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總結 >個人工作總結 >

任教工作總結及研究計劃報告通用範例

任教工作總結及研究計劃報告通用範例

工作總結是對我們工作的一種總結概括,研究計劃報告就是對我們研究計劃進行彙報。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任教工作總結及研究計劃報告通用範例,歡迎閲讀。

任教工作總結及研究計劃報告通用範例
任教工作總結及研究計劃報告通用範例一

在母校四年的學習讓我收穫了很多寶貴的財富,但作為一名剛入職的新教師,在工作的很多方面缺乏經驗,如何讓自己更快地成長髮展、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需要進行職業規劃和不斷探索,虛心向他人請教;同時,為了提高自身的素質,也要不斷充電,補充新知,所以我渴望重新回到母校,繼續學習。以下是我的教學工作計劃和研究計劃報告。

一、教學工作計劃及心得

教師的主要工作還是教育教學,教學質量是教學工作的生命和核心。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還是要上好課,教會學生學習,因此我將在教育教學的這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1.備好課。在講台上講課,就像上台表演,俗話説“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走進教室之前的準備工作比45分鐘的課堂更重要。第一,在處理教材時,要認真鑽研,瞭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從總體上把握教材應傳達出的思想;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內容之間的邏輯,儘量做到運用自如、詳略得當,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第二,分析學生的情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傳道授業解惑”,就要了解學生的特點。檢查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瞭解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推測他們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哪些困難等等,這樣就更好相應的在教學語言、教學方法上進行安排。第三,考慮教法和學法。政治課的內容既有社會性,有貼近生活的一面,也有些內容具有較強的理論性,針對不同的課程

內容,結合討論法、講授法等不同方法的特點來決定每一堂課側重於哪種方法,並且思考如何處理傳統教學方法和多媒體教學手段。“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特別是對於高一的學生,需要學會好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在備課的過程中,不僅要想如何將知識傳遞給學生,而且要想着如何引導學生自己學會學習。第四,整理好教學思路,完善教學過程。一個完整而流暢的教學過程,我覺得首先需要老師在分析教材的時候,對其中的知識內容進行整合,把握好一個脈絡關係,這樣真正進入課堂才能有條不紊地推進。當然,新老師一開始可能做不到面面俱到,也不能很好地把握解決重難點,這個時候應該積極向有經驗的教師前輩請教,可以主動將教學設計拿給前輩看,請其指出其中的不足,自己視情況進行調整和修改。理清了脈絡,就需要做好環環相扣的工作,設計好導入、過渡和小結。導入有多種方式,導入也是很好引起學生興趣的時候,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過渡則是使課堂自然流暢的關鍵,體現了老師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也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識。

2.上好課。備課是上課的基礎,從導入到新授到小結,都要在備課過程中設計好。除此以外,在組織課堂教學時,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最重要的我覺得要學會靈活應變,針對學生的反應做出恰當的應對。眼神上要儘量關注全體學生的動態,克服新老師眼神飄忽,無所適從的問題。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悦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儘量簡潔明瞭,克服新手不自覺語言重複的毛病,

課堂提問也要選好問題,面向全體學生。舉例論證的時候要能夠結合時政熱點或者學生生活實際,注意引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

3.抓好學生的複習任務,及時佈置作業、練習,並反饋。課堂上學生反映説理解了,可能是一種假象,有些學生“一聽就懂,一做就錯”,知識必須通過練習來檢測和鞏固,這就需要適時適量地給學生布置作業,從學生的完成情況來發現他們的漏洞,找出易錯點,並及時反饋給學生,指出學生的一些誤區。而且,在不同的階段,要求學生完成的作業難易程度也要斟酌,從易到難,達到複習基礎知識、加深理解並突破難點易錯點的作用。學生一般有統一配套的輔導書,在上練習課時要抓住典型的題目進行講解,並以題目為基礎對相關的知識進行拓展。當然練習、考試之後應要求他們進行訂正反思。

4.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利用晚自習的時間,充分為學生答疑,有針對性的進行輔導。高一的學生愛動、好玩,自律性不強,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或者對待政治學科作業不夠認真,甚至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應着重要轉變他們的學習態度,讓他們認識到政治學科的重要性。對調皮的學生我做到從友善開始,從讚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學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了解清楚原因,而且以指出具體的問題為主,不是總體上的批評。這樣慢慢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識,也有利於師生關係的和諧。

5.積極參與聽課、評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作為新老師,多聽課很有好處,可以學習老教師如何運用教學方法,如何掌控課堂進度,如何管理課堂秩序,等等。還可以感受不同老師的教學風采和魅力,博採眾長,以提高教學水平。評課不僅可以對上課老師的整節課堂進行整理,還能聽其他老師的意見和建議,參照自己的想法吸收精華的觀點。

雖然目前沒有擔任班主任工作,但班級管理也應該學習。班級管理是一門藝術,一個班級整體的氛圍、風氣與班主任的管理具有莫大的關係,可以説班主任是班級的核心人物。如何建設好班級文化,培養出色的班幹班委團隊等都是我要思索和學習的。

隨着課程改革的推進,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相信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加上學校的培養,自身的教學水平一定會有顯著提高,其他方面也能得到成長髮展。

二、研究計劃

在職攻讀教育碩士是對自身綜合素質的一個提高,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素養,也不耽誤自身的本職工作,必須要有一個好的規劃,平衡工作任務和學習任務。在職讀研的最大特點就是工作的同時攻讀碩士學位,這一點決定了我研究計劃的基本模式。

1.寒暑假回到母校參加集中授課時,主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認真上課,進一步增加專業知識的深度和寬度,因為攻讀教育碩士的方向是思想政治的學科教學,所以在讀期間,要着重促進自身思政教學專業素質的發展。而且要在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學等輔助方面

任教工作總結及研究計劃報告通用範例二

我是北師大生科院20xx屆免費師範生xx,現在甘肅省白銀市第十中學任教。在過去的半年裏主要擔任高二年級4個 班的生物教學工作,兼任高二年級生物備課組組長,並在學校高中部、政教處等處室幫忙做一些行政工作。工作一年來兢兢業業、勤勤懇懇,雖獲得學校領導及同教 研組、備課組老師的認可,但任覺自己的教學效率不高、效果不佳,心中常常困惑,常求助於師長、同學、書籍,然困惑不減反增,不知所措,期讀研能給我啟迪, 以釋所惑。

一、工作總結及疑惑

此篇報告分兩部分,1)教學工作總結,2)研究計劃報告。雖説是工作總結,但教訓多於經驗,困惑多於收穫,故這一部分更像是傾訴困惑,而非工作中之經驗總結。

教育,與其説是一種職業,不如説是一個理想。

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都有自己的生活哲學,至於説什麼樣的生活更好,什麼樣的生活更佳,那就沒有任何依據或標準了,如果有的話,也都是基於自己對理想的生活的理解和認識。

教育亦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即便不是教育工作者,只要身為父母,只要身處社會,就都會有自己對教育涵義的理解,心中都有一個理想教育的標準。

社會變化,對教育的要求也在變化。人的生活環境變化,他的教育理想也會變化。

教育沒有一個恆久不變的、唯一的標準,她是一個理想抑或夢想。

我夢想,能通過教育,每個人都能健康、快樂、自由、文明、理智、正義地活着,讓每個人都能獲得慈悲與智慧。我夢想,能通過教育,讓社會變得正義、自由、文明。

以下所論及的教育是我所理解的理想的教育,與我所處的現實的教育。

1. 教學真的會有效嗎?

理 想的教學,學生會對知識充滿興趣並獲得滿足和快樂,而不是漠然甚至厭惡;學生會對知識獲得深刻理解,而不僅僅是膚淺的記憶;學生會對這個社會產生責任感, 並做出自己的努力,而不是獨享其樂、漠然視之;學生會對現實進行批判,而不是滿於現狀。對於自然科學,學生會形成科學概念(scientific conception),而不是仍舊停留在樸素概念(navie conception)或形成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學生會主動探索這個世界,而不僅僅是接受現存的條條框框。

有效的教學或許會讓所有的學生,不論賢愚(理想的教育或沒有賢愚之分),都能達到上述理想的結果;培養的學生不論是應試還是其他能力,都當比應試教育更加優秀;課堂豐富多彩,吸引學生;師與生平等交流,其樂融融。

然而現實要殘酷得多。

我所任教高二年級共有7個教學班,其中3個理科班,4個文科班。理科1班是重點班,基本上是全校前50名的學生;2班是我帶的班,年級60~120名左右的學生;3班是年級後60名的學生。在前半學期,我一直相信,只要我足夠努力,足夠用心,就一定能使我班同學成績有顯著提高。第一次月考結束,我失敗了,期會考試結束,我又一次摔了一跤,我徹底失敗了,我的理想敗給了現實。我即便是如何努力或如何地放任,都不會達到一班,也不會劣於三班。

其中我做過很多嘗試,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懷揣理想,腳底無根。我每天努力備課,儘量使課堂豐富多彩,能夠吸引學生,並讓課堂充滿探究、疑問,讓學生積極思考,關心所有的學生,與學生們平等交流。由於此前在北大附兼職中有一點經驗,所以,儘管與學生們有點生疏,但還是能比較好地掌控課堂。

第二階段:面對現實,積極探索。第 一次月考結束,成績並不理想,實際上是我根本沒料到會這麼差。我開始反思,發現自己太過理想,沒有腳踏實地,對學生一點也不瞭解,而且以前豐富的課堂都是 假象,學生並沒有投入其中,一切都是我在自導自演。我開始思考如何讓學生參與其中,並能在成績上有所提高。之後我嘗試採用學案教學,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 地(或強迫地)跟上課堂的節奏,重視每一個課堂討論環節,並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如教學生5R筆記法等)的養成,不定期檢查學生筆記和作業。在這一階段中,學生與我的負荷都很大。

第三階段:放鬆教師,主動學生。期 會考試結束後,這樣的努力並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成績與第一次月考相差無幾。我在想,或許是我主宰了整個課堂的緣故,學生不能主動地投入其中,並且學案教 學太過繁瑣,使課堂程序化,失去了靈活性。於是決定放棄教師在課堂上的一部分權力或責任,比如不再將板書寫得井井有條,而是七零八亂,讓學生在課堂上主要 進行聽講、討論,而不是在學案或筆記上記東西。令學生放學後自己讀書、整理筆記,回顧當天所學,在下一節課開始,檢查學生筆記,並在黑板上重新整理前一節 課的內容,形成一個概念圖(concept mapping)。

第四階段:軟硬兼施,分層對待。可 想而知,第二次月考結束後,效果並沒有想得那麼好,反而有下降的趨勢。這或許是有些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習慣,有的學生反映概念圖形式的筆記他們看不懂,而 且自己也整理不出前一節課的筆記。於是,在這一階段,我開始放棄概念圖式的板書,開始使用傳統的條理清晰的板書。並且為了提高學習效果,我開始在一個學習 單元之後進行小測驗,課前花5到10分 鍾時間,讓學生寫下前幾節課的重點內同,試圖逼迫學生下課後複習。並在課堂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對待,那些學習成績好一點的,不用我苦口婆心,他們自然 會主動積極地學習,於是對他們幾乎不管不顧,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那些學習中等的學生,重點觀察,課堂多提問,作業多檢查;那些學習成績較落後者,課堂上 不會提問,多督促,多檢查,多鼓勵。

期末考試結束後,成績依舊,不增不減。

我開始對教學的理想產生懷疑,教學是有效的嗎?而且據我所知,我的很多同學都有相同的疑問。人本身的資質決定了一切,即便是孔子,三千弟子中也只有72位小有成就。教學或許是無效的,如果説是有效的話,也僅僅是儘量為他們(學生)提供充足的資源和發展的空間,也即機會平等,而不是結果的平等。

或許第五階段,我會敬人事,順天命,不再患得患失。

2. 到底該如何教學?

經過四個階段的成長,或許我成熟了些。我明白,即便是我百般努力,學生的成績也不會有絲毫增長。那麼,我是不是隻能順天命了呢?我該不該繼續進行我的嘗試呢?我現在到底該如何教學呢?

我 不是個不求上進的順天命者,我更看重“敬人事”。之所以用“敬”而不是“盡”,那是因為我覺着,“盡”只是無心地完成任務,而“敬”則是誠心實意、認認真 真地盡我所能。“順天命”則是求個無愧於心、無愧於己,因為不可能諸事都會如我所願,努力了不一定成功才是正常的,成功才是偶然的事。

我會繼續探索各種方法,因為只有探索才會保持新意,只有新意才不會使這份工作失去樂趣,沒有了樂趣,生活也就沒了意義。

我 不會不擇手段地提高學生成績,“為學生負責,為家長負責”。有人提議我懲罰學生,而且我看到很多老師都這樣,每節課都有好幾個學生站着聽課,有的甚至拳打 腳踢。但我下不了手。另有一個原因是,學生的好奇心、信心、尊嚴比什麼都重要。只要學生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對自己充滿信心,即便是現在成績平平甚或不堪 入目,也會有朝一日重新拾起當年的興趣,奮力向前。這樣的人生難道會比一個冷漠的人生差嗎(這也是我的理想,我不清楚這樣的理想遇到現實會怎樣)?

我沒有為學生的成績單負責,沒有責罵過學生。我不知道這樣對不對,現在已有很多家長對我不滿,我不知該如何。

3. 德性是什麼?

學校更重要的功能或許是培養有德性的人。但是對於德性是什麼,我至今仍舊困惑。古人云“知行合一”,但我連知都不知,如何敢行啊!

西 方主張“性惡”,認為人生來就是惡的,犯錯誤是在所難免的,所以需要用法律、制度來規範人的行為,從而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孟子主張“性善”,可以通過 “自省”(修身)而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君子),不需要法律、制度來規範。不論人性本身如何,一個有德性的人當是善良的、真誠的,好的。然而,不同的人性 觀下,德性養成的途徑或手段卻不盡相同。這樣不同的手段或途徑孕育出的人的品質是否都是符合德性的呢?我有些懷疑,但也不知道哪個途徑好些。

剛 開學,每個學生都發練習冊,很多教師將練習冊後的答案撕下來,目的是以免學生抄襲。基於性惡的考慮,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達到目的,學生沒有資源抄襲。另一方 面,假定學生是個賊,他很可能會真的成為一個賊。成了賊後,即便是將答案收了,他們也會想方設法地去抄,這樣的途徑真的有效嗎?基於性善的考慮,每一個學 生都是自律的君子,他們會為自己的學習負責。然而另一方面,這樣的方法會使得清者愈清,濁者益濁。

學校不允許學生吸煙,學生也都聽話,不在學校吸煙,可剛一出門,煙就叼在了嘴上。

我們的行為到底怎樣才算合適?我們培養的是偽君子(或賊)還是君子?

通過“無理的要求”(學校規範、或應然層面的道德規範)或許根本達不到德性的目標,甚至適得其反。德性的獲得或許源於理智,源於知識。

抄作業者或許由於太難或負擔太重,不得已而為之,或許可以通過佈置少量作業或降低難度方法讓其體驗成功,不再偷偷摸摸地抄。

吸煙或許是因為不知道香煙的危害,可以通過知識讓其做出理智的選擇。

德性或源於知識,人性或無所謂善惡!

4. 學校是有效的嗎?

有效性或許有兩方面的涵義,1)與入校時相比,學校生活對提高學生素質是有效的,這裏的有效是與其在學校中假定不受學校環境影響,自然發展的結果相比較而言。2)與別的學校比較而言,學生進入某所學校與另一所學校,哪一所在提高學生素質能力方面更有效。由於第一種情況較難測量,所以一般不考慮。第二種情況是現今多數學校評估的指標,綜合測量之後,進行排名,排名靠前的有效,靠後的認定無效。

排名結束後,有效的學校會獲得更多的資源,變得更加有效;無效的學校,分配的資源稀少,更加無效。每年轟轟烈烈的生源大戰便是證據。至於到底哪種學校真正有效,我很是懷疑。

德育亦是如此,學校裏禁止吸煙、酗酒、打架、罵人等行為,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那是個學校,要讓它看起來像個學校。至於是不是“學校”,我有些懷疑!

然而什麼樣的學校才是真正的、有效的學校,我亦不知。

5. 是制度還是人更有效?

工作半載,我深刻地感受到管理對於學校的重要性。

如果説教學設施和師資力量是學校的靈魂的話,那麼,管理可能就是學校的血脈。血脈不暢,則疾病橫生;氣血通暢,則身體安康。

管理的有效,則學校各階層各盡其才,有條不紊;管理無效,則各階層各自為政;管理負效,則各階層相互干擾,亂若粥湯。

領導的作用主要有三,1)信息管理:收集、分析信息,並作出決策;2)外部交流:作為學校的代表與外部集團進行交流;3)內部協調:協調內部事務,使員工各司其職,並在部門之間進行協調,使分工明確並緊密合作。

所謂領導力,或許是讓員工們儘可能大地產出,使共同體的效率達到最大化。

老子説:“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好的領導,下屬根本感覺不到其存在;次一點的,領導與下屬打成一片,同心協力;再次一點的,下屬畏懼他;最差的領導,下屬們不信任他,輕侮於他。

或許最好的管理正如老子所言的“不知有之”。這種管理是基於制度的,學校按照既定的規章制度或事務流程而運行,領導只是維護、並完善這種制度,使制度服務於事物。這種管理在中國可能很難達到,因為中國是一個“關係”大國,有禮而無法。

在中國環境下的好的管理,或許是“親之譽之”。領導與員工同心一氣,與員工一起摸爬滾打,領導作為榜樣而要比員工更加努力;領導要與員工搞好關係,也要使員工之間搞好關係,這樣才能維繫整個系統的順暢運行。

差 一點的管理就是“畏之”甚或“侮之”。這種情形下,領導以其權力使員工屈服。若領導有才華,則員工畏之;若領導昏庸,則員工侮之。這種情況下領導靠自身的 權力地位資源而使系統運行。這種管理環境下,員工的積極性受到壓抑,才能不得施展,系統運行的成本較高,而且運行不良,可以認為是無效,甚至負效。

“不知有之”的管理靠的是制度,“親之譽之”的管理靠的是“關係”或作為榜樣的人。

問題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建立起制度?如何確保這樣的制度運行?人在制度中的作用是什麼?怎樣協調人和制度的關係?怎樣才能使制度和人服務於事?

二、研究計劃

科 學普及教育中,我想最重要的不是讓每個人都變成科學家,這樣的想法也是不現實的。由此也就沒必要以探究教學為主,而是應當讓學生在科學普及教育中獲得最基 本的科學觀點,並在以後及現下的生活中運用科學觀點和方法解決現實問題,能對紛繁複雜的社會信息做出理智的判斷,做出合理的決策。

孩子們不是空着腦袋進入學校的,而是頭腦中有自己對現實世界中各種現象的解釋,也即擁有很多的樸素概念(navie conceptions),這些概念往往不是科學概念(scientific conceptions),要能使學生獲得科學概念,需要對概念圖示進行轉變——概念轉變(conceptual change)。因此,我認為概念轉變對於普及科學教育無足輕重。所以,我決定在研究生階段主要研究概念轉變。

1. 研究課題——高中學生關於生物的迷思概念和概念轉變教學

在此之前,我已經研讀過有關概念轉變和迷思概念的文章,收集了一些資料,並已翻譯了美國2061計劃評價系統中的生物學迷思概念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本人也經常收集學生在課堂、作業中表現出的對科學概念的錯誤的理解。因此,可以付諸實施,並預期能獲得一定的成績。

2. 研究計劃

正如前所述,本人在此之前已開始了資料的收集。下一階段主要是大量閲讀已有的資料,設計出切實可行的發掘學生迷思概念的工具,並嘗試進行概念轉變教學。

此外,概念的形成和轉變與腦活動息息相關,因此,在認知與神經科學方面探討此問題亦有必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ongjie/gerenfanwen/ln0lex.html
專題