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開題報告 >

教育碩士開題報告(精選)

教育碩士開題報告(精選)

論文題目 國中生厭學思想品德課的成因與對策

教育碩士開題報告(精選)

專業(方向) 教育管理

論文工作計劃簡述(開題報告內容)

一、問題的提出

美國的教育提出要培養“世界的領袖、地球村的村長”,日本提出“做有能力參與國際事務的人”,香港提出“樂雨靴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作為中國現代人,我們首先必須是一個政治人、文化人、經濟人,必須是具有一定思辨能力的人,來適應競爭,適應社會。可見,思想政治課是我國教育中的統帥學科。新世紀之初,第八次課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順利推進,將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及學習方式。作為學科統帥的思想政治課一直走在課改前列。近幾年來,不斷更新教材,修訂《課程標準》,特別是開卷考試的推行,使中學政治課教學出現了新的矛盾和變化。新課程改革存在很多優點,比如,知識體系依然是以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律基礎知識教育-社會發展常識教育-國情教育為知識主線,教材的內在聯繫加強了,也更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更有利於教師教學和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理論認為,學生是教學交往活動的主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維,實現學生主體的迴歸。新課程改革一改以往傳統教學中教師機械地灌輸知識,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的方式,變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成為課堂教學中學習知識和獲得生命情感價值體驗的主體,它真正地體現了教育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新課程改革核心理念。目前新課程改革的特點體現的是一種人性化的教育,生活化的教育,發展型的教育。中學思想政治課與其他學科相比,更具有自身特色,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新課程解讀對政治學科作了這樣的定位----“國中思想政治是為國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必修課”。從這一定位我們明白思想政治學科的重要性,為新課程改革以來取得的卓有成效的教學成果感到欣喜和自豪。

但是,新課改在思想政治課堂中也存在不少問題:(1)根本原因是我省政治學科大學聯考方案的變化,造成一線教師在政治課堂教學上感到迷茫和彷徨,不少教師依然按照以往的教學方法,不敢在課堂教學上進行大膽改革。師生的思想仍未擺脱中、大學聯考指揮棒的束縛,課堂仍以知識為中心,以考試為目標,同時課堂又增添了不少形式主義的色彩,例如“滿堂灌”變為了“滿堂問”,換湯不換藥,穿着新鞋走老路。(2)新課改後,許多學校採取學分制來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政治課堂上的學生活動性比較強,評價的環節多且複雜,不少教師由於教學內容常與課時發生衝突,難以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各種表現形成評價。(3)新課程的政治課堂上,學生通過自由發言來取代舉手發言,但是現代學生常會帶着批判的思想來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如何維護這些學生的獨特見解並將其引導到政治的主流教育上,如何維持同學們自由發言時的課堂紀律,都成為許多中學政治教師課堂管理上的難點。

基於以上原因,再加上在社會上人們常對政治學科有一種偏見,認為政治學科就是講述國家大事、政治學理論,不瞭解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一門做人的學問,不明白中學的政治課是教會學生如何去做人,而不是教學生成為所謂的“政治家”。受社會觀念的影響,許多中學生對思想政治課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厭學思想和行為。在中學的教研活動中,許多老師説學生不喜歡上政治課,課堂發言少或言之無物,沒有探究問題的熱情,作業也是敷衍了事,學習非常被動,有些學生上課經常睡覺,而部分學生甚至大聲聊天擾亂課堂紀律。可見,新課改以後思想政治課裏產生的矛盾並沒有解決,學生的厭學成為其自身發展和教學的障礙。本研究立足於國中思想品德課(原國中思想政治課)裏的矛盾,調查和分析國中生厭學的原因,探索改進的對策。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基本沒有直接討論“厭學(be weary with school;be disgusted with school;dislike of school)”的資料,相關資料是關於“逃學(truancy;hooky)”“輟學(dropout)”的研究。國外用“逃學”一詞表達一種行為,行為是客觀的,相應地西方就會有細究“逃學”背後的社會原因、經濟原因、學校原因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大量的改變這種行為的計劃方案。國外文獻中有許多個案研究,有的是對某一民族學生厭學原因的綜合研究,通過訪談、問卷等,看主要由哪些因素決定;有的是對某一特定年齡羣學生作研究,探尋導致其輟學的一些特定的因素:如九年級學生的青春期障礙、非個人的學校等;有的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輟學與哪些因素高度相關,與哪些因素不太相關。

此外,在許多國家,輟學現象成為教育的一大難題。“在法國,每年大約6萬名學生中途輟學,這種現象在國中尤其嚴重。[ 黃曉紅.世界義務教育遭逢挑戰——當今輟學現象探析.比較教育研究,XX(2):42~45]輟學有部分原因是由於貧困所致。另外學校管理也存在問題,德國的一些社會工作者最近指出,學校通常忽視“警惕信號”,諸如曠課、逃學等。慕尼黑青少年研究中心的hanna permien説:“學生逃課時,許多學校並沒有做出相應的反應;相反,有些老師甚至很高興,因為這些逃學的孩子往往是‘害羣之馬’(disruptive ones)。”枯燥的課本和死記硬背的記憶也使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還有學生在學校得不到教師情感上的關心和愛護,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缺乏正確的就業輔導和畢業輔導,導致學生不喜歡學校生活,有的學生認為學習“對找工作毫無用處”。家長的影響也很大,有些家長缺乏知識和技能,他們以自己的經歷來對待孩子的成長,因而對孩子的期望不高,何況他們不得不終日為生計奔波,既缺乏指導孩子的能力,更沒有足夠的精力。有的家長甚至本身就處在危險中:酗酒、吸毒、虐待孩子,而單親家庭也日益增多。在厭學問題上,家長不僅不能和學校好好配合,甚至鼓勵、支持孩子逃學、輟學。

國外研究分析表明,國中生由於厭學,無法從學校教育中獲得正確引導,影響了其健康成長,引發一系列問題,比如學校暴力、青少年自殺等,有些青少年離開學校遊蕩街頭、吸毒、販毒,少年犯罪率也逐年增長。

(二)國內相關研究

我國早在春秋末期,孔子在教與學的態度上提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生要“當仁不讓於師”,其實就已經提出了學生做學問應有的態度。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教學對策上提出“教學做合一”,主張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體系,這就道出了教育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聯繫實際、貼近生活。在西方,教學史上著名的“啟發式教學法”來源於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學家蘇格拉底的問答法。瑞士兒童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致力於兒童智力、心理髮展規律的創造性研究,認為影響兒童智力發展的四大因素是:神經系統的成熟、物質環境的經驗、社會環境的影響及活動中通過自我調節而獲得的主客觀平衡。這些,都對後來教育教學中對學生厭學的原因分析和策略研究產生深刻的影響。

學生厭學是教育實踐中經常出現的現象,是令教師和家長感到非常棘手的一個問題,甚至也是令厭學者本人感到很痛苦的事情,因為在許多時候,學生自己也不希望自己厭學,但他們卻無法有效地控制自己。有關調查顯示:當代中國小生有52%的人不同程度存在厭學情緒,有近12%的人厭學情緒較嚴重,已經使學業成績受到影響。[ 張大鈞.教育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8~80]1998年,“我國中國小生學習與發展狀況調查”發現,因為“喜歡上學”而上學的學生中,國小生佔6.2%,國中生佔8.9%。可見,國中生的厭學表現是很嚴重的。而在現實中,國中生對各個科目的學習,思想品德課往往首當其衝成為了厭學的對象。這一問題如果在較長時間內得不到很好的解決的話,其累積效應不僅會使課堂教學形同虛設,使學生的學習成績下降,嚴重的還會使學生逃學甚至輟學。

1、關於厭學成因的研究綜述

自1994年以來,全國中國小入學率逐年提高,在校生輟學率逐年下降。但近年來,國中在校生輟學率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學生“厭學”。關於學生厭學的原因,一些期刊、網絡轉載的論文、論著、信息和調查報告認為:一是部分家長素質偏低,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極少瞭解孩子的思想,時間長了,孩子怕苦怕累,遇到困難繞道走,從而產生厭學心理。二是一些教師教學方法呆板,課堂效率低下,滿堂灌,考試前為了補救,不顧學生的課外活動,一味加課、拖堂,給學生布置大量的作業,使學生無暇進行自己喜歡的活動和學習自己喜歡的知識,從而出現厭學心理。有學者對國中生做過調查研究得出:有69%和64%的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態度不滿意,60%的學生有不喜歡的課任教師,20%的學生從未受過教師的表揚,92%的學生受到過教師的批評,26%的學生認為作業量太大,69%的學生感到作業有點兒難。[ 王君,趙世明,中國小教育科研指導叢書·問卷編制指導[m].教育科學出版社,XX.10(1):301~305]而有的學者認為厭學基於以下原因:(1)學生內在需求與外界供給之間的矛盾是學生厭學的根源。(2)超負荷的學習壓力是國中生厭學的催化劑。(3)無教育或錯誤教育課堂時國中生厭學的導火線。河北大學的金傳寶和山東菏澤學院的王學軍曾對美國179份手冊和年鑑的綜述章節、授權論文和其他權威性綜述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發現影響學習的因素有地區變量、校外背景變量、校級變量、學生變量、程序設計變量、實施課堂教學和氣氛變量等。[ 金傳寶,王學軍.影響學習的因素有哪些——對美國文獻資料的內容分析.山東師範大學學報[50](2)]廣東省汕頭大學精神衞生中心洪曉紅、李振國等人曾對中學生厭學情緒及其影響因素進行探究,認為學習的目的是厭學情緒的最重要影響因素。由於厭學,有些學生在課堂上還出現了不良的行為表現,導致教學失控,教師難堪,師生之間消極對抗,從而導致教學失敗。不少學者把這種現象的成因歸納為教與學方式方法上的原因。比如説,“碎片式的教學難以讓學生理解生活的含義”,“學生各自為政的學習方式導致教學效果的低下”,“教師、學生及課程之間精神能量的流失造成生命的浪費”,“單向的知識傳遞方式導致學習動力減弱”,“統一的任務佈置讓學生無法因材施學”,“偶然事件的處理不當帶來全局失敗”。[ 李樹峯.教學失控的非線性因素分析.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小教育,XX.3:65~67]

2、關於思想政治課厭學成因的研究

當前,思想政治課面臨着某種危機,其育人效果沒有得到社會普遍的認可。根據前人的研究,困擾思想品德課的誤區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教材的誤區。教材內容不穩,互相之間缺乏聯繫,教學內容以及教材的語言表達過於成人化,過於説教,缺乏語言藝術,吸引力不強。

(二)目標要求上的誤區。現行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大綱對教學目標要求的規定偏高,教學任務偏多,強調德育功能過多,致使思想品德課負擔偏重,目標要求與實際教學效果有很大的落差。由於本學科學時短,教學任務過重過高,結果是教學內容學一遍,目標要求未兑現。尤其是情感目標、能力目標很難得到完全實現。

(三)教法誤區。教師的教法、人格魅力、表達能力等往往都是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教學效果的直接原因之一。教師教法單調、枯燥、照本宣科,理論説教為主等都是教法誤區。

(四)學法誤區。就當前情況而言,“重教研,輕學研”,“重教改,輕學改”,“重教法,輕學法”的現象較為普遍。學生學習被動型多,主動型少,縱使學生在政治課的學習上有一定的積極性,也並不是一種自覺自願的活動,而僅僅是為了服從某種暫時的需要(如考試、測驗等),一旦這種動因消失,學習積極性也隨之降低。

此外,關於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者對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集中體現在對教育對象的個體心理研究和羣體心理研究兩個方面。

教育對象的個體心理研究包括對教育對象個體心理的形成和發展、教育對象的學習心理、接受心理、個性心理及其差異等方面的研究。他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學習心理包括學習的心理過程、學習的心理依據、學習的心理機制等。此部分的研究借鑑了西方的學習理論、學習動機理論、道德教育理論等內容,研究了理解、遷移、強化、模仿等心理機制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具體運用,把當代西方道德教育的具體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之中,如道德認知發生理論倡導的課堂道德討論法、公正團體法,價值澄清理論提出的價值觀辯論、羣體談話等方法,目的在於激發教育對象的學習動機,引導教育對象通過參與活動積極思考、探索,獲得思想和認識上的提高。[ 楊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機制研究[m].北京:紅旗出版社,XX:156~205]

羣體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組織形式,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或多個羣體之中。羣體對人的思想和心理活動有着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羣體內部成員之間心理方面的互相影響,主要研究了人際互動的心理原因,具體分析了暗示、模仿、感染等心理過程對於人際互動產生的影響,為引導教育對象的積極行為提供了指導;二是整個羣體心理對個體的影響,研究分析了影響羣體凝聚力產生的因素——比如羣體壓力等,探討了提高羣體凝聚力的具體途徑。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羣體心理研究主要圍繞着以上兩個方面進行。

國內外學者關於思想品德課厭學的研究不多,或不全面、或把厭學的影響因素分得太散。綜合查閲的文獻資料,可以發現大部分學者把學生厭學思想品德課的原因歸納為四種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教師)和學生自身因素,看起來面面俱到,但是深入研究少,究竟是哪一項或者哪幾項是令學生厭學思想品德課的最主要的原因呢?研究者沒有提出答案,而且,對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心理的第一手資料很缺乏。

3、關於思想政治課教學策略的研究綜述

一直以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策略的研究遵循着以下原則:繼承原則、借鑑原則、民主原則、實效原則。在這些原則的基礎上,國內學者作了大量關於提高思想政治課有效性的研究,研究得出的教學策略集中在以下幾點:(1)轉變教育觀念。社會、學校及家庭要變過去的應試教育觀念為以創新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觀念,樹立科學發展觀。弱化考試分數,增強能力的關注,鼓勵全面發展。用課程改革的新理念調整心態,把學生從“苦海”中解放出來,參加各種有益於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的實踐活動,勞逸結合,從而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學習。(2)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如,開展活動課、探究性學習等,喚醒、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力和主體人格,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自身的發展與建構。(3)因材施教,發現潛能。教師應該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瞭解其已有的基礎和心理髮展水平,發現其潛能的指向和潛能的程度,即維果斯基所説的“最近發展區”。尤其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更應該發現他們被學習成績不佳、學習能力不足、學習習慣不良、學習態度較差的表面現象所掩蓋的對獲取成功的願望和需求,以及因學習困難而未能充分展示的潛能。(4)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要善於給學生提出合理的要求,創設自然的機會,讓學生去嘗試從而獲取成功的體驗。(5)要實施鼓勵性的評價。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同時,又要幫助他們分析成功的原因,從而使其進一步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為新的成功不斷努力。(6)把學習與愉快的情緒體驗結合起來。把學習和學生喜歡的活動反覆結合起來,就能夠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形成愉快的情緒性條件反射。長此以往,學生就能建立起穩定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系統。[馬金祥,王水玉.學生厭學的環境誘因及防治策略.教育探索,XX.5(167):95~96]

國內學者關於教學策略的研究看起來很豐富和全面,但是,與厭學成因的研究者一樣,教學策略的研究者還是極少涉及到因為思想品德課厭學成因而引起的最具體的教師課堂教學和學生課餘學習的可操作性的具體策略。

可見,厭學思想品德課的現象已經成為了教育中的重要問題,幾乎從教學一開始就已經存在了。但是儘管研究眾多,直到XX年新課程改革、國中“思想政治課”變更為“思想品德課”以後,對國中生厭學思想品德課的研究都還很少。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大量的人才,思想品德課厭學現象的存在恰恰不能適應我國對“政治人、文化人、經濟人”的人才需要,也不利於我們邁入知識型社會。探討學生厭學思想品德課的原因,消除其厭學情緒,優化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本論文的理論和實際應用意義

(一)理論意義

厭學作為學校教育中的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前人已經作過大量的研究,對厭學的表現形式、原因及對策都有詳細的概括,然而厭學現象並沒有隨着研究者的增多而逐漸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也許,在人們過去的觀念中,思想政治是個敏感話題,造成對這一科目厭學現象的研究相對其他科目而言很少,幾乎還處於空白狀態。

通過本研究,希望能夠在豐富和充實現有理論的基礎上,打破前人研究的常規,大膽踏入國中思想品德課,針對一些新的厭學現象作出理論上的突破。尤其是通過收集學生厭學思想品德課的第一手資料,透析其厭學的成因,希望為後來的研究者在研究這一問題的過程中提供一個研究的基礎,使以後的研究能夠進一步深化。

(二)現實意義

我國現行的教育正處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時期,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新課程的改革更多地體現了對學生的關注。對思想品德課厭學現象的研究也是為了提高社會、家庭、教師對這一現象的關注和認識,能夠從自身方面尋找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並通過不斷改進和完善來遏制這種現象的蔓延,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希望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全力配合,使他們改變對思想品德課的刻板印象,擺脱厭學的心理,能夠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教育,獲得自身發展。

(1)有利於提高教育質量,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國中階段的教育是基礎教育,尤其思想品德課,無論從科目的性質還是以人為本內容上而言都是各科的統帥,這一科目的教學效果是關係到全民族素質能否提高的大事。學生喜歡學,善於學,就能較好地掌握為人處事的藝術,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和道德素養,形成思辨的思維,從而把學生培養成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四有”人才。

(2)有利於營造良好風氣,讓學生健康的成長和發展。國中生正處於兒童向青少年過渡的急劇變化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厭學思想品德課是阻礙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絆腳石。清除這塊絆腳石,讓學生“樂學”,從而“優學”,才能形成良好的校園氣氛。良好學風的營造,比任何言傳更有作用,學生模仿優秀榜樣,培養優良學習習慣和品德。

四、論文的基本內容、結構框架以及要突破的難點

(一)基本內容

1、概念界定

厭學的涵義、表現和特點:

關於厭學心理,當前國內外對這一概念還沒有統一的認識,眾説紛紜。根據對大量調查研究情況的反覆分析及深入研究,我們把“厭學心理”簡單理解為學生討厭、厭惡學習或對學習感到厭倦而不願學習的心理。何為厭學?關於這個問題,不同的研究者由於研究的側重點不同,所持的觀點也各不相同,但是從本質上講並無太大的分歧,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給厭學下定義的。劉守旗在《當代青少年心理與行為透視》中把厭學定義為學生對學校的學習生活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持冷漠態度及其在行動中的不良表現。

本文所指的厭學是校園裏一種厭惡學習的行為及其所形成的風氣。厭學從根本上説是學生對學習本身缺乏興趣。從其發生與表現來看,厭學是學習主體在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下產生的一種對所接受知識的排斥,由此引起的學習行為上的懶惰表現。具體而言,是指學生對學習否定的內在反應傾向,包括厭學情緒、厭學態度和厭學行為,其主要特徵是對學習厭惡、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厭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思進取,得過且過,有學習時間投入,無學習興趣產生,學習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喪失學習信心,學習成績在低谷徘徊不前,學習成為人生的重大壓力。而厭學生則是指那些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行為上遠離學習活動的學生。

厭學現象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根據文獻研究,本人把厭學的類型分為內因導致型和外因導致型。

2、理論基礎

人本主義心理學動機理論認為,動機是指“人在活動中滿足了心理層次需要後獲得的,驅使人們活動的一種動因或力量,包括個人的意圖、願望、心理的衝動,或企圖達到的目標等。”[ 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107.]從心理學意義上講,動機是人們一切活動的根本動因,沒有動機的活動,要麼是被強迫的,要麼是無效率或枯燥無味的,對人的整個活動將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影響。學習動機不足,是產生厭學的心理機制。從學習動機的內外緯度來劃分,學習動機分為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4(1):122~123]內部動機是指學生根據自己的內部需要對學習所持的態度。外部動機是由社會、學校、家庭等外在因素影響下學生對學習所持的態度。

要激發人的動機,同樣,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往往從激勵理論出發。激勵理論主要研究人動機激發的因素、機制與途徑等問題。這些理論大致可劃分為三類:

內容型激勵理論。該理論重點研究激發動機的誘因,主要包括: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論”、麥克萊蘭的“成就需要激勵理論”等。

過程型激勵理論。該理論重點研究從動機的產生到採取行動的心理過程,主要包括:弗魯姆的“期望理論”、波特和勞勒的“期望模式”、亞當斯的“公平理論”等。

行為改造理論。該理論重點研究激勵的目的(即改造、修正行為),主要包括: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論”、海利的“歸因理論”等。

3、研究假設

厭學作為學校教育中一種普遍的現象因研究者側重點不同通常得出的結論就不大一樣,通過查閲資料和文獻,我們不難發現,研究思想政治課裏的厭學問題的研究者很少,而且以往的研究要麼針對思想政治課中出現的不良現象展開策略的探討,看起來,策略面面俱到,但是不深入,對學生進行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展示少;要麼對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積極性不足展開原因的探討,原因的探討不夠細化,對國中思想品德課的厭學問題的研究者就更少。

本研究假設國中生普遍存在學習思想品德課積極性不足的問題,採用抽樣調查研究的方法,通過對廣州市幾所學校的部分國中生進行調查研究,瞭解他們對思想品德課程的看法、對授課教師的看法、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行為表現和學習效果等,掌握他們對思想品德課的態度,挖掘其中最影響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因素。

4、研究對象 訪談的對象是廣州市第24中學(完全國中)的思想品德課任教師和學生;問卷調查對象暫定是廣州市第109中學、西關培英中學國中三個年級中各一個班的學生。

5、研究方法

觀察法:觀察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教學、學生表現、作業情況、測驗成績,思考其中反映出來的問題,歸納影響學生厭學思想品德課的原因。

訪談法:分別訪談思想品德課任老師和學生,分析對教學中存在的同一問題教師和學生有不同答案的成因。如,訪談教師:您認為某某學生喜歡學習思想品德課嗎?為什麼?訪談學生:你認為上思想品德課有趣嗎?為什麼?等。

文獻法:尋找相關問題的研究文獻和問卷,以前人的研究為參考,找出不足之處去完善,把前人的相關研究結果融合在自己的研究中。

問卷法:問卷除了標準的指導語以外,主要包含兩部分的內容:

第一部分為基本信息的填寫,如學生來自哪個年級,統考成績處於班裏前30%名、30%---70%還是後30%名,父母受教育程度等。

第二部分是問卷正文,主要採取半封閉式問卷進行調查。根據觀察、訪談、查閲文獻的結果,分析影響思想品德課學習的可能原因,在每個可能的原因上設置5—10個描述性問題,調查學生的態度。為了獲得更量化、精細的結果,可設置一些半封閉式的題目,研究不同年級學生的喜歡學習程度與學生態度、作業問題、人際關係、學生對教師的態度、教師對學生的態度、父母受教育程度、家長對學生的要求、社會對思想品德課的態度等幾個緯度的相關性檢驗等。

6、數據處理:主要用spss統計軟件作數據處理。

首先,對三個年級的學生在問卷上的答案作描述性的分析;其次用spss軟件分別做不同年級學生的喜歡學習程度與學生態度、作業問題、人際關係、學生對教師的態度、教師對學生的態度、父母受教育程度、家長對學生的要求、社會對思想品德課的態度等幾個緯度的相關性檢驗(即:積差相關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目的找出各年級學生厭學思想品德課的原因各自在哪些方面(在極其顯著相關的方面),從而找出各級學生厭學的特殊性原因。

7、原因分析:結合以上假設和研究得出的結果,歸納分析原因:國中生厭學思想品德課的共性原因(顯著相關的一些方面)和特殊性原因(極其顯著相關的方面)。

8、對策探究:共性的對策、三個年級學生各自的特殊性對策。

(二)研究重點和要突破的難點:

重點:三個年級學生厭學思想品德課的主要原因及其對策的研究。

難點:根據調查的信息和研究的數據,去發現三個年級學生各自潛在的厭學的特殊性原因及其防治對策的討論。

(三)結構框架:

摘要

abstract

1 問題的提出

1.1 問題提出的背景

1.2 本研究的意義、假設和理論基礎

2 國內外研究現狀

3 問題界定及其表現

3.1 厭學的含義

3.2 厭學的類型及其特點

3.3 厭學思想品德課的現象與厭學

4 導致厭學思想品德課的原因分析

4.1 厭學思想品德課原因的共性分析

4.1.1 社會因素的影響

4.1.2 家庭因素的影響

4.1.3 教材問題的影響

4.1.4 教師風格的影響

4.1.5 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

4.2 厭學思想品德課原因的特殊性分析

4.2.1 七年級學生厭學思想品德課的原因之特殊性分析

4.2.2 八年級學生厭學思想品德課的原因之特殊性分析

4.2.3 九年級學生厭學思想品德課的原因之特殊性分析

5 厭學思想品德課現象的防治對策探索

5.1 厭學思想品德課共性原因的防治對策

5.2 厭學思想品德課特殊性原因的防治對策

五、論文計劃、進度及待解決的問題:

1 歷史文獻資料查閲:XX年3月—8月

2 擬定論文開題報告並送導師審定:XX年8月下旬—9上旬

3 論文開題:XX年9月

4 實驗研究階段:XX年10月—XX年6月

5 實驗數據收集與整理分析:XX年6月—8月

6 完成論文初稿:XX年9月—10月

7 論文修改與定稿:XX年10月—12月

8 論文答辯:XX年12月—XX年3月

六、主要參考文獻:

[1]黃曉紅.世界義務教育遭逢挑戰——當今輟學現象探析.比較教育研究,XX(2):42~45

[2] [英]泰晤士報教育副刊.1998-11-18

[3] [英]泰晤士報教育副刊.1998-11-06

[4]張大鈞.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8~80

[5]王君,趙世明,中國小教育科研指導叢書•問卷編制指導[m].教育科學出版社,XX.10(1):301~305

[6]金傳寶,王學軍.影響學習的因素有哪些——對美國文獻資料的內容分析.山東師範大學學報(50.2)

[7]李樹峯.教學失控的非線性因素分析.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小教育,XX.3:65~67

[8]馬金祥,王水玉.學生厭學的環境誘因及防治策略.教育探索,XX.5(167):95~96

[9]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107.

[10]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4(1):122~123

[11]傅道春.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m〕.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XX.9

[12]程振響,吳永軍.課程教學理念與實踐引領〔m〕.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XX.12

[13]鍾啟泉,黃志成.美國教學論流派〔m〕.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1)

[14]北京“七五”教育科研規劃重點項目,朝陽區“中學生厭學”課題組.中學生厭棄學狀況的調查報告.教育科學研究,1990.4

[15]丁少華.少年厭學原因及其對策.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4.1

[16]張震.中學生厭學行為的成因分析及其對策.教育心理探微.山東教育科研,1998.6

[17]金輝.談優化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教育探索,XX.8

[18]侯秀芳,張福莊.提高思想品德教學實效性的基本策略.學科教學探索,XX.12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baogao/67qy9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