝向。這也就是必得研究《愛彌兒》的根本原因。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本文的研究目的有兩個,也即,在通達盧梭根本思想的道路上:1、呈現作為教育著作的《愛彌兒》在盧梭著作(思想)中的集大成的位置;2、深究盧梭的教育哲學思想與現代性的關聯,梳理出盧梭不同於其他現代性思想家的現代性方案,展示盧梭作為“現代性思想家”而不是“反現代性思想家”的根本地位。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論

一般地,對於西方思想家,其生平與思想並沒有太大的關聯。這當然不是以愚蠢的形式否定思想家的思想是在“生平”中得以孕育和展現的,而是説,在“知”、“行”分離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從生平中窺見思想家的真實思想,所以,對生平的研究實在不是件緊要的事。但是,盧梭是極其特殊的一位:“盧梭的作品與其人格個性的聯繫實在太緊密了”[2]。原因一方面在於盧梭童年的經歷塑造了他的一生奉行的思想,另一方面,他將此番“塑造”明確地彰顯在《懺悔錄》裏。對盧梭生平的的介紹當然是他的自傳——《懺悔錄》,但是,很難有人能夠跳出自身來評判自己,這對滿是激情和堅定信仰的盧梭而言更是如此,所以我們需要來自他者的重新梳理和審視。薩利·肖爾茨[3]、雷蒙·特魯鬆[4]之類的著者顯然意圖做這樣的工作,但是,此類傳記大部分停留在對《懺悔錄》的簡要重述上,並未對其做更深入的反思和解讀。不過,對此,近來有兩個研究趨勢頗為值得關注。一是布蘭查德的《盧梭與反叛精神——一項心理學研究》。觀其書名,能夠很清晰地看到著者的意圖:“本書被描述為對盧梭和他的政治理論的心理分析”[5]。這樣一種研究傾向顯然建立在現代心理學的興起之上,換言之,這是一種現代人的口味。無人能夠否認心理學的價值,但是,心理學意圖通過科學的確定性來客觀地把握人腦的活動——思想,這實在遠遠超出了它的能力範圍,所以,當它ZUI終得出“盧梭建構理想的政治體系時他所陷入的兩難境地的解決方法:個人偏見,個人口味,凌駕於公共利益之上的渴望,對於理智運行的感情損害”[6]這一結論時,一種更為廣闊的對思想的思想被“心理活動”所遺忘了。盧梭的生平乃是作為“思想”生平而不是一種童年心理創傷的成年反映。另一研究傾向乃是與政治哲學的現代復興相伴而生:《盧梭的榜樣人生——作為政治哲學的<懺悔錄>》。凱利看到了“盧梭修改了一些重大事件,以某種有意義的順序加以記載,精心描繪,以揭示這些事件的一般含義”[1],但是,他將盧梭對其生平的展示解讀為“盧梭意圖樹立一個新的榜樣人生,可以保存文明的幸福而無傷政治利益”[2],這實在有着過度解釋之嫌。因為在《懺悔錄》裏,盧梭宣稱這是“一副完全依照本來面目和全部事實描繪出來的人像”[3],這就是説,盧梭是在陳述自己的生平,他的榜樣或者理想人格,不在於他自身,而在於《愛彌兒》。盧梭對“重大事件”的揭示,在童年時是為了肅清他的思想的來源,在中老年時,則是為了清白名譽的申辯。綜上看來,盧梭的生平並未得到應有的如實的對待。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1、首先,呈現盧梭思想、性情的淵源,也即,通過解讀《懺悔錄》來梳理《愛彌兒》中所表達的思想的ZUI初源頭;

2、其次,《懺悔錄》裏所展示的時代乃是以科學與藝術為典型表徵的時代。通過解讀盧梭的第一篇論文[3]展示出與《愛彌兒》中的教育相對立的盧梭時代的教化,指明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所導致的惡果:不平等;

3、再者,追溯不平等的來源,即,通過解讀盧梭的第二篇論文[4],一方面鋪展開人類生活的歷史變遷,解釋不平等產生的根源;另一方面,不僅呈現出《愛彌兒》奉行的自然教育的根本依據,而且在釐清人類由自然狀態向社會狀態之轉變時,亦顯白地言説出文明——教化社會的誕生;

4、接着,《論不平等》裏顯現出的僅是自然教育的部分依據,另一部分依據根植於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所以,在表面上,能夠清晰地覺察出《愛彌兒》和《社會契約論》裏的教育思想的矛盾。通過對諸多矛盾的深層消解,指明盧梭思想的根本統一之處:《愛彌兒》;

5、緊接着,通過道路的追溯,在此就達到了本論文的一個終點:《愛彌兒》在盧梭思想中的大成位置。不過,對於這一教化——改善方案,盧梭本人已有清醒的認識:它在文明社會中可能的淒涼遭遇。這認識真切地反映在《愛彌兒》的結尾和《一個孤獨的漫步者的夢》裏;

6、ZUI後,需要解讀的是,《愛彌兒》的現代地位折射出的乃是現代性的朝向和精神。盧梭呈現在這條道路上的思想,雖然是以對現代性的清醒批判起始的,但是,無論是在誤解還是正解的情況下,盧梭都急劇地推進了現代社會的進程,根本原因在於,在“現代性”乃是對人之存在的前無古人的關注之意義上,盧梭本質上就是一個現代性思想家。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簡單表示為:

五、寫作提綱

摘要 6-9

Abstract 9-12

序言:盧梭何以能夠顯現? 13-16

第一章 問題的提出 16-32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背景 16-17

第二節 研究綜述 17-28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28-30

第四節 研究思路及創新 30-32

第二章 愛彌兒之師:盧梭是誰? 32-50

第一節 家庭之化育 32-38

第二節 日內瓦與盧梭的共和理想 38-41

第三節 失敗的教師與父親 41-44

第四節 作為申辯的《懺悔錄》:另一部教育文本 44-50

第三章 科學時代中的“人”:《愛彌兒》立身時代的教化 50-69

第一節 《論科學與藝術》的由來 50-53

第二節 知識進步與風俗改良的隱喻 53-56

第三節 從形而上學與宗教脱離而出的人之尊嚴 56-59

第四節 科學之本質 59-62

第五節 科學的六種敗壞 62-69

第四章 自然教育的起源:《愛彌兒》的“自然狀態” 69-103

第一節 《論不平等》的由來 70-73

第二節 自然法 73-76

第三節 盧梭的人類學研究 76-80

第四節 自然狀態與自然教育 80-97

第五節 文明教化的誕生 97-103

第五章 通向自由之路:《愛彌兒》的公民教育 103-119

第一節 《社會契約論》的地位 103-106

第二節 教育的兩種來源:自然與社會 106-109

第三節 社會中的野蠻人:自然人與公民 109-112

第四節 自由與公意:道德、法律及宗教 112-119

第六章 現代性方案:作為拯救之道的《愛彌兒》 119-137

第一節 法國大革命裏的盧梭 119-123

第二節 誰是愛彌兒? 123-126

第三節 盧梭思想體系的終點:《愛彌兒》 126-128

第四節 拯救之道:人性本善對人性本惡的制衡 128-132

第五節 《愛彌兒》的結局:《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 132-137

第七章 結語:盧梭·教育·現代性 137-147

第一節 《愛彌兒》的現代道路 137-140

第二節 失落的教育:《愛彌兒》的湮沒 140-142

第三節 盧梭:一個轉折的現代性 142-147

參考文獻 147-152

攻讀學位期間發表的學術論著 152-153

致謝 153

六、本文研究進展(略)

七、目前已經閲讀的主要文獻

[1]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2]盧梭.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xx.

[3]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xx.

[4]盧梭.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xx.

[5]盧梭.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使風俗日趨純樸[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xx.

[6]盧梭.懺悔錄[M].範希衡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xx.

[7]盧梭.新愛洛漪絲[M].伊信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8]盧梭.盧梭評判讓-雅克:對話錄[M].袁樹仁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xx.

[9]盧梭.政治制度論[M].崇明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xx.

[10]盧梭.致達朗貝爾的信[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xx.

[11]盧梭.政治經濟學[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xx.

[12]盧梭.致博蒙書[M].吳雅凌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xx.

[13]盧梭.植物學通信[M].熊姣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

[14]盧梭.山中來信[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xx.

[15]盧梭.論語言的起源兼論旋律與音樂的模仿[M].吳克峯、胡濤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xx.

[16]盧梭.文學與道德雜篇[M].吳雅凌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xx.

[17]盧梭.盧梭自選書信集[M].劉陽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8.

[18]霍布森.狄德羅與盧梭:啟蒙脈絡[M].胡振明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

[19]凱利.盧梭的榜樣人生——作為政治哲學的《懺悔錄》[M].黃羣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xx.

[20]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21]列奧 施特勞斯、約瑟夫 克羅波西主編.政治哲學史[M].李天然等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22]列奧 施特勞斯.關於馬基雅維裏的思考[M].申彤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xx.

[23]列奧 施特勞斯.自然權利與歷史[M].彭剛譯.北京: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xx.

[24]列奧 施特勞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學[M].申彤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xx.

[25]列奧 施特勞斯.古典政治理性主義的重生——施特勞斯思想入門[M].郭振華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xx.

[26]列奧 施特勞斯.什麼是政治哲學[M].李世祥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xx.

[27]布魯姆.巨人與侏儒(增訂版)[M].張輝選編.北京:華夏出版社,20xx.

[28]布魯姆.美國精神的封閉[M].佔旭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xx.

[29]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30]柏拉圖.柏拉圖對話集[M].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xx.

教育開題報告

課題名稱: 《國小、國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差異》

預期主要成果:調查報告《國小、國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對比研究》、《國小、國中、高中新課程課堂教學方法課例集錦》

預期完成時間:XX年12月底

一、 課題釋義

在眾多的課題中選擇《國小、國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差異》這樣一個課題,我們課題組成員曾經做過多次研討,大家普遍認為這個課題很大,極易架空,之所以這樣認為,原因之一在於:課題內容涉及外語課堂教學的多個領域,單是一個國小就足以令廣大英語教學工作者潛心數年加以探索與研究;原因之二在於:關於對國小、國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之間存在的差異,人們尚缺乏足夠的認識,在先期的課題準備過程中,我們也意識到國內外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相對於其他課題而言是比較少的,可供參考的資料不是很多,理論儲備不足。然而愈是困難重重,我們愈是感到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課題研究,為此我們深刻挖掘課題本身的內涵,力求把大的課題做精,把空的內容填實,以學生的發展為主線,按照建構主義的理論,將課題宏觀的釋義為以下四個部分:

(一) 國小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

伴隨着國家教育部下達文件要求國小自XX年秋有條件的省份、地區從三年級起開設英語課,國小英語教學為英語外語教學回到教育的主流中提供了嶄新的契機。國小外語課堂教學不是孤立的,而是整個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幫助學生學習與發展比單純教授語言更為重要,相應地,國小外語課堂教學方法更應從卓有成效的一般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汲取方法與技巧,並對課改初期的外語課堂教學的一些實際情況加以必要研究,從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 國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

英語教學從無到有,從支離破碎到綜合系統,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學生髮展的過程。教無定法,教必有法。靈活駕御課堂必須掌握一定的技巧。多年來的中學外語課堂教學積累了許多優秀的教學方法,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加強對國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創新教學方法勢必會為課堂教學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三) 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

高中的外語課堂教學多年來受大學聯考這根指揮棒的影響,課堂教學方法趨於單一,英語教學對語法性能的講解細緻入微,極為重視語言形式的傳授,輕語言功能的訓練。課程改革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高中外語課堂教學勢必在國小、國中外語課堂教學改革的前提下,着眼於學生的發展,重新量體裁衣,採用更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創新課堂。

(四) 國小、國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差異的比較

綜上研究(即國小、國中、高中不同學段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勢必表明,國小、國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之間存在着差異,因此比較差異,深刻挖掘差異形成的各種因素,分析這些因素的內在價值,有利於教育工作者在今後的教學中尊重和利用這些因素上好各個學段的英語課。

二、 課題研究的背景及課題的理論價值、實踐價值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 課題研究的必要性

近年來,外語教學一直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關注,特別是自1996年以來李嵐清副總理對我國當前基礎階段外語教學的改革多次發表談話指出:“我國當前基礎階段的外語教學雖然有了加強和改進,但總的情況是不能令人滿意的,花的時間長,相對的效果較差。一些人比喻我們的英語教學是一壺燒了十幾年也燒不開的温水。必須在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認真研究,加以改進。目前,我國外語教學效益不大,亟待改進。經過國小、中學、高中,大部分學生不能閲讀原版書,不能用外語會話,外語教學效果不理想,影響着改革開放和擴大交往……”恰恰也正是基於一個這樣的背景,誘發了我們對該課題的探討與研究。

正如嵐清總理所講,學生對此不滿意,教師也同樣不滿意。問題出在哪裏?其根本原因是:英語課程的開設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缺乏“—條龍”的課程教學體系,從而導致大多數學生的英語學習長時間在低水平上重複。許多學生在國小學習了英語,進入國中後,又不得不從頭學習,中學生進入高中後,又要重複國中階段學習的內容。這種低水平的重複,不僅浪費了教學資源,還挫傷了學習者英語的興趣。

一時間,中國小外語教學銜接的問題成了外語教學的一個重心工作,而教材要銜接的呼聲則更是一浪高過一浪。面對這種眾聲喧譁的局面,我們的廣大英語教育工作者試圖打破外語教學的這種狀況,嘗試以教材的銜接為突破口,但實踐證明,單憑教材的銜接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學銜接問題。人們再一次陷入到深深地思索中來。而此番思索必然將人們的視野聚焦在這個課題之上。

2、課題研究的可行性

正當我們這些教學工作者舉步為艱之時,XX年6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確定了教育改革的目標,研製了各門課程的課程標準。在新的《英語課程標準》中,我們感悟到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突出體現圍繞人的發展目標來設計和確定課程標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ongjie/xuexi/r4dg4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